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方法(通用15篇)
1 首先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 环境 事件。 我们做小说题时是要从这三个基点去阅读的。
2 而小说的提问方法也不外乎两类,内容和鉴赏。
3 对于内容题,常常问你某件事情的原因什么的,都是上下文去寻找的答案的题目,此类往往比较简单。
4 而鉴赏题就比较难,但是我们只要从这几个角度去做题,就不会有错。当然稍有偏差是会的。
5 情感 结构 手法 主旨 事情的缘由。 从这几方面做题目再细心些,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
一.明确目的, 把握内容, 突出重点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目的, 由浅入深、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小说体裁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鲁迅的文章, 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祝福》的教学要求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特别强调要分析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注意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联系作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从切身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现代人物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 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 了解一本教材中小说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中哪些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知识, 哪些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阅读, 并能由浅入深,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性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小说阅读往往以老师教为主, 侧重从小说教学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 忽略了小说内容本身的教育作用, 理论性强。学生对小说阅读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难以展现小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 找到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根据上文, 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 许多同学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许多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他的有些作品晦涩难懂, 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影音资料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意图, 会帮助同学们对作家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出的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提出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这一层面,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 要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解读小说文本, 可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和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 对一篇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并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提高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策略
在新课标下,阅读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也正因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忽视了工具性的重要,将小说阅读课上成了纯粹的“欣赏课”,课堂上就是让学生读读、说说就完事,而至于引导则太少。相反,有的教师则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课堂依旧是满堂灌,多数时候还是“我讲你听”,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体现。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提倡探究式的阅读。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探讨。
掌握了好的方法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是一个和作者、作品主人公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是必要的,对作品的主要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分析也尤为重要。
一、要在读之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缩影,是时代的心声,透过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促进对作品主题的分析。
如《茶馆》中唐铁嘴面对王利发的不满是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正当王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从短短的两句话中,不难看出他“明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己受到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的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要了解到这一点,如果不对《茶馆》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前以上网查资料、翻阅相关图书的方式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
二、要在读中分析作品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情节是构成整个作品的脉络,如果读小说连情节都弄不清楚,哪又何谈理解?而小说中一般都会有较强烈的冲突,这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这些冲突。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更不可少。
如在《祝福》的阅读中,将祥林嫂的寂然地死去提到了最前面为读者设置了悬念,接着开端中叙述祥林嫂初到鲁镇,故事在祥林嫂初卖改嫁中发展,到了高潮部分,则是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尾声则再写祝福景象。正是因为这祥林嫂这一悲剧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封建伦理制度和旧的文化观念之毒。对情节中的冲突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从冲突中去分析作品。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阅读中,作品的矛盾冲突在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而他们正是陈旧的封建意识的象征,当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成为悲剧,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来进行。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阅读中,从“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这平和的语言可见他是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而从“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可见他的痛苦和绝望。
三、要在读后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对比反思
小说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个别作品中去发现不同作品间的共性,通过对这些共性的分析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如同时对封建制度的批评的作品,中国有《孔雀东南飞》,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此,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学会在对比中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反思。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双双自杀的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因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家长作主。这一方面是揭露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另一方面是歌颂焦仲卿、刘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精神。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授受式向引导式转变,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小说阅读方法,深入到作品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发展,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还需不断实践、总结、丰富,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读小说,会读小说。
参考文献:
【考情分析】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相关知识链接】、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5、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试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质量检测题)
看 病
一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飞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到:“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6分)
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4分)
【题目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领悟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简析”,首先要抓住文中林森前后两次看病时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分析其前后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再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趋炎附势 见风使舵(2分)(2)主要使用了对比、细节描写。(2分)小说叙写了林森前后两次看病的情景,抓住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形成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2分)
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技巧的能力。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2分)也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2分)
3.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心理描写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接的内心世界刻画,二是间接的心理描写,也就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甚至环境写心理。分析“林森”的动作及语言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和人物的身份。
参考答案:被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所激怒,官权意识被唤醒且又恨恨不平的心理。(4分)
4.本题考查对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能力。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主要还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主题。
参考答案:表面意思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1分)深层含义是指林森由此看到了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3分)
【能力迁移】
1、烛 心
①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②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③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④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⑤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⑥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⑦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李丰春/文)16.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阿姨,你家有蜡烛吗?(3分)17.心理描写。(3分)
18.小薇和小男孩妈妈。小薇的性格特点是:处世冷漠,多疑,以致误解。小男孩的妈妈:热心肠,与人为善。(6分)
2、最后一片绿叶 凌仕江
谁能想到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把两个人的情感连在一起呢?
