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精选8篇)
报
陕西延安中学教科处在2006年初向省上申报了“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我校生物教研组也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生物课题组由教研组长孙义全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由白冬梅、高山、冯慧琴、李红、刘燕、汪亚龙、杨文龙、赵君梅、刘娜等老师组成。选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并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设定平行班作为对照班展开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施前期准备情况
1、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初步掌握了国内部分学校对此课题的研究情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
2、在申报省级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根据此课题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用一年时间编写高二生物《学案设计》第一册和第二册,本资料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章节顺序编写,目的是为开展“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做前期准备工作,本资料由自学引导、学法指导、典例剖析、随堂训练和实践训练五部分组成,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课题研究宗旨
本书是以“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为宗旨进行编写的,“自学引导”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法指导”部分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妥贴、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点拨,排除预习自学障碍,也为课后的知识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例剖析”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注重解题的技巧、思路与关键,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联系,避免孤立性,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规范、全面、精确地解答习题;“随堂训练”分A组(基础题)和B组(提高题)习题,配置精,将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渗透到练习题中,学生可依据老师的点拨归纳来把握知识要点和方法,并能克服盲点误区;“实践训练”也分为A、B两组习题,使学生练有目的,练有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知识容量。A组(基础题)和B组(提高题)习题为学生分层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般学生能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好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上均有相应提高。
(2)紧扣大纲,针对性强
本资料紧扣教学大纲,深入浅出地分析重点,突破难点,揭示疑点,并能把相关知识恰当地渗透到习题中去。
(3)引导、讲解、解析和训练相结合
本资料能全方位辅助学生学习,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好的优
用心
爱心
专心
化了生物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注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
注重知识、问题、能力、思想的有机融合,阐述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领会解题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收获。二、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第一年在高二年级开展对照研究,我们的做法和进展情况如下:
(一)班级分组、学生分层次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带班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实验班每班生物学习成绩中下以后的学生确定为A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1/4,生物学习成绩中下以上的学生确定为B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3/4。对照班不分层次,采取统一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题训练也不分层次。
(二)课前准备
1.在讲每个课题前,为学生印好自学提纲,包括学习目标,课文重点和难点,每个知识要点需要掌握的程度(了解、识记、理解和应用)和思考题。
2.向学生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自学提纲、参考《学案设计》进行自学,疑难问题学习《学案设计》上的“学法指导”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同学讨论解决,通过上述方式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疑难问题清单,以便在课堂老师的点播下进行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后完成《学案设计》上的“自学引导”,让学生自测自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 1.教学程序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完成笔记并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8分钟时间对《学案设计》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分层训练,让A层次和B层次学生分别做《学案设计》上的“随堂训练”中的A组题和B组题,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2分钟时间进行作业布置,让A层次、B层次学生分别在课后分别完成《学案设计》“实践训练”中的A组题和B组题。
2.教学特点
在构建“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中,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为宗旨。我们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在上每节课前教师能认真互研吃透教材,学习有关教辅资料丰富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精心思考备写教案和编制自学提纲。
(2)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在实验中,我们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在探索中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不同的课型突出不同方法。如探究式: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品质,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造情境——定向自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讨论式: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拨小结——反馈练习”。尝试式: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习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再次练习”。情境式: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程序为“创设情境——分别主讲——归纳小结——反馈练习”。
(4)加强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实验中,我们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方法是有:改变座位编排形式;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学习互助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5)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每四周进行一次学生问卷,问卷内容有:导读提纲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有何建议,对课堂教学程序有何修改建议?对引导点拨是否满意?有何好的设想?能否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你认为自己学习生物是否很费力?而且每次问卷题目设置依据教学情况进行变化,通过问卷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用相同的测试题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1.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高2007届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展了课题研究,期中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8.3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4.8分;期末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6.7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1.6分。