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精选10篇)
盛翠香
(八面通林业局中学,黑龙江穆棱 157500)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以“亲其师,才能信其师,学其理”的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使学生、教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感化 感悟 教学艺术 灵活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最亮丽的风景,应该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参与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以趣激学,使学生从行为到内心都积极地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每个个体都成为学习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作为有深度,有广度的引导者,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讲究课堂艺术、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结合17年的教学实践,粗浅的谈点体会。
一、以德服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道德言论固然重要,但“仁德”的行为所赢得的声誉(“仁声”)则会深入人心,不依靠言辞,也不仰仗武力,而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让其“亲其师,信其道”,内心乐于接受教育,自觉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例:2017年4月29日,我的母亲脑出血病危入院,情况凶险,看着昏迷不醒的母亲我心如刀割,另外家里还有瘫痪在床的八十岁老父也需要人照料,看护人手严重不足。大家都让我近期请一段假先把孩子们的学习放一放,我有所动摇,但一想起班级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咬咬牙毅然决定扛下专门晚上看护老人的重担,白天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几日下来,我的脸色灰黄、眼圈发黑,孩子们察言观色侧面了解到了我的情况。那一天是周六,上周一的课,上午我有两节课,下午是学校放月假的日子(因为学校属半封闭式,每月要放一次假)。每次到了这天,孩子们因为着急回家,都心里“长草”,听课质量都会相对差了一些。而这一天课堂上除了我的讲课声却出奇的静,教室墙上石英钟的走动声显得格外刺耳,孩子们个个双目圆睁,精神抖擞而又满脸的一本正经,就连班里的“睡神”、“调皮大王”、最爱想家的此时也都像一个个钉子一样坐在那儿听着我讲课。那是一节整理复习课,我一如既往的讲着,课上孩子们与我互动频繁,听课效果超好,下课铃响了,还有一道习题没有讲完,以往有些着急赶车不耐烦听课甚至爱提前让家长请假不听课的孩子们,此时也和其他同学一齐要求:“讲完吧,老师!我们打车走,赶趟!”当我把题讲完,还未来得及说下课时,孩子们起立齐声说了一句:“祝妈妈健康长寿!”此时,我鼻子一酸,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孩子们用努力学习来回报我的真心,这就是道德感化的力量!
二、以趣激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创设有趣的情境,让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易于接受,玩中有学,学中有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说:“小孩子天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实践表明,将知识溶入到游戏中,学生乐学、快学,也会轻松学。情趣盎然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集合”时,可采用“猜拳”和“抢椅子”的游戏,让8名同学“猜拳”,被淘汰的4人站在一边;获胜的4人接着做“抢椅子”游戏,由于4把椅子4个人无法抢,所以观众同学中再选1人组成5人来抢4把椅子;游戏结束,用两个呼拉圈分别套住玩两种游戏的人,但有4人既参加了“猜拳”也参加了“抢椅子”用呼拉圈怎么套(解决)呢?学生思考,顺理成章的将这4人用两个呼拉圈交叉套在一起,突破了本节难点,两圈重合套住的4人既参加了“猜拳”也参加了“抢椅子”,而交叉圈外的同学只参加了“猜拳”或“抢椅子”。这样的游戏教学让学生们乐此不疲,兴趣高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灵活教法,充分发挥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精心设计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教无定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注重实效性,学为所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自信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借鉴平时跟班听课、网络听课中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教学策略,结合笔者17年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提高课堂高效性,笔者尝试有效的有如下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高效性
多媒体作为当今社会,课堂教学的主流呈现方式,对它的利弊众说纷纭。而它在课堂上所呈现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多维性和高效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师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观,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为了加深“二月”这一特殊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可以播放课件:一颗苹果树上结满了十二个红通通的标有数字1至12的大苹果,树下有两个分别写着“大月”和“小月”的大筐,让学生随机摘苹果分放到两筐中,而其中写有数字“2”的苹果无论怎样摘也无法放到以下两个筐中,这样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轻轻松松就记住了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且牢牢记住了大小月份的分类,突出了本节重点,突破了难点,较之传统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而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
1、运用自主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感性认识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而假设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改变以往接受学习或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试验探究过程,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实验操作得到数字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率。
2、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学生死记公式,可一到实际应用就错误百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学生易错之处授课时发明一些简单易记的方法。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这一课时,学生总易出错的题:(8+40)×25,学生做时易写成8×25+40教师授课乘法分配率(a+b)×c时就可以说a和b一起去c家做客,初次见面,出于礼貌c要与a和b分别握手(相乘)即:8×25,40×25,然后一起迎接进屋添“+”号。千万注意:不可以只和一个人握手,那样很没礼貌。这样学生课上对易错部分就会记忆深刻,做题时出错率会降到最低。
3、运用“竞赛式”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竞赛式”方法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采用比分制,开展个人竞争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在复习课中可以开火车或分小组必答题和小组抢答题两个模式,小组记分,哪个小组做对的题多,得分就多,哪个小组就获胜,对于做错的难题可请所有人进行回答,答对加分。学生回答完毕,老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总结、补充,对不完善的内容进行纠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还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运用有的放矢的练习法,巩固知识反馈调节,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清晰而深刻的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在练习中再现出来,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进而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设计一些阶梯性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集体快速手势判断(对的打√,错的打×),集体口头选择正确答案,而教师要对反馈信息予以及时的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的调节。这一方法对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习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以“亲其师,才能信其师,学其理”的理念为指导,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钻研、总结,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教师、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是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切磋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以便共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课堂练习内容要有灵活性
