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共10篇)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1

文/许永华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是我们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各方面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衣蛾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这也促进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时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德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2

一、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

作为学生工作负责人的班主任, 其职责是在学校的领导下, 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协助学校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 而学生又都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班主任一人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班主任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也是相对一定的;影响学生的空间范围是有限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些做法不可能与全体学生都“合拍”, 因而班主任一人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实行德育导师制, 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有利于弥补班主任一人管理的不足。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将学校德育的部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德育导师”的任课教师及部分聘请的校外专业人士身上。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 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 竭诚交流、以情动情, 刻意磨练、以志励志, 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 既教书又育人, 既管教又管导, 从而形成整体合作, 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德育导师制也是目前破解德育困境的最好机制之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德育工作渠道单一, 方法机械, 德育实践与德育效果严重脱节。而在德育导师制中,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QQ、信件等形式与导师交流, 交流方式多样、途径多样, 因而德育导师制中学生更自觉, 德育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 他们有哪些实际的困惑, 需要哪些帮助, 在德育导师机制下, 导师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 因而显得更富实效性。

2. 是尊重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之必要。

五年制学生绝大多数好学上进, 主动发展, 集体归属感强, 生活自理和自主能力较强, 有较明确的理想、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 认同和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但也有为数不少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厌学早恋、抽烟酗酒、离校 (家) 出走、勒索钱物、打架斗殴等品行不端和违反法纪的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中存在着诸如“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心理脆弱、叛逆、焦虑等不良倾向。实行导师制, 教师指导的学生少, 因此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开发潜能, 因人而异制定教育计划,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近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种专门用于指导“特别学生” (德困生) 的导师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绝大部分德困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进步, 正在向文明健康、好学上进的方向前进。

3. 是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实现全员育人的需要。

新形势下, 德育工作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 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必须整合教育资源, 发动教师各展所学, 使之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以迎接全员德育时代的到来。德育导师制能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的整合, 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使学校德育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德育导师制的推行, 改变了许多教职工习惯把大学生德育工作看作是党团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的工作的片面认识, 树立了全员育人意识, 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责任心。一是专职教师改变了过去的“重教书轻育人”的做法, 强化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实施学科渗透德育, 把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二是其他人员增强了管理育人意识, 积极参与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真正调动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营造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4. 德育导师制实施成功经验的借鉴。

导师制的教导方式在我国古代早已萌芽, 其创立可以上溯到先秦私学中的教学。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最典型的导师, 从“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到“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他不但教学生, 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 开创了我国古代重视学生学的优良传统。而高校导师制源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 即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 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各国家、地区、各高校实行“导师制”有不同的模式。目前主要的模式有牛津、剑桥模式;普林斯顿大学模式;郑州大学模式;上海医科大学模式;台湾模式;北大、清华模式等。后来, 在高校“导师制”内涵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萌生了中学德育导师制。目前, 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 各地区、各学校实行的中学德育导师制采用了不同的模式, 但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在我国, 导师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学徒制, 学徒制是最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之一, 是今日导师制的雏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高等教育的导师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沟通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 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职业道德、技术与技能、求职能力和创业意识形成的教学指导制度。

从大德育角度分析, 德育导师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 正确处理、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开拓进取, 积极向上, 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模式。

所以, 在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过程性中, 我们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学生德育工作中, 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 尤其是用来对“特别学生” (德困生) 进行个别辅导,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个人修养。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分四方面, “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可以说, 这四个“导”既是德育导师的职责所在, 又是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三、德育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1. 建设德育导师队伍。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的德育导师队伍是成功推行德育导师制,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校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运用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为每位教师提供恰当的个别化的导师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导师工作制度, 制定导师工作职责, 明确担任导师的条件, 实行导师聘任制;学校聘请教育专家和有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老师, 组建学校德育导师专家指导委员会, 随时为德育导师提出建设性、富有创意的意见, 在实践中培养导师,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 建设一支优良的德育导师队伍。

2. 发扬导师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担任导师的教师来讲, 他不可能完全了解所辅导的学生, 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帮扶方案, 这就需要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帮扶的切入点、方法和步骤, 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交流、不断更新方案才能取得实效。因此, 在帮扶工作中导师必须团结其他课任教师齐心协力、群策群力, 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 利用广泛的社会德育资源。

在我们沂蒙山区有许多优秀人物, 如有具有红色精神的沂蒙六姐妹, 已经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丰富人生阅历的离休老干部、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等都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生活的导师。这些都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的德育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

