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论文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论文(精选7篇)

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论文 篇1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二、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三、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论文 篇2

据介绍, 早在2010年, 海南就实现全省乡镇和农垦系统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全覆盖, 并通过创建22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点、27个测土配方施肥网点、1199个沼气流动服务网点以及36动物医院和植物医院, 组成农业科技流动服务体系推广农业技术, 年服务农户达到80万户次。

同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科院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了361个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基地,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0多万亩, 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亚农业科技园区和海南香蕉产业产学研园区的建立, 也带动农户10万户次。全省2845个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建立标准化种植面积630万亩, 标准化养殖小区1613个。

农民科技素质问题研究 篇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求我们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激发他们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能否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并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农民科技素质是指农民自身所具备的科技水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科技素质越高,接受和掌握先进生产劳动技术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在我国,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他们无法全面掌握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技能。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势在必行。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个体经营、自负盈亏。农民从集体承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集体企业,不但充分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现状与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广大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致使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一方面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农业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农业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增收致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普遍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生活水平相对城市居民要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地区部分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这也就是导致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出现“空巢”村的最主要原因。

·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

据中国科协2003年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其中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为0.7%,低于城市居民3.4个百分点。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是城市居民的1/6,而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7%;1991年日本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为3%;1989年加拿大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为4%。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对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以及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熟悉,对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的热情不高,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强。面对21世纪农业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当代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民的科技素质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正如许多农业经济学家所分析的,“农业生产者的技能会逐渐变得尤为重要,不再有劣质的土地,只有没有才干的劳动者,因为他不懂得利用土地”。

·农民缺乏系统培训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主要靠祖辈们的身教口授来传授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因而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仅有16.4%,而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中等职业以上培训的比例在70%以上,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整体起步较晚,农民接受的技能培训严重不足,导致科技素质不高。据调查,88.3%的农户无法从正规的科技部门获得有效的科技知识,78.5%的农户从未接受过农业科技培训或讲座;90%的农户从未受过农技人员的实地技术指导。

提高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

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键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农民科技素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明确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措施,要求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对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以及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建立稳定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已出台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将“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摆在了突出位置上。为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所提高。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保证培训落实到位

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保证农民增收致富。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机制,实行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投入的扶持办法,以缓解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方式,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可以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建议将农民科技培训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各级配套资金的落实。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对于农民科技培训经费,要确保及时,全部到位,实施项目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使经费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建立由政府为主导和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培训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培训资金投入。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积极探索以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枢纽、以示范户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示范户、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协会的作用,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广泛使用;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打破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按农业区划,建立若干农技推广中心,以弥补不足;充分发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骨干作用,大力加强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工作;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教科研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论文 篇4

2010年是全面推进阳光工程调整与转型的一年。为认真贯彻国家、省阳光工程项目精神,根据枣阳市阳光办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枣阳市农广校按照“稳定规模、规范操作、严抓质量、创建品牌”的思路,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创业技能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的特点,突出粮食高产创建和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培训理念,着重围绕优质粮高产和农村服务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具体作法

(一)明确任务目标

按照市阳光办的安排,今年我校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3240人,其中特色职业型农民培训中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1100人,主要安排在七方镇宋王、杨庙村、王庄村,鹿头吉岗村、吉庄村、丁庄村,杨垱镇桃园村、杜庄村,吴店镇二朗村,共九个点;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1000人,主要安排在吴店镇周寨、西赵湖村,兴隆镇刘畈、红花村,刘升镇李老湾村、杨当镇光寺村六个点;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200人,安排在琚湾镇郑岗村、长堰村、环城鲍庄村三个点;果树栽培技术200人,主要安排在市优质水果主产区新寺镇李楼村;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主要安排在蔬菜基地环城十里村和孙井村;涉农重大工程培训中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240人,畜禽防疫员及养殖员300人,以镇为单位,进行组织。

截止本月中旬,我校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其中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242人,畜禽防疫员及养殖员300人,果树栽培技术204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149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991人。

