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生字教学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狼牙山五壮士生字教学(共8篇)

狼牙山五壮士生字教学 篇1

〔评:这节课宫老师着重讲三四五段课文,这样做重点突出,目标十分集中。避免了讲课文“求全”“平推”之弊,可以把“钢”使在刀刃上,做到“一节一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引上绝路)

师:(出示投影片)这就是狼牙山顶峰,谁来说说它为什么是一条绝路呀?

生:因为狼牙山顶峰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路,五壮士沿着这条路来到山顶,后面有敌人追击,他们就无路可走了。

师:实际上是死路一条了。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班长的态度是坚决果断,选择走绝路。我是从“斩钉截铁”这个词看出来的。(板书:斩钉截铁)

师: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

生:说明了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学生纷纷举手,争谈自己的理解。)

师:那么,战士们的情绪又是怎样呢?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板书:热血沸腾)

师:什么样是“热血沸腾”啊?

生:“热血沸腾”就是血液像烧开的水一样。

生:“热血沸腾”就是说五壮士情绪高涨。

师:战士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也就是说面临的将是死亡,为什么情绪还高涨呢?(学生回答,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死亡也值得;为了保存战斗力量,取得战役的胜利,就是牺牲也光荣。)

师: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练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评:抓住关键词语讲解课文内容是宫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她不仅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意,还要理解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和蕴含的情感,用文中的情感诱发学生读的欲望,这样读的质量就有保证了。〕

(学生齐读后,过渡学习第四段。)

师:从哪儿能看出五壮士打得英勇顽强?

生:我是从“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还是用石头向敌人砸去看出来的。(板书:砸)

师:(出示投影片)这就是五壮士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画出的词有抢、夺、插、举,然后教师板书。)

师:什么是“举”,五壮士是怎么举的呀?

生:“举”就是用两手向上高抬,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班长把石头抬得高,用力很大。

师:文中写的是“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与“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具体地分析、比较了这两个句子,还进行了换词的训练,说“砸”可以换成“投”“掷”“撇”。)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砸”而没有用其他词?

生:因为“磨盘”是说石头大,“举”是抬得高,向下扔就要用“砸”。

生:五壮士把石头当子弹,石头越大,举得越高,砸死日本鬼子就越多„„

〔评:宫老师抓装抢、夺、插、举”几个朴实无华的词让学生体会班长的机智勇敢,还引导学生推敲了作者用“砸”之巧妙,从而揭示词语运用的规律,这是最有效的词语训练。〕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呢?(学生通过理解上文悟出读的情感和要领,学生们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师:读得很有激情,很有力量!五壮士为什么表现得这样英勇顽强呢?谁来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出示投影片:顿时„„带着„„决心,带着„„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中国人民的仇恨”是指什么?

生:“中国人民的仇恨”是指对日寇的仇恨。

师:你们说说,我们对日寇为什么那么仇恨哪?

生: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内注射鼠疫。

师:手段极其惨忍。

生:日寇在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也就是杀光、烧光、抢光。

生: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师:是的,他们竟然杀死我同胞30多万人。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仇恨的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第一个语气要强烈。大家自由练读。(学生情绪激愤,然后齐读。)

〔评:宫老师讲解课文善于联系实际。通过联系课文中事例,联系现实生活,把“决心”“仇恨”两个词放在具体事实中理解,从抽象到具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之动心,再以“情”促读。强烈的情感需要通过读来表现。这样就把读的质量提高了。〕

(教师过渡到第五段,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五壮士在跳崖前的表现,学生看着图说表现。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读议,理解五壮士面对着死亡,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五壮士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学生理解后,教师范读:“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训练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情感很充沛!五壮士用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侵略者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因此,作者在结尾赞美了五壮士的声音。

(出示投影片,示意学生齐读有关句子。)

师: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生: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的情况下,子弹打完了,还用石头砸敌人,最后纵身跳崖,也不当敌人俘虏。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

生:“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

师: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生: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师:因此,这句中的“英雄”和“坚强不屈”要重读。“惊天动地”和“气壮山河”要读得有气势。这样才能读出五壮士的高大形象和壮烈行为。听老师来读这两个句子。(教师范读,接着指名读。)

师: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震撼大地。它喊出了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大家齐读这两句。(生齐读)

师:(总结全文)„„是的,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2004-01-13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 名师教学实录

2008-12-21 10:26:40| 分类: 它山之石|字号 订阅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 名师教学实录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

生: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

生: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五壮士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四、理文章脉络:

师:很好,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现在咱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层次安排上,是不是围绕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写的。现在看提纲(老师指黑板上的提纲)从文章层次的安排上,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

生:写了一件事。

师:一件什么事?

