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
我的太空生活
2069年,我早已经大学毕业了,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成了一名宇航员,离开了地球,到宇宙空间站生活。
太空里的空间站生活可有趣了20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空间站是一艘巨大的宇宙船。船里地板是一根根钢丝搭起来的,因为这样人们才能穿着带钩子的鞋子走路,人才不会飘来飘去。在太空,所有的`东西都会失重,所以太空生活和地球上不一样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文章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出自, 此链接!。大小便是件趣事是在一种特殊的马桶上进行的。这马桶可以把人紧紧地吸住,人和粪便才不会到处乱飞,将粪便储蓄起来,作其它用途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素材库。
#from 我的太空生活 来自大学网 end#
睡觉更有趣了,要把人绑在睡袋里,睡的时候,睡袋有可能满房间乱飞,但不丝毫影响你睡眠,如果你不想在飘飞中入梦,就得把睡袋绑住,
吃饭怎么办呢?饭菜是用太阳能来加热,然后放到瓶子里(就是太空碗)吃。
太空生活真有趣,相信在不久将来,我们的航空技术越来越先进,地球上的普通居民也可以到太空上来玩一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
很差差还行好很好
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
红苹果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
黄苹果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
青苹果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
一、总体评价
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是按照2012年普通高考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要求命制的, 题型、结构、分值、考试时间等完全符合考纲要求。理综卷生物试题部分是“6+4+2”模式, 选择题6个小题共36分, 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39分, 非选择题选考题2个小题, 每个题15分, 必考题75分 (36分+39分) , 选考题2个小题39题和40题, 各15分, 任选一题作答, 生物部分总分是90分。试题内容突出了学科核心知识, 重点内容重点考;但试题难中易比例 (5:6:1) 把握不是很好, 与历年高考命题要求“难:中:易=2:5:3”差距较大, 难题过多, 如4、6、31、32题, 共计32分 (6+6+11+9) , 特别是第6题, 难度值只有0.129, 导致整个试题难度值过低 (必考题0.455) ;个别题超纲 (如6题) , 没按考纲要求命题。
二、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一) 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试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教育测量学理论, 一般的常模参照测验 (如高考) , 由于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之间的差异, 进而把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因此, 一般要求考试题目的平均难度为0.50, 各个题目的难度值在0.50±0.20之间。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题目的整体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
1.小题难度分析。根据《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数据, 对生物试题各题进行难度分析。
注:表1、2数据来自《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P.24~25。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伯衡研究员认为, 确定试题的难度范围, 不同学科的做法不尽相同。就生物学科而言,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和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而小于0.7的试题定为中档题;小于和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高考实践表明, 试题难度值在0.50~0.60之间比较合适, 且其中难度值在0.7以上的题目和0.4以下的题目相对来说都应该少一些, 0.7以上的题目大约占30%, 0.4以下的题目大约占20%, 难度值在0.4~0.7之间的题目大约占50%, 也就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占分比是3:5:2。依据这个标准,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必考题中 (1~6, 29~32) , 难题 (P≤0.4) 有4、6、31、32题, 共计32分 (6+6+11+9) ;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2、3、5、29、30题, 合计37分 (6×3+10+9) ;容易题 (P≥0.7) 只有一个即第1题, 6分。易、中、难题比是6:37:32≈1:6:5, 显然难题太多, 容易题太少。
下面表3、4是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生物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抽样统计。
注:表3、4数据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高考理科试题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第131~198页。
统计表3、4必考题中 (1~6, 29~32) , 难题 (P≤0.4) 有29、32题, 共计17分 (9+8) ;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3、4、31题, 合计24分 (6+6+12) ;容易题 (P≥0.7) 有1、2、5、6、30题, 合计34分 (6×4+10) 。易、中、难题比是34:24:17≈4:3:2, 容易题多了, 中档题不足。
2.整体难度分析。根据表1正确率可以求出6个小题平均分, 平均分=正确率×满分, 如1题为70.46%×6=4.23分, 2题为59.87%×6=3.59分, 3题为43.06%×6=2.59分, 4题为35.37%×6=2.12分, 5题为68.44%×6=4.10分, 6题为12.89%×6=0.77分, 1~6题合计平均分为17.4分 (4.23+3.59+2.59+2.12+4.10+0.77) , 第Ⅰ卷 (选择题) 难度值为 (平均分÷满分) 17.4÷36 (6×6) =0.483。
由表2数据可以计算出第Ⅱ卷 (非选择题) 必考题 (29~32)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16.71 (5.08+4.71+3.43+3.49) ÷39=0.428。
河北省模拟考试1~6题平均分 (17.4) +29~32题平均分 (16.71) =34.11分,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0.4548 (34.11÷75) 。
根据表3难度值可以求出1~6题各题平均分, 平均分=难度值×满分, 如1题为0.876×6=5.256分, 2题为0.833×6=4.998分, 3题为0.514×6=3.084分, 4题为0.666×6=3.996分, 5题为0.850×6=5.1分, 6题为0.877×6=5.262分。1~6题合计27.696分, 第Ⅰ卷 (选择题) 难度值为27.696÷36=0.769。
由表4难度值求出29~32题各题平均分, 平均分=难度值×满分, 如29题0.363×9=3.267分, 30题0.749×10=7.49分, 31题0.683×12=8.196分, 32题0.247×8=1.976分, 29~32题合计20.929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必考题难度为20.929÷39=0.537。
2011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试题必考题整体难度是, 1~6题平均分 (27.696) +29~32题平均分 (20.929) =48.625分,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0.648 (48.625÷75) 。
(二) 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考试题目对考生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 在该题目上水平高的考生得高分, 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区分度低的试题, 则对考生水平不能很好地鉴别, 水平高和水平低考生的得分差不多, 甚至正好相反。区分度 (D) 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通常D值为正值, 称为积极区分;D值为负值称为消极区分;D值为0称为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试题, 其D值越大, 区分的效果越好。
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 (Ebel L) 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用区分度评价题目性能的标准, 区分度在0.40以上, 为很好, 在0.30~0.39之间, 为良好, 修改会更佳, 在0.20~0.7之间, 尚可, 仍需修改, 在0.19以下, 差, 必须淘汰。我国高考的题目区分度一般要求在0.3以上, 低于0.3的题目, 区分能力比较差, 区分度在0.2以下的题目一般应淘汰。依据这个标准,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第6题区分度是0.19, 区分度很差, 属于被淘汰的题目, 第1题区分度是0.3, 其它试题都在0.3以上, 说明这些试题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是很强的。从表4、5中也能看出, 2011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试题区分度都在0.3以上, 区分能力很好, 这也说明我国高考试题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是很强的。
三、试题内容分析
2012年河北省模拟考试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结构与分裂、细胞代谢 (酶和光合作用) 、遗传的基本规律、进化、神经、免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微生物、植物芳香油和植物色素提取、基因工程、胚胎工程以及实验等知识内容, 这些知识在《考纲》中都被列为最高要求Ⅱ。Ⅱ的具体含义是, 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具体知识内容及分布如下表。
统计表7各模块分值:必修1 (32分) , 必修2 (15分) , 必修3 (28分) , 选修 (15分) 。并与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分布及比例比较, 如下表。
2012年河北省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基本与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各模块平均分值及比例相同。从试题内容分布来说, 是比较好的。
四、难题分析
难题有4 (0.35) 、6 (0.12) 、31 (0.31) 、32 (0.39) , 下面逐一分析。
4题, 考查静息和受到刺激时, 神经细胞对Na+、K+通透性变化和跨膜运输方式。此题采用否定式, 选哪一项叙述错误。难度0.35, 也就是只有35%学生答对。此题正确答案是C, 也就是错误叙述是C, K+大量外流是主动运输。学生忘记了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是顺浓度梯度运输, 只需要载体, 不需要能量。在复习或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 Na+、K+运输都需要载体, 逆浓度运输需要能量, 顺浓度运输不需要能量。此题错误率高, 除知识方面外, 与题干是否定式也有关系, 因为选择题答题思路, 多数题目都是正向思维, 都是选哪个是正确的。前3个题都是选正确的, 突然来一个选错误的, 在思维定式作用 (老是按照正向思维去考虑) 下, 在临场紧张情况下, 就感到心理很烦躁, 很容易答错, 这就影响到考试的效果。这也是选择题命题原则中“题干少用否定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6题, 考查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难度0.13, 区分度0.19。87%学生选了错误答案, 正确率不到25%, 4个选项随意蒙也有25%几率。由于太难, 所以区分度也太低, 没有鉴别能力, 好学生、差学生分不开, 甚至还可能是好学生选错了, 差学生选对了。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试题编制问题就是考查知识内容问题。果然是知识内容出了问题, 超纲。此题列出了10个实验内容, 有6个超出《考纲》知识内容范围, 甚至还有的超出了《课标》范围, 《课标》就没要求学, 如“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是选学内容。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6题也是一个实验题, 题中给出的4个实验都是必做实验, 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试剂, 并能正确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 难度0.877, 是一个容易题。4个选项列表表述, 从“实验目的、试剂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非常清楚, 简洁, 一目了然, 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考纲》中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1题, 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应用。难度0.31, 是一道难题, 从内容上说也是难题, 遗传应用题是地地道道的难题, 历来高考如此, 2011年高考课标卷第32题也是一道遗传应用题, 难度0.25。
32题,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知识, 难度0.39。从内容上说, 不应该是难题, 历年高考生态问题试题难度值都在0.6以上, 那怎么变成难题了呢?肯定是试题编制有问题, 下面逐一分析。
第 (1) 问, 没问题, 是教材原话, 必修3第114页。
第 (2) 问, 有4个空格, 这不好, 空格多, 一般每问设空格1~2个, 所填的空尽量放在题目的后面, 先提供充分的论据, 然后再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么做。
第1个空格叫填Ⅱ的同化量, 这就有问题了, 什么是同化量?教材上没有, 学生没学过, 从教材必修3第94页来说, 叫摄入量为好, 因为题中或说教材中注明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 Ⅱ摄入量图中已给出62.8, 直接写上即可, 这个空格没什么意义, 奇怪的是图中没有给出Ⅰ的能量 (生产量) , 设问中也没有问到Ⅰ, 图中没有给出的数字, 应该是让学生答的数字, 不是让学生答的就应该给出, 也就是把条件给充分, 降低难度。第2个空格呼吸量, 较容易, 62.8-2.1-12.6-29.3=18.8。第3个空格问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实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就是净生产量 (净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 就是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减去呼吸量 (呼吸作用消耗掉的一部分能量) , 62.8-18.8=44。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书上没有, 《考纲》也没做要求, 题中也没说明, 我想这一空格多数学生答不出来。如果题中说明, “已知同化量=生长发育繁殖能量+呼吸量”, 再设问, “呼吸量为______________,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 学生就容易答了。
第 (3) 问、第 (4) 问, 没什么问题。
另外, 题干中说, “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图2是示意图, 不是模式图, 教材必修3第101页图5-11才是碳循环模式图, “模式图”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图。“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轮廓而绘成的略图。图2是碳循环略图, 而不是碳循环标准形式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生物测量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第2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题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第Ⅰ卷(共95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380, but that is my last offer.
——OK, it is a ____.
A. costB. dealC. rewardD. price
2. ——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rent a mid-size car?
——I can give you ____ for $24 a day.
A. itB. thatC. oneD. such
3. Every minute he has is spent ____ his English.
A. improvingB. improveC. improvedD. to improve
4. ——David is a wise person.
——But in my opinion, he is ____ than wise.
A. braveB. braverC. more braveD. less brave
5. ——I’m afraid I spilled coffee on the tablecloth.
——____.
A. It’s a shame, actuallyB. I’m sorry to hear that
B. No problem at allD. Don’t worry about it
6. ——If our parents would listen more to us, they would understand us better.
——____. They just expect us to listen.
A. I believe notB. No problemC. Good ideaD. I can’t agree more
7. In Great Britain, ____ are called “public schools” are actually not owned by the state.
A. asB. whatC. thoseD. which
8. ——Could I use your dictionary?
