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五教学课件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练习五教学课件(推荐11篇)

练习五教学课件 篇1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将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练习五

1(1)出示第1题,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一说折出了什么图形?

(2)展开,说一说在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2、练习五2。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叫两次对折?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参与教科书说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练习五3。

(1)出示第3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指指各种图形分别在哪里?

(2)指导学生数图形的个数,要求学生把图形分成左、中、右三部分,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地数。

(3)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

4、练习五4。

(1)要求学生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搭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搭的?(2)用8根小棒能搭出什么图形?试一试,让学生先搭,然后相互交流。

5、练习五5。

请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想一想怎样才能剪 出两个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

6、练习五6。

(1)出示第6题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是怎样把长方形转化平行四边形。

(2)学生动手按照书中的两幅图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7、练习五7。

(1)用书附页中的图形,照样子拼出书上的三种图形。

(2)试一试,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拼图,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作业布置。

练习五教学课件 篇2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腿部力量练习五法 篇3

一、跑步法

跑步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练习腿部力量最基本的方法。跑步法是以跑步为基本运动方式来提高腿部力量的各种方法。跑步根据距离长短可分为短跑、中长跑、长跑;根据地形不同可分为平地跑、山地跑、平原跑、高原跑、公路跑、操场跑;根据装配不同可分为徒手跑、负重跑;根据呼吸不同可分为无氧跑和有氧跑。主要的方式如下:

1.30~60米加速跑、变速跑:主要是锻炼腿部的瞬间爆发力,提高步法的灵活性,增强腿法的启动速度。要求在加速跑时,用尽全力,加大摆臂,以最快的速度跑动。变速跑时,要启动突然,启动有力。

2.冲坡跑:冲上坡主要是练习摆腿的频率,冲下坡主要是练习摆腿的幅度。坡长一般选择在30~60米。冲坡跑,主要是增加腿部的爆发力。

3.台阶跑:根据台阶的高度,选择一步跑多少个台阶。如果台阶高,就选择一个一个地跑(图1),这样可以提高步法的灵活性和换步的频率;如果台阶低,就选择一次跨几个台阶跑,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腿部的爆发力。

4.绑沙袋跑: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合适的沙绑腿来进行腿部力量锻炼。长期坚持,可以提高腿部的耐力与力量。

5.穿沙背心跑(图2),方法、效果同上。

6.15米折返跑:在15米的距离上来回折返跑,用来提高腿部的爆发力和瞬间的启动速度。

7.长跑:3公里以上的长跑,主要锻炼腿部的耐力,增强腿部长时间运动的力量基础。长跑时主要注意摆臂和呼吸,以及体力的分配。

二、跳跃法

跳跃法是以跳跃为基本运动方式来增强腿部力量的方法。跳跃时主要以克服自身重力来锻炼腿部力量。主要的方式如下:

1.原地展腹跳:在原地站立,屈膝下蹲(图3),然后双脚用力蹬地全身向上做展腹动作(图4),然后落地成屈膝。所做次数,根据个人的体质与计划而定。

2.蛙跳:原地屈膝下蹲,两手后背相握(图5),利用双腿的蹬力向前跃出。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要求尽量跳得高、跳得远。以前脚掌着地,起跳时蹬地有力。

3.立定跳远:在站立的基础上,屈膝下蹲,两手摆动(图6),借助双脚的蹬力向前跳出着地。要求两手摆动有力,下蹲起跳速度快。此方法主要锻炼腿部的爆发力。

4.原地跳台阶:选择合适的台阶(20~50厘米),做双脚或单脚的上下跳动(图7)。

5.跳远:在助跑的基础上做跳远、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来提高腿部的力量。

6.跳绳:跳绳可以双脚或单脚起跳,也可以一跳双摇绳;可以原地起跳,也可以边跳边移动步法。

三、负重法

负重法是以增加自身以外的重量来提高腿部力量的各种练习方法。主要的方式如下:

