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心理特点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专生心理特点(精选8篇)

中专生心理特点 篇1

本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采取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毅力,让学生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愉悦学习等措施形成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中专生;数学学习;特点

目前中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比较要用脑的习题,思维上存在惰性,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机械记忆优于逻辑思维等,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职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加强数学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经过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我对当今中职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归纳总结如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中专生认为学习数学的作用是为了毕业。小部分中专生认为学习数学的作用是为了考高职或成高,还有一小部分中专生没有考虑,总之,学习数学和职业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中专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一般,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学习数学无所谓,更有甚者,还有同学讨厌学习数学,这与他们“考高职或成高”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讨厌学习数学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他们讨厌数学的根本原因与数学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高中数学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现阶段中专新生数学基础很差,而数学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又要求数学学习新台阶式的前进,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链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因为学生以前接受知识的信息量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的正迁移比较困难。学习方法不得当

学生的平均智力是正常的,但有的学生往往不注意数学学习本身的特点,在一些重要的需要记忆的数学内容学习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大多停留在机械学习上,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人课前不预习,课后不作系统的总结,作业也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因而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与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他们大多选择抄其他同学的或者干脆不做,很少会有同学主动思考,然后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来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水平低

中专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较低,从而不能较好地抓住反映数学表面的不同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为理性思维提供材料,具体表现在: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不考虑题目的要求和条件,没有很好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就开始解题,套公式、搬法则,答题走题。解题书写过程中还参和着很多不必要的东西等等,此外,多数学生思维肤浅、呆板,缺乏联想,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而缺乏更深一层的分析与综合理解,缺乏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

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这些特点,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解决:第一,结合生活实例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时候可以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老师每天给你们10万元,而你们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连续给30天,你们愿意吗?”来引入,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第二,渗透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毅力,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渗透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困难,此时,教师用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鼓励的话,都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可难的信心和力量;第三,让学生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愉悦学习,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数学课堂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

中专生心理特点 篇2

人的意识是对周围事物感知的基础上, 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 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体育意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其内涵较为丰富。广义是指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 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随着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水平的提高, 不断加深对体育的整体认识, 促进身心体育意识深化发展和自我完善。从狭义角度分析,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专项运动理解程度的反映, 即为运动意识。

体育意识同人的其他意识一样, 都是人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人们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 而且是为了指导人们更有效地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专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与其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体育基础直接关联, 且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和制约。

2、中专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中专生一般处于15-19岁, 正是青春发育期, 身体生长发育很快。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 给其心理发展带来了微妙的影响。“生理-心理”的联动反应,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 既能塑造健康的体魄, 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体育意识。

对883名中专生 (平均生理年龄17.5岁, 男生471名, 占53.3%;女生412名, 占46.7%。) 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 其体育意识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 在长期的学校体育熏陶中, 初步形成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入校后,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4.2小时 (平均) , 分6次 (平均) 进行, 打破了在中学的固定的每周2节体育课, 增加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活动成为其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 (2) 体育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同学喜欢对抗性、力量性、刺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 如足球 (24.5%) 、篮球 (30.3%) , 都是最受欢迎的项目。而女同学喜欢柔韧性、协调性、趣味性较高的体育项目, 如健美操, 占23.5%, 排球, 占28.7%; (3) 对体育的需求意识更为强烈。中专生的各种生理机能正处于发育高潮, 精力旺盛, 朝气蓬勃, 思维敏捷, 兴趣广泛, 求新求异, 在学习的余暇时间内自然产生更多更新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体育的需求意识更为强烈。其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会带来一系列好处, 如认为在体育活动中能体会到青春活力的占81.5%, 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体魄的占79.01%, 能培养意志的占60.8%, 能克服困难的占48.7%, 能为今后奠定一个良好基础的占63.5%。