4. 建立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每学期对德育导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导师个人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的文章, 二是各系 (部) 导师制领导小组对照导师职责逐项考评的结果, 三是听取学生评议。学校根据德育导师考核结果, 评选优秀德育导师, 并给以表彰。一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二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

5. 采用科学、实用的办法。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简而言之是为家校全面提高素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化整为零分块教育———及时反馈共同提高。具体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 建立谈心与汇报制度, 进行家访或电访, 给学生设立读书时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活动, 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6. 坚持有效先进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水平, 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科学规律。

坚持人本化原则, 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 真诚关爱受导学生, 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导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坚持个性化原则, 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 开展个别化的教育,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德育导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摘要:“德育导师制”是近年来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后, 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德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利用的德育模式, 其实施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德育资源优化,整合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彭国华.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10) .

[3]李晓丽.德育导师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

[4]高存升.导师制在德育中的运用初探.宁夏教育科研, 2008, (3) .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3

摘 要:德育无痕,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网络资源环境;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从本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可以深刻体会到网络资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力。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是我们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中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塑形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和实践.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提高了学生德育素养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2.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了教学质量。

3.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层发展

家庭和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共育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1.做好思想工作、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在我校就会通过网络学习来摆正学生对毒品、生理健康的正确态度。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2.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各方面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从我校的德育手抄报征集活动明显能够看到学生对网络德育资源的有效。精彩运用。

3.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开展丰富德育活动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其次,学生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这也促进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德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整合性,大大推动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网络无论是作为教育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还是教育重要的信息资源,都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环境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若应用不当,网络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要结合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融入现代网络共享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落实,引领学生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德育教育的发展因主观原因而受到网络资源的阻碍作用。

作者简介:杨琼华(1982-10),女,藏族,甘肃天祝人,本科,二级教师,现任教于甘肃省天祝县新华中学。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4

一、发现问题:

我校地处乡镇,由于教学、生活学习条件的限制,几年来虽然重视了作文教学,但是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仍然有大部分学生对作文存在害怕、厌恶的心理,作文时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

二、学习后的思考:

通过本次培训,在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系统学习之后,我对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感悟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挖掘并充分利用校内各方面教学资源,从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入手,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就是通过整合学校图书、师资、活动、办学条件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具体做法预设: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目的。

习作课中,从低年级开始,教师不但要强调写作的社会意义,而且要强调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不光能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享受,同时通过图表、数据、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体会语文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浓厚的作文兴趣往往来自于学生对写作意义清楚的认识。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一旦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就会下决心做好。目的正确,行动也不会偏离轨道。

2、研究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学习形式,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探究读书、写作方法。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作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班级内设立图书角,课下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借阅书刊,定期在班级班级内开展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汇报会等,调动学生乐于读书,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读书收获用在写作中,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改革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讲、读为主的形式,根据作文的难易程度,开展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讲评形式,其中要注重自评和学生互评。哪怕只能评一点或几句,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因为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基础。另外,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推举有代表性的作文,发表各自小组的共同意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但是,每节课教师都要将学生的讲评意见做详细记录,为学生下次的讲评提供参考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3)探索作文教学方法,利用语文和习作课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头疼的一项工作,我想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指导教学:一年级例文引入,教给学生基础的作文知识;二年级开始以读感悟,积累好词佳句,增加看图写话的课堂练笔量;三年级要提出明确要求,文章有段落安排,句子通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例文,明确作文的写法和意义,并增加记日记的课外练笔活动。经过前三年的训练,学生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四、五年级以想象、话题作文为主,培养学生完整、生动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六年级应该可以放手成文了。另外,可以借助学校大集体的组织能力,通过调查统计,为作文困难生开设“作文大讲堂”,由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队,针对各种主题的作文进行专题辅导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欠缺自愿参与听课,完成辅导作业,这样运用归类性的个别辅导带动这些学生进步,因材施教,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3、发挥少先队作用,组建读书、写作类的兴趣小组。

结合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由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手抄报竞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写作文,写好作文的积极性。我校2009年成立了“文星校报”,定期刊发学生优秀作文,2010年建立了乡村少年宫,因此可以继续发挥校报和少年宫的作用,成立文学小组和写作类课外活动小组,积极发表学生作文,颁发临时和长期“小记者”证,并将发表的文章和获得证书装入学生成长档案,以荣誉感激励学生写作并提高作文能力。每学期末评选发表文章最多的学生为“作文明星”,颁发证书和奖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读书丰富自我,写作记录人生”的良好风气。

