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共11篇)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 篇1

为帮助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促使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强化责任意识、严肃工作纪律、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岑溪二中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配置专门人员和办公设备,制订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职责。

2.规范工作制度。及时、准确地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和材料上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严格遵章办事。

3.坚持信息公开。做到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时公布。对于直接涉及学生个人利益的工作,切实保证公正、公平、公开,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如当事者对所涉及信息不知情,有责任和义务向当事者做出解答。

4.加强监督制度。普通高中国家资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严禁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工作人员涉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由学校予以查处。学校设立举报投诉电话0774-8220249,广泛接受监督。

5.加强申报学生资格审核制度。从班级、年级组到学校实行三级评审制度,逐步开展对在籍学生申报材料的核查、补充和更正工作,做到科学管理,严格保密。

6.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健全资助学生台帐和相关档案,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专款专用。受助学生档案实行“统一归档,经办人立卷,分项目整理”的原则。经办人对受助学生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及其完整性要及时,并负有督促、审查责任。

7.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全校学生及家长进行广泛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这项惠民政策的落实。

8.强化服务意识,热爱学生资助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在面向学生的各项服务中,做到热情周到、细致耐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排忧解难。牢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将服务育人的思想贯穿于学生工作中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 篇2

从2008年至今, 潢川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积极发扬创新精神, 抱着探索的决心, 走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资助工作之路。

抓队伍, 延伸管理

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在县级, 具体实施在基层学校, 效果体现在实施环节。在工作实践中, 潢川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逐步认识到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2011年开始着手建队伍, 延伸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 潢川县各个教育阶段基本成立了相应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专人负责, 普通高中成立了独立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办公室) , 中职学校成立了独立的学生资助办公室。学校均有校级领导分管, 有固定人员专业负责, 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形成了网状覆盖, 延伸了县级学生资助管理。2013年, 教体局为了加强学生资助管理, 又面向全县公开招考两名、选调一名工作人员, 使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得到加强。资助队伍的建立极大提高了县资助中心的工作效率, 突出表现在2014年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中, 县各高中指导本校毕业学生完成前期个人网上申请, 提供资格审查证明, 一方面分流了学生集中到县中心的人流, 同时减轻了县中心指导学生申请的压力, 使县中心办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提高了学生办理贷款的积极性。2014年暑期, 潢川县共办贷款351笔, 占当年考入外省学生人数的30%, 办理绝对数量居信阳市第二, 比例居全市第一。

抓关键, 求实效

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核心, 是保证资金按政策要求足额发放到符合政策规定的学生手中, 国家为此制定有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 我们在深入细致学习相关文件时, 多次深入学校去调研, 认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类型、环节, 然后确定工作思路。

抓宣传, 重点在正确解读政策。每年, 我们都要按类别分次召开专题会议, 并以会代训, 详细解读上级文件, 逐条排查执行过程的风险点, 确保执行人对政策吃得透、用得好。资助中心要求基础学校资助人员宣传资助政策要做到正确、准确、精确:宏观宣传要正确, 合乎政策;关键地点要准确, 不让学生及家长理解出偏差, 产生歧义;核心地点要精确, 不留把柄。

为了保证学校执行层工作的效果, 资助中心定期深入班级, 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经过年复一年的反复修正, 各校在执行资助过程中逐步成熟、完善。

抓关键, 重点在工作程序。资助中心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资助程序:学生申请有证明, 评审有小组, 公示有照片, 发放有监督。学校要做到程序不能减, 步骤不能省, 环节不能少, 过程必须走完。每次检查, 资助中心不听空洞的汇报, 关键查工作程序是否合规。从实施情况看, 只要学校按规定的细则工作流程, 出问题的概率就非常低。

抓档案, 重工作痕迹。潢川县学生资助档案在全市乃至全省, 应该是种类最全、规范程度最高的。2012年,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领导在培训会上说的“学生资助的档案是有价证券”, 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2013年, 我们对以前的各类档案重新进行了归类整理, 并根据工作探索, 对学校所报档案提出细化标准——六有:有封面并盖公章;有目录;有学校申请资助报告;有领导小组、评审小组名单;有签收名册, 普高、职高另有银行回执明细;有工作小结。三对应:个人申请、公示名单、发放名单做到顺序对应、信息对应、字迹对应。两显示:公示通过照片显示, 能显示公示张贴地点醒目的标志物;能显示有学生观看;发放监督通过照片显示, 照片能显示发放现场除学生外另有第三方1~2人, 能显示学生领取现金数量或银行卡清晰图像。

