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2025-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通用12篇)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1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考研英语试卷中五个句子的翻译历来是令考生倍感头痛的,多数考生的成绩都在7分上下。五个句子特点何在?考生败笔原因是什么?是否有“破译”句子的“利器”?笔者就近年来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些许心得体会简述如下,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总体上讲,这些句子的突出特点不外乎:(1) 语法结构及逻辑关系比较复杂, 有时不做些语法分析和逻辑推理就理不出头绪。(2)句子主语是代词(it, they等),它们必须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其词义所指。(3)句子中含有考生未掌握或忽略的惯用句型。(4)有的句子必须意译,而死抠词字、句序、语态往往把译出的句子搞的诘屈聱牙,最后影响得分。 从考生卷面的情况分析,败笔的原因主要:(1)由于种种原因,考生对翻译技巧所知甚少,不敢放手调整词序、句序、语序,不敢加字、减字,不敢进行词类转换。(2)划线句往往是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理解透彻,而考生由于时间紧张,看到句子便率而操觚,代词等处理得也不够明确,结果译句的准确度大打折扣。(3)中文表达有欠缺(这是很多考生不愿承认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情况是极具普遍性的,因此笔者认为考试时应试者首先要把原文读上两遍。读第一遍只是为了搞清作者在说什么,千万不要被与这五个句子无关的.生词、短语,甚至人名地名束缚住。读第二遍时,重点则应放在这五个句子上。从它们与全文的关系上,特别是从前后句即它们的“左邻右舍”中寻找有用的信息,确定代词的确切含义,句子中出现的“超纲词”的词义也很有可能从上下文中搞清楚。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2

1 商务英语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同时也是在对外贸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商务英语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工作心理,因此商务英语的运用,既要求专业扎实的英语功底,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商业背景。由于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国内涌现出大量商务英语培训机构,以满足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是指商务合同、广告以及商务信函的翻译,其通常需要经历两个工序:理解和表达。理解即对商务英语中的商业活动信息进行理解,表达即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翻译活动使信息完整地转化成其他语言并传递给读者。而由于商务英语具有特殊性,所以其翻译工作对于翻译者的要求相对更高。

2 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文化魅力,同时也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历经长期的发展和积淀,语言被民族所创造,并且成为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历史发展历程不同,因此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文化方面同样悬殊巨大。

首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区别,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得到了大量体现。比如,在日期上,英语中先说月,再说日,最后说年,而中文则是从大到小排序。如2016年4月1日,英文表达为“April 1,2016”。其次,在句子的结构上,英语和中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文句子当中,很少使用连接手法,句子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但层次性相对较弱。而英语则截然不同,在许多英语句式当中,句子较为严密,层次性非常高,以至于翻译者必须完全阅读才能够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单独地翻译一部分句子将导致翻译结果的不严密,甚至会出现翻译结果与实际含义相悖的情况。

另外,文化上的差异,对译文的精准性也构成极大影响。相较于中文而言,英语中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所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如果缺乏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很容易出现翻译精确度不足的问题,并导致翻译错误的现象,给整个商业活动的开展造成重大影响。

例如:

We regret the five of the items enquired for in your fax are unfortunately not available for export.

这句英语的翻译就容易出现翻译精确度不足的问题。在汉语当中,没有定冠词,但是英语当中定冠词的应用非常常见。例句中出现了定冠词the,用以指明five of the items的范畴,即强调所有4项商品,而不是商品中的4项,因此,这句话的翻译结果应该是“很遗憾,您传真当中所咨询的4项商品均无货可供”。而有些译者则将其翻译成“咨询的商品中有4项无货可供”,这样的翻译结果显然忽略了定冠词的作用,从而导致翻译出错。

3 如何应对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3.1 直译

直译是英语翻译的重要方法,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而言,直译也能很好地回避文化差异中所存在的歧义和误解,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含义。直译过程当中,首先必须保证翻译语句的通顺性,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原文的风格、思想,以及防止读者的误解,而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例如,英语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物品名称,都可以直接使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样的方式比意译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比如,New York就可以直接翻译成纽约,Hamburg就可以直接翻译为汉堡,这些都是直译的重要表现。当然,中文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直译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也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中文中对友人进行问候时,会说吃了吗,这里就可以直接翻译成“Have you eaten”,这种问候的方式同样可以避免西方读者的误会,并保留句子和词汇本来的含义。

