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共12篇)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篇1

2014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分析处理

为发现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的利益,医院按照卫生部《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要求,及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以增强我院医护人员法律法规意识,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现将2014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一、总体情况:

2014年共收到各科室上报输血不良反应不良事件11例;其中内科输血不良事件7例,妇产科输血不良事件2例,外科一病区输血不良事件1例,骨伤外科输血不良事件1例。

二、输血反应不良事件分析:

1、内科7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中,发热反应4例,过敏反应3例。分析原因:有4例与整批输液皮管有关,根换输血皮管后,没有出现输血反应。输血皮管已报砚山县食药监局调查处理;同药商协商后退还后有检查出来输血皮管。其中3例是护理人员因血液从冰箱内拿出,没有复温就给患者输注引起,后经过改进后,没有出现上输血过敏反应。

2、妇产科2例,1例是发热反应,另1例是过敏反应。分析原因同内科。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中采血事件、管路事件及信息传递错误事件占主要,经过医护人员积极的解释及积极处理后均得到缓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损害。

3、外一病区、骨伤外科各发生1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原因同内科;

以上输血不良事件经对症支持处理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整改措施:

1、由于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作为等级医院持续改进检查项目,上报例数在逐步上升,说明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意识在逐步增强,但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意识还没有在医护人员心目中牢固树立,还需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外科系统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外科系统及全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

2、加强护理人员输血流程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

3、医院不断完善输血前相关检查,以输血者及家属沟通到位,进行输血前相关告知及签字,保证输血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输血意外事件的发生。

砚山县中医医院医务科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1 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并接受输血治疗的312 例患者, 其中宫外孕5 例, 顺产150 例, 剖宫产157 例;年龄21 ~ 39 岁, 平均 (27±6) 岁。输血量在800~3500 ml, 其中800~1800 ml 180 例, 1800 ml以上132 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科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其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情况进行统计。

2 结果

发生输血不良事件总计有:样本标签错贴2 例, 样本错抽1 例, 复查出现错误1 例;感染丙肝1 例, 输血不良反应3 例 (发热1 例, 循环超负荷1 例, 低体温1 例) 。

3 讨论

3.1 产生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

3.1.1 从业者人为因素. 在配合大出血抢救时, 由于时间紧, 要求短时间内大量配血, 其环节虽然简单, 但工作人员在填写申请单, 标本采集, 核对,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和发血时, 极易发生错误, 会给输血者带来巨大的危险, 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导致严重后果。

3.1.2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 称为输血不良反应。统计结果显示, 本组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率为0.96%, 低于韩海心[1,2,3]等的报道。 (1) 循环超负荷。由于输入血量过多过快, 超过心脏负荷导致, 它是大量快速输血的严重并发症, 本组3例并发循环负荷的产妇, 均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 心脏功能相对较差, 故易并发此症。 (2) 细菌污染导致的发热反应等。 (3) 低体温。产科急性大出血时往往需要大量输血, 大量快速输注4℃保存的血液, 可能引起低体温, 而低体温可能引起血红蛋白释放氧的能力降低, 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导致低血钙。如果血液通过靠近房室结的中心静脉快速输入, 局部低体温和局部低血钙都可以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 (4) 由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 常见的有急性溶血反应、过敏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荨麻疹等。 (5) 由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 常见的有: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等。

3.1.3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指供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引起的疾病, 献血者感染病毒到出现可检测的病毒标志物需要有一段时间, 医学上称为“窗口期”。虽然目前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但处于窗口期的供血者的血液感染指标显示阴性, 仍存在输血后感染艾滋病、乙肝炎及丙型肝炎等病毒的可能。

3.2 对策

3.2.1 细化输血工作制度流程,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细化输血工作管理, 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 接收标本时, 从7 个方面进行查对, 即:标本姓名、住院号是否填写清楚;血标本是否溶血;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清楚;采血样者、送血样者是否签名;血标本是否有稀释迹象;血标本量是否少于3 ml;送标本人员是否为医务人员。以上一个方面不符合规定, 均要重新抽血。每例标本交叉配血前复检受血者、供血者的ABO血型及患者的Rh (D) 血型[4]。交叉配血同时用盐水介质法和凝聚胺法两种方法配合使用。产科用血时进行配血要认真执行双查双签制度。血液发出时必须与取血者共同进行三查十对, 准确无误并双签名。

