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共5篇)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篇1

作者: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学号:20131990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基础;哲学基础;迫切性。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自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无论是政府是企业还是人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起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六个部分分别从生态文明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来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其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其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其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其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其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更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章节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最基本温饱问题后,对物质的需求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与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现节俭、适度、适宜、健康的消费生态文明。而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所展现出来的具象化指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基础。

(二)、哲学基础:

如果把物质基础比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骨架与肉体,那么哲学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与灵魂。近年来各个理论领域都开展了对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问题。经过较长时间各个学术流派的相互辨证最终归纳出以下五项原理: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但又离不开自然界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是评价的中心。

(三)、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的相同点与互异性:

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是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两项基本准则。物质基础是哲学基础的具体体现,哲学基础是物质基础的抽象概念。失去了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依凭与指标;失去了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动能与意义。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论述):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从总体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如今的循环经济要求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可行性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四个建设”协调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已经不再属于当今我们讨论的重点。时间已然证明一切,它的可行性毋庸置疑。我们现今该关心的应是其最终的执行力与如今所提出的方针和决策间的关系极其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我国的生态建设道路理该汲取前人的教训,发扬所有的优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属于中国的特色化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共产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陕西,2012.9.2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简介。

【5】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篇2

关键词:清河水库,水电站建设,必要性,可行性

1 工程概况

清河是辽河左侧的较大支流,河长171 km,流域面积5 253 km2,比降1.58‰,植被较好,清河水库位于清河干流上,控制面积2 376 km2,建成于1966年。清河水库占清河总流域面积的45%,农业灌溉多年平均放水量为2.96亿m3坝址处1956—2007年多年平均径流量5.08亿m3。清河水库联合调度运行以后,清河水库农业灌溉和生态放流多年平均放流量将达到6.34亿m3,水能资源储量丰富。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能资源

清河水库拦河坝坝高40.75 m,坝上、下可利用水头差达32.8~36.8 m;清河水库农业灌溉放流时间为每年4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年平均放流量达2.96亿m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辽宁省正在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建成后,清河水库多年平均放流量将达6.76亿m3,水能资源储量十分可观。清河水库水电站工程的实施,不影响清河水库农业灌溉和生态放流,有利于清河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水能资源[1,2,3]。

2.2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开发条件

清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东部,控制面积2 376 km2,最大库容9.68亿m3。水库建成于1966年,水库枢纽功能完备;工程区位于市郊,交通便利,便于开发利用水电站利用清河水库拦河坝蓄水,利用右岸输水洞改造工程取水头部、输水洞引水,仅需扩建调压井,新建压力钢管、电站厂房、升压站、尾水渠和办公楼,工程投资较小,效益十分显著,工程建设后,既充分利用当地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4]。

2.3 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地方经济发展

清河水库水电站工程有利于节能减排,电站建成后,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且有利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5]。辽宁省跨流域调水工程建成后,该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3 355万KW·h,产生的电能每年节省标准煤11 183 t,减少SO2排放量95 t,减少CO2排放量29 301 t;同时,电站建设可促进就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的作用。

3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3.1 综合利用要求和开发任务

电站是利用清河水库农业灌溉和生态放流进行发电的小水电站,电站建成后,原放流流量不再经清河水库左岸泄洪洞下泄至清河河道,而是经清河水库右岸输水洞改造工程和电站后下泄至清河河道,电站的运行服从于水库农业灌溉和生态放流任务,在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态放流任务的前提下引水发电。经初步论证,该水电站设计水头26.47~34.85 m,装机容量10 000 kW,共安装3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3 355万KW·h,年利用小时3 355 h。

3.2 经济评价

3.2.1 财务评价。

(1)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根据估算,电站固定资产投资5 271.94万元,流动资金按每装机千瓦20元估算,共需20万元。(2)基础数据。该电站上网电量按厂供电量计,在考虑电网对水电站发电量的吸收情况后,多余电量不计入发电收入,仅按有效电量计算。电站总投资5 291.9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 271.94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全部投资的财务基准收益率采用10%。电站建设期1年,生产期20年,计算期21年,折现基准年为第1年年初。(3)总成本费用计算。电站发电成本主要有折旧费、发电经营成本(职工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等)、利息支出等。电站定员编制为24人,按36 000元/年计算职工工资,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职工福利,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98.50万元。电站基本折旧费=固定资产价值×综合折旧率。综合折旧率经计算为3.8%,年折旧费200.33万元。发电总成本经计算为489.9万元,每年总成本费用同发电成本为489.9万元。(4)发电效益计算。发电收入=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上网电价以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略大于水电站财务基准收益率(IC=10%)为限制条件,电价参考上网电价为0.35元/kW·h。年收入为1 162.51万元。(5)税金。电力销售税金包括增值税和销售税金附加。该工程税金经计算总计为每年72.54万元。(6)发电利润。发电利润=发电收入-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税后利润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剩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再扣除分配给投资者的应付利润,即为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为395.44万元。

3.2.2 工程经济评价结论。

在财务评价中,财务内部收益率11.35%;净现值434.91万元,大于0;投资回收期8.87年,指标较好。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经济内部收益率12.09%,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1 071.67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11>1,指标较好。

4 结论

综上所述,清河水库水电站工程的实施,既可充分利用当地水能资源和有利的资源开发条件,又可促进节能减排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7,8]。因此,该电站的开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经济评价上是合理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蒋丽霞,刘显波.清河水库右岸建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3(2):27.

[2]王应革.黑河小孤山水电站工程经济评价[J].发展,2001(S1):147-151.

[3]戚霞.化马水电站经济评价[J].甘肃农业,2011(11):22-23,25.

[4]成慧卿.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经济评价[J].甘肃农业,2005(10):201.

[5]周竟平.青龙山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35-236.

[6]夏天泉.四川电力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践——投资建设格鲁吉亚卡杜里电站的启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7]黄继波.某电站项目工程经济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篇3

发布时间:2011-10-1

3信息来源: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岛作为大陆的延伸部分,在大陆和海洋的交互作用下,具有既不同于大陆,又不同于海洋的环境特点。它是我国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复合区域,也是我国国防的屏障和前哨,有着很高的权益、安全、资源和环境价值。海岛作为连接海洋和内陆的纽带,已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重要领域和桥头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大陈岛的资源禀赋和国内外海岛成功开发的实践表明,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实施大陈岛综合开发的重要路子。

一、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性、必要性

所谓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在保护海洋生态和修补渔业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开发海岛的海洋资源、陆域资源和人文景观,使之形成集深水岸线资源开发、风能汐能利用、人工鱼礁、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休闲渔业、海岛旅游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为一体的海洋经济园区。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对于保护大陈岛的海洋生态和资源、发展海岛经济、增加渔民收入、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乃至完善台州中心城市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在大陈岛综合开发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第一,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海岛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陈渔民抓住机遇,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以利用渔业资源为主取得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由贫穷向温饱并逐步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海岛的面貌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进一步实施和近海、岛礁性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海洋捕捞效益每况愈下,生存发展空间不足,大陈岛常住居民也由原来5000多人下降到3700人,与陆地地区相比发展缓慢。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首先就是充分利用大陈岛的海洋资源和陆域资源,有效地改善海洋开发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拓宽渔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解决海岛新时期的发展问题,从而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海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不是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而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海洋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对海洋环境资源的利用,但关键是要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容量合理利用。在上一轮的大陈岛开发中,我们过于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攫取,过于强调渔业经济发展而忽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粗放型发展方式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继续带来资源过度消耗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在加强大陈岛海洋环境整治和渔业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实施增殖放流办法,修补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通过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和采取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同时制订海岛产业准入办法,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搞好渔民转产转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人和资源、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搞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它不仅要求报废淘汰旧船,压缩捕捞强度,减轻资源压力;而且要求拓宽就业门路,解决转产渔民的再就业,提高渔民的经济收入。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是党在新时期加强渔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次检验。目前,大陈岛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不少渔船报废拆解的渔民难以找到新的就业门路,往往又重操旧业,购买小船,从事岛礁边的蟹笼和岩头网作业,这既增加了捕捞强度,又对安全生产增添了隐患。因此,搞好大陈岛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必须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多渠道解决转产渔民的再就业问题。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拓展大陈岛的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吸纳众多的劳力,使捕捞渔民转业于休闲渔业、深水网箱养殖和海洋旅游等产业,从而为实现海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第四,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椒江作为台州中心城市的主城区不仅要成为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要成为台州的旅游休闲中心,从目前来看,还比较遥远。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大陈岛作为台州中心城市的外侧岛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无可取代的人文景观与独树一帜的自然景观,是台州中心城市建设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对台州中心城市建设有着优势功能互补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以发挥台州难得的深水岸线资源优势,建设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发展重化工业,优化中心城市的大工业布局和结构;可以发挥大陈的海洋渔业优势,为中心城市提供绿色水产品;可以发挥海岛旅游资源优势,成为中心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可以发挥海岛风能汐能优势,源源不断为中心城市提供清洁能源。

