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共8篇)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1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夸张艺术 比喻

想象

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乐府诗、歌行体诗歌都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含蓄而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突出特征就是夸张。《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的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李白诗歌运用夸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类型为以下几类:

(一)数字、数量化的夸张

文学艺术不同于理化,对于数字的要求并不是精准无误。常常需要用数字来传达溢于言表的含义。通过数字、数量的使用,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想象,从而达到更有意蕴的效果,这也是是各种数字、数量的审美效果。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大量的诗歌运用数字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例如突出愁之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三千丈”的夸张效果所产生的惊人审美效果来突出愁之深,忧之苦。

(二)对比性的夸张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表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的性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使得夸张的审美艺术效果得以凸显。李白就擅长运用这一对比性夸张手法,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增我情”一句正是这种手法的体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第二十卷中评曰:“若将汪伦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李白用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来映衬出他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三)比喻性夸张

李白的比喻式夸张常常与他那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不仅生动而又形象的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出来,而且也把自己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个性融入其中。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喻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因此,李白好用这种夸张式的比喻。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就具体的词格而言此首诗既有比喻又有夸张,但重在夸张。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李白借此表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这气势够夸张也如此壮观,更能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人生前程的自信满满。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

李白是一个不屑于苦吟的人,他诗歌中的比喻多是眼前景、眼前事、口头直白易懂的语言,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寄崔侍御》:“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用不系舟表现自己在宦海和尘世中的沉浮情境,形象而又平淡。再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用浮云的来去无定比喻游子漂泊无定的心意,以夕阳的徐徐而落比喻有所眷恋,借此来比喻自己对有人的眷恋与不舍。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也有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有时间、有环境,渲染了气氛,简练、新颖、形象、生动。

三、丰富奇特的想象

(一)丰富的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完美的艺术构思,也就不可能产生完美的文学作品。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大家李白,尽管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但是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相反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以大自然的景物作为自己想象的天地,给现实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情感,使有生命的事物变为人生的存在或人的化身:山知人意,花露笑颜,月亮与他做伴,鸟兽任他驱使„„把平淡的生活装点得美妙可爱,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理想,无尽的追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在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的前两句讲的是远望庐山和瀑布的景色: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似的。后两句既讲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受。飞腾而下的瀑流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把山的高峻陡峭,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尽显无疑。

(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里的想象经常是出人意表但又入情入理,新颖不俗而又不流于怪异。《哭宣城善酿纪叟》这是一首冥诗,遐想自然、真切,合乎人情,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并不荒诞可笑。纪叟是酿酒高手,住在敬亭山下,用敬亭山泉酿造美酒。唐代名酒多用“春”命名”。“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当年,他畅饮着纪叟酿的酒,飘飘欲仙,诗兴大发。李白用襟怀、深情、豪放、博大,痛饮着一杯杯浓浓的酒,酿造出一首首美妙的诗,飘撒在“上江人文之盛”的江城。纪叟与李白因酒有了不了情缘。这就是这首诗省略的李白为什么要哭纪叟的前提。一年以后,李白仍然行走在江城的街道上,往事重现在眼前。再次来到纪叟酒店门口,酒幡仍然招展,店里宾客满堂,思念穿过岁月的时空,像罡风一样悄然来袭。当他得知纪叟不幸谢世,葬在敬亭山下后,悲痛欲绝,放声痛哭,想:纪叟生前能酿出老春酒,如今在黄泉之下仍然能酿造出一坛坛美酒,便自然而然产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的遐想。接着,诗人又为黄泉下的好友担忧:纪叟在阴间仍操旧业,他的酒又卖给谁呢?因为只有我李白才是纪叟最信赖的顾客,是他的知音。为了表达这种心情,诗人自然而然发出疑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酿酒与沽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事,如今死生分离,阴阳两隔,就是这些事最让人难忘,容易引起伤感。诗人抓住这一生活细节,赋予浪漫的色彩,加以渲染。人们读到这里:酒乎,心乎?让人感受到诚信与慷慨,坚信和推崇,诗人与纪叟在青山秀水的江城氤氲、酿造出浓郁、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这种想象完全合情合理,感情的传达也真挚诚恳。

