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鲁迅)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鲁迅)(推荐15篇)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鲁迅) 篇1

中文系刘玉芳

或许,还君明珠,卞玉归楚,是最好的祭奠和悼言。

———写在前面的话

已经很久不愿动笔动思动情动感念的去纪念某个人,因为总觉得,再美的笔触,再美的文墨,情到深处,也难描摹。思到深处,就连呼吸都充满了惦念,一切尽在不言中。今天,我却要悼念一位先哲,一位曾经宁为孺子牛的人,我想,多年前的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今日就借其珠玉送还给先生吧,还君明珠,愿其魂可安。

就像缅怀所有的先贤一样,这后来者的敬仰,浓烈而绵延。这种缅怀或许有很多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没有半点理由,但毕竟你在我心中留下了些许的感动或者震撼,那份纪念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斑驳。只是,这样的日子,在海婴先生(鲁迅之子)逝去的日子,这深沉的失去,让我们一度惶恐的失去,再次提醒我们,那个以血溅轩辕的人,真的,走远了,而且越来越远······

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呢?是否是国党的白色恐怖也深入了百姓的骨髓里?是否每个进步的青年都在勇敢却颤栗?或许是,或许不是。动荡的年代,暗夜里,总是需要先哲来寻找光明,来告诉苦苦等待的属于我们劳苦的大众黎明即将来临。于是,鲁迅横空出世了。时势造就了鲁迅,鲁迅也成就了时势。他的时代等待勇者,这位勇者也成就了时代的最强音。

有时我暗暗的想,或许,鲁迅更希望他是周树人吧,“鲁迅”属于时代,属于大众,属于在白色年代里的斗士们,然而,唯有“周树人”才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的海婴公子。这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吧。在当时孩子的眼里,他只是一个父亲。“鲁迅”的灵与魂,或许离普通的人太远,“周树人” 1

却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周海婴曾在,他的孩子在,他的血脉在传承。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我们都深深懂的父爱,深深懂的父爱又怎是一个“爱”字了得的!

曾听闻,周海婴的儿子卖过爆米花,曾为了真爱远赴宝岛。是这样的令人感动,这样的令人惊叹。毕竟鲁迅的孙子,回归了。他从“民族魂”的高峰上回归了,回归成了最最一般的民众也最最不平凡的民众。这种人生的选择或许是鲁迅先生作为周树人的教育和理念的传承和祈愿吧。这样成也不凡、落也不凡,处高峰可敬,放低处亦可敬!这或许不是一个被神话的人对子子孙孙的祈愿,但也许是一个父亲的心声:唯愿快乐此生。花开的时节又思君,海婴先生逝去的时节又思及鲁迅。因为这再次的失去,又一次把那些许流年冲刷的记忆捡回了吧。那些曾锁住心头解不开的痛,又不经意间回来了。

作为鲁迅,他坚韧,他刚毅,他正直,他在黑暗里毫不胆怯,尽情燃烧,照亮他人。作为周树人,他慈爱,他温情,他谦和,他给予家人无尽的暖暖的爱。这样的百炼钢,这样的绕指柔,怎叫人忘却?即使,离去,那些文、那些字、那些思想,总会和着时间,酿成一壶想念的酒,历久弥香。总会在以为忘却的日子里,稍一动念,就扯出大把大把与那个时代那个孺子牛相关的记忆碎片,一发便不可抑制。

除了仰望,我希望我也可以坚韧,我也可以刚毅。我的年代,没有腥风也没有血雨,可这全新的年代自有全新的任务需要去打拼,自有全新的生活需要去过。我渴望,籍着先生的勇气,在如今,活的更果敢,更孤勇!去找寻自己的人生与时代,管它雷雨还是风暴,任它来的晚或是早!是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已逝,海婴亦远去,但那些魂犹在,薪火传承,指引我们去追寻我们的美好未来。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鲁迅) 篇2

一年了, 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用粉笔写的“多难兴邦“4个字虽然已经被擦掉, 但我们将因此铭记在心, 当做一种学习、工作的动力。一年了, 都江堰“天府第一桥”南桥的修复工作也完成了, 最美廊桥终于也亮起了灯。一年了,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也迎送了一波波的游客。一年了, 灾区的人们都振作了起来, 纷纷回到家乡开始灾后生产与重建。一年了, 全国各地的支援一直没有断过, 灾后重建工作也有序的进行着。一年了, 我趁休假去了都江堰。

快下成灌高速时, 路上已经处处扬尘。成青轻轨的高架桥墩一路伴行, 与重建中的都江堰一同“成长”。中巴车带领着我们在都江堰的城区绕行。其间, 路过都江堰市“皖川中心学校”, 据说在校生7 000余人,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板房学校, 由7所学校组合而成, 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阶段。从才做完广播操的孩子的脸上, 我看到了笑容。我想, 倒下的是城市, 崛起的是希望。青城山脚下的安置房都修筑得美仑美奂, 像别墅一样。都汶高速公路即将正式通车, 作为中国抗震一周年的献礼。中医院依旧车水马龙。滔滔岷江水奔腾不息, 一如既往的守护着都江堰。

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3

一位四川教师拿了人教的新教材后表示,与此前相比,新课本中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

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在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

在有争议的鲁迅作品方面,广东方面则做了保留,但是将《药》换成了《祝福》。而网友热议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广东版语文教材中原本就没有收录。至于“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没有选《背影》,一直选的是《荷塘月色》”。

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4

南昌市十三中 初三五班 黄文婷

为了忘却的纪念,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七堇年

有人说,人的离别是为了等待下一次的相遇。其实,我从来都不曾考虑过这些事情。

毕竟他们真的太遥远,太遥远,远到自己都觉得自己触碰不到他们;远到我不愿意去相信还有几个月便要分别;远到我不敢去想自己离最后期限所剩的路途。

其实我很害怕分别,它那种我不愿意去触及的区域,因为每次只要一想到,心便会纠在一起的疼,那么真切,那么哀伤,好像刹那间就能流出眼泪一样。

这些天,班上特别流行写同学录,我在奋力找同学写的时候就听到死党在身边开玩笑说:“诶,要是哪天,你拿起同学录来,却不记得他是谁,然后拼命想,拼命想,像你这样的记忆力,会不会想到大脑衰竭也想不到是谁啊?”然后身边的朋友都在笑,很没心没肺的那种,有人帮腔说:“诶,对哦!我还是不写好了,免得你到时候……”或者是:“你要是会不记得我,你就死定了,老子不扒了你的皮才怪!”这类玩笑多过真心的话,我只是突然听到小T说:“这样,是不是很悲哀啊?”……

于是我一个下午都在想这个句子。是不是很悲哀?是不是很悲哀?是吧。肯定的语气。这样奋力的想在别人的生命中留下一个小小的痕迹,可是连一点挽回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任凭他们忘记,让他们把所有的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顺着阳光的脚步撒满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可独独没有自己的存在。那些曾经一起嬉戏的课间,那张曾经一块学习的课桌,和那个一起笑闹的午后,都被自己慢慢慢慢的遗失在了岁月之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那些费尽心机,却依旧想不起的年少。还有类似“放心好了,我这辈子都会记着你的啦!”这类苍白但甜腻的承诺。而我宁愿去相信他们真的真的会记住我一辈子!