二、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具备政策优势和资源、产业及外部环境等条件,并有国内海岛开发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制约因素。

1、台州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陈岛开发建设,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8月20日,市委书记蔡奇在大陈岛慰问调研时指出,开发大陈岛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责任,要大力弘扬垦荒精神,建设东海明珠。9月1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并形成了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市政府专门组织赴山东长岛、珠海万山考察学习发展海岛经济的经验,市直部门和椒江区委、区政府又分别组成调研组作相关调研。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发[2004]103号)。《意见》提出,大陈岛开发建设要按照“生态岛、休闲岛、能源岛”的战略定位,做好“渔、游、港、能”四篇文章,努力把大陈岛建成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港口中转仓储基地和风能汐能发电基地。同时《意见》赋予大陈岛开发建设的区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开发建设优惠的扶持政策。《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大陈岛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黄金机遇期。

2、大陈岛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大陈岛,素有东方明珠之称。位于台州湾洋面距椒江海门港29海里处,是浙江中南部沿海的外侧岛屿,由97个面积超过500m岛礁组成,岛屿陆域面积14.96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09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115.51公里,拥有10-20米等深海域507平方公里。大陈岛海洋资源丰富。大陈渔场是我省第二大渔场。大陈海域处在沿岸低盐水系与外海高盐水系交汇区,潮流缓慢,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多种习性生物繁殖、生长、栖息的理想场所。据1992年的海岛资源调查报告,大陈岛潮间带生物含量居全国前列,有海洋生物300余种,其中鱼类58种、贝类91种、甲壳类52种、藻类35种。故历来渔产丰富,尤其以盛产石斑鱼、三刀鱼等名贵鱼类著称于世。大陈海域污染少,为Ⅰ类水质,理化环境正常,海底平缓,是适宜进行深水网箱开发理想海区。其中,猪腰屿南侧海域和西南海区及大陈望夫礁与洋岐岛之连线以西的海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水域条件,特别适宜深水网箱养殖。据初步测算,可以开发深水网箱的海域约8400亩,可容纳大型深水网箱1000多只。大陈海域附近的洋岐岛拥有丰富的岛屿滩地资源和漫长的海岸线,周围海域礁石繁多,水深大多在20米左右,是鱼、贝类增殖放流、设置休闲型人工鱼礁和海上垂钓的最佳海区,海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大陈岛是我省的海岛森林公园,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渔港、近代战争遗址和人文历史遗迹,其中甲午岩、高犁头等天然景观、象同岙水上碉堡群、地牢等战争遗址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大陈岛的油菜花屿至高犁头之间水深10-20米,依托岸线2公里,建筑防波堤后,可围成8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可兴建30万吨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大陈岛又属于全国风能最富集地区之一,年有效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484瓦,有效风速时数达7637小时。大陈海域又属著名的沿海大浪区,波浪能源密度居浙江省海岛之冠,为每平方米6.29千瓦,理论功率最大达113.85万千瓦,占浙江省波浪能的54.2%。上大陈岛中咀海湾呈喇叭型,涂面高,是一处理想的建设潮汐发电站场所。据测算,此处建设潮汐电站,单向装机容量377千瓦,年发电量为67万千瓦。大陈岛是我省重要的船舶避风锚地和引航检疫锚地,有下大陈岛东北侧杨府咀与困龙山之间,困定礁、油菜花屿与小礁头之间,猪腰屿西南和小鸡头西北锚地四处。

3、部分项目陆续实施或前期准备,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一是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经过近三年来的发展,大陈岛深水网箱从原来的16只发展到123只,形成了相当规模。台州市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是大陈岛深水网箱养殖的最大企业,该企业承担大陈岛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以来,共投入资金1916.06万元,其中养殖场成本投入517.02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249.88万元。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石斑鱼,主养品种大黄鱼体形好,口味接近野生大黄鱼,深受消费者青睐。作为大陈浅海开发的贝藻类养殖,始于1958年的海带养殖,经历过鲍鱼、扇贝、贻贝等贝类和紫菜、羊栖菜等藻类养殖过程,目前尚存紫贻贝、墨西哥湾扇贝和紫菜,面积100多亩。对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效益的初步测算,亩年利润9100多元。二是生态休闲型人工鱼礁建设业已启动。该项目已委托国家海洋二所编制,现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报告和海域使用报告,由椒江渔港经济区开发有限公司承建,拟在大陈洋旗海域投放10座人工鱼礁,每座约为5340空立方米,用100艘木质渔船改装而成,总投礁面积100.5公顷,项目总投资788.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88.8万元,作为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农业部专项补助资金100万元和省专项资金100万元已经到位。9月29日,首批经改造的8座报废渔船单船礁体成功投放预定的大陈洋旗屿海域,总计礁体约8000空立方米。三是海岛旅游业开始起步。大陈岛已被列入我市海岛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区,各部门正加大投资力度,完成景区及配套设施。目前,位于大小浦山坡的23幢度假村别墅全部结项,预计明年6月份竣工。甲午岩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18万元的巨浪碑已完工,投资30万元对大陈俱乐部进行了整修,投资60万元的青少年宫整修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将于近期启动,投资60万元的国债造林项目已完成,现已进入扶育期。独特的海洋风光和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大陈岛吸引着各地游客前往。2003年,上岛人数达2.3万人次,2004年上半年上岛人数近1.7万人次,同比增长177%。四是大陈岛30万吨石油码头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该项目由中贝九洲集团承担,利用上大陈的深水岸线建设30万吨泊位和5万吨级泊位各一个,并依托30万吨级原油码头在台州湾沿岸建设台州百万吨级/年乙烯项目。据初步测算,百万吨位级/年乙烯项目用地8000亩,总投资300亿元,年销售额300多亿元,年创销售利润50多亿元,税后利润30多亿元,投资回报期8年,可安排劳动力3000多人。目前,大陈岛30万吨级石油码头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市政府形成专题会议纪要[2004]47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在业主上报的项目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五是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已处于项目前期阶段。该项目由星星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装机容量5万千瓦。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相当于100万户普通家庭在高峰时1个月的用电量,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气体排放900吨。与此同时,市海洋部门还积极争取设立大陈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4、日益完善的海岛基础设施,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已建成了上、下大陈300吨级的客货码头各1座,岛际之间的互通性增强。下大陈环岛公路建设全面拉开,已建成了6.5公里,上大陈也有15公里的公路连接岛上各村落。由海门轮渡公司投资的椒陈线快速客船已经营运,大大缩短了大陈到大陆的航行时间,该船客位195个,航速19级,抗风力8级。岛上拥有4座水库,总蓄水34万立方。拥有1150千瓦的电厂一座,与大陆联接的海底电缆也在筹划之中,同网同价的愿望也将不久实现。同时,岛上邮电通讯相对完备,基本上满足了近期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5、国内海岛成功开发的实践,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各地在探索海岛开发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珠海万山位于珠江入海口,拥有大小岛屿106个,海域3200平方公里,岛域81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万山通过设立海洋开发试验区,加快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海洋渔业、海岛旅游和港口储运三大产业,目前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外向型渔业生产基地,渔业产值近亿元,渔民年人均收入9000余元;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1.4亿元;海岛石油中转仓储量1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150万吨。今年1-8月份,试验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亿元,财政收入5900万元。长岛是个海岛县,位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由32个岛屿组成,岛域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长岛依托当地的海洋资源,发展渔业、旅游业和风力发电三大产业,目前成为我国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1992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2亿元,财政收入近亿元。万山、长岛的“创新体制,综合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充分授权,优惠政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四条做法和“必须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海洋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开发功能;发展创新管理体制,赋予海岛特殊政策”等三点经验,为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了示范和有益的借鉴。

