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推荐5篇)

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 篇1

今年的我19岁,今年的我即将结束高中三年的生活,今年的我马上步入大学的校园。未来四年不知道还要面临多少东西,未来四年不知道还能够有多长时间坚持自己的梦想。

十二年的学习生涯,让我从懵懂到长大成人,经历了很多,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明白了很多。我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爱,什么是笑,什么是累。

十二年里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朋友同学,当初说好要一起闯天涯的也都各奔东西。当初说好要一辈子在一起的也都已经找到属于自己家。当初说好不离不弃的朋友也早已南北分散。物是人非事事休。

今年的九月份不知道我将在何处,更不知道将会遇到怎样的朋友,或许四年过去我依旧没有改变,或许四年过去我依旧还在自己原点。

我想,这大概就是最为普通的生活,很平淡,很简单,又很满足。哪怕物是人非都不会改变每个人心底最深的那层无法改变的过去回忆。

在我的世界里,经历过不知所措,经历过不离不弃,经历过痛彻心扉,经历过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无法忘记回忆里的种种,我也知道我无法抹去曾经受到的所有伤害,唯独深深的埋藏在心底,从此再不翻开这一页纸。

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 篇2

提起随笔,很多学生就会感叹,一天中做了那么多事,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写?还有同学说,有时一天也没发生一件什么事,让我写什么。于是,好多同学往往便写成了流水账或者无事可写。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学生随笔言之无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日常生活的熟视无睹,没有对外界事物的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缺乏真情体验。因此,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就成为寻找随笔话题的良方。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便是一个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高手。她看到树叶飘落便悲秋,看到落花流水,便有了《葬花吟》。这里我们不是在欣赏她的多愁善感,而是学习她对生活的感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文章与天地并生”,便强调了文章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观察和感受生活以获取写作材料,是写作的最基础要素。而感悟则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蕴的内涵。换而言之,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感悟其深意。

生活中你一定会遇到一些为之开心、愉快的事,也会有为之悲伤、愤怒乃至困惑的事。如果我们用心去领会、琢磨,并把它写出来,看得人也必定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写的内容有了深度,给人以启迪。

我的一个学生曾在随笔中写道:15岁生日那天,我漫步在人潮如流的大街上,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喊我“阿姨”,而小姑娘的母亲则称我“小朋友”,后来一看鸽子的老太太竟冲我喊“小姐”。面对这样的称呼,我不禁困惑,我究竟是谁?……轻风吹过,我忽然明朗起来,是啊,15岁意味着向童年说“再见”,意味着向未来索要“通行证”,尽管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青春的门槛,可另一只脚还留在童年不肯出来。生活不仅给她提供了话题,还为她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机会。这些富有哲理的话,完全是来自对生活的用心体验上。

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 篇3

一、生活与初中语文随笔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

生活是所有知识的融汇, 在生活中, 我们处处都可以发现其蕴含的学问、哲理以及感受。生活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或新鲜有趣, 或感动, 或快乐, 或伤心, 或愤怒等事件在发生, 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对这些事情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感知,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感悟, 将其记录在记事本上, 这就是语文中所说的随笔。而在初中语文随笔的写作教学中也将引导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感悟生活作为教学的中心思想, 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更加深入地体会生活这个舞台的多姿多彩, 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而这两种思想结合在一起, 即是初中语文随笔的生活化表现, 即在写作中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自然、社会、人生等的独特感受记录下来。

二、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1. 在随笔生活化的素材教学中, 应积极地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件的积累

写作素材一直是困扰学生写作的关键问题, 随笔生活化就是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 并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 这种积累主要还是靠平时来进行。因此,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周记, 以随笔的方式对这个星期内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或者多件事情进行记叙, 并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教师在对其进行批阅的时候, 也应该以事件描述的生活性和真实性评价作为重点依据, 并且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周记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写妈妈因为爸爸偷偷将钱借给急需钱的叔叔而吵架、生气这件事情;有的学生写邻居家的叔叔、阿姨因为孩子应该上哪个幼儿园而争得不可开交的事情;有的学生写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 度过了开心的一天;等等。这些事例都是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 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应用的最好的素材, 对其稍加加工和润色就可以写进随笔里, 使自己的随笔成为一篇充满生活情趣和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就能够为学生对生活中素材的可使用性进行把握, 并且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对周围动态的观察和事件的收集, 在写随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2. 在随笔生活化的写作方法中应促进学生对事件丰满性的细节描写