四、注意问题:

以上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从激发兴趣、培养基本作文能力角度出发,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科学组织教学与学习内容,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不能胡乱抓过来就用,一切资源的组织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避免形而上学的轰轰烈烈的形式化。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5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职业技术学院中教师开发利用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从而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笔者对贵阳地区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现状,重点是了解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78%。

二、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及其开发和利用基本处在初级阶段。

第一,对课程资源的含义认识有限,狭义理解课程资源。虽然9l%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大多数教师只把在教学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诸如教科书、课件、报刊、杂志、影视资料等认为是课程资源,而没有意识到教师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是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概念理解的缺乏将会成为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第二,教师对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体地位不清晰。对谁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的认识上,45%的教师认为课程专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28%认为是教育主管部门,27%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忽略了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这也成为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第三,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与现实的差距。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一致认定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并不是十分了解,仅知道大致的一些内容,只有11%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比较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形成自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实际的困难,如学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太重视,影响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依据其科研成果,加之在所调查的职业技术院校中,专职教师的工作量都比较大,这影响了他们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精力投入。

虽然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在实践中,他们也在做出各种努力,尽量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教师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教师,除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外,会通过各种途径参阅其他教学参考资源。由于各个学校财政条件所限,各所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条件不一,教师对学校图书馆资料资源利用情况差距较大。同时,这些学校都不是专职师范生培养院校,相应的收藏的心理学图书资料都比较有限,限制了教师对校内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所调查的学校中都会经常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共同备课、教案评比、校内教学交流等。并且教师的教学交流不局限某教研室内部,有82%的教师会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会尊重自己的学生体现出教师都有良好的师德,这为教师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前提。而且有64%的教师会经常和学生交流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

在教师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教师会经常带学生外出参观,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可外出参观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组织学生外出,在学生安全、纪律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都不太愿意带学生外出参观。在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中,92%的教师都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资源,如在备课时搜集一些相关教学材料,下载课件等。有27%的教师会向学生推荐影视作品。现代社会传媒发达,影视资源丰富,有各种寓教于乐的专栏节目,影视作品已成为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影视作品资源是一种活跃的课程资源,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而心理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相关影视资源也非常丰富从教师对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系统性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会有意无意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是教师通常获得课程资源的途径都是依赖于教材、报刊、影视资源等这类物质资源,而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等人力资源涉及较少。从总体来说,教师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比较重视的,而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师首先要克服“怕麻烦”、“增负担”的思想,才能积极的心态开发校外各种课程资源。

三、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抽样调查访问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帮助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帮助教师清晰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特征以及课程资源在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中的价值。随着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的加深,凡是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尤其认识到教师自己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样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之一,完成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实施者角色的转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的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对教师的各种培训中,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校传统教学方式的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6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临沂二小2008年德育工作总结

2008年,我校根据学期初的德育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入格、守格、出格”的育人方略,坚持三全原则,即: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共同参与德育。全方位——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德育,要处处渗透德育。全过程——学校所有工作过程都是育人活动,要时时进行德育。不断完善“每个学生都是百分百”的绿色生态德育理念,关注细节,关爱生命,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更新理念,提供平台,打造一支精品班主任队伍。

1学习培训,打造学习型的班主任队伍。学期初制订了班主任的培训计划,组织参加了全员参加的班主任岗位培训,全校四十岁以下的教师都取得了班主任资格证书。重视在职班主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给他们提供学习、深造、发展的机会。我们给班主任老师订阅了《德育报》《山东教育》等,并不定期向班主任发放相关教育资料。鼓励教师自行订阅自己喜欢的教育书刊,学校给予订一送一的奖励。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创设班队管理的研究交流的平台,定期召开例会,举行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和方法,探讨德育工作中的得与失,以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2.特色创建,打造创新型的班主任队伍。学校一直倡导班主任“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指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自选动作就是班级特色的创建和亮点打造,如“书香班级”、“文学特色班”、“摄影特色班”“书法特色班”等。在特色创建中,我们引导班主任要善于反思和总结,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在“新”字上不断突破,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班主任。

3.交流反思,打造智慧型的班主任队伍。德育天地广阔,班级管理大有可为之处,我们引导班主任以“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研究的是自己”的态度开展班级管理艺术的研究,从撰写教育故事开始,做好点滴积累。同时通过班主任论坛、班级网站、教师博客等形式,为老师们提供交流提升的平台。12月份举行了“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主任论坛。本次论坛以创新的形式、精彩的短片回放、老师们声情并茂的讲述,充分展示了众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道,给所有的老师以启发,班主任的管理智慧也在这里碰撞、凝结、生成„„

