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精选13篇)

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篇1

摘要:为了让小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实践技能、表现力,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表演唱和情境教学。关键词:表演唱 作用

表演唱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在声乐演唱中离不开表演,有了表演才有故事,有人物,有思想感情。只有把表演带入歌唱中才能达到有声有色。为完成小学音乐的培养目标,我们更要重视声乐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表演唱。

一、表演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是我国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的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表演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断的感知,不断的领悟,不断的体验。表演唱通过将歌曲的内容和歌曲本身的意境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将歌曲由抽象化得语言转变成更加形象化的肢体动作。从而更好的领悟歌曲的思想情感。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全方位的音乐素养,养成良好的音乐体验习惯。如何让少儿的歌唱不仅声音美,表演也美,还需要教师具备这种表演唱的能力。还有,现在80后父母正在颠覆传统的中国父母形象,他们作为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标新立异的群体,不再以老一辈的育儿方式为榜样;他们正以自己这一代人的视角和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一代。如果孩子在歌唱中只是像木偶一样呆呆的,可想而知谁都不愿意看他们表演。所以为了适应家长的要求,我们更应该重视表演唱,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随着歌曲的快慢节奏的变化,前奏和高潮部分的区分,更好的体会歌曲体会生活。不仅要教学生唱歌,更要教他们怎样表演唱,怎样通过表演体验生活,体验音乐当中的乐趣和美妙。由此可见,表演唱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表演唱可以提高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

演唱离不开表演,表演离不开肢体动作。要达到肢体动作的协调,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还应把学的形体课联系起来,在演唱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歌唱,还能锻炼我们动作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出手势的时候,头也跟着倾斜过去;有了手势的表演,却没有眼神的和面部表情的配合,这样的表演除了不美观之外,还会让学生越唱越胆怯,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从而很难把歌曲演唱好。所以我们在歌唱中。要对每首作品风格上有准确的把握,多让学生表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顺利完成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不仅声乐美,表演更美。

在多年来的教学活动中,我感觉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除了表演唱,我觉得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1、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

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3、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儿童比赛骑竹马时的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举手表示出中间部分的音乐。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让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

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篇2

首先,虽然现在的教学体制在发生着变化,但是还是注重理论,学习内容,而教学的专业特点却体现得不够突出,没有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使学生感受不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所以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无所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开展。其次,现在很多的普通高中实行了扩招政策,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学生,降低了招生要求,这就导致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这种情势下,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对数学有了较强的心理抗拒。最后,现在一些中职院校实施的办学模式是这样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第三年去企业进行实习。因为学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在安排教学时主要是专业课程,数学的学习时间较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中职数学的学习,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因素,中职院校的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的策略

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情境式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做出努力,同样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学生的努力方向,从四个角度阐述教师的具体做法,真正实现情境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一)创设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现代教学并不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的过程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掌握专业技能。当然,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操作

中职院校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情境,充分帮助学生体验操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知识。

(三)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是中职教育很重要的一项目标要求。通过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情境,可以充分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团队的优点。

(四)教师要通晓数学知识,并深入研究教材

中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数学知识了如指掌,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通过仔细钻研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并掌握每章的重点、难点,就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

要对数学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方法,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情境式教学。比如,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在学习书序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先后顺序。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就可以对该学生进行专业情境的引入。

(六)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背景与专业知识

中职院校主要是给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所以专业性很强。要想很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数学情境式教学,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与专业知识,根据特点设计不同的情境方法。教师最起码应该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本专业的学生最起码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如果一位电力专业的数学老师,连什么叫电流、电阻都不知道的话,那他只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求文化课老师进行第二专业的培训。

(七)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进行与专业结合的数学情境式教学,就要求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专业课对数学的要求程度,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商量,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会更有效。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情境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数学知识可以成为学生今后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实用工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让数学更好地为专业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玲娟.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学习服务[J].成功(教育),2010(10).

[2]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74-79.

