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精选7篇)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1

数据流是实时的、连续的、有序的项的序列 (由到达时间隐含表示或显式地由时间戳指定) 。按照数据项到达的顺序, 将数据流完整地存储到本地是不可行的。流上的查询在周期性的时间上连续运行, 当新数据到达时增量式地返回结果, 此即所谓的长时间运行的、连续的、持久稳固的查询。

移动数据挖掘在数据挖掘技术系统中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 能够在移动环境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并且结合嵌入式设备发挥其在普适环境中的巨大作用。在2002年, 移动数据管理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 后来又召开了一次, 但两次会议的议题都是讨论普适环境这一特征, 讨论如何管理在该环境下的数据, 开发移动设备上的复杂计算程序并进行移动数据挖掘[1]。这一技术对于如何高效地运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数据查询效率与准确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数据流处理模型

1.1 典型的数据流处理模型

数据流的特性决定了数据流算法的核心是设计高效的一遍数据集扫描算法, 即当一个无限的数据流序列快速流入时, 要求仅在一遍数据扫描的情形下完成计算, 这就要在一个远小于数据规模的内存空间里不断更新一个代表数据集的结构 (概要数据结构, synopsis data structure) , 使得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根据这个结构迅速获得近似查询结果。图1显示了数据流处理模型典型架构[2]:数据流由数据处理引擎快速处理并实时更新保存在内存中的概要数据结构;缓冲器的设置在于对数据进行批量处理;模型的核心部分则是概要数据结构的设计, 在其帮助下, 我们可以在对数据一遍扫描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误差可控的近似结果, 这同样可用于海量静态数据的情况。

1.2 改进的数据流处理模型

本文参考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synopsis模型, 它的主要贡献是在内存中增加了缓冲池。如图2所示, 数据流在其中有两种流向, 一是被读入主存, 并采用特定流数据处理算法生成所输入流数据的概要数据结构;二是进入缓冲池, 用户可以访问缓冲池内的旧数据以实现对流数据的多次扫描。缓冲池内所存储的数据包括3部分:1.最近一段时间内窗口中所读入的数据元素;2.过去任意时间段内所读入的数据元素;3.过去某时间段内部分流数据所生成的旧的概要结构数据。[3]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改进, 引入容错机制和分布式处理结构。引入容错机制是为了避免异常事件后引起计算上的大量浪费, 充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系统必须在资源部分损失的情况下快速透明地进行故障转移, 对剩余可用资源重新配置并恢复需要继续执行的服务。分布式处理结构是为了将任务粒度细化, 也是考虑到移动环境和移动设备条件下的资源有限性。

如图3所示, 数据流输入后, 系统将会对其作出预处理, 分布式处理结构会将流数据分解为若干个流节点。这些数据流的分节点会做两种选择, 我们这里假设流节点本身有自检验系统, 它会判断自身是否运行良好, 如果运行没有问题, 不会产生阻塞之类的错误, 那就会直接进入梗概处理模型;如果自身无法判断或者发现错误就会进入容错机制, 容错结构会对它进行处理;如果处理完成, 经过调整可以进入下一流程且不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 容错机制会将其交给梗概模型, 如果无法解决其存在的错误, 则会负载脱落。这便是我们提出的一个进一步修改的数据流处理模型。

2 移动环境下的数据流挖掘

2.1 移动环境特征分析

移动环境不像PC具有充足的资源, 可以进行多次抽样: (1) PDA存储容量小, 无法保存太多数据; (2) 数据流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持续时间长; (3) 可能要求挖掘程序对数据流实时响应。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作出负载脱落的选择, 代价是牺牲准确性。

在移动环境下, 由于受到一些限制, 在系统设计和方法选择以及性能和资源之间必须慎重考虑。在移动环境下进行数据流挖掘有以下几个特有的挑战:资源限制, 无论是移动设备本身、CPU处理速度、内存、辅助存储器容量还是无线网络带宽, 远远比不上普通PC和有线网络, 因此, 希望智能实体具备资源感知意识;数据流同步, 由于移动挖掘的数据可能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数据流, 如果算法处理太慢可能会跟不上数据流的速度;通信成本, 无线网络是通过流量来计费的, 而且价格昂贵, 即便在将来3G网络普及之后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毕竟无线网络带宽仍属于有限资源;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移动性、协作性给数据管理提出难题, 无线网络和便携设备在位置迁移的同时需要保持用户与数据服务器的连接, 保证数据交互的一致性。在一些应用中, 还要求移动代理具备地理位置意识[1]。

2.2 移动环境下数据挖掘算法研究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就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 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的功能包括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等。[4]基于任务处理模型,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有决策树分析、滑动窗口、AOG算法等。

