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情境教学法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法—情境教学法(推荐8篇)

教法—情境教学法 篇1

——洋里新见小学

陈丽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学生习作时遇到的困难之一是无内容可写或是有感知却不深刻,导致有话说不出,这都涉及体验和感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即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有目的创设“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生活的场”,调动他们生活经验,使这种情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作文灵感和表达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细致的作文指导,让学生通过训练,习得一些习作的方法,能够由此作文延伸到其它类似的作文中去。

学生的身边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地陪在学生身边引导他们留神身边的细节,但是可以创设或再现与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生生地体验一回。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引入课堂游戏,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的方法,从而积累下写作的素材。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可行性高的做法:

首先,从身边事物入手,创设体验的场景。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从细节入手。我们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如现在是农忙时节,校园周边的田地里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师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农民播种、蓄水、育苗、插秧的过程。又如我们学校今年新增的劳动实践基地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验场所。学生们几乎每天大课间都会到实践基地观察,做些记录。他们亲历了播种、出苗、施肥、看着茎越长越高、开花结果的过程,偶尔还会拔草等。他们天天感受劳动实践基地里植物的变化,积累了感性经验。老师也一起观察,点拨学生哪些要注意,注意发觉自己的感受。

其次,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我们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又存在不知道无从说如何说的情况。这时候老师的指导作用就凸显出来。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接着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内容、合适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的点评和修改。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讲评不是很理想的作文时,要善于发现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或是一两句精炼的话并加以鼓励,使他们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农村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我们不仅组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而且还可以采取“课堂游戏”这一种有效的体验方式。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游戏中,这时候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高。师这时候同样要引导学生动用多种器官来体验,同时记录。在完成习作时,整理思路,把自己的感受完善成作文。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活动,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动态”、何时进行“心理描写”、怎样安排“景物顺序”,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因为生活范围的限制,学生可体验的范围有限,如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到高级饭店里去了解各种各样的食物、描写它们的色香味、观察共同进食的氛围等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里用极低的成本提供每个学生两颗花生米、三粒五香豆、几颗香瓜子、一只小胡桃,让他们通过观察,获得最最新鲜的写作材料。学生们只要经历过这样一次性的“吃东西”训练,以后任吃什么东西,都会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进行观察;而他们有关于此的生活经验经过日积月累,将变得十分丰富,以后碰到有关命题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我们同样不可能带领学生们游览名山大川,我们支付不起那样巨额的游览经费。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学生游览自己的学校,穿梭于教室与操场,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校园。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这种活动后,获得的不单是一篇好文章,而是一种带有类型性的“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本领、是知识和能力在他

们身上出现的迁移和转化!

教法—情境教学法 篇2

一、备课时, 设计学法

备课时,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抓住特点, 在考虑教法的同时, 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学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章节的内容,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教法处理上往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 如讲授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等等, 同时也要考虑在这样的教法下, 学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 这就必须设计具体的学法。例如, 在“新制氯水的成分”教学中, 单凭教材这样的平铺直叙, 学生既感到“枯燥乏味”, 又觉得“难以记忆”。

二、上课时, 教给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 一个主要渠道是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教法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 不仅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我认为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 可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示范引导, 重在引导。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给学生以指导, 建议和鼓励, 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去想、去讲。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 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表达体会和见解。当学生表述出正确的见解后,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问他:“你是怎样想的?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过程和思维方法, 以便采取相应的启发措施, 给以适当点拨、指导。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提出假设:】学生先根据初中学过的“两种盐溶液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的知识, 迅速类比推理出下面两个方程式:

【实验验证:】因急于想知道自己的论断是否正确, 同学们马上做了上述两个实验, 很快惊奇地观察到:前者有大量白色泡沫冲出, 后者有大量红褐色泡沫涌现。显然, 前者生成了Al (OH) 3和CO2, 后者产生了Fe (OH) 3和CO2。同学们发现这事实与自己的推测结论竟是大相径庭的!

【猜想讨论:】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 纷纷议论, 并大胆尝试新的猜想:Al (OH) 3和Fe (OH) 3应分别是Al3+和Fe3+的水解产物;CO2是HCO3-或CO32-水解成H2CO3而分解的产物。不过与前面所学的水解知识矛盾的是:为何都会有“大量产生”呢?趁这良好的愤悱状态, 我就及时点拨: (1) 硫酸铝或氯化铁属何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2) 碳酸氢钠或碳酸钠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3) 上述盐溶液两两混和后, 原平衡是否受影响?影响结果怎样?同学们稍加思索便豁然开朗了。我还引导大家写出上述两个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并提出讨论:“什么情形下离子方程式的反应物中应加水?依据什么配平离子方程式较简便?

【归纳小结:】经过充分的讨论争辨, 最后大家总结出三条规律: (1) 部分强酸弱碱盐与弱酸强碱盐溶液混和能发生强烈的双水解反应; (2) 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的书写应遵循“有氢无水, 无氢加水”的原则; (3) 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电荷守恒法配平较为简捷。

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既搞清了水解反应的实质, 又活跃了思维,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并使他们从中深刻体会到掌握、记忆和研究化学知识的方式、方法。

三、辅导时, 指点学法

教法是有规律可循的, 学法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我认为, 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示范以外, 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后辅导时, 从学法上给予指点和点拨。一要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 教学生列内容提纲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形式, 关键要持之以恒,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 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二是给学生留思考题, 埋下伏笔。把教材中重要的关键部分提炼成问题, 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索和争论, 促成学生认识深化。三要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 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 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三步走: (1) 认真审题, 细致观察。审题时应学会三种信息处理能力, 即: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或不够直观形象的已知信息的等效转换能力, 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信息的挖掘加工能力及与解题无关的干扰信息的摒弃排除能力, 以提高审题的效率。 (2) 认真分析题意, 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明确解题过程和涉及的知识点、公式、规律等,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 (3) 反思解题过程, 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验证吗?如何验证?本题还可怎样解?哪种方法较合理最简便?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增强其思维的辩证性和创造性! (4) 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笔记, 归纳总结,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要学生养成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归纳知识的好习惯, 因这样做既能增加对知识理解的深广度, 又能减少遗忘, 提高记忆效果和复习效率!

