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税务管理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化税务管理(精选8篇)

数字化税务管理 篇1

第一章 税务稽查执法应遵循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注意事项

第一节 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适用问题

一、《行政处罚法》的适用问题

(一)税务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1、实施主体: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

2、处罚权限:罚款额在2 000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超过2 000元的罚款需要以税务所所属税务机关的名义来行使

(二)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

1、行政处罚的种类:由《行政处罚法》规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2、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暂时停止办理出口退税

(三)税务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

1、行政处罚法的追诉时效: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行政处罚法的追诉时效: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四)行政处罚的适用

1、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2、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

(1)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3、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2)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3)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4)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5)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五)税务行政处罚的听证

1、听证的范围

(1)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

(2)税务机关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

2、税务行政处罚的告知

(1)告知方式: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2)告知内容: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3、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申请

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3日内向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4、税务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2)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3)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4)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5)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6)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7)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二、《行政强制法》的适用问题

(一)关于税收强制的类型

1、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

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法规来设定,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2、行政强制措施的类型

(1)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2)行政强制措施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3、税收强制的类型(1)税收保全

①简易税收保全(征管法第三十七条)②一般税收保全(征管法第三十八条)③特殊税收保全(征管法》第五十五条)

4、其他税收强制措施 ①收缴发票 ②停止发售发票 ③先行登记保存

4、税收强制执行

(1)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2)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种类

①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②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五十五条的规定

(二)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

1、行政强制法规定

①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30日内,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征管法规定

①税务机关实施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

②税务机关如冻结当事人的存款,就应当遵循《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即30日的冻结期限。

(三)查封、扣押发生保管费用的承担 1、2013年1月1日前

实施税收保全所产生的保管费用是由被保全人承担。2、2013年1月1日后

税务机关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所发生的保管费用应由税务机关承担

(四)税收滞纳金

1、滞纳金的特点:法定性、固定性、强制性、补偿性与惩罚性:

2、滞纳金的催告

税务机关应当履行《行政强制法》规定的催告程序,用《纳税事项通知书》等相应文书告知当事人。

(五)强制执行的权限

1、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所欠税款、滞纳金的强制执行权限

(1)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10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所欠税款、滞纳金的强制执行权限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所欠税款、滞纳金,因税务机关具有强制执行权,不得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税务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的强制执行权限

(1)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税务机关对行政处罚直接强制执行时,应依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以超过复议和诉讼期限为前提

三、《行政复议法》的适用问题

(一)税务行政复议管辖

1、对各级国家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国家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

2、对国家税务总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3、对下列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1)对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向省地方税务局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2)对税务所(分局)、各级税务局的稽查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所属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

(3)对两个以上税务机关共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共同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税务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共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4)对被撤销的税务机关在撤销以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5)对税务机关作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的,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对已处罚款和加处罚款都不服的,一并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有前款(2)、(3)、(4)、(5)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交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转送。

(二)复议前置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除征税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如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发票管理行为,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行政处罚行为,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资格认定行为,不依法确认纳税担保行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行为,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等,可以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

(四)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

1、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

(1)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必须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先行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才可以在缴清税款和滞纳金以后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2)对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以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依照规定延长行政复议期限的,以延长以后的时间为行政复议期满时间。

2、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计算,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当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自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

(2)载明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书直接送达的,自受送达人签收之日起计算。

(3)载明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书邮寄送达的,自受送达人在邮件签收单上签收之日起计算;没有邮件签收单的,自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名之日起计算。

(4)具体行政行为依法通过公告形式告知受送达人的,自公告规定的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5)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申请人,事后补充告知的,自该申请人收到税务机关补充告知的通知之日起计算。

(6)被申请人能够证明申请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自证据材料证明其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应当向申请人送达法律文书而未送达的,视为该申请人不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

3、申请税务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税务机关未履行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计算(1)有履行期限规定的,自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2)没有履行期限规定的,自税务机关收到申请满60日起计算。

(五)行政复议的告知和申请方式

1、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申请人的权利、义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申请期限。

2、申请人书面申请行政复议的,可以采取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等方式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有条件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接受以电子邮件形式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

(六)税务行政复议的证据规定

1、在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2、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3、行政复议机构依据规定的职责所取得的有关材料,不得作为支持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四、《行政诉讼法》的适用问题

(一)税务行政诉讼的起诉时限

1、先复议后诉讼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二)税收行政诉讼的管辖

1、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诉讼参加人

1、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1)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2)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4)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5)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四)税收行政诉讼的证据

1、证据种类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现场)笔录。

2、证据的相关规定

(1)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2)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3)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4)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五)税收行政诉讼的审理

1、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2、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停止执行:(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3)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5、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五、《国家赔偿法》的适用问题

(一)税务行政赔偿的受理范围

1、违法实施罚款等税务行政处罚的;

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3、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税务违法行为。

(二)税务行政赔偿的申请人的范围

有权向税务机关提出国家赔偿请求的当事人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第二节 相关民商事法律制度的适用问题

一、《民法通则》、《公司法》的适用问题

1、征管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纳税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并依法缴清税款。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3、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作出明确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

4、法释〔2003〕1号第七条规定,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债权人以新设公司和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二、《企业破产法》《担保法》的适用问题

(一)税收优先权

1、征管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 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2、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3)普通破产债权。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破产财产分配中,税款劣后于部分劳动债权,优先于普通破产债权。

(二)关于纳税担保

1、纳税担保的担保方式:包括纳税保证、纳税抵押和纳税质押

2、纳税担保的适用情形:预期逃税,离境清税,纳税争议申请复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纳税保证(1)保证方式:《纳税担保试行办法》:规定,纳税保证的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2)保证责任的范围:包括税款及滞纳金(3)保证期间: ①纳税保证的保证期间为纳税人应缴纳税款期限届满之日起60日 ②履行保证责任的期限为15日

4、纳税抵押

抵押生效的确定:对纳税担保的生效时间规定为登记之日。

5、纳税质押

质押生效的确定:纳税质押自纳税担保书和纳税担保财产清单经税务机关确认和质物移交之日起生效。

三、《合同法》的适用问题(一)税收代位权

1、税收代位权的构成: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合法有效;;纳税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并且对税收债权造成损害;纳税人的债权已到期;纳税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纳税人自身的债权。

2、税收代位权的行使方式和途径

税收机关行使代位权必须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

3、税收代位权的诉讼费用

在税收代位权诉讼中,税务机关胜诉的,诉讼费由次债务人负担,从实现的债权中优先支付。

(二)税收撤销权

1、税收撤销权的构成: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合法有效:纳税人存在不当行使财产处分权的行为,并且对税收债权造成损害:纳税人的债权已到期。

2、税收撤销权的行使方式和途径

税收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以纳税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权诉讼。人民法院依法撤销的,纳税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自始无效。

3、税收撤销权的有效期限

税收撤销权自税务机关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纳税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税收撤销权的,该税收撤销权消灭。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的衔接问题

一、涉税案件的追诉标准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 事责任;但是,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2、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

3、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

4、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5万元以上。

5、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取5千元以上;伪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10万元以上;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10万元以上;伪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伪造、擅自制造的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50份以上的;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25份以上,或者其他发票50份以上的;诈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

非法出售普通发票,虚开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100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40万元以上的。

二、涉税案件的移送事项

1、行政执法机关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

2、公安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

3、案件移送资料

税收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填制《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并附送以下资料:

①《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②《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制件; ③涉嫌犯罪的主要证据材料复制件;

④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情况明细表及凭据复制件。

第二章 税务稽查证据 第一节 证据的基本内涵

一、证据的概念

证据是指用来证明事情真实性的凭据,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三个特征。

二、证据的分类

(一)证据的一般分类

1、按照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2、按照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并存,互相补充印证,共同证明案件真实情况。

3、按照证据的来源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4、按照证据制作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二)证据的法定种类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八类证据。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一、取证时限规则

被告收集证据,一般应在做出行政行为之前的行政程序中进行,除非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证据。

二、举证规则

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因举证不能或不力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一)举证责任配置规则 被告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和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负举证责任。

(二)举证失权规则

举证失权指无正当理由超出法定举证期限,即丧失举证权利的制度。

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因不可抗力或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如期提供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延期举证申请,法院准许的,应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没有证据。

三、认证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指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1、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

(1)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

(2)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3)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4)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

(6)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7)被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8)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9)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2、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依据的证据

(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者在诉讼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证据;(2)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者听证权利所采用的证据;(3)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或者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

(二)补强证据规则

补强证据,是指某一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只有在其他证据予以佐证补强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定案证据。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

(2)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不利的证言;

(3)应当出庭作证而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4)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

(5)经一方当事人或者他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以认可的证据材料;(6)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7)其他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

(三)最佳证据规则

最佳证据规则,是指数个证据对某一特定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都有证明力,只能采用可能得到的最令人信服和最有说明力的证据予以证明的制度。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九种情形分别认定:(1)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2)鉴定意见、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4)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5)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6)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7)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8)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9)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三节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

一、取证原则

依法取证原则、全面客观公正原则、依靠群众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

二、取证要求

1、书证的提取

(1)提取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

①需要提取证据材料原件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由当事人核对后签章确认。对需要归还的证据材料原件,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履行相关签收手续。

②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③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调验空白发票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退还。

④提取证据材料复制件的,应当由原件保存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并由提供人签章。

⑤提取外文书证或者外国语视听资料的,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⑥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应当经当事人签字、注明日期,予以确认。⑦纳税人涉税情况说明等材料,应当由纳税人签名、盖章。

⑧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作出明确标注。向人民法院提交时,应当向法庭说明,法庭予以审查确认。

(2)提取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

(3)提取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

(4)被告提取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

提取时应当注意:询问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实施。除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询问时应当告知被询问人如实回答问题。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或者向其宣读。询问笔录有修改的,应当由被询问人在改动处捺指印,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尾页结束处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者向我宣读过),与我说的相符”,并逐页签章、捺指印。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章、捺指印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5)稽查局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形成的执法文书,必须符合法定要求。(6)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物证的提取

(1)提取原物。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

(2)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收集的物证,应当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近亲属或者证人在场时取得的,并开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

可收集、调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并辅以照片、录像、《现场笔录》等。

3、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提取

(1)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提取时应当注意:

①原始载体,即录音、录像、计算机储存资料等信息载体的正本。②对取得的视听资料,应保持事实的原有性,不得进行剪辑、拼接等。③提取和封存过程,必须有被查对象财务负责人在场并当场进行确认。④对图像资料,应当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2)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

调取复制件,但应当说明复制方法、人员、时间和原件存放处等事项。(3)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4)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

需要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的,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同时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及长度等,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

4、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的提取 提取时应当注意:

①应当事先了解证人和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对案件的了解程度,并告知不如实提供情况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②应告知不如实提供情况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③当事人、证人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陈述或者提供证言。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检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笔录应当使用能够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书写,也可使用计算机记录并打印,陈述或者证言应当由陈述人或者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

④当事人、证人口头提出变更陈述或者证言的,检查人员应当就变更部分重新制作笔录,注明原因,由当事人、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当事人、证人变更书面陈述或者证言的,不退回原件。

5、鉴定意见的提取

在税务稽查程序中采用的鉴定意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①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

②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③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④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⑤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

6、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提取

(1)提供的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必须由税务稽查查人员当场制作,不得由他人代为制作,也不得事后补作。(2)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稽查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

(3)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提取时应当注意:

①提取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可以调取由委托勘验部门出具的原件,也可以采用记录的方法取证。②勘验现场时绘制的现场图,应当注明绘制的时间、方位、绘制人姓名和身份等内容。

③由税务稽查人员制作的,应由对方当事人在记录件的右下角逐页签署“经核对与实际情况一致,内容真实、有效”的字样,并签名和签署日期;委托勘验部门作出的,应由受托部门的人员签名和签署日期,并加盖勘验部门公章。