下面我们以AOG算法为例, 介绍在上述改进的数据流处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移动数据挖掘的具体思路和步骤。由于移动环境下的资源限制性, AOG (Algorithm Output Granularity) 算法使用三个因素使得挖掘算法能够适应于内存可用性。第一个因素是输入数据流的速率;第二个是算法输出描述的速率;根据数据速率和算法输出速率的历史记录, 可以计算出能够满足可用内存的预计时间持续期, 这是第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用来调整我们所谓的算法极限。这个极限能够根据挖掘技术来控制算法输出速率。如图4所示, [5]根据AOG运行的三因素, 算法极限能够控制挖掘算法的输出速率:数据相继到达并计算出其速率, 算法以一个初始极限值运行, 然后得到输出速率;极限值定期调整, 以根据三因素之间的关系来保存可用内存。

3 应用实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数据流挖掘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数据访问需求, 实现异构教育资源的共享化、一体化、个体化, 体现教育资源服务的集成。在用户对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访问的过程中, 就需要进行大量静态数据、单条或多条数流进行挖掘, 从而能够构建基于Web数据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开发有益于师生访问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既然整个平台是基于Web数据的, 那么就需要考虑其特点, Web数据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数据连续到达, 具有时间动态变化、快速变化和潜在无限的数据等特点, 因此本文谈论的就是如何将Web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而面对移动环境这样一个特殊应用场景, 更需要对挖掘算法等作出一定的技术处理和改进。

面向移动环境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访问模式是短信访问、数据查询等, 对其的研究分别从基于短信业务的处理模式、数据查询中间件、移动代理、Web Services等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 提出了移动环境下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挖掘的概念框架。如图6所示, 我们构建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挖掘流程。数据挖掘主要是将数据从执行系统中筛选出来, 减少冗余, 完成一系列的转换、结构改变和聚集处理:

(1) 当一批数据流进入系统时, 首先需要在确定好分析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预处理, 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数据集成、数据过滤和预处理。数据集成主要是将多文件或多数据库运行环境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 解决语义模糊问题和处理数据遗漏。数据过滤的作用是缩小处理范围, 增强数据辨别能力, 提高后续数据处理的质量。从而为最后的数据预处理做好基础工作。

(2) 经过处理的数据进入挖掘系统, 准备进行数据挖掘。首先是判断数据结构, 分清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 以此来选择挖掘模式。数据挖掘模式有多种。图中所列的聚合、序列分析和AOG算法只是简单举例, 具体如何选择还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处理。

(3) 结果分析是将通过上述系统处理得到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量化的分析, 区分和解释信息的有用程度, 并将此提交给用户, 如果结果不能让用户满意, 则还会返回到挖掘系统, 进行再一次处理。

(4) 所谓知识同化, 就是将得到的知识集成到所需的系统中, 如决策系统, 进而完成决策支持。[6]

4 结论

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数据挖掘理论的广泛应用、新一代3G和4G网络的到来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将大大推动移动数据挖掘的研究和应用。要大力发展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 加强教育服务质量, 就需要积极兼容最新技术, 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教育服务。教育公共资源的服务应该面向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内容服务、用户整合服务等多层次意义上的整合服务等多方位、立体服务体系,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能够有效地实现数据、信息和资源的全面集成。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数据流挖掘系统的处理模式和关键技术与算法, 然后研究了移动环境下的数据流挖掘技术, 分析了移动环境的特征, 讨论了移动环境下的算法, 并以AOG算法为例, 介绍在改进的数据流处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移动数据挖掘的具体思路和步骤。最后, 介绍了移动环境下数据流挖掘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阐述了移动环境下数据流挖掘技术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中的工作流程, 以达到优化系统, 提高数据查询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数据挖掘,移动环境,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邓维维, 彭宏, 郑启伦.基于数据流的移动数据挖掘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1) :5-10.

[2]Babcock B, Babu S, Datar M, et al.Models and issues in data stream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CM SIGMOD-SIGACT-SIGART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 Madison, USA:ACM Press, 2002:1-16.

[3]M Gelfond, V Lifschitz.The Stable Model Semantics for Logic Programs[C].In:Proceeding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gic Programming, Cambridge, MA, MIT process, 2003:99-108.

[4]龙银香.移动计算环境下的数据挖掘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21 (7) :35-40.

[5]Gaber, M, M., Krishnaswamy, S., and Zaslavsky, A.On-board Mining of Data Streams in Sensor Networks, a book chapter in Advanced Methods of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Complex Data, Springer Verlag, 2005, pp.307-336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2

这已不是新华保险志愿者第一次来到韩秀坤老人家了。自从2011年5月新华保险成立理赔关怀公益志愿服务会以来,像叶、韩二老一样得到公益关怀的客户越来越多。

在开展“理赔关怀”公益服务的同时,新华保险还推出了新一代移动理赔平台,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理赔服务。

率先发起“理赔关怀”