在市、县多部门检查中, 检查组都对潢川资助中心和学校的档案给予了肯定。2014年7月, 在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审计中, 审计组从县中心调取档案, 当场根据档案信息对学生进行电话抽查回访, 核查结果与档案反映完全一致。

讲方法, 求效率

6年的工作实践, 资助中心总结出一套适合潢川县工作实际的工作方法, 即“三勤”“四不”工作法。

“三勤”:即脑勤、嘴勤、腿勤。

脑勤。工作任务开展之前多动脑。学生资助涉及资金,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资助中心虽然不经手钱, 但负有管理职能, 因此, 丝毫不能有随意、大意思想。因此, 每项工作开展之前, 工作人员都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这样, 就可以做到工作心中有数, 过程了然于胸, 问题从容面对。几年来, 潢川县基本达到了平稳、平静、平安“三平”工作效果。

嘴勤。政策宣传要多说, 政策要求要多讲。学生资助工作起步晚, 政策刚性强, 全社会对资助工作的认知度不高, 甚至认知有偏差。大众包括有些领导, 都把学生资助和“救济”混为一谈。几年来, 资助中心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宣传资助政策, 针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宣讲, 使社会对学生资助的认识逐步清晰。学校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沿阵地, 学校领导和教师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操作员, 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和成败。对于这一关键环节, 中心丝毫不敢放松, 每学期都要召开会议, 对各学校负责资助工作的同志进行业务培训, 对相关的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对各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整理, 组织大家讨论如何解决。

腿勤。脚步要到位, 即工作行为到位。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 资助中心对各校生源情况了解得相当清楚, 每学期分配资助计划, 完全可以根据掌握的数据作出方案, 也不会有偏差, 但是, 每学期, 中心人员还是要深入学校, 进行前期调研、过程抽查、事后检查落实, 并请财政局相关人员参与。

“四不”, 即不变通、不侥幸、不畏权、不越位。

不变通。就是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不走样, 不依主观想象解读政策, 不自创花样, 不搞自选动作。学生资助政策刚性强、定性高, 上级文件怎么要求, 就严格按文件要求怎么操作, 不做变通。因为在遇到举报及周边部门检查的时候, 别人认可的是文件。

不侥幸。就是不打政策擦边球, 不根据主观想象解读政策。有些个性的、特殊的问题, 按政策规定操作有牵强, 在这种状态下, 不能心存侥幸, 不给今后的工作和自己埋炸弹。

不畏权。学生资助工作只是整个教育工作环节的一个小分支, 有时候, 需要服务整体大局。在这种状态下, 做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遇到这种状况, 部门能做的, 就是按上级政策开展工作, 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不越位。即做好分内事, 不越俎代庖。根据上级文件规定的权限, 哪些程序是学校做的, 哪些程序是资助中心做的, 要分清职能, 各司其职。县资助中心肩负的是管理职能, 资助过程在学校, 县中心要做的, 就是保证学校严格按政策操作, 监督学校完成文件规定动作。对于学校工作环节, 做到不插手、不干预。这样, 学校工作有自主性, 就能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

几年来, 潢川县在学生资助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工作中仍然不断遇到新问题、新矛盾。大家抱着不怕困难的积极心态, 在省中心的领导下, 攻坚克难, 把潢川县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论职业院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学生资助管理 实施 问题 建议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学院学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有效发挥现有助学体系的激励作用,探索适合学院资助工作发展的途径已成为目前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深刻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学院也制定了详细的资助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助学政策的实施,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将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最终取决于学校工作的落实。笔者学院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实行院长负责制,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处室、系负责人为本部门学生资助工作事项的第一责任人,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业务;经常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学习,提高资助管理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随时调整学生资助的条件和范围,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2.广泛开展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

资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学院通过专栏、展板、简报、招生简章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资助政策、资助程序等,使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和掌握资助政策,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3.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整个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严格规范评审和发放程序

笔者学院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规定,制定相应的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及评审办法,严格进行资格审核,规范评审和发放程序。落实各级人员的责任,将资助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任务及要求具体分解到位,责任到人。每次评审结果都进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实行“校务公开、阳光运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5.规范资助档案管理

建立了资助工作专门档案,及时将有关文件制度、实施方案、评审办法、会议记录、学生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受助学生名单和工作情况等分类进行归档和保存,做到齐全、规范、准确,便于查阅。