四、清新质朴的语言

诗人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做细致的描述。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诗人写诗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对李白诗歌最为贴切的描述。例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对情人热烈深挚地思念的思想感情,其情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深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假雕饰,又不失生动活泼,流丽婉转,真切感人。再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④。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其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李白无疑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无的数杰出诗人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估》沈德潜 《唐诗别裁》 第二十卷

沈品道 《浅谈李白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④杨慎 《升庵诗话》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2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 翱翔八方, 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 点化事物, 渲染意境, 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 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 虚无缥缈, 不可寻求。岂料越人一谈起天姥山的胜景正好激发了他的兴致, 遂感到云霞明灭的天姥山恍若在眼前。于是诗人通过梦幻的形式, 以虚衬实, 突出了天姥胜景, 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赞美, 写得富有神奇色彩, 引人入胜。接下来描写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 引得诗人进入了梦幻。接着诗人通过梦游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只见山中石径盘旋, 深山处光线幽暗;又听天鸡高唱, 看到海日升空, 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 暮色中熊咆龙吟, 震响于山谷之间。梦中诗人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得目眩神迷、奇幻莫测, 把神话传说中的事物与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 奇特的梦幻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 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创造出寄托着诗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篇是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 海日升空, 熊咆龙吟, 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在诗人笔下的仙境没有森严的等级, 没有尔虞我诈, 众仙都是平等相处, 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仙弹琴鼓瑟, 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 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三、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手法来表达强烈炽热的感情。从他那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中表现出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由于诗人的感情奔放, 爱憎的情绪强烈, 一般抒写手法常不足以表达其汹涌的激情, 于是借助于迥出现实生活的夸张来抒发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陶红景《真诰》谓:“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八百里。”可见作者夸大了天台山的高度, 所以此为夸张之辞。在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 诗人用奇特的夸张, 来描述仙境:青冥浩杳的苍天广无边际, 日月光辉同时照耀的光明背景下, 神虎鼓瑟, 鸾鸟驾车, 众仙鱼贯而下, 列队而来。可以看出“天台四万八千丈”和“青冥浩荡不见底”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对此欲倒东南倾”为基础, 后者以仙山的盛会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天台山的高大雄伟和仙山盛会的盛大热烈。不仅如此,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这显然也是夸张。但燕山终究有雪花, 这倒是事实。作者运用这一大胆的夸张目的是叙述北方雪大天寒,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的雪花大如席, 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可见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正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在他的抒情诗里, 可以很明显地体现这种特点。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 本来是极度的夸张, 却让人感到的是最高的真实。

四、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情感结构的跳跃性。

李白的诗歌往往具有感情充沛, 瞬息万变的特色。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首诗中由梦境进入仙境, 转而仙境忽然消失, 进而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 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 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仙之笔, 点透了全文的主题。这种情感结构的跳跃性特点在他的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

2.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束缚。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篇3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这位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其光芒映照盛唐, 映照了整个古现代诗坛。他的浪漫主义诗风,体现在想象惊人、夸张大胆、比喻奇特,拟人手法千奇百怪,用典变幻莫常等方面。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他在少年时期能继承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经二十年的巴蜀文化浸润,在盛唐经济大发展的沃土中逐步成形;后经自己本身的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而将浪漫主义诗风大放异彩。

一、继承传统文化

综观李白的诗歌,其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其主导风格。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经济沃土中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清明、乐观上进、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唐代诗歌鼎盛的温床。思想文化开放,主观精神昂扬是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局面的充足养料。儒家入世与道家隐世、抑郁和高傲是李白诗歌永恒的主题,他最钦佩经世济民的政治家(如谢安、诸葛亮)和寄情山水的诗人(如屈原、陶潜)两类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精髓,其中豪迈与豁达精神充分反映出了李白“兼善天下”与“遗世独存”的矛盾思想。

1.儒家文化的传承

从李白一生的经历和诗文来看,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他不能走科举入仕之路(不具有户籍),只能寄希望于被大贤举荐而一鸣惊人,一展抱负,从而跃居高位,建立赫赫功业。

因为李白自小喜爱读书,所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少年时他就明确了自己的一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出川之初,李白自喻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遠征”(《大鹏赋》),用“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大鹏与“拘挛守常”的小雀的对比,来表露出自己入世的雄心。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时的反映出“入世”的愿望。

