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教育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研究背景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时代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人所生存的环境打破昔日的相对稳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基本态势。每个人要想在如此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不辱教育的特殊使命,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校是一所创建10年新的学校。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办学基础教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是海东地区“标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时代要求,面对学校现状,我们只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⑴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⑵脑科学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常是由化学递质传导的”。当来自外部的信息能与人的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脑的思维活动起来;与之相反,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带有阻断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抑制、阻碍。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教师利用媒体提供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就能激活、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题界说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方式。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
创新能力指创造、设计、发现或发明能力,是解决相对新颖或不熟悉问题的能力。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具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指利用、操作、实施、应用问题求解过程—针对具体的和相对熟悉的日常问题。实践能力一般表现为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或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能很快适应环境并改善环境,以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是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2、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四、研究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间,新建了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购买了摄像机,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从而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督导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培训。该项实验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因为教师是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师资培训中,首先抓好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通过选编、印发有关教学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同时,学校领导带头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视野中的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狠抓观念更新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对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二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何处理好教师、媒体、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大班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等专题讨论;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三是督导。学校领导与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实验班级,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对实验中涌现出的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地督导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措施。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⑴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有教材、排入课表)、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编程等兴趣小组活动)和其它环境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⑵劳技课整合。将劳动课和科技活动课整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⑶社会实践课的优化。将《课程计划》中的班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拉通考虑,设计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所获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4遵循四项原则
⑴趣味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说的就是在学习中,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利用其优势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创新奠定基础。
⑵参与性原则。在实施中,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看到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⑶开放性原则。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外向和开放。而开放性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⑷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度,包括课件的效益性,制作的适度性,使用的适时性。效益性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度性是指在制作时,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要注意适时,不能像放电影那样整节课使用,应选择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五、研究内容
1、探究教学策略
⑴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奠定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时,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①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强化刺激后,便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储存。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集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功效集一身的特点,改变信息呈现方式,将静态的文本知识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增大信息量,强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课,教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画变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生动有趣的画面:蓝蓝的天空,闪烁的星星,粉红的睡莲,飞动的蜻蜓,可爱的小蚂蚁,生动地再现了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过程,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了夏夜的美景,而且感受了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②优化学习资源,深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容易理解,对抽象的、陌生的知识难以理解。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或者陌生的,但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远为近、化近为远、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打破时空界限,虚拟现实世界等特点,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陌生知识形象化,将其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惊叹原来是这样。通过优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如科学课《卵石的形成》,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较困难,教师编制了包括实地考察、初步推测卵石的形成原因、卵石形成的详细过程、巩固练习与知识应用、扩展知识等内容的资源库,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不时发出声声惊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⑵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凭借学生自己的经验不断地猜测、联想、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进行对比:
传统教育环境 信息化教育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单一感官刺激 多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行进 多路径行进
孤立学习合作学习
信息传递 信息交流
被动学习主动/探索/探究性学习
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有见地决策
后摄反应 前摄或有计划的行为
孤立的、虚构的情境 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情境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只有信息化教育环境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数学组还总结出“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②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比如,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接近尾声时,一个小组从资源网中查到的《北大荒的环保危机》一文得到启发,提出《开发北大荒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能否用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说明其观点”这一有创意的作业。同学们再次上网查找依据,写出了一篇篇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各具特色、观点鲜明的调查报告。以下是一篇《我心目中的北大荒》的结束语:“北大荒四次大规模的垦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吃饭问题,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退耕还荒势在必行!”
