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共6篇)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这个环节太好了,强力顶、顶!}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在朗读品析中领悟人物的情感变化。
3.学习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整体感知, 引发阅读期待
1. 课件出示文中词语:幽静、断断续续、入神、微弱、陌生、激动、清幽、波涛汹涌、波光粼粼、陶醉、纯熟。
要求: (1) 读准读懂词语, 并根据词义加上合适的语气。 (2) 用上述词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内容要紧紧围绕课文, 以用词多、语言简练、表述准确为标准。 (3) 找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2.板书描写神态的词语 (入神、激动、陶醉)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用笔圈出这三个词语, 并找出描写这些神态的段落或句子。
二、精读文本, 答疑解难, 理清文章主线
1. 画出描写姑娘神态的句子, 并谈谈是如何理解的。盲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
2.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贝多芬的一系列活动。 (听音乐—进茅屋, 听谈话—弹曲子, 受感动—创新曲。)
3.总结:这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也是文章的主线。就是这条主线, 让姑娘和贝多芬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请再读读姑娘情感发生变化的句子。
4.对照姑娘的情感变化再度读文, 讨论贝多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组研读, 找到体现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说说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5.教师在学生总结中板书:触动、感动、激动。
三、抓住重点, 品读鉴赏, 感受文字意境
自读8、9自然段, 思考:《月光曲》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你是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一读, 品味语言变化。
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画面的变化?
(1) 引导学生通过读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 概括出三幅画面。
(2) 结合“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 让学生将两个词语对比着描述画面。
2.二读, 体会旋律变化。
提问:画面的变化会使旋律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 引导学生从画面变化中感受到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舒缓—悠扬—高昂。旋律的变化会使朗读的语气、节奏发生怎样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对画面和语言的感悟进行个性化朗读。
3.三读, 领悟情感变化。
提问:为什么乐曲中会出现这样的旋律和画面的变化?
(1) 通过引导, 使学生感受到旋律、节奏的变化都是由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引起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总结出:贝多芬散步时, 曲子是舒缓的, 画面是月亮刚刚升起, 海面洒遍银光;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 受到触动, 为兄妹俩弹琴, 旋律铿锵有力, 此时的画面是月亮升高, 天空出现微云;一曲结束, 姑娘的入神与激动, 使贝多芬由感动变为激动, 因此乐段高昂激越, 出现的画面是大海变得波涛汹涌。贝多芬三次情感的变化就体现在乐曲中。
(2) 思考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要从环境和心境两方面回答)
4.四读, 文本与乐曲融合。
(1) 播放《月光曲》片段,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和贝多芬的心情有目的地欣赏, 听出旋律的变化。
(2) 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 让文字、情感和旋律充分融合。
5.五读, 学习联想方法。
提问:皮鞋匠和盲姑娘看到了什么景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真实存在的事物的句子, 学生读想象的句子。
删掉想象的部分, 让学生再读这一段, 并谈谈感受。
(1) 介绍联想的写作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吕学校尉俊霞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来历,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2、有感情朗读,读出月光曲的优美,并能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融入朗读。
重点:明白《月光曲》的创作主要是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善良、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灵深深地感动了。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对“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月光曲的来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乐曲的魅力。
2、感悟乐曲的优美。
(1)找到描写《月光曲》的段落。(第9自然段)
(2)大声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首乐曲?
交流。
(3)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3、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一——为盲姑娘感动。
(1)《月光曲》为谁而作?(盲姑娘)
盲姑娘是怎样一个人?读一读传说的部分,划一划,圈一圈。
(2)学生自学。
(3)交流(抓住重点词、短语理解)。
重点:
a兄妹俩的对话。(文略)
理解:妹妹热爱音乐,心地善良。朗读:讲的学生读好+齐读。b„„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理解:眼睛瞎了,看不到琴谱,还在艰难地弹曲子,还那么热爱音乐,十分可贵。朗读:齐读。
c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理解:“纯熟”可见盲姑娘很懂音乐,“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得音乐的内涵,“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既说明盲姑娘对音乐精通,又写出了盲姑娘的激动。
联系句意,用“不仅„„还„„甚至„„”造句。
朗读:指名读+齐读。
其余:(略)
小结:盲姑娘是那么地热爱音乐,那么地懂音乐,贝多芬深深地感动了。他弹完一曲后情不自禁地又弹了一曲。这首乐曲就是——《月光曲》。
4、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二——清幽的环境。
(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难道仅仅是受盲姑娘的感动吗?还有什么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清幽的环境)
(2)朗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贝多芬灵感的迸发不仅仅因为被盲姑娘感动,还离不开当时美的环境。
5、融入感受,有感情朗读。
(1)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学生自读)
(2)指名读——齐读。
6、以后看到《月光曲》3个字,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一首乐曲吗?
