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情结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节日情结(精选9篇)

节日情结 篇1

liuy6833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到了,我对它的了解绝不比孩子多多少,也就知道圣诞节会有圣诞老人唱着《铃儿响叮铛》的歌给小朋友送礼物这点。查查资料或能对圣诞节知道的更多些,但似无必要,那毕竟不是我的祖国的节日。可商家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商来华人数巨增,这圣诞节是他们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还能不疯狂采购?更加上国内的一些青年人借此机会也想“狂欢”一把,几日来商品及餐饮广告满天飞,似把国人无意地卷入了个与我们本不相干的节日中。

老婆就是跟着“起哄”者之一,昨晚她神秘兮兮地躲在房间里不知在写些个什么。晚饭时她郑重其事地向儿子宣布:只要他表现好,今晚圣诞老爷爷就会来给他送礼物。我儿子是知道圣诞老人的,而且一直以为他真的存在。何况礼物对任何一个孩子都极具诱惑力,所以他表现的真好,吃了一大碗饭,早早的上床睡了,就为等圣诞老爷爷半夜来给他送礼物。

今天一大早,床上果然有一个大大的玩具,儿子欢喜极了,却被他妈逼着念圣诞老爷爷给他的信(这就是她昨晚神秘的作品了)。儿子不识多少字,结结巴巴地念不下来,就让我念。我乐得顺水推舟作好人,便学着老人苍老的声音把信念了一遍。信无非就是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听大人的话之类的内容,但这些我们平时对儿子的老生常谈一从圣诞老爷爷嘴里说出,那就是大大的.真理,儿子听的直点头。哈哈,我那平常就爱瞎咋呼的老婆冷不叮地也来了个草船借箭高招,立擒顽皮的儿子于马下。

人整日忙于繁多的事物中,有时是需要找机会轻松一下的。这就好比弯弓,一直绷得太紧会要断的。节假日是人们放松自己最好的机会,一是有空余时间,二是有借口,凡是节都会有个啥说法,你不用费心追问那说法的来源,跟着吃啊玩啊就行了。尤在当今,生活节奏比以前快了,疲惫的身心更要不时地放松。这点年轻人似比年老人更明白,他们不光过了中国节,还要过外国节。其或被人斥为胡闹,我却反以为这是找乐,一种既不妨碍别人,又能愉悦自己的找乐何闹之有呢?而象我老婆这样,能寓教于节目中,那就更是高人了。

眼见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到了,让我们抛下旧年的一切烦恼,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在新的一年里有更长足的进步!

节日情结 篇2

关键词: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 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个节日一道风景, 浓墨重彩, 散发着历史与文化的芳香。它们已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千年, 跨越时空, 延续至今, 并将继续走向未来。

从2008年开始, 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我国传统节日正式成了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 然而有相当多的人对传统节日知识并不了解。就拿端午节来说吧, 老百姓就知道吃粽子, 为什么吃粽子不甚知道。所以“要让广大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教版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 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何充分挖掘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既开展综合性学习, 又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种子呢?笔者以此为契机,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进行了探究与摸索。根据三至六年级小语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 笔者结合时令, 有重点地进行以相关传统节日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如下表) 。

一、寻根活动, 抹一笔亮亮的中国红

一盏宫灯, 一朵窗花, 一副春联, 一个香囊……让人恍如进入了时光隧道, 感受到泱泱中华的古老与悠久, 仿佛给学生心底涂上一抹亮亮的中国红, 引领学生走近传统节日, 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节前的资料收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在节前, 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寻根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 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 深入家庭、社区, 实地调查走访, 通过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开展一次节日知识发布会, 内容是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 发布时间可以是早上晨谈课, 也可以是课前五分钟;编制一本传统节日介绍小册子, 每次把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整理成册, 并互相传阅。学生了解到每个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及其背后蕴涵的深刻哲理后, 都显得特别兴奋, 做得也特别起劲。