3、中专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综合性的认识活动, 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一般所有的实际的整体认识活动。即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体育的认识, 获得了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 并在态度和行动上有所表现。故依据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结合体育的特点, 是培养体育意识的主导原则。同时必须认识到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是随着学生体育实践能力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的, 这就需要教师给以科学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培养, 才能使之不断丰富与完善。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主渠道。体育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十分直接的教学形式, 因而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形式, 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最为现实的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应以掌握“三基”为出发点和终身受益的宗旨, 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愿望, 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增强体育意识。

美化体育环境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实践证明, 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以保证其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 心情舒畅, 获得健康效应, 加深体育意识。因此, 优美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刺激, 增加锻炼的欲望, 对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或对体育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经验, 因此, 在培养过程中, 必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取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法, 才能事半功倍。学生体育意识的个性特点, 主要表现在对体育参与方式程度上的不同, 加上个人的经历和对体育的观念不同, 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因人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体育意识。

运用典型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运用典型教育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推动作用, 也有助于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强健体魄, 以建立最佳的人才结构,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砚田.大学体育,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8) .

[2]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3, (3) .

中专生心理特点 篇3

【关键词】顶岗实习 适应期 职业指导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中专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专生接触社会、接受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了解岗位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中专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根据文件精神,中专生毕业前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实行“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专生参加顶岗实习,既是理论知识转化生产实践的检验过程,也是中专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角色的转变——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换,但这离不开学校、企业和家长的关心和指导。反之,中专生的困惑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在中专生顶岗实习适应期进行职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专生参加顶岗实习是中专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过程,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兴奋好奇期、矛盾冲突期、稳定妥协期。实践证明:每位实习生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了解中专生成长的规律和心理变化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症下药,及时疏导,确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兴奋好奇期(第1个月)

此时期是中专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初期,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心情异常兴奋,跃跃欲试。对新环境充满新鲜与好奇,渴望尽快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以及将来自身的发展。分析其兴奋的原因有:1.中专生在校学习了十几年,终于能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2.中专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自食其力或减轻家庭负担。3.中专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心和向往。

针对此阶段中专生的特点,指导教师要了解中专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跟进,巧妙地找到教育切入点,进行就业指导。比如帮助中专生进行心理调试,帮助中专生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必要时可带领中专生参观公司,熟悉环境,帮助中专生克服过度兴奋的心理,必要时给热情过火的中专生“泼泼冷水”。普通心理学表明:人在过度兴奋时往往会伴有焦虑、急躁、好奇等情绪。如果指导教师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中专生很容易犯错误,如有的中专生到公司参加岗前培训时,出于好奇随便进入公司的禁区;有的中专生操作时不按公司的操作规程进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的中专生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事急于求成,锋芒毕露,与公司同事的关系紧张,甚至受到别人的排挤等。

为了便于中专生在公司实习期间能够顺利地“软着陆”,我们教师应指导中专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克服过度兴奋,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之门还未真正启动,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人进职场要学会示弱,要低调谦逊。教师可通过座谈、电话、QQ等方式及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为后期的实习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矛盾冲突期(第2~4月)

此时期是中专生进入企业的中期,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心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职业与学业、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矛盾。分析其原因:首先,由于现代化生产分工较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中职生在生产服务一线多担任操作工、装配工、检测工,单调、枯燥、重复较多的生产劳动容易产生厌倦感;其次,由于实习单位加班、倒班较多,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自由支配时间少,与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再次,中专生实习期津贴相对较低,中专生获得的劳动报酬比老员工低,由此心理失衡,于是,种种矛盾就产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习指导教师不察言观色,不与中专生进行交流沟通,中专生面临的矛盾和纠结无法解除,就容易产生离职离岗的想法。加之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工作的确很辛苦,对孩子离职的想法暗中怂恿,就会导致学生状态不稳定,甚至出现成批离职的现象。因此,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做好以下几点:

国情教育。帮助中专生了解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点及现状等。

定位教育。中专生不论在学校学习成绩如何,技能怎样,到实习单位都应该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岗位不断积累,逐步提升晋级。要指导中专生正确定位,不能心浮气躁。

