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精选13篇)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篇1

我觉得在校大学生结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爱情说来就来了,任谁也挡不住,不是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嘛,爱情可以教人成长。只要到了法定年龄想结就可以,根本毋须管世俗的眼光。

如果说在校大学生结婚不被认可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家庭生活来源没有保障,那么我想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人结婚了难道就不啃老嘛!在校大学生难道就没有自己创业的嘛!都说结婚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既然双方选择结婚那么两家人一定是认可的。本人认可,家庭认可,那么就是考虑到了所有的因素,不是吗!就拿渤海大学来说,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谁结婚了。正常情况下不结婚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爱的不够深,另一个当然就是爱的够深但是时机未到,就好比没有经济基础、得不到父母的认同!由此看来能在学校提出结婚的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人的一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没有人会随意浪费!

如果说由于没有社会经验,不能面对组成家庭后,再毕业融入社会的冲击而不被认同。我就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偏激。不结婚的在校大学生出去工作就能有社会经验吗?社会经验是不是生活经验,如果是,那么我想说家庭是孕育生活经验最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能力走到哪都会被冲击,相反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虽然说校园与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有没有社会经验,面不面对冲击都和结不结婚没有关系!这个观点就有点类似红颜祸水,把祸国的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一样!

还有人认为在校大学生还在读书就结婚很不妥是因为他们还是学生,主要工作是完成学业。如果他们在校期间结了婚,对学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点我想说的是有没有结婚生子之后还考研考博的,有没有结婚生子之后还要努力学习的行业,比如教师、通讯员等等。在我的周围虽然没有结婚的,但是有谈恋爱的,他们之间有的不是堕落而是动力,两个人谁都不想比谁差!两个人的学业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取决于自身的,爱学习的人怎样都会学习,不爱学习的人即使有保姆侍候着也是一样不会有好成绩。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北京市29所高校的1 523名在校大学生, 于2009年10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545份, 回收合格问卷1 523份, 有效回收率为98.6%。本次调查涉及29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 包括文科类、理工科类、医学类、管理类、法学类及教育类等学科。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2]。第一阶段抽样:首先将北京市80所高校按照学科类别进行分层, 抽取初级样本单位即29所高校;第二阶段抽样:在被抽中的高校中按系统抽样方式抽取被调查的高校大学生。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问卷。并简要介绍填答注意事项, 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填, 经调查员检查合格后统一收回。

1.3 统计分析

将调查问卷统一编码, 采用EpiData 3.0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统计学检验。研究中采用的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3,4]。

2 结果

2.1 高校大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及结婚态度

在所调查的1 523名大学生中, 男生688人 (45.2%) , 女生835人 (54.8%) 。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15~28岁之间, 其中18~22岁的1 446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94.9%。女生年龄≥20岁的有580人, 占全部女生的69.5%;男生年龄≥22岁的有84人, 占全部男生的12.2%。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 符合结婚年龄的调查对象有664人, 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3.6%。在本次调查中, 有1 354人为汉族 (88.9%) 。在回答关于婚姻/恋爱情况的1 512名调查对象中, 仅有1人已婚 (男性, 22岁, 哈尼族, 中央民族大学四年级学生) ;剩余1 511人均未婚, 其中523人有男/女朋友 (34.6%) , 988人无男/女朋友 (65.3%) 。

大部分调查对象 (1 124人, 73.9%) 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允许结婚;但持赞同或非常赞同态度的调查对象仅占19.8%, 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 (775人, 50.9%) 持无所谓的态度, 29.2%的调查对象持不赞同或非常不赞同的态度。44.0%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弊大于利”;88.1%的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有”同学打算在校期间结婚;75.5%的调查对象表示, 即使有同学在校期间结婚, 也不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67.8%的调查对象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6~29岁。

2.2 高校大学生结婚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问卷中的一般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与结婚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 不同年龄、性别、学校类别、母亲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经济来源在对待结婚态度的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的 (P值均<0.05) 。而有无男/女朋友及不同专业类别对婚姻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学生结婚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以大学生对待结婚的态度作为3分类因变量 (赞同为1, 无所谓为2, 不赞同为3) , 选择年龄、性别、有无男/女朋友、学校类别、专业类别、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职业以及经济来源作为协变量, 建立3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随着新《规定》出台, 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可以享有普通公民权利的普通人群, 而这些改变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调查发现, 73.9%的大学生知道在校期间允许结婚, 表明大学生对相关政策是较为了解和明确的, 但政策知晓率低于侯佳伟的研究结果[5]。这可能与当时政策刚刚出台, 引起的关注度较高有关。但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 虽然政策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 大学生也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 但非常赞同和赞同结婚的比例却并不高, 仅为19.9%, 低于不赞同的比例 (29.2%) 。且44.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弊大于利”, 与侯佳伟的调查结果相似[5]。

进一步分析发现, 年龄、性别、学校类别、父亲职业和经济来源对大学生结婚态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父亲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赞同结婚;而“211”工程院校及生活来源于父母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不赞同结婚。这可能与其学业负担和家庭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他们除了要关注自己的学业以外, 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有无男/女朋友、专业类别和父母教育程度与结婚态度有关。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的, 但是均理智地认为自己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大学生认为国家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是赋予大学生的权利, 也是社会观念的改变。但由于学业和经济的原因, 他们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弊大于利”。这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是一群心智成熟的年轻人, 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权利, 但不会乱用权利。

虽然新《规定》已经出台, 并没有引起普遍担心的大学生大量结婚的现象。但是在政策法规放宽高校大学生结婚的条件下, 高校管理部门应未雨绸缪, 妥善应对, 积极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正确处理个人感情与完成学业之间的关系。同时, 学校应加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教育, 将大学生纳入到高校计生部门的服务范畴, 进行分类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共同建设和谐、平等、文明的校园环境[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高校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结婚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阶段抽样, 采用自拟问卷, 于2009年10月对北京29所高校的15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3.9%的大学生知道在校期间允许结婚, 19.8%的大学生赞同在校期间结婚, 44.0%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弊大于利, 88.1%的大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同学打算在大学期间结婚, 67.8%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6~29岁。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性别、学校类别、父亲职业和经济来源是大学生结婚态度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大多数学生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 但表示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高校有必要树立总体应对的态度, 进行分类管理, 为高校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校大学生结婚须理性 篇3