高2008届从与第一学期开展了课题研究,期中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4.8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1.3分。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教师从辛苦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了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水平的不断提高,并迅速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中高山老师采用“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展示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荣获陕西延安中学首届新课改展示周优秀教师称号,在该模式下的赛教课《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荣获延安市2005年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获陕西省二等奖。汪亚龙老师采用“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参与了“全国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选拔参赛课”活动,并制做了教学录象。
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如还不能很好的将多媒体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点拨的思路、方法还需进一步提高。
2.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启发、点拨还受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强的限制,教学中存在教材吃不透、处理有时欠妥,课堂应变能力不强等问题。
3.对教学过程研究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对课题研究总结不够,撰写相关论文少。
五、后续研究计划和保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加强与教育专家的沟通,多请其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的困难,使课题研究有所突破。
2.加强与我校该课题的其他学科组之间的交流,使各课题组互相借鉴、集思广益,共同提高。3.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方式,加强听课评课活动和课例交流活动,加快课题研究的进展。4.加强课题研究阶段性的总结,注重课题研究论文的撰写。
5.强化教研活动,每周的教研提前一周布置并确定主讲人,人人准备教案,会上一人主讲,大家讨论、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可行的教学方案。在下一次的教研会上对上一次的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肯定好的做法,修改不足之处;布置下一次课题内容、确定主讲人。
用心
爱心
关键词:自主,预习,复习,检测
一、让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
新课程理念提倡“不是逼迫学生学习”, 而是强调运用一切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角色, 自主、自觉地学习。因此, 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在上第一节课时, 我就跟学生约法三章:1.上课时大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比如, 学习其他科目或者看课外书等。2.上课时大家可以自由地争论和争吵, 当然是为了讨论某个问题。3.如果实在感到课堂是无聊的, 可以从课堂上走出去, 但是前提是不要打扰和影响了其他同学。可以猜想得到, 当我宣布这些要求时, 学生都会一片嘘声, 表示不敢相信, 到了高中后还能遇到这样的有个性的生物老师。事实上, 我之所以敢这样和大家做出这样的要求, 就是我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认可到这一点, 教师再费力效果也是很差的。那么, 有的教师要问, 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那么, 教师要做些什么呢?答案很简单, 首先要让学生认可这样的观念, 其次, 引导学生爱上这个学科, 最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实际上, 我的约法三章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事实上, 生物课上并没有发生我所说的这些事情:大家做自己的事情, 或者感觉无聊然后自主地溜出教室, 却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大家进行争论的场景还是经常遇到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包括预习、课堂学习、复习和自我检测等几个环节,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从这些环节入手。
1. 让学生学会预习。
我的生物课是十分重视预习这样一个环节的, 并且预习的任务都要在前一天完成, 学生要及时把预习环节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我这里。为了大家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我提前给大家准备好预习提纲, 提纲基本上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自我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如果大家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 就及时地反馈给我。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我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在这些问题中, 自然会有很多种类和层次,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通过其他同学自主预习所获得的知识或许就会解决, 这就是生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生自主预习, 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那么, 剩下了一些比较具有难度的问题, 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那么, 教师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点拨即可。这些问题多数是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一个具有求知欲的学生来讲, 在这样的过程中, 大可以充分争论、辩论甚至争吵, 但很少有人做些无关的事情或者是走出教室。那就意味着他失去参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从而会与他人拉开距离。
2. 让学生学会自我复习和检测。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基本上是两种方式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种是生生之间的互助, 另一种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大家自主地探究然后发现答案。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学习完成后, 要告诉学生自主复习和检测的重要性。因为遗忘是避免不了的, 因此, 要注意及时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自己通过他人和教师的帮助才解决的问题, 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并试图用回放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思路重新过一遍。复习结束后一定要做适量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有时候, 觉得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了, 实际上一旦到了做题时, 才发行并不是这么回事, 学习是一回事, 真正应付考试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 我教育学生重视平时的自我检测。自我检测后, 我都是让学生自己订正答案, 在自我订正答案的过程中完成第二次教育。
我的生物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课前,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 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点难点;上课时, 学生认真听讲, 大胆提问, 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课下, 及时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 自主练习、自主作业, 自主测验、自主订正、自主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学习时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自觉主动。