成年时期的李白,“入世”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在诗歌中屡以孔子自比,来表达“建功立业,收周游列国之效”的愿望。先是经道友吴筠的举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待诏长安。后在贺知章的再次举荐下,李白终于被玄宗的亲自接见,达成了李白“入世”的愿望,成为了翰林供奉。可唐玄宗器重李白写诗作词的才华,只是为粉饰盛世,他不再是早年励精图治的皇帝了。在苦闷和失望中,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愤然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后,虽李白仍不忘“入世”的愿望而奔走,但他却致死都没有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

2.道家文化的发扬

道教文化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大成,讲求长生不老等主张。道教倡导的自由精神,让李白思维活跃,仙境、神话传说等元素使他的诗歌绮丽浪漫。道家美学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李白诗歌的自然风光大都具有“有我之境”,具有想象、夸张、神化色彩。

道教带给李白的是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让他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的传世作品。距李白的家乡四川绵阳江油西南40里,就有著名的道家胜地紫云山。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倾心于侠士生活。他去过很多道观,如:“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从“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歌》。我们可以推测李白当时渴望与道家大师交流的愿望。李白熟知很多道教上古传说,如《华阳国志》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李白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中,反映出了道家追求“个性解放”;但及时行乐、访道求仙中,则反映了道家消极厌世的思想。

二、巴蜀文化地浸润

李白从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二十年里一直生活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以及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巴蜀历来是一个开明之地,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交融(李白的诗风就与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巴蜀优越休闲的文化环境,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使蜀地文人极富浪漫情调,先后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历代四川文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想像、夸张的特性。

巴蜀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至深。如他的山水诗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奇异的夸张,语出惊天地、行文迭宕回肠,让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这些无不暗合蜀地文化的特色。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的的后几年,他往来旁郡,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览尽了巴山蜀水。险峻的高山,浩淼的流水,葱郁的山林,凄鸣的鸟兽……蜀中秀美的山水深深地镌刻在了李白的记忆之中。李白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展现运动之美、力之美,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在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凸显追求个性自由之意,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秀丽风光中描绘纯净的情怀,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李白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描写眼中的山水,还描写心中的山水,把自然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充分吸收了道教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倡导“道法自然”的精华。

李白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巴蜀神秘的原始宗教、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也是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色。如,在登峨眉山时想起了“骑羊子”的先人,“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在险峻的蜀道上感叹巴蜀开国前辈的艰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还有李白在诸多诗歌中对“巫山神女”的感叹等。巴蜀人们独具的发散思维模式,浪漫表现方式,更加增添了巴蜀文化的奇幻与神秘,这些瑰丽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巴蜀先民对世界的直觉理解与原始浪漫思维。如果说,荆楚文化偏“巫”,中原文化重“礼”的话,那么巴蜀文化就偏“鬼”、重“仙”。巴蜀文化历来神秘奇幻,很多上古神话传说都来源于巴蜀。我们不说《山海经》中巴蜀鬼神的描写,单《华阳国志》就记载着“蠶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无数的神话传说。

三、独特经历地磨砺

在李白的一生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观点的崇尚,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家族复兴的期待,少年时期在巴山蜀水中的学习生活经历,逐步形成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在诗和酒陪伴的传奇游旅过程中,使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光芒四射。

李白大约五岁时跟着全家迁至蜀地(青莲乡)。祖辈的辉煌自小救激励着他,但因不具有名刺(当地的户籍),所以父辈早早地便为李白选定了举荐贤能的为官之路。李白出川之后,他一直在艰难游学、求仕中的挣扎。李白主观浪漫主义诗风在不同时期也亦有明显的变化。其一是仗剑出川到定居安陆之初,诗风清新自然;其间李白游襄阳,登庐山,渡金陵,过扬州,满怀希望,心境淡然平和。其二是定居安陆以后到“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宦海沉浮,其间两进长安,虽历经挫折,但仍满怀自信;这段时期,李白的诗风总体上显露出的就是“浪漫、豪放”。其三是从“安史之乱”(755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离世,是李白诗歌的“浪漫、悲壮”时期。经李白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终于使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大放异彩。

四 结语

总之,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少年时期继承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加上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以及自身的独立自由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其诗歌以丰富离奇的想象,热烈激昂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赢得“诗仙”的美誉和历代文人志士的好评。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莉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J].学理论,2012,(05).

