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概述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
(一)枕山环水
(二)讲求美学意蕴
(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
三、古祠堂特点
四、古牌坊特点
五、结束语
前 言
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
2014年5月23日-2014年5月26日
编制人:
学号: 班级:
3、资料来源
1)特色建筑网站
2)相关建筑书籍
3)实地考察
一、概述
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蔚为壮观;民居精致,祠堂高矗,牌坊肃穆,„„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矗立着,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主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另外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相对而言,在装饰上,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古老的徽州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徽式建筑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
徽州古民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其规模之盛,风格之突出,品味之高,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州古民居的整体选址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具体到各个居所则又讲究枕山、环水、面屏、朝阳,但受风水意识的影响,徽州民居虽然枕山环水,但又不能开门见山,故在房屋等建筑的门外或门内建造一堵上雕有吉祥花鸟、灵兽等寄托着人们一些愿望的照壁,以起到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
(二)讲求美学意蕴
徽州古民居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黛瓦、粉壁、马头墙是徽州古民居外造型的三大特征,除此之外在一些大的民居建筑上,还采用了大屋顶脊吻,除了装饰需要,还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
徽州古民居在整体色彩效果上,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砌筑外墙的主要材料为砖,表面涂抹白石灰,盖瓦主要为小青瓦,经过风雨的侵蚀,白色外墙慢慢变成了灰色,青色小瓦也变得墨黑起来,无形中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在材质选择上,不管是普通民宅,还是富豪大院,一律凸显材质的自然美。
徽州古民居还具有独特的造型美。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墙围合起来,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出双坡屋脊的,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线变化。
徽州古民居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是出于实际功效考虑,像马头墙高于房顶,而且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烧连营”;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泻落的光线,又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使盗贼上下无落脚之处。
徽州古民居的正立面设计,渗透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左右对称。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是两侧高墙向中心逐渐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需要,而且比较自然地将人的视线聚集在正门入口处,从而形成建筑的局部趣味中心。
徽州古民居的门分为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劵门等,其中与墙体有关系的可分为高墙门、低墙门等。其中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徽州建筑门楼可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
在外部空间形态上,纵横交错的街巷也为徽州古民居群落增添了美学意蕴。街巷及其所具有的立体空间,是单个古民居之间,以及与其他建筑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曲曲折折、纵横交错、相互勾连,把徽州的民居、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产生出多种感受和观赏情趣。
徽州古民居在形式、构造和装饰上,有开有合,黑白相间,虚实有致,错综变化,体现了传统美学的诸多原则。但从另一方面说,徽州古民居在建筑构造上也有着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它从总体上的封闭,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结构莫测高深之中忽略了人本身,对人个性有一种压抑感。
(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
徽州古民居的平面格局,有“凹”型、H型、回字形、日子型等几种类型,而其内部为楼房形式,从建筑学的一般角度来说,其基本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槅扇、庭院等。
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其由正房与辅屋围合而成,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
徽州古民居的厅堂,一般有正厅和内厅之分,正厅也就是主厅、外厅,是亲朋聚会、品茗对弈、吟诗作画,进行礼仪活动的庄重场所;内厅位于正厅之后,也有称为后厅的,是接待亲友和日常处理家务的地方,主要是妇孺生活、子女玩乐的场所,内厅家具陈设和正厅差不多,但显得更有生活气息。
除了庄重而典雅的厅堂,徽州古民居内部的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卧室一般设置在厅堂的两侧,即厢房,卧室内除了柜子、梳妆台、桌、凳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床了。徽州古床中雕琢最为精美的当属清代的了,在装饰上运用有描金、髹漆、镶螺钿等工艺。
徽州古民居室内的槅扇,又称“格子门”,是室内分隔的主要建筑构件。在整体上,槅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地栿至枋下皮距离,其宽由开间或进深的宽度来决定。在装饰上崇尚本色,绝少用五色勾画,也不施髹漆。