最后, 需要澄清一个错误的观点并不是学生自主就是不再需要教师的帮助了。这种观点之所以错误, 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自主的内涵。实际上,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由幕前走到幕后, 不过仍然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 发挥着组织者的作用。因此, 自主的课堂学习也是离不开教师发挥其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中标.如何构建高中生物课堂自主学习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200—0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脉博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及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质。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高中生物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中的学习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按新课标要求,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但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仍然十分严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因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此,我通过近三年来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下列几点,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换位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作为教师,我先进入探究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过程就成为一种探究过程。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这样的备课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探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摸索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的探究过程。
在备课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再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备课过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应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造的发展过程。(2)根据实际情况,陈述性知识采取部分探究,实质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取完整探究方式。(3)具体探究方式可分问题驱动式探究、互动小组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方式。
在备课时应特别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而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学会认识,学会合作。所以,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比,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在学法的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生长素发现”一节教学中实施“互动小组式探究”过程的片断。
激素产生部位探究。
创设情景:玉米幼苗一出土,单侧光会先照到胚芽鞘。这样看来,激素可能会在胚芽鞘。那么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向光性与外面的胚芽鞘确实有重要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再请其中一组派代表发言)。
当学生回答正确后,再创设情景:上面实验剥去的是近乎全部的胚芽鞘,范围太大了,因此进一步探讨: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尖端,还是在尖端下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这样,通过创设铺垫的问题情景,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课: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问题意识
探究性教学的引导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性兴趣,同时也要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进而形成问题意识。
如在“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葡萄糖燃烧的情景,用酒精灯给葡萄糖加热,使其燃烧,让学生感受到葡萄糖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葡萄糖作为有机物在体外燃烧释放能量的过程与体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过程的异同点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给学生表现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这样,在自由、民主和信任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就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形成问题意识的目的。
三、设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寓于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问题”作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问题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再逐步深入,引导他们探究未知的世界。
如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及深,层层推进。第一个问题:“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与茎背地生长,说明根和茎局部的生长情况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对照茎的向光性生长可轻松地推测到是由于植物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程度不同造成的。紧接着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因;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实例;……问题环环相扣,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四、调控:使课堂教学在探究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现在,很多学校仍是大班制授课,要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并使其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进行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想方法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和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切实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差异互补的机会,如小组形式,组长与组员的角色轮流互换,学期结束重新编排。
同时,在课堂上,只要自主探究的“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自主探究”,但自主并非放任自流,在教学时还需及时进行调控,做到收放自如。要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见解。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使是学生的答案偏离目标,也不要给予绝对的否定,有时可让其带到课外讨论。
课堂进行调控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在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开展生→生、生→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与创造,尊重与思考,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精神。
五、总结:归纳与思维发散。
课堂总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辐射思维的作用。
无论用何种方式进行課堂总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总结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要在学生自己先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总结得出结论。对结论的解释,不要绝对化,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课后布置的思考题要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要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实践→认识→具体实践的认识飞跃。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以至完善人格的形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主动钻研,与同学的合作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而得到“学习是快乐的”的体验,才会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Z],2003-04.
[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天宝.论主体性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6.