3.2 意译

意译,是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意译与直译的区别是,意译更强调对情景的还原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转化,其更看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意译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方法,并且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直译在许多英文词汇和语句的翻译上显得非常生硬,所翻译出来的译文十分枯燥和苍白,文理上也会产生不通顺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违背作者原意的情况。比如,商务英语中经常出现bulls eye这一词语,bulls eye的直译结果是牛眼睛,虽然是按照词语的本来含义进行如实的翻译,但是读者往往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此时,借助意译的方式,则翻译为靶心,这就是结合原文意思和地方文化翻译的经典案例,这样的翻译结果能够使读者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且使译文更加通顺和便于理解。相同的案例还有a black sheep、cold wave等,如果按照字面进行翻译的话,“黑羊”“寒冷的波浪”等都不免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词语的含义。而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得出“害群之马”“寒潮”等翻译结果,则很好地保证了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3 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

除了直译和意译之外,商务英语的翻译还应该注重对其他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根据翻译的实际需要来保证翻译的精度和速度,使译文言辞更加严谨,翻译结果更加生动和形象。商务英语翻译强调的不仅是结果的准确性,更强调灵活和精彩,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文章的含义,为商务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商务英语虽然具有强烈的商业性,但并不死板和生硬。特别是在广告翻译中,更应该深入分析和探究文章的精彩之处,运用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增强可读性和语言魅力。常见的英语翻译技巧有补词法、省略法、替换法和合句法等,补词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一定的词语来保持语句的完整性,增强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而省略法则是通过省略不必要的词语,使文章翻译结果言简意赅,更加通顺。总之,翻译技巧的应用,需要译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尝试和实践,逐渐掌握合适的运用手法。

4 结论

较之一般的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具有更高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可能的影响因素,加强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尽可能地保证文辞的严谨性,同时客观、真实地反映作者意图,为商务谈判和其他贸易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苗锡璞.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

考研英语 如何翻译长难句 篇3

要做好翻译,对原文的理解是第一步。如何正确地理解原文,尤其是一些较长、较复杂的句子,对许多考生来说都是一大难点。今天,老师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分析长难句结构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做好翻译。

分析句子结构,一般来说应该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是分割句子,理清各个分句的结构;第二步是要提炼出每个单句的主干部分;最后确定各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及各个词之间的关系。

(一)分割句子

英语重结构,无论多长多复杂的句子都是由简单句嵌套而成,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个较长的句子时,可以先把长句分成若干个短句,然后再观察各短句之间的关系。化繁为简后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句子的结构。一般说来,分割句子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以谓语为标准;二是以连接词为标准。但是由于英语中省略现象较为常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面这句话为例:

It may be said that the measure of the worth of any social institution is its effect in enlarging and improving experience; but this effect is not a part of its original motive.

这句话按照上面的方法可以分割为两个层次,三个简单句:第一层是由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第二层则是that引导的从句做“It may be said”的主语,构成主从复合句。

(二)提炼主干

提炼主干是要把分割后的各短句中的主要成分找出来,将其转化为最基本的句型(即主语+谓语+宾语),以区别于剩下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等成分)。仍然以上面句子为例,该句可以提炼出三个主干成分:两个并列句的主干分别是“It may be said that”和“this effect is not a part”,主语从句的主干则是“the measure is its effect”。

(三)修饰语

修饰语主要指定语、状语和插入语等。其中,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用来说明该事物的特征或品质;状语则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是整个句子的成分;插入语是指插入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多表示补充说明,前后一般都有标点符号将其与句中其他成分隔开。仍然以上面的句子为例,第二个并列句中“its original motive”是主句宾语“a part”的后置定语,翻译时可以直接译为定语;主语从句“the measure of the worth of any social institution is its effect in enlarging and improving experience”中,“the worth of any social institution”是主语“the measure”的后置定语,“in enlarging and improving experience”是表语“effect”的后置定语,翻译时都可以直接按照汉语习惯前置翻译。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4

很多考生在决定考研之后会感到十分纠结,有些不必要上的课是否应该逃掉?期末考试即将来临,考研复习是否应该暂时中断?招聘企业是自己十分心仪的,简历是否需要投递?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与找工作、上课、期末考试的冲突日益加大,考生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惟学浙大考研网老师认为:既然选择了考研,那么就意味着在考研结束前,你没有多少时间去找工作,也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找工作,否则到头来落个两头空。以过来人的经验看,很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秋季大型校内招聘会,对考研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这时许多人都感到考研颇为辛苦,日子比较枯燥,对考研能否考上开始有些动摇,对自己的决定正确与否开始犹豫不决。此时,一旦在招聘会上找到一个还可以的工作,或是看到同学找到了还可以的工作,就心思动摇,也开始想找工作、无心学习或干脆宣布不考研了的人,相当的多。他们前功尽弃,到头来实际上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工作,至少与考上研究生后能找到的工作和发展机遇来说,没几个人找到了那么好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是早早地放弃了,真是可惜。许多类似这种情形的人后来都有些后悔,因为工作了之后再要考研,绝没有一些在校生想象的那么容易,要付出远比应届时更多数倍的努力(如那些在职考研者,在工作之余还要天天学习到深夜,仍然时间不够用)以及承担更大的压力(如辞职考研,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很高,不太希望你失败,因为失败的后面还有个人生活以及家里人的经济负担)。