大学生毕业后结婚,此事应该没有多大争议,然而由此延伸出的另一种现象,却值得深入关注和讨论——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法律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

过去,国内高校是不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明确指出“对于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因此几乎没有听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在校大学生结婚。

然而198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同时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中,无论是不是大学生,只要是自愿,符合年龄要求,且没有法律所载明的禁止结婚的情况,就可以结婚,任何第三者不得加以干涉,这个“任何第三者”既包括亲属,也包括高校。

由上可见,当时的行政规定与法律条文之间存在某种冲突。

进入21世纪后,部分高校试点“开禁”。2001年12月,武汉大学允许在校本科生结婚;2004年5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三年级学生王洋和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刘航在天津结婚,成为媒体公开报道的国内首对在校大学生夫妻。

2005年9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备受争议的“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这一规定被废除。2007年8月,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文,对在校已婚女大学生生育问题作出规定,从法规的层面彻底废除了过去的“禁育令”,允许在校女大学生生育孩子。

应该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是尊重法律的体现,说明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升。毕竟,结婚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得到保障。

可是,法律允许了,就代表在校大学生就可以毫不顾忌地自由结婚吗?

法律允许并不代表值得提倡

众所周知,法律规定是从保障人基本权利的角度出发的,它只是社会、团体及个人行为的最低底线。而在法律之上,还有道德准则、社会伦理、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才能对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结婚做出理性判断。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作为成人的权利,但从大学生本身来讲,应该妥善处理好学习、婚姻、家庭三者的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尚不具备婚姻基础,也不具备经济基础,草率结婚容易带来诸多问题,因此还是不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

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对自己发展不利。结婚乃人生大事,决非儿戏。尽管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还有待发展,尤其是还缺乏社会历练、生活经验和思想准备,过早步入婚姻殿堂,难以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加上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向父母伸手,增加父母负担不说,还不利于培养自身的独立精神。况且,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一旦有了家庭负担,难免会影响学业,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进行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虽然有57%的被访者赞同取消“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的规定,但也有69%的被访者不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许多被访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子女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自己会持反对意见,并会让子女慎重考虑。

不少高校教师也不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认为,“大学生夫妻”年纪小,从情侣到夫妻,生活从激情归于平淡,他们面对的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如果双方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也许能维持婚姻,但如果一方成长非常快,另一方却依旧幼稚,这样的婚姻“散场”的可能性就很大。

爱情是美妙的,但恋爱绝不等同于婚姻。仅凭一腔热情和“海誓山盟”结婚是不够的,当柴米油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当家庭琐事占据了大部分精力,此时需要的不仅是爱情,更是一份责任。可是,在校大学生真的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了吗?有媒体梳理了近十年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案例,得出一个基本结论:90%左右的当事人后悔当初的选择,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太过草率和仓促。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尽管说我们不应过多去干预在校学生结婚的权利,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校有责任劝导学生不要滥用这样一种权利。

就目前来看,尽管在校期间结婚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能理性对待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但学校还是要“以小见大”、未雨绸缪,通过多种举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讨论会等形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大学生婚恋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婚恋价值观。要注重对男生加强责任教育,对女生加强自尊自爱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不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

学校要引导学生以学业为重,在校期间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为日后的人生、家庭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和个人品位,可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多方位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充实他们的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心理专家指出,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提高他们的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从而让他们正确面对恋爱,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和选择。

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婚姻的权利与义务。在两性关系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或犯罪的,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有关婚恋教育的选修课,如:河南农业大学的韩宁老师开设《婚姻家庭法学》选修课,原定306人上的课,结果竟然有近2 000人报名;华东师范大学的洪亚非老师开设《婚姻与爱情》选修课,原定84人上的课,报名接近500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生对爱情与婚姻知识的渴求。

大学生婚恋观正确与否,对其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关乎着他们未来的发展。高校应该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婚恋心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责编欧金昌)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篇4

你好!最近社会上大学生是否可以在校结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特此调查。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忠心的希望朋友们配合我们完成这次调查活动。本调查只作为参考依据,不作其他用途,我们郑重承诺对于您的资料我们将妥善保管。请您如实填写,谢谢!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级是:

3.你认为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享有结婚的权利?A应该B不应该

4.你赞成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这项政策的出台吗?A 赞成B不赞成5.你对大学生在校结婚持什么态度?A赞成B 不赞成C无所谓

6.你身边有大学生结婚的事情发生吗?A 有B 没有C 没有关心

7.在你身边想结婚的人多吗?A挺多的B 有但不多C 极少D 没有

8.你身边的同学结婚你会怎么样?* A 表示理解,祝福他们B反感C 觉得太早替他们担心

9.你觉得大学生在校结婚对学业的影响A会产生不良影响B 无不良影响C有促进作用D 产生的影响难以确定

10.您认为大学生结婚,将会给学校带来哪些问题?(多选)A住宿问题B生育问题C校风问题D学制管理问题E其他()

11.您认为大学生结婚,将会给自身带来哪些问题?(多选)A 家庭方面B经济方面C 社会舆论方面D其他()

12.您觉得下例哪个是最重要的?A 爱情B学业C 家庭D朋友E其他()

13.如果有条件你会在大学期间结婚吗?A会B即使有了适合对象。也不会选择在校结婚C 不确定

14.如果会结婚,你考虑的是什么因素A感情到位B想过夫妻生活C 家庭条件允许D 相互促进E 其他()

15.如果不会结婚,你考虑的是什么因素?A 无经济基础B 年龄太小不够成熟C 不稳定因素太多D 无能力对对方负责E其他()

16.您对现在大学生谈恋爱是怎么考虑的?A希望自己能找到和我天长地久的伴侣,将来走入婚姻殿堂B能有个长期一点的伴侣,但大学毕业后不结婚C即时享乐,找人填补自己的课余生活

17.如果大学生在校结婚,又离婚了,对当事人有何影响?