2008年,叶、韩二老的儿子购买了新华保险产品。2012年3月,二老的儿子不幸患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让二老陷入悲痛之中难以自拔。本来就因病住院的叶昌老人病情也随之加重,韩秀坤老人又不慎摔倒骨折,接二连三的不幸让二老的生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得知此事当天,新华保险就开通了绿色通道,将理赔款送到了二老手上,并第一时间将他们列为理赔关怀公益志愿服务对象,在理赔服务之外送上更多人文关怀:新华保险志愿者看到两位老人手中还有其他公司保单不知如何处理时,主动帮助准备理赔资料、联系理赔事宜;由于二老年事已高,对独子生前的银行账户无从记起,新华保险志愿者积极与银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帮助二老解决了难题;新华保险理赔志愿者多次登门探望二老,平时更通过电话嘘寒问暖。由于病痛和丧子双重打击,不久之后叶昌先生也离开人世,留下韩秀坤老人孤苦伶仃无人陪伴。新华保险的志愿者们几乎每周都去探望老人,以期能给老人饱经伤痛的心带来一丝慰藉。

据新华保险运营总监、理赔关怀公益志愿服务会总会长陈正阳介绍:“在人们的印象里,保险公司的保障和服务从理赔款交给客户之后,就画上句号了。实际上,这些发生过赔案的客户,或许正是格外需要关爱和帮助的群体。因此,我们在业内率先发起理赔关怀公益志愿服务,针对理赔过的特定客户群,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对象进一步延续保险保障结束后的关爱,从点滴微公益做起,持续体现新华保险‘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彰显保险行业弘扬大爱、提倡互助的社会责任感。”

新华保险理赔关怀公益志愿服务会的服务对象为在新华保险购买保险并理赔给付结束的客户群体中,仍需社会扶助的符合特定条件者。特定条件主要界定为罹患重大疾病、慢性病、身体伤残,或受益人为未成年人等。服务会志愿者由新华保险的理赔查勘人员、自愿加入的新华保险在职业务员、其他岗位员工或社会人士组成。活动形式包括一对一的服务行动和团体主题活动。

新华保险理赔关怀公益志愿服务会建立了规范的培训和管理制度,制定《新华理赔关怀公益服务志愿者行动指南》,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特别是吸纳了热心志愿服务的业务员群体,强调服务的公益性质,有助于提升保险从业人员道德水准,积极传播回归保险保障本原的从业理念,消除销售误导。

据初步统计,服务会成立以来,在第一阶段试点期间共有1083名新华保险员工和业务员自愿加入,覆盖受益群体2544人次。后续新华保险将组织向全系统推广。

移动理赔平台二期上线

继年初推出3G移动理赔服务平台后,新华保险持续研究通过智能手机及通信技术与核保核赔业务对接,进一步延伸理赔服务内容,提高理赔效率。近期,移动理赔平台二期已按计划上线,并相比一期项目新增三大特点,新华保险VIP客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更易、更快、更关怀的理赔服务。

第一个特点是大额也能赔,移动理赔二期平台上线后,理赔金额将不再局限于2000元以下,责任清晰、材料齐全的大额理赔也可以通过手机短时内赔付。客户吴先生就对此深有感触。吴先生的父亲于2009年9月购买了新华保险红双喜新A两全分红保险,不幸于今年9月14日因病身故。得知消息后,新华保险理赔人员迅速上门慰问,并协助客户收集理赔材料。通过3G移动理赔电子手机办理理赔后,6400余元理赔款迅速汇至了吴先生的银行账户。从理赔员上门到汇款到账,整个过程仅用了27分钟。吴先生惊讶地赞叹道:“新华保险的理赔速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个银全覆盖。此次服务升级之后,移动理赔将适用于新华保险所有通过个人代理人和银行销售的险种,除移动理赔一期平台即可进行的医疗理赔案件之外,投保重疾险、防癌险等险种的VIP客户也可以享受“3G移动理赔”服务。该服务成功克服了医疗险以外复杂险种通过移动设备赔付的技术难题,扩大了移动理赔的服务内涵,增加了移动理赔的受益客户群和客户人数,使所有新华保险VIP客户都能获得方便、快捷、贴心的理赔。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3

(1989年11月7日 能源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颁发)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下称《安全管理规定》),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和油(气)生产设施(以下分别称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必须建立健全包括安全组织、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应急程序、事故处置等项内容在内的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的经理按照作业者的指令,对本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安全生产负责并保证全体人员了解和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及本安全管理规则。

第三条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的危险区域的划分与标示要求。

3.1 危险区域划分的标准范围:

3.1.1 0级危险区:产生、积聚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持续或长时间存在的区域;

3.1.2 I级危险区;在正常生产时,有可能产生或积聚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的区域;

3.1.3 II级危险区:不太可能产生或积聚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即使可能,也是存在时间较短的区域。

3.2 上述划分的危险区域应准确的标明在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操作手册的附图上。

3.3 对于任何通往0级危险区域的通道口、门或舱口,应在其外部标有红色的清晰可见的中英文“危险区域”(“Danger Area”)和禁烟、禁火及禁带火种的标志。

第四条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都应建立动火、电工作业和在容器、管道或狭窄而具有燃烧、爆炸条件的窨内作业许可制度。