所以惟学浙大考研网老师再次强调,既然要考研,就不要在考研结束前花太多的心思找工作。如果在考试结束后你发现自己真的考得很糟糕,那么你也完全可以在考研结束后的寒假和第二学期找(在春节后各地有很多招聘会,不要错过)。如果你早早地想着如果考不上就去工作,早早地老想着为自己的失败留好退路,你通常是考不上的。

考研复习紧张,所以复习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时间似乎不够,想逃课复习的人也不在少数吧,但是任课老师看到学生逃课肯定不高兴,所以要和任课老师搞好关系,多跟老师谈自己的客观情况。但是,总的说来,如果准备得早,也未必就需要逃课才能考上研究生。

在大三大四时的复习课和答疑通常都很重要,老师会有指导性的、方向性的话语,可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其他就是把老师以前布置过的作业都重新做了一遍,期末考试大体不会出问题的。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5

第一.如果英语不是像大山说中国话那样,不建议翻译方向。包括随声翻译或笔译。因为现在会英语的人很多大一点的公司能和老外说2句~~小学都可以了。

第二。虽然现在大家的英语底子好了。但是都不专业。

我说的专业不是你的 英语专业。

比如,我是学金融的,我考了个BEC中级优秀比我六级考满分还管用。

因为BEC是商务英语~~在工作面试时,BEC比英语四六级管用得多。

我一个朋友是学酒店管理的,他考的就是旅游方面的英语。在工作中虽然好多人过了四六级,但在接待时却不会说了。

第三。由于你是英语的本科生,我建议你考上研究生后,不要在读语言方面的了。除非是小语种,像阿拉伯语 东欧某个小国的........

我建议你读一些金融贸易方面的。再结合你的英语以后进外企不成问题。

虽然现在金融危机,但赔钱的是搞金融的但赚钱的还是搞金融的。

你可以想想4-5年后的中国。

我觉得读研究生空闲时间很多你可以考:

BEC高级 优秀

外销员 资格证书

再学一门语言 如日语 韩语 墨西哥语 ............

外销员这个证书对于非外贸专业的人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说这个证书没有含金量~~是错误的。看看报明条件就知道了。(外销员和报关员需本科以上学历)

还有一个现在很时尚的证书

保险代理人 现在很多公司都要以前在保险公司干过的人。因为这种人受过很多打击。能说会道,懂得勾心斗角~~!!

如果你出国的话 不要去美国 澳大利亚 原因 去的人太多了 供过于求

最好去英国,如果你能学到正中的英式英语,英式口音的话,回来教书也是很NB的。你听听CCTV9的。大部分是英式口音!

读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可以发挥你英语本科的优势啊~!!!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应对十法 篇6

1. 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 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 替换法

有些词, 在古书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 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 ”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 ”观”换成了”景象”。

3. 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 但词义已发生变化, 有的扩大缩小了, 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 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 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 然后再翻译。

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以一头进, 试使斗而才, 因责常供。 (《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 “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 “才”前省略了“促织”, “责”后省略了宾语“之”, 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 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 这里是借代用法, 译为”做官的人”。

例: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 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 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 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 都可保留不译。

7. 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

例: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 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 , 句中的“谨”表谦称, 也可删去不译。

8. 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 常构成倒装句, 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 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 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 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 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 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 这话读起来不顺, 听起来别扭, 如果变通一下, 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 0. 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 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 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 (《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 使意思明豁, 可译为:使敌人降顺, 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7

(1)把非谓语动词直接译成名词

例:When that happens, it is not a mistake: it is mankind's instinct for moral reasoning in action, an instinct that should be encouraged rather than laughed at.

当人们产生同情心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错误,这是人类用道德观念进行推理的`本能在起作用,这种本能应得到鼓励,而不应遭到嘲弄

(2)把非谓语动词直接译成谓词动词

例:Some of these causes are completely reasonable results of social needs. Others are reasonable consequences of particular advances in science being to some extent self-accelerating.

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来自社会需求;另一些则是由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加速而产生某些特定发展的必然结果。

(3)把非谓语动词直接译成动词

例:However, the world is so made that elegant systems are in principle unable to deal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more fascinating and delightful aspects.

