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教学设计(共16篇)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 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觉得“互为”就在身边,对于理解关键点,就能引起共鸣。
在练习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 1 的倒数是1 错误的情况。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1. + 表示9个( ) 加上1个( ),和是10个( ),就是( )。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才能相加减 。
3. 、 和0.9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后,又剪去米,还剩下( )米。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它与1 的差是( )。
6.0.06里面有6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0.027里面有2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7.米比( )米短 米 ,比 米长 米的是( )。
8.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二、判断。(8分)
1.一根电线用去 ,还剩下米。 ( )
2.1米增加它的就是1米,3米增加它的就是3米。 ( )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
4.8米的等于1米的。 ( )
三、选择。(10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1 C.--=0
2.18米的与( )米的一样长。
A.6 B.30 C.15 D.20
3.两袋相同的奶粉,第一袋吃了,第二袋吃了千克。两袋奶粉吃掉的( )。
A.一样多 B.第一袋多 C.第二袋多 D.无法比较
4.哥哥的糖果比弟弟的多,那么弟弟的糖果比哥哥的少( )。
A. B. C. D.
5.把10克糖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那么糖占水的( )。
A. B. C. D.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
+ = + = -=
+ = - = - =
五、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2.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3.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二、认识倒数
1.打开书57页,看书上的数形图,让学生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几组数,他们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交流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教师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
换位置即可。
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做“试一试”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学生读题,说一说25分之8的含义及怎样列式,并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第四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提出问题并解答,同学评议
板书设计:
倒数 互为:……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驻小 杨晓霞
2013年4月8日
《倒数》教学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几个字,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 = ”,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这时,我及时将这种写法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倒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倒数的求法,理解“互为”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 倒数的学习适合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从特点出发认识倒数的意义,再从倒数的意义到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2、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字谜: “吞”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吴)“呆”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杏)
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
二、倒数的意义
(一)分子和分母颠倒的特点
1、举例:比如倒过来就变成,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2)。那么8倒过来是多少?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把他们写在本上,看1123321221谁写的又对又快,开始!
2、指名汇报(同时选择性板书)
3、观察每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颠倒过来,同时板书)
4、起名字:能根据这个特点,给这些数取个名字吗?(倒数)
5、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倒数。
(二)探索倒数的意义:
1、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举的每组数字乘起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生1:每个算式的积都是1。
生2: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师:那么,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倒数吗?(师指名回答)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 =1,我们就说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 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成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 ***1生1:互为是互相的意思。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比如× =1,不能说 是倒数或 是倒数。
师:像这样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你能再说出几组吗?(指名回答)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三)探索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写出4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⑴、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⑵、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如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综合练习,强化新知。
1、完成数学书第24页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填空。(课件出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3)23的倒数是(),9的倒数是()。1001221122134(4)0.8的倒数是()。
(5)×()=1=()×7=1×()=0.3×()=()×()
3、判断。(课件出示)
(1)因为1/3 的的倒数是3,所以3是倒数。()(2)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乘积是1的几个数互为倒数。()(4)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5)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
(6)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四、总结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1a35板书设计:
倒数
2312×=1 ×=1 分子和分母颠倒过来 322187115×=1 ×=1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11587341的倒数是 4的倒数是 434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年级数学一共七个单元,但是重点知识分为三块,一是计算类:小数乘除法和解简易方程;二是图形面积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三是问题解决:小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把知识分类也能让学生明了本册学习的重点内容,在练习时能对症下药,即题目到底是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面对一些陌生的题目时也不会手足无措。
二、多训练计算。
本学期的计算占的比重相当大,于是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计算法则,会计算每种类型的题目。最近一个月我每天会让学生做六道计算题。虽然让学生练习了,但是我做的并不好,检查不到位,只是让小组长把这个家庭作业落实,学生纠错率不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准备在课代表以及小组长的配合下,每天不定时抽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并掌握每个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大程度的在基础计算上让学困生得分。
三、把每班学生按不同程度分类。
优等生、中等程度的学生、学困生。在复习时有所侧重,优等生在掌握基础题的同时,多做一些拔高的习题;中等生能够把基础知识、概念、计算做的非常扎实,拔高题并不做要求;学困生是个大难题,他们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厌学情绪,多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乐趣是重点,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基本的小数乘除法、简单的方程,一定要重复训练,对他们进行模式训练,记忆为主。
“一帮一计划“也有所改动,原来优等生带学困生,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给学困生讲题时,极其不耐烦,总是听到有人抱怨认为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影响很不好,于是我大胆决定,让优等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带学困生,这样差距小一些,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些,而且发挥中等生的作用,一方面避免了有些中等生听不懂装懂,理解知识不透彻的坏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别人他也能体验成功,对自身提高很有帮助。
最后,复习一定不要只顾做试卷而脱离课本,且不说期末考试的题目都是书上例题的变形,更重要的是课本上的习题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不会超纲,有代表性,对于学生理解定义、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公式, 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 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 今天, 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 (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 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 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 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 一圈过后, 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 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 你们认为呢?) (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 可怎么做? (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 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生:边长×4=周长) 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 验证猜想发现
(一) 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 课件出示3个车轮.