3.2.2 输血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置。在输血过程中, 临床医务人员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大量、快速输血后, 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绀及咯粉红色泡沫痰等循环超负荷症状, 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在四肢近端扎止血带, 每隔15 min轮流结扎一侧肢体, 使静脉回流受阻。给予强心、利尿、氧气吸入及抗呼吸困难等治疗。预防大量输血时患者出现的低体温反应, 输血前将库血放37 ℃恒温水浴箱10 min (红细胞完整性不受影响, 且库血复温, 在37 ℃以下进行输注) 。但是, 红细胞加温的水温不应超过40 ℃, 否则会使红细胞破坏, 寿命缩短, 甚至导致急性溶血。也可以在输注静脉的肢体、头部及大血管等处, 用热水袋放置于敷料上加温, 但应密切注意水袋温度, 防止烫伤患者的肢体。另外, 也可用热水袋加温输血的肢体, 大量快速输血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4~25 ℃, 同时注意患者保暖, 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暴露。患者出现发热、发冷、寒战及皮肤潮红时, 应减慢输血速度, 头部冷敷, 温水擦身, 应用退热剂, 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注射[5]。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及过敏等变态反应时, 应减慢输血速度, 应用组胺药物或异丙醇25 mg肌内注射等对症处理。

3.2.3 倡导成分输血, 减少疾病传播。对于产妇大出血时, 临床医师与输血科应根据化验结果制定适宜的成分输血方案, 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 尽量使用经过病毒灭活的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成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 而且还可以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遇到此类患者首先考虑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 输注原则为“先晶体后胶体”, 晶胶比例为 (3~4) :1[6], 晶体液用量为失血量的2~3 倍。当失血量大于自身血容量的30% 时, 还要根据产妇的蛋白质、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以及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输血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发生后出血量不断增加, 血容量、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消耗, 要明确病情, 掌握成分输血适应证, 对产后大出血创面不止的患者应输注浓缩红细胞, 以提高血红蛋白, 增加携氧能力, 减轻患者缺氧症状。当患者血小板小于5.0×109/L并有毛细血管出血表现, 应补充血小板。当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纤维蛋白小于0.8/L, 并出现DIC时, 应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

综上所述, 在产科输血治疗过程中, 临床输血医务人员和输血科人员在时间紧迫、要求快速的情况下, 应沉着冷静, 始终树立风险意识, 切实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 从而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证用血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312例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样本标签错贴2例, 样本错抽1例, 复查出现错误1例;感染丙肝1例, 输血不良反应3例。结论:提高医务人员输血风险意识和加强临床用血管理, 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证用血安全。

关键词:产科,输血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韩海心, 徐一方.19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9) :120-121.

[2]朱玉梅.2206例输血反应调查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6) :138-140.

[3]陈江, 代琼, 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3) :227-228.

[4]陈兆修, 王晓翠.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9, 22 (6) :323-324.

[5]李维文.产后大出血的输血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3) :107-108.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篇3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输血5867例(包括反复输注者),其中输注全血54例,红细胞悬液(简称红悬)3729例,洗涤红细胞12例,血浆2025例,血小板47例。586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37例,年龄5~82岁。

1.2统计方法 每次输血均填写《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患者输血的全程情况记录在《输血记录单》上,保存于病历中;输血后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24h内回报至输血科,由输血科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单》情况,并记录发生反应的病状。

2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37例,发生率为0.63%。其中红悬12例,发生率为0.21%;血浆22例,发生率为0.38%;全血3例,发生率为0.05%。输注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未发生任何反应。所发生的反应中发热反应22例,占59.45%,过敏反应14例,占37.83%,其他反应1例,占2.72%。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37例输血反应中主要症状有三种。①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引起发热反应的自身原因是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外在原因是由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全身麻醉情況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22例发热反应的患者中轻者16例,占72.7%;严重者4例,占27.3%。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发热者可给与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和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3.2.3其它反应。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对老年人、贫血及心肺疾病患者输血时要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血量及减慢点滴速度,定时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左心衰。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用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 篇4