徽州人家的庭院内,往往置有石桌石凳,掘有水井鱼池,栽植过目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安置漏窗等,可谓巧夺天工,充满情调。
(四)、细部构造特点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
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过街楼】徽派建筑格式。又称“骑楼“。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一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白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迎接礼仪。【火巷】徽派建筑格式。一般设置于较大的宅居之内,宽敞深长。其功用主要是防火,故称火巷。也作居室通道。【马头墙】徽派建筑格式。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 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照壁】设在中国传统建筑 房屋门外或门内一堵独立的墙,是受风水意识影响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天井】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没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 “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美人靠】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小青瓦】徽派建筑用材。分为板瓦,滴水瓦,沟头瓦,花头瓦等品种。板瓦用于大面积覆盖,可铺设成底瓦,盖瓦两种形状以利排水。底瓦(沟瓦)以小头向沿口,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面望砖上,盖瓦与底瓦方向相反凸面朝上覆盖在两沟瓦之间。滴水瓦是在一张沟瓦头上加上“如意状“滴水唇,与沟瓦成30度斜面,便于把雨水抛得更远。花头瓦是在一张盖瓦的凸面上头加一扇形边带锯齿花纹图案,盖在重叠沟头瓦上。屋脊与风火墙顶也都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密站竖瓦脊或做空花砖脊。【鱼鳞瓦】徽派建筑习俗。徽派建筑两坡屋面上覆盖有鱼鳞般的小青瓦,俗称“鱼鳞瓦“。鱼鳞瓦使屋顶显得鳞次栉比,是徽州典型的瓦作方法。【砖雕】【木雕】
三、古祠堂特点
在徽州,最恢弘的古建筑,首推祠堂。徽州古祠堂美轮美奂,是徽州古建筑工艺和文化的代表。
徽州祠堂大多为三进砖木式结构建筑。第一进被称为“仪门“,其门楼由大门和门厅组成,一般为歇山式建筑。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享堂一般要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堂一般建得高大雄伟。第三进是寝楼或者说
寝殿。寝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
祠堂的建筑结构大致分为天井式和廊院式两类,天井式祠堂,其平面、外观、梁架和装饰,与徽州“四水归堂”式民居几乎相同,仅由于功能上不一样,天井、堂的比例、尺度有所不同。较大型的支祠和宗祠,在建筑结构上属于廊院式祠堂。与天井式祠堂不同的是,它较多地保留了四合院式建筑的格局,接近廊院古制。徽州廊院式祠堂独立于居室之外,基本部分采用四合院式。这类祠堂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享堂前院尤其宽敞。
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宗祠多置于位置突出,环境优美的村落出入要冲或者中心地带。
四、古牌坊特点
牌坊是一种独特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上面刻有题字。为了宣扬和标榜,徽州牌坊不仅力求高大雄伟,气势不凡,而且往往将牌坊树立在村口、祠堂前等,有的村口数座牌坊连成一片,组成蔚为壮观的牌坊群。
徽州现存的牌坊在材质上多为石牌坊。在构成上,石牌坊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组成,徽州牌坊的造型基本上保留了徽州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它们大致可分为门楼式(牌楼)、冲天柱式(牌坊)以及两者混合式。
门楼式牌坊又分为四种,即二柱无楼、二柱三楼、四柱三楼、四柱五楼;冲天柱式也有四种,就是二柱无楼、二柱一楼、二柱三楼、四柱三楼。冲天柱石牌坊整体比例比较协调,造型更趋稳定,尤其是屋顶结构及细部处理比门楼式简约。除此之外明代还出现了罕见的立体式石牌坊,为石坊造型上的一大突破。
第五章
结束语
在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观念与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徽州建筑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并得以发展。作为古越人的聚居地,徽州是一个多山地区,为了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当地的居民都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住所。中原士族在晋朝以后开始大规模迁入该地区的活动,为徽州地区带来了不同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该特点在建筑上有了充分的体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憩处所,“楼上厅”形式是早期徽派建筑中最为典型的建筑。为了防止因山区潮湿带来的瘴疠之气,也保留了古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同时也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密度加大,建造楼房便成了最佳选择。为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并适应险恶的山地环境,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渐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更为徽州居民典型建筑形式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由于徽州处于山地丘陵一带,土壤和光热和气候条件较适合树木生长,因此徽州建筑一般都以木质作为主材料。山区木结构的居所不利于抵御火灾,“马头墙”的出现避免了火势的蔓延。原住民文化与外来移民带来的文化相结合下,产生了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