然而,世界就是如此,完美的体系一般而言是无法解决世上某些更加引人入胜的课题的。

(4)把非谓语动词直接译成形容词

例:The existence of the giant clouds was virtually required for the Big Bang, first put forward in the 1920s, to maintain its reign as the dominant explanation of the cosmos.

轻松攻克考研翻译 篇8

考研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所有的考生都磨刀霍霍,或紧张焦虑,或恐惧担心,或安然处之,或哀叹唏嘘......所有的感情,似乎都如箭在弦,战时一触即发。翻译,在试卷中只有10分的翻译,更是令好多考生“译愁不展”,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作者根据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大多数临战考生面临的考研翻译问题。其一: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到了现在,总觉得自己那么多的英语单词都没有记过,让我怎么去翻译?其二,考研翻译中每一个句子都是长句、难句、复杂句,连句子结构都看不懂,怎么去翻译?

其实,以上问题,是可以轻松解决的。

一、茫茫词海,“译网”情深

单词,单词,单词,茫茫词海,没有人能够说自己就是一本活字典;生词,多义词,熟词生义,谁又能说对考研翻译的单词问题十拿九稳?所以,面对考研翻译的单词问题,不仅仅是英语单词量小的人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刚好相反,词汇量小的同学可能能够轻松解决翻译中的单词问题,而词汇量大的同学,则可能翻译出来,漏洞百出。且看:

在1994年72)题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中,school是“学派”的意思,而不是“学校”的`意思;

在1995年74)题when the qualities to be measured中,quality是“特征”的意思,而不是“质量”的意思;

在74)题elegant system中,elegant是“完美,完善”的意思,而不是“优雅”的意思;

在71)题there is an agreed account of human rights中,account是“认识,看法”的意思,而不是“帐户”的意思;

在75)题some respected ideas中,respected是“公认”的意思,而不是“受人尊敬的”的意思;

在74)题appropriate to various branch of historical inquiry中,inquiry是“研究,探究,探索”的意思,而不是“询问”的意思;

在75)题arising from mass migration movement中,movement是“移动,流动”的意思,而不是“运动”的意思;

在75)题And home appliances will become so smart that...中,smart是“智能化”的意思,而不是“聪明”的意思;

在65)题a technology of behavior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中,technology是“方法,研究方法”的意思,而不是“技术”的意思;

在65)题like the concept of set in mathematics中,set是“集,集合”而不是“一套,放置”的意思;

在62)题we are obliged to them中,oblige是“感谢,感激”的意思,而不是“被迫”的意思;

在48)题a fact underlined by statistics中,underline是“强调,表明,突出”的意思,而不是“下划线”的意思.......。

以上这些,只是翻译中单词问题的冰山一角,还不包括考生在翻译中碰到的超纲词,根本没有碰到过的单词,甚至连电脑word格式都不认的单词。

这样一来,有人感觉,考研翻译就更恐怖了。单词量大的英语高手都解决不了,那我单词量小了,又该如何解决?回答很简单,所有考研翻译中的单词问题,不论是你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你必须要用到的一个翻译技巧,那就是词义选择。词义选择这个技巧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考研翻译中所有的单词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这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到底应该用什么来翻译。

(一)根据词性、词根、词缀来确定词义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9

近年来, 由于中国经济实力逐渐强大, 国际地位逐步上升,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频繁起来。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开展与各国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合作, 使中国在文化和其他各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外宣”或者说“对外宣传”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而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全球化, 不可否认, 英语已经在国际交流上占据了强势地位, 因此, 英语在对外宣传中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时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 它也逐渐成为我国城市、企业、旅游业等进行对外宣传的主要外语。同时, 利用英语进行外宣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因此, 对外宣传翻译就担负起了尤为重要的责任。那么, 外宣英译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们知道, 除了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外, 外宣文献翻译工作者还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 因此, 文化差异成了外宣翻译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

2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对外宣英译的影响

不可否认,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导致我国和西方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及思维方式迥然而异, 发展水平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而正是由于这些文化方面的个性差异, 外宣翻译便出现了一些障碍。

纽马克指出,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表现方式是一个社会所独有的, 并使用一种待定语言作为其的表达方式[2]。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外宣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简单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因此, 外宣翻译人员应当保持对目标语和源语之间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 从源语国家出发, 把目标语受众作为中心, 最终站在目标语国家文化的角度传递信息, 并且以目标受众的眼光感知和评判自己翻译时所传递的信息。具体说来, 我们首先必须尽力避免的就是对汉语中大量出现的文化词的误译。

