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推荐8篇)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篇1

The technical guide of supervision f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of electric power by user

DL/T 586-95

本导则是根据贯彻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贯彻项目法人负责制精神,满足电力设备用户的迫切需要,以加强电力 设备在制造厂内的质量监造工作,防止不合格品出厂而编制的。

本导则供电力设备用户在签定设备采购合同时使用,它与电力部、机械部于 1995年元月联合颁发的《大型电力设备质量监造暂行规定》原则一致,唯其监造 内容更为详尽,监造方式更为具体,以使用户使用时更有所遵循和选择。水电设 备参照前能源部颁发的《水轮发电机组设备出厂检验一般规定》。

本导则的附录A、B、C、D、E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导则的附录F是提示的附录。

本导则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提出。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中电联标准化部、西安热工研究所、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导则主要起草及编制人:杨勤明、吴非文、杜秉乾、史家燕、赵璜山。

本导则参加编制及提供资料人员:姚抚城、黄梦玲、姜求志、许守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电力设备用户监造技术导则

DL/T 586-95

The technical guide of supervision f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of electric power by user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5-12-31批准

1996-05-01实施总则

1.1 本导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质量管 理和质量监督的文件,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电力部和机械部联合颁 发的《大型电力设备质量监造暂行规定》,前能源部颁发的《水轮发电机组设备出 厂检验一般规定》及贯彻“项目法人负责制”的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电力用户需要而制定,使监造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

1.2 监造目的为协助和促进制造厂保证设备制造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努力消灭 常见性、多发性、重复性质量问题,把产品缺陷消除在出厂以前,防止不合格品出 厂。

1.3 本导则仅适用于用户在合同环境下对合同产品在制造厂内的质量监造(含外协 件和外购产品),不代替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和设备到工地后的质量验 收。

1.4 本导则适用于国产大型电力设备包括火电、水电、输变电、热电联产等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制造厂内的用户监造工作,中小型设备可参照执行。1.5 本导则贯彻项目法人负责制原则,在合同环境下,由设备用户自主选择监造模 式和监造单位,以用户和制造厂签订的合同(包括监造协议)为依据。设备监造内容 要详细具体,包括设备监造项目内容、监造模式、监造大纲、制造厂为监造人员开 展工作提供条件及有关技术资料等,应包括在设备合同内或作为设备合同附件。

1.6 用户监造工作建立在制造厂技术管理和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协助制造厂发 现问题,及时改进。监造工作不代替制造厂自行检验的责任,也不代替用户对合同 设备的最终检验,设备的质量和性能始终由制造厂全面负责。术语

2.1 用户(User):签订设备合同的项目法人。

2.2 用户代表(Representative of user):用户依据合同或协议委托的有相应资格的 法人单位。

2.3 监造(Manufacturing Supervision):用户或用户代表对制造厂的合同设备按监造大 纲驻厂进行质量监督。

2.4 合同环境(Contract Condition):指供需双方签订的合同,并在合同中规定了双方 的责任与义务。

2.5 大型电力设备(Large Scal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单机容量200MW及以 上的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常规岛;50MW或转轮直径5.5m以上的水电机组,330kV及以上的输变电设备以及相应的主要配套辅机。监造的主要内容和模式

3.1 设备监造的任务系按合同确定的设备质量监造大纲,在制造过程中监督检查合 同产品是否符合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及各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

3.2 设备监造模式根据工作内容、范围和深度不同,分为一级监造和二级监造两种 模式。一级监造项目少,是重点监检,是最低要求。二级监造项目多,齐全、具体,是更高要求,是用户对制造过程的跟踪检查监造。监造项目详见附录的监 造大纲。见附录A~E(标准的附录)。

3.3 设备监造方式分为停工待检(H点)、现场见证(W点)、文件见证(R点)三种。停 工待检项目必须有用户代表参加,现场检验并签证后,才能转入下道工序。现场见 证项目应有用户代表在场。文字见证项目由用户代表查阅制造厂的检验、试验记 录。以上方式和国际惯例一致。

3.3.1 与制造厂签订设备合同时,应参照本监造大纲商定监检项目及H点、W点和 R点。

3.3.2 供货合同生效后,制造厂应向用户提供生产进度计划及质量检验计划。在预 定见证日期以前(H点20天,W点15天)通知用户。

3.3.3 用户接到质量见证通知后,应及时派代表到制造厂参加现场见证。如用户代 表不能按期参加,W点自动转为R点;但H点没有用户书面通知同意转为R点时,制造厂不得自行转入下道工序,应与用户联系商定更改见证日期。如更改时间后,用户仍未按时到达,即认为放弃监造。