第三章 最新稽查管理制度

一、《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联合稽查工作办法(试行)》

(一)联合稽查工作内容

包括共建协调机制、共享涉税信息、共同下达任务、联合实施检查、协同案件审理、协同案件执行、稽查结果利用和其他稽查执法合作事项。成立联合稽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联合稽查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立联合稽查工作日常联络会商和情况通报工作制度。

(二)共享涉税信息

1、稽查信息共享合作的内容包括案源信息、案件线索、查办成果、证据资料及其他资料信息。

2、通过信息交换、信息推送和信息查询的方式实现稽查信息共享。信息交换主要应用于共享批量非涉密案源信息和相关资料信息,信息推送主要应用于共享案件线索、查办成果和相关证据资料,信息查询主要应用于共享案件检查中特定对象的涉税信息。

3、凡涉及对方管辖税种的,应当在发现线索信息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对方推送,确保及时查处。

(三)共同下达任务

1、根据联合进户稽查对象的计划情况,制定联合进户稽查工作方案,明确实施检查的时间节点、检查所属期间、检查进度报告时间、检查成果统计时间、方式等。

2、在对联合进户稽查对象实施检查前,应当同步分别立案。

(四)联合实施检查

1、开展联合进户稽查,应当分别选派不少于2名检查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

2、开展联合进户稽查时,国税、地税检查人员应步调一致、配合紧密,联合实施检查(1)统一制定方案

(2)共同进户检查。应当向稽查对象出示各自的税务检查证,同时下达《税务检查通知书》,并告知联合稽查工作事项

(3)协商调取账簿资料

(4)同步提取电子数据:同步提取、各自备份使用

(5)协同调查取证:各自保留案件证据,分别制作《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可联合对稽查对象进行询问,联合听取其陈述、申辩。

(五)协同案件审理

1、对联合进户稽查案件交换审理意见,进行分别审理,对同一税收违法行为,统一定性和税务处理处罚标准。

2、对涉及同时查补国税、地税税款的同一税收违法行为的定性和税务处理处罚,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时,应当提请本级联合稽查工作领导小组协商提出统一的审理指导意见。

3、根据各自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标准,对所辖税种的涉税款项已达标准的,分别按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审理。

4、分别拟制《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后10个工作日内相互抄送。

二、《推进税务稽查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和两个《名录库管理办法(试行)》

一、随机抽查机制

1、随机抽查主体:税务稽查随机抽查主体是各级税务稽查部门。

省税务局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税务稽查选案层级,对辖区内的全国、省、市重点税源企业由省税务局稽查局集中确定随机抽查对象。上级税务稽查部门随机抽取的待查对象,可以自行稽查,也可以交由下级税务稽查部门稽查。下级税务稽查部门因力量不足实施稽查确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税务稽查部门从其他地区选调人员参与稽查。

2、随机抽查对象和内容

所有待查对象,除线索明显涉嫌偷逃骗抗税和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直接立案查处的外,均须通过摇号等方式,从税务稽查对象分类名录库和税务稽查异常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

3、随机抽查方式

随机抽查分为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定向抽查是指按照税务稽查对象类型、行业、性质、收入规模、税负率、税收风险等级、等特定条件,通过摇号等方式,随机抽取确定待查对象名单,对其纳税等情况进行稽查。不定向抽查是指不设定条件,通过摇号等方式,随机抽取确定待查对象名单,对其纳税等情况进行稽查。

4、分类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

对全国、省、市重点税源企业,采取定向抽查与不定向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抽查比例20%左右,原则上每 5年检查一轮。

对非重点税源企业,采取以定向抽查为主、辅以不定向抽查的方式,每年抽查比例不超过3%。对非企业纳税人,主要采取不定向抽查方式,每年抽查比例不超过1%。

对列入税务稽查异常对象名录库的企业,要加大抽查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3年内已被随机抽查的税务稽查对象,不列入随机抽查范围。

5、随机和竞标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实施抽查的执法检查人员,通过摇号方式,从税务稽查执法检查人员分类名录库中随机选派,也可以采取竞标等方式选派。

二、随机抽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管理办法

1、对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随机抽查对象,列入随机抽查对象异常名录:(1)税收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的;

(2)两个内两次以上被检举且经检查均有税收违法行为的;(3)受托协查事项中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4)长期纳税申报异常的;(5)纳税信用级别为D级的;

(6)被相关部门列为违法失信联合惩戒的;(7)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

2、对列入随机抽查对象异常名录且属于持续经营状态的随机抽查对象,省、市税务局稽查局要加大抽查力度,具体抽查比例和频次由省、市税务局稽查局确定。

(三)随机抽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管理办法

1、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执法检查人员在检查工作完成后,原则上3年内不得被选派对同一抽查对象再次实施检查。(2)对同一抽查对象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3)执法检查人员与抽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依法回避。

2、当前承担在查案件数量3起以上(含)的执法检查人员,原则上不再列入随机选派人员范围。

三、《税务稽查案源管理办法(试行)》

(一)案源管理的具体流程

案源管理的具体流程主要包括:案源信息的收集、案源的分类处理、案源的立案分配和处理结果的使用。案源管理应当遵循依法依规、风险导向、统筹协调、分类分级、动态管理的原则。上级稽查局对下级稽查局的案源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下级稽查局确定的案源属于上级稽查局重点稽查对象名录范围的,应当报上级稽查局审批

(二)案源类型

推送案源、督办案源、交办案源、安排案源、自选案源、检举案源、协查案源、转办案源、其他案源。其中督办案源、交办案源、转办案源、检举案源和协查案源由于来源渠道特殊,统称为特殊案源。

(三)案源处理

1、案源处理结果的类型:退回或者补正、移交税务局相关部门、暂存待查、调查核实(包括协查)、立案检查等分类处理的结果。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作暂存待查处理:

(1)纳税人状态为非正常或者注销的督办、交办案源信息,经督办、交办部门同意可以作暂存待查处理(2)纳税人状态为非正常、注销或者税收违法线索不清晰的检举案源信息可以作暂存待查处理(3)纳税人走逃而无法开展检查的可以作暂存待查处理(4)其他不宜开展检查又无法退回的情形

3、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需要立案检查的案源(1)督办、交办事项明确要求立案检查的案源

(2)案源部门接收并确认的高风险纳税人风险信息案源,以及按照稽查任务和计划要求安排和自选的案源;(3)举报受理部门受理的检举内容详细、线索清楚的案源

(4)协查部门接收的协查案源信息涉及的纳税人状态正常,且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案源:委托方已开具《已 证实虚开通知单》并提供相关证据的;委托方提供的证据资料能够证明协查对象存在税收违法嫌疑的;协查证实协查对象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

(5)转办案源涉及的纳税人状态正常,且税收违法线索清晰的案源(6)经过调查核实(包括协查)发现纳税人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案源(7)其他经过识别判断后应当立案的案源(8)上级稽查局要求立案检查的案源

(四)案源分配

1、建立案源管理集体审议会议制度,负责重点稽查对象和批量案源立案或者撤销的审批,并制定集体审议案源的标准

2、需要立案检查的案源,由案源部门制作《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经稽查局负责人批准或者案源管理集体审议会议审议决定立案。

3、案源立案的优先原则:督办案源优先于其他案源;重要或者紧急的案源,优先于一般案源;实名检举案源优先于匿名检举案源。

4、案源部门对立案的案源,合理地分配到检查部门的考虑因素

稽查层级与管理对象相匹配;执法主体与案件性质相匹配;稽查力量与检查任务相匹配。;办案能力与案源特点相匹配。

5、案源分配计划经批准后,案源部门制作《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附《税务稽查项目书》,列明检查所属期、检查疑点、检查时限和要求等内容,连同相关资料一并移交检查部门。

四、《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

(一)审理机构

1、省以下各级税务局设立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审理委员会)。审理委员会主任由税务局局长担任,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政策法规、税政业务、纳税服务、征管科技、大企业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督察内审部门。各级税务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其他与案件审理有关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

2、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部门,办公室主任由政策法规部门负责人兼任。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参与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决定;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的回避,由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决定。

(二)提请和受理

1、提请

(1)稽查局应当在内部审理程序终结后5日内,将重大税务案件提请审理委员会审理。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由稽查局组织听证。

(2)稽查局提请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应当提交以下案件材料: ①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 ②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提请书; ③税务稽查报告; ④税务稽查审理报告; ⑤听证材料; ⑥相关证据材料。稽查局应当完整移交证据目录所列全部证据材料,不能当场移交的应当注明存放地点。

2、受理

(1)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到稽查局提请审理的案件材料后,应当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上注明接收部门和收到日期,并由接收人签名。

(2)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到稽查局提请审理的案件材料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核。

(三)审理程序

1、重大税务案件应当自批准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理决定,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理决定的,经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15日。补充调查、请示上级机关或征求有权机关意见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2、重大税务案件审理采取书面审理和会议审理相结合的方式

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书面审理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经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向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报告,提请审理委员会会议审理。

3、确需补充调查的,由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审理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批准,将案件材料退回稽查局补充调查。稽查局补充调查不应超过30日,有特殊情况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四)重大案件的执行

稽查局应当按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制作税务处理处罚决定等相关文书,加盖稽查局印章后送达执行。文书送达后5日内,由稽查局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四章 税务稽查财务资料涉税分析

第一节 税务稽查选案分析

一、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二、往来账

往来账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等。

三、运费抵扣额比重

运费抵扣额比重=运费抵扣凭证的抵扣额÷进项税额×100%

四、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

进销比=(销项税额÷进项税额)×100% 进销比变动=(本期进销比-上期进销比)÷上期进销比×100%

五、税负变动率

税负变动率=(本期税负率-上期税负率)÷上期税负率×100%

六、销售收入变动率

销售收入变动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

七、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变动不同 应收账款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

八、发票用量和销售收入

专票用量变动率=(本期专票领购数量-上期专票领购数量)÷上期专票领购数量×100% 销售收入变动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

九、增值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收入

增值税收入(含应税销售收入+免税收入+简易征收+出口货物销售额)>所得税收入

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第二节 会计报表涉税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涉税分析

1、应收款项涉税分析

(1)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比率=应收款项÷流动资产×100%(2)应收款项变动率=(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应收款项期初余额)÷应收款项期初余额×100%(3)应收账款周转率(次)=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存货”项目涉税分析

(1)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存货÷流动资产×100%(2)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00%(3)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次数

3、资产结构的涉税分析: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二、利润表涉税分析

1、营业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收入-基期营业收入)÷基期营业收入×100%

2、营业成本变动率=(本期营业成本-基期营业成本)÷基期营业成本×100%

3、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基期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基期销售(管理、财务)费用×100%

4、成本费用率=期间费用÷本期营业成本×100%

5、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成本×100%

6、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7、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8、营业收入变动率与营业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9、营业收入变动率与营业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10、营业收入变动率与期间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三、现金流量表涉税分析

1、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去收回前期销售货款和劳务收入款、转让应收票据所取得的现金收入、预收账款的差额,与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比较,如果“营业收入”与“差额”比较偏小,企业可能存在隐匿、转移或少计收入情况。

2、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等项目期末变动情况比较,检查纳税人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以及收回长期债权投资本金而收到的现金是否如实记账,对其差额是否如实计入投资收益。

3、用“借款收到的现金”,与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项目期末变动情况比较,并结合借款合同,检查当期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增加与“借款收到的现金”是否匹配,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隐匿、转移或少计收入问题。

第五章 增值税稽查 第一节 适用税率的稽查

一、适用税率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十五条 2、13%低税率货物范围

①《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

②财税[2009]9号《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二条 ③财税字[1995]052号《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二)适用税率的稽查

稽查人员进入企业实施稽查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查阅工商登记中被查企业的经营范围,掌握适用的基本税率。稽查人员进入企业实施稽查时,审核被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以及有关凭证,核实是否将应适用高税率的货物适用了低税率。