4.更新观念,打造一支阳光健康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压力大,负担重,对于他们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快乐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到个人的人生是否快乐,影响着学生,更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表情。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校园才会和谐。这才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学会感受工作的幸福,使他们能在平凡、繁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班主任忙碌而快乐的身影,他们正快乐着有所收获,而且他们的学生也是幸福的。

二、培养习惯,促进养成,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把习惯培养提升到为学生未来奠基的高度来抓,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习惯养成是日积月累的细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行为规范常记心中。养成教育从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以常规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班级常规评价,使学生通过“星级文明班”“课间操标兵班”“卫生标兵班”“眼操标兵班”等荣誉称号的获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2、落实十个道德好习惯:

一年来我们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策划开展了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活动,即:(1)出门照镜子,整理服饰,干干净净每一天。(2)今日事,今日毕,轻轻松松每一天。(3)见面主动问好,微笑待人每一天。(4)用过的东西归原处,关爱他人每一天。(5)不吃零食善节约,健康优雅每一天。(6)每周向家长讲学校趣事,快乐沟通每一天。(7)每周做一次家务,做家庭好孩子。(8)每周为班级、同学、老师做一件好事,做班级小主人。(9)每周参加一次社区实践活动。做合格小公民。(10)

每周了解几条国内外新闻,开阔视野,成就未来。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倡导各班通过自主活动和自我评价,并在活动中逐步落实十个好习惯。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我校各中队开展了“世界你好!”主题队会。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问候是一种祝福,一种关爱,并提出倡议:在问候日这一天,主动向的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邻里、以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问好,同时把问候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实际参加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体验是新奇的,感受也是终身难忘的。从而更好的落实了“微笑待人每一天”的要求。

在落实“不吃零食善节约”的习惯时,各班还通过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开展“科学用粮,节约用粮”活动,同学们了解到世界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以及当今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每一粒粮食生产的来之不易,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决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节约粮食,勤俭节约的小标兵。

3、培养安全好习惯。学校人数急剧增加的现状和当前形势的要求,促使学校把安全工作提到学生行为养成的议程中来。一年来学校切实贯彻安全管理制度,推行教师护导致度、学生执勤制度、教师课间交班制度,按照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管理规则要求,努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求学生作到“安全三个一”:学会走路、学会等待、学会靠右行。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进一步落实安全疏散演练制度,要求全员参与、明确岗位、责任到人、每周演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安全防护的自觉意识和习惯。在11月9日,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来临之际,我校各中队还召开了一次“防火于未然”的主题队会。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安全。

三、拓宽渠道,开展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与文明牵手,与文明同行。

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临沂争创全国文明城的关键时期,为此我校也把“文明”这一主题贯穿到全年的德育活动之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3月31日上午,全市“迎奥运 争做文明小市民”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少先队员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了:积极参加“文明天使--1234行动”,争做文明小公民的倡议。(“文明天使--1234行动”即:1个微笑: 每天给别人一个甜美的微笑;2份主动:主动帮身边有困难的人,主动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3个随手:随手关掉水龙头、随手关掉电灯、随手捡起一片废纸;四个不:不打骂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违反交通规则。)同学们决心用自己的小手拉起爸爸妈妈的大手,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贡献。为此我校的“与文明牵手,与文明同行”也拉开了序幕。

各班首先召开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主题队会,宣传文明城市创建,争做文明小公民,并通过队员向队员家长、亲属朋友们发出倡议,积极投身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为临沂城增光添彩。

此后又开展了“文明共建,‘书’送真情”活动,二年级各班向御碑街社区捐书约计800余册。在“走进社区 做播撒文明的小使者”活动中。同学们多次走进市政府居民区、御碑街、西苑小区、青少年宫等社区,开展义务劳动,铲除小广告、清除卫生死角。在帮助社区居民打扫卫生的同时,积极向身边的大人宣传创城活动,勇于指出和纠正身边人们的不文明举止。将文明之风洒向社区居民的心中。期末考试结束的当天,此时创城已到了关键时刻,五年级四班的全体同学,又自发来到西苑社区开展义务劳动,为创建文明城再出一把力。本次活动还在临沂电视台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报道。