摘要:语文又称“国文”,“国”即“国家”,“文”就是“文化”,所以“语文”的意思就是中国的文化,因此,语文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高中时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承接小学、初中时对于学习的初步接触,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方法研究
一、引言
高中语文的学习已经不能再像小学、初中一样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巩固和加深,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作为一种新方式,能够帮助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现阶段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存在的现状,对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分析,寻找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有效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实行中的具体情况
(一)传统高中教学方式由来已久,导致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学校得不到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依靠记忆和读写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有效果,但却因为学习方式过于死板,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并不明显,也不被学生接受,即便是有些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人,但在实际学习中也是非常枯燥乏味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在整个教育史上也广泛被人们使用,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固定的思想意识,很难再去接受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由于“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很少有运用实例,一时很难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地位,导致在社会上的普及遇到很多困难。“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讲究的是“自主”和“合作”由于这两种方法是构成这一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把时间交到学生自己手中,但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的自制能力不放心,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就很难得以继续开展。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根基太深,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社会中很难得到重视和普及。
(二)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过程中,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不及时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虽然讲究学生的“自主”和“合作”,但由于高中学生自制能力有限,不一定能够合理利用学习时间,会出现消极合作、消极学习的情况,再加上教师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时完全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不进行严格的监管,导致学生只顾着玩乐,学习效率低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推广和适应的过程中并不是将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的学习,教师实行被动的监管,但在实际的适应过程中,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教师不进行有效地管理监控,就会出现学生滥用学习时间,教师没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习的时间,甚至监管不严,把原本能够学习的时间浪费掉,不符合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初衷,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要想得到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分配
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实行的前期,为了体现学生的价值,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分组和分工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时,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水平进行有层次的分配,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成绩水平各有不同,有成绩优秀的,也有稍微差一些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只是少数人的学习。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学生,每个班级既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又有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要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动力,提升全员的学习水平。其次,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充分体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合作”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关键,只有每个人都有工作和任务,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过程中,要对班级内的每一名同学进行合理的分配安排,让每一位学生切身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关键。
(二)提升学生的团结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以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整体效率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离不开“团队”和“相互协作”,这也是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保证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实行,学生是这一模式的基础,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在实际实行中,要立足学生本身,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强团队意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要结合小组成员的水平,给他们布置相应的难题,布置一些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协作共同去解决这一难题,在这互相的交流讨论中共同进步。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成员各自写出自己想法和思路,然后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出最好的方法用于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就能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整体效率,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结束语
“自主”和“合作”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关键所在,“自主”要求的就是要进行自我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而“合作”讲究的就是互相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提升语文水平,这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自主”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的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又为“自主”提供支持。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能够有效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高中语文学习的成绩,在今后的教学模式改革上,要对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黄云珍.论合作学习的定位、实现与意义[J].基础教育研究,2015,(63):24-2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过去单一的组内集体备课及讨论交流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呼唤新的教研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推动课改发展,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教学教育管理阶层及学校老师新的课题。我区也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以我校生物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校本教研,引领全区校本研修新方向。
1.1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引领
校本教研已成为各学校探索高效课堂的新课题新课改的核心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往往舍不得放手,似乎只有在课堂上能够把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教师才是好教师。笔者也有些茫然:课堂还给学生,到底如何还?整个课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作引导?还是教师作引导后学生再自主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所在的教研组设计了一组实验,由邾芬芬老师选择学生整体水平接近、实力相当的三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章节内容前测水平基本相似),由本校生物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召开会议,定主题,明确研究目标及课堂观察点。
1.2 基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
构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研修课题之一。新课改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我平台,特别是更加细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规范了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活动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应该由传道者、传递者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扶助者和激励者;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是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权利依赖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主性的高度发展是教师提高专业化素养的最大推动力。