7、作业。
听一首乐曲,用心体会乐曲中蕴含的感情。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感动激发
贫穷清幽
善良
热爱音乐
懂音乐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
说教学内容:《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
说教学安排: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课文。第二课时(略)。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来历,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2、有感情朗读,读出月光曲的优美,并能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融入朗读。
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白月光曲的创作主要是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善良、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灵深深地感动了。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对“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的理解。
说教学设想: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乐曲的魅力。首先让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乐曲本身的美,这是对乐曲第一层次的理解。然后,通过对传说部分划划、圈圈、读读,体会贝多芬是感受到了盲姑娘善良、懂音乐、热爱音乐的心,以及清幽的环境的影响,才灵感迸发,创作出了《月光曲》。这是整节课的关键所在。接着让学生在此感悟的基础上,再读第九自然段,对乐曲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最后通过“以后看到《月光曲》3个字,你觉得它还仅仅
是一首乐曲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对文章的感悟,也是对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的检测。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任务是继续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乐曲的魅力。
2、感受乐曲的优美。
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乐曲,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有感情地朗读。
3、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一——为盲姑娘感动。
(1)让学生通过划划、圈圈、读读,明白盲姑娘虽然贫穷、眼睛瞎了,但有一颗善良、懂音乐、热爱音乐的心。
(2)明白贝多芬正是为盲姑娘这样的心灵所感动,使他在弹完一曲之后情不自禁地又弹了一曲——《月光曲》。
4、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二——清幽的环境。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清幽的环境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发作用,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5、融入感情,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
(1)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乐曲中读一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这首乐曲有新的感悟。
6、让学生总结。
以后看到《月光曲》3个字,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一首乐曲吗?通
肖建英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静、蜡烛、恬静、微波粼粼、琴键、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发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在叙事中进行恰当联想的好处,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教学难点:
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起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26课,请齐读课题。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认识了一对善良纯朴、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兄妹,并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那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请欣赏。课件播放《月光曲》。3.指名说。(美妙)这么美妙的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40页,快速默读7—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境
1.谁找到了?指名说。生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课件出示)
点拨: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指名说。(清幽)“清幽”是什么意思?(秀丽、幽静)谁还有不同的感受吗?指名说。(优美)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披上银沙)是呀,多美的情境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读出来。
(三)展开想象,感受魅力
1.正是在这样的情境里,贝多芬遇到了兄妹俩这样的知音,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兄妹俩听着它的旋律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第9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
2.大家都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3.课件出示: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2)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①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指名说。(3个)第一个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第二个画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月光照耀下大海波涛汹涌的。课件逐一出示3个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②每个画面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朗读每个画面内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去猜想。
③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四人小组讨论,师巡堂参与、点拨。)
④全班交流。第一个画面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谁来说。(先读后说)预设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是平静的。(出示句子)
师:有不同的答案吗?请你。(板书:舒缓)句中哪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微波粼粼)它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细小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碎的光亮。)还有吗?(洒满银光)是呀,多美的画面啊!只有舒缓的旋律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过渡:接着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说。预设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我想这时候音乐的旋律应该是逐渐增强。(板书:渐强)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哪个词让我们感到节奏在逐渐增强?(越升越高)是呀,请你带上动作,把旋律逐渐增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试一下。全班学着他来一遍。过渡:最后呢?请你说。
预设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板书:激昂)
师:(课件出示句子)从哪些词知道?(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还有吗?看妹妹的联想。(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是什么意思?(波浪很大,不停翻腾奔涌)表现出了整个乐曲已经到了高潮的部分。谁来读一读这个画面,读出激昂的感受?指名读。赛读。全班读。(3)语言文字的运用,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①变化的旋律引发了兄妹俩丰富的联想!请根据老师的提示,把整首曲子旋律的变化跟同桌说一说。②指名说。课件出示: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下了琴键。一开始琴声非常舒缓,皮鞋匠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接着曲子的节奏逐渐增强,皮鞋匠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最后旋律变得激昂起来,此时皮鞋匠仿佛看到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妹妹也睁大了眼睛,仿佛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③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教师引读)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
