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简而言之,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语文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语文教学任务不够清楚,尚未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教学看作就是内容加说教,分析为核心。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乃至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要交际不会说,要通信不会写,一篇文章错别字甚多,语句不顺,意思表达不清。其问题好象出在作文上,实质根本就在阅读上;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和呆板教学小环境影响下,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对象停留于小书摊的卡通漫画系列。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个课题研究:以阅读、朗读、写作为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
整个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朗读为主,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古人就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说法。读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读书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语文”,叶圣陶同志解释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通过朗读训练,还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朗读训练要求课内和课外两者有机地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和听录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技能;课外的朗读欣赏彻底摆脱了考试的束缚,纯兴趣地朗读又促进了朗读兴趣的培养。在朗读训练中,学生会逐渐地不满足停留于听觉上的享受,会要求深层次的、全方面的品味,这样就进入阅读训练的状态;到一定时期,学生又就会不满足于读别人的好文章,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写作这一课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乐读促进善读,善读的成功体验又强化激励学生的乐读。
在这一阶段,重点安排了一次朗读比赛。由于前面已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学生积极准备、踊跃报名参加,并提出“配乐”的建议。因为人数的增加,我们不得不先安排选拔赛。比赛结束后,我们又利用课外时间把比赛的录像对全体学生进行播放,及时巩固成果。
同时,我们开设了阅读课、举办了文学社,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初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学生从一开始随意阅读,逐步产生兴趣,爱上阅读课,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阅读方法:阅读内容的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读书卡片的制作、摘记的内容等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普遍提高,学生也爱上了语文。(详见“阅读问卷调查表”)
第二阶段:阅读为主,完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要求眼到心到、入情入理,要求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阅读过程的身心投入,使得读者在阅读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这一类文章中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在生动而丰富的体验中感受,在细致而具体的感受中领悟。这种阅读过程的身心投入,使得读者在阅读立论明理、诘难思辨这一类文章中知其论、析其理、辨其言、议其例。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容量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中使所有的学生都完成阅读任务,都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使之不断完善和巩固。主要的措施是: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在这期间,统计阅读卡片,展览优秀的卡片,举办交流会(介绍一本好书或好杂志),进行阅读竞赛,通过多种方法巩固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阅读和写作并进
离开了阅读,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脱离了写作,阅读也将永远无法枝繁叶茂。所以在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写作的训练,尤其在阅读能力已提高到一定阶段后,如果还是只“读”不“写”,或者重读轻写,势必导致阅读能力的退步,写作是阅读的再现和升华。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揣摩、细心感受,从中获得身心愉悦,自然有许多感觉和领悟,需要通过写作来渲泻;另一方面,借鉴了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学生也跃跃一试。指导读书笔记的写作,张贴交流;进行专题阅读活动,试写专题论文。
课堂教学阅读了《雷雨》中的一幕,课外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和剧本《雷雨》,在阅读课上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雷雨》的评论文章,从而学生对《雷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展开研究和探讨,教师再加以指导,完成了一组颇有深度的论文。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了,在无形中也有利于他们在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加强书面作文训练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利用课前的十分时间,来个片断写作;在动笔写作之前,先动口;举办演讲比赛等等多种方法,不仅使作文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多方位地进行训练,也使学生兴趣不减,而且同时又加强了朗读训练,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个阶段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受效明显:平均每人制作了一百张的阅读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正确地阅读和初步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写作也从过去的“怕”变成现在的“乐”,甚至有的学生一周能写上三篇高质量的好文章从目前的收获来看,完全可以进入第四阶段的高考训练:再次进行交流活动,张贴交流中最精彩的内容并加评;进行高考有关的专项阅读,归类整理:同时利用阅读积累的资料,进行高考作文的训练。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此结题。
一、高中语文“依托课本、读写结合”中的重要理念
(一) 落实了语文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教育方向, 高中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工作, 把语文理论教育工作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让高中语文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 通过多方教学资源, 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二) 体现高中语文个性化教育
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角度去阅读和写作才能够体会到文本知识的独特魅力,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体会到独特的知识魅力, 赋予课文不同的理解。另外,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还可以积极调动自身的阅读兴趣, 进而让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强化, 进而让自己在师生或生生交流过程中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三) 遵循了教育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遵循“教育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原则, 教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变化教学方式, 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同样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同时,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进行自主化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选择,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增加学习的选择面, 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道路都是不一样的。
二、高中语文“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读写结合教育观念不科学
应试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较大的压力, 因此导致教师在依托课本, 开展读写结合教育中感到教育工作的压力。例如, 教师在讲解“文本写作技巧”时, 这种以教师为圆点的讲解方式, 其主要目的是在分析文本写作的技巧和写作的方式, 在给学生传输适当的写作知识和“答案”后就停止教学, 教学工作止步于“写”方面。其实这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写作教育的“写”也显得极为唐突。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 读还是读, 写还是写, 两种要素基本是分开的。
(二)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1. 教学并未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过高的读写要求将会让高中生感到手脚无措, 甚至是丧失学生的热情。固定死板的教学方式将极大埋没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外, 部分高中语文女教师的写作教育不到位, 缺乏多元化教育的理念, 进而让很多学生感到写作就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2. 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化, 学生共同的差异性得不到尊重。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学习体验。教师有时还会替代学生分析阅读或写作, 固定学生的学习思维, 极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高中语文“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问题的改革优化措施
(一) 学生角度
1. 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 让学生在生活中用心积累读写的素材, 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 获得更多的知识养分。
2. 多加思考, 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够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加深, 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 能够让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此外, 学生还应该勤于动笔, 在课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将一些收获记录下来, 随之时间的推移, 这些记录将成为学生最佳的知识财富。
(二) 教师角度