初中时期的学生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都还不成熟, 因此在写作中对事例的描写往往很简单, 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 缺乏可读性。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活灵活现的文字对具有现实性的素材进行丰富和再现, 在写作中尽量要求学生用可以想到的词语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情境。比如学生的随笔写作《妈妈买菜砍价》, 在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 妈妈在买五花肉的时候, 老板走过来说:“要不来两斤?”“这肉多少钱?”妈妈问。“15一斤!”“15?太贵了”, 妈妈转身拉着我就要走。“给你便宜1块钱, 14一斤, 要不要?”老板连忙说。“那来两斤吧!”妈妈说。最后妈妈给了老板28元钱。这段随笔的描写是典型的记流水账的写作,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范例, 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 让他们对如何将这段描写丰富起来发表意见。如: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卖菜的时候, 周围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卖菜的老板在大声地吆喝着, 妈妈认为15块钱一斤贵了, 别人都是卖14一斤的, 以及老板在卖便宜了之后说您吃着好了再来, 等等。

3. 在随笔生活化的写作思想中应融入学生思考的智慧, 升华对生活的哲思

随笔写作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素材和写作的技巧, 还要帮助学生从这些生活琐事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生活智慧, 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妈妈因为爸爸偷偷将钱借给急需钱的叔叔而吵架、生气这件事情中, “我”是怎么看的, 爸爸到底应不应该将钱借给叔叔, 妈妈应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情跟爸爸生气, 以及爸爸、妈妈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有什么正确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等, 这些都是可以写进随笔中的。通过这种形式的写作, 学生写出来的随笔一定是既具有生活气息, 又具有生活哲理的好文章。

三、总结语

在以前的语文随笔写作教学中, 教师往往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忽视了从学生的生活角度来进行写作的教学活动, 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抒发对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具体感受, 不仅使教学联系实际, 更加贴近生活, 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满足了新课改对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摘要:初中语文随笔的写作是其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面对这个学习内容, 学生往往无法解决“写什么”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与初中语文随笔两者之间的联系, 并提出了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措施, 以期为初中语文随笔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奇松.让语文教学荡起“生活”之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03) :73-74.

[2]周迎春.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5) :105-106.

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 篇4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引用学者杜比宁的话来说明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人是地球上物质发展、有机进化过程的最大的成果。人的出现标志着物质运动的新形式即社会形式的产生。只有人才具有认识自己, 认识和改造周围世界的能力。”

是的, 当教育失去了“人”, 教育忽略了“人”, 教育抛弃了“人”, 那么一切教育都会是徒劳, 一切教育也都将失去意义。

可惜, 不能不提及的是, 当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走向失去“人”、忽略“人”、抛弃“人”的一种畸形过程。我们有很多昂贵、先进的教学设备, 我们也有很多注重效率的教导方法, 我们还有很多优质美丽的教学资源,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却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少了“人”。

我们教师平常在“教学技能”方法策略方面越来越精进, 各种各样的课文教案写得越来越好, 各种各样的题目解法做得越来越熟练, 也越来越迷信各种各样的“优秀”“高效”的课堂教学方略。可是现在反思来看, 在那些层出不穷的所谓高效有效优秀的教学技巧方法中, 又有多少是回归到“人”这一个教育关键呢?只要深入去发现一下, 很多当下流行的教法、教案等, 事实上都是脱离开“人”, 自成一种奇怪的操作实践体系, 实践起来自然也是问题不断。