基于以上考虑,经过研讨,本组最终将主题定为“自主课堂不同策略的有效性探究”。本次教研活动历时两周,经过4次课前研讨,5次有生磨课,多次单独交流,围绕主题进行开课、研讨、培训。通过“教、研、培”一体化有效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与质量,让教师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过程描述
本次主题校本教研活动以现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为课题,以不同班级为实验对象,采取不同教学模式,试图解决问题。校本研修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前期探究,选择合理的“自主课堂”模式。第二环节综合前两个实验班级的优缺点,再由邾老师开设“生态系统的组成”公开课,其余生物教师使用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相关数据。第三环节是本组教师的课后交流,得出结论。
下面是本次活动详细内容。
(1)分工:首先根据组内成员安排合适的老师分工进行各项活动。以本校教师为例,除上课说课的教师外,还安排教师担任教师活动观察员、学生活动观察员、来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员(对前测后测相关数据、实验结果分析)。
(2)前期探究:
根据初二八个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知识点前测的结果,选择3个班作为实验对象。
以前测的结果发现,3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几乎是一致的。这就为教师提高了研究的可信度。另外,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成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程度一致,均超过了50%,而学生对食物链已有知识相对较弱。
实验班1:授课教师根据课前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确定“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授课教师将每个知识点分析透彻,观察教师记录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兴趣浓厚程度、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实验验班2:授课教师课前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以教师少讲或者不讲,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观察教师记录课堂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3)公开课实践。
数据分析教师回收量表,用柱状图对数据库进行分析。从数据来看不同的班级教师活动时间差异较大:在实验班级1上教师活动时间几乎填满了课堂;实验班2上教师时间极少,其中在成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活动时间为0,完全学生自学。组内教师对前两组实验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前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围绕主题,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探究。选择确定实验班3作为公开课对象。
实验班3:结合前面课堂的经验,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教师引导、展示交流、训练提升、评价小结、检测反馈”等环节。课堂中再次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4)课后研讨:
环节1.课例介绍。由授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分享教学心得。
环节2.数据汇报。由各观察教师从不同的切入点,分析相关数据。两位观察教师根据量表对3个班的学生活动时间及方式、教师活动时间及方式进行汇报。然后由数据分析教师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
此环节对3个班的学生在“目标达成”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关试题后测。后测结果(图2)帮助教师较为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环节3.教研组长根据实验结果对本次教研活动总结。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教师完全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实验班级2、3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较好,其中教师适当的点拨会有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对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学习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很重要,后测题目中的这部分知识比较灵活。在实验班3上,教师给予了学生有关知识的拓展,而学生完全的自学和教师的完全讲授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外知识链接也十分重要。食物链的后测题中,学生自学和教师完全讲授出现的情况相似,教师参与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效。校本教研反思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本案例中的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研组为研修平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课堂中的学生为研究主体,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将学校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以下是活动过程中一些感悟。
3.1 于备课中落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要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所进行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具有明显的校本性、人本性、科研性、依托性的特征。
本次校本教研以一堂“自主课堂”为研究的主体,形成研修主题,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聚焦课堂。从确定研究主题到最后数据的得出,每个教师对每个自主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探讨得非常深入,都感到很有收获。这样的教研活动模式给生物教研组带来了群策群力的机会,使教师们对“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2 于交流中渗透校本教研
本次教研活动中,全组教师积极寻找校本教研突破点,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全区生物教师就主题活动和此次公开课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兄弟学校教师对本次活动以及公开课加以肯定,也提出了一些质疑,这些质疑让我校教师深受启发。
3.3 于实践中构建自主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参与探究,积极踊跃发言,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另外,在课本上都有明显划的痕迹,并有详细的记录,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在课后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了预习。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极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自主课堂”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内容摘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04年6月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至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学习也引上了轨道,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自己对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的国家的主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切皆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二,创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体现.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有些学校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讲课时间,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并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自主学习是需要条件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更需要有条件,而以往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二期课改的到来,为实施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在认真领会二期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从以下几方面为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用“稳重,听话”等作为评价好学生标准,会导致学生盲从教师,盲从权威,压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叛逆”的学生.(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阅读为主,并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等,显然自主探究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兴趣的激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道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在乐中成长,不至于使学习变成为苦差事.可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激发.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构建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能够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时积极性很高,学习时会问出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对于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的内容,他们则显得很烦恼,不愿意去接触.因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方面建立联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经,它能让学生主动地在这种相似情境中独立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学生质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质疑高于聆听,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学习力,鼓励学生“把老师问倒”.