1. 树立正确的读写教育观念。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负责人, 首先自身就应该坚持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理念, 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读写能力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进而让后续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就应该立即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 综合多方因素开展针对性的语文教学。
2. 教学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新课程背景下指出的新兴教育理念,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读写教育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角度出发,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和读写状态, 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读写教学方案, 让读写教学的实际意义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每一位学生的读写都是在对文本知识进行独特的理解和创造, 教师则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个体验过程, 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和分析文本内容。另外, 教师则应该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
3. 成为“读写的先行者”。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 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应该是课堂教育的引导者、疏导者和实践者。对于“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师则应该从自身做起, 不断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 并且对读写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 进而让自己从传统教育思想框架中脱离出来。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读写教育是当前教学环境下必须要实施的教学方式之一, 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让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起来, 也让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两大板块, 是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的亮点。同时阅读和写作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知识水平的关键要素, 也只有让学生从课本的角度出发, 充分结合读写两大教育板块的先天教学优势,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语文知识发展。本文就将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这两大板块出发, 分析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依托课本, 读写结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吴玉南.高中语文“依托课本, 读写结合”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4.
[2]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必修课程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等综合能力。可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凸显其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
(一)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节选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很好的资源。比如,学习《窦娥冤》一文,可以这样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同时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悲剧的典型意义。在学生展示学习结果后,师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教学目标“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魅力。两节课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感受文本,通过“写”表达对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认识及其悲剧意义的理解,加深对元杂剧这种文体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为主体,双边活动自然展开。学生在探究思考中还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议题,如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先是对天地进行强烈的控诉和否定,之后却在发三桩誓言时又确信自己的冤情足以感天动地,表达了对天地的“公正性”的期许。利用读写结合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探索状态,使学生在学会表达交流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二)利用课外阅读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除了有计划地教学语文必修课程,教师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笔者实践一年多,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写出的文章文笔优美,见解独到,可读性强。
(三)利用写作课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1.写前读,读有所取,读有所悟。教学作文指导课,只要不是写考试作文,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前翻阅手头上的资料。比如,阅读与写作内容类似的优秀作文,或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精美文章,或撷取可用于写作的典型材料,等等。有一次,笔者把一个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品读时,学生一致认为文章除了富有文采,结构严谨外,最突出的亮点是材料丰富。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在谈到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时说,平时阅读课外书时发现有好的材料就摘抄下来,写作前浏览一遍,发现有合适的就用到作文当中。
2.写后读,读出亮点,读出不足。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找一找类似的文章来读一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足,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在讲评课结束之后,让学生细读自己的作文,或拿比自己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来读,在对比和总结中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能力。一个学生写完一篇新材料作文《自立者强》后,借了班上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的作文来看,同时结合老师在评讲课中的评点,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以叙代议、缺乏分析论证的毛病。于是她压缩例子,多加阐述、分析,修改后的文章变得出色了。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反思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
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重新思考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重新定位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即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为“师生双主体互动”与“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教学,而教师则应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能力意识与合作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
读写结合教学引发的“师生双主体互动”与“学生间合作学习”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阅读、写作、讨论,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并能主动参与到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当中。当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就越能感受到读写结合教学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变得更富有意义,比如举办名著欣赏、作文竞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此外,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大语文观,自觉地把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方式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在高中作文教学当中,读写结合一直都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重视读写的结合资源利用,并通过合理地利用“读写结合”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进自身的语文作文素材知识的积累及写作的能力与技法,并有效地开拓高中学生的作文创作的视野。因此,在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与了解“读写结合”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积极的推动“读写结合”资源地合理利用,重视学生的“读写结合”,并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一、利用丰富的写作阅读材料辅助“读写结合”资源的教学
大学语文写作的基础是阅读材料的积累与练习,丰富的阅读材料是辅助“读写结合” 资源利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当中引用多种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的积累方式,有效的提高写作的知识词句,并经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增加学生对语文写作的自信心,并通过有效的阅读来掌握阅读中优美的词句,学会灵活的运用在写作当中,从而培养学生在写作的构词方面得以提升。教师通过多次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阅读习惯,并进一步的提升?W生在句式方面的写作水平。总得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提供时事的阅读材料,从而通过语文阅读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对词语与词句之间的搭配使用,并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组合形成自己的思维,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写作方式,并对后期的培养思维写作的能力打下基础。从而使得学生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平。
二、加强拓展课本练习的写作水平提高“读写结合”资源的教学