从教十几年来, 接受过的教学培训不下十数种, 也见证了不少“高效”“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从兴起大势到销声匿迹, 甚至有些还是名噪一时、震动大江南北。这些年过去, 回想曾经那些红红火火、纷纷扰扰的教学方法、方略, 虽然有一些确实有一定的短期的教学收效、收益, 可是似乎能够坚持二三年的都屈指可数。

而且我发现, 几乎每过一些年就会有一些教学课堂流派兴起来, 然后过一阵子它们又永远悄声而去。它们大体都是以高考为周期, 一般模式都是一两个学年高考成绩非常靓丽, 然后相应配套的教学教导方法就出来传播, 不能不说有些培训确实是令人感到“学有所获”“信心满满”, 有很多很多的教学实践技巧、问题方案等, 只是等我们“学成”回去一实施, 实质效果却大打折扣, 有一些甚至起到了反效果;然后再开始时候, 我们可能还会热心地想一些补救、补全措施, 可惜时间越久往往效果越差, 最后就不得不全然放弃, 重新又回到以前的那种教学模式上。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是有这种经历, 不过就我个人观察而言, 这应该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那些红红火火、声势浩然的东西, 绝大多数事实上都不会扛过四五个高考周期, 这几乎是一种宿命。

在我还是青年教师的时候, 也许是刚刚走上讲台, 确实很喜欢, 也很相信, 很认可一些操作技巧实践上的教学方法方案;很多时候恨不能将那些“高效、有效”的教学方法、方略全盘吸收, 再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及学生身上;外出培训的时候也更多是青睐那些“实战派”“一线派”的技巧、方略。可是很快我就发现那些学习到的诸多教学技巧、方略, 短时期内或许有些新鲜作用与课堂效果, 但到了最后几乎都是“停止”“放弃”了。

碰了一次又一次钉子之后, 我算是真的明白了教学上“实战派”并不是完全靠谱的, 虽然“实战派”的技巧、方略确实可以迅速拿来就上手练练试试, 也令人有一种实用、有用“接地气”的感受, 导致我们比较容易相信其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教学效益, 也确实比较容易去“照猫画虎”“模拟操练”。

只是“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有一个根本难以突破的局限——几乎所有“成功”有“名气”的“操作”实战技巧、方略的教学质效都是在特定的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个班的学生群体中, 经历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及相应地改进、提炼方才确切适应, 方能真正凸显其最优的一面, 这一面一般就是“宣传面”, 往往也就是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突出的优异教学成绩。

在这里, 本质上来看, 极可能并非是那些“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有其“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效益质效, 而最可能是“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适应于教学的对象——特定的学生群体。这些特定的学生群体本身才是造就该种“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优异”教学效益质效的最大决定要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同类的“实战派”教学操作技巧、方略下, 在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学届、不同班级的学生群体中, 却取得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的教学效益。

从上面的推理中, 大体也就可以清楚那些“有名气”的“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些异地、异校甚至异班、异届的老师手中, 却根本坚持不了几个回合就得以在现实中“铩羽而归”。根源正是我们根本不具备那群特定的教学对象——我们自己的学生们无法去复制为那些“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下的学生们。

于是, 不论什么“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 操作起来都像“拿来主义”性质的“照猫画虎”, 而且我发觉越是强烈、强势、着急想去“学习”“运用”, 就越会取得“生搬硬套”的质效, 到最后往往也是“瞎折腾”, 累了自己, 累了学生, 更带来职业麻木感、挫败感。注重“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 基本上注定会出现一定的不理想情况, 这点想必已经毋庸置疑。

《教育走向生本》的序言中郭思乐教授高度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我想, “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的种种后续问题,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能回归到教育教学本质, 因此表面上的“实战派”的教学技巧、方略是根本无力推动我们的课堂改革, 这样长期演变下去也势必出现这样那样的棘手问题。而生本教育却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人”这一个根本, 始终不脱离开“人”, 坚定坚守“人”这一关键, 而非侧重“术”这一浅层次, 将教育的核心真正回归到现实中的“人”, 把一切教育教学都置于“人”这一关键要素的基础上。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 生本教育已经走过18个年头, 但宗旨始终未曾改变, 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教改实践成果, 可以说, 生本教育无疑已经成为当下陷入泥潭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口。