b、提供探究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国共产党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当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后,很多学生自然提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积”这一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倍感高兴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同学们通过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联想到求圆锥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围成这个圆锥侧面的扇形的面积,他们通过上资源库查找知道了怎样求扇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同学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没有办法知道,同学之间的争论很激烈,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不能直接量出,“圆心角的大小该怎样求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资源库查找资料,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明确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与圆锥的底面周长和母线的长有关,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库上自主选择友情提示、推导过程和答案进行个性化交互式学习,从而探究出求圆锥的侧面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③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主题研究活动中,我们要组织好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⑶提供展示平台,物化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电子演示文稿、课件、网页或实物投影,或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上传到网上等方式将自己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向老师或同学展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根据学校已结题的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创新性目标系列,将其创新性目标尽可能体现在情境创设之中。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需要探究的方向。
⑵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于是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场面,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和适度性原则。
⑶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3、探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立足现在、前瞻未来的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由“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⑴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学生的参与状态与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在活动中是否具有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学习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善于发现学习中的疑难,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探讨问题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多样、灵活、新颖、独特。
②教师的角色把握与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媒体——科学运用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难点、资源——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⑵评价模块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能体现评价内容的评价模块,评价模块从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每节课后评价模块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累记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
六、实验效果
1、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⑴学习兴趣普遍增强
实验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评价模块的四个指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情况、对探究的兴趣程度、对不懂问题的反应情况、回答问题的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
⑵丰富了学生教育技术素养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检测。下面是六年级400名同学检测结果统计:
检 测 内 容 成绩统计(人)
优 中 需努力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运用多种媒体和技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的不足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会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合作解决问题能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从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等意识已逐渐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
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六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下面试举例:
例1:在2001年和2003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我校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获小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创新方案设计获二等奖5篇;电脑绘画及程序设计获二等奖3篇;科学幻想绘画获二等奖2篇;电子报刊项目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2、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⑴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对94名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答案统计(人)
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不了解
(1)有所了解
(44)比较了解
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会(2)会基本操作(75)熟练(17)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 电视录像(8)计算机(39)其它(47)
你所用的教学课件的来源 商品软件(11)网上下载(47)自制软件(36)
能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可靠地获得信息的方法策略 能(29)有时(56)不能(9)
能否创造性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能(33)有时(54)不能(7)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希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愿望极强,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等基本应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的最优整合,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沟通的平台,使学生逐步具有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信息素养。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灵活、较高水平的应用计算机已有了良好开端,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科服务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学习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已成为绝大部分教师自觉的要求。
⑵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攀升,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2年以来,参加各项比赛课和技能比赛中,先后有 14 人获一等奖,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有 40 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 16 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8件课件在市区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仅2004年我校先后有3名教师被确认为海东地区级骨干教师。
3、构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在六年多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概括地表述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模块。”
4、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⑴深化了我校《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中,既十分重视突出自身特点,又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其它课题相整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我们把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同时又促进了其它课题的深化和发展。
⑵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改实验,充实和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⑶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课题实验自开题以来,一直得到众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热情支持。通过广大实验教师的艰苦劳动,实验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肯定。