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国家现有的助学贷款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因此不少困难学生选择就读技工类院校,以帮助家庭早日脱贫。笔者学院很多学生家里几乎世代务农,兄弟姐妹好几个或者单亲家庭,父母常年因病吃药打针,他们就需要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限制及学生年龄偏小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享受不到这项优惠政策,为上学最后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款或者缓交学费,家庭负担较重。

2.贫困生认定工作困难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真实、详细的贫困生资料和档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然而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是非常困难的。有的学生家庭非常贫困,却怕别人笑话而不愿开具证明,而有的学生为了可以获得部分补偿而开具假证明。简单的材料很难证明学生的贫困程度。校外实地调查走访虽然可以得到准确的资料,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很难实现。

3.学生缺少感恩意识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范围,学生只要提交简单的申请表都能享受到免学费国家助学政策,导致部分学生把助学资金当做炫耀的资本,为了获得贫困生的待遇,不惜开具假证明,在获得资助之后,经常出现请假、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影响了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建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括“奖、贷、勤、补、减”。它需要社会、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学校应认真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建立翔实的贫困生档案;开展感恩教育,多渠道开展勤工助学的有偿资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脱贫;建立考评机制,促进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模式还需要长期探索和检验。学院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建立一整套适合学生资助管理的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制度 篇4

为规范资助管理工作规范、顺利实施,切实把国家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增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使资助管理机构的工作得到有效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各种媒介、教师入户走访,向学生家长发放明白卡等多种形式宣传,切实把这项国家惠民政策宣传到位,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资助原则

受助学生的认定是以县、乡政府扶贫部门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为依据,结合各学段的相应资助政策对受助学生发放,对受助学生发放是以银行转账的方式发放到受助学生或者受助学生的监护人手中。春期每年5月31日前、秋期10月31日前要完成受助对象资助资金的发放任务,受助对象应已具备正式学籍.三、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

1、学前教育保教费、生活费补助

学前教育保教费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元,生活费资助标准每生每年400元。资助范围为当年在河南省内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岁幼儿。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由幼儿园本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扶贫部门负责确认,幼儿园具体实施。资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相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立有电子信息档案。

(2)具有正式学籍,纳入“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管理。

2、义务教育生活补助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的基础上。按照年生均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阶段学生,发放标准每生每年800元。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由学校本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扶贫部门负责确认,学校具体实施。资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相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立有电子信息档案。

2、具有正式学籍,纳入“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管理。

四、工作要求

1、中心校成立以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个学校在校长带领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严格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的申请、认定工作,规范评审程序。对学生的认定应按政策要求严格审查、严格把关,按实际审核后的名额执行。建立和完善受助学生相关资料,将学生申请表、承诺书、学生资助花名册公示情况、生活费补助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记录在案,建档以便随时备查。

2、做好学生资助信息汇总工作,以及报表完整、及时上报,做到无虚报、错报、重报、漏报行为的发生。

3、要求各学校严格做好受助花名册的公示以及资助政策宣传,强化措施,细化流程,压实责任,确保做到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不漏一人。对公示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在案,及时处理。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 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

0 引言

自从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 大学生招生数量呈几何式增长, 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 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急剧增长。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国家重视、社会关心、家长操心、学校担心的问题, 国家、高校对相关群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如何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 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1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资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核对贫困生真实信息难度大

高校对外地考生的家庭情况真实性的核实难度很大, 有些学生不是真正困难, 但因为拿到了当地民政局的公章凭证, 开学时就能作为贫困的依据。所以, 对贫困生的真是信息的核查, 出现了不严谨的现象, 甚至导致学生认为只要有当地民政局等出具的盖有公章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就能认定为贫困生, 也导致“虚假贫困生”这种特殊且不正常的群体悄然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 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 相对条件好的学生却得到了, 这样就使得国家、高校原本的资助理念没有达到, 反而助长了虚假认定的歪风。

1.2 资助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我国现在的资助体系非常多元, 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也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奖学金的评选方式比较不利于贫困生, 因为贫困生大多来自教育欠发达的农村、山区, 在文化成绩方面相对基础薄弱, 达不到奖学金的成绩标准, 同时, 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承受着因为贫困导致的生活压力, 也会影响学习成绩。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导致读书期间的贷款无法偿还, 商业银行不愿意也不敢为贫困大学生发放贷款。

1.3 评定资助项目等过程中缺乏严谨性, 辅导员、班主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对学生贫困认定的主要负责人, 即使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 也无法避免少数同学产生分歧意见。由于辅导员、班主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加上需要听取班干、寝室长的意见, 更有部分真正贫困的同学因为个性原因, 不愿意把自己的情况公之于众, 都导致了评选的过程中无法真正践行三公原则。