[2]毛若 毛晓红 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篇4

李白就是盛唐时期最为经典以及最具代表的诗人之一,将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完美的结合也成为了他完善作品的利器。

李白是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时而能读到其独饮独醉的飘逸,时而能读到其愤世嫉俗的阔达,又不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不能为官效力的失落。李白的传统浪漫主义文学是传承了屈原与庄周的,并结合了他在见证唐朝由兴盛逐渐衰落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以及敢于反抗残酷事实的勇气。他坚信自己的才能,蔑视腐朽权贵。他的诗歌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凡的英雄主义和飘逸的理想主义。李白的诗词比屈原辞中描述的生活内容更为高远,对后人更具启发性。这是因为他在意的不是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他所处的整个时代。屈原大多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独白以及香草美人的借喻来描述他在为官之路上的坎坷与崎岖从而表达内心的不满与苦闷。在辞中,他将政治上的失败与羁绊转化为诗中美好的现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而李白的浪漫主义则直触封建社会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大胆的夸张、灵妙的比喻、惊人的幻想,这都是李白诗词中常用的技巧。不会遮掩,不会收敛,反而是直言不讳、直抒胸臆,在表达情感方面,李白是个当之无愧的“勇者”。在传承屈原传统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上,李白用其独特的表达技艺,使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更为丰富,使浪漫主义的表达手法更为多彩,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诗正如自己所说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诗歌带来的震撼和激奋不言而喻,谁也无法用一篇文章概括出李白诗歌中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我们仅对李白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进行探讨。

一、丰富的修辞手法

生动的比喻和奇特大胆的夸张是李白最常用的两种艺术手法,李白继承了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感嘲权政,兴寄梦远,使得其诗文充满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美质。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让他的诗读起来豪迈奔放,情感强烈又迷离恍惚,若即若离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长短”(《金陵酒肆留别》)诗句中,诗人将对友人炙热绵长的不舍之情化作奔流向东的江水,离别的画面仿佛瞬间映在读者的眼帘,那份友情像是触手可及,那份不舍像是正在耳边回荡,那份别离又像是这东逝水般绵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又将内心的愁绪比作这不停的流水,晃起拔刀以断水,流水不断反更流。愁苦没有消除,反而在心中缠绵不断,在表达诗人愁情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他那激愤高亢的气概和陷入困境的无奈。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愁苦也罢,欢乐也罢,终将如这江水奔流入海不复回。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内心澎湃的情怀隐逸于纸上平静的文字。在经历数次失败坎坷后,又能旷达的权衡理想与现实的又有几人呢!展示了诗人坚贞不移的傲志,不苟活于世间的非凡,诗句结合精妙的比喻和豪迈的夸张使深刻的情感跃然纸上。

二、奇特惊人的想象

丰富惊人的想象是李白诗歌得以活灵活现的`利刃。诗人运用想象创造出饱含诗人情感意蕴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纵放自如,博古通今,虚实相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望庐山瀑布》)。诗人笔下的山水无不奇伟壮丽,险峻绵延。诗人还常把想象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相结合,把理想与现实、人事与自然、平民与仙境熔铸在神秘瑰丽的艺术境界。“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人极其想象之所能,借梦境之物以抒发心中山水般壮阔的胸怀,也借此表达了对天姥山神奇的赞美和向往。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作者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传说神话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熔铸在这首名篇。再现了蜀道峥嵘、峻峭、崎岖之景和不可跨越的磅礴气势,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奇幻色彩,让人心潮激荡,身临其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又是作者通过想象来表达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诗句看似平淡,诗境看似凄清,作者通过与月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层层波澜。

三、清新自然不拘泥的语句

首先是李白清新自然的语句,这是浪漫主义诗词的一个特点。时而清澈纯净,时而光彩夺目,但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旷达自然。“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首先一股悠闲愉悦之风迎面而来,欲知我为何意,我暂且不答你,情感自然的流入也能r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惬意。“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桃花流水源于天地,借自然之景抒自然之情。我栖碧山为流水,且为桃花在人间。这四句,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因为景美所以诗美。天然去雕饰,唯有融于这自然之景才能感受这天然、宁静之美。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奇妙的统一在他的作品。

再是李白随心所欲,情到满时自然来的诗句。不拘一格的句式往往能使人更加振奋。“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销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四、掺杂强烈的主观意识

