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草原》教学实录三(精选5篇)
湖北武汉市崇仁路小学董琼
以下是相同的
老师:董老师看到大家很高兴,到,握手,老师说了几句话。
类。
老师:同学,今年夏天,老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回到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想看看吗?
玩草原风光。
老师:这个地方是什么?
健康:草原。
老师:今天,我们和老师一起去老挝先生描述的草原。请阅读主题。
阅读主题。
老师:这个文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草原的美丽?
健康:通过写草原风光和草原风俗来描述。
老师书国王,人
老师:请阅读第一段的第一段,同时阅读感兴趣的句子的大纲。
教师巡逻,提示阅读同时签注。
老师:请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的第一个自然部分。读出你的感觉。认为好的句子读了几次。
以下是相同的 老师:好吧,谁能为大家阅读?
阅读生活。
老师:还有谁喜欢这个?
再次阅读你的生活。
老师:什么是一英里的图片?
健康:...老师:来吧,看看自己读这句话,看一下双英里的感觉。
学生阅读。
请请同学读。
老师:我觉得,你再读一遍。
学生阅读。
教师阅读,生活重读,全班阅读。
老师:(黑板)你知道什么是广the的意思
健康:...老师:不用担心回答,没有写好句子。
健康:羊群一段时间...大花。
健康:......Cuise流......老师:这个孩子是真棒,突然找到现场的焦点写钢笔,老师也喜欢这句话,欲望什么意思?想要流动会流,为什么说轻轻地进入云端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谈谈。
老师:请为你说话。
健康:慢慢散布到周围
老师:什么是绿色渲染?
健康:...老师:你知道什么是颜色 ? 健康:绿色。
老师:你很准确,崔应该更明亮......绿色是丰富,绿色充满,绿色很重,这是Cuise流,请阅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图片?
健康答案。
学生阅读。
健康:草原和天空融合了草原明亮,充满活力。
老师:我想起一首诗,孤独的影子蓝色的天空做,只看到长江天空流。
阅读这些行...老师:你的阅读使老师感觉到草原。还有什么?
健康:我认为草原与波浪一样波动。
老师:是的,像一片绿海,你的演讲激励了我,我也想读。
(玩轻音乐,老师粉丝读)
老师:美容?谁想读?
阅读生活。
老师:每个人一起阅读。
学生阅读。
老师:我们必须这样阅读,不仅要阅读文本表面的意义,而且要理解心,感受体验,用想象力补充。
健康:我们在天空......老师:同学可以联系生活的场景去体验。今年夏天我去了草原,脚 刚刚踏进草原,覆盖着毛孔是开放的,老师虽然唱歌不好,但也不能帮助唱蓝天云浮.........老师:让我们读一下这首歌的故事。
学生阅读。
老师:(播放视频)...天空给草原鲜艳的色彩,小山给草原柔软的线条,牛羊是草原生活的活力,难怪老老老师写道(产生句子)
学生阅读:在这种状态......老师:你能用诗写这种情感吗?
精通写作。
健康:天灰,野辽阔,......那么美丽
老师:你是一个小诗人,很难去,会写得更好。
健康:......留下好的爱。
老师:爱这个词好多了!
健康:...老师:这个绿色的世界被染成绿色,这是一个双子和数千英里不是浩大的草原。
老师:学生,我们参观是陈巴尔虎旗,我们拿车......那是什么样的场景,听奔驰的草原上骑马,迎接客人。
老师:老挝先生是怎么描述的,自从阅读2-5自然节。同学,与你的阅读,以重现当时的场景。
学生阅读。
老师:老挝先生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
健康:满足我们和现场一起。老师:这就是所谓的热情好客,你想说什么?
健康:应该是第一个欢迎,然后好客,然后不要这样做。
(黑板)
老师:现在看看现场。
学生阅读。
老师:飞得很好,从哪里去体验什么?
健康:马跑得快!