1.4 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助时的复杂现象

诚信助学一直是高校极力倡导的, 但有些贫困生拿到助学金, 不是为了帮助学业, 而是过上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 请客吃饭等现象时常发生;有些班级采取了一人拿奖全班享用的政策, 这完全违背了助学金的原则;有些班级甚至要求学生在拿到助学金的同时, “义务”捐出一部分用于班费, 这也是与国家政策相违背的。

2 针对问题, 有如下对策

2.1 完善基础认定工作, 考虑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库

在高校认定贫困的依据主要来自于有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调查表, 我们可以督促当地民政部门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有明确调查认证, 并且如实的出具相关证明, 对弄虚作假的“伪贫困生”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从基层, 根本性的保证家庭经济调查表的真实性。

高校贫困生数据库要每学期更新, 这样就会打破“终身制”的局面, 把经济条件改善的同学移出数据库, 近期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加入数据库, 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学生手中。贷款的学生要优先考虑贫困程度, 给予适当的帮助[1]。

2.2 开展感恩、诚信思想教育, 并督促同学之间相互监督

感恩、诚信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培养才能产生, 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感恩、诚信意识的时候, 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如:重大节假日的大型相关慰问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还可以举办相关班会、座谈会;高校还可以举行相关感恩、诚信主题的辩论赛、社团活动等, 这样就能把感恩教育逐级渗透到个人。使学生认识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 珍惜个人的信用记录, 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旅程非常重要。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 班主任在做好相关的民主评议同时, 同学之间要互相监督。这是由于学生们平时生活学习在一起, 只有他们之间才最真实的了解彼此的情况, 因此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做好民主评议, 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2]。

2.3 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

薪酬低、岗位少、层次低是勤工助学系统的现状。高等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应提高勤工助学得报酬。在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同时, 能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学习需求, 这不仅尊重勤工助学的贫困生, 也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

其次, 要扩大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 并注重岗位职能多样化。

最后, 要对勤工助学工作提高层次,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而不是以往单纯的劳务型。

总而言之,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困扰着每一所高校,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 应该着力发现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 实现高校相关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楠, 王硕鹏.浅谈辅导员对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术探讨, 2014 (11) .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纵横谈 篇6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村)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 篇7

一、完善学生基本信息,了解真实经济状况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经济情况与其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真实、准确的基本情况,是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依据。作为班主任,在每届新生入校之后,我会给每人发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家庭通讯信息、家庭主要成员、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或证明)、自我评价等五个方面,其中学生本人基本情况涉及家庭人口数、是否孤残、是否单亲、是否烈士子女等项目,家庭成员情况涉及其家庭成员单位、职业、收入、健康状况等内容,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关的信息则需要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同时附上相关佐证材料,如贫困户精准脱贫明白卡等。一般来说,新生入校时给班主任提供的个人及家庭资料相对完整、真实,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归整,能够将切实需要帮扶的学生筛选出来作为重点资助对象。

二、规范资助评议流程,监督工作贯穿始终

在贫困生认定方式上,主要包括生源地认定、学校自身认定两种方式,其中生源地认定为三级政府证明法,即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县(区)、乡镇、 街道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调查证明来判断。但是这一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弊端,因此,仅仅将贫困证明作为评定贫困生的依据并不能说明问题。为了提高认定的公平性、有效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审核制度非常有必要。我校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要求各班成立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贫困生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任组长,班干部、普通学生代表等担任成员,普通学生代表人数不少于该班总人数10%,该小组名单在公示时,注明每名学生的身份(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学生),以便验证普通学生代表是否达到10%。同时,为了杜绝拉选票、人情分等因素,在确定评议小组时还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宿舍分配情况,避免评议小组人员集中到个别宿舍,或者是某些宿舍一个也没有的情况出现。

三、鼓励学生勤工助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目的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改善基本生活条件,鼓励品学兼优的同学不为贫困所困扰,以便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精神上和意志上的贫困是不能靠经济资助来帮扶的。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关心贫困生物质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贫困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处境。在第一学年,我会推荐贫困生积极申请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力所能及地在学校范围内工作;第二学年专门针对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求职面试讲座;到了大三实习时,大多数贫困生都能够自信地步入职场,其中还有部分同学开始了自主创业,用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甚至可以提前还清助学贷款。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探析 篇8

1 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的内涵

教育的宗旨是实现 “立德树人”,党中央、国务院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是党中央、国务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育人功能贯穿于资助工作落实的全过程,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诚信贯穿始终; 勤工助学劳动中,自强自立和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各种资助项目也能体现资助的育人功能,如奖学金奖励先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在评比过程中也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本身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资助工作在育人功能上存在的问题

