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古诗文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性学习古诗文(精选8篇)

综合性学习古诗文 篇1

——《古诗文综合性学习》(简案)

设计理念:

1、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深厚的人文教育因素。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这种文化,朗读涵咏,潜心感悟,受到这种人文因素的观照和滋养。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画图、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通过“精读一首,带读两首”,力图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受到朋友间的朴实真诚友情的感染。

3、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赠汪伦》,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古诗《赠汪伦》,自主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想象诗歌表现的朋友相送的情景,感受朋友间真诚深厚友情。

3、初步领会送别体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策略:

以“送别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通过朗读感悟,音乐渲染,借助“资源包”信息,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好情感,建构组块式的立体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包信息,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样诵读,导入诗境

1、导入。

2、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用上古诗文。

3、进入“心怀中国梦,诵读送别情”,学生诵读送别诗文。

二、整体诵读,感知送别情

1、出示李白像,学生读他写的诗,激趣。

2、介绍李白的《赠汪伦》。(出示《赠汪伦》)(师范读)

三、潜心会文,体验送别情

(一)读《赠汪伦》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2、指导感情朗读:(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自由读,齐读。随机指导:诵读古诗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3、师小结:在赠汪伦这首诗中,汪伦以歌送别?

4、师述关于李白和汪伦的有趣的感情故事。

5、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话。

6、师指导朗读,学生感情齐读

(二)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导入(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理解,体会“以目光送别”

3、指导朗读

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都是在用()什么相送(心)?

5、“画中有诗”环节,考考大家积累的送别诗,老师出画面,学生来猜古诗。

四、拓展诵读,运用古诗

1、引用习近平主席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运用的的诗文,并公开出版《之江新语》一书。

2、“好诗巧运用”环节,让学生试试把诗文中的妙,引出来。(练习题)

3、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写一写与亲朋好友分别的赠言(读写结合)

4、展示。

四、总结语:

板书设计:

心怀中国梦,诵读送别情

——《古诗文综合性学习》

《赠汪伦》

以歌送别

综合性学习古诗文 篇2

一、应用多媒体,优化古诗文流程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很多,如小组合作、自由探究、集体讨论等,所有方法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第一,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播放音乐、背景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离经典文本距离更近。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在知识与心理方面做两手准备。第二,内容分析。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用朗诵、鉴赏、分析、探究等办法,达到古诗文学习的最好状态。第三,加深印象。可以组织学生自我反思与分组讨论,完整复述课文,在头脑中完成文章的意义重建。第四,迁移拓展。把古诗文的意义形象同生活联系起来,让“死”的文章变成“活”的文章。第三与第四个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得并不多,但是如果运用合理,就会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注重点

综合运用古诗文与多媒体技术,重点应当关注学生的表现:第一,看兴趣是否因多媒体而得到激发。因为学生和古诗文之间存在文化背景的隔膜,学生很容易对文本发生抵触心理,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晦涩的文字会使学生视文章为畏途,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带领学生一边欣赏民歌《梦入桃花源》,一边校正字音、疏通字义,从而拉近学生同文本间的距离。第二,看经验是否因多媒体而增加,古诗文里面所描述的人物、影像、事件,很多都与学生生活经验没有交集,我们可以凭借多媒体技术增长学生见闻。如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可以用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莲花,弥补不足。第三,看系统训练是否因多媒体的参与而提高效率。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虚词实词的积累,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文言表达方法的积淀,都是需要有效系统训练加以实现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知识环境迁移的要求,为习得记忆类知识提供良好的背诵环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看合作交流是否因多媒体技术而有所进展,现代化的学习交流模式需要多媒体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平台的积极参与支撑。

三、多媒体对于古诗文意境展现的作用

(一)以影像展现意境

古诗文尤其是古诗词同现代文章的一个显著区别不在于文字的深奥晦涩,而在于意境的包蕴深远,学生能否准确领会诗文意境,进而理解诗文感情,是能否学好古诗文的关键。诗人将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我们欣赏文本时,就是要将词、句转换成影像,切实体会其中的美。若想达到这种效果,单纯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显然难以奏效,现代电教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新型技术支持。我们利用好电教手段的优势,肯定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时,鉴于现代人难以想象古代战争的情况,学生不易体会“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迈感觉,为此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剪辑让学生观看视频,想象古代沙场的情景,从而产生共鸣。

(二)以声音展现意境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经常运用的朗读指导方案是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分组读、轮流读等,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实际上都只达到了单一的听觉效果,学生容易厌倦和疲劳感。应用多媒体辅助朗读,学生可以在悦耳的声音里体会到古代诗人、词人的浓郁思想感情,强化对于文本意蕴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们借助朗读录音,使学生感受到山河破碎时,诗人那种对收复家园日思夜想的殷切情怀,再通过模仿朗读,把握最佳的朗读节奏,然后谈感受、找不足,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掌握本诗。

古诗文学习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否则传统文化精华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意境的形成需要应用多媒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体如何做,还有哪些意境空间可资拓展,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宏.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整合的教学模式谈[J].魅力中国, 2009 (13) .