(2) 节至的环境布置:每次传统节日来临之际, 我在班级中都要精心布置一番, 让学生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息。“节日知识廊”:黑板报上图文并茂地介绍节日传说、习俗、诗篇等。“节日特产区”:有时实物, 有时图片介绍过节特制的传统食品, 有绿莹莹的艾饺, 香喷喷的巧果、粽子、月饼等。“节日活动场”:介绍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开展的特色活动, 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异的节日花园。那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学生们去亲近它、热爱它, 那抹中国红拉开了文化传承的序幕。

二、多彩活动, 打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对孩子来说,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节。节日前, 心中的那种期盼、那种兴奋, 都在过节中得到释放。孩子们参与期间, 激情四射。

看, 元宵佳节做花灯、猜灯谜, 在游戏中感受民俗。瞧, 端午时节, 同学们拿着分发的一方锦缎, 穿针引线, 填棉洒香, 制作各具特色的香囊, 或精巧可爱、或拙中见巧, 在操作中感受民俗。听, 操场上喊声喧天, 热闹非凡, 同学们正在进行“拔河”比赛, 在竞技中感受民俗。下面是笔者组织开展的清明节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以供大家借鉴。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 缅怀故人;二是生命活力, 亲近自然。所以, 在开展清明节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我设计了几个系列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质与能力。

(1) 追寻清明文化: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收集清明的诗词、谚语, 并能背诵有关清明的诗。

(2) 体验清明活动:带着学生到田野踏青、剪马兰头, 在操场上拔河、踢毽子等。特别是组织开展做艾饺活动, 更是让学生乐翻了天。一只只形状各异的艾饺变戏法似的出现在桌上。尽管有的漏馅裂嘴, 有的肚大皮小, 但是, 亲手制作带给学生的欢乐、传统习俗中的趣味必将让他们终生铭记。

(3) 传承清明习俗:跟随家人祭祖、扫墓, 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 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 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 感悟清明魅力: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 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是唯一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 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体验日记中, 对于清明做艾饺的向往与快乐的感受是那样的具体深刻。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 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 感受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端午绘蛋、中秋吃月饼、重阳走高跷、元宵制灯谜等多彩的活动, 串起了一个个多彩的节日。学生们参与其中, 浸润其间, 体验着过节的快乐, 徜徉于传统文化中, 感叹着中国文化的灿烂。这勾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传承之意, 中国情结已悄悄地植入他们的心中。

三、提炼深化, 揣一份浓浓的中国情

过节, 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 在感受中积淀。老师要站在高一级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体味,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 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口述心得、抒写感悟中, 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提炼与深化,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清明节在积累诗词的基础上开展动手操作做艾饺, 着重指导写作;端午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为什么端午节有这么丰富的活动及饮食风俗?”,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重阳节则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 要求学生“查一查历史起源、做一做孝顺子孙、听一听老人心愿”, 开展“假如我也老了”的征文活动;元宵节, 开展制灯谜、猜灯谜活动, 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听, 这是学生通过学习发出的真切声音:“端午节原来又叫卫生节, 怪不得妈妈要用糟烧兑水洒在家里的角角落落, 既灭菌, 又保洁, 真是长见识了!”“做艾饺真的好有趣哦。瞧我做的超大型艾饺, 肚子大大的, 就像老爸的啤酒肚。”“绍兴过端午有一传统习俗, 端阳午饮时, 家家必有一碗苋菜炒咸菜。民间流传端午吃苋菜可避痧气的话法。哦!怪不得老妈总把苋菜往我碗里夹,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今天, 老师带着我们去田野踏青, 允许我们可以赤脚。啊!我们全班同学像一群乐疯了的小鸟, 撒着小脚丫和泥巴们使劲地亲热。”学生的语言质朴真实, 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 但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已被唤醒, 对孕育出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中华民族产生了自豪感。做中国人, 过中国节, 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这份浓浓的中国情在学生心头荡漾开去!

