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课件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浮力课件(共9篇)

浮力课件 篇1

一、【前置学习】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①木头压入水中放手后会上浮,实心铁块放入水中下沉,是否所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越觉得上托的力越大(越觉得轻飘飘的),那么,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③关于浮力,你想知道哪些方面?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三个实验,记录现象、测量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

①将圆柱体用细线绑牢,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测出圆柱体重力并记录。②将圆柱体缓慢放入小烧杯的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的变化。③读出圆柱体浸没时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计算出测力计两次读数差。分析:为什么圆柱体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会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实验2:浮力产生的原因

①把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倒过来,瓶口下放水槽(接住流下的.水),往瓶里放入乒乓球,用烧杯往瓶里加水,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②往瓶里加水,然后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实验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⑴根据探究实验1的现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有关。

⑵实验4: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⑶分析与论证

综合⑴⑵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和_____有关。

⑷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后,修正结论

三、【展示质疑】

学生以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质疑、补充,教师引导,板书。

四、【激励提升】

浮力教学反思 篇2

南庄中学李勇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浮力复习课(教案) 篇3

重难点聚焦

1、能设计并进行有关浮力的小实验,会用测量计测量浮力,会画浮力的示意图;

2、能运用常见的器材设计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全过程;

3、浮力计算; 知识要点回顾

(一)求浮力的一般方法

1.压力差法:物体在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2.称量法:,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称量的重力;这种方法还可以求出物体体积,物质的密度及液体的密度。

3.阿基米德原理法:

4.平衡法:漂浮或悬浮物体,若物体与容器底紧密结合,物体不受浮力。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实心物体而言

下沉

上浮

悬浮、漂浮

下沉

上浮

悬浮

与变化前的的大小。

(三)液面升降:确定液面的升降,只要比较变化后的1.浮冰熔化后液面升降

(1)纯冰浮于液面,冰熔化后液面升降。

③,如冰浮于盐水中,冰熔化后,液面上升。,冰熔化后,液面下降。,液面不变。

(2)冰中含杂质,冰熔化后,水面升降。

②,若冰中有铁、铜、铝、石块等,冰熔化后,水面下降。,如冰中有木块、蜡、气泡,冰熔化后,水面不变。

③,水面不变。,容器中液面2.漂浮在液面的“载体”,当把所载的物体取出放入液体中时,如下降,当时,容器中液面不变。

(四)几个规律问题

1.同一物体浮在不同液体中,是一个定值,都等于,此时

成反比(密度计原理,轮船浮在海中或浮在江河中,一木块分别浮在不同液体中)。

2.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浮在同一种液体中,为一定值,等于(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将露出液面部分切去,物体上浮又露出液面,为定值,等于)。

3.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变化等于物体重力的变化。

4.如图,细线拉力为T,细线断后,物体上浮至漂浮,浮力的减少等于细线的拉力T,即。

规律方法整合

1、浮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浮沉条件求解,如悬浮和漂浮,即

2、漂浮和悬浮时,尽管都是,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浮力教案设计1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力、力的平衡条件、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浮力的。讲述了浮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本节知识在生产技术中有很多应用,是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其综合性强,因此有利于有关知识的学习、巩固和理解。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只有感性认识,因此要经过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推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学习到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着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适当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猜想的准确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体验科学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用溢水杯法探究浮力的大小时,测出浮力的大小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对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初步学习归纳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弄清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浮力,经历阿基米德原

理的形成过程

(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

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认识到科学方法的价值。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

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两个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装水的彩色气球、透明大玻璃圆桶、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细线、水槽、大量筒。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石块、空矿泉水瓶、盐水、水、酒精、木块、橡皮泥、烧杯、细线、两个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播放录像)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在水面航行、潜艇在水中潜行、乘坐热气球环球旅行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举力、托力或支持力,提

到“浮力”

(板书:第五节 浮力)

设计思路:通过播放生活中有关浮力现象的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意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习惯。更体现了物理

源于生活,丛生活走向物理

教学环节一 浮力概念

教师活动:演示木块漂浮于水面,装水的彩色气球悬浮于水中。启发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得出浮力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与放在桌子上的木块受力情况对比,分析木块与彩色水球的受力情况,并画出二力平衡示意图,归纳出浮力的概念。观察物体浸入了水中。并知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体悬浮时F浮=G。

设计思路:通过类比让学生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方向,初步体验归纳法。让学生观察物体受浮力时浸入了液体,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 下沉的物体受浮力

教师活动:让石块沉入水中,提出问题--石块受浮力吗?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从而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计算浮力的大小,F浮=G-F示。