生:五壮士英勇杀敌的事。

师:谁再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师:就这么一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的。

师:哪是发生啊?

生:“接受任务”是发生。

师:哪是结果啊?

生:“跳下悬崖”是结果。

师:那剩下的三段是什么。

生(齐答):是“经过”。

师: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的是五壮士,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谁看出来了?

生:“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跳下悬崖”这四段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好!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写五壮士,再看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生:最后一段“跳下悬崖”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后面一句没说准,应该说四段都是写五壮士的,而“跳下悬崖”这段是最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死精神。再问大家剩下三段,联系课文想,有哪几段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斗争的,表现出来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生:这三段中第二段“引上顶峰”是写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的经过。

师:这是一个,还有没有写面对面斗争的?

生:第一段“诱敌上山”也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英勇斗争的。

五、讲读课文:

师: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写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现在咱们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没有直接写五壮士勇敢不怕死,为什么要写这段?看看课文,(学生翻开书,看课文)第一段有没有用呢?

生:有用,第一段是作为介绍情况的一个开头。

师:介绍情况的开头,干嘛要写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把日寇的猖狂劲儿写出来呢?

生:写了这些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面临这么多的敌人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敌人“大举进犯”,和六班英勇歼敌是对比写的。敌人“大举进犯”是说敌人人数非多,六班只有五个人,说明五壮士是勇敢不怕死的。

师:很好,敌人数以千计,反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就五个人,他们最后是„„

生(齐答):以少胜多。

师:对!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非常重要,不是没用的。现在大家来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分几个小层?

生:第二段分三层,第一层从“为了拖住敌人”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这层说的是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第二层从“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层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第三层从“战斗进行很久”一直到“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是写五壮士消灭了很多敌人。

师:很好。这三层,有几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生:有两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哪两层?

生:第一层和第二层。

师:好,这两层是直接写他们什么,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山,怎么歼灭敌人。

师:再说得明确点儿。

生:写五壮士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表现了五位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师:对,这两层是写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他们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书:英勇杀敌)

第三层没正面写五壮士怎么英勇杀敌,这层有用没用?

生:有用,因为第三层写敌人死得很多,说明五壮士非常顽强勇敢。

生:我也认为这层有用。因为这层说敌人死的特别多,横七竖八的,都数不过来了。这说明五壮士英勇顽强,杀了无数敌人,更能说明他们是英雄。

师:很好,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他们英勇杀敌的结果,更突出他们的勇敢精神。那前两层都写英勇杀敌,写法一样不一样?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既然都写英勇杀敌,为什么写两层呢?写法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概括写,是写他们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而第二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具体地描写他们每一个人怎么样打敌人。第二层写他们对敌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敌人。

师:很好,她刚才说了第一层怎么写的?

生(齐答):概括地写集体。

师:第二层是具体地写了每一个人。那么,哪一层最能突出他们是五壮士呢?

生:第二层。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第二层。第二层共几句话?看书!(学生看课文。)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第二层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这句话是概括地说他们狠狠地打敌人。第二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从这开始是具体地写每个战士英勇杀敌。

师:好,她说第一句是属于概括地写这五个人英勇杀敌,然后分述每个人怎么样勇敢杀敌人的。前面是总述,后面是分述,很清楚的。后面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第一句写班长什么?第二句写副班长什么?第三句写宋学义什么?第四句写两个小战士什么?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平时咱们常讲:描写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看看用了什么方法?谁看出来了?

师:我找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什么?是语言?心情?还是动作?神态?读一句分析一句。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这句主要描写班长的动作,说明班长„„

师:主要描写动作?谁有不同意见。

生:描写班长马宝玉的神态。

师:神态,哪点儿是神态?你说!

生: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表现了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师:很好,坐下。第二句谁分析一下?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句是写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和语言。

师:语言在哪儿。

生:没有语言。

师:别的同学再说。

生: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的心情。

师:是动作为主还是心情为主。生:我同意的意见,写心情多。

师:什么样的心情?你说!

生:“„„好像那

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儿细致地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心情。:第三句写什么?

生:“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写了他的动作。

师:很好,坐下。第四句呢?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写的是表情和动作。

师:表情为主还是动作为主?

生:以表情为主。

师: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生: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敌人,大部队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胁。

生:五壮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掩护好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

师:好。

生:五壮士这时候想的是:要把敌人死死地牵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让他们乱动一步,好给大部队创造转移的时间。

生:这时五壮士想的是:把敌人多杀几个,好拖延时间,让大部队安全转移。

师: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充满了对敌人的什么?

