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学设计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拣麦穗教学设计(共11篇)

拣麦穗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学习重点和难点 文章主题的探讨。学习活动设计

一、教师导语

“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

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本文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提示:惆怅和失落。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抓住景物描写的清幽、动作描写的急切、心理描写的热盼来感受梦想的美好。

②体会梦想变味后的苦涩是难言的。抓住前后心理描写的变化、如:“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③讨论: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此处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给出自己的看法。①体会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情谊的朴素、纯真之美。提示:抓住卖灶糖老汉与我对话的语言体会。

拣麦穗教学设计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直奔主题

1.这节课, 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 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 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

2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 苏格拉底说了四句话, 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 是精辟的语言, 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四句话入手, 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评析:开门见山, 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苏格拉底说的四句话作为本课研读的重点, 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哲人声音, 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

(一) 品读第一句话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第一句话。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3.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联系生活谈谈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 你会联想到哪些名言。

(二) 品读第二句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指导朗读, 突出“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 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没能完成任务, 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找出相应的词句, 用心体会。

4.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对待, 为什么又两手空空呢?画出相应的词句, 感悟其原因。

“埋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 不能当机立断, 失去了许多的机会。

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 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 不能立足于眼前, 把握住现在,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评析:布鲁纳指出:“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从而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教者引导学生自主读文, 画出摘穗表现, 静思默想, 主动探究, 交流摘穗失败的原因, 从而领悟弟子们是由于眼光狭窄, 犹豫不决, 才错失良机。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启发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能力。】

5.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 (颗粒饱满的, 比较瘦小的, 摇晃脑袋的) , 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

6.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 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 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 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评析:这两个环节, 让学生角色互换, 进行情境对话, 让他们在可闻可视的情景中体会苏格拉底语重心长的教诲, 帮助弟子剖析摘穗失败的原因, 懂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初步达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目标。同时, 这一训练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进一步领悟文本主旨作铺垫。】

7.让我们读读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 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 品读第三、四句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会怎么对弟子们说呢?谁能读好这两个句子?

2.苏格拉底的话里有两个“最大的麦穗”, 他们的含义相同吗?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 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什么?

三、循循善诱, 感悟人生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这段中“麦穗”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第二句中间为什么要加分号?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的不同含义。

4.引导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 再读这段话, 看看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2) 教师示范:我的追求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 只有上好每一节课,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 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 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3) 学生交流, 教师点评。

5.小结: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 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评析: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将课堂与学生生活“链接”,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体会, 使学生通过课堂充分展现自我, 剖析自我。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又迎合了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不但实现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 而且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四、总结课文, 深化主题

1.同学们, 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 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 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 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 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 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 (巴尔扎克)

【评析: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 并且以拓展阅读为形式, 增强了课堂的延展性。】

五、拓展延伸, 形成积淀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小组合作,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我的名言”。

3.选择一题练习。

(1)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请写下来。

(2) 最后一段话, 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 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评析:这样设计, 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积累, 创新实践, 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课堂走入社会, 拓展了学习资源, 拓宽了学习渠道, 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赏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61-02

薛法根说:“具有‘语文味?蒺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语文味”是“品”出来的,语文教学通过师生对话、读写结合,品词、品句、品意境,感悟文本的内涵。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篇蕴含哲理的课文,文中透露出语言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智慧: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中悟理,并将这一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递给别人。我们的教学也应如此:不要告诉学生应当学习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到那颗“最大的麦穗”。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中的几个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多角度解读,提炼朗读策略

(一)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大的麦穗”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这是苏格拉底在弟子们找麦穗前提出的要求。

师:老师平时对你们提要求时态度怎样?

生1:态度是严肃的。

生2:老师对要求会再三强调。

师:此时你能读出苏格拉底强调的语气吗?