在校园内,四、五年级的同学们还开展了“向口香糖残渍宣战 为创城再加一分”活动。他们自带小铲、塑料袋等工具,到操场和楼梯、楼道等处清理口香糖污迹,给校园洗脸,还校园一个干净、清新的环境,再一次以实际行动,为我市创城增添了光彩。

2.绿色环保在身边。

作为山东省绿色学校,我校一直将绿色环保活动作为校本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一期间开展了“做环保使者,展艺术风采”第二届环保小巧手手工设计大赛,同学们身着用废旧物品制作而成的各种“服装”,或携带自制的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美化生活”

环保精神。

6月16日,是我市能源短缺体验日。五年级四班以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了主题为“体验能源短缺,从点滴做起”的主题活动。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早间新闻》都对此作了报道。

六年级12班的同学在校园里开展了“节水小卫士”活动,在学习收集节水小知识的基础上,制作了节水宣传版面,在校园里向同学进行节水宣传。本次活动还在山东卫视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报道。

3心系灾区 情动二小 激情奔放唱六一。

5月30日,全校5000多名师生集聚在学校操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孩子们按年级分成六个大方阵,手持五彩的道具,通过齐唱表演、拉歌对抗、歌曲挑战、校园集体舞展演等形式,充分展示各年级的风采。孩子们舞动道具,齐声歌唱、神采飞扬,整个校园成为歌的海洋,全校共唱一曲曲爱之歌,为灾区鼓劲、为自己加油。本次活动开辟了我校庆六一活动的先河——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演员,成为自己节日的主人。

4阳光体育蓬勃开展。

一年来,我校阳光体育运动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先后举行了“与文明牵手,与奥运同行”春运会和秋季阳光体育节。每次活动我们都坚持“全面投入,全员参与”的原则,为尽量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春季运动会有80%的学生参与了各项开幕式表演及体育竞技活动。而在历时近一个月阳光体育节中,学生的参与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本届体育节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健我体魄,强我素质,展我风采”为宗旨,精心策划各项活动内容,比赛的项目涉及迎面夹球跳、投准、拔河、跳绳、跳高、跳远、踢毽子、篮球等二十多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身体育技能的舞台,又能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为学生提供了竞技、协作、健体的机会。体育节真正的成了孩子们的节日。

5、情系灾区,爱在传递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校同学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通过捐款、班会、叠千纸鹤、手抄报等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三年级八班的同学率先开展捐款活动。五一的李纯一等同学向全校发出捐款的倡议,仅一天时间,全校学生累计捐款63106.44元。本次活动结束时全校师生共捐款:十一万四千四百零六元四角四分。

降旗默哀寄深情 珍惜生活每一天

5月19早晨,8:00点整,全校师生列队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降旗默哀仪式,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人民的深切哀悼,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特殊的一天。下午14:28分全校师生又共同向遇难者默哀三分钟。下午的班会时间各班又举行了“珍惜生活每一天”主题班会,通过活动同学们学会了珍惜: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珍惜师生情、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珍惜美好时光。

四、搭建平台,牵手两代,为孩子的明天作准备。

我校根据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成功举办了三期家长学校课程培训,为切实做好开课工作,学校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加强班主任培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家长们通过集中收看家长课程辅导讲座、专家报告等,接受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解决家庭教育中家长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此外,学校专门建立了家长学习档案。统计家长的出勤率,建立作业反馈卡,反馈教育建议。通过家长课程培训,不但使广大家长提高了认识,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

一年来先后荣获:山东省一级档案室、山东省少儿乒乓球业余训练先进单位、临沂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临沂市第四届运动会兰山区代表团参赛工作先进集体、区体育艺术节示范单位、“山东省乒乓球俱乐部比赛”男子乙组团体第五名、临沂市机器人足球比赛、灭火比赛二等奖、兰山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女团体冠军、区政教工作先进单位、区课间操集体舞一等奖、获全区教育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兰山区学校团队工作红旗单位、兰山区教育系统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首届“成长杯”少儿乒乓球邀请赛男子乙组团体冠军、获第四届校园歌手大赛最

佳组织奖。

先后承办区级以上活动有:全市“迎奥运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启动仪式、临沂市市七巧板大赛、全区学籍管理工作现场会、山东省首届“成长杯”少儿乒乓球邀请赛。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1.当代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局限性