只有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练习, 能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 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 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学生只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 也会去克服困难,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质数与合数》一课, 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 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10中, 偶数有哪几个, 奇数有哪几个, 合数有哪几个, 质数有哪几个。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 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这样不仅题型有所改变, 而且练习形式也体现了个体与小组结合的特点。为了不失趣味性, 笔者还设计了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这一活动, 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首先,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 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基本到变式,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快乐、愉快的成功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 其教学重点是“一看” (看除数是几位小数) , “二移” (移动除数的小数点, 使除数成为整数, 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 。针对这一点, 我设计了只列竖式, 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0.42÷0.7, 2.1÷0.07, 2.6÷0.13, 0.104÷0.52等。这几个问题解决了, 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 尝到了成功的欢乐, 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 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三、练习设计要生活化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如复习完“计量单位”后, 我设计如下练习:放学后小明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 长的钢笔和1 () 厚的练习簿在面积约97 () 的学习桌上做起了作业;晚上 () (钟点) 动画片开始了, 某某看了约半 () , 吃完晚饭后, 某某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喝了一盒125 () (单位) 的牛奶, () 时准时上床睡觉。这样设计, 生活化且有情趣,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让孩子们领略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且都能乐此不疲地完成任务。
四、练习设计有开放性
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的, 其作用正在下降, 若将某些封闭性的数学问题改变成开放性题目, 便能最高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有30个蜜桃, 最少拿去几个后, 就可以正好分给7个同学?”这是一道封闭性习题, 答案唯一, 很快学生提出:最少拿去2个后, 就可以正好分给7个同学。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 把题中“最少”二字去掉, 变成一道开放性题,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知道:因为7个同学分, 每人少分一个, 拿去的数就得增加7, 拿去9个, 还剩21个, 正好分给7个同学, 每人分3个。很快, 学生非常自信地说:老师我还有两种拿法, 一种是拿出9个的基础上再增加7个, 就得拿去16个;另一种道理相同, 拿去23个。这样, 教师将封闭性的习题改变了开放性习题,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个性的空间,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 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合理地采用相应的策略。总之, 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 数学思想得到渗透, 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培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 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那对他来说, 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是学习的第一场所,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间, 练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在认知实践中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况, 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68-02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大部分高年级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的常规训练,自觉性和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每次的作业、考试后,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的原因是没有看清楚题目,导致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因而“马虎”便成了学生做题最大的障碍。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清风小区去年年底全部改用了节水龙头。张阿姨家今年上半年节约了水费34.5元,王奶奶家今年第二季度一共节约了水费21元。问哪家平均每月节约的水费多?”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做这道题后,有的同学回答是张阿姨家,也有的同学回答是王奶奶家。这是因为在解答这道题时,有的同学将半年看成了一个季度,或者将季度看成半年或一个月。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因为审题不清而做错了,多么可惜啊。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审清题意是做应用题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做题时很容易为了追求速度而审题马虎,丧失了准确性。因此,在讲解一道应用题时,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效率,而要注意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呢?首先,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动口朗读,使其弄清题意,然后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足球上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共有多少块黑色皮?”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找出题中的关键句“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关键字“倍、少”,学生就可以列出这样的关系式: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然后从题中的一致条件,列出这样的式子:2X-4=20,解完方程要记得检验,那么,这道应用题就很容易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这样才会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它能够用简短的几个式子传达很多复杂的意思,而清晰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有合理的解题步骤,首先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道应用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要知道图书室现在的图书册数,就要知道增加了多少册图书,那么根据题意,就可以这样求解:“今年新增的图书册数为1400×12%=168(册);则现在的图书册数为1400+168=1568(册)”。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分析,从结果开始向前逆推,直到跟已知条件联系起来,然后再重新整理思路,将思考的过程转换成解题的思路,再进行求解,所有难关也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与已知条件有关系的量,递推到要求解的那个量,然后按照这个思路直接进行求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找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用简单直接而完整的表述方法,就可以将解题步骤准确地展示出来。另外应该注意的一点,做完题一定要记得检验,检验也是解题步骤的一部分,检验过程不仅使解题步骤更完整,还能检验学生做题是否正确,提高准确率。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做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植树”问题,在做这类题时,我们不仅要弄清题意,明白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还要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比如这样一道题:“同学们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白,只在小路一边栽树,而且两端都要栽,然后进行题目的分析求解:100÷5=20(棵),可以栽20棵,两端都要栽的话,20+2=22(棵),则一共可以栽22棵树。所以,在进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时,不能只考虑到题目本身,还要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真正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小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应用题,就要认真读题审题,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做题的准确率;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再进行求解,解题步骤要简洁清晰而明了,做完题一定要注意检验,以保证解题的准确率;最后,不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独立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既巩固了所学的课堂知识,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三工小学张堆祥