在教学中,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适当的加强拓展学生课文的练习。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中,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埋头整理文件,烧文件,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说一说与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如:利用课文的重记叙轻描写,且语言简洁的文章,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通过在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想象,提高学生得想象力,从而达到通过拓展练习来提高学生写作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利用效果。
三、注重课外的写作阅读开拓“读写结合”资源的教学写作视野
在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当中,课外语文写作的“读写结合”资源也是学好写作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写作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课本内外的结合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开拓,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视野。课外的知识与课内书本中的“读写结合”资源知识相比,课外“读写结合”资源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受到的局限性更小,同时通过课外的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作文创作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地利用“读写结合”资源来辅助作文的教学,除了利用课本内的“读写结合”教学资源外,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注重课外“读写结合”资源学习,并开拓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高中语文作文写作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课外的知识学习开展,创作思路,全面的强化学生的作文创作质量与创作的思路。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或者阅读一些课外的书籍,来开发高中语文写作的课外“读写结合”资源的学习,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到文中所描写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有效的提升写作的情感与写作的水平。
四、重视文章写作的水平进行点评优化“读写结合”资源的教学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点评,从而优化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的资源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实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要求具有多样性的方面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针对写作全面性的点评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与主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写作的分析时,利用学生们进行评价后选出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进行分享与分析,通过分析在写作上常常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与点评,并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的思路与情感的方向来源于哪里。又如:在高中作文题中,以《我的梦想》进行展开的描写,学生应该从哪方面入手,然后在结合写的比较好的学生的文章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在评估分析过程积累写作的经验,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借鉴同学的写作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习作能力,并有效的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达到优化教学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利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一中
胡登阁
摘要
写作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难度大、对综合技能要求高的一个版块。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更是给英语写作的教学和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当前广西区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高质地整合课堂、培养学生准确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尤为重要。本文重在探讨如何运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语言学理论,将读和写有机地融合在课堂里面,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巩固阅读。
关键词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读写结合新课堂教学 一. 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于中学生而言,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考试是这些基本技能的题型化的表现。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来进行的。在多数地区,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者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不能像英美本土人那样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因此,课堂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然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不能在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其中,写,考试中也称书面表达,是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常遭遇以下困境:
1.词汇量小,用汉语完全可以理解作文内容,在尝试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却无处下手。即使写出了几个句子,也会因为拼写错误、词语误用等情况而造成所作文章漏洞百出。
2.语法不过关,不会灵活使用相关句型。相当部分的高中生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缺少句子成分、主谓不一致、时态误用、被动语态不规范、从句使用错误等是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这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被我们称为中式英语的根本所在。
3.语感较弱,整合全文的能力不足,不会使用起承转合的连接手段将各个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衔接成为一篇条理清晰、通顺连贯、逻辑严密的短文。
以上所述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不尽然全面。但这些问题已经足以令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平时习作应付,考试作文跳过。作为英语教学的课堂实施者,反思写作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没 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足够的词汇量、正确的语法使用和较强的语感。
二. 组织新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古语云“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基础知识,即词汇、句型和语法,那么他的写作也会成为无水之鱼,空洞且枯燥。反过来说,只有让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一篇内容丰富、表达准确、富有思想的作文。这正是契合了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输入(In-put)和语言输出(Out-put)的理论。
1.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认为大量的、有效的语言输入是促成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具有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确有它的正确之处,因而在一段时期内备受欢迎。然而这一理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而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以至于弱化了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
针对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的的不足,Swain在肯定语言输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Swain指出,虽然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学习者除了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人外, 还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输出能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展语法知识。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语言输出才有助于他们的语言习得。
3.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
学习者对接收的输入性语言进行记忆后,成为大脑中可供提取的信息。学习者要输出语言,必定要基于输入——记忆——输出的信息加工模式。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输入是手段和前提,没有大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成了无水之鱼,学习者就不能进行准确和流利的语言输出;语言输入是方式和目的,没有语言输出,语言输入就无用武之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再者,语言输出还可以成为反馈语言输入的质和量的一个途径。学习者在输出语言的巨大 2 需求下,也会产生对输入语言的相应需求。
三. 读写结合的新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际当中,语言的输入的途径包括了教材、课外材料(如辅导报等)、教师课堂口语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等等。语言输出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限于篇幅,本文暂不对口头输出做讨论。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出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考试当中的书面表达,写单词、写句子、写随笔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用以训练的语言输出手段。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为我们革新教学方法、开展读写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Reading课堂上,不外乎pre-reading的热身、while-reading的结构梳理和语言点解析、post-reading的读后检测三个环节。这种任务型阅读教学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却常常因为教师过于重视while-reading而忽视post-reading造成教师仍然在这一堂课中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输出训练,最终还是沦为了“填鸭式”的教学。反思传统阅读课教学中的得与失,如果我们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岂不是既解决了输出训练不够的弊端、又解决了没有足够时间专门训练写作的问题了吗?