4.1 在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实施以下作业时,必须由主管施工的负责人提出施工书面申请,申请书上应写明作业的性质、地点、期限及为避免事故应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经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批准并下达作业通知后方能进行。必要时,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派安全监督人员到作业现场进行监督:

4.1.1 焊接、气割或其它动火作业;

4.1.2 带电作业或临时用电;

4.1.3 在通风不足、缺氧或需稀释、排除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的管道或狭窄空间场所内作业。

4.2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应向主管施工的负责人签发含有以下内容的作业通知单:

4.2.1 作业内容;

4.2.2 有关检测报告;

4.2.3 作业要求;

4.2.4 应遵循的安全程序;

4.2.5 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和应具备的安全设备;

4.2.6 作业通知单的有效期限;

4.2.7 钻进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及主管施工的负责人签名。

4.3 主管施工的负责人接到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的作业通知单后,应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并制定检查程序后,方准进行作业。

4.4 若施工期间,施工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先暂停施工并立即报告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得到指令后方可继续施工。

4.5 主管施工的负责人应在作业通知单上填写完成时间、工作质量和安全情况,并将签署的作业通知单交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保存至少1年。

第五条 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和安全演习。

5.1 凡登临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人员应得到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5.2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或其指定人员应对临时或初次登临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人员,在登上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后,开始活动前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明确救生设备位置,警报信号,应注意的事项和应急措施等项事宜。

5.3 在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连续逗留15天以上(含15天)的任何人员,必须按《安全管理规定》第六章第二十八条的要求,持有“海上求生”、“救生艇筏操纵”、“船舶消防”、“海上急救”培训合格的有效证书,并应接受直升机遇难水中求生技术的培训。

5.4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船长、轮机长,钻井监督,钻井工程师,水下器具工程师,钻井领班(队长),设备监督,采油监督,操作长(采油工程师),维修长(机械师),电器师,仪表师和司钻等人员必须经过相应业务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并持有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职务证书或任命书。

5.5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的经理、钻井监督、钻井工程师、水下器具工程师、钻井领班(队长)司钻、副司钻和井架工都必须经过定期的油(气)井井控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合格有效的井控证书。

5.6 钻井平台经理和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船长、稳性或压载工程师和操作人员应经过稳性计算和压载技术的培训,并持有培训合格证书。

5.7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救生艇操作负责人应学习并熟悉与直升机作业有关的消防、救生规则及程序。

5.8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直升机起降作业管理人员应学习和熟悉与直升机作业有关的消防、救生规则及程序。

5.9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的无线电报务员、医务人员都必须经相应的业务培训,并获得其主管部门颁发的职务证书和资格证件。

5.10 其它特殊工种的操作人员如吊车司机、电(气)焊工、电工、锅炉工等,必须按国家

规定进行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获得操作合格证书。

5.11 未获得5.3至5.10条款所规定的培训考核合格证件者,不准上岗操作或从事相应的工作。

5.12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应规定各项应急训练或演习的时间间隔及内容。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应保证按其规定实施,并将每次训练或演习的情况记录在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工作日志本上。

应急训练或演习,应不超过以下的时间间隔:

消防演习:每倒班期一次;

弃船演习:每倒班期一次;

井控演习:每隔7天一次;

人员落水演习:每年至少四次。

经预测如有出现硫化氢的可能性,应进行防硫化氢演习。

第六条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所有通往救生艇筏、直升机平台的应急撤离通道,应设置明显标志并必须始终保持畅道。消防设备与危险区域之间的通道必须保持畅通。

第七条 起重作业

7.1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按起重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不准违章作业。

7.2 每一起重设备都应明确标示:安全起重负荷或检验限定的安全起重负荷;如果为活动吊臂,应标示吊臂在不同角度时的安全起重负荷。

7.3 按照起重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加强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起重设备的安全装置如刹车、限位器、起重负荷指示仪、报警装置等,安全、准确、灵活、可靠。

7.4 起重机及吊物附件,应按规定时间进行检验,并记录在起重设备检验簿上。吊机钢丝绳应按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及更新。

7.5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用于装卸货物的集装箱,应按规定进行检查,并标明检验日期,无标明检验日期,或超过规定检验期限的集装箱,应在检验合格后方准在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使用。

7.6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吊篮作业应符合以下要求:

7.6.1 应严格限定安全吊装的人数,乘员必须按规定穿救生背心或救生衣;

7.6.2 必须制定乘用吊篮的安全规定及紧急或特殊情况下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7.6.3 吊篮只准用于起吊人员及随身物品;

7.6.4 应专人负责吊篮的维护、检查,经常保持完好和随时可用的状态,若超过出厂规定合格的使用期限,必须经鉴定合格后方能继续使用;

7.6.5 当风力超过15米/秒和(或)影响吊篮安全起、放并威胁人员安全时,应停止吊放;在紧急情况下,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有权进行处置;