2.1 注意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由于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因此必然会出现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这些中国特色新词反映了我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 蕴涵中国民族特色, 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即具有“创造性, 实效性, 不易求证性”[3]等特点, 因此, 这些词汇相对应的英译几乎鲜有先例可供我们借鉴, 这时就不能拘泥于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简单转换, 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式, 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 用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意译出来。例如, “形象工程”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 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 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 因此我们应该意译为“vanity project”。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image project”, 译入语读者可能就会对这个“形象”究竟是“什么形象”有疑问。在英语中, “vanity”一词本来就有“浮夸, 虚荣”之意, 正符合“形象工程”的内在含义, 因此“vanity project”比“image project”更能向译入语读者传达该词的语义内涵。另一方面, 由于译文的目标受众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 对中国的国情也不一定了解, 因此在翻译这些中国特色新词时, 如果逐字对应翻译不能让外宣的受众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 我们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利用一些解释性的补充信息来使其更利于目标受众的理解, 否则, 如果我们只是按中文的字面意思简单翻译成对应的英文文本, 不但不能使读者理解其中的内含, 还会产生歧义, 这就有可能对我们的外宣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例如, 我们经常提到的“三农”对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词汇, 但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将其简单译为“three agricultures”则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 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对其略作调整, 并且添加解释补充性的内容:three problems about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2.2 避免中式英语

所谓中式英语 (Chinglish) 是指畸形的、混合的、在用词搭配上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和文化方面确实存在客观方面的差异, 因此, 中式英语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即英语中找不到确切对应汉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这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不同造成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二是译者的水平对中式英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 译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如知识水平, 经验以及对中英文化的了解,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中式英语, 也会被看作是一种创新性行为。翻译过程必需建立在对原文本的理解之上,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翻译的理解有两重含义:一是对原文的理解, 二是对译文选词的理解。此外, 我们还应该清楚, 透彻的双向理解并不一定会产生完美的表述, 因为翻译过程除了理解外还包括语法、词汇、表达、习惯用法等。有些表达在汉语里面很常见, 但是译成英语却得花一些心思, 因为需要保证表述尽可能原汁原味传达原文内涵, 并且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也得尽量保持一致。不可否认,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确实给外宣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 译员应该不断补充知识, 加强综合能力, 提高自身素养, 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避免中式英语, 尽可能让译文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内涵。

2.3 注意中西文化中意象的差异

众所周知,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有数不胜数的文化意象和典故积淀流传下来。然而, 这些意象和典故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译入语读者来说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或者偏差, 比如中国的“龙”这个意象的翻译。对中国人来说, 龙是吉祥的象征。中国龙具有神秘的色彩, 代表着正义的神的形象;而在遥远的西方, 龙 (dragon) 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 却常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 有关“龙”的英译到目前仍有争议。在外宣英译过程中, 对于我国独有的意象和典故, 有时可以借用国外已有的、具有类似内涵的意象和典故来表达其意, 以使读者对中国的意象和典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做一个铺垫。例如, 我们经常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因此就可将其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Chinese version of Romeo and Juliet.当然, 这种译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产生兴趣并逐步有了了解, 在不久的将来, 很多这样带有解释性的翻译就可以减少甚至略去了。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提倡文化多元化的社会, 因此“东西文化相互补充”是这个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作为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手段, 翻译在两种文化的交融和衔接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问题上, 不同文化如何做到把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递给世界并且让其他国家最终接受, 关键就在于要做到把源语的文化顺利移植到目标语的文化环境当中去, 从而带动自身的发展。因此, 如果我们盲目奉行中英文完全对应, 一味按照西方主流价值观进行外宣翻译, 虽然译文必然可以做到流畅且地道, 但它却容易使中国文化的特色在译文中完全丧失, 最终造成很多读者并不能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甚至会由于译者盲目尊崇目标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而使汉语文化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的失真, 抹杀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的民族特性。这样, 自然也没有实现外宣的目标——让世界了解中国。而保持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翻译方式则不同, 它是以源语为出发点, 源语文化传播为导向, 虽让外国受众可能会有“陌生感”, 但却能保留汉语文化和语言的“异国情调”, 从而向目标语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使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最终实现真正的中西文化交融。综上所述, 外宣翻译应以译入语为目标和归宿, 设法化解由于文化、社会背景、逻辑思维、审美观等方面不同而带来的理解困难及偏差, 使读者能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会遇到障碍, 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原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 最终完成让世界人民都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的目标。因此, 为提高译文的质量, 译者应不断学习, 深入研究各方面文化的发展动态, 并将其应用于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提高译者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并运用适当的翻译技能, 才能使译文更准确、更规范、更地道, 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

[2]杨全红.汉英词语翻译探微[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

[3]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 2005 (1) :76.