(4)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把兄妹俩都怎样了?(陶醉了)请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这是对妹妹的什么描写?(神态)。哪些词语写出了她的神态?(恬静)“恬静”是什么意思?(舒适、安逸)
5.俗话说琴传心声,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的是她对兄妹俩的什么?(同情)其实不仅仅是对兄妹俩,也是对像兄妹俩那样贫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贝多芬说的(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正是他高尚情怀的体现。(板书:高尚情怀)
6.小结:同学们,课文到这就学完了,整首曲子实现了意境、旋律、情感的完美结合,因此它成为了一首世界名曲。
(四)领悟写法,迁移运用
1.第九自然段除了写联想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指名说。(实在的事物)
2.假如把联想的内容去掉,只剩下实在事物的描写,和原文比较一下,(课件出示)你发现效果怎么样?(干瘪瘪的,一点都不美)因此平时我们写作,要学会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内容,那样表达的效果会更好。让我们把这一段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感受联想给我们带来的美。(配乐生一起朗读)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美吗?这就是联想的魅力,这就是联想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3.老师这有一段音乐,它来自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孩子们,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走进那片森林去展开你的联想吧。(播放音乐)生边听教师边启发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动笔把你的联想写下来吧。5.交流分享。下课。
(五)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月亮升起 越升越高 波涛汹涌
舒缓
渐强
激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 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
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跟随兄妹俩也来听一听。(音乐起)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贝多芬的琴声给兄妹俩带来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什么?请你先自学再找个合作伙伴学习第九自然段,思考:
1、划划表现音乐内容的句子。
2、说说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画面?
3、想想音乐的旋律应该怎么样?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1) 自主合作学习。
(2)交流: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学生任选一幅挑出来重点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逐幅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里的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
(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4、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让我们结合联想再次欣赏这首乐曲。
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乐曲,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呢?从哪儿看出?
5、指点:
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令兄妹俩如此陶醉的曲子,是本来写好的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即兴创作。)
四、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是什么能使贝多芬即兴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还跟什么有关?他和盲姑娘的巧遇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2~7自然段。
思考: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他会想些什么?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贝多芬听了谈话,会想些什么?
3、当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怎么说,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要求: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位。)
五、自学后交流
1、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
(心情平静而悠闲。)
断断续续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贝多芬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这些内容用音乐来表现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柔而舒缓 。)
2、(出示第三自然段。)
男女声对读。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随便说说。)
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贝多芬听了会想些什么?他心情怎样?
(感动。)
如果这时反映在曲调中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快有力。)
3、(出示第六自然段。)
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去,为姑娘弹了一曲,盲姑娘听后怎么说?
(生读。)
从盲姑娘的话中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
指导读。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激动,再弹一曲。)
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又该是怎样的节奏?
(琴声激越,节奏加快,充满力量,奔腾壮阔。)
六、总结
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更加明白,原来《月光曲》正是贝多芬当晚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对《月光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名说说。
T:同学们,静下心来听听音乐,说说你的感受。S1:好听。S2:优美。
S3:听起来很舒服,心情很好。
T:音乐总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听着美妙的音乐,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PPT: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贝多芬
T:通过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贝多芬的幸福是什么? S1:为穷人造福。
S2:用音乐为穷人造福。
S3:用他的音乐给穷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
T: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他是否是这样做的呢?通过学习今天的课文,你将会对贝多芬有更多的了解。大家准备好了吗?
S:准备好了。T:上课。
T: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单元第2篇课文——月光曲(齐读课题,师板书)
T:大家都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扫清字词的障碍了吗?谁来读一读生字?(找生读)
T:同学们已经扫清字词的障碍了,现在谁来结合你预习的收获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S1:贝多芬为一对兄妹弹琴。
S2: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S3: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T: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找原因,用笔画下相关句子,也可以在一边写下你的感受。
(默读课文,5min)
T:同学们,现在咱们来交流,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她为盲姑娘弹曲子?
