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家财政教案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国家财政教案(精选8篇)

新国家财政教案 篇1

学生观看视频《青藏铁路》

师:为了学好国家财政这一课,我们高一(7)班同学课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刚才大家看到了青藏铁路通车的视频,这是我们第一小组同学收集的材料之一,下面我们请组长对他们收集的材料作简要的汇报。第一组组长发言:

通过探究收集到的材料,第一则是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至2006年7月1日,格尔木至拉萨的全长1142公里,已经建成通车,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投资约430.9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第二则是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建,目前,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千米运营里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地铁平均每公里造价成本6亿元。师:不管是神奇的天路,还是便捷的地铁,都是由国家来投资的,大家还知道哪些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请学生来说,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师:假如大家刚举到的,有关重大工程或者国家的各项建设,由个人和企业来投资,大家考虑下,会是怎样的情况?

学生讨论,(可不可以由个人和企业来投资,假如完全由企业和个人来投资,结果会怎样呢?)

第二小组的同学发言:

我认为企业和个人可以投资的,因为可以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企业和个人投资能够投资,这样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可以吸收广泛的社会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B同学发言:如果完全有个人和企业来投资的话,可能就没有人真正的愿意投资这些铁路,因为投资的成本太大,资金回收难,周期长,风险大,不愿意投资,(那他们愿意投资到那些地方去呢?)周期短的,也就是利润比较高,效率比较快的的环节或者地区去。那么第一组你们研究的结论词是什么:

第一组组长发言:我们认为可以由企业和个人来投资,因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往往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哪些行业和哪些地区获得的利润高,他们就愿意去投资,而大家刚刚提到的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投资的资金多,建设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获得的利润不是很高,因此,没有太多的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

教师:PPT 市场作用下,一方面。另一方面。。

PPT继续展示重大工程耗资数据。

板书:促进资源

合理

配置。

师:下面我们有请第二组同学汇报他们的探究材料。第二组组长发言:

1993--1997年,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

1998--2003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

2005--至目前,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师:那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二组同学的研究资料,我国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

学生自由讨论。(师: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也就是不同的时期,国家经济运行可能的状况不同,那么不同的状况就要对症下药,那就是说明财政有什么样的作用?)师:大家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那就是这个财政政策是应对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状况的,那位同学来说说呢?

生:根据国情,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师:那么这三个时期都是经济大起大落的时候,能不能说一说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经济运行状况?1993——到1997年的时候是什么状况? 学生:通货膨胀。

师:通货膨胀,为了解决通货膨胀所出现的问题,通货膨胀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学生C:商品价格会升高,需求量会增大

师:需求量增加,供应量不足,导致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这个时候国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师:再说一下,98年——03年这段时间? 学生C:通货紧缩,这个时候物价下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国家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师:消费不旺,这个时候出现了通货紧缩,这个时候国家及时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那么我们根据同学刚才的发言,再结合投影上的显示,注意下,经济运行有两种状况,就是这条线,这个时候,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保持平衡,但是在不平稳运行的状况下,会出现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或者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那么分别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在这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下,出现的经济现象是()针对不同的经济现象,国家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货膨胀下,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做法是(增支、减税)、从而有效的刺激需求,当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支、增税),这个时候可以有效抑制需求。好,那同学们总结一下,财政政策与这两种经济运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说财政的什么作用呢?

板书: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师:下面我们请第三组同学汇报他们的探究材料: 第三组组长发言:我们通过探究获得四则材料:

第一则是2003年——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在实现教育公平公平上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第二则是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05年较前几年增长1.27倍。

第三则是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则是2011年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拟调至3500元。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的汇报材料,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第三组同学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可以参照课本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请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国家财政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师:那你能不能对照图片和资料具体的分析一下。生:第一个图片是反映了财政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第二个财政可以帮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三个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第四个是可以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这就是 板书: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师:第四组同学在探究中获得了关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资料,我们请第四组同学汇报。

第四组组长发言:我们在探究中了解到,我国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万亿元,创了历史的最高,其中税收收入达到了49449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额的96.38%,充裕的财政使得各项重点工程和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三农、卫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几方面的支出增长的幅度均达到了30%以上,我们认为要充分的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正确的处理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的关系。师:第四组同学特别的关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那我们下来就来研究什么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怎么样?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自主探究。

师:首先看一下,什么是财政收入?(板书)含义是什么?基本形式有哪些? 生: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那国家为什么要取得财政收入,引导学生说,因为国家要履行职能。

那么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生: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师:一共几个? 生:四个。师:你从刚才第四组同学的汇报的材料中发现,这四种形式当中,哪个是最主要、最重要的? 生:税收收入。

师: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万亿元,刚才我们组长在说明中有一个数据,税收占到了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最重要的来源。师:你说一下,财政支出的含义是什么?