2. 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 猜一猜, 谁滚动的路程最长?
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那你认为什么是圆的周长呢? (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 周长越长, 直径越短, 周长越短)
(二) 自主探究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1. 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 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 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 (同桌交流方法)
3. 指名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同学们都是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圆片的周长, 归纳起来大家用了两种测量方法, 一起来看:
多媒体演示, 师生共同描述:可以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 然后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 就得到了这个圆片的周长.
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 作好记号, 然后把绳子拉直, 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 也就是圆片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
4. 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 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 认识圆周率
(1) 探究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 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为什么呢?问:那怎么办?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大家回想一下, 以前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边长, 那么大家想一想, 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呢?也就是说圆的周长和谁有关呢? (直径和半径) .
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 那圆的周长就越长, 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 那圆的周长就越短.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 那大家来观察, 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 为了研究方便, 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 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 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画有一条直径的圆的图片, 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操作研究, 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2) 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 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 填在第三栏, 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 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 周长也不一样, 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 其实, 在古今中外, 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 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 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 它是3.1415926……, 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 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 (板书:π) .
(3) 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课件出示) 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 (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作出的贡献, 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 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 (课件播放资料, 学生自学)
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正因为他杰出的成就,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 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 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 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 (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 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 谈话:
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 (生:半径) 为什么? (生:在同一个圆中, 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 齐读公式, 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 总结巩固新知
现在老师告诉你这个摩天轮的圆形框架的半径是55米, 现在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第1题) 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 (课件出示3个车轮) 通过计算, 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本节练习课除了指导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外,还背负着另一大重要使命,就是对上一课时中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及时进行查缺补漏。
填空第1小题不仅体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同时也快速反馈了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情况。第2小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练习第1题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主要是复习找因数的方法。第3小题主要是复习找倍数的方法。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年我市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保城市活动,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也开展了环保活动。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观过我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说出数学信息。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谁多? 生: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谁少? 生:如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3/7和2/5谁多? 谁少?)(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师: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与小组内交流一下。2.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3.师:同学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动脑筋自己解决,大家试着比较以下谁大谁小。看谁解决的好。
4.总结: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师:说一说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你的做法是什么。
(三)集体进行交流。
1、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生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0.429)2/5=(0.4)因为(2.429)>(0.4),所以 3/7>2/5 师:你是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的。
生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6/15)3/7=(6/14)因为(6/15)>(6/14),所以 3/7>2/5 师:你是分子相同,分母谁小那个分数就大的方法做的。生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15/35)2/5=(14/35)因为(15/35)>(14/35),所以 3/7>2/5 师:你是分母相同分子谁大那个分数就大的方法做的。师: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生:分母相同,只比较分子的大小就可以了。
通分异分母分数33×515==77×535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22×714==55×735同分母分数 2.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
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师: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师:通常情况我们习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分母相同了,便于比较。
4.总结学习情况
师: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出示: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
师:公分母是什么意思?
通分时,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5.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 的大小:
师:用24做公分母对呢,还是用12做公分母对? 师生:都对。
师:你觉得用哪一个数做公分母好? 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生:用24做公分母,数字太大了。生:12正好是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 生:分母的公倍数都行。
师: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师: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便。(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把3/5和4/15通分。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较大的分母是较小分母的倍数,较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练一练3你会把533×3=55×3415=4154和通分吗?159=15如果较大的分母是较小分母的倍数,较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3.实战演练
通分:1/3和1/4 2/3和5/6 8/9和5/8 3/4和9/10 4.比较大小
3/5○5/8 7/12○14/25 9/10/○4/5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生:知道了什么是通分。生:学会了通分的方法。
b€"Do gu€#7 ji€"? f€"Vn g€"V bo h€? xi€?