1.以写的方式来巩固词汇
很多学生习惯于拿着单词表背单词,却又抱怨单词难记,背过就忘。那是因为他们只在背词汇的发音和汉语意思,而没有背词汇的用法。离开了语境的词汇是孤立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自然容易背过就忘。反过来说,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为词汇创造一个语境:1)用单词或短语造句。在Reading课讲语言点的时候,让学生当堂或者课后用所学的核心词汇和短语造句,呈现在作业本上,而不是由老师代劳并单纯地展示在黑板或PPT上面。学生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就会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查看和记忆这些词汇的用法,从而做到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输入。2)使用给定的词汇写小短文。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六单元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些词汇,如:keep in touch with, importance, pay attention to, deal with, in store, cheat, reality等,要求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写一则小短文。相对于用词汇造句而言,这一种语言输出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逻辑思维、把握篇章的能力的要求。
2.以写的方式来练习语法
Reading里面的课文内容不仅是词汇的呈现,也是本单元语法内容的呈现。对老师来说,语法难讲;对学生来说,语法难学。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机会亲自使用某种语法去表达想法、体验某种语法的使用规范,以至于考试中不敢用或者误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过课文里面出现的跟本单元语法内容相关的语句之后,再要求学生自己使用这一语法规范写句子,亲自体验并学会这种语法法则。
3.以写的方式来提升能力
课本里面所选的课文通常都篇章结构严谨、用词规范准确、语法点集中。这些文章,加以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后能够成为学生书面表达的最好的素材和表达方式的蓝本。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处理,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核心词汇的用法和核心语法的使用规范,那么第三步就是要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础,提升篇章写作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三单元时课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如下两篇短文:1)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e.2)Should Old Buildings be Pulled Down? 像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再觉得没有材料、无话可说。这样的作文来源于课文,而又超脱于课文之上,既是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语法和句型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英语写作水平的一种全方位的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所倡导的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意在将学生读(即语言输入)和写(即语言输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而达到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不变,而方法尽可变通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
川大附小五年级语文组 郑红英
总的认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一个关键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14个策略
在我校第二期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确定了“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在广泛的生活中进行有效地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研究主题。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些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的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与大家共享,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策略1:读前先写,赏文作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如在学习《巩乃斯的马》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教材插图所呈现的“马群奔跑”的场面。因为有了课前的写,学生们带着审视、对比、欣赏、迫切学习的心态深入语言文字,感悟更深刻。
策略2: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老师们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写;对老师批改而言也是—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学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划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如:在了解了学生对《枫叶如丹》的初读感受后,我是这样开课的:“《枫叶如丹》,有人感悟到自然之美,有人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过程,有人感悟到童年的快乐,还有同学告诉我,他好像感受到了什么,又很迷惑。作家袁鹰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就让我们走进《枫叶如丹》,用心聆听。”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以学生初读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生命过程”“快乐”“迷惑”作为话题,深入文本展开讨论:你是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的?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再由句子深入重点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在步步深入的理解中有感情地读,最终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
策略3: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策略4:锤炼小标题
写提纲是本期的一个阅读训练要点,拟小标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讨论时都据理力争,这种场面我们戏称为“竞标”。如《管道》一文第3部分:柏波罗的管道完工了,布鲁诺失去了提水的工作。围绕“朋友失业”“好友失业”“老友失业”三个小标题展开了争论,最终,后者胜出,因为大家分析认为:“老”字既能表现他们多年的朋友关系,又能让人联想到布鲁诺苍老、疲惫的样子和苦闷的心态。
策略5: 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
学习《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学习《我喜欢》,让学生仿写两段话,体会散文的韵味,感悟生活的美好。学习《我们的错误》这首诗,可让学生仿写两个小节,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鸟儿的侦察报告》,可仿拟人手法,完成第5份特殊的侦察报告。
如《第一场雪》一文,雪后图文质皆美、情文并茂,很多描写方法值得模仿,特别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就可让学生再写雪景图,定会增色不少。李老师的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孩子们也当摄影师,用简笔画“拍”雪景,用文字写雪景。宋飞扬所“拍”照片取名《雪蝴蝶》:“大朵大朵的雪花好似千千万万只蝴蝶,自由自在、慢悠悠地往下飘,像天官叫来的小天使,亲吻着久别的大地。”冉心志所“拍”照片取名《欢乐大道》:“雪像一床被扯碎了的棉被,纷纷扬扬,漫天飞舞。雪花像一只只玉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不时变换着脚步。孩子们在铺满雪的大道上堆雪人、掷雪球,与雪花共舞。”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
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黄河象》细致入微的推想过程,学生们重新猜想了黄河象落水的故事。读《包公审驴》,学生们趣味浓厚,课本剧《包公审贼》新鲜出炉,还被搬上了班队活动的舞台。学了“奇观”单元,学生们又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奇观的资料,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自愿组成了探险故事创作小组,起了别致的名字,共同编织剧情,再分章节创作,最后校稿,打印成书:《金字塔大冒险》。
策略6: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如《一个苹果》中有这样一句话:“防炮洞里格外沉静”,可让学生置身其中,写出不同的战士内心的激动。有的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可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
策略7: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把《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可改情节,如《成吉思汗和鹰》,如果他发怒的时候想起那句话:“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还可改写结尾。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策略8: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策略9:缩写