生:国家在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师:那么有哪几项支出?

生:有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师:国家财政的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解释板书。要有财政支出,就必须得有财政收入,那么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生: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师:那么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是?

生:他们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师:说的很好,坐下(课件)经济发展,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增加,上缴国家的税收和利润增加,能够保证国家充足的财政收入,那么老师在备课过程当中,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没过著名的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会上,向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这一曲线。

假如你是财政部长,那么拉弗曲线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探究讨论 请课代表发言:拉夫曲线反映了税率的提高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如果国家继续增加税率,超过了一定的幅度,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大的降低,所以拉弗曲线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国家如果占有过多的财富,那么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这样就会不利于财政的增加。师:我们有理由相信课代表会成为优秀的财政部长。我认为他首先说明了拉弗曲线直接反映了经济现象,当税率不断提高,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也就是说在企业国家和个人之间分配政策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国家随着税收和利润的增加,取得的财政收入会不断增长但是,假如说,实行苛捐杂税,这个时候,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就会下降,那也就是说明,要在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所以我么刚才课代表同学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国家的财政收入要增加,第二,国家筹集的财政收入不能过多,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新国家财政教案 篇2

对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的规定可以看出, 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范围有调整, 《通知》在原来可抵扣的八项内容基础上增加了五项新内容, 针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的研究开发项目相关的一些费用, 在税前如何处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在原来的研发费用扣除项目中, 只明确了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可计入, 此次《通知》中增加了企业为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也可以计入税前扣除范围。

此外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研发成果的鉴定费用, 均可计入税前扣除范围。

《通知》指出企业可以聘请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 出具当年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并强调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异议的, 可要求企业提供地市级 (含) 以上政府科技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

新国家财政教案 篇3

摘 要 本文选取1990-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费用三方面的相关数据,利用DEA方法测算了其每年的财政支出产出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提高农业支出效益,促建社会新农村的一些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DEA方法 财政支出产出效率 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议》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是新农村建设最有效、最快捷的建设方式。而目前我国的财政农业支出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公共财政农业资金支出总量不足。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除1992及1998年农业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10%以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978年13.43%的水平。其次,农业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支援农业生产及农业事业费支出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最高,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最低,能够弥补外部性、扶持具有弱质性的水利工程等基本建设占总农业支出的比重基本呈不变趋势,这种格局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及产业结构的转变,影响了农业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资金缺口比较大,目前投入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财政支农的效率又与财政支农结构密切相关。所以,探讨财政支农最优结构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

二、效率测度与资源优化模型

我们的研究背景是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若干公共支出,得到农民生活水平(体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方面)产出。在此背景下,我们意欲构建农业公共支出的超效率评估模型,最后构建公共支出资源配置优化模型,以达到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合意的农民生活水平。

同时,经过分类,我们会发现有些公共部门的公共支出产出是有效率的,但也有的公共部门产出是低效率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低效率的公共支出配置进行调整。

三、制度背景与指标确定

国家财政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国家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在此,我们着重考察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当前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项目。

最近几年,日趋严峻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的最大“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如今,这一问题己经从单纯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分配、公平待遇为核心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是主要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只有转变观念,改革财政体制,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因此,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制度背景,我们选取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作为投入。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的侧重点是解决农业购销体制不畅,而科技三项费用主要侧重点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形成规模效应。

四、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

我们选取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作为效率评估模型,使用DEA软件EMS作为效率评估软件,表1为我们选取的1990-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费用的原始数据,表2为运用EMS软件效率测算结果,图1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及产出效率折线图。

(一)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的产出超效率分析

在上述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对1990~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DEA软件和EMS计算出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的产出超效率,从产出结果与产出效率纵向趁势来看,从1990到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有明显的改善趋势。现在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不难看出,1990~2006年农业整体的的各项支出生产效率水平得到了快速地提高,但仍有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现象,说明农业支出效率未到达最佳效率值,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二)消费水平指标——恩格尔系数分析