(二)早安排,紧落实,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九月六日,市阳光办召开了全市培训基地2010年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布署会,传达了省农业厅《2010年湖北省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等会议精神,九月八日我校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的特点,向市阳光办上报《枣阳市农广校二0一0年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整个培训工作由农广校牵头,农技中心组织协调,作为农技中心本重点工作,中心主任亲自安排布署,分管广校工作的副主任带队具体落实。工作开展分四个专班,1、领导专班。农技中心成立了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主任张刚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财务专班。负责教材印刷,学习资料等培训物资的组织。

3、培训专班。农广校在农业部门内部聘请16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专家讲师团,巡回讲课,涵盖种植、植保、土肥、蔬菜、果树、养殖等各个专业。同时组织专家编写《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种植技术》、《桃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畜禽防疫技术》、《枣阳市粮棉油高产技术手册》及科技明白纸等。

4、培训管理专班。聘用近30名熟悉农村、农民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担任班主任,负责培训班的联系、培训管理、考核等事项。9月20日前全部进村,建立班级,摸清学员基本情况。

(三)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使“阳光工程”的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出动宣传车、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持续宣传,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制作大幅彩色喷绘宣传牌,介绍国家阳光工程政策,9月15日,我校在市农村能源沼气合作社进行了开班仪式,并邀请市纪检委、市财政局、市阳光办、市农业局领导参加,市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

(四)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操作运行

按照上级阳光办的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且严格执行,确保了阳光工程“阳光操作”。

一是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在各培训班开班前,我们与市阳光办联系,严格执行第一堂课制度。在第一节课上,由市阳光办和财政局组成专班到培训班给参培学员讲课,让农民学员明白阳光工程政策、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实施等内容。认真核查学员的资格和人数,切实做到不漏登、不错登。培训结束组织考核、考试。建立20%电话抽查制度,培训班结业后,各培训班在近1个月内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回访,以电话回访的形式为主,回访对培训在实践中的效果及近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告知班主任电话号码,进行解疑答惑。

二是实行工作责任制。

1、各培训教师签订责任书,明确培训具体内容及责任;

2、制定每个专业的培训计划和方案,确保每个班按时如期完成培训任务。

3、建立学员培训管理制度,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实行学员上课签名制度,按照培训内容及学时确保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保证培训质量;

4、开展教学质量与效果测评,农广校配合农技中心对各责任教师的培训课程和绩效进行测评,并对培训教师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

5、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做好培训台帐管理工作。

(五)创新培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实行就地就近培训,直接进村,方便农民学习;办班形式上,在小麦高产创建村我们实行整村推进,在村级防疫员、沼气等专业上实行多村连片办班;白天集中讲技术,晚上放碟片;在马铃薯、果树等专业培训时,集中学员在示范田块进行操作观摩。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等多形式的培训。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现状,要求培训教师以农村、农业实用技术为基点,培训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以提高培训实效。采取了20%电话抽查制度,以电话回访的形式为主,回访对培训在实践中的效果及近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告知责任老师号码,进行解疑答惑。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已经结业的学员及班主任、辅导员的座谈和电话抽查情况,90%以上人员的认为这种培训班能解决很大生产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过程中学员签字手续较多,农民学员感觉繁琐,譬如在代金劵上签字,一再强调不能代签,但部分50岁以上的学员会以看不清而请旁人代签,增加了工作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培训组织需要较大精力。若全部以小班形式组织培训,势必造成阳光办和财政局监管方面的矛盾。三是少数农民学员纪律不够好。多数学员为50岁左右的农民,平时懒散惯了,一下了集中上课,难以适应,表现上课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等现象。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探索完善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的长效工作机制,抓好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整个培训工作坚持“三个结合、三个为主”的培训模式,即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坚持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以室外教学为主;坚持技术咨询与田间指导服务相结合,以田间指导服务为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注重农民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培训方式的创新来提高办班水平和培训质量。农广校依托农技中心的技术及师资,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示范