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 篇5

时间间真的很快,斗转星移间,我们已经大三了,很快我们就要面对就业的问题。也许觉得现在还早,但是早早地关心就业问题的话,我们在大学的美好时光里就能很好的把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前进方向,提前规划自己的就业问题将来就可以轻松地面对就业。

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存在,不容小觑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 面临极大的挑战。常有人说: “大学毕了业就失业”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全面,但它反映了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就业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之一。

社会上都在讨论: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 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很大一段距离。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我们还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调整一个好心态去融入社会中。所以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其次有一个说法影响很大,那就是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到底重不重要,我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的说法,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懵懂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 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就需要我们

广大大学生按上边所说的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的人,其次摆好心态,不急不躁。相信做到这几样,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2014 篇6

尊敬的党组织: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的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更是老百姓的“暖心剂”。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怀揣议案、提案聚集首都,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盘点过去,勾勒未来。代表、委员们应是代言民意的化身,议案、提案中也应饱蘸民生问题,在老百姓眼里,两会承载着老百姓的民生期待与厚望。

谈及民生,不外乎房价、教育、物价、看病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各网站的调查看,广大网友无不以超越以往的关注民生姿态期待两会召开。这种期待发自内心,两会必然关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总理和网友对话时说的话,生活得有尊严就要让普通民众免于生活窘迫的决心,要过得幸福、享受尊严,就必须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层面着手改善民生,通过制度的完善以靠近关怀冷暖的目标,这显然是当今两会承载的重要使命。

譬如房价,这是当下最焦点的问题。房价的持续走高,畸形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背负的沉重的生活包袱。“蜗居”成为热词。房价的畸形走高显然违背民意,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给中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很多网友寄希望于两会成为房价走势的拐点,希望国家出台物业税,靠公共的力量干扰畸形的市场价格。靠税收的力量能否勒住“脱缰”的房价,实际效果尚不得知,但希望国家靠行政的力量,把拉动内需和平抑房价的矛盾解决好,杜绝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地制造并出售“地王”,房地产商依靠财力大肆攻城掠地、跑马圈地现象,却实实在在是百姓的呼声。

还有教育问题,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让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也是老百姓的一大憧憬。受教育权是百姓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引发了一些列的矛盾与纠纷,“富二代”与“贫二代”的受教育不公平现状呼唤政府依靠政策的出台,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部酝酿数年、历经十数次易稿的规划纲要首次面世,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本届两会,围绕《纲要》,力促教育公平,提倡教育家办学,打破潜规则、斩断利益链,去除学校行政级别以及如何应对和改善困扰多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自然也会成为委员代表热议的焦点。民生问题的焦点还有“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的沉重话题。拉动内需的引擎之一在于扩大消费,如果不治愈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忌惮于“一病返贫”的老百姓终究不会从容消费。新医改方案在去年4月6日正式公布,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新的医改方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相信这也是代表、委员代言民生的重要议题。

此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改变现代产业工人“农民工”待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改革,带来深刻教训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卷,都需要“两会”期间展现的新规划来作答。

汇报人:xx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生活,人生观,价值观

1 在校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网络的娱乐性目的较强

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高校学生中有90%的人在闲暇时间会上网,在这90%的人群里有将近25%的人上网是为了聊天,有40%的人上网是为了看新闻、听音乐、看电视剧电影等;有9%的人上网主要是为了查阅资料,看公开课视频是用来学习的;还有16%的人上网主要是为了打游戏,玩网游的,这些人群大多都是男生;还有另外一部分特殊人群是计算机系的,他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主要是研究网络程序,制作各种编程等,他们所占的比例只有4%;有5%的人上网是为了购物的,他们只关注当下流行的服饰以及化妆产品,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购买一些学习资料,但是这些人所占的比例不足1%,这种行为也就是当下最流行的网购,这些人群主要是女生。从以上这些学生上网的目的来看,他们的上网目的多种多样,但主要是用来娱乐,而不是用来学习,这种极其方便的网络生活促使了大学生“宅”一族的出现。

1.2 学生的网络生活时间没有规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我们每日的网络生活是不是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时间限制和规律呢。就目前来看,晚上熬夜已经成了我们的一个普遍习惯,那么这样没有一定规律的上网就会导致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混乱无序,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校学生公寓不限电,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使用电,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电脑;(2)学校允许学生宿舍接入有线宽带,而且学校还有免费使用的无线网络,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上网;(3)大学课程较少,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而且业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以上这些条件都助长了学生对网络的迷恋,这样毫无章程的生活,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

1.3 少数学生已经存在“网瘾”,网络生活存在很大问题和隐患

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大约78%的人使用网络的目的还是正确的,而除此之外的少部分人对于网络的使用就存在偏差,比较盲目,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水平的提高。这种“瘾”主要表现在:(1)沉溺于网聊,这里的网聊主要指网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很容易使人产生好感,尤其是对现实不满的人来说在这里能寻求安慰和满足感,通过网络来肯定自我价值的存在;(2)沉溺于网游,所谓网游就是指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对于这些青年的大学男性同学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具有挑战性,刺激性,而男生喜欢挑战喜欢征服,所以一些人不惜逃课、通宵来玩游戏;(3)沉迷于网购,网购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购物方式,因为它方便实惠,不用去拥挤的街上就可以淘到各种宝贝,但是正因它便宜实惠,好多人省吃俭用只为上网买件衣服,把大量的钱都花在购物上,甚至有时超支;(4)沉迷于黄色文化,有些网络道德素养低的学生经常性的浏览一些黄色网站和黄色电影,还有一些具有暴力和煽动性的视频。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大学生目前网络生活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 网络生活对在校大学生生活造成的影响

2.1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首先从身体方面来说,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最后时期,如果长期面对电脑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长期坐在电脑前,身体处于静止状态,不运动,这非常不利于消化系统,此外,饮食、睡眠的不规律,会严重影响到肠胃、颈椎的健康,长时间这样,身体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从心里方面来说,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健谈,并不开朗,而在网络中却截然相反,开朗活泼,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的,这样会越来越导致性格上的缺陷。孤僻的性格应该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周围的人,而不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任意发泄,这样不仅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还会让这种有性格上缺陷的人产生嫉世心理,更加排斥现实社会,最后只能是越来越脱离社会,由此引发的犯罪案例也不在少数。

2.2 对学生学业、事业发展的影响

网络的方便、快捷对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对于网络的运用要把握好一个度,长期沉迷于网络就会荒废学业,耽误学习。有一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天下所有的事,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有些可能还是错误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证明它的正确与否,而且长期只沉迷于网络就会缺乏实践经验,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践锻炼也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此,要走出网络看看世界,千万不要因网络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2.3 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是大众传媒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载体,它具有广泛的信息来源,而且更新迅速,所以这些信息会对大学生网民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思想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就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影响,因为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上的一些暴力、贪污腐败以及其他负面信息都会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影响,会让他们觉得社会很黑暗因此对社会产生排斥心理,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最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就会荡然无存,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滋生。除此之外,网络垃圾文化的存在,暴力、黄色、赌博等会使得他们心理扭曲,忽视伦理道德。