在分析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不利方面和与国内海岛开发方面的差距,特别对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潜在困难和制约因素要有足够的估计。

1、大陈岛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大陈岛现有6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人口只有3700人,其中渔业人口3014人,占总人口的81.46%。而且大多从事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全岛拥有海洋机动渔船440艘,总功率30505马力,其中外海钢质渔轮83艘(对拖作业72艘、拖虾作业11艘),张网渔船240艘,蟹笼、小钓等小型作业渔船140艘。2003年全镇海洋经济总产出14383万元,其中海洋捕捞产值8828万元,占61.37%,海洋经济增加值296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1万元,渔民人均收入5954元。较小的经济规模、单一的产业结构、有限的财政收入、偏少的岛上居民显然成为制约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最大的障碍,依靠自身开发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海洋开发项目投入大,有些海洋产业效益不很显著,吸收市场主体参与开发的难度大。

2、大陈渔场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上,大陈渔场以盛产带鱼而著称。上世纪60、70年代,东海区三省一市10多万渔民,年年云集大陈渔场追捕捞带鱼,汛期平均产量5.77万吨。1967、1969、1974、1978、1979年,产量均在11万吨以上,最高年份是1969年,带鱼产量达15.6万吨。80年代后,由于捕捞压力不断加大,带鱼资源发生深刻变化,渔场外移,渔汛渐消。目前大陈渔场渔业资源状况,总体来说已利用过度,但上层鱼及头足类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此外,大陈诸岛屿的独特岛礁结构,蕴藏着品种繁多的鱼贝螺类,1983年石斑鱼产量曾达14吨,近年黑鲷资源也较丰富,但无序、无偿、无度的开发现象普遍存在。为此,要想沿续过去粗放型的海洋捕捞方式,显然是没有余地。

3、科学技术制约着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深水网箱养殖是海水养殖中难度较高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诸如大黄鱼病害防治与越冬技术、防流挡浪、防御台风和饵料问题等等。从台州市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目前的养殖状况分析,每只深水网箱年可养殖2万尾200克左右的鱼种,年产量可达8吨(按成活率80%,商品鱼规格为500克/尾计算),年产值44万元(售价为55元/公斤)。年需养殖成本33万元,其中网箱、网衣及锚泊系统成本1.5万元(按照10年折旧);鱼种13万元(2万尾,规格200克/尾);饲料款8万元;药品0.5万元;人工费3万元;销售费用2万元;其它5万元。年利润为11万元(不计台风、破网逃鱼、赤潮等意外风险)。因此,相对高投入、高风险产业来说,目前其养殖效益并不显著。同时,在风能汐能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同样存在着科技滞后于生产发展。

4、海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任务异常艰巨。2002年以来,大陈涨网渔民自愿申请报废拆解渔船30艘,上缴功率指标2770多千瓦,转产或待转产渔民150多人。但由于海岛的特殊情况,实现渔民再就业难度较大,造成部分渔民失业或重新从事海洋捕捞业。

5、大陈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大陈岛离大陆较远,陆岛交通不便,大陈岛又相对孤立,接受长三角和周边地区经济辐射的能力较弱,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大陈岛陆域腹地较小,开发回旋余地不大。大陈岛同大陆相比,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先期资金投入。大陈岛是全国最大的涌浪区之一。据大陈站二十一年(1960-1980年)统计资料反映,波浪是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涌浪主要集中在ENE和SSE向,风浪以N-NE向最多,累计年平均波高1.2米,最大波高14.4米。大陈岛又是台风自然灾害经常袭击的区域,年均遭遇台风3.5个,近半数的台风活动都在岛上留下≥12级的极大风速记录。今年的“云娜”台风最大风速达58.7米/秒,大风持续时间达16小时以上,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最大台风。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浅海养殖和海上交通构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总之,只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借鉴经验,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还是切实可行的。

三、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海岛为依托,以规划为先导,以市场化开发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坚持实施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工作方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海洋开发新路子。

(二)发展目标

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海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从长远来看,要按照“生态岛、能源岛、休闲岛”的功能定位,建成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港口中转仓储基地和风能汐能发电基地,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块,成为台州的海洋经济强镇。近期要以发展海洋生态渔业和海岛旅游为重点。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3亿元,比2003年增长1.08倍;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亿元,比2003年增长2.38倍。建成2万亩浅海养殖示范基地,投放人工鱼礁体积10万空立方米以上,增殖放流鱼、贝类5000万尾(颗),岛礁性优势鱼、贝种群资源恢复明显,渔场秩序稳定。海洋旅游休闲人数达到20万人次。无居民岛开发依法有序推进,建成二个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共500公顷以上。

(三)基本原则

根据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相结合原则。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规划是龙头、是基础。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要着眼长远,要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站在台州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做规划,准确定位开发功能,合理布局各涉海产业。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做好土地利用、旅游、环保、港口、能源等专项规划,并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与之相适应。要严格按规划的要求,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有序推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

二是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原则。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追求的不仅仅是海洋经济总产出这一单项指标,而是包括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实力的提高。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既要着力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岛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根据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实施海洋开发。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加以开发。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立企业建设的主体地位。同时,政府又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调节等手段,对海洋经济的运行实施干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海洋开发项目。在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对于一些投入大、社会效益好而直接经济效益差的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风险性较大和前瞻性的项目,政府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对于一般竞争性的海洋开发项目,则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四是坚持依法管理和强化服务相结合原则。为了保障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实行依法治海,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利用和合理利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涉海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内容,完善审批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五是坚持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相结合原则。大陈岛是我国国防的屏障和前哨,其洋旗岛是我国计算领海的基点岛屿之一,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发展海岛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海岛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国防建设的物质保障。在不影响国防建设的前提下,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兼顾”的原则,积极争取部队的支持,开放部分陆域和海域,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

(四)建设设想

根据大陈岛海洋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初步设想为:

1、保护海洋环境和修补近海渔业资源。要把大陈岛列入我市的重点海洋环境保护区,进行定点和常规性的监测。要积极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计划,做好渔船报废拆解工作,切实降低海洋捕捞强度,有序转移捕捞劳动力。在捕捞业内部要做好作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淘汰资源杀伤力强的涨网作业方式,打击非法捕捞,整顿渔场秩序,使捕捞强度与资源的再生能力相适应,促进近海渔业资源恢复性的增长。要抓紧养殖容量的研究和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减少养殖业自身对水域的污染,使养殖规模与水域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紧制订产业准入政策,加强岛上污染物入海的控制,防止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要加快海岛的绿化步伐,改善岛上的环境状况,把大陈岛建成蓝天、碧海、绿荫的海洋世界。

2、建设人工鱼礁发展休闲渔业。要借鉴国际和国内成功经验,加强对一期投礁的后续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改进礁体投放方法。要继续利用国家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结合渔船报废,加快建设大陈洋岐岛海域休闲型人工鱼礁渔场。要加强对礁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逐步恢复岛礁性渔业资源,并依托人工鱼礁,发展休闲渔业,使之形成集海洋资源开发、增殖、海上游钓、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上人工牧场”。