艺术个性鲜明这仿佛成了李白的代名词,诗歌里饱含着浓郁的个人感情和主观意识,这也是他能将平淡无奇的事物刻画地波澜壮阔的原因。感情的充沛,性格的爽朗,这就使得当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了现实的打击时,那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妙语一泻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是他对自己理想的寄托,又展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旷达情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更是他对自己职场的寄托,也饱含着对能够效力君主的强烈愿望。当喜怒哀乐怨,爱恨嗔痴狂都集于一纸文章,那便成就了一个完整的李白,他曾哀愁也曾豪迈,曾无奈也曾旷达,这所有的情感汇成他超凡不俗的傲骨,让后来人肃然起敬。

结语: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模版) 篇5

李白是一位盛唐诗坛里不得不看的风景,其诗豪放飘逸,想象瑰丽,代表着诗坛里的一座高峰------浪漫主义。其诗句风华绮丽而又巧妙的熔铸为高大古雅。其人桀骜不驯,放任却又不随波逐流,一身追逐自由却又有安邦定国的宏愿······同时在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空前鼎盛的时期,大唐国威远扬,辐射周边,但同时又隐藏着没落与衰败的暗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自身宏愿碰撞之下,孕育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歌气息。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这里,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表现出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在李白笔下,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

(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第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

(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余味无穷。

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那么李白豪放浪漫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当然有时代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诗人自身等主观原因。我认为,这是在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思想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形成大的。

(一)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的客观影响。

李白(701——762)生活的时期主要是所谓的盛唐时期,此时期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表面上是莺歌燕舞,鲜花着锦。盛唐气象犹存,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只不过在风雨中强装微笑罢了。但生活在此时的士人无不视本朝为有道之邦,天朝上国,因而,无论是争取金榜题名,还是探寻终南捷径,人们对这个富有魅力时代没有失望。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而要做官则必须经历许多与善良本性冲突的事情,使内心失去宁静和平衡,作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李白不可避免的拥有这份心,但不一样的是他敏锐的感受到了大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危险,他在挣扎——虽然也感到无力回天,但背负着对国家和名族任务的沉重责任,也只有企图以更为直接的现实思考和政治批判来

李白的主要诗歌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自由奔放,明白晓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也是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无奈反抗。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世与高蹈之间。他在《行路难》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便表达了这一矛盾。既然“我独不得出”,为什么又说“大道如青天”呢?这正是盛唐时代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统一在这个时代,也统一在李白的身上。因而,李白在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同时,竟又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亢歌唱。

正如《尚书·舜典》中所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特定的政治环境深刻的影响了李白的理想追求,从而决定了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影响了他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风,是时代造成的,就他的经历来说,是他的不幸,就他的文学成就来看,则不失为文坛大幸。诗格与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李白以他崇高的人格与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李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他作为诗人的率性也使他们难以在这个时代,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其实,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二)特殊文化的深刻影响

作为盛唐知识分子,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道路,而是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入世”与“出世”中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与“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追求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而当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

李白思想的主要倾向属于儒家,但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却深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 李白广泛吸取了历史文化遗产,融合百家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他的思想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各个不同的思想侧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李白。儒家的仁民爱物的思想,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使他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家的愤世精神与自我追求意识,给了他批判揭露现实,揭露统治者的勇气,使他注意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种种弊端;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纵横家的胆识和博辩,使他敢于“戏万乘若僚友,视壽列如草芥”(《李太白碑阴记》苏轼);兵家的机敏权变和释家的空灵超脱,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纵横变换和空灵玄远的意趣和色彩。但李白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的诗人。如道家的出世思想,愤世精神及与大自然的亲和力等深刻影响了李白。总之,李白兼蓄百家,为我所用的自由开放思想及热烈追求光明理想,勇敢批判现实的斗争上说,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他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文化传承上说,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已然的悲剧命运——特殊身世及社会经历的潜移默化

古籍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梁武昭王王嵩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可知,李白身世难明,虽自言为梁武昭王之后,但无任何实据。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自小便有身受治世恩惠之感,便有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抱负,正所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李白诗一个很浪漫的诗人,任侠仗义,痛饮狂欢,喜游览名山大川,又藐视功名权贵,还喜欢求仙访道,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等。的确,在李白身上确实有这些浪漫可爱的性格,但他性格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扶社稷,济苍生,建立功名,积极用世,然后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身退,隐逸山林,泛舟湖海。这也许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主要人生目标。