生(齐答):仇恨!

师: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师:把这四句读一读,读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来。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满腔怒火。”

师:应该是“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我找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

(生读这四句)

师:好。这一段大家读得还比较好。咱们现在看看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生:(齐答):引上绝路。

师:什么叫“绝路”?

生:就是死路。

师:绝路就是死路。第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学生看课文)

生:“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她找得很好。这里一共写了两句话,一句写了谁?

生(齐答):班长。

师:一句写的班长,另一句写那四个战士。写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师:那是这个词的意思,在这儿为什么要用“斩钉截铁”地说呢?

生:这就说明班长的话非常坚决、果断,不是犹犹豫豫地说的。

师:是指在什么面前毫不犹豫?

生:面临着死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

师:怎么知道面临着死亡?

生:因为课文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绝路就是死路,他们明知道走这条路是死路,走上去就下不来了,可是他们还是“斩钉截铁”地说,表现他们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不怕死。好,是指在生与死的面前,选择哪一条路?班长丝毫不犹豫,这是一种不怕死的精神。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

生:因为那四个战士跟班长想的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想把敌人引上绝路,并且决不能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师:从哪儿看出想的一样。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从这句可以看出战士们和班长想的一样,因为课文里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和班长一样,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热血沸腾”,这说明其他四个战士也怎么样?

生:情绪激昂。

师:情绪激昂想干嘛?

生:想和班长一起为了祖国献身。

师:好,跟班长想在一起,行动一致吗?

生(齐答):一致!

师:哪个词说明一致? 生:“紧跟在班长后面”的“跟”。

师:光用一个“跟”,其实这话也通,你们看课文,我念念“战士们热血沸腾,跟在班长后面。”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师:可是文章不用“跟”,而用„„ 生(齐答):“紧跟”。

师:为什么要加一个“紧”字呢?你说!生:加一个“紧”字,更说明其他四个战士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是一样的。

师:他们想的一样,面临牺牲,他们准备什么?

生:他们都想把敌人引上绝路,掩护人民群众。

师:那自己呢?做了什么准备?

生:准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师:他们已经准备献身。

(板书:准备献身)

谁把描写五壮士准备献身的英勇气概读出来?

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很好,坐下。那个“走”字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重!

师:读得重,那个感叹号,表示什么?你说。

生:非常宏亮,非常重!

师:那是读法,表达什么感情?

生:非常果断,非常坚决。

师:谁为读?

生:“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师:谁再读一遍。

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向莲花瓣走去。”

师:很好,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就一个字,写五壮士的行动的词就一个“紧跟”。虽然描写得很少,一个字一个词,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读的时候要感情充沛。谁能再读一遍。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提高阅读的速度。

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投影填空: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狼牙山五壮士生字教学 篇2

学习本文, 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 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弘扬民族精神, 激发爱国热情;二是通过阅读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从中受到教育。

一、预习了解

1. 有条件, 就让学生观看电影

《狼牙山五壮士》, 或浏览有关抗战的网页 (见“血铸中华”网站、“民族魂”网站) , 从中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亲身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2. 预习课文, 初步了解狼牙山五

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恨侵略者, 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二、揭题导入

1. 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片

段, 学生直观感受狼牙山五壮士为了群众和连队转移, 把敌人引向绝路——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下悬崖的感人肺腑的英雄壮举。 (板书:五壮士) 谁来说说“壮”字的意思?为什么把五位战士说成“五壮士”呢? (五位战士英勇顽强、勇于牺牲、仇恨敌人、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 (板书:狼牙山)

2.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五位战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 (2) 五位战士怎样诱敌上山, 痛击敌人? (3) 五位战士怎样歼灭敌人, 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 (4) 五位战士为什么要跳下悬崖?学生围绕这些题目去阅读, 去思考, 去感悟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初步感知课文是按“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精读感悟

1. 接受掩护转移任务。

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五位战士接受了什么任务?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表现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仇恨敌人, 坚定不移、不畏牺牲的精神。)

2. 诱敌上山, 痛击敌人。

默读第2自然段, (1) 想想:“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一边有计划地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这里为什么用“一边……一边……”的关联词? (说明战斗任务艰巨,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 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表现五壮士英雄无畏的精神。) (2) 找出描写五名战士狠狠打击敌人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用“沉着”指挥战斗, 命令“狠狠”地打写班长马宝林的动作、神态;用大“吼”一声, 写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动作、神态;用“抡”一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来写宋子义扔手榴弹的动作;用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瞄准, 写胡德林和胡福才的神态。) (3) 从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中, 你们体会到什么? (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 机智沉着, 英勇顽强。) (4) 他们的英雄行为取得了什么战果?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3. 引上绝路, 誓死不移。