忽然间想到了郭敬明说过的话,他说:“那些我们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我们遗忘。”曾经无数次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不会忘记你的。”然后在现在的某个早晨,拿着一张笑得一脸傻气而又天真的照片费力的思考,这个人到底是谁。可能,真的是我记性不好,但人一生要认识的人有那么多,我又要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去识别你的笑颜?我又该如何去记住你的眸?

有时候自己站在操场上看着那些笑得快乐的孩子,总觉得其实自己也和他们一样,然而却又觉得有一些些不一样的地方。总会在一个个阳光较好的早晨和同学一起晨读,然后突然间神经质的问身边的死党“我们真的初三了?现在真的是初三?”然后被狠狠的瞪一眼。其实,我不是想说没有一点初三的气氛而是不愿去承认自己的初中身涯即将画上句点,不愿意就这样失去三年的美好。

如果可以,我想用一个大大的玻璃瓶装下所有美好的回忆;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留住时光让他们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如果可以,我渴望能够一直一直这样下去……

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篇5

一、整体把握:课文共有五部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二、把握人物形象(细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鲁迅与白莽有三次见面,通过研读请概括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2、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3、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三、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作者情感

1、“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为什么说“将悲哀摆脱”,不说“将悲愤摆脱”?用“袭击”一词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敢”、“不愿”、“不屑”有什么区别?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夜”、“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句话整体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理解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1、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2、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3、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依据教材设置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A揣摸重点语句

B探究三个典故的含义

c探讨文章主旨

(2)难点:A题目含义的理解B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语句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的学生对散文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复杂散文刚刚接触,这篇文章篇幅长内容深,所以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鲁迅的时代离学生较远再加上语言的晦涩难懂,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提供资料和适时讲解非常重要。

依据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弄清题目的含义,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理清课文整体思路,结合中心和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憎恨之情。

根据目标设定教法和学法

由于文本年代久远语言晦涩的特点,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手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拔,有效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设计

拟订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解释题目,讲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讨论探究,质疑,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人物性格。

第一课时内容

导语设计:

学者林贤治曾经写了一部著作,题目是《守夜人札记》,他怀着崇敬,礼赞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著,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这位“守夜人”就是鲁迅。今天,我们学习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板书课题:(为了忘却的纪念)

课前预习:知识与能力

字词、作者、背景等情况在学生自学积累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检查,梳理。

从学案设置的预习题入手,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积累与梳理,探究课文词句。

课内探究:过程与方法

1.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每一部分都指导学生阅读)

2、哪个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并小组探究典故的内涵。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 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

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忘却”二字的特定含义是“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此其一。其二,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奋然前行,“夜正长,路也正长”,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奋然前行,争取光明。其三,纪念烈士,将烈士生前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记述下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永不忘却,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文章主题初探

(一)探究文本的感情基调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悲愤”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布置第一课时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划出重点语句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新课:引鲁迅1932年写的《自嘲》),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交流展示:自学发现

小组层面展示。把上节课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选出共性问题在班级展示。

班级层面展示。每小组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及教师补充完善。

研习新课第一部分

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改”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考点:揣摸重点语句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研习新课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考点:概括人物形象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研习新课第三部分

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研习新课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

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研习新课第五部分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

(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归纳: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揣磨语句含义: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提示: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

主题思想再探

(二)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赞美讴歌了五位青年烈士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缅怀的悲痛之情;反过来也无情批判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敌人的卑劣无耻的行经无比的愤慨痛恨。拓展延深

本单元的主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则一种最崇高的美丽。自古以来,有很多名言警句赞美讴歌这种伟大的情操,我们所学过的有哪些?

积累爱国名言

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9.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0.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按照“创造情境---朗读体味---提出问题---鉴赏评价---归纳总结”的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实现弄清题目的含义,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理清课文整体思路,结合中心和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等语文能力的培养等目标。

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

悲—挽歌

情感

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7

1995年8月尼尔森·豪思(Nelson House)和一群志愿者为了筹建一座足球场而发起了一个重温和再现的50、60年代全盛时期底特律的怀旧老爷车活动。那一年, 汽车城吸引了25万人聚集在美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伍德沃德大道上。时至今日,伍德沃德的梦幻巡游是世界上最大的单日汽车活动,每年吸引超过150万人和4万部老爷车从遥远的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加拿大以及全美国各地济济一堂。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每年夏天的最为兴奋的节日。

活动为什么选在伍德沃德(Woodward Ave)?伍德沃德大道对于底特律犹如长安街之于北京、南京路之于上海、第五大道之于纽约,它是汽车流行文化的引导者,是底特律辉煌的见证人。1909 年,伍德沃德大道成为全世界第一条用水泥铺成的道路,后来又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装设了交通信号灯的道路,1942年使底特律成为美国首个拥有高速公路的城市。

50年代这条道路出现了第一家汽车餐厅,驾车者不必下车即可享用热狗和汉堡,由此逐渐形成了美国独特的高速路服务体系和文化。

伍德沃德大道从底特律市中心出发,向西北延伸达26公里,6-8车道,穿过整个底特律市区、郊区,并贯穿奥克兰郡的9个小城市,至今仍是一条交通繁忙的主干道,鼎盛时期建造的一批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克式和都铎式建筑,争奇斗艳,极尽奢华之风,令伍德沃德大道独领风骚。在伍德沃德梦幻巡游活动期间,这条路是活动主线,在路两侧遍布露天展出的珍藏车、古董车、改装车、超级跑车,当然还有兴奋喧闹的人群。

