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2025-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篇1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4页

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杨兵蔚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化学课中,及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并见到过一些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扩散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等问题,并不清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和课件,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及随时关注周围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析、推理微观世界,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存在的理由与情况。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五、教具准备

一烧杯热水、一烧杯冷水、墨水、投影仪。

六、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演示,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平衡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比如气体。就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而气体分子间几乎没有引力与斥力,只有相互碰撞时才有力的作用,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但不能无限压缩(碰撞时才有力)。

4、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②、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③、分子之间有间隙。

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组成二、扩散现象

三、分子间力

1、组成:

1、现象及定义

1、分子在运动但物质又是聚合的说明有引力

2、分子大小

2、扩散现象说明:

2、分子间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C.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固体物质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2、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A.一根细铅丝很难被拉断

B.小木棍容易被折断 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D.被雨淋湿的衣服很难脱下来

3、在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中放入相同的糖块,问:一段时间后,哪一杯水更甜?

4、零下500C的冰块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为什么?

分子热运动教案示例一 篇2

教学目标

记住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确认分子的大小;确认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知道扩散现象;了解气、液、固体的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确认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重点和难点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斥力. 教具

托里拆利管一支、一小瓶酒精(加点红色墨水),一小瓶水,两个广口瓶(课前其中之一充好NO2气,用玻璃片盖好),演示分子间有引力的两个铅块,砝码10个.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热现象,如物体的热胀冷缩、熔解和汽化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这些现象如何解释?学习了第五章之后就可以解释了. 分子动理论简史

人类为了解释自然,在很久以前,希腊的唯物论者就推想,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不停地运动着的微粒组成的.到了18世纪中叶,俄国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发展了上述学说,提出物质分子存在的基本观点.19世纪初,人们又从实验中找到了根据.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此后人们又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蛋白质的高分子,从而确认物质是由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正在不断揭开微观世界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节后,教师板书.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

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分子 问:什么是分子?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氧分子、水分子等。

各种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有多大呢?(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

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10-10m),氧分子大约为3埃,质量约为5.3×10-23克。(2)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多。

例:如果把1克蔗糖(含1.8×1021个分子)放入洪泽湖中(正常蓄水31.3亿m3),均匀之后,取1cm3的湖水,其中仍有蔗糖分子56.5万多个,这糖水还甜吗?

(3)分子之间有空隙. 演示一:酒精和水的混合.

在托里拆利管中放一半水,再放一半加颜色的酒精,用手堵住管口,来回倒置几次,总体积的高度下降1厘米多。

分析:由于分子间有空隙,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分子进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有些水分子也进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这一实验证明了水分子、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又例,人们用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三硫化二钛(Ti2S3)晶体内硫原子的图象,也证实了分子间空隙的存在.(三)分子的运动

问:若上面的实验不把玻璃管来回倒置,而是静放一段时间后,有色的酒精分子会不会运动到水中去?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会的,如在水中放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水就变红了. 演示二: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装置(略)。

过一会儿,在上面的瓶中有明显的棕色.

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老师小结:这两种气体的混合,不是重力等外来的作用,而是分子本身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问:如此定义,那么酒精和水的混合,气体的混合应该叫做什么? 答:液体扩散、气体扩散.

问:固体之间,固、液、气相互之间有没有扩散现象? 答:有.如铅和金、水中的氧.

教师小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四)分子间的作用(1)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固体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原来分子间有很大的引力,要想分开固体,必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才行. 演示三:铅块分子引力实验。装置见书P90图.

在铅块下可挂50克砝码十几个. 问: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很大的引力.(2)分子间有斥力.

若要压缩固体,减小分子间的空隙,是十分困难的,如压缩粉笔,比分开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若分子距离很近时,分子间斥力就显示出来,要使分子靠得更近,必须克服分子间的斥力才行.(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 说明:

①平衡位置r=r0;

②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③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④当r>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了.

三、复习巩固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三点?(2)什么叫扩散?你能再举几个实例吗?

(3)为什么粉笔字能留在黑板上?为什么用锡能焊接铜(铁)器件?

四、布置作业:P14(1)、(2)题. 板书设计

§1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10-10m).(3)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多.(4)分子之间有空隙.

