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精选14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1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2

一、夯实基础是前提

俗话说“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空中楼阁”, 因此, 必须先练好地理学科的基本功。主要做法是:通读初中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 梳理基础知识, 列出主干知识, 研究内在联系, 确定重难点,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 将课本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融会贯通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而获得正确理解、自由支取和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例如:进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异的比较时要能清晰、有序地浮现出:划分界线, 气温、降水、主要气候类型、河流主要特征、主要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主要耕地类型、农耕制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传统民居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主食、其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地理最基本是对地理事物所处位置的认识, 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 要多思、敢问、善问,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熟练掌握重难点。

二、能力培养要突显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要凸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熟悉运用地图、图解、图变、图练等方法, 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如何判断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 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 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 多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 理清解题思路, 形成准确、简洁的书面语言, 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 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在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时, 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正确掌握因果关系, 并能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来回答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 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选择热点问题探究, 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时政热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可结合2008年入冬以来, 我国华北、黄淮等地的特大旱情等信息来探究华北、黄淮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人口分布等。

笔者认为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具体表现在———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 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 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 以培养自己的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所谓分析, 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 这种能力能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把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 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 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 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又如:根据太阳直射情况的分析判断当地的季节、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影子的长短等。

3.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文字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也是初二年学生在应试中失分较多、同时也是平时练习中老师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般来讲, 针对试题设计的具体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 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 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例如:通过对位置、资源、交通、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 明白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就能够对其他地区 (特别是自己家乡) 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老师的指点中了解各种新问题、新现象, 在读、听、看中思考, 在思考中读、听、看。

浅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篇3

一年一度的地理会考又临近了,从三月到六月的这段复习期间,时间短,内容多,是每个科任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只拦路虎而有效的复习?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效果,有效提高成绩,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就这几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以课本扣紧大纲,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教师要深入学习《考试大纲》和《会考复习指要》,对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和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知识点的要求更具体,侧重于“双基”。在这几年的会考中,主干知识比重大约占65%,内容涵盖面广,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难度值在8:1:1左右。而考试的内容要求最终要落实在课本上,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教师首先要熟悉《考试大纲》和《会考复习指要》所明确须掌握的知识点,弄清哪些是识记、哪些是了解、哪些是应用等。然后在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紧扣大纲,以课本为主,踏踏实实用好教材,不能盲目丢开课本,特别是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复习中国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是需要识记的内容,主要地形、山脉及其分布是要了解的内容,而运用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属于应用的内容。这三个内容各自要求不一,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前二者是后者的基础。其中的应用的内容又是属于基本技能的内容。这样复习,学生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以地理图像为载体,进行有效的复习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是本学科的特色。在历年的会考中,自始到终贯穿图文转化能力的考查。在复习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地理图像资源的利用,而且要充分利用地图为载体,把基础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复习。使用地图来复习,可把教材内容高度概括,结果把知识化分散为集中,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知识整体化的认识,课本几页书,只记一幅图,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如复习八年级上册长江(概况、黄金水道、巨大水能、洪涝等)时,可以利用板图(有条件用多媒体手段效果会更好),在黑板上一一标注,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点,而且加强了学生读图填图能力。还可以把八年级下册的的有关知识点长江沿江地带联系起来,做个专项的复习:黄金水道——“H”型格局;巨大水能——兴建了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重庆、宜昌以电力、治金为主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主的上游城市群等。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把一些基础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系统性知识的记忆。

在地理会考复习中,还要开展读图、用图专题训练,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例如在会考中,“地球与地图”这章知识点分值占15分,分值比重大,所以我们可以在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开展专题训练。从近几年来的会考试卷中,可以见到几乎年年考查到这两个知识点。而且到了八年级下学期时,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所以开展此项复习,学生大部分能够理解,功效显著。

在地理会考复习中,教师应把会考出现过的地图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图文转化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景观图的识记。通过景观图来考查地理知识,已经成为近几年的一种趋势。

三、适量强化练习,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试

适量强化练习是为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基础技能的途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符合《会考考试说明》要求的资料,进行练习。我通常的做法是在第一轮每复习一章时,都会出一份相关的练习卷,这份试卷须突出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同时配套些相关中考有出现过的题目和题型。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章节基础知识点,二可以顺便让学生开开眼界,提高其应试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章时,结合近几年会考试卷分析:联系时事热点,结合四大地理区域图文资料考查秦岭—准河一线的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是命题热点。