师(指名读):苏格拉底想要强调什么?(只许进,不许退)

出示幻灯片①: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我们能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弟子们在麦田里找到那株最大的麦穗了吗?(画出文中句子)

(出示句子:“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如梦初醒……”)

师:从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辅助动作来表示?(双手一摊)

出示幻灯片②:根据文字描述并辅助恰当的动作进行朗读。

(三)师: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寻找麦穗的。

师:默读弟子们寻找麦穗的段落(3、4节),思考:弟子们寻找时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旁边写上关键词。(生交流)

生1:我觉得弟子们很认真,从“埋头……”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你来读出弟子们的认真。

生2:我觉得弟子们很专注。

生3:可是我觉得弟子们目光短浅,他们只顾着埋头寻找。

师:真理和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差。你思考得真深刻,能从相对面来解读。

生4:我觉得弟子们很辛苦,从“一边……一边……”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5:我觉得弟子们犹豫不决,从“看看这一株……看看那一株……”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老师这时想到了上次去买鞋的经历。试了这一双,款式不新,看看那一双,颜色不好,选了半天都没选成,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

师:是的,我们都希望挑到最好的,就像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挑挑拣拣,最后一株麦穗也没找到,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我们心中会充满后悔、失望、难过和遗憾。

师:同一段话,我们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

出示幻灯片③:抓住关键词从不同角度读出不同感受。

【反思】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学习的方法。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朗读策略的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读好书、学好语文的方法。

【片段二】智慧碰撞,激发独特表达

(一)师:两千多年过去了,此时如果我们穿越时空站在麦田旁,你会想到什么名言警句或是用什么方式来提醒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请结合自身经历来劝说。(生交流)

师:相机出示幻灯片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生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摘下眼前的这一株,这株麦穗颗粒最饱满。

生2:“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你一边走一边摘,到最后比一比,选择最大的。

生3: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犹豫不决了,最大的麦穗就在你的眼前。

生4:抓住机会,快到尽头了……

(二)师:可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不见,“到了尽头两手空空”,这时他们的心情会怎样?说一说他们的想法。

生(失望):为什么我竟然没碰到麦田里最大的一株麦穗?运气真不好!

生(后悔):刚才丢掉的那一株麦穗没想到是最大的,我总以为……

生(难过):老师的任务我都完成不了,真没用。

生(遗憾):我应该摘一株麦穗在手上,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三)师:面对失望、后悔、羞愧的弟子们,苏格拉底会怎样说,怎样做?请大家选择不同心情的弟子写一写。

1.面对失望的弟子——苏格拉底拍拍弟子的肩膀安慰道:“没关系,你没遇到最大的麦穗,但可以摘你认为最大的。”

2.面对后悔的弟子——苏格拉底语重心长地说:“你挑挑拣拣,总以为前面还会有更大的,其实最大的麦穗就在你的面前,今后要学会珍惜呀。”

3.面对难过的弟子——苏格拉底深有感触地说:“别难过了,你摘到了又放弃,这对你来说是个教训,今后要牢牢把握手中的,别轻易放弃。”

……

【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读或讨论相关章节自学课文,使教材内容不断被发现、创造和生成,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不断被唤醒、拓宽、增强。

【片段三】深化认识,激发阅读需求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经常用微不足道的东西来教育学生,大家还想知道有关苏格拉底的其他教育故事吗?

出示幻灯片⑤:《苏格拉底的苹果》。

【反思】

拓展阅读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经验,产生阅读的需要,倍增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师生通过对话交流,点燃智慧的火花,使新的感悟不断得以呈现。

拾麦穗 教学设计 篇4

课 型:比较、探究

授课时间:

作 者:李强

单 位:滕州木石中学2013年9月17日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捡麦穗》(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结合《助学》和课下注释,扫除阅读障碍。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将自己的疑问整理下来。

3、查阅资料了解张洁,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相关课程标准: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个性言行评价人物。

2、体会老人博大、无私的爱。

3、比较、探究,感受人性美、真实美。评价任务:

1、通过小女孩、老汉的个性言行评价人物,体会人性美。

2、理解“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含义,体会老人爱的博大、无私。

3、讲身边的故事,感受生活中无私的爱。

4、比较、探究,谈谈阿长、老汉的相同点,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导入:

中国文坛上有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2、读准下列字音

拣麦穗 suì

磕碰 kē

戏谑xuè

害臊saò

山坳 aò 蹒跚 pán shān

3、理解词义.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阅读课文 自主学习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文时,注意圈点、勾画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以及让你感悟深刻的句子。

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后,小组内交流疑难。第三步:师生精讲点拨。

1、文章重点写谁捡麦穗?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用大量文字写农村姑娘们捡麦穗?