健康:蒙古人温暖。
老师:为什么是彩虹?
健康:漂亮的衣服。
老师:像彩虹一样丰富多彩。
老师:看,蒙古人穿欢乐的服装欢迎遥远,想想如何老人,孩子,这是怎么样的邀请啊!如果你是客人,什么样的心情,读出来。
阅读这个句子来阅读这封信。
老师:我似乎看到马驰骋,快乐和快乐,显然 马在苍蝇,人在苍蝇,心在苍蝇,爱在飞。
老师:接下来,拿这个教训你喜欢你的句子的背。
师:同学们都知道猫头鹰吧, 谁来说一说, 猫头鹰有什么特点?
生1:猫头鹰专门抓老鼠, 帮助农民保护庄稼。
生2:猫头鹰在夜间捕食, 在白天睡觉。
生3:猫头鹰还有一个特点, 它之所以在夜间捕食, 是因为它有一双夜视眼。在漆黑的夜里, 常人无法看清任何东西, 但拥有这样一双眼睛, 就什么都能看见。
师:有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偶像就是猫头鹰。他生活的环境、他创作的文章, 都与猫头鹰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还画过猫头鹰呢!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生: (摇头) 不知道。
师:他就是鲁迅先生。他生活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 当时到处混战, 民不聊生,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环境里, 鲁迅担当起了重任——“抓老鼠”。
生:抓老鼠?
师:这可不是说他真去抓老鼠。这里的老鼠代指一类人, 你们知道是哪种人吗?
生:坏人。
师:对。鲁迅写文章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批判不为百姓做事的贪官污吏, 谴责他们冷酷无情的行为。
生:鲁迅写这样的文章, 他不怕被抓起来吗?
师:鲁迅写文章时, 用过一百多个笔名, 每次发表文章, 都换不一样的名字, 所以谁也不知道这些文章都是一个人写的。虽然那些胡作非为的高官痛恨这个骂他们的人, 可他们也没办法呀, 因为他们以为写这样文章的人太多, 根本抓不完。连大家熟悉的“鲁迅”这个名字, 也不是他的真名。
生: (惊讶) 鲁迅是他的笔名啊?
师:对。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他有几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都是以鲁迅作为笔名发表的, 所以大家就记住了他的这个名字。鲁迅去世后, 许多人来参加他的葬礼, 甚至有人为他的离去痛哭……
生:他的这些事情和猫头鹰有什么关系吗?
师:猫头鹰在夜里捕食老鼠, 漆黑一片的环境中, 它依然可以准确地发现猎物。鲁迅成长在中国最黑暗的旧社会中, 几乎所有人都被蒙蔽了双眼, 看不到中国的前途, 也对那些坏人坏事习以为常了, 但鲁迅却要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
生:原来是这样呀!所以, 鲁迅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作家, 把不好的事情都写出来。
师:其实, 鲁迅的志愿有过几次改变。鲁迅年少时,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许多无辜的百姓都丢了性命, 为此, 鲁迅立志要当兵。他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 要在战场上打跑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渐渐意识到, 中国缺少的不是士兵, 而是医生。当时有许多穷苦的人生了病, 却没有钱医治。于是, 鲁迅去日本学医, 希望可以帮助这些人。但在学医的过程中, 鲁迅明白了, 他不可能医治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 而拯救中国人肉体上的伤, 远远不能解决救国的问题。写文章的影响就是改变人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思想上进, 才能付之行动。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 全国人都能看到, 这样也会让影响力更大。于是, 鲁迅最终选择了为文, 当作家。鲁迅的几次改变理想, 都不是考虑自己, 而是为了国家。所以, 他才会如此伟大, 才会有那么多人尊敬他。
第一课时:几本书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你们知道题目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有怎样的区别吗?