——I’m sorry it isn’t here. I’d get it for you ____ I could remember who last borrowed it.
A. expect thatB. now thatC. if onlyD. even though
9. ____, his parents sent him abroad to study in an art school.
A. When seven years oldB. Having been seven years old
C. When he was seven years oldD. Being seven years old
10. It is certain that he will ____ his business to his son when he gets old.
A. take overB. think overC. hand overD. go over
11. ——They may have left for Wuhan, yes?
——No, they ____. They got the tickets for tomorrow.
A. may notB. don’tC. mustn’tD. can’t
12. He was ____ tired. As soon as he lay down he fell ____.
A. not a bit, sleepyB. not a little, asleepC. not a bit, asleepD. not a little, sleepy
13. His father came home at midnight, and ____, he was drunk.
A. what’s moreB. as a resultC. that is to sayD. sooner or later
14. ____ 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____ the Third World.
A. As; belongs toB. What; belongs toC. It; belonging toD. What; belonging to
15. ——What’s up, Jessica?
——____.
A. Nothing muchB. It’s up to you
C. I enjoyed it very muchD. Nice to see you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
American medical researchers have just reported the first scientific proof that even a small amount of exercise will help us __1__ longer.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scientists at Harvard and Stanford universities, __2__ were very famous in America. It involved(涉及) about 17,000 students who __3__ Harvard between 1916 and 1950.
The scientists __4__ their research in 1960. They collected a lot of__5__ and studied the medical __6__ of everyone in the study group—both living and dead. Members of the study group __7__ how much they walked, how many __8__ they climbed, what kind of sports they went in for and many other things they __9__ each week. The scientists checked __10__ about height, weight, __11__pressure and family records of heart disease. Their research showed exercise helped __12__ the chance of death from a number of diseases. They also concluded that sports and games __13__ people’s bodies and prevented them from __14__ weight.
They found that two thirds of people who had heart __15__ never exercised. One of the scientists said the most important __16__ was that people who do not exercise have more heart diseases, but they __17__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ports until they __18__ the disease. He also said that it might be __19__ to get them to exercise now when their doctors __20__ them to. They take the doctors’ advice very seriously and they want to keep healthy and have a longer life.
1. A. learnB. rememberC. liveD. work
2. A. whereB. whoC. whichD. all
3. A. attendedB. passedC. enteredD. visited
4. A. beganB. finishedC. stoppedD. discovered
5. A. adviceB. factsC. truthD. ideas
6. A. careB. researchC. practiceD. history
7. A. reportedB. countedC. testedD. studied
8. A. pacesB. stepsC. racesD. blackboards
9. A. couldB. shouldC. usedD. did
10. A. informationB. knowledgeC. messageD. news
11. A. airB. waterC. bloodD. strength
12. A. reduceB. slowC. loseD. miss
13. A. increasedB. keptC. built upD. harmed
14. A. losingB. putting onC. leavingD. remaining
15. A. beatB. strikeC. attackD. break
16. A. inventionB. discoveryC. subjectD. plan
17. A. willB. won’tC. didD. didn’t
18. A. knowB. cureC. getD. cause
19. A. importantB. necessaryC. harderD. easier
20. A. adviseB. agreeC. hopeD. lead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一节20小题,第二节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第一节: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
(A)
Why do men die earlier than women? The latest research makes it known that the reason could be that men’s hearts go into rapid decline when they reach middle age.
The larges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geing on the heart has found that women’s longevity may be linked to the fact that their hearts do not lose their pumping power with ag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power of the male heart falls by 20-25 percent between 18 and 70 years of age,” said the head of the study, David Goldspink of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in the UK.
“Within the heart there are millions of cells that enable it to beat. Between the age of 20 and 70, one-third of those cells die and are not replaced in men,” said Goldspink. “This is part of the ageing process.”
What surprises scientists is that the female heart sees very little loss of these cells. A healthy 70-year-old woman’s heart could perform almost as well as a 20-year-old one’s.
“This gender difference might just explain why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 said Goldspink. They studied more than 250 healthy men and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8 and 80, focusing on healthy persons to remove the confusing influence of disease. “The team has yet to find why ageing takes a greater loss on the male heart,” said Goldspink.
The good news is that men can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ir heart with regular exercise. Goldspink stressed that women also need regular exercise to prevent their leg muscles becoming smaller and weaker as they age.
1. The underlined word “longevity”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probably refers to “____”.
A. health B. long life C. ageing D. effect
2. The text mainly talks about ____.
A. men’s heart cells B. women’s ageing process
C. the gender difference D. hearts and long life
3.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UK scientists have known that ____.
A. women have more cells than men when they are born
B. women can replace the cells that enable the heart to beat
C. the female heart loses few of the cells with age
D. women never lose their pumping power with age
4. If you want to live longer, you should ____.
A. enable your heart to beat much faster
B. find out the reason for ageing
C. exercise regularly to keep your heart healthy
D. prevent your cells from being lost
5. We can know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
A. the reason why ageing takes a greater loss on the male heart has been found out
B. scientists are on the way to finding out why the male heart loses more of the cells
C. the team has done something to prevent the male from suffering the greater loss
D. women over 70 could lose more heart cells than those at the age of 20
(B)
Xinjiang: The plane carrying the bodies of three Chinese engineers, who were shot dead in Pakistan on Wednesday, landed at Urumqi airport on Friday.
Investigations are focusing on why no guards escorted the engineers the day when they were attacked. Local police usually accompanied the group during their travels in the country.
Earlier in the day, 10 other Chinese engineers who worked together with the victims returned to Hefei. They were all from Hefei Cement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and were in Pakistan to offer technical servi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ement factory there.
“The guards of the Chinese engineers were not accompanying them when they were attacked,” local police officer Pervez Zahoor said. “Police are investigating as to why the guards did not do so that day.”
Pakistan President Pervez Musharraf said in Islamabad on Friday that all th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between Pakistan and China would continue and the incident would not affect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e told Xinhua News Agency that the incident had shocked him. “We condemn it in the strongest terms,” he said. “We are annoyed at those who carried out this very evil act. We are determined to catch them and give them the strongest and harshest punishment.”
Families of the victims—Long Hongbao, 32, Wei Jianping, 54, and Zhao Bin, 46—have spoken of their disaster. “I can’t accept his death, as he called me only days ago to say he would be coming back this Saturday,” Zhao’s wife said. The father of Long, from Hefei, said, “My son was the pillar of the family. How can this tragedy have happened to him?”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are expected to get at least 400,000 yuan (US$ 49,000) in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insurance policie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news? ____.
A. China will not send engineers to Pakistan until the attackers are found
B. Luckily the three families will get compens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of Pakistan
C. In all there are thirteen engineers working in Pakistan now
D. Maybe the attackers planned this incident
2. Which word can best replace the word “escort” in Paragraph 2? ____.
A. stay withB. work withC. play withD. train with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news? ____.
A. New Problem for China and Pakistan
B. Bodies of Murdered Engineers Flown Home
C. Killing in Pakistan
D. Sad Families of the Three Chinese Engineers
(C)
Spacing in animals
Flight Distance
Any observant people has noticed that a wild animal will allow a man or other potential enemy to approach only up to a given distance before it escapes. “Flight distance” is the terms used for this interspecies spacing. As a general rule,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an animal and its flight distance—the larger the animal, the greater the distance it must keep between itself and the enemy. An antelope will escape when the enemy is as much as five hundred yards away. The wall lizard’s flight dista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about six feet. Flight is the basic means of survival for mobile creatures.
Critical Distance
Critical distance apparently is present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re is a flight reaction. “Critical distance” includes the narrow zone separating flight distance from attack distance. A lion in a zoo will flee from an approaching man until it meets a barrier that it cannot overcome. If the man continues the approach, he soon penetrates the lion’s critical distance, at which point the cornered lion turns back and begins to slowly stalk (逼近) the man.
Social Distance
Social animals need to stay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Loss of contact with the group can be fatal(致命的)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cluding exposure to enemies. Social distance is not simply the distance at which an animal will lose contact with his group—that is, the distance at which it can no longer see, hear, or smell the group—it is rather a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e at which the animal apparently begins to feel anxious when it goes beyond its limits. We can think of it as a hidden band that contains the group.
Social distance varies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It is quite short—apparently only a few yards—among some animals, and quite long among others.
Social distance is not always rigidly (刻板的) fixed but is determined in part by the situation. When the young of apes and humans are mobile but not yet under control of the mother’s voice, social distance may be the length of her reach. This is readily observed among baboons(狒狒) in a zoo. When the baby approaches a certain point, the mother reaches out to seize the end of its tail and pull it back to her. When added control is needed because of danger, social distance shortens. To show this in man, one has only to watch a family with a number of small children holding hands as they cross a busy stree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suitable explanation to “Flight distance”? ____.
A. Distance between animals of the same species before escaping
B. Distance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animals before escaping
C. Distance between an animal and its enemy before escaping
D. Distance between certain animal species before escaping
2. If an animal’s critical distance is penetrated, it will ____.
A. begin to attackB. try to hideC. begin to jumpD. run away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ocial distance refers to ____.
A. distance at which one cannot see the group
B. psychological distance
C. distance at which the mother baboon can seize the baby’s tail
D. distance at which an animal will lose touch with the group
4. The example of the children holding hands 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in the last paragraph shows that ____.
A. social distance is not always needed
B. there is no social distance among children
C. humans are different from animals in social distance
D. social distance is sometimes determined by outside factors
(D)
At a hospital in Illinois, doctors and patients dress up as clowns (小丑) and put on little plays to make each other laugh. A hospital in New York puts funny books in its library for patients.
Can laughter make sick people feel better?
Yes, say scientists. Laughter is no laughing matter. Scientists think laughter can help sick people feel less pain and get better more quickly. This new idea is being taught to students in medical school.
Doctors have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stress and loneliness, lack of friends and family can harm sick people. Now they are learning that laughter can help put people on the road to recovery.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at laughter gives the body a healthy form of exercise. Also, laughter set free a chemical in the body that speeds healing.
Some doctors are using this new research to make their patients feel like a million dollars. At a California hospital, people who have cancer tell each other funny stories and perform with a famous actor who has had cancer surgery (手术).
Laughter can be good medicine.
1. Some hospitals are trying to make patients laugh because ____.
A. it makes patients feel betterB. patients will be satisfied with them
C. patients will be youngerD. it can cure all the illnesses
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mean? ____.
A. Laughter does not mean laughing
B. Laughter is not a matter at all
C. Laughter is more than a simple laughing
D. Laughter isn’t funny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people who are ill in hospital should ____.
A. read stories with an unexpected ending
B. read medical newspaper every day
C. watch funny TV programs
D. ask their friends or relatives to stay with them
4. It can be inferred (推断)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
A. staying quietly at home will be good to your health
B. some scientists can help patients become very rich
C. doctors in Illinois hospitals must be good at acting
D. laughter will make the body produce a helpful chemical
(E)
Monday—9:00 p.m. PT (11:00 p.m. CT) (Midnight ET)
I love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children’s health. Some questions and their answers become articles, FAQ’s, Updates, Fast Facts, Top Tips, or Guidelines here on the site. I answer others in real time during chat. Either way, here is how to submit a question.
I am available live, for one hour, every weekday. No appointments are necessary! All you have to do is log onto Chat and ask your question. In most cases, you’ll get your answer right the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from chat are selected for me to write about in greater depth. Even if you don’t have time to stay at chat, come for a moment, and send your question to the chat host to be considered for a future article.
Please join me in chat, Monday—November 22, 2004 at 9:00 p.m. PT (11:00 p.m. CT) (Midnight ET)
I will be in the chat room for one hour to answer your children’s health questions.
To ask your question please type a “?” mark on the screen.
A host will call upon you when it is your turn to ask a question.
Click here to chat. Click here to learn more about chat.
Click here for a complete chat schedule.