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这两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外校教师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景,以故事引入,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
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二十多个学生,我让他们扮演故事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
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 ○○○
△ △△△ △△2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 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在体验了一个学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后,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小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小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小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小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小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该站在发展小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小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应该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小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小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小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进行共同建构。让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就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小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小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如何简便运算125-98=?,可让小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小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手里钱是:25+2=27(元)。引导小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可理解如121–103=?、279+98=?、279+102=?等练习题。
再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游戏: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来做套圈游戏。小学生会体会到不公平,应该站成一圆圈才公平,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性质。
柳树镇中心学校
刘云方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设计
“教学的艺术不只限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成功课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前能够认真钻研教材,巧妙构思,灵活地选取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分析、尝试,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课堂教学活动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丝毫的兴趣,就谈不上学生有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也深有感触。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个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兴趣。只有对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想方设法把一件事情做好,学习数学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乐意学,才能学进去。反之,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得到调动,他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参与和接受,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了,更谈不上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数学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启迪我们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其次,要结合每一个知识点的结构,要精心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把学习内容按由浅入深引入,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与同伴相互探讨交流,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环形的面积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色彩的环形,学生很感兴趣,接着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用细铁丝制作的圆环,让学生看一看,与刚才的圆环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前面用纸制作的圆环有面,后面用铁丝制作的圆环没有面。”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如果老师把这个铁丝圆环沿着宽边剪开,慢慢把它拉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它变成了一个梯形。” 我说:“你想得真好!”老师随机向学生展示,这个梯形的上底就是圆环的外周长,即2πR,圆环的内周长是2πr,而外周长2πR就是梯形的上底,内圆周长2π r就是梯形的下底,圆环的宽边是(R-r),刚好是梯形的高,因此,我们也可以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
S梯形=(上底+上底)×高÷2
=(2πR+2πr)×(R-r)÷2
=2π(R+r)×(R-r)÷2
=π(R2-r2)
通过对图形的变换来引导学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认为我们数学教学不能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格式上,而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2.课堂教学活动要生活化多样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走入生活,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中得到发展。在教学数学广角中的数线段,握手问题、搭配问题中,采取让学生亲自实践,用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多少条线段。
先让学生一边画,一边数,学生数出共有15条,再让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观察:从A点出发的不同线段有5条,从B点出发的不同线段有4条,从C点出发的不同线段有3条,从D点出发的不同线段有2条,从E点出发的不同线段有1条,因此,图中共有:5﹢4﹢3﹢2﹢1=15(条)经过进一步观察、分析,使学生发现,算式中最大的数等于线段上的总点数减一,线段的总数等于从1开始的若干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即:1+2+3+„„+(总点数—1),接下来,老师指名六位学生上台表演握手游戏,让学生每两人握一次,边握边数,结果学生数出一共握了15次,也可以是:5﹢4﹢3﹢2﹢1=15(次)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了六个点组成的线段,六个小朋友排成一行进行握手游戏,六点之间有五个间隔使学生得出从总间隔数一直加到一就是总数量。学生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能很快地解决握手、数线段、数图形,搭配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数学成功的动力。在教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的换算时,有很多学生弄不清楚是除以进率还是乘以进率,老师就让学生做上台阶和下台阶运动,结果,学生感受到上台阶很费力,下台阶很轻松,学生有些好奇,老师为什么让我们做上台阶、下台阶运动呢?这时,老师告知学生,我们利用上台阶、下台阶的方式来进行单位换算,如:面积单位,1.6公顷=()平方米