3、建设浅海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基地。要充分发挥大陈岛最佳浅海养殖场所的优势,加快培育扶持从事深水网箱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渔业龙头企业。要根据不同海域条件,在总结前几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挡浪减流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常规网箱和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培育大黄鱼优势品种产业带,并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捕捞渔民转业发展养殖。要围绕深水网箱等浅海养殖发展,建立种苗配套基地,逐步形成产业化。在发展深水网箱的同时,更要加快发展浅海贝藻类养殖。这是当前解决大批贫困渔民走向富裕的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

4、提升传统水产加工业。要整合海岛的水产加工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嫁接改造,从海岛的资源实际出发,开发饲料加工业,发展水产品冷冻加工,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水产食品和工艺品加工,开发美容食品及新型水产饮料和调味品,开发合成水产食品,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

5、加快发展海岛旅游业。要充分挖掘大陈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和建设有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重点发展海上游钓与海岛潮间带采贝、海上自然风光和渔港观赏、渔民风情和品尝海鲜美食,要加快大陈岛甲午岩度假村建设,增强海岛的旅游接待能力。要在规划的框架内,兴建环岛公路和建设岛际间交通快艇,改善通往各景点、各景区的交通条件。把大陈岛打造成融观光度假、休闲渔业、海上运动、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夏令营、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海洋生态旅游基地。

6、建设风力发电试验基地。要充分发挥大陈岛的风能、汐能资源,在总结大陈岛风力发电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电力公司的支持和合作,建立一定规模的风力发电试验基地,并逐步开发潮汐能,以加快清洁能源的利用。

7、适度开发无居民海岛。要按照《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要求,认真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建立一江山岛特别保护区(红色旅游区)、洋旗海洋自然(或特别)保护区和竹屿海洋特别保护区。通过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调控各类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活动以及探索海洋资源最优开发秩序,提高海岛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8、合理利用港湾和深水岸线资源。要完善大陈渔港码头及后方设施,切实解决海岛渔船的避风、停泊和补给等实际问题。大陈岛要抓住我国为了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机遇,充分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紧靠国际黄金航道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30万吨级石油码头,发展百万吨级/年乙烯工业。并以项目的开发,带动海岛基础设施的改善。

四、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对策措施

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对于海岛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陈岛说,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办法。

1、提高海岛开发认识。在全市上下掀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高潮之机,市委、市政府又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的高度、站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作出了《关于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战略决策。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和深刻体会。市、区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这一战略决策,要认识到大陈岛的开发是椒江区乃至我市开发利用管辖8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基础和跳板,是加强新时期海岛执政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优化台州中心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的需要,深化对海洋生态经济区的调研和规划工作,把握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和实质。要大力宣传大陈岛生态开发的理念,把加快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推动大陈岛开发的重大举措,增强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落实开发扶持政策。要认真贯彻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大陈岛开发建设的区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开发建设优惠扶持政策。大陈镇的地方财政收入经市、区两级核定后,两级财政所得部分全额用于大陈岛开发建设,土地出让金、农村教育附加、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额用于大陈岛开发建设,此项政策一定10年。对新办的从事交通运输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对新办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一年。对在大陈新办的渔业、旅游业等项目,市、区两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贴息。对在大陈新办的一、二、三产业项目,除证照工本费外,市、区两级行政事业性规费免收,各类技术性收费减半收取。对列入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和转产转业项目,市、区两级政府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对外商在岛上投资兴办的企业,按照《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企业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试行)》文件给予优惠。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实行“一项一策”。大陈开发建设如需移民,享受移民有关政策。

3、调整海洋功能区划。要按照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三岛四基地”的功能定位,根据大陈岛及其周围岛礁、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兼顾长远和近期,保障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又满足军事发展需要,宜粗则粗,粗细则细,宜留则留,宜用则用,调整海洋功能区划。调整方案是:继续保留高犁头至孔横深水港区、大陈渔港、大陈岛森林公园、大陈岛风能利用区、海底输配电电缆区等原海洋功能区划;调整锚泊区和浅海养殖区,确定丁钩咀至钉钩头连线以东海域为锚地区、猪腰屿西南海域和浪通门西北海域为浅海养殖区;增补杨府咀到小鸡头为港区、屏风山至大小浦和帽羽沙为旅游景观区、洋旗和竹屿各岛礁及周围海域为海洋特别保护区、望夫礁至马道头为深水岸线资源保留区;对于大陈渔场不仅范围宽泛不确定、离大陈较远,而且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其功能都不具备择性,在此次调整中不进行功能界定。

4、编制海洋开发规划。要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由椒江区发展计划局和海洋部门牵头,组织涉海部门在认真调查大陈海域各类资源蕴藏量及分布区域和环境条件,按照调整好的海洋功能区划,借鉴陆上经济开发区开发的理念和国内外海岛成功的开发经验,选择有资质的单位高标准编制好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有机统一,统筹安排好“渔、港、景、能”等资源的综合开发,突出重点项目和海域的平面布局。要加强规划的管理,有序推进海洋资源利用。

5、加快渔民转产转业。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优先解决海岛困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面对当前的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着重要推进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要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渔民从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力更生,使他们参与到新一轮的海洋项目开发,增强渔业转产转业的信心和决心。要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渔民转产到浅海养殖、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等项目上来,拓宽渔民的就业渠道。鉴于在大陈岛的原长潭水库移民及后裔有近600多人,他们对移居大陆有强烈的要求。建议椒江区政府对大陈岛渔(居)民实施整体移民。这样,可以腾出空间,对大陈岛进行统一有序规划,吸引国内大企业、大财团上岛深度综合开发。

6、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抓好重点项目实施是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关键环节。一是抓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根据《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和已经出台的开发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开发大陈岛。对于投资前景看好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项目,要发挥大陈岛台胞多的优势,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平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境外财团、国内大公司参与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要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加快渔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争取捕捞渔业转产转业、休闲渔业、良种场建设等项目落户大陈岛。对风能汐能利用、深水岸线资源开发等重特大项目,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帮助项目业主做好前期工作,若干年咬住不放。三是创新项目投资管理体制。要在总结大、小浦别墅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引入产权式酒店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创新项目投资管理体制,培育海洋开发项目的市场主体。四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工作。对于已经争取到大陈岛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基地、休闲型人工鱼礁等海洋生态经济区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使其早日显现效益。

7、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一是要尽快突破深水网箱、人工鱼礁、鱼病防治、优良苗种繁育、水产品保鲜保活和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开发等关键性技术,为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与海洋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形成产学研基地。三是加快对当地渔民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更好地促进转产渔民的再就业。

8、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着重体现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因此要通过强化管理来调节海洋开发行为,防止市场开发的盲目性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要认真贯彻以《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渔业法》为轴心的海洋与渔业法律制度,依法审批各类海洋开发活动,严格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积极探索海域资源使用市场化配置的新路子。要加大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整顿近海渔场秩序,建立岛礁性鱼贝类资源保护区。要加强海岸工程和海洋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对在岛上兴办工业企业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养殖生产要采取绿色无公害技术,对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在开发中保护海洋生态。要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倡导海上联合执法,建立海上突发事件的快速反映机制,为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9、营造良好开发环境。要加强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增加椒江至大陈岛航班,增开快速客轮,适时增开金清、松门至大陈岛航班。加快大陈岛环岛公路建设,改善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修建岛内游步道,开辟陆岛旅游线路。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搞好海岛绿化,改善岛上的环境状况,真正使游人感受到蓝天、碧海、绿荫的海岛特殊风光。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要落实对引荐台州以外和境外投资客商落户成功的引荐人员奖励政策,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大陈岛已经在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岛人民一定会继续弘扬垦荒精神,抢抓新世纪头20年的发展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岛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加快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使大陈岛这颗东海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2004年12月13日

作者:卢昌彩 王耕耘 吴仁斌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篇4

现今,城市中高房价问题严重困扰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群众希望房价下降,至少达到中等收入群体能够企及的水平,高房价问题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密切关注,新华社最近连续十多天的社评已经指出目前的高房价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必须要严厉整治的。抑制高房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调整,仁人志士们也提出过很多高见,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只是针对怎样抑制投机性需求这一导致高房价的根本性因素提出建议。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房价问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决心,第二是正确的策略。能否下定抑制高房价的决心,取决于维持与抑制高房价这两种决策之间的利弊衡量;在下定决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认清高房价形成的真正原因,才不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观点所迷惑,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第一部分