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物理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二力合成;平行四边形;情境与探究;物理教学案例

一、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背景

在教的过程中,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了师生间的平等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因此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統一。对物理学科来说,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探究找寻答案。情境与探究相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强调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始终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构建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内涵

情境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达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二力合成的学习情境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则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

为此创设情境和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线:①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演示二力合成的图片,模拟二力合成的实际生活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得出二力合成可以用“等效代替”的思维方法。然后在师生共同完成随堂小实验的基础上讨论自己的探究方案。②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教师再分析并总结,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贯彻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而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建构知识,探究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本案例中对二力合成规律的猜想,对学生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案例由生活情境出发引出了二力合成的等效代替思想,由师生共同的随堂实验铺垫了探究实验的思路,另外还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作用,通过计算机采集到的数据同步画出力的图示,学生很容易逻辑推理、猜想、验证出二力合成的规律。知识靠学习者自己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提供。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DIS数字实验系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逐步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实验数据处理平台,它能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自己的设计愿望。在本案例中,通过计算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减少了实验数据的处理时间和提高了精度。

(三)当然在本案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有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差,个别女生不敢放手做实验;(2)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和作图能力掌握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组未能完成实验。

总之本案例以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相结合为主,充分体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将物理情境、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意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篇4

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作者:闫凤雪 文章来源: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云飞小学 点击数:6488 更新时间:2006-12-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改的逐渐深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教学又称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录音机、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既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它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要加以运用,我们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前提下,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受到英语的熏陶和感染,学会用英语思维,使其形成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这对他们英语水平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段时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利用计算机,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唤起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利用多媒体讲授单词,形象具体。在英语的学习中,学习单词是基础,记忆单词比较繁琐,也比较乏味,很多学生有一种厌学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要学的单词,既直观,又便于理解。一些精美的图片又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印象,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讲授单词:monkey, panda, lion等的过程当中,我一边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一边教授单词,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看就理解了单词的含义。同时,这些精美的图片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劲头足了,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很理想。

利用多媒体教授句子,直观生动。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加强听说训练,对于一些较难的句子我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听力有了明显提高,课堂上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活跃,听力练习做起来也轻松了不少。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缺点也应然而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时间长了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讲了,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我一个大忙。它不只是依赖文字、符号和简单的图画,动态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语言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在这种用语言环境中,学生学到的语言真实具体。

多媒体教学改革了语言传递的方法,传统的语言传递靠的是老师的说,没有对话背景和语言环境,只靠学生抽象的想象去理解,极大的禁锢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把英语教学寓于一定的场景当中,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既能听到语言,又能看到画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达到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句子May I come in?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对句子理解的快又准确,无需我解释,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被画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读了起来,收到了良好地效果。

利用多媒体练习听说,方便快捷。录音机对于听力练习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展示出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们的语言特点,有助于学生模仿和做练习。利用录音机进行语言的复述,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便于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一些新鲜事物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计算机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身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学习英语,既形象生动又具体直观,孩子学起来兴趣浓,劲头足,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在今天的英语教学中,课堂上恰当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英语课堂中,将会对英语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教学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篇5

二、更新教学方式,建构以探究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实验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思想、方法都是科学式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之所以提倡探究教学,是因为探究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所需素质人才的需要。经过课堂探究模式,让学生的无知意识得到唤醒、学生的思维得到成长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收到显著效果。

三、做好师生互动,完善情感交流,强化信息反馈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要使一堂课上得有效率,教师的态度、情感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

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篇6

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将ZnO薄膜压敏特性研究方面的一些科研内容与研究结果引入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包括研究型专业物理实验、公共选修实验、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和大学物理竞赛课题等.探索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作 者:陆慧 阴其俊 钱水兔 朱勇 王月乐 杜明贵 LU Hui YIN Qi-jun QIAN Shui-tu ZHU Yong WANG Yue-le DU Ming-gui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上海,37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年,卷(期):27(8)分类号:O484 G642关键词:ZnO薄膜 压敏特性 实验教学 科学研究 创新能力