二、简易办法计税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的稽查

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七)建筑服务第6点、(八)销售不动产第5、6、8、10、11点、(九)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第4、5、6、点

2、一般纳税人适用征收率的稽查(1)政策规定

①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

(六)计税方法、(七)建筑服务、(八)销售不动产、(九)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

②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6号《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有关问题的公告》

③财税[2009]9号《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二条、第三条 注意:一般纳税人发生本文所述应税行为,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一经选择后36个月内不得变更。除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得自行开具或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形外,均可自行开具或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简易办法计税的稽查

稽查人员进入企业实施稽查前,先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查阅工商登记中被查企业的经营范围,掌握适用的基本税率。稽查人员进入企业实施稽查时,再对被查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审核被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以及有关凭证,核实是否将应适用高税率的货物适用了低税率。

第二节 销项税额稽查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稽查

1、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稽查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2、提供应税服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稽查

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四十五条

二、销项额的稽查

(一)销售收入申报情况的稽查

重点关注两种情形:一是账上记载销售额与增值税销售额申报不符;二是账内隐匿销售额。对第一种情形,稽查人员应先从增值税申报表入手,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账表进行比对核实。对第二种情形,则应通过比对各月份的“生产成本”“原材料”或“库存商品”总账贷方累计数与“主营业务成本”总账借方累计数等核实是否存在销售货物直接冲减“生产成本”或“库存商品”、以物易物不按规定确认收入、用货物抵偿债务等情形。

(二)虚构销货退回业务的稽查

稽查人员在审查被稽查企业销货退回冲减销售收入的业务是否真实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票据的合法性稽查,关注销货退回业务有无合法凭据;业务的真实性稽查,核实退回的货物是否冲减了本期的销售成本并办理了入库手续;检查资金流,核实被稽查企业货物流向和资金流向是否符合正常经营流程,并且在财务上是否构成完整的核算过程。

(三)价外费用的稽查

1、政策规定(1)《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

(2)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三十七条

(3)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三)销售额1—2

2、价外费用的稽查

实施稽查时,首先要审核购销合同,查阅是否有收取价外费用的约定或协议。其次要对“其他应付款”、“营业外收入”、成本、费用类等相关账户,关注是否存在长期挂账款项、将从购买方收取的价外费用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费用类账户有贷方发生额或借方红字冲减等可能收取价外费用的会计处理情况,并对税款缴纳情况进行进一步核实。

(四)特殊销售行为的稽查

1、视同销售的稽查(1)政策规定

①《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

②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十四条(2)视同销售的稽查

稽查人员在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稽查时,必须掌握企业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的发生,并且要核实这些行为发生时企业在账务处理上是否计提了销项税额,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是否填报了视同销售收入额及对应的销项税额。

2、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稽查(1)政策规定

①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

②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

(一)兼营(2)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稽查

实施稽查时,先采取询问、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核实其是否有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情况;重点稽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审核被稽查企业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有无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一并缴纳营业税的情况。

3、混合销售行为的稽查(1)政策规定

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四十条(2)混合销售行为的稽查 稽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核实被稽查企业以增值税业务为主业的混合销售行为中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否一并申报缴纳了增值税;重点审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核实被稽查企业是否存在将收取的混合销售收入直接冲减成本、费用的情况。

4、差额计税销售额的稽查(1)政策规定

①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三)销售额3—11 ②以旧换新方式、还本方式销售货物(2)差额计税销售额的稽查

稽查前,稽查人员要先核实经营范围,确定被查企业是否存在差额纳税事项。稽查时,重点核实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填报情况与账簿记载是否相符。对被稽查企业差额纳税项目,必须对所附差额纳税的原始凭证进行合法性审核。

(五)出售、出借包装物的稽查

稽查人员应先了解被查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分析产品销售时是否需要同时出租、出借包装物,进而核查包装物的计价方式,审查“包装物”、“其他应付款”等相关账户及原始凭证,核实其是否存在随同产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应计而未计销售收入、未申报纳税的问题或者时间超过一年的押金是否按规定计算缴纳了增值税。

对酒类生产企业稽查时,还要重点审查包装物明细账的贷方发生额,核实销售除黄酒、啤酒以外的酒类产品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是否并入了当期销售额计算缴纳了增值税。

(六)残次品、废品、材料、边角废料等销售的稽查

稽查人员可以采用分析比对法,结合被查企业投入产出率、消耗定额、废品率等指标分析被查企业残次品、废品、材料、边角废料等数量,与账面记载情况相核对;对差额较大的,核实“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或者“产成品”“原材料”、费用类、成本类科目的红字冲减记录,判断是否存在销售残次品、废品、材料、边角废料,未计提销项税额。

(七)账外经营的稽查

账外经营从其偷税手段上看,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有的偷税企业通过现金交易,将大部分业务从购进、生产到销售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都置于账外,即两头在外,查处难度较大。主要的稽查方法包括调查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异常情况分析法、突击稽查法、重点稽查法、外围查证法等。

第三节 进项税额稽查

一、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稽查

(一)进项税额抵扣的政策规定

1、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2、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四)进项税额

2、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二条—第六条、第九条—第十一条

(二)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稽查

增值税扣税凭证应按期抵扣,被查企业如有逾期抵扣的,要关注是否符合《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0号)中规定的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真实交易。另外审核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时间、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时间,查阅购销合同、协议、货物入库单、仓库保管记录等,核实是否存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列明抵扣的进项税额与企业账务处理是否一致。

稽查人员应检查购进环节被稽查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是否正确。是购进不动产工程物资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购进货物、应税服务用于职工福利抵扣进项税额问题;是否存在第三方付款抵扣进项税额问题;是否存在取得虚开进项抵扣凭证问题等等。

重点开展三方面审查:一是审查账户中核算的每一笔购进业务中“库存商品”或“原材料”“销售费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借方发生额,对照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情况,看是否相符。二是审查农产品购进相关账簿及原始凭证,核查交易的真实性及抵扣方法是否正确。三是核实购进货物、应税服务是否存在向第三方付款问题。

二、进项税额转出的稽查

(一)进项税额转出的政策规定

1、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

2、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七条、第八条

(二)进项税额转出的稽查

1、免税项目用进项税额的稽查

稽查时,可采用审阅法、核对法等方法,首先审查企业的纳税申报表,看有无免税收入申报,重点关注增值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中第14行“免税项目用”一栏是否有进项转出金额。检查有无进项税额转出记录、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是否正确,核实被稽查企业是否存在无法划分的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2、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用进项税额的稽查

稽查人员应关注被查企业是否存在将工程用料直接进入相关成本、费用账户,而不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用进项税额未转出的情形。对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用进项税额的稽查,则需重点检查“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看其贷方的对应科目是否是“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审查被稽查企业是否存在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用购进货物直接进入成本、费用的情况;同时对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领用的,审核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进项转出处理。

3、非正常损失进项税额的稽查

稽查人员主要应关注被稽查企业是否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该科目中是否涉及存货资产损失,包括材料采购过程中的非正常损失和存货的非正常损失。

4、简易计税方法征税项目用进项税额的稽查

稽查人员检查被稽查企业经营范围中是否存在简易办法计税的项目,如果有则关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 “按简易办法计税销售额”是否填报数字,同时关注附表二是否将简易计税方法征税项目用进项税额作进项转出处理。同时,对“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进行重点关注核实。

5、免抵退税办法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稽查

稽查人员入户稽查时,首先应了解被稽查企业是否存在出口的货物,增值税申报表主表是否填报了出口货物销售额,同时与“主营业务收入——免抵退收入”账载金额是否一致。同时应关注出口货物所适用的征税率和退税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申报表数据比对。

6、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注明的进项税额的稽查

稽查人员重点审核销售方是否凭税务机关系统校验通过的《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表》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在新系统中以销项负数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应与《信息表》是否一一对应,审查在本期应转出的进项税额是否 正确。

7、其他应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形的稽查

稽查人员还应关注返利、与接受的旅客运输服务相关的部分等未作进项转出的情形。其中,对平销返利情况,稽查人员可以通过外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的购销合同及应付账款、营业外收入、其他应付款账簿中发现线索,一般情况下,有此类情况的企业,均与外购货物的进货数量直接挂钩,有的以购销总量超过一定基数给予一定比例的扣率或资金返回。

第四节 增值税减免税稽查

一、征免税范围的稽查

(一)免税政策规定

1、财税〔2016〕36号附件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第一条规定2、3、财税〔2016〕8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营业税和增值税政策到期延续问题的通知》第3条4、5、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5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试点若干征管问题的公告》第1-5条规定

(二)征免税范围的稽查

稽查前,稽查人员应了解被稽查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存在享受免税优惠的项目,核查被稽查企业是否存在擅自扩大免税范围,将应税项目混入免税项目,并将应税项目的销售收入记入免税项目的问题。是否存在将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记入应税项目予以抵扣问题;是否存在将免税项目领用的应税项目材料,未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享受的免税项目是否符合税收政策规定;二是被稽查企业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情况,是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分类明细核算。

二、编造虚假资料骗取税收优惠的稽查

(一)税收优惠政策规定

1、财税〔2016〕36号附件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第二、三、四、五条规定

2、财税〔2016〕81号《关于继续执行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33号《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

(二)编造虚假资料骗取税收优惠的稽查

稽查前,稽查人员应先了解企业是否存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情况,针对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编造了虚假的残疾人资料,以骗取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是否存在编造虚假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配方比例和产品用途,骗取增值税免征、减征、先征后退和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

通过查阅企业职工花名册、应付工资表、考勤表、保险缴费明细和用工合同等资料和实地走访,核实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瞒报职工人数,人为提高安置残疾人比例的情况。

三、应纳税额减征额的稽查

核查被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将非初次购买的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支付的费用,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的问题;是否将上述业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增值税抵扣凭证,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予以了抵扣

第五节 增值税发票稽查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第四款

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0号)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他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答复》(法函【1996】98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7号)第二十二条

5、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问题的公告》

(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作案手法已经从简单的无货虚开、开假票、大头小尾票等传统的手法向真票虚开、有货虚开偷骗税款的形式转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虚进虚出”,即利用虚假的抵扣凭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控额虚开”,即利用生产经营中不需开具发票的销售额度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是相互虚开,即关联企业间互相虚开增值税抵扣凭证。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稽查必须从“票流”、“货流”、“资金流”三方面着手。一是核实货物购销的真实性,通过审查被稽查企业经营项目、经营方式、生产经营规模、生产能力、盈利能力、货物流向等,分析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嫌疑;二是调查资金流向的真实性,尽量了解和掌握企业银行账号和涉案人员的个人银行存款账号或卡号,通过银行协查核实资金的实际流向情况,关注经营活动过程中使用大量现金的交易;三是协查发票开具的真实性,对有疑问的进项发票和销项发票应向受票地或开票地税务机关发函协查,核实购销业务和票面内容的真实性。

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

(一)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政策规定

1、国税发[2000]187号《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

2、国税函[2007]1240号《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

3、国税发[2000]182号《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补充通知》

4、国税发[1997]134号《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

(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

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稽查,除比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稽查外,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稽查:一是关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系统中的“属于作废发票”指标是否出现异常,即销货方已经按“作废”处理而购货方又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确认受票企业接受的已证实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是企业购销业务中销货方所在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是确认受票企业与销货方是否有真实交易,购进的货物与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内容是否一致。

第六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稽查

一、政策规定

1、财税[2012]39号《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第二条增值税退(免)税办法、第三条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第四条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依据、第五条增值税免抵退税和免退税的计算、第六条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2、财税【2016】36号附件4《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第一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第二条

二、检查方法

以退税单证、财务资料为线索,以退税款、结汇资金流向为主线,重点稽查单证流、资金流、货物流,查证发票流,梳理人员流。

1、收集出口业务资料,包括购销合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的各类报表及单证、单证备案资料等。