2.4 对学生法纪观念的影响

网络具有隐蔽性的同时也具有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用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狼”,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许多活动,所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犯罪事件,这些网络犯罪活动里大部分属于网络诈骗,而网络诈骗大部分都是由于网聊引起的,因为彼此使用的都不是真实的身份,不法分子会觉得自己的不法行为不会暴露,暴露了也毫无根据,查不到真实身份,所以就算对法律也同样无视,因此这种忽视法律的行为导致的违法行为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大学生在进行网聊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3 解决措施

3.1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自身网络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追根溯源是源于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那些沉迷于网络色情文化的学生第一是因为其自身道德素质低,其次就是因为其自控能力差,所以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来说提高自身修养、思想道德水平很关键,要多读书、读好书,多参加一些校园实践活动锻炼自己,从内在来提高自身素质,真正的掌握一门网络技术,而不是盲目地上网娱乐或沉迷于某种网游。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做起,严格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我们面对任何具有诱惑力的物质以及精神的东西时就会从容不迫,作出理智的选择,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而不是被其所控制。

3.2 加强政府的监控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下,市场运行的很好,但总有一些弊端是它自己所不能调控的,需要政府来调控。同样地,网络也会存在各种缺陷,当它自身不能进行处理时就需要政府来监督管理了,比如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网络自身并没有一种绿色文化过滤器,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管理监督了。目前,我国的网络管理监督制度并不完善,与之相对应也就是说目前的网络环境并不是很健康,很绿色,我们的聊天账号被盗,网银被盗,电脑中毒,黑客的入侵等都充分说明了目前网络监督跟踪系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除此之外,国家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惩罚力度不够,所以面对目前这一系列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出更多的关于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让受害者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让不法分子畏惧法律的威严,同时建立各种防御系统和监督系统,让网民可以安全上网,让网络环境更加健康绿色。

3.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是文化知识传播的源头,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化建设来说就显得尤为关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当下网络盛行的大学校园,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站,而且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一个学校的校园网站是这个学校形象的象征,也是校园文化向外界传播的一种途径;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关于网络的宣传活动,呼吁大学生健康科学上网;也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同学,让他们在校园里能感受到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健康地成长。

3.4 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危机意识

网络不仅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所以学校家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危机意识,纠正不良的网络生活习惯,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让他们的课余闲暇时间过得更加充分,不再完全依赖于网络,接触社会,拥抱社会。

4 结论

对于网络的使用,一定要选择好方向,把握好度,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大学生很难掌握其利弊,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和关爱,让学生感觉到被爱,政府国家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上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净化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计算机网络法律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大学生对暑期工的看法 篇8

暑假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暑假生活是如何过的呢?

实习目的是让他们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有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如今,为了让学生较早地走 向社会,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其在校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自主择业的需要,有些学校从第一个暑假起就鼓励学生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同时也得到一些同学的响应。

在某学院学习经营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崔蕾,放假以后就在某营业部实习,虽然这个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 经营管理还有不短的距离,但她开始了解到作为一个营业员与顾客的关系,也获得了展示和锻炼自己口才的机会。在某学院学习影视制作专业的大一学生陈淼,大学 第一个暑假便选择到电视台实习。虽然她们与应届毕业生相比还显得有些稚嫩,却都表现得十分真诚和勤奋。

在校期间打零工,是许多大学生有过的经历。大学生打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 样,只是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不得已的选择。大学生打工,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的是想通过打工挣点钱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食其 力”;有的是为了所学专业的需要,增加社会生活经验等。暑假的到来,无疑给他们打工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某大学一姓张的大学生暑假没有马上回家,而是选择到 一家“酒吧”打工。她在电话里对笔者说:“不必谈‘吧’色变,其实来‘酒吧’做客的并不都是酒徒色鬼,也有品味相当高的人。关键是在与各种顾客打交道的过 程中,学会分辨真善美,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住自己。在付出一定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实惠,挺让人心动的。”我们经常见到以选择家教作为打工内 容的大学生们。据他们反映,由于中小学生“减负”,请家教的明显少了,同时受供大于求的影响,报酬也降低了,一般10元/小时。

充电一族主要包括考研、考证及自主学习的学生。这几年考研不断升温,准备考研也是在校生暑期主要内容之一,但大部分是大三同学,学中文的一位大三同学 说:“上了几年大学只体验了生活,感觉没学到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先考研算了。”大量留在学校复习考研的学生使原本冷清的校 园依然不乏寂寞。对于计划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来说,利用考前的暑假集中学习备考至关重要。暑假不必按学校的课程表上课,校园里也少了平日的喧嚣,教室、宿 舍、图书馆等地方相对清静。正是看中了这些有利条件,许多备考研究生的大学生选择了暑假留守校园埋头苦读。

而有的同学则思考着先多拿几个证以后好找工作。大一的王同学说,这是他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本打算 好好玩玩,但看到大四学长们离校时,有很多人还没有工作,危机意识让他不得不打消玩的念头,已经报了一个计算机培训班的他,9月份先考个证,现在找工作都 讲证。大二的一位女生则说:“当初考计算机二级只是为了毕业证、学位证,但‘二级’的实用性不是很强,暑期打算学‘办公自动化’,看很多招聘广告都要熟悉 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再找工作可能会容易一些。”已上大三的一位男生说,这个暑期他准备去考驾照,现在招聘会开的越来越早,如果有驾照,那找工作时就会比 别人多一个筹码。还有一部分同学说会去参加英语口语培训或是参加托福培训。总之,利用假期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是不少大学生暑 期生活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些学生既不准备考研,也不准备考证,只想多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湖南某大学颜同学说,他是学中文的,但是对电脑很感兴趣,于是 就留在学校,可以安静地学习一下自己想学的电脑方面的东西。

然而,对于充电一族来说,耐住寂寞和酷暑的煎熬也是对他们的一个考验。

有人忙,但也有人准备利用暑假好好 地放松。今年上大二的小张就打算到北京去旅游,他说现在有同学在北京,吃住在同学那里能省不少钱,而且还可以让同学陪着一起逛。说到同学们有的报各种学习班,找单位实习,小张倒挺乐观,他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必如