表中还显示了用恩格尔系数代表的农民消费水平趋势的变化结果以及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生产效率的一些特征。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总支出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的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从表中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随年份的增长不断趋近零,特别是从1997年后恩格尔系数一直接近于零,表明农民生活消费中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其他非必需品包括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五、结论

本文利用DEA软件EMS研究国家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选取1990-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费用三方面数据,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中国财政支出在农业投入的产出效率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与成效,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效率大幅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农业投入的产出效率在1994-1996年出现明显回落,说明财政支出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全国的视角看,所有财政支出生产效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产出都是可以提高的。

(2)针对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政府应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并为农民使用新技术和引进新品种提供相关培训,并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效率,推动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3)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6):2557-2559.

[3]王金秀,王广深.财政支农最优结构与效率.中国国情国力.2007(9):38-40.

[4]范水生,朱朝枝.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系统构建.东南学术.2007(5):21-27.

新国家财政教案 篇4

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探究,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师生互动。使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和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际的两大教育理念上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活动为辅导的统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对初高中政治教学的差异性的适应能力还不强,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但有一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关心国家的大事,所以本课尝试用“4万亿投资”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获取渠道。

(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3)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2)初步知道如何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3)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4)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

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的作用。【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教学流程设计】

用“4万亿投资”引导该课教学,从一般的思考逻辑出发,设置四个问题引入各个知识点,并根据这四个问题出现次序的需要,调整了课本内容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学生参加“三坊七巷”的活动。提问:

1、“三坊七巷”由谁投资、建设的?

2、首先需要什么?

得出结论:由政府投资建设;首先需要钱,即“财”。教师引导:钱要进行管理,即“政”。通俗来讲,“管钱”就是财政,包括钱的来源和使用,即收入和支出。

(二)进行新课

一、国家财政的内涵

1、国家财政的含义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国家财政就是国家管理社会财富,即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国家财政的本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分析,得出国家财政的本质。学生活动,认真分析、回答。

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其本质体现了一种分配关系。进一步引导:财政收入和支出由哪些方面构成?(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学生上台活动:(多媒体展示)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结构;税收、利润、债务、其他收入的相关图片。

学生通过税、利、债和其他收入的图片,说明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教师补充:04-09年财政收入增长示意图。(投影)设问: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师小结: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经济发展水平。

2、财政支出 学生上台活动:(多媒体展示资料)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各类财政支出的相关图片。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财政支出的四个方面: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3、财政收支的关系

教师设疑: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有哪些关系? 学生活动。

小结:收支相等(财政收支平衡)、收大于支(财政盈余)、支大于收(财政赤字)。进一步设疑:要保证财政收支状况符合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首先需要做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要做计划,这叫做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4、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多媒体展示)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与2009年全国预计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报告。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教师设问:以上材料,哪一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预算?哪一年是国家决算? 学生活动。

结论:09年为国家预算,08年为国家决算。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的情况,叫做国家决算。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投影)

(多媒体展示)看图说话:分析几张图片,说明财政的作用。

三、财政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接种甲流疫苗,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问:大家觉得受益了吗? 学生活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投影)(多媒体展示)福清核电站的建设。提问:谁来投资建设核电站?为什么? 学生活动。

提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设疑: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投影)

(多媒体展示)图片:我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提问: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结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设疑: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并不平稳,应怎么协调?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分析: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是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

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国家运用这些财政政策,保持着社会总共给和社会总需求(参考P66的名词点击)的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这说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身参与,知道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预算和决算参与社会分配的,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等常识。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将有重大指导作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一、财政、预算和决算

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①含义 ②渠道 ③影响因素

2、财政支出 ①含义 ②用途

国家财政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第八课“国家财政”。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课后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本人根据以上新课标、本课的地位及学情,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644.1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61316.9与数字62427.03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7.6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61316.9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62427.03和数字7.6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完成定义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在定义教学完成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③财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论题为:财政出现赤字好不好?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如何正确的看待财政赤字。(板书)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 活动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在对财政的来源和支出分类做到详细的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四、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做到自我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反馈练习:

1、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B)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C、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形式从国外取得的。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D)A、税、利、债、费 B、国家政治权力 C、国家的分配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

3、财政赤字意味着(C)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C、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五、板书设计