寻梦之旅:当历史照进现实怀旧为了擦亮品牌

伍德沃德梦幻巡游在每年8月份的第三个周末举行,虽然正式活动从周五下午开始到周六晚上结束,只有一天,但实际上从3周以前就有来自全球的爱好者和车主已经渐渐云集于此,在伍德沃德主路上大秀身姿。活动期间,伍德沃德路两侧的草坪就是展览场,沿途所有超市、路边店面和餐馆门前的停车场也变为活动场地,公共资源被充分利用。周五晚上7点钟,伍德沃德梦幻巡游由上千部老爷车的巡游拉开序幕。所有车聚集在12英里处的一个墓地的广场,而后鱼贯而出,沿着12英里这条路向西巡游,这样不影响伍德沃德主路畅通。我们到达时,路两侧早已坐满了观众。每辆车驶过时会以各种形式与观众互动,有轰鸣的引擎声、激烈的音乐,有卡通玩偶和奇装异服,更有绚丽的车身装饰。观众兴奋而热情,欢呼、口哨不绝于耳。

活动期间,从8英里的佛热迪奥开始直到道路尽头的庞提亚克,伍德沃德大道上举办不同的活动多达50多项。既有经典老车展览,也有引擎比赛,有家庭游乐会也有品牌俱乐部,当然还有乐队街头表演、啤酒花园和儿童娱乐区等等。在沿途道路交叉口往往有一些购物广场的巨大停车场,活动期间这里成为一个个中心。在周五时这些广场是私人车主和俱乐部的领地,但到了周六汽车厂商经过一夜搭建占领了这里,他们不仅展示品牌的历史经典名车,而且也在这里展示最新款车型。菲亚特集团入主克莱斯勒之后,迅速融入美国的汽车市场,在伍德沃德占据了第13英里路口的北木广场,除了克莱斯勒的所有经典车型,还展览从方程式赛车到警用道奇,从越野Jeep到菲亚特微型车的各个车型,他们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本土的福特品牌。很明显,汽车厂商的展区通过怀旧而擦亮品牌,为的是促进新车的销售。

经典名车在街头:底特律的汽车文化成就了伍德沃德之梦

作为美国汽车发祥地的底特律是一百多年来美国汽车文化的中心。完全不同于博物馆里的老爷车,伍德沃德上的经典老车是行驶在路上的!所有参加活动的老爷车都能在路上轰鸣前进,尽管有时会冒烟熄火。展览也是在路两侧的草坪上,尽管是一辆1904年的经典贵胄,也只是与它的主人一起在路边的草坪上享受阳光与路人的喧嚣。

在伍德沃德梦幻巡游上,可以看到很多汽车发展史上的故事。有些是某项技术的发明,有些是名人、明星与座驾的渊源,更多的是关于这辆车的自己的故事。它是哪一年在哪里生产的,它曾经的主人是谁,它参加过什么比赛或活动,每一次参加伍德沃德梦幻巡游都会得到一个证书,有些还会写上改装和维修的记录。仔细阅读,这些都是讲述着老车生动感人的故事。

汽车的灵魂是什么?伍德沃德的答案是“澎湃动力”。无论外观如何简陋、如何奢华,只有发动机和动力系统是不变的主题。在德沃德大道上驰骋,点燃发动机发出阵阵轰鸣,打开车盖将动力系统展露出来,这些都是在展示汽车真正的灵魂。

不需要想起而从不会被忘记的汽车之梦

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不仅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多汽车数量和最长的公路,更是由于美国人依赖汽车的生活习惯,汽车做为必需品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汽车文化。汽车对于美国人来说,既是工具又是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传家宝和收藏品。

珍藏在车库里的老车就像每个家庭里的一员,享受着全家人的呵护。到了伍德沃德,家里人会精心装扮这个上了年纪的“家庭明星”。车身擦得锃亮,亲手彩绘车贴,轮胎发动机整修一新,车里放上彰显个性的玩具。然后全家出动,陪伴这位明星在伍德沃德大道上轰鸣前行,享受自家明星的粉丝们的欢呼。伍德沃德梦幻巡游是老车的节日,更是全家的节日。

在活动期间,很多经典老车也是销售和交易的目标。车主可以在这里搜罗自己钟爱的经典,也可以将打扮一新的藏品出售给其他爱好者。这种交易不仅使老车保值升值,也可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精心的照顾,更是汽车历史和文化的流转传递。

“这里依然是汽车城,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每年到伍德沃德来,就是带着自己的老车,与老朋友聚会。聊聊当年的往事,秀秀自己的收藏,收获年轻一代羡慕、好奇的目光。这就是伍德沃德梦幻巡游,这就是底特律,一个不需要想起而从不会被忘记的汽车之梦。

为了忘却的纪念——汶川一周年祭 篇8

【活动说明】

一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8.0级大地震袭了四川汶川,地动山摇之间,家园、学校瞬间夷为平地,公路断裂,桥梁坍塌,通讯中断,机场关闭„„汶川告急,四川告急,中国告急!中华大地上又遭受了灾难的偷袭。多少年轻的生命从此离我们远去,多少英雄的赞歌在这一刹那间上演。而时间飞逝,转眼之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对于那场发生在一年前的重大灾难,你还能记起多少呢?由这次灾难,你又受到哪些感动,得到哪些启发呢?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能为逝去的人们,为灾后重建的人们做些什么呢?请大家跟着我走进今天的活动:《为了忘却的纪念》——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活动目的】

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唤醒学生对于生命,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新审视,同时也让同学们明白肩负的职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正确的姿态与更好的面貌迎接挑战。最后教育中学生有关地震自救的相关常识。

【活动时间】

2009年5月12日下午第一、二节课

【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活动主要形式】

哀悼仪式、观看有关幻灯片、传达祝福、组织防震演习等

【活动参与成员】

班级全体成员,该班级有时间的任课老师(事先邀请),班主任,校级领导(可邀请校长、校团委领导),学校校刊杂志负责人等。

【活动准备】

主持人一名,祝福卡片,录音机,空白磁带,多媒体设备,防震宣传手册等。

【班会流程】

一、导入部分

1、班会开始前的课间,一直播放悲伤的曲子,以调节所有参会者的情绪,以便更好地融入班会中。

2、主持人上场。

二、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观看幻灯片

活动目的:重温那一段经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中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活动准备:幻灯片,多媒体设备

(主持人放映幻灯片,并进行讲解)