点、高产创建片,或以现场操作的方式,直接手把手教学,理论培训时以大班授课为主,确保每一个学员技能均衡。同时引导学员学用结合,用即见效,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抓3--5个学员典型,选择骨干学员带动本组学员,充分调动了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现场指导与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

完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加强班主任、教师及学员管理,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做好培训台帐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市阳光办“五项制度”开展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整合资源,扩大农民培训的效果

一是充分运用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这个平台,不断拓展培训的辐射面和扩大培训的效果。一是以阳光工程学员为依托发挥辐射功能。学员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边农户,起到学一人、带一片、富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有关媒体为载体扩大培训覆盖面。充分利用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专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利用市农技推广中心与市电视台合作专门开设的“农业科技之窗”电视栏目,根据农时季节,结合培训内容,制作电视课件,采取专家讲座或图像配合文字的形式,广泛持续地宣传农业技术,详细介绍农业种养环节等关健措施,由枣阳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进行播放。节目播放前,各班班主任提前通知,作为我们集中培训的一种补充,使农民晚上看电视的同时还学到了农业知识。各培训班班主任在学员收看后及时做好辅导、咨询工作,既方便农民培训,又不耽误他们的农事。

论科技活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篇5

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课外科技活动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若能及时点拨,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县西部地处太行山区,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很多学校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路罗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对学校周围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走遍了学校附近的山山水水,观察、记录,采集标本,整理成了《我乡经济林木调查》《主要果树种类及生长状况》等调查报告,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白岸乡中学组织学生对当地的经济树种――漆树进行了多次考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到割过漆的村民那儿了解漆树及有关割漆的知识,由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怪漆树》发表在一省级刊物上。他们还对当地的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教给学生如何从叶和根上辨认药用植物,组织学生挖药材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植物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了解自然资源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国情教育: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意识,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几年来,我县的生物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了生物知识竞赛、标本制作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在去年举行的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评选中,我县有3个项目荣获省级奖励,有2个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受到市里表扬,还有几位学生的小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研究 篇6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其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开展农技培训,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各市县要组建一定数量的培训中心,让这些培训中心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合格后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使这些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技术组装重点是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和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及与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主要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二是重点建设几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把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区结合在一起、健全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增长1 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产1 050 kg/hm2,提高了60%以上 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③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4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④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一是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二是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三是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制定优惠政策

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省本地情况制定各种政策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3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思考 篇7

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水平低, 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差

首先是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的影响, 思想上总觉得传统方法稳妥, 新技术不保险。如在我市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 政府进行技术指导、种田补助和奖励等政策, 而有些农民就是不相信、不利用新技术。其次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接受不了新技术。如我们在农村农业技术培训中, 表面看起来他们学习得很认真, 也听懂了。可回到家却不知道怎么去做。第三就是懒惰, 不愿意学。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人对于学习新技术没有积极性。我们在下乡培训过程中, 经常是老年人在参加培训学习, 而年轻人在一边玩耍, 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 信息闭塞, 没有市场意识

虽然我们倡导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但农民在实际生产中, 照样我行我素, 不该用的农药照用, 不应该在农药残留期上市的蔬菜照样上市。当然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农民没有全局意识, 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的, 但也和政府的宏观管理不到位, 没有形成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有关系。其次是农村的信息闭塞, 农民除了从电视上了解一点信息外, 报纸和网络信息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尤其是新品种的引进方面, 他们只有在别的地方成功栽培了几年后才通过电视、亲戚朋友的介绍自己想办法引进。殊不知这时候的品种已经失去了新品种当初的产量优势和价格优势。

3.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诚信合作精神

虽然我市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了定单收购、合作社成员优价等措施, 但一些农户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没有长远眼光, 没有诚信的市场观念, 不履行合同义务, 私自出售农产品,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农民自身的利益。

