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1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思路设计:通过展示亚运会的图片和世博会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引出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播放视频,然后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提出人口南迁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让学生分析人口为什么南迁,学习西晋的统一和灭亡,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南朝的概念。

亮点:1,学生互动合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打乱教材设计,进行整合,3,导入语结合时政,吸引学生

4,自主探究内外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5,淝水之战的成语分析战争的进程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微课,反思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本位的驱动发展模式, 课程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 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比较单一。而时下国内教育界最时尚的话题就是“微课”。微课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 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关于微课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关于微课内涵的思考

关于什么是微课, 目前国内外提法并不统一。查阅相关文献可知,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有机化学教授Le Roy A.Mc Grew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 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1995年, 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erence Kee教授提议, 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他认为, 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应具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 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及交叉学科的融合。2006年, 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 其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一分钟视频”的微课概念, 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相结合, 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在国内, 目前对微课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 研究者对微课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如有研究者将之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课例片段) ,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还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 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的新概念, 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此外, 有研究者从微课兴起的根源和应用角度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纵观各家观点, 对微课概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课是“课程资源”“课”还是“课程”。其实, 从微课的字面意义上理解, 微课应该是一种微小的课程, 是有时间限制的一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应该包含有课程的全部要素。但在实践中, 一线教师往往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应用, 这在当前微课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背景下是完全可行的, 但在我们看来, 从长远的角度看, 微课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资源, 它的侧重点应该是在课程上, 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的总和, 是微课程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关于微课适用范围的思考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而被广泛认同, 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风”, 很多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高校都把微课开发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选择, 涉及所有学科, 似乎什么课程只要进行微课开发就可以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或者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这其实又陷入一个误区。其一,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学科都适用微课教学的方式。我们认为对大多数学科如理科中只需要讲清楚的某个概念、公式等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 而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需要长时间持续讲解、讨论甚至需要实训训练才能掌握的内容, 采用微课的方式是不太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其二, 学科中,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并非所有知识点都是不能掌握的, 只有在学科中有些重点、难点问题, 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对于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反复揣摩, 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3. 关于微课程开发的思考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3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写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利用废旧报纸玩游戏,懂得游戏规则;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的参加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两人共同努力完成比赛,两人要团结一致不让报纸破

活动准备

废报纸、栅栏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活动准备:听音乐活动身体,重点活动颈部

(2)导入活动:出示报纸引起幼儿兴趣

2、游戏部分

(1)连体游戏

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报纸不但可以了解新闻,还可以干什么吗?

幼儿:……

老师:老师把一张完整的报纸左右各剪一个洞请两位幼儿分别把头钻进洞里,即:形成连体人

(2)幼儿感受游戏的快乐

两两幼儿结合,进行游戏

要求:两个人在前进的时候,报纸不能破,配合要默契,并从中找到游戏的技巧

3、比赛游戏“连体人”

(1)通过比赛让幼儿感知只有互相团结,齐心协力才能获取胜利

(2)幼儿分成两组,“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每组5对,从起点出发中途跨过栏杆,返回起点并且报纸完好无损就是胜利

4、活动结束部分

(1)经验分享:互相介绍是怎么胜利的(2)放松全身,自然结束。

延伸: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除了可以钻洞以为还可以怎么做?

教学反思

1、在游戏时,老师指令性的语言,孩子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游戏时老师要给孩子一个一个找规律。

2、在这节课里,孩子们知道了报纸的多种用途,除了可以看还可以做游戏,增加了生活兴趣。

3、在这节课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体现出了大家的团结协作精神。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5

《蓝色的树叶》教学案例分析

在前不久我校举行的公开课上,我执教了小学语文二年级《蓝色的树叶》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我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觉得文中的林园园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高兴说: “ 我觉得林园园做得不对 , 她没有借绿铅笔给李丽。” 况豆丫回答说: “林园园的做法不好,她太小气了,连一枝笔都舍不得借给同学。”(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突然,王昊楠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林园园做得非常对,因为绿铅笔本来就是林园园的,她不想借给李丽,就可以不借。” 听了王昊楠的发言后,我被震住了,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重新讨论林园园的对与错。

此时,我表扬了王昊楠独特的看法,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于是我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接着问他:“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和大家不一样的想法呢?”王昊楠回答说:

“因为我们家就我一个男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喜欢我。我想要什么,他们就会给我买什么东西。我的东西从来都不借给别人的。”听了他的回答,我被震住了,原来他是个独生子。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霸道,没有爱心。如何改变他们这种想法呢。于是我对他说,作为教师,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19.乘火车教学反思及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

2、在看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问题,例如:卧铺车厢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硬座车厢可以坐多少人?

4、列出算式: 72×5=

二、索计算方法。

1、请学生试着算一算。

2、讨论算法。

(1)你发现这道题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之处?(2)引出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3)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口算: 72×5=360 先用70×5=350,再用2×5=10,最后用350+10=360 竖式计算: 72×5=360(人)7 2 × 5 3 6 0 答: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坐360人。

引导学生思考在书市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末尾“0”问题。(4)试一试:7节硬座车厢可以车坐多少人? 118×7=926(人)118 × 7 9 2 6 答:。

三、用所学解决问题。

1、谁的年龄大?