幻灯片第1——5张:

因为爱,我们铭记;因为有人记得我们,所以我们活着。而只要有人记得我们,我们就能继续生存下去。让我们记住: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背景音乐《天空之城音乐盒版》)

幻灯片第6——16张:

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温馨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把我们的同胞埋进了瓦砾。还来不及对最爱的人说声再见,就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这些被埋在瓦砾下的、受伤流血的、失去生命的,很可能就是你的玩伴,你的姐妹,你的兄长,你的爷爷奶奶。而最让人揪心的,则是这些也许刚刚和你的弟弟、妹妹一样的的孩子们。

幻灯片第17张:

同学们,谁知道这次地震造成多少财产损失,多少人员伤亡?(生)

请记住这些数字:这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4667个乡、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幻灯片第18张:

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此,生离,死别。其实我们都不想让你走,即使,你要去的地方是——天堂„„

幻灯片第19张:

而在这逝去的数以万计的人员中,你们有没有想过,有多少是和你一样大的孩子?又有多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前天是母亲节,我们都在祝母亲节日快乐。可你是否知道,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谁来给她们过节?你知道她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节日的么?她们在祭奠,祭奠她们那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她们在心里与逝去的孩子默默约定:孩子,如果,如果有来生,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插入视频《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

现在,请全体起立,为那些逝去的同胞,尤其是那些与我们同龄的孩子们,默哀„„(全体起立,默哀)

幻灯片第20张:

好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你们是多么的幸运啊!不要说自己不幸福,不要说自己没有漂亮的衣服鞋子,最起码你们还活着,你们的父母还活着,哪怕是不健康,可是当你们睁开眼睛,还能看到彼此,叫一声爸爸妈妈,他们还会回应你。但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呢?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呢?阴阳两隔!你们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有许多的梦想等着要去实现,可是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他们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匆匆的离去了,他们的生命,永远的停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仅以以下一个视频,献给5.12地震中的孩子。(插入视频《近义词片献给5.12地震中的孩子》)

幻灯片第21张:

5.12,我们悲伤、无奈、绝望、迷茫,我们流了太多的眼泪。可是请你记住,有些眼泪,是因为感动而落下的„„(插入视频《5.12地震的记忆》)

幻灯片第22张:

(背景音乐《kiss the rain》)大家如果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的话,应该会认得这位年轻人:央视主持人赵普。大家看到他眼里的泪花了吧?知道他为什么落泪么?当时是抗震救灾的直播,这些主持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第一次看到从前线传来的报道。在看到那些报道后,他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画面,被这样的声音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这个土地,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

幻灯片第23——33张:

是的!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这是我们的温总理,5月12日地震发生不到几个小时,他就冒着余震的危险进入了四川,四处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整整40多个小时,这位老人不眠不休,只是为了告诉灾区的人们,祖国没有忘记你们,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如果当时你有看相关报道的话,你会发现,这位和我们爷爷一样年龄的老人,在向群众喊话时,声音都已经嘶哑了„„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抵达成都机场,温总理前来迎接,两个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

一起。随后,温总理返京,胡总书记在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这是我们的救援人员。没有房间,没有床铺,我们的救援人员累了就只能和衣躺在裸露的地面上小憩,随时准备着再次冲入第一线。

累了的又何止我们的救援人员。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不止是我们的战士,连我们的救生犬也累了„„

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张图片,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位母亲,她扔下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不管,却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个又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的婴孩。

这是排队等待献血的人们。我有献血的习惯,一年一次。平时我也叫过我的同学一起去,可是他们不去,怕不卫生,怕被传染上什么疾病。可适当传来消息说灾区急需新鲜血浆时,没有一个人退缩。由于要求献血的人太多,血库已满。我们不得不提前填表预约。我们都知道,今天我献出来的200cc血液,也许明天就会流淌在另一个人的体内,拯救他的生命,从此,世间又多了一个与你虽无血缘关系,但却已然血脉相通的人。

画面中捐款的,是一位乞丐。乞丐,被人们称为“拾荒者”,他们衣衫褴褛,满面污垢,靠乞讨或捡拾破烂卖钱为生,是社会的最底层。可是今天我们看到,在捐款箱前,他们投进一张张毛票,一枚枚硬币。那些硬币砸在箱子里叮当作响,仿佛也敲在了我们的心上,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他们拾荒,可拾去的,却是人心灵上的荒芜。他们,是心灵的拾荒者。也许他们捐出的只有几块,几十块,可是这几块几十块,却远远比一些大明星之类的捐出的几十万几百万分量更重。因为这几十万几百万,明星只需拍几集电视,登几次场就能赚到,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几块几十块就可能是他们几天几星期的生活费。他们才是需要帮助的人,可是面对更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毅然决然的伸出了援手。这正如纪伯伦所说:“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也给了我。”

我们学校也举行了这样的祈福仪式。我们每人手中拿着点燃的蜡烛,从各自学院出发一路上小心呵护着烛光,到操场集合,然后用手中的蜡烛摆成心形的“5.12”的字样,之后,默哀、祈福。我们还收到了在高校学生之间互相转发的短信,在5月12日晚10点,收到短信的同学请自动熄灯10分钟,为遇难同胞默哀。于是,5月12日晚10点,我们所在的石家庄市西南高校区漆黑一片。大学生,在行动。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看过的图片及视频中,经常出现一双双手,有大有小,有的细你有的沧桑,有的干净整洁有的满布伤痕,这些手紧紧握在一起,传递着力量,传递着温暖,更传递着希望传递着爱。手拉手,我们发誓,生死不离!(插入视频《生死不离》)

幻灯片第34——35张:

温家宝总理说过:“每个人献出一点爱心,乘以十三亿,就变成了大爱;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中国人的心相连手相牵,共同呼喊出同一个口号:加油中国,坚强汶川!加油中国,坚强汶川!加油中国,坚强汶川!!(插入视频《天安门前致哀后的呐喊》)

幻灯片第36——38张:

感动别人,是一种能力,感动自己,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2008年,中国人被自己感动,也感动了全世界。同学们看过《感动中国》么?每届感动中国都会设置集体奖,之前的集体奖大多颁给了神五神六的航天工作者,但是2008年的感动中国集体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我们,当之无愧!