此紧张。教育专家也认为大学生利用暑假提高自己的能力,无可非议。但暑期天气炎热,并不是学习的最佳时间,适当地放松自己,为新学期作好体力和心理储备,也很重要,所以“休闲”一下并不见得就不好。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利用暑假来走亲访友、与同学聚 会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感情,但这样的学生比例较小。

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已到意向单位 实习,但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不满意实习的效果。职场专家介绍,为将来打好基础应是大学生实习的主要目的。大学生参与实习,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些,没必要完全 把实习单位和未来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而应着眼于未来,看重实习所积累的各种经验。应向三个方向努力,即获取业务经验、获得职场人际交往等社会经验以及获 得资历。大学生实习的大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未来打好基础。

但相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习热情,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则低调许多,在大学生与雇主的对话中,只有48.1%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愿意接受大学生暑期实习。对于绝大多数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的单位来说,他们最主要的担心来自于对工作管理、商业机密以及额外负担的担心。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了暑假休息放松的机会,选择利用假期时间打工,既减轻经济压力,也为将 来的就业“厉兵秣马”。可是,接触社会的尝试,却往往不那么一帆风顺。据某项调查显示,86%的学生表示在打工时受过权益的侵害,仅有14%的人表示没 有。这主要表现在:

1、理想工作难求。“我们只要长期的,不要临时工”,这成了大学生暑假找工作时最怕听到,又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2、陷阱坑人。由于大学 生多年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涉世未深,缺乏防范和维权意识,易于轻信,再加上急于求成,个别用人单位便利用他们的单纯和热情,达到廉价使用劳动力 的目的,甚至克扣薪酬,白用人。还有的非法分子存心骗钱,设置了花样翻新的求职“陷阱”。

同时,过多的学生留校也自然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一位大学辅导员老师就说,针对假期留 守校园的大学生,校方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管理,小到用水用电、防火防盗,大到防范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升级,无不需要严加管理,稍有闪失,就有可能给学生的生命 财产安全埋下隐患。因此,进入假期,虽然留校学生的数量还不及平时的五分之一,但管理工作甚至比平时还要紧张。

还有一部分学生放假后,因为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变得懒散,生活作息毫无规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沉迷于上网,荒废学业,把学习丢在一边,这都是非常可怕的。这样既伤身体,又使精神萎靡不振,应该引起广大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专家提醒,学校要经常提醒学生要明 确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双方首先要签订实习协议书。协议书内容主要包括:

1、实习期限及工作时间;

2、实习岗位;

3、单位对实习生进行业务培 训、技术指导、日常管理,以及给予实习补助;

4、实习生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5、因实习生造成单位财物损失的,按规 定处理;

6、实习单位给予实习生应有的劳动保护;

7、实习期间,实习生可以在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向所在单位提出终止实习合同,但必须提前7天通知对方,否则 应承担相关责任;

8、实习单位如发现实习生不符合实习要求或不适宜工作安排等情况的,可以向其提出终止实习,解除协议。

面对学生打工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应该作好各种准备。

我们发现,学校里“留守”的学生不少,但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却是“凤毛麟角”。某师范大学一位大三学 生说,自己曾在一次省人才交流会上听到招聘单位抱怨大学生综合素质低,可希望通过打工提高素质的愿望却又很难实现。这个矛盾的现实令学生很苦恼,他们迫切 希望能获得来自社会或学校的指导和帮助。

据了解,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或机制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打工行为,某高校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 负责人说,这个工作有难度,学校目前能做的只是反复提醒学生一定要当

心,注意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目前这样一个渴盼人才的时代,成就高素质人才既是学校和学 生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因此,为大学生打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并不仅仅是学生本人的事情。

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 篇9

在世界演变的过程中,服装随之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和发展。从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兽皮做的衣服,到迅速发展的今日,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和在街上便看到服装店内琳琅满目的服装。随着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选择多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昂贵的品牌服装也出现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就连中学生也关注起服装的外观。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表现学生的个性等,但许多家长和教师对此忧心忡忡,怕中学生花费过多金钱和精力在穿着上,而影响学习质量或养成不良习惯。其中这里有社会的影响,但也包括中学生个人因素,有些中学生不满足于校服上的价格,款式和色彩,导致了中学生对校服有了不满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不断发展,款式和色彩都在趋向多元化,由原来一年四季都是同一套变化为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多种校服。以前人们总认为校服只是代表学校的形象,但经过我们小组组员的仔细研究,得出了校服是有内涵的:它是呈现了不同生活的阶级的服装观点。校服犹如一瓶镇定剂,平复学生的心中狂躁的情绪。

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我们小组进行了调查:75%的中学生表示对校服支持并倡导学生养成在校穿校服的好习惯,20%的中学生是有不满足校服并开始提出自己对校服的看法,介意;他们认为校服的颜色应该变得更加色彩斑斓,款式更加多一些。5%的中学生是反对穿校服的,认为校服不好看,质量不好,不能体现中学生的性格。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同意穿校服的,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校服的看法都是理智的,不再是过度讲求名牌,体现自己的个性追求时髦的人,减少了攀比的心理,校服使中学生他们懂得了不再盲目跟风,盲目最求名牌,懂得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的衣服

经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我们总结了我们对校服的建议和看法:

1、校服是学校的象征,但是校服的款式比较单调,仍可改进。

2、校服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

3、校服能淡化学生的攀比心理,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4、校服色调单

一、沉闷的感觉,而且校服质量有待提高,不够美观。希望校服可以有所改良,符合时代潮流。

中学生的校园是充满活力和青春的气息,无处不张显这青春的饿、热力,欢歌笑语充斥这每一个角落,而校服——这正是表现飞扬的青春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最亮眼的风景线,校服的变迁承载着每一个在少年时期的欢笑和泪水,是在记忆里永远的光辉。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选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大学、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铁道警官学院10所普通高校1000名学生。其中120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一线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要求, 认真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年以来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研究的文章两百余篇和相关优秀硕博论文, “万方数据库”百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时间是从2011年10月至12月。问卷的发放采用了两种形式:一部分是由笔者亲自发放的教师问卷, 一部分是由各个调查高校的体育教师发放给本校的学生。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的内容现状与在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通过访谈调查, 得知高校的体育理论教材、体育理论课课堂现状和学生在体育需求方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般常用的高校体育教材在体育各项目技术、技能知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与营养方面的内容, 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存在较大差异的是:新型时尚体育项目介绍, 体育锻炼方法,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身心健康与自我评价, 医务监督与运动损伤的预防等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且存在较大差异 (如图1) 。