明确:(学生阅读1-10段,教师引导关注第九段)

写农村姑娘的梦想及梦想的破碎,为下文写“我”梦想破碎作铺垫。

2、在你眼中文中的我、卖灶糖老汉是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学生回归文本,抓住人物个性言行,体会人性美)12段“我看不见田野里的麦穗,却总能看见蝴蝶和蚂蚱” 14段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16段“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23、24段“你为啥给我做媳妇呢?”“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29段“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我:天真、可爱、充满稚气、贪吃、贪玩、心地善良

18段老人的外貌描写,25、27、29、35、37段老人的语言、行动 老人:慈祥、充满爱心、无私、博大

3、你怎样理解卖灶糖老汉对小女孩的爱?

教师提示:善于抓住一些出现在开头或结尾的句子,帮助我们理解主旨。引导学生抓住44自然段,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老人对小女孩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是一种无功利的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

4、你身边有卖灶糖老汉类似的人吗?讲讲他们的故事。父母、老师、生活中无偿奉献爱心的人等等。

(四)比较阅读 合作探究

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生精讲点拨。

1、《捡麦穗》《阿长与山海经》中老汉、阿长对小孩子的关爱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老汉明知小女孩不可能做他媳妇,可老汉至死都一直关爱她。阿长主动过问、主动给我买来我日思夜想的《山海经》。共同点:都是没有任何希求的关爱

2、说说阿长、老汉有哪些缺点或不足。两位作者为什么都不把自己感激的人写得更漂亮、更美好一些呢?

(学生找出阿长和老人的缺点)

阿长连名字都没有,还有种种缺点和令我不满意之处,阿长黄胖而矮,颈上有疤;卖灶糖老汉一口大黄牙,头剃得像半个葫芦。

明确:一是人物原型可能本就如此。二是形貌不佳、有缺点的人才是生活中常见的真人,才更真实、感人。三是这恰恰使主人公心灵之美更显得动人。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写作上的指导:写人时要敢于写出人物的缺点或不足,这样的人物形象才真实、感人,这种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

(五)课堂检测

完成《助学》感知探究2、5、6、7

(六)作业设计

以“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爱我?”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从课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避免空谈。板书设计

课程资源:

《语文助学》《语文教学用书》《七年级优秀课时教案》《教材全解》 教学反思:

以前上传教案,我都是先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自认为优秀的作品以供参考,结果造成一些观点先入为主,并且抹杀了自己一些好的想法。写《捡麦穗》这篇教案时,我没有参考网上任何教案,完全根据自己对文本、课程标准的理解本着时效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设计完成。《捡麦穗》放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篇比较、探究类课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就是让学生体会人性美。本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我自认为有以下优点: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给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2、对于比较、探究类文章,结合初一学生认知情况,问题设计浅显易懂,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留给孩子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真正做到把课堂教给孩子,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文本与生活能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身边那些无希求的爱,讲身边故事的过程,也是他们内心成长的过程。同时注意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5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2.“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3.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4.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5.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6.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3.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麦穗 篇7

邀三五伙伴爬坡下河。疯玩过后,回家的小路虽尘土飞扬,却还是有无数的笑语欢歌被狠狠扔到半空中。从路边远远望过去绿垠垠的麦田,那麦秆上矗立着的一簇簇刺头总是好像在对我们微笑、向我们招手,终于没能忍住,蹿到离路有一段距离的麦田较深处,掐下一株饱满到熟的穗,放到手掌心,顺着芒刺的方向用力地撮、再撮,那青熟的麦粒散发着诱人的香,被仰着脖就着笑的我们一口一口抛到嘴里,嚼满一嘴的香后,“咕”地吞到肚子里。