“孩子很懂事。每次父母过生日,她都要送礼物。以前是买的小娃娃之类。后来是写明信片或者折一只纸玩具。今年她妈妈生日时,孩子神秘地说:‘今年的礼物只能看,不能拿倒手。’只见她打开鼠标,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一朵朵花儿向前飞来,一个小人儿(应该是她吧)手上端着什么东西跑过来。跑拢一看,原来是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她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不错、不错,你真能干。’”[6(3)班家长 向东]“我的孩子很喜欢拿着小玩意乱胡弄。一次,冰箱里取出来玩的冰摔在洗衣粉水里了,发现冰慢慢旋转起来,像在水上翩飞的蝴蝶,非常好看,而那些冰周围的小缺口也开始消失了,并且明显比面盆里的水中的冰融化得快些,他疑惑而又惊奇:咦,难道洗衣粉对冰的融化有加快速度的作用?经过再三的实验,并通过电脑帮助解答了这个问题,知道了洗衣粉里的碱等物质融解到水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会产生热量,所以,冰中放了洗衣粉的地方会比其他地方融化迅速些,洗衣粉镂空的冰花也就自然形成了。当听到孩子欣喜地说:‘生活中的科学真奇妙!’时,我们做家长的无不欣慰,因为孩子在生活实践和计算机运用中收获了快乐。” [5(4)班家长 谢立新 ]
课题实验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海东地区家长示范学校”、“青海省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等。
七、几点认识
回顾六年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5、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教师头脑中至今还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忽视对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6、我们所构建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受到各方面、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其政治信仰已呈现出了各种问题。本课题组根据这一选题于2014年申报的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有幸被立项。在立项后,我们经过精心研究,设计了相应问卷,希望借此可以了解景德镇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引新的努力方向。
2 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活动所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选择题形式为主,自主答题形式为辅。
2.2 调查对象
来自景德镇地区三所高校,分别是景德镇学院经管系、人文系、政法系、艺术设计学院和信工系的部分学生,共计1000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和工商学院的部分学生,共计300人;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工商管理系和材料工程系的部分学生,共计500人。其中党员占5.3%,预备党员占14.8%,团员占75.9%,群众占4%。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问卷1651份,其中有效问卷1588份,有效率达88.22%。
3 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政治信仰变得多元化、模糊性和功利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占比重仍然是最高的,但他们信仰的多元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信仰已转为拜金、享乐、权利等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有坚定的信仰,但愿意相信马列主义信仰的人却不多,更有甚者认为马列主义是没有说服力的空洞理论,这不仅是信仰模糊化,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同时,虽然有大部分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们的入党动机已经非常地不纯洁了,他们所关注的是入党给他们带来的评优评先机会、荣誉甚至是以后找工作的“一块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利性显露无疑。事实上,接受调查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成长的年代不会让其体会到战争年代时那种政治信仰给人带来的精神财富是多么地可贵。他们的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选择信仰个人主义;受同学和他人崇尚时代潮流思想影响,崇拜某一个人;更有不堪者,可能受网络不良文化影响,选择暴力、色情等。
3.2 大学生获取思政教育途径单一、主动性不强,思政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三所高校大学生获取思政教育的途径主要通过思政课。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渠道已经得到大大地拓宽,上网时间和地点也不受限制,利用网络实施思政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虽然各高校均设有思政网站,但从总体上看,其点击率不高,网络资源更新速度不快,大学生们感兴趣程度很低。究其原因,该是氛围营造不够,网络思政教育这种方式还没有全面地铺开,很多学生或许不清楚该网站的存在和作用,加之思政网站在网页设计、板块布局、字体颜色、图案排列等方面不足以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大学时代是个信息互通和共享的阶段,一门课程、一位教师甚至一个道理都有可能深入内心,引起共鸣,进而引起他们在某领域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思政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把理论衔接现实,并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将是对思政队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3 高校教育供给难以满足大学生们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育环境也是思政教育的构成因素之一,只有高校学习、生活环境舒适安静,学生们才能安心,家长们才能放心。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对就读学校的教学、管理、学团、后勤、环境、师资素质等方面的总体满意度呈中等偏上层次,但在某些领域高校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供需数量的失衡。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供给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其教育需求更加强劲,其供需数量失衡问题一直存在;第二,供需结构失衡。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及模式与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及高新产业所需人才的创新型、综合型、技术型能力之间的不均衡显露无疑。
4 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工作的思路和路径思考
4.1 以人为本地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确立是信仰者对相关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的内化。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善,在信仰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他们很可能受到任何一种思想的影响,而将其做为自己的信仰而进行不断地追求。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实施信仰教育。同时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少发号施令,而是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4.2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就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因此加大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力度迫在眉睫。首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国情,突出时代性,找好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衔接点;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遇到问题不能绕开走,要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基础上给以信服的分析讲解;第三,是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并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第四,可以尝试改革考试方法,比如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半闭卷考试,或是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等,结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死记硬背。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宣传力度和途径
网络时代,思政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站版块设置、内容更新、页面设计等。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板块应当注重兼顾政治性、娱乐性和服务性,具体应涵盖时政要闻、网上党校、思政理论、传统文化、校园见闻、BBS论坛、影音资料、就业服务和心理咨询这几个板块。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渠道,坚持网上网下宣传相结合。
4.4 培养一支高素质、有技术的专门的思政队伍
高校应以校党委统一部署,把握网站建设的总体方向,由校党委宣传部管理审核,由学校网络中心具体实施,建立一支集教师、技术人员、学生于一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同时注重选拨优秀的学生干部以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可采取“从低年级发展、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培养策略,从大一选拨优秀学生组建技术小组,由高年级担任网站管理职务的学生帮助新生进行分工,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
4.5 利用市场和政府干预来调节高等教育的供需失衡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的供需与价格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超过了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势必会引起教育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教育供给而言,只要教育需求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其需求价格足以支付教育生产成本并不低于教育产品价格时,实际的教育供给就会增加,即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供求均衡。在这个新的领域里,供需双方在一定空间里都能寻求到各自的利益。但现实是市场并不是总是有效的,当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显得尤其重要。在高等教育市场,政府所要做的并不是消除人们逐利的行为,而是在制度安排上建立大家愿意接受的“在允许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利益满足”的规则。在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不但可以寻求供需双方的新均衡点,而且还能高校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和抑制高等学校盲目的非理性的膨胀。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和整合[D].2005,6.