教法—情境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情境 教学

一、体态语、分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在小学生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Grapes are sour”时,可以先吃一口苹果表示很开心,再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学生通过观察来猜测表达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从玩中学,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画图、挂图和简笔画创设情境

图画可以把对话内容具体化,具有直观刺激的效果,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动物名一课时,先给学生呈现一副动物园的挂图,在每个动物的旁边都标上相应的单词,在教会学生怎么读这些单词之后,就让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把他们见到的动物画出来,Tiger(老虎),Lion(狮子),Monkey(猴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游戏情境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有好奇心,游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游戏可以分为操练性游戏和检测性游戏两类。操练性游戏是用来鼓励学生开口练习的。检测性游戏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的听、说能力,考察教学效果的。

四、儿歌或歌曲情境法

在小学较低年级中可常用学唱歌、学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歌曲或儿歌在编排上都有一定的韵律,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时空,做到声像结合,使创新的情境更为形象、生动、逼真,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以上这种情境创设教法可以使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好英语,用好英语,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应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灵活地运用情境。

参考文献:

1.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山川.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中学地理教学教法试题 篇4

中学地理教学教法试题

(二)一、填空题(20分)

1、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解决地理这个学科()()()()。

2、初中地理课的地理()的知识为主,学习()()()三大部分内容。

3、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是培养()能力()能力和()能力,其中以()能力最为重要。

4、地理之中授法主要包括()()()。引导方法系列包括(),(),(),(),()。

5、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法()法()法。

6、逻辑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是()()()。

7、地理课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8、地理比较法的类型有7种它们是(),(),(),(),(),(),()。

9、地理是一门跨()两科的()很强的学科。

10、应用()法是讲授地理特征的重要方法,同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论。

二 名词解释(25分)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3、地理感性知识

4、引导教学法

5、地理能力

三 填图绘图题(25分)

1、读右图填写中学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用六个三角形表示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相对位置面积大小和基本轮廓

3绘制海陆间水循环板画。

四 问答题(30分)

简述中国地理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

简述中学地理教材的配制原则和方法

3、试述地理备课的重要性结合自己得体会谈谈应该如何钻研地理教材。

教法—情境教学法 篇5

自然教学法理论基础

作者:杨璟春

北京古典创新音乐艺术研究院院长,中音艺校创始人,著名钢琴理论家、教育家,对中国古典哲学、禅宗、道学有较深的研究。2002年成立北京音乐教育网。2003年成立北京古典创新音乐艺术研究院。2006年成立中音艺术学校。多年从事研究声乐、钢琴的教学工作,创立自然声乐、钢琴教学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并在普及和推广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节 关于自然的概念

自然这两个字我们整天在接触,尤其当今社会,由于我们过渡的关注物质文明的建设,忽略了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我们与自然进化背道而驰的发展道路,使我们不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造成的后果,使得我们也远离了人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我们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环境,我们在注重自身生存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链,这些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社会化发展和科技发展造成的,而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的哲学观念造成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一天来了一个推销员,像这些小动物推销防毒面具。小动物们很难理解防毒面具的作用,因为大森林的空气很好,带上防毒面具反而很不舒服。于是小动物都没有购买防毒面具。过了一段时间,来了很多人在森林里建了一个很大的工厂,工厂里滚滚的黑烟很快地污染了森林,大森林的空气也很快被污染了。这时那个推销员又来了,小动物们由于无法忍受被污染的空气纷纷购买了防毒面具,小动物们对于这种科技产品很感动,认为防毒面具救了他们。他们同时也好奇地问推销员:“这个冒黑烟的工厂里生产什么东西啊”?推销员告诉小动物们:“生产防毒面具”。

我想大家看到这个故事也一定会有所感悟的,我们的发展过程看似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挖自己脚下的土来掩埋自己。我们提到自然的概念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发展。那么这与声乐有什么关系呢?相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从第一天学习声乐开始,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各种毛病,无休无止的毛病和问题贯穿了学习声乐的过程。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没有学习声乐的时候最多也就是不会唱,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呢?这就像上面讲的故事一样,生产防毒面具影响环境,用的人越多,环境污染就越严重,然后用的人就更多。声乐学习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学习所谓的声乐方法,同时产生发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更多的问题,于是在无休止的解决问题之中,使得声乐学习的过程漫长而又艰难。如果以自然的角度来看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一句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都在遵循着一种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在按照这种规律在运行。宇宙的产生和灭亡、人的生老病死等等都在遵循着这个规律。自然界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非洲有一种老鼠,当老鼠的数量急剧增加到达某一个极限的时候,老鼠的体毛会变成鲜艳的棕红色,以吸引老鼠的天敌,如果天敌对老鼠的数量也起不到控制的作用的时候,当老鼠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老鼠会集体的迁移,沿着朝向大海的方向集体迁移,直到全部投入大海淹死。于是自然界又恢复到自然平衡的状态上。我们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向大家说明,自然界是处在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我们打破旧的平衡自然界就会重新产生新的平衡,就像前面讲的防毒面具的故事一样。