生:写伯父鲁迅先生, 说明作者与鲁迅是亲人, 非常亲切。文章里写的事情也是很常见的日常小事。如果题目叫“伟大的作家”, 应该写鲁迅的大事。
师:对,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鲁迅先生, 就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而不是普通的伯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写的都是小事, 一个人的伟大, 也能从他做的小事中表现出来。下面, 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师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第一个自然段)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在第一自然段里, 有一句话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你们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开头的一句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 我的年纪还小, 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以为伯父就是伯父, 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师:一般每个段落的中心句都是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但是文无定法, 要细读课文, 灵活理解, 绝不能生搬硬套。这段话先写我以为伯父很普通, 他去世后, 我才发现他不一般……
生:“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是这句话吧?
师:对, 就是这句话。如果把这句话改成陈述语气, 就是“我的伯父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而这一段是说许多人都为鲁迅送行, 不认识的人也为他痛哭, 因为人们都敬爱他。请大家把“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画上横线, 下面作者就要透过一件件日常小事回答这个问题了。
(师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第二个自然段)
师:我和伯父谈起《水浒传》时,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通, 伯父笑着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如果你们读过鲁迅先生的杂文, 就会知道这句话很符合鲁迅的说话风格。鲁迅的语言通常都是话里带刺, 等被说的人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都会感到特别羞愧。
生:这句话是讽刺作者的。
师:不过, 鲁迅是善意的, 所以这话里的刺也是温柔的。如果直接批评孩子读书不认真, 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师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第三自然段)
师:伯父送我两本书, 作者特意提到了书的名字, 一本是《表》, 一本是《小约翰》,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特意写出书的名字吗?
生:这两本书是鲁迅写的吧?
师:你说得很接近。但这两部书不是鲁迅自己写的作品, 而是他翻译的作品。两本书, 都是非常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因为鲁迅自己写的文章不适合儿童看, 他就用自己宝贵的时间, 为孩子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你们说一说, 这体现了鲁迅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为祖国培养栋梁, 热爱祖国的花朵。
师:对, 鲁迅非常关心下一代。他自己的事情那么多, 自己也需要写很多文章, 却依然不忘记小读者们。所以爱戴他的人, 不仅仅有成人, 也有学生。鲁迅先生要改变当时中国人陈旧落后的思想, 他不仅关心大人, 也关心孩子。
(师继续读课文, 读完第二件事)
师:这件事, 我小时候读不懂, 心里还想, 鲁迅怎么这么傻呢, 走路也不看着点, 把鼻子磕到墙了。不过, 我现在明白了, 这句话是另一个意思。你们懂这句话吗?
生:我觉得是说鲁迅也像猫头鹰一样, 白天睡觉, 晚上工作, 所以他在夜里看不见路, 就碰壁了, 鼻子就扁了。
师:哈哈。看来, 你和我小时候一样, 没有理解这句话。我们刚才说了, 猫头鹰的眼睛在黑夜看东西, 就像我们在白天看东西一样清楚, 它有一双夜视眼呀。那, 鲁迅……
生: (恍然大悟) 哦, 我明白了, 是说虽然鲁迅能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但他生活的环境很艰难。
师:那你知道“碰壁”是怎么回事吗?
生:“墙壁”代表敌人, 所以他处处“碰壁”;还有可能是, 那些坏人不喜欢鲁迅写的文章, 他们不让鲁迅发表, 也不敢给发表。
师:你真聪明。鲁迅写的“碰壁”, 并不是指鼻子撞到了墙上, 而是说在生活中, 与黑暗势力作斗争遇到的迫害和打击。这是很可怕的, 但是鲁迅先生却把它当做了笑谈。你们说, 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呀?
生:乐观!勇敢!
师:说得好!但是, 我还要提一个问题, 鲁迅先生“碰壁”, 是为了自己吗?
生:不是!他是为了全中国、全社会, 才勇敢地“碰壁”的。
师:他不顾自己的安危, 一心想着全中国、全社会,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爱国!无私!