[2]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2013,5.
[3]邵雅利.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2013,6.
一、一个转变
一个转变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许多师生家长心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升学就是目标。对“创新力”“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等不甚了解。因此要进行“创新型”学生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1、培养目标转变,努力把培养目标从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包袱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会,劳动者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四肢健全、肌肉发达孔武有力的人,而是知识化、技能化、富于创造力的人,也就是新型劳动者,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所以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并举的新型劳动者。
2、教学地位转变,切实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状态中改变过来,培养他们主动进去,创造探索精神,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切实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讲解教科版八年級思想品德《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将自己在生活中交朋友的困惑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自编自导自演,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和自我表达欲望,不仅牢牢记住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从单纯传授“知识型”教学模式中提高层次,不断改进,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我将整个课堂模式转变为一个谈话类节目,选择一个同学做节目主持人,我做嘉宾,另外选一个同学做专家讲解,用于丹的《益者三友》引入本课,以一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交友的困惑为主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分析,将困惑提出,结合“割席绝交”的动画故事,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评价他们之间的点滴,在这个过程中允许错误的观点存在,然后由我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答他的困惑,由专家最后给出建议和意见,从而得出要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远离损友的结论。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主体,我只是引导,在准备阶段学生的热情也很高,不断出谋划策,这样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整个课堂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二、两个结合
1、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培养“创新型”学生作为一座桥梁,把两者连接起来,注意培养能力。在教育中贯穿知识性,也要在教学中强调思想性。在讲解《交友的智慧》时,我转变思路,将安全教育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了教育与教学的双结合。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基础教育,大好全面发展基础,第二课堂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使他们能即使获得科学技术新发展,一个创新型学生应该同时受到两个课堂的培养,使他们从两个渠道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培养发展动力、引力、智力、魄力等,真正成为创新型学生。在讲解知识之前,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各种教学需要的素材,每周都有一节第二课堂,让学生展示自己一周的进展,这样在有形的教学模式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三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创新型”学生
1、进行创新性志向的教育。志向是一种内在强大动力,没有创新志向,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创新的志向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来源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开展社会调查激发爱国热情,如何引导学生振兴中华的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而开拓创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课题,如果学生没有爱国之心,就谈不上为未来而创新,为此,我结合学生的思想,在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新农村建设基地,亲眼目睹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同学们让学生观察思考中提高觉悟,同学们一听介绍一边看变化,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其次树立创新性学习的典范。在这方面,我注意发扬不同类型学生创新性学习方法,增强说服力,让那些既能发扬效率学习,又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体育训练典型学生在课上介绍自己的经验。这样,在班级内出现了进行创新学习的热潮。
2、培养学生创新的才干。怎样使学生在创新性教育增长才干,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是从三个方面开展的:
第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推到第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每周拿出一节课交给他们自由支配,自己准备一节课轮流上台执教,三周后交流经验,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他们的才干。
第二,在第二课堂中,增长学生才干。我认为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而开设的。因此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为了启发求知欲,发挥特长,提高素质有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学生比较自由的天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开展创新性活动。这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才干的天地,要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把创新性活动开展来。我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论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解一节课,提出自己的思路,选择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模式,打破课堂界限,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像谈话类节目,模仿情景模式、针对一个观点展开辩论赛,让学生自己搜集素材,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总之,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上来,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旗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载体、营造氛围”的要求,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充分利用环境、阵地、网络、典型、文艺、新闻、文图、理论等宣传载体,搞好各大主题宣传活动,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口计生工作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同基层人口计生干部、群众座谈了解到,目前,我旗人口计生宣教工作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开展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完全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按照群众所需要的和关心的开展宣传。