接着似蹲还爬般地挪了一个窝,继续揉搓那麦穗,褪去包裹的衣,用力鼓起嘴巴吹,“噗”的一声,那被捻烂的芒刺和衣随风散去。咀嚼,吞咽,反复地笑。那鼓气吹大的小脸,像极了夏夜里池塘的青蛙:远远看到青蛙一鼓一鼓地换气,走近时它却“啪”的后腿一蹬,跳入远远的池水中蹬蹬腿逃了。不幸被抓到的青蛙,被残忍的小孩用手指戳它鼓起的肚皮,小孩嘴里还念念有词:“蛤蟆蛤蟆气鼓,气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杀猪,气得蛤蟆直哭!”直到它的肚子真的大大鼓起,孩子们得意地放下它,转身去摧残下一只了。

就在我们吃兴正酣时,不知哪里蹦出的大人,一声断喝,吓得我们魂飞魄散。刚要逃跑,就像心怀鬼胎被识破似的听到大人厉声喝道:“一个都不许跑,不然抓到揍一通!”于是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低头做忏悔状,心里也真的怕极了。大人站定一看,原来是房前屋后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就黑着脸吓唬几句让我们走开了,接着又警告我们别踩倒其他麦垄上的麦子。

我为这件事心里怕了好一阵,总怕他告诉父母,回家挨顿痛骂。那阵子我回家先看大人的脸色,总是担心他们哪天突然变脸,说起我这不光荣的事。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顿苦口婆心的教育——“不是自己家的东西绝对不能要,更不准偷拿!”父母骂人的样子厉害极了。虽然最终没被骂,却也担惊受怕了好些天,心里一边庆幸一边也受到忧惧的小折磨,长了记性,以后再也不敢去人家麦地偷麦穗吃了。好长时间过后,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那个叔叔家借东西,当时叔叔全家人都忙着手上的事,我不吭声地尽量躲到了较远的地方。他没向我妈告状,我心里很感激,也为此羞愧难当了一段日子,去哪里都要绕着他家走。

风轻飘飘地过,就这样也带走了时间。一转眼,绿垠垠变成金茫茫。那黄黄的麦穗在风的舞弄下低头、抬头,麦穗太沉实了,这时候的麦秆总是显得单薄零落了些——风舞过头,它就能一头栽下。这时候的麦芒刺也干硬得很,割麦子时人们都得带上线手套,不然手会被扎得生疼。

割下的麦子被捆起装到车上。夕阳西下,我靠着哥哥姐姐,趴在牛车高高的麦垛上,暖暖的斜阳,归家的牧歌,觉得特别美好。有时路不好,车翻滚得厉害,麦子上的芒刺会带到衣服上,扎得身上又痒又痛。有一个成语叫如芒在背,被扎过的人,痛得最清楚。

越是年成好,成熟的麦穗头越大,越是要及时收割,否则麦秆会因承受不住而倒下。人生亦是如此,有多大本事,才能过多好的生活。要求你所能达到的、而非遥不可及的生活,才是收放自如的真拥有。

麦穗哲理等四则 篇8

麦穗哲理

□荐/林保辉

成功背后,其实有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麦穗哲理”: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得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大麦穗中的美丽一支。

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要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但如果在调研基础上果断出手,这样离最大的也差不太多——这就是成功者的“麦穗哲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麦穗哲理的影子,比如抓住创业机会。盲目草率做决定、犹豫不决空留恨,都是不可取的;而在创业激情中保持理性,成功几率就很大,就可摘取“最大的麦穗”。

忘了是那位哲人所说的了:“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只要愿意并且知道如何锻炼它,你就能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你瞧,创造和创造力,也没啥了不起,只不过是你对“智力肌肉”的锻炼呢。创业的激情与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情理兼备,“胜利在向你招手,成功在前头”。

·信念·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荐/张 歌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

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原来,很多时候,是出身卑微的人自己看低了自己。

从设定目标开始

□荐/文 心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给人带来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新故事·

我和天才的差别

□荐/依 依

教堂正在做礼拜,唱诗班正在唱着圣歌。这种赞美上帝的奇妙的音乐令虔诚的教徒工们如痴如醉。

可是,在如痴如醉的人堆中却有一个不专心做礼拜的人,他此刻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花板上的吊灯。赞美诗,他充耳不闻,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在教堂,在做礼拜。