3.3.4 如制造厂未按规定提前通知用户,致使用户不能如期参加现场见证,用户有 权要求重新见证。

3.3.5 质量见证完成后,用户代表和制造厂检验员应在质量见证书上签字,一式两 份,用户和制造厂各执一份。

3.3.6 上述监造方式和实施办法应在签订设备合同时一起商定。

3.4 一级监造或二级监造两种模式,由用户根据需要自主选定。监造的项目和内 容,用户可根据设备具体情况与制造厂协商适量增减。监造标准

监造标准应在设备采购合同中予以明确,包括:

4.1 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4.2 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4.3 机械部和电力部共同颁发的技术规定。

4.4 制造厂的企业标准。

4.5 引进技术制造的设备标准,以引进技术标准为基础,按引进国的国家标准或国 际标准,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经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标准。监造工作程序

5.1 用户签订设备采购合同时,必须列入设备监造条款和内容。

5.2 用户如委托有资格的监造单位进行设备监造工作时,监造单位应与用户(甲方)签定设备监造委托合同,内容包括:监造范围、依据、要求、双方的责任、权利和 义务、监造费用、违约责任及奖罚条款等。

5.3 监造工作开始前,监造单位应对合同设备编制监造工作计划,包括需制造厂提 供的技术资料、图纸、标准和试验记录、现场见证格式、相互联系办法及定期会议 制度等。

5.4 实施监造工作前,用户应将监造人员的名单及所授予的权限,书面通知制造厂 和电力部驻厂总代表组。

5.5 监造人员应根据用户和制造厂共同商定的监造项目,按设备制造进度到现场进 行监检,对存在问题及处理结果,定期向用户报告。监造人员的素质要求

6.1 监造人员应具备本专业的丰富技术经验,并熟悉GB/T19000-ISO9000系列标 准和各专业标准。

6.2 监造人员应有从事本专业10年工作以上的经验,监造总负责人应有20年以上 的经验。

6.3 驻厂监造人员应专业配套。

6.4 监造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善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厂方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监造人员的责任

7.1 监造人员应严格遵守制造厂有关规定及劳动纪律,保护制造厂业务秘密。

7.2 监造人员首先应了解并熟悉合同条款、监造协议、制造厂质量保证体系,掌握 设备制造标准及了解设备制造进度。

7.3 参与或了解监造大纲中规定的重要部件的原材料、铸钢件的理化检验和元器件 的筛选检验。

7.4 了解重要部件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执行情况,了解加工过程的中间检查和主要附 件的组装情况。

7.5 参加和了解合同及协议中规定的部套试验、联动试验、总装和出厂试验等,并 履行现场见证和签证手续,此签证不代替合同设备到工地后的验收和投运后的验收 试验。

7.6 了解合同设备的设计修改和制造改进情况。

7.7 了解合同设备出厂前的防护、维护、入库保管和包装发货情况。

7.8 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时,应立即与制造厂有关方面联系解决,重大 问题应立即向用户报告。如与制造厂意见不一致时,首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主动协商的精神和制造厂商讨,争取取得一致认识。如多次商讨意见仍不能统 一时,报告用户,由用户请有关主管部门协助解决或仲裁处理。

7.9 长驻制造厂监造人员应按时上下班,必要时上夜班,并将每日工作情况填写设 备监造驻厂日记(格式见表1),将现场检查测试情况填写设备监造测试记录(参照格 式见表2),定期作监造小结、报告用户。

表1 设备监造驻厂日记

表2 设备监造测试记录

附录A

(标准的附录)国产大型电站锅炉及辅机设备制造质量监造大纲

一、技术资料检查

(1)锅炉强度计算书(或强度汇总表);

(2)锅炉设计说明书;

(3)壁温计算书;