四、总结反思, 捧一颗红红的中国心

《乡土情结》教案 篇3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课时课型】 赏析课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田塍(chã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二、作家背景介绍 1.作家介绍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六、附:《乡土情结》古诗文资料

1、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洛阳秋风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说明】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4、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5、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6、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 3 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竟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对咸阳深。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7、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从寒冬到新春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 4 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本诗影响深远。李商隐《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8、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注解】(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建筑材料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2)君:你,指男方。(3)妾:女子自称。横塘:堤名。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4)借问:请问别人。(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评析】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9、长干曲(其二)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注解】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评析】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 5 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诗篇全用白描手法,无丝毫雕琢痕迹,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语简明而浅近,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前,并未写她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10、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11、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评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女子的美丽容貌。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是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

12、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竟何待:还等待什么呢.(2)朝朝:天天.(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维。违:分离.(5)当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意思.(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7)寂寞:指寂寞清贫的生活.(8)掩:关上.【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维而作的。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全诗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13、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 6 自己怀恋旧居。【说明】《归园田居》共五首。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污浊朝市、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14、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苏秦列传》)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高祖本纪》)

15、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

16、南园①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品评】前两句用反问语气: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

17、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①,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释】①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 ”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②老头皮:就是老头儿.【品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18、【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 7 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19、【狐死必首丘】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九章哀郢》 【注释】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说明】诗人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深切眷念故都家园,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重振家邦的愿望。

20、【鱼游濠水】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我的读书情结 篇4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小时侯很喜欢看童话,在晴朗的午后,搬着小板凳坐在小院子的葡萄架下,拿着一本厚厚的童话故事,美美地看上一个下午,沉浸在奇幻的世界不能自拔„„

从小我家就住在学校里,童年的我经常在校园里溜达。有时奶奶会从学校的图书室借一些儿童读物给我读,如《儿童文学》,其它一些书籍的名字我已经忘了,只记得有一些像“学大寨”这样极富时代感的宣传画,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是通俗而富有教育意义。

我上小学之后的一个周末,老爸带我到他单位玩儿,吃过午饭后经过一家新华书店,顺便进去看看,他本想给我买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谁知道我一眼就看上了《孩子们的天方夜谭,世界儿童趣味故事精选》这本书,非要老爸马上买下来。80年代啊!那时候12.5元的价格对每月工资几十块钱的老爸来说也是“天方夜谭”,终究他是拗不过我的,只好买了。这本书是关于睡魔、女巫、小精灵的古老传说,也有关于孩子们淘气乃至于恶作剧的描述,这些在我看来特别奇妙莫测、温馨有趣,曾经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小灵通漫游未来市》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作者是叶永烈。我记得这本书好像和爷爷有关系,也许是他推荐给我的,到现在还记得小灵通那神奇的钢笔和那个人造蛋,那段时间里我的嘴边就天天挂着“小灵通”,没事就和爷爷、奶奶絮叨,连吃饭是也是这个话题!被爷爷教训:“食不言,寝不语!”

此外,到现在记忆犹新的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棵倒长的树》、《长袜子皮皮》、《夏洛特的网》、《玛利波斯平阿姨》。许多经典著作已经被搬上了大银幕。

很惭愧地说,我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真正坐下来精心读书的时间少了。在倡导学习型社会,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不间断地阅读学术著作与经典名著。奥斯勒每日“睡前15分钟”的坚持给了每一个以“我没有时间读书”为借口的人莫大的启示,他的坚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的故乡情结 篇5

和朋友聊起自己的故乡,原本只是随便聊上几句,却一不小心扯出了自己这么多的思绪,原本我以为那些深远埋藏几乎忘却的记忆,却一直都在蠢蠢欲动,蓄势待发,只是淹没在忙碌的生活中,经如此刻意的一挑拨,便再也无法关闭这一发不可收的记忆闸门。

我的家乡是个四面田地成狭长状的小村庄,并没有悠久的历史,也不曾出土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那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加思索的快乐。这个山村里,有着百十户人家,虽然偶有摩擦,但大体上相亲相爱,胜似一家人。山上有着苍翠的树木,田埂上有着平凡普遍的花草,用它平淡的美丽,点缀着人们的视野。小时候大人说山上面住着老虎,会吃掉爱哭的孩子,说疯子最喜欢抓不听话的小孩子去做伴;没有现在学生那些堆成山怎么也做不完的功课,也没有家长一天到晚的唠叨,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打口带、跳绳。挨打挨骂时,会委屈的掉眼泪,会恨的牙痒痒,为什么自己不能当家做主……