1. The writer is probably ____.
A. an advertiserB. a lawyerC. a teacherD. an adviser
2. If you want to have a talk, you have to ____.
A. keep right to talkB. write a letter to the author before hand
C. be on the lineD. make an appointment
3. Which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
A. The writer sometimes writes questions into an article
B. The writer can be visited on Monday November 22
C. The talker has to type a “?” mark on the screen
D. Anyone who asks questions must come to the chat room
4. The chat with the writer on the screen ____.
A. lasts one hourB. must be about children’s health questions
C. has to be called on MondayD. must go on in a room
第二节:选出符合语境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一项是多余选项。
The people below are all willing to offer help to those who needs help. Aft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people, there is information about six voluntary jobs (A—F). Decide which place would be most suitable for the person(s) mentioned in questions 1—5 and then mark the correct number on your answer sheet. There is one extra paragraph about one job which you don’t need to use.
__1__ Stephen: Last summer I went through a training program and became a literacy volunteer. When I began to discover what other people’s lives were like because they could not read, I realized the true importance of reading.
__2__ Ben: After graduation, I don’t want to apply for a job at once. Instead, I plan to spare one year to help those who need help most and try my best to improve their lives. You know, education is essential to poverty relief and at the same time I’ll get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my future career.
__3__ Susan: I’m a girl from England and has studied French for years. I’m here in Beijing University studying Chinese. I like China as it is full of mysteries. So I hope the voluntary work will help me to get in touch with Chinese people and get to know about China. Although my study is busy, I can be free at night and at the weekends.
__4__ Tim: Since I myself have overcome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my life, I understand young people’s problems and I know how to listen patiently to others and offer some advice. I’m working now in the daytime so I can only spend two to three hours a day at night to help others.
__5__ Lisa: I burst into tears when I saw those children in a TV programme. What a sight!They are only bone and skin left. What’s worse, every day the children are dying because of lack of food. I realized how lucky I am with enough food and a good chance to get education. The 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 and I hope I can do something for them.
第Ⅱ卷(共35分)
第三部分: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As is known by all, nowadays Internet is1.____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our daily2.____
life. On it, we can only read news at home and abroad 3.____
but also get so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4.____
We are often send e-mails to our classmates or our 5.____
teachers or make telephone call to our families as well 6.____
as our friends. However, we can go to school on the net,7.____
read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and even teach myself English.8.____
We can also enjoy music, watching sports and play computer9.____
games on the net. We can do shopping even without leaving our homes. 10.____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今年你校校庆,毕业前夕,高三年级同学决定给母校献上一份贺礼,学生会向各班征求意见,同学们为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请你收集同学们的建议及其相关的理由。
同学建议——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
(1) 在植树节那天为学校种树,美化校园;
(2)向新同学、亲戚朋友介绍学校,带领他们参观学校。
同时,阐明你的建议和理由。
注意:1.字数:100~1202.开头已给出。
Before graduation, we decide to give a meaningful gift to our school for its birth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埃及人不仅建金字塔,也修神庙。而且总趋势是,越往后,神庙便修得越宏伟高大,在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与之相应的是,祭司作为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能量极大,而且越往后便越膨胀,越强势。
最初僧权还没有从王权中分化出来,国王就是最大的僧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僧权便从王权中分离出来了。既然国王必须依靠僧侣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那么国王与祭司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矛盾和冲突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随着祭司阶级权势日增,王权与僧侣势力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严重,且越到后来,越显得不可调和。事实上,从古王国后期起,祭司阶层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与王权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埃及社会在被迫供养一个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以外,还得遭受庞大祭司阶层的经济压迫和掠夺。在太阳神崇拜之新神学的强制下,埃及社会被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为之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同时,埃及人还为形形色色的小神祗修庙塑像,而且还举行复杂的祭拜仪式。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不用说,祭司作为一个寄生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
及至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僧侣的权势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新高度,阿蒙高僧的职务竞已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改为父子世袭!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第四十六年的一次审判中,十名审判官中竟有九人为僧侣。僧侣阶级权势之大,无以复加,即便这一时期埃及国势日衰,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甚至晚至希腊人统治埃及时,神庙僧侣仍然拥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这对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为有效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不得不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对祭司们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
凡此种种表明,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只能是一个成绩不菲的先行者,却不可能对西亚地中海世界进行深度的整合,这项工作只能留给后起的文明来做。
这就是为什么较之“发迹”之前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虽然所掌握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多得多,却没能表现出长久维系一个强大国家、使文明不断成长壮大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埃及文明作为最早的文明之一,虽然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帝国,虽然以种种方式包括军事行动启动了西亚地中海世界的整合进程,却注定只能是开个头而已。
(摘编自阮炜《文明的毒瘤》,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埃及人热衷于追求死后的永生,执着于来世,他们建金字塔,修神庙,在追求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
B.最初的僧权与王权是合二为一的,国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最大的僧侣,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僧权从王权中分离了出来。C.古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得祭司阶层成为古埃及一个特殊的寄生阶层,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极大。
D.祭司与国王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关系,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埃及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承受着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和庞大的祭司阶层的双重经济压迫和剥削。
B.祭司靠新神学强制埃及社会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并为各种各样的神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
C.祭司利用控制古埃及人民的精神世界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对社会的掠夺,而且随着僧侣势力的增大,这种控制和掠夺越发变本加厉。
D.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阿蒙高僧的职务改为世袭制,并出现了一次审判的十名审判员中有九名都是僧侣的情况,可见当时僧侣阶级权势之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司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是埃及社会的毒瘤,即使是在埃及国势日衰之际,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B.由于僧侣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托勒密王朝的希腊王国为有效统治埃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极力巴结讨好祭司们。
C.古埃及人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费于虚无缥缈的来世关怀,这种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文明只能是一个先行者,而不能对西亚地中海地区进行深度整合。
D.王权与僧权纷争不断,所以埃及虽掌握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却不能长久维系一个强大的国家、使文明发展壮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闯
滩 许
畅
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扑打着游开。“二哥!”天南朝船上挥手。他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二哥回家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上。“二哥,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笑着说:“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
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天南举着手臂,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 “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就行!”天南瞪大眼睛,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家里只剩咱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天南,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怪人,说咱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 “咱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 “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这样,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钱装进袋子里扎好。可一时不知找谁去算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子里摸到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现在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
二哥走上前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他其实信二哥的话,但天南就想去试试,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他摸摸袋子里的钱,差不多再攒上一年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在等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门前光秃秃的”暗示了家中人丁凋零的境况,与后文二哥所说的“家里只剩咱两个了”相呼应。
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C.天南吹口哨的情节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精心为之,“呜?呜?”的哨声引出了“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尽管有霎时的犹豫,但可以看出天南是个有决心、有计划的人,即使二哥不同意他外出闯滩,他也要努力攒钱,到外面去闯一闯。
5.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分析这两处写“船”的作用。(5分)(1)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2分)
答:
(2)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3分)
答:
6.小说为什么要以“闯滩”为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6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 昭然历劫新
黄殿琴
孙维媛
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如果说他是一个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潇洒豪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如果说是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同时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甚至是一位探险家。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
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等专著。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中国红学会的创立。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都卓有成就。
冯老回忆说:“中学时读《红楼梦》,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读《红楼梦》。这一看,就没有再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了解一个人并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就有了默契。
冯其庸对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真正产生共鸣,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革”开始,冯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深人静后,冯其庸就挑灯夜战,一笔一笔地抄,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写,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赶完。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曹雪芹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
冯老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查看古文献和实地调查。他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得出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崭新的结论,即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他深入研究,发现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证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已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写成《论庚辰本》。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以望其项背。没有肝胆人生,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192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
(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曾说,曹家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
(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
B.作为红学大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祖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出了曹雪芹的祖籍在辽阳这一崭新的结论。
C.己卯本直接抄录《石头记》原稿,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情形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
D.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其成就,略写冯其庸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到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对《红楼梦》进行研读。
B.冯其庸不仅在理论学术方面造诣很深,而且还积极参与红学界的重大活动,比如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C.中学时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书中隐含的个人辛酸,与《红楼梦》擦肩而过。
D.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很难用“某一领域的大家”来框定他的身份。
E.“文革”期间,冯其庸因怕书被抄走而秘密抄写《红楼梦》,在抄写《红楼梦》后他对《红楼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9.“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王安石见其《诗义》,补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恶之。
神宗用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一正已,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振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元祐二年,召为起居舍人。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逾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会知汉阳军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谏官交章请治之,又造为危言,欲置之法。汝砺日:“此罗织之渐也。”数以白执政,不能救,遂上蔬论列,不听。谏官指汝砺为朋党,及确贬新州,又须汝砺草词,遂落职知徐州。初,汝砺在台时,论吕嘉问事,与确异趣,徙外十年,确为有力。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有狱当贷,执政以特旨杀之,汝砺持不下。执政怒,罚其属。汝砺言:“制书有不便,许奏论,法也。属又何罪?”遂自劾请去,章四上。诏免属罚,徙汝砺礼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恶之