中国人在这次地震中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让世界为之震惊。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骄傲。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骄傲,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朗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插入视频《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齐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幻灯片第39——45张: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然而就在泪水的浇灌中,希望,发芽了„„(背景音乐《天空之城小提琴版》)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被压在废墟底下,你还能坚持下去吗?在等待救援的时候,你能露出这样一张纯真的笑脸来安慰救援人员吗?

这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如果是你,你还能安下心来在余震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复习,准备考试,追寻梦想么?

我的小伙子们,当你的同学被困在瓦砾下,你能如他一般冒着余震的危险为你的同学举起一瓶维持生命的点滴么?

我的小姑娘们,当你失去了母亲,你能忍住悲痛,如这位小姑娘一样去安慰你的父亲吗? 我的将来要做他人丈夫的男孩子们,当你的妻子待产时,你能冒着生命危险守在她身边,紧紧握着她的手,不离不弃,实现当初那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么?

我的将来要为人妻的女孩子们,当你的丈夫死去时,你还会温柔的替他擦拭身体么?哪怕那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大灾有大爱,在灾难面前,亲情、友情、爱情,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能如他们一样坚守吗?

幻灯片第46——47: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这是网上一个帖子里的话。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而我们的同胞也并没有被打倒,他们坚持自救,心怀感恩。你看到这一个个懂事的孩子了么?一夜长大,懂事大的叫人心疼。这些孩子,就是四川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幻灯片第48——51张:

因为爱,我们铭记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情、事。

可也是为了爱,我们还要学会忘却。忘却悲伤、痛苦,迷茫、绝望,收拾心情,为自己,也为那些已经逝去了的人,重新开始生活„„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生活,还将继续。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童声版》)

幻灯片第52——63张:

这是各地同胞支援搭建的房屋,我们不能坐着等,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尽管房屋还只有一个框架,可是面对明天,我们依然能笑得如此灿烂!

生活仍在继续。老人们常说,只要是种子,只要播种下去,总有一天它会发芽、开花、结果。于是我们种下希望的种子,盼望着丰收的来临。

在四川有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他们的羌寨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古老的民族在各族人民的帮助下有焕发出了新的希望,一对对新人,以羌族特有的方式,结为夫妻。

人不能只活在记忆中。抹去泪水,让我们重拾笑容,再跳起古老的羌族舞蹈,来庆祝我们的重生。

这不是两个普通的孕妇。一年前,她们在这次地震中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一年后,她们又孕育了新的生命。这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更能让人感受到希望的了。我们共同期待着,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这些重新绽放笑脸的孩子,让我们看到,天空中阴霾已经散去,天晴了,我们的未来一片光明。从那一张张认真的折着祈福纸鹤的小脸上,希望,我们看到了„„

幻灯片第64张:

5.12,让我们忘却那些浸泡着伤心泪水的往事,记住这样几个词汇:坚强、团结、希望!!

第二环节——千里传温情

活动目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班会的参加者都能为在震中遇难的人们祈福,安慰失去亲人的幸存者,感谢参与救援、帮助重建的各方面人员。

活动准备:此环节有两项方案,依照具体情况准备材料。

方案一:准备空白磁带与录音机,将大家的祝福录制下来,存档;

方案二:让学生在之前发下去的祝福卡片上写上他们想说的话,存档。

第三环节——地震来了,让我们离生更近一些

活动目的:天灾无情,汶川地震带给了我们血的教训,通过此环节关于地震的模拟演习,让同学们了解掌握有关于地震的小知识,更大限度地确保生命安全。

活动准备:防震宣传手册,多媒体设备

请校级领导为大家做防震抗震宣传讲座,并组织模拟演习。

第四环节——抒发你的感受

此环节属活动的尾声,要求学生写出参与此次活动的感想,以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

第五环节——结束

班主任作总结,宣布活动结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类06级2班

2006013223李晓凤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鲁迅) 篇9

——四烈中学举行“12.9”新团员入团仪式

“我们是五月的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歌声雄壮,激越欢快。2011年12月9日上午在新兴的四烈中学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活动。学校全体师生近六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9时30分,在进行曲的伴奏下,国旗队的同学护卫国旗阔步走向升旗台。嘹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缓缓升起,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在晨风中飘扬的国旗,爱国情感在此刻升华。

在追忆了 “12.9”光荣的历史后,新团员们在团干部王爱莲老师的带领下,全校60名新团员面对鲜艳的团旗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进行了庄严的入团宣誓。鲜艳的共青团团旗,紧紧握住的拳头,掷地有声的宣言是我校校园里此时最感人的一幕场面,也是这冬日里最绚烂的一道风景。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篇10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文学风景线涌现一大批亮丽的女性作家,如冰心、丁玲、苏雪林、庐隐、冯沅君、凌叔华等。其中湘籍学者、戏剧家、散文家袁昌英也是最享盛名中的一位。袁昌英1894年诞生于湖南醴陵。新文化运动期间,她即以话剧《孔雀东南飞》、《活诗人》、《饮马长城窟》等蜚声戏剧界。她的散文也颇具特色。鉴于这位前辈后半生命运多舛,加上当今文学界对她的作品研究甚少,实在是值得追忆和弥补的事情。在此,作为她的学生,谨检索老师早年两篇著名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游新都的感想》为例,阐述一番读后心得,希冀以此为议题,引起人们对这位潇湘才女的尊崇。

1923年盛夏,时在温州的朱自清和居住北京的俞平伯相邀游览南京,他们约定,以同时同景为题材分别写出同题散文。1924年,两人同拟的命题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于《东方杂志》,由此演绎出中国现代散文史的一段佳话。几十年来,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一直收辑于各自作品和各种名篇选读之中,供人赏析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历史阶段,时任武汉大学教授的袁昌英也有过两次南京之游,一次是1928年,另一次是1934年,而且也写出同题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及《再游新都的感想》。两篇散文在《现代评论》发表后,颇受好评。上世纪30年代,文坛学界将袁昌英的两篇同题散文与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一道进行比较研究,称誉三人游览南京之作为“三足鼎立”散文佳品,这么一来,就再续成了朱、俞佳话之后的又一桩文坛雅事。从此,袁昌英的散文成就饮誉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前,袁昌英的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被选作高中国文教材,由此可见这篇范文影响多么广泛。当时朱自清选入教材的作品是《背影》和《荷塘月色》,而非游南京之作。可见袁昌英此作多么引人瞩目。