把1.6公顷写在公顷的台阶上,学生发现下了两个台阶到了平方米的台阶上,即1.6×100×100=16000平方米,同理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如:5400千克=()吨
把5400千克写在千克台阶上,学生一看是上上台阶,所以就除以进率1000,即:5400÷1000=5.4吨
从而使学生得出,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凡是上台阶就除以进率,下台阶就乘以进率。使学生真正体验了单位换算的多样化,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从现实中来,回到现实中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课堂教学活动要化难为易
小学五、六年级出现了许多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努力营造、探究好的教学氛围,我想应用题,教师不会感觉到难教或无从下手,学生也不会觉得应用题难学了。又如:某商店运来85件红毛衣和蓝毛衣,红毛衣比蓝毛衣件数的2倍还多13件,运来蓝毛衣多少件?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我从一年级学习的10以内数的分成入手如:先举出9的分成: 9
╱╲通过9的分成引出:
把应用题中的85件当成总数,总数85件分成红毛衣件数、蓝毛衣的件数两部分,这样应用题就不难解答了。
解:设蓝毛衣有x件。由此得:2x+13+x=85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此题中的数量关系。
再如鸡兔同笼应用题的教学,除了假设法外,学生大多都感觉到用方程解决比较困难,本节教学,老师利用数的分成原理,教学生从头的个数上设未知数,从脚的只数上找等量关系式。因为兔有四只脚,鸡有两只脚,所以设未知数时,把兔的数量设为X,这样便于解方程。例如:鸡和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同理利用数的分合式原理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能正确的进行解答,学会了用数的分成算理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且体会到用这种方法简单明了。
教学鸡兔同笼的另一种方法——添足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观察一只兔有四只脚,一只鸡有两只脚,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如:上例用画图法所示
用添足的方法来画图解决问题就更简单、更明了。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课堂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
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深挖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条理的数学活动,并有效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带着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逐步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去,才能使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我特意设计了动手量一量,再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内角和,再设疑,通过量和算,你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口头表达发现结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课堂教学活动要有创造性和操作性
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有时他们的创造要超出老师的想象,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如:我让学生用小剪刀剪下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学生试着拼一拼,这时,有很多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平角,趁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6.课堂教学活动要有延伸性和拓展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内容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接上例,我让学生给四边形画对角线,结果学生发现了四边形连接一组对角线就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360°。由此,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学生的思维很轻松地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的知识不断得到延伸。
7.课堂教学活动要体现开放性
课堂教学活动要突出开放性,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让学生大胆猜想教学活动要注意拓宽情境,及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如:我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观察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这几个图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老师质疑: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有的是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由180°+360°得540°,还有的把五边形的对角连一连,把五边形分成了三个三角形,由180°×3得540°。接着,学生又用以上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八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表示多边形的边数),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中学的几何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 尽管我们有时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 试图启发学生提问, 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 学生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 有问题也不敢说, 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乐于提问,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鼓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 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 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 特别是精巧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 积极思维, 触动感情, 提高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 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熊妈妈给两只小熊分西瓜, 熊妈妈说:“弟弟分三分之一, 哥哥分四分之一……”还没等熊妈妈的话说完, 熊弟弟便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哥哥分得比我多!”然后教师问学生:“熊妈妈分得公平吗?你觉得谁分得多呢?”学生们对问题很好奇, 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兴致很高, 这样的问题不但学生乐于接受, 而且还会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善于提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为学生创造机会, 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 变“学答”为“学问”, 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 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 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 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 课上的“顺利”, 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他人的回答提出异议或给予评价, 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 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 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 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 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 循循善诱, 逐步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敢问、善问。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題。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沙 地 中 小 学 教 师:曾 秀 萍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组织、再组织,设计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二十二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能适合班级所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适当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为什么是它们。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暂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个场景时间过去很久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学生看的电影《扣篮对决》的倒数时的进球和期待眼神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时间是多么的可贵,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情况,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学生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能马上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哪些情感与态度能得到发展。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
