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目(通用6篇)
创新的产物《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也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④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十分注重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从而发展自己的理论。⑤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⑥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共产党宣言》进行了很多理论创新,有力的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辨析,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正确,但是条件很严格,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姿态,不可以闭关锁国,在革命时期要积极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时期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创造的生产力。后来社会主义运动证明了马恩观点的正确性。
辨析.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不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有原始社会。只是到了许多年之后,摩尔根才发现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结构,真正弄清了原始氏族的本质及其和部落的关系。马恩对这一发现极为重视,并进行了研究,对上述名言加了注释“这里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并对原始社会的发现情况作了说明,这样使这句名言更加完善。大体说来,《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启示。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智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其次,由资产阶级开始并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停变革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第三,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影响 已成为非常严峻和紧迫的任务。
辨析,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显然是说他们把实践只理解为自然,甚至还不是人的自然。实践在历史领域更是被扑朔迷离的意识现象所掩盖,因此,解释实践的意义也更为重要。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对实践的不理解使他们最终不能发现历史的本质的运动的规律。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他们还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就必然从理论上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他们在这个问题上重新陷入唯心史观。
辨析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唯物史观额一个著名命题。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从而剥掉了宗教神秘的外衣。但是,人的本质并不像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起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天生就具有本质的,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在形成人的本质中的作用,从自然的人出发就必然导致抽象人的结果。结果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建立,人的本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7、论述,《提纲》的实践意义:马克思在《提纲》中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原理,事隔一个半世纪,任然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①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原理,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只有时间才是检验和证明真理的原理,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实践的革命性原理,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的深层次问题的钥匙。⑤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真理,解释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于不断从时间中创新。⑥哲学的立足点的原理,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和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现状社会。⑦改造世界是哲学的根本任务的原理,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成为一门治理与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科学
简答,运用《提纲》原理指导实践应注意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①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④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⑤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简答,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和学说局限性: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②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意义的第一步;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历史局限性:①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②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他们仅仅视为同情的对象;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
辨析,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宜的:正确,“生产状况”指的是英国刚刚有大工业,法国还没有;阶级状况是指没有完全从劳动群众中分化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还很不开展。
1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是指?①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②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简答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④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⑤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对恩格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的理解:此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对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论述。从这本书,可以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内容,体会恩格斯是怎么样以历史为线索,把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过程。,恩格斯用用这个做书名,简明的概括了书的中心内容。
对终结的理解:一种普遍的认为是:终结是结束,完结的意思,且大多数参考书都是这么认为的;还有一种理解是:终结是出路的意思。如果把“终结”一词理解成结束、完结,那么书名的意思就变成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结束”。由题可知,这本著作应该是只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及其怎样结束的。这就与这本著作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相符,也没什么联系。如果把“终结”理解为出路,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出路”一词不仅把这本著作的中心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指出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办?》思想建1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2 工人阶级政党的主要内容: ○3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要培养工人4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领导他们进行政治斗争。○ 无产阶级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革命家组织作为领导核心