正因为如此,李白从青年时代起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有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他自幼在巴蜀长大,博览群书,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在开元十二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满怀政治豪情和建一番功业的理想,离蜀东游,广有游历,遍交天下朋友。这一切对李白奔放自由的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不久后李白便入长安求仕。然而,政界的倾轧与官场的腐败,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马上使李白陷入了难以侍从的困顿中,李白的生活充满了大起大落的变化,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李白桀骜不驯,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好豪饮,好游仙,好游侠,做过隐士,也受过道籙。时而纵论王霸大略,时而又混迹与渔商,前不久还挥金如土,转眼间却又囊空如洗。中年时有破格召见,有“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与前。”后有“力士脱靴”,“才人研磨”,三年后又“赐金放还”,暮年“永王幕府”之事。这些戏剧性的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李白的性格,使他的人生理想即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这表现在诗歌中,则是在和谐的意境中加入了一些不和谐的成分,使诗人那桀骜不驯的气质和愤世嫉俗的情怀,同环境的险恶,仕途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使诗的意境也便随之而波澜起伏,动荡不安。其气魄之宏大,言辞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

李白,在仕途上的挫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困扰他终生的重要问题。李白作为诗人,他的思想,情操,文学才华,都是通过他的诗歌来展示的。诸多的困惑与无奈,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形成了他诗歌独有的韵味,而李白诗歌的丰富性也由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的复调及变换的情绪得以体现。在当时,他只能为今不如昔的世道,为生不逢时的自己和所有的治世贤人,以及为他永难实现的理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无限的激情冲破有限的形式,唱出一曲曲悲歌来。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篇6

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意义

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长河落日”“冰川雪景”“朝阳落日”“沉鱼落雁”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东临碣石,西达大漠,把所见所闻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了他寄托感情的载体―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体会,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运用的巅峰。

三、在李白夸张手法的作品中漫游

在李白浩浩千余首作品中,大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后得知,他的夸张手法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运用比喻式的夸张手法

在《秋浦歌》中,他写得如此的真实,他的心灵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于是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慨叹;还有《望庐山瀑布》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式的夸张修辞手法,“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的夸张,虽然一个是比喻自己的烦愁之长,一个是比喻瀑布的高,但都能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也更恰当地流露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

2.用数字去夸张自己的所感所悟

李白由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他的诗句中,运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形容世界上最忧愁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开头便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这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单看这一句似乎叫人无法理解。可是李白却接得很好,缘愁似个长。这么长的白发原来是因为无边无尽的忧愁!李白用其独特的整体代换思想,用有形的头发把无形的愁绪代替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的方式,说这个人皱纹满面或是老态龙钟等,而是一种映射的思维,让自己面对着镜子,用镜像语言来间接表述镜子里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老了啊!再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来表现“我”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

3.善于用夸张手法去表达环境

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哪句属真?哪句属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危楼”是真的,但“高百尺”又是真的吗?而“手可摘星辰”又是真的吗?“星辰”只有百尺高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敢高声语”是真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曲折的人生之路,已到了不敢轻易说话的份儿上。他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惊动“天上”的人,这个杨玉环。谁惹得起?所以,李白只有忍住内心所有忍不住想要说的话。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他变得不轻易大声说话,宁可化作细细的涓流,汇入诗歌的长河中去。与此相似的还有《蜀道难》中的路,怎么可以与“上青天”之路相比呢?是夸张?还是形容自己的官场之蜀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而且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1)通过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残暴、丑恶的敌人的憎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2)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长安的眷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3)通过自然美景寻求精神的寄托,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这种在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中所产生的大胆的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热烈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诗意,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四、论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成就

李白的诗为人们创造了一系列梦幻般既现实又虚假的世界,既有无比开阔的意境美,也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美,还有大气磅礴的气势美和美如音乐的节奏美。

1.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意境美

李白不但善于写景,而且更能为人们制造出梦中之美景。在《送友人》中,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里的“青山”“白水”美如仙境,因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又创造了一个具有极其开阔空间感的优美景色。在青山白水中,还加上落日的余晖及白云落天的映衬,这不是美不胜收的思念之情之景的真实写照吗?只有这样的景才可以容得下这个忧郁而不羁的灵魂。