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策略10:心得笔记、读后感 策略11:用心灵去观察
我们提倡写真,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鉴于此,这学期我们五年级组的老师精心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次“呵护小生命诞生”的体验活动,每个孩子守护一个受精蛋,在20多天的照料和期盼后,也许会目睹小鸡挣扎、破壳而出的动人时刻,感受生命的伟大;也许付出与希望会成为泡影,见证的是生命的消失……不管怎样,孩子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观察。从孩子们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真实、一颗真心、一份真情。。。
从这里我们看到,阅读过程是—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
策略12: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是一个单元的大作文。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力度和有效性,教师常常要准备许多相关的素材。如果要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挑选素材。在习作初稿完成后,还应进行多次修改,学习锤炼语句。
策略13:读写周周练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
一年多来,我们坚持读写周周练,每个学生都有经过个性化装饰的专用本——《阅读与写作》,统一了四个版块:优词佳句——作摘录,三言两语——概括作品内容或评价,心语香——说心里话,小练笔——或规定题目,或自主创作。
《阅读与习作》是学生的“作品”集、“读书记录”、“内心表白”。策略14:假期读写
寒暑假的作业,我们总要布置学生看几本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这个暑假,我推荐给孩子五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杨红樱的《五三班的“坏”小子》,要求学生特别关注作家的选材和语言风格,也来写写我们四一班的极富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终于等到开学了,孩子们的作品汇编成册了,这就是《快乐四一》,内容丰富极了:《呵!这群坏小子》《三八线》《俏丫头的生日》《装着48颗心的花篮》《离开班主任的日子》《一对冤家》《“黑暗”的背后更“黑暗” 》《都是他们惹的祸》《幽默大王熊爽》《能吃能睡的程翼展》《永远的公约》《女生的绝密攻击》《笑不够“老苏” 》。。。假期读写,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又起到了很好的练笔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写之有物、乐于下笔,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假期读写,让我们积累了很多习作,已经出了多本专集,写景类名为《飞翔》,人物篇名为《人物连连看》等。
因此,我们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三点思考
一、学生练笔多,教师怎么改?
1、倡导互阅互评,教师少改多就。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应改在紧要处。但要强调的是,教师应通过示范评改、指导学生尝试评改,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培养学生获得自评自改能力,要“扶”到位,不可放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教师批改的时间。
2、赏识评估,读写共振
赏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育方法,一种教育思想。教师应让我们的学生因为赏识而愉悦,因为赏识而快活,因为赏识而感动,因为赏识而优秀。每一篇习作都应该有其精彩和成功之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出它,不吝惜赞美的语句。这样让学生在赏识中习作,在赏识中阅读,逐步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享受阅读的乐趣和习作的成功。这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和习作劳动的不可或缺的回报。
二、教师常练笔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注意问题
“读写结合”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也是符合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 根据对高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和现状及学生对此的反映进行的调查现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完全掌握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要领。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读写结合与作文教学体系
高中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专题内容和写作实践内容虽然统一, 但读写结合的结合点却依每篇文章的不同而定的, 并且在同一专题中, 不仅文体会有所不同, 甚至现代文和文言文也是共存的, 这就使得我们每次的读写结合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练习是课文的局部, 课文是一个专题的局部。每个专题又分阅读课文和写作实践两部分, 这两部分又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 一定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的整合。但即使是这样, 写作的体系依然难以形成。如必修四的四个写作实践分别是:“让说理更让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 写给听众”, 再加上因课文而生成的写作要求, 常常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到最后还是不能领悟写作要领。事实上, 真正有效的写作训练不应该是盲目无序的。写作训练也应该有其内在的规律, 只有顺应了规律, 循序渐进,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据观察和调查, 目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大多数是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为主, 通过模仿、迁移, 实现写作训练的目的。这样, 一节课下来往往是为写作目的讲的多, 而为阅读目的讲的少, 结果是阅读讲得不到位, 写作要领也是浅尝辄止, 阅读和写作两败俱伤, 整节课收效甚微。这是当前读写结合方法使用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虽然阅读和写作是密切联系、互为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对阅读有促进作用。但是, 在语文教学中, 不能忽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区别。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把文章的要点、主旨从作品中提炼出来, 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把思想情感用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可见, 阅读的重点在理解, 写作重点在运用,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 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1]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读写结合的原则, 要注意把握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 合理展开写作训练,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二者联系的同时, 尊重二者认知过程, 训练方法, 能力形成过程的差异, 确立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和写作训练的从属地位, 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效地改变以往课堂上干瘪的写作技巧分析, 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
二、读写结合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活动体验”,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文本, 设置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沟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种活动体验,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置情境体验外, 还应该安排适当的课外活动, 使活动体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体验持续发展。