1、助产士:①思想不重视,心思不够缜密

②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③未严格执行给药流程

④不管多忙碌,都需双人核对医嘱 ⑤未严格执行医嘱

2、产妇:

①精神紧张,配合度不高

②疼痛难忍

1、镇静类药品和毒麻药要分开保存

2、拿药时未带执行单或者医嘱单核对

3、抽吸药品前后未核对安剖瓶

4、这类药品使用率不高

1、有分娩,有妇科手术,杂吵声大

2、灯光有点阴暗

1、科室定期学习并考核查对制度,给药流程,用药错误应急预案

2、严格根据查对制度,正确核对病人的用药

3、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用药时是否和医嘱一致

4、对个人不定期抽查各项给药操作流程、查对制度执行情况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预防 篇5

常见不良事件 : 给药差错

管道滑脱

压疮

跌倒 意外伤害

自杀

上报程序: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伤害减至最低,护士长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至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上报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即采取措施,将伤害减至最低,必要时组织全员抢救、会诊,同时汇报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护士长6小时内填报,护理部抢救或处理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定。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查对制度不严: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较多,具体表现在核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患者输错液、发错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或只看药品名字开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二、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候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的执行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两小时,错服、漏服、多服,甚至擅自用药,有的药过敏试验未做,或及时观察结果造成重做,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三、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服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的。

四、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为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或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皮肤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等,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冷冻伤。

五、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经验,表现为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任,工作室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年轻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六、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消极倦怠心理,表现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如何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护理人员疏忽而发生意外。

3、加强各种药瓶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毒麻药上锁,专用账本,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

5、各项护理措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及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7、定期检查科室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通报上级,讨论整改,防止再次发生。

9、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举例(别碰我、我是一坨屎)

10、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分析专题 篇6

2007级护理学本科

陈秀萍

【摘要】目的:比较2008年、2009年护理不良事件呈报状况,为护理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别对2008和2009各科呈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归类、统计、比较。结果:2009年与2008年比较,无惩罚措施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数明显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数下降;护理投诉次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重复犯错情况明显降低(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无惩罚管理方式的有效性,积极倡导无惩罚自愿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

无惩罚措施

自愿报告系统

风险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1]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压疮、坠床、走失、用错药物、走失、误吸、窒息、手术部位或患者识别错误、烫伤以及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目前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2],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担心惩罚,影响业绩,导致大事小报,小事瞒报现象,使不该发生的事件重复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如何减少或控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也是护理管理者和研究者应该积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09年实施无惩罚措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数量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数下降,护理投诉减少。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08和2009各科呈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然后进行分析、归类、统计、比较。比较其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数、不良事件发生数、护理投诉例数、类似事件发生数并统计出院人数。自愿报告系统采取了匿名的形式,对报告人严格保密。对报告的人给予鼓励甚至奖励。护理事件的报告包括药物不良事件通报系统、针刺伤通报系统、跌倒通报系统、管道滑脱通报系统、不明发热通报系统、给药异常通报系统。

1.2护理不良事件的界定

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压疮、坠床、走失、用错药物、走失、误吸、窒息、手术部位或患者识别错误、烫伤以及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3方法

⑴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任和各科护士长组成。⑵建立无惩罚性自愿报告系统:护理部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院内网OA系统制定可以下载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采取自愿报告形式。报告表分为药物不良事件通报系统、针刺伤通报系统、跌倒通报系统、管道滑脱通报系统、不明发热通报系统、给药异常通报系统等。⑶护理部将收集的资料隐去姓名、科室,分门别类输入信息库。⑷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报告的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对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立即给予参与、指导、帮助。同时列出改进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个科室,实现信息共享,防止同类事件在不同科