在第二轮复习中,为了使学生面临即将到来的会考不乱方寸,所以要身临其境的适应性训练。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做几套模拟试卷,以达到综合提高,查漏补缺的目的。强化训练不是丢掉课本,搞“题海战术”, 可以从历年来福建省各地市会考试卷中提练出较有代表性的试卷,针对重点突出、综合性较强的典型题目进行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做中考模拟试卷中,要指导学生答好题。要把答题的技巧、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力求答题的严密规范。这是在后期有效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34个省级行政区全称的书写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画蛇添足多个“族”,“香港特别行政区”省略成“香港”,七大洲的“洲”写成“州”等。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节,丢掉了很可惜的分数。又如做选择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确定知识要点,再对选择项目进行筛选等。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4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xx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 篇5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1、太阳直射点的决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22、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3、地球自转的地理好处昼夜更替不一样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24、本初子午线0°经线,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透过陆地(实际)。

26、东西方向的决定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7、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28、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29、南北纬的决定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0、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31、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2、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3、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3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35、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36、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州5号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6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教材分析;复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3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11

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共有四册,新授课大约到八年级第二学期才能完成。会考时,由于教材章节多,授课及复习进度快,往往导致学生的会考成绩合格率不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方法。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对四本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四本教材让学生进行解剖式的认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对复习会起到一个总领作用。

纵观四本教材,可以概括为总分关系。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及概括的认识世界地理,为下册的学习做铺垫,没有具体到某一地理区域;而七年级下册,是挑出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分开认识世界,具体讲解某一区域(大洲、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人文、自然地理。八年级的上册也是概括地认识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而下册则具体到某一区域或某一省级行政单位来具体认识该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特点。所以,四本教材都是总分关系。学生在复习时,对教材应该有一种总体的认识,从而有效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利于复习的具体时间和步骤的安排。

二、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穿插进行

由于复习时间较为紧张,很难做到先进行章节复习,再进行专题复习。所以在复习中可以两者穿插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节约一定的时间,而且相对单独进行专题复习来说更为有效。

例如,“气候”这一知识点,在四本教材中均有涉及,七年级上册是对气候的概括认识,下册是具体某一地区的气候,八年级上册则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类型,到八年级下册介绍各个区域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那么,何时进行这一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可以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时进行,因为此时学生对七年级内容刚复习完印象较深,而八年级地理学完时间还不长,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此时对气候进行复习,是很有利于承前启后的,而且效果显著。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分析往年的地理考试,可以看出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至少占了70%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适度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尤其在八年级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做减法,把很多内容大刀阔斧地删除。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不要热衷于题海战术。

四、以地图为载体,综合章节之间的内容,提高学生空间判断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比如,在复习完七年级地理时,我们只需要在前面摆一幅世界地图,就可以将七年级全部内容让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回顾总结,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将图文结合在一起,更加牢固的掌握内容。

首先,要做好图文转化工作,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正确、有效地从图像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学会运用地理图像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

其次,搭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督促、鼓励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搭建知识框架,绘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 “知识树”。对于一节知识来说,学生勾勒出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树杈,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会使一棵棵知识树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学生也会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所学知识体系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五、更新观念,改进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面临新的实践和考验,要求教师、学生更新教和学的观念,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要接地气),开放、延伸、拓展课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开放、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立足于考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构建学科的学习模式,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夯实基础,突出能力。

高二英语会考单词复习2 篇8

n. 领带,绳子,结;关系

tiger n. 老虎

till conj.& prep. 直到,直到……为止

time n. 时间;时期;钟点;次,回

vt. 测定……的时间,记录……的时间

tiny a. 极小的,微小的

tip n. & v.

tire vi. 使疲劳

tired a. 疲劳的,累的

title n.

to prep. (动词不定式符号,无词义);(表接受动作的人或物)给;向,到;

today ad.& n. 今天;现在,当前

together ad. 一起,共同

toilet n. 厕所

tomato n. 西红柿,番茄

tomorrow ad. & n. 明天

ton n. (重量单位)吨

tongue n. 舌,舌头

tonight ad.& n. 今晚,今夜

too ad. 也,还;又;太,过分;很,非常

tool n. 工具,器具

tooth (复 teeth) n. 牙齿

top n. 顶部,(物体的)上面

total a. 总数的;总括的;完全的,全然的 n. 合计,总计 v. 合计为

touch vt. 触摸,接触

tough a.

tour n. 参观, 观光, 旅行

toward(s) prep. 向,朝,对于

town n. 城镇,城

toy n. 玩具, 玩物

track  n&v.

trade n. 贸易 vt. 用……进行交换

tradition n. 传统

traffic n. 交通,来往车辆

train n. 火车 v. 培训,训练

training n. 培训

transfer v. & n.

translate vt. 翻译

transport n. & vt.

transportation n.

travel n.& vi. 旅行

traveler n.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 篇9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1.具有共同的物质和基础。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病毒)。病毒也有一定的结构即病毒结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本质的特征。(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区别:细胞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应激性)如:根的向地性,蝶白天活动,利用黑光灯捕虫,动物躲避敌害。

区别:反射是多细胞高等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4.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物生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发育,发育后又能繁殖后代,保证种族延续。