1.1学生接受课程积极性偏低,教师教学积极性偏低

中职学校从专业水平层面上来说,属于中专类学校,学生大多是来源于无法通过中考的方式就读于一般的高中的初中生或者具备初中毕业学历却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继续深度学习的人。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上或多或少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可能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无法专于学习,从而阻碍专业知识课和德育课的顺利进行。而中职的教师在中职任教,一种情况是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在这里任职的现实状况;另一种情况是不把中职的教学课程当作一种职责对待(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授课教职人员是外聘的缘故),仅仅把在中职学校的授课当作一种类似于消遣的小事。所以教师在授课时积极性也会偏低,加上学生在接受课程时积极性偏低,从而阻碍中职德育课程的进行。

1.2师生联系不够紧密,课堂活力偏低

中职中大多数老师来到教室的原因是出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换句话说教职人员就像来到教室执行任务,只是来完成被安排的差事,并非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而自发来到学校。而学生大多也只是因为课程安排而坐在教室,并非由于自发性的求知欲望而上课。这样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整个教室的气氛就会死气沉沉。而教职人员在授课完毕后又会第一时间离开教室,这样就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少,课下师生无互动的情况出现。学生对老师漠不关心,老师对学生也漠不关心。这样师生之间没有建立亲密的联系,在学生出现生活、学习等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无法进行合理的沟通。这样也不利于中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最终将影响到正常教学任务的展开的进行。

1.3授课方式单一老套

现代教育已经发展,原来私塾中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授课已经无法满足德育体美多方面全面发展建设的课堂新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适用于原来仅仅教授专业技能时的要求,但是对于现在要求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教育要求已经过时已久。在学生积极性偏低的情况下,教职人员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有任何成效,可能反而致使本来就有些厌学情节的学生的厌恶心理,促使其对课程失去好奇心失去求知欲,由此看来单一的方法会使课堂失去活力,从而阻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和进行,不利于中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2.对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2.1对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职人员的建议

2.1.1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中职教职人员可能由于多种因素,而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性不足。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满足其一定的心理上的需求,让其能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自己在中职任教的并教授课程的现状,从而提高教职人员的授课积极性,能够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可以促进各种课程更深层次的展开,最终在进行专业技能授课时推进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2定期进行教学心得交流

如果想在教职人员同学生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首先各教职人员之间应当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教职人员之间定期进行教学心得的联系,能够加深教职人员对学生的了解。并且教职人员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能够把个人无法解决的课堂问题集众人之力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展开,再进一步促进中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3建立教学教研组

通过各个教职人员的交流,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各种课堂上发生的教学问题和授课过程中自身的不当之处,从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授课方法的更新。新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任务的进行,也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4合理安排教职人员的授课时间

合理的安排教职人员的授课时间能够使教职人员在授课之后的有一个合理的休息调整时间,教职人员才能在授课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教学任务展开,再进一步促进中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对于中职学生的一些建议

2.2.1中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课外活动

定期的集体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做到身心放松和身心状态调整。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同学生之间,教职人员同学生之间的了解,从而密切学生同学生,学生同教职人员之间的联系。学生便能够在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得到来自于其他学生或者教职人员的帮助或疏导,从而更好地专心于学业的进行。

并且集课外活动大多情况下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而这也是德育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2.2.2可以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得到的就是来自于外界的认可和鼓励,如果他们的努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认可的话,出于心理原因造成的精神上的低迷可能会加重其厌学情节。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一方面是对于努力学生努力成果的一个认可,另一方面是对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接再厉的一个鼓励,这些在现在很多院校也是确有实行的。而其他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提升。从而能够带动中职学校整体的求学求知氛围,促进教学任务的展开,进一步促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语

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目的的变更,教学方法的革新,不仅仅是中职学校应当开发和利用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其他学校,乃至于高等院校也应当在进行专业性技能课程授课的同时进行德育建设。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积极改进工作方法,迎合教育体制改革,使学校发展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人才培养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邓玉明,李国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德育,2006.09:58-62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文化场馆 德育

随着我国各项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场馆数量逐年增多,相对于日趋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的短板日渐凸显。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单纯依靠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笔者根据多年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结合沈阳市社会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德育的现状,对中职德育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一、沈阳市社会文化场馆资源的使用现状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沈阳市相继免费开放了一些文化场馆,发挥了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文化场馆资源的宣传、展示和教育功能。通过调研了解到,沈阳市目前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市级社会文化场馆数量超过了30家,区级社会文化场馆数量超过了100家,校级文化场馆数量接近3000家。根据文化场馆资源的主要内容属性,可以将其划分为科普文化类场馆,例如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沈阳市图书馆、沈阳市科技馆等;博物馆类,例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祭奠纪念类,例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艺术鉴赏类,例如沈阳美术馆、宋雨桂艺术馆。若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场馆资源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建立有效的联系,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目前这些文化场馆多数都是接待社会团体和群众参观,很少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整合为课程化德育教材的就更少了。