这里面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别,中国的古典思想就是要首先保持这种自然平衡的状态,通过平衡的状态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像中医的基本思想:身体各器官平衡和谐就不会染病,所以彻底解决病痛的办法就是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通过提高身体自身的平衡能力,利用身体自身来解决病痛的问题。这与西方医学那种通过科技和药物征服病痛的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别。当然中西方医学的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中国有句古话叫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的性格会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思维及行为,而人的行为自然就会影响其声音。反过来人的行为也是性格的反应,如果改变行为也能够对性格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第三章有详细论述)

以这个顺序,一个人声音的问题是由于性格的影响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去调整性格,而是通过学习方法解决声音问题,很显然由于性格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人的声音问题一定会经常地出现。如果坚持通过学习方法来解决,必然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够逐步的控制性格。我们下一章将用大量的篇幅讨论声音与性格的关系。

我们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就是取其所长,声乐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并不是在否定西方的声乐教学,而是希望将中国哲学思想开发的声乐教学和西方声乐教学相结合,各取所长。

如果将上面的理论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重视人自身的调整作用。所以我们提出的自然声乐教学,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调整人的自身状态,使人达到自然的、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也就自然符合声乐的基本要求了。在确定基本的发声状态后再加入西方声乐教学的具体方法训练,来进一步稳定发声技巧,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会避免了学习声乐中会出现的声音问题,又实现了快速提高演唱水平的目的。

第二节 自然教学法训练的目的和本质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包括物质的(可见)和精神的(不可见)两个部分的。物质部分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具体的动作、肌肉收缩等等表面的变化,而精神部分是指在行为的内部能够感觉到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我们现在的所谓科学性是很重视具体证据的,由于我们科学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通过科学的方式有效的证实情绪等精神变化的科学依据。就像中科院一位著名的研究物理的院士当面指责金墉的小说中把精神力量过分神话,并表示其本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予以否定。

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精神力量就是真实存在的。他自己也同样经历恋爱的过程,也同样受到感情的折磨,也同样飘浮在感情的浪尖低谷。这是人都无法避免的。

实际上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但目前由于科学 研究方面的落后问题,造成在声乐教学上过分重视物质的变化。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要牵动许多肌肉的运动的,比如:抬腿这一个行为就需要几十个肌肉的运动变化,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抬腿这一个行为,可以及其细致的描写抬腿的整个过程。例如肌肉运动的先后顺序、肌肉伸缩的力量大小、肌肉运动的方向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科学的研究数据是可以的,可如果我们把这些研究数据用于教人学会抬腿走路就有些问题了,虽然抬腿的运动是涉及几十块肌肉,但我们不可能对每一块肌肉都有明确的感觉和控制能力,如果把每一块肌肉都训练好,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极大的可能是连走路都不会了。有这样一个笑话:蟑螂和蜈蚣赛跑,每次蟑螂都失败,于是求助于狐狸。狐狸就问蜈蚣:“蜈蚣大哥,你跑得真快呀,不过我有个疑问,你这一百多条腿是哪一只先抬,哪一只后抬的呀”?蜈蚣一时答不上来,于是就开始注意走路时抬腿的顺序,结果是越走越别扭,最后却不会走路了。

这个故事说明的问题同现在教学的问题是一样的,不是现行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现行的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就像抬腿训练,经过长期的练习是可以通过肌肉的训练达到学会走路的目的,但是需要较为长期、艰苦的训练。象钢琴和声乐等艺术类专业的学习,越到后期越需要自然和平衡,而肌肉练习的本身是很难自然和平衡的,所以最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学到专业程度,而到大师程度就更是凤毛麟角。当然如果只重视情绪、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忽视肌肉的训练也是不对的,任何情绪、心理的变化都将是通过肌肉等具体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所以技术训练的本质就是通过肌肉等物质方面的训练实现情绪和心理的调整,达到提高技术能力的目的。

自然教学法并不是否定现行的教学体系,而是丰富现行的教学体系。我们要避免绝对的唯物论或绝对的形而上学,任何事物都是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弹琴也好、唱歌也好,都不能片面的追求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教学法中提到了传统教学法的矛盾和问题,但绝不是说传统教学就是全盘错误的,传统教学毕竟开张了几十年了,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只不过由于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肌肉运动的技术能力,忽视了人的情绪性格等因素,造成技术的不全面,使专业的学习较为艰难。使许许多多原本很热爱音乐的孩子,拖垮在学习的路途中。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自然教学法是一种突破和发展,它使学习音乐不再可怕、不再艰难。