2.2 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的内容开展现状与在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此次调查中, 对我省不同高校及不同专业公共体育课选课情况的调查表明篮球、排球、健美操、足球、羽毛球、网球、武术、乒乓球、体育舞蹈、轮滑分别类在受众喜爱的前10名, 但是不同性别有明显差异。

笔者对所选取学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男生多数喜欢运动量大、较为激烈的运动;女生多数喜欢运动量小、艺术性较强的项目。

除此之外, 男女生对新兴时尚体育项目还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男生比较喜欢跆拳道、蹬山、暴走、自行车、野外登山等, 瑜伽、有氧舞蹈、登山、自行车、游泳等比较受女生的欢迎。而把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和现有的体育课程项目进行对比, 调查结果将发生大的改变 (见表2) 。

2.3 普通高校体育课授课模式与在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经调查表明, 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授课模式主要分体育教学课程和课外活动两种, 体育教学课程是学校设置的向学生教授体育学科内容的总称, 是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依据国家体育教学大纲,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一种每周固定时间, 固定老师的教学模式, 他的主要教学形式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技术教学;体育课外活动模式与体育教学课程形式项目比较可谓是丰富多彩, 据调查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式主要有校内比赛 (41.3%) , 运动队训练 (9.7%) , 早操 (32.4%) , 体育节 (13.9%) , 班级校外体育活动 (2.7%) 。但据对学生实地考察得出的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形式排序依次是:野外活动 (33.4%) , 校内体育比赛 (26.7%) , 艺术性健身项目 (22.8%) , 体育节 (17.1%) , 学校所开设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校内的体育活动, 而学生希望课外活动的空间由校内转到校外这样一个较宽阔的空间。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提到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包括运动训练纳入课程之中,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 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这种变化, 要求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观念, 把学生的活动场所由校内放到校外, 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沙滩、森林、山地、荒原等条件,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式的教学和训练, 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必须与时俱进, 符合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社会人群对心理、生理健康高标准高要求, 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也影响当代在校大学生, 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掌握一些一般性的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他们更希望掌握一定的专业性体育安全知识、保健知识、运动损伤急救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 以便为树立现代的体育观, 形成正确健康的终身体育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娱乐、健身需求。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 多元文化的流入, 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 他们能快速的学习和吸取时尚、新鲜实物, 在这种新形势下怎么样用学校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 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深度上讲, 教学内容要具有极强的可接受性, 既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易, 而且要全面、多样, 突出健身性、娱乐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等特点,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满足个体、群体的兴趣, 跟上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建议

高校体育课程体育内容要具有地方特色《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高校使用的指导性教学大纲。”这样省内各地区、各学校就可以根据纲要的要求, 结合本地区和本学校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师特点等选择学校体育的内容, 从而体现出各地区各学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丁建国.大学体育改革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 2005, (11) .

[2]段健芝.人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 2006, (2) .

[3]李金龙.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11) :1529-1530.

[4]胡吴进.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选修课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 23 (6) :4-43.

大学生对中国慈善危机的一些看法 篇11

前言: 一直比较关注慈善事业。最近几个月以来,从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到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中国“慈善晚宴”,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巨型雕像”事件,中国慈善事业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摘要: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慈善事业有利于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合作,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一、对慈善的理解

慈善,一是“慈”,要有仁爱之心,二是“善”要有善行义举。慈善应该不计回报,不计结果,慈善只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们的一种善举。参与救助和志愿活动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我们参与慈善活动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在许多人对慈善心存疑问和不理解之时,慈善和志愿活动会慢慢消解人们心头的坚冰,让人们重新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结果,比什么现实的救助结果都重要,需要我们的救助和慈善活动来慢慢改变。

有一个慈善基金会的宣言中说得好:

“也许你我没有丛飞那样圣徒般伟大的胸怀,可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也许你我没有比尔.盖茨那样富有,但我们能用一元,二元筑起我们爱的宫殿,心的长城!也许你我甚至一无所有!但我们的爱心就是所有!因为我们有同一颗心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行动!

我想爱心足以使一座城市更加美丽,并使之改变!

二、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

从2006年6月开始,寻访到了目前在中国做慈善风头最健、知名度最高的三个人: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余彭年,他因为将自己20亿元的财富捐给社会而声名远播,被称谓中国的慈善冠军;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先后捐款5.8亿元;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总捐款接近3亿。

通过和他们面对面地访问,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业一个真实的侧面:做慈善多年的余彭年,叹息中国慈善环境的艰难;黄如论的观点则代表着大多数商人慈善者最朴素的动机:出于对穷苦者内心的恻隐与怜悯而一次次捐献自己的钱财;而翟美卿所运作的慈善基金会,现在则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她说她打算在10年后全心来运做基金会,“基金会规模最终将达到10亿元”。

毋庸置疑,中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还处在一种粗放、原始的阶段;而在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类主体中,商业力量、财富阶层虽往往成为其中夺目的明星,但囿于各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实则有限。这就是今天中国慈善的现状,是谓“真相”。

三、阻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

1.对慈善事业认识的落后

除了来自外部的政府动员和社团劝募而不得不做的捐赠之外,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受怜悯心的驱使,而这难免使他们的慈善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数人在慈善事业上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

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来自内心怜悯心的驱使,这种慈善行为随意性比较强。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并不缺乏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媒体所报道的东南亚海啸惨状令网易丁磊深受震动、心下恻然,随即决定个人捐出一千万元现金。而翟美卿在一次做美容过程中碰见一个家庭困难的女孩,就决定帮助她。这种随机性捐赠的例子在其他富人身上也多次发生,这和西方企业家有目标、系统性的捐赠有很大不同。

“目前中国的慈善是结构性而不是规则性的,大多是伴随着大的灾难事件发生。”宁向东说。从已经发布的慈善榜来看,教育、社会公益和健康以及一些突发性灾难事件仍然是企业家们热衷的捐赠领域。

显然中国现阶段的慈善还处于“零售”阶段,大多数捐赠是零星的。慈善的组织化运作才刚刚起步。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2.富人做慈善反遭嫌疑