三、分子的动动

(1)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液体扩散;气体扩散;固体扩散;固、液、气之间也扩散.(2)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四、分子间作用力(1)分子间有引力.(2)分子间有斥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r=r0时,平衡.

r>r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r<r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r>10倍分子直径时,可认为没有作用力.

五、作业:P14(1)、(2)题. 教学小结:

1.考虑到下一节要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如熔解,所以补充了分子间有空隙的内容,也为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做了铺垫。2.硫酸铜和水的扩散,因扩散时间长,课内不做,在实验室做好,静放一段时间再观察.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案 篇3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难点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演示法、讨论法。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有空气、水、房屋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当我们打开衣柜,发现放在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衣柜中有一股樟脑丸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1.扩散现象。

教师举例:打开一瓶香水,能闻到香味。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1)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指出是扩散现象。(2)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液体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水)展示两天前、四天前、六天前做的硫酸铜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水在上,硫酸铜溶液在下),让学生观察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演示:铅片与金片之间的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气体、液体和固体相互接触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

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扩散(分子热运动)的因素。演示实验:

红墨水在热水、温水、冷水中的扩散现象,冷水采用冷藏的自来水,热水直接用开水。学生思考:

为什么红墨水在三种水中扩散的快慢有差异? 教师点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热运动。3.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学生分析:铅块相互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

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使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提出问题:

引例:(1)有人把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100 ml。(2)当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达到1.0×104~2.0×104个标准大气压时,瓶内的油能从钢瓶壁上渗出。

学生思考:以上事实共同反映了分子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教师点拨: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提出问题:

(1)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把分子吸引到相互紧密接触?(2)分子之间既然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学生分析后教师点拨:

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很难紧密接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教师演示:

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乒乓球,让学生理解分子间距对引力和斥力的影响。教师总结: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当它们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2.分子内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1页课内精练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扩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动理论 分子间的引力现象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斥力

本节课从学生易于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发现不易感知的微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本节课实验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第2节 内 能

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可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类比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理解内能。

第二课时,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两者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同时提出热量的概念。对“STS:地球的温室效应”,适当展示和介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本节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教材从炽热的铁水和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提出热量的概念。

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内能的改变方法要多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重点

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难点

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观察法、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一、新课导入

水烧开后的水壶壶盖会上下跳动,其跳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二、新课教学 1.内能。

学生思考:

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 教师演示:

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头顶飞来的足球与运动图片,对比展示。教师讲解:

同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展示:课本图13.2-3铁水和冰山的图片。学生活动:

铁水有内能学生容易理解,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生共同总结:

(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学生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学生阅读课本,共同总结:

一般而言,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物体内能的改变。

学生活动:

怎样才能使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看看谁的办法多。小组展示:

用酒精灯烧、开水烫、放在高温处、用力弯折、摩擦。

交流得出:增大铁丝的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对铁丝做功。归纳总结:

(1)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本质是能量的转移。

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做功: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学生活动:

分析课本图13-2.4两幅图,天冷搓手手变暖和溜滑梯时臀部发热,这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共同物理道理?

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名师演示:课本13.2-5甲、乙两个实验(1)在压缩空气引火仪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醇的硝化棉,将活塞迅速压下,硝化棉燃烧起来。

观察后思考:硝化棉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塞对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着火点。(2)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向瓶内打气。

观察并分析:瓶盖为什么打开,瓶内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白雾是水蒸气在试管口发生液化现象,说明其温度降低。思考:这两个实验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什么不同?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提出问题:两根相同的铁丝,原来温度较低,通过某种方法分别使其温度升高了10 ℃,但我们不知道具体用的是什么办法,这两根铁丝的内能改变相同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虽然做功是能的转化,热传递是能的转移,但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课堂小结

1.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2.热量的概念。

3.物体克服摩擦做功引起物体内能增加,同时消耗机械能,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4.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5.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作业设计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设计 篇4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素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 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一、

创设情境

趣味引入

[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

香惊四座夺金奖

19,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

【板书课题】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听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

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请看图片。(教师出示图片)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板书】: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二、分子

热运动

1、扩散

现象

1、定义:

[提出问题]: 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过渡] 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演示实验]:(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气体扩散“)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SHAPE MERGEFORMAT

启发引导:

(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

[说明]: 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刚才的现象给扩散下个定义呢?