15.简答,对列宁思想建党原理的创新:第一,思想建党理论的创新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党建理论的创新。②第二,思想建党理论内容的创新。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结合,以创新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建党方法上的创新:坚持理论灌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16.马尔托夫危害和精神实质:和列宁思想的分歧在于作为一个党员要不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两者之间存在原则性的分歧是:建立一个什么样党的问题:它混淆了政党和阶级的区别它无法使党在吸收党员时区别空谈家和实际工作者最后,它的思想是自相矛盾的。
17.列宁从哪些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1.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2.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3,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切群众组织的领导者4.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5.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有全党共同遵循的统一纪律6.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加强同本阶级群众的联系
18.论述,列宁对党的先进性理论的丰富发展:①党的先进性在于当时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的②党的先进性在于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党的先进性在于党有严格的纪律④党的先进性在于当时有组织的而且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部队⑤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高度重视党员质量⑥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善于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⑦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能够有效地领导经济建设
19.列宁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几点贡献构建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理论体系对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了初步思考尝试从动态考察党的先进性
20.为什么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说“使用物成为商品,只是因为他们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但是,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并转化为多少社会劳动,则是由各个私人劳动者竞争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价值规律也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这一“铁的规律”支配着一切商品生产者的言行、动机和目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在价值规律这个商品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又派生了供求规律、价格规律、竞争规律等等这些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规律。
21.论述,《资本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发展观。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和崇高的目标马克思把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归结于人的劳动,体现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以人为本的精神。马克思描绘了人类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前景
22.《资本论》的科学的方法论:抽象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辩证法
2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突出表现在《资本论》所阐述的如下原理: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血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④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 产生并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24.《资本论》的文风 :(一)用形象比喻阐释抽象概念----通俗易懂:通过类比,通俗地揭示抽象概念的实质;通过对比,清晰地点明不同的概念和特征的区别。
(二)用事实材料支撑逻辑结论---论据充分: 用事实论证自己的论点,材料翔实;用事实批驳论敌的谬误,入木三分
(三)用格言名句强调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1.引述格言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2.运用名言强调自己阐述的内容
25.什么叫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劳动者直接参加劳动却不能占有劳动产品;而资本家不劳动却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资本表现为无偿占有他人的权利。这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即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不付出代价就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的规律,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规律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关键词:Visual Basic,考试系统,基本操作题目,工程文件,窗体文件
1 概述
计算机无纸化考试[1]现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整个无纸化考试系统中评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内容,系统要快速的检测到考生的答题信息,根据标准答案进行评分,鞍山师范学院计算中心已将所有的计算机公共课程采用了无纸化考试,我就《Visual Basic程序设计》[2]考试系统中的基本操作题目的评分做如下个人阐述。
2 基本操作题目
本模块主要测试学生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最基本操作题目掌握情况,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分析,我们将基本操作题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新建工程、保存工程、添加窗体。
窗体相关属性的设置。
控件相关属性的设置。
简单事件过程代码。
3 VB文件特点
3.1 VB工程文件的特点
我们打开一个VB工程文件看看该工程文件的内容如下: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工程文件中记载着常见的一些工程数据,如:工程文件的名称,启动窗体,工程文件的类型等。
3.2 VB窗体文件的特点
我们打开一个窗体文件看看该窗体文件的特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该窗体文件中记载着窗体及其上的控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窗体的相关属性、控件的相关属性、窗体的事件过程和控件的事件过程等。
4 基本操作题目的评分
基本操作题目主要涉及到学生对工程文件的创建、窗体的创建和添加、工程文件的保存、窗体文件的保存、窗体和相应控件的属性设置。通过上面我们知道工程文件和窗体文件的相应数据都保存在相应的文件中,只要我们打开相应的文件就可以找到我们所要的数据。
4.1 判断文件是否存在
对于工程文件和窗体文件是否建立我们可以通过文件查找函数直接判断出来。
判断文件是否存在的函数Find File(Filename$)[3]可以返回相应的逻辑值如果为真则表明文件存在,如果为假则文件不存在。
4.2 窗体和控件属性的判断
对于窗体和相应控件属性的设置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打开相应的窗体文件通过字符串的查找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值,通过判断我们就可以知道学生所做题目是否正确。
如:要求将窗体的标题(Caption)设置为“窗体标题栏”,给窗体添加图标(图标文件在考生文件夹中),窗体文件名称为“myform.frm”。
对于这样的题目的评分,我们做如下分析:
将窗体标题设置为“窗体标题栏”,只要修改窗体的“Caption”属性,给窗体添加图标,只要修改窗体的“Icon”属性。
将上面两个属性修改完毕后,将文件存盘,其中窗体文件的名称为“myform.frm”。
当“myform.frm”生成完毕后,我们打开他看一看他的内容如下:
通过上面我们发现,考生所做的答案即在其中,我们可以直接打开相应的窗体文件,找到指定的行,判断其是否正确。
4.3 简单事件过程代码
对于简单事件过程代码的评分方法与窗体和控件属性的评分方法一致,在这里不另做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江,黄迪明,廖建明.通用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30(2):157-161.