[4]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 2004 (2) :40-43.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50.

考研英语翻译技巧 篇10

英语中长句较多,句中修饰语多且长,使句子结构复杂,所以英译汉时,不能照样克隆复制,而是要根据汉语语法的特点,灵活处理。切分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指把英语中的长句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它通常包括单词分译、短语分译和句子分译这三种情况。

一、单词分译

单词分译是指把原文中的一个单词拆译成一个小句或者句子。采用单词分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句法上的`需要。由于一些单词在搭配、词义等方面的特点,直译会使句子生硬晦涩,翻译腔十足,而把某个单词分译却能使句子通顺,且不损伤愿意。二是为了修饰上的需要,如加强语气,突出重点等。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都可分译。

【例】Yet it is painfully apparent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would never think of themselves as law-breakers, let alone criminals, are taking increasing liberties with the legal codes that are designed to protect and nourish their society.

【译文】显然,数百万美国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违法,更不用说犯罪了,而就是他们越来越肆意歪曲的旨在保护和培育这个社会的法律条文,这真令人痛心。

【解析】原文中painfully apparent如果照字面译成“痛心地明显的”,就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如将painfully单译成句,既突出了重点,表明作者对这一现象感到痛心的心情,又使语言自然流畅。

二、短语分译

短语分译是指把原文中的一个短语分译成一个句子。名词短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通常都可以分译成句。

【例】These cheerful little trams, dating back to 1873, chug and sway up the towering hills with bells ringing and people hanging from every opening.

【译文】这些令人欢快的小缆车建于1873年,嘎嚓噶嚓摇摆爬上高耸的山峦。车上铃儿叮当作响,每个窗口都是人。(介词短语分译)

三、句子分译

句子分译可以分为简单句的分译、并列复合句的分译、主从复合句的分译以及其他情况的分译。

1.简单句的分译

【例】But another round of war in the region clearly would put strain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译文】但是,如果该地区再次发生战争,显然会使国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2.并列复合句的分译

英语并列复合句常常在分句连接处加以切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例】The entire cable-car system recently got an overhaul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operations, so you are on firm ground even if the streets seem to be tilting beneath you.

【译文】在运行了一个世纪之后,最近对整个缆车系统进行了彻底检修。所以即使你觉得街道似乎在下面倾斜,你在缆车上仍很安全。(在连词so处切分)

3.主从复合句的分译

英语复合句汉译时常在分句连接处加以切分,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例】One day, while out on the bleak moors, Pip is startled by a hulking, menacing man who threatens him if he does not bring him some food immediately.

【译文】匹普外出在阴冷的荒原上游荡时,一个魁梧、凶狠的男子把他吓了一跳。这个男子威胁他,让他立即为他送些食物来。(在who引导的从句前切分)

4.其他情况的分译

有些长句的翻译需根据具体情况、意群的分布等进行灵活处理,合理进行切分,使译文层次分明,观点明确。

【例】Suddenly the door bursts open and the Time Traveler appears, dirty, disheveled, and bedraggled, with a nasty cut on this chin.

【译文】突然,门猛然开了,时间旅行家出现了。他十分肮脏,衣冠不整,满身是泥,下巴颏被严重划伤。(在appear后切分)

2015考研英语 阅读翻译 篇11

今天的句子不难,我们循序渐进!但是今天的句子是来自二月的经济学人是最有时效性的句子,最原汁原味的句子。认真看吧!

IN HIS big annual speech to Congress, Barack Obama made several promises: he pledged to raise the minimum wage for those contracted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create a new tax-free savings bond to encourage Americans to save, to work for the closure of the Guantánamo Bay prison, to push immigration reforms and to veto any sanctions that Congress might pass designed to derail his deal with Iran over its nuclear programme.词汇突破:pledge 承诺

veto 否决(注意和vote:投票)

sanction 制裁,命令,决定n.制裁,处罚;批准,认可;约束力;鼓励vt.批准;鼓励,容忍

derail 破坏,出轨

主干识别:Barack Obama made several promises

其他成分:IN HIS big annual speech to Congress 状语

he pledged to raise the minimum wage for those contracted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create a new tax-free savings bond to encourage Americans to save, to work for the closure of the Guantánamo Bay prison, to push immigration reforms and to veto any sanctions that Congress might pass designed to derail his deal with Iran over its nuclear programme.冒号引导的从句解释说明前面的promises.从句中的主干: Sb pledged to do