朗读第3自然段, 体会下面内容: (1) 五名战士面前有两条道路, 为什么要走通向绝路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 (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坚定不移地把敌人引上绝路, 也下定了自我的牺牲的决心。) (2)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一个“走”字, 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体现班长态度之坚定, 决心之果断, 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 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 毫不犹豫。这里, 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 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 (“热血沸腾”) 和动作 (“紧跟”) 。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4. 引上顶峰, 英勇歼敌。

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感悟: (1) 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是怎样打击敌人的? (五位壮士“居高临下”, 敌人“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没有子弹了, 班长负伤, 他“猛地举起”。……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敌人被打得纷纷滚落深谷。“又一群敌人”……) (2) (出示句子) 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 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 非常迅猛, 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5. 英勇壮烈跳下悬崖。

朗读第6~9自然段。重点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 (1) 找出描写五壮士面对悬崖峭壁, 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的词语。 (“屹立”、“眺望着”、“露出”) (2) (出示句子) 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他们回头望望……, 为什么前面用“眺望”, 后面却用“望望”。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由于五壮士拖住了敌人, 群众和部队已经完全转移, 看远去的群众和部队主力, 用“眺望”。同时怀有依依惜别的感情, 表达了他们爱祖国和人民。他们可能在想:再见了, 祖国的亲人们!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希望, 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而“望望”是指回头看看, 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五壮士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表示对敌人非常藐视。 (3) 找出比喻句, 用什么比喻什么? (“走到悬崖边上, 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用发起“冲锋”来比喻班长带头跳下深谷是多么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啊!) (4) 找出“激动”、“昂首挺胸”、“相继”、“壮烈豪迈”等词语读一读。这些描写表现五壮士什么崇高精神? (5) (出示句子)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学生高声朗读并理解结尾段。 (“这声音”是指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 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 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 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6. 想一想:

课文有哪些写人记事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全文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写, 重点写了“痛击敌人”和“顶峰歼敌”这两部分, 文章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突出表现了五壮士爱祖国, 爱人民, 仇恨敌人,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的精神。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集中写了五壮士群体打击敌人的“面”, 又着重写了五壮士各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特别是写班长马宝玉沉着指挥, 带头冲锋, 带头跳下悬崖的“点”。文章语言生动, 用词精练、恰当, 特别是多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狼牙山五壮士生字教学 篇3

1,勇

五位壮士的勇敢是此文最容易被感知的一层意蕴。文章对五壮士勇敢行为的刻画,集中于第2、4、6自然段,主要运用了行动和语言两种描写手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如正面的刻画“痛击”“一次又一次”“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抡一个圈”“斩钉截铁”“第一个纵身跳下”等:反面的衬托:“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横七竖八”“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滚落深谷”等。

2,智

但是,阅读此文,仅感知到五壮士的勇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作者在刻画五位战士时,还着力突显他们的智慧,作者为了交代这一点,可谓处处留心。如第2自然段:“为了拖住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有计划”显然是在向读者交代,这五位战士的行为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精心策划安排的。再看五位战士的战术安排:“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为什么要“利用险要的地形”?敌人有两干多人,而我们却只有五位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敌人的战士,这是怎样的一种强弱对比!五位战士利用“险要的地形”掩护,机动而又灵活,“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了下去,所以才让敌人误以为我们的主力部队就在这里,心甘情愿地跟在五位战士屁股后面,才有了后来的“引上绝路”。

3,情

认识了五壮士的智勇双全,分析似乎应该戛然而止了,教学中有些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是,仅仅如此吗?试想一番,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促使五位战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呢?是梁山好汉似的兄弟情义吗?是楚霸王项羽式的儿女私情吗?显然都不是。他们的情是超出了个人情感的大情,是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具体说,是对“连队主力和转移的群众”生命安全的担忧,抽象点说,就是为民族复兴、国家安定而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面临异族欺辱、危难当头时誓死捍卫尊严、坚强不屈的凛然正气。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促使下,五位战士走上棋盘陀时才“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完成任务时才“露出胜利的喜悦”,跳悬崖时才“像每一次冲锋一样”“昂首挺胸”,他们跳下悬崖时的口号才“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至此,“壮士”一词才鲜活起来,跃然纸上。壮士不是“莽撞之士”,而是“智勇双全之士”;壮士不是“草莽之士”,而是“铁肩担道义之±”。

黎锦熙先生1924年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语文学科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规定了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内容规定了语文学科要启发学生的“智、思、德”,“智”指“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德”指“情感和道德”,“思”指“想象力和思想”,“智”和“德”都要指向“思”,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最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五位壮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爱人民并不是抽象的、口号式的、激情盲目的,而是具体的、智慧的、勇敢的,是讲究策略和方法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教给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生活时,具有思考力和辨别力。当然,这个过程,是要在分析文本形式的具体过程中实现的,换句话说,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如何在上面解读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呢?