含义 目的 本质

国家财政 财政的作用

实现 形式 分 类

国家预算 财政收入 主要来源

国家决算 财政支出 支出分类

支出>收入 财政收支关系 收入>支出

《经济生活》国家财政教学案 篇6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

财政与税收

81国家财政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②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③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⑤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⑥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具体获取渠道;⑦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⑧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⑨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②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

③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④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

⑤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②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考试要求】

高考考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4、财政收支平衡

、我国财政的作用

、我国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入的

3、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财政收入形式、影响因素

②财政的作用

③财政政策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材联系实际法、座谈法

2、学法点津

①、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

⑵、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⑶、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⑷、搜集当前经济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安排】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财政

1、目的2、含义

3、实现

①、国家预算:

②、国家决算:

二、财政的基本作用、2、3、三、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⒈财政收入

⑴含义:

⑵构成:

⑶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财政收入的?

⑷怎样增加财政收入?

⒉财政支出

⑴含义

⑵按照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⒊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三种情况:

⑴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⑵财政盈余是指

⑶财政赤字是指

⑷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

(一)财政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以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城市缓解道路拥堵的重要手段。但地铁建设投入周期长,使很多城市望而却步、望“铁”兴叹。

【思考】

⑴、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地铁吗?

⑵、修建地铁应该由谁来办?

⑶、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

(二)财政的基本作用、【探究】走进生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例说明财政的作用。

2、【思考】⑴哪些项目需要由国家投资?

⑵为什么这些项目要由国家投资?

3、【思考】⑴调控的目的:

⑵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探究】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

辨析: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特别提示: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11月,我国中央财政收入273466亿元,同比增长34%。据此回答1~2题。、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

2、我国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B.税收征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征税力度

.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明显增强

D.股市火爆,印花税大量增加

3、XX年3月26日,从国家防总获悉:为支持当前西南地区抗旱,今年以来共拨付中央应急综合抗旱资金1292亿元,提前下拨西南省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经费6363亿元,其中48亿元用于解决13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下列关于财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②财政收入的唯一是税收③国家的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④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A.①②

B.③④

.①③

D.①④

4、XX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XX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年免费,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及

顶岗实习解决,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这样做

A.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B.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D.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这一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B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通过社会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D.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

6简答:国家财政政策是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

【教后反思】

答案:、A

2、A

3、D

新国家财政教案 篇7

一、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分歧焦点

纵观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不同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间的分歧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对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问题的不同认识。

国家分配论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阶级分析方法出发,认为财政具有阶级性,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财政也服务于阶级压迫的需要,即使有一部分用于公共需要,也主要是阶级性的而不是公共性的,是阶级压迫的物质基础;同时反对公共财政理论关于财政公共性的观点,指出财政公共性的实质在于抹杀阶级差别及阶级压迫,是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辩护。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国家财政具有阶级性并不排除财政的公共性,认为在社会契约论下,国家是由政府与公民组成的,政府的目的为了满足公民在自然状态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所无法实现的需要,与此相适应,财政始终致力于满足经由个人需要总和而成的社会共同需要,因此主要是公共性的,财政通过其分配活动及其它经济活动满足社会群体谋求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的需要。

当然,无论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是在历代学者们的辩论中,国家或者说财政的公共性和阶级性都没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径渭分明,更多、更现实的情况是: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的国家都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尽力维护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面向大众提供不同程度的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国家分配论更注重对财政本质的分析,关注阶级性;而公共财政理论更注重对财政现象的研究,关注公共性。二者的争论不在相同的理论层次上。国家分配论提炼出了不同社会类型中财政的共性,而公共财政论则归纳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一般特征,是财政分配本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二、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冲击与融合一一财政意识形态公共化

正是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者的冲击与融合大大促进了我国财政意识形态公共化历程的进展。但必须清楚的是,任何能自圆其说的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的内核,但该学说能不能走上时代舞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现实需要对理论的选择。

对于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最理想的做法是将两种理论融合到一起,寻求一个即尊重历史、又适应现实需要的解释框架,这更有利于使学术研究适应新的形势与社会需要。2003年,贾康、叶青以一种“追溯以往、探寻未来”的、彻底的理论研究者的态度,通过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即向前拉到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向后拉到国家消亡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考察国家与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问题,并对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进行了不同的历史定位,从而比较圆满地缓解了两种理论之间的冲突。