怕露富、纸上富贵、担心“越捐越麻烦”让“首富”们成为慈善的配角。

对于富豪们在慈善上的慷慨,很多人心存芥蒂,揣测他们的动机,怀疑他们是为了做秀,赢取名声,或者怀疑他们有不可告人的商业或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赎罪,为了享受丰厚的税收减免。而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慈善被当作企业的一种软竞争力,用来政府公关和提升企业形象,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宽容。

美国《商业周刊》评出的2005年“美国最慷慨的50位富人”中,盖茨夫妇、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迈克尔·戴尔等名列前茅,与他们在《福布斯》杂志2005年“美国400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大致相当。这似乎表明,在美国,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他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

中国的情形怎么样呢?一个事实是,在中国做慈善最多的企业家并不是最有钱的。排在富豪榜首位的黄光裕、严介和、陈天桥、丁磊等人是这个创富时代的标杆,而在慈善榜的前列,他们无一例外地缺席。根据胡润的统计,2005年百富榜的前4名(黄光裕、严介和、陈天桥、丁磊),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慈善业还没有真正开始。”胡润说。

目前在财富阶层还有一种普遍的担忧,一是富豪们对不透明运作的慈善机构不信任,另外担心“越捐越麻烦”,怕接踵而至的各种拉赞助的捐赠活动,扰乱工作和生活秩序。

3.大规模展开的价值观并未成形

出于中国人传统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把财富尽可能多地传给家族子孙继承或管理是富人们普遍的想法。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死后留下大笔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卡内基这句名言已成为美国100多年富人作慈善事业的某种驱动力与信仰。有学者这样分析美国国民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寡头们利用残酷无情的方式巧取豪夺大量财富,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捐赠中又如此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虽然过程血腥,但结果温馨。美国的财富史是一幅充满矛盾的画卷。

反观中国,财富创造和传承的历史是中断的,而现在财富积累的时间不过短短20年时间,而在对待财富继承的问题,大多数人没有作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出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们大多选择把财富传给家族子孙,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4.缺乏透明公开的环境,人们对慈善机构信任度不高。

一个好的慈善生态环境,不能容忍慈善资源被垄断,也不能庇护落后、带病运行的慈善组织。慈善发乎人的内心,源于人的自愿。慈善法要为内在的“慈”转化为外在的“善”提供通道,确保外在的“善”能够始终忠实于内在的“慈”,锻造透明度高和公信力高的慈善组织,厘清政府责任和民间慈善之关系,厘清慈善与商业之关系。现在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制度设计,基本上把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都排除在外了。慈善资源的行政化垄断抑制了公众的慈善热情,窒息了民间慈善的活力。

四、中国慈善的前景

如何挽救慈善事业,这事关我们的爱心传递,更关乎着千千万万急需救助人群的切身权益。慈善事业在坦诚面对国内舆论指责的同时,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检讨,空前的危机局面绝对不是一场纯碎的公关应对,要秉持慈善事业的本源,积极自我剖析,让高尚和阳光及早回归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出路。另外,民政部及慈善相关管理机构应当牵头开展一次从头到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机构的全面自纠与自查。要积极主动的查处一些行业内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对于捐款去向,使用数目必须做到清晰条理,有依有据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坦诚地接受媒体与社会的监督。用实际行动换取昔日尊严,用自我完善赢得大众的重新信任,慈善要救助别人必须先救自己。

制定慈善事业法,从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运行标准、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着手,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明确慈善机构的行为准则,接受捐赠和实施救助必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防止借“义演”、“义卖”等合法外衣谋取不正当私利,使捐助人放心自己的款项一定会用到需要救济的人员身上,从而调动富人捐款的意愿和积极性,确实十分必要。

在慈善家们行善义举时,社会各届也应多予以关注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媒体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善者,乐者。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得到快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仅在一念之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篇12

710060

王亚红

摘要: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艺术与运动的高度结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设体育舞蹈课, 对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提高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体育舞蹈

学生

重要性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是既有文化艺术内涵又具备体育竞赛形式的一种体育运动。因此,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以及人际交往、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影响

1.1体育舞蹈能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

体育舞蹈是一项生理负荷较大、锻炼和欣赏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尤其对发展耐力素质,提高人的心肺功能有着良好的效果。如:连续跳三支曲子大约需十分钟,就可促使心肌收缩,心脏输出的血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起到进一步增加心血管动能有氧代谢运动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连续跳上三支曲,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就相当于长跑10-12km/h.游泳50-60m/min。骑自行车25—30km/h的运动量。因此说。体育舞蹈华尔兹、探戈舞持续时间10分钟的话,就可使人体新陈代谢率增加60%一80%,而跳拉丁舞,如恰恰和桑巴舞持续时间同样是10分钟,则增长更多。未经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参加的一般是普通交谊舞的锻炼,普通交谊舞对舞者的要求相对较弱,如慢

三、慢四的负荷量相当于华尔兹和探戈舞的60-80%,这个运动量对普通青少年健身非常合适。

1.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参加体育舞蹈锻炼能使剩余能量得到释放,生理机能得到增强,它能有效地消除疲劳。体育舞蹈做为一种有机性刺激的手段,能使舞蹈者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在轻松自如的舞步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使生活既丰富又充实,使人们得到心理与生理的平衡,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1.3体育舞舞蹈的开设对大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是人们评价、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大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环境及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各个学生的审美意识、经验、修养、感官和心理结构思维、想象力都不尽相同。体育舞蹈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潜在的能量。各种舞蹈的风格形式、音乐、速度不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能给大学生以较强的艺术感官刺激。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时,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曲,还可以在优美的舞步中领会人们的形体美和动作美,并充分展现他们的青春活力。

2.体育舞蹈的开设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2.1体育舞蹈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青年大学生们具有活泼爱动、广交朋友的特性。然而大学校园里分系、专业,分班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大学生的广泛交往。优美的音乐与婉转的旋律将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年轻人重新组合在一起,在这个临时团体中,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多层面的。首先,在个性基础上的交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同学,学习成绩是好还是坏,个人的性格是开朗还是腼腆,都必须按照乐曲的节奏共舞,从而展现自己的舞蹈技艺,实现信息的交流和自我价值。其次,中国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有时也会在男女学生之间受舆论和某些个人的心理制约。体育舞蹈的性质决定了运动必须是异性之间同步进行,由此,男女同学可以相互翩翩起舞,通过身体语言相互沟通,多理解,增进正常的同学友谊。第三,体育舞蹈中的礼仪审美倾向要求男士要衣着庄重,体态端庄挺拔,充分展现出男士的潇洒和风采。对舞者来说,高雅的风度、挺拔的体态,标志着健康、教养、礼貌与自尊,它能给人以愉快、振奋、富有青春活力的感觉。而舞姿优美、动作娴熟的舞者,在舞场与异性的交往中落落大方,风度翩翩,则更会受到广大同学的欣赏。学生的社交能力加强了,这会对他们将来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有深远的影响。