[2](美)Harvey M.Deitel等.Visual Basic 6大学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权威;价值澄清;价值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8-0017-03
自有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目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头戏。作文作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体,折射出道德观和教育观的变迁。历经数十年,纵观高考作文题目,无不承担着选拔人才与体现价值观教育的双重作用。教育在发展,而作为教育思想与价值观浓缩体的作文恰好折射出了教育者的目的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题目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也反映出了道德与文化的发展。对作文题目发展过程的反思是必须的,从反思中重生也是唯一的。
一、从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历程解读高考价值观的变革
让我们回顾一下60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变迁:从1951年第一道高考作文题《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到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文革前的作文题大都以政治话题为中心;从1979年《第二次考试》到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作文题大多以环境为中心;从1990年《玫瑰花有刺》到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题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从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到现在,作文题多以开发与创新为中心。可见,作文试题正在一步步与生活结合,与学生的道德发展结合,向着一个更加合理、包容、和谐的方向靠拢。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有不同的目标、教育者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折射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大体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1.价值观“权威”预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保证政治稳定是国家头等大事。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变革都要以政治为中心,为政治服务,确保政治局势的稳定。作为一种工具,作文题目难以避免地会体现这种社会价值倾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教师成为了学生价值观的“权威”,学生只能在既定的价值观范围内作陈述。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解读题目所想要说出的道理,也就是借用学生的嘴说出权威者的意愿。例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就是一个政治立场鲜明的题目。当时,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的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政府的头等大事。考生如果没有在这个范围内作答,就会被视为跑题。限于这个既定的范围,考生就不能想到:速度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世界共同问题等等。这种基于价值观“权威”预设的主观试题,除了能选拔迎合国家政策的解读者外,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与社会价值判定的评价功能也就所剩无几了。
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一味批判这种以价值观“权威”预设为中心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不合理的,要消除“权威”也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多元的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把教师当作课堂的“煽动家”,反对“教师权威”,主张“价值无涉”。他宣称,生活没有先知的时代,对先知的等待将进入永恒的黑夜。但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先知”的姿态来预设某种价值判断,因而是自我矛盾的。真实的教育情况告诉我们,任何价值观教育本身都依赖于一个前提预设,即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对权威的信仰”。“对权威的信仰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3页),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正是这种对权威的崇拜与信仰才使得个体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习得了文化与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因此,价值观教育的“权威”预设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辨证地看待“权威”,不迷信权威才是明智之举。高考作文题目的改革之路也是从“权威”出发,但是这种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思维的历史传递会使“权威”在慢慢消解的同时而产生出新的价值观。
2.价值澄清与理解
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反映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就是出题者“权威”意识的淡化和价值观澄清与理解的加深。例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以及随后几年对环境的关注,1989年对高考填报志愿问题的关注,就反映了出题者对除了政治和经济发展之外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尤其是90年代以后对个体价值发展问题的关注。此外,关注方式的变化也很显著,考题以故事比拟居多,但其中也掺杂着既定道德观念的论述。比如1996年的高考作文给出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手术》和《截错了》,要求考生必须写议论文。考生在思考、写作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点逐渐得以澄清。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价值澄清”理论是对价值观教育知识化的一种纠正。其代表人物拉斯思提出了学校价值教育过程的三阶段七步骤。第一个阶段是“选择”,包括自由的无强迫的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慎重考虑后果后的选择三步骤。如1998年作文题目《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求为这个故事续写,这个题目有很大选择空间,考生可以从多种可能中选择。第二个阶段是“珍视”阶段,主要包括珍视自己的选择、乐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并愿与他人分享。相对于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的原因论述。第三个是“行动”阶段,就是把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高考作文出题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德育的难点,考生可能为了取得高分而故意写出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的价值观。
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的价值澄清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让学生自己思考的目标。其实,价值澄清理论强调的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和过程。其核心就是从生活出发,以小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地论证自己价值观的合理性。这种提倡反思的精神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但我们还得注意到,这种价值澄清与理解是有原则的“宽容”,是在价值观权威预设下的包容,否则对个人价值观一味毫无挑剔地接受,就会使人陷入到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
3.价值反思与构建
价值反思阶段是道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反思”不仅是对既有价值观的思考,也是对“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体认。这种反思是基于道德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经道德情感的触发,是道德行为把握的重要手段。这个过程讲求“体悟”,即体验和领悟。“体悟”既是人借以把握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重要手段,又是人获得自身认识的独特途径。“体悟”既然是对事物的生命体验和领悟,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不能被体悟的东西是无法把握的。我们通过体悟文化传统来接续文化传统,通过体悟社会历史来融入社
会历史,通过自我体悟来占有我们自己。(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96页)2004年有一道高考作文题目《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就充分反映出对生活的反思与体悟。又如今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回到原点》就颇具哲学意味,开放的思路能让考生自由发挥。价值反思过后,个体就会对某种价值观产生认同,这种“价值认同”的构建是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体系在事实上的承认与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一致性感受,它同时具有转化为价值行为的趋势与取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改革体现了考试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每年对高考作文题目的热议更是大众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考作文是高考中最大比重的主观试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就像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性表现一样,没有是非与对错。但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在注重了公平性后,其价值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社会在发展,各种各样思想的植入,已经对教育和考试的价值观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这个寻求个性、崇尚标新立异的社会,各种思想冲突都会发生。高考作文题目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即可见一斑。
二、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道德发展水平
高考主观性试题最根本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以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如果题目一味寻求考生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对国家政策的高度赞扬,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如果出题人在出题时就已经预设了答案,那么,这样的考试既看不出考生的能力,也看不出考生的真实想法。