2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是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之一,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著名。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古徽三绝”,不仅现存的数量丰富,而且充满了文化内涵,在我国民间的建筑艺术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也是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的代表。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意识和建筑文化史的璀璨瑰宝。它主要以粉壁黛瓦、马头墙作为表现特征,配以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高宅、大厅、深井的传统组合。在其装饰方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布,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有采光通风之用;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层楼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但采光主要靠天井。
3 徽派建筑的文化
徽州文化的孕育以及发展都是在儒家理论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同时,徽州又是“程朱阙里”的发源地,这便为徽州建立封建宗法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徽州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姓同族家庭聚族而居。而天井成为了徽州建筑的基本单元,一个家庭拥有一口天井,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院落一进套一进,形成较大的建筑群。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便可以在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这种结构形式体现了古徽州“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古朴民风。
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致富的徽商利用大量的资本投入徽州的建筑中。徽商把文房四宝传遍大江南北,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地文化之精华。徽州商人“商而兼士,贾而好儒”,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住宅的布局、结构、厅堂布置、内部装饰等也体现了其个性化追求,便逐步地形成了别有特色的建筑体系。徽派建筑外观上古朴淡雅,粉墙黛瓦,线条错落有致;内部构造精细、装饰华美,梁栋棂板无不描金绘彩,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内外情景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体现出徽商“财不外现”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更是很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山水交错,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
4 徽派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
传统的徽派建筑,在空间结构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已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它的细腻感不仅适和人们居住生活,更是精致的艺术作品,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这些可以吸取到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延续传统徽派建筑所蕴含的内在思想,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同时,徽派建筑的内部装饰特色仍可以借鉴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对于徽派建筑的特色,我们应结合现代的元素,取其适合现代设计传承的方面,弃其属于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特有的且不融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方面,取其精华将徽派的建筑风格运用到现代城市建筑之中,这样才能使中国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深深的融入现代社会。
5 结语
徽州建筑和徽州文化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的发展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各种不同文化交汇借鉴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在这个长期的交汇变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人文和地理的重要影响,其中也离不开徽州工匠的贡献。他们学习各个文化下的建筑特色,再经过长期的积淀,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应更好的融合徽派建筑的特色,使之发扬光大。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主要出现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在徽州地区迄今为止,存有大量的徽派古代建筑遗址,散座于徽州村落之中。现存的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都体现着建筑的精妙技术和造型特色。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徽派建筑以及徽文化与现代建筑怎样有机的融合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形成特色,融合
参考文献
[1]许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8
[2]陈伟.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J]华中建筑,2000(03)