那是我从军以来到的第一个边防连队,也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远在天边的连队。那里不长树,我们每天只能欣赏风雪和尘土。连队唯一的一棵树是我们费尽心思从一百多公里远的村庄移植过来的梧桐。
每年一次的老兵退伍工作都在梧桐叶飘零的冬天举行。进入11月,服役期满的老兵喜欢聚在阳光下,数一片片被寒风刮落在地的叶子。自从我由八班抽调到连部当文书后,工作明显比以前繁琐起来,我再也没空陪老兵数叶子了。这一天,我刚统计完连队新的花名册后,便奉命对退伍老兵的行李进行安检。
我是个特别受领导信任的人,平时对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都完成得十分出色。这次安检事关重大,出了差错,关系到连队的荣誉,不仅退伍老兵上不了飞机,还要处分安检人员。于是,我把眼睛睁得比任何时候都大,仿佛一粒尘埃也躲不过我的视线,生怕一粒脱壳的“花生米”成为隐患。
安检快要结束时,排在倒数第二的那个老兵拎着行李站在我面前,神情很不镇定。我请他打开提包接受检查,他却呆呆地望着我,那眼神像是在求我替他保守什么秘密。凭经验,我猜想他的提包里可能有违禁物品,请他立即打开提包接受检查。他紧张地瞟了我一眼,依然没有打开包。我急了,立马将此事向保卫股作了汇报。
保卫股火速跑来两个高大的干事,将这个退伍兵叫到了一边查问。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他的提包,物品逐件被我抖落在地。这些物品有藏药、哈达、松耳石项链等。其实,这些东西对于任何一个在青藏高原当过兵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违禁物品,许多老兵告别西藏都要买点回去,送人作纪念。我搜遍他的包中包,未能找到一颗哪怕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生了锈的“花生米”。最后,我把他的提包翻了个底朝天,谁也没有想到,包里居然会飘出一个信封,我拾起一看,信封上什么字也没写。
风过无声。
打开信封,我发现里面是一片用塑料袋保鲜的树叶,树叶中间贴着一张小照片,是个笑容可掬的女孩„„事后,我才得知,就在这个老兵退伍前的一天,他的未婚妻死于乳腺癌。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战友们纷纷接过镶在绿叶上的照片,表情很复杂。很快,照片传到了营长手里。正准备登车送退伍老兵前往机场的营长看见照片,突然一转身抱着老兵哽咽起来:我们,是我们对不住你呀„„原来,两天前营长就接到老兵家里发来的电报,说他未婚妻不行了。营领导在会上反复强调:老兵退伍在即,谁也不要让他带着悲伤踏上归途。没想到,老兵早就得知自己的未婚妻患了绝症,直到连队宣布退伍名单时,他也没向任何人透露此事,只是悄悄摘走树上为数不多的一片绿叶安慰期待中的未婚妻。
送行的战友知道老兵的心事后,情不自禁地抱紧了他。面对一双双潮湿的眼睛,老兵异常平静地举起右手向大家敬了个礼:亲爱的战友们,我就要离开军营了,原本我的未婚妻是不允许我退伍的,她要我等着她上高原来看我们连队里种活的第一棵树上的绿叶„„
听了他的话,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将所有物品整齐地放回老兵的提包里。经过请示,连队官兵一致同意,特批我将树上最后一片泛绿的叶子摘下送给老兵的未婚妻。
那个冬天,所有的树叶没有枯黄,它们一直绿在我的记忆深处,绿在连队每个战友的心中。
1.首段“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把两个人的情感连在一起”一句中,“两个人的情感”具体指什么?“普通的叶子”在此起什么作用?
2.末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蕴意?