更让人留恋和展开联想的是这首《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开阔无边的景,这样气吞山河不可多得的构想,使人生出无尽的遐想:山在曲折环绕中突现奇境,江水悄悄地进入到另外一个让人迷恋的大千世界,留住了友人的情,却留不住这滔滔而逝的江水。人生难以预测,风景也同样难以把握!再看他制造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月下的镜可照古人吗?还是天上的月可以照见古人?云里是否会制造楼阁出来呢?或者一切都只是梦境?但无论怎样,他为我们在诗歌的领域中用奇幻的想象绚烂的境制造了一幅世外一样的桃源生活景。也只有这样美的境,才可以容得下一个孤独而受伤的灵魂!

2.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色彩美

在李白的诗歌中,永远抹不掉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有绿色、青色、白色、紫色等,让人觉得他的诗可以绘画,甚至诗便是画。在《春思》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草成了碧丝,桑也成了绿枝,映入你视线的.是一幅少妇桑蚕图的真实写照,其优美柔和的绿色便占据视线了。而在《下终南山终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也写到绿色的句子――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给人的感觉还是绿色与青色!如果累了,换一种颜色便有了“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读他的诗你的视觉永远不会疲劳,他的夸张永远不会失去真实,他的真实永远在夸张的范围之内。

当然,在他的夸张艺术手法中,还有很多色彩艳丽的句子。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的云彩,诗中的寺宇,都是有颜色的,还是一种耐人想象的色彩。他的诗生命力很强,一切都赋予了极强烈的色彩,因而使一切变得更有生命力了。

3.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气势美

李白的诗,很多都是大气磅礴、气贯如虹的佳句,为其作品增添一种大气的风格。

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为突出其大气的风格。虽然是夸张,但不失一种独特的空旷之美,大气之美。另外还有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气冲天的句子比比皆是。

4.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节奏美

也许是受了《诗经》与《楚辞》的影响,在李白的诗中很多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美,其中被人写进歌词里的名句便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是具有节奏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能配乐的诗是可以让他成为一个配乐高手了。

浅析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 篇7

先秦时代的《诗经》中, 大部分诗歌都是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如《诗经》中:“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1】虽然生活于封建礼教的约束之中, 但“君子”“淑女”他们愿意努力的摆脱陈腐礼教观念的束缚, 追求自由的爱情。从中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由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2】通过每章开头句中的“无衣”, 我们可以知晓, 当时人民是处于极度贫苦的生活状态, 但是, 在国家安全, 民族危亡受到威胁时, 他们可以同并肩作战的战友共穿战袍, 甚至内衣和下裙。在《诗经》中类似诗作还有《芣苢》《汉广》《采蘩》《蒹葭》等, 无论是对男女之恋, 还是对艰险战争之事的描绘, 营造出来的都是温馨、淡然、安宁祥和的景象。

然而, 李白却用:“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其一) “弃我去者昨日今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等, 表现出来的几乎是作者基于自己怀才不遇, 深为权贵极端轻蔑、馋毁和排挤, 招致权贵讪谤的境遇以及理想的破灭, 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积的愤懑、愁苦和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李白抒发类似情感的诗文, 还有:“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所作的《梁园吟》;政治失意, 抒发孤寂忧愁情怀的《月下独酌》 (四首) 以及书写受社会冷落的凄凉遭遇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抒发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识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来的诗歌。”【4】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与中国先秦等时代的古典主义诗歌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同时, 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文也摆脱了南北朝诗文的浅斟低唱, 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

作为一种以“表现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表现形态, 浪漫主义作家常常将各种神话传说和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李白在流放夜郎遇赦后, 从江夏前往浔阳游庐山时, 写了一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者在诗中先写了自己看见了一个超现实的神仙境界:“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5】然后, 又将自己置于这个想象的, 不现实的神仙世界之中,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6】, 与汗漫和卢敖两位仙人一同漫游天之最高处, 奇幻又迷离。另在《蜀道难》中,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李白由历史讲到今日蜀道的来源, 同时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 为这险峻的蜀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同时烘托出了蜀道艰险奇异的气氛;“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极具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色彩。