1,设定课堂主问题

一节好的语文课,目标要明确,因而它一定要有一个明晰的、体现教学目标的主问题。否则,课堂结构就会散乱不堪。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题目其实就是文章的“文眼”,而题目中的“壮士”无疑又是最关键的词语。抓住了“壮士”一词,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了。因而,可以从题目出发设计如下主问题:“题目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而不用狼牙山‘五战士’?”通过这一问题,带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并学习作者塑造五壮士的手法和技巧,并最终深入了解五位战士形象。

2,设置课堂问题群

主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必定穿插一些小问题,这些小的问题就如车轮的辐辏一样,都是指向主问题的。这些为了一步步解决大问题而产生的小问题,我们称为“问题群”。比如,教学此文时,学生在回答主问题时,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壮士’一词更能表现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教师据此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群:(1)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是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2)文章是如何描写战士的智勇的?(3)五位战士的智勇是为了谁?第一个问题促使学生理清文本思路,第二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其表现手法,最后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五壮士的行为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最终完成对主问题的回答。

3,设定课后检测问题

就目前学生实际情形来看,阻碍学生深入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关键点在于时代差距,或者说是生活经验差距。学生即使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五壮士的行为。因而,主问题及问题群的完成,未必代表学生真正接受或理解了五壮士的行为选择,比如有的学生就认为这种故事是不真实的。因而教学中,要设法弥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种生活经验差距,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评价问题。在这里,可设计如下问题,以检测学生看待问题的真实情况:“有些人认为五壮士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你是怎样认为的?搜集资料,摆明你的观点,写成小论文。”这个问题设置?一个争论情境。首先,意在检测学生对于文本接受的真实情况,如果学生都认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还有多大意义呢?其次,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这是一篇有关真人真事的通讯报道。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曾有一批义勇之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这种精神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任何时代都要发扬和继承!

其实,这不仅仅是《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的问题,而是一类文章的问题。这类文章因为主题过于鲜明,时代特色过于浓厚,而被许多人诟病,甚至被简单地抛弃出教材。这样的现象,中小学都曾出现。希望通过此篇文章的探讨,大家真正明白一个道理:“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什么“例子”呢?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启发学生智情思的一个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2]《不能让狼牙山五壮士“跳”出课本》,http://news,sohu,com/20050325/n224853637,shtml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篇4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紧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最后,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5

营口实验学校

郑美玲

2012年10月27日

一、词语复习,情境导入

师:知道老师今天要讲哪篇课文吗?

生:知道《狼牙山五壮士》

师:跟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师生共同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边书写边提示壮士两个字都是上横长,下横短,书写时要注意。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咱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那课文中的生词你们还记得吗?记得,那老师可要好好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词语及课文图片配乐图

日寇昂首挺胸横七竖八叽里呱啦坚强不屈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粉身碎骨滚落山谷坠入山涧气壮山河

师:那你能利用这里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在这幅画面的背后发生了一个怎样令人震撼的故事吗?课件呈现

生:自由说课文主要内容

师:谁能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汇报板书版画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师:70多年的时间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广为传颂,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曾有一位诗人在游览狼牙山时满怀崇敬之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齐读。课件呈现《致五壮士》

舍生取义惊天地,杀身成仁泣鬼神。

狼牙山上歼日寇,英雄血铸民族魂。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再次感受五位壮士那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去感受他们那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

二、品读课文,感悟壮举

师: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读……掩护群众和连队向龙王庙转移,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师:你觉得这次转移任务对这五位战士来说怎么样?

生:不大因为大举进犯和五位战士,敌众我寡

学习第一场战斗

师:虽然七连六班只有五位战士,但他们却在班长马宝玉的指挥下,一次又一次痛击追上来的敌人,请看我们的学习提示

1.轻声读课文第2——9段,思考班长马宝玉分别下了哪几个命令?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2.五位战士是怎样做的呢?圈画出相关的词句,做好批注。

3.小组内认真交流学习体会。

生:默读、交流、学习

生:打、走、跳、砸板书:打 走、跳、砸师:先说说他的第一个命令。

生:“打:班长葛振林……瞄准敌人射击 课件呈现

师:这火指的是什么火?