同时,考题的立场判断也是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绊脚石。生活中有许多既定的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是有待商榷和讨论的。考察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点,不是看他选择了哪种立场,而是怎样去论述自己的立场。例如:2011年江苏的考题《拒绝平庸》,就帮学生选择了立场,即平庸是应该拒绝的,如果谁选择了拥抱平庸那就是跑题。还有全国卷《期待成长》等等都没有把握住考试的真谛。须知,真正的价值观发展是在“无预设前提”下寻求意义的。
2.提高作文题目的凝聚力与反射性
作文题目的凝聚力要求考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更要具有一种反映问题的功能。反射性是指,题目具有深刻的生活哲学意味,能引发大众或个体的深思,甚至能改变其道德行为。因此,试题不能只为反映生活而失去其深层的涵义,例如,2011年辽宁的作文题目《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先不论有些考生不认识高晓松为何人、干何事,就从生活的凝聚力出发,这个题目显然使学生一头雾水,谈高晓松酒驾事件还不如谈药家鑫事件有意义。实现对文化与历史的高度浓缩与提取,是命题者的职责与能力所在,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懂得教育的规律,才会懂得作文题目的价值观意义所在以及如何合理呈现这种意义。
3.兼顾作文命题的价值观教育与选拔功能
高能力的人,可能是低品质,也可能是高品质;而低能力的人,可能是高品质,也可能是低品质。新时期的考试制度要做到既能反映价值观教育,又能选拔人才是很困难的。但是要解决高考作文命题“没内涵、偏难怪、说大话、没新意”的尴尬,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注重对个体“价值意识”的培养,这既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也是人对于共同需要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一种“共同精神”。高考作文要想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把握这样的辨证关系:题目既具有价值观教育意义又有难度设置,而难度的设置要有利于引发考生价值观的反思与构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明是(C)
A.辩证法和唯物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剩余价值学说和暴力革命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极其发展规律
1.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D)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2.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唯一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的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
A运动
B静止
C矛盾
D联系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说法(C)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引种正确的指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7.“先有图纸后施工”说明(C)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C)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13.“抓典型、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体现了(A)A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白马非马”的诡辩论命题,割裂了矛盾的(A)A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15.“过犹不及”是说,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掌握适度原则,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16.“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意义是B A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D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 1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理想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法
18.“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话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和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9.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0.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妄想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2.恩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的哲学道理是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2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2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5.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题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4.末代诗人陆游早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C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论与客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8.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简介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时间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实践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时间的目的 1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文体,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变性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4.真理额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5.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苦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B 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国家政权 D政体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8.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B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一切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 D社会发展的外部动力 9.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0.生产方式是B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 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5.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7.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0.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方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2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学范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是B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一件衣服能与30斤大米交换式因为B A它们都有交换价值 B它们的价值相等
C它们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D它们凝结的具体劳动相等 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6.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是这样表现出来的B A通过私人劳动表现出来 B通过抽象劳动表现出来 C通过具体劳动表现出来 D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 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 A它能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8.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D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9.商品的价值取决于C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D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C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2.剩余价值来源于C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C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5.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C A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1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0.货币资本的职能是C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21.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A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2.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C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23.资本的周转速度和B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24.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25.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26.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27.利润本质上是D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28.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B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29.利润率是D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0.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31.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转化为C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利润 D利息 3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构 33.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和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和历史 3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资本家节俭 B剩余价值