[2]陈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10 (12) .

《漫步古诗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篇3

活动时间:2007年4月15日到4月25日。

活动内容:诵古诗、写古诗、唱古诗。

过程描述:

一、布置分配任务

1、将古诗按历史时期分成十一个阶段,即《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北朝民歌、唐代诗歌、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毛泽东诗词。并将每班学生分成十一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收集此段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选一首或几句喜欢的背诵下来,到时依次展示朗诵表演。2、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一首或几首古诗。3、以小组为单位,选自己喜欢的诗词配以自己喜爱的曲调进行演唱,合唱、独唱形式不论。4、利用各种渠道,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学唱古代诗词歌曲。5、各班挑选两名男女主持人,按一男一女,一班一人搭配成两对,要求每对设计好自己的主持台词。

二、按诵古诗,写古诗,唱古诗的思路设计制作好课件

三、成果展示

1、课前,多媒体屏幕展现一幅美妙的图画并伴有《水调歌头》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很古典的氛围。

2、师:非常高兴,今天能与同学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古诗就像一朵罕见的奇葩绽放在诗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记得二千多年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漫步古诗苑,希望我们在古诗苑里上下求索,去探索一条古诗的辉煌历史之路。下面有请主持人刘杨、张兴旺上场,各小组朗诵的代表作好准备。(屏幕显出屈原的画像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字幕,并配以《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

女:《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下面请同学们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具体诗段略,下同)

男:战国时期的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导,下面请听听他的心声《离骚》。

女:两汉四百年间的诗坛,以乐府民歌成就最为辉煌,今天保存下来的有五六十首,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汉乐府》吧。(具体作品略,下同)

男:《汉乐府》之后,我国诗坛上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就是著名的“建安诗歌”,它以“三曹”、“七子”和蔡琰影响最大,有请“曹操”和“刘桢”上场。

女: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启了田园诗派,他善用白描手法及通俗语言写出真挚的感情和深远的意境,耐人寻味,请听他的《饮酒》诗朗诵。

男:《北朝民歌》现存60多首,它风格豪放爽朗,慷慨激昂,听听《敕勒歌》,你一定会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性格。

女:唐代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诗歌纷呈,繁花竞放,万紫千红,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艺术瑰宝,下面就請欣赏几位唐代大诗人的诗作吧。

男主持:唐末兴起的新的诗体一词,在宋代得到蓬勃发展,并形成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两派的风采。

女:散曲是一种新的诗体,是词与民歌相结合逐渐形成的一种抒情诗,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我们珍视,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男:诗歌到了明清两代数量虽多,但成就不高,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衰弱的诗坛上显示出耀眼的光彩,请欣赏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女:谈到古典诗词,我们还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他的诗词意境雄浑、开阔,想象奇特,画面壮丽,让我们在《沁园春·雪》中来感受一下伟人的气度吧!

3、师: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诗歌,它们或清奇,或雄浑,或冲淡,或自然,或典雅,或疏野……令我们眼花缭乱,留连往返。我不知道同学们有何感受,反正从我认识古诗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我已年近不惑,即使我每天生活在繁琐得不能再繁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我依然在我的心中为我的古诗保留一个空间,我依然在枕边案头摆放一本诗词,闲暇时翻翻,我甚至不怕怡笑大方,还学古人写诗填词,来表达我对古诗的一份痴情。屏幕依次出现老师生活中的诗词作品,并配以《夕日乡》的背景音乐。最后定格在几个大字上“唤起杜陵风雨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风》《骚》,慰词曲”。

作品欣赏完毕后,老师再饱含激情地呼唤:同学们,如果你对古诗也像老师一样痴情的话,就请你“唤起杜陵风雨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风》《骚》,慰词曲”吧!我期待着你的精美诗篇。下面有请主持人谢晓芹、姚世霖上场。

在两个主持人的主持下,两班开展比赛活动,轮流上场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看哪班作品多,质量高,没来得及表现的由班长收集整理成册再作评比。

4、师:同学们的诗作或许还很稚嫩,但我们能感受到一份炽热的真情,或许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我相信,我们的古诗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千秋万古,吸引着我们“狂歌痛饮”来访诗词曲。今天,我们还不能痛饮,但我们可以狂歌,让我们亮出我们的嗓子,献出我们的热情,在古诗苑里歌一曲吧!

