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音乐教学中创新(共12篇)
汨罗市城郊乡双塘小学
刘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1.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2.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4.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双向互动:作文创新的主阵地
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顺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创新提供积极的环境。在作文教学中营造充分开放的课堂环境, 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言堂”, 或在审题立意上先入为主, 这无疑会束缚学生们的作文思维, 是不利于作文进行创新的。传统作文教学发展到今天, 它的弊端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老师在双向互动的作文课中要摆脱传统作文观念的限制, 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于学生。“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在如此广阔的思维海洋里,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地遨游。给学生一片天空, 他们将绘出美丽的宇宙。
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的互动, 这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课堂的开放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这是学生在开放状态下进行作文创新的关键。作文中进行限制性的命题, 或进行过多的“经验”指导, 不但无助于学生的写作创新, 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挥。
二、奇文共赏:激发作文创新的欲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说得再多, 也只是空中楼阁, 如雾里看花。望梅不能止渴, 光说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创新作文是什么样子?有啥看头?老师即使是说了一万遍, 但也不一定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什么是创新作文, 而作文实物的展示可以收到不言而化之的效果。奇文共赏, 在鉴赏中认识创新作文, 在鉴赏中迁移这种创新能力, 在鉴赏中激发创新的欲望。欲望是人的内驱力, 无声无息, 但却有无穷大的推动力。奇文共赏, 是作文创新的诱发器, 是作文创新的催化剂。
单纯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 也是枯燥无味的。在作文教学中用丰富的奇文、美文与学生共赏, 这是一条可行的、有效的途径。在共赏中可以进行师生间的面对面交流, 可以进行思维的深入交换, 并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产生创新的念头和想法, 用此法必可以激起学生的作文创新的欲望。
三、制度创新:为创新提供激励
从社会角度上来说, 制度是知识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根本保证。制度的优越性与否,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的高低。也许会有人说, 教学创新怎么会需要制度来保证呢?教学不是搞经济,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学不是搞经济建设, 但是别忘了, 教学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教学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市场经济中的有机分子, 不可能也避免不了要受社会大气候环境的影响, 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带有清晰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既然教学中的师生都是受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影响, 建立一套科学的作文创新“制度”也就十分必要了。就作文教学来说, 它的制度应比其他学科更应该体现出开放、激励的特点。如把作文的创新可以分成定题创新、立意创新、选材创新、构思创新、语言创新、修辞创新、意境创新、文字创新等, 每一个方面的突破创新都应给以肯定和加分、表扬。
既然是一种制度, 它就应该公平地执行, 并要持之以恒地实施。教师应该使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奖励作用,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或是在作文创新比赛中, 都要很好地运用奖励制度激励和保证作用。奖励制度的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惯性动力, 形成一种恒定的动力, 使创新的活力不减, 激发创新的内在潜质。在制度上保证创新的活动, 就可以使作文的创新历久而常新, 可以切实地整体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四、成果展示:增强创新的信心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除了上述方法和途径外, 还可以用创新成果展示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增强他们创新的信心。任何人都不希望只有努力的付出而没有收获, 有付出就有收获和成果, 他们可以在成果展示中感受到自己的成绩, 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品尝到进行作文创新的果实。作文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所以, 应该从不同角度去展示他们的作品, 让他们自己从作品里看到创新的影子, 找到创新的足迹。
一般地, 对创新作文成果可以是十周或者一学期集中地展示一次。这些作文创新的成果, 可以是平时的写作, 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偶得;既可以是考试的作品, 也可以是作业中的写作。成果展示是作文创新的系列配套活动, 是为更好地进行作文创新服务的。制定详细的展示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 把展示搞得绚丽多彩, 使展示本身具有创新的因素。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写作指导是创新的起点, 成果展示则是上一次作文创新的结束, 又是下一次作文创新的开始, 成果展示在此过程中起到检查、督促、鼓励的作用。创新不一定要进行怎样特别的动员, 教学中的每一天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时间。
摘要: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写作指导是创新的起点, 成果展示则是上一次作文创新的结束, 又是下一次作文创新的开始, 成果展示在此过程中起到检查、督促、鼓励的作用。
1.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上,我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音乐课程标准中讲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学生才会对其内容不断进行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要点,某一段音乐,我便带动他们做律动,创编音乐游戏,例如:在教授一年级拍子强弱的教学内容时,我采用听音乐拉圆圆的游戏,音乐响起时,学生拉成一个圆圈作律动,音乐停时老师用不同的打击乐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学生通过辨别有规律的强弱声音,进行二个或三个的组合,对于学生的这种组合我还会提出疑问:“你们为什么这样组合,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一声重一声轻的规律。学生通过又蹦又跳创作的活动很快掌握了2/4,3/4等节拍的强弱规律,再通过给学生欣赏大量的音乐,很快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拍子的音乐特征。这样的教学使原本很死板、枯燥无味的知识通过活动便了解的一清二楚。看似是一种游戏,但在游戏中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无形中的创造锻炼了自身的创造精神,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
2.节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有了丰富的想象力,直觉思维就有了翅膀,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电子琴课上,节奏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使节奏练习成为学生喜爱的学习呢?老师就要多想一些办法,在电子琴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有利于培养、提高学习的节奏感,增强教学效果。在节奏训练上,做到努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音符的印象,我让他们动脑筋想象如何用身边的事物来表现音符的形态,结果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到以下的结论:用头摆音符、用身体摆设符干、桌子椅子全都用上,大家还能很多人组合起来用身体表现出一条长长的节奏。在练习中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拍手、拍腿、拍头、拍桌子等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再如利用节奏创编的游戏,请学生用节奏读出名字,并把与名字相应的节奏写出。学生利用所学过的音符进行组合,出示在黑板上。这还没有结束,我马上出难题:“这些节奏,你能给它合成一条节奏型吗?”学生像玩积木一样进行各种拍子的组合,并进行展示。展示后我在学生创编的节奏型上做添、减的练习,使节奏有了不同的改变,这种方法发展了学生探索、创造意识和想象的能力,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个节奏教学从感性进入理性,循序渐进的进行。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3.