教师总结出扩散的定义:

[总结并板书]: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走入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提出问题]:

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播放视频]:

1.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液体扩散“)

SHAPE MERGEFORMAT

引导: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

[播放视频] :金与铅的扩散现象。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固体扩散“)

EMBED PBrush

[师生总结]:气体、液体及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其中气体扩散的最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各种情况的扩散现象,更形象、具体。并通过气体、液体及固体间的扩散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讨论、提出猜想及依据:

(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了花的香味

(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则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

(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

(3)学生讨论:不行,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

学生思考、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回答。

举例:

(1)医院里的药水味

(2)墙内开花墙外香

(3)吸“二手烟” 等

看现象,体会液体之间的扩散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说明分界面处的硫酸铜溶液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运动进入对方了。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固体之间同样可以产生扩散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3、分子热运动

[提出问题]:

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说明扩散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的红墨水扩散情况。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新知讲解: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EMBED PBrush

[总结并板书]: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板书:分子热运动

[学以致用]: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的环境温度突然 。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讨论并提出猜想:炒菜时的温度要比腌咸菜时的室温高得多,所以温度可能使扩散快慢不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观察、总结: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填空:运动 升高 4、扩散现象表明

[师生总结]大量事实和实验证实扩散现象能够表明: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也是扩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强调] “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 学生分析交流产生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4、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提出问题]:(师拿起一本书)既然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篇5

玉屏名族中学 安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2)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未来的能源应该是安全、环保、高效的能源.对能源标准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有关能源的正确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源、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教学

2、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很多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涉及内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这在上一节已经提到过了。在本节,我们讨论这种方向性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

一段木料燃烧后化为灰烬,能够释放给我们所需要的能量。然而,灰烬却不能立即被合成而成为一段木料。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将灰烬作为肥料施在一颗小树苗上,促成它长成一段未来的木料,以供人类(可能是种树、施肥者的子孙,也可能是别人的子孙)再次燃烧。

在这一人与资源的交互行为中,我们会发现,首先,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并没有被破坏,也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仍被得到尊重。其次,这将形成了一个循环,因为只要时间足够,让树苗成长成为木料的数目大于我们燃烧木料的数目,它就不会破坏需求与资源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三,在这个循环中,必须要有第三者参与——如果没有太阳的光合作用,循环就终止了——所以人与资源(树木)之间并不是“今天你给我,明天我还给你”的关系(我们与其说在燃烧树木,还不如说是在利用储存的太阳能)。其四,这种循环还有一种隐忧,那就是:灰烬“成为”树木的速度要远远小于树木变成灰烬的速度,表面的平衡是以内部数量上的不平衡为代价的。

以上的四点中,第三点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循环“返回”过程的速度(不能由人类

操控),第二点和第四点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世界观对“平衡”能否被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没有电器、没有汽车、没有空调,人类使用大自然的资源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这种“平衡”没有被破坏。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状况立即显现出危机,循环就要被终止了。于是,人们想到了地底下的资源:煤和石油。他们提供的能量很有用,燃烧的速度和效能和木材相差无几。但是,形成煤和石油的速度比长成树木的速度,就不能同日而语了!可以这样说,人们自从使用煤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想到一个可能形成循环的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平衡了。所以,煤和石油事实上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资源:我们今天用得越多,我们的子孙将来可以使用的就越少。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用完了所有的煤和石油,会怎么办?这是一个令社会学家睡不安枕的问题。

然而,经济学家们却不这样看。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们讲课,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地底下现有石油储量X吨,近五年的开采量是Y吨/年,请预测石油将在多少年后被开采完?有的学生开始用计算器摁键:X/Y = ? „这样的学生被认为是经济学的盲者。教授的观点是:永远也开采不完。因为,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开采的成本会加大,成本大于销售价格时,市场规律决定了人们在也不会去开采石油了。此时石油存在事实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任它在地底下沉睡多少年也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那么人们会使用什么能源呢?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利润空间将驱使人们去研究一种石油的替代品。因此,能源的危机也就解决了。

是社会学家们悲天悯人,还是经济学家们盲目乐观?这需要我们冷静地去判断。至少,以下的一些事实可以显示,这两派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中东地区一直是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外交、军事莫不围绕着这片从地表上看毫无魅力的区域打转。世界警察(美国)和他的随从们最愿意去管中东的事情:两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说明能量消耗巨大的富国们对石油的心痛程度。