那盏原本有三根绳索吊着的吊灯,由于一根绳索落而摇摆不动,摇啊,摇啊,越摇越慢慢。

那人异常专注地观察着这盏渐渐慢慢下来的灯,直到其完全停止不动。

他的血液沸腾了!他惊喜地发现尽管灯愈摇愈慢。可是每完成一次左右摆动的时间居然一样!为了确定自己的发现,在此后的几个月中,他又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得到了“在一定条件下,单摆振动周期与振幅无关”的“单摆等时”定律。

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其实,那天在教堂最早发现那盏摇摆的灯的人,是坐在伽利略身边的我。是我叫伽利略看那盏灯的,我对伽利略说:“瞧,那盏破灯,若砸下来可就有好戏看了!”然而,当我知道它没有砸下来的可能后便没再注意它了。

其实,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伽利略对那盏灯那么有兴趣时,我也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阵。可惜只有一阵子——什么也没发现的一阵了。

其实,当时伽利略还对我这么说了一句:“我发现每摆一次的时间好像一样长。”我怀着对他的话不相信的态度观察了那盏吊灯好一会儿,发现他说的好像没错,可我马上否认了眼前的事实,对伽利略说:“吊灯明明越摆弧度越小,越摆速度越慢,所用时间怎么可能一样长?”“可事实胜于雄辩,况且你也讲了弧度与速度均减小,也就是说……”我们的轻声交谈立即引来聆听赞歌,潜心做礼拜的人的不满,都对我们怒目侧视。我不觉有些气恼,对伽利略说:“让你的事实见鬼去吧,蠢货!”

其实……

其实,……唉!

其实,就算当时我相信了伽利略,相信了自己看准的事实,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发现。

我也许会惊讶,也许会觉得有趣,但随着灯摇摆的停止,我对它的惊讶,对它的兴趣也会停止,不会再去做什么实验,不会再去加以思考,不会发现单摆那看似显而易见却在伽利略之前没人注意的等时性。其实,就算我思考了,注意到了等时性,我也会怀疑自己,我会对自己说:“不可能有所谓的等时性,是误差引起的,我可不能将这种没头脑的理论说出去,让人笑我是傻瓜。况且它等时又如何呢?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发生在我身上的“其实”很多,然而后面却总是要加个“然而”……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篇9

所以激发学生的独特性。引发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失败处一、朗读体会一笔带过。在学生回答苏格拉底的要求高吗?的时候,原定打算让学生在朗读体会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找寻答案,比如从满地都是满是等词中去理解麦穗多难以取舍为下一步理解弟子的犹豫奠定一个伏笔。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组织提出了质疑——在值得体味与感悟的地方是不能一味地随意迁就学生的,这不是体现学生自主的表现,而恰恰是放过了一个很好的语文训练点呀!类似的错误我还出现在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这一问题上。本来也要通过圈画词语看看、用心地挑挑捡捡、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摘了随手扔掉等来耐心地体会弟子的心理动态的,可是学生的口若悬河又一次让我乐晕了头,我随着学生的回答一路滑下,不知停顿、没有回味更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没能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是我的痛心之处呀!上语文课一定不能只注重形式的花哨,场面的热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而且是每一个孩子!在应当停留的时候停留,应该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游绳的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

失败处二、未能走出课文。我记得毕校长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实录,他是创设博士生应聘的情境,贯穿文章始终,开始导出课文,学完课文后又让学生总结落聘的原因,学生能说出来,也说明他们理解课文,懂得课文要讲述的道理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而我呢,虽然有名言作为学生学习的反馈,但是毕竟高腔者、引用者居多。没能走出课本,更没能高于课本。相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领而言,我的教学简直就是低劣的牵绊,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与诗歌。深入人思想与骨髓的教育才是为人的终生服务奠基的教育,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了最后一段的话语之外,可想而知是不能在孩子们的头脑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的。我倍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深感愧疚!