在课外活动中的读写体验, 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读写作业, 而是为学生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和感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图式”, 然后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 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 再引导他们回归课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的感悟, 其效果要比教师直接告知更加深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 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慢慢走, 欣赏啊”, 必修三的“寻觅文言津梁”, 必修四的“走进语言现场”, 都是专门设置“活动体验”的专题,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的内容, 创设良好的情境,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与活动中去体验。如“向青春举杯”中“体悟人生”版块中的《十八岁和其他》, 可是设置课外活动体验,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1) 想想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 (2) 你对父母了解多少; (3) 为父母做一件事; (4) 给父母写一封信; (5) 请父母给你写一封信; (6) 按照顺序完成活动之后, 在课堂上交流心得体会, 并写一篇文章。这次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学生在再谈到自己的感想时, 曾哽咽落泪。这种体验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充分挖掘读写结合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三、读写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
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化, 新旧价值观念嬗变的时代, 书本上宣扬的真、善、美与社会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方面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积极地去面对, 而另一方面却受极端个人主义、缺乏责任感、功利性等价值取向的影响, 表现出畏惧或彷徨不知所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浓郁的人文气息, 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课文内容, 对学生的成长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需要在一个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建康前行, 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在读写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 必修三专题二中的第二板块《五人墓碑记》的讲授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了解五义士“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的精神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上一些道德缺失的事件进行分析, 使学生体会正义和邪恶带来的社会影响。2011年11月13日,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引发社会对道德、人性的广泛思考, 对学生思想也产生了很大促动。教师课前搜集了关于“小悦悦事件”的大量资料, 运用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对照五义士的正义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去这样思考:“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遇到这样的事情, 我们该怎么做?……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这样的问题,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时, 也匡正了学生的价值观, 达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发表议论时, 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观点、理解, 记录在教材页面的边白处或者练习本上, 或者作为课后作业写一篇较为完整的练笔。这样就实现了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对事对物要有自己的观点, 并且体现出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很多高中生一写到作文总是围绕着亲情、友情、学习这三面来写, 思想单薄。有一个学生, 她说初中三年来她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亲情和友情类的, 除此之外没写过别的内容, 难得有一点生活感悟也因觉得没有深度而放弃。而江苏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都体现了作文要联系生活、要联系社会的大语文教学观。这样的文章需要学生有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越深刻, 文章就越容易精彩、突出。事实上, 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 我们江苏省宜兴中学语文备课组, 在教学中一直努力贯彻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这一要求, 遇到好文章, 我们从来不吝惜安排时间带着学生品味和鉴赏, 同时我们坚持以课外资料的形式加以补充, 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 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看问题的意识, 同时担当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让他们不仅以一个学生, 更以一个社会的人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从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来。
另外, 限于教材的容量, 有些好的篇章, 已经为人们所认可, 但是教材中却没有配置评论性写作的样本。如:《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等文章, 都是经典名篇, 而且思想深邃,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评论, 在评论过程中, 不仅教授学生写评论文的方法,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教师应该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一点。
四、读写结合与合作学习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另一方面也要养成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 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动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自己得出写作的内容或方法, 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无论是阅读课文内容的编排, 还是写作训练的安排, 还是每个专题的阅读和写作的设计, 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安排的, 有其系统性和结构特点,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阅读和写作的要求, 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读写的结合点, 实现学生与老师、同学、文本内容之间的经验共享。“当概念融合在各种背景之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时, 才最容易掌握。”[3]在合作学习中, 经验共享不仅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经验的珍视, 而且可以使书本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程中设置了大量“谈谈感想”、“谈谈体会”、“评价某人的思想”的练习题, 这种设置虽然给写作练习提供了契机, 但是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每个主题下的各个版块的文体也不尽相同, 往往在最后“写作实践”时,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尽包括师生的交流, 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形成自己对写作主题和写作思路的认识。只有在合作和交流的学习中, 学生才能摆脱权威或固定模式的束缚, 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读写结合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对写作训练的评价和反馈不仅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的基本手段, 而且是激励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读写结合训练完成之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 不仅需要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作文, 更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批改, 相互评价。写作评价所采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方式为教师采用面批方式, 与学生当面交流, 共同探讨作文优劣。也可开展自我评论两分钟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一名代表把点评结果讲给大家听, 促使他们更好地去反思自己的写作。也可开展“佳作欣赏”活动。教师要在把握学生认识水平的情况下, 根据教学进度, 评价学生的写作情况, 并且从中找出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袋, 收集学生的作文及训练作文过程中使用的材料, 以便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 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也为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规划提供依据。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还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能重点注意以上问题, 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至善, 叶至美, 叶至诚编.叶圣陶集 (第15卷) 语文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97.