令以一方面,“替代品”——新能源的研发、形式层出不穷。

1、水能:水作为能量的载体,被太阳能驱动地球上三栖(水、陆、空)循环。地表水的流动时,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形成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

2、海洋能:由于地球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周期性不均衡,海水发生非气候性的涨潮和落潮现象,形成潮汐。潮汐蕴含着巨大能量,既可以用来推动机械装置,又可以用来发电。

此外,由于海水表层和深层间的存在很大的温差,利用这种温差也可以发电(*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如果建造一个装置,用抽真空的方法使表层的海水在20摄氏度时汽化,并推动汽轮机,再将深层的冷水提上来使蒸汽冷却,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发电了。除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低沸点的流体如丙烷和氨来作为热机的工作介质)。法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温差发电站,发电容量为14,000kW。

3、风能:利用风的机械能发电,风能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全球边界层内的总能量为1.3×1015瓦,一年中约为1.4×1016千瓦时电力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 每年所燃烧能量的3000倍。其中1/10为可取用的极限量。

风能的优点是:总能量巨大,利用简单、无污染、可再生。缺点是:能量密度低(当流速同为3米/秒时,风力的能量密度仅为水力的1/1000)、不稳定性大,连续性、可靠性差,时空分布不均匀。

4、生物质能:利用厌氧微生物在密闭条件下分解(废弃)有机物,产生沼气,沼气具有很高的热值,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空气,不危害农作物和人畜健康。生成沼气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种废弃物,生产过程可以减少(有机物)垃圾的数量。

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许多生物质的废弃物,如人畜粪便、秸秆、杂草和不能食用的果蔬,等等。将这些废弃物收集起来,经过细菌发酵可以产生沼气,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也可以发电。

5、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可广泛利用的清洁能源。我们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两种——

一是将阳光聚焦,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传说阿基米德就曾经利用聚光镜反射阳光,烧毁了来犯的敌舰)。在日照充分的地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阳灶、干燥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要简单的多。因为不需要它产生太高的温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制成箱式、蛇型管式、直管式、平板式或枕式,通过管道与水源和储水箱相连。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

二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用化学能发电。比较常见的光电池是硅电池(它能将13%-20%的日光能转化为电能)。许多电子计算器和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现在已经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更是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来提供电力。

但是阳光在达到地面以前要经过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量损失较大,加上阴天、昼夜变化和雨雪等降水过程的影响,目前地面上利用日光发电受到一定限制。

无论是生物质能、风能,还是水力、温差和潮汐能,归根结底都是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即使矿物燃料,也是通过生物的化石形式保存下来的亿万年以前的太阳能。

6、地热能:用地热采暖、将地热用于农业、水产养殖业、工业生产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从直接利用地热的规模来说,最常用的是地热水淋浴,占总利用量的1/3以上,其次是地热水养殖和种植约占20%,地热采暖约占13%,地热能工业利用约占2%)。

利用地热能,占地很少,无废渣、粉尘污染,用后的弃(尾)水既可综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储层,达到增加压力、保护储层、保护地热资源的双重目的。*据美国地热资源委员会(GRC)1990年的调查,世界上18个国家有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5827.55兆瓦,装机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和印尼。我国的地热资 源也很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河北等省区。除以上利用外,从热水中还可提取盐类、有益化学组分和硫磺等。

7、核能:铀在自然界中有三种放射性同位素:U235、U238、U234,在衰变过程中放出热量。在军事上铀主要用来制造核武器和核动力燃料。铀的和平用途十分广泛,其

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核电反应堆的燃料。

由于核电具有发电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和安全等优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大力发展核电,估计到2000年核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25%左右。我国已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目前还有多处正在筹建。

铀裂变时产生的同位素及其射线,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在工业上利用射线实现生产自动控制,无损伤检查等;在农业上利用射线培育良种,防止病虫害等;在医学上用于灭菌消毒,临床诊断及治疗;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用来找矿等等。

从种种迹象看来,能源危机的解决也许并不是难事。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可以高枕无忧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环境