室及不同个人身上发生。(5)护理人员利用班上空闲时间可随时打开信息系统,了解不良事件发生环境、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吸取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实施无惩罚措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呈报率、护理投诉率、类似事件发生率用X2检验。2结果

2008年和2009年出院院人数分别为28176人和 31635人,实施无惩罚措施后,2009年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数明显增加(X2= 4.68,P= 0.031),护理投诉例次明显减少(X2= 6.93,P=0.008),类似事件发生数明显减少(X2= 11.74,P= 0.001)。

2008年和2009年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护理投诉、类似事件发生情况调查表

总出院人数

不良事件呈报数(率)护理投诉例次(率)

类似事件发生数(率)

2008年

28176

113(0.0043654)

26(0.0009227)

38(0.0013486)

2009年

31635

165(0.0051209)

12(0.0003793)

16(0.0005057)

X2

4.68

6.93

11.74 P

0.031

0.008

0.001 3讨论

3.1无惩罚报告系统解除了护理人员的思想顾虑,创造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在无惩罚报告系统中,由于对当事人减轻或免于处罚,克服了护理人员怕报、瞒报思想,改变了过去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受批评处罚、害怕曝光等,只报告那些不得不报告的事件[3]状况,使人们愿意暴露更多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信息平台为护理人员之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

享,实现了人人重视病人安全、讨论病人安全的氛围,有利于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报告系统鼓励护理人员收集影响病人安全的各种事件资料,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所报告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给相关部门及临床提供反馈,必要时实施及时干预,减轻了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实施无惩罚措施后,2009年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增加了14.75%,护理投诉率减少了58.92%,类似事件发生率减少了62.50%。那种与经济挂钩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方法已逐渐被屏弃,被更加科学、合理、更为人性化的无惩罚管理方式所取代是人心所向。3.2无惩罚报告系统实现了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护理管理以病人安全为中心,患者安全不仅是蘅量医院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指标,也是人性化服务宗旨的体现。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实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标准和规范,而不在于责罚个人或追究当事人的过失和责任。无惩罚报告系统的建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护理人员感受到被尊重、关心和理解,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拉近了护士与管理者的距离,从而激发了护士的自主参与性。护士能主动参与管理,当发生不良事件时,护士能够及时呈报,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减轻了护理不良事件对病人健康的威胁。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管理的安全服务氛围。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安抚,为事件的良性转化赢得了宝贵的契机。护理管理者根据事件发生的情境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提醒工作中的不

安全因素,并提出整改措施,鼓励大家坦率交流,进行自我工作评价,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主动报告不良事件隐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补台”,把差错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护士改变了过去怕处罚而隐瞒、最终酿成大错的恶性循环,护士长能够把握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而减少了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也使护理不良事件中类似事件发生数量明显减少。

3.3无惩罚报告系统的建立是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改革的方向

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差错[4]。发生不良事件后担心被惩罚是阻碍不良事件报告的最大障碍。在医疗机构内,很多错误重复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方式存在问题。若不重视对系统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即使惩处了错误的当事人,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再次发生。犯错误的人因害怕受责备或羞辱,尽力隐瞒事故缘由,使管理者失去了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5],虽进行严格的“三查七对”,也难免出现一些不良事件。特别是随着临床医学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在不断提高 [6],因此,建立护理不良事件自愿通报系统和相关分析机制势在必行。

总之,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护理管理者更应不断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管理经验,找出有利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安全管理方

法,从而保证患者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使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每一个护士的自觉行为。参考文献