(4)有关锅炉本体及辅机的资料和图纸。

二、监造项目

监造项目见表A-

1、表A-2。

表A-1锅炉本体监造项目

续表A-1

续表A-1

续表A-1

续表A-1

续表A-1

续表A-1

表A-2 锅炉辅机监造项目序号

续表A-2

续表A-2

附录B(标准的附录)国产大型汽轮机及辅机设备

制造质量监造大纲 表B-1汽轮机本体

续表B-1

续表B-1

续表B-1

表B-2 调节保安套

续表B-2

表 B-3 油系统设备

续表B-3

表B-4 给水加热器

表B-5 除 氧 器

表B-6 冷 凝 器

表B-7 锅 炉 给 水 泵

表B-8 凝 结 水 泵

表B-9 循 环 水 泵

表B-10 锅炉给水泵汽轮机

附录C(标准的附录)国产大型汽轮发电机设备 制造质量监造大纲

表C-1 汽轮发电机本体

续表C-1

续表C-1

续表C-1

续表C-1

注:本栏内有“△”标记者见证以工厂型式报告为依据,对进行型式试验的发 电机则改为现场见证和文件见证。

表C-2 交流励磁机和其他

续表C-2

附录D

(标准的附录)国产大型水轮机及水轮

发电机组设备制造质量监造大纲

表D-1 水 轮 机

续表D-1

续表D-1

* 按用户要求决定,也可为W点。

表 D-2 水 轮 发 电 机

续表D-2

续表D-2

① 对于在工地叠片的定子,这些项目不在制造厂检验。

附录E(标准的附录)

国产大型变压器、高压开关及其他主要

辅机设备制造质量监造大纲

表E-1 大 型 变 压 器

续表E-1

表E-2 六氟化硫断路器(瓷柱式、罐式)

续表E-2

表E-3 GIS

续表E-3

表 E-4 电 动 机

续表E-4

附录F(提示的附录)设备监造所依据的参考标准

F1 锅炉

F1.1 主要为合同双方在合同和附件中所确定的质量检验标准。

F1.2 有关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原则是:引进型机组按引进国标准,国产机 组按国家标准,如无国标,按行业标准执行。

F1.3 国内参考标准,应按最新编制或修订的标准执行。

GB5310—85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713—86 《制造锅炉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板》

GB6654—86 《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板》

GB3323—87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11345—89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的分级》

GB3375—91 《锅炉原材料入厂检验》

劳人锅[1987]4号文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JB4730—94 《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

JB1609—93 《锅炉锅筒制造技术条件》

JB1610—93 《锅炉集箱制造技术条件》

JB1611—93 《锅炉管子制造技术条件》

JB1612—93 《锅炉水压试验技术条件》

JB1613—93 《锅炉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

DL438—91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SDJ245—88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

DL5031—9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DL5007—9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

SD167—85 《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

F2 汽轮机

GB1300—77 《焊接用钢》

GB983—85 《不锈钢焊条》

GB5117—85 《碳钢焊条》

GB5578—85 《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技术条件》 GB713—86 《制造锅炉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板技术条件》

GB6654—86 《压力容器用碳素钢板技术条件》

GB3323—87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150—89 《钢制压力容器》

JB2709—80 《凝汽器加工装配技术条件》

JB2954—81 《汽轮机双头螺栓、等长双头螺栓、罩螺母技术条件》

JB1152—81 《锅炉和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

JB2899—81 《汽轮机冷油器(管式)尺寸系列和技术条件》

JB2900—81 《汽轮机油漆技术条件》

JB2901—81 《汽轮机防锈条件》

JB3288—83 《汽轮机主要零件理化检验》

JB3289—83 《汽轮机主要零部件专用检验方法》

JB3343—83 《高加制造技术条件》

JB3375—83 《锅炉原材料入厂检验》

JB755—85 《压力容器锻件技术条件》

JB4730—94 《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

JB4058—85 《汽轮机清洁度标准》

JB4365—86 《润滑、密封和调节油系统》

JB4709/T—92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DL5011—9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

ZBK54018—88 《汽轮机主要零部件(转子部分)加工装配技术条件》

ZBK54021—88 《汽轮机主要零部件(静子部分)加工装配技术条件》

ZBK54022—88 《汽轮机调节总装技术条件》

ZBK54037—90 《汽轮机调节系统技术条件》

F3 发电机

GB55—87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GB1029—94 《同步电机试验方法》

GB7064—86 《汽轮发电机通用技术条件》

GB10068.1—88 《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振动测定方法》

GB10068.2—88 《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振动值》

GB10069.1—8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工程测定方法》

GB10069.2—8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简易测定方法》

GB10069.3—8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限值》

GB74410—87 《电站汽轮发电机组噪声测量方法》

F4 水轮机

GB55—87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GB8564—88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