1.深蹲:可分为双腿深蹲(图8)与单腿深蹲(图9)。要求莺心稳固,起蹲速度快,以此来提高腿部的爆发力。

2.骑人深蹲:练习者肩上骑一同伴,扶住一物体,做起蹲的动作(图10)。

3.三人协作深蹲:练习者抓住站立者的双手,肩上骑着一同伴做起蹲的动作(图11)。

四、击打实物法

1.踢击树形桩:面对树形桩,结合腿法与步法做踢击的动作。要求力量由小到大,速度南慢到快(图12)。

2.踢击沙袋:面对沙袋,结合腿法与步法做踢击的动作。要求力量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3.踢击脚靶:面对同伴所持的脚靶,结合腿法与步法做踢击的动作。要求力量南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图13)。

五、游戏法

1.“斗鸡”比赛:可以一对一,或多对多,或一对多。游戏时,双手抓握脚踝或小腿,单腿支撑身体,以膝盖为攻击武器向对方进攻(图14)。

要求:双手不得参与攻击,单腿跳动,一方倒地后另一方不能再攻击。一局允许换腿一次,三分钟为一局,采取三局制。倒地次数少者为胜方。

2.背人跑比赛:在同一起跑线上,听到“开始”的口令,参赛者背起一人向同一终点线跑去,用时少的为胜者(图15)。

要求:参赛者不能抛弃所背人员。

3.扛人跑比赛:在同一起跑线上,听到“开始”的口令,参赛者两人双手成“井”字形相互抓握扛起一人,向同一终点线跑去,用时少的为胜者(图16)。

要求:参赛者要保持好平衡,不能抛弃所扛人员。

4.圆形跳比赛:三人或多人为一组,参赛人员先围成一圈;指定一名领队,领队向后抬起一只脚,身后之人用脚勾住他的膝窝,然后以此类推;最后领队将最后一名的膝窝勾住成了一个圆形(图17),所有人的双手只能放置于前一人的两肩上(图18)。在同一起跳线上,听到“开始”的口令,参赛者在“一二一”的呼喊声中向同一终点线单脚跳去。

五年级上册 练习2 教学设计 篇4

备课时间: 教学目的:

1、学习应用歇后语,并能用歇后语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积累知识的习惯。

2、诵读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

3、写好钢笔字。

4、想象画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们听。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使用歇后语。

2、想象画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们听。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一二题 课时目标:

1、学习应用歇后语,并能用歇后语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积累知识。

2、诵读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的歇后语,看看自己知道哪些,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工具书。

(2)交流自己知道的歇后语所包含的故事,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讲给同学们听。

(3)共同探讨歇后语的特点。(4)指导学生背诵。

2、教学第二部分(1)投影出示课文中的两段话。

(2)学生自由朗读。(3)指名让学生读。

(4)让学生试着在横线上填上歇后语,使语句通顺,语意完整。(5)说说自己填这个歇后语的理由。(6)你还能用这个歇后语说一句话吗?

3、教学第三部分

1、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

2、简单介绍歇后语所包含故事。

3、用自己知道的歇后语说句话。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学生自由读名人名言。(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4)说说自己对这几句名人名言的理解,交流。并达成共识。

2、练习。

(1)学生大声朗读。(2)同座位练习背诵。(3)教师巡回抽背。齐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三五题 课时目标:

1、写好钢笔字。

2、学写毛笔字。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如:雕、像、塞。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和写的教差的字,品评交流。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品评作品,说说自己的收获。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四点底、心字底)和例字(点、思)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四点底、心字底”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3)教师讲解“点、思”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想象其中一幅画面,并能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们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进程:

一、导入话题

1、同学们喜欢看漫画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四幅画,仔细观看,猜猜每幅图画了些什么?

2、依次出示四幅画面,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对于空白的画面学生们肯定是充满了好奇。

二、观察四幅图

1.观察思考,从画面中获得话题。充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

2、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同时这是第一次“交际互动”。

三、培养想象

1、添添画画,丰富话题内容。

2、展示自己的图画,并加以简单的介绍。

四、练说

1、小组互说,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听。小组同学边听边进行评点与补充。同时,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完成第二次交际互动。(注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是否每位学生都能有说的机会,学生们是否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班级交流,相互评点。在这个板块中,教师最好能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说的同学对着自己的作品说,在相互评点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能够围绕说话的条理、想象的合理进行点评,完成第三次互动。