2、凭证资料的审核与比对

(1)对已收集的出口业务资料进行审核,核对收集的出口销售合同、国内采购合同、出口报关单、结汇水单、出口(外销)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资料是否齐全、准确、真实、合法、有效,进行分析梳理,做好内查外调的各项准备工作;

(2)各种凭证与凭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对,关注各种原始单证的形成时间是否符合业务正常流程,各项原始单证中出口货物品名、规格、数量的比对,出口货物单价、总金额的比对,出口货物采购价款的比对,其他相关信 息逻辑关系的比对。

3、制作询问笔录,分析业务的实质

针对案头分析疑点针对被稽查企业不同的人员设计询问笔录问题,根据询问问题的回复情况分析业务的真实性。

4、外围调查取证

主要是向海关、商检局、被稽查企业外币开户行进行取证,或通过异地税务机关协查对上下游企业取证。需要时也可向其他机构或公司取证,如向报关行调查企业出口货物的报关情况,向货运公司调查企业出口货物的装运提付情况等。

5、生产企业稽查时,应重点开展对出口销售收入、运输费用、保险费用、佣金项目和进料加工贸易项下特殊货物等方面的稽查。

6、外贸企业稽查时,应针对外贸出口货物流程10个环节中每一环节分析是否存在疑点并实施稽查。重点进行“真代理、假自营”的稽查、供货企业的生产能力核实、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的检查。

第六章 消费税稽查 第一节 适用税目税率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39号《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条、附:消费税税目税率表

2、财税〔2006〕33号《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四条

3、财税〔2015〕60号《关于调整卷烟消费税的通知》

4、财税〔2015〕11号《关于继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通知》

5、财税〔2014〕9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消费税政策的通知》

6、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

7、财税〔2016〕103号《关于调整化妆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

8、财税〔2015〕16号《关于对电池 涂料征收消费税的通知》

二、适用税目税率的稽查

稽查人员应重点关注税目税率变化前后纳税人适用政策的准确性和时间节点等问题。具体包括:兼营非应税消费品,采取混淆产品性能、类别、名称,隐瞒、虚报销售价格等手段,故意混淆应税与非应税的界限;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从低适用税率;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或者应税消费品与非应税消费品组成成套应税消费品对外销售的,从低适用税率;对税目税率发生变化的应税消费品从低适用税率等情况。

实施稽查时,稽查人员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稽查:(1)重点稽查应税与非税消费品的划分及适用税率是否正确;(2)对照稽查“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明细账,看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是否分别核算;(3)稽查“库存商品”、“自制半成品”、“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包装物”等账户,核查其有无可供销售的成套应税消费品情况;(4)审查税目税率发生过变动的应税消费品,重点掌握被查对象是否在政策变动的时间临界点前后调整了核算对象或核算办法。

第二节 纳税环节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稽查

一、纳税环节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39号《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四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七条

3、(1994)财税字第95号《关于调整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环节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纳税环节的稽查

1、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主要涉税问题包括: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不包括金银首饰),未申报纳税;非税收定义下的受托加工未按销售自制应税消费品缴纳消费税。

2、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主要涉税问题包括:将自产应税消费品(不包括金银首饰)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 以外用途的,未在移送使用时申报纳税;生产、批发、零售单位用于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金银首饰,未按视同销售在移送使用时申报纳税;纳税人将自产石脑油用于连续生产乙烯等非应税消费品或其他方面的,未按规定建立移送使用台账,或未于移送使用环节申报纳税。

3、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主要涉税问题如下:

在委托方方面,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不包括金银首饰)的应纳消费税,受托方未按规定代收代缴,委托方也未主动申报纳税;委托个体经营者加工应税消费品(不包括金银首饰)的纳税人,未按规定申报纳税;将非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混入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直接销售而不申报纳税。隐匿或部分隐匿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委托方以委托加工的部分应税消费品抵偿加工费,少申报缴纳消费税。

在受托方方面,受托加工应税消费品(不包括金银首饰),未在交货时代扣代缴消费税;受托代销金银首饰,未将受托代销收入申报纳税;接受除消费者个人外的单位委托加工金银首饰及珠宝玉石时,故意将委托方变为消费者个人,仅就加工费缴纳消费税,从中少缴消费税。

委托方与受托方串通,采取货物收发、加工,款项收付均不作账务处理,偷逃消费税。(4)进口应税消费品主要涉税问题如下:进口应税消费品(不包括金银首饰),在报关进口时,未足额申报消费税;进口金银首饰(除个人携带、邮寄进境外),在零售环节未申报纳税或未足额申报纳税;

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第九条

(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稽查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稽查,主要涉税问题是纳税人未按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申报缴纳消费税。重点在于调取收集相关单据资料,判断入账时间是否正确,确定有无存在不及时结转销售而少计销售的问题。

第三节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稽查

一、计税依据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39号《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 财税〔2006〕33号《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第五条

(二)从价定率计税依据的检查

1、对隐匿收入的稽查。对被查对象采取综合审查,审查其申报数据,测算消费税税负,运用比较分析法找出异常之处;通过杜资金流、物流、发票流的检查核实账外疑点;通过对视同销售、已列销售少报或不申报税款、价外费用等项目的核查对应税消费品的销售收入进行稽查,主要稽查纳税人有无不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核算,而直接挂“应收(付)账款”等往来账户。

2、对包装物的稽查。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实地察看其所产应税消费品是否需要包装物;再稽查购进包装物的财务核算情况。

3、对往来明细账的稽查。抽查有无异常波动情况,特别是要稽查“其他应付款”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的对应账户,看有无异常的对应关系,如发现有与“应付职工薪酬用” “盈余公积”等账户对应的,一般就是将应没收的包装物押金(如销售啤酒、黄酒、成品油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挪作他用。

4、对异常抵减应税销售额的稽查。重点关注红字冲减应税销售额、直接坐支销售额等情形,找出异常业务并予以查证核实。

5、对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以外用途的稽查(1)检查“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应付职工薪酬”等账户,看被查对象有无将其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以外用途的情形;

(2)对有同类应税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是否按其当月同类消费品的售价(或当月加权平均售价)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价格,特别关注加权平均价格的计算是否正确;

(3)对无同类应税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是否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其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组成计税价格。

6、对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稽查 检查“委托加工物资”、“原材料”、“自制半成品” “库存商品”等账户,看被查对象有无委托加工应税消费业务,有无代扣代缴完税凭证,同时鉴定委托加工业务的真实性。对属于委托加工业务的,则应进一步审查受托方是否为个体经营户、委托方收回委托加工货物时,是否按受托方同类应税消费品的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申报缴纳了委托加工环节的消费税。对受托方不是个体经营户的,应审查受托方是否当月同类消费品的平均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并代扣代缴消费税,核实委托方有无不代扣代缴消费税的情况。

7、对成套应税消费品的稽查。

实地查看成品仓库,了解被查对象是否生产销售成套应税消费品;了解包括包装物在内的成套应税消费品的组成项目及其各自适用税目税率;对由应税消费品和非应税消费品组成的成套应税消费品,则应重点审查其是否按照应税消费品适用税率计算纳税;对于由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组成的成套应税消费品,则应重点审查其是否从高适用税率计算纳税。

(三)从量定额计税依据的稽查

对生产销售的应税产品,查阅其生产台账、库存台账、销售台账等,核实其应税消费品的生产、销售、库存数量,与其申报销售数量核对,看有无异常情况;审核石脑油中间产品移送使用台账;对进口应税产品,核实其报关进口数量,对于从量定额进行过调整的税目,是否及时调整了适用税额。

(四)复合计税计税依据的稽查

消费税实行复合计税的主要有卷烟和白酒两类应税消费品,其常见涉税问题和稽查方法参考从量定额计税依据和从价定率计税依据的稽查。

二、应纳税额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国税发【1993】156号《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第三条

(四)2、国税发【1995】094号《关于用外购和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征收消费税问题的通知》

3、财税〔2006〕33号《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第七条

4、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9号《关于取消两项消费税审批事项后有关管理问题的公告》

5、财税〔2014〕15号《外购或委托加工汽、柴油连续生产汽、柴油允许抵扣消费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二)从价定率计税依据的检查

税务稽查时,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一是对纳税人抵扣范围的稽查;二是转出已抵扣税款的稽查;三是抵扣凭证的稽查;四是对纳税人提供的消费税申报抵扣凭证上注明的货物,无法辨别销货方是否申报缴纳消费税的,应当向销货方所在地税务机关发函协查,并根据销货方税务机关的回函结果为依据核准是否准予其抵扣。四是对销货退回,通过检查有无合法扣减依据、实物追踪检查核实其是否存在虚构销货退回业务。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稽查 第一节 收入总额稽查

一、收入总额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五条

2、国税函[2008]87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19号《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4、国税函[2008]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5、国税函[2010]7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6、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

二、收入总额的稽查

1、收入计量不准的检查

审查购销、投资等合同类资料以及资金往来的相关记录,结合原始凭证资料,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 务收入”“投资收益”等账户借方发生额和红字冲销额,查证收入项目、内容、单价、数量、金额等是否准确;结合货物及劳务税价外费用账务处理,检查企业所得税收入是否全额入账;核查公司章程、协议、分红、供应商和销售商等,确定与公司利益上具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外企业或个人,使用比较分析法,确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2、隐匿收入的检查

除了对隐匿收入一般情况的检查外,还应重点关注对销售货物(服务)收入、劳务(服务)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确认完整性的检查,核实企业有无少计或不计收入,以及将收入挂账的问题。

3、实现收入入账不及时的检查,主要包括对企业延迟收入确认时限的检查、对劳务收入的检查、对股息利息收入的检查。

4、视同销售行为的检查,实地观察或询问企业货物、财产、劳务的用途,结合企业的合同类资料和收入、成本类账簿,核实有无视同销售的行为。

5、蓄意改变收入表现形式的检查

对企业蓄意改变收入表现形式的“税收筹划”行为,尤其是交易各方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应注意依据税法对企业的交易合同安排、财务处理、纳税申报等资料认真进行综合分析。

对交易各方虽无关联关系但交易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按照合理方法核定交易价格,计算补税并依法课征滞纳金。

6、不征税收入转为征税收入未及时确认的检查

关注对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核实企业是否及时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有无延迟确认问题。

第二节 扣除项目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五十五条、3、财税【2008】121号《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4、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第25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

4、财税【2009】29号《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5、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16号《关于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费用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

6、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

7、财税[2012]48号 《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8、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一条—第四条

9、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

10、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一条—第四条、第六条

11、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1号《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二、扣除项目的稽查

1、利用虚开发票或人工费等虚增成本的检查 检查“原材料” “制造费用”“开发成本”等账户借方发生额,核对计入存货成本的运输费、建安工程费等相关费用发票,对比分析确认发票的有效性、真实性、合法性;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户及其对应账户,分析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生产规模核实从业职工人数和薪酬标准等,核实企业税前扣除数额是否符合规定,有无虚增人工成本的问题。

2、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的检查 检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资产类明细账,结合发票记载的品名、数量、金额,确定有无将购入的固定资产采用分次付款、分次开票的形式计入存货类资产账,或以零部件名义把固定资产化整为零,作为低值易耗品、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入账,于领用时一次或分次计入生产成本、费用,造成提前税前扣除。

3、擅自改变成本计价及计算方法、存货摊销方法等,调节利润的检查 检查“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明细账和有关凭证、成本计算单,对照确认各期相关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否一致。

4、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检查

分析比较财务报表中的收入、成本费用等相关数据,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率”“同业成本率对比差”三个指标,将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化情况与同行业平均值对比分析,从中查找异常。