如何应对考研翻译? 篇12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如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 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表现在价值观方面。在我国历史上, 数千年的变革沿习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中庸之道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思想体系。人生处世要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 待人接物, 言行举止要遵从温良恭俭让, 把谦虚作为美德, 以虚心为本分, 反对自我表现, 自我宣扬。中国文化强调和突出群体性特征, 不提倡把个人利益摆放在集体利益之上。

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想特征就是人文主义, 提倡以人为本位,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发展自我, 表现自我。所以, 西方思想反映出个体文化身份, 集团利益屈从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文化特色。

中英两种价值观在语言上的表现为:1) 从个体到整体与从整体到个体, 从现在到过去与从过去到现在。英文描述事物是从小到大, 从个体到整体, 从特殊到一般;中文则恰恰相反。比如:“Sanya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the world.”, 遵照中国人的叙事习惯, 我们要译成“三亚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说到地点我们习惯于从世界到国家, 再从城市到具体地点。讲时间按年、月、日、钟点为序, 这些都是与英美人相反的。2) 句中不同位置放置未知部分与已知部分。在句子中, 如有已知与未知两部分, 英美人常是从未知到已知, 如英美人说“What are you doing?”;而中国人则相反, 我们会说“你在干什么?”3) 重点优先与平铺叙述, 英美人是将语言的重点放在前面, 如“That criminal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yesterday”, 我们要翻译成“昨天警察抓住了那个罪犯”。

(2) 在思维方面, 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当英美国人民表达喜好时, 喜欢选择名词, 撇开具体的形象, 往往以抽象为特点;而中国人注重细节描述, 偏好动词。这种差异我们经常能从中外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感受到。例如:Nothing could be too expensive in the shop.若把这句话直译为:“这个商店什么东西都不贵”, 那就闹笑话了。因为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其正确译文应该是:商场里什么东西都太贵。又如: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这个双重否定句体现出西方人抽象的逆向思维模式。有人这样直译:“过高估计这项发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这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正确的译文应为: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3) 在问候、称呼和其他交际套语有很大的不相同, 我们在飞机场、火车站接外国客人会说:“欢迎您, 这一路辛苦您了。”如果译成:“Welcome.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在外国人看来, 这种问候是对累了的人表达体贴关心却不是迎接某人。以下的说法才是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Welcome.You’ve had a long trip.”或“Welcome.Did you have a longflight?”我们碰到老人时喜欢这样说:“老人家这么大的年纪, 身子骨还是这么好。”而英美国家的人却忌讳被别人说成年纪大, 所以我们不能译为:“You are so old but you are still so healthy.”可以这样译:“You are very strong.”或“You look very well.”

在书面语称呼上, 对“Dear Headmaster…”或“Dear General…”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 往往不译作“亲爱的校长”“亲爱的将军”, 而要用“尊敬的”来称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 但在英语习惯里, “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社交用语中西方有很多差异, 翻译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用法, 这样才显得自然、得体、礼貌, 否则就会显得生硬、别扭、甚至造成误会。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 接待、访问或者参观等场合, 中方的人常说“欢迎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西方的人会认为: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 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welcome.”或“Welcome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2) 见面时, 中方常备有礼物, 送礼时还要附上一句客套话“区区薄礼, 不成敬意”。很多时候礼品并不薄却也这么说;而英美人送礼时认为: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 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 中国人宴请客人吃饭时会客套地说“没什么好菜, 请大家随便吃一点。”在吃完饭后我们也常说“今天招待不周, 请各位多多包涵”。英美人眼里, 这样的客气礼貌话却招人反感, 他们觉得这样说显得虚假做作, 如果直译为:“Forgive me for the poor meal today”那就大错特错了。用餐开始时, 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 yourself.”用餐完毕时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这样才会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4) 中西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地域上的不同必然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有许多歌颂西风的诗词, 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句。英国地处高纬度地区, 常年气候偏寒冷, 诗歌中常描写夏日的美丽, 汉语诗歌则描绘春天的美丽。如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fleeing.译成:你是秋的呼吸, 啊, 奔放的西风;你无形地莅临时, 残叶们逃亡, 它们像回避巫师的成群鬼魂。

英美人是由游牧民族发展演变而来, 与马有着深厚的情感, 因此, 在英语中有许多带“马”的习语, 如:horse laugh (哈哈大笑) , horse trading (精明的讨价还价) , horse sense (常识) , horseplay (喧闹的娱乐) , a will horse (工作认真的人) , a dead horse (徒劳的事情) , ride on the high horse (盛气凌人)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农业国, 因此, 历史上传承下来很多与农业相关的俗语和成语, 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等, 这些成语都有丰富的引申意义, 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 我们不能简单地就字面翻译, 有必要借助意译。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两个成语, 我们可以译成“Things will be easily settled when conditions are ripe”, “拔苗助长”译成“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 “守株待兔”译成“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s”。