弹奏乐曲,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如何使电子琴的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手型练习和技巧练习,而逐步把学生引导到亲自参与音乐,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呢?如在学习《神龟力量》时,我没直接进行乐曲弹奏的学习,而是安排了学生喜欢的律动表演。通过身体感受乐曲的情绪特点,然后让学习弹奏乐曲、并提示学生:“如何使这段乐曲更加丰富”。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为这首曲增加了电子琴的打击乐,并设计了节奏型。而且在音乐的空拍处添加了“神龟”的叫喊声,乐曲的音色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了不同的改变。学生们在这种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玩中学习,认识、表现音乐。使他们慢慢形成“激发兴趣——学习知识——理解创造”的循环过程。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情境、创造、全面发展、想象 论文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文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组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对现成结沦表示怀疑,特别要肯定他们敢碰、敢闯、敢冒尖的勇气。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新知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的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崭新时代的崭新教育,呼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充满笑声,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式”新型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因为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好朋友,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从根本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事实上,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时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舞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将思维聚集再探索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鉴于此,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使“问”的主线不再在传统教师讲和教师问的轨迹上滑行。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从而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并注意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断鼓励他们求异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起来。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感性而又带有启发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从而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4)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思维和想象有机整合的结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的主体是思维,而使它腾飞的翅膀却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启发学生的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应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编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1-2期,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3、《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周日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薛剑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封闭,形式单一,教学机械化,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创设了一些情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时,在导入时用了夸张的手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又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是静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此外在平时我们学校还常常用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自作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采用对问题回答对的或做对的,来“鼓励他”鼓掌三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了知识。教学中我喜欢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出示层层推进的问题。练习中,层次逐步提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情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在我们教师的鼓励声中,学生都争着想试一试,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
二、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组织学生分两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另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这样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三、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某工厂要用一块长24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焊接成一个高30厘米的长方体无盖水箱,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较合理的方案。”首先说明什么是较合理的方案:就是既节约材料、又保证容积最大。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大部分同学是这样设计的:从这个长方形四个角各切掉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起四边,就可以焊成一个高30厘米的水箱,容积是324升。这时一个同学说:“把四个角都扔了,太可惜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一边切掉两个正方形,然后焊到对边上,容积378升,另一个同学说,我还有第三种方案:先切下两块长12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然后焊在邻边上作为水箱的两个侧面,容积是432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设计出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不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逐步学会自发地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结的合作精神。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第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思考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造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3+3=18,4+4+4+4+4=2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 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 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 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 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 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一、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 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能在满足于传统的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学,要求规划统一,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自己动脑创造实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是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放弃包办代替,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因为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放开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出色的表现能力。在想像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的精神、勇气和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打好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也指出: 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学生的兴趣来自于教学的吸引力,投影、电视、电脑以其生动的形象富于变化的特点给课堂带来了活泼的气氛。在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我采用了多媒体电脑课件教学,创设一种欢快的音乐氛围和优美的意境。乐曲和画面将学生带入一个鲜花盛开,彩蝶飞舞,群鸟宣闹,骏马奔驰,辽阔富饶的大草原。教师启发学生发挥自由想象; 想象草原上小朋友的生活,想象各种骑马的动作,想象骑着马儿散步时的心境,想象骑着马儿追赶时的激情。一时之间,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纷纷上台表演,形象思维的飞跃,使想象力得到升华,也迁移到其它学科。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通过这些综合性、多样性的音乐活动,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同时也为创造打好基础。