( ) ( ) ( ) ( )
ji€鄌 ji€#9 m€鄌 xi€醤 zh€鄋g zh€鄋g
花( ) ( )菜 草 ( ) ( )弃 蚊( ) ( )单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混沌(h€鷑 h€鵱 ) 莲花落(lu€? l€鄌) 聪颖(y€#5n y€#5ng)
洗(澡 操) 莫(名 明)其妙 (幸 辛)亏
三、按要求答题。 (12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3分)
激动 感动 沟通 连接 反映 反应
王明听了李老师的话深受(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 )了人们的心灵,而且( )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2.根据要求写词语。(5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2分)
缕缕( )香 平( )无奇 高深( )测 豁然开( )
(2)根据提示写词语。(3分)
①写作文时,我想用 、 等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②“今天晚会来的都是娱乐圈的大腕!”这句中“ ”是新词。我还知道的新词有: 、 、 。
3.连线。(4分)
问候语 “真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道歉语 “您辛苦了!”
慰问语 “张华最近忙吧!请转达我对他的问候!”
告别语 “希望不久的将来还能在这里欢迎您!”
四、按要求写句子。(8分)
1.小时候和祖父在园子里干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换一种说法,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2分)
2.我们的日子清苦。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用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2分)
3.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照样子续写一个句子。(4分)
花开了,就像花睡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
,就像 。 ,就像 。
五、拓展积累。(4分)
小时候,你一定也学过不少童谣、谜语,回忆一下,并把它们写下来。
童谣:
谜语: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君子不失色于人, 。
礼到人心暖, 。
2.《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回忆了 、 、 等童年在园中玩耍的情境,表达了作者 之情。
3.“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句中第一个“长”的意思是 ,第二个“长”的意思是 。
4.《谈礼貌》一文在开头引用古训之后,通过 、 、 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七、阅读感悟。(23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细心回答问题。(9分)
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爸爸的叮嘱”指的是 。 (2分)
2.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文中的“我”所看到的这一幕。(1分)
3.“我”推开病房的门,为什么怔住了?(3分)
4.“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写下来。(3分)
(二)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4分)
春天的心
①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②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舒展着身姿,一面怒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
③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早春的时刻。
④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面前,便使劲儿地唤着花朵,有的还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⑤冷不丁地,一个男孩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花苞似的期待,我怎能不答应呢?我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一个女孩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就和另外几个孩子(激烈 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脚跳呢?
⑥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走路(竟然 果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疾孩子。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了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⑧那一刻,看着那些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都有一颗春天的心,就像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分)
恍然大悟:
2.用横线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2分)
3.第⑤段中说“一个女孩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请想一想,女孩会说些什么,并将其写下来。(3分)
4.短文第⑦段中“我恍然大悟”,这里的“我”明白了,刚才那些孩子并起脚跳着跑,是为了 。(2分)
5.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3分)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谈谈你的见解。(3分)
八、习作。(30分)
一、例题呈现
例1:下表的红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3)如果在上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5个数呢?先试一试,再填写下表。
二、初次尝试
按照例题的设计,我制作了1-10的数表,让学生框一框,思考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和?学生很快得出答案9个,接着每次框出3个数呢?4个?5个?学生一一动手框一框,得出答案填入表格。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观察表格得出结论: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平移的次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所以得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一直用这个刚得到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模具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进教学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入例题,使例题教学自然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教材对新知的处理是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出示例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研究的学习程序,我认为如果直接进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不自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到达头脑兴奋激动的状态,我决定增加一个置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影吧!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希望和一起看电影的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是吗?老师这里有18张天文台的入场券,邀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参观天文台,请你拿三张连号的券,你想拿哪三张?
生:我想拿左边的1、2、3三张!
生:我想拿中间的三张。
师:一共有几种拿法呢?
学生皱着眉头想了会儿,有的学生说15种,有的学生说16种。
师:到底是几种呢?
学生仍然不敢肯定,急切地等着老师的答案。
师:像这样拿连号的券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一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找规律。
师:我们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都是从比较简单的情况入手,我们先来研究有10张券,取2张连号的券的情况。
说明:这个拿券的题目原本是书上练习十的第1题,教材的本意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之后进行练习巩固所用,我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觉得完全可以用此题激趣置疑,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动手操作—交流总结—解决疑问的完整过程,也是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挖掘例题的生长点,使例题教学深入化。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例题的功能,引导学生以原有例题为生长点,组织积极的迁移,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步子大一点,即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
在学生进行了操作后,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把操作的结果填到例题的表格里,以便于进行规律的归纳总结。而我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个表格与教材没有任何冲突,却比教材上的表格多了两个思维点:
1. 进行完试一试的教学后。
师:这个表格还多了一行呢!你有办法填一填吗?