练习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顺序。

2、讨论第四题:

(1)标位置:可以将小朋家到最后一站的铁路长度进行4等分后确定出发2小时的大概位置。也可以有其他方法,自要分析的有道理就可以。(2)一共有多少千米?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案 篇7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农村的现实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

(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 内容 特征 作用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原因 作用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2、过程

(1)试点期(1978—1984)

(2)全面展开(1984—1992)

(3)进一步深化(1992------)

3、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过程 1992年10月

1993年

1997年9月

21世纪初

2、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难点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2、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4、右图为1979年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为响应政府“生产自救”号召而签订的秘密协议。与之相关的信息有 ①安徽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当地政府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 ③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协议使农民获得空前大丰收

5、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7、(2003年全国春季,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

10.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 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④管理科学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①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总结与反思】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d

b

b

d

a

a

d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19.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8

《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奎屯市第八小学 孙琳

在“421”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倡导下,我努力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以《赵州桥》第一课时作为讲学实践,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初步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一步一步完成预习任务,从文中的字、词入手,掌握汉字的读音、写法以及意思,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跟着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予有效地指导,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字词问题,进行重点教学和检测。整堂课中,我时间掌控的不是很好,新课改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就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最终让我们在新课改的征程中一路走好,直到永远。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9

本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古诗二首》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变化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使整个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则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激发学生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美好的心灵。语文园地七安排的写话练习,以猫和小老鼠为话题,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进一步落实“想象”要素。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第一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作为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地读。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夜宿山寺》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齐诵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导入新课:课件中的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3.理解诗题。

(1)指名读诗题,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全班齐读。

(2)猜测:通过题目,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吗?(时间:夜晚。地点:山中寺庙。)

(3)识字:出示生字“寺”,引导: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课件出示路牌、寺庙等图片)

①理解“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②用“宿”组词:住宿、留宿、宿舍、寄宿。

(4)教师介绍:李白在外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人静,他登上山顶寺庙的高楼,写下了这首诗。

(5)再次指导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诗题往往藏着很多信息,本环节从理解诗题入手,不仅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期待,而且对阅读中“抓题眼”的方法有了初步认知。

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

(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2个字,一人读后面3个字,试着读出节奏。

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

(1)辰:翘舌音、前鼻音。带有“辰”这个部件的字,大多都带有“en”的音,如“晨、震”。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惊:后鼻音,形声字。根据部首理解字义;扩词:吃惊、惊吓、惊慌。

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说一说:山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画面感受“楼之高,人之小,天之近”。

2.学习第1、2句。

(1)随文识记“危”。

①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出示各种带有“危”字的标识牌、警示语等图片)

学生读一读,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②出示“危”的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是“山崖”,下面呈腿骨节形,整个字形代表着人站在山崖上,“危”本义表示“高”。“危楼”即“高楼”。

③借助小篆字形记忆“危”,并指导书写:危,斜刀头居上居中,“厂”横画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写成横钩,里边笔画横折钩的钩尖抵在竖中线上。

④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2)理解“高百尺”。(板书)朗读诗句,全班交流: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山中寺庙的楼之高?

①引发质疑:1米等于3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差不多11层楼那么高吗?

②讨论小结:“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很高。

③诗句拓展:结合李白其他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来理解“高百尺”。

④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

(3)理解“摘星辰”。(板书)

①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

②想象画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

④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

3.学习第3、4句。

(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

①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②随文识记“恐”“惊”。

引导发现:这两个字偏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课件出示“心”的篆体,加深理解心字底与竖心旁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③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小结:这句诗更加说明楼很高,似乎与天相连。(板书:不敢语、恐惊天人)

④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

(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4.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5.小结: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座普通的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变得那么巧妙而生动,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和文的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和字理落实“随文识字”。紧抓主题“楼之高”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感知夸张的手法和李白诗作浪漫的特色。

板块四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多媒体播放“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反文旁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注意与“取”的区别。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要逐步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写前的观察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写后的对照要紧扣之前观察和提醒的要点,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板块五 课外拓展,实践探究

1.背诵古诗。把《夜宿山寺》背给家人或朋友听。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楼高 高百尺 摘星辰

危楼               想象

夜静 不敢语 惊天人

第2课时

《敕勒歌》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苍、茫”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敕勒歌》。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走进意境

1.视频出示草原风光,配上背景音乐《天堂》。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3.教师介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他们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生。我们今天要学的《敕勒歌》是他们民族的一首民歌,也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4.板书诗题“敕勒歌”,齐读。

【设计意图】从草原风光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之阔、物产之丰,为后面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础。同时作品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出示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①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庐、笼”读边音。

②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③教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意读好停顿。

(5)齐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2.知大意。

(1)再读诗文: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圆圈圈画出来。

(2)古诗填空,相机理解词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理解和识记字词。

①川: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②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牧民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阴”的反义词为“阳”。

③穹庐:圆圆的毡帐大屋顶。(出示图片)你能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庐”吗?