恶:厌恶 B.语折之
折:打断 C.伺间复言
间:私下 D.又造为危言
造:编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B.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C.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D.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汝砺言论直指时弊。宋神宗任命彭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彭汝砺首先陈述十件事,指陈时政利弊,他指出的多是朝中大臣难言的事。
B.彭汝砺敢于直言进谏。宋神宗让宦官王中正去带兵,彭汝砺认为此举不当,并以史警示,连续进言,直到宋神宗改变了态度。
C.彭汝砺正直无私。彭汝砺曾因与蔡确意见不一被蔡确暗中用力而外任十年,在蔡确被构陷时他不计前嫌相帮,以致被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被贬徐州。
D.彭汝砺依法办事。执政大臣对彭汝砺审理的案件横加干涉,要求处死犯人,而彭汝砺坚持应依法宽恕,最终,皇上下诏令免除了犯人罪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译文:
(2)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E.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15.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两句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后来人们常用此阐发社会发展、新旧更替的哲理。
(2)李白《蜀道难》中的“
,”两句,道出了蜀山的高危和人们面对难行的蜀道无可奈何的情态。
(3)庄子《逍遥游》以“,”两句,极写大鹏击水之远、腾飞之高,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壮观景象。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对同胞的贫困与苦难缺少体会与感知,就很难从内向外地生发出强烈的改变贫困人群命运的意愿,就很容易在扶贫工作上
,浮于表面。
②“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好政策,它遭遇“七年之痒’的困局,有社会认知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但既然已经起步在路上,就不能。
③她是一个做事的人,往往起了个头儿却很少坚持到底。就如她对画画充满了热情,利用放学时间去兴趣班上课,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将画画工具扔到了一边。A.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
有始无终 B.半途而废
有始无终
浅尝辄止 C.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 D.浅尝辄止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研究发现,梵·高的名作《向日葵》上炽烈的黄颜色已经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向日葵》,压根儿就不是梵·高当年画出来的颜色。
B.真空袋应该具有保鲜、防潮、防霉、防虫、防腐蚀等多种功效,它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储存,而在于有效地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保鲜期。
C.黄粉虫的幼虫即使仅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也能存活一个月以上,并发育为成虫。其所啮食的塑料或被完全降解矿化为CO2,或被化解为虫体脂肪。
D.公安局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拍成的短片作为教材,供公安干警学习,要求他们从中学到识别和抓捕罪犯的技能以及自我保护的本领。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从目前A股行情看,这时候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赚到一大笔钱,但别忘了股市是有风险的。如果入市的养老金比重过大、资金过多,一旦股市行情不好,到时候养老金也会跟着受损。同时,当前中国经济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股市的泡沫情况仍很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此大环境下,养老金入市理当谨慎。A.养老金大量入市确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尽管它可能获得一点收益 B.养老金大量入市也许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从长远看风险不可小觑 C.如果养老金允许入市,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D.只有让养老金按计划有步骤地入市,才能规避风险,保障人民的利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①,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③
,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21.(6分)阅读下文,填上符合特定语境的话语。
某理发师手艺高超,口才也好。
甲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 头发理得太长了。”理发师笑着解释:“ 头发留长一点,让你显得潇洒文雅,而又含蓄深沉,颇符合你的身份。”顾客满意而去。
乙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短了。”理发师笑着解释:______________ 顾客高兴而去。
丙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却还这样说:“20分钟解决问题,理得太快了吧?”理发师从容回答:_____________,顾客微笑而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西番国有两个仙人在山中树下对弈,一老猴每日在树上观看,最终懂得了运思置子之法。仙人离开后,它就下树和人对弈,整个国家没有人胜过它。国王认为它很奇异,把它进献给中国,皇帝下诏让朝中高手与之对弈,又寻求四方高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有人说杨靖善弈,皇帝派人找到他,让他与猴子对弈。杨靖请求放一盘鲜桃在桌边,然后再与猴子对弈。猴子心系于桃,于是接连失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D【解析】“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有误。原文只是说“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
2.B【解析】被强制崇拜的是法老,“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也是为法老举行的,文中说“同时,埃及人还为„„祭拜仪式”。
3.D【解析】因果关系不当,原因应是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
4.B【解析】B项,“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错,二哥此时之所以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在看大哥和爹的相片,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5.【答案示例】(1)通过写“船”不知以后开向何方来暗示天南此时迷惘的心理状态。(2分)
(2)通过写“船”靠岸、有些喧哗来表现天南对外出闯荡的渴望和坚定的决心。(3分)【解析】分析句中写“船”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第一处的描写,是天南迷惘地在河边走时所看到的,根据上文可知,此时天南是“一时不知找谁”,显然此处写“船”暗示了天南的心理。第二处的描写前面有“他内心隐隐跃动”,后紧接“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可见此时天南渴望外出闯荡且已下定决心,此处写“船”正表现了天南的这一态度。
6.【答案示例】①“闯滩”是小说中天南和二哥冲突的焦点,以此为标题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情节。②“闯滩”体现了天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以此为标题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③“闯滩”指外出闯荡世界,以此为标题体现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考虑。小说中,天南要去闯滩,而二哥关心弟弟,不同意他去闯滩,情节冲突主要围绕闯滩展开,由此可知以“闯滩”为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天南想去闯滩,主要源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闯滩”即闯荡世界,以“闯滩”为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小说主旨。
7.B【解析】“最为显著”的说法于文无据,文中介绍了冯其庸红学研究多方面的成就,但并没有说哪一方面是“最为显著”的。
8.AB【解析】A项,“为了帮助„„胡适”错,根据原文可知冯其庸不得不重读《红楼梦》主要是因为他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B项,“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错,原文是说中国红学会的创立有他的功劳。
9.【答案示例】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冯其庸遭受的苦难是造物主给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变得更优秀。②冯其庸年少时因家贫而多次失学,他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③冯其庸“文革”时经历劫难,却真正读懂了《红楼梦》,潜心于《红楼梦》研究,终成红学大家。(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结合这句话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这句话出现在相关链接②中,是卞毓方对冯其庸的评价,而前句则是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经历的评价,称“曹家衰败”对曹雪芹也是一种“培养”。从“同理”一词可知,这句话是说苦难“培养”了冯其庸,“精雕细镂”喻指苦难使冯其庸更加优秀。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冯其庸经历的苦难,并分析这些苦难怎样“培养”了冯其庸。如冯其庸年少时遭受的苦难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文革”时经历的劫难使冯其庸真正读懂了《红楼梦》。10.C【解析】间:空闲。
11.A【解析】作答本题,要在粗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专用名词的用法进行断句。如“时相问新旧之政”中,“时相”作主语,“问”作谓语,“新旧之政”作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差役法”为专用名词,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12.D【解析】皇上下诏令免除的是对彭汝砺的属官的责罚。
13.(1)后来办理吕嘉问的其他官司,汝砺因不逢迎执政大臣,而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汝砺又因为蔡确而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关键词“问”“阿”“为”各1分,“贤之”意动用法1分,句子大意2分)
(2)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以前不敢说的,现在人人都能说了。”(关键词“或”“前日”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安石见到他的《诗义》,让他补任国子直讲,后让他改任为大理寺丞,提拔他为太子中允,不久便厌恶他了。
宋神宗任命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汝砺首先陈述十件事:一是律己,二是用人,三是守法,四是理财,五是养民,六是赈济,七是兴事,八是变法,九是青苗,十是盐事。他指出的其中的利弊,大多是别人难以开口说的。等到王中正与李宪主管西部军队,汝砺说不应当把兵权交给宦官,于是谈到汉、唐发生的宦官祸乱的事。神宗听了很不高兴,用话打断他。汝砺拱手站立不动,等到机会又讲这事,神宗改变了态度,当时在朝堂上的官员都赞叹佩服。
元祐二年,征召汝砺为起居舍人。当时的宰相问他对新政旧政的看法,他回答说:“政策没有彼此之分,只要对就可以。现今变更大的,是取士法和差役法,实行这些制度但士人百姓都不满,没有看到好处。”过了一年,升汝砺为中书舍人,赐金紫。恰逢掌管汉阳军的吴处厚得到蔡确在安州写的诗上奏皇帝,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认为是诽谤皇帝。谏官交替上奏章请求治蔡确的罪,又假造危言,想把他依法治罪。汝砺说:“这是罗织罪名的开始。”多次把这件事报告给执政大臣,不能救助他,于是又上书论述,(皇上也)不听。谏官指责汝砺是蔡确的朋党,等到蔡确被贬到新州,又需要汝砺起草制词,于是彭汝砺被贬官管理徐州。以前汝砺雀御史台时,讨论吕嘉问的事,与蔡确观点不同,汝砺被逐外任十年,蔡确起了很大作用。后来办理吕嘉问的其他官司,汝砺因不逢迎执政大臣,而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汝砺又因为蔡确而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
汝砺加官集贤殿修撰,入朝代理兵、刑二部侍郎。有一个案件应当宽恕犯人,执政大臣却拿特旨要把他杀了,汝砺坚持不能杀。执政大臣大怒,惩罚汝砺的下属。汝砺说:“制书有不合适的地方,允许上奏辩论,这是法令。下属又有什么罪?”于是自己弹劾自已请求离职,奏章四次上呈皇帝。皇帝下诏书免去对汝砺下属的处罚,把汝砺调到礼部,实任吏部侍郎。
哲宗亲政,恢复熙宁、元丰时的政事,人们都争着献上自己所听说过的事,唯独汝砺没有提出建议。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以前不敢说的,现在人人都能说了。”升官代理吏部尚书。言官说汝砺曾经依附刘挚,(朝廷让)他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管理成都府。还没有出发,奏章又多次上呈皇帝,汝砺又被降为待制、江州知州。汝砺到达江州几个月后就因病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
14.CD【解析】A项,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诗中“沙鸥”是“凄苦”的意象;B项,诗人感觉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E项,“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15.【答案示例】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2分)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2分)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2分)
16.(l)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7.A【解析】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半途而废:指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有始无终: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①句横线后有“浮于表面”,故用“浅尝辄止”。②句中有“起步在路上”,故用“半途而废”。③句中有“往往起了个头儿却很少坚持到底”,故用“有始无终”。
18.C【解析】A项,搭配不当。第二处“《向日葵》”与第二处“颜色”主宾不搭配,可把第二个“颜色”改为“作品”。B项,不合逻辑,应将“而在于”改为“更在于”。D项,成分残缺,应在“公安局长”后加“把”。
19.B【解析】A项,“获得一点收益”与横线前的“这时候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赚到一大笔钱”的内容矛盾。C项,养老金已经允许入市,假设语气不符合语境。D项,内容与文段语境不符。
20.【答案示例】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②孩子逃得越急
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答出一空给1分,答出两空给3分,答出三空给5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把握文段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由第①个横线前后的“扬手”和“各种暴力”可知,第①个横线处所填内容与“体罚孩子”有关,而由“莫”字和“远离”二字可知,句中应有“不要”二字;第②个横线前的内容是“父母抓得越紧”,根据文段内容可知。第②个横线处的内容应该是父母抓得紧的后果,故第②个横线处可填“孩子逃得越急”;第③个横线前为分号,分析可知,③所在语句与前面的“孩子才不会„„才会„„”的句式大致相同,且选取的意象与后面的“参天大树”相对立,故此处内容应为“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21.①头发剪得短一点让你显得精神饱满,干练果断,与你的身材正相配。(扣住头发短与人的适配性答题的其他恰当表述均可得分。)
②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你赢得时间和金钱。
22.【立意探索】猴子的弈术天下无双,很多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但杨靖抓住了猴子的弱点,用一盘鲜桃诱惑它,使之在对弈的时候心思不能集中,最终获得了胜利。从杨靖的角度可立意为:面对困难,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就能找到应对之策;要打败对手,应做认真的分析,从而找到对手的弱点,对症下药,方能成功。从猴子的角度也可以立意,比如要注意消除自身的弱点、做事时须心无旁骛、越是胜利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佳作展台】
一盘桃子的教训
猴子失败了!它失败不是因为技艺不精,而是因为心不在焉——它竟然在激烈对弈的时候想着桃子。桃子的色泽花了它的眼,桃子的香甜迷了它的心,于是妙手不见,糟着频出,虽有仙人之术,却终成败军之将。
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不能专注于所做之事而滑入失败的深渊。《孟子》中有个故事,讲的是弈秋教人学弈,某弟子“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个弟子学弈,必然以失败告终。做学生的我们,也有很多人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老师讲解,而想入非非。他们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成绩,原因正在于此。不专注于所做之事,失败还是轻的,严重的可能会危害自己、危害他人。杂技演员不专心,可能从钢丝上坠下,造成终身残疾甚至命丧黄泉;父母带孩子不专心,可能使之遭遇不测,造成伤残;司机开车不专心,可能会撞倒路人,造成死伤„„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因不专注,这种种“可能”,很多都已经成了现实,而且正继续发生着。
那么,还是把那盘“鲜桃”端走,让我们的心专注起来吧。专注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前提。汉代董仲舒求学时,三年目不窥园,孜孜不倦,终成一代大儒。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成就非凡,而其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的专注,他专注于自已的研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曾经的世界首富、美国股神巴菲特,从小就是一个对商业非常专注的人。上大学后专注于金融学,看电视只看经济节目,读书也首选金融类著作。诸如此类,无不说明做事专注是成功的前提。
从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看,专注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做的事情上面,不被外物吸引,不受他事诱惑。有了专注的精神,一件事情,无论多么难做,成功也近在咫尺;有了专注的精神,一件事情,不管多么枯燥,也会变得生动有趣。
语 文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73】
A.遒劲(jìnɡ)
.绦虫(tiáo).B.拓片(tà).颀长(qí).C.桑葚(shân).睥睨(pì).D.蒙骗(mēnɡ).绮丽(qǐ).
污渍(zì).三省吾身(xǐnɡ).吮吸(yǔn).
断壁残垣(yuán).纤细(xiān).
苦心孤诣(yì).湍急(tuān).
载歌载舞(zǎi).C [A项,“绦”读tāo;B项,“吮”读shǔn;D项,“载”读zài。] 2.下列各组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雾霾治理 绿水清山 B.风驰电掣 眼花瞭乱 C.辐射效应 经济转型 D.风度翩翩 实至明归
C [A项,清—青;B项,瞭—缭;D项,明—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河水________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
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________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
③当前,改革发展要冲破旧思想的________,以新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打开新的局面。A.不只 会见 樊篱 C.不止 会见 藩篱
B.不只 拜会 樊篱 D.不止 拜会 藩篱
A [不只:连词,不但,不仅。不止: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会见:动词,跟别人相见。拜会:动词,拜访会见(今多用于外交上的正式访问)。樊篱:名词,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藩篱:名词,篱笆,比喻界限或屏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1 A.推进滩涂围垦,是温州重整雄风、再创辉煌的新保障,是温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新空间。
B.韩剧能够在亚洲地区走红,主要原因是编剧和导演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功不可没。C.民营企业海外寻找的原油资源若要运到国内,必须要有两大石油公司的“排产计划”,否则,不允许进口。
D.她的创新设计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 [A项,“推进滩涂围垦”是“新空间”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功不可没”;D项,“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回报”不合逻辑。]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B.两三竿竹见君子 十万卷书思古人 C.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 D.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选先读书
C [根据“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的意思来选择诗句。A项,突出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B项,突出读书而思古人;D项,说读书的作用。]
6.下列对话中,答话没有言外之意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74】
A.老板:这件棘手的事情你会让你爸爸帮忙吧?他那么有影响力,还认识那么多有名的律师,你的事他也不会不管吧?