在仔细考察了各个不同时期的财政形态以后,他们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即无阶级社会一阶级社会一无阶级社会。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中财政发展的基本轨迹也相应地表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即公共财政(原始财政)一国族财政(公共财政渐被否定过程)一非公共财政(国家财政的帝皇财政与王室财政形态)一公共财政渐进重现的过程(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将由社会主义时期完成的由形式到内容的公共性回归)一公共财政(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财政)”。进一步地说,在国家产生之前和国家消亡之后,国家与财政是公共性的,适用于社会契约论者所描述的国家观,此时公共财政论成立;在国家产生之后及其漫长的存续期内,“公共性”经历了一个渐弱到渐强的过程,而“阶级性”则始终居于任一时期的主导地位,适用于马克思所描述的“阶级压迫”的国家观,这时候国家分配论成立。

结合我国财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他们指出,1998年后在我国已“开始启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性复归过程”,“中国现阶段的国家财政,正处于其第二个‘否定’的初期”。这就是说,当前我们所处的时期是一个阶级性逐渐淡出、公共性逐渐增强的时期,换言之,我国财政的发展方向是公共财政。

三、我国的财政体制演变现实一一“公共性”日益彰显

探析我国财政意识形态公共化历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明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时代对财政制度的新要求,也可以说是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改革的一种呼唤。因此,讨论公共财政问题绝不可以仅仅停留在技术的、表象的层面上,而应尽力与实际相结合,关注现实社会的财政体制变迁。

纵观我国财政制度变迁,最突出特色在于财政体制机制由“二元”趋向“一元”。以覆盖范围以及由此形成的财政待遇差异作为考核的标尺,中国财政体制机制所呈现的变化可归结为如下三点:

(一)从国有制财政走向多种所有制财政。

财政的覆盖范围不再以所有制分界,而跃出国有部门的局限,延伸至包括国有和非国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部门。或者说,财政收支活动的立足点由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部门的需要逐步扩展至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从城市财政走向城乡一体化财政。

财政的覆盖范围不再以城乡分界,而跃出城市区域的局限,延伸至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中国大陆疆土和所有社会成员。或者说,财政收支活动的覆盖面由基本限于城市里的企业与居民逐步扩展至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与居民。

(三)从生产建设财政走向公共服务财政。

财政支出的投向不再专注于生产建设事项,而跃出生产建设支出的局限,延伸至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和改善民生等所有的公共服务事项。或者说,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由专注于生产建设领域逐步扩展至整个公共服务领域。

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转轨,中国财政体制机制所发生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其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上。财政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并逐步实行财政的无差别待遇,无疑是其“公共性”逐步增强和日渐彰显的标志。所以,由“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生产建设财政”向“多种所有制财政+城乡一体化财政+公共服务财政”的跃升,既是中国财政体制机制在过去30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其在从“非公共性”趋向“公共性”过程中所走出的基本轨迹。

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的演化模型 篇8

关键词: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统计数据 遗传算法 经济演化模型 经济预测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利用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历史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1],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和遗传算法进行回归分析,找出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是这一工作的一部分。

二、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据文献[1],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普及和深入而高速增长。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和遗传算法,我们对1952-2006年的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52年至2006年的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至2030年的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函数形式的设定:由于给定结构的经济系统常态增长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所以回归函数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b与逻辑斯蒂曲线的增长速率正相关即与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正相关,a近似与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正相关。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11925,a=15839,b=0.17158。e是数据起始点的值11;f是数据起始时间1952。

在此基础上,借助遗传算法[2],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11925,a=15839,b=0.17158,残差值为86954。

于是,我们得到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的数学模型(单位:亿元):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回归曲线的相变点(回归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位于z=L/2=5963亿元附近;饱和值约为11925亿元;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接近其临界点;仿真曲线显示,未来20年仍然是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的高速增长期(一直延伸到2030年以后);接近极限点的时间(约2030年),就是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结构的变革期开始的时间;经过结构调整,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将开始新一轮逻辑斯蒂演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总体态势目前处于接近相变点(5963亿元)的高速增长时期,并且还将持续高速增长20年,开始渐渐接近其饱和值(11925亿元)。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我国对教育支出,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高速增长,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政策的基调。

四、结论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系统是一个稳健的、沿逻辑斯蒂路径运行良好的、功能强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将持续高速增长20年,到2030年开始渐渐接近其饱和值11925亿元,进入经济和教育结构调整期。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

[2]姚洪珠、邓飞其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动态演化模型与演化规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2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转预备思想汇报下一篇:纪检干部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