关键词:徽派建筑 马头墙 实用 美学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158-03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文化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历来为建筑大师所推崇使用,其建筑造型广泛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徽派建筑源流来自浙江东阳的传统营造技艺,明清时期,建筑工匠按东阳民居建筑的基本模式建造了大量的徽州民居,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造型,也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文化之一,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头墙造型建筑因其别致和特有的文化底蕴被视为徽派建筑中的经典。
一、徽派建筑的综述
徽派建筑的设计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别具一格。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汉族风俗之精华,风格独特。徽派建筑的古村、宗教祠堂、古庙和古牌坊等建筑构造是最能体现徽派建筑独特的民间工艺和造型格调的。徽派建筑不仅是当地人民居住的地方,也是徽州人民生活中一件不可缺的 “艺术品”,其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本土文化的影响。徽派建筑整体格调及色彩的选择上蕴含了徽州当地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徽州环境在时间上的稳定和空间上的地域影响了徽派建筑,本土特色形式也反映了徽州环境,具有独特风格,它以砖、木、石为原料结构,又以木构架为主,注意内采光,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最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徽州风水文化设计,这体现了徽派建筑风水理论是徽派建筑鲜明特色形成的依据,使生活居住的环境符合他们逢凶化吉的心理需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集中表现,体现出徽派建筑在设计上达到建造实体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二、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这是对徽派建筑最为形象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出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它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计给人无限遐想,马头墙以层楼叠院,楼台亭榭等元素交相呼应,各尽所能,为人们描绘着一副美不胜收的写意风景画,而且这些元素中又以马头墙最具代表性,因此被视为徽派建筑造型中的经典。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正是体现了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灵魂所在,因此马头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深究一番的。
三、马头墙的实用功能
1.防火功能
马头墙这种建筑样式建造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仅仅美观,而是为了防护,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出于政府治安的需求。徽州地形是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起伏较大,民居建筑用地资源匮乏。在村落中往往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的密度大,加之最初的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一旦失火往往出现“城墙失火,殃及池鱼”,从而导致成排甚至整个村落房屋在劫难逃。但是,砌筑了高高的马头墙,就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形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体现了防火的实用功能,并因此还得了“封火墙”的别称。
2.保护建筑功能
徽州地处东南山区,多风多雨易潮湿,暴风重者吹毁房屋,轻者吹翻屋瓦,因此,盖砖墙瓦顶较为实用;徽州多山多树,建筑材料大量利用砖木结构,在屋顶边的处理上往往较难,若直接用瓦收边,风极易吹掉瓦片,漏渗水问题也难以解决。故而马头墙具有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的保护实用功能。
3.分割空间功能
马头墙将房屋建筑的居室相对分开,分割空间,保证了相邻居户的私密与安全空间。
4.调节气候的功能
马头墙由于体积高大,遮盖面广,立面陡峭,对于排泄雨水,吸热采光,冬日御寒,夏日降暑,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对居住有协调气候的实用功能。
四、马头墙的美学价值
马头墙外形美观气势威严,使建筑具有沉稳感,具有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与非凡的美学价值。
1.马头墙的形态美
马头墙独特的美学价值从它的形式来揭示。马头墙轮廓呈阶梯形状,脊檐长短因房屋进深而异,其构造随屋坡度上下起伏,错落有致。从而突显出动态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居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上带来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马头墙造型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和四叠式较为常见,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座头十分活泼有趣,从种类上分,有“坐吻式”“鹊尾式”“印斗式”等几种造型。“坐吻式”是以独特的窑烧构件,它层次多,构造复杂,工艺精细,垛头与博风均采用砖雕,古代官方与公共建筑物上多采用此式。“鹊尾式”的博风顶端以人工雕凿的类似喜鹊尾的砖作构件为主,相比“坐吻式”,其规模较小,构造稍简单,式样素雅,显得简洁大方。它主要用在小型官方、园林与富豪门第的建筑屋顶之上。“印斗式”以墙顶部为古文篆字中的“万”印斗为主,印斗下的博风板多采用砖雕或绘画的“如意”图案,上下结合起来,喻为万事如意,从形式上分为“坐斗式”和“挑斗式”两种。
2.马头墙的色彩美
徽派建筑的色彩很有特色,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而且马头墙与徽派建筑的整体色彩倾向是一致的,它的色彩基调以粉墙黛瓦为主。徽州受到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戴震两位大师的美学思想影响,他们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共存,相通与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对马头墙的美学价值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马头墙的色彩朴素简约而含蕴丰富,它的墙体是由白粉刷成色泽鲜亮的白色,墙头则因瓦片的材料而呈黛青色。静水、碧树、蔓草、修竹,威风徐来,光影移动,树影和花影尽染白墙之上,与白墙、虚实交织构成了一幕动人的画景。马头墙的色彩蕴含的是纯真的田园气息,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美学观念。