7.6.6 用吊篮起吊人员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先将吊篮移至水面上方再升、降,并尽可能减少吊篮的回转角度。

第八条 高处及舷外作业

8.1 高处及舷外作业人员必须按有关安全规程系戴安全带和穿救生服,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能进行作业。

8.2 遇有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人身安全无保证时,应暂停高处及舷外作业。

第九条 危险物品的管理

9.1 在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任何放射性、腐蚀性、有毒或易燃易爆及任何须在压力大于大气压的条件下储存或使用的危险物品,必须存放在远离危险区和生活区的适当地点和容器内,并应将存放地点和位置,清晰、准确地标在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操作手册的装置附图上。任何人不准在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私自保存上述危险物品。

9.2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应有专人负责危险物品的管理,并有清楚的危险物品增加、消耗、使用的记录。

9.3 在通向存放上述危险物品的道口、舱口处应用清晰可见的中英文“危险”(“Danger”)标示。

第十条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直升机起降的管理

10.1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应有一名由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指定的为该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服务的直升机起降联络负责人,负责指挥该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配合直升机起降的所有人员和与直升机起降的有关工作。

10.2 除特殊情况下,直升机在与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建立联络之后,并得到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准许后,方可在该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起飞或降落。]

10.3 在直升机与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建立无线电联络之后,无线电报务员应边疆监听来自直升机的无线电信号,直到降落为止。

10.4 当直升机机长或机组人员提出降落要求时,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经理或直升机起降联络负责人应向该直升机提供风速、能见度、海况等有关的数据与资料。

10.5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应配备与直升机起降有关且必须的日常及应急设备和工具并应注明中英文“应急工具箱”(“Emergency Tool Box”)字样。

10.6 距机场超过直升机安全往返行程用油量距离的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应按直升机在海上加油的规定,配备为直升机加油用的储油罐、检验燃油质量的设备及安全有效的加油设备。10.7 直升机在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起飞或降落前,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直升机起降联络负责人应按直升机起降安全规则做好一切安全准备工作,包括:

10.7.1 清除直升机平台的障碍物、易燃物和冰、雪、海水等;

10.7.2 检查直升机甲板安全设施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包括灯光、防滑网、消防设备、应急工具等;

10.7.3 停止紧靠直升机平台的吊车作业及在直升机平台甲板附近15米范围内的明火作业;

10.7.4 禁止与直升机起飞或降落等无关的人员靠近直升机平台附近;

10.7.5 消防人员做好准备,守护船靠近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待命;

10.7.6 在直升机机组人员开启舱门后,直升机起降联络负责人方能指挥乘机人员上、下直升机,装卸品或进行加油作业;

10.7.7 在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排放天然气或进行射孔或试油燃烧作业时,未经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禁止直升机靠近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

第十一条 劳动防护

11.1 钻进平台和生产设施上每个工作人员或作业人员都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1.2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的工作场所,应按设计或有关安全规定配备劳动防护设备,定期进行检测,创造安全作业条件;

11.3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职业病患者及时予以保健治疗。

第十二条 医务室

12.1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必须配备具有基础医疗抢救条件的医务室及合格的医务人员; 12.2 医务室应按有关规定配备常用药品、医疗器械、病床、急救药品、氧气等医药和医疗设施;制定疫情、病情的报告、管理和卫检验制度及应急抢救程序。

第十三条 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的各种设备都应符合以下安全要求:

13.1 符合国家或能源部颁布或认可的安全规范和要求,具备出厂合格证书或安全检验合格证书。

13.2设备上应按规定标准对裸露而危及人身安全的运转部分安装护罩或其它安全保护装置;

13.3 建立设备运转记录和对设备的缺陷或故障的记录报告制度;

13.4 制定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定期强制维护、保养和检验的制度以及定人定岗管理制度;

13.5 禁止设备带“病”运转。

第十四条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的救生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

14.1 所配备的救生艇、救助艇、救生筏、救生圈、救生衣、防寒救生服等生设施及其属具都必须是符合“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要求或经过能源部认可的船级社认可的类型。14.2 配备的数量应达到:

14.2.1 能容纳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总人数的全封闭机动救生艇,能容纳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上总人数200%的全封闭机动救动艇。

14.2.2 能容纳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总人数的气胀式救生筏。

14.2.3 至少配备8个救生圈,每只救生圈上都应拴有至少30米长的救生绳索,其中

4个救生圈必须带有自动烟雾信号和自亮浮灯,两个救生圈带自亮浮灯。钻井平台和生产设施上的救生圈应合理分布。

14.2.4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的每一人员应至少配备一件救生衣。另外在救生艇登艇处配备艇内定员50%的救生衣。在工作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救生衣或救生背心。在寒冷海区应为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的每一人员配备防寒救生服。对临时登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人员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救生衣。

14.3所有救生设备都应按规定合理存放,有利于使用和应急,保养良好、定期检验,并应在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总布置图上标明存放位置和撤离通道。所有设备都应写上该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的名称。