3.第二段写战友们从很远的地方移植梧桐,第三段写退伍老兵在阳光下数落叶,这些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直接写老兵,间接写他的未婚妻,对两人之间的情感点染十分到位,这源于作者娴熟地运用了“藏”的艺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退伍老兵对病重的未婚妻的抚慰之情、未婚妻对守卫边防的未婚夫的牵挂之情;凝聚感情。
2.运用诗意的联想,表明退伍老兵与未婚妻的真挚感情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前面写战友移植梧桐,表明梧桐的珍贵;接着写老兵们在阳光下数落叶,蕴含着他们对军营生活的留恋之情。这些对后面写那位退伍老兵的行为以及他与未婚妻的真挚感情作了得当的铺垫。
4.这种“藏”的艺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退伍老兵在临行之际“藏”绿叶。第五段中写老兵拎着行李,“神情很不镇定”,“呆呆地望着”,“紧张地瞟了我一眼,依然没有打开包”,这些细节描写设置了悬念,把一片蕴含真情的绿叶“藏”得很严实。二是退伍老兵隐瞒未婚妻患绝症的消息,未向任何人透露。这种强压悲痛的“藏”,显示了他刚强、坚毅的性格。本文运用“藏”的笔法,增添了行文的可读性,也有助于主旨的深化。(答题时只答
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的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就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阅读鉴赏,提高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鉴别,也就是判断、辨析;欣赏,也就是感受、体验。阅读鉴赏的内容,包括文章或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而。前者指把握其题旨,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评定文章内容的优劣高低;后者指考察其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及风格等。阅读鉴赏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善于鉴赏,才能善于吸收,领悟精妙,获得美的亨受。
阅读表达,提高语言吸收能力。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裔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就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忆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目的性阅读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阅读作为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能力,开始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伴随着社会各界关注程度的提高,陈旧阅读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教学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与总结,结论虽然略有偏差,但是却都指出:如今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因此限制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目前的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首先是阅读教学目标偏离,忽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其次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关于简化,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教学方式太过单一,语文教师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考试,影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针对这三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绝对无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率与效果,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阅读,才能够产生较高的阅读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阅读范围、阅读内容、阅读角度等方面开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大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虽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作为阅读教学来说,课堂阅读却只是基础,课外阅读才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优秀作品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 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互相分享阅读的乐趣与收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是由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3. 营造读书的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力营造一种阅读的积极氛围,运用氛围的力量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最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即将面对高考,压力巨大,故而其阅读往往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单纯依靠个性化阅读很难实现学生高考考好的愿望,还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课外阅读的层次,进行探究性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探究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阅读范围内,运用自己个性化阅读的经验与习惯,培养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与认知的能力。
只有把学生自主的个性化阅读与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去探究性地阅读,才能够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考的理想,才是真正的探究性阅读。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各种游戏的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探究的尝试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习惯,开放学生的思维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倡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如果任其依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个性化阅读,可能会产生阅读范围与方向出现错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虽然许多学生在选择阅读范围的时候,把高考作为首要的目的进行选择,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限制,很难完全把握阅读的方向与范围。甚至还有许多学生就是单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甚至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目标,对于学生的阅读方向与范围,教师可以给予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进行目的性阅读。关于目的性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的与目标,确定阅读范围与方向。其次,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阅读,发挥学生的思维去进行探索性阅读。然后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目的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持着一种与学生平等自由、互相交流、共同探索的态度来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阅读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53-01
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它又常常处于被淡化或忽视的地位,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太单调,跳不出小说三要素的牢笼,课堂教学往往仅限于了解大概的故事情节和小说中有哪些重要人物,而对于“品”小说常常关注不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老师教不教一个样,学生学不学一个样。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借鉴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手段上的一些大胆尝试,以期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多样变化的教学形式中,让学生获得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多次出现了“实践”一词,我以为这样的高频率词汇,似乎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强调,突显着“学生活动”的重要。
一、角色体验,让学生轻松高效获得认知
这种形式属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范畴,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解读文本,主体亲历体验并获得相应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高效阅读教学方式。
