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1

近日,我校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学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讲话,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作为青年教师我倍受鼓舞和启发。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结合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切实解放自己的思想,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教师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赋予继续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为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切实解放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思想大解放带来工作的大活力,为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其三是要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好教师,不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望,多为社会培养人才。

总之,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商贸系

宋飞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2

1.1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我们知道, 由于受遗传条件、社区环境、学校教育、个性因素、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承认每个孩子是不同的, 教育就在于抓住每个孩子的特点, 充分发展其个性。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个体对于社会的趋同,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个体保持自身个性的可能性。

马克思在驳斥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会时曾说:“每一滴露水都在太阳的照耀下, 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 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蓝发出同样的芳香, 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创造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 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 即面向所有学生去发现每一个个体的独创个性。教师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权利。

1.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 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创造教育其实质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主体性。什么“不敢为天下先”、“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偏于保守的旧思想, 实际上成了束缚中国人头脑和手脚的羁绊和扼杀创新精神的刽子手。你要想创造, 你就得与众不同。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点特殊的想法, 也可能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但是, 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的自主性, 喜欢从众, 他就很难有创造性。“求异”才能独创, 所以, 没有自主性, 创造性基本上可以免谈。

学生是能说的, 他们也是会说的, 学生是会思考问题, 会解决问题的, 关键是教师要把说的自主权, 思考的自主权教给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 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教学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创造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学习观

课堂教学创新、观念是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创造心理发展, 是与他们的教育观健康情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本人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全新的学习观

传统教育偏重于维持性学习, 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如仓库一般储存和积累信息, 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结论, 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 重视学生的模仿继承功能。创造教育偏重于创造性学习, 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不满足于获得现在的答案和结果, 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

2.2 全新的知识观

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 即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 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 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超越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东西。

在当代社会, 知识的更新速度正在呈几何方式快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 对于学生来说, 通过学校教育, 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 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 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

2.3 全新的教学观

创造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即在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首先, 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密切配合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 发表独特的见解,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另辟蹊径, 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其次, 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 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寻找“纸篓里的草稿”, 重现知识的思维过程。

3 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论认为, 环境是第一个在系统周围能够广泛产生作用的场所和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育创造型人才的肥沃土壤。只有环境和教育, 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 把荷马变成诗成, 把拉斐尔变成画家。

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 会受到创造环境条件的促进或制约。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 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 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

托兰斯早就指出, 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 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无谓限制,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 就是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多鼓励, 少批评。

所以, 我们反对教育中的强制, 倡导给学生以自由。给他一个空间, 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时间, 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找答案;给他一个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使他在力所能及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 去发现他什么事能做, 什么事他不能做, 这样他就不至于枉费时间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而把精力集中于可能的道路上去。教师将发现, 学生的自然性、活泼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学。

宽松民主,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产生创造精神生长土壤, 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在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也完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下, 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 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为创造而教, 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创造家, 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给学生质疑的权力, 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与学生打成一片, 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 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45.

[2]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

[3]陈德荣.现代语文教育理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7.

[4]徐辉.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 2001, 1.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如何转变观念 篇3

一、 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

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宰,教学就是教师按统一教材、统一大纲传授知识,学生按教师设计方案学习的过程,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失去了自主性、创造性,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权威将受到挑战。学生除了通过教师外,还可以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更新、更快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

二、教学过程要更新

传统教学过程只注重教学知识的讲授,数学教学向学生展示的一个科学教学,而忽略了作为根本的现实生活。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忽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知学习数学有何作用,数学变得枯燥而乏味,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负担,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实践性就荡然无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数学作为一种广泛的应用工具,已渗透到整个社会,越来越服务于生活实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数学是某些天才创造出来的。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1 篇4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教学不光是一个教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培养的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新课标中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以前那种孤立、封闭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营造一种开放的、双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教学情境,建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新时期教学的必然选择。

作为教师更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方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元化,多学科的知识都要涉及,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点方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努力地学习新课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更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结构小学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5

[摘要]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教育传统、现代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四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真正转变,不仅仅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或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不断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自己学习、体悟到的理论知识下沉到教育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 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这样的教 1

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创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立即转变为指引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方向。

教师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例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决定从研究性学习入手,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