生:

1、对敌人仇恨的怒火

2、枪口喷出的怒火(这火一语双关)

生:小组补充从动作、抡一圈(做动作表演)、神态:满腔怒火、(对敌人仇恨的怒火,枪口喷出的怒火)全神贯注(做表演)(刚参军,怕浪费子弹,所以全神贯注的打)

师:他们为什么打的不一样?

引导思考:(对敌人仇恨的怒火,枪口喷出的怒火)全神贯注(刚参军,怕浪费

子弹,所以全神贯注的打)

师:既然五位战士打的这么勇猛,那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段话?看谁能读出这种

气势?

指导朗读:指名读——生引读——生齐读

课件呈现朗读材料满腔怒火的打、使出浑身力气的打、全神贯注的打

师:班长马宝玉下的第二个命令是——走,你读懂什么了?

生:走

生:一条(生)……另一条(死)……课件呈现填空

师:他们舍弃了生命,选择了一条死路,选择了慷慨就义,那你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们的英雄壮举?(舍生取义)

师: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生:理解句意

师:那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一条死路?

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班长是怎么说的?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斩钉截铁……

师:什么是斩钉截铁?(把钉子斩断,把铁截断)

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坚决果断。

师:战士们跟着走,说明他们也选择了(四字词语概括)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以身殉国、赴汤蹈火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生引读——师范读引读——齐读课件呈现

生读第一句,生接读“同志们,以身殉国的时候到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学习第二场战斗

师:因为他们选择了舍生取义,以身殉国,所以他们的称呼由五位战士,成为了——五位壮士。班长下的第三个字命令是——砸,谁来说说。

生: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深谷。

师:这段话作者对班长进行了哪些描写?

引导学生抓人物的动作、语言、比喻、侧面描写,来体会班长的大智大勇。师:这石头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生:是五位壮士的决心,是中国人民的仇恨,是4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力量,这力量是巨大的。

师: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一人读显得势单力薄,咱们来齐读 学习跳崖

师:班长最后一个命令就是——跳。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跳下了悬崖呢? 生: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

师:这里有两个望:请同学们把它圈出来。

第一个是——眺望,眺望是在望谁?(战友、群众)感情如何?充满深情、满怀激情和欣慰

第二个是望望,望望是在望谁?(敌人)你猜看五位壮士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生:自由说——(混蛋,你们上当了!小鬼子,你们上当了)

师:咱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几句话

五位壮士屹立在……

乡亲们,再见了,战友们,再见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他们回头望望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心中暗想:小鬼子,你们上当了!

师:战士们是如何跳下悬崖的呢?同学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对这五位壮士说点什么?把你的感受写下来,话不在多,只要能表达真情实感就行。播放课件

生:谈谈感受生自由说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心中的这份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再次感受英雄们的伟大壮举课件呈现

生: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

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

师:课文学到这,你能告诉大家,从五位壮士的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以身殉国、赴汤蹈火

师:随机板书: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英勇顽强……

三、总结写法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那你觉得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汇报:

1、详略得当板书:详略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具体描写

4、侧面描写

四、结束语

同学们,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五位壮士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却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愿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永远长存!

《致五壮士》配乐

舍生取义惊天地,杀身成仁泣鬼神。

狼牙山上歼日寇,英雄血铸民族魂。

板书设计:

狼牙上五壮士

详 顶峰歼敌(砸)

引上绝路(走)

详痛击敌人(打)详英勇跳崖(跳)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读“寇”“葛”等10个生字,理解“崎岖”等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学习并运用逐一描写一组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学习并运用逐一描写一组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学生看图片,猜人物,了解人物的故事。

一、揭题,质疑。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像我们刚才聊到的荆轲、邓世昌这样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壮士”。(板书)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中国近代抗日战争史上,涌现出来的五位壮士。

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和渴望,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读完后想一想,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出示自学提示)

2、生字词检测。

第一组词语:日寇 崎岖 雹子 坠落

眺望 晋察冀 棋盘陀 读准多音字:绷着 磨盘

第二组词语:横七竖八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昂首挺胸 坚强不屈

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多种形式读词。3.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加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学习用逐一描写的方法写一组人。用心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五位壮士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默读文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组人的呢?