2.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问题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但由于学生本身的诚信问题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材料的真实性和认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有时候不能真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证明材料,资助管理部门无法一一核实每位申请者的家庭情况,加之一些生源地民政部门的地方保护,使得虚假证明泛滥,反而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会出现开具证明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不一,由于各申请者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居民收入水平差异显著,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一。例如,中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西部,很可能出现该享受资助的学生由于当地收入水平过高而无法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2. 2 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逐步健全的资助体系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常规经济资助的部分,在资助工作落实中往往只关注资助的款项能否发放到位,评审程序是否合规,而忽视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现阶段我国的资助体系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1],尤其是无偿资助的部分恰恰是资助育人的重灾区。有偿资助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国家助学贷款需要学生毕业后自付利息、按时还款,对学生的诚信度要求很高; 勤工助学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起到育人的目的。无偿资助包括国家助学金、学生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尤其是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只以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为唯一考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和依赖,认为此项资助是自己应得的,滋生了学生等、靠、要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和奉献意识,无法起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2. 3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不足

现有的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往往流于表面,比如开一场诚信教育讲座,做一些简单的机械化的勤工助学劳动等。而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最重要的能力提升的重视不足。例如,勤工助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各大高校的勤工助学助学工作多为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以体力型工作为主,加之大学生的课业压力繁重,勤工助学劳动被肢解得零零散散,一周往往只工作一到两次,工作的间隔长,工作时间短,无法真正起到能力提升的作用。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在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方面。例如高校只重视帮助学生成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对于贷后的管理和教育方面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还贷逾期的问题突出,给学生本人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长此以往,无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3 完善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

3. 1 健全资助工作机制

完善有力的资助组织机构是资助育人工作坚实的后盾,高校应建立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层面完善的组织机构,学校应建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全校的资助工作,学生资助部门负责资助工作的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应成立学院认定工作组,负责资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认定,年级( 或班级、专业) 要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是立德树人教育的 “第一人”[2]。同时,要建章立制,制定各项资助规章制度,并将育人功能的导向明确写入各项资助规章制度中。在资助育人体系设计时,统筹安排资助资金,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可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学院,学院进而依据不同的学生自身特点制订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资助计划。

3. 2 建立标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高校依据国家和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二级学院依据本学院自身特点,制定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细则,细则的制定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统一,定量就是要制定详细的量化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量化,定性就是要参考日常的学生表现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充分做到民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库,针对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定期复查和回访,及时修订认定工作中出现的漏洞。

3. 3 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不断探索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由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保障型资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型资助转变。一是变无偿性资助为义务性资助,如宣传和鼓励国家助学金或其他无偿资助金获得者进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二是转变资助工作理念,注重培育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创新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3],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鼓励勤工助学学生创新创业。合理分配资助资金,高校可通过划拨专项资金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大学生实践或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4 构建资助育人实施和评估反馈机制

资助育人体系设计的效果好坏要看资助育人的实施过程和后期评估反馈情况。高校要加强过程实施机制。通过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来推动资助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宣传内容上,要以资助育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作为宣传的重点; 在宣传的形式上,可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新媒体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对二级学院对资助政策的落实程序合理公正上进行监管,确保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资助育人的评估反馈机制。在评估反馈的基础上改进资助育人的体系建设,实现资助育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8-10.

[2]李彦磊,张丽红,赵其波.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的作用[J/OL].中国教育学刊,2014(S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606.G4.20141231.1201.072.html.

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着力点 篇9

一完善资助制度

十多年来,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资困助学制度, 对资助对象、资助范围、工作程序、教育管理等具体事项以及对高校奖助学金制度的覆盖范围、申请办法和审核制度等进行了规定。然而, 由于助学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现行的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如贫困生认定、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等, 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做好助学工作的前提, 同时又是整个资助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是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指导性文件, 但具体细节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 很难去考证每一个贫困生家庭的实际困难情况, 但又不能仅凭一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就简单地做出判断。因此, 如何准确有效地甄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准确评定其经济困难档次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以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开出的证明为依据的, 但我们却无法认定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在排序的时候, 大家也只能凭日常花销和穿着来判断, 而仅仅把这些作为认定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该是一项动态的、全方位的工作, 它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困难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形成制度来加以规范、完善, 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得到学生认同和肯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和实施办法, 使学生班干部、普通同学和班主任辅导员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在新生入校后, 按照严格程序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和总体把握, 详细记录学生资助情况、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 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基层学生工作者需要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普查, 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心和对班级同学的私下了解以及平时的观察和调用学生饭卡记录等, 相对准确地发现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掌握学生的情况, 不断调整和更新困难学生数据库。