第三节

自然教学法训练的根源

自然教学法是以禅宗、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并根据佛教禅宗的修习本质,结合音乐教学出现的问题,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来解释学习的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山上的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三位小和尚,大和尚因为经常练武,于是大家叫他“武和尚”、二和尚性情活泼,大家就叫他“乐和尚,三和尚性格稳重,不爱说话,大家就叫他“静和尚”。一年夏天,山下发生战乱,一些士兵烧、杀、掠、抢。老和尚担心战乱会殃及庙宇,就把三位小和尚叫过来。老和尚说:“再过几日,山下的士兵就可能杀到山上来,你们三位还是赶快下山逃命去吧”。静和尚问老和尚说“师傅,你怎么不同我们一起逃命哪”?老和尚说:“我经过多年修炼,已看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况且庙里也需要人来看护啊”。武和尚说:“师傅整天修炼,我们也在修炼,虽然没有师傅修行那么深,但师傅也不能太小看我们呀”。老和尚想了一会,说:“我不是小看你们,是怕你们祸到临头撑不住,白搭性命。这样吧,趁现在士兵还没来,我先试一试你们,如果你们经不起测试,就赶快下山去吧”。

于是老和尚领着小和尚来到了庙宇的山前,看见一只大黄狗正懒懒地趴在那里,老和尚说:“我们就拿狗去试一试吧,如果你们连狗都怕,就不要留在庙里啦。你们都谁不怕狗啊?”乐和尚颤抖地对老和尚说:“师傅,我前些天下山化缘,就被这只狗追着咬过我,我现在想起来都紧张,我还是不试啦,我承认我怕狗。”老和尚问静和尚:“你怕吗?”小和尚暗自在想:我从小就在庙里生活,出家人也不能杀生,我就没见过狗,只见过一些小鸟、老鼠什么的,那些动物都很善良。今天虽然见到的狗比较大,估计同那些动物也没什么区别。想到这,静和尚一边对老和尚说:“我不怕。”一边向那条大狗走去。也许是大狗太懒了,就那样趴着没搭理小和尚。老和尚点点头,问最后一个武和尚:“你怕吗?”武和尚说:“我在庙里没事就练武,身体很强壮,胆子也大,就没有我怕的东西。”于是他随手捡起一根木棍,大声叫着跑向那只大黄狗,大黄狗大吃一惊,还没等反应过来,已经挨了一棍子。嚎叫着,夹着尾巴就跑啦。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问一问,你说三个和尚谁怕狗、谁不怕狗?

老和尚将三个徒弟叫过来,对乐和尚说:“你很诚实,承认自己怕狗。”又对武和尚说:“实际上你也怕狗,就是你没意识到。”“为什么说我也怕狗,我不是把狗打跑了吗?”武和尚很奇怪的问道。老和尚说:“你如果不怕狗,就不会打狗啦。你打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怕狗。”武和尚说:“如果这么说,就只有静和尚不怕啦?”老和尚说:“静和尚也一样是怕狗的,他现在不怕的原因是他根本就不知道狗是什么样的动物。”老和尚说到这,叫静和尚往山下看。山下几只野狗正在打架,互相咬得鲜血直流。静和尚看后,吓得脸色苍白,暗自庆幸,“亏了刚才遇到的那只狗懒的理我,否则真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呢。”老和尚慈祥的对三个和尚说:“实际上每个人见到狗都会紧张的,只不过我们是出家人,平时修行的就是看透生死,你们就是因为没看透才怕的,修行不到家呀。这样吧,我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自己想办法,一个星期后,我再来试你们。到那时,再不行就一定下山去。”

望着老和尚的背影,乐和尚在想:“狗并不是见谁咬谁的,至少狗是不咬狗的主人的,可现在养狗是来不及了,看来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同狗处好关系,相处好了有感情,狗就不会咬我了。”于是乐和尚每天都给那条大黄狗带许多好吃的东西,没过几天就同大黄狗混熟了,大黄狗一见他就点头哈腰的,温顺极了。乐和尚很高兴,觉得这次他一定能合格了。

静和尚回到庙里,一想起野狗咬的鲜血直流的画面就浑身紧张。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狗咬人时并不害怕,我害怕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而且我们平时念经打坐时,师傅就一直要求,要心神安静,心平气和。如果我往那一坐,头不抬眼不睁,专心念经,管他什么狗还是狼,我一概不知道,不就不害怕了嘛。于是静和尚就整天的练习静心打坐。

乐和尚想:“师傅说我怕狗,估计是我打狗不够坚决,流露出紧张和犹豫。我应该把武功练得更强。”于是他更加刻苦的练习打狗的功夫,一直练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将狗打倒。武和尚信心十足,认为自己一定能够通过考试。

究竟谁能通过考试呢?

一星期的时间转眼就到了,老和尚领着他们来到山下。老和尚说:“今天考验你们的,不是原来那只大黄狗,是上次你们看到的那一群野狗。你们谁先来呀?”我相信大家已经能知道结果了吧。乐和尚的一切准备都没有用,武和尚根本就不敢动手,野狗太多怕集体攻击他。而静和尚呢?他强忍住紧张的情绪,坐在地上,嘴里不停的念着经文,一点点地进入了安静、集中的状态。他已经不注意野狗在干什么,他紧张的情绪在逐渐的放松。只有他通过了考试。

以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对于学琴的人来说,钢琴、乐谱等外在的事物就是那只野狗。弹琴时你不敢下手和用力砸琴都是害怕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不可能完整表现音乐,而且会严重影响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发挥。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呢?像乐和尚那样,多多练习?对于一首乐曲,多练就像同狗处关系一样,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我们要学习相当多、相当多的曲目时,多练习不仅使学习的进度很慢,而且由于收效的缓慢会影响学琴的性趣。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遇到的问题。而像武和尚那样,凭着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气势,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果的。有句话叫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或勇往直前的勇气减弱时,整个人就会一落千丈。就像有的学生,刚学琴时,凭着喜欢的情绪弹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兴趣、气势都在渐弱,当兴趣、气势渐弱到一定程度时,琴就学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