生:每次拿6张券,平移9次,得到10种不同的拿法。
生:还可以每次拿7张券,平移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
生:多呢!可以填无数种呢!
生:不对!最多拿15张,超过15就不够拿了!
师:你的回答真好!看来并不是有无数种填法的,总张数有多少张就最多可以拿多少张!如果拿15张还能平移吗?
生:不能!只能得到1种拿法!
说明:表格最下方多出来的一行让学生自由填,引发了一次思维的撞击,让学生知道了并不是任意填法都可以的。
2. 继续进行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为什么同样是拿2张券,上面平移了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下面却平移了13次得到14种不同的拿法?
生:因为数字不一样。
师:什么数字不一样?
生:因为上下的总张数不一样。
师:对了。大家看,上面是在总张数为10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而下面是在总张数15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所以平移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对比提醒了你什么?
生: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总张数是几!
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在学生独立解题时却经常忽略,这个大表格把总张数不一样的例题和试一试结合了起来,挖掘出例题中能让学生更清晰看见两题区别的生长点。
三、充分准备学具探究例题,使例题教学自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次试教,我没有准备学具,只有一套简单的教具和PPT课件,每个学生只能看老师的演示,课件也只能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学生仅仅记住了这个表格,只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肤浅的结论,印象不深刻。教材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重新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了课件,增强了交互性,也方便了我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同时我把例题需要用到的红方框,用透明胶片打印了50张,也设计了练习纸,让每个孩子都亲自体验了平移的过程,感知了用小红方框平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这个细节引发的思考。(学生操作好,填好了表格,并讨论了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是从左往右平移的。我发现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先在最左边框住了几个数,没被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师:为什么没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生:比如,我框住最左边两个数,这时后面还有8个数,就意味着还能往后平移8次,所以只要用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师:你从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真了不起!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移的次数再加1,就是一共有几种拿法。
师:为什么要加1?1在哪里呢?
生:1就是我们一开始框住的那一种拿法。
师:你们同意吗?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一种拿法是一开始框住的一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啊!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很快找到了这一规律,可喜的是还有学生发现了直接框住最后的数,用“打头”的方法找规律,最重要的是,所有规律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操作得出的,他们掌握了自主探索规律的方法。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人数:本学期五年级共有学生39人,其中女生16人。
2、双基情况: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但在实际应用类题型中,多数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
3、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不主动,不能自觉进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多数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2、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3.质数和合数(1课时)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整理和复习(7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3课时)(2课时)4课时)4课时)2课时)1课时)课时)2课时)3课时)2课时)3课时)
2课时)4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六)、统计((七)、数学广角((八)、总复习(教学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那构小学
年级:五 年 级
科目:数学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中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1.学会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3.弄清征文启事的要点, 学会参加征文活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能”激趣, 引出话题
⒈师:同学们,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我身边的小能人”?
讨论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文题。
2.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小能人, 比如, 数学学得好的, 英语说得棒的, 古诗背得多的, 体育、舞蹈、唱歌、电脑等方面有特长的。想一想, 你准备写谁, 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特别“能”。
学生交流时,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能’”。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 紧扣文题,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能人,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以“能”设境, 学写具体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小能人, 三言两语地介绍, 不熟悉的人能相信吗?对, 必须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下面请同学们回想回想, 你想介绍的小能人有哪些突出的方面?
全班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锁定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小飞人” (此例视本班实际而定) 为例。
师:如果写咱们班的“小飞人”, 认为自己跑得快, 称得上“小飞人”的请站起来。同学们选一下谁算得上“小飞人”? (选定绝大部分学生赞同的一位) 你赞同××, 能举例说说选××的理由吗?你也赞同××, 能举不同的事例说明你选××的理由吗?××同学, 大家都赞同你, 你能讲述一件证明自己跑得快的事吗?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围绕“××跑得快”说了三件事,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件来写, 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出“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
师:所以, 介绍小能人时, 应先多想几件有关的事, 再从中筛选最有说服力的一两件事来写。
(设计意图:以全班同学熟悉的“小飞人”提供选材, 从他人介绍的事例到本人讲述的事例,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说服力的”展开讨论, 结合具体情境, 分析、比较、判断, 将选择典型的技巧渗透到实践中, 为把各自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打下基础。)
师:刚才大家选定的这件事, 虽然最能说明××跑得快, 但如果按现在所说的去写, 能让不熟悉××同学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吗?怎样才能把××跑得快写活了, 让人产生钦佩之情呢?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教师适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噢, 这么多方法, 能结合刚才大家选定的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描述描述吗?