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较模糊,因此设计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并利用转换法,得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让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铜柱、铁柱、石块)实验,为下一步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浮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用大小的橡皮泥制作船,看谁的船载物多;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变化。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橡皮泥做船,通过装沙石的多少,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将空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同时体会手的感觉,并观察瓶在水中的体积和水面上升的高度。

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密度、物体体积、物体质量、物体重力、物体形状、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及液体密度有关。

教师活动:板书猜想。让学生将上一环节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数据展示,要学生分析浮力大小相同小组实验情况,分析浮力大小不同小组实验情况。并指出可排除几种猜想。

学生活动:通过比较分析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排除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质量、重力有关。将剩余的几种猜想分组探究。

① 探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 ② 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③ 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各小组据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然后进行交流,上台演示过程(两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修正。设计纪录数据表格并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设计思路:凭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探究实验,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许多的猜想,这是情理之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猜想。本节设计两个实验,并结合上次实验的现象启发学生动脑猜想。本节充分利用了上次实验数据,减少了实验次数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学生养成一个认真分析数据的习惯,提高全面分析和进一步处理数据能力。通过从设计实验到完善方案,最后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结协作精神。

教学环节四 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总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学生分析,由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想到排开液体的质量,进一步推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从而引导学生猜想并探究最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学生活动:①猜想:F浮 = G排或F浮 <

G排 或 F浮 > G排

②实验: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 G排。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 = G排=ρ

v排g)

设计思路:对上次实验结论进一步推理,启发学生把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起来。让学生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浮力大小的兴趣。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教学环节五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①得出浮力大小的方法:漂浮时F浮=G;悬浮时F浮=G;称重法F浮=G-F示;阿氏原理法F浮 = G排=ρ

v排g。

②获得知识方法:类比法,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浮力教学设计 篇5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使用数字化探究设备

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③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索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②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教学难点】

①数字化探究设备的使用

②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液体密度的关系。【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器材】

友高数字采集器、力传感器、阿基米德实验仪(专用托盘、溢水 杯、小烧杯、圆柱形物体)、铁架台、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矿泉水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辽宁舰静躺在海面上,简介我国第一艘航母)同学们分析受力情况(重力和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浮力

(二))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辽宁舰图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探求新知

1、回顾:称重法测浮力 学生上台演示

辽宁舰所受到的浮力能用这种方法吗?(不能)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测它受到的浮力呢?

2、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体验观察:将旋紧的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并注意观察现象(学生体验,谈感受、现象)

设计说明:学生体验,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 力有关等等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们必须要测哪几个量?(F浮、G排)设计实验:课本上的实验(师讲解,演示,学生读出、记录数据(说明这是一个粗略的值,不够准确))

介绍友高数字化实验平台(更易操作,更准确)演示友高数字化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进行实验: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设计说明: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探究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交流实验结论

展示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并请小组同学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内同学可相互补充)

①从表1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浸入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也越大。

②从表2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同一个物体全部浸入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系,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也越大。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 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4、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F浮=G排=m排g=ρ液 V排g=ρ液gV排(公式的推导)强调: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水底下的辩论:体积小的深海鱼与体积大的浅海鱼,谁受到的浮力大?

2.一个小石块放入装水容器中,它排开1dm3的水,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收获平台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你收获了什么?)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板书设计:

浮力

(二)一、称重法测浮力:F浮=G-G1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 实验:

三、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浮力教学设计 篇7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的作文 篇8

据说,阿基米德是这样发现浮力的:他之前一直在研究浮力,坐在澡盆里的时候,发现有一些物品能在水里浮起来,。如果你还不知道阿基米德是谁的话,那我就给你介绍介绍。他是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他最伟大的事件时发现杠杆原理以及浮力。他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当然,这是从极端考虑。浮力的定理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方向是与重力相反,竖直向上。

我做了一个实验:先准备好一个玻璃杯(较大),里边有半杯水,一块厚实木块,一些盐。实验开始了。我把准备好的木块放进装了水的玻璃杯里,只听“扑通”一声,木块就沉到水底了。我用一个小勺子,向里边放了一小勺盐,毫无动静。又放了一勺,木块还是没浮起来。加第三勺盐时,木块就像是被施了什么魔咒似的,慢慢地浮了起来。我十分惊奇,由此,这个实验也证明了一个关于浮力的结论:水里的溶质(盐、糖等)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难怪一艘这么重的大船都能浮上海面,是因为海里的盐足够多呀!

初三物理教案浮力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09级开题答辩安排下一篇:2024年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