小王:可能吧,我21岁了。
B.老师:你提出辞职让我感到很遗憾,希望你重新考虑留下来。你知道公司刚成立不久,以后公司发展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老王:可能吧,我51岁了。
C.妈妈:听说你结婚后要去法国买房定居,你是要放弃国内那么好的单位了? 小王:可能吧,我37岁了。
D.妈妈:最近你怎么老是惦记着我,担心着我,有时还命令我,自以为长大了? 小王:可能吧,我21岁了。
D [A项,言外之意是“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B项,言外之意是“我 年纪大了,等不及了”;C项,言外之意是“我年纪大了,要自己安排今后的生活了”。] 7.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B.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A [A项,写的夏天。]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 .C.范增数目项王 .
B.人皆得以隶使之 .D.填然鼓之 .B [A、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B项是名词作状语。] 9.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子孙对待这些很不爱惜,全部拿给别人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现在急着求您,是我的过错啊 D.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客人穿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
D [A项,“固一世之雄也”译为“本来是一世的英雄豪杰”;B项,“举以予人”译为“拿土地送给别人;C项,“今急而求子”译为“现在情况紧急来求您”。] 10.对《长亭送别》(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75】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A.“云”意思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快活三”“朝天子”是曲牌名。B.在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出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C.“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虚名”“微利”。D [D项,“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说法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收敛 .C [C项,申:重复,加上。] 12.下列句子中“则”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 [A、B、C三项与例句中的“则”是连词,表承接。D项,“则”连词,表转折。] 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告诫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C [C项,表明害民的是“王”而不是“荒年”。] 14.下列对小说《祝福》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A.用分号分列男人与女人的表现,对比说明鲁镇的男人比女人冷漠。B.鲁镇的“女人们”听了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后,对她表现出一定的同情。C.画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老女人们在“鉴赏”别人的痛苦中获得自我满足。D.叙述者“我”在观照祥林嫂不幸的同时,也在冷眼审视着鲁镇的群众。A [用分号只是表现并列关系,不能说明鲁镇的男人比女人冷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困境
韩天琪
随着养生逐渐变为一种时尚,这一领域似乎也开始被各种“伪科学”攻占。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可见,公民的科学素养低并不能作为伪科学盛行的唯一原因。况且,公民科学素养低也与科学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
上述调查同时表明,除科技教育外,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伪科学信息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是科普工作没有跟上,从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公民科学素养不高,有关科学的社会问题又普遍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媒体的科普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首先,在信息发布的起点,作为信息生产、供给者的科学界,缺乏面向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动力与激励。媒体抽样研究表明,中国科技类新闻信息的供给者,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一支独大,科学界自主发布信息少之又少。
而我国科学界学术自主的环境不尽如人意,学术独立性被行政化和边缘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种“砖家”层出不穷,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权威性。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科学传播困境,而旧困未解,新困已至。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源之多样化让科学传播从某种角度说更容易,但也更困难。比如任何来自科学家的科普知识都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单拿出一句话,断章取义。
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科普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新媒体上的传播效果和尺度。现在在微博等新媒体上人们往往选择只看自己想看的,传谣很容易,而辟谣却很难。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相比于其他途径而言,大众传媒特别是科学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仍是“主力军”。其特殊优势在于:传媒面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熟悉公众传播的语言,拥有传播的专业技能,传播速度快。而且,现代传媒已经高度组织化,具有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对于公众而言“可接近性”较强。
15.下列不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困境”的一项是()A.科学界缺乏面向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动力与激励。B.中国公民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较低。C.我国科学界学术自主的环境不尽如人意。D.新媒体使科学传播更容易,也更困难。
B [原文“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可知,“中国公民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较低”不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困境”。]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科学领域的各种“伪科学”便开始盛行。B.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源之多样化让科普传播走出困境。C.大众传媒特别是科学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仍是“主力军”。D.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
C [A项,原文“开始被各种‘伪科学’攻占”的养生领域。B项,原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源之多样化让科学传播从某种角度说更容易,但也更困难”。D项,原文“除科技教育外,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1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导学号:82160076】
(1)《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意为不可滥捕滥伐,含有朴素的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
(2)苏轼《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极言生命之短暂与渺小。
(3)人们常用“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流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用“珠”“玉”作喻表现琵琶弹奏的效果。
(4)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抒情主人公酒醒后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1)斧斤以时入山林(2)渺沧海之一粟(3)大珠小珠落玉盘(4)杨柳岸 晓风残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节选自老舍《想北平》)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节选自叶圣陶《藕与莼菜》)18.选文中两位作者思念故乡的原因各有不同,试作简要说明。(4分)(1)老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叶圣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1)老舍:故乡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它融在血里,赐给我性格与脾气。
(2)叶圣陶:因为故乡有我牵系的亲人、朋友,有藕与莼菜。19.简析两篇选文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导学号:82160077】(1)《想北平》:(3分)(2)《藕与莼菜》:(2分)【答案】(1)《想北平》:①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否定肯定的对比,突出故乡与心灵的黏合。②用长句细致地描述“我”所爱的北平与“我”内心相黏合的状态。③“从„„一直到„„”一句,选取两个代表性意象(细节),把北平在记忆中的留存连成一块,抒发故乡与心灵融为一体的个人感受。④用因果句表明“我”对北平情有独钟。
(2)《藕与莼菜》:①运用设问和反问,吸引注意,增强效果。②多用短句,将怀念故乡的原因明白晓畅地说出,引起共鸣。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有很多南方政敌。某次,林肯与来自南方集团的某一领导有说有笑地走出会场,相谈甚欢。这引起了林肯一个下属的不满,他很严厉地提醒林肯说:“总统,请不要忘了这个人是我们的敌人,你不该对他如此友好。相反,我们应该要消灭他。”林肯转身对他的下属说:“你看,难道我这不是在消灭敌人吗?”
对此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一)文综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2016年冬季拍摄的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路边绿化带照片。绿化带内栽种了常绿灌木,入冬7.推测乙监测点地表景观可能为
A.沼泽草甸 B.森林 C.草原 D.荒漠
8.研究表明ZAA与多种因素有关,甲、乙两观测点ZAA相差较大,其影响因素中最弱的是 A.土层质地 B.地形地势 C.土层含水率 D.植被覆盖率
2017年6月全球最大的海上风能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与会人员参观了目前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前园艺工人对灌木浇透水,并用无纺布从外围围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绿化带入冬前要浇透水,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夜晚温度,防止灌木冻害 B.降低夜晚温度,消减越冬害虫 C.降低白昼温度,减缓灌木生长 D.降低白昼温度,消除内部杂草
2.照片中的常绿灌木作为绿化树种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栽种,但在青藏高原却很少露天栽种,制约其在青藏高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3.城市中的这种绿化带往往修剪整齐,其原因是
A.发挥最高生态效益 B.防止长势过快、耗肥严重 C.行政管理过于严格 D.使城市景观更美观、整洁
就在京沪深等“中国硅谷”用数十亿元风险投资震撼世界之际,我国几个二、三线城市正悄然绽放,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中心。从前以贫困著称的西南城市贵阳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贵阳已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已吸引美国高通公司2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2017年7月苹果公司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在贵阳建设数据中心。贵阳已经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在我国众多二、三线城市中,贵阳能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是因为贵阳拥有
A.优美的白然环境 B.发达的现代科技 C.政策的大力支持 D.通达的现代交通
5.贵阳不仅吸引国内外诸多大公司的投资,目前还集聚了100余家省内电商龙头和知名企业,这些电商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运输成本 B.共用基础设施 C.共用科技人才 D.实现企业合作
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ZA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形区可能为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场-London Arrayoff shore风力发电场,它位于英国东南距海岸20公里之外的泰晤士河口。下图为风电场内单个风电机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场的原因是
A.陆地风能资源匮乏 B.海上风力大 C.海上发电成本低 D.海上风能稳定
10.英国海上风电场的建立,给英国带来的影响是 A.使年降水量减少 B.影响民航飞行
C.使陆地风向发生改变 D.影响海底生物及鸟类飞行 11.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已向海洋进军,但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应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谷子,去壳后被称为小米,小米作为中华民族食用了上千年的主粮,近几十年却“沦为”五谷杂粮,其很大原因在于产量。2017年8月1 6日,华大农业正式发布了谷子育种新成果——“华谷S6”。农业科技人员一直致力于谷子增产研究,力推谷子主粮化。此次发布的“华谷S6”将有望在产量上超越玉米、小麦的平均水平,使谷子有可能成为继土豆之后的我国第五大主粮。
谷子具备耐旱、耐盐碱的特性,适应性广。在营养价值方面,高于其它禾谷类作物,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符合中国人体质,是改善餐桌营养结构的重要品种。此外谷子还可入药、酿酒,其茎叶及谷糠又可做优质饲料。目前我国谷子深加工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陕西米脂县环境优良,“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历来有“小米之乡”的美誉。该县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营养丰富、味道极佳。下图为米脂县示意图。
(1)分析科技人员力推谷子主粮化的原因。(2)分析影响米脂县小米品质优良的白然条件。(3)有人为米脂县设计了两种谷子综合利用方案,如下图所示。请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对其效益及可行性做出评价。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我国多地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酷热难耐之际,一位正在南非桌山旅游的网友发出“来桌山避暑吧”的邀请,引起网络热议。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087米,多悬崖峭壁,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又叫“上帝的餐桌”。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形象的把它称为“上帝的桌布”。桌山的奇特还在于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而它
中部的洼地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其植株密度仅次于热带雨林。下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
(1)从地理角度说明“来桌山避暑
吧”的理论依据。
(2)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及依据。
(3)从大气环流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帝的桌布”是如何形成的。
(4)导致桌山顶部荒芜的戈壁滩与植被茂密的洼地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试从该要素人手分析桌山顶部景观差异的形成过程。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O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所在的九寨沟是我国知名的AAAAA级旅游景区,而这时正值旅游高峰,对九寨沟乃至阿坝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影响。简述地震对当地旅游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20日,中央通报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二是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三是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四是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
请根据这些问题为祁连山国家级白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参考答案
1.A 2.A 3.D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景观地图的判读以及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此题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1.入冬前浇透水,因气温低,水蒸发量较少,故降温作用较小,而水的比热大,在气温下降时,水会放出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因此通过增加土壤水分而减小昼夜温差,从而防止灌木冻害,同时还能起到消减害虫,减轻春旱等作用。2.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受热量影响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而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寒气候区无法满足亚热带常绿灌木的热量需求,所以制约其在青藏高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不足。
3.城市中的绿化树木主要的生态功能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修剪整齐会叶片减少,会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发挥;长势快对土壤肥力消耗大,但绿化植物对土壤肥力一般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大量施肥;行政管理严格对灌木修剪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而是通过严格的行政管理来定期修剪的已达到城市景观的美观、整洁才是真正的目的。
4.C 5.B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分析及产业集聚的原因。4.由题意可知在较为贫困的贵阳已经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以贵阳科技中心的建立得力于大数据的建立,而材料中已明确“贵阳已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而该实验区的建立是政策支持的结果。
5.电商,是利用网络及电子工具来从事所有商务活动的企业。由上题可知这些电商集聚贵阳是因为贵阳大数据的建立,是以利用贵阳电子网络为目的,共用基础设施。
6.C 7.A 8.B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数据图表的分析能力及影响地面辐射和温差的主要因素。
6.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地温影响气温,通过甲乙两观测点近地表的地温可以推测当地气温较低,“喇叭”右侧夏季地温曲线0℃以下的地层应是常年冻土层,所以该地形区地下存在常年冻土,而且埋藏深度较浅,应该位于寒带或高海拔地区。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两地都不能形成冻土;东北平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多形成季节性冻土。
7.根据材料可知乙监测点包络线开口较小,说明乙地气温年较差较小,植被覆盖率较高,故选植被最茂密的沼泽草甸。
8.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层深处的热量从地表向下传递,地表温度年内波动越大,ZAA深度越大,所以ZAA与地层的热扩散力有关,土层质地决定了热传导能力,与问题现象有关;通过上题可知植被覆盖率及土层含水率都会影响地层的热扩散能力,地形类型及海拔的高低对热量的垂直传导基本无影响,而且甲乙两个监测点处于同一地形区地形差别不大。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9.B 10.D 11.C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新能源: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综合开发及影响。
9.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A错误;但海上摩擦力小,风力更大,B正确;海上发电站的建设需克服更多自然环境的限制,因而建设成本更高,C错误;虽然海上风能较陆地稳定,但风能发电受风力大小变化的影响,不管是陆地还是海上都不稳定,D错误。
10.英国的降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上风电场位于英国东南部海域,对英国盛行的盛行西风(西南风)不产生影响;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单个风电机组伸入海底,对海底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风电机组的叶片最高仅110米,不会影响到民航飞行,但对鸟类飞行产生一定影响。
11.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已向海洋进军,说明我国已经掌握了海上风力发电的技术;风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电量大,而海上发电靠近市场;海上风力发电要大规模商业开发,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且大规模开发,投资巨大,所以目前影响其大规模商业应用的主要因素是资金问题。
12.(1)我国人均耕地不足,推广“谷子主粮化”有利于缓解粮食不足,保证粮食供应安全;谷子耐旱,而我国淡水资源短缺,旱灾严重,大力推广谷子种植有利于节约用水,减轻我国生态压力;谷子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可以在我国多地推广,有利于缓解耕地紧张,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谷子营养丰富,利于改善国人的膳食结构,实现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谷子浑身是宝,可有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谷子主粮化可以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每点2分,任答四点,共8分)(2)米脂县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谷子有机质的积累,故颗粒饱满、味道佳;(2分)米脂县白然环境优良,无定河水质清,污染小;(2分)该县地赴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分)这些优越的白然环境造就了米脂县优质的小米生产。
(3)选择方案一:对谷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使谷糠及秸秆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4分)米脂县有丰富且质优的谷子原料,劳动力充足,县内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方案一的加工业技术要求较低,较易实现。(4分)
选择方案二:对谷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使谷糠及秸秆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4分)但目前我国谷子深加工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此方案对技术要求更高,虽附加值更大,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就目前米脂县的发展状况来看还难以实现。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有关的问题、区域农业区位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1)结合我国水土和粮食安全基本国情,结合材料可知推广谷子,谷子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等本身特征符合我国国情。另外谷子的营养价值高,符合中国人体质,是改善餐桌营养结构的重要品种。还可以入药、酿酒,其茎叶及谷糠又可做优质饲料,目前我国谷子深加工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说明其经济价值亟待开发利用。(2)分析影响米脂县小米品质优良的白然条件。本题是分析农产品品质条件分析,从区域气候及其光照、热量、水分和温差,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生态环境去找出地处黄土高原的米脂县有利于小米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3)两种方案都对小米进行了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同样就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使得谷子生产剩下的谷糠和秸秆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小了废弃物的排放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但方案一和方案二对比处,方案一是粗加工,方案二是精加工,技术水平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13.(1)桌山位于南半球,我国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桌山冬季受温暖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凉,适合避暑。
(2)桌山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首先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桌山海拔较高,经历了地壳抬升作用;桌山地表平坦,为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说明抬升后经历了强烈的风力侵蚀作用。(2分)(3)桌山处于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携带大量水汽的西风沿陡峭的桌山爬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在山顶冷却凝结,形成浓密的云团。
(4)水分(水源)桌山顶部常年受强劲的西风吹拂,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导致蒸发旺盛,水源短缺,植被稀少,形成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桌山顶部环绕的云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山顶昼夜温差较大,这些水汽在植物的叶面上凝结成露珠;植物吸收这些露珠生长,多余的露珠渗入地下,并最终汇集到洼地,所以洼地水源充足,植物生长量大。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桌状山特殊的气候和天气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桌状山不同地区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此题综合性较高,难度较大。
(1)由题意可知2017年我国多地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而南非桌山地处南半球,属于气温较低的冬季;且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盛行西风影响,冬季气候温凉。(2)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根据地质过程来推断其经历的内外力作用先后顺序。由材料可知桌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说明其是在地势低洼处沉积环境形成的;现在海拔较高,多悬崖峭壁,说明其是经历地壳抬升;因山顶如削平,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说明此地降水少,长期遭受风力侵蚀而形成。
(3)“上帝的桌布”是指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因此应分析其水汽来源、云雾形成的原因。
(4)桌山顶部荒芜的戈壁滩为主,说明此地降水量稀少,主要是因其顶部平坦,虽有西风影响,但降水较少,风力侵蚀强烈,蒸发旺盛,植被稀少,形成戈壁。中部有植被茂密的洼地景观,说明此地有水资源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主要是因此地受西风影响水汽丰富,在昼夜温差大的影响导致水汽冷凝附着在植物叶面上,最终汇集在此地,植物生长旺盛。
14.地震造成部分基础设施损坏;部分文物古迹及旅游资源损坏;灾后修复及重建会消耗大量资金;地震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威胁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游客的心理创伤;地震导致游客数量大减,使当地旅游收入减少;地震使旅游活动停止,造成大量旅游从业人员一定时期内失业,生活困难等。【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地震是危害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当地的旅游业对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可以从地震对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资源、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济以及灾害重建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来分析。
15.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法律制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鼓励群众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狠抓法律法规的落实,彻底落实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对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监控,避免出现新的生态问题;依法关停违规建设的矿山、水电设施等,消除环境污染,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加强宣传、教育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2018届高考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信息卷