抑制高房价的利益衡量

为什么必须抑制高房价?群众不满意是主要的理由,但我们也应当理性分析高房价的危害性,以充分论证群众的不满意是完全合理的,并非主观臆断。

首先高房价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它名不正言不顺。这主要涉及第一,我国放开商品房市场、实行住房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抬高房价;第二,根据国外商品住宅交易模式,高房价即使在某些国家存在也不能证明在国内就是合理的;对于第一点即住房改革的问题,我们应当回顾一下上一次住房改革的目标。改革以前,房子是公有的,按行政级别和人口多少及工龄等条件配给,分房是一种很重要的福利,所以称为“福利性分房”。福利性分房制度优点在于,职工对住房消费的负担较少,可以将资金更多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恋爱结婚也不必考虑住房优先,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财政储备尚不丰厚,需要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多,难以维系这种无偿配给体制,最终导致供应的房屋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第一次房改,原有的公有住房几乎全部改为私有,同时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商品房,国家给职工发放补贴,可见国家实行第一次住房改革的初衷就是将住房的国家供给制度改为市场供给制度,这样既可以使职工们都能住上高品质的房屋,又可以节约国家的财力,这种制度设计的本质是以市场配给的方式供应商品房来满足人们对改善住房的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个目标并不含有抬高房价,实现土地财政的成分。

对于第二点国外高房价问题的引出,是由于一些高房价利益集团认为国外普遍存在高房价问题,尤其很多年轻人租房子住,因此对国内的高房价没必要大惊小怪。为回应这种论调,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国外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状况,发达国家的土地基本上是实行私有制度的,住宅之间的交易是自由的,在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地价和房价都是很昂贵的,富人选择住在郊区这样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段,低收入者主要聚居在城市中心,因为他们负担不起交通费用和乡间别墅的高昂价格,再极端一些,在东京等人口密集的超级都市,中低收入者往往是要租房子住,甚至结婚也是租房子。前述论调据此提出中国出现高房价并不可怕,穷人不配买商品房,年轻人应当效仿发达国家去租房子结婚,但笔者并不认同此观点,首先中外国情不同,大部分中国人心里观念短期内不可能接受租房结婚或者长期租房生活的现实,社会上不是有宁可不嫁也不嫁无房者的观点吗?如果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房子解决不了婚姻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的难度可想而知;其次高房价在国外并非存在就是合理,日本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都说明高房价对于民众和政府都不过是一颗糖衣炮弹,等你吃光糖衣发现原来是炮弹时就为时已晚;再次,发达国家普遍的政策也不是鼓励高房价,为了限制富人占有过多面积的房屋,很多国家政府对超出生活必须的住宅面积要征收不动产保有税,属于我们经常讨论的物业税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富人多占土地就等于给国民增加了负担,因此要缴税来补偿社会。所以对于国外高房价问题,我们长期被混淆视听,只看到高房价在某些国家存在的事实,却没有注意背后的因素以及这些国家采取过的抑制高房价的措施,因此我国不能效仿国外高房价政策。

高房价不仅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对社会具有很深远的危害性。

高房价的危害性体现在高房价收益的短期性、有限性以及危害的长期性和全局性,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能够为公众提供充足的房源以及处理闲置房产的机会,但虚高的房价虽然短期内能够推高GDP,能够解决一些就业和地方财政,但它却严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将来社会爆发危机的严重隐患,主要表现在: 第一,抑制消费,降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中央从1998年就开始号召扩大内需,但是内需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节节攀升的房价,预备买房的人需要攒钱,买了房的需要还贷,全家三代人积蓄才能供得起一间中等面积的房屋,老百姓自然要紧衣缩食,没法再追求稍高档次的消费,生活质量也就无法提高,同时在城市由于高房价原因迫使年轻人婚期推迟到大约30岁,很多人并非自愿推迟而是不得已,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语录——80后三十难立,连国务院高官都坦言靠工资买不起房,可见高房价则是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第二;扩大了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很高的,今年两会中有代表反映10%的人掌握了社会45%的财富,而且多年来的数据统计表明,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其中炒房产就是以钱生钱的高效手段之一,最近有报道新兴高收入阶层有80%都是从事房地产业,一些炒房团甚至利用手中的资金推高房价,像炒证券一样牟取暴利,从而利用不断升高的房价来使自己的资产升级,而穷人则为这种高房价被迫买单,财富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从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集中到炒房者手中,试问这种模式下,收入差距怎可能不越来越大?;

第三,影响社会的稳定。前文谈到高房价的两种恶果即生活质量降低和收入差距拉大及因此而引发的婚姻为婚房所累问题大都在间接方式上影响社会的安定,降低中低收入阶层对社会的忠诚度,实际上高房价对社会安定还会造成一项直接而影响力长久的削弱,即造就一批房产垄断者,这是因为房产与大多数商品不同,它必须附着在土地之上,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房产也就是相对有限的商品,我国为确保耕地的红线,不可能无限制供应土地,而且适合供开发住宅的土地也不可能都用来建设住宅,因此笔者担心,随着一些富有阶层依赖房产以钱生钱,那么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这些富有阶层将持有越来越多的房产,以致垄断大部分的房产,这种现象可能先从中心城市这样吸引力较高的地段开始,逐渐向城郊乃至乡村蔓延,最后中低收入阶层将无房可住,房产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如果出现房产兼并垄断,很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第四,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虚高的房价使得大多数刚性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同时又出现大量闲置的房屋,这包括高收入阶层购买大量房屋,远远超出自己的生活需要,同时开发商为追求高房价也在捂盘,同样造成大量闲置土地和楼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五,对社会其他方面造成连锁负面效应,制约其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事实上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已经举足轻重,影响着上、下游很多相关产业,地方的财政也主要依靠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对国家的贡献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凡事都是过犹不及,虚高的房价所带来的暴利促使这个行业过度膨胀,影响到其他相关甚至不相关的行业的发展,首先上下游相关行业严重依赖房地产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次,高房价也影响到与房地产不相关或者关联性较小的行业,主要体现在挤占了它们的融资空间和人力资源来源,市场经济中,企业是通过向商业银行借贷和发行证券等市场手段来融资,而市场中寻租的游资不是慈善机构,它要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运作,也就是它一般遵循短期、高效和优质的原则,即投资那些资本循环周期短、收益率高且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房地产业这种高回报行业在这几方面表现的确远优于很多不相关行业,因此社会资本迅速向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集中,甚至主动送货上门,其他行业费尽心机却很难获得必需的发展资本,同样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市场要素大体也是遵循这种规律配给,这样其他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被侵占了。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它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我国被誉为 “世界工厂”,成为实实在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国,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客观的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高房价同样是一只巨大推手,这是因为首先房地产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上下游产业大多属于这种产业,不要求较高技术和资本就可以经营,其次高房价使得此行业的从业者不用花费心思去研发、提高管理依然能够获得高额利润,从而维持了以低端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结构现状,同时它挤占高级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全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大英帝国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子,称霸世界三百年的日不落帝国以其广阔的殖民地而雄踞世界霸主地位,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殖民地广大使得英国的工业资本满足于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没有动力去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很快被新兴的美国和德国所取代,中国今后如果只满足于房地产业所创造的GDP,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就会受到影响,就要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方面受制于人,降低国家的竞争力,距离发达国家行列只能是渐行渐远;