春天,利用河水灌溉田地的机会,我们在村前的沟渠里捞鱼,拿回家做鲜美的鱼汤,全家乐开了花。在这个过程中,鱼儿们也是无法安宁的,小伙伴们也不是安分的角色,做钓竿,挖蚯蚓,用树枝编成简易渔网,偷偷躲在池塘边角钓上一会,总会有些收获。同时会挖到各种各样的苦菜,回家就着煎饼吃,很是惬意。到端午时期,会有很多种类型的说不上名儿来的野花草,家家采许多艾蒿和柳条,和各色的纸葫芦一起挂在门上,听说能治眼病,同时带来好运气。小孩子的胳膊和腿腕上拴上五彩的丝线,煞是好看。秋天就有了野生的果子,趁着摘果子的功夫,带回去一小捆柴,就够生火做一顿饭。冬天,我们溜冰、滑自制的冰车,跌倒是家常事,一点不像今天的孩子那么娇气、脆弱,没有骨折、也没有脑震荡,顶多哇哇大哭一场,第二天接着玩,摔了再哭。傍晚,日落西山,一天的忙碌拉上帷幕,晚霞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暮归的牛群惊飞了檐头的雀鸟,屋顶烟囱袅袅升起的炊烟,大人们的呼唤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在霞光渐渐消褪的上空交织出一缕缕言不尽的生机。

常听家人说,我从小就能看家。记忆中的家是低矮的土房,格子窗户,不规整的门。我总是玩着玩着就睡在路边的沙子里,等家人回来才叫醒我。现在想来可怕也可笑,和孩子说起他根本不信。最有趣的是我能在看露天电影时睡着,全家总动员找我,怕我在电影散场时被踩到。这个毛病一直持续到中学,我有多次在电影院睡着的历史。例如《雷雨》,影片中下雨时我见了周公,不知多久醒来仍在下雨,完全理不清四凤、周平、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冲突。还有《大闹天宫》,孙悟空在我的梦里梦外一直打打杀杀,十万天兵天将轮番上阵,杀得昏天黑地。

日子周而复始,阳光会紧随黎明,春天总会在冬天过后,然而,村庄距我已经越来越遥远,脑海中一些景物,正在渐渐地荒芜。因为经济的提升,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城市里的华灯初上,忘却了家乡的缕缕炊烟,爱上了城市的繁华,舍弃了村庄的宁静。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初的美好愿望变成一颗逐渐淡定的心。

“老兵”的武当情结 篇6

1984年,经吴志泉引荐,我开始与《武当》杂志创始人黄学民社长通信联系,直到1986年8月19日我同黄学民相见,成了无话不说的挚友。黄学民社长是丹江口市党委宣传部干部,其父是国民党某县的县长,黄社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牵连遭致打击迫害。创办《武当》杂志源于他生来就爱好中华武术,武术是强国之宝,创办《武当》就是为了弘扬祖国的文化瑰宝。

1986年8月的暑天,我从上海十六铺码头登上客轮,赴湖北省丹江口市同黄学民社长会面。沿途观光南京、九江、庐山、武汉、襄樊(现改为襄阳),由襄阳火车站转车到丹江口市黄学民社长家。他一家三口居住在20平米小楼里,长年的忘我工作,使黄社长身体十分虚弱。因当时杂志社人手少,而我又懂武术,黄学民便请我帮忙抄写万籁声演练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由于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字也拿不准,需要请教黄社长,亦为了赶时间,就住在黄社长家小阁楼上,附着窗口借点光线抄写。当时天气炎热,我抄了近10天才得以完成,刊登在《武当》杂志第四期。

1986年8月24日,我拿着黄学民社长写的介绍信,一路步行朝武当山金顶进发。浏览武当胜境的同时,我也带着黄学民社长的嘱托,沿途拜访武术明师。

在武当山“三天门”老君洞,我拜见了时年88岁的朱诚德道爷。朱爷与我交谈甚欢,有相见恨晚之感。朱爷的武当养生术和道教医药方面的造诣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朱爷指点引荐,我在金顶半山腰平台拜见了郭高一道长。郭道长神态威严端庄,性情豪爽,气宇轩昂,面色红润,极具太极神威。言谈中得知郭道长老家河南,16岁时皈依道门。我打了套太极剑请郭爷指点,郭爷看后连连说“好”,夸我练出了武当的真功夫。高兴之余,郭道长也为我展示了“八仙神剑”,那形如幻影、缥渺无踪的身法,气贯长虹般的气势,让我终生难忘……