S1:贝多芬这对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胸中地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
S2:可是,入场券的门票太贵了„„ S3:这首曲子真难弹啊!„„ „„
T:老师听出来了,是兄妹俩的对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妹妹是怎么说的。(PPT: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T: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S1:这首曲子很难弹。
T:那你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出那样难弹吗?(指导朗读)S2:我听出了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亲自弹曲子。T:你听出了姑娘的心愿,你能将姑娘的心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S3:我听出了姑娘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T:是呀,这样难弹的曲子她是多么想弹好啊。你能把姑娘想弹好却又弹不好的心情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S4:我听出了姑娘特别喜欢音乐。
T:你在用心体会姑娘的话,那么你用你的读来表达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指导朗读)
T:那让我们一起带着盲姑娘的渴望,带着她对音乐的热爱,来读这句话,来打动贝多芬的心。(齐读)
T: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听出了盲姑娘是这样想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此时,贝多芬已经来到这个小镇上举办音乐会,姑娘为什么不去听?(生说)
S1: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S2:她家里太穷了。T: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S1:哥哥的话里。
(PPT: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T: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这对穷苦的兄妹怎么买得起?在哥哥的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
S1:哥哥很想满足妹妹的心愿。T:你在用心体会哥哥的话,那你来读读哥哥的话,带上你的体会。(指导朗读)
S2:我听出了哥哥很疼爱妹妹。
T:你能把哥哥对妹妹的疼爱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S3:我体会到了他们家虽然穷,但是哥哥仍然要拼命挣钱,为了给妹妹买音乐会的入场券,哥哥很想实现妹妹的愿望。
T:你说的太好了,你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导朗读)T:听了哥哥的话,妹妹是怎样说的?
S1: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PPT: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T:你又从妹妹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S1:妹妹很想去听,可是家里太穷,她不想让哥哥太辛苦,很体谅哥哥,所以说她是随便说的。
T:你体会的很深刻。
S2:她只听别人谈过几遍,是根本弹不好的,她说能弹好是在安慰她的哥哥,她并不是随便说说,其实她是真的很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
你走入了姑娘的内心世界。S3:妹妹很懂事。
T: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T:此时此刻,你就是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当你听到这个姑娘是如此的热爱你的音乐,可是因为穷而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你会怎样做?
S1:我要推门进去给她弹一曲。
S2:我想到我说的“我的音乐要为穷人造福”,现在这个姑娘就需要我的音乐,我现在就要用音乐给她带来幸福。
T:你说的太好了,这句话是贝多芬的灵魂。S1:我要把刚才姑娘弹不好的曲子弹给姑娘听。„„
T:贝多芬此时也跟你的心情一样。
T:是呀,听到这里,贝多芬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坐在钢琴前,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来。(PPT: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
T: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贝多芬身旁的盲姑娘,当你听到了你渴望听到的旋律,会怎样?
S1:想学会这首曲子。S2:特别高兴。S3:激动。
T: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读读(指名读)
(PPT: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T:对比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不说“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而是说“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PPT: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S1:两个“您”说明盲姑娘不敢确定。S2:说明盲姑娘有点犹豫。S3:她非常惊讶。
T:自己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盲姑娘的心情。(生自由读)T:(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她贫寒的家里亲自为她弹奏,她难以置信啊,(生读)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欣喜若狂啊,(生读)。
T: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齐读)
T:盲姑娘在她贫寒的家里听到了如此至真至纯的音乐,她是这样激动,作为贝多芬,当他看到他的音乐给盲姑娘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时候,他心情怎样?
S1:高兴。S2:幸福。S3:激动。
(师板书:激动)
T:作为一个音乐家,当他面对着一个如此热爱音乐,如此懂他音乐的姑娘,面对着他熟悉的琴键,他会怎样抒发他的情感呢?
S1:弹琴。S2:再弹一曲。
S3:用音乐给穷人带来幸福。S4:用音乐来抒发他激动的心情。„„
T:是啊,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
T: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贝多芬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PPT:师配乐朗读月光曲描绘的画面)
T:他弹了什么?又在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贝多芬的音乐,聆听他的月光曲在诉说着什么。(欣赏三段音乐)
T: 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T:兄妹俩还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时。“他为什么飞奔回客店”?最后一段中的“他”是指谁?哪个同学说一说?
S:“是贝多芬”。
T:“飞奔”是什么意思?当时他的心情如何? S:“很快”的意思。兴奋激动。
【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推荐阅读: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9-12
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09-25
《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06-04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0-31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三12-15
项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17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20
《称赞》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2-19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10-03
13《白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