57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输血液制品8012人次, 输注血液成分量和人次详见表1。输血后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然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57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71%。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量人次详见表1。输血不良反应中,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1例, 占54.4%, 过敏反应23例, 占40.4%。循环超负荷2例, 占3.5%。输血后紫癜1例, 占1.8%。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1]。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相关性疾病主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反应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2]。本组资料显示输血反应发生比例为0.71%, 说明输血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各种不同血液成分发生输血反应比例不尽相同, 本组资料中浓缩血小板发生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浓缩血小板制备过程中使白细胞也浓缩, 含有大量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进入体内容易引起受血者免疫反应, 出现发热、过敏等。机采血小板为少白细胞制品, 白细胞含量小于5.0×108/L, 来源单一献血者, 输血反应明显减少。红细胞与血浆发生献血反应比例较低。全血和冷沉淀未见输血反应考虑与样本量少有关。本组资料显示输血反应以免疫因素为主, 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共54例, 占94.8%。输血反应中, 反复输血患者47例, 占82.5%, 输血反应更易发生在有输血史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 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 再次接受输血时,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导致发热反应。选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各种血液成分在制备及储存过程中, 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此外, 受血者有Ig A、Ig M介导的依赖补体系统所产生的过敏素或激肽类炎性细胞因子也可导致过敏反应。选用洗涤红细胞可预防过敏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常见原有心肺疾患、年迈体弱或儿童, 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 超过病人心脏的负荷能力, 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献血者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后紫癜1例, 输注血小板后7d出现皮肤瘀斑, 血小板减少。输血后紫癜是因为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血小板PIA1抗体, 再次输入血小板PIA1抗体阳性血液时, 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破坏血小板。

输血反应有多种原因, 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 采用新的配血技术, 选用新型血液制品, 科学合理的输血, 可有效减少输血反应,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57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输血反应。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培华, 主编.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35.

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篇8

【关键词】 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8-01

所谓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内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这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如何更好地提高外科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医院开展护理工作中所讨论的重点问题[1]。现在选取我院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0年7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管路滑脱14例,用药错误7例,坠床3例,护理投诉2例,药液外渗5例。对护理不良时间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 方法

121 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外科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外科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的,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但就当前来说,很多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在护理过程中意识不到护理风险,产生了疏忽,从而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评估不足:外科患者的病情都具有急、快的特点,尤其是复合性损伤,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密切观察,但很多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而且患者与护理人员的配比不足,从而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而当患者出现急性病症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护理[2]。护理人员素质限制:外科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医院护理人员的年纪较轻,专业经验不足,在护理过程中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由此导致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增加。管路滑脱:大部分的外科患者都需要在手术后留置管道,根据本组统计显示,发生管路滑脱的有14例,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患者家属,一个是医院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护理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病情改善。

122 加强外科临床护理的对策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对于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强化自身的防范意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当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风险[3]。加强患者评估:对于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要加强评估,医院尽量配备齐全的护理人员,确保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比充足,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医护人员评估患者,可以对其进行情景模拟或案例交流的方法进行强化,以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其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有目的的逐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护理服务水平,以避免由于护理水平不高而引起不良事件。加强管路护理:对于患者的管路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当中,不断改进管路的固定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当管路滑脱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强化患者的病情改善。

2 讨 论

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对外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护理风险,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并尽量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比合适,从而确保为每一个患者都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以减少管道滑脱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护理不良事件77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74(01):87-88

[2] 甄锡云,张丽敏,郭毓萍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51(03):65-68

[3] 梁梅菊,張兰兰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24(03):77-78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篇9

201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在全院临床及相关科室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果和进步。今年共计收到临床科室主动上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13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情况跟2013年一样,发生的数量不多、总体的严重程度不大,主要是我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选购,认真组织人员选购,所选购的医疗器械质量良好;同时,在不良事件的管理上,科室给予一定程度重视,加强了培训。

一、不良事件统计:

(一)护理类耗材:

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共6例;

2、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共3例;

3、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袋共1例;

4、一次性医用口罩(普通型)共1例。

(二)血液透析及透析管路:

1、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共2例;

2、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共1例;

3、透析干粉共1例。

(三)肿瘤类耗材: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BD)共2例。

(四)骨科耗材:锁定锁骨钩重建钢板共1例。

二、原因分析:

1、分析今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由极个别的医疗器械质量所造成。

2、临床科室使用时,不全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从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如不正确使用采血管导致采血管的负压不够,采血量达不到检验要求。

3、其他个别情况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过敏体质患者使用医用口罩时发生过敏反应;医疗器械在搬运时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医疗器械的外形,甚至质量等。

三、改进方法:

1、继续鼓励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及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合作,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2、对于经常或者特别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要在医院会议上讨论,将个别经验教训作为教材,在全院引起重视。

3、加强重点人员的管理,加强年轻科室人员能力培训,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3、积极与不良事件监测中心联系,不断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工作

XX科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10

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 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7、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历保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输血科保存10年。

8、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把信息维护到计算机的血库管理系统,并在相应登记本作好记录。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篇11

【关键词】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正常的护理差错或事故。作为护理人员从内心来说都不希望有事故发生,就护理不良事件的本质属性看,也是具有可防性和可控性的。只要了解和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能有效减少和预防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我院从2012年起成立了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采用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方式予以管理。根据我院通报的2012年~2013年的153例护理不良事件,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源自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印发的2012年、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统计表,2012年~2013年各护理部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3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分类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计算百分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分类结果

(1)按类型分类:1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27例,占比17.65%;护患交流障碍,告知不足25例,占比16.3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21例,占比13.73%;交接班清点物品时只签字,不清点19例,占比12.42%;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13例,占比8.5%;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12例,占比7.84%;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8例,占比5.23%;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镇静药服药到口6例,占比3.92%;跌倒6例,占比3.92%;坠床5例,占比3.27%;泄漏患者隐私4例,占比2.61%;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4例,占比2.61%;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2例,占比1.31%;在急症抢救时发生设备问题为1例,占比0.65%。

(2)按时间分类:星期一发生16起,占比10.46%;星期二发生17起,占比11.11%;星期三发生33起,占比21.57%;星期四发生29起,占比18.95%;星期五发生21起,占比13.73%;星期六发生25起,占比16.34%;星期日发生12起,占比7.84%。

(3)按班次分类:上午班(8:00~15:00)24起,占比15.68%;下午班(15:00~20:00)42起,占比27.46%;夜班(20:00~8:00)87起,占比56.86%。

(4)按护理人员分类:涉及165名护士,其中,实习护士11名,占比6.67%,护士109名,占比66.06%,护师33名,占比20%;副主管护师12名,占比7.27%。除11名实习护士外,154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以下(含5年)有87名,占比56.49%;6年至10年有40名,占比25.97%;11年至15年有17名,占比11.04%;16年至20年有6名,占比3.9%;20年以上有4名,占比2.6%。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护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正确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属性,有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操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观察也不够仔细,对于医嘱未严格有效的执行。

(2)责任心有所缺失。个别护理人员存在值夜班睡觉的现象,有的巡视病房不及时,有的工作时思想不集中,不能做到爱岗敬业,影响到护理工作效果。

(3)存在消极倦怠心理。护理工作容不得有一丝松懈,长期的高压状态造成护士始终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过分应激易引发崩溃心理,致使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2.客观原因

(1)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新上岗护士对于护理业务掌握不精通,而科室因为人力紧张急于安排单独操作。一些年轻护士经验缺乏,对部分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能完全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加以判断并做出迅速反应,进而造成事故发生。

(2)人员短缺致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士人手紧张,有的还承担着其他工作。护士单位时间内常规处置过多,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方面有一定难度,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监管存在盲区和死角。护理部定期督导力度不够。护士长精力主要用于日常事务工作,不能仔细检查环节质量,事前控制不到位,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医嘱“三查七对”制度,有疑问的必须问清查明后再行实施。实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别采取加防护栏、应用安全约束带或床档、悬挂安全警示卡等不同护理措施,提醒护理人员时刻保持警醒,避免意外发生。

2.加大护理安全教育力度。护理部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引导护士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护理过程中易疏忽的环节和药物,一定要逐个环节、逐个药物落实安全警示措施,形成人人重视护理安全,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年轻护理人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科学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规划,突出培训业务知识的专业性,重点加强对各科室所负责的专科疾病护理方面知识的常规培训,定期开展护理技能比赛,激发护士主动掌握相关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4.维护好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作息时间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充实一线护理人员力量,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紧张和焦虑。要每年组织1~2次的健康体检。根据需要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抗压能力,引导护士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事护理工作。