5.都有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性。遗传使物种基本稳定,变异使物种进化。

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科学的发展

三个阶段: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性生物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意义: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奠定了基础。

1953年沃森(美)和克里克(英)提出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1.微观方面: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探索生命本质。(生物工程实例:乙肝疫苗、石油草、超级菌)

2.宏观方面:生态学——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实例:生态农业)

二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无机盐离子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动植物体内重要糖类、脂质及其作用

1.糖类C、H、O组成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阳光

2.脂类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类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作用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结构通式: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分子式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功能:

①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即酶

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⑤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由C、H、O、N、P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10

一、学生模拟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

1.探究新问题,逆向思维能力欠缺:在考试说明中,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地理过程、地理现象等。但很多学生一旦遇到探究性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将回答的重点落到要点上,对基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答题出现偏差,甚至答非所问。

2.审题不清:考查“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考生多答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或“地中海气候”,忽视了“常年”“气候特征”等。

3.答题不全面:如在分析汽车工业区位因素时,考生只答“临近海洋,海运交通便利”,而忽视其他区位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好处,也仅仅答出一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图表信息获取不到位:利用图形信息解题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思维技能,培养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应试技能。但在具体的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偏离要点。

5.错别字较多:如杭州的州、煤炭的炭、炎热的炎、广阔的扩等;

6.概念不清:如公平性原则的含义会设陷,把公平性原则反映出的权利公平问题改为义务问题,混淆了公平性原则的本质含义。

7.原理不明:如地租水平变化特征曲线图,考生不了解影响地租高低的主导因素是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大小,如果了解了这两个原因,再结合图形认真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答案。

8.空间定位不准:导致答题方向出现偏差。如长三角错判为珠三角、辽中南工业区错判为沪宁杭工业区等。定位判断错误,整个答题思路和方向就可能出现重大偏差。

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不太重视。语数外是学生的生命线,小高考只要过关就行了,学生不是太重视。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太牢固。有些选择题和判断题,就是考察基础的内容,做题时,没能领悟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

3.解题方法不当,解题技巧应用不熟练。很多题目,其实是技巧问题,学生掌握的不熟练,或者不会应用,答题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4.缺乏训练,做题太少,见识少。很多题目,学生一拿起来感觉是非常陌生的题目,做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熟练自如。

三、应对策略:

1.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⑴加大备课量,注重投入;要注意对试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要有授课意识和高效意识,不要受三案六环节的备课程序的影响,也不要受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影响。由于时间关系,授课时还是需要遵循“背---讲---练---析---评”的常规教学思路。

⑵例题设计要精确,要注意配套练习、跟踪练习的配合使用。不考不行,考得过于频繁也不行。

⑶要注意调查了解,及时捕足学生学习情况等信息,要对疑难问题讲深讲透,要多鼓励,少批评。须知士气可鼓不可泄,要让学生有成功收获的信心。

⑷要优化教学策略:要抓主放次,抓大放小,抓简放繁。内容复习上要突出高频考点,答题思路上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抓综合题的答题技巧,如条理清楚、用语规范、书写工整、无错别字等都有可能导致得分的细微差别。

⑸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事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要在问题的解决上做文章。要让问题暴露的更彻底,反思更明确。人文与区域地理要突出案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

2.学生层面:

⑴重视地图的阅读:地理考察多以图的形式来命题。“无图不成题”,学生在读图和析图时,要正确学会读图,要全面加以分析,寻找图上的有效信息。

⑵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时间紧,任务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复习好,需要合理的规划。所以,复习要有针对性,每节课拿出十几二十几分钟让学生背背,然后再做题。不要整节课都背书,这样不太合适。

⑶规范答题:正确、合理地答题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⑷学生背有总结化,审题有圈化,运用有思路,书写有规范,学习有反思。要求学生不要答非所问,表达不到位。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卷面书写的要求。

⑸答题要领呈现“五化”:一是要点化,答卷字数要适中,把最重要的要点写在最前面,还要避免答题中出现答非所问,前后矛盾的问题;二是条理化,要条理清楚;三是术语化,先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方面的内容,让自己的思考范围缩小,然后用学科语言组织答案;四是逻辑化,答题逻辑要严谨,论证要周密;五是全面化,答题时一定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知识点。

四、复习计划:

1.正确处理考试说明与教材的关系:在考试说明下来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把【考试说明】印发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针对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说明要求的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对于考试说明不作要求的,我们作了大胆舍弃。

2.注重细节,强化要求,力争达标:在上面谈到的各方面,我们将强化要求,力争达标。这些都是细节,要在具体的每一节课上加以落实。

3.课堂结构安排力争紧凑,张弛有度:每周2次模拟考试,再配以课前10分钟诵读资料、综合题答题背诵资料的整理,力争让学生答题变得轻松。课前大多先背诵,后做题,再讲解。