耐挫教育。中专生刚走出校园,有着一腔热情,但当他的言行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励志教育。指导教师列举一些成功者的事例,树立成才典型,帮助中专生度过矛盾冲突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

纪律教育。指导教师积极宣讲学校实习管理制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阐明违反实习协议和随意离职要承担的后果,从制度层面来约束中专生,防止中专生实习期间随意离职行为的发生。

三、稳定妥协期(第5个月~实习期结束)

此时期是中专生实习的中后期。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逐步适应所处的职业环境,职业理想和兴趣开始形成并逐步稳定,对周围的人际环境开始认同,能主动融入到环境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对职业环境和工资待遇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逐渐达成一致,开始理性地思考未来。

通过教师的职业指导,中专生度过了矛盾冲突期,离职现象逐步下降,心理趋向稳定,逐步与同事、师傅相处融洽,认同企业文化。但由于中专生的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涉世不深,容易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对自己的发展还是定位不准,职业去向还是不明。此时的稳定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此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瞄准方向,练好技术,提高技能。作为一线的技术劳动者和服务者,中专生应清楚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短期内的发展方向,老师应鼓励中专生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多观察勤动脑,不仅要熟悉自己岗位的工作,还要熟悉整个生产流程和体系,甚至精益求精、有创新地去完成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协调好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发展积累人脉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中专生在实习单位工作愉快,产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减少频繁跳槽的现象。

鼓励与实习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企业更倾向使用熟练工,因此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中专生很受企业的青睐。从市场调研来看,实习生比毕业生更容易就业,也更受企业欢迎。反之,如果中专生在实习期即将结束时匆忙离职,将面临重新选择和重新适应,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况且如果第二次选择的职业岗位与第一次的悬殊较大,以前的工作积累就化为零。

我们将职业指导工作延伸到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去,对中专生校外实习进行全程跟踪,全方位管理、指导和帮助,让中专生顺利成长、成才、成功,教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意义,学校的办学成效和特色才能凸显,学校的科学发展才具有永恒的活力。

中专心理健康论文500字 篇4

那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乘公交车去亲戚家。上车后,我向车内环视了一下,啊,没有空位置。我只好无奈地拉住扶手向窗外看风景。汽车在一个站停了下来,一位老人上了车,看上去年纪很大了初中心理健康作文500字作文。他站在我身边,“啊D”车子突然一刹车,我的身子失去平衡,一个劲得向前冲,正好撞到了那位老爷爷,还踩着了他的脚。我连忙向老爷爷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没关系。”老人慈祥的笑容是我放宽了心,但脸还是涨得红了

真是出乎意料,他竟然一点也不怪我,他瞧着我不好意思的样子,继续安慰我:“这也不是不的错!”这时我的心甜甜的,真切得体会到别人宽容的滋味,好感动。

宽容是一副心理健康的良药,朋友间宽容是一种友谊的理解,它是一种大度,一种美德,一笔财富。宽容是要用广阔胸怀去包容别人的过错,原谅他。宽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宽容,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生活中为人处事要懂得宽容,学会宽容,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中专班主任工作压力与心理问题 篇5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群体是我国特殊的教师群体。由于中职学生素质偏低,班主任在对学生管理存在两难一怕:学生管理难,教学开展难,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怕学生出事。而且大多数班主任往往要身兼多职:一方面班主任有自己的专业,平时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要上好专业课,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提手班级管理工作,每天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协调学校、任课老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所以在学生身上比一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承受更多的压力。由于中职中专类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我认为中职中专类学校班主任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生素质偏低管理难度大

由于生源质量的减小,中职学校为了生存,招来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进入职校后,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于这么一群看不到未来,缺乏动力的弱势群体,传统说教的管理方式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些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班主任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行为实施矫正措施,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但当通过各种努力,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时,班主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而产生了职业倦怠。