师:你们瞧, 餐桌上的一句笑谈, 深入分析, 竟然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鲁迅先生去世之后, 人们在他的身上盖了一面旗帜, 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第二课时:一只伤脚和一连串的动作
这篇文章里写到的第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没有直接说明鲁迅的性格特点, 而是用形象说话, 这一部分都是对故事的描写, 写得很含蓄。这些小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也是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
(师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第三部分)
师:“有一天黄昏时候,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十分阴暗。……最后深深叹了一口气”。请同学们读这一部分的第四自然段, 在文中画出爸爸和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时, 作者所用到的动词。
(生阅读课文、画动词, 师指导, 十分钟后)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他找到的动词。
生:跑、跟、拿、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师:你找得很全, 这些动词中, 有的是普通的动词, 有的却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是重点的动词。谁能找准, 并且解释明白?
生:“跑”这个动词, 说明爸爸特别为车夫着急, 不是慢慢走回去, 而是飞快地跑, 他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 即使是陌生人, 也很关心他们。
生:从“扶”字又可以看出来爸爸和伯父都特别关心车夫, 所以扶他起来。
师:旧中国时, 车夫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没人瞧得起他们。在当时鲁迅的社会地位却非常高, 是作家, 是教授, 他能对一个车夫这样关心, 说明鲁迅关心底层人, 他认为人的社会地位无高低之分, 人人平等。
生:老师, 下面的两个动词, “蹲”和“跪”, 是鲁迅跪着, 还是爸爸跪着呀?
师:这个问题真好, 你认真读一遍, 然后再想想。
生: (思考) 是爸爸蹲着, 鲁迅跪着吧?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鲁迅是文章的主角, 他应该更关心劳动者, 所以我猜, 一定是他跪着。
师:分析文章不是摸彩票, 靠运气, 要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写文章, 都是有语言顺序的, 这是同学们写文章时很少注意的问题。你们看, 这段话中, 开头写父亲跟着伯父拿着药出来, 在后面又写爸爸拿着镊子, 伯父拿着硼酸水, 无论是前面还是后面, 都是写爸爸的动作在前, 写伯父在后, 所以……
生:所以, 在这两个动作中, 也一定是前者是爸爸的动作, 后者是伯父的动作。
师:对呀!你们写作文一定要注意语言顺序, 这是非常重要的。鲁迅没有把自己当伟人, 无论什么时候都处处为别人着想, 对一个比自己社会地位低很多的人, 都会这样关心。从鲁迅给车夫包扎伤口的动作来看, 鲁迅对车夫充满了关爱。同学们在写妈妈照顾自己的作文中, 常常缺少这样的细节描写, 同样是写包扎伤口, 可从你们的描写中, 看不到妈妈对你们的爱。你们再写这样的作文时, 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师:下面, 请同学看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不明白车夫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气里, 光着脚拉车, 对爸爸和伯父介绍的话, 作者也不明白。当作者要求伯父鲁迅详细解释时, 伯父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个时候, 鲁迅心里在想什么?
生:这部分的开头, 写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街上的人那么多, 却没人注意到车夫, 没人帮助他, 鲁迅特别伤心和失望, 他当时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结合文章来说, 太好了。在这么冷的天气里, 车夫还光着脚拉车,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他没有钱买鞋子, 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
师:穷苦的人连吃饭都是困难的, 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再关心自己是否能穿暖了。鲁迅的这一声叹气, 是对车夫的同情。但是, 别忽略了叹气前面的“深深”二字, 有了这两个字, 含义就变得丰富而又深刻了。
生:他还在关心国家的命运。
师: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忧国忧民。这三件事, 件件与文章最后提到的中心思想有关, 我们继续来读课文。 (师继续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你们找到哪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了吗?