(一)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①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②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③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④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因此应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 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金开诚《诗经》一书 (中华书局“知识丛书”) , 为命题需要, 原文略有删节改动。选文以大家熟悉的《诗经》来组织材料, 既有一定知识性, 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且文字平易, 行文畅达, 内容相对完整, 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 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 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 后来逃回来, 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 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 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来作比喻或暗示, 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 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 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 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 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 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 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 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 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A。关于A项, 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 《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 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 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 完全谈不上经典, 《诗经》成为经典, 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 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 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 《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 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 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 《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 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 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 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项, 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 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 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 所以B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 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项, 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 选项列出其中一种, 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不是选项。关于D项, 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 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 D项取后一种理解, 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所以不是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 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 古乐逐渐失传, 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 而与音乐无关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 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显然, 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 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 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 然后说:“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 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不是选项。再看B项, 原文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 “赋”的是现成的“诗”, “言”的却是自己的“志”, 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 B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 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项, 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 人们竞相追逐效仿, 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 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 《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 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 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 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项, 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这里子产的意思是, 在旁人看来, 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 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 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 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 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 C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应该是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 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 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应该选B。先看A项, 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 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 可见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项, 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 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 以便互相问答, 互相了解。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项, 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 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 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项, 关于B项的前半部分, 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寓意进入了《诗经》, 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 比如《左传·宣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 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 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 是配上乐器伴奏的, 徒歌是不配乐器的, 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 B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所以应该是选项。
第二大题
(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何灌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何灌传》, 原文约有1200余字, 通过节选, 阅读材料篇幅不足600字。从整体上看, 这段传记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故事性强, 文字较为浅易, 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何灌字仲源, 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 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 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 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或著崖石皆没镞, 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后三十年, 契丹萧太师与灌会, 道曩事, 数何巡检神射, 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 与夏人遇, 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 召对, 问西北边事, 以笏画御榻, 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 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灌言:“水浅不胜舟, 陆当用车八千乘, 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 报可。未几, 知岷州, 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 使田不病旱, 则人乐应募, 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募士七千四百人, 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 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侯。金师南下, 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次滑州, 方平南奔, 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 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被创, 没于阵, 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C项中的“敛”字通常可以表示“聚集”、“约束”、“收租”等意义, 还可以用作“殓”的通假字, 表示“入殓”的意思。文中的“敛”实际表示动词用法的“收缩”。试卷中用“躲藏”来进行干扰, 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项中, A项“汲”的解释为“取水”, 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迎”解释为“面对”, 是它的基本词义“对着”、“冲着”这一常用义的引申义。D项的“彻”解释为“穿透”, 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用为语素, “穿透”义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义。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符合上下文文意, 因而正确选项当为C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 即先提供六个句子, 分别编为四组, 每组三个句子, 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第①句“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是说何灌在辽人越境取水时, 画定界限, 修筑土堡, 遏制辽人入境, 从后文“忿而举兵犯我”可看出这应该属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没镞”, 是说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况下, 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头没入崖石中, 这显然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③句“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既说明了他的射技高超, 不但射穿第一个敌人, 而且射穿了紧贴此人后面的敌人。这当然属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这句是何灌的建议, 希望加价购粮, 完成运粟任务。这句话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⑤句“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这是说何灌在招募射士时, 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并且取得了成功, 显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说明何灌在陪辽使射箭时, 一次射出, 即中靶心, 也应属于“行事有成”。根据以上解说, ①③⑤⑥四句均满足了题干的要求, 答案D项选择了③⑤⑥, 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 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 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 何灌大显神威, 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 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 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 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 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 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 逼近京城, 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 受伤战死。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 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 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 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 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 徽宗召问他时,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 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 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至于D项, 说到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又说到何灌阻止溃退未成, 这却不符合事实, 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所述不正确, 应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
(2) 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
【参考答案】
(1)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 观看的人赞叹, 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 何灌来到, 请求入见, 皇上不允许, 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 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 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 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 (1) 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诵叹”、“劳”两处, 这两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 难度并不高。“诵叹”指“赞叹”, 是常用义, 古代汉语频繁使用。“劳”指“犒劳”, 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此义。第 (2) 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乞”、“控守”、“隅”三处, 难度也不大。“乞”当“请求”讲, 古今汉语是相近的, 现代汉语中还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当“控制”讲, “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边角”, 不少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 如《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 考生也是应该能够掌握的。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 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 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答出怀古伤今之情的, 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 (?-878) , 字太朴, 一作见素;吴兴 (今属浙江) 人, 一说桐庐 (今属浙江) 人。避地福州, 寄食于乌石山僧寺, 远尘俗。唐宣宗大中末年, 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 他固辞不就。《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 (黄) 巢入闽, ——求处士周朴, 得之, 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 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灭六国, 统一中国, 秦国强盛至极。北至阴山、辽东, 东至会稽, 南至象郡, 西至陇西、昆明, 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 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 可以想见, 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周朴生活在晚唐, 为人高傲、纵逸。春日的一天, 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 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 但水滨不见春草, 田间只存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触发了某种感情,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写眼前的荒凉是为了要衬托过去之昌盛, 往日不可一世的秦国, 而今安在?只剩下一片荒郊, 真令人不堪回首!我们认为, 作者在这里感慨的不仅仅是秦国, 应该还有唐王朝。周朴虽没有生活在盛唐, 但相信他对贞观、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一定会有所耳闻, 然而眼前的唐王朝却已是国势日衰, 战烟四起, 民不聊生!《新唐书·本纪第九》中说:“唐自穆宗以来八世, 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 岂止方镇之患?——懿、僖当唐政之始衰, 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 岁大旱蝗, 民愁盗起, 其乱遂不可复支。”这怎不让周朴感到哀愁?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说:“文学中有二原则焉:曰景, 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 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 触景生情, 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 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作者在这里就是寓情于景, 他在诗中写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 其实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 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 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 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晦明变化者,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10. (1)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 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中李白《蜀道难》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建议的诵读篇目;《论语·述而》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乙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2011年的阅读文本, 选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血的故事》。林海音是中学生较为熟悉和喜爱的一位台湾女作家, 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选进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选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剧名作欣赏》。《血的故事》发表于1957年, 小说通过彭先生的爱情悲喜剧, 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是那一时期台湾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 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创作主题。这篇小说秉承林海音一贯的写作风格, 清新婉约, 微言大义,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于民族的深厚情感。为符合文本阅读的字数要求以及命题需要, 小说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 作为现代的国民, 血型不可不验, 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 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 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 实在也怪张医师, 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 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 你们别笑, 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 是五年前的事了, ”彭先生躺在藤椅上, 仰着头, 喷着烟, 微笑着, 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 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 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 淘气的鼻子, 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 我们就坠入情网了, 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 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 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 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 任凭秀鸾怎么哀求, 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 如果不答应, 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 你要嫁给那小子, 我只当你死了。结果, 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 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 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 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 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 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 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 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 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 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 算是又见了一代, 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 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 ”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 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 “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 你解恨了, 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 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 但秀鸾是A型, 小舅子是B型, 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 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 共需300毫升一千五, 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 爸爸是O型血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 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 一把拉住我的手, ‘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 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 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 两股热流交会, 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微笑着, “所以, 我要奉劝诸位, 血型不可不验, 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 大家觉得非常有趣, 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 明天就去验。张医师, 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 意为“这个”。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 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 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 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 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 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 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参考答案】答C给3分, 答D给2分, 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与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2011年仍然沿袭2009年以来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做法, 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 而不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本题考查的层级差异中, 最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3分, 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2分,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1分。其余两项为错误项。本题A、B、C三个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E两个选项是对小说的整体分析和鉴赏。A项是考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层次。张医师在小说中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作为医生, 他为了劝说大家到诊所去验血型, 特意请彭先生讲故事以达到目的。如果说小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意图表现得不明显, 那么彭先生在讲完故事后,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 A项认为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他讲讲恋爱悲喜剧的目的, 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这个故事很是生动曲折这一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选该项不得分。B项认为秀鸾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不惜牺牲亲情, 甚至以死抗争。这个表述只说出了小说前一部分的情形, 后一部分写了她和彭先生终成眷属, 并最终与反对他们的父亲和好。所以这一项得1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得3分。老丈人一直对外省人抱有偏见, 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彭先生。但在老丈人患病需要输血之际, 彭先生不计前嫌, 慷慨献血, 彻底改变老丈人对外省人的看法, 说彭先生“真正好”。而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看, 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试图解决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匠心所在。D项比较符合原文意思, 得2分。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 表达主题思想。而所有的对话的展开, 都与血型有重要关系, 而本选项说“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这种表述的程度不是很到位, 所以得2分。E项是个错误项, 小说没有讲述“南腔北调”的外省人的爱情故事, 只讲了彭先生一个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风格是诙谐生动, 但并不细腻, 所以该项不得分。