高中舞蹈教学怎样与高考相结合 篇7

提起舞蹈,许多高中学生只对街舞感兴趣。高中时对舞蹈的认知基本都是零基础。学生没有基础,身体硬,什么都不会,两年半后面临高考,困难很大。如何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丰富的舞蹈知识,并能通过高考?在教学理念当中有一个专业化的倾向问题,很多专业的舞蹈老师都希望把学生教得更专业一些,但是我们大多数面对的是这种没有基础的学生,每周只有一节课,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想从专业入手可能很困难。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知识,并欣赏舞蹈,调查学生喜欢的舞蹈,在他们喜欢的舞蹈基础上一步步引导他们学习。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承受能力较差。面对艰苦的舞蹈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常常会困惑、却步。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舞蹈训练是枯燥漫长,充满艰辛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二、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舞蹈表现的基础。在此,我分为几个阶段,并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了教学训练的系统性,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一阶段:人体的方位、手脚的位置,柔韧、软开度训练。

第二阶段:扶把部分,也叫把上动作训练。

第三阶段:中间训练。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达到了以下目的:

(一)掌握必要的舞台表演常识,了解舞台形体动作的一般规律。

(二)解放全身各部关节,达到腰腿柔软、四肢灵活。

(三)学会身段表演的基本动作,从而适应一般舞台表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技能技巧课训练

技能技巧课包括素质训练、地面技巧、空中技巧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训练,如转、控、翻、跳、走。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

四、舞蹈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柔韧性、控制力、弹跳力等提高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身韵教学。除了让学生练习舞姿、体态、路线等外,我还很注重气息、意念、神韵等内在韵律练习。让学生了解学习千变万化的规律,在舞蹈表现方位、造型、运动、动律上,这些都是在教学中逐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五、眼神表情的培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和相应的精神气质状态中表现出来。在特定表情方面,我有选择地让学生做喜、怒、哀、乐、怕、恐、悲等练习,并让他们自己选择表情的动作。课后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六、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舞台适应能力

尽量让学生多上台、多锻炼,从课堂走向实践,自己选择音乐、自编、自导、自演,培养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然后让他们在舞台上多表演,训练心理适应能力,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培养舞台适应能力。让每个人都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七、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

舞蹈欣赏指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舞蹈形象, 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舞蹈欣赏不应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过程要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往复关系, 反作用于创作者, 才能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进行舞蹈观摩、欣赏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舞蹈欣赏离不开舞蹈形象,它是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糅合了主观情感,因此获得了题材,形成了主题,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了舞蹈形象。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从舞蹈感性经验的积累,全方位、多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两个方面入手对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以便舞蹈工作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具备全面的欣赏能力。

八、培养对舞台艺术的欣赏能力

舞台的美术布景、灯光、服饰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烘托表演、说明时代环境、渲染气氛、揭示思想、介绍人物和舞蹈情节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舞台美术是舞蹈艺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为把人带入那艰苦的斗争年代,唤起人们的革命先烈们的回忆,艺术家们精心设计了一幅巨型花岗石的浮雕“雕塑幕”,这气势磅礴的大幕,不仅增添了剧场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舞台灯光则是舞台美术的一部分,它是塑造空间环境和表现风格情调与烘托色彩气氛的丰富能力。颜色对人的心理具有奇妙的影响,各种不同的色彩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白色表示纯洁、真诚、和平、温柔、牺牲精神和女性,所以医生穿白色,和平挂白旗等;黑色表示沮丧、夜晚、黑暗、神秘、邪恶恐惧、死亡等;红色表示热情、愤怒、严厉、破坏、力量、活力、健康;橘黄色表示温暖、舒适、欢笑,表现丰收和秋季;黄色表示热烈、活力、欢快;绿色表示青春、活力、春天、不成熟、凝思、永恒;蓝色表示冷漠、伤心、天空、海洋、忠实、希望;紫色表示忧伤、平静、纯洁、爱情。舞蹈服饰对舞蹈表演的影响十分重要。