2、学生管理得不到家长支持和配合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大都旭在激烈的中考或高考中的失意者,还有少数连初中学业都没有完成。中中教育逐渐渐形成转变成了许多初等教育失败者的“临时收容所”。一部分家长并未指望防孩子在学校能学到什么,而是把孩子放在学校给学校看看,把学校当作大幼儿园。类似的情景并不少见,有时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家长回答很干脆,能念就念,不行就退学吧。家长把学生推进学校,大不了推进社会,这样的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思想品行不闻不问,懒于配合,往往使学校教育工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这些因素都极易造成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

3、班主任自身缺乏成就感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社会、家庭普通不认可中职学校,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途。学生除非万不得已,少有主动选择职业学校的。加之,很多职校老师本身就存在这种观念,所以在招生中自已就把定位降低了一个甚至几个档次,专门针对那些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或是根本就没有参加中考的,有的甚至中学辍学在社会上已闲荡一两年的。这些学生因为本身素质较低,所以一进校就明显表现出极度厌学情绪,不管班主任如何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照样我行我素。长些以往,班主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没有成就感,自己是不被人尊重的。

4、班主任存在角色的冲突。

中职班主任的角色多元化,其承担的职责内容多,产生角色压力大。中职班主任大部分还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又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者和心理问题的咨询者。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几乎是无所不包:学生的思想品德要管,身心健康要管,学习要管,生活要管,安全要管,甚至学生的劳动和实践操作班主任都要跟班进行管理,班主任的工作繁重而琐碎。这种多角色的高期待和频繁的转换会使班主任产生角色混乱或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地使班主任感到无所适从,比其他教师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5、招生与就业非教学工作要求中职教师要走出学校。

目前,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生源数量问题,中职学校招生难,生源少,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大都采取了招生工作人人要参与,个个有指标的招

中专生心理特点 篇6

改革职业中专教育评价体系对于职业中专的教育评价来说,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学质量与学生职业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优劣及教学质量高低的情况,而是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避免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召开行之有效的家长会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到校时间短,环境的变化,对家乡及父母的思念与日俱增。即时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教师沟通、家长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校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对稳定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通过教师的言行来切实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的学生时,教师不能通过体罚或人格歧视等方式伤害学生的尊严,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融洽关系,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总之,学习、人际关系是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职业中专的实际出发,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学生心理进行远程在线心理辅导,保障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中专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篇7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中专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 青春发育期在青春期, 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必须正视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促进其健康成长, 使之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目前以初中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专学校, 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求知欲强, 思想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感情丰富, 精力旺盛,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辨别能力较差;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 但又不愿受人管束, 思想方法简单, 处事原则、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影响, 个性尚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目前中专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

学习动力不足, 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同学被老师无视、被同学轻视或是被家长打骂, 在学习上没有一种成就感, 致使他们把学习视为畏途, 恐学、厌学。进入到中专学校以后, 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由此导致恐学、厌学以及焦虑的心理加剧。

2、独立生活与人际关系方面

现阶段的中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由此便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缺乏独立的个性, 当他们远离父母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时, 往往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 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 使部分学生出现烦躁、自卑、自傲、害羞、忌妒、抑郁、消沉等情绪, 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这种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延缓了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

3、情绪方面

中专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4岁至18岁的青春期, 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 自控能力非常差。因为自尊、敏感和争强好胜因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

4、网络心理方面

社会网络化, 让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青年学生一直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 网络以其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身份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与平等性等特征吸引着学生。很多中专生年龄较小, 上网寻求的是消极的心理需求, 比如说猎奇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发泄欲求、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等等。殊不知, 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 记忆力开始下降, 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 而对于上网的渴望却加深。

二、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专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严重的“断乳期”

中专学生处在青少年的非常特殊的阶段, 他们从初中直接升入中专学校, 他们的未来不是升入大学继续学习, 而是面临就业, 这就迫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 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 他们的心理又处在中学生心理活动阶段, 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同时, 我国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社会的变革和各种消极现象都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专教育中依然存在