失败处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我却没能及时地对孩子的精彩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比如,在学生们都在谈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到了珍惜机遇与把握机遇的时候,许凡同学却语出惊人她谈的收获是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领的欣赏,可惜我却说:那么,老师的教学给你的印象就不深了?这对她的精彩发言是极大的打击,我深感后悔。在比如在小强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良念头,也没能无声无息地化解。以上皆说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足,需要多加锻炼,亟待提高。

最大的麦穗教学随笔 篇10

课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 ,揭示了人的一生必然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去老家,临回合肥时想带一个最好又便宜的东西做纪念!于是和我们几个小孩和大人们一去逛车站附近的商业街。进入一家商店,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东瞧瞧西望望,不知买什么东西好。我突然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玩具,那是一套智力拼图,所有材质都是用实木制作而成,非常环保,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不是国内普遍生产的那种塑料玩具,气味难闻。看了一下价格80元,真是物美价廉。但是我还想到前面商店去看看,可能还有很多既实惠又有意义的纪念品。我认为前面的商家的纪念品更多更精彩,完全没必要这么早出手。我挑挑拣拣,不知不觉把这条街的商店都逛完了,直到妈妈的声音骤然响起,我才如梦初醒,发现我什么都没有买到。我回头望了望商业街,我们已经走到街的尽头,我很后悔没有买下那套木质智力拼图。再返回赶不上火车,我只好任凭妈妈拉着我的手悻悻地离开了商业街。

悦纳,才是“最大的麦穗” 篇11

这篇文章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课文,讲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最终两手空空的故事。它所在的第五单元还有两篇课文,分别为《天游峰的扫路人》《山谷中的谜底》,都属于“人生感悟”式的文章,深刻的哲思蕴藏在平淡浅显的语言文字后面,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从一个老师的角度看来,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清晰,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文章的重难点是如何理解“最大的麦穗”。于是,在课堂初始,自读课文之后,我提问:“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大部分学生举手,一一回答,我发现了他们基本都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文中蕴含的哲理,如我所料,只能把关键句子“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找到读一读。当我追问如何理解时,他们都面面相视,作不得声。

我不由得一笑,打破了略有凝滞的气氛,激励道:“你们也很不错了,读了一遍故事,就能了解大意。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地位与我国的孔子不相上下,他的这番言论又是意有所指,所以确实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老师请你带着两个问题去思考。”我投影出两个问题:

1.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完成苏格拉底交给的任务?

2. 什么是“最大的麦穗”?

教室很快又被“嗡嗡”声淹没,每一个学生都再次认真地读起了课文,手中的笔圈圈画画。

教学一篇文章,细枝末节,枝枝蔓蔓的地方不需要在课堂上赘言,最好是“四两拨千斤”,从小切口入手,讲到点子上,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而这篇文章,重中之重,就是这两句话:

1.“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麦穗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据说,苏格拉底常用启发式教育引导自己的弟子,在这个故事中,苏格拉底是将弟子的实践转化成人生道理。我是教师,在这堂课上,想要真正把这个道理说通说透,除了带着学生品味这位哲人的话,还应引导他们把书本上的道理转化成自己实际生活的事例。如能围绕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加以思索和理解,效果必定不差。

当学生们读完课文时,一向活跃的小然首先回答说:“我会把看到的大麦穗摘下,拿在手里,直到遇见下一颗大麦穗。”

“我也是。” 许多学生附和。

“如果你一直没有看到满意的大麦穗呢?”我追问。

小乐站起来说:“当苏格拉底说‘时间到的时候,我会把身边的麦穗摘下来。”

“对,哪怕随便抓一把麦穗。”小睿补充。

此番言论又获得一致认可。

看来很多学生都领悟到:尽管“最大的麦穗”是最终目标,但不能为此放弃眼下的“麦穗”。

“是呀!”我总结:“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比如小陈同学,他要竞选大队委,在成功竞选之前……”

“他得先当好班上的班干。”有嘴快的学生补充。

“恩,没错。”我看看小陈,笑眯眯地说,“在竞选大队委的机会来临之前,小陈得踏实当好班干,不能丢开班里的事情,能力出色才可能竞选成功。”看到小陈点点头,我转而问全班:“你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实现你的目标之前,你会怎么做呢?”