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对阅读的升华。如何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难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也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素养在教育行为学上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其中,读与写的关系尤为密切,是语文素养的源泉。为了更好地将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我们应当认清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程的现状,从现状中分析出问题所在,并不断改善相关问题。

1.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教师就会对学生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问题。然而这种“启发式”教学并没有达到读写相结合的目的,学生也没有对文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感受。

(1)阅读教学中忽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阅读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然而目前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完全分开,所看过的书籍也成为过眼云烟,并没有对阅读进行思考以及积累。

学生应当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理念和思想,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2)閱读教学中忽略了写作技能的培养

写作技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情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技能被严重忽视。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使阅读教学更倾向于应试化,教师对阅读的讲授也是就题讲题,使学生的写作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从阅读角度讲解文本,还应当牢牢抓住阅读与写作的联结点进行讲解。教师要不断加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意识,对教材进行研究并寻找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地方。

2.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考试前要求学生背诵作文,因此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写作感到厌烦。

(1)写作教学忽略了内涵

语言和内涵是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有很多学生只是达到了作文的立意要求,并没有从分析思考中得到个人的见解,得到的结论都是空洞乏味的,写作中并没用相关的事例进行论述。

(2)写作教学忽略了情感表达

在学习写作前,教师都会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讲解的写作技巧要求,不管学生是否有过切身的经历,都要按照要求去写作,从而使文章都是空话,写作训练也随之变成了技巧训练,并没有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要求。

二、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

让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与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素材,为写作增加动力。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最近看过的书籍以及自己对书籍的见解,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素材等,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促进后期写作教学工作的进行。在良好的读写环境下,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一个引导作用,当学生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帮助解决。同时,教师应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在写作教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动机明确的学生,写起文章得心应手;然而那些没有明确动机的学生,总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去想如何写作,最后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就随便写点来应付,写出来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以《感恩》为题的写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班级后面的黑板墙上设立优秀文章专栏,定期推荐学生优秀的文章,让那些没有写作動机的学生在读《感恩》的优秀作文时获得写作的灵感,促进学生自我创优的心理动机,同时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写作的动机及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到对每个同学兼顾,不能长时间只对一个人的文章进行推荐,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并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习积极性。

表演唱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篇9

吴营小学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

作为新课程改革教育方法核心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何让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改变以往灌输、死背硬记等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呢?

首先,让实践性学习成为增强学生的运用语言、激发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抓住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突出的特点,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核心任务。让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就成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渠道。

通过参观、考察、远足等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只有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中去学习语言,体验生活,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拓宽课堂内外实践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但它毕竟要受到时间的空间的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乡村等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反作用于语文课堂学习,使课内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认知教育更加扎实有效。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地球的知识。再去观察、了解周围村庄环境过去、现在的变化,为增加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奠定了基础,使得真正进入教学时,学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此外,作为语文实践性环节教学的组成部分,课后延伸、课后巩固一定要及时安排课后实践。语文课后的小话剧、小导游、小练笔都能起到巩固与创新的作用。

再次,结合教材编排特点,丰富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创造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中,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历练自己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最后,转变观念与角色,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过去作为主讲者、传授者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个性、能力水平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不同步调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而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思考、动手,就必须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直接影响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

一、改变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疼爱,致使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不会,动手能力很差,所以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小学四年级的手工制作,主要使用纸、固体胶、刻刀、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五年级的一些家务劳动,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六年级的家用电器的使用使学生对电器有了更深的了解。本人作为劳技教师,始终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为主要形式,创造公平、合理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共同劳动,老师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指导,特别是发现学生在使用工具时不正确的方法和姿势时及时纠正,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评选,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鼓励,从而使学生在劳动中产生快乐,继而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参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方式。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练是不够的,为使学生动手能力有大的发展,另一种方法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点有很好的功能,因为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相对宽松,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它不但可以满足个人的不同兴趣,而且还对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强化技能有很好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学校中组织不同年级的劳技小组,例如:泥塑组、航模组、编织组、小制作组等,并根据各小组的活动特点,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使活动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几年来实践证明,课外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在每年学校举办的小制作比赛中,每个班都有特色学生和特色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