生: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师:请在这句话下面画上横线。现在, 我们已经在课文中画下了两条横线, 一句是开头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另一句是结尾的“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谁能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生: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生:之所以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生: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所以他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前面提出问题, 后面回答问题, 这是一篇文章中的首尾呼应。这篇文章里, 主要写了三件很平凡的小事。三件事分别写了鲁迅关心下一代, 关心国家, 以及关心穷苦人。从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 就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写这么大的人物, 要表达这么大的思想, 作者却选择了生活中最小的事来写, 寓伟大于平凡之中, 这种小中见大的方法, 值得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习。鲁迅在黑暗中寻找希望, 为别人带来光明, 他不愧是最伟大的作家。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 选择一些鲁迅的文章来阅读。
备课笔记
让一滴水永不干枯
让一滴水永不干枯,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的同学说, 把它放冰箱里冷冻起来。这一滴水被冻成了冰, 它就失去了水的活力, 就像大活人变成了植物人, 这是好办法吗?有的同学说, 把它喝进肚子里。太不幸了, 清澈的水, 要变成污浊的尿了, 这一滴水如果知道你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非愁死不可。有一个同学的办法最美妙: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是啊, 大海才是它的家, 它会开出翻滚的浪花。
由此, 我想到我们的生活。有人说, 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我说,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海洋。这个海洋是由不计其数的小水滴汇集而成的, 它们24小时永不停歇地在我们身边翻着筋斗、耍着花样儿跑过去。不知道是因为它们太机灵, 还是我们太麻木, 我们总是抓不住它们, 总是一脸茫然地说:“它们在哪儿呀?我没看到呀。”为了让你变得机灵起来, 老师或家长给你下达了任务:写日记。日记也是一个海洋, 一个永不干枯的海洋。只要你把生活中的一滴水装进去, 它就变成永不消失的浪花, 无论你什么时候翻开日记, 都会看到它。别以为今天没发生什么大事, 就写不成日记了, 非得缠着家长带你去滑雪, 滑雪回来就可以写了:“今天, 爸爸带我去滑雪了。冰雪大世界真好玩儿, 我玩得真快乐。”兴师动众滑了一场雪, 只换来日记本上可怜巴巴的两句空话, 你根本没抓住晶莹的水滴, 只捞起了白色垃圾。
最棒的日记不是写这些大而空的事儿, 而是写那些小而实的事儿。比如清晨你推开窗户, 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就这简单的一呼一吸, 行了, 够写一篇日记的了;再比如清晨你推开窗户, 呼吸到呛人的烟气雾气和尾气, 你赶紧关严窗户, 就这可怕的一呛, 好了, 又够写一篇日记的了。美好与恐怖, 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 让它在你的脑海中酝酿, 让自己的心中有话要说, 不吐不快, 这才是写日记的目的, 要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 在平凡中发现精彩, 在黑暗中捕捉闪光, 在大海里捧起浪花。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生:行。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师:谁还有问题?
二、检查预习
三、理清文脉
四、精读感悟
五、背诵积累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
生:草原
师:怎样的草原?
生:美丽的草原。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通过这首歌,我……
生1:通过这首歌,我感受到了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草原。
生2:通过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无边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与骏马。
……
师:歌中被誉为天堂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大草原。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板书课题)
师:课前预习了,生字会写吗?拿出纸和笔来,同位间左右分组听写。左边的同学写“迂回”、“玻璃”,右边的同学写“衣襟”、“羞涩”
生:(左右分组,分别听写)
师:对照着课本,同位间互相批改。
生:(同位之间对照课本互相批改)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涩”字,来跟着老师书空,注意这几个部件的位置及写法。
师: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
师:大家认真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还要边听边思考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把“蒙古包”的“蒙”字错读成了二声。
师:同学们,“蒙”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顺势标出三个调号)谁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板书:蒙)
生:“瞎蒙”、“蒙人”读一声
生:“蒙冤”、“蒙受”读二声
生:像“蒙古”、“蒙古包”、“蒙古人”都读三声
师:三位同学把“蒙”字的读音讲得很细致也很准确,请你们带领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领读,齐读)
师:书读了一遍,我们也随作者经历了一次草原之旅。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谁来读?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平淡的)
师:作者以这句诗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谁还想读一读?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声情并茂)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一看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蒙汉情深呢?