5、虚计销售数量,多转销售成本的检查

核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销售数量明细和“产成品”“库存商品”“开发产品”明细账结转销售成本的数量,进一步与销售合同、仓库保管账等核对,结合实地盘存检查是否虚计销售数量,多转主营业务成本,同时核实有无计价不正确或有意改变计价方法,造成多转销售成本。

6、销货退回是否冲减销售成本的检查。检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开发产品”等明细账,对用红字冲减销售收入的销货退回业务,应与“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核对,结合原始凭证进一步核实。对发生销货退回的,还应核实是否只冲减收入未冲减销售成本。

7、同一支出重复列支的检查

审阅企业相关的会计凭证、账簿,成本、费用账户中有无相同和相近金额的支出,重点关注总、分支机构的费用扣除问题,分析原始凭证有无将发票复印件入账等。

8、对有扣除标准费用混入无扣除标准费用列支或虚列费用的检查

结合运用抽查法、全查法,检查大额费用的原始凭证,对不符合营业常规的费用支出,可调阅合同和资金结算等资料,询问管理、销售、财务等部门人员,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尤其是运输费用、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及其他大额异常费用等业务真实性的检查。

9、多列技术开发费用的检查。审查企业研发项目的研发方式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等,着重检查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的账证是否健全,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范围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有无虚计或多计加计扣除金额的问题。

10、企业之间支付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利息(非银行企业)业务的检查。

11、对关联方之间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费用支出的检查

审查企业成立章程等,核实确认双方是否构成关联关系;检查签订的咨询、服务、技术及借款合同等,明确关联方之间的真实业务性质,多途径核实交易是否真实发生,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经济利益,费用支付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12、对税金的检查

主要检查“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及“以前损益调整”所涉及的税金核算,有无将应资本化的税金、企业所得税或应由个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了税前直接扣除;结合税务机关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分析相关的完税凭证,核实企业有无将补提补缴的以前税款在本进行税前扣除。检查企业是否对仅账面计提并未实际缴纳的税金进行了税前扣除。

13、对损失和其他支出的检查 通过对“待处理财产损溢”“营业外支出”等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单证的检查,核实企业申报的资产损失和其他支出是否真实发生,是否符合税收政策规定,有无存在虚报资产损失的情况。

第三节 资产税务处理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七十五条、第一百零九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百二十二条和第一百二十三条

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8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

4、财税〔2014〕116号《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5、财税〔2014〕75号《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6、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五条

7、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1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1号》第二条

8、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五条

财税〔2015〕119号《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

二、资产税务处理稽查

1、虚增资产计税价值的检查

对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检查,应结合资产登记簿,对有资产增加的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查,重点分析资产增加的权属证明、项目组成、合同决算、入账发票、评估或审计报告、资金结算情况等相关原始资料,确认资产尤其是大额资产入账金额的真实性。对外购无形资产价值的检查,应仔细核对有关无形资产的证明文件和受让合同、契约,以确定其无形资产是否真实,落实无形资产的计价是否准确,有无将其他费用挤入专利权价值中,或虚增无形资产价值。对投资资产的检查,应核对有关投资资产的证明文件和合同、协议、评估报告、公司章程等资料,比对获取的工商、国土等部门企业股权、产权转移信息,核实投资资产计税价值的真实性。

2、属于资产计税价值组成范围的支出未予资本化的检查

结合企业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等账户,对企业一次性列支金额较大的支出应核对发票内容、日期、开票单位与相关合同,核实企业是否将购入、接受捐赠、融资租赁的资产的保险费、运输费、安装费等计入长期资产计税基础项目;查看大额支出形成的标的物是否达到相关资产标准而未列入长期资产核算,在当期扣除;核对企业长期资产盘点表,查看盘盈资产是否已通过费用科目列支。对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严格分析“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等明细账和原始凭证,核实有无将应予资本化的取得投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手续费和投资溢、折价等直接进入当期损益的问题。

3、资产折旧、摊销范围不准确的检查

运用核对法和实地查看法,结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明细账的记录与“折旧、摊销计算表”,对长期资产进行全面分析。

4、折旧、摊销计算方法及分配不准确的检查 检查“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账户贷方,审查“折旧、摊销计算表”中实际采用的折旧计算方法是否符合规定,同时结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账户的检查,核实折旧率、摊销率计算有无问题,特别注意核实折旧率、摊销率明显偏高的资产项目,重点关注采用加速折旧的,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要求。

5、对资产处置的检查

关键在于转让信息的获取,除应重点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其他应付款”等账户,核实企业资产处置的原因和相关原始凭证,还应充分利用工商登记信息交换获取股权转让信息,通过外部互联网络获取相关资产转让信息,检查核实企业资产处置收入及残值是否按规定结转损益,是否冲抵了相应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是否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6、对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资产成本擅自进行扣除的检查 重点关注“商誉”“研发支出”等明细账簿资料,检查是否将企业自创商誉、自行研发并已列入费用扣除的支出等进行了扣除;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未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是否已经扣除;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额是否已经扣除等。

7、对关联资产交易的检查

针对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产交易,尤其是跨境资产交易行为,要审核交易合同或协议主要条款,询问企业相关人员,判断交易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是否存在转让定价行为,是否按税法规定已自行特别纳税调整。

第四节 税收优惠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五条—第三十四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第一百条

3、财税〔2015〕119号《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

4、财税〔2015〕34号《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5、财税〔2015〕6号《关于进一步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条

6、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第五条

7、财税〔2010〕111号《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8、国税发[2009]80号《关于实施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六条

9、财税〔2008〕48号《关于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五条

10、财税[2008]47号《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条

二、税收优惠的稽查

1、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条件的检查

应对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的条件进行检查,检查时可采用审阅法对照分析。

2、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范围的检查

对照税收优惠的各项规定,核实企业享受优惠的项目是否在法定范围之内。如国债利息收入中是否混入国债转让收益,有无将应补税的投资收益作为免税的投资收益申报。

3、企业享受优惠期限的检查

检查企业工商登记证照、企业成立章程等有关资料,逐项分析享受税收优惠过渡期的企业的资格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企业享受优惠金额的检查

企业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是否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同一项目,定额享受减税、免税的,超额部分要准确计算所得税额。着重检查企业有无叠加享受优惠的问题。

5、对研发支出的检查,重点关注自行扩大加计扣除无形资产成本、研发支出范围和金额、是否属于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等。

第五节 应纳税额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六条—第七十八条

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

4、财税[2009]87号《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条

5、财税[2008]151号《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条

二、应纳税额的稽查

1、所得额其他项目的检查

主要关注对企业不征税收入的检查,通过检查“营业外收入”明细账和相关原始凭证,确定不征税收入的来源、金额;通过审查和收入有关的审批文件和手续,确定收入是否符合税法规定不征税的条件;结合企业所得税其他项目的检查,查实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落实费用的摊销和财产的折旧是否税前扣除,未作纳税调整。此外,核实纳税调整是否正确和以前事项税务处理是否正确也是检查的重要内容。

2、弥补亏损的检查

主要审查企业申报金额是否正确,弥补亏损年限是否正确,境内所得弥补境外营业机构亏损,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和纳税申报表主表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等。

3、应纳税额的检查

企业应纳税额的检查除核实应纳税所得额外,还应核对应纳税额计算所适用的税率、减免税、税收抵免和所得税款的缴纳情况。首先,根据“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账户贷方记录,剔除虚列或错计入的税款、滞纳金或罚款等因素,确定应缴所得税额后,再审查该账户借方实际缴库税款,核实原账面欠缴或多缴的税款数;其次,根据检查确定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与账面和申报的应缴税额核对,核实应补缴或申请退还的税款是否正确。

第六节 非居民企业稽查

一、政策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七条

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号《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财产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

4、国税函〔2009〕698号《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第三条、第四条

5、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4号《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一条—第四条

二、非居民企业的稽查

(一)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的稽查

检查非居民企业境内投资合同或协议、投资资产权属证明及验资报告、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业务有关的账簿及凭证等,判断非居民企业取得股息红利等收益是否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

(二)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的稽查

1、股息红利所得检查,查看董事会决议的内容和时间、股息分配和转增资本的账务处理,核实是否存在未扣缴或少扣缴股息分配预提所得税事实等。

2、利息所得检查,重点关注:境内外金融机构之间的贷款业务、同业拆借、费用往来等未及时扣缴预提所得税;取得来源于境内的担保费未被扣缴预提税;融资租出固定资产给居民企业等。

3、租金所得检查。关注境内房产所有者为外国企业且委托中介或物业租赁的,检查其租金是否缴纳预提所得税。同时,重点核查境内外企业之间是否存在通过隐形业务抵消租金业务。

4、特许权使用费检查。检查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账,核实是否存在特许权使用费,审核设备采购合同中的技术条款、合同价构成等,查实境内企业是否存在未扣缴特许权使用费预提税事实。关注生产经营项目涉及专有技术或商标、版权的企业和其他名义掩盖下的特许权使用费:向外支付的大额管理、咨询等费用,核实有无扣缴预提所得税。

5、财产转让所得检查。稽查关键点主要在于财产转让价格、成本价、币种汇率、税收优惠、关联转让、间接转让等。

第七节 企业重组稽查

一、政策规定

1、财税[2009]59号《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

2、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8号《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第二条、第三条、第七条、第十条

二、特殊性税务处理重组业务的稽查

1、综合分析比对企业报备的全部重组资料和税务机关掌握的重组当事各方的公开信息,审核判断企业重组业务是否同时符合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所有条件。

2、特殊性重组中非股权支付额应确认损益的检查。核实企业有无及时、准确申报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3、对重组中亏损承继弥补的检查。实合并企业是否依法按规定限额逐年弥补被合并企业的剩余可弥补亏损;分立业务中,被分立企业是否按规定比例进行亏损分配,分立企业是否按规定继续弥补,有无超限额弥补问题。

第八节 税务稽查查后的账务调整

一、账务调整的原则

1、符合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原则

2、从简账务调整的原则

二、账务调整的方法

1、会计差错更正的技术方法有:红字调整法,又称红字冲销法、补充调整法。

2、会计差错更正按是否追溯到差错发生的当期或尽可能的早期,分为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

三、要税种稽查后账务调整

(一)增值税稽查后账务调整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税务机关对其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后,凡涉及到应交增值税账务调整的,应设立“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

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出本账户的余额,并对该余额进行处理:若余额在借方,全部视同留抵进项税额,按借方余额数,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本科目;若余额在贷方,且“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无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且等于或大于这个贷方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但小于这个贷方余额,应将这两个账户的余额冲出,其差额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检查出的“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数额,必须按纳税期逐期进行滚动计算,不能将其统算,否则将违背增值税原理。

小规模纳税人的应交增值税账务调整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

(二)企业所得税稽查后账务调整

稽查中发现的以前错漏账,并影响发生当期的损益及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判断错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划分为重大的前期差错和非重大的前期差错,分别采用未来适用法和追溯重述法进行错账的账务调整。

稽查中发现的以前错漏账,不影响发生当期的损益及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而是影响发现当期的会计损益及纳税情况,只需按照当期错漏账的调整方法进行账务调整即可。

查获额的分配在实务中,较常采用的是比例分配法

分摊率=需分配查获额÷(期末材料结存数+期末生产成本结存数+期末库存商品结存数+本期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数)×100% 材料结存应分配数=材料期末结存数×分摊率