第十五条 钻井平台或生产设施上的消防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

15.1 应按国家颁布或认可的类型配备消防设备和装置。

15.2 应设备自动和手动火警及可燃气体探测与报警系统,总探制室内设总的探测、报警及灭火控制系统;

15.3 至少应配备两套消防服装,包括带护目镜的头盔、防火服及防火皮靴等,至少配备3套带气瓶的呼吸器;

15.4 所有的消防设备都应存放在易于取用的处所,并始终保持完好状态,防止受到损害,定期检查、更换、补充灭火药剂、药粉、气体等,并应有记录标签。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则的责任者,安全办公室将按《安全管理规定》第八章有关条款进行处置。

第十七条 有关海洋石油作业中的井控、硫化氢防护、守护船、放射性及爆炸性物质、租用直升机和伤亡事故等专项管理要求,安全办公室另行制定相应办法和规则。

第十八条 本规则解释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4

《规定》提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履行“六项义务”:

一是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二是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对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内容的,视情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

四是依法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

五是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不得制作、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序;

六是记录用户日志信息,并保存六十日。

1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

问:请您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背景。

答: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对提供民生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应用商店上架的APP超过400万款,且数量还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少数APP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暴力恐怖、淫秽色情及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有的还存在窃取隐私、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等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社会反映强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是本着为民、便民、惠民的宗旨,加强APP信息服务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问:网民反映,一些应用程序传播暴力恐怖、淫秽色情及虚假谣言等有害信息,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亮剑”。请问《规定》对APP信息内容管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为此,《规定》提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履行“六项义务”:

一是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二是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对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内容的,视情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四是依法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五是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不得制作、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序;六是记录用户日志信息,并保存六十日。

2 未经同意APP不得调用手机权限

问:据了解,有的APP随意调用手机权限、侵犯用户隐私、发布虚假广告,甚至存在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等行为。用户对此深恶痛绝,请问《规定》提出了哪些针对性措施?

答:《规定》针对用户个人信息及合法权益保护明确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依法保障用户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不得捆绑安装无关应用程序。

3 “APP超市”应对应用程序进行审核

问:现在,用户大多是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程序,对这种“APP超市”,《规定》明确了哪些责任?

答: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应用程序提供者履行“四项管理责任”:

一是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审核,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二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保护用户信息,完整提供应用程序获取和使用用户信息的说明,并向用户呈现;三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信息内容,建立健全安全审核机制,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四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应用程序,尊重和保护应用程序提供者的知识产权。

4 设置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问:目前,移动政务蓬勃发展,请问《规定》有何倡导性意见?

答:《规定》明确提出,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推进政务公开,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问:有网民表示,在发现不良信息或举报不良应用程序时,经常遇到投诉无门或举报无果的情况,《规定》对此有何要求?

答:《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公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或投诉举报不畅的,可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举报(举报网址:www.12377.cn,举报电话:12377,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链接:

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应用程序提供者履行“四项管理责任”:

一是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审核,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二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保护用户信息,完整提供应用程序获取和使用用户信息的说明,并向用户呈现;

三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信息内容,建立健全安全审核机制,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开募捐平台服务,是指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或者发布公开募捐信息提供的平台服务。

提供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的广播、电视、报刊、电信运营商应当符合《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规定的条件。通过互联网提供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由民政部指定,并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的条件。

第三条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在提供公开募捐平台服务时,应当查验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和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得代为接受慈善捐赠财产。

第四条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向慈善组织提供公开募捐平台服务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在公开募捐信息发布、募捐事项的真实性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发现慈善组织在开展公开募捐时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批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告。

第六条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记录和保存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复印件、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复印件。网络服务提供者还应当记录、保存慈善组织在其平台上发布的有关信息。其中,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相关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该慈善组织通过其平台最后一次开展公开募捐之日起不少于两年;募捐记录等其他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公开募捐完成之日起不少于两年。

第七条民政部门发现慈善组织在使用公开募捐平台服务中有违法违规行为,需要要求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协助调查的,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予以配合。

第八条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停止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的,应当提前在本平台向社会公众告知。

第九条鼓励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服务,对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信用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采集与记录。

第十条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发布求助信息时,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第十一条各级民政部门依法对慈善组织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发布公开募捐信息、开展公开募捐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慈善组织有违法违规情形的,由批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二条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提供的平台服务实施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三条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与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部门、电信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违法违规行为协查机制,强化协同监管。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解释。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6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实现“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技术体系架构, 促进各参与方在合理的商业模式下形成互惠关系和合作机制, 实现“终端共享、成本分摊、一卡通用”;有利于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融合线上线下支付渠道, 整合金融IC卡、互联网支付等优势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CA服务旨在解决4类认证关系:SE与受理终端、SE与公共服务平台及TSM平台、SE与支付应用和TSM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