生:第五小节
生:第四小节也是
师:对啊,还有补充吗?
生:第二三小节都是
师:经过共同努力,终于都被大家找出来了,文章第二至第五小节都是写了“蒙汉情深”。
师:那么就剩下第一小节了。第一小节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草原景色
生:天涯碧草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从后半句诗中又提炼出了这四个字。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小节,边读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记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思考,批注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书本上也留下了你思考的痕迹,把你的想法在同位间交流交流,你会有更丰富的认识。
生:(同位交流)
生:我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句话中知道那儿的空气清新,天空明朗。
师: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板书:清新 明朗)
生:我知道了那儿的天空十分可爱。
师: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空气很清新,天空很明朗
生:我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中知道,最近几天我们这儿总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天空比我们这儿要好看得多。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对比就感受到差别了。“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咱也不说别处,就说我们滕州的天吧,是什么样子的?
生:灰蒙蒙的。
生:即便是晴天,也感觉天空昏黄。
生:阴沉沉的。
师:是啊,那里的天是多么可爱啊!你能把这样的天空读给大家听吗?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这里的清新与明朗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生:非常清新。
生:特别清新明朗。
师:看清楚,文中作者是用什么来形容的?
生:那么……那么……
师:同学们,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用两个“那么”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再找同学来读。(生更加投入读句子。齐读)
生:我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知道那儿一碧千里。
师:什么叫“一碧千里”?如果“一碧千里”不好理解,我说“千里一碧”你懂吗?”(板书:一碧千里)
生:千里之内全是绿色
师:“千里”就是指一千里吗?
生:不是,指很大的面积
师:“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的意思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能想到吗?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读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声情并茂)
师:是啊,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望不到边际,而且绿得那么实在。文中是怎样写一碧千里的景象的呢?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生:我还发现一处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把草原比喻成绿地毯,把羊群比喻成了白色的大花。
师:你很会读书,找出了这么美的一个句子,针对这句话谁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有了这些羊群草原显得更美了。
师:是啊,满眼的绿色也未免有些单调,有了这些羊群作点缀,草原就显得更加迷人了。你来带领大家感受一番吧?
生(美美地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其余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师:我请同学们再来仔细地读,细细地品。通过下面这段文字,你又领略了怎样的美景?
生:轻声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我感觉绿得很自然。
生:我感觉这绿色没有边际,一直伸展到天边。
师:班里有哪位同学学过国画吗?为大家讲讲“渲染”与“勾勒”。
生:讲解“渲染”与“勾勒”在国画中的技法。
师(范读):你脑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倾听范读,闭目想象画面)
师:这幅巨大的中国画是怎样的一幅中国画呢?
生:很辽阔。
生:很自然。
生:与天相接没有界限。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生:自然美。
生:温柔美。
师:现在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再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吗?(板书:柔美)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美美地读)
师:面对着可爱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如果你置身其中,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躺下打几个滚儿。
生:我想搬到那住不再回来了。
生:我想大声地呐喊
师:那么同样置身于其中的老舍,是怎样的感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有感情地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在作者看来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在反复品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书读到这儿,想不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景色呢?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找一个同学带领大家再来完整地用心感受一下这天涯碧草的美景。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停!文章开篇第一句,非常短,看似平淡,但意蕴丰富。请同学们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练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从“这次”知道了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来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更加动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感觉作者第一次见到了草原很兴奋
师:是啊,多年的愿望今天达成了,怎能不令人兴奋呢?