二、利用社会文化场馆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1.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学校是沈阳市教育局直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依据“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践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以“挖掘社会文化场馆资源,构建多元育人环境”为主线,着眼学校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学校不仅组织学生利用社会活动时间到文化场馆参观,还与辽宁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沈阳市科技馆、沈阳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发了《走进大沈阳》《游游逛逛博物馆》《科技馆探秘》《我眼中的民族魂——“九一八”纪念馆》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社会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资源一起构成了资源共同体,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抓手

社会文化场馆资源进入课堂,无论从课程领域设置,还是从实施方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打破了课堂、学校及内容等的局限,便于学生将学科知识深度整合,进而转化为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抓手。

学校除了和社会文化场馆合作外,还在校园内建立了多个素质训练场所,例如“国学雅苑”、校史陈列馆等。借助社会文化场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大大促进“五育人”,即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目前,学校与1家社会文化场馆共建了德育基地,与26家集团企业共建了综合素质训练基地。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9%,就业对口率达到88%,学生毕业三年后长期就业率达到8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利用社会文化场馆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对策

第一,利用社会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

第二,各项专题教育要向社会拓展,尤其是将主题鲜明的社会文化场馆作为各类主题教育的基地。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可邀请场馆到学校进行专题展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学校与社会资源单位共建德育课程。

第三,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资源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常态化的德育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场馆资源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应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社会文化场馆密切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9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

赵建丽

[摘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有利环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利用网络信息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关键词] 英语学科;课程资源;新课程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然,如何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一点体会。

一、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图书室、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多媒体、校园景观等。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有利环境,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

1.校园和教室的布置(1)校园和教室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校园建筑物上的标识和指示语、一些针对学生的通知、告示、标语等都可以用双语书写。(2)美化教室。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印有英文的图片或卡片,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气息;张贴学生自制的英语小报和墙报,使其更多地接触和了解英语;张贴学生的绘画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张贴学生的优秀英语作文,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3)改变教室布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座位由“秧田”型变成马蹄型、口子型、U型等形式。这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密度,缩短他们之间的心理和空间距离,提高学生个体活动的空间和频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室、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施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成立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组织英文歌曲和演讲比赛、举办英语校园广播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量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自主构建。鼓励学生从英语报刊、原著中获取他们需要的养分。具体教学时,我每周安排1课时,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带领他们阅读英语报刊,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原著。

3.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开展英语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环境中,我校已连续举办了多届英语夏令营活动。学生从中体会外籍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风格与我国教师的不同,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夏令营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接触大量的非语言信息。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1.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课程资源来自社会生活。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当地的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英语;再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之中。这加强了英语课程和时代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的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课外活动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竞赛,开展朗读、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汇报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校外英语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应立足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从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及社区课程资源等方面来提高并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效。

3.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创设地方或学校的英语课程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我在教英语《Plant trees》一课,先结合本地山区的绿化及学生参加义务植树的情况。再讲植树节,为什么植树和森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最后分析理解单词、语法,既完成了英语教学目标,又渗透了环保知识。这也是开发地方或校本课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信息课程资源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1.单元网络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实践证明,单元网络课件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生利用网络课件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网络课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Unit5 Have a good time》时,在网页上只要点击海南岛,就会身临其境地了解和学习海南岛的热带风光、风俗习惯、人文景观、历史地理,就如同到了海南岛,边“旅游”,边学英语。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积极探索。

2.文本文件的利用因特网储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均可在网络上找到它的背景资料或相关的文本材料。教师可通过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输入每单元的关键词,就可获得大量相关的信息,再根据需要制作成课件呈现给学生。以《Unit8 Merry Christmas》为例,通过搜索,可以获取许多有关东西方节日的英语文章。使学生了解到各种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学到东西方的不同风俗与文化,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选择的素材。

3.图片及音、视频文件的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为学生创设各种真实语言环境尤其重要,这能提高理解所学英语的能力,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多媒体教室里可以向学生展示从图片、声音到影片等各种多媒体视听材料,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多源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此外,Internet上有许多可供学生课内外使用的训练学英语听力的音、视频文件,如:《Step by Step》, 《New Concept English》、英语新闻以及许多英文歌曲、电影等等。