一、移动支付CA现状

在电子认证服务业务开展的过程中, 涉及3个主体:CA机构和两个电子交易方。根据现实主体所承担角色的不同, 目前国内金融支付电子认证服务业务中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建设模式。

第一种是依照《电子签名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 (以下简称第三方CA) 。电子交易双方的电子签名认证, 由一个依照《电子签名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成立的、具备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的专业电子认证服务机构 (例如CFCA, China Financia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提供。

第二种是电子交易双方中的某一方 (多为网上应用系统建设运营方) 自己建立的一套CA系统 (以下简称自建CA) , 它同时承担着向另一方提供认证服务的角色。

以金融IC卡为代表的线下支付应用, 已经遵循PBOC金融行业规范, 采用第一种模式建立了一套CA认证体系, 即“CFCA根CA—发卡行CA—金融IC卡数字证书”三级结构。发卡行共享CFCA的根密钥并承担数字证书的签发, 金融IC卡内保存发卡行签发的数字证书。其主要不足在于:不同金融应用对应不同的数字证书, 但其作用是一样的, 均是对同一个用户的身份认证, 从而造成了数字证书的重复发放, 占用了大量空间,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以网银为代表的线上支付应用, 则采用第二种模式。各商业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网银业务, 采用自建CA并承担电子认证机构的角色, 向网银用户提供数字证书服务, 以保证用户的电子签名能够真正确定用户的身份。其主要不足在于:CA不统一, 用户需持有多个U-Key证书;CA建设重复投资, 且政策合规性存在疑问。

二、移动支付公共服务平台CA建设方式

移动支付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以上两类应用。目前以金融IC卡为代表的PBOC应用已经建立了基于CFCA的认证体系, 受理终端加载CFCA的根公钥。针对线上移动支付应用, 构建线上支付电子认证服务CA系统,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新建CA认证平台, 自主维护C A根密钥及签发数字证书;二是购买CFCA数字证书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无需建设CA;三是CFCA承建CA平台, 软硬件设施部署在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构, 由CFCA负责CA平台的运维管理;四是与CFCA合作, CFCA只负责根密钥的管理,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构部署其二级根, 承担数字证书的签发工作。

三、各种建设方式的利弊分析

(一) 方式一:自建CA认证平台

在技术层面, 自建CA认证平台具有以下优势。

1. 符合自主可控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战略。

严格贯彻《关于做好公钥密码算法升级工作的通知》精神, 构建基于SM2椭圆曲线密码算法的移动支付电子认证服务CA系统, 在移动支付中率先开展国密算法的应用, 无论是从保障信息安全还是促进行业发展来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高移动支付的运行效率。

将CA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同位摆放, 公共服务平台将数字证书的处理请求通过内部局域网发送给CA平台, 内部延迟小, 响应速度快, 能有效应对大并发的数字证书处理请求。

3. 安全自主可控。

自建CA拟部署在人民银行数据中心业务网, 业务网的安全等级较高, 技术防护措施完备,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合来看, 一方面自建CA具有不少优点, 另一方面只有工信部才具备对《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解释权, 自建CA的政策合规存在不确定性。

(二) 方式二:购买CFCA的数字证书服务

在该模式下, CA公共服务平台无需另行建设CA系统, 无需进行平台的运行维护, 无政策性风险,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 数字证书的购买费用较高。

随着移动支付的业务量不断增大, 上亿级别的数字证书需求量有可能成为现实, 长期来看, 购买数字证书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

2. 存在安全运行风险。

由于公共服务平台需要频繁处理与CFCA认证平台交互数字证书的请求, CFCA认证平台需要通过金融城域网与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网络节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对CA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风险点较多。

(三) 方式三:CFCA承建CA平台, 部署在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构

在该模式下, 无政策性风险, 由于CA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同位部署, 也避免了城域网带来的链路风险,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

CFCA为运营性CA, 需要盈利, 为支持CA平台的运营, 需要通过数字证书服务进行收费, 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还不确定。

2. 在管理与维护方面存在困难。

公共服务平台与CA平台分别由不同部门的管理员负责运维, 存在管理制度不统一、运行监控不统一、协调处理问题效率低等问题。

(四) 方式四:以CFCA为主根, 公共服务平台部署CFCA的二级根

CFCA负责根密钥的管理, 公共服务平台为CFCA的二级根, 并由CA平台签发数字证书, 无政策性风险。在移动支付产业孵化阶段中, 数字证书的服务是公益性的, 有利于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同时方便建立集中维护、统一管理的一体化运营体系, 通过优化流程, 促进运营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该方式也有以下不足, 需要投资建设CA的软硬件平台, 需要与CFCA进行商务谈判。另外, 因CFCA在社会中广泛发放数字证书, 存在业务不可控因素。

以上4种方式分析对比见表1所列。

四、综述

通过构建统一的移动支付电子认证服务CA系统, 使用唯一的CA认证中心, 实现TSM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与TSM平台、手机客户端SE与支付应用之间的相互认证, 将能够避免CA平台的重复建设, 避免数字证书的重复发放, 大量节省数字证书对手机卡的空间占用。