C扩大再生产后获得的新价值 D劳动力成为商品
3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C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3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D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C价值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C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 A社会总资本的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是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A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个别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垄断利润是D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5.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A A垄断统治 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6.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D A只有消极的影响 B只有积极的影响
A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B成本主要是指为生长经营某种产品而发生的费用
C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D成本与费用有着根本的区别
2.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下列部门中有权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部门是()。
A国家发改委B国资委C财政部D审计署
3.下列经济业务事项中,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是()
A从银行提取现金B签订销售合同C收取销售定金D结算销售货款
4.对于在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下列有关会计记录文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会计记录都必须使用中文
B民族自治地方,单位的会计记录可以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取代中文 C在我国境内的外国经济组织,其会计记录可以用一种外国文字取代中文 D使用何种文字由各单位自己选择
1.会计科目是()的名称。
A会计等式B会计账户C会计要素D会计对象
2.会计科目是对()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A经济业务B会计主体C会计对象D会计要素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是按照反映经济信息的()程度进行的分类。A内容B用途C结构D详细
4.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成本类的科目是()。
A原材料B库存商品C财务费用D生产成本
5.会计账户是根据()开设的。
A会计对象B会计科目C会计要素D会计等式
6.下列项目中,与管理费用属于同一类会计科目的是()。
A固定资产B利润分配C应付账款D投资收益
7.账户的基本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变化情况决定的。
A数量B质量C数量和质量D总量
8.会计科目与会计财户的根本区别是()。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是事业的领导核心。
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中国共产党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5.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1921年7月23日。
6.6.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8、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10、不断加强全国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C)年举行一次。
A、2年B、3年C、5年D、10年
2.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B)。
A.党的中央委员会 B.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C.党的各级委员会 D.党的各级代表大会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D)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创新B.发展C.稳定D.改革
4、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C)。
A.保持思想上的坚定性B.保持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D.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5、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A、多党合作B、密切联系群众C、政治协商D、民主集中制
6、我国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以(A)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生产资料公有制;B、按劳分配;C、发展生产力;D、共同富裕
7、科学发展观核心是(D)。
A.统筹兼顾B.全面协调可持续C.发展D.以人为本
8、(D)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A、理论联系实际;B、求真务实;C、解放思想;D、实事求是
9、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B)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两年
10、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B)。
A、常任制B、任期制C、聘任制D、终身制
11、党员的先进性,党员与一般群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党员具有高度的(B)。
A组织纪律性B共产主义觉悟C历史使命感D 历史责任感
12、党章规定应由(B)人面向党旗宣誓。
A申请入党的人B预备党员 C正式党员D优秀党员
13、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B),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A.坚强后盾B.战斗堡垒C.核心地位D.首要地位
14、.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A),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A密切联系群众;脱离群众B 统一战线;执政能力不强C 集体领导;D个人集中
15、党章规定:按照(C)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A、独立自主、互不侵犯、平等互利、互不干涉
B、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D、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团结友爱、互不干涉内政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什么?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3.简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党章规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
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愿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4.新党章总纲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四.论述题(每题15分,总30分)
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党章、遵守党纪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在认真学习党章的这段时间里,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自觉遵守党章,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时时刻刻都要切实贯彻党章和维护党章。
我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时候,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针对党的建设提出来的,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和怎样建设当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新发展。江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为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从理论上基本解决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课题,意义非常重大、非常深远。
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江总书记自己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述。他说:“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这个概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三个代表”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也涉及到的党的全部工作。从党的性质上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党的宗旨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利益。从党的任务上说,我党担负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现在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国富民强。
综合起来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新认识、新要求、是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建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认为,这“三个代表”的关键就是要做“代表”,代表就意味着先进,意味着表率,意味着走在最前沿,意味着领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其次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次,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目】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07-22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目小结10-15
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题及答案11-05
马克思06-13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简介09-15
马克思主义考博09-10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
马克思 读后感10-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