可以说,自打人类寻找到木材的替代品——煤和石油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替代”绝不就是“等同”。我们前面说过,木料的灰烬能够作为肥料施在小树下,这样就促进了循环的完整与良性发展,而煤渣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学过化学的我们会说,煤和石油的衍生物也可以制成肥料,但是,请大家不要忘了,木料的灰烬可以被大自然“照单全收”地降解、燃烧的二氧化碳也是植物(新树苗)呼吸作用的必须,可煤燃烧的废渣、石油的衍生物(塑料等)却不能或很难被降解,他们燃烧的废气(二氧化硫等)是天怨人怒的有害物质(石油燃烧的废气还是城市人们致癌的罪魁祸首)。所以说,垃圾问题、大气问题,共同构成了——环境问题。

在新的能源中,环境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了呢?从前面介绍的1~6种能源中,人们确实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理论上是不会有环境问题的。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它们都会受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制约(没有风,风车能转吗?太阳能需要面积,你能把热效应管架在别人的房子上去吗?潮汐能需要海岸线的长度,你去侵略别人的海域吗?)。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可以说,这前6能源的供应量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所以第7种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核能(因为它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能量巨大)。在发达国家,核能的使用量日益增多„但是,核能的直接或潜藏的环境问题比煤合石油的要严重得多„

人类要在以上问题中寻求一种协调与和谐,在调整需求意识、珍惜资源、科研开发等多个方面都有工作要做。无论今后大家会致力于哪一方面的工作,今天的意识形成都会大有必要。

三、小结

本节我们介绍了能源于环境的问题,通过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1、能量和能源是两回事;

2、非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两回事;

3、人类不能打破与环境的和谐,破坏环境等于摧毁自己的生存家园。

(四)作业 阅读教材;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篇6

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常春红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的物理教师常春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热运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依据课标,力求吃透教材,我认为本节的 教学重点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 教学难点为: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这是我设计的流程图。

六、教学流程

具体操作为

(一)师生互问 组织教学

创设意图: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下课的亢奋状态回到课堂上的平静状态,以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三)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在任务学习中,我将课本内容分成四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巩固这一知识目标。并以PPT形式提供一些分子信息。

课题二:学会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象及客观事实,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关键。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我为学生收集了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的实验视频。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决定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而教材中典型的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我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课题三: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我把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最终得出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题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微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枯燥的语言描述只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倦,利用FLASH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至此,本课内容已经讲授完毕。

(四)理解应用 知识巩固

接下来是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应用,为此我设置了基础擂台、知识闯关、智能比拼等不同层次的习题。

(五)老歌新唱

教学小结

小结是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为了将枯燥的总结变得生动而深刻,我为学生准备了音乐课件,将分子动理论编成歌词,进行老歌新唱。

设计意图:老歌新唱的总结形式,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八、教学反思

分子热运动学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理解扩散现象,会解释日常现象。2.能知道课本的各个小实验说明或验证了什么。课前预习

一、仔细阅读课本P124,从图16.1-

1、图16.1-2以及图16.1-3演示的三个实验中体会什么样的现象是扩散现象?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举出具体扩散现象的实例吗?

讨论:图16.1-2及图16.1-3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物质放在底部,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二、阅读课本P125中间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猜测一下课本演示实验中,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2.前面几个实验能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3.扩散现象还能说明什么?

4.什么叫热运动?它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三、阅读课本P125下半部分至P126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图16.1-5的说明了什么?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为什么?

3.结合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课堂作业

1.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2.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

3.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5.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6.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扫地时,灰尘四起 B 花开时,花香满园 C 下雪时,雪花飘飘 D 刮风时,黄沙扑面 7.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A 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 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8.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A 固体由分子组成 B 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13-1 分子热运动 练习题 篇8

维度&基础知识

1.物质是由_________组成的,分子都在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力和_______力。

2._________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_________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它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地做_________的运动。

3.分子的运动跟_________有关,所以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_________越剧烈。

4.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A.打扫房间时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水中放一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

5.关于扩散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和液体分子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

D.扩散运动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6.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

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A.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一个挨一个排列,没有空隙

B.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引力减小,斥力增大

C.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D.分子在无规则运动,抗拒压缩

8.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

A.分子的距离小

B.具有的能量大

C.分子运动剧烈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10.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课本上也没有提到的扩散现象的事例来。

维度&能力提高 11.俗话说得是“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2.物体在0℃时,分子的运动情况是()

A.全部停止运动

B.仍然运动

C.部分停止运动

D.可能运动也可能停止

1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的酒味

B.扫地时满屋子灰尘飞扬

C.腌蛋时,时间一长蛋变咸了

D.晒衣服时,衣服变干了

14.一根铁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A.分子太多

B.分子间没有空隙

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5.分子的热运动是指()

A.单个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

B.少数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

C.大量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

D.以上说法都可以)

维度&探究应用

16.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对于课本要敢于提出疑问,对于老师我们也要大胆怀疑,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知识。课本中提到: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运动我们也看不到,我们怎么来用实验检验它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句话是否正确!