在勤工助学制度的管理和规范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 健全用岗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高校要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 在监督方面各用工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参与, 要求在对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岗位具体职责制定、日常考核以及工资发放等工作方面做到精心设置, 明确职责, 完善跟踪管理以及报酬发放办法;还应结合实际, 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建立查岗监督制和回访制, 做到用工规范、信息反馈畅通、监督机制到位, 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杜绝缺岗空岗的情况发生, 强化勤工助学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 勤工助学中心定期对老师进行回访, 收集老师对值班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 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 如资助对象评定制度、与资助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制度等等, 也需要不断建立和规范。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申报受助的学生进行调查摸底, 了解情况, 并通过完善申报资助审批表、受助学生登记表、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等, 使资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从而实现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创新资助模式

目前高校已经建立起以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政策资助体系,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学生资助体系, 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措施进行多元混合资助, 使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

1改变无偿资助的形式, 倡导有偿资助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资助, 达到教育学生使之成才的功能。现行的资助形式主要是一种无偿的直接给予式的资助模式, 在所有资助形式中除了助学贷款需要学生毕业后还本付息、勤工助学需要付出劳动外, 其他的资助形式都没有偿还及义务性的要求。现在的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以及临时困难资助等资助措施, 资助金额较大, 覆盖面较广, 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 但因为资助来得太容易, 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心理, 往往使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资助模式, 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 要求学生在受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

所谓义务性资助是指学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 也应当要履行相应义务的一种资助形式[1]。采取有条件资助, 学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 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明确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 如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力所能及的有益活动, 这是对受助学生人格的尊重, 有利于受助学生建立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态。受助和回馈行为促使受助学生成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同时, 施行有条件资助一定程度上避免非贫困生挤占资助资源[2]。

2拓宽渠道, 深化内涵, 进一步提升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是学生一项有有效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更有利于强化其自立自强的意识,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 通过接触社会, 发挥自己专业所长, 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和才干, 同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 近年来, 勤工助学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资助以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方式。

高校可利用的勤工助学资源是有限的, 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也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合理利用校内外有效资源, 深层次挖掘勤工助学的合作单位, 完善用工的相关制度, 提供相关的劳务咨询和法律支持,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实现“勤工”与“助学”的统一, 使勤工助学走上市场化道路。通过勤工助学, 既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又为他们提供了面向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从而发挥助学的育人功能。

此外, 在提供助学岗位时, 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兴趣特长, 提供不同的岗位, 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网络中心、新闻专业的学生去宣传部门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勤工助学政策不仅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又在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大多数的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 在心理上也很脆弱, 许多人宁可默默忍受贫困, 也不愿让大家知道自己穷。他们所需要的,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当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最终落脚点还是育人。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先从思想工作抓起,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国家和学校资助的意义, 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 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 发奋成才,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首先,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的需要, 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 将经济资助的好事办实, 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解决实际困难中教育学生, 将单纯的经济资助与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教育形式相结合, 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 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行为, 既送温暖, 又长志气, 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只有这样, 资助和教育工作才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也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功效与目的。

其次, 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对贫困生进行引导时, 要通过感恩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 也乐于帮助他人, 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心, 学会感激, 常怀感恩之心。

此外, 贫困生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宽松和谐的环境, 这就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 建立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上善若水”, 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更能使贫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爱, 更有助于他们抛弃自卑心理, 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总之, 只有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 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资助模式, 以及思想上的积极的引导, 才能达到“助学、励志、育人”目标。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都应该在实践中深入思考, 不断探索, 为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前进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倪玲娣.高校学生创新资助形式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之我见 篇10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贫困生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特殊群体,被教育领域重视。根据调查可知,目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22%左右,尤其新疆高校,贫困生比例几乎连年高处全国平均水平。基于此文章首先结合目前的情况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做调查,其次挖掘教育资助体系政策,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做分析,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策略建议,以期为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略尽绵力,且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现状;对策

前言

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方针,对于我国多民族特点,尤其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开启了更好的资助之路。少数民族贫困生是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群体,解决他们的难题也是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至此我党曾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着重提到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问题,可见,资质不仅是客观要求,更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方式的资助体系,结合奖学金、补助、见面等优惠政策,将资助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结构,做到教育体系中的公平,有利于科教兴国的进一步实现。