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的鼓励,他们也会很乐意做更难的问题,反之,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他们只体会到学习之苦,学习之无获与无颜面。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每一具体阶段上,又要让他们不断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满足和喜悦。这样,学生的“苦学”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乐学”。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活拨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每个学期我们组都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1)以作业的形式,学生写成实验报告,教师评价得分,分成A、B、C等几个等级(2)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同学汇报他们小组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及得出的结论,各小组学生互相打分,也分为几个等级,学生在展示自己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对于得分较低的组,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其原因。(3)定期展出学生好的作品,我们组已经在学校举办了多次展览,极大地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学生好的作品学校收录出论文集,使学生有成就感。学生手工制作的好作品,实验室给予保存。(5)分阶段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讲评,评出优秀的个人和小组。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我认为,“师问“应为“生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定额思维活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明确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已有效实现。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搭建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主动积极学习的乐学场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师的学习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和指导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创新的教育打好第一仗。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6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而教育观念就是教育问题在人脑中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即:教育观念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的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学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一书后,深受启发。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异常迅速。据有关专家测算,假如知识按照目前的发展更新速度,今天出生的人,到他50岁时,所学的知识中将有97%是在他出生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对于一个受教育者来说,愈来愈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待其走出校门,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继续学习来获得。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跟得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学方法也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传统那种学生听、教师讲的“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的做法必须逐步改变,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观念的先导性表现在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着具大的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失败。

2、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向,也会使教师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3对学生的认识上: 学生不是观众,不是看客,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受教育者。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爱恨、有尊严、需要关注、需要爱、渴望承认的活生生的独立生命体。学生不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育永远不能说“放弃”。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教师就是唤醒巨人的号角,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丰富的金矿,教师就是金矿的开采者,质疑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激励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在培养学生上书中谈到有以下六变:(1)变注入式为启发式。(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4)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5)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6)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等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的变革非常大。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职员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诸多落后情况。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从学习中,培养一种学术研究意识,拥有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敢为天下第一的思想精神!

怎样转变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篇7

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立足我国的国情, 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就容易产生比较清晰的思路。

一、我们面临的大环境

(一) 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 其现代化与否, 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二) 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西方的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最核心的差距是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 脱胎于普通教育, 重理论轻理念, 重知识轻技能。而发达国家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而职场工作需要的能力为基点进行教育。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非常适合于职业市场和职业人才的需要。我想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差距。

(三) 国家的重视

尽管前几年职业教育形势走入低谷, 遇到了困难, 面临着挑战, 但去年的四件大事, 将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重大转变:第一件事, 教育部调整教育结构, 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第二件事, 就是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第三件事, 国家对每位中职在校生每年给予1500元的助学金。第四件事, 南阳市启动了中职教育五年的攻坚计划, 计划在5年内投资10多个亿建立中职教育示范区和组建中职教育集团。这些都给职教工作带来了动能,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二、现状和问题

(一) 招生和就业方面

近年来, 我认为中职教育中出现了两个大环境, 第一是生源的变化, 从数量看, 初中生减少, 高中扩建, 大学扩招, 生源逐渐减少。今后招生将会更难。从质量来看, 随着招生等一系列政策的放开, 竞争日渐激烈, 招收学生的入学分数越来越低。第二是企业的用人观念, 从过去重视学历到现在开始重视能力。

(二) 教学方面

职业教育要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 目前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 我们教了很多知识, 学生用不上;第二, 我们教了很多知识, 学生学不了。而我们的生源却在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校生的个体差异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面对新形势, 面对办学环境的变化, 面对生源的具体情况, 首先要先解决观念上的问题, 理清了思路, 才能采取具体措施。我们要正视困难, 学习先进的经验, 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 确定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

三、教师需要转变哪些教学观念, 形成哪些新教育观

(一) 由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者、鼓励者与欣赏者, 转变教学的价值取向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当今, 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不能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总之, 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要把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 就是对学生的看法趋于消极。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 因为老师的赞赏和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 学生会更努力地去学习。多让学生讨论、参与教学过程, 表现学生个性, 增强学生自信心。

3.南阳经济贸易学校近几年来进行的课堂改革,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师生互动, 课堂因活跃而精彩, 说明了转变观念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 教师应成为反思型、学者型教师, 而不是“教书匠”