习题答案

1.分子 做无规则的运动 引 斥

2.不同 进入对方 不停 无规则

3.温度 热运动 温度 热运动

4.D 5.C 6.D 7.C 8.C 9.C 10.略

11.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篇9

模块一

分子热运动

【一、知识点】

1.物质由分子构成物质分固态、液态和气态,皆由分子构成。固体物质分子排列紧凑,相互作用力较大;液体物质分子之间间隔较大,相互作用力较小;而气体物质分子的间隔很大,相互作用力也很小。

2.分子热运动

(1)现象解释

分子在物质中并不是一动不动的,它们时时刻刻在发生着扩散。例如:

二氧化氮与空气混合三分钟后,二氧化氮颜色变淡,同时在上边装有空气的瓶中出现淡棕色,说明两种气体发生了混合,即分子在不断运动。

调好的鸡尾酒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上下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发生混合,即液体分子也在不断运动。

铅块与金块五年后发生混合,说明两种分子在这几年之间相互渗透,在分界处以无明显界限,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说明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只是运动的速度很慢很慢。

(2)分子热运动定义

以上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即扩散现象。且扩散现象不局限于处在同一状态的不同物质之间,固液、气液、气固之间同样能发生扩散现象。

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存在引力与斥力

由于引力的存在,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分子不至散开;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间距很小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注:当分子间距过小时,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过大时,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引力。

【二、例题精讲】

【例1】★★

用分子运动论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B.

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C.

氧气被压入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隙

D.

铁丝很难被拉断﹣﹣分子间存在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

A、花的芳香类物质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扩散充满空间,所以花香四溢,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破镜之所以不能重圆,是因为破碎的镜片间的距离较大,大于分子力的作用距离,并不是由分子间的斥力造成的,B解释正确,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氧气分子在压力作用下,分子间距变小,被压入钢瓶,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钢丝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钢丝很难被拉断,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测试题】

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

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物体的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A不正确;

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B不正确;

C.花香四溢,是因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故D不正确.

答案:

C

【例2】★

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

A.

两铅块被压得太紧

B.

下面所吊的重物还不够重

C.

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D.

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两块表面平整的铅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下面能吊起重物,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

C

【测试题】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

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

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

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

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不是因为沾水,故ABC错、D正确.

答案:

D

【拓展题】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拄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现象说明()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C.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

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两个铅柱的分子间的距离很近,分子间的引力使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

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个铅柱下面能吊起重物,只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

A

【拓展题】

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分子间有间隙

D.

物质间有扩散现象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两滴水银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吸力,将两滴水银合成了一滴.

答案:

A

模块二

内能

【一、知识点】

1.分子动能

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做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动能。分子动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低),分子运动越快(慢),动能就越大(小)。

2.分子势能

如同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一样,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因此也具有势能,我们称之为分子势能。

3.内能

物体内部的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因为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息,分子动能永远存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不会消失,分子势能永远存在。因此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

4.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因为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内能越大。例如:相同质量的水,温度高的水比温度低的水内能大。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注:

(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状态有关,如水结冰后内能减小。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二、例题精讲

【例3】★

(2014•常熟市模拟)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B.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会增加

C.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

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内能相同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解: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对其做了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C、任何温度的物体都具有内能,温度为0℃的物体也有内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1kg水和100g水的温度相等,但分子的多少不等,所以内能不相同,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B.

【测试题】

(2014•山西模拟)关于水的内能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0℃的水内能为零

B.

一杯水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C.

水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

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解: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的水同样具有内能,故A错误;

B、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会减小,故B正确;

C、水的内能增大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故C错误;

D、水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所以内能会减小,故D错误.

答案:

B.