袁昌英游新都(即南京)两篇作品与朱自清、俞平伯同题作品相互媲美并传为美谈并非偶然。三人的作品都诞生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下。而作为新文学起锚后期,作家的作品一方面对传统文学做出大胆的叛逆与革新,另一方面又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多有借鉴。一时间,各种文体、各种语境、各种风格的创作纷纷张扬个性和特色,文坛百花齐放,百鸟和鸣。细察三人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情趣、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是有所不同的。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善于以真情、含蓄和唯美的艺术潜质吸引读者,描写客观景物,总是融入自己的感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辨别许多新意,升华为一种诗的意境,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领略“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滋味”,不论是小船、桨声、灯影、淡月、垂柳、妓楼,都“使人起柔腻之感”,如“河中眩晕着的灯光”,心灵感应是飘忽沉浮的。他还通过一些故事和细节,用简约、朴质、纯正的描摹,挖掘人性之美,表达生命的至情,如在船上与船夫的对白,和俞平伯议论歌妓的道德昏乱与人生的无奈,都足以打动人心。他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任唯美的想象构建不同层次的时空,烘托形景各别的浪漫风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俞平伯的作品则另辟蹊径,他对秦淮河的观察从心灵感受出发,景物描写时断时续,禅悟思考居多,连“夜的月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借,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佛家的空灵境界、主观的理性色彩不息地在作品中回旋,好似让人进入有我无我的境地,去领略哲学思辨的意蕴。难怪他对着船上的歌女说:“这哪里是什么旖旎风光,只有干叠的哀思在我胸中飘荡”。心和境的交萦互染,使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多了几分空濛、超然乃至晦涩。比较两人作品,不难发现朱自清和俞平伯对现实生活所持的不同态度。也正是这种差异所阐发的情感因素的不尽相同,使各自的桨声灯影五彩纷呈,各显其妙。

就人生履痕而言,袁昌英也同朱自清、俞平伯一样,都经历过“五四”洗礼,都阅尽世态炎凉,都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世界,都具有极好的语言表述能力。但是,由于当时和后来一些学者偏重对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研究,忽视了对誉为“三足鼎立”中的袁昌英作品的挖掘力度,因而使鼎足而三的《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游新都的感想》的地位发生倾斜,失去平衡。凭心而论,当我们再度重温袁昌英这两篇作品,即会明显发现袁昌英对南京景物的描写与感悟是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之高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文中高扬的那种开放的、批判的、与时俱进的心态,以及灵活自如的表述功力,完全凸显了袁昌英作为散文大家的风范。这种风范,又和朱自清精细恬适的儒雅之风以及俞平伯那种哲学思索风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作品的思想高度在层次上超越了朱自清和俞平伯。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袁昌英两篇游新都(南京)之作尽管以游记形式表述,但所见所闻并非重点,它借景抒情,托物达意,纵横捭阖地将上世纪20-30年代那个动荡、窒息、饱经外患的时代作出揭露与批判。她到南京去,看见“秦淮河畔仍是些清瘦的垂杨与泣柳,在那里相对凄然,仿佛怨诉春风的多事,暗示生命的悲凉”。“硕大宏敞的玄武湖披着蔓延无忌的苇芦及浮萍,表露一种深沉忍毅的闷态,似乎在埋怨造它的人没出息,生出不肖的子孙来。”作品一开始就这么肃穆、凄美、哀怨、叹息,扣人心弦。接着大量描写的是,她为南京高大的城台而震颤;为憔悴的紫金山怆然而泣下;为当权者将土地“忍心无耻地一块块割让与异族”而愤懑;为时局发展到“残忍酷恶地用鸦片烟、吗啡、土匪、病毒、洋货”,“断送到黑暗无边的苦海”而抱哭一场。她的喟叹,引发人们不能不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女子而感动。作品中的“我”,是那么执著、倾心、刚毅地爱着自己的土地,将整个身心与祖国的命运扭结在一起,义无反顾,坚忍不拔;同时又毫无顾虑地揭露了上世纪20至30年代社会生活的黑暗糜烂,而且进行无情的鞭笞,直至淋漓尽致。显然,袁昌英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是紧贴时代脉搏的,这和那些置身象牙之塔和书斋里的文人雅士、学究专家回避现实、吟花弄月、故作玄虚的创作态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只需品读这样的文字就更加明白袁昌英的人品和操守了:“新都,你只须举目一望,在这浑圆的大好地球上面,你能发现多少像你这般空虚的城?”“新都,你岂非君之辱,君之耻吗?试问在这种散漫空虚的生活里,你如何能产生营养,发挥一种固定的、有个性的、光荣的文化出来?你若没有这种文化,你的城格从何而来,从何而高尚?”“不然,你如何能代表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向世人说话呢?临别珍重,幸勿以吾言为河汉。”这些愤世嫉俗、掷地有声的语言,高扬的是“9·18”事变后,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救亡图存的精神,紧贴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软弱无能的社会现实,针砭的是新都(南京)官吏的污浊弊端。可以说《游新都后的感想》和《再游新都的感想》已经将忧患意识发挥到了极至。而这

种爱国主义情操出自袁昌英这位娇弱的女知识分子,更是难能可贵。

袁昌英两篇游新都之作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所蕴含的文化思考。“五四”运动前的1916年她即远赴英国留学,1926年又去法国,西方文化对她影响至深。但她的国学修养也根深蒂固,因此,她的作品在中华文化基础上时常吸取、借鉴西方进步的文化观点加以思考,为我所用。她承认物质文明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又肯定精神文明应作为一切行为的先导,这些观点均表露在赴新都之游的作品中。

两篇散文对南京的名胜古迹作出了平面扫描,但议论最多的是中山陵和谭延阊墓园,以及金陵大学和江苏大学。两组建筑都属文化景观,但袁昌英却能够作出常人难以认知的判断。她敬仰孙中山先生,可是第一次谒陵却意外地惊呼陵园“不是我们理想的国父墓”,“精神并没有感觉诺大的摇撼”,“觉得仍然好中不足”。她想象的国父墓应该建筑在更高的地方,一目无涯,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她从建筑文化角度考量民族气魄,可谓慧眼独具。她希冀人们能借鉴西方文化在建筑方面的长处,为此,她借用英国19世纪诗人渥寺渥斯对伦敦西寺桥的赞美加以反衬,以此诠释一座城市应有“整个的壮雄心魄”的建筑,才能映衬城市的精神与气质。这些见解,显现了袁昌英渴求中西文化交融和互补的心态。出乎意料的是,袁昌英倒是对深藏幽林之中的谭延闽墓园大加赞赏。她对这位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老乡情有独钟,称他的墓园浑厚沉壮,威而不露,富而不丽。她写道:“若谓陵园象征活跃的、盛旺的、行将复兴的中华民族,谭墓可说是中华民族已往四千年光荣历史精神的具体化。”这段话显然是个暗示,寓意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应该养精蓄锐,韬光养晦,调整心态,以图“行将复兴”,光复国土。这种智者的文化思考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求是值得敬仰的。