角色体验就是让学生投入到作品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的融入角色进行体验。我在教学《曹操献刀》一课是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我让学生以课文节选为底本,在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撰写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体验角色,扮演剧中人。演完之后,再让听众和扮演者谈他们各自对剧中人物的印象和理解。
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让学生学会精批细读文本
《中国小说欣赏》中的课文多为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篇幅比较长,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相应的赏析,对文章中的重要人物以及主题都进行了赏析,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还能做什么呢?我的做法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文本进行精批细读,这既是对重要语段的品味,也是对作品艺术内蕴的把握,它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但是,如果对全篇课文进行精批细读的话,会很繁琐且费时费力。那么如何处理呢?我的做法是选取三五处引导学生精读,剩下的学生自主选择。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精批细读的意识和良好习惯。比如我在上《李逵负荆》一课时,就精选了三处细读:(1)李逵与燕青到客店投宿时,通过他的语言“这大户人家,却不强似客店多少!”“李逵直走入去,燕青拖扯不住,直到草厅上。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说话。”体会李逵毫无戒备之心以及粗俗、莽撞、不讲理的性格特点。(2)听闻松江强占民女之后的反应:“我且问你,他是几个来的?”“燕小乙哥,你来听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通过细品李逵的语言,领会李逵对大哥宋江的敬佩以及心目中英雄形象轰然倒塌时的痛苦伤心以及他那简单的思维方式。(3)气冲冲上梁山之后的行为:“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撕得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什么?李逵径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李逵气作一团,那里说得出。”通过动作、神态来领会李逵以义为上的天真烂漫到底的形象。
以上所举只是小说“精批细读识好文”教学活动中的冰山一角,其他的很多篇目都有这样的学生活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观察记录,让学生在课堂观察中倾听思考
我这里所谓的“观察记录”,指的是师生共同观看优秀的课堂实录视频,与视频中的师生一起思考,观察视频中教师和学生的见解和答案,并适时快速地记录其中重要的信息,进而完成对文本的了解、把握和品读。这种形式源于我的一次教学意外——在教学《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之前,将要播放的相关的电视剧错拷成了课堂教学实录。当我打开播放器播试放时,才发现自己的失误。
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也尴尬无比,但很快我就灵机一动,暂停了视频,对一头雾水的孩子们说:“昨天高二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备课组长以及学校领导搞了一个活动,叫课堂观察。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所以也想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来一次课堂观察,我们也来观察观察别的学校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坐在那里看热闹,我们必须要跟着动起来。
然而,我发现正是这样一种“特别”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感觉到很新鲜,他们对别的学校、对同龄人的上课情况抱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所以课堂上连平时喜欢开小差,喜欢睡觉的学生,都认真而好奇地观看着。这期间,我会在视频中的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时,暂停一下,让观课的孩子们也作出自己的思考,以便于他们在倾听别人的回答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记录。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他们的课本上也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记录。下课后,我问他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了。
四、思想交锋,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辩论可以拓展思维,让辩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还可以锻炼其查阅资料、统筹分析的能力;更能锻炼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及时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辩驳的能力。辩论往往是思想的交锋,能训练辩论双方的语言功夫和反应判断能力。
小说中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平面化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变化过程,探究深层的原因,让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获得认知和能力上的突破。我在教学《匡超人》一课时,就曾抓住“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因为一个人的改变是由外界环境影响的,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反方的观点则是:责任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己善良淳朴的本性,就不会变质。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摘要]要想改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状况,只能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有效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逐步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并不断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技巧 阅读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阅读时间不断增加,阅读效率逐步提高。但很多时候,即使教师花了很多功夫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或者教学内容的准备,课堂的教学效果却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提高,有时甚至还出现学生厌恶学习的现象。这一教学现状不仅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失去信心,还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失去信心,并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任务更是不能高效率的完成。那么,在谈高中语文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1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语言,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理解阅读内容语言的意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体悟其中的哲理,从而能较好的利用好语言这一工具。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阅读内容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直观感,这也是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开展阅读教学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2.2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说过,“要让儿童爱上阅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大声地朗读起来。”我们可以借鉴这一观点,将其借用到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来。高中生的阅读能力通常比较强,他们能够听懂或者读懂并理解那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但很多时候却无法自己品味其中的韵味,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情况下体会其中的情感。《晨读10分钟》认为: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传达给大脑,大脑把它转化为声音发出来,声音再传回耳朵,去指挥头脑中的储存系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所以,即使是高中生,教师也要通过每天的晨读10分钟,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通过朗读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朗读后时,除了学生自己的感悟以外,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可以将较高程度的词汇教授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包括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气表现出来。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力。除了学生自己朗读阅读内容外,教师还可以让班级里一些阅读程度比较高的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心得分享给班级内的其他同学。那么,大声朗读,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些什么呢?读诗歌、读科普,读各种各样对学生有帮助的书。