4. 政府重视不够, 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我市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表面看起来比较多, 除了农口部门外, 还有科技、组织部、妇联、团委、计生和乡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都在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服务, 但多以完成培训任务为目的, 往往培训面小, 更谈不上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和提高素质。其次, 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政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农民的科技服务往往是文件多, 领导的讲话多,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财政基本上没有专项经费投入, 农业服务部门没有开展培训的工作经费。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除了没有培训经费, 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兼职工作就占了工作量的70%。

5. 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目前, 乡镇政府直接管理下的农业服务中心, 农技人员的考核、待遇、人事关系都由乡政府来决定。农技人员的工作首先要保证政府的中心工作, 其次才是业务工作。其次是现有的农技队伍专业结构建设不合理或者说跟不上农业发展形式的需要, 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多, 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少或者没有。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茶叶和水果2大支柱产业来说, 12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 仅靠一个老中专生进行技术指导, 不论专业知识和工作精力上都满足不了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水果技术人员更是老的退休了, 年轻的调走了, 现在一个都没有, 我们搞培训只能邀请农村的土专家, 培训质量可想而知。其次, 现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广泛引进, 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要求。培训教师授课时的深浅掌握、授课方法的通俗易懂、多媒体的应用和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这也是农民对参加培训不积极, 上课不认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6. 培训项目设计不合理, 影响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我们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 参与培训机构的多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否高, 将直接影响到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如现在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方面的“阳光工程”每培训1人补助300元, 而通过劳动部门进行的培训则每培训1人补助800元, 差距之大就可知道培训质量和培训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进行的新型农民培训, 要求集中培训15天也不现实, 农民要做农活没有那么多时间, 培训教师讲深了农民听不明白, 讲浅了没什么说的。其次培训费支付完教师的讲课费用后什么也没有, 还要负担交通费、通信等费用, 怎么会有积极性呢。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从以上影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中知道,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仅靠一个部门、一个机构是办不到的, 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才能见效。

1. 充分依靠基层的力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首先是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大力建设农民科技书屋,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民文化生活, 改变打麻将等不良习惯;其次教育部门要组织好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工作, 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 使之规范化和经常化;第三是农业服务机构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要做到先示范, 再推广, 并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栏和奖励等形式让农民明白新技术的好处,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

2. 管理部门要各尽其责, 重视“三农”工作

首先是工商和农口部门要明确农业方面的职责 (谁主管, 谁配合) ,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 开展农产品检测, 实施集贸市场无公害农产品准入制度, 利用举报有奖等措施保障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 从而形成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其次是广播电视部门要开辟专门频道和栏目, 结合我市实际进行农业新技术的介绍、典型宣传和报道农产品供求信息, 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第三是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 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 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3. 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

首先是加强和引导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诚信经营, 让农民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得到好处, 得到发展;其次是政府在制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政策是充分照顾到农民的利益, 让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和农民都得到实惠和发展;第三是政法系统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 让农民懂得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使农民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依法办事,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政府在每年安排支农资金预算时, 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民培训的专项经费, 解决各农业服务中心的交通费和资料费等其他费用;其次由峨眉山市农民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目标要求, 制定出峨眉山市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 达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统一规划, 统一培训, 提高培训质量和数量的目的。

5.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人事部门要通过公招、引进等形式配齐农业紧缺技术人才;农口部门要在农技人员的日常管理中, 注意农技各专业人员的老、中、青配备, 保证我市开展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需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 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其次政府应该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次性投入资金, 成立基层片区农业服务中心, 使乡镇事业和政府分离, 实现系统归口管理,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指导作用。

6. 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调动各方面的培训积极性

在制定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 培训时间不能太长, 如新型农民培训有1个星期的集中培训时间就足够了;其次在培训经费的使用上, 应有培训机构结合培训内容, 在不违背中央项目政策的前次下灵活掌握, 不能统得过死;项目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 多从宏观指导和质量督查上下功夫, 不要什么都管, 什么也管不好。

上一篇:应急演练自我评价下一篇:我的课余生活小学生优秀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