(2)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一开始这样写道:“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作家林海音是一位优秀的文本叙述者, 为了能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更有效地传达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 一开始, 寥寥数笔, 除了迅速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 在此有意埋下伏笔, 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的与台湾本土居民不同, 是来自大陆的外省人, 这就为后面彭先生作为外省人与台湾姑娘秀鸾婚恋故事的波折性提供了可能。而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 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表现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主题, 考生通过对“南腔北调”一词的关注, 就能很快找到解读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最后, “南腔北调”还是有落脚之处的, 因为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使用各地的方言, 是实实在在的南腔北调。这样一来, 关于“南腔北调”的说法, 前后就有了充分的呼应。
(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 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 以亲情、和睦为重, 不计前嫌, 施以援手, 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 不轻言放弃, 不莽撞行事, 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 与人为善, 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外省郎彭先生是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很显然, 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 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考生能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就说明能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首先, 彭先生作为一个外省郎, 他主动追求台湾姑娘秀鸾, 表明他愿意融入台湾本土生活, 而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面对老丈人的偏见和排斥, 不轻易放弃, 也不莽撞行事, 甚至忍气吞声, 充分体现其执著隐忍的性格特点。其次, 彭先生尽管不受老丈人待见, 但是他明大义, 不计较, 并一直在寻找化解双方矛盾冲突的机会。后来机会终于来了。老丈人住院动手术急需输血, 彭先生是万能血型, 他主动提出献血, 救了老丈人一命, 由此换来了老丈人的感激和信任, 而外省郎与老丈人关系的和睦, 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一家亲”。最后, 彭先生在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时, 所表现出的幽默智慧, 乐观向善, 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4)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 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 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 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四年的高考命题实践, 探究题仍在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2011年这道探究题出得比较活, 问的是如果将小说原来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是否合适, 表面上似乎是要学生思考一个写作上的问题, 但经过仔细推敲, 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求围绕着小说的题目, 来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在题目上的体现。所以这道探究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对写作艺术和主题思想两方面都有思考。无论回答将小说题目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或合适, 都要求能结合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 说明考生更理解和认同作家本人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方式。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这三点答案, 分别是从词义理解、创作意图、主题表达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从“血”这个词语上可以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认为用“血型”代替“血”会使题意单一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已领会了作家的独特用心;能答出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准确领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能答出彭先生的恋爱悲喜剧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创作主旨。
从参考答案的第二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合适, 说明考生更倾向于尊重文本叙述本身的状态, 也有其合理之处。参考答案也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三点答案分别从血型与方言、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与主题关系等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这一意思, 说明考生阅读文本较为细致, 善于揣度作者的写作用心。能答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文本的故事内容印象深刻, 抓住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能答出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小说的主干情节把握到位, 同时也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仍然沿袭了2007年以来的评分参考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给分的依据仍然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力图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大题
阅读材料选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黄宾虹 (1865~1955) 是我国著名画家, 名质, 字朴存, 中年更号宾虹, 后以号行, 祖籍安徽歙县, 生于浙江金华。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其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等影响, 兼法宋、元, 屡经变革, 自成一格。中年画风苍浑清润, 晚年尤精墨法, 创“五笔七墨”之说, 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 写出浑厚华滋的山川神貌。精金石、书法、篆刻之学, 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 识见精辟。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黄宾虹画语录》等。根据测试的需要, 此段材料选择了原书中的画风之变、书画同源思想以及黄、张比较等片段, 并对相关内容作了整合与修改。黄宾虹与张大千不同画风的比较, 原文尊黄抑张倾向较为明显, 如说张是“作假高手”、“挥金如土”等, 命题时都根据实际做了修改。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 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 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 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 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 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 定则心静, 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 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 墨是黑的, 只要眼明心清, 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 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以为不必求悦于人, 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 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 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 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 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 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 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 但仍是道归于一, 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 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 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 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即来源于自然山水, 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 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 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 不疾不徐、不粘不脱, 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 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 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 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 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 自己是以山水作字, 而以字来作画。可见, 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 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 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 后又去北平办画展, 被称为“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 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 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 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 多以画赠友人知己, 虽有润笔, 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 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 有过极高的润格, 也卖商品画, 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 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 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 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 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 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 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 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 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是第一正确选项, 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 但难度有所降低, 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 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 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为错误选项, 所以均不给分。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 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 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 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 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 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 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 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 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 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 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 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 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 力求雅正, 甘于清寂淡泊, 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 不言阿堵, 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 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 又勇于创新, 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 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 追求名利;③脚踏实地, 享受人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 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 无所谓是非对错, 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 “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 “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 “观点三”则是对“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 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 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 进行分析论述即可, “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 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3道选择题和2道表达题组成。该大题与2010年相比, 题量一样, 赋分总体相同, 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 共9分, 后面2道表达题中, 长短句改写题5分, 修辞手法题6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 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 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 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 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 只有D项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成语“指日可待”形容某件事情的实现为期不远, 通常用于值得期待的好的事情, 而本句中的“全球性大灾难”显然是大家要极力避免的坏的事情, 和“指日可待”不匹配。其他三个句子中的成语“步履维艰”、“尘埃落定”和“妙手偶得”的使用都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就比较容易判断这三个句子是正确的。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 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 热情待客, 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 (结构性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A项, 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 而B句、C句和D句都存在结构性错误, 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同。B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 在“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部分, 动词“创造”后面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和谐的候车环境”与“创造”搭配没有问题, 第二个宾语“快乐的人性化服务”一般不与“创造”搭配, 这句可添加一个动词“提供”, 形成“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就没有问题了;C句的主要问题是“成分残缺”, 在结构上, 句中的“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面应跟着一个陈述试用结果的成分, 而“80%反映确实有疗效”另起了一句话, 不是上一句的成分, 这样就造成了“经过试用”这一结构的语意未完, 也就是结构上的成分残缺, 修改该句可将“80%反映”改为“证明”, 或者将原句改为“这种感冒新药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 80%的患者反映确实有疗效”;D句的毛病可归为“结构纠缠”, 全句说的是注重礼仪、热情待客的目的在于让校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而句中用“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来表示目的, 造成“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和“使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两种说法搅到一起的杂糅状态, 该句修改取其一种即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 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 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 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 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 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 这一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题面提供的六个语句当中说了三个意思, 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很重要, 二是食品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与食品安全有重要关联, 三是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进行食品安全的管理。三个意思中, 前两个意思是后面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管理的两个原因, 这样, 三个意思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⑤能够很自然地承接前面的食品大国现状说到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重要, 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更重要, ②是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食品产业, 它涉及环节多, 每一环的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放在⑤的后面有利于表现要进行管理首先要分析情况, 看清形势之后才能进行全面管理, 没有遗漏。⑥③①④说的都是管理措施, ⑥的“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中的“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又承着②的“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整项表明的是一种坚决的态度, 应该先说;③是措施之一,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具有宏观构架的措施, 宜放在措施之首, ①是措施之二, 强调法律约束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 ④是措施之三, 强调行政管理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有效监管”。
其他几个选项中, 选项D的②是跳脱的, 选项A和B均以②打头, 看起来与文段首句“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相接没有问题, 但A的⑤与④之间是跳脱的, B的③是跳脱的, 这样, A、B、D几个选项都有语意欠顺的地方。
本题只要注意到六个语句可以归为三个意思, 两个层次, 注意到后面几个措施与前文的呼应关系, 顺利地选出D项也是不难的。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把长句改写成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了一个长句, 要求改写成几个短句, 但不得改变原意。做这道题的关键是读懂原句, 了解原句的基本结构, 以及原句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 然后再适当增加词语, 改写成几个短句。对这道题来说, 可以分成下面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 找出原句的基本结构及其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原句的基本结构是“巴黎之行让我对……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个句子之所以是长句, 主要是因为介词“对”带了一个复杂的宾语“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特别是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下面要做的主要是把原句的基本结构改写成一个短句, 并把介词“对”的宾语拆分成几个短句。
第二步,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把复杂宾语的一部分“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放在基本结构中, 形成第一个短句“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步, 适当增加词语, 把复杂宾语的剩余部分改写成几个短句“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7.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泥土, 孕育着收获, 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 孕育着烂漫, 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 孕育着浩瀚, 只要你肯积聚。
【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修辞手法的学习, 不仅要学会辨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增加文采。本题所给的示例以“平凡”为话题,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平凡与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写得明白易懂, 富有气势, 蕴含哲理, 很有文采。三句话句式相同, 字数相等, 自然形成了排比。每一句先构拟一个适合用来说“平凡”的喻体, 然后再顺着喻体的事理进行阐释。第一句“泥土”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播种, 只要舍得耕耘, 就会有收获, 这里的泥土、耕耘和收获之间构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第二句“苗圃”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栽种东西, 只要舍得浇灌, 栽种的东西就能长成使苗圃五彩绚烂的美丽园圃, 这里的苗圃、浇灌和烂漫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的关系;第三句“细流”是不起眼的, 但它汇聚起来就能水势盛大, 这里的细流积聚与浩瀚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该题只要注意到用来作比的事物与本体“平凡”的相似性联系, 以及被比事物所蕴含的因果条件关系, 就抓住了内容合理、比喻恰当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 题面看起来只是对“比喻”修辞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没有提出排比的要求, 但如果满足了“句式与示例相同”这一条件, 就会自然形成排比。
第六大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 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 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 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F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在原来设定的E级基础上, 又加上了F级。F级,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说明是:“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针对目前考生应试作文模仿、套作严重, 评卷员在“发展等级”上的评分多评在“有文采”上, 2011年在写作的能力层级中明确补上F级, 以期考生和评卷员重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和“有创意”, 要像重视“有文采”一样。写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重视写作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符合新课标语文课改的要求, 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在命制试题时, 对两处试题用语作了修改。一处是题干中, “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一处是评分标准关于“题意”项说明中, “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改为“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这两处修改都是有关角度的, 意在拓宽选题角度的包容性。
试题材料来源于报刊和网络上有关中国发展状态的评价, 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材料范围视野宽广, 有利于学生寻找作文材料和确定立意。试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段交代的是有关“中国崛起”这一评价的来源及其可信度, 其中的“21世纪”是时间的定位, “全球十大新闻”是范围的定位, “排在第一位”是名次的定位, “75万家”和“3亿次”则是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的定位。这些关键信息的概括表述对于考生来讲很重要, 读懂了这一段就能准确把握该题的大方向, 也有助于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择立意的角度。能否达到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所强调的“符合题意”, 对这一段材料的信息筛选及综合领悟很重要。
材料的第二段给出的是聚焦型的信息, 是针对“中国崛起”这个世界级的宏观评价做出的引导。面对“中国崛起”这个大题如何使考生有话可说, 材料坚持让事实说话, 因此选择了《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调查。这个事实材料将考生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具体化, 也体现出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提出的“多角度”的特征。所谓聚焦型信息在材料中主要体现在调查得票的六个项目上。这六个项目实际代表了中国崛起的六个观察视角, 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认为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内选择角度”, 同时, 如果有考生选择将上述六项调查一一列入评说范围或选择其中的两项、三项来写作也无不可。但是在实现多角度立意的同时, 如何区分立意的高下也不能忽视, 所以试题用“选好角度”为立意的层级化做了一定的指引, 将这个层级的区分任务留给了阅卷场, 期望根据试卷的实际情况加以判定。总之, 第二段材料在聚焦一个大主题的同时, 更多的是为了起到对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发散式引导的作用。
事实材料的好处是有利于杜绝套作与抄袭, 有利于引导考生以事实为依据展开联想, 其思考的过程, 对于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题的写作要求指出“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一句具有桥梁作用的引导语, 强调的是考生要在材料所示的事实基础上, 联系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然后发现、搜索、构思作文。
1.记函数f(x)=3-x的定义域为A,函数g(x)=lg(x-1)的定义域为B,则A∩B=.