以上是我国房地产业高房价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将这些危害总结为一条,即高房价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当然要进行利弊衡量,就不能不谈如果抑制高房价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此前有开发商声称如果中央调控房地产、抑制高房价,中国房地产市场就会崩盘,中国经济就会垮掉,笔者认为这些利益集团以此作为王牌恰恰显示他们的虚弱,中央抑制高房价的行为并不是要摧毁房地产市场,而是要挤兑其中的泡沫,使房地产市场恢复正常的供求关系,不再依赖暴利为生,能够预见的是即使出现房价回落的局面,房地产市场也绝不会崩盘,因为中国的刚性需求足以维持一个健康的市场所必需的市场需求,同时房价回落意味着房地产业必须同其他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一样注重管理、注重研发,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可能出现优胜劣汰,但最后能够生存下来的开发商必然是竞争力强且颇具规模的企业,市场不但不会萎缩,还会步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一些目前普遍存在的楼房质量、物业服务管理等问题随着开发商质量的提高随之也会得到解决,这样房地产业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以上利弊衡量,我们当务之急是应当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现状的解决高房价问题的路径,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当具有这样的决心。

第二部分

导致我国高房价的根本原因 既然要下决心解决高房价问题,我们应当明确几项前提,首先是我国商品房价格畸高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其次,政府对待高房价的态度、政府采取过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怎样的、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效果。只有分析出高房价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参考目前政府曾采取过的措施的得失,我们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探寻更加有效的方法。

对于为什么造成商品房价格畸高,社会舆论并没有一致的观点,笔者总结了一下,至少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的论调:第一,土地成本;第二,开发商捂盘;第三,官员的盘剥;第四,刚性需求;第五,房产投机。那么这几种原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呢?我们来逐一分析,先来看土地成本,我国建设用地大量采用招拍挂的形式,很多住宅用地的情况也是如此,从远期看强制拆迁行为被规范化之后,征地成本只可能越来越高,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买房者的,所以土地价格是影响房价的一项重要因素,同时官员的盘剥的确存在,从近几年公布的反腐成果看,房地产行业高官落马最多,在此不列举,《蜗居》已经把这些贪官抽象为一个代表——宋思明,所以房产腐败问题也推高了房价,但土地成本与房产腐败都不是导致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解释;然后是刚性需求问题,刚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婚房和学区房两个方面,数量很庞大,也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谈到房产投机,最典型的是炒房团,所到之处房价无不飙升,此外还包括大量国内国际游资也是隐形推手,同时一些相对富裕的家庭也常常掌握多处房产,其目的往往并不是用于居住,而是用来倒卖或者出租盈利。捂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投机,开发商盖好房子不卖,等待涨价或者推高价格再出售,都属于投机行为。

在列举上述原因之后,我们要进一步找出导致高房价的最根本原因,即导致高房价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是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性需求。首先,刚性需求是人们正常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我们的房产政策和法律制度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常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就是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要,社会在发展,再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公民退回到满足于租房过日子的状况,而是应当想办法满足人们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实际上这种刚性需求也不是过高的奢望,人们并不要求都像美国中高收入者那样享有海滨别墅,只求能有基本的容身之所,刚性需求是不可以消除或改变的,因为它不是高房价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我们抑制高房价的动力所在。

其次,与刚性需求相对应的是捂盘和炒房等投机行为,笔者认为这两项因素恰恰是我们要找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在推高房价的过程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这是因为即使能够解决其他方面的因素,只要这两项因素的仍然活跃,房价皆不可能下降,根源就在于房地产市场中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购房需求的无限制之间的矛盾。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就会看涨,但无论怎样涨,都是以需求所能负担的上限为准的,房地产市场也必然符合这项基本原理,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模式却与普通商品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房产是建设在土地之上的,而土地的供给是政府按照规划实行有限供给的,这就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商品住宅的........供应量也是有限的,这样房地产市场是天然的带有一定的垄断性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我国对于商品房这种稀缺资源的买卖没有任何资格限制,房子的买卖与普通商品同样的自由,只要出得起价钱就可以随意购买,因此买房者是相对无限的,这样商品房就成为稀缺产品而供不应求,结果就是卖方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而买方处于激烈竞争地位,如此市场中卖方掌握定价权,只要还有买家能够承受,卖家就可以抬高价格。那么买家能够承受到什么程度呢?理论上大部分刚性需求应当来自中低收入阶层,房价应当不超过刚性需求的上限,然而即使是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远超过中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这样我们就很清楚的判断出是刚性需求之外的购买力抬高了房价,使得哄抬房价者肆无忌惮,其中有一些是富有阶层为满足自己奢侈生活产生的需求,比如超大面积的商品房,我们姑且称之为“奢侈性需求”,他们有实力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但更多的是炒房这种投机行为,我们这里探讨的炒房不仅仅是炒房团,还包括其他以转卖升值或者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购房需求,这就是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性需求”,.....这些需求所产生的购买力的绝对数量相当可观,而且炒房者往往不惜高价也要购房,这些不惜高价的奢侈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构成了前述那些超出刚性需求之外的购买力,为卖方抬高房价开拓很大的空间,当然为了改善自身居住条件,卖掉原有住宅购买新的住宅这种情形就不应当算作投机性需求。此外开发商囤地、捂盘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些行为代表了投机性供给,与投机性需求概念类似,投机性供给也.....是以是否符合自住需求为标准,它的主体主要包括开发商、炒房者,他们向市场供给的房源如果不是满足自住基本需求,比如供应超大型商品房,或者为牟取暴利囤房、囤地或者捂盘,投机性供给加剧了市场供求的不平衡,使得开发商和其他卖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减少市场供应,人为加剧供不应求的局面,决定权和话语权迅速导向供应方——开发商,以及间接供应方——炒房者,广大中低收入阶层逐渐沦为受剥削者。一句话概括,即是房地产市场中扭曲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房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商品房可以不受限制的购买,只要开发商可以不受限制的囤地、捂盘,房地产市场就依然是卖方市场,房价就没有理由回落,或者哪怕是相对于工资涨幅的回落,奢侈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和投机性供给是导致高房价的根本原因。当然投机性需求较之投机性供给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的形成,必然是先有需求才会产生供给,供给永远是围绕需求运行的。所以奢侈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又是根本中的根本。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土地成本与房产腐败,假设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是正常的,那么商品房的买卖应当遵循刚性需求的上限,那么开发商就会量入为出,如果拍卖价格过高,腐败成本过高,开发商无法通过市场将这些高昂成本转嫁,也就无法抬高房价,逐渐的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成本和腐败成本都会回落到合理的价位。所以,土地成本和房产腐败在高房价问题中都只是配角,并不是这两项问题不需要解决,而是我们不应期待单纯依靠解决这两项问题来解决高房价问题。

第三部分 抑制高房价的新建议

既然已经分析出导致高房价的根本原因,笔者拟提出一项新的解决高房价的办法,未必尽善尽美,但求抛砖引玉,开启一种新的模式。抑制高房价的政策需以彻底抑制奢侈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为目标,实施直接性的调控措施,才能打到高房价的七寸,其他的辅助措施再跟进,形成协调运作的系统,各项措施就会形成合力,高房价问题不难解决。这里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澄清,其一,为什么要采取直接性调控措施;其二,为什么要树立彻底清除投机性需求的目标?