声乐的问题不仅如此,而且体现得比钢琴还明显,这是因为无论演奏者怎么粗暴的对待乐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坏这架钢琴再换另一架钢琴。声乐就不一样了,演唱的乐器就是自己的声带,声带是非常精致和脆弱的,如果声带出了问题,是不可能更换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艺术生命的终结。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很多的练习加强人的适应能力,是可以达到减弱心理负担的效果。但这并不是根源,当人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时,人是没有心理问题的。所以钢琴训练的最好办法就是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无论多复杂的乐曲,无非就是由连、断、跳三种动作组成的。动作越标准,心理越稳定,注意力越集中。训练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不一一介绍。

对学生实际程度的衡量,就是看学生在演奏乐曲时,能否控制和集中注意力。只有心理稳定了,情绪才能稳定,只有情绪稳定,才能完整的表现音乐。

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我问过很多家长,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结论却是没有。大家虽然都有孩子,也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还不停的通过报刊、杂志、媒体等方面进行学习,但问到家庭教育的原则问题时还是比较茫然。有的家长平时一直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是很有方法的,可说到具体的方法还是处在比较理论的阶段。更多的是听说的理论,而不是实践和原则。这就像是做一些数学题一样,不知道公式会是什么结果?也可能对也可能不对,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很令人担心的。

实际上我们现有的家庭教育也的确很让人担心,我经常告诉一些家长,你们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不应该叫做教育孩子,只能称作是养孩子。很多家长所采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但家长却当作是很好的方法来执行。结果就是孩子不停的出问题,家长就不停的学习和总结各种方法来对付。有的家长已经意识到教育方法的错误造成对孩子的失控和束手无策,但更多的家长还在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也仔细的查找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结果不是观点错误就是太理论化没有执行的价值。还有就是一些教给家长如何对付孩子的办法,那些办法是指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那么到底有没有象公式一样可以遵循的家庭教育的原则呢?家庭教育的原则是什么?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原则就是教育孩子真实和控制的原则,就是在不违背人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的原则。人性是什么?就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特性。就像是马吃草、老虎吃肉一样。没什么道理,生下来就这样。人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自我、自大、欲望、自然。虽然每个人的特点表现方式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我会另加论述)。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试图改变和掩盖人的这些特性,可结果呢?我们教育的孩子在特性上没有变化,但却学会了隐藏,于是这些孩子变得很假、很虚伪。而我们的教育却认为这种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我们长期都认为自我、自大和欲望是人类的一种丑恶现象,是人类的一个弱点,所以试图通过教育来解决这个弱点。我们要知道,事物的存在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就没有好坏之分,好坏之分完全是人类主观上的一种划定。

1、自私在教育上的作用

自私本身并不是坏事,极度的自私才是坏事。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及自己拥有物品的支配权利,个人权利任何人都不可侵犯

以上介绍的那些情况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制度上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考虑了人性中自私的因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并没错,可我们却批评了几十年,可最终我们还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革肯定了这句话。在家庭教育上也是这样,我们整天的学雷锋,学校、家庭、社会都鼓励大公无私、谦逊礼让,可结果呢?真正的大公无私、谦逊礼让没见多少,社会风气却是每况愈下。我们的教育太理想化、太幼稚了,总是想把事物分成对或错。实际上世间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对和错,事物本身都是两面性的,都有其坏的一面和好的一面。当事物超过一定的度、一定的范围,性质就会转变。人的自私、自大和贪婪的本性也是如此,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也没有必要隐藏,只要把这些本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也许有些人会担心这样的教育会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自私自利的人,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划定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自己有决定的权利,什么事情自己没有决定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要给孩子划分一个明确的权利界限,是你的你可以支配,不是你的你就不能支配,就是这个道理。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则不是我们所推崇的自由化,而是个人的支配权和隐私权。国家在法律上就明确规定每个人享有的权利,这一点目前在我国是做不到的,西方的经济发展比我们要好,家庭生活条件要优于我们,但却没有出现象我们这么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没有出现象我们国家这种几乎是很普遍的溺爱行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和人之间权利的明确和划分。而我们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家长成为管理者,孩子成为被管理者,家长没有充分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也许家长认为自己养的孩子自己就有管理、爱护和支配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因为家长的这种观念和心态造成孩子诸多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会出现两类问题:一是欲望无限膨胀,孩子会认为自己能够支配的权力是整个家庭,于是这些孩子就会出现过度的自私、自大、脾气暴躁、过分的要求较多等现象,而另一类孩子完全服从家长的安排,听从家长的管理。结果是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懒散,做事不上心。以上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由于在西方有明确的法律来约束家长的行为,无形中就等于帮助家长遵循了教育的原则,而在我们国家就不同了,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我们多年的养成的自由、散漫的习惯,经常会不遵循法律的要求,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确一点,自私并不是坏事,明确划分自私的范围就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孩子认为是给自己做的,就会比较上心,比较认真。家长过于参与和管理,就会使孩子混淆和转移做事的目标,会使孩子认为是为家长做的,自然效率就比较差,即使你讲再多的道理也没用。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家长的身上。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先从自己上想一想,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强求孩子做到了。有一句古话:己所不与,勿施于人。