一、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现状

首先从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来看,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域,为了提升地域文化素质提升,国家对落后地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由此看来,贫困生入校不仅经济吃紧,学习也相对吃力,这为贫困生的自信与自尊造成损伤,再有很多少数民族对汉语掌握不精准,学生入校后沟通不畅,最终在多重压力下影响学业。2014年,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我们调研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中,24%以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63.1%左右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5000之间,大学学费平均在2000~3000左右,可见仅仅学费已经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尽管学生们节俭生活,但必要的生活费与生活用品支出最少需要600~800元,因此大部分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利用节假日打工,生活学习相对艰苦。

其次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现状来看,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补助、资助、减免作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五大项,已经逐渐为贫困学生解决了大部分物质问题,五大项中,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补助主要源于财政拨款,资助与减免除了来自于地方政府财政外还包括学校筹集及社会力量,国家通过政策引导相关社会社团、优秀企业、富裕个体等设立各类奖学金和捐助项目,集众人之力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帮扶体系有力的环节大部分贫困生经济苦难,但随着时代发展,贫困生人数增加,资助体系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二、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存在问题

(一)奖学金资助力度不足

根据我们的调研可知,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有年收入低于1000元者占24%以上,仍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4人,获学校奖学金188人,获预科生奖学金的有26人,如此仍有许多少数民族贫困生无法获得经济帮扶,可见我们的财政拨款有实际困难,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即便部分学生解决了眼前的学费问题,但仍面临着多方面压力,如为了获取奖学金需要达到很高的学业要求标准,但由于贫困生基础教育已经落后,因此拼成绩相对吃力,得不到高额奖学金就要面对经济困难,这就形成了矛盾,可见资助力度不足,缓贫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二)助学贷款“门槛儿”高

助学贷款是解决学费的有效方式,但各个学校有在实际放款过程中有不同的规则,除此之外一些开办助学贷款的银行机构也不是很积极,这对于供小于求的贷款无疑雪上加霜,审核苛刻,审核时间长,名额有限,过程复杂,大部分学生只是申报,面对重重手续陷入徘徊与等待中,更有甚者由于不清楚贷款流程及要求,不敢贷款、不愿贷款,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困难。调研可知,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有40%以上,成功申请的不超过11.6%,除了10%不达标的学生,余下的都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解决高昂学费,可见校园助学贷款已经逐渐走入困境。

(三)勤工俭学岗位有限

很多学校没有太多的岗位分给学生做勤工俭学之用,随着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大部分校园建在城市二环外,远离市中心也为学生自食其力带来压力,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岗位,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校企合作也稍显稀疏,因此综合来看,学校能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无法完满贫困生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扩充。

(四)资助认定存在问题

对于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如何认定困难成为难题,大部分校园或采用学生推荐、自荐等方式,统一整理申报学生的资料,在此过程中不乏过度描述,骗取资助者,但由于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开具贫困证明等,也可能不符合认定标准与资助失之交臂,由于认定人员有限无法逐个家访认证申报材料真伪,如何做到百分百准确的资助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政策,改进工作方法。

调查可知,资助存在困难,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校贫困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中还需要得到关爱与帮助,需要学校与老师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如此少数民族学生才更能坚定信心完成学业。

三、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相关建议

(一)完善资助制度

面对贫困学生,我们需要从经济到精神都给予帮助,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开展双向帮扶,开设系列活动,给予贫困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等方面的教育,以传带方式,安排一些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走进更多贫困家庭,帮助更多的人;再有加强资助管理,资助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关组织,拿出管理办法,建立贫困生档案,积极与学生沟通,切实开辟有效资助道路,借以保证资助基金落实,各个部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政策落到实处,确保任何一个贫困生不失学;最后还要有恰当的监督机制,从监督国家拨放助学款到监督高校执行资助政策,再到把资助工作放到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最终到对营私舞弊行为的惩罚都应成为监督策略的一部分。

(二)扩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

2015年初,我们的消费价格水平同上一年相比上涨8.1%左右,可见物价上涨,我们的经济压力也在上涨,该压力反应到学校主要落在贫困生身上,因此,在物价上涨的同时我们是都也应该提高资助资金的金额?党的十八大以后,教育招生已经向我国西南部倾斜,也就是说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将走向内地,学生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变大,至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扩招的同时适当做出学费规划,更应扩宽勤工俭学道路,不断增加经费来源,出台更多方式帮助贫困生,社会各界也应不断加强对贫困生的跟踪,分担责任与压力,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创新资助模式