2.已知复数z满足(z+1)i=3+5i,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z|=.
3.某算法的伪代码如图所示,若输出y的值为3,则输入x的值为.
4.右图是7位评委给某作品打出的分数的茎叶图,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5.已知函数f(x)=2sin(ωx+φ)(φ>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ω=.
6.在一个盒子中有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张卡片,现从中一次取出2张卡片,则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积为偶数的概率是.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OA=(3,-1),OB=(0,2).若OC·AB=0,AC=λOB,则实数λ的值为.
8.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①若mα,m⊥β,则α⊥β;
②若mα,α∩β=n,α⊥β,则m⊥n;
③若mα,nβ,α∥β,则m∥n;
④若m∥α,mβ,α∩β=n,则m∥n.
上述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9.将函数y=2sinπ3x的图象上每一点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将所得图象上每一点的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π3倍(纵坐标保持不变),得函数y=f(x)的图象,则f(x)的一个解析式为.
10.函数f(x)=(x-1)sinπx-1(-1 11.设α,β∈(0,π),且sin(α+β)=513,tanα2=12.则cosβ的值为. 12.设数列{an}满足:a3=8,(an+1-an-2)(2an+1-an)=0(n∈N*),则a1的值大于20的概率为. 13.已知函数f(x)=x+2,0≤x<1,2x+12,x≥1.若a>b≥0,且f(a)=f(b),则bf(a)的取值范围是. 14.已知曲线C:f(x)=x+ax(a>0),直线l:y=x,在曲线C上有一个动点P,过点P分别作直线l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再过点P作曲线C的切线,分别与直线l和y轴相交于点M,N,O是坐标原点.若△ABP的面积为12,则△OMN的面积为.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15.(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α,β∈(0,π),且tanα=2,cosβ=-7210. (1)求cos2α的值; (2)求2α-β的值. 16.(本小题满分14分)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1A=2AB,D,E,F分别为线段AC,A1A,C1B的中点. (1)证明:EF∥平面ABC; (2)证明:C1E⊥平面BDE. 17.(本小题满分14分) 为稳定房价,某地政府决定建造一批保障房供给社会.计划用1600万元购得一块土地,在该土地上建造10幢楼房的住宅小区,每幢楼的楼层数相同,且每层建筑面积均为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建筑费用与楼层有关,第x层楼房每平方米的建筑费用为(kx+800)元(其中k为常数).经测算,若每幢楼为5层,则该小区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为1270元.(每平方米平均综合费用=购地费用+所有建筑费用所有建筑面积). (1)求k的值; (2)问要使该小区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低,应将这10幢楼房建成多少层?此时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为多少元? 18.(本小题满分16分) 已知函数f(x)=(m-3)x3+9x. (1)若函数f(x)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 (2)若函数f(x)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为4,求m的值. 19.(本小题满分16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C:x2m+y28-m=1. (1)若椭圆C的焦点在x轴上,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m=6, ①P是椭圆C上的动点,M点的坐标为(1,0),求PM的最小值及对应的点P的坐标; ②过椭圆C的右焦点F作与坐标轴不垂直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交x轴于点N,证明:ABFN是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20.(本小题满分16分) 设无穷数列{an}满足:n∈Ν,an (1)若bn=3n(n∈N*),求证:a1=2,并求c1的值; (2)若{cn}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问{an}是否为等差数列,证明你的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1,3] 2. 5 3. 8 4. 127 5. 23 6. 710 7. 2 8. ①④ 9. y=2sin(x-π3) 10. 4 11. -1665 12. 14 13. [54,3) 14. 4 二、解答题 15.解:(1)因为tanα=2, 所以sinαcosα=2,即sinα=2cosα.
又sin2α+cos2α=1,解得sin2α=45,cos2α=15.
所以cos2α=cos2α-sin2α=-35.
(2)因为α∈(0,π),且tanα=2,所以α∈(0,π2).
又cos2α=-35<0,故2α∈(π2,π),sin2α=45.
由cosβ=-7210,β∈(0,π),得sinβ=210,β∈(π2,π).
所以sin(2α-β)=sin2αcosβ-cos2αsinβ
=45×(-7210)-(-35)×210=-22.
又2α-β∈(-π2,π2),所以2α-β=-π4.
16.证明:(1)如图,取BC的中点G,连结AG,FG.
因为F为C1B的中点,所以FG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A
所以四边形AEFG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EF∥AG.
因为EF平面ABC,AG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平面ABC,BD平面ABC,
所以A1A⊥BD.
因为D为AC的中点,BA=BC,所以BD⊥AC.
因为A1A∩AC=A,A1A平面A1ACC1,AC平面A1ACC1,所以BD⊥平面A1ACC1.
因为C1E平面A1ACC1,所以BD⊥C1E.
根据题意,可得EB=C1E=62AB,C1B=3AB,
所以EB2+C1E2=C1B2.从而∠C1EB=90°,即C1E⊥EB.
因为BD∩EB=B,BD平面BDE,EB平面BDE,
所以C1E⊥平面BDE.
17.解:(1)如果每幢楼为5层,那么所有建筑面积为10×1000×5平方米,所有建筑费用为[(k+800)+(2k+800)+(3k+800)+(4k+800)+(5k+800)]×1000×10,所以,
1270={16000000+[(k+800)+(2k+800)+(3k+800)+(4k+800)+(5k+800)]×1000×10}/(10×1000×5),
解之得:k=50.
(2)设小区每幢为n(n∈N*)层时,每平方米平均综合费用为f(n),由题设可知
f(n)={16000000+[(50+800)+(100+800)+…+(50n+800)]×1000×10}/(10×1000×n)
=1600n+25n+825≥21600×25+825=1225(元).
当且仅当1600n=25n,即n=8时等号成立.
答:该小区每幢建8层时,每平方米平均综合费用最低,此时每平方米平均综合费用为1225元.
18.解:(1)因为f′(0)=9>0,所以f(x)在区间(-∞,+∞)上只能是单调增函数.
由f′(x)=3(m-3)x2+9≥0在区间(-∞,+∞)上恒成立,所以m≥3.
故m的取值范围是[3,+∞).
(2)当m≥3时,f(x)在[1,2]上是增函数,
所以[f(x)]max=f(2)=8(m-3)+18=4,
解得m=54<3,不合题意,舍去.
当m<3时,f′(x)=3(m-3)x2+9=0,
得x=±33-m.
所以f(x)的单调区间为:(-∞,-33-m)单调减,(-33-m,33-m)单调增,(33-m,+∞)单调减.
①当33-m≥2,即94≤m<3时,
[1,2](-33-m,33-m],所以f(x)在区间[1,2]上单调增,
[f(x)]max=f(2)=8(m-3)+18=4,m=54,不满足题设要求.
②当1<33-m<2,即0 ③当33-m≤1,即m≤0时,则[1,2](33-m,+∞],所以f(x)在区间[1,2]上单调减, [f(x)]max=f(1)=m+6=4,m=-2. 综上所述:m=-2. 19.解:(1)由题意得,m>8-m>0,解得4 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4,8). (2)因为m=6,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x26+y22=1. ①设点P坐标为(x,y),则x26+y22=1. 因为点M的坐标为(1,0),所以 PM2=(x-1)2+y2=x2-2x+1+2-x23=2x23-2x+3 =23(x-32)2+32,x∈[-6,6]. 所以当x=32时,PM的最小值为62,此时对应的点P坐标为(32,±52). ②由a2=6,b2=2,得c2=4,即c=2, 从而椭圆C的右焦点F的坐标为(2,0),右准线方程为x=3,离心率e=63. 设A(x1,y1),B(x2,y2),AB的中点H(x0,y0),则 x216+y212=1,x226+y222=1, 所以x21-x226+y21-y222=0,即kAB=y1-y2x1-x2=-x03y0. 令k=kAB,则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的方程为y-y0=-1k(x-x0). 令y=0,则xN=ky0+x0=23x0. 因为F(2,0),所以FN=|xN-2|=23|x0-3|. 因为AB=AF+BF=e(3-x1)+e(3-x2) =263|x0-3|. 故ABFN=263×32=6. 即ABFN为定值6. 20.解:(1)因为an∈N,所以若a1=1,则aa1=a1=3矛盾, 若a1≥3=aa1,可得1≥a1≥3矛盾,所以a1=2. 于是a2=aa1=3,从而c1=aa1+1=a3=aa2=6. (2){an}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证明如下: an+1>ann≥2时,an>an-1,所以an≥an-1+1an≥am+(n-m),(m aan+1+1≥aan+1+an+1+1-(an+1), 即cn+1-cn≥an+1-an,由题设,1≥an+1-an,又an+1-an≥1, 所以an+1-an=1,即{an}是等差数列. 【高考语文模拟练习卷】推荐阅读: 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01-23 语文高考模拟卷作文12-12 江苏省语文高考模拟卷12-21 高考语文山东卷07-15 天津卷高考语文作文06-28 语文高考重庆卷详解03-14 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范文07-11 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满分模板10-21 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满分卷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