受年龄限制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值得研究.有时会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这时,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否定,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预先设计的答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无问题可提.或者学生在提问时东拉西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五)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媒体,寻求技术支持.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很多语言文字,情境的内容难以正确感知,而投影片,录像,课件等多媒体具有境,情,声并茂的丰富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它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本中的人,物,事及抽象的情境,还能再现社会上,生活中以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来配合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它不仅能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唤起儿童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更能发展其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能力,进而自主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探究中还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三,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的研究,我们以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一)引导质疑,确定目标.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我们有的时候直接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时候提出几个学习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教师在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说-说你想学到什么 你还想学什么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并适时指出,你能学会,你很会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优化了目标,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然而,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但是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所提的内容进行疏通整理,最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明确自主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在此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3.集体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性的合作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道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以上三步,体现出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再经过集体交流得以解决.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关爱差生,帮助差生;参加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引导,发现典型意见,新颖见解或创新火花;交流时引导学生层层深人,珍惜时间,适时进行朗读训练.(三)拓展训练,积累提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谈到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曾说:“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言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所以,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总之,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参考文献] 1.彭霞,彭晓兰《建构主义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 2.王彦波《自主教育中师生关系探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程红兵《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年6月第1卷第2期
4.周家文《自主探究法教学模式初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12月第12卷第4期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论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理科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证明的定理。阅读教学也应该注重这种“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4、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去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和探索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教学方式和探究的策略的归纳
探究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尝试发现、实践体验还是独立探究、合作讨论都能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和实验,我们在探究的方法策略上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1、营造探究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敢于创造,敢于进取。
(1)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养成发现疑问,有疑必问,有疑敢问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在褒扬和鼓励的时候,应注意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偏离主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词质疑,从文章结构质疑,从修辞手法质疑,从表达技巧质疑等。在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后再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是能够由怕发问到爱发问、会发问的。
(2)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你真行!”、“真勇敢!”“真棒!”、“真厉害!”„„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表扬用语。表扬适度,使学生觉得表扬的珍贵;表扬发自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赞赏,显出表扬的真诚。
(3)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要让学生有挫折感,但不能让学生灰心、气馁,有信心、有情趣地完成探索学习的任务。
2.创设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显的学科特征。语文学习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探究,是对课本中已知结论的再探索,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探究的过程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
(1)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2)利用我校的多媒体资源,以课件、投影等形式来创造现实情景,现代化教学媒体将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很好的条件。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设计问题要讲究角度和深度,要能起到带动学生,促进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对子课题的论证和实验出成果
课题组对“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课题分成了八个子课题(见上文)并进行了明细的分工,针对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全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经过2007年8月至11月三个月的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教师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倾向。对教材的使用,教师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视教材为圣经、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来教的做法。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
一、关注情境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的设计,关键是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他们的认知不再以直观为主,转而以抽象思维为主,但直观形象的素材更利于其积极性的提升,也利于其理解抽象的概念、定义等。那么,在导入环节,我们就应该结合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导入环节可采用的方法是比较多的,如利用生活案例而引出问题,借助生活中的现象而以师生问答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借助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材料后进行问题引导等。无论哪一种方式,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去看、听、说,能顺利进入新的主题探究活动。如教学《征税和纳税》时,考虑到不少学生的家长都是做生意的,他们每年都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收,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要交税?税收有什么作用?在问题的引导下也就顺利进入了新的探究环节。