多媒体屏幕显出一幅图画及“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诗词曲。”的字幕。这一环节仍由先前的主持人主持,首先演唱自己配乐的古诗。然后两班表演古代诗词歌曲大联唱。最后齐唱《一剪梅》。

5、师:“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漫步古诗苑,五里一徘徊,当我们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记着要带走一颗诗心,一份诗情,一种诗境,那么你以后的生活一定会“万紫千红总是春”。(屏幕显示画面及李仪之的《卜算子》音乐,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综合性学习古诗文 篇4

(一)、根据上句写下句。(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笔画清楚。)

山际见来烟。鸟向檐上飞。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苍苍竹林寺。荷笠带斜阳。谁家玉笛暗飞声。此夜曲中闻折柳。故园东望路漫漫。马上相逢无纸笔?。独怜幽草涧边生。春潮带雨晚来急。岐王宅里寻常见。正是江南好风景。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黄梅时节家家雨。有约不来过夜半。李杜诗篇万口传。各领风骚数百年。唧唧复唧唧。不闻机杼声。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思。昨夜见军帖。军书十二卷。阿爷无大儿。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南市买辔头。

旦辞爷娘去,不闻爷娘唤女声。旦辞黄河去,不闻爷娘唤女声。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析,___________。将军百战死。归来见天子。策勋十二转。可汗问所欲。愿驰千里足。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开我东阁门。脱我战时袍。当窗理云鬓。出门看伙伴。同行十二年。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

(二)、理解默写。

1.《木兰诗》里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2.《木兰诗》里表现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3.《木兰诗》里表现木兰急切盼望回家的句子是。

4、《山中杂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明思念故乡,怀念故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平时大多数同学喜爱流行的影视文化,很少接触戏曲。看着别人在台上演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你也许想亲自上台,一试身手。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七下古诗词、综合性学习及课外名著复习导学

14、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缺点,正如俗语说的,“金无足赤。”

1、戏曲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在《唱脸谱》中有“红脸的关公战

15、完成俗语上下句。

三十六计。人善被人欺,牵马到河易。,又要马儿不吃草。人在衣裳不相及驴唇不对跳进黄河不到黄河

1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你写出古代诗人歌咏黄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成语“扑朔迷离”出自于《木兰诗》,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写出两句你喜欢的描写“花”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沙”这么一句,那么“关公”属于这一行当。

2、我国戏曲讲究用四种艺术手段和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3、京剧四大旦角流派分别是。

4、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一步步走向衰落,你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三、在“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布置每人出一期以“马”为主题的手抄报。

1、请你仿照栏目

一、栏目二的标题为这份手抄报再设计两个栏目标题。

栏目一:点击马的成语栏目二:吟诵马的诗作栏目三:栏目四:

2、请你写出至少两句与马有关的俗语。

3、请你至少用上两个带马“马”字的成语,给自己写一句激励性的话。;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马,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你认为,这个为人类服务了数千年的动物,它的未来命运会是怎样的?

20、写出两句有关月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

一、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全面了解了有关黄河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请写出至少两句。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

3、在我们常用的俗语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任意写出两条并写出它的意义。

二、“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考查。

七下古诗词、综合性学习及课外名著复习导学

七(下)语文名著导读

一.《童年》--高尔基(俄国)

古诗词鉴赏综合训练 篇5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1)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

(2)“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梅花与雪花,“一家”指的是大自然。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1)根据题目及词的意思,两种是指“雪花”与“梅花”,作者就是通过梅花与雪花的对比,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词中“风流”是指“风度”或者“气质”,“一家”是指“大自然”或者“寒冬”。“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这句意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气质不同。

(2)这首词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分析时应该抓住最后两句“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梅花惟高一着”之意。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此曲选自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明之痛,表达了强烈的追怀哀思。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亡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明朝的灭亡。明灭亡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壮的曲子。

曲词文字较为浅显易懂,透过文字,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抓住关键词 “旧日窗寮”“破纸”“坏槛”,扑面而来就是一股衰败、凄凉之气,“粉黛”自然令人想起“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的修辞一目了然。“嫩黄花”“新红叶”点明了初秋的时令,而“端阳不闹”“重九无聊”“无个人瞧”等又倍添冷清萧索之感,今昔对比,心中无限伤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注]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