很多时候资助程序、贷款模式守旧,将真正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我们要反思应改进,首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抓到源头,接着与金融机构协调问题,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政府与银行共同承担的方式,最后还要考虑做好自身规范,简化贷款资料范本,做好一站式服务,热情用心为贫困生做好服务。

(四)做好贫困认定工作

作为自主的重要环节,贫困认定相对重要,这里我们应联合学校、民政部、家庭所在地等,采用考察公示的形式,将认定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增加认定的真实性,且不做一次性认定,要逐年公示逐年认定,除此之外,校方还应安排家访、走访、调查、核查等方式不错过一个贫困生,也不错评一个非贫困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资助。

参考文献:

[1]方志红.我国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马召伟.论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J].新疆医科大学大学学报,2011(06).

[3]田劼,崔卫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岑溪二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 篇11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格, 也是一个人能够行走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只有讲诚信的人, 才能够获得别人的信赖, 才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 诚信是一个人的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是高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只有讲信誉、守信用的大学生, 才能够在将来走出校园, 立足于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诚信, 而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以诚信为本, 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树立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我国高校的数量在增加, 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贫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国家为了保证他们能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 成立了高校学生新资助体系。而有些缺乏诚信的大学生,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表现得令人失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也为了把大学生真正培养为具有诚信优良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国家的资助体系是以大学生的诚信为前提的, 而大学生诚信缺失, 就导致了资助体系运行困难, 对国家、社会、学习以及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因此,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做到位。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学生诚信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获得资助资格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 一部分申请贫困的学生在填写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及家庭情况问卷调查表的时候, 并没有陈述自己的真实情况, 而学校对其确认工作极其复杂, 导致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信息虚假;评选过程中明显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很多学生往往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学生, 而不是看重其他同学的实际经济情况, 出现集体作弊的状况;评选过程中相互排挤, 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资助的机会;骗取助学贷款、恶意逃贷。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在大学生中存在明显的诚信危机的情况。

(二)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可以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上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 不乏贪图利益而罔顾诚信的例子, 很多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大学生本身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 为了一点儿小利丧失了信用。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到位。高校教育把重点放在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 却忽略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造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而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是造成诚信缺失的主观原因。除此之外, 家庭对于学生诚信教育不到位, 造成了孩子未能从小养成讲信誉、守信用的美好品德。不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 使得那些不讲诚信的大学生得到了机会, 诚信表现更令人失望。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一) 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 主要还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诚信教育措施, 指导学生接受诚信教育。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放到高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寻找诚信教育的新途径,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 开展多样的诚信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路。

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凭借一堂课、一次演讲就能够完成的, 而是要增加诚信教育的机会, 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诚信教育作用的存在。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 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帮助学生体验诚信教育。学校的各个社团也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有关诚信教育的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 展现诚信教育的意义。另外, 学校要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 不讲诚信的人, 将来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3. 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

对大学生专门的诚信教育, 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的信用度, 而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 则可以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中, 充分利用校内的有利条件, 通过宣传标语、校内电台、校刊等多种形式, 宣传诚信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形成影响, 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诚信教育, 逐渐地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

(二) 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加强大学生诚信管理。

由于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导致了大学生诚信丧失越来越严重, 因此, 要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 就必须构建健全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对那些讲信用的大学生, 给予鼓励与奖励, 惩罚违背诚信道德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在诚信的问题上得到公平的对待。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管理, 让大学生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 避免出现诚信缺失的情况, 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讲信用。

(三) 加强社会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 而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要想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社会对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教育, 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 因此, 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 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 因此, 必须形成全社会的良好的诚信氛围。国家对于社会大众的诚信也极其重视, 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鼓励、奖励社会中诚实守信的人。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 要多采用社会上诚信的实例, 让学生意识到, 只有具有诚信的良好品格的人, 才能够被社会接纳。

(四) 加强自我诚信教育, 提高道德修养。

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因此,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诚信, 就必须加强自我诚信教育。进行自我诚信教育, 要主动接触诚实守信的人, 多进行诚信教育的实践, 时刻约束自己, 不要为了一点儿利益而丧失了诚信。当遇到诚信的问题的时候, 要多考虑一下, 对自己接受过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思考, 寻找解决诚信与现实事件矛盾的办法。在一次次的诚信锻炼中, 增加自己的信用度, 养成守信用的良好品格。

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教育, 让国家提供给高校教育的资助体系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校教育。通过高校诚信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为讲信用、守信用的人才,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还能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提供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单石生等.加强诚信教育,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世界教育信息, 2005

上一篇: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的期中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