几千年来, 中国的传统是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讲什么、怎么讲都是老师自己的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一个教师如果只是教书而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不会取得进步的。现代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并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根据自己在讲课中的心得体会和学生接受情况, 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自己从“教书匠”成为“教育者”。

(三)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过去常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如果不更新, 它的“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教师应该使自己“拥有一眼泉”, 生生不息。

为了不使自己的知识老化,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 学习, 再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使自己变成常教常新的活水。

(四) 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系统的, 首先, 学基础理论课;其次, 学专业基础课;再次, 学专业课;最后是实习、实训学技能。这种重知识, 轻技能;重课堂, 轻实践;重讲授, 轻操作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 为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 应采取以下措施:

1.打破课程完整的学科体系, 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教材的内容都有它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内容较多。而有些专业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知识, 那么, 开设这门课就只学习需要的知识, 而不是完整的、系统的学完这门课。如模具专业需要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知识, 那么模具专业的数学课就只学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体的基础知识;建筑专业需要力学知识, 那么建筑专业的物理课就主要学习力学部分;电力专业需要电工基础知识, 也只是一部分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对复杂的计算和推理不作要求。总之, 要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注重必要性和实用性, 以够用为原则。

2.降低理论标高

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更要更好地学习技能, 必要的理论知识还是需要的。为了让学生能学懂必要的理论知识, 必须降低所有课程的理论标高, 将深澳的、难懂的计算和原理删减, 重点学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运用。如语文课重点学习简单实用的应用文 (通知、文件、总结等) ;模具专业所需的三角函数重点学基本的公式、概念、边角关系及简单计算;电工仪表重点学各种仪表的使用和应用范围, 而不以学其深澳的原理为重;测量学主要是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并能测绘出所需的地形图, 而对测量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不做要求, 等等。

摘要:本文结合2007年参加全国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体会, 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现状与问题以及教师需要转变的观念,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篇8

在21世纪,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开展得怎样?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健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把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而学校体育的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学生终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观对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知识迅速更新的新时代,体育学科教育的重视程度,永远不如其它学科教育。因此,很多体育教师在工作后,继续学习的机会较其他学科要少得多,与现代教学完全不相适应,结果导致体育教学落后于现实。然而,中学体育教师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他们的教学具有特殊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是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因此,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传统模式,应具备更多的内涵:现代的教育理论、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捕捉体育信息与热爱体育的习惯等。

作为现代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具备较好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及人类进步的影响。从而,体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断反思和总结,转变教学观念。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注重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探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及科研能力。要改变教师不紧是单一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师益友,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的合格人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特别是教学观念对完成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爱教育,爱教学,爱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与改进教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师。

二、教师要转变认识观

体育具有很多的功能(如健身、健美等),它的价值不是其它学科可以取代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融会贯通。在教学上,要不断加强体育教育的学习,找到当前适合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认识上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身心健康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强身健体的体育作用,为终生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不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注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三、教师要转变教材观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在各阶段上出现了(小学、中学、大学)衔接不上的问题,这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各阶段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中不断重复,使体育教学处于滞后状态,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差甚远。然而,教材只是我们的教辅资料,要把体育教材与培养学生能力和终生体育相结合,把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适合各地区发展的内容纳入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更加接近,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要具备一百桶水,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可选择性教材做准备。如对小学生,应以趣味性为主;初中生要把趣味性和简单的技能相结合;高中以简单技能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材中,教师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各项国际及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知识,从而培养体育兴趣。适当增加一些运动中可能发生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急救的知识等,保障学生的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体育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转变教师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篇10