2.3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高中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高中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倡导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真的读,“以读为本”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读”也是高中生理解文本的一个凭借、一种方法、一项表现。那么,如何把握学生读的真实性呢?根据教育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最初学习阅读内容时总是通过较为书面的语言来理解阅读材料的,而到了学习的后期,却是通过对语言所流露的情感而把握阅读材料的。所以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都应当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发展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阅读方法。如果脱离这些,学生的阅读就是低效率的。
2.4多赞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性格中缺乏坚毅的韧性,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另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水平不高,阅读兴趣差异很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择书籍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有这样的书。研究报告指出,68%的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推荐书籍给学生时(不论是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对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那些在班上被读过的书。其实,教师提供阅读素材,是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是笔者经常使用的。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阅读类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的数量不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如何利用《语文读本》和进行课外阅读,正适合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本文就如何进行阅读,给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
一、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动眼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培养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略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
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二、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4)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5)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6)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7)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8)处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9)正确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10)要会读,想一想:这篇课文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三、阅读的方法
(一)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二)五步阅读法
(1)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2)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3)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4)熟读记细节。对那些名篇佳作中的精彩段落要学生多读,熟读,以至背诵。
(5)读写结合练片断。在读懂,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读写训练重点项目,以课文或课文的某些段落做榜样,从学生生活中选材,抓住仿写训练。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发挥想象, 领悟内涵
文章的作者与我们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走进时代,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并领悟内涵。
如学习《陈情表》中, 李密推辞晋武帝的一次次官位越来越高的征召, 为什么不肯出仕做晋朝的官员呢?说自己的祖母年事已高, 无人照料当然是事实, 可是仅此而已了吗?如何透过这情深意切的语言, 领悟作者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呢?只有走进那个时代, 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吗?有的说, 学成文武艺, 货卖帝王家;有的说,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有的说, 忠臣不事二主。接着问作为亡国臣子的李密非但不敢明目张胆对抗, 还得委婉地说明推辞理由, 解除新王朝皇帝的猜疑, 你能想象一下李密此时的心情吗?侍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对已经灭亡的蜀国的怀旧之情、对新王朝的疑虑之情和对新王朝皇帝征辟的惶惑之情, 都搅和在了一起, 使他进退维谷, 无所适从。这样就理清文章的一条基本的情感线索, 这就是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 竭力让新王朝的皇帝既不至于怀疑自己的忠诚之心, 答应自己请求, 又能够保全自己的名节乃至生命, 不必在蜀国刚刚灭亡不久就去为新王朝效忠。如果不走进那个时代, 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么文章的情感内涵就难以理解。
二、与现实生活链接, 调动内因,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链接,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 分析完鞋匠格斯拉的形象后, 我问学生:“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身边有‘格斯拉’样的人, 你欣赏他们吗?”有的说格斯拉太固执了, 他要亲手制作靴子, 不让别人插手, 他精心制作, 不惜时间, 用最好的皮子。有的说格拉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如在对待靴子问题上, 他比顾客还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 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懂得靴子的, 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 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我们不欣赏, 可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吗?学生联系生活中牛奶里的三聚氰胺, 鸭蛋中的苏丹红, 长江堤坝中的豆腐渣工程, 得出了面对诱惑时恪守职业道德和商业诚信的可贵。
阅读应把学生已有的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体验、情感唤醒, 让其充分融合到对文章的阅读, 对文章的理解中,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状况, 要能把学生阅读与现实生活链接, 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激发创新能力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展示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1 肉存骨”。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①舍偏取正法;②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2 其大略。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要注意运用表达技巧·表达手法的知识,结合主旨与上下文,准确把握答题角度,从形式与内容俩个方面考虑。侧重的内容一般是证明观点侧重形式色一般为使用什么表现手法和方法。答题的一般顺序为:1:判断使用了什么技巧什么表现手法 2:指出这样用的作用 3: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理解段落的作用,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
答题时要找准全答案要点,从内容上来看,有点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等作用;从结构上看,有总结,总括,承上启下,提示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
三、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多角度对散文进行发掘探究,理解作品内涵。
四、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就是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深层含义之别。要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孤立的加以理解。