[2]刘志军主编.教育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28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85-01
一、读与写的关系
在语文学习中,发展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主要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但在教师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中,仍然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字句的斟酌,对文章中使用的词句进行选择和比较,对其含义进行揣摩,针对文章主题进行语境的设置。在对文章整体进行布局时,要考虑到整体的结构,而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文章的过程。在文章中进行感情抒发时,要利用阅读中得到的体会对文章进行渲染,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因此写作不但是对于阅读内容的利用和巩固,更是对于阅读内容进行的品味、分析和整合。也就是所谓的写作对于阅读的发展。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个性化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促进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并获得自身的感受。以写作为导向进行阅读活动,能够有效达到这一目的。
2、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在时间的积累过程中慢慢体现
以写作为目的进行的阅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写作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1、在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能够使阅读更有目的,写作更有依据
在读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会更加注重对于文章的学习和阅读,对文章的思想进行理解,使阅读更加有目的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写作素材的缺少而对写作感到苦恼,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对象、和议轮的基础。
2、对经典进行学习和借鉴
在教材中,会有大量的经典文章被选入,供学生们学习。同时,也使得这些文章的权威性被大大解除,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华进行吸收并为自己所用,这样,课文的学习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真正的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3、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课程实验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与文章展开对话的形式,并形成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学生的写作是一个用文字展现自我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不断的思考、总结,对文字加以利用,是一个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文字控制能力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的方法
1、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行广泛的阅读,能够大量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和增加写作范例,并能够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文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1)充分利用教材。在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都文字优美,思想特点较突出,因此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不能对文章进行细细的品味,而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读过,对于文章的印象不深,而选用在教材中的文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细致分析,学生的印象较深刻,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较透彻。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外资源进行利用,对于在报纸、网络中出现的文章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对其结构、语言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2、在阅读中抓住写作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于积累的素材的使用。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使得学生积累真正发挥作用。
3、根据阅读进行写作训练
在文字的写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技巧,可以从阅读文本中寻找写作的训练点。模仿是创作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写作训练。在写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错误和缺点进行及时指出,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利用写作让学生进行阅读
采用写作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阅读,使得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5、利用批改让学生改进写作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进行作文点评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评语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出。针对学生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其参考文学作品,使学生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结束语
阅读的目的在于借助别人的思想进行自身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用写作促进阅读的发展,使阅读和写作做到真正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除 飞.高中作文教学的堪尬现状及冷思考[J].语文敦学研究,2010(1).
写作能够有效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与心理,可这是立足于储存与吸收很多知识,因而要求结合大量的阅读来实现。因此,阅读对于写作具有非常关键的功能,反过来,写作对阅读的功能也非常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跟阅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不可分割,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密切联系这两者。下面,笔者重点对语文教学中写作与阅读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赏析与写作水平的提升。正所谓“立足于阅读进行写作训练以及在写作中推动阅读”,倘若学生可以由逻辑、修辞、语法等环节去赏析他人的创作,再跟自己的写作进行比较,然后发表一些新的观点,这显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此一来,在有效统一阅读跟写作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2.有利于学生在提炼文章主旨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在固有的教材文本教学中,提炼主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为此,语文教学需要体现“读写统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提炼主旨的基础上,给学生的创作带来素材,从而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
二、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1.有效地设计阅读教学课堂。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彻底地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不断改进与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重视写作跟阅读这两个主要的环节,如此一来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需要找一些优秀的例子进行讲解,为学生解释文章抒发情感、表达语言、构思布局的特点,以使学生持续地累积作文的.素材,拓展知识视野,有效地转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作能力。再者,教师需要启发学生重复地阅读教材文本中的文章,以及建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切实进一步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创作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知识,有意识和目的性地结合阅读教学开展写作教学。最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文章中把握教材文本的实质内涵,切实转化阅读的经验为写作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目标实现。