袁昌英本来就是学者、教授。她的两篇散文,还饶有兴趣地对金陵大学和江苏大学进行了点评。在她眼中,女子金陵大学建筑西式构造,惟美、静肃、逸致。男子金陵大学建筑就像穿西装、戴中国式瓜皮小帽形态,令人发笑。而江苏大学建筑零乱拉杂,不大协调。从建筑美学而论,袁昌英自然推崇女子金陵大学,但她话锋一转,又数落这里的学生俨然像公主,习惯侈华生活,无所造就。而男子金陵大学的农科却成绩斐然,令人称羡,至于江苏大学的自然科学她认为更是前程无量。袁昌英就是这么巧妙地论证着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不一定要盲目照搬,倘若华而不实,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同时,她还实事求是地阐明了形式和内容互补的辩证关系。两次游览南京,眼前景物入眼、入脑、入心,足见袁昌英散文中的观察力和思辨力是多么敏锐、扎实。

新文学发轫时期,散文的成就诚如鲁迅所言,“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数量繁多,题材广泛,品种齐全,流派纷呈。其中议论性散文和抒情叙事性散文争芳斗艳。如果说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属于后者,那么,袁昌英的同题散文却二者兼而有之。她的作品灵活自如地将散文门类中的小品、随笔的特质揉和在一起,抒情、叙事、议论各显其妙,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各具所长。学习她的散文技巧,可以吸取多种营养。

《游新都后的感想》和《再游新都的感想》篇幅较长。其中,借景抒情不是静止和虚幻的,景只是作为托物,情也在于疏理,至关重要的是把这种景与情不断引向深入,发掘“感想”的层次与深度。从散文题目即可知道袁昌英游览南京时感想是颇多的,不吐不快,这才是行文的要旨。为此,她在观景中不断地抒情,又不断随波逐浪地思考。千言万语,千情万绪,相互交织,彼此提升,使她的感想触动读者的心灵。她走在南京的城台上,发出的抒情是别样的;“这里更是变了的形象”,“是寂寞!是荒凉!是壮观!”接着又如此作出感想:“试问这绵延不断,横亘于天地间的大城,哪一寸哪一步,不是人的精血堆成的?”这还不够,她还要对着城台发问:“你现在正在咀嚼着——苦吗?甜吗?我哪里敢代你说出来。你是最害羞、最胆怯、最不肯将你的真实暴露给人的。我如果替你说出来,你一定要老羞成怒的对付我啊!”袁昌英的感情就是这么层层递进,一发而不可收拾。她已经将南京城台视为祭祀的“性灵”在膜拜。古迹,让她追慕、怀忆、神驰,但又让她独怆然而涕下。她毫不忌讳地承认:“欣赏之中总不免批评神的闯入。”类似这样的逆向思维,在比较金陵大学和江苏大学的行文中时有出现。可见,袁昌英两篇南京之游是用多维的感想形式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她没有忽视动荡的时局,惋惜南京国民政府的软弱无力,但也没有被黑暗所吓倒。她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制高点,以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批判在观察生活。这种行云流水,波浪起伏的抒发感想之作,使这两篇游记散文成为那个时代的檄文。因此,可以这样说,她的作品不单有娴熟的语言表述,散文的战斗精神更是从中凸显而出。这样的游记散文可谓扛鼎之作,其技巧是高超的。

散文作品自然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在两篇游南京之作中,对景色的描写善于采用拟人化的手段,使山水城堞具象起来,多了几分灵动和意蕴,牵惹人心,增添情趣。她写鸡鸣寺,说“这样老耋龙钟的身体感受荆芦野棘的欺凌”,“崇山峻岭也是沉毅不亲近的在那里咬住牙根硬受着自己裸体暴露的羞辱”。在她笔下,沦丧的土地“活似晒枯了的苦瓜皮的可怜心是为东四省热泪流枯的余迹,你欲再从上面榨出一滴水来怕也是枉然!这一块鲜血的,一触即见血的,是为我慈爱的老父,永辞人间的老父而结的伤疤”。这样的形象比喻,新奇,独特,将本来静止的事物显得生动起来。她将对南京景色爱之所深、恨之所切的情感均一一在她笔下被深化了,意境扩展了,自然主旨也深刻了。袁昌英对苦难祖国的眷恋达到触摸可及的程度。

两篇作品抒情和议论的部分也形象逼真而贴切自然。她不故弄玄虚去煽情,任真情流露行文中。议论不枯涩艰晦,令人难以捉摸。对于“慈悲得像祖土”的土地,她说,“我不能不低头,我不能不痛哭,不能不疾恨令他过度痛苦的种种!”“可冷的古迹,你既悲痛,我也如丧家之犬,无所依归,我们尽可抱哭一场吧!”这种既抒情又议论的文字,不但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饱注艺术感染力,使沉寂的土地、古迹产生有形的图像。平凡的外形描写,蕴蓄着深刻的真谛。袁昌英早年的散文如此灵动自如是颇为传神的。

作为一位曾经创作过多部戏剧的剧作家,袁昌英这两篇散文在结构上也借鉴着剧本创作的特色。如序幕,人物或景物的布局,内心独白,烘托氛围、矛盾冲突和结尾等。因此,她的作品虽侃侃而谈,结构却如剧本一样十分严谨,行文美和作品的思想灵魂相适应,各段落之间,相互勾连,彼此呼应。在《游新都后的感想》中,作品一开始就这样拉开序幕:“这股南风的来势,真不可挡!竟把我吹到新都去住了几天。”然后层层递进写秦淮河、鸡鸣寺、玄武湖和城台。其中对中山陵的思考托起了作品的矛盾高潮,而对金陵大学与江苏大学的评价也恰如剧本中精彩的对话。结尾处,作品采用倾心的独自予以谢幕。她写道:“新都啊,你的油然嫩翠到处花香的美貌此刻仍在我心眼中闪灼着,嫣笑着,你有的是动人的古迹,新鲜的空气、明静的远山……这是何等令人怀慕啊!”一个光明的憧憬,真诚的祝福,犹似舞台帷幕缓缓落下,让人们再游新都时不至再落寞喟叹。这种剧本化的散文结构,在《再游新都的感想》同样也表现明显的印痕。