(二)宣传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宣传模式创新不够,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收效不明显。
(三)各级人口学校、计生服务站(所)宣传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几点思考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深化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的重要载体。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满足群众的需求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全面提高我旗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一是应该根据群众所“好”制作发行宣传品。二是应该围绕群众所“乐”组织开展活动。三是应该关心群众所“求”提供信息服务。实施“两拓三改”的宣传模式。即:拓展宣传教育内容、拓展宣传服务的对象,改进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改进群众参与的形式、改进基层人口学校的培训。
第一,宣传教育的内容要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宣传,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宣传;从人口国情宣传,扩展到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安全的宣传;从生育政策的宣传,拓展到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依法行政、落实奖励优惠政策、社会保障的宣传;从男女平等宣传,扩展到关爱女孩、男孩女孩都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念的宣传;从规范群众行为宣传,拓展到移风易俗、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宣传;从强调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履行义务的宣传,拓展到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享有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权利的宣传;从进行避孕节育方法宣传,拓展到预防艾滋病,关注群众生育、生产、生活知识的宣传等。
第二,服务对象由侧重于已婚育龄妇女,向全体人群延伸,形成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全人口覆盖的系统链条。重视青少年、流动人口及男性人口等特定对象的宣传服务。
第三,宣传教育方式由单一的说教式宣传向多向的互动式、参与式转变;由突击性、一般性宣传向经常性、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变,增强宣传教育的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
第四,继续加强基层人口学校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开展需求调查,分类指导,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培训形式要多样化,要有吸引力。
四、近期具体改进措施
(一)旗人口计生局要在每个苏木镇(场)确定1—2个试点嘎查村(居),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亮点工程,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推动全旗宣传教育工作上水平。
(二)组织养生、美容、美化居住环境以及群众集体舞编排方面的专家,深入嘎查村(居)开展巡回讲座咨询,提高农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在提高群众生殖保健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思想。
(三)组织人口计生干部对计生政策法规的系统培训,使各级人口计生干部更好地掌握政策,为群众做好宣传服务。并通过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强化各级干部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四)旗人口计生局要树立高标准、高质量的公益广告宣传示范牌,并开展电视公益广告宣传。
(五)全面开展国情国策进校园活动,引深和谐、幸福促进行动。
三、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延伸活动 在教育方式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廉政教育从传统的学习文件、资料,延伸到发送手机廉政短信,把信任领导干部廉政培训延伸到对领导干部的配偶进行党纪知识灌输。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做到因岗因时因人施教,而且做到了以人为本,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提高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反腐倡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实现了“教育全天候,关爱无盲区”的目的。……关于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的情况报告……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商务工作实际,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进一步发挥教育在构建惩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工作报告《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的情况报告》。现将我局今年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和帮扶乡镇活动 我局今年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和帮扶乡镇活动,并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理想信念和法制教育,在联系社区和帮扶乡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二、积极开展构建家……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政签名”的方式,每位职工都将自己的廉政之声写在签名簿上,做到筑牢防线,时刻提醒,警钟长鸣。
自2013年4月申请该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后,我们一队四人在XXX教授的指导下收获甚多。项目到现在也已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正准备结题工作。
记得刚开始申请大创项目时是抱着充实大学生活的目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不仅充实了我们的大学生活而且我们的个人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大创项目是做一个新型驱鸟器,既对鸟类不会造成伤害,又可以有效地将鸟类从杆塔上有效驱除;使用太阳能储能系统,不必从系统取电,因而不会对系统的稳定运行有所干扰,这与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经过组内讨论我们决定从以下内容开始我们的研究:鸟类的生活习性、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电容放电特性、驱鸟装置结构等四个方面。
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得知以往驱鸟器运动规律可循,因而伴随时间推移,鸟类习惯其运动规律后,其驱鸟作用会逐渐失效。但是在电力系统110kV及以上的系统中,鸟类筑巢是系统单相接地的主要原因,会引起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对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一套实用可行,不但对鸟类没有伤害,而且伴随时间推移不会令鸟类“习以为常”的驱鸟系统尤其重要。因此本系统以长效的驱鸟系统为研究目标,做一些可以促进高压电网稳定运行的实用研究。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驱鸟器现在市场的驱鸟器有风力驱鸟器、超声波驱鸟器、驱鸟剂、智能语音驱鸟器等,但这些驱鸟器都有各自的缺陷。下面做简单的介绍:
1、风力驱鸟器(较为常见)
原理:风动驱鸟器的旋转力,是靠风压与风叶的面积差产生的阻力大小来实现的,风叶与反光镜快速不同方向的旋转能够产生对鸟类视觉的干扰和惊吓,达到驱鸟效果。
缺点:靠风力来作为动力,受地域和天气的影响大;驱鸟动作单一,容易使鸟类习以为常,时间长了达不到驱鸟效果。
2.超声波驱鸟器
原理:利用一种强大的高功率超声波脉冲对鸟类听觉系统进行有效的干扰和刺激,使其无法忍受,从而达到将鸟类驱除出超声波作用范围的目的。
缺点:脉冲干扰刺激和破坏鸟类神经系统、生理系统,使其生理紊乱。3.驱鸟剂 原理:产生一种影响禽鸟中枢神经系统的清香气体,鸟类闻后即会飞走。缺点:有效期短,下雨天或雾气大的地方基本上没效果。4.智能语音驱鸟器
原理:采用仿生学原理,播放鸟类害怕的声音达到驱赶鸟类目的。缺点:音源选择不当的话反把鸟类招来;声音种类有限,会使鸟类形成习惯,只适合短期的驱赶使用。
我们所研究的组合电容式太阳能驱鸟器的创新之处在于模拟人类驱鸟时的突发动作,使鸟类对驱鸟器动作一直处于“未知”的状态,因而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懈怠作用;通过组合电容的快速充放电能力,加强驱鸟系统的爆发力,增强驱鸟的效果;只完成驱鸟效果不会对鸟类产生任何伤害;鸟类未靠近时驱鸟器是闭拢状态,与外界接触面积小,只有当鸟类靠近时扇叶才展开驱鸟,所以装置在有风的情况下所受影响较小有很好的防风效果。
其实我们两年对这个项目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觉得收获最大,体会最多的应该是团队合作方面。一个人不管怎样都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也许一个人也能完成,但是可能要花上十倍百倍的时间,而且完成的可能也没有那么漂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团队合作中需要我们成员间的不断磨合,学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分享你的看法,做到尊重你得每一个组员,开心地交流与合作。一开始,因为我们之间缺少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都放在了心里,没有及时地说出来,有种自己忙自己的感觉,一点也没有团队合作的氛围。直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开会讨论交流才发现我们前段时间都在各忙各的,都没有办法交流到一起,整个项目也是毫无进展。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团队合作,人员分配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及时调整,做到及时交流,每一个人有想法都可以及时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做之后,真的事半功倍,并且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大创项目在中期检查时基本已经成型,后期的工作是在申请专利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大创项目。在X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在驱鸟器上增加风力发电,也进行过相应的试验。申请专利方面我们也已联系专利代理商,相关的材料已递交完成。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课题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才的竞争十分关键, 所谓人才的竞争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对于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 不仅要求学校的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 创新教育手段, 改革教学内容, 提高科研水平, 构建教学新环境。教师夜也是任重道远, 必须要重视基础教学, 激励民族创新, 全面开创出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创新, 在小学的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主动参与, 开拓思路, 创新方法, 进而掌握新型知识, 发现新鲜事物, 能够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求小学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敏锐洞察力、主动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的优质少年。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以课堂为阵地, 以创新为突破, 以全体为目标, 实现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探究出有效策略。
二、课题界定
所谓创新, 其实是人类主观能动性最高的表现。创新意识指的是“想创造”, 也就是小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富有自信, 勤于动脑, 乐于思考;创新能力指的是“能创造”, 也就是小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 追新的实践能力, 富有创见, 善于假设。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以本体教育和素质教育为理论指导, 以课堂为阵地, 以创新素质培养为突破口, 坚持全方位激励学生主动创造和探索, 推动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目标
创新培养的课题研究主要目标如下:
1、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模式;
2、组建创新型的教育队伍;
3、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 开发;
4、提高学校的综合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四、研究过程及策略
1、学校的管理策略
(1) 全面部署, 协同攻关
在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校方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任务。应该以校长为课题组长进行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研究进程等宏观上的总体设计和管理。以教学科研组和的德育科研组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各自的课题研究和实验。 具体的实验过程按照以下流程图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
(2) 优化教师队伍, 促进全面转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高级的形态, 理应贯穿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当中。相关教育部门应构建出“一主两辅”的教学网络, 以学科教育为主, 以环境课和活动课为辅;以校内教学为主, 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为辅, 共同形成班级与学校的结合、家庭与学校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等创新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学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十分重要。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全面转型, 校方必须要重视教师的定期培训, 坚持校内与相结合、自学与他学相结合、行政与专家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更新教师观念, 拓宽队伍事业, 完善知识构建,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教师的教学策略
(1) 结合实际, 创设情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们接受知识的速度越快, 程度越高, 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导入课程内容, 让学生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无所不在,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们的学习印象。