当晚,郭道长强留我在山上住宿。郭爷的道房内有两张单人铁床,我睡右首,郭爷身披棉大衣在左床静坐一宿。我晚间起床小解时,也听不出他的呼吸声,由此可见郭道长的内功正气已达神化境界。第二天临别时,郭爷送我真言曰:“习武者要远离酒、色、财、气。酒色财气一堵墙,人人都在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命也长。”又说:“人身血脉如长江,日夜不停流东方;鲜花就怕不浇水,练武就怕不久长……”句句真言令我有生之年铭刻于心,终生受用。光阴似箭,没想到八年后的1994年3月27日,郭道长来上海云游,向我传授了“八仙神剑”,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那是一份缘分啊!

那几年,我还拜访了北京孙剑云老师,拜访了曾在1928年上海全国擂台赛上获得女拳王称号的赵飞霞老师,拜访了天津的郝家俊老师,和南京93岁的时佩文老师……。当时他们的生活条件都不好。孙剑云老师一间近10平米的小屋,中午在孙老师家站着吃了一碗光头面条;在天津郝家俊老师五个大人住的一个小房间里只有一张床,无论冬夏,两个人只得睡在地上。我把走访情况整理成稿,寄给黄社长,反映当时民间武术家的清苦境遇。黄社长看过文稿后,表示要把我反映的情况全文刊发,万万不曾想到,此后不久,黄社长积劳成疾不幸病故,令我十分悲痛。

《武当》杂志是弘扬中华武术的平台,使我从中体会到以武会友的乐趣。每次武当杂志社组织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武术界有声望的老前辈。诸如1926年首届奥委会的代表、武汉体育学院的刘玉华老师,西安的武术七项全能冠军赵长军老师,北京的冯志强老师,和上海的蔡云龙老师等等,在武当山武术活动中,我与他们均有交流合影。

西湖情结的随笔 篇7

小时候痴迷于白娘子的故事,记得那条小白蛇,记得可恶的法海,记得那个奇特的金箔,还记得一片早春的西湖,一支灵性的发钗,一条蓬顶的渡船,一把见证的雨伞,一袭飘然的`白裟,一次因有缘而来的千里相会。

于是,西湖成了心仪已久的人间仙境,会想象那座千里相会的美丽断桥,会梦见在烟花柳浪的季节独自撑一把油纸伞来到西湖,从断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想象那年那月那时那刻发生的那个柳岸邂逅的西湖传奇

然而,走在西子湖畔,才发现那是一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一方纯洁澄澈的净水池潭。即使曾了解到她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也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美。看到她的那一刻她那绚烂的涟漪还是把我陶醉雷锋塔,断桥,垂柳,游船

套娃情结散文 篇8

第一次知道套娃,是在三毛的《我的宝贝》中,不过,她珍藏的套娃是正宗俄罗斯套娃,工艺肯定超过了我所见过的每一个套娃。

大概我们每个人所珍藏的宝贝后面,总是有一些人一些故事的。

在伏羲庙游玩时,偶尔发现我一直储藏在记忆中的套娃,先前从所未见,只是凭着印象,断定那就是套娃。当时在一起的人很多,这个摆放在墙角的小东西没有引起其他人得任何注意,或许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或许,他们不觉得这东西有什么审美价值吧,总之,几乎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上,那里也不乏美玉,可究竟是真是假,同行的人恐怕知道的寥寥数人吧。

因为那份记忆牵动着我,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欣赏一下这布满灰尘的小玩意儿。墙角总共有两个套娃,一个是陶制的,一个是木制的。