三、运用丰富的联想,创造情节,发展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只有让学生插上这有力的翅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才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想象力的: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图片、录像、实物的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上《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特别安排了让学生观察一段关于大阅兵的录像,学生们看时个个聚精会神、不由自主的被大阅兵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同学们看得兴致勃勃,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再播放《玩具兵进行曲》音乐,让学生们根据音乐情绪和内容自由想象创作,如玩具兵走队、拿枪、扛枪再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象创作。学生们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现了各种情景。由此看来,利用录像既可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以歌曲为范本,创作歌词,在创造和表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教唱歌曲《对鲜花》后,我让学生根据各种花的形状、颜色、生长特点等创编歌词,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想象力丰富,发言踊跃,各抒已见,一个班能编出十多段歌词。因课本上是四段歌词,我们就从五段以后编号创作演唱,例: 我说一个五,你说一个五,什么尼开花向太阳? 这朵鲜花瞒不了我,呀格儿哟,向日葵开花向太阳,呀格依格哟。还有根据牵牛花开花象喇叭、满天星开花象星星等具有特色的花编的歌词,易学、好记,学生们都很喜欢。
五、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22-01
近些年来,初中政治教育并不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彻底摆脱,由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很强,很多教师都只是满堂灌和照本宣读,这也就使初中学生认为政治课十分难学和乏味,针对这一种情况,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从多个方面来开展自身的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初中学生自身的政治意识,采取全面教育教学方法来将学生政治学习效率提升实现。下面就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坚持师生互动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里面,要求教师都必须要善于为自己的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一个信任、民主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感情一直都处在安全、宽松、自由以及积极的状态,使初中学生创新思想能够进入到一个愉快的、自由驰骋的空间中,树立一个师生平等观念。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师道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尊严,这样通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害怕老师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都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因此,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为自己的学生提供一个愉快并且宽松的心理空间,构建起一种平等和真诚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原本政治教师威严和高高在上观念打破,和自己的学生交朋友,多了解学生内心的世界,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初中学生不断去创新和发现。坚持政治教育正面鼓励和成功导向,允许初中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出现差错,不去责备,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面的知心朋友和共同的探索者,与此同时,初中政治教师还要将过去思想品德课程的说教者身份淡化,将过去传统的居高临下形势进行改变,真正以一种朋友的身份来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交流,从根本上将自己和学生心理距离缩短,不把教师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学生身上,鼓励初中学生能够大胆的表现出自身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也要相信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见解。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实施情境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主要通过创设出一种虚拟或者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将学生情感激发出来,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认知,很好的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延长学生自身对于政治知识有意的注意时间,进而能够达到我们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这一个最终目的,还可以使初中学生在一个优美的情境里面受到一定的感染和熏陶,塑造出学生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进行培育。长久以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都很低,其趣味也很淡,过去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主要以学生听、教师讲以及教师为中心作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够保证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加不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初中政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将这一个问题改善。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创新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宽松、民主以及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在一个友爱并且平等师生关系中,初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一定的感染,这样也就十分容易将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进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大胆和自主的进行探索,因此,想要為初中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宽松以及民主教育教学环境,初中政治教学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积极采取开放式体验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学内容比较开放,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同样开放,这样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主体验机会。在学生和教师一起进入到新课程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以一种聊家常话的形式来开展政治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情况,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结语:本文主要从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坚持师生互动、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实施情境教学以及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创新教学课堂组织形式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生果,冯在林.浅议新课程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4).