比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在阅读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 引出课文, 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鼓励同学们分角色阅读, 体会文章的人物心理, 主动分析文章的内涵, 并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使同学们对阅读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 教材为主, 开掘潜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材为阵地, 从以下角度捕捉创造点:首先, 引用教材中人类发明成果的相关内容,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然后, 结合司马光砸缸等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引发学生创新联想的习惯。最后, 以教材的提示和结论展开更广泛的教学,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调动学生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体如下:一、民主氛围的营造, 学堂代替讲堂, 主导代替主讲, 协调代替控制, 激励取代惩罚, 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采取谜语、游戏、比赛、儿歌等形式, 运用激励的语言, 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手势和多媒体, 激发学生求知灵感和欲望, 培养学习热情。
3、学生的自我突破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各类学校为小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小学教师也在逐渐深入研究,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但教育的主体始终是学生, 要真正实现目标, 最需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主动学习, 积极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尤其是独立自主的思考,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 学生们应该主动思考课内课外的各类知识点, 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想象力, 创造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 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实际, 习惯能够改变命运, 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才有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2) 积极参与, 交流学习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化经济时代在发展中的需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们应该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围绕争议点进行合理化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要敢想敢说, 善于倾听, 主动分析比较,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交流, 开放思维。
在很多教学活动中, 同学们应该积极参与, 通过动手实验获得的知识要比理论水平的知识深刻很多, 有利于学生通过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 学生们一定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活动, 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积极参与, 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五、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学校始终坚持的综合教学和创新理念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将课题研究推广到各科教学, 提高了教学水平。
2、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增强了教师队伍的 科研意识, 增进了师生互动, 革新了教师的思想观念。
3、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新型的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位置, 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研究反思
一、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课堂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现今学校教学中,注入式仍然充斥课堂。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书本知识为依据去认识、记忆既定的答案,而教师也是以此为依据去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这种状况不改变,创新精神培养就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思维定势,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敢于向教师说“不”,向教材说“不”,向权威说“不”,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克拉克的说法,爱因斯坦就“根本不尊重权威”。毕加索也说:“我强烈地反对一切东西,我强烈地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敌人。”在小学里,他“故意”不守纪律,为的是被关进一个小房间,在那儿他能够做他希望做的事——绘画。事实上,一切伟大的突破性创新都来源于蔑视传统和现状的“反叛者”。我们的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宝贵的科学怀疑精神,在怀疑中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遵循学习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认为,智慧的教师应会“投其所好”,在备课设计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抓住一切时机用各种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调动学生“好知”“乐知”的情绪,从而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活动要尽可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多开展一些“一对一、兵帮兵的结对子”等活动,提问的面要尽可能宽一些。此外,还要注意精讲多练,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练习,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意识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创新素质系统各要求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创新的实际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低下。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习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为摆脱困境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当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使学生无所适从。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培养,而学校课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电教站)
【学生创新教育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12-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论文11-26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研究报告09-11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期报告11-20
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01-05
学生食堂服务创新06-0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06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