2.设置课内阅读课和课外阅读课。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对于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以使学生清楚阅读的关键功能。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冲出传统阅读盲目性、被动性、狭隘性的束缚,认真地选择与探究所要阅读的文章,从而确保阅读文章的灵活多变性,以及让学生想象文章的情节。除此之外,不但应注重课内的阅读教学,而且应注重课外的阅读指导,并非仅仅让学生应对考试。针对课内的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固有的教材文本,让学生深入地探究文章,实现教材文本的创造性应用;针对课外的阅读指导来讲,需要推荐课外读物,避免选择的盲目性,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总之,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激励学生表达阅读之后的各种观点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讲,教师尤其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容。而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前,需要规划好,设计一些提问,像课文讲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课文的结构布局怎样?文章应用的表达技巧与写作手法有哪些?课文使用了哪些好的词语等等?教师首先设计一些提问,可以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激发,而且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把握课文,也防止一些学生的粗略阅读。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发表自身对课文的观点、感受等。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把握课文,且在探讨中明确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教师评价每一名学生或各个学习小组的答案,阐述学生存在理解上的疑点,从而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阅读,并且让学生在自身的写作中有效地应用阅读素材。
三、结语
鲁迅先生虽然并非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并未作专门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为我们留下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宝贵论述,的真知灼见不但能给文学青年以教,也能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以启。
启示之一:不要让读书“变成苦 ”。
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讲功课„„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书拿到手,就道“我在读书了%” 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事了。———鲁迅《读书杂谈》
《读书杂谈》一文,是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的演讲稿。由于是在学校的演讲,所以对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师以阅读教学为苦差,学生以阅读为苦事,并非自今日始,也并非 个别现象。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带了“利害关系”,是因为没有做到“随随便便”。读书成了职业的读书,而不是嗜好的读书。教师每教一篇文章,必定要条分缕析;学生每学一段文字,必完成思考题若干。课外阅读篇目也受到了指定,甚至哪些精读、哪些泛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此一来,学生不能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地读书,自然视阅读为畏途。读书于是也就沦为了“苦事”。应对策略:’、读书自主权适当下放。让学生自己选一些感兴趣的书读。!、灵活增删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于教材之外,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学生从中总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减轻阅读负担,多搞一些“零思考题阅读”或“不求甚解式阅读”。师生都不刻意追求其效果,吸收了多少是多少,而效果自在其中。学生一旦将“职业的读书”变成了“嗜好的读书”,就会出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理想效果———“他在每一天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 启示之二:不提倡“硬写”。“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做不出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普遍存在着“教师硬要学生写”与“学生硬着头皮写”的现象。教师硬要学生写,是为了完成作文教学的量化任务,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文的题材、体裁、题目、篇幅等限定得过死。!、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与速度要求,什么时候作,什)!时间范围内作好,都有规定。不作不由学生决定。一般带有强制措施,如:批评、扣分等。在这种况下,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写。他们 于压力,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只好在创作兴趣不浓、创作准备足、思维激活不够的状态下,搜肠肚,图解主题,拼凑素材,堆砌文,来应付交差。“硬写”是一种违背创作规律的 法。“硬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作兴趣丧失、创造激情泯灭;无病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概念化、式化的平庸之作、矫情之作、空洞作大量涌现。学生几乎都成了炮制文快餐的高手。应对策略:
!出题前作一些“可写性论证”,出无根基之题。尽量出那些学生感趣的、有生活积累的、有感可发、话可说的题目,少出偏题、难题、题。
"让学生充分占有材料,不写无备之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头脑贮存大量信息的人,他的脑海里才出现浮想联翩、文思活跃的情况。一次作文前,都必须让学生作好材的搜集、整理工作。写议论文,要用上网、油印、口述、互相交流等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占有一些事例 据与道理论据;写散文,要给予足时间让学生针对文题“精骛八极,游万仞”,让一些尘封的记忆重现,一些被忽略了的细节发出光辉;写状物,作文前要组织或布置学生观 实景、实物或相关图片;写人记,要让学生在作文前对相关人物进“明察”与“暗访”,掌握第一手材。
“临阵磨枪”授写法。通常的法是为学生提供范文并作写法评。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写法菜单”,供学生参考选择。例如:写《春雨》一文,我们可以为学 生提供一份这样的写法菜单:、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写人记事;)、其它。有了这样一个写法提示,学生就不会面对文题,茫然不知所措了。
$营造良好的创作心境,激活创作情绪。例如:作文的时间最好要在文思通畅的上午;作文课不一定非要在教室里上,也可以安排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作文课前或课中不妨听一听 轻音乐;课前不要批评学生,制造压抑和紧张气氛;作文不一定要当堂完成,当有的学生实在写不出来,冥思苦想仍不见效时,可以允许他们暂时放一下,让文思在潜意识中酝酿,等到酝酿成熟后再写,课前可以作一些心理暗示,让学生放松心情、集中心神;写抒情散文前,教师还可以采用“播放歌曲”、“吟诵诗文”、“激情导入”等方式“煽情”„„ 启示之三:在比较中揣摩“应该这么写”和“不应那么写”。凡是已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应该那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好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的。你看哪,它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从鲁迅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作文教学的好方法:在比较中求进步,在差异中悟窍门。
(一)比较名家的原作与定稿。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稿与定稿的比较中,悟出一套选材的窍门。魏巍最初搜集了近三十个事例,但最后却只选择了三个事例。学生细加比较,深入 品味,自然就会明白,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再如:研究鲁迅手稿也可以让学生大获启发。这里仅举一例。《藤野先生》中,“„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原稿的 “精通”原为“熟识”。这一改有如下好处:作为与“时事”配搭的词语,“精通”比“熟识”更为贴切;更重要的是,“精通”二字用在这里,饶有讽刺与挖苦意味。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07-01
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反思07-14
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09-28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24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分析10-22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0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5-30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07-27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
高中语文教学学习心得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