生产成本结存应分配数=生产成本期末结存数×分摊率 库存商品结存应分配数=库存商品期末结存数×分摊率

主营业务成本应分配数=库存商品累计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数×分摊率

数字化税务管理 篇2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务管理,其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结合有效信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益,管理包括税务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业绩评价等内容,且在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层次上均有涉及。税务管理需要明确其作用,其中运营控制使得税务成本效益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是实现税务成本的降低,信息管理是针对税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税务战略管理层次,也就是筹资、投资以及收益支配决策,而收益支配决策包括税务的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等内容。二、税务运营控制层次,也就是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经营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三、税务日常管理层次,也就是会计核算、税企关系以及纳税申报管理中的税务管理工作;四、税务信息管理层次,也就是涉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输出过程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税务风险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税务风险,其在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然而,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的了解,在实际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缺陷。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目标管理、日常管理、运营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中,因涉税事项的不确定影响,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收益或者损失。税务风险带来收益或者损失取决于税务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及管理,如果其能有效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效益,否则,企业将蒙受亏损的打击。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识别并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包括内部环境、事项判断、目标建立、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监督控制以及信息传送等。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税务风险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以上内容都是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判断与评价,并且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减小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一)系统构建的整体目标

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从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评价,完成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达成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收益的提高。

(二)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运营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日常管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监管控制以及风险应对等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落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大,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设计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广大企业在今后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

摘要: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进行研究,从而推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是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如果要使企业税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必须按照税务管理流程进行,以企业风险、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为参考,建立一个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使其能有效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对企业各方面管理的参与,借助于企业税务风险评价体系,进行有关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从而使企业税务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提高企业的税务风险收益,改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税务管理,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2]陈曦.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数字化税务管理 篇3

【关键字】内部行政管理;税务部门;税务文化

一、引言

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管理中,构建税务文化,应该明确税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的内容与目标任务,促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和推进税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下本文对此做具体介绍。

二、强化税务内控行政管理的作用

对于我国税务部门,应该强化其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实现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构建税务文化,不仅是反腐倡廉的制度基础,同时也是建设党风廉政的重要载体。强化税务部门内控行政管理,可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有效对税务风险防控。并且还可以规范权力配置,切实保障税务财政收入,真正实现“两权”监督,防范廉政风险。同样,强化内部行政管理,也可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税务干部廉政水平,完善反腐工作机制,能够围绕税务部门中人、财、物、权、钱、事等六个环节,全面整合税务管理工作规程,监督每个执法环节与岗位,提高税务部门中干部的廉政水平。同样也可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税务部门可以“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障纳税人权利,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取信于民,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当前税务部门内部行政管理弊端

对于税务部门在其内部行政管理中,应该正确认识税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可以有效杜绝其管理弊端,以下对此做具体介绍。

1.思想误区

税务部门行政管理中责任不明晰,管理不全面、工作运行紊乱,重视税收业务,忽视行政管理,导致工作人员在税务行政管理中,不能有效做好管理工作,难以实现齐抓共管,降低税务部门管理力度。

2.工作偏差

税务部门的内部行政管理中,存在凭经验办事的弊端,沿袭传统工作经验习惯,凭主观意志办事,采取“求快”方法处理税务事情,忽视工作质量。而且忽视平衡协调,忽视了系统管理的导向性。如在评先表优、奖惩处罚等方面,往往想尽可能的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从而忽视了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和舆论导向。

3.管理不足

人治管理、人情服從仍占一定地位。虽然有利于发挥其决策快、效率高、约束少的优点,但也有因“人治者”素质差异或不稳定,带来了工作随意性和局限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率。内部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制订出台了许多新制度、新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适用、不常用、用不好的现象。内部行政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不深,内部行政管理机制缺活力,对于内部行政管理中,其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全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还存在岗位职责不明、操作流程不优、管理措施不细、协调配合不当等问题。

四、浅析强化税务部门内部行政管理的措施

1.强化思想引导

通过加强教育,让税务部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部行政管理的防范风险意识,并且内部行政管理中对源头治理的关注度,可以建设推进税务惩防体系,在税务部门树立“防治风险、抓好管理、促进管理规范、提高人员上进水平”的管理理念,将监管力度加大到工作中的细节中去,使税务监督可以贯穿在税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有效监督制约税务内部行政业务管理工作中,降低实际中的行政执法风险与廉政风险这,实现内控建设目标。可以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应用辩论赛以及知识竞赛的形式,将廉政理念融入到工作之中,使廉政思想可以入脑入心。

2.完善管理制度

可以在内部行政管理中,完善税务部门的岗责体系,落实税务部门责任制度,科学配置税务部门的权力,能够全面排查风险,界定制约监督的重点,实现税务部门工作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同时,明确岗位廉政责任,完善岗责体系明确税务部门的权责、规范税务部门管理流程、风险排查、完善税务部门制度;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以税收信息化为契机,提高税务部门税收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完善税务部门的人事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对税务部门每个岗位、环节的实时监控。

3.强化监督

可以完善税务部门制度规范,内部行政管理中,可以发挥干部的积极性,维护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刚性,严格监督检查,深化政务公开,公开透明运行,加大查处力度。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税务部门的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力量,提高纪检监察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税务部门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

五、构建税务文化的措施

税务部门在内部行政管理中,应该强化构建其税务文化,这样可以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增强我国税务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有效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优化构建税务文化的措施如下。

1.明确税务文化内涵

在税务机关中,税务文化不仅是组织文化,同时税务文化可以引导税务干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可以树立起服务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税务内部行政管理效率。在新形势下,勇于创新税务文化,创建服务型的税务机关,打造我国内部行政部门的和谐税务活动。应该明确税务部门的税务文化原则,坚持把税务文化渗透到税务部门中,形成税务部门管理文化,实现税务部门中各项管理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将文化建设应用到税务部门的各项建设中,打造富有创造力、充满人性化的新型税务文化。

2.树立税务文化理念

在税务文化构建中,首先,税务部门应该树立法治理念,必须做好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目的。同时,也要抓好对税务部门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工作,防止税务违法行为的发生,树立文明税收执法的机关形象。其次,还应树立其税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理念,通过优化办税手段,保障国家税收、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强化形势教育,强化观念更新,立足科学化管理要求,跳出传统行政事务的复杂繁琐,找准规律实施人本管理,还要具备团结互助理念、学习理念以及创新理念,能够建立健全税务部门的各项学习制度,以创新的思维意识,增强税务文化建设,提升税务文化建设水平。

3.强化税务文化宣传

税务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宣传组织到位。在我国税务部门中,建设税务文化,对于税务部门的领导层,既要在思想上对于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又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应该积极倡导、亲力亲为,引导人们做好税务文化建设工作。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全体税务人员的认识度,为税务部门内部行政的其他成员,树立起好的榜样,认真的做好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组织好各项活动,做到有备无患。

六、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税务部门中,强化其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细分目标任务,构建税务文化,建设节约型高素质人才精英,打造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廉洁高效的行政队伍,全面提升推动税务部门整体行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红生.关于加强地税部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4(32):54-57

[2] 国税系统预算定员定额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3,14(12):76-77

[3] 汪康.优化国税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21(14):56-57

税务管理 篇4

指向管理中所涉及面的权益及纳税人。纳税人身份确认是税收征收管理和税收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并涉及税源监控。管理客体不同于管理对象,一般意义上,客体为物,而在税收管理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与物化的人的关系。

税收管理的客体是指税收分配的全过程。从宏观角度分析,税收分配涉及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等的分配关系;从微观分析,税收分配是指各级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前者构成税收管理体制问题,后者形成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狭义的角度讲,税收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过程。

收管理的目标。税收分配的目标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目标,即筹集收入的目标;二是调节经济的目标,即实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在日常工作中,税收管理的目标又具体表现在各项管理活动中。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领导潜能。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

5一 纳税人权利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有知情权;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有陈述、申辨权 ;有受尊重权;有选择纳税申报方式权;有申请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权;有控告、检举权。

(2)有保密权。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对其的情况保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其保密。

(3)其他权利。如: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发现的可以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2.目前维护纳税人权利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由于税务部门在与纳税人的关系上,始终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在税收实践中历史上又一般习惯于侧重强调纳税人的应尽义务和税务部门的权力,以利于开展具体工作。这样,在依法治税、维护纳税人权利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

在税收宣传方面,税务部门和税收行政科研机关存在着注重宣传“纳税人应尽义务”与轻宣传纳税人权利,以及强化和扩大税务机关执法权力的呼声较高与完善对纳税人权利保障的呼声相对较弱的倾向。结果是纳税人对自己有什么权利却不甚明了,更谈不上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有效的维护。

在税收法制的体系建设方面,完备性与协调性明显不够。

二、税收执法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职权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体系。具体包括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税收执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税收执法具有法律的强制力;税收执法具有裁量性,税收执法必须依据法律严格进行,但是并不意味着税务机关只能机械地执行法律。事实上税法规定不能面面俱到,总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比如税收处罚的幅度;税收执法是有责行政行为,税务机关必须对其行政执法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承担应有责任,对于违法行政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要负赔偿责任。

三、税收执法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协调性

协调性原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谓。在税收征管中运用协调性一词,意指多方的密切配合,以使纳税人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税收缴纳能够顺利进行。

我认为确保税收执法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协调性,大的方面着手就是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具体的措施就是提高纳税人权利意识及加强税收执法人员意识。广大纳税人也要自觉增强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税收法律知识,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知晓如何运用法律来准确地履行纳税义务,并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依法治税工作才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税收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一)加强税收执法人员意识,这一任务任重道远,我觉得可从以下方面着

眼。

首先强化税收知识 采取个人自学、集中辅导、脱产培训、业务测试等形式,开展法制业务学习,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办税水平,为规范执法奠定基础。其次坚持集体审理制度 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是防范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风险、加快依法治税进程的有效途径。税务机关定期开展大要案件的审理工作,每一个审理案件都要做到件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处理到位。

同时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及考核评议 税务机关要根据执法检查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要组织专门人员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客观、公正地反映被查单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情况。出现不当行为及问题,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落实整改责任。全面应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税收执法责任制监控平台,可以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水平。

(二)来进一步完善中介体系,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方式的转变,纳税人对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税务中介服务机构,将中介人员资格认定、税务代理机构设置、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收费以及税务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的关系等以法的形式明确下来,使中介服务取得稳定的合法地位。

(三)应增大税务工作的透明度,体现社会监督作用

为使全社会都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税收政策、程序、服务、处罚等内容应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方式定期公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办税、全程透明,体现出社会监督的作用。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精神在税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法律法规上要予以指导。同时纳税人及征税人员应依法规范自我行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保障纳税人的权利,税款征收顺利开展。

6税收司法

(一)税收司法概述

1.含义:广义的税收司法,包括涉税案件过程中刑事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等一系列司法权力的行使。

税收司法应采用广义的理解,即税收司法是指各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国家司法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处理涉税行政、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专门活动。

概念的核心在于:谁能够行使国家司法权处理涉税案件。

2.税收司法的基本原则——独立性原则、中立性原则

(二)税收行政司法

1.含义:税收行政司法是指法院等司法机关所受理的涉及税务机关的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执行申请等。既包括涉税行政诉讼制度,也包括税务机关或法院所采取的强制执行程序制度。

2.作用:(1)作为法律上的一项救济性的制度安排,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应有之义,也是立法者进行制度架构的初衷。(2)通过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加以审查监督,督促其依法行政。

3.税务行政诉讼的具体的受案范围

4.税收司法审查特点:(1)以具体税收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相应排除了将抽象税收行政行为纳入税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2)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仅局限于合法性审查。

(三)税收刑事司法

(四)税收民事司法

7税收征管机构设置调整遵循的原则是:

——实体化原则。就是在省、市、县三级管理层管理职能转变后,充实、强化遵从管理的实体职能,使之成为以遵从管理为主要职责,兼有对下监督指导职能的税收征管机构。

——集约化原则。根据纳税人分布密集度及其对遵从管理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科学调整税收管理机构的布局。根据遵从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加大税源管理上收力度,推进征管机构扁平化,在征管机构之间形成梯次化的税源管理结构和相应的资源配置结构。

——专业化原则。各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设置,要有利于体现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要求,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管理格局。