2、自大在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的行为是通过周围的反应来逐渐调整的,如果周围的反应是错误的,那么孩子就会由此形成错误的行为和思想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一定自信的,并逐步通过对自己的肯定明确和增强这种自信。自信可以使人做事情的效果更好,但如果自信过度就会成为自大,过度的自大反而会影响做事情的效果,自信就是指对自己真实实力的评价和对将来发展的肯定。对自己实力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过高叫自大,过低叫懦弱。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要很注意培养自信的,比如鼓励和批评。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就是在提高孩子的自信,我们对孩子的批评就是在降低孩子的自大,这种调整原本是没有错误的,但实际上我们家长是很难把握孩子自信尺度的。这样或多或少的就会形成孩子自大或懦弱的性格。一般来说采用自由式教育的孩子大多比较自大,而家长在教育上比较认真,管理比较严格的孩子大多比较懦弱。不过这种比较是相对的,是指相对于孩子本身的性格来说的。比如有的男孩子本身就很自大,即使再懦弱也可能体现的不明显。那么究竟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而且能够把握自信的尺度呢?就是实事求是的对孩子进行评价。我们所强调的是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要真实的肯定。实际上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培养孩子中正确的、准确的思想和判断力。孩子的行为是通过周围的反应来逐渐调整的。表扬意味着夸大,批评意味着减小,经常对孩子进行表扬或者批评就会使孩子失去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客观、真实的评价,这种问题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比如:教孩子一个数字8,如果我们教孩子把8当作10,那么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真正的8时,孩子就会形成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就是否定自己,要么就是坚持错误。我们举的8只是个例子,实际上却代表着孩子的整个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否定了自己,就意味着否定了家庭教育,孩子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一般来说孩子会逐渐形成懦弱的性格。如果孩子肯定了自己,就意味着肯定了家庭教育,把错误的当做正确的,我们应该知道结果。一般来说这类孩子会逐渐形成任性、自大的性格。实际上未必等到孩子进入社会,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几年后孩子就可以显现出上述的问题。

另外自大是人性共同的一个特点,违反这个特点的教育只有一条路就是“失败”。人是不愿意被别人否定的。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有时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如果受到批评时也会分辨几句,甚至是不承认错误。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受到批评时大多存在三种可能:一认错,二不认错,三无所谓。如果我们家长非要强求孩子做出这三种选择的一种,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改正错误。这一点上我们家长的认识大多是有误区的。大多数的家长会认为必须让孩子认错,不认错等于没有解决问题,只有认错才能改正。实际上改正了吗?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犯再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孩子认错不等于改错,认错不是认识错误,家长要看清,孩子的认错是一种逃避,因为认错之后大多可以逃避对错误承担的责任。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改正错误而不是认错,要求孩子把错误改正过来就等于认错了。而且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无论认不认错,事情也都发生了,关键是如何解决而不是认不认错的问题。另外选择认错或者不认错对孩子的心理多方面都是有影响的,长期认错的孩子自卑心理较重,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而坚持不认错的孩子盲目自信、自大,容易形成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性格,这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都是有很坏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明确,改正错误就等于是认错加解决问题,行为上的问题在行为上解决,而不是靠嘴来解决的。

3、欲望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是有很强烈的欲望,这一点体现在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方面永不满足的追求。人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人生下来就带着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生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生命力不仅仅造就了人的成长和发育,也造就了人对于事物的一种完美性。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实了这一点,生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当人面对即将完成的事情会产生一种要完成的愿望,比如:画一个差一点没有封闭的圆,很多人在快速看到时会认为是完整的,我们爬山当马上要到山顶时会产生急切的心情,这种例子很多很多。这是由于这种生命力,才形成了人对于事物的审美和愿望(审美就是人的主观想象与现实的对比),同时也形成了做事情的动力和追求,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欲望”。欲望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人们往往对欲望的结果却有好坏的概念。比如欲望于求知中大多就认为是好事,欲望于玩中大多认为是坏事,的确社会有一定的道德、生存的规范和需求,不符合这种规范和需求的人是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的。欲望于求知会为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打基础,所以大家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以家长、学校甚至于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局限在通过求知为生存打基础上,对于“玩”认为会丧志而予以否定,虽然在媒体上经常有“玩”成才的报道,但大多数的家长是不认同的,我们学校教育虽然一直提倡给学生减负,但越减越多恐怕与这种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太注重表面化了。我们习惯于以大人的判断来决定孩子的前途和方向。实际上贪玩也好,求知也罢都是欲望的一种表现,欲望是没有错的,应该提倡培养学生更多的欲望,我们不能因为欲望产生的行为错误而否定欲望的作用,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这里不一一列举。

欲望与性格是有一定关系的,性格外向、情绪起伏大的人欲望就相对较强,性格内向、情绪起伏小的人欲望就相对较弱。对欲望的方向性控制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控能力,对于欲望增强性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的集中。

在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很注意孩子兴趣培养的,认为兴趣可以加强孩子的学习效果,提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兴趣就是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一般情况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有一种了解和控制欲望的,正是由于这种欲望产生了兴趣,兴趣就是欲望的一个表现方式。兴趣在提高注意力、学习状态、学习效率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会受到欲望的制约的。如果一个孩子的欲望不够强烈,那么这个孩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如果孩子对欲望的控制能力不够,那么这个孩子的兴趣就会经常转移,因为被各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孩子的欲望方向经常的转移,我们也称这种孩子没常性。