四下练习五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篇5

〖读读背背〗(成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反复诵读,熟记于心。

2.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经验,大体了解8个成语的意思,会初步运用。3.想象鸟儿归巢时在林中嬉戏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经验,大体了解8个成语的意思,会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能初步运用这8个成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组(鸟声,图片,补充练习题)教学过程:

●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声音,闭上眼睛听一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

3.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你们再次走进成语王国,去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鸟傍晚归巢时在林中嬉戏的情景。●理解词义,诗韵连诵。

1.读准字音,注意押韵。○1请你自己读一读这组成语,然后提醒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点。○2交流

“一唱一和”的“和”读hè。

每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近,这样读起来铿锵和谐很好听。3指名读,纠正读音。○2.出示图片,理解“倦鸟知还”“成群结队”。○1老师这儿有两张图片,你觉得这两张图片展现的是哪两个成语? ○2你能说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吗?

倦鸟知还: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成群结队: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3.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小组里讨论讨论其余几个成语的意思,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看看能不能说出成语的大致意思。

4.全班交流,及时点拨。

一唱一和:跟着别人唱,常指以诗词相应答。后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呼朋引类:类,同类。呼唤友朋,招引同类,亦作“引类呼朋”。

欢呼雀跃:欢快地呼叫,高兴得像鸟儿那样蹦蹦跳跳。

如痴如醉:像醉了、痴了一样。形容极度迷恋欢乐不能自制的神态。亦作“如醉如痴”。

夜深人静: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练习5

5.理解为基,再次朗读。●入情入境,指导运用。

1.深化理解,熟读成诵。○1如果老师给第一组成语“倦鸟知还、成群结队”取上一个名字,叫“归林”,你能给其余三组也取上简洁概括的名字吗?小组内讨论讨论。

(嬉戏、欢喜、陶醉、沉睡„„)○2你能边想象这一组组景象边把这些成语按顺序背下来吗? 2.成语填空,活学活用。

这些成语并不一定用于形容小鸟归林的情景,让我们瞧瞧这些句子中该用哪个成语。

○1他()地沉浸在贝多芬的交响乐里。○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它们()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3冬奥会上,中国队夺得了五枚金牌。消息传来,大家立刻()起来。

○4(),昏黄的灯光下只有夜来香在悄悄地开放。○5阳春三月,阳光明媚,芳草茵茵,不少人趁着这春光()地去郊外踏青。

3.阅读练笔,升华主题。○1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灰椋鸟》,里面有很精彩的描写群鸟归巢的片段,让我们先睹为快。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练习5

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2作者描写了群鸟归巢的热闹场面,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候,树林中的小鸟们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同学们想象一下,然后动笔写下来。

练习五教学课件 篇6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性质。

1、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80     0.250     703.050     17.000

60.0     0.060     300         80.040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0        0.080      1.750      29.00

10.830       20.10      0.0350      80.0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5400      30.6      80        10.200      60.0

0.5040      3.60      8.0        1.20        0.0600

指名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元5角    7角      1元零8分      35元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对1元零8分和35元进行重点分析。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谁能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做P37的第6题。

指名回答比较的方法。

3、做P38的第9题。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利用这几天学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    中能填几?

7.31>    .4            0.542<0.5    3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六课时   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大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掌握点小数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数的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60000                  250000

800000000              500000

学生改写,说说改写的方法。

小结:这些数都正好是整万和整亿的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数的改写。

二、新授。

1、出示例8的(1)

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师将384400和60000及250000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84400为非整万的数。

学生集体读数。师: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剩下的就是几个几?

师:你知道如何改写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方法。

师:把这个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小数点点在了哪个位置上?然后呢?

提问:如果要你将一个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小数点应该怎样点呢?

3、出示例8的(2)

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做单位数。

学生试做。

说说改写的方法,分析149600000的组成。

试一试: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大约是57910000千米。水星离太阳大约是多少亿千米?

师:这道题要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学生试做,发现问题。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个数比1亿小,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整数部分应该是几?

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40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2、教材P40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说说这道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第七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的精确程度,即理解“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的含义。

2、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近似数的精确程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将下面各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180     320       5100     3900    69000

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引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9。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1) 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说保留几位小数?

师: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哪个数位进行四舍五入?