李白在采用个人理想取代平庸现实, 按照个人情感, 以个人情感为导向来想象和创造理想境界的过程中, 进行了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借助夸张化的表现手法, 充分地展现了他源于儒家、道家悲壮的豪放和乐观的豁达的两种性格特征。天宝三年, 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久便写下了《行路难》其一。诗的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值万钱。”其中, 提到的“金樽”“玉盘”“清酒”“珍羞”都是十分珍奇名贵的器具和食物。用“十千”“万钱”来对上述物品进行计量。极具浪漫主义夸张的色彩。第三四句,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珍贵的美酒佳肴, 却不能食。遭遇仕途坎坷的现实, 李白唯有把剑四顾。这种高度的夸张对比之中, 深刻的吐露出了诗人在面对坎坷仕途之路时, 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展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于李白来讲, 现实越是残酷, 他在游仙诗中创设的仙境就会越是奇幻。且极富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 寄托了诗人的个人愿望和理想, 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最初的浪漫主义包含着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 对个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肯定, 但是愿望却是退回到中世纪的怀旧思潮。高尔基曾将这样的文学形态归为消极的浪漫主义思潮。李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朝代转衰的节点, 当时仕途黑暗, 官场腐败, 使得有志之士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在大自然本身的流动中观看无限之物所得的幻象”, 【7】将精神寄托于大自然, 通过虚构, 想象出各种超现实的空想的精神世界。用手中的笔着力去描绘大自然, 讴歌大自然。李白迷离奇幻, 追求精神自由性情, 回归自然的一类游仙诗, 营造出来了一个个失乐园, 具有消极浪漫主义的风格。

李白的诗文, 通过极强的自我个性来塑造自己向往的形象或境遇, 并在其中借助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同时创写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具有极强的表现性。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当之无愧浪漫主义诗人。

注释

1[1][2]尹建章, 肖月贤.诗经名篇详析[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2[3][5][6]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 1988.

3[4]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7]利里安·弗斯特.李今译.浪漫主义[M].北京:昆仑出版社, 1989.

5[8]田文信.论浪漫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6[9]王先霈, 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8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方,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岂料越人一谈起天姥山的胜景正好激发了他的兴致,遂感到云霞明灭的天姥山恍若在眼前。于是诗人通过梦幻的形式,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赞美,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接下来描写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得诗人进入了梦幻。接着诗人通过梦游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只见山中石径盘旋,深山处光线幽暗;又听天鸡高唱,看到海日升空,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梦中诗人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得目眩神迷、奇幻莫测,把神话传说中的事物与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奇特的梦幻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寄托着诗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篇是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在诗人笔下的仙境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尔虞我诈,众仙都是平等相处,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仙弹琴鼓瑟,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三、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手法来表达强烈炽热的感情。从他那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中表现出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由于诗人的感情奔放,爱憎的情绪强烈,一般抒写手法常不足以表达其汹涌的激情,于是借助于迥出现实生活的夸张来抒发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陶红景《真诰》谓:“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八百里。”可见作者夸大了天台山的高度,所以此为夸张之辞。在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中,诗人用奇特的夸张,来描述仙境:青冥浩杳的`苍天广无边际,日月光辉同时照耀的光明背景下,神虎鼓瑟,鸾鸟驾车,众仙鱼贯而下,列队而来。可以看出“天台四万八千丈”和“青冥浩荡不见底”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对此欲倒东南倾”为基础,后者以仙山的盛会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天台山的高大雄伟和仙山盛会的盛大热烈。不仅如此,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这显然也是夸张。但燕山终究有雪花,这倒是事实。作者运用这一大胆的夸张目的是叙述北方雪大天寒,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的雪花大如席,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可见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正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

进行的大胆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在他的抒情诗里,可以很明显地体现这种特点。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的是最高的真实。

四、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情感结构的跳跃性。李白的诗歌往往具有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首诗中由梦境进入仙境,转而仙境忽然消失,进而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仙之笔,点透了全文的主题。这种情感结构的跳跃性特点在他的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

2.句法变化多端,不受格律束缚。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李白是浪漫主义流派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从乐府民歌及前人作品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新形式新风格。在他的近千首诗歌中律诗只有八十几首,他大量写的是诗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因为这些诗具有格律宽,字句不限,篇幅也不限的特点。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特点下,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一般的规定,甚至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他的诗具有空无依傍,笔法多变,任随性情之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出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奔放的诗歌风貌。

附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上一篇:一次经历作文400字下一篇:幸福在身边600字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