nlc202309082319
3.马头墙的寓意美
马头墙的造型毫无疑问与人们对马的喜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寓意于形”的美学思想。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寓意了主人对“读书做官”理想的追求。在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便成为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马头墙错落有致,黑白辉映,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享受,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效契合与互动,突出了寓意美的价值。
五、马头墙实用与美学的辩证关系
徽派建筑马头墙在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安全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映射出徽州当时社会文化认知,审美特征与精神诉求,彰显了一种设计美学思想。它既有形态又有价值,前者体现审美性,后者体现实用性,两者有着相辅的和谐关系。这就是马头墙所具备的两个兼顾,平衡发展的特点。它通过由实用功能的彰显,给人一种特有的场所感和独特的时空记忆,把徽州文化的深邃与广博直观化、视觉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记录徽州人们生活与生存方式的表征和审美的心理的对应物,是人们自我表现和一种美学展示。另外,设计的审美创造总是围绕着实用功能目的性进行的,马头墙的设计在展示徽州地区文化的美学价值的同时,诠释了马头墙的形式是其实用功能与人的需求层次及发展水准的体现。在马头墙的设计上,它注重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个对于正确的认知实用与美学的辩证关系,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六、马头墙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精神文化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对于设计而言,它需要承担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需要,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在这种发展的影响下,马头墙元素可以被重新运用,它能体现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也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把马头墙造型和色彩元素、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内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同时要把握它的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和谐统一关系,更要遵行适形、适度、合情的原则。在进行设计中如果对马头墙元素盲目追捧,只考虑它的大众地位,缺少地方特色的设计创新,或在形式上照搬传统式样,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缺乏对马头墙元素意义的运用,生搬硬套,拼凑局部和变化形式,使建筑显得生硬和特定环境不协调。以至建筑方案换汤不换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养才能够为现代设计的形式注入新的语言,做出好的设计作品来。
七、结语
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典型标志,也是一曲余音袅袅的水墨乐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具有丰富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千百年来徽派建筑之所以令无数人流连忘返,过目难忘,正是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灵魂,也是徽派建筑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王明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曹永沛.徽州古建筑“马头墙”的种类构造与做法[J].古建园林技术,1990,(04).
[3]王子琳.浅析徽派建筑的色彩与人文精神的关联[J].科技信息,2010,(15).
[4]方根宝.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作用与演变[J].黄山学院学报,2008,(05).
[5]鲍雯婷.马头墙元素在现代景观墙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2,(22).
[6]胡静.徽派建筑符号――马头墙之美[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4,(01.
[7]席景霞.徽派建筑马头墙元素解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06).
[8]左铁峰.徽派建筑的设计美学表征与内涵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6,(02).
歙县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八十四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如今,随着黄酒消费人群的逐渐时尚化和年轻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黄酒企业纷纷推陈出新,企业产量持续上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上海海派黄酒、江苏清爽型黄酒、山东即墨的北方黄酒、安徽的徽派黄酒、湖南的湘派、福建的闽酒、陕西洋县产黄酒、湖北房县产黄酒、甘肃临夏产黄酒,云南的香格里拉青稞酒、墨江黄酒等等都先后唱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赵光鳌教授看来,黄酒在从传统的更经典向新型的更时尚方向发展,黄酒正在打破地域界限走向全国。
徽派黄酒的华丽转身
过去,安徽黄酒一直处于低档次、低价位的尴尬中,并充当着绍兴黄酒企业的原料“加工车间”。现如今,承载着徽州文化与黄酒文化的徽派黄酒也开始伴随着安徽经济的崛起而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开始了漂亮的“华丽转身”。