摘 要:作文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写好作文更是学生综合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石。而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困扰的难题,因此,作文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综合检查学生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如何抓好农村初中作文的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作文方面存在的现状
“作文难,怕作文,提起作文就头疼”“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已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口头禅。农村学校条件简陋,学生生活面窄,视野拓展有限,他们的想象理解多趋于简单化,在写作中题材狭隘,多犯假大空的通病,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中本身存在的不足。首先,农村初中不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如今,在农村中学大多数还是采取老一套的教法,讲---念---评的作文教学模式依然被奉为真理,依然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学生看,都是同讲评学生听。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教师布置作文时学生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使学生感到教师“要我写”“没有什么好写”又要“硬写”大脑一片空白,因而在作文中空话,套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语言贫乏,句式单调,结构模式化几乎成了学生写作的通。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语文教师由于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加上信息社会也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率先垂范,有良好的教学理念和心态,满腔的热情,致力于语文教学,要知道“志存高远”但也是“从足下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农村雷夫洛中学工作了几乎一辈子,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重视对教材教法的钻研,干出一番事业。又能发表几千篇杂文,散文的南师附中吴非老师,教作文就比一般人强得多,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的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等到满腹诗书了,有容乃大,自然会形成它包容万物的气象,自然会炼就披沙拣金的慧眼,到这般境界再指导学生写作,学生一定会写得更好。
三、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作文是一项艰苦而又极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组织好语言,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此时,必须使学生明确,无论是以后成为科技人员,领导干部还是工人,都需要书面表达。分析近年来各类考题可以发现一个共性,作文的比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写得一手好文章,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很好立足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今后的学习作生活将带来极大的方便。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不是不具备写作的先决条件,而是缺乏写好作文的必胜信心。此时,可向学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例如苏联高尔基,一个连学堂都没有正式上过的穷小孩,由于他爱读书,勤写作,最终成为一个大文豪。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长一个心眼,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并懂得联系生活实际,自发地去写作,定能写出出色的文章,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外,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要多加鼓励,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有一位差生,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一句话,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的作文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的文章。后来这位学生经过努力,终于能写出了一篇完整的作文来,这种表扬为主的方法是培养了兴趣,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四、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考察一下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们哪个不是从废寝忘食读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可读性强,语言规范优美,写法灵活多样,更有深刻的内涵和主旨,是学生练习写作文的典范,值得借鉴和模仿。因此,对于课本中的好词好句,名诗名言,精彩片段要摘录下来,背诵范文佳作,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厚积而薄发”信手拈来,文思如涌,笔下生花,消除对作文的恐慌感。
五、重视批改,上好讲评课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和寻找问题,并表述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教育则是活的,与时变化的。”因此,历史教育应该有活的品质。
1.转换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运用史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讲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我展示了当时人们创作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样一副对联,在略作赏析后,学生就发现,此联不符合对联创作规范,“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则对不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流的活动全部归纳出来。
2.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创新思维
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集在一起,形成知识线和知识面。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历史要求之间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点—线—面互动关系,形成系统。因此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零散的知识连点成线,整合成面。通过对知识的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表述、教师讲授的知识有独特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理解历史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从已知史实与结论推断、预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发散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体现。例如由古代人口流动向南迁移的特点,由开发地区移入未开发地区、政府行为等现象,可以推测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趋势是农村人口将流入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人口将出现西移现象的结论。
三、增加情感投入,实行民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参与,思维活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快乐的学习中自由地思考、积极地探索。一个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乐于动脑思考,以期待老师的赞扬,这样在其乐融融的师生间的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四、科学的评价和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推动力
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口头评价和表扬。这是最常见并被大部分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恰当、准确。恰如其分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量化积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程度给予量化,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自我思考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自己的思维途径或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或发扬。根据平时课堂上积分,进行单元成绩或者期中、期末总结,以一定比例计入单元成绩或期中成绩中去,这样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情况。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极投入,才能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更需要教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生成的适宜的环境。
一、引导小学生在想象中拓展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 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 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 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要把创造性想象渗入思维, 与分析、推理相结合, 才有完整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求教师用有效的途径去设置一些“空白”, 让学生用“想象”去填补,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 在一节练习课上, 我拿出一个大土豆, 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 把土豆煮熟后, 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 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 测出重量, 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 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 水上升的体积, 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 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小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新知, 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图形, 先让学生猜一猜,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 最后让学生操作验证, 看结论是否正确。这样设疑并引导学生猜想, 并验证结果, 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小学生创新
知识运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知识运用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 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于实践,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 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 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 并进行口算, 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 如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 逆向思维训练, 难题巧解,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 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小学生实践引导创新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 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 还要进行抽象、概括, 从中发展思维。所以,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 深化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手脑结合, 操作实验, 另外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 我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 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 能围多大的地?”然后让学生四人为一组, 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思维活跃, 效果很好。
五、通过数学课外活动引导小学生创新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 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 探索思考, 自我设计、自我解决,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总之, 在数学素质教学中, 数学老师应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 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 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小学生创新,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其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 从而为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音乐教学中创新】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6-21
如何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06-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06-25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10-12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0-30
小学音乐课中的重难点如何解决09-25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9-28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09-08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