儿童精神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试一下,所以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试着做一做,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寻解决的方法,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尝试,不怕挫折,大胆创新的品质。如《凉拌菜》一课中,我并没有按书中所要求的那样让学生准备一样的原料和调料,而是让学生准备不同的原料和调料,课堂上我不直接讲解凉拌菜的制作方法步骤,而是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认为用什么方法步骤好就用什么方法步骤,结果,学生们在尝试中发现了多种方法,做出来的凉拌菜味道也各不相同,大家又都尝了彼此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味道好,有的却说不怎么样,这时,我并不直接说谁的方法好,谁的方法不好,而是问他们这是为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们积极动脑,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了许多好的方法,有的说调料要先调好,后放在菜中,有的说调料要一种一种地放在菜中,又有的说将菜倒入调料里,还有的说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口味放入不同的调料,更有的学生说要根据不同人的口味,将菜倒入多个盘中,然后将调有不同口味的料倒入多个盘中,使这些凉拌菜有不同口味,这种方法使菜有千变万化的特色,但不足的是有些麻烦。学生们说过这些后,老师对这些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在本节课里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凉拌菜的多种调制方法,而且还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了训练,劳动习惯得到了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使他们的智慧火把点燃发光。在劳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如在《布帖画》一课中,当学生学习过制作布贴画的基本方法后,我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一幅与众不同的布贴画,结果学生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制作出有层次感的、有立体的、有可在画中活动的、有可变换颜色的布贴画。在课外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不要只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固定的东西,而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东西。通过以上活动,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样不仅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四点相互结合,配合运用会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高,当然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绝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来改善生活,美化生活,为自己、他人、社会服务。总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大家努力探索、实践,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的铺开,实施素质教育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教材注重了促进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相关的内容。这同时也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敦促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尝试。

以下为本人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我会拼图》时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课题:《我会拼图》教学。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及其它形状的纸片拼出自己想象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拼图的方法和内容,还能夸夸别人和自己的作品;

3、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

4、在剪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与卫生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揭题,板题──我会拼图。

2、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来拼自己想象的图形,看谁贴的快、贴的好,还要将大家的作品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展览出来。

3、教师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材料:彩纸、胶水、剪刀、彩笔、尺子、硬纸壳等。

二、观察图画,同桌交流

1、观察课文中的三幅图‚小兔‛、‚熊猫‛、‚小 猪 ‛,同桌交流,说说各自发现了什么。教师出示挂图。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启发想象:‚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用这些普通的纸片居然拼成了这么可爱的小动物图形。如果是你,能用这些纸片拼成其它更可爱、更漂亮的图形吗?

3、三至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想象图形,设计方案。

三、学生拼图

1、提出拼图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剪出合适形状的纸片,再拼贴成图,在拼好的图形上画上线条,涂上颜色。特别要强调安全使用剪刀,胶水涂匀,注意画面的整洁。

2、教师先出示4幅拼图(蜗牛、花朵、螃蟹和 运动帽),并挑出其中一种进行拼图示范。

3、学生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指导。

4、适当安排时间允许同学之间互助协作。

四、交流评比

1、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尽量让大家明白,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

2、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师生共同评出3幅佳作,发给小奖品,以示鼓励。

五、拓展思路,鼓励创新

1、看得出,同学们都心灵手巧,爱动脑筋,相信同学们一定还可以用其它材料、其它形状拼出更漂亮的画。希望大家以后多动手、动脑,拼出五彩的世界来!