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5.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参考答案】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描写,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作者的用意不是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豪迈气势、乐观胸怀,略见一斑。

[解析](1)题较为简单,分清豪放派与婉约派即可。(2)第一问紧承上题。第二问: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李世南①面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释: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1)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2)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了。如诗中的“村”与“寺”。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成为诗眼的理由。

【参考答案】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分析末句“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运用反衬手法,夜来的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 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或运用双关手法,“霜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的风雨已毫不在意,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提高古诗文学习的质与量 篇6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因为它包容着这个国家、民族遵奉的信仰、价值观、风情和习惯,它的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经典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它本身就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948年2月,英国汉学家德和美在担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的就职演说《中国——人文学术之邦》中便谈到:“至少到1750年为止,中国书籍的数量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后来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一说法。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学习、理解它。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956年我上高中时,正好赶上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科书启用,语文课文学和汉语分科。文学从诗经、论语、左传、孟子、楚辞、战国策、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明清小说,还有各时期文学史的概述。汉语讲它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语法。一年半的语文学习使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汉语基本知识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了解。我认为,这些古典文学和汉语的基本知识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当时很多诗文都背诵了,终身受用。我大学虽然念的是中文系,但古文和汉语的那点底子是在高中打下的。花一年半语文课的时间打下这个基础非常值得。我至今还很怀念那一年半的语文学习,怀念那套统编教材。我认为,每个中国学生,都应在中小学阶段具备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经典古诗文学得太少,而且不系统,对中国古典文学形不成完整的印象,古文基础太差。对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古诗文都看不懂,何谈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这不是危言耸听,事实正是这样。

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热爱它,学习它,弄懂它,并且发扬光大它。在这方面,中小学各个学科都责无旁贷,而语文学科更能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光喊口号不行,一定要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教育部研制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此已有具体安排。我认为,首先要有数量的具体要求,才便于落实和检查,同时要有质量的要求。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我们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既然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精神命脉,我们学习它,就完全是古为今用,不必担心厚古薄今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习,古文过不了关,就很难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就要断层,后继乏人。每个民族都是首先学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本民族的文化都学不好,借鉴外国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我们中小学优秀古诗文学习本来就不多,是要加大分量的问题,而不是进一步削减的问题。年轻时记忆力强,多背诵一些优秀古诗文,终身受益,应该提倡。

综合性学习古诗文 篇7

一. 感悟古诗文中蕴藏的美好情感, 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古诗文, 都是一些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文中常常蕴含着古代先贤们报国献身的崇高理想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这对于中学生有着直接的陶冶、感染作用。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 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 强化学生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过零丁洋》等诗文所反映出来的文天祥那种矢志报国、百折不挠、誓死不降的“浩然正气”, “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精神, 读后定能激起学生一腔爱国热情, 兴起一种振兴中华的宏愿。又如诗文中蕴含的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 面对灾难, 会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面对丑恶, 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等思想感情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学中的这些魅力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把握古诗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 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短小精悍, 但故事情节曲折, 人物形象丰富。挖掘古诗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陈涉世家》一文, 陈涉在文首的叹息, 在“度以失期”后对秦朝当下面临的困境的分析, 以及发动起义时一番慷慨陈辞, 都表现出陈胜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和卓越的领导才干。文章不仅从正面极力刻画陈胜的光辉形象, 同时不忘从当时的实际出发, 设计了三个令今人看起来影响陈涉这个人物形象的细节:“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这三个细节, 特别是二三两个事情, 树立了陈胜在群众中的领袖地位, 造成了“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的效果, 生动地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 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况, 把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领导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同时, 开展音像范读, 分组朗诵比赛, 分段分句朗诵, 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把生涩难懂, 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的文章读得回肠荡气。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编演课本剧, 再现古人古事, 让学生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 感悟古诗文散发的无穷魅力。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迁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学到更多的写作方法, 把古诗文学习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 遐想古诗文遣词的空白, 激发古诗文的光彩

相对于现代汉语, 古诗文浓缩精练, 展开古诗文句子, 运用细节想象, 可以激活古诗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古诗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 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 让简短单调的古诗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古诗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 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 激活课堂气氛。例如, 上《桃花源记》这一课, 有很多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限想象。如“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氛: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营造了一种平和、宁静、淡远的氛围, 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 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人人精神焕发, 个个怡然自得。再如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一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想像这“一一”之中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多少兴旺盛衰、沉浮成败。