陶制的上面彩绘的是一个吉祥娃娃,娃娃的身上多是以红黄两色为主的,其余空白处全用蓝紫色填满,整体的色彩欢快明朗,一遍总是看不够的。把套娃打开,里面又套着一个稍小一点的,上面的彩绘完全和第一个一样,就这样,一个套着一个,把整个套娃拆开,一共是六个,其中最小的只有指尖那么大,但上面的娃娃却依旧清晰,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人竟能将它绘的如此精致灵动。这样的想法,直到现在还在。

陶制的套娃着实能动人心,但我还是有一点点的挑剔,也许这是我个人的.爱好吧,我总喜欢木制的。

旁边木制的套娃在外表上则黯然失色,甚至还有灰尘落上,然而你若仔细,也总能发现它的可爱之处的。木制的套娃没有明亮的色彩,总共也就两种,暗黄色和不怎么深的棕色,往往这种色彩是最不能刺激感官的。可就这样简单的线条却永远也不会输的,这个套娃上面,仅仅画的是一只凤,只有最顶端处是彩绘上。这种画法,不是拿着毛笔,彩漆,而是用绕红的铁丝往上面烫印,如果烧的过热,容易烫黑,如果烧的太凉,又不能烫出效果,这就必须要有合适的火候。恰恰是因为这样,套娃才显得如此珍贵,才让人觉得灵动,有生命力。

买套娃的阿姨说,在中国要买到纯纯粹粹的俄罗斯套娃是很难的,而且,就是我手中的这个套娃也不是纯手工的制作,那都是经过机器打磨的木头,上面的木屑都还没有被磨去,至于它的绘画,也是用电笔烫上去的,所以这种套娃大多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拆拆和和,总是小孩子乐意的。我听了,不免有点失落,心里的那份珍藏好像被一点点的撕碎,可我究竟还是买了。

拿着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套娃,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回家后,我把这个套娃拆开,一共六个,阿姨说的没错,里面的木屑不停的往出来掉,我既没有抖一下,也没有吹一下,等木屑自然掉完后,我把它们重新合上。

我在想: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套娃,肚子里竟然还能容纳下那么多,而我们人呢,人心又能容纳下什么呢?这个套娃虽不完美,可它更真实,就如同人一样。

塞林格的“中国情结” 篇9

关键词:塞林格,麦田守望者,禅

美国小说家塞林格日前去世了!提起他的《麦田守望者》,很少有人不被这本书的名字打动的。这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遁世”作家。他热爱中国文化,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意趣影响至深。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书里。他还通过身体力行来表达他的这种热爱。

1951年出版的《麦田守望者》,是塞林格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让他一举成名。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麦田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买下了90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

看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看不出他哪里受到了禅的影响。只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霍尔顿跟一个自己欣赏的校友在酒吧见面,对方谈到在跟一个中国来的艺术家同居,并沉迷于东方哲学。但用这个来作为小说中禅的渗透似乎又有点牵强。只有读读塞林格的《就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才能领略到禅在小说深处的体现。

禅的核心在于排除逻辑、因果的束缚,从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比如常被引用的“当头棒喝”就是最直观的体现。而最高级的公案对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无厘头:华林曾经跟灵佑争夺沩山山主的位置,怀海禅师出了一道题考较二人高下,他指着桌上的净瓶问:不得唤作净瓶,汝唤做什么?华林答:可唤作木牍。而灵佑一言不发,把净瓶踢出门去。灵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怀海的陷阱里面。

塞林格的《就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禅的情态。他也同样没有陷入到自己叙事的陷阱中去:两个一起打网球的好友,一个带去需用的网球,一个负责回来的出租车费。然后出车费的那个女孩子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某次上门索要,另外一个女孩借口自己妈妈睡着了,让她一个人在客厅久等。她在等待的期间先后跟对方的哥哥,之后是跟对方哥哥的朋友闲聊。很久之后,那个女孩出来,她上去说那车费她不想要了,反正你提供了网球……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很上去有点无厘头。结尾也很有意思:对方的哥哥曾经给她一个咬过一口的三明治,她盛情难却只能装进口袋里,出门之后想扔掉,然后想了想,又放回兜里。

上一篇: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下一篇:竞选班长发言稿200字-250字-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