——统一性原则。

税收管理体制遵循的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建立税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制定,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条原则是制定各项经济管理体制,包括税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二)责、权、利相结合责,就是责任,指与权利相对应的各级政府应负的职责;权,就是权利,指各级政府处理本级政府范围内行政事务的法定许可;利,就是利益,指各级政府在履行其权、责过程中所得到的回报和与责任相联系的财力保证。按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

按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是指凡属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以及共享收入,管理权限在中央;凡属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管理权限在地方。、税务机构的设置

(一)国家税务总局的机构设置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设有一名正局长和4名副局长,都由国务院任命,另有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一名,局内共有14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下设若干个处室。

(二)省级和省级以下税务机构

根据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确定税收管理体制,就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税务管理主体分别拥有哪些税收管理权限,应当依照以下顺序:首先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确定其事权范围,然后根据事权范围确定其应拥有财权的大小,最后视其财政管理体制,确定其税收管理权限。法制环境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各级政府对自身行为约束力较强,能够按照既定的事权、财权范围行事,因此有利于实行分权型税收管理体制。反之,只有靠行政命令实行集权型体制。

国情

一国的疆域大小、人口多少、社会经济的地域差异、产业结构状况等,对确定税收管理体制都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领土广阔、地区间差异较大的国家,应首选分权型税收管理体制,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并提高管理的效率。

世界各国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不同的税收管理体制。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财税体制大体上分为“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和“中央集权制”两大类型。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了“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即“分税制”。在实行分税制的国家里,税权的集中与分散、中

央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小等都各不相同,尚不能以此来衡量一国税收管理体制的优劣。但有一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即应该实行适度的分权。何为“适度"?只有一个标准,即实现了政权、事权、财权与税收管理权的和谐统一。

如果最终确立中央拥有较多的税收管理权限,这种管理体制就是集权型的;如果地方拥有较多的税收管理权限,地方自主性很强,这种税收管理体制就是分权型的。

8税收信息化意义

(一)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决定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和征管机制与之相适应;加入WT0的新形势,要求税收管理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行。因此,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步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以其高度的驱动性、关联性和渗透性,集中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在税收信息化的支撑下,逐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合理组织税收征管过程,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程序化,从而进一步规范税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和执法行为,提高税务管理的成效,推进税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广泛应用,改善税务机关的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强化税收监控水平,从而适应纳税人日益增加、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纳税收入逐渐多样化的新形势。同时,实现税收征管从传统手工方式向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将卓有成效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税务管理真题 篇5

核分人签名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税中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和管理的有()。

A 土地增值税B 个人所得税

C 印花税D 消费税

2、税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A税收立法权B税收减免权

C税率调整权D划分税收管理权限

3、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A确立税收管理体制B税收法制管理

C税收征收管理D行政管理

4、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应按日加收滞纳金的比例为()。

A2‰B5‰C0.2‰D0.5‰

5、因纳税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追征税

款、滞纳金,这一期限为()。

A 3年B 2年

C 5年D 1年

6、税务统计报表的编制要求包括()。

A资料完整B数字准确

C口径统一D报送及时

7、税务管理权限包括()。

A税法的制定与颁布权B税种的开征与停征权

C税法的解释权D税目、税率调整权

8、税务代理的原则包括()。

A客观公正的原则B自愿代理的原则

C有偿服务的原则D保守秘密的原则

9、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如实填写和报送纳税申报表,同时,还应按规定根据具体情况报送()。

A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

B与纳税有关的合同、和协议书

C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D境内外公证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

10、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按税法规定的期限设置帐簿,这一期限为()。

A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

B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15日内

C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D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0日内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按照《征管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 15日内,将

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2.按税法规定,我国纳税人有对重大处罚申请听政和申请事先裁定的权利。()

3.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送达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回证上签字,即意味着该纳税人接受税务机关的处理决定。()

4.中央政府有权力根据国家财政的需要,制定指令性税收收入计划,层层分解,要求各级

税务机关乃至纳税人必须完成。()

5.某纳税人被税务机关依法设定纳税担保,担保税款100万元。该纳税人以自己所有的一

栋办公楼作抵押,该办公楼市场价值为500万元,此前因为一项债务已设定了150万元的担

保。税务机关认为其保证程度较高,同意以该办公楼来设定纳税担保。()

6.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有权在3年

内追征税款,并加征滞纳金。()

7.在税务代理关系中,由于代理人违反税法,造成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由代理人

补缴税款、滞纳金,并可对代理人处未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8.按照《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实施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时,可对纳税

人所有的财产进行扣押、查封。()

9.在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凡未出示税务检

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10.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可以不办理纳税申报。()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税务管理

2、纳税评估

3、税务代理

4、税务行政复议

5、税收代位权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我国现阶段税务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2.什么是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种类有哪些?

3.纳税申报的方式有几种?

4.简述税收保全措施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5.简述税务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五、论述(15分)

你认为我国税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完善?

六、案例分析(15分)

2007年5月王某开办了一电器修理部,并在区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在区国税局办理

税务登记,2007年6月正式开业。7月24日,区国税局直属税务所进行例行检查,发现王

某发票存在缺少存根联、存根联被涂改等情形,于是扣留发票带回税务所进一步检查。7月

28日,该税务所根据其自行制定的《发票管理办法》做出处理决定: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处以罚款3000元。王某不服,以发票存根联被其儿子撕毁、乱画、但并未偷税为由,8月

4日向市国税局申请复议。市国税局接到其递交的复议申请后,认为税务所有执法权,因此,应由其直接的上一级国税局受理复议。8月10日市国税局以自己无管辖权为由,裁定不予

受理。

试分析:

1.本案中市国税局接到复议申请后的处理是否合法?为什么?

2.你认为此案应如何做出复议决定?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ABCD;

2、D;

3、ABC;

4、D;

5、A;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B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略)

四、简答题(略)

五、论述(略)

六、案例分析(要点)

1.市国税局的处理不合法。

(1)应在接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告知申请人。市国税局的审查期限超过法律规定时间;

(2)税务所属于区国税局的派出机构。虽然对于派出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

政行为不服,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申请复议,但对于符合复议法规定,应予受理而

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哪个复议机关提出。市国税局未履

行告知义务。

2.(1)税务所只有2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权,所以罚款3000元的处理决定不合法,应予以撤销。同时,责令该税务所在一定期限内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2)本案中,税务所的处罚依据即该税务所自行制定的《发票管理办法》显然不合法,复议机关应在30日内依法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税收管理》试卷一

核分人签名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A.确立税收管理体制B.税收法制管理

C.税收征收管理D.行政管理

2、税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A税收立法权B税收减免权

C税率调整权D划分税收管理权限

3、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内,必须按规定设置帐簿。

A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

B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15日

C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

D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0日

4、纳税人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持有税务登记证件()。

A 领购发票B 申请减税、免税

C 纳税申报D 申请办理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5、税务机关通知纳税人的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其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属于()。

A 税款征收行为B 税收保全措施

C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D 行政处罚行为

6、地方税务局主要负责下列各税的征收和管理()。

A 土地增值税B 消费税

C 印花税D 房产税

7、税务机关的权利包括()。

A 税收管理权B 税收征收权

C 税收检查权D 税务处罚权

8、某市一公司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采用邮寄方法申报纳税,其法定申报期限为次月的1日——10日。按《税收征管法》规定,该公司2004年2月份的纳税申报表及其他纳税资料应该寄出的时间为()。

A.2004年3月10日前B.2004年3月5日前

C.2004年3月15日前D.2004年3月8日前

9、某日化公司在核算出2008年1月税款(10万元)后,于2008年2月5日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了纳税资料,但没能在纳税期内(每月1——10日)解缴税款,直到2月20日才缴纳了税款。如果2月10日为星期日,则该公司应交纳的滞纳金为()。

A.400元B.500元C.450元D.550元

10、按征管法的规定,下列纳税人应当按期进行纳税申报的有()。

A.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B.享受减免税待遇的纳税人

C.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纳税人

D.负有代征税款义务的代征单位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按照《征管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 15日内,将

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2.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可以对纳税人未缴纳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同时执行。()

3.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送达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回证上签字,即意味着该纳税人接受税务机关的处理决定。()

4.中央政府有权力根据国家财政的需要,制定指令性税收收入计划,层层分解,要求各级税务机关乃至纳税人必须完成。()

5.某纳税人被税务机关依法设定纳税担保,担保税款100万元。该纳税人以自己所有的一栋办公楼作抵押,该办公楼市场价值为500万元,此前因为一项债务已设定了150万元的担保。税务机关认为其保证程度较高,同意以该办公楼来设定纳税担保。()

6.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有权在3年内追征税款,并加征滞纳金。()

7.在税务代理关系中,由于代理人违反税法,造成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由代理人补缴税款、滞纳金,并可对代理人处未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8.按照《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实施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时,可对纳税人所有的财产进行扣押、查封。()

9.在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凡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10.纳税人多缴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的,应在三年内退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税收管理体制

2、纳税评估

3、税务代理

4、税务行政赔偿

5、税务行政复议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税务管理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2、什么是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种类有哪些?

3、纳税申报的方式有几种?

4、简述纳税担保的方式和条件。

5、简述税务代理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15分)

试述我国现阶段税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六、案例分析(15分)

2008年9月,B市国税局综合业务科2名工作人员在发票检查过程中,发现A电器厂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缺失,并且有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行为,即售出价值10000元的货物,却开具货值11000元的发票,以便购货方采购人员报销时牟利。A电器厂进行纳税申报时按

11000元申报并缴税。2名工作人员随即向科长汇报,经科长同意,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加盖综合业务科印章,对A电器厂违反发票管理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处以1800元罚款,限10日内到指定银行缴清。《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附《税务文书送达回证》送达A电器厂,A电器厂法定代表人签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交纳了罚款。

请对本案涉及的税务行政处罚问题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ABCD;

2、D;

3、A;

4、ABC;

5、B;

6、ACD;

7、ABCD;

8、A;

9、A;

10、ABC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略)

四、简答题(略)

五、论述(略)

六、案例分析(要点)

 1.主体资格不合法。

B市国税局综合业务科是内设机构,不具备独立执法权。应以B市国税局的名义行

使执法权。

2.程序不合法。

 A.调查人员应对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进行确认,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并

作记录,制作《税务检查报告》或《违法事实确认书》,提出意见。

 B.经审理人员审查确认后,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税务

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 C.在当事人充分行使权利的基础上,经B市国税局局长批准,制作《税务行政处罚

税务管理求职简历 篇6

目前所在: 天河区 年 龄: 21

户口所在: 惠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8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0 kg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财务/审计/税务, 节目主持/DJ/播音,平面设计师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均可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惠州,

◆ 工作经历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 起止年月:-07 ~ -12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担任职位: 实习生

工作描述: 1、系统学习银行业务过程,熟悉内部人员操作

2、规范建立客户档案,更新账户,及时学习新系统。

3、参与策划客户活动,记录活动过程编写活动简报。跟进客户近况等等。

离职原因:

◆ 志愿者经历

广东金融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起止年月:-11 ~ -06

担任职位: 组织部部长

工作描述: 策划了探访五保户,慰问老人院以及义卖活动,活动的举办获得较好的.成果,考虑细心周全,获得“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金融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学士学位 毕业日期: 2013-06

专 业 一: 财政学(税务管理)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9-09 2013-06 广东金融学院 财政学(税务管理) 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文艺工作者、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金融之光二等奖 -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2013-2 广东金融学院心理微电影大赛一等奖:《1461》 主要职责:导演 、编剧

2013-1 广东省心理话剧二、三等奖:作品《花》《重生》 主要职责:话剧队队长、现场指导

-1 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文艺工作者、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金融之光二等奖(成绩优秀)