④“笼盖”的近义词是什么?(笼罩)这个词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识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记,如做手势等)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多形式的朗读,更便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同时,读中识字、释义,为诗歌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板块三 文图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让你来画“敕勒川”与“阴山”的位置,你会怎么画?(紧扣“下”一词)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理解,体会情感。

①你能给“似”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似:好像、像、如。天似穹庐,或天像穹庐、天如穹庐。

②“似”是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为“shì”,组词:似的。

③结合“穹庐”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天空像牧民们居住的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④体会情感:敕勒族人用自己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天空,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3)指导朗读:让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学习第3、4行诗。

(1)体会“天苍苍,野茫茫”。

①(课件出示草原图)提问:你会想到课本上的哪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

理解:天苍苍指天蓝蓝的,晴空万里。野茫茫指草原无边无际。

②识记“苍、茫”。

发现特点:2个字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

注意要点:“苍”下面是“仓”不是“仑”;“茫”要注意“氵”一定被“艹”覆盖住。

同音字的区分:“茫”与“忙”“芒”的辨析组词。

③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复现“苍、茫”,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野茫茫——原野无边无际。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

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2)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你从表示动作的词中感受到什么?(草很高,很茂盛,牛羊成群,草原很富饶)

③引导学生感受这句话的灵动之美。“吹、低、见”让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3.配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利用词语复现的方式强化生字字形的识记,并理解字义。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从而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到敕勒族牧民的自豪。

板块四 书写指导,升华意境

1.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分类书写“阴、似、野、苍、茫”。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上下结构的字:苍、茫。

(2)多样书写。

①教师范写“苍、茫”,引导学生观察:“艹”窄、扁,两个字高度相同。“苍”的“人”宽、大,横折钩的钩在竖中线上,竖弯钩不出捺的范围。“茫”注意点的位置,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上。

②同桌交流“野”的书写。尤其注意“里”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③学生独立书写“阴、似”。

(3)集体点评: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个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2.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对照板书,分男女生诵读古诗,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体会敕勒族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设计意图】抓有联系的“苍、茫”两个字加以指导,放手让同桌交流“野”字的书写,独立书写“阴、似”两个字,根据“指导一扶一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理解的一种检查,更升华了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敕勒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展开,凸显了以下三大亮点:

1.品读为基础。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中,既体现了朗读的多样化,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又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第一次读,字音准确,意在正音;第二次读,轻重缓急,读出节奏;第三次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第四次读,展开想象,读出情感。紧紧围绕一个“读”字,不断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

2.想象为核心。

《夜宿山寺》这首五言绝句,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危楼”之高耸。在讲解“手可摘星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此刻,你就是诗人,你站立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们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随后,我让他们做动作表演读,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表达。《敕勒歌》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诗里描写了哪些景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沉潜于诗中,去想象画面,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字词为重点。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在这一板块,我结合字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识字,如“危”,采用字源识字,让学生从字形中直观感受“危”的意思;对于“苍、茫”等字,则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连一连。

kǒng

chén

lǒ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cāng

máng

guāng

yīn

jīng

xià

gǎn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

百尺:

恐惊:

草低:

四野: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朝(),这首诗用()的手法。把山寺的()和夜晚的()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敕勒川》哪两句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五、重点段落品析。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敕勒歌是一首

朝时的民歌。

3.穹庐是指

4.“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写一写。

最高的楼,用诗句表示:

答案

一、略

二、田野

苍茫

光阴

惊吓

不敢

三、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恐惊:唯恐惊动。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四、1.李白

夸张

2.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

阴山

牛羊

五、1.笼盖四野

天苍苍

2.北

3.蒙古包

4.现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篇10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阅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海滨小城的美。

学前准备

1.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2.学生自读课文、认准生字。(学生)

3.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习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前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交流收集到的海滨风光图片。

二、读文识字(用时:16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海滨()

棕色()

石凳()

渔业()

3.辨字组词。

棕()

滨()

宗()

缤()

摆()

洁()

罢()

结()

三、熟读感知(用时:11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第一段(1~3):写海面和海滩的美景。

第二段(4):写小城的树多。

第三段(5):写小城的公园美。

第四段(6):写小城的街道干净。

第五段(7):总结全文。

4.在文中画出每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质疑(用时:5分钟)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5.回答问题。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2)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的?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6.找近义词。

寂寞()

浩瀚()

喧闹()

整洁()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用时:5分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7.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大海

()的军舰

()的云朵

()的海鸥

()的贝壳

()的鱼

8.用“喧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用时:30分钟)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庭院:树的种类、数量多(形象美);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凤凰花多、红(颜色美);“热闹”“一片红云”写出了凤凰花开得多、颜色红。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抄写各处具有特色的景色的句子。

小城庭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公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街道: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理解,请帮帮忙吧。

生1: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2: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指它孤单,沙滩上有很多贝壳。

生3:贝壳很多,但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了。

师:贝壳仅仅是多吗?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说一说。

生1:贝壳不仅多,而且美,课文中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2:这个与下文中写“船队一靠岸,海滩就喧闹起来”形成对比,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师:对,同学们,从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2:我体会到了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内容。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们理解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和起到的作用。

上一篇:合同管理的主要措施下一篇:说礼初二优秀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