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2.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4.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5.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6.分针‘圈至几圈等情况。
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付自如。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编码G623.5 研究类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湖北省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孙玲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实践 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
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根据我多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例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就平衡了。问瓶中油重多少克?”我在教学这道题时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天平平衡了,说明两个盘中的重量怎样?(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2)天平左盘的玻璃杯中,装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这瓶油的几分之几?(这是题目的核心)这样设问,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二、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提问“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样处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三、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按其层次和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复习性提问,即在讲课之前提问已学过的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性的提问,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向新学知识过渡。三是重点性提问,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到重点处必须提问,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明白。四是总结性提问,即在新课讲完之后,要提问学生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要掌握哪几个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提问内容很多,可灵活运用。但是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又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四、设计的问题具有实效性。
按照教学设计,一节课大都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五步进行,提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一般在讲新课之前,先进行复习性提问;导入新课时,进行引导性提问;讲授新课时,进行重点性提问;小结讲评时,进行总结性提问。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
教师把握好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提问的效果。课堂提问良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1.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应选择的最佳时机是:
(1)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关键处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教学进行到此处时应该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弄清关键问题,学会新知识。(2)教材的疑难处。课堂教学是一系列由旧到新的知识迁移过程。新知识如果没有疑难也就不成为新知识。因此,教学进行到疑难之处要设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3)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环环相扣,每一处新知识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连接点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4)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精华处必然是新知识的重点部分,就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因此,针对教材的精华处要认真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它。(5)教材的深奥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新知识的疑难之处就是教材的深奥之处。这样的地方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有利于减缓坡度,突破难点。
2.从学生角度来说,最佳提问时机是:
(1)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冲出困境,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2)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就应该设问,让学生弄清两者的异同,掌握方程法的特点,摆脱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
(3)当学生疑惑不解时,要恰当设问,帮助学生解惑,弄清问题,理解新知识。(4)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要通过设问,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当学生胡思乱想,搞小动作,精力分散时,要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注意,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事先准备好,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
3,少用判断性语句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找到答案,问题本身容易导致学生不假思考,思维程度很低,常包含偶然因素。因此,这类提问,从学生回答中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只宜少用,或在应用时加一些引导叙述算理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同时还要灵活机动,根据课堂气氛,随时再提一些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另外,课堂提问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解式、板书式、实物对比式等等。五.设计的问题具有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1.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2.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六.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例1)竖式是怎样计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为学习后面的例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七.设计具有指导性的问题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万;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4年07期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3] 钟美凤;王才红;;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0-14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06-22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11-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06-1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10-0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11-0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