师:1.496亿千米和1.5亿千米用什么符号连接?(强调“≈”号)

(2) 精确到百分位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强调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3) 比较:1.5和1.50的精确度。

你认为谁更精确些?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求近似数跟以前学的有区别吗?(都是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集体订正。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1)7.54      0.365      2.962(精确到十分位)

(2)0.158      6.454     0.503(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每一小题抽出一个数进行具体分析)

3、填空。

252158人=(       )万人≈(        )万人

144310人=(       )万人≈(        )万人

107848人=(       )万人≈(        )万人

指名回答,说说改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在求近似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八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巩固将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精确度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下面是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情况。把它们先改写成用“万人“做单位的书,再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

洲     名 人口/人 人口/万人 人口/亿人

亚     洲 3769000000

欧     洲 725000000

美     洲 854000000

非     洲 832000000

大  洋  洲 310000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3.8215

9.9674

1.0495

二、提高练习。

1、教材P6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订正。

2、王强参加飞行员体检时,量得身高是1.748米,体重是65.25千克。他的身高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米?体重精确到个位是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3、,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30670000吨,其中稻谷产量160656000吨,小麦产量86488000吨,玉米产量115830000吨。把它们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练习五教学课件 篇7

一、生活知识匮乏, 关键信息抓不准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明确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匮乏, 往往不能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 不能抓准关键信息, 许多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例1:电子秤显示0.725kg, 单价是25元/kg, 张师傅实付多少元?

正确解法:0.725×25=18.125≈18.13 (元)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46位学生将结果写成了18.125, 占总人数的64.7%, 只有11位学生正确写成18.13, 占总人数的15.5%, 另有14位学生完全算错。考查的知识点是结合生活实际“元、角、分”保留两位小数, 题目中“实付”两字也提醒学生需要结合实际。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中虽然强调过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即“四舍五入”的方法, 但是日常的练习题中多已明确告知学生需要保留的位数, 不需学生自己判断, 而此题保留位数是隐含的信息, 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二是生活知识缺乏, 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偏弱, 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实付”这一关键信息解决问题。

二、思考不深入, 数学思维周密性不够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实质上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它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且主观意识较强, 所以, 在数学思维上会出现思考不够深入, 思维不够周密的问题。

例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 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38人发生错误, 占总人数的53.5%。发生错误的学生大多认为面积有两种可能性, 即为80平方厘米或者120平方厘米, 原因在于认为题目中的高没有说明具体对应的底, 那么两条边都可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但是, 若以12厘米这条边为底, 高为10厘米, 斜边为8厘米, 这样就不可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 上图中左边的所谓平行四边形是不存在的。因此,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只能选择8厘米这条边, 面积为8×10=80平方厘米。这一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思维的周密性仍然不足, 虽然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 但没有进一步去推敲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一定存在。

三、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不但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还要学会分析题干之间的联系, 学会综合考虑问题, 找到“中间量”, 通过等量代换或转化的形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显然, 从习题的错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数学转化与代换的能力仍显不足。

上图中ABCD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三角形DOC的面积比三角形AOE的面积小8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正确解法:三角形ACD的面积为10×10÷2=50 (平方厘米) , 根据等底等高的性质,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 三角形DOC是公共部分, 所以三角形DOE和AOC面积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8=58 (平方厘米) 。

错例分析:该题两个班错误的共有16人, 占总人数的22.5%。大多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找到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这一隐含信息, 所以不会做。此题考查学生等积变形和面积转化的思想, 其实在平时练习中也有过类似的题目, 因此, 学生对于图形面积之间多几与少几的转化方法并不陌生, 只是这题需要先利用等积变换知道三角形AC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CDE的面积, 再通过转化和代换来求出阴影面积, 比平时的练习多了一步等积变形, 特别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中的转化与代换能力。

四、审题不清, 易上干扰信息的当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题目内容, 弄清已经知道什么, 要求 (求证) 什么。所以审题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 并且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 特别容易犯审题不清的错误, 也容易受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例4:一瓶可乐售价2.50元, M老师买了K瓶, 付了50元, 可以找回 () 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 下面的数中, K可能是 () 。