四. 感受古诗文中蕴藏的哲理, 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丰富的生活哲理, 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 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事实上, 在古诗文教学中除了这些启示人生哲理的明显的大道理外, 还有一些隐含的处世哲理, 这也是我们努力探寻的教学魅力点。《醉翁亭记》一文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 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 同学们都能概括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但是,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真实内涵。宋仁宗庆历五年, 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 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 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 他内心抑郁, 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 取得了一些政绩, 因此他能与民同乐。他乐的另一方面更是滁州政通人和对保守派和朝廷贬谪自己最好的回击。因为当时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 奸邪当道, 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 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 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而无动于衷。这也告诉我们,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 我们总要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与困难、痛苦、不幸、排挤做坚决的斗争, 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古文中传记文学包含不少人生哲理、处世哲学,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 善于引申, 并联系生活实际, 展示古文智慧光芒,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诗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古诗文, 才能学好它。

五. 品味古诗文精当的语言, 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篇8

关键词:学习古诗文兴趣 ; 新课改 ; 古诗阅读赏析

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这些诗作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经典的诵读文章。这些诗句严谨工整,意境深邃,造诣极深,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琅琅读之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若对这些光彩夺目的诗句视而不见,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最大遗憾?而且《新课程标准》也特别要求了7至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

一、拓展阅读面,丰富诗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有很多古诗,绝大部分都是中华经典诵读其中的名篇。其实在学生充分预习古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半节课即可进行完一首古诗的讲解。如果剩余的课堂时间都用在朗读古诗和理解诗意上,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古诗学习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讲解些相关的经典古诗文加以拓展延伸,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擴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课堂上教学完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学生都已掌握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文。然后我又结合《夏日绝句》、《秋词》、《江雪》等经典的古诗文,让学生见识了解下我国古代诗人是如何描写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的。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有意思,都读得趣味盎然,没过多久就把古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了。我还要求学生课下再去搜集有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古诗文进行比较和诵读。这样,我国古人诗篇中描述的五光十色的四季美景便在学生的废寝忘食的学习劲头下,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二、因势利导,理解诗意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去搜集、课堂上老师要求的背诵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老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把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更好的理解诗意。如在传统的清明时节,让学生诵读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词。外出春游登山到高处,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高望远名句就能脱口而出。眼前景如口中诗,口中诗如眼前景。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怎能不兴致勃勃呢?有了兴趣,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要理解诗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寓历史故事于解诗之中,加深理解

就诗论诗,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从而影响对诗歌的理解。而适当地介绍与此诗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激发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有关的知识或小故事贯穿于解诗之中。如教学宋代文人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时,学生读了可以理解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美景,给学生的初步印象是作者是在赞美景色。这时我再给学生讲了一个历史小故事——范仲淹变革。这样学生就进一步理解到原来诗人是借物言志,通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2.融诗于图画之中,诗画结合

初中的大部分古诗文不但读起来脍炙人口,妙趣横生,而且古诗文中还蕴含有优美的图画,我们应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或者挂图等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使古诗的教学形象化,同样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与接受能力。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古诗文和图画对照中去理解诗意。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极自然地把学生的心带入了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他们会从图画之中体会到诗人遣词用句的精练,准确,体会到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更真实贴切地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较简单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临摹。这样学生在愉快地看图、绘画中就理解了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3.点拨精巧,整体渗透

古人留下的不朽诗作,在语言的锤炼上达到了极高境界。这也是古诗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教学中要抓好重点字词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让学生将“绿”字换掉体会诗句的效果。他们会提出多种改法,如“回、到、吹、来”等。但相比较之下,这些词语都体现不出诗中“绿”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给人一种形象鲜明的感觉,不能把如画的春景写活。一番点拨,学生仿佛与归途的诗人乘着一叶轻舟,疾行在披着绿装的江南两岸之间,对此诗便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三、尝试作诗,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在对经典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上,难免会手痒痒的,他们也想尝试尝试作诗的乐趣。在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尝试着作诗。要求他们平时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生活,然后在作文或者日记中巧妙地体现出来。于是,他们的本子上出现了五彩缤纷的诗句:“茸茸绿草满天涯,涓涓细水透黄沙”,“翡翠碧帘摇明月,栀子花开似有声,千树万枝吐翠绿,万物勃勃正此时” ……这些优美的诗句简直可以和古人相媲美。让人惊叹于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文中所激发出的潜力。

现代的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从而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经典古诗文。现在就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亲近经典诗文,热爱经典诗文,在学习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这应该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学篇)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楚雄市历史名人下一篇:商标复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