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一组人物的方法是一个一个,逐一来写,把每个人都呈现在读者面前。

学生练笔:抓住小组内同学们读书时的动作和神态,逐一描写每个人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

《狼牙山五壮士》文本解读 篇7

一、细读题目,紧扣“壮”字,走进文本

题目即文眼,文章的灵魂。研读文章题目,可以与读者进行初步对话,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对于该文的题目来说,认真研读,不仅可以明白事件中的人物以及发生的地点,而且还能通过题目串起整个教学,这里的线就是题目中的“壮”字。为何称为“壮士”,而不叫“战士”或“烈士”?从词义来看,烈士一般是指为国牺牲的英雄,从补充材料可以得知,五名战士跳崖后,并不是全部牺牲,还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两人得以生还,这里不太适合用“烈士”,至于“战士”则是中性词,无法表现这一事件的壮举。

从“壮”的意思来看,一般是豪迈、壮烈;对于“壮士”,《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豪壮而勇敢的人”。所以从内容来看,“壮”字比较合适。这里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题目的过程中,紧扣“壮”字,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事件的过程,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与文中“五壮士”进行对话,走进其内心世界,以便深度感知其爱国情怀。

二、细读句子,紧扣言行,走近人物

阅读指向习作,对于该文来说,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教师引导学生与人物对话,不仅可以深度理解其“壮”,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爱国情怀。比如在文中有这样的言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咂!’”虽然文本中语言描写不多,但是通过短短几句话重点刻画了班长马宝玉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对敌人极度仇恨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五壮士所选择的路是什么路,并且让他们尝试通过角色互换感知五壮士的内心活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另外,本文的“壮”举,更多的是体现在行动上。在镜头“顶峰歼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动词,即“拧”“夺”“插”“举”“咂”等,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感知场面的惨烈。虽然五壮士明知是绝境,但是不妥协,不投降,而且能斗志昂扬,即便子弹没了,还可以用石头砸。从这里学生可以看出五壮士内心的强大,可以看出五壮士那种视死如归的决心。

三、细读文本,紧扣顺序,走进写作

阅读指向写作。该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根本就体现在故事叙述以及人物描写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范例。在文章中,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主要聚焦在五个镜头上,分别是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以及跳下悬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标题概括,也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练笔,把练笔内容分解成几个小内容,然后再进行高度概括,这种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楚写作顺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文章中,几个镜头之间也有详略之分,还有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度理解,以便在品析文本主题的同时把握写作技巧,实现言意兼得。另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学段要求以及其单元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升练笔实效,真正实现课堂的精彩。

狼牙山五壮士生字教学 篇8

在山东胶东半岛的乳山、海阳两县的交界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马石山。远远望去,宛如一匹驰骋疆场的骏马,飞腾在蓝天白云之中。

1942年,山东的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时期。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赴烟台召开会议,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妄图歼灭山东纵队第五旅和第五支队。

日军此次凑集兵力15000多人,再加上胶东各地伪军5000人,总兵力达到两万多人。日军第一阶段作战的两个主要合击目标是牙山和马石山,因为牙山是八路军培养干部的基地,而胶东军区的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常驻在马石山的周边各村。

冈村宁次以嗜血成性和阴险狡诈而臭名远扬。这一次,他处心积虑设计的拉网大“扫荡”,企图把中共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消灭在火网内。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八路军胶东军区早做好了准备。在敌人的合围还未完成前,胶东军区及党政军机关就在16团、17团的掩护下,穿越了日军封锁线,成功转移至外线活动。

1942年11月21日开始,日军对牙山、马石山地区构成了合围态势。到23日傍晚,敌人集拢到了马石山四周,由于日军的行动迅速,数千群众和部分地方干部、八路军伤病员都被拉入“网”内。

24日晨,日军扑到马石山,发现胶东军区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已经转移,敌人恼羞成怒,残杀了抗日军民5D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

慷慨悲壮十勇士

这时,被困在马石山—个山沟内的1000多名群众正急得团团转,忽然传来喊声:“八路军来了!”只见十个雄赳赳的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他们头戴钢盔,全身武装。战士们说他们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旅的,执行完任务返回途中路过马石山,恰遇日军对马石山“铁壁合围”,他们已护送两拨群众安全脱离了险境。

班长王殿元高声喊道:“乡亲们,不要怕!咱们地熟、路熟,还愁出不去吗?大家尽管放心,我们带领大家往外冲。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

当天半夜,1000多位乡亲在十名战士的带领下,悄悄来到西北面的一条大沟。这条沟约三里长,日军已在沟口两面燃起野火。为了减小目标,王殿元决定分两次向外冲。准备完毕后,王殿元和另外3名战士,分别攀上了沟两侧的山脊,向两个山包上的火堆摸过去,其余6名战士带领群众向前移动。快接近沟口时,只见两个山包上有黑影晃动,日军哨兵还没来得及出声,就被王殿元他们给收拾了,两堆火也熄灭了。战士们利用这难得的时机,带领群众冲出了沟口。