作为徽派黄酒的典范,古南丰将徽派建筑、徽商精神、徽州民俗等文化元素结合到了公司和产品的形象上,塑造出了独具一格的黄酒品牌。“如何深入发掘徽州的酒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认同徽派黄酒,了解古南丰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古南丰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仕华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古南丰地处安徽郎溪县,虽不属古徽州区域,但孕育于徽州青瓦白墙之间的徽派黄酒无疑已经承载了千年徽州文化古韵。据悉,,古南丰在保持徽州文化主旋律的舞台上,相继新建了徽派黄酒展示厅、企业黄酒文化广场、举行藏酒大典等创新活动,逐渐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安徽酿造工业文化和皖南本坊酿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
另外,在市场运作上,古南丰也正通过一系列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来打开市场局面。8月,古南丰正式在合肥成立了营销中心,对市场进行调研,推出了以枸杞为酿造原料的养生型枸杞花雕酒,抛开了以前古南丰优黄系列酒的低档形象,以48元/瓶开始走中高端路线。
安徽海神黄酒有限公司也是最先转入品牌经营的企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海神黄酒品牌刚刚创立之时,确定了“以烹饪料酒为主、饮用黄酒为辅”的发展战略。
后来,海神与安徽金鹃国际广告公司就品牌与营销进行了系统规划,推出了一款价格为38元/瓶的8年花雕酒,然而,产品却叫好不叫座。20末,海神与金鹃国际合作期满后分道扬镳,而海神则把精力又转向了调味酒主业,其低档黄酒处于自然销售状态。
,海神及时投资上马黄酒技改扩建项目,还新引进全自动恒温糖化发酵罐设备,为酿造纯正健康、品质过人的饮用花雕酒做起了系统准备工作,开始着眼于兴建国内一流的黄酒企业。
1 瑶里民居外观徽派元素分析
进入瑶里古镇, 首先映入眼帘的瑶里民居是黑白相融的高墙, 翘角的马头, 错落有致的墙线, 典雅大方的色彩.而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又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看那房屋精美如诗, 充分体现了瑶里民居的外观整体性。
“马头墙”是那封闭高墙上最突出的部分 (见图1) 。“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相邻的建筑发生火灾等情况下, 高高的马头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马头墙”充分考虑了古村落聚族而居, 民居建筑密度较大, 一旦发生火灾而殃及邻里的现实, 可见设计巧妙无比。难怪当今将古代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比作现代电脑术语"防火墙"的鼻祖。
马头墙中的“马”, 就是“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天马行空”等等, 中华民族用来表示吉祥的象征, 所以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正寓意着人们对幸福吉祥的渴望与追求。
远眺瑶里的民居, 依山傍水, 青山绿水环抱, 高高突起的马头墙在黑瓦的点缀下与亭台楼阁和周边的山水交相辉映, 组成了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绚丽风景画。粉白的墙体、青色瓦片、加上砖木石雕、层楼叠院以及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的和谐有机组合, 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瑶里的美, 是一种生态美, 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生息与共、浑然一体的自然美。, 更是建筑、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的美 (见图2) 。
2 瑶里民居装饰———三雕的徽派元素分析
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 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 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 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三雕显示了这些徽商的经济实力, 以及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 如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的非凡的想象力。这些建筑也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瑶里的民居带有浓厚的徽商豪宅特点, 其布局合理、协调, 风格独特、清新典雅, 尤其是装饰三雕, 从入口门罩和八字墙上的砖雕, 到登堂入室后, 梁架隔扇栏杆上的木雕、彩绘, 以及台阶、柱础的石雕, 工艺精湛, 栩栩如生, 更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 (见图3) 。
3 瑶里民居“天井”徽派元素分析
瑶里民居属徽派建筑流派, 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瑶里的地质环境和地理特征, 是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的完美结合。瑶里民居采用常规的坐北朝南向, 有利于通风、防潮;采用倚山面水布局, 更体现了风水意愿。民居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中间为厅堂, 两侧则为室, 厅堂前方称“天井”。“天井”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天井”是美丽的环境景观, 可丰富空间, 使建筑的空间更具灵气、更显活泼。天井是气口, 作用在于聚财、养气。也符合古代“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具有明显的园林特色及生态化特色。
(2) “天井”具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徽派建筑少窗, 天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徽州, 天井是取光、取景、排水的地方。有人说窗户是一个建筑的眼睛, 而对于很少有窗户的徽派建筑来说, 天井才是他们观察外界的眼睛。徽派建筑文化受到了古典生态观中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体现了古代人们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 也体现了对自然的顺从和适应, 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与自然接触。现代高层办公楼、豪华商业楼以及四合院风格的建筑群落以天井作为设计手段的现象也为常见, 在这些建筑中设天井, 并不是浪费空间, 而是将共享空间、休息空间、交通空间与环境景观及视觉趣味中心的结合, 是一种有利的设计手法。
(3) “天井”还具有防火隔离的功能。“天井”将前后堂房屋分隔开来, 即使某一个单元失火, 在“天井”的隔离下不至于殃及全宅。同时“天井”内的聚水池可以用于养鱼观赏 (见图4) 。