4.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绘图方法、答题技巧等;引导学生审题时可以关注题中关键词,如判断题中出现:带有“可能”的选项一般都是正确的,如西气东输工程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线地区有望崛起一条经济隆起带;相反,用“一定”“都”等词语的表述就极有可能是错误的。要给学生一个技巧,减少答题难度,增加答题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所要争取的目标,只能是把种种事物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把通过复习可以得到的优势尽量扩大化。减少失误、提升优势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依靠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在心理上重视,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努力,如养成良好的审题和解题习惯,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小高考中尽量减少失分,以最终夺取小高考的胜利。

高二化学会考知识点 篇11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ρ<ρ水,粘度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是较好的溶剂。

2.化学性质

(1)油脂的氢化——油脂的硬化

(2)油脂的水解

①酸性水解

②碱性水解——皂化反应(制肥皂和甘油)

三、肥皂和洗涤剂

1.肥皂的制取(什么叫盐析)

2.去污原理亲水基:伸在油污外,憎水基:具有亲油性,插入油污内

高二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2

2)plenty 作不可数名词,只用于肯定句中,表示“充足,大量,富裕”,可做主语,宾语或表语。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随着plenty所指的单复数形式作相应的变化。 plenty也可作副词,表示“充分地,十足地,好多”。 in plenty表示“大量的,丰富,充裕”可作表语,定语,状语。

3)satisfy 作及物动词,表示“满意,使满足”,直接跟宾语,若接that从句时,意思是“使相信”,从句前有间接宾语。 satisfy?with以??满足 be satisfied with对??满足 satisfy?for向??偿还 be satisfied to do sth满足于做某事

4)harm 作名词,意为“损害”,不与不定冠词连用,常与do,come,mean等动词搭配。 do more harm than good弊大于利 There’s no harm in(sb’s)doing sth=It does no harm for sb to do sth做某事无害处 作及物动词,表示“损害,伤害”。

5)trick:play a trick on sb=play sb a trick开某人的玩笑,诈骗某人 do/turn the trick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成功。 have a/the trick of doing sth(有)做……的习惯/癖好。 be up to tricks,be at one’s tricks玩鬼把戏,闹恶作剧。trick可以做动词,trick sb into doing骗某人去做某事 trick sb out of?骗取某人

6)memory是名词,表示“记忆”时,接for而不接of。 复数形式memories可表示往事。 in memory of纪念,一般表示对死者的纪念。 lose one’s memory“失去记忆”,可能永远也想不起来;而slip sb’s memory指一般想不起来,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想起。

7)admire作及物动词,只能接名词或者代词作宾语,不能接宾语从句。admire to do高兴做 admire sb for sth在某方面钦佩某人 admire at对??感到羡慕,对??感到惊讶

8)look forward to盼望,期待 push one’s way forward挤着向前走 come forward走出来 put forward提出 backward and forward来回。

9)take place 表示“发生”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有准备的发生,是不及物动词,无宾语,不能用于被动语态。区别take place,happen,break out:take place有计划的发生,多指运动,变化,进步,会议,婚礼等;happen偶然发生或者意外事件的发生;break out表示“突然发生,爆发”,强调出人意料,多指地震,火灾,火山,战争,疾病,瘟疫等的突然发生。 take one’s place表示“代替某人,执政,上台”。 take the place of表示“取代,代替”。

10)Apologize:apologize to sb for doing sth因为做了某事向某人道歉 make an apology to sb for doing sth道歉。

11)set off:“出发,起程”,还可以表示“使爆炸,激发”。有关set的短语:

set up建立,树立,创立;set forth出发,起程,公布;set out开始,着手,出发;set about

着手,试图,开始;set fire to点火;set to doing sth开始做某事;set…aside把……放在一边;set sth down记下来;set …free将……释放

12)as though :表示“好像,似乎”,引导的从句谓语动词多用于虚拟语气。如果as though

从句中所叙述的情况是事实或有可能发生,也可用于陈述语气。其后面除了跟句子外,还可以跟名词,动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或分词。还可以表示感叹语气,来对某项建议、假设或推测表示不赞成,惊讶,不满和厌恶等。

高二会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3

2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

3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 O、Si、Al

4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5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 CO

6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 Li、Si、Mg

7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NF

8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PAl

9 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 CO

(二)

1.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

取样,滴入NaOH溶液,加热至分层现象消失,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确定是何种卤素。

2.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 + Br2 + H2O → —COOH + 2HBr而使溴水褪色。

3.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三)

1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2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3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O2、NH3Cl2、C2H4H2、CO2、C2H2

4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

(1)用MnO2与浓HCl制Cl2

(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

(3)用KClO3和MnO2制O2

(4)用Cu和稀HNO3制NO

(5)用NH4Cl和Ca(OH)2制NH3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知识点 篇14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上一篇:微型党课学习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水利水电基本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