前不久,学校下发了《关于加强与改进“分层教学”工作的试行意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文件,是指引今后一个时期内我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它出台的过程中参与讨论的人数之多,耗时之长,反复修改之难,形成的意见之统一,可以说是近百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之最,完全可以在今后的校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诚然,文件的起草、出台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落实,是把文件精神转化为全校教工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成绩。而“转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就这一问题文件里讲了三个方面,我认为还远远不够。就当前而言,除文件讲的三个方面外,我们的领导、中层干部和全体教师,还应在以下方面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第一、必须树立在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尖子生培养的教学理念。如果说学校是培养人的阵地,那么名校应该是培养名人的重要阵地。从全国和长远而言,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这体现在国家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大学也好,中小学也好,都要围绕着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回答好“钱学森之问”。从高安中学而言,尖子生的培养,已成为保住学校品牌不倒的大事、要事。要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首先要在全校上下营造培养尖子生的大环境、大氛围。不仅创新班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创新、要努力,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去教育培养出尖子生,而且全校教工要为创新班的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为尖子生培养铺路搭桥。特别要提醒教师的是,在任教老师和班主任确定之后,不要有文人相轻的心态,而要积极鼓励之;在班级管理、教学成绩有点波动的时候,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态,而要满腔热情帮助之;在取得业绩拿到重奖时,不要有嫉妒眼红的心态,而要以之为榜样,鞭策自己迎头赶上。我想,只要全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把尖子生的培养当作是自己的事,何愁尖子生不出!第二、必须树立坚持高考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自己勤编教辅材料尤其是练习的理念。在创新班,教与学两张皮现象再也不能存在下去

了,教师必须坚持自编导学提纲、导学练习。这是一个硬任务,教务处、年级组都要认真检查,而且要就其编写的导学提纲、导学练习征询学生的意见,按学生的意见和高考要求来编。其它班级要逐渐加大导学提纲,练习的编写量,以便在不太长的时间过渡到所有的教辅资料和练习自编。对于编写导学提纲、练习的教师,要给予适当报酬,尤其是在高三编写的套题、试卷,要按高考试题的命中率来重奖,以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自编资料、练习的“含金量”。学校希望有能力的教师自愿报名参与教辅资料和练习的编写,学校将提供有力支持;新教师也要认真学习,不断实践,深刻反思,提高业务水平,试编资料和练习。学校已在考虑集中校内各学科中的学习权威和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教辅资料和练习编辑委员会,负责审核资料和练习,以确保质量。若干年后,可将我校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出去正式出版。

第三、必须树立“阳光普照”式提高教师福利的同时,更加注重多劳多得,按绩取酬的分配理念。作为校长,只要上面政策和学校财力允许,我总是尽力确保教工福利的整体提高。但我反思过,在如何激励多劳多得,特别是按绩取酬上,还做得远远不够,总有点四平八稳,多方照顾的保守想法,没有在对那些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贡献,争得了名誉的优秀教师重奖、重用上下重手,下决心。这次分层教学试行意见,可以说是一个进步,我想,即将在教代会上通过的几个涉及教工切身利益的条例,应该按照这一思路调整。我们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从奖金、评先评优、德才兼备使用干部等方面引导大家去想名师、争名师、当名师。而对那些自己没本事,又妨碍人家进步,整天琢磨别人的人,对那些自己不干事、干不成事、又整天发牢骚、生是非的人在我们学校的市场越来越小,直至于无。我再次强调,今后学校在教工聘用上,除了创新班的班主任、课任教师由学校掌管外,其余一律“双向”选择。从一线落聘者,学校可给予安排,若不服从安排,则“挂”起来。

第四、必须树立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事业与名利的关系,更加注重事业为重,全局为重的理念。一个学校兴旺发达的背后,一定是这个学校教工有着昂扬向上,兢兢业业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近些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我

们学校绝大多数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全局观都很强,这是我校之所以成为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名气的学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继续办好学校、提高办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实践 教师 教育观念 转变

一、要树立创新的课程观念

教育创新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的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要树立先进的教师观念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如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等等。前苏联教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要树立自主的学生观念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12

教育创新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改下,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 以前瞻的眼光, 突破传统, 打破条条框框, 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 不断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方法, 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课程改革, 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学科走向学生, 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而更是“体验课程”, 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 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课程决定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 解决问题为中心, 学生学得被动, 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 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 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 与老师对话,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 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 使学生学得生动, 学得主动, 学得活泼, 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 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的科学结论, 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 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 则往往被忽略。而新标准既重结论, 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 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要树立先进的教师观念

长久以来, 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 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 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 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 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 倡导改“讲学”为“导学”, 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 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 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 还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 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关注他们的情感。如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 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等等。前苏联教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要树立自主的学生观念