对第一个问题,间接性的调控措施利用税率、利率等间接性手段,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周期较长,且需要借助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助,因此影响目标达成的外界因素较多,所谓“夜长梦多”,调控效果的变数也就明显增加。比如2008年曾推行过一些抑制高房价的利率信贷等措施,后来遇到了经济危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直接性调控措施体现更多的强制性措施,比如一户限购一房的措施,虽然激烈些,但收效较快,且不易受其他中间因素的影响,行文至此,对于时下的一种观点不得不简要评论,即很多人认为调控房地产市场,只能采取税收、利率等间接手段,否则就是退回到计划经济模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模式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政府干预手段是直接还是间接,而是看干预的目的和效果是否以维系健康的市场为标准,无论是间接性调控措施还是直接性调控措施,只要是以维系健康的市场和供求为目的,就仍然属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范畴;对第二个问题,调控措施如果不是以彻底清除投机性需求和奢侈型需求为目的,即使能起到暂时性的效果,只要不合理需求的因素还存在,就难以防止高房价的死灰复燃,即使是当下不动产保有税呼之欲出,一些炒房者仍逆势大量购房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这种调控只是削弱了那些实力较弱的炒家,其副作用却可能促使投机行业的“优胜劣汰”,一旦这些投机者壮大到垄断的地步,形成前文所说的房产兼并的局面,就会尾大不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明确应当以直接性调控措施彻底清除投机性需求为制定抑制高房价政策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围绕以下原则展开,就不会出现原则性偏差:一是坚持为公民提供必要的住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义务,政府要为居者有其屋而努力,保障各阶层对住房的刚性需求,这一条既是原则也是目的;二是坚持市场化的住房供给模式,坚持以商品房作为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主要手段,无论采取何种调控手段,最终都是为了维系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三是普通商品住房的功能就是为了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禁止将其作为赚取暴利的工具,通过这个方式,将社会游资吸引到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中去。这三项原则也是对以上论述的总结。笔者在此建议实行对商品房限量购买制度,这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住宅的类别作出统一的界定,区分出普通商品住宅和奢侈......型住宅,前者主要是用于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自住需求,特点是居住密度较大,利于节约土地,目前大多数的高层和多层住宅以及保障性住房都应当包含在普通商品住宅类别中,奢侈型住宅则主要是那些别墅类住宅、超大面积且所占土地利用率较低的住宅,比如海景别墅、联体别墅都应当划入此类,由于这种类型的住宅居住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较低,用途也主要是为了满足高档次生活标准而不是为了生存所必要的需求,所以政府应当将其划入奢侈型住宅类别,限制其建造的数量,但是不能再限制高收入者购买此类住宅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政策,引导游资投向高端住房。

2、确定自住性需求面积,即颁布统一标准,确定居民满足自住所必需的居住面积,这种面积的计算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个人平均居住面积计算比较合理。

3、规定居民只能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注意,这项限制的前提是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受到限制,购买别墅是不受限制的,至于限购......的面积,政府可以根据调研情况具体来确定,甚至可以参考物业税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以家庭为单位,将家庭拥有的普通商品住宅面积除以家庭成员人数,得出的数值即是成员平均居住面积,如果该户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规定的居住标准,该户就不能再购买普通商品住宅,除非该户先处理掉多余的面积,但成年家庭成员另立门户的除外。笔者此建议与一户限购一套房的想法并不相同,虽然都是直接性调控,但限购二套房的打击误差比较大,即使购买两套小面积住宅,很可能还不能满足自住需求,而相比之下,以个人居住面积作为限购的标准,更为精确。上述三点是新建议的主要方面,这些建议如何实现抑制奢侈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功能的呢?此建议若得到采纳,奢侈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的主体即使富可敌国,也只能购买限量的普通商品住房,由于这些人人数较少,他们抬高房价的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削弱,同时由于此建议规定必须卖掉多余的面积才能购买新的普通商品住房,即使他们转卖自己的普通商品住房,也只是在自住性需求范围内,不会产生投机性供给和投机性需求,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内清除投机性需求和奢侈型需求,并能有效防止这些不合理需求的反弹。

4、通过调研论证制定详细周密的实施方案

限制购房面积牵涉众多的利益,必须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否则政策就可能适得其反,笔者能够想到的包括以下的部分:

第一,个人住房面积的确定标准。笔者提出的措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使家庭成员变动也不会发生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漏算的可能,如果遇有离婚、继承等增减人口变化,应当报主管部门重新核定个人居住面积,否则采取对新购房屋不予登记等限制措施。同时个人享有的保障性住房面积也应当计入个人住房实际面积之中。

第二,确定个人应当享受的住房面积上限。这也就是个人能够购买的普通商品住宅的最大面积,这个数值可以参考物业税的标准,但不能掺杂进财富多寡、行政级别高低等因素,因为我们要实行的措施不是开历史倒车,不是要退回到计划经济福利分房的时代,按照此措施个人实际住房面积若已经超过其应当享受的住房面积上限,原则上就不能在购买新的普通商品房屋,但是可以去购买高档别墅,这就体现作为生存必需品的住房,是用来保障人们的生存权的,不能当作投机炒作对象。

第三,与其他措施配合,发挥综合性调控措施的优势。限量购房的措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其他措施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通过前文分析我们能够清楚,限量购房属于抑制投机性需求方面的措施,同属于此类型的调控措施还包括物业税,即使采取限量购房的措施,物业税也还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二者在调控领域与功能方面还是互补的,对于限量购房的措施而言,无论是制定暂时性的政策还是待时机成熟时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都必须遵守一条原则——不能朔及既往,对于已经拥有超过个人自住需求面积的居民,我们不能要求他把多余的房子限期卖掉,那对他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可以征收物业税,如果他愿意负担物业税,就可以保留那些超出的面积,对新措施实施以后购买房屋,因所购单套房屋面积超过自住需求的,或者因继承、离婚等原因导致住房面积超过自住需求的,这些属于非主观原因造成的超过自住需求面积情形,同样不能强迫所有人卖掉多余的面积,而是应当课以物业税,所以物业税和限量购买措施在调整领域及调整阶段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对那些囤房的炒房者而言,征收物业税同样也是抑制投机型供给的一种调控手段。

除此之外,为方便人们在购新房之前处理掉超出面积的房产,可以尝试设置一种缓冲区的制度,即允许市场中成立房产交易公司,欲处理房产者可以按市场价值将房屋卖给这些公司,但是可以保留居住权直至新房交付,这些交易公司起到了缓冲区的作用,这就解决了限购制度所带来的为购新房而先出售旧房引发的暂时无处居住的尴尬,也解决他们急于出手旧房又担心卖不上好价钱而被乘人之危的困难。

除抑制投机性需求之外,若想彻底、迅速稳定房价,其他方面的措施也必不可少,但要区分层次,比如其他抑制投机性供给的措施,以及稳定刚性需求的保障性住房这类措施可以同时推行,而加大土地供应等措施则必须在市场供求已经趋于正常的基础上再实施,否则就是负薪救火。

第四,制定措施防止隐形交易的活跃。

即使是颁布法律限制商品房购买,也不能完全禁止商品房的隐形交易,房产投机者很可能转入地下经营,若不制定措施及早预防,就会削弱房产调控的效果,也会使民间资本和信用遭受很大的损害,所以应当事前作充分的调研,也可以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制定详细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五,防止居民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

即使是简单采取一户限购一房的政策,也可能会造成居民过度向核心城市集中的局面,过度抬高那里的房价,如果采取限购面积的办法,则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措施缓解这一难题,比如对居住面积上限的计算可以依不同城市地价的不同、城市与郊区地价的不同有所差别,由于一线城市和城市中心土地资源更稀缺,那里的人均居住面积上限就应当更小些,以体现出土地资源的价格差别和市场真实的供求比例,从而相对平抑房价。

上述措施是围绕前述基本方向和三项原则展开的,而且都是政策性的措施,核心内容就是限制个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面积,笔者认为这项建议虽然在操作上稍显复杂,但更加能够突出保护中低收入阶层刚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的目的,负面效果较少,从而能够保持政策的连贯性,防止高房价的反弹,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技术保障问题,要统计个人居住面积,不依靠完善的互联网和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像笔者前文提到的那样,中央的各项调控措施、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调控措施要实现全国一盘棋,统一方向,事先要经过细致规划,将各项保障措施逐一落实,其他调控措施再统一部署,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优的成果,彻底消除房地产市场中多余的泡沫,使得房价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促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篇5