【例4】

(2007•常州)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四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b烧杯中水的内能

B.

c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d烧杯中水的内能

C.

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

D.

d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解:从图中知,a与b、c与d的质量相同,a与c、b与d的温度相同,所以d的内能比c多,d的内能比b多,c的内能比a多,b的内能比a多.

答案:

D.

【测试题】

(2004•海口)仔细观察图中甲、乙、丙三杯水,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B.

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C.

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

乙、丙杯中水的内能一样大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解:由图可知,甲和丙杯中水的温度高于乙杯,但丙杯中水的质量大于甲杯,因为物体的质量和温度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所以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答案:

C.

【例5】

(2014•鄂州)下列现象中,不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A.

两手相互搓搓,手感到热

B.

用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

C.

用热水袋暖手,手感到热

D.

用砂轮磨刀,刀的温度升高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解:A、两手相互摩擦,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手感到热.不符合题意.

B、用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是压缩空气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用热水袋暖手,手感到热,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D、用砂轮磨刀,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刀的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测试题】

(2014•日照)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将烧红的铁块投放到冷水中,水温升高

B.

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的温度升高

C.

夏天,柏油路被阳光晒热

D.

用电热壶烧水,水温升高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解:

A、将烧红的铁块投放到冷水中,水温升高,水从铁块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不符合题意;

B、钻木取火因摩擦而发热,木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C、路面从太阳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用电热壶烧水,水温升高,水从电热丝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拓展题】

(2014•泉州)下列生活情景中,属于通过热传递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锯木头时锯条会变热

B.

冬天,人们常常搓手使手变暖

C.

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

D.

铁丝被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变热

考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解:A、用锯条锯木头,克服摩擦做功,使锯条和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B、搓手取暖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手的内能,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是人从热水吸收热量,使人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D、弯折铁丝时,机械能转化为铁丝的内能,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测试题】

(2014•南关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家里常用的电热水壶,下列有关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

水沸腾时,继续通电,水的温度会升高

C.

壶盖和壶口上方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D.

烧水过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水的内能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解:

A、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是水蒸气对壶盖做功的结果,因此这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压缩冲程活塞向上运动,压缩燃料混合物对其做功,使气缸内的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因此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A说法错误;

B、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说法错误;

C、水沸腾时看到壶盖与壶口上方的“白气”,这是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C说法错误;

D、电热水壶烧水时消耗了电能,从而使电热丝的温度升高,电热丝把热量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所以D说法正确.

答案:

D.

模块三

比热容

一、知识点

1.热量

(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2)热量的符号用Q表示,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过程,有了内能的转移,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了多少,我们就说传递了多少热量。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比热容

在学习比热容之前,让我们来思考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小,而地处内陆的新疆,昼夜温差则很大,常有“晚穿棉袄午穿纱”的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直白地说,是因为水的吸热能力比沙子强。在同样的日光照射下,水与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上升得很少,而沙子温度升高得很多;到了晚上,水温比沙子的温度下降得少。这就形成了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于内陆温差的现象。

那么描述物质吸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就叫比热容。

(1)比热容

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②比热容的物理符号:c.

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读作“焦每千克开”,比热容的单位也常写作,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比热容的单位是由热量、质量、温度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复合单位,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复杂的单位之一。

④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的含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反映了物质的吸热与放热本领的大小。比热容的大小只取决于物质种类,与物质的质量大小、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高低、变化情况均没有任何关系。

(2)从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中总结出的规律【单位:】

酒精

干泥土

煤油

铁、钢

蓖麻油

水银

砂石

①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较大(液态汞除外),其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

②金属的比热容一般比非金属固体的比热容小。

③同种物质在不同状体下,比热容数值一般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但它们的比热容不相同。

④密度大的物质比热容不一定大。

(3)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

①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那么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常常被用作“冷却剂”或“散热剂”。

②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尽管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大,但自身温度变化不大。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

(4)热量及其计算:

①吸热公式:,其中分别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质量、吸收热量后的末态温度、吸收热量前的初态温度。

②放热公式:,其中分别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质量、放出热量后的末态温度、放出热量前的初态温度。

③热平衡公式:

两个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若此过程中没有热量的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最终达到的状态是“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的温度相同”,我们称之为达到了“热平衡”。则把称为热平衡方程。

二、例题精讲

【例6】

(2014•上海)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比热容可用来鉴别物质

B.