4 结束语
瑶里古镇徽派建筑融合了马头墙、三雕及天井元素, 彰显了徽派建筑巧妙的构思设计, 精堪的建筑工艺, 以及融美观和实用于一体, 自然及人于一体的完美结合, 同时徽派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堪称中国以至世界建筑史旗帜。徽派建筑设计理念对现在建筑设计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
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1.2 建筑特色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1.3 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2 徽派建筑文化背景
2.1 徽文化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不仅是狭义上的学术理论、民俗传统、艺术文化等,还涉及经济、社会、建筑、医学等学科,而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派建筑、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徽文化是形成徽州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关键。
2.2 徽商文化
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
2.3 儒家思想
徽州古建实质是儒家思想的物象化。由于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以及对徽州人孔孟儒学的极度崇敬,建筑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儒家思想”“牌坊”。作为徽派建筑和“三雕”艺术的代表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本质。“徽州三雕”作品中《岳母刺字》、《卧冰求鲤》、《郭子仪上寿图》、《乳姑不怠》“忠孝節义”是以为题材,内容上表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3 研究和保护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意义
3.1 审美价值
徽州雕刻艺术从造型艺术层面上来讲是平面造型与空间造型的结合体,展示了徽州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美感,提升了徽州建筑的艺术价值。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雕琢工艺和内容选材上。其次,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绘画艺术的促进与借鉴,提高了工匠的艺术修养,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3.2 社会价值
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精髓的传统文化,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中有很多“尊老敬贤”宽容谦让”自强不息”、“等代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雕作,反映出民间艺术乐观与繁荣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3.3 文化价值
徽州是中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地域,是宋朝程朱理学创始人的故乡。徽州建筑艺术是儒家文化在民间艺术作品中的具象化,而作为“古建三绝”的牌坊、宗祠和民居是宗法制度的活化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石”是儒家思想传播的载体。
4 结 语
纵览徽派建筑, 不难发现,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 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作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民居聚落之一, 徽州泾县查济的明清民居建筑完美地体现了自然环境、大文化传统、地域风俗文化的融合。
(一)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色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 以木构架为主。在查济, 有260余处明清古建筑群, 它们的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结构精巧, 大多以木架构为主, 但是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 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等大多用青石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 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给人一种厚重感。如端庄凝重的“大夫第”“进士门”, 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工艺特色, 穿行其间, 分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凝厚。
徽派建筑中尤为著名的是其广泛采用砖、木、石雕, 清新淡雅的砖雕、华美姿丰的木雕、浑厚潇洒的石雕不仅独具一格构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也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作用, 给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砖雕一般用来装饰普通住宅大门上的门罩、窗楣、照壁上, 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 不仅极富装饰效果, 同时具有把墙面留下的雨水引向远处的实用价值, 如查济的德公厅屋, 是以莲花为主题雕刻;由于不受材料的限制, 又不受建筑艺术的约束,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 木雕选用的图案内容广泛, 多人物、山水、鸟兽及八宝、博古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 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 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在查济的任何一个古民居内, 梁坊、檐栏、门窗无不闪耀着木雕的光辉;石雕由于其质地坚硬, 用途广泛、数量众多而同样在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查济, 拥有全国最大的石雕柱础, 这些柱础玲珑四面也均是各种不同的花卉、鸟虫、戏剧等精美的图案。砖雕、木雕、石雕在徽派建筑上的装饰, 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为建筑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二) 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一直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 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主要体现在徽派建筑内部结构的设计上和对自然资源的巧妙运用上。