今天, 生本教育的理念及宗旨, 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主流认知观点, 深入教育工作者的心里。我想明天, 我们的教育, 一定会更生本。

摘要:教育面对的是人。当教育失去了“人”, 教育忽略了“人”, 教育抛弃了“人”, 那么一切教育都会是徒劳, 一切教育也都将失去意义。生本教育恰恰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人”这一个根本, 始终不离开“人”, 坚定坚守“人”这一关键, 而非侧重“术”这一浅层次, 将教育的核心真正回归到现实中的“人”, 把一切教育教学都置于“人”这一关键要素的基础上。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技巧方略,教学效益质,教育教学本质

参考文献

物是人非的生活随笔 篇5

1 引发问题

“人非共板”一定程度上提高机动车效率,增加绿化景观效果,但是得不偿失,存在如下的严重问题。

1)为扩充机动车路权,侵犯了依靠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的市民的公平路权,既不符合城市道路设计的科学规范,也不符合现代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路权民主,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绿色交通,大力建设步道和慢行系统的发展方向。

2)违反交通安全法规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有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道行驶的规定,造成“人非冲突”,导致人车混行,往往是居于强势的非机动车侵占行人通道,严重影响行人生命安全,交通事故频发。

3)“人非共板”往往取消了通常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人行道路沿石边的排水收集系统,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按同一横坡设计,造成因路面雨水收集距离过长而排水不畅,道路雨天积水。

4)为非机动车违章上人行道提供方便,加剧行人安全隐患,且造成人行道破损。如为防止人行道破损,势必增强人行道基础,导致人行道造价增加和透水性下降。

5)交警为阻止非机动车违章上人行道,往往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相交处设置隔离桩,使相互借道成为不可能,但易拌倒行人,造成安全事故,引发投诉索赔。

综上所述,“人非共板”引起的社会舆论强烈,负面报道多,市民投诉频繁。理论上讲,只有在自行车流量很低且速度很慢的情况下,“人非共板”的不利影响才稍小,但这些条件在国内并不具备。

2 原因分析

1)路权分配原因。从路权上看,“人非共板”出现的原因是,道路系统“以车而非以人为本”的路权分配倾向的显现。通常偏重于提高车辆效率而对慢行者考虑不足,慢行者路权缺失。少数机动车使用者占据了大多数道路资源,而大多数步行和自行车使用者却只能使用较少的道路资源。

2)设计原因。从设计上看,“人非共板”出现的原因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不科学,不遵循设计规范。现有城市道路路幅进行改造时,为拓宽机动车道、增设包括中分带和侧分带的绿化带、增加路内停车位置等,在保证机动车道宽度不变的前提下,先压缩非机动车道,再压缩人行道,仍难满足最低通行条件时,使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路面在同一标高,以便相互借道。

3 对策措施

1)树立正确理念。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本质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为人而不是为机器或汽车来建设城市。城市道路路权分配应以提高大多数市民出行效率而非汽车速度为根本依据。要从“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尊重保障大多数人的路权和非机动车驾驶者与行人的交通权利,将行人与非机动车驾驶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二是倡导“低碳绿色交通”的理念。推动绿色交通,倡导慢行模式,培养节能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慢行系统是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难题的重要手段。

2)遵循科学规律。在城市道路新建和改造工程中,应遵守设计规范,在任何情况下,严格禁止“人非共板”现象,确保慢车道和人行道宽度。并在不同标高,且中间有适当的隔离措施,保证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道行驶。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原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这要作为一条“高压线”。

4 结语

“人非共板”既不适应我国现阶段城市道路情况,也不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更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城市道路新建和改造工程中,不能再采用“人非共板”断面形式。对已形成的“人非共板”的路段,制订计划,逐步改造,直至消除“人非共板”现象。

摘要:近年来,城市道路改造中出现了大量的“人非共板”现象。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人非共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措施对策。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学习十八大新党章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