在中专学校, 尽管不存在升学的压力, 却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刻板, 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促进其成长和发展为育人宗旨。从而, 使厌学成为目前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易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科教育要结合学科内容,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学科教育时, 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 相互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2、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 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和座谈。不定期举办时事政策讲座, 分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谈心广场”等形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有关交友、考试等问题的看法, 等等。这些都对正面教育学生, 客观进行自我评价, 面对现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开展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 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专学校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使他们得到治疗, 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创建和谐校园, 为中专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要使学生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和谐的校园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环境, 因此, 要创建和谐校园。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建设和谐班集体。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 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篇8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48-01

中专生,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这类群体,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跟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对于这类群体而言,他们有自身独有的特性,在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和自身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定義:健康是指不但身体方面没有缺陷和疾病,在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上也没有不足,这样才能称之为健康。那么,对于当前的中专生们,显然,他们的健康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对中专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有力的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1.1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由学习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大部分。在中专生的学习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对他们开设了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这样庞杂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对中专生的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之所以会上中专,要么是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没有办法考入一所理想的高中,要么是迫于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需要学生尽早走上社会挣钱来补贴家用。但是,就调查而而言,大部分的中专生都属于第一种。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高中的文化知识尚且很难听懂,再要他们匀出一部分的精力去学习技能方面的知识,显然是非常吃力的。这样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没有办法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有很多的同学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表现非常的明显,如学生经常萎靡不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精打采,甚至于出现食欲不振,失眠或是神经衰弱等等现象。这样的学习状态,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还会使学生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中专生的学习,仍然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论英雄。那么,对于中专生而言,学习成绩的不优,会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忠实度越来越低,再加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学生面临着辍学的严重问题。这样的学生,没有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大的家庭中的,他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有一些真心的朋友来听自己讲话。然而,很多学生,由于不会处理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他们的关系非常的紧张,甚至于出现一些矛盾,由于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致使矛盾越积越深,最终使得这样的学生因没有朋友而被孤立,产生抑郁情绪

(2)与老师的关系紧张。中专生们,由于自身的克制能力差,自觉性不够高,经常会受到老师们的管制。学生与生俱来的叛逆心理。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逆反情绪,会有一种不被理解的感觉。老师一味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致使学习的风气也越来越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老师对学生经常的责骂,学生在自尊心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3)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对于中专生们,在家里很少能够得到家里人的理解。由于功课不好,学校也不优,致使家长对学生的失望。学生与家长之间没有办法进行及时的沟通,致使矛盾越积越深,得不到父母应有的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心理如何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呢?

1.3 情感方面的问题

对于情感方面的问题,我们很容易能想到的,就是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渴望被理解,便会将时间花在谈恋爱上。由于年龄的限制,加上阅历不多,他们根本不明白真正的爱情是怎样,在这样的感情发展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出此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

2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中专生出现的这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有哪些有效的对策能够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呢?接下来,本文将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对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予以有效的引导和解决。

2.1 加强学生与身边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学生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群体。有老师、家长、同学。这些群体,组成了中专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那么,要想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老师、同学和家长应当做出一定的贡献。老师应当对关系学生,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尊进行维护,同学要多多关心身边的内向的学生,家长也应当多与自己的子女进行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打开心扉,不再生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中。

2.2 开展心理普查工作

在新生入校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普查,针对于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对他们的心理、性格、爱好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并且,校方组织相关人员对他们存在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予以记录下来。对于心理方面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对其金鑫宾馆心理方面的辅导,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只有上面两方面的对策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和使用,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3 结语

中专生,作为当前社会的一类特殊的群体,应当受到社会的重视。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心理健康的人才,那么,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当前社会应尽的义务。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使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专生的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侯冬玲.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16(2).

[2] 孟淑青.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

上一篇:关于梦想的策划书下一篇:2024年招标代理工作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