生(配乐朗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这段文字写得真好,不愧是大家之作。文章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让我们读来仿佛置身草原,时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这样的美文,我想很值得我们背诵下来。
课堂简评
这节阅读教学课是全市课改标兵评选中发现的一节好课,可圈可点处很多,主要是:
1.整体设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先进行整体感知,而后聚焦重要段落重要句子和词语,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本节课设计有整体感,许多环节非常巧妙,重难点解决有力。如,导入设计精心选择了腾格尔的《天堂》,歌声粗犷而动情,与本文感情基调一致,顺势引出草原。整体感知环节,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核心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反复诵读完成了全文内容的把握,提纲挈领,干净利索,举重若轻。
2.品词品句,于细微处见功底。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有三个词语抓得很准:“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引领学生体会文中的“那么”一词,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望不到边的绿色时,抓住“一碧千里”一词,并给出了准确的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千里”是虚指,指很大的面积。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教者备课的充分和学科素养的扎实。“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中的“这次”引出的时机很好,从词语切入把握全节文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品读到位,很有深度。
3.注重习惯养成,老师富有激情。语文课最有魅力、最有神的地方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从互动开始,老师便很用心用情,课堂评价富有机智又充满鼓励,营造出了和谐愉悦又富挑战的学习氛围。老师在第一次板书的时候说:“字是写给人看的,不管美观不美观都要写工整,写清楚。”这番话很有道理,值得学生铭记一生。更有意味的是,整节课每一次板书老师都很认真,并要求学生书空,与老师一起写。书写的规范和规范地书写就是从这些细节开始,教学用心可见一斑!
语文教学芳香满径,教者宋子忠正年青,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和执著。教学无涯,祝愿他创造出更多更富魅力的语文课堂!
编者按:《草原》一文为苏教版6年级上学期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绮丽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而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编者按:《草原》一文为苏教版6年级上学期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绮丽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而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草原放牧》,听音乐,编舞蹈,故事,发挥想象力。
能力目标:边聆听音乐,边从中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的魅力。
重点:通过《草原放牧》的学习,初步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之王琵琶的形状、音色、演奏姿势等音乐常识。
难点:体验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的情绪、速度、结构等音乐要素。
教师准备:教学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师范唱《鸿雁》 提问: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同学们你们对蒙古族都有哪些了解呢?
师:蒙古族不仅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有好吃的牛羊肉而且蒙古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非常勇敢的民族。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蒙族的乐曲《草原放牧》那么这个乐曲的创作背景有两个小姐妹就非常勇敢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她们的故事?教师讲《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二、(一)欣赏《草原放牧》
1、聆听《草原放牧》。
2、,《草原放牧》是协奏曲的第一部分音乐。
3、分段欣赏《草原放牧》,初步感受一种风格的两个主题的不同性格所表达的两种不同情绪。教学时可听一段议论一段。听听,议议。
欣赏引子:同学们听了引子部分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想象到了什么? 欣赏第一乐段:感受到小姐妹什么情绪想象到小姐妹在干什么?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欣赏第二乐段:感受到什么 ?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想象到了什么?
4、欣赏第一乐段并用线条把音乐表示出来。再欣赏第二乐段并用线条表现出来。对比两个乐段线条的变化进一步体验两个主题所表现的鲜明对比,复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表示。
5、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将对两段音乐的感受即兴编舞进行表演,表现出草原小姐妹的活泼可爱的形象。
学生分两组:一组表演,一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6、把主题曲调让学生多听几遍,并要求学生能记住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
7、初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8、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9、复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情景,编讲故事《草原
巡逻兵》。
10、学生自由结合编故事。
11、以《草原巡逻兵》作背景音乐,为学生讲故事作衬托。
三、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简单介绍民族乐器“笙”
的性能。
【小学课文《草原》教学实录三】推荐阅读:
草原小学课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05-3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9《掌声》教学实录10-11
小学课文夹竹桃原文06-02
蝴蝶泉小学课文原文06-06
小学课文《草虫的村落》说课稿09-30
小学课文秋雨的诗句有哪些10-22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要怎么上?10-26
小学课文神奇校车读后感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