2、布臵出一期班刊,展示大家的劳动成果。

【教学反思】

小学生自己动手把想象中图形用一定的形状抽象的表达出来,有一些难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引领的。

1、分析样图:让同学们说说样图中小动物的各个部位都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和真实的是否有区别,但是不是又很像。教师再举例常见的动物或物品(鸡、狗、茶杯、保温瓶、草帽等),让同学们说说能用哪些图形把它们拼凑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和用图形来表达事物的兴趣。

2、教师示范 :学生毕竟很小,所以教师必须选择一个物体用不同的图形按步骤给学生示范性的拼出来。

过程为:材料工具准备──选择物体──分析各部位用什么图形代表──剪取图形──粘贴拼凑──涂色──展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参考。

3、鼓励动手:也许学生会动作显得笨拙,或手忙脚乱,这就需要教师多多鼓励,适时指导、表扬,还可以发扬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但一定要注意同学的安全意识,不能让剪刀弄伤。

4、作品展示: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说明自己的作品,即可以锻炼勇气,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使别人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思想。这样通过经常的动手能力培养可以一并培养动脑筋的好习惯。

浅谈与校园生活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篇10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不是不会写,就是不爱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所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这就要求老师主动帮助孩子从生活中挖掘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原生态的习作环境,帮助他们体验、感受生活的滋味,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储备。

那么,如何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作为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这些紧张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他们最熟悉、最亲切的,为此,笔者就校园生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一、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校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充满童真、童趣,这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到亲切的校园生活情境,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总会有些花草树木,蜻蜓点水,雀跃寒塘的景致,学生每天从校园里走过,不会有什么感觉,没有人会去思考那些花草虫鱼与我们写作有何关系,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写作教学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例如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我就带他们仔细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从中获取素材,提高表达能力。有个同学在观察后这样写到:今天教师带我们去寻找春天,我找到了。春天是穿着绿衣服的小姑娘,不信,,你看:小草发出了嫩嫩的小芽,柳树在微风中甩着刚抽芽的长辫子,操场也被涂上了一层翠绿„„真可以说是处处皆是景,物物可入文。

2、留心活动场景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阳光一小时”、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比赛、运动会、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校园里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更是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生活、陶冶情操、锻炼能力的天地。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猜测人物心理,让学生在“玩玩·看看、玩玩·说说、玩玩·写写”中将作文“水到渠成”。

于是,学生的作文里有了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操场上四列排开,老师一声哨响,排头的同学飞一般地冲了出去,一个接着一个,你追我赶。比赛越来越激烈,旁边啦啦队呐喊助威的声音响彻云霄„„

也有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伴着动感的音乐旋律,两两结对,翩翩起舞,有时像一只只蝴蝶,有时像一只只翱翔在天空的雏鹰。放眼望去,操场似乎就是一个超级大舞台,同学们轻盈的舞步,熟练优美的动作,配上自信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多一份心眼,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感受到校园的鲜活生动,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二、捕捉亮点,激发写作欲望

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习作开渠导源。

1、捕捉精彩瞬间

“生活处处皆文章,身边时时有故事”,尽管校园环境色彩斑斓,学校活动奥妙无穷,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成,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样就不怕写起文章来笔下没有人、事、景、物,也不怕写得不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了。如《打蜘蛛》的乐趣:

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了,我照例提前到班级,就看到一大群的学生都围在班级后面的那个角落里。早已经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他们„„他们发现了一只大蜘蛛„„”接下来,我参与了他们的行列,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感受了打蜘蛛的乐趣。看着他们的表情,我想他们的心情肯定一时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临时作了改动,上了一节作文课:让学生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一节课下来,一篇篇精彩之作因此诞生。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校园生活处处都有精彩。

2、能动地感悟生活

作文没什么可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造成作文没有可写的素材,其次是不会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通过观察,认识、感知、了解某些事,但是思想贫乏、空洞,无真情实感。