水的比热容较大,可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C.

沙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D.

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考点:

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

解: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可用来鉴别物质.选项正确.

B、水的比热容较大,降温时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可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选项正确.

C、沙的比热容较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大,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选项正确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没有关系,一桶水的比热容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同.选项错误.

答案:

D.

【测试题】

(2014•益阳)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500mL水比200mL水的比热容大

B.

相同质量的酒精与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比热容不同

C.

质量相同的铁和铝,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铝的温度升高较少.说明铝的比热容比铁大

D.

热水变凉后其比热容变小

考点:

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

解:

A、500mL水和200mL水状态相同,物质种类相同,所以比热容相同.此选项错误;

B、相同质量的酒精与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热值不同,与比热容没有关系.此选项错误;

C、质量相同的铁和铝,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铝的温度升高较少,由公式c=

知,铝的比热容比铁大.此选项正确;

D、水变凉后温度变化,状态不变,所以比热容不变.此选项错误.

答案:

C.

【例7】

(2009•宣武区一模)(多选)小丽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几种常见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c/[J⋅(kg⋅℃)﹣1]

物质

比热容c/[J⋅(kg⋅℃)﹣1]

4.2×103

2.1×103

酒精

2.4×103

0.88×103

水银

0.14×103

0.39×103

A.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铝块放出的热量多

B.

水和酒精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温度变化相同,则酒精比水质量多

C.

质量相等酒精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末温相同,则酒精初温较高

D.

冰块和铜块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铜块末温较高,则铜块的初温较高

考点:

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

解:A、已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且其质量相等,降低的温度△t相同,故据公式Q=cm△t可知,铝块发出的热量多,故该选项正确;

B、已知水的比热容大于酒精的比热容,且其吸收的热量相同,升高的温度△t相同,故据公式Q=cm△t可知,m=可知,酒精的质量应该比水的质量大,故该选项正确;

C、已知酒精的比热容大于铝的比热容,且其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故据公式Q=cm△t可知,△t=,故铝块温度升高大;且由于此时酒精和铝块的末温相同,故说明原来酒精的初温高,故该选项正确;

D、虽然冰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它们的质量没有确定,故无法比较两种物质的初温,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BC.

【测试题】

(2008•呼和浩特)(多选)根据表一和表二的资料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表一:几种晶体的熔点

晶体

熔点(℃)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水银

﹣39

0

表二: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J/(kg•℃)]

4.2×103

2.1×103

干泥土

0.84×103

A.

因为我市地处内陆,所以昼夜气温变化大

B.

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9.2℃,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择水银温度计

C.

质量相等的泥土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干泥土吸收的热量是水的5倍

D.

0℃时可能有冰、水同时存在考点:

熔点和凝固点;比热容的概念.

解析:

解:A、内陆地区水少、砂石多,因为砂石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热量,砂石的温度升高的快;夜晚放出热量,砂石的温度降低的快,所以内陆地区一天内气温变化要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B、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9.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因此选择酒精温度计比较合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表二可见,水的比热容是干泥土的5倍,如果质量相等的泥土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根据Q=cm△t,水吸收的热量是干泥土的5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0℃是冰的熔点,也是水的凝固点,如果刚开始熔化,以冰的形式存在,如果是熔化过程,则以冰水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果已经熔化完毕,则以水的形式存在,该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

AD.

【例8】★★

在测定汽油热值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Q为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m为燃烧汽油的质量.请根据表中数据写出Q与m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

Q/J

2.3×107

4.6×107

6.9×107

9.2×107

1.15×108

1.38×108

m/kg

0.5

1.0

1.5

2.0

2.5

3.0

考点:

燃料的热值.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得:

=4.6×107J/kg,∴Q=(4.6×107J/kg)×m

答案:

Q=(4.6×107J/kg)

×m

【测试题】

0.3kg的酒精完全燃烧放出了9.0×106J的热量,则酒精的热值为_____×107J/kg;5kg酒精的热值又是多少呢?答:_____×107J/kg.

考点:

燃料的热值.

解析:

∵Q=mq,∴酒精的热值:

q==3.0×107J/kg,热值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质量无关,5kg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

答案: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爸爸,我想对您说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词语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