◆ 个人自传

- 职责:在校担任主持人

受老师信任,担任各种大小型活动的主持人,应变能力强,具有个人魅力式的幽默,能及时暖场。在合作能力较好的团队里发挥效用最大。

2011.9-2012.6 部门:金融系文艺团话剧队 职责:队长

严谨组织排练话剧,多次参与晚会。对工作一丝不苟,心理剧获得“广东省心理话剧二、三等奖”,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2010.9-2011.6 班级 职责: 组织宣传文娱委员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 篇7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税收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 并且是一种高风险和高弹性的成本, 同时它也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 并且需要控制和管理。根据毕马威财务税收服务集团2003年通过互联网在全球的一项调查称:税收会抵减公司收入, 会使费用项目膨胀以至侵蚀1/3的公司利润。在我国, 税收费用占企业利润的比重也很高。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税务管理, 运用多种税务管理方法, 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提高效益, 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

(二)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就是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税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业务处理能力的增强, 提高了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 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 企业可以迅速掌握、正确理解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 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 进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企业涉税风险主要有税款负担风险、税收违法风险、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这些风险的发生, 不仅导致企业税收成本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威胁着企业的声誉和生存发展。通过企业税务管理, 对涉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务问题和后果进行谋划、分析、评估、处理等组织及协调, 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二、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一) 企业税务管理意识差, 整体水平较低。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企业经营活动由国家直接控制, 企业税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处于空白状态。在财政部开始实施“利改税”以后, 企业经营开始涉及税收问题。但是,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学术界一直侧重于税收征管角度的研究, 从企业角度研究税务管理的较少, 企业税务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企业忽视税务管理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税务事项简单, 仅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税务事宜, 更别说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 因此职责相对淡化;另一方面企业对税收事务的管理仅停留在被动执行税法规定的水平上, 而自己无所作为。管理者对自身及员工的税务知识培训不重视, 税务信息相对屏蔽。还有一部分企业则无视税法尊严, 存在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也有少部分企业已初步形成税务管理意识, 但总体管理水平较低。

(二) 对企业税务管理认识不全面。

一方面很多企业模糊了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税务筹划的界限, 把企业税务筹划等同于企业税务管理, 认为只要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就能搞好税务管理工作。实际上企业税务筹划只是企业税务管理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虽然税务筹划是税务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但它注重的仍然是技巧和方法层面, 不足以包括企业税务管理的全部;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后的事后管理, 因此存在轻事前管理、重事后攻关的现象, 没有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税务管理。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一) 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

随着我国税收法制的健全、税收体系的完善, 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复杂, 单凭企业会计人员兼任税务管理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税务管理的需要。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 建立起合理的岗位体系, 并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 规模较大的企业应设置税务总监。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不但要做好涉税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 还要建立稳定获得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 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动向, 动态掌握各项税收政策及变化, 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 用国家政策更好地指导企业。这既符合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 同时也使企业自身的税务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 也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税务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 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 应及时分析并提交税务分析报告。

(二) 加强培训学习,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我国的税收法规种类多、变化快, 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利用各种渠道, 帮助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 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 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 又精通企业所在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 成为管理和控制税收风险的中坚。企业税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很多环节都会涉及到税务问题, 因此在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 对高层和员工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对企业专业办税人员的培训主要针对具体的业务和技巧, 而对企业高层的培训应该着重灌输正确的纳税理念, 使之破除以往把税收事宜看作只是财务部门工作的陈旧观念, 树立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新思维, 积极理解支持税收成本管理工作。

(三) 夯实税务管理基础工作。

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看似简单, 却是整个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 是企业获取纳税管理基础信息的来源。做好日常税务管理, 可以使企业的各项涉税行为规范合法, 避免罚款和滞纳金, 以及大额补税给企业现金流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

(四) 进行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充分发挥纳税筹划作用, 力争使公司的各项涉税业务能做到未雨绸缪, 确保公司的经营效益不受损失。

一般而言, 各个国家之间的税法、会计核算制度、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同一国家的税收法规、财会制度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必要性。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 如不同税种的纳税筹划, 不同经济行为的纳税筹划。企业在进行筹划时必须对这些具体而复杂的法律条款十分清楚, 以风险控制为前提, 把握好筹划方法选择的尺度, 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 争取涉税零风险, 制定周密慎重的纳税筹划方案, 切忌为盲目节税而把企业置于巨大的税务风险之下, 否则不仅会丧失纳税筹划收益, 还会因为方法选择不当而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而遭受不必要的经济处罚。

(五) 强化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积极规避和防范税务风险。

企业涉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企业都无法完全回避和消除。但是, 风险并不可怕, 风险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 企业应该积极地应对和防范涉税风险, 力求把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或是从根本上预防涉税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规范企业涉税行为, 防范税务风险。规范企业涉税行为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根本所在。一般来说, 企业涉税风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因此, 侧重对这几个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稽核管理, 建立企业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 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注重收集行业参考数据信息, 加强企业内部税务评估, 分析以会计报表为主的财务资料隐含的税务风险, 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 而不是把税务内部审计与自查工作交由税务部分去做。税务内控系统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等制度, 纳税事项由专门的办税人员处理, 向税务机关递交的申报纳税资料都应该经过复核人员的专业分析和复核, 规模稍大、比较复杂的业务的涉税事项要由素质较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审批等等, 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税务行为, 从而防范税务风险的产生。

(六) 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

目前, 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税收体系不够完善, 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很模糊。因此, 在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时, 税务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 况且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 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税务机关在整个企业税务管理中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 进行积极的沟通, 了解税务机关内部的运作和职能分工以及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及时、透彻地领悟税收政策的含义, 以便更好地指导日常的税务活动, 企业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程序找到正确的人”;同时, 通过透明本企业的经营活动, 使税务机关了解企业状况, 实现与税务机关的“双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日趋规范, 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竞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了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提出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以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企业税务管理,重要性,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家贵.企业税务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任寿根.企业税收成本极小化、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态度.涉外税务, 2006.1.

[3]吴玉蓉.浅析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与财富, 2008.12.

[4]刘贤志, 周明刚.论企业税务管理.冶金会计, 2001.11.

[5]李国华.纳税遵从观下对企业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财政监督, 2008.10.

[6]邱红.我国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对策浅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

[7]秦明月, 石增菊.精细税务管理规避纳税风险.化工管理, 2009.4.

供应链管理的税务分析 篇8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需要以全球视野对其商业运作模式进行整体优化。供应链是商业运作模式中的核心,由材料提供、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分销等环节构成,包含了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全部职能。采用税务效率较高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降低海外投资项目所负担的海外及中国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关税等税负,优化税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改善项目的现金流状况,提高净现值和回报率。

但是,跨国交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常涉及多个国家的税务规定以及国际间的税收协定,因此需要特别慎重考虑,从而在减低税负的同时,降低潜在的税务风险。

采购流程的税负优化

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采购流程,可以节约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成本,是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的考虑要点之一。

例如,一家中国内地公司在非洲某国从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中国和其他国家采购大量水泥、钢筋等工程材料。较为常见的是“直接采购”方式(如图1.1所示),即由中国内地公司A和非洲项目公司B分别与境内外供应商签订合同,购买建设所需材料,A再将境内购买的材料转售给B。在“直接采购”方式下,材料采购环节的增值额会留在税率较高的A公司和B公司,导致该部分利润的整体税负较高。

如果“通过海外关联公司采购再转售”(如图1.2所示),即由税率较低的海外关联公司C(比如一家中国香港的关联公司)作为全球采购平台,负责集团的所有材料采购职能,并承担相关的价格波动、质量等风险,则C从供应商采购材料之后,可以按照合理的较高价格转售给B,将一定利润留在税率较低的海外关联公司。

由于行业的差异和投资区域的不同,在选择材料采购方式时,除了所得税税率差异,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与材料供应商已有的业务安排、各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海关进出口规定等问题,尤其是通过海外关联公司转售,是否会在非洲项目所在地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上产生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材料采购方式。

设备购销租赁税负优化

对大型投资项目来说,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长期盈利状况和税务负担。因此,设计税务效率较高的机器设备提供方式,也是供应链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承上例,中国内地公司A需要向该非洲项目公司B提供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比较常见的是“购销方式”(如图2.1所示),即A将自产的机器设备直接销售给B,或者A向境内供应商购买机器设备,再转售给B。在这种方式下,A公司出口设备可能享受中国的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同时B公司可以将该机器设备计入其固定资产,并在税前计提折旧。但是,机器设备提供环节的增值额将留存在A公司,这部分利润需要缴纳较高的中国所得税。

因此,在“购销方式”下可以参考前述材料供应的筹划方法,由集团内的一家低税负海外公司作为机器设备的国际采购平台,从而将合理利润保留在这家低税负的海外公司。

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大型机器设备使用时间往往不超过三五年时间,因此“租赁方式”(如图2.2所示)更为常见,即由中国公司或海外关联公司向中国境内外供货商购买机器设备,再出租给非洲项目公司。

在这种方式下,需要考虑非洲项目东道国对租金汇出的预提税税负、中国或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与非洲项目东道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对租金预提税的限制税率、中国或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对租金收入征收的所得税税负,以及租赁设备能否在非洲项目东道国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等问题。

如果能由低税负、且与项目东道国拥有优惠税收协定条款的海外关联公司作为全球的机器设备租赁平台,则可将此环节的职能、风险和利润合理保留在该海外关联公司,从而降低整体税负。

技术许可环节的税负优化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跨国工程和国际贸易中,往往也伴随着一定的技术许可和技术服务。承上例,如果中国内地公司A将其持有的技术“直接许可”给非洲项目公司B使用(如图3.1所示),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则可能涉及项目东道国的预提所得税和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如果A派人到B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服务,还可能在项目东道国构成常设机构,需要在当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如果集团内的一家海外低税负企业持有技术等知识产权,例如A将技术转让给所得税税率较低的中国香港关联公司C,按成本加成一定比例利润的方式收取合理的技术转让费,然后由C向B提供技术许可及技术支持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即“将技术转让给海外关联公司,然后许可项目公司使用”的方式(如图3.2所示),则可以将技术许可环节的利润保留在低税负的海外关联公司。

但是,在这种方式下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包括非洲项目东道国对特许权使用费汇出的预提税税负、中国或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与非洲项目东道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对特许权使用费预提税的限制税率、中国或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对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征收的所得税税负、中国对技术转让收入的所得税税负和优惠、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对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中国和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与非洲项目东道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关于常设机构的规定等。

另外,需要尤其关注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两个环节的交易金额是否合理,否则极易引起两国税务机关的质疑。

设计与施工劳务的税负优化

在海外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经常需要中国公司提供图纸设计等服务,同时中国公司还会派遣劳务人员到项目东道国进行工程施工。如果由中国公司A“派遣设计人员赴项目东道国现场工作”,除了中国企业所得税,还可能会在项目东道国构成常设机构,需要缴纳当地所得税。另外,如果A向非洲项目公司B“直接提供施工劳务”(如图4.1所示),除了项目东道国可能会对施工环节的利润征收所得税,还存在中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如果采用“海外关联公司提供设计和施工劳务”的方式(如图4.2所示),由低税负的海外关联公司提供设计服务,尽可能减少设计人员赴项目东道国现场工作;同时,将劳务人员的合同关系转移给低税负的海外关联公司,由该公司派遣劳务人员到项目东道国进行工程施工,则可以将相应的设计和施工劳务利润保留在低税负的海外公司。

但是,上述方式需要综合考虑中国或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对设计服务和施工劳务收入征收的所得税税负、中国和海外关联公司所在地与非洲项目东道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关于常设机构的规定等。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较多问题,例如设计人员能否转移到低税负的海外公司进行工作、施工人员的合同关系能否转移到海外关联公司、项目东道国对劳务提供方是否存在资质的要求等。

综上所述,海外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是否合理,在税务上是否有效,会对项目成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应当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合理、合法地安排集团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在降低整体税负的同时,注意关联交易转让定价的合理性,以降低相关的税务风险。■

上一篇:看《打造职业化团队》心得体会下一篇:工地仓管员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