学生讲述时,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比如,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上, ××起跑时的神情、奔跑时的样子、冲刺时的动作、比赛后的心情、观众的反应等等) , 让××同学“飞”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写身边的小能人应分几步?要注意些什么?
师:要想写活小能人, 我们应该围绕某方面特长,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 并注意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想清楚了才能写具体, 才能写活小能人, 不熟悉的人看了你的介绍才会心悦诚服。当然, 我们还要考虑习作的谋篇布局, 比如, 加一个合适的开头、结尾, 如果写某一方面的两件事, 或者根据两三个特长各写一件事, 还要注意写好过渡句。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智慧赞美赞美身边的小能人吧!
(设计意图:内容不具体仍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结合全班同学熟悉的事例, 指导学生写具体的要领和方法, 既可以细微到某个词语的运用, 某个句子的梳理, 某个方面的渲染, 又可以宏观到整个片段框架的调整;既是个性的启发, 又是共性的指导。这里的指导不仅仅是技巧, 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 在师生交流碰撞中悟出写详细、写生动的方法, 这样, 刻画出来的小能人才会生动鲜明, 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 及时给请求帮助的学生点拨辅导。同时, 注意发现并选定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 准备在全班评讲。
(设计意图:除了请求个别辅导外, 教师不再作共性指导, 旨在不打断学生的思路, 不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自由习作, 一气呵成。)
三、围绕“能”字, 修改完善
师:老师发现大家写得都不错, 能从中选出最出色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吗?
将巡视中选定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点和修改。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共同评点和修改的启示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同时, 教师着重指导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
师:请你 (指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 读一读修改稿。 (该生读完后) 与原来的习作相比, 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从中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最出色的句子”, 让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与大家交流修改稿,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 增强喜欢习作的情感和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利用典型习作, 随读随评, 随评随改, 点评贯穿在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中, 以点评的即时性、实用性、指导性引领学生习作和修改, 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独特感受, 实现个性化表达, 实现在改中悟方法、学方法、用方法,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四、响应启事, 争做能人
师:同学们把身边的小能人写得这么好, 真能!要是能把习作发表出来就更能了。恰好《语文报》报社有相关的征文, 请默读。
出示征文启事
迎六一征文启事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本报社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 (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 。题目自拟。
2. 来稿要文从字顺, 条理清楚, 特别要把小能人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3. 参赛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 来稿请寄:0 3 0 0 2 4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邮编:
5. 截稿日期:5月20日。
语文报社
2009年4月25日
师:读了这则征文启事,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师:课后请同学们将习作修改好, 誊写清楚, 积极投稿, 争做写文章的小能人。祝你们好运!
(设计意图:《语文报》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 能在这份读物上发表习作是学生的心愿。借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 以征文启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习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一、前言
作为小学五年级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数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五年级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途径与措施,进一步优化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
二、端正态度,认真分析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首先需要找到教学切入点以及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不高以及计算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认识到计算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够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努力进行计算练习。另外,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制约学生计算能力的一大因素。对此,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端正学生的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对计算能力培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计算能力是奠定数学学习基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而使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数学计算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计算步骤进行计算:(1)认真看题、读题和审题。(2)仔细查看数学运算的符号、顺序、数字等,避免出现抄错题目而影响计算结果的问题。(3)在计算时,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注意运算顺序、符号和规范书写,认真计算题目。(4)得出计算结果后进行验算,发现错误立即改正,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的计算方法,来提高计算正确率。学生可以自行制作一个错题总结本,并且勤于总结和复习,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
三、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
1、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活动的个体直接参与下进行的。两者是一个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遵循这条规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课堂教学最优化就在于教师能否紧紧地把握住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地发挥。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实践中始终朝着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目标努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取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会中掌握会学的本领。
2、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重点应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重点应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之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通过学习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目前广大教师之所以极为反感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表演课”、“假课”课堂教学所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能遵循“动态发展”的这条规律造成的。
3、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过程都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通过信息的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交流过程。
四、注重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以提高课堂效率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五、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五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景.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浅析[J].学周刊.2014(10):66-68.
[2] 赵录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农村科技.2013(12):68-70.
[3] 张丽香.试论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4(16):160-161.
【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07-19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1-09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10-03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7-04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09
五年级下册数学考卷09-2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10-08
五年级下册数学培优07-12
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07-20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题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