有位学生在歌咏比赛后这样写:“今天我们举行了庆‘六一’歌咏比赛,我们班是第二个上场。同学们排好队,台下坐满了小观众和校领导。最后,我们唱完歌就退场了。”这只能算是感知了生活。于是我启发这位学生:“你看到台下坐满了小观众和校领导,心里怎么想的?紧张吗?那你又是怎么克服的?唱完后心情又变得怎样呀?如果你能写写自己的感想,我想,你就会把这件事写得完整而有意义了。”启发诱导后,她交来了修改后的文章:“今天我们举行了庆‘六一’歌咏比赛,我们班是第二个上场。同学们一排一排精神百倍地走上规定的位置。我站在第一排,看到台下那么多校领导和小观众,紧张得心怦怦直跳。但我告诉自己不要慌,一定要沉着,我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全身心地亮开嗓子唱了起来。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作文的灵魂。为此,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汲取营养,又要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亮点,激发写作欲望。

三、生动表述,追寻精彩作文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在起步阶段就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习作兴趣,从而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日记本,捕捉精彩

日记日记,无非就是把每一天当中发生的你最难忘的一件事记下来。无论是你亲身体验的还是你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记,无论长短。老师都一一批改,并写下简短的批语。如:“你写得真棒”,“你很会写日记!”“继续努力哦!”„„学生为了能和你对话,都会积极地寻找材料,尽力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

日记本使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习作就是生活,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就多了起来。

2、小练笔,抒写精彩

仅凭日记和单元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小练笔有效地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小练笔的形式有多种,如写读后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和仿写精彩片断等,小练笔为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写感受和见闻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从三年级起,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验

实验是教学的辅助,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解的内容。在理论课堂中,有些物理题的讲解往往在课堂中是难于表述清楚或者无法形象的分解,这就必须得靠边做实验边讲述,让学生清楚某件事物的来因与结果,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边教边实验,方能达到效果。笔者在文中分析了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益处,提出具体策略。

一、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益处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2.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尚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J].数理化学习,2013年09期

[2]钟华阴.物理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4年02期

三相电路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改进 篇12

三相电路是电路分析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交流应用电路的关键章节。目前,三相电路是电力系统主要的供电方式。学生在上过三相电路理论课之后做实验仍然存在不少盲从现象。如实验"三相交流电路电流、电压的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先连好电路,再根据三相电路理论知,测量各相、线的电压电流。其中,电路各线均可开、短路,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对电路特性做一总结。

在这里,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对测量结果的验证,理论的归纳总结,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就不清楚了。原因两点:(1)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不能灵活运用;(2)实验中含有保险丝、多个开关等,使学生忙于连接测量,短时间内难于理论验证实验,归纳时也多次反映搞不清楚负载、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2 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为解决以上问题,理论课举例子时,刻意加进三相电路在生活用电中的应用,一则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归纳,二则体现了三相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于生产生活,三则便于学生预习准备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验效果。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的来研究三相电路的生活用电常识。

首先提问:一、二、三楼的楼道照明系统连有多个灯泡,采用三相四线制,如何接小灯泡?很多同学立即就回答正确,应该每层多个灯泡并联,每层占一相,即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以保证工作电压220V。以上面讨论为基础,引出下面例子及电路图。

例:负载和电源均为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如图2。设电源线电压为。负载为电灯组,其中一楼为A相负载,二楼为B相负载,三楼为C相负载。

问题1:若三层楼的电灯电阻相同时,讨论线电流及中性线电流;

问题2:若三层楼的电灯电阻不同,比如一楼电阻最小,二楼其次,三楼电阻最大

(1)中性线未断时讨论各线电流、中性线电流及中性线断开时讨论负载的相电压及相电流(2)A相短路:中性线未断及断开时,求各相负载电压。(3)A相断路:中性线未断及断开时,求各相负载电压。

分析问题1,若三层楼道的打开灯泡数目相同,研究各楼层灯泡的工作情况及零线电流。学生回答说是对称负载星形连接,线电压380V,则相电压220V,由于中性线的存在,各负载的电压均为220V,各相电流大小相同依次滞后,故中性线电流为零,则火线是否断开不影响各负载正常工作。

分析问题2(1),若不同楼道里打开的灯泡数目不同,分析零线的作用,如何接接保险丝?分析家庭用电使用大功率用电器会造成跳闸的原因。学生讨论后认为,有火线时保证了各负载的工作电压均为220V,各楼层灯泡正常工作,相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使各相电流不再对称,中性线上有电流流过。