按照以上的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和控制欲望的过程。通过对孩子培养和控制欲望,就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稳定情绪、提高效率和兴趣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溺爱会减弱孩子自控、注意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溺爱就是造成了孩子追求事物的欲望不强烈,为什么生存在环境恶劣的环境下孩子的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就比较强?主要就是由于人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强烈的摆脱欲望。所以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就与欲望有关系。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追求未知当作自己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会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则要比任何依靠兴趣或者鼓励和压力都强大很多的。

4、懒散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舒适的过程,正是由于人追求舒适的本性才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平时经常会在很多时候听到两个字“自然”。做人要自然,做事要自然,无论做什么都要自然。宗教讲自然,社会讲自然,人对于自然的追求好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和人性发展的标准。人们为什么追求自然?是因为当人处在自然的状态下不仅会使人感觉很舒适,而且会使所做的事情更容易实现。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懒”和“急”两部分共同组成的,这两部分越是平衡人就越是自然。

我们的教育中往往会否定人“懒”的一面,认为“懒”是一种阻碍发展的惰性。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在鼓励学生勤奋、努力。的确,人要是惰性强了会一事无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限制。超过了“度”的限制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自然也是如此,不超过我们叫自然;过分的“懒”就叫:散;过分的“急”就叫:躁。过分的懒和急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走路觉得累了,于是发明了自行车,自行车觉得累了,发明了汽车。于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这是“懒”的特性。

我们走路觉得慢了,于是发明了自行车,自行车觉得慢了,发明了汽车。于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这是“急”的特性。

按照上面的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然的过程。如果能够使学生保持自然的学习状态,将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能够否定“懒”鼓励“急”。弹琴的过程中“懒”的作用和“急”的作用同样巨大,技术方面由于“懒”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一个技术动作后即使当时的状态很紧张,但随着逐渐的练习也会慢慢的放松下来,因为没有人会喜欢紧张的状态弹琴。由于“懒”会使学生在弹琴的时候形成动作的协调性,因为单一的动作会造成部分肌肉的紧张,于是学生会自然的分散这些紧张到各部分。同样由于“急”的作用会使学生提高演奏的速度,提高弹奏的音量,会使学生演奏的乐曲具有完整性,音乐更富于流动性。

性格与自然状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内向性格的人,“懒”的因素会更多;外向性格的人,“急”的因素会更多。如果我们合理的利用和调整学生“懒”和“急”,不仅在学习上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人的性格也会得到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人而异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而不同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同人的性格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分析明确学生的性格就可以起到解决问题,甚至预防问题发生的作用。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弹琴中“懒”的因素会比较多,而“急”的因素会比较少,那么“懒”多了就容易散慢,技术上就容易出现手指关节站不住,手没型,手腕不稳,演奏速度不够等问题,如果提早的判断出学生将会发生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提前进行各项强化的训练,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对于有些问题的解决则会采用更为巧妙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学生手腕紧张,如果判断学生的性格比较“懒散”,那么即使教师不强调放松,学生也会由于性格因素逐渐的放松下来。如果教师没有看到这一点,对待这类学生直接要求放松练习,会使学生很容易的放松过度,造成其他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所以合理的利用和调整学生“自然”的状态,会使学生学琴更容易,出现的问题更少,尤其是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5、总结

通过以上对人的四项本性的分析,我们的教师、家长应该明确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不是学生有意造成的。大多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违背了人的本性,试图强迫的给学生灌输教师或家长的某种思想造成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提醒各位教师和家长,违背人性原则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小学美术的教法和学法交流心得 篇6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但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截然分开。“教”必须考虑 “学”,“学”必受 “教”的影响,因而 “教”与 “学”是双边互动的关系,教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大问题。许多实例表明:脱离实际、呆读死记的教法与学法,往往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的机会,形成封闭、盲从、呆板,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等不良习惯和学风,不利于学生成才。众所周知童年阶段具有可塑性很强的特点,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越大越低”的现状。下面以四年级上学期的《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为例来和大家交流下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人美版第七册的第十四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范畴。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对炊具、餐具等各种生活日用品的形状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经过人性化的创作设计、大胆的造型表现,使形象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让学生体会创造的愉悦。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感受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绘画、剪贴、手工制作等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将为学生以后开展想象教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能使用各种工具;能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

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再利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欣赏分析法、对比赏析法等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美术课中如果能在导入环节中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就是成功的课程了。本节课在导入的环节中,我直接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锅、勺子、刷子、盆等联想到的人和动物等新形象,让这些独特的新形象牢牢的抓住的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的感受“联想”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新课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大胆的创新,我设计了“接火车”联想游戏。学生以同一个生活日用品展开联想,由每组第一名同学开始,依次不可停顿的说出自己联想到的新形象,不可重复说出同一新形象。同学们不停的展开联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刮起了龙卷风。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一阵欢笑后,我会提出疑问——“你是怎么联想到乌龟、钟面、大胖子这些形象的?”“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索。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下到各小组听一听同学们讨论,适当的引导下学生在形状上进行分析。学生在经过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并不能准确的回答出美术用语,如,学生会说到勺子的圆形部分与人的头部或身体、乌龟的龟壳、钟面等物品在形状上是相同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要进行提炼,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这些物品在形状上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日用品的形状展开联想。