总之,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英语教师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德育 篇10

----李岚清在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第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6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党建和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继续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李岚清指出,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教育战线党的建设和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如何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党建和德育工作,李岚清要求,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统一思想,教育师生,指导工作;要把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始终贯穿于党建和德育工作之中;要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把德育的总体目标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要重视利用我国特有的革命传统和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把实现德育总目标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要加强实践环节,联系社会实际,把德育理论的灌输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教育结合起来;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

李岚清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教育实效。校长、书记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在实际工作中克服“两张皮”的做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之中,不重视德育工作的学校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他说,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

当前要特别重视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

李岚清强调,关心和支持学校党建和德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抽出足够的精力,关心和支持学校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作品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文化、出版和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继续加大查禁力度,杜绝精神毒品的流传。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指导家长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适应现代化教育和现代化社会的要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要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德育工作的责任。

李岚清要求教育战线的党建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休干部和职工,都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最近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这个讲话为指导,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近年来,我校为实现“创办全面特色的一流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的奋斗目标,紧紧抓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机遇,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促进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发挥出德育工作的特殊功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德育的组织和思想建设,促进教育转轨。

1、建立分层管理机构,实行逐级负责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挂帅,统管全校德育工作。设置政教处,负责抓日常工作。健全年级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工、团各部门负责人蹲年级管理。科任教师一-班主任一 -年级组长一一政教主任——校长逐级负责,为促进教育转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努力提高全员抓素质教育的意识。全校教职工人人结交一位后进生作朋友,作为素质教育的“试验田”。通过实践,每年写一篇抓素质教育的文章,参加德育论文评优、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表彰奖励“三育人”先进个人。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提高素质,也扭转了德育干部孤军作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员都抓

二、做好养成教育,促进教育转轨。

养成教育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促进教育转轨,必须狠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抓这项工作已形成三种教育机制:

一是引导机制。

1、引导做合格的一中学生。每届新生一入校,及时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观看“规范”录像片。学校把九月份定为“尊师爱校月”。组织观看校庆录像,参观校园建设和校办工厂、校史展室,瞻仰首任校长陈天人先生的纪念碑及周围历届校友所立碑形成的碑林,教学生学唱一中校歌,倡导弘扬“崇德重学”的好校风,使学生牢记校训,踏看层层台阶登攀。

2、引导学生学雷锋,创三好,争先进。把三月份定为“学雷锋活动月”,广泛宣传雷锋事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积极探索谑谐活动的新途径。二是约束机制。

1、进行遵纪守法和安全教育。学校先后制定了“考勤制度”、“课堂常规”等制度。每学年在五月和十一月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举行遵规守纪竞赛,并严肃处理个别违纪生。

2、占领校外阵地。为了减少社会环境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近几年,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学生寒假活动的要求”、"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等,对校外借宿生提出了“约法七章”,开展了“都市意识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都市意识,促其做文明市民。

三是激励机制。

定期对学生进行品德评定,将结果记入学籍档案,作为升学推荐、评优的依据、经常利用班会、校会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举办专栏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每年召开一次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大会,初步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激励机制。”

三、狠抓主旋律工程,促进教育地位。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就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德育的主旋律工程,是实现教育转轨的又一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了三个方面:

1、让学生“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健全了升国旗制度,实行各班轮流护旗,开展祖国优秀班会竞赛,由学生独立设计,自己主持,召开“爱我中华、爱我长安”演讲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使教师当好导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组织观看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录像带、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教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开展“学历史、知国情、爱祖国”征文竞赛,“爱校爱国知识”竞赛,参观陕西省地质博物馆、航空馆和科技馆等。

3、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名人效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近年来,先后聘请郝书田、李沙玲等1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生的校外辅导员,邀请朱宁昌博士、故事大王周竞国家一致演员孙飞虎等各界名人来校作报告,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加强家校联系,促进教育转轨。

1、手册联系。学生手册记录着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是建立家校联系的重要工具。学期结束时,由班主任填写手册,让学生带给家长,征询意见,接受监督。新学期初,家长签名并附意见,开学报到时交给老师存查。

2、询问联系。班主任经常采用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访问,每学期做一半学生的家访,保持同学生家长联系。

3、会议联系。各班都设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期中召开一次恳谈会,还邀请学生家长代表来校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上一篇:保定市城乡规划知识下一篇: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