二、注重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压缩课堂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导入后便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而在交流活动中,一些学生并不是教师想象的那样积极,甚至在交流中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不难发现,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没有提前预习,因此在讨论中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要让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提倡“自主—探究”式教学,不能只顾探究而忽视自主学习,而要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注重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征税和纳税》为例,如果学生对税收的含义都不明确,那又如何去辨明税收特征之间的关系。故而在探究前还得结合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要以知识目标为主,让学生对基本的定义、概念、背景材料等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向学生明确需要探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
三、提倡合作探究,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经历了自学,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达到系统的构建,且自学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提倡“探究”,目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分享、交流等活动去更好地掌握知识,达到目标,在经历过程中丰富体验。如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探究,就需要结合目标而逐层展开,且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
首先,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板块和目标来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如 《市场资源配置》中以“油荒”“电荒”而引出其概念和配置方式,以视频资料“京城酒店俏”引导学生对短片中提供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由供应关系而引出市场调节的作用。结合教材89页的正文和90页的专家点评,了解一下市场规则有哪些内容,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以“灯塔理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利弊,讨论市场调节的局限。其次,在学生探究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如讲市场调节局限性时引入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制措施,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经营者可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学生在交流基础上明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四、加强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政治课中应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要强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探究,还要注重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组织并引导学生围绕教材而开展课堂探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后,以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对家庭的影响为例展开分析;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对家庭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向父母提出合理意见等。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如此,就能让政治课堂走出“讲授”的束缚,插上“探究”的翅膀,学生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构建“自主—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主要从情境导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实际应用等方面讨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自主生成 课堂创新 高中生物
一、自主生成课堂模式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类学校不断发现,知识的学习百分之七十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百分之二十通过学生讨论可以解决,只有百分之十的知识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这样的结果凸显学生知识自主生成的重要性,强调课堂应该还给学生。自主生成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形成的,主要有五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自学,即学生认真自学,教师认真钻研;第二个环节是思考,学生通过学习认真思考,找出问题和困惑;第三个环节是讨论,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予以记录;第四个环节是展示,对于困惑问题向老师请教,然后展示问题解决的方法;第五个环节是评价,小组的多元化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表扬突出小组和个人。在自主生成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促学生思考讨论,以讨论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生成,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二、实践自主生成课堂模式,促进生物课堂创新
在设计《ATP和酶》的教学时,安排两个课时进行讲解,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ATP,下面以第一课时为例说明自主生成课堂教学模式。
1.设计导学问题。在上课开始时,以车胤囊萤的故事引入。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无油点灯,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提出问题,萤火虫为什么能够发光,萤火虫发光需要什么?组织学生自学。
2.学生思考产生困惑。学生在自学后,结合先前知识,得出萤火虫要发光需要能量,而主要的能源物质我们在先前了解到有糖类物质和脂肪,可为什么书上说的是ATP,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这是什么意思?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提供能量的物质有糖类物质和脂肪,现在书上提到的有ATP,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观察,糖类物质、脂肪和ATP哪个能使萤火虫发光。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8只萤火虫,脂肪溶液,ATP溶液,各组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涉及到的问题有糖类物质选取什么代表,怎么控制条件,各种溶液怎样给萤火虫。学生在涉及到的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控制等原因,出现有都不能使萤火虫发光,或都能使萤火虫发光的现象,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渐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邀请一个实验效果好的小组上台展示。
4.学生展示。该组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一个实验环节。学生在实验中是选取四个装有萤火虫的瓶子,同时进行,现在为了方便陈述,笔者将采取分别说明的方式。第一步,把2ml的蒸馏水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萤火虫没有发光;第二步,把2ml的葡萄糖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15分钟后萤火虫发光了,学生都大吃一惊;这时,展示同学把萤火虫放到暗处,又倒入2ml的葡萄糖溶液,萤火虫没有发光,学生陈述这是同学们出现葡萄糖使萤火虫发光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没有探究明白。第三步,学生把2ml的脂肪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黑暗环境下),没有出现发光现象。第四步,学生把2ml的ATP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萤火虫马上就发光了。学生总结,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没有条件促使物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使萤火虫直接发光的是ATP,也就是说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它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六个学生都参与展示,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实验工具,四个学生负责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解释,第六个同学负责总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生成知识。
5.小组评价。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笔者组织学生在以下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ATP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以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问题呈现如下:
(1)ATP的名称___________
(2)ATP是由一分子 、一分子___________、三分子___________组成,ATP含有的元素___________
(3)ATP中的 A代表 、T 代表___________、P代表___________
(4)ATP的分子结构简式 、~ 代表___________、- ___________ ATP有___________个高能磷酸键,___________那个高能磷酸键比较脆弱,容易断裂。
在本节课内容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接受度,评级均为A,对展示组同学的表现,同学们都表示钦佩,并说自己以后要向他们学习。还有同学表示,自己这节课有些精力不集中,下次会努力改正,并表示请求由自己完成这节课的总结。(该班的课时总结,由学生自主设计形式,可以由漫画、故事、诗文等形式构成,目标是使学生的记忆简单有趣。)笔者夸奖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倡导学生在课后发现更多关于ATP的实例。
【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分析11-02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12-02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19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12-08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11-01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解读11-15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7-04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案例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