一、国土整治的概念与特征

研究国土整治问题, 首先要把握国土的概念, 科学界定国土的内涵和外延, 正确理解国土资源的特点和内容, 这对深入研究国土整治问题和国土整治法律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根据蔡守秋教授在《国土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国土所给予的定义, 我们可以将国土一词理解为“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陆域、海域、空域的总体及其间的全部自然资源。”而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开展国土整治工作报告的通知》 (1981年10月7日) 所阐释的国土整治的定义, “国土整治包括考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这些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的工作”[1]。由此, 我们可以将国土整治理解为:有针对性的对国土资源进行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综上所述, 国土整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而又不限于对国土资源的途径、手段、措施等各类活动。与之相应, 国土整治法是指在调整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根据上述有关国土的定义, 国土资源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土地资源, 它还包括了土地资源以外的其它自然资源, 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土地上层空间资源以及土地下层的矿藏、地下水等资源。也正因国土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广泛, 它也相应的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 国土资源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资源在自然界中并非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作为一个系统, 所有的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例如一个国家的森林、草原、矿藏等资源类型, 它们都是附于土地之上或是蕴藏于土地之中。而某类资源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资源的变化和功能的发挥, 并且造成一系列资源之间的连锁反应。国土整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它即是经济的, 又具有其政治意义, 因此国土资源还显现出明显的战略性特征。除了整体性与战略性特征外, 由于国土资源是一个基于一定空间与区域的概念, 故而国土整治同时也具有区域性与地方性的特点。

二、国土整治法的立法依据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社会现实与法理的结合, 之所以要加强国土保护, 制定国土整治法,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现实的土地利用与保护当中出现了的一些不良局面。而针对这一系列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对国土整治的性质、原则、任务、责任等做出系统规定, 明确国土整治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加快国土保护专门立法进度, 以健全法制的方式实现国土保护的目标就显得尤为必要[2]。

㈠现实依据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同时也是人口大国。虽然我国的各类资源总量均列属世界前列,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水平。例如, 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40%;人均森林和林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1/6;目前探明的矿产总量占世界的12%, 远低于人口占世界比重的21%;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的1/4[3]。此外, 我国还存在着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面临土地退化沙漠化程度加剧, 土壤污染日趋严重等一系列土地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 而且还导致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 同时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食物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如此的国土资源现状, 巨大的人口压力, 日益增加的资源需求, 加上资源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面临尖锐的供求矛盾关系。

㈡法理依据在整个国土整治活动当中, 对国土资源的利用、治理与保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调整。在法理学上, 关于法律可以用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 无论是我国国内还是国外的法学家均曾有不少涉及。例如, 张文显教授在其著作《法理学》中就对法律是否可以调整人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在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法律不仅仅停留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 同时也涉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国外法学领域, 影响较为突出的是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的“自然法学”理论, 用法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研究法的精神, 提出一国的资源环境条件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 认为法和政体的性质与原则同国家的资源、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活动方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土整治由于它所治理与保护的对象是环境与资源, 因此这就决定了国土整治始终离不开环境, 离不开人类活动, 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矛盾[4]。由此, 国土治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整治手段, 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 促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三、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利用立法手段调整某种社会关系, 通常通过制定专门法律规范以达到社会关系的调整与规范。在该类社会关系尚无专门立法予以调整的情况下, 通常通过完善现行法律规章或是对其进行立法给予调整规范。目前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并无相应法律予以规范, 这就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当中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关系的调整无依据可言。

一项法律的制定, 从法学角度而言, 通过专门立法对某社会关系进行管理或调整, 必须要有足够的立法基础, 即专门立法不但要具备必要条件, 而且也要具备可行条件, 必要性与可行性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 从我国当今国土现状与近年来在国土治理方面所持有的态度与所做的努力来看, 现阶段制定我国国土整治专门法规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条件。

㈠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的必要性

第一, 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是完善现行国土整治法律体系缺陷的内在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对国土的保护整改给予高度重视, 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后我国便成立了国土资源部, 并在其努力下政府部门针对国土保护和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国土整治规章和政策文件。虽然这一系列土地管理的规章和政策文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与完整性缺失。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统一的国土开发整理法规, 对土地整理的立法大都是散见于一些法律当中, 还没有形成系统, 也不够完善。二是效力层次偏低, 立法明显滞后。在我国土地立法保护当中除《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进行集中规定外, 其它都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与法律部门当中, 致使有的内容复杂, 而且立法已明显滞后。三是相关法律法规较多, 但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虽有大量有关土地整治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但是一些规定较为模糊, 操作性差, 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实施。上述现行立法存在的缺陷足以说明, 我国国土整治必须制定专门法规才能真正完善国土管理法律体系, 达到对国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第二, 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在实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已明显呈扩大趋势, 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紧张, 中长期战略供求关系日趋严峻。就关系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来看, 矿藏、原油等多项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总量短缺及利用不合理导致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除上述战略性资源外, 森林、草原、河流等其它类型的资源也形势严峻。由于一国国土资源的禀赋不仅决定了国家资源安全程度的高低, 同时也是国家长期战略规划的基点, 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国家资源安全,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法制才能得以保障。

第三, 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是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正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环境质量也不断恶化。要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之间严重失调的现状, 当务之急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和国土的关系。具体来说, 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使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正确地结合起来, 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恰恰就是国土开发整治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如何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与治理, 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已成为我国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只有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㈡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的可行性

第一, 有现行法规作为国土整治立法的依据。虽然我国目前尚无国土保护专门法规, 但国土整治保护工作很早就已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目前, 涉及我国国土整治的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一些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范当中, 除了《宪法》和《环境保护法》提出对其利用与保护有相关规定外, 其它的法律法规主要还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城市规划法》等, 也都对国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作了规定。除此之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各自颁布相关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开发、保护与治理作了相关规定。实践证明, 大多数政策和制度是合理的、确实可行的, 是可以以规范与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在将来的国土整治立法活动当中, 将现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政策和制度作为借鉴或上升为法律, 则可使国土整治法既贴近社会实际, 又易于贯彻执行。

第二, 有成熟的管理经验作为国土整治立法基础。一部法律的制定, 除了制定该法律所需的现行政策法规作为立法基础外还须具备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作为其立法基础。近年来, 在我国国土整治管理特别是在国土统计规划管理具体手段与措施方面, 无论国家还是地方, 都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有益于国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经验, 并成为我国制定国土整治法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 在以往的相关立法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门的不断实践与学习也为国土立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与对国土资源的长期研究所积累的丰富基础资料, 使国土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与立法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因此, 尽管我国现行有关国土整治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但无论是国家或地方现行法规内容, 还是地方国土整治管理成功经验, 都已为我国在现实条件下制定国土整治专门法规提供了充分的可行依据。

第三, 有国外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提供参考与借鉴。回顾我国近代立法史不难发现, 大到法律的框架体系结构, 小到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 我国许多立法均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成果, 并由此迅速推动了我国法律制度建设。国外许多国家很早就已认识到国土治理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与长期规划打算便制定了一整套法律制度, 并取得了一些成熟的立法成果。我国对国土整治研究较晚, 虽然各国国情不同, 但其成功经验则带有普遍性, 因此借鉴与学习他国国土整治立法成果与经验对我国国土整治法的制定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但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我国在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当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认真研究目前国土立法中存在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同时, 制定我国国土整治法也应当注重我国国土整治法的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立法特点。

第四, 有广大民众作为国土整治法律的实施保证。国土整治专门立法仅仅是实施国土管理的一种法律手段, 而能否真正达到保护国土的目的, 则完全取决于该法律手段是否具有有效贯彻实施的社会基础或者民众基础。随着我国广大民众及社会团体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提高, 国土整治建设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不但呼吁国家加快国土整治法制化建设步伐, 而且已经开始踊跃投身于国土保护的行动之中。无论是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还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都曾有不少与会代表多次将国土整治立法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这也表明了国土整治法规的出台势必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有利于将来对法律的贯彻与执行。因此, 在社会或者民众强烈呼吁出台国土整治专门法规的前提下, 在社会需求与民众行动已经走在立法工作之前的情况下, 制定我国国土整治专门法规, 无疑已经具备了立法可行以及执法可行的充分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能否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不仅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 而且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息息相关。作者结合我国国土现状及其相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对国土整治保护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阐述了我国国土整治立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土,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孟庆瑜.自然资源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3]卢晓峰, 刘战豫, 时三帅.国土开发整治工作浅议[J].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⑷.

上一篇:java开发工程师下一篇:河南省纪委警示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