3.体育舞蹈有利于大学生智力的提高

3.1使学生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体育舞蹈是由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不同国度的民间舞和宫廷舞发展而来的,各类舞种都有着传奇色彩的典故。如:探戈是由阿根廷的民间舞米隆加演变而成的,其风格特点庄严、豪放、干净、平稳、洒脱。相传阿根廷斗牛士在跳探戈舞时,男士腰佩短剑,女士身穿长裙,两人共舞要防范情敌暗算,所以脸上不带丝毫笑容。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各个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3.2使学生学习到舞蹈专业知识和音乐专业知识

体育舞蹈两大类10个舞种,是芭蕾舞、古典舞、宫廷舞、民间舞、现代舞、土风舞的集中体现,涵盖面非常大。通过学习体育舞蹈,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各个舞种的动作特点,如,华尔兹的前身是宫廷舞,通过对华尔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宫廷舞的风格特点;同时,学习体育舞蹈还能不断加深对舞蹈音乐、舞蹈语汇的理解,任何一个舞者,只有在充分理解音乐的前提下才能跳好舞。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充实舞蹈专业知识和音乐专业知识,并能在实用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

以上的几个方面,清晰地展示了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有用性和进入高校的必要性体育舞蹈课是一个综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课。在形体美的练习中,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在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体育舞蹈课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他们也必定会以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进入社会的竞争。它符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报告 篇13

主题: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 调查人员: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但是,当今的社会现状却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担忧,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

为了探求青少年犯罪呈现的一些特点,我们组利用周末期间“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进行了调查。以下是我们组整理的一些观点,希望能为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尽点绵薄之力。

一、调查过程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前移。

对青少年犯罪,国内权威观点认为:青少年犯罪率高,犯罪性质日趋严重,犯罪类型复杂性和犯罪动机恶劣性;团伙犯罪突发;中小学生流失犯罪不断增多,犯罪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等。我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逐步呈现以上趋势。

2.青少年违法犯罪以侵财犯罪为主,盗窃、抢劫等居高不下。

由于青少年没有劳动收入,又贪图生活享乐,任意挥霍,故青少年犯罪中仍以侵财犯罪为主。从调查看,青少年犯罪的多发类型主要有:盗窃、抢劫、抢夺、伤害、敲诈、强奸等。当前,受社会上一部分人“潇洒”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渠道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往往是通过盗窃、抢劫等不正当途径来获取。

3.文化素质不高

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犯罪中,大都接受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及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4.家庭环境对违法犯罪有重大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育不健全,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不健康家庭中,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亡;有的父母关系一般或较差、家庭关系不和睦;有的家庭其他成员是罪犯,或者行为品德不端以及酗酒;有的父母态度专横、溺爱过度或者过分干涉;有的家庭父母失业、家庭收入低,生活贫困。离婚率的增长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他们的人格和行为,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而流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自身原因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全,存在游手好闲、惹事生非等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心理的不成熟,以及自身生活的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律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主导力量。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老师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存在着注重抓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少数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训斥、挖苦、强制采取惩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学校干脆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赶出校门,放弃学校的教育责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这些都给学生的品德不良发展留下了重大隐患。

3.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青少年的成长受家庭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缺少关爱,有的家长觉得内疚因此从小娇惯纵容孩子,而有的家长不负责任对其放任自流,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给孩子蒙上了沉痛的心理阴影,让孩子很难再相信他人,养成其自我、叛逆的性格。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或者外出打工,平日很少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照顾和监督,由于缺少关爱和照看,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和诱导,并跟随其抽烟、打架甚至吸毒,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内容的视频、书籍和音像制品等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一些营业性的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致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堕落,甚至为此逃学旷课。另外,腐败现象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导致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仰仗自己父母有权优势,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除此之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一些组织、个人也常常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一些青少年跟着社会上所谓的“大哥”,整天不务正业、打架斗殴,甚至学会坑蒙拐骗,最终很容易发展成为集体犯罪。

5.法律原因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而事实上,许多利欲熏心的老板仍然知法犯法,任由未成年人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有的司法部门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国家还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正是由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分包容,导致他们做事肆无忌惮、不负责任,即便是违法犯罪也不会受到刑事处罚。有的“黑帮”正是利用法律这一漏洞,雇佣培养未成年人作为“打手”,甚至让他们去抢劫、杀人。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只有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打击和预防并重才能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1、青少年自身要加强防御措施

要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对青少年本身来说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高自己辨别是非,抵御外界感染和诱惑的能力,学会去控制自己,不要感情用事。青少年还应该努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学习法律法规,在学习中增长见识,提升自己。这样,他们就有了充实的课余文化生活,不会整天无所事事的闲逛、打架或斗殴。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预防措施的加强,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之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青少年的成长与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努力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还要多同学校联系,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孩子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同时,家长们既不能过于溺爱孩子对他们放纵不管;也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在家中要起好榜样示范的作用,自己应该以身作则不要将不好的习惯带回家,不要在家里吵闹,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优秀的家长和优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家长要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心理动向,多抽出一些时间去陪伴关心孩子。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就不易产生孤僻的性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积极影响。

3、学校应切实负起责任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应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对于少数地方文化市场屡禁不止的黄、赌、毒现象,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严厉整顿,加强执法监管。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积极正面的先进事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张旗鼓的宣传有

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推进青少年的思想建设,改良社会风气。

3)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健全、完善的法制,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力保障,有关执法机关和职能部门应在完善的法制体系下规范高效、以人为本地做好对青少年的批评教育工作。

二、收获

1.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要增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关注度,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工作。社会各方面都真诚地关心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他们违法犯罪后,不能对他们弃之不理。要将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只有主动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社会的正常一员。

上一篇:浙江省2017年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试题下一篇:小兔源源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