下面分析三相负载不对称且中性线断开,原电路等效为如图3所示电路。

若要得出各楼层的工作电压电流,必须算出N'N的电压,必须通过计算才能分析清楚。故设UA=220∠0oV,一、二、三楼的电阻分别设为5Ω、10Ω、20Ω,则结点电压:

从而各负载相电压和相电流:

根据以上计算,由学生讨论,可得出小结:

a)不对称三相负载星形联结且无中性线时,各相电压和阻值成正比,造成电阻大的电压过大被烧坏,电阻小的达不到工作电压而亮度较弱。

b)照明负载三相不对称,必须采用三相四线制,且中性线上不允许接刀闸和熔断器。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零线断开,就会出现小结a的情况,故必须保证零线的连接。而且保险丝要串连在各火线上,以保证只熔断本相而不影响其它相的工作。

c)若用电器功率大,在工作电压相同情况下,阻值和功率成反比,相电流和电阻成反比,那么功率越大则相电流越大,造成该火线的总电流过大而使该火线上的闸刀跳闸。

分析问题2(2),若某层被短路,分析有无零线时各楼层灯泡工作情况,学生讨论如下:

(2)A相短路

a)中性线未断如图2:A相短路电流很大,将A相熔断丝熔断,B相和C相未受影响,其相电压仍为220V,正常工作。

b)中性线断开如图3:负载中性点N'和A点电位相同,A相电压为0,B、C相电压等于线电压为380V,超过额定电压220V,会被烧坏。

(3)A相断路

a)中性线未断如图2,B、C相灯仍承受220V电压,正常工作。

b)中性线断开如图3,B、C相负载串联在B、C火线间,相电流相同,相电压和阻值成正比,使各相不能正常工作。

3 总结及效果

在三相电路教学中,使用上面的例子作为理论及教学和实验的衔接,教师采用从浅到深、逐步分层次的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再师生一起计算小结,引出更多问题,进一步讨论计算小结,鼓励学生课下去看看宿舍用电箱器件及连线。不仅加深了三相电路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会了家庭用电常识,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并且该例子接近实验,便于学生带着理论去连接实验电路,边思考边完成实验。由于讨论的是生活用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对三相电路的学习印象很深刻,教学效果明显,突出表现在实验完成得较好以及期末考试得分率的提高。

摘要:三相电路是电路分析课程中关于交流电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一章,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忙于应付而混淆理论知识。为了实现理论与实验较好的结合,在教学中引入贴近生活的例子,采用互动的学习方式,达到较好的教学及实验效果。

关键词:三相电路,交流,负载,火线,零线

参考文献

[1]胡翔俊.电路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版).

[2]邱关源.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5版).

[3]秦曾煌.电工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5版).

[1]胡翔俊.电路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版).

[2]邱关源.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5版).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篇13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吴凤君 孟家中心小学校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游戏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高度参与,更离不开课前、课中、课后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与布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体育课既有其它学科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创设情境”是遵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的特点,创造一个逼真的情形和景象中。使教与学,演与练,情与景,巧妙地融会于一体,达到整体完整,环节清晰,目的明确。

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活泼多样的采用多种教法。小学的年龄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器官系统跟不上运动器官的发展,工作耐力差,疲劳快,恢复快;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易转移,注

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模仿能力强,好胜心强,喜欢有节奏的练习,喜欢有情节的对话。

精心创设和丰富儿童的学习情境。儿童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自身活动中的自主性来进行的,体育教学既有其它课程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它是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朴素渗透的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人们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官,联想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郁的学习兴趣。

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促进儿童体质,体能的发展,多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内容,选择的练习多样化,对学生身体影响要全面。经常有目的变换一些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更加防止长时间单一练习。

体育思想与方法的融会贯通。体育教学是一项有鲜明集体感的身体教育活动,也是一项有严密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加强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活动中。

上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赏析下一篇:关于公关费用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