当战士们带领第二批群众刚爬上土岭就被敌人发觉了,一小队日军叫着追上来,机枪、步枪一齐向人群射击。紧要时刻,只听班长喊:“机关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其他^跟我来!”于是,几个战士提着机枪跑下土岭,机枪一张口,就把敌人的子弹吸引过去。人们趁此机会冲过土岭。但是,还有群众没有突围出去,王殿元和战士们又返回马石山。

不一会儿,马石山西南角传来一阵剧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人们看到日军越聚越多,从东、西、南三面向平顶松周围攻击。渐渐地,枪声愈来愈稀,随之而来的是从山上滚下许多石头,砸得日军大哭小叫。不久,日本兵又发起更猛烈进攻,忽然,传来一声沉重的爆炸声,以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天亮后,日军刚撤离马石山,群众立刻沿着战士们最后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有几百个同胞的尸首躺在那里。来到平顶松附近,只见石墙东塌西倒,4个战士牺牲在旁边。石墙内,砸坏的枪托、枪简和机枪散落在地上。石墙外,到处是一摊摊污血和许多被打穿的钢盔。最后在平顶松下,群众找到了班长等3个战士的遗体。他们像熟睡的亲兄弟,安静地躺在平顶松下。班长的手里,还握着一块手榴弹木把碎片……

十勇士虽然倒下了,但1000多群众却从虎口逃生了,人们当时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马石山十勇士的事迹已经传开了。

英雄壮举世代景仰

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在革命老区引起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峻青当时在海阳县工作,曾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我是跟在那位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问他姓名,至今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亲眼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峻青脱险后含着泪水写下《马石山上》,后又改写成小说,并在序言中声明:“这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

后来,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十勇士的事迹后,立即指示一定要尽快弄清十勇士的具体情况。然后,许世友亲自给军区文工团交待任务:为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你们就是不睡觉,也要尽快把十勇士的事迹搬上舞台。文工团来不及调查,由作战参谋李燧英介绍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全团昼夜奋战,很快演出了“活报剧”《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观众群情激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响了宣传十勇士的第一炮。接着,胶东《大众报》、延安《新华日报》、上海《七月》杂志等也先后对十勇士的事迹做了报道。

5旅旅长吴克华对十勇士大加赞扬,命令作战参谋刘岩派出侦察组,前往马石山地区调查,寻找烈士遗体并处理好后事。侦察组经过调查,确认十勇士是5旅13团3营7连2排6班战士。

原来,每年的11月上旬,部队都统一换冬装,按规定领新必须交旧。反“扫荡”前,5旅13团政委李丙令派7连指导员许圣亭带2排担任押运任务,把全团的旧棉衣送往东海根据地的被服厂,7连机枪射手赵亭茂为了去昆嵛山兵工厂修理机枪,也随队同行。反“扫荡”开始时,2排在马石山以东曾遭敌人围攻,指导员许圣亭和6班被冲散。2排在完成押运任务返回路过马石山时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失散的6班和机枪射手赵亭茂在一起,他们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跟随部队突围,而是夺路西行,所以出现在马石山。他们路遇群众有难主动留下,组织乡亲突围,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反“扫荡”结束后,13团并不了解十勇士的下落和事迹,指导员许圣亭单身脱险归队后,因说不清6班的下落,受到党内警告处分,13团为此还向旅部呈送了“检讨报告”。经侦察组调查,13团才知道十勇士即为尚未归队的7连6班。查清事实后,13团遂开展了向十勇士学习活动。

十勇士的建制清楚了,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由于当时战争年代的特殊性,没有为后人留下一份完整名单。后来,有关方面追寻他们的英名时,因7连连长牛峰山已牺牲,7连指导员许圣亭也病故了,幸有8连指导员王济生记得6位烈士的姓名:王殿元是6班班长,还有机枪手赵亭茂,小战士王文礼,以及战士李贵、杨德培和李武斋,其他人记不清了。

建国后,27集团军军史办公室主任张克勤在去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瞻仰时,在陈列室发现一枚小印章,“宫子藩印”四个字清晰可辨,文字说明为“马石山十勇士遗物”,当即将两张拓片带回。分析此印章为掩埋烈士遗体时所发现,后来捐献给陵园陈列展出,这是马石山十勇士中第七位烈士姓名。其余3人,迄今无人知道姓名。

2005年9月11日,《人民日报》以《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群体——王殿元等十烈士》为题,再一次刊文缅怀十勇士的英勇壮举。

上一篇:中学化学组培训计划下一篇: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安排范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