学生在上个环节中对联想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了解只是在孩子们的脑中,没有成为现实中的物品。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的制作的范例,让学生将头脑中的印象与设计制作的实物连接起来。在课堂中,只是一味的欣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是带着问题的欣赏,那欣赏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了。“这些日用品是怎么变成乌龟、小钟等这些新形象的呢?”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对比原型和新形象,分析出变形的方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发现运用添加的方法来将联想到的新形象展示出来。以上这连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从展开联想到大胆的表现,感受到了这些日用品变形后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分析和欣赏,学生对日用品的联想和创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基本上好似比较零散的,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及时的疏通,让整个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更加的清晰。这时我选择了教师示范制作的方法,一边示范一边帮助学生梳理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制作的过程更加的清晰。同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在对生活日用品产生联想后,能把自己的联想的新形象表现出来。

美术课中重难点的攻克有时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是需要在学生作业中进行探索和感受的。在学生作业时,我都会认真巡视辅导,并很重视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对于小学生创作,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不能只以像不像去评价。学生作业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对象后的表现,倾注了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和寄托他们的思想和心愿,可带有一定的甚至强烈的表现性。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大的,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会有助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和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提高。对于每一次的作业,我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每一位学生作业的优缺点,正切对待。有时候学生的体验和成就感是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只有成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获得成就感,让学生热爱美术课的学习。

教学“自学自讲”教法实验 篇7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立了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思想,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大纲》, 数学虽减少了内容, 但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 没分清内因外因, 主导全体等因素, 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 滔滔不决、满堂灌, 使学生昏昏欲睡, 信息吸收率低, 做练习的时间太少, 新知识学得糊里糊涂, 得不到及时巩固, 这时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 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在此情况下, 我校教师提出了”自学自讲“教学实验法。

二、“自学自讲“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不是主人, 要拿机会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并得到展现。

“自讲自学”教法能全方位树立学生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先学自讲, 教师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 促进学生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既对演讲、胆量有所培养, 又对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逻辑等思维能力有所训练。

三、“自学自讲”教法的具体做法

1、准备工作

(1) 成立以校领导、教学教研组组成的实验小组。将实验列入学校计划、上报立项、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证。 (2) 实验课开始前对实验班的师生进行思想动员, 使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 (3) 建立实验记录档案, 指定检测手段, 通过各种考试成绩, 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差生率几方面对实验班与普通班进行比较。

2、具体步骤

第一步:自学 (7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 (板书) 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 充分预习、动笔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 并且要求学生想到自己怎样给同学们讲解, 这一来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

第二步:自讲 (6分钟) 。自学后抽学生讲简单的例题, 学生语言、思路, 同学们易于理解, 易于接收, 且同学们会带着这样的问题细听:他是怎样讲的, 如果是我, 我将怎样给同学们讲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线条清晰、思路灵活, 对于新知识的接收轻轻松松。

第三步:教师补充 (5分钟) 。先学后教, 画龙点睛, 突出重点, 剖析难点, 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 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懂的知识。强调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概念。这样, 学生对本堂课的重难点思路更加清晰。

第四步:课堂检测 (20分钟) 。教师补充完后马上做课堂练习, (抽二至四人黑板上做, 抽做的精心选择典型练习题) , 上下齐动手、动脑, 教师巡回辅导、检查, 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练的效益, 也更好地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 达到教与学同步, 新知识在课堂上就得到了巩固。

第五步:及时矫正 (4分钟) 。课堂作业做起后马上矫正讲解, 通过巡回辅导, 检查, 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 哪些处于模糊、不懂的阶段;简单的可以一带而过, 模糊的做错的就强调、纠正, 使学生加深理解, 这样对新知识就掌握得更加牢固。

第六步:课外巩固 (1分钟) 选少量的典型例题, 让学生课外做, 熟能生巧。这样知识就难以忘怀。

课堂总结 (2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强调重点、难点, 剖析易混淆易错的知识概念, 这样由放到收, 把整节课的知识揉合成一个整体。线条清晰, 目的明确,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这真正地达到了予教于乐的目的。

3、几项辅助措施

(1) “自学自讲”教法的实施与学生的讲说能力是非常密切的, 因此, 对培养学生自学自讲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的胆量和口才方面进行培养。所以, 班上进行一些班会 (故事会、演讲会、歌咏会等) ,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

(2) 对于胆小成绩较差的学生, 可以多与之摆谈, 多亲近关心, 给他们多鼓励, 使之增强信心。上课让他们讲最简单的例题, 讲后大家表扬, 使他们也尝尝讲课后成功的喜悦, 一次成功了, 下次就胆大了。

四、实验课的效果

通过实验, 我们受到很好的效果。

1、素质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参与, 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学生每讲一次, 都有一次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一次学习兴趣, 使学生摆脱心理压力, 解除了心理障碍。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生动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而且对学生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帮助。

2、知识方面

地理教学教法初探 篇8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结合”教学模式。下面就“四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实施“四结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1.讲、读结合: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2.问、答结合:这是教师们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究“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这一内容后,以学生回答课文P41“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就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3.图、文结合: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3.32图,并把它与3.14图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即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一内容。

4.练、评结合: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裸露的岩层中有没有裼皱、断层的痕迹,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二、“四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在此基础上严密设计讲与读、问与答、图与文、练与评的内容并妥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分析地图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或做必要的提示,防止出现教师讲解“注入式、学生练习“放羊式”的局面,力求使课堂教学做到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教师传授知识与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探讨知识紧密结合。

其次,要合理分配课堂上教师及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的讲解要力求简明扼要、用词生动准确,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对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抓住关键、讲清原理、阐明规律,尽量缩短教师讲解所占用的时间,以便课堂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探讨式”的学习活动。

上一篇:护士临床实习周记下一篇:给予学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