“我以后想做个钢琴家,现在的我会多参加比赛和考级,锻炼自己。”小玉站了起来。

“我希望将来能上清华大学,现在,我每一天都好好学习,做优秀的学生。”又一个孩子站起来说。

“我想做詹姆斯那样的篮球明星。现在,我正天天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高个子的体育委员站起来说。

我笑了,补充道:“前一阶段的篮球赛,你表现很好,已经是全年级的‘篮球明星了。将来你一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完善自己,等待机会,总有一天会成功!”学习委员挥了挥胳膊,似乎在做总结。

“是的,踏踏实实完成当前的任务,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机遇,这样,才不会像文中的弟子们一样最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我又示意学生再三品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一句话。

“所以,苏格拉底的这段话中,‘眼前的麦穗,它还意味着什么?”我问。

“机遇。”大家异口同声。

课堂进行到这儿,按照课文最后的揭示,学生们似乎已经领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人生旅途上,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以致错失良机。这是课文和教参给出的解释,自然很有道理,尤其考虑到学生们长大之后都要走向社会,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拼搏,从小培养他们对“机遇”的重视就显得很有必要。不过,课文虽然言尽于此,可这则故事真的意尽于此吗?我认为不然。我总觉得,课文和教参的解释太接近“成功学”了,在此,不妨引导学生尝试另一种理解。

第二课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昨天你们提到,一边行走于麦地,一边摘下自认为最大的麦穗。也有人会在苏格拉底叫停的一瞬间,摘下当时认为是最大的麦穗。但是,如果你手中的这株麦穗和别人比起来,确实不那么饱满,不那么大,请问你此时会想些什么?”我手掌向上虚托着一株并不存在的麦穗。

教室里静了好一会后,小赟举手说:“老师,也许它不是最大的,但它是我能看到的最大的,我还是会留下它。”小赟刚说完,小袁旋即举手补充说:“我也会珍惜我的这株麦穗,因为它才是我实实在在拿在手上的。”小袁的话得到其他人的赞同。

“对!珍惜,我很喜欢你的这个词。”我转身在黑板上板书下“珍惜”两个字。“苏格拉底在给学生的这堂课上一共只说了三句话,第三句话最重要,是他这堂课最终想告诉学生的。”我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麦穗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一句话。

“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最终两手空空,大家明白了吗?”我问道。

教室里很安静。最终,还是小袁打破了沉寂:“因为他们没有珍惜摘到的麦穗,觉得它们不够大,总想找到那株最大的麦穗,可麦田很快走到了头。”

其他学生听了小袁的话,也都若有所悟似地点了点头。看来,小袁这孩子的悟性不错。

“没错,弟子们一直想挑选最大的麦穗,就算这片麦田永无尽头,他们也不可能找到。”我最后深情地对学生们总结:“麦地里那株最大的麦穗在哪里呢?它一定是存在着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它可能并不在苏格拉底弟子所经的道路上,它可能虽然在经过的路上却因隐藏得太好而不能被及时发现,它甚至可能还没有完全成熟,此刻在弟子眼中还算不得最大……苏格拉底说得太对了,‘你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也未必作出准确的判断,真是道尽了人生的不完美,不如意。最美的花,最好的人,最幸运的事……就如那株最大的‘麦穗,我们知道它存在,却不一定能遇到。所以,如果能拥有‘最大的麦穗,那真是上帝的宠儿!但更多的人并没有这样的好机遇。他们所获得的,并不是最好的,或者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但请记住,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都要珍惜所得到的。这,叫悦纳,悦纳并珍惜自己手中拥有的东西。”我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悦纳”两个字。

教室里又是一片安静,同学们在思考,我知道他们有所触动。我喜欢这种氛围,抽丝剥茧的阅读,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学生们对文本有更深体味的同时,我也积淀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在与孩子们一起品读、回味时,我才领悟到,“最大的麦穗”不在麦地里,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许多人放弃了一株株“麦穗”,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心中“最大的麦穗”。他们就算走再远,挑再久,也找不到那株“麦穗”。只有悦纳并珍惜自己手中的“麦穗”,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和“最好”。所以,抓住眼前的机遇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接受,是欣赏,是珍惜,是悦纳自己获得的一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上一篇:尖山村禁赌禁毒工作总结下一篇:诈骗罪无罪辩护辩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