选项: (1) 任何数 (2) 15 (3) 25

正确解法:找回 (50-2.5K) 元, K的范围是0<K≤20, 并且取整数, 所以只能选择 (2) 。

错例分析:这题两个班中错误的有17人, 占总人数的24.0%。集中错误发生在学生将M老师当成M个老师去计算了, 即 (50-2.5KM) 元, 属于审题不够清晰, 不能分辨信息的有效性。这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字母表示数, 因为该知识点上新课时已经接触过类似题型, 变化的只是M老师这一干扰项;而K的可能性范围在课堂上的类似题型中也有过辨析, 而本题中考查学生不仅要知道范围, 还得知道这个数只能是整数, 其实是考虑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因此, 看学生错误的高发点, 作为教师也需反思,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尤其是在例题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开阔审题思路,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审题步骤和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 篇8

一、应当区分出性质不同的两类练习: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

1. 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两个概念。言语是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这一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事实。从言语中可以分析出言语过程和言语作品(言语过程中说出的话),而不同的言语的作品中可以综合出共同的结构成分和运用出这些结构成分的共同规律。这些结构成分和规律的总和构成一定的体系,这就是语言。这样,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客观地存在于言语过程中.存在于言语作品之中。如果说语言是一种结构体系,它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那么言语便是交际工具的使用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言语作品。

2.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着对英语结构的认识过程,和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过程。

根据国外的资料,英美儿童在初学本族语(英语)过程中,由于come,go,break,do这些不规则动词在成人言语中使用频率最高,儿童开始已经学会了它们的过去式:came,went,broke,did等。后来,当学到了几个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如walkeg,helped等,儿童就逐渐本它们普遍化,说:It comed off. It breaked. He doed it.等。这说明儿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不同的言语作品进行感知和分析,并把相同的东西综合成一定的模式(规则),然后加以普遍化。可见,对语言结构的认识过程是客观存在在于语言学习之中的。至于言语过程的存在那就本待言了。

3.没有对语言结构的认知,言语过程就不会实现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言语作品,大量地都不是单纯模仿来的,而是根据一定语言几个“创造”出来的。这说明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理解这种语言的结构,这样,才能在交际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景说出合适的语句。

4.语言练习和言语练习

要达到对语言结构的认知,除必要的讲解外,主要靠大量的练习。当然,学生在做以认知语言为目的的这类练习时,注意力必然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类练习称为“语言练习”。

同样,要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学生在做以言语为目的的练习时,注意力必须主要集中在语所表达的内容和交际情景上,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类练习称为“言语练习”。

5.教学中必须区分出语言练习和言语练习

我们的教学如果不区分这两类练习,那么,对英语课堂实践的组织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然,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言语练习的偏向,就说明这一点。所以不要认为只要练了,责任就尽到;而应当区分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使两类练习都能在课堂上作妥当的安排进行训练。

二、言语练习的种类

言语练习种类很多,大体可归纳为: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如问候•告别•值日生报告•相互命令或请求做事•等等;

(2)用英语讲解语音•词汇•语法或课文等;

(3)用英语就所学的内容进行问答;

(4)用英语介绍人•图•实物,或借助实物讨论•会话;

(5)按情景讲故事•游戏•表演;

(6)改写课文;

(7)用英语交谈;

(8)作文。

练习五教学课件 篇9

1、通过小组讨论,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2、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2、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和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P114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说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

分析统计表。

学生填表,并交流从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我国的人口数是125909万,你能算出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大约是多少公顷吗?

2、你知道吗?

CAI:学生阅读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实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加拿大的十九分之一,居世界第60位以后。而且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因此,保护根底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教科书P115的第2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你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提问。

集体交流。

4、教科书P115的第3题。

说说题中都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你认为在统计图中应该怎样表示红队和蓝队的呢?

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作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完成教科书P116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的巩固。

教学难点:

学生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游戏规则。

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抛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的“1”“2”和“3”超上的次数。填好统计表和制作好统计图。

二、分组。

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分组。

组内进行分工:记录员、填表员、画图员、发言代表……

学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学生完成。

三、汇报。

每一组的代表进行发言,组员也可以进行补充。

分析统计表与统计图。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四、全课总结:对每组的合作进行评价。

第七课时   了解周围的家庭

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生活情况的调查,巩固统计知识的运用;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提前一周了解一下自己家附近的10个家庭最近依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并想办法记录下来。

二、交流阶段。

四人一组,分别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在组内交流。

全组讨论:

1、把每个成员表格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并选出一个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2、对选出的统计表的情况进行分析。

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可补充发言。

三、节约与环保教育。

CAI:播放一些 水资源、电资源、油资源等的短篇,结合学生调查的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节约与环保教育。

练习五教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复习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在电脑中通过一个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四个相等的三角形。

学生:七巧板,四个相等的三角形,方格纸,电脑。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我会摆

将学具盒子里七巧板中的大三角形板放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上。像黑板所示标好三个顶点分别为O、P、Q。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旋转。

1、将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2、将图形绕点P顺时针旋转90°。

二、我会想

仿照教材第57页第3题,将剪好的四个相等的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然后回答书中的问题。

图形B是如何从图形A演变过来的?你能用旋转与平移进行描述吗?

鼓励学生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图形B看做图形A绕P或Q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又向右或下方平移2格得到。

同样的,你能答出图形C和D是怎样从一个图形演变出来的吗? 让两名学生上讲台用教具进行讲述及演示,集体和对。

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练习五,练习六

授课时间: 授课年级: 练习五,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复习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在电脑中通过一个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四个相等的三角形。

学生:七巧板,四个相等的三角形,方格纸,电脑

第二课时

一、我会画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一画。

1、将直角三角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

2、将图形C绕P点逆时针针旋转90°,得到图形D。

3、将图形E绕Q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F。

二、我会欣赏

1、(课件)电脑分别展示一个椭圆和一个正六边形,通过输入不同度数,选择不同的旋转点,最后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2、欣赏一些其他学校同学设计的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欣赏一些图形的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欣赏其他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三、我会设计

教师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运用电脑,通过旋转与平移设计美丽的图案。

1、看一看你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漂亮。

2、展示并介绍你的作品:你是怎样画出的这个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图形?你觉得这个图形美吗?像什么?

作业: 板书设计:

巧妙设置练习 突破教学难点 篇11

一、游戏导入,趣味横生

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开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比一比谁赢的次数多,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让赢得次数少的学生说一说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自己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各种不同的答案应运而生,如■、■、■等,究竟谁是正确的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接着我因势利导,出示一袋球——装有三个红球、两个黄球,摸到红球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算男生赢,引导学生合理判断这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学生一眼便看出结果,并顺利地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我把握住最佳时机,提出问题:“究竟该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学生此时已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追问下积极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没有按照教材预设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商场购物摸奖活动的问题:“老师去一个商场购物,凭购物小票可参与摸奖活动,摸到红球可得到奖品一份。”随即我出示两袋球,一袋有三个球,其中有一个红球;一袋有两个球,其中有一个红球。然后让学生帮助我判断一下该在哪一袋中摸球合适,学生马上回答出答案,我追问“为什么”,这样就将学生引导到今天的学习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上来了。我继续提问:“怎样放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学生也很快说出了答案。最后我又出示第三袋球——有两个红球、一个黄球,让学生思考这时该在哪个袋中摸球更合适。这样以游戏的形式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分别表示什么,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巧妙设计练习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使枯燥的学习具有趣味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出示6张扑克牌,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问题1: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任意一张牌的可能性呢?问题2: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关于可能性的问题?从这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 )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问题3:如果摸60次,可能有( )次摸到红桃A,可能有( )次摸到红桃,可能有( )次摸到A。”这样的练习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判断、预测、解决问题,逐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最后一个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规则:“小明和小红做游戏,把1、2、3、4、5、6、7、8、9等数字卡片打乱顺序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任意摸一张卡片,摸到( )算小明赢,摸到( )算小红赢,

。”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游戏规则最新颖,设计的规则最多。这样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拓展提升,整体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时进行一定的拓展提升,将会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完善自身的认识。于是我出示三张扑克牌(全是红桃),问“任意摸一张牌,可能摸到黑桃吗”,揭示“不可能”可以用数字“0”表示;继续出示一袋球(里面装有三个红球),问“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红球吗”,揭示“一定”可以用数字“1”表示;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应该在多少到多少之间”,从而得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应该在0到1之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又促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课的最后,我带领学生又回到课前的游戏上,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判断“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这时的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了,他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给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合理地设计练习,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会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上一篇:第1单元第1课教案下一篇:力量训练的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