移动服务数据管理平台 篇7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

一、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短短两年间,微信凭借先期庞大的用户关系积累迅速发展壮大,超载了国内其他同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原本使用微博的用户转入到微信阵营,在社交类应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凭借着微信聚拢的高人气,高用户数,腾讯于2012年8月顺势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打造一个专属的微信公众账号,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信息这五种形式这用户推送消息。从这种意义上说,公众平台就是一个自媒体平台。由于申请门槛低,用户基数大,仅一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就迅速增长到百万级别,同时公众平以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围绕它的媒体、企业、开发者越来越多,微信俨然已形盛开个生态圈。

二、微信公众平台及其高级功能在国内力图书馆的服务情况

(一)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宣传与推广

截止2014年2月,以“图书馆”为关键词,在微信平台搜索相应的公众号,去掉名称重复且功能模糊的公众号,得到总数为107个,这个数量相对于我国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总量不说是非常少的。由此可见,虽然微信的用户众多,但国内的图书馆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公众平台来推广和营销自己。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兴的工具,正在被更多的图书馆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对于开通了微信服务的图书馆,笔者对其网站进行访问,调查是否在主页上向用户推广其微信公众号。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图书馆在网站主页对其微信账号进行了宣传,多采用设置微信图标、二维码扫描、弹窗等方式。

(二)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类型

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类型分为五大类:1.新闻公告:通知、新闻、公告。2.资源导航:数据库、新书/好书、期刊、讲座信息、活动预告、位置导航、活动预约等。3.自助查询:书目检索、个人借阅信息、图书预约、到期提醒、续借、催还、规章制度、资源与服务、联系方式等。4.交流互动:参考咨询、用户调查、意见征集、文摘评论、节日祝福、有奖活动、平台推广。5.其他:志愿者招募,员工招聘、失物招领等。

三、利用公众平台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优势

(一)全新的阅读体验与互动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支持图文混排甚至视频、音频等,功能新颖,操作便捷,成为大众喜爱的新兴媒介。利用仙信公众平台,图书馆可经常向用户推送通知、要闻、资源推介等图文资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用户的阅读范畴,吸引微信用户关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品牌知名度。

(二)信息推送快速及时

图书馆可用微信平台群发信息,用一般会在信息发送后的5分钟内,收到信息提醒,这相对于图书馆常规的书面通知,发宣传页、网站通知等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信息推送更加实时,有效。基本保证每一个人关注的用户都能收到,大大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传播效率。

(三)信息传递免费

微信公众平台完全免费,图书馆只需在微信公众平台主页注册,申请通过就可以使用平台的用户管理、群发信息、素材管理、编辑模式、开发模式等功能,将图书馆的品牌形象推广给海量的微信用,减少图书馆的宣传成本,这也符合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以微量的投入满足用户的需求,便于服务的普遍开展。同时,微信用户也只需付少量的网络流量费,相对手机短信、QQ、手机图书馆更加节省用户咨费。

四、公共图书馆微信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

微信管理的基础业务就是发布更新消息、回复评论、私信、与粉丝进行互动等。微信更新频率及发发微信量通常来说是成正比的。如果发微信越来越多,更新越频繁,读者就能在微信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的信息,自然粉丝数就会提高。做好本分是图书馆微信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一步,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一)抓住原创核心话题的关键。活动预告是公共图书馆原创微信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多举办读者感兴趣的,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对借助于名人效应的品牌活动的微信预告及宣传是增加粉丝数的不二法宝。

(二)拓展原创话题。图书馆的微薄信不能只局限于“活动预告”,“好书推荐”等专业话题,而应采用多种话题方式,增强微信可持续性和吸引力,比如通过“生活小常识”等轻松话题发布服务性内容,提升亲和力,增加粉丝数量。

(三)巧妙利用转发。除了进行根植于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原创,积极参与社会重点、热点话题的转发评论,同样可以增加发布数量,提升图书馆微信影响力。(新世纪图书馆.2.37-38)

(四)图书馆仅仅开通微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才多种渠道加强图书馆微信号的宣传与推广,这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用户,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宣传微信账号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线上包括在网站上设置图标或链接,在微信及其他社交网站上鼓励用户分享;线下可以在图书馆人流集散处设置醒目标志,在活动或宣传周中推广微信平台等。

(五)挖掘内部资源。可以通过策划“年度最佳读者”等微活动,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加公共图书馆的粉丝数,同时也促进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更容易达成理解和信任。

五、结语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企业,媒体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目标用户群发信息,争抢用户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图书馆应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和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积极采用微信平台作为信息服务营销工具,使拥有庞大用户数量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信息服务的必备利器。

参考文献:

[1]傅钰.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

[2]刘斌,王韦,杨文娜.微信公众平台高级功能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应用与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14(11).

上一篇:2024年医院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给远方陌生同学的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