教学日记——关于教师的观念转变 篇13

——关于教师的观念转变

津海小学王丹

新课程的改革如浪潮一样涌来,于是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幸喜。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没有教师的参与,科课程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然而,当前最要紧的就是部分教师用老方法教新课程,方法还是那样的方法,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肢解文本,嚼碎后喂给学生,学生得到的是无味的知识残渣。一些老师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胸无丘壑,目中无人。学生被动的接受,于是语文课堂,变成了对课文的讲解,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学生成为老师和课本的奴隶,成为课堂的配角。像这样的课堂,今天还在继续上演着这样的悲剧。倘若这样实在是新课改的悲哀。

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篇14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

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下三宫小学

黄相中

2010.9.16

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下三宫小学

黄相中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观念 篇15

一、以转变“四观”为先导,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为此, 教师要树立以下几种新的观念, 以适应新课程有效实施。

其一, 教材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 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负载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功能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功能。教材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 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 教科书又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此带来教材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 不是供掌握的目的, 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 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 他们是材料的主人, 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其二, 教案观。一是教案的功能从“一本专用”到“一本多用”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的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转变, 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不断充实自己, 成为课程改革的共建者, 教案也相应向教学资料夹、教学反思集、读书笔记本、教学日记本方面转变。二是案的形式由规范化向“实用化”和“个性化”转变。教学本身就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 它最反对程式化、工艺化。在教案的形式上, 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 软盘教案、笔记本教案、常规教案均可, 学校只宏观操控。教案的书写原则上没有形式的规定, 但必要的东西不可少, 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体现教和学的互动, 青年教师重教学反思, 但反思应以学科而异, 至少一单元一次。至于教案的详略、格式不做规定, 一切以实用为主, 鼓励教师走个性化的路子, 提倡教师备出风格, 备出思想, 备出特色。三是教学管理从“监督”向“欣赏”角度转变。过去的教案检查, 教师的心里总是一种“被查”、“被管”的感觉, 现在把教案检查评价改成教案展示。展示中, 管理者不再居高临下, 而是以服务者的角色和教师一起平等交流, 和教师一起发现, 一起欣赏, 因为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教师能够接受, 愿意合作。[2]

其三, 教学观。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发生变革, 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什么和为什么追求的问题。教学目标观是教师对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其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观。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么做。教学目标的确定解决了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但教学目标怎样实现也是教师必然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再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观是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方法等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评价, 可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活动的反馈环节。具体讲, 教师的教学评价观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评价功能观, 二是教学评价内容观, 三是教学评价方法观。[3]

其四, 学生观。“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然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 规划课程目标。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

首先,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 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其次,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 把它视为教学基础与学生发展的前提, 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再次,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自己探究, 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 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观念发生变化

1. 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

“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其课程意识的唤醒。只有当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课程发展的意识之后, 他们的批判能力与精神才能逐步形成”[4]。因为, 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 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5]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 教师要生成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识。第二, 教师要生成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6]“课程改革不能离开教师,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7]“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 即将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 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课程, 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符合自身的特点, 最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8]

传统课程的集权性和课程的明显确定性 (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的教学标准) , 致使教师成了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这样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现在的新课程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性。不确定性的表现有:如允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的表现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教材、教参为教师留较大的创造的空间, 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 得分点不在起支配作用, 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 补充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不使用统一规格或评价标准, 提倡个别化教育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 ;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 ;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可支配因素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等。这样以来, 教师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并作为主体而存在, 教学具有了多样性、生成性, 它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决策者, 而不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从而为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创造新内容、创造新形式, 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留下了广阔空间。

2. 由教学权威意识向教学平等参与者意识转变

转变教师角色意识是找准角色定位的前提。传统社会中, 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少,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因此, 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对待学生, 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 甚至造成对立情绪。

现代学生发展观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 同时与教师的唤醒、指导、帮助分不开的,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才能在认知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 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转变

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于此,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实质性的教学, 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依照学生发展呈正态分布的理论展开的, 面向绝大多数是其基本定位, 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局限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是片面的、非人本的, 它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9]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师生将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 对教学而言, 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合作性意义建构, 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与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 个性的张显, 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4. 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主要表现在: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11]

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因此, 实施新课程要彻底改革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12]

上一篇:市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下一篇:笋芽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