袁昌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出来的作家。她的两篇游新都(南京)散文,可以让我们领略她的智慧与才情以及令人敬佩的思想情操。她的散文作品收辑于《山居散墨》和《行年四十》两本著作之中。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关报刊对她的散文多有评论。后来由于她在武汉大学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各方评论相对减少了。这位资深的学者、作家生前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1927年在法国巴黎帮助过著名女作家陈学昭。归国后,著名湘籍女作家谢冰莹曾受教于她的门下。她和著名的女作家苏雪林、凌叔华并称为武汉大学“珞珈三女杰”。她的丈夫是国内外知名的湘籍经济学家杨端六。不幸的是,1957年,袁昌英无端被划为“右派”,从此销声匿迹,导致1971年她含冤蒙屈逝世于故园醴陵,萋萎芳草,陪伴一代潇湘灵魂。

难以忘却的纪念(范文) 篇11

清明节,这是一个笼罩着蒙蒙烟雨的日子。

雨丝片片的下着,隐藏着人们对先烈们那淡淡的哀伤和深深的怀念与崇敬。

……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您用青春和生命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争的光辉业绩令我们敬仰;您留给后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鼓舞我们进取、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种子,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明天的旗帜。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经过你们不懈努力和艰苦卓越的奋斗,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辱骂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今天,我们接过从您手中传过来的接力棒,决心要更新观念,扩大视野,掌握一技之长,全面完善自我,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此时此刻,我们只想用一朵小花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只想用一个花环表明我们的心意,我们只想用一座石碑表达我们的敬仰……但是,我们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您的意志,弘扬您的精神,让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敬爱的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安息吧,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您的精神永存!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思想永远昂扬;

灵魂永不跪倒;

步伐永远坚定;

这就是我们面对先烈们的铮铮誓言。

圣诞节为了纪念谁 篇12

为了纪念耶稣。

今日的圣诞节不仅成为了喜欢的节日,也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节日。历史并无证据证明圣诞节(12月25日),就是耶稣诞生的日子,但是这一日却成为了耶稣诞生的记念日。

我们作为一个,就应该认识到圣诞节的意义。我们要让人知道:圣诞节是耶稣为我们赎罪而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

我们的救主为什么要以婴孩方式诞生在这世上呢?为何不以成人或天使的模样来替我们担当罪?为什么如此辛苦地以婴孩方式出生呢?

其原因就是他要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为要以他的肉体亲自进到我们中间,亲自走过我们所经历的,还要代表我们成为赎罪祭和中保者。

为了说明这个婴孩就是人类救赎主的记号,圣经记载的非常有意思。

在伯利恒出现的天使向牧羊人显现,对他们说了以下的话,“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路2:10-12)

那婴孩就是上帝儿子的记号是什么呢?“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

“布”是当时穷人用来包裹婴孩的,这是非常便宜的一种布。上帝的儿子竟然卧在马槽里。那就是上帝儿子的记号!

圣诞节的意义

最早,人们举行小型聚会来庆祝圣诞,在那期间回顾过往,展望未来。事实上,那时候圣诞节还不叫“圣诞节”,而是叫“降临节”或“主显节”。

后来,本是节日的庆祝活动吸收了一些初冬节日的风俗传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圣诞节。

在我看来,那就像一幅描绘救赎、回归和爱的丰盛而美丽的图画:

人们获取并利用世间之物来崇敬一位超凡者,他由童女所生,度过完美的一生,教导我们非凡的事情宣讲奇妙的真理,经历惨烈的死亡,最重要的是,他从死里复活,赐给我们永生——超越这一世的生命。

传统

众所周知,这个特殊的节日已经演化出多项的内容,如圣诞树、拐棍糖、礼物、家庭聚会,当然还有圣诞老人。随着节日临近,我们所见都是这些特色传统,尤其因为如今各种不同宗教、背景和文化的人都在庆祝这个节日。

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呢?每一项传统包含什么意义?圣诞老人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装点圣诞树?耶稣降生场景背后的真实故事是什么?还有,这一切跟这个叫“耶稣”的婴孩有什么关系?

人们越是给这个节日锦上添花,就越有迷失其真意的可能,也越容易忽视其真正庆祝的缘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古老故事传说,必定能真切理解圣诞节及其传统的深刻而生动的意义。

抗战遗产,为了未曾忘却的纪念 篇13

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3日,14年间,中国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伤痛,战争也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迹。如今,在中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可以找到抗日战争历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涉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日军暴行、国际援华、战后审判等各个历史侧面,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6处,80%实现了对外开放。除抗战遗迹外,我国的抗战、反法西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有137座,其中一级博物馆5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3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各地的抗日战争历史遗迹,凡是条件具备的,都要在今年9月前向公众开放,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向社会开放。并要求各地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续工作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认真做好抗战文物的保护研究整理和价值发掘。作为反映日军侵华和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相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级博物馆,要着力建设成地方及全国抗战史研究的中心。

4月5日清明节前后,各地抗战遗址遗迹的管理机构纷纷作出积极反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了“清明节的铭记——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圆梦中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精心策划了“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新四军英烈抗战事迹展”“新四军将帅文物史料专题展”和“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展”等;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了“缅怀民族先烈弘扬抗战精神”清明祭扫活动;在抗日战争胜利总受降地湖南芷江,社会各界举行了隆重的“清明祭奠抗战英烈仪式”;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死难者遗属、众多参观的市民和日本友好人士,齐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同胞名单墙(俗称“哭墙”)前,参加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2014年清明祭”活动;山西省大同市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正式开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太行八路军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抗战类纪念馆(博物馆)也举行了一系列专题纪念活动,与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一起祭奠抗战英烈。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所设立。因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所以今年的主题是“纪念性遗产”,用遗址遗迹来纪念某些人某些事。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14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双九相重,所以称“重九”。《易经》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古人的习俗

登(dēng)高(gāo)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饮(yǐn)菊(ju)花(huā)酒(jiǔ)

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pei)茱(zhū)萸(yu)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15

屈原的历史

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淅川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很明白了。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

上一篇:形容感情好的褒义词下一篇:中考作文满分作文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