2.语言特征有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含蓄深沉等等;语句的表现手法 有比喻,拟人,象征,烘托。
一、激活求知欲望
求知欲无疑是认知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语文阅读中, 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渴望。例如: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屈原列传》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复习之前所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然这两面文言文都是笔出同一作者, 但是这两篇文章却是显著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 让学生对作者在《屈原列传》的写作中用到的评论手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这样不仅将新旧知识顺利关联到一起, 更是激发学生渴求欲望, 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再如: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第三段时, 教师创设出一个有着亭亭玉立的荷叶、艳艳丽丽的荷花、袅袅袭人的荷香的画卷, 此时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乐曲, 促进学生借此发挥想象, 从而身临其境在那柔美的月下荷塘。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这段文字的美更是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求知欲就好像学生的学习发动机, 需要在教师这个催化剂下激活,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以及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二、呼唤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以情感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对美的情感的体验, 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中去逐渐了解和认识人生的美好。例如:教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又哀伤有愤恨的情感, 更能认识到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 与此同时, 教师把另一篇课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虽然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差不多, 但是认识的却是不同,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认识到自我封闭起来拒绝现实的驼鸟精神之可笑。不同的人表现的情感、高尚情趣以及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不尽相同。再如:在教学《警察与赞美诗》,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苏比在教堂时的心情, 让学生以苏比自比, 假想自己处于那个时代、那个阶层,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更能促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审美情感的培养, 促进学生在深刻形象的情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持久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 让学生感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意, 去体验文中的审美情境。
三、激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必要的。对于作品来说, 不同的人去品味将会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因此, 在促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去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每一种理解, 这些将会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诞生, 教师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解结果, 有利于促进年学生个性与独创性的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学《画意绵绵》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文中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用独具创意的图表表现出来,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如: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 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辩论, 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去发散思维, 提出问题, 然后相互交流。而这篇文中学习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开始质疑, 然后将引导学生将叶子进行分类:有关人物、有关主题、有关结构、有关词语等, 这样不仅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更促进他们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 自由发挥对作品的创造思维, 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语文的平台, 展示每个人独特的魅力。
四、强化知识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到知识的教授, 更要注意到知识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牢固。“强化训练”不等于多做练习, 可以将强化训练的内容丰富化, 形式多样化, 角度多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强化的兴趣, 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夯实。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之后, 提炼出学习的关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作者论证的方法、文章语言的特点等知识。针对这一关键, 设计合理话的训练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论点出现的具体位置以及作者陈述论点时的重要句子。这样不仅可引导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准确运用, 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能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再如:在教学关汉卿与《窦娥冤》的时候, 可以相应的推荐学生看汤显祖与《牡丹亭》、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同时配合精彩的表演加以想象化, 让学生从中对比作家彼此不同的写作风格。再如:讲到舒婷的诗时, 可以推荐学生看同时期的诗人北岛、顾城等作品, 以从中领略这些诗人的朦胧美, 强化学生对诗的训练。或者是推荐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法》《吕氏春秋》《战国策》;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秦汉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唐宋八大家等等方式。
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学生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有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知识更加牢固、坚实。
总而言之, 阅读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质的飞跃的过程, 而阅读教学的策略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有目的去了解、掌握、学习知识, 并在课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完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阅读教学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策略,审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淑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 .
[2]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2)
【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指导11-08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09-24
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06-06
高中语文第一轮复习方法10-29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10-2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21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09-23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09-2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10-19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训练模式研究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