5.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后果,区别执行护理不良事件自愿上报无惩罚性措施,鼓励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建立巡查机制,各科室内部也要对应成立相关组织并建章立制,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检查,变护理不良事件年通报为月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参考文献:

[1]朴桂顺,董秀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052.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00人份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 其中悬浮红细胞1500份, 全血类240份, 冰冻血浆260份;本研究选取的数据资料均未对研究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方法:

(1) 所有入院进行输血患者的血液袋上均配发一张反馈卡 (记录输血不良反应) , 临床医师根据输血者的实际情况填写资料, 并将血液袋定期交给血库或者血科;或者可以将反馈卡经过医院输血科、血库向采学供应机构进行输送并予以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临床医师及时回访, 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输血不良情况记录表等相关资料对未及移交反馈卡的医院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对血液制剂进行分类, 可分为白细胞类血液制剂悬浮红细胞、全血、冰冻血浆。 (3) 采用赛尔金公司生产的白细胞过滤器, 于血液收集后的6~8 h行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制备处理, 即去白细胞全血、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等血液制剂。

2 结果

本组样本中, 输注悬浮红细胞1500人份, 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7人份,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80%, 可分为6人份荨麻疹, 15人份发热, 3人份不规则抗体阳性, 3人份其他;全血240人份, 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13人份, 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42%, 可分为4人份荨麻疹, 6人份发热, 1人份不规则抗体阳性, 1人份其他;冰冻血浆260人份, 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人份, 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0.77%, 可分为1人份荨麻疹, 1人份其他。三种输血制剂中,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概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全血、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

3 讨论

本研究中发现, 含白细胞类血液制剂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7.99%, 略低于国内外相关报道9.28%[2]。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各因素有关: (1) 部分为轻微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 而临床医师未能够在及时处理此类患者后予以记录; (2) 在输血前进行给药治疗, 继而造成输血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3) 临床医师自身经验不足、专业素质欠佳, 其未能够正确认知输血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选取的资料主要以溶血反应、变态反应、发热为主, 较少记录其他的不良输血反应。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 全血类输血不良反应率为5.42%, 同相关研究报道中的数据资料相似, 其中冰冻血浆输血、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80%、0.77%。长期的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 全血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较之于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两种血液制剂更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未分离的全血, 尤其是新鲜的全血, 含有较为丰富的白细胞类物质, 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指出, 出现白细胞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约在6.49%~14.54%[3]。而在悬浮红细胞制剂中, 含有较少的血浆和白细胞, 且其冷冻血液样本的过程中会破坏或者削弱血浆蛋白抗原以及白细胞抗原, 因此, 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基于上述原因, 为降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 采用成分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相关研究证实, 输全血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NHFTR) 的概率显著高于输红细胞悬液的患者[4]。而上述结果的出现与全血中悬浮红细胞的含量远低于白细胞、血小板的含量有关, 因此, NHFTR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此外, 部分献血者的体内含有封闭的抗体 (HLA抗体) 、白细胞凝集素, 此两种物质与接受输血者体内的白细胞发生作用后, 同样可以造成发热反应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FNHTR) 的发生率同输注白细胞的数量、速度均存在一定的关系, 存在两次以上输血患者的FNHTR发生率更高, 且同输血次数呈正比例关系。提示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FNHTR发生概率, 受到样本量等因素影响, 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剂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 可知采用成分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而予以白细胞去除后的成分输血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00人份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 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500人份、全血240人份、冰冻血浆260人份, 分析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 本组血液样本中, 输注悬浮红细胞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7 (1.80%) 人份;全血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13 (5.42%) 人份;冰冻血浆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 (0.77%) 人份;三种输血制剂中,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概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全血、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结论 成分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血液制剂

参考文献

[1]徐应芳, 许广芳, 吕春菊.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2 (6) :136-138.

[2]孙春霞, 洪雅华, 赵群益, 等.2008-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2) :1246-1247.

[3]滕方, 张燕, 孙桂香, 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 (3) :282-289.

上一篇:绿色春节作文下一篇:国库部门监督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