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 房屋设计一般均坐北朝南, 倚山面水, 讲求风水价值。“进门前厅设天井, 两旁设厢房, 楼下门间为堂屋, 左右为卧室, 上层多跑马楼, 均用镂雕精细的木删栏加以装饰”, 房屋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面阔三间, 中为厅堂, 两侧为厢房, 厅堂前方称天井, 除了采光、通风、承接雨水之外, 还是室内空间的引申, 如此设计是为和自然的进一步亲近, 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非常巧妙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绝妙的是“四水归堂”的设计, 天井四周的瓦檐向内倾斜, 如遇雨天, 雨水内流, 造成“四水归堂”的景观;天井下铺有可渗水的石板, 石板下设有排水设施, 又巧妙地将流水引出, 丝毫不影响厅堂里的生活。这是一种与人互惠、与山水互利、与天地交融、自得其乐、又自在礼仪之中的设计, 它使人们生活和平、诗意、满足而有序。厢房的设计不高过正堂, 既满足厅堂的采光需要, 又体现建筑等级制度高低、长幼、内外等处的细微差别。更有趣的是建筑构件:小姐窗、回避室、美人靠等, 这些部件似乎是对严格的纲常制度的一种人性的补充, 将观念和建筑给予了自然的调和, 将徽州人的文化底蕴给予了最为直接的阐述, 也明确地说明了徽州民居设计的依据和内涵。
悠然行走在查济, 踏在高墙、弓桥、足音萧然的青石板路上, 再加上一栋栋连体成排的老房子, 还有高低有致的马头墙和鳞次栉比的飞檐翘角, 本身就是一副自然的水墨画。在爱日堂内, 设计风格如此耐人寻味, 那是一种人文的传递, 身在其中, 体现的是一种静谧, 是一种文化情节的连绵。
(三) 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 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群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 在表现它独特的审美的同时, 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他多种多样的艺术美, 具体来说徽派建筑在审美体验中既具有“艺术感的因素”也具有“自然感的因素”, 这就更加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 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设计的美感等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色彩的应用是最为独特的, 它重视建筑物本体的色彩效果与运用, 以体现物质本体的美为追求的建筑目标。因此, 大多数徽派建筑群采用黑色的瓦顶, 黑色的漆门, 青色的门头戗角, 斗拱, 与大面积的白色墙壁和纤细的色彩线, 这样即构成了明快又沉静典雅的建筑艺术, 同时也追求绚丽的效果。沿着查济著名的许溪顺流而上, 溪水倒映的两边的民居, 一片片深而黝黑的屋面, 端庄肃穆的倒影在溪水里, 仿佛随着溪水在无限的延伸, 时隐时现的以他厚重的色彩诱发你连篇的感怀, 还有那远处的青山静静的矗立, 与民居的粉墙黛瓦形成呼应, 静静地凝视着来者, 这是一种文明的触动。
建筑艺术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产物, 它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它完全融合于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徽州民居立面设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坡屋面与马头墙, 砖雕门楼, 马头墙层层叠落, 错落有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墙线错落有致, 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在装饰方面, 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使房屋精美如诗, 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更值得提出的是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 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 也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祠堂和牌坊的建筑也遵循建筑美学的原理, 设计平稳中透显出精巧, 体现出一种庄严、一种肃穆、一种文化的延伸。查济著名的洪公祠如今苍凉凄然的矗立着, 祠内设计豪放粗犷但是却非比寻常, 傍坡而建, 依坡成楼, 这种巧妙的构思颇具匠心, 近40座汉白玉大石柱向人们展示着它昔日的肃穆。
(四) 小结
历史悠久的皖南徽派建筑, 绕以古朴的氛围, 散发着古朴的气韵, 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形式与丰富多彩的设计思想,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具东方人文环境特色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其工艺特色、人文特色还是艺术特色都别具匠心,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使其在世界建筑艺术文化圈中独具一格, 拥有无穷的魅力。
摘要: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工艺、文化、艺术特色, 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文章以皖南查济村的古建筑群为例, 详尽地描绘了徽派建筑的特色。
关键词:徽派建筑,工艺,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汪双武.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2]周君言.明清民居木雕精粹[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著名建筑调研报告06-13
建筑节能调研06-28
古建筑调研报告05-29
同济校园建筑调研报告07-12
学校建筑调研报告范文09-20
建筑专业市场调研报告11-10
建筑跟踪审计报告06-23
建筑专题报告范文07-03
建筑专业实践报告09-11
建筑土木2016报告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