(5) 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宗教经典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交流, 许多词义东西方的人们已经互相理解和接受, 我们直译过来或直译过去即可。如:Bible (圣经) 、baptism (洗礼) 、nun (修女) 、church (教堂) 、God (上帝) , 中文的玉帝 (Jade Emperor) 、观音 (Guanyin) 、菩萨 (Buddha) 。有一些则有很深厚的比喻或引申意义, 如:Achilles’heel (阿切尔的脚后跟, 比喻唯一致命的弱点)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比喻灾难) 、a messiah (弥赛亚, 比喻救世主) 、a Solomon (所罗门, 指聪明人) 、a kiss of death (死神之吻, 指表面友好实际坑人的行为) 、an Uncle Tom (汤姆叔叔, 指逆来顺受的人) 、a catch-22 situation (指左右两难的境界) 。中国的历史文化中, 典故数量多不胜数, 意义包罗万象, 理解其中意思往往也是外国人深感头痛的问题, 如负荆请罪、指鹿为马、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等等, 不了解历史背景, 就无法解释词义,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译入语读者理解困难, 则有必要借助意译, 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译成“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反过来, 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 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本末倒置”。这些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与直译相比较, 意译注重诠释内在意思, 忽略修饰文体等细节, 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行文也更加自然流畅。

(6) 有一些词的意义, 中外褒贬不同, 如propaganda (宣传) , 英文中是贬义, 汉语中则是褒义;mass (群众) , 英文中指乌合之众, 汉语中指人们大众;Politician (政治家) 、aggressive (有进取心的) 这两个词在英语中含有贬义, 中文中是褒义。我们在翻译时尽量避免这些词, 而换成另外的词汇, 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尴尬和不愉快。

(7) 对于一些动物, 中西方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如:中国人对龙充满了崇拜之情, 认为龙是美丽、善良、威严、尊严、神秘和吉祥的化身, 我们有许多含龙字的成语和习语, 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一条龙、龙飞凤舞、龙生九子、龙头蛇尾、龙驭宾天、龙行虎步、车水马龙等等。这与dragon在英美人心目中的邪恶、残暴、丑陋的形象正好相反, 在英文中the great red Dragon指与上帝作对的人, a dragon woman指母夜叉, the old dragon则是指的魔鬼。面对这种理解上的巨大差异, 我们通常用意译法或直译加上意译法。如, “画龙点睛”可以译成“add the finishing touch”, “龙腾虎跃”译成“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有时采用借用法来翻译, 如“亚洲四小龙”译成“the four tigers of Asia”。

英美国家的人喜欢狗, 甚至把狗作为家庭一员, 他们常常用狗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是个幸运的人) , “You are a top dog.” (你是一位重要人物)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或“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 , 等等。相反, 中国人在历史上都是比较讨厌并看不起狗的, 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翻译时我们也要用意译法或借用的方法, 切不可直译, 狗急跳墙 (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 、狗腿子 (henchman) 、狗胆包天 (monstrous audacity) 。

借用法还可以拿来翻译很多的习语如:somethingfishy (蛛丝马迹) 、as strong as horse (气壮如牛) 、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gooseflesh (鸡皮疙瘩) 、as wise as an owl (像猴子一样聪明) 、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as blind as a bat (鼠目寸光) 、a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for the birds (对牛弹琴) 。

(8) 借用的翻译法还可以用于颜色的翻译, 如“green-eyed”在英语中是“羡慕、妒嫉之意”。习语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s.我们翻译成“眼红, 害了红眼病”再如, in the red (亏损、赤字) 、bluefilm (黄色影片) 、in the black (赢利) , 这样读者比较好理解和接受。

我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只有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 并且时刻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 力求“信、达、雅”, 才能避免错译、误译, 从而更好地进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摘要:中西方文化有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陈述事情的先后顺序不同, 用词的习惯各异, 交际套语各有特点, 相同词语的褒贬意义不同, 动物和颜色有不同意义等等,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差异, 让东西方的交流更加通畅准确。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叙事顺序,用词习惯,褒贬,动物,颜色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1.

[2]陈艳粉.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霍恩比, 李北达.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商务印书馆,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4]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 :78-82.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7]宋天锡.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8]谢则融.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M].湖南:湖南师大外国学院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行政审批工作会议简报下一篇:对电影大空头的观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