GB9562—88 《水轮机调速器与油压装置技术条件》

GB/T14478—93 《大中型水轮机进水阀门基本技术条件》

GB/T15468—95 《水轮机基本技术条件》

DL443—91 《水轮发电机组设备出厂检验一般规定》

DL490—92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安装、验收规程》

DL496—92 《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调整试验导则》

SD135—85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技术条件》 SD152—87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篇2

1 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

1.1 合理的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的选择应根据用电容量和供电距离并考虑当地电网现状、用户的用电负荷性质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而定。一般而言, 如果是6~10k V的配电电压, 由于10k V技术经济指标较好, 如供电系统能耗和有色金属耗量均较小, 因而高压配电电压应首选10k V;当用户6k V设备居多、且容量较大、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 考虑采用6k V;当用户有少量3k V电动机时, 可用10 (6) /3k V专用变压器供电。

1.2 无功补偿装置的使用

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 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荷, 在运行过程中需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在电网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设备以后, 可以提供感性负载所消耗的无功功率, 减少了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由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 由于减少了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 可以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 这就是无功补偿。在大系统中, 无功补偿还用于调整电网的电压, 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在小系统中, 通过恰当的无功补偿方法还可以调整三相不平衡电流。按照wangs定理:在相与相之间跨接的电感或者电容可以在相间转移有功电流。

1.3 节能型变压器简介及使用

“节能型变压器”是指性能参数空载、负载损耗均比GB/T6451平均下降10%以上的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 (10k V及35k V电压等级) ;产品性能参数空载、负载损耗比Gwr10228 (组I) 平均降低1O%以上的干式变压器。在生产实际中建议使用干式变压器, 如果是已经有旧的油浸变压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改造, 油浸变压器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相对也比较大, 这也是油浸变压器的明显的不足之一。

2 选择合理的节能设备

2.1 推广使用变频器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工矿企业中可能有大量的风机、水泵等大动力设备一直在工频状态下运行, 这样就需要利用闸阀控制风量、流量, 结果就是损失了大量的电能。而改为变频调节后, 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 (也就是改变了电机的输出功率) 来调节风量、流量。

2.2 Y型高效电动机

高效电动机与普通电动机相比, 优化了总体设计, 选用了高质量的铜绕组和硅钢片, 降低了各种损耗, 据估计损耗可降低20%~30%, 效率提高2%~7%;投资回收期一般为1~2年, 有的短至几个月。

2.3 使用节能型照明电器

照明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照明设计的理论, 还要了解国内外有关照明技术的新动态。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 (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 以及调光控制器和控光器件) , 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 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 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2.4 使用低阻电缆, 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我们都知道, 输电线路的损耗和电阻有着平方的关系, 线路的阻值越大, 那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因此散发出来的热量也越大。为了减小电缆上的电能损失, 建议使用低阻值的电缆, 这样可以减少输电线路损失, 同样电缆散热量较小, 在高负荷、高温度的夏季也减少了事故的可能性。另外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也是必须的, 设计电缆的时候, 在充分考虑负荷容量和扩建可能性以及必须的安全裕度下尽量选择小截面的电缆, 减少投资。

3 加强企业用电管理

3.1 合理使用峰谷电力资源

峰谷用电: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值。通常白天8:00至22:00的用电为高峰用电, 深夜22:00至次日8:00的用电为低谷用电。“峰谷电价”意义在于, 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 比如电热水器、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同时, 对电力部门来说, 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 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 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对于工厂而言充分利用低谷电量进行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鼓励低谷期间用电,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用电成本。

3.2 实施阶梯电价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最关键的是技术革新, 而企业技术革新的动力来源就是消费者的需求。通过阶梯电价可以调整居民生活的习惯, 使原先“不差钱”的居民开始关注和选择节能产品, 节能产品的需求必然带动企业的相关技术研发热情和投资方向的转移。市场化的资源定价既可以增加企业能源产品价值的透明度;又可以加大高耗电用户的节能减排动力, 减少浪费提高用电效率。

4 加强工厂电力计量管理

企业需要加强对电力计量的管理, 有两层含义, 其一就是避免因为计量问题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隐患, 对运行的重要电能计量装置施行质量跟踪、状态监测、抽样检定、动态管理, 定期进行对在用计量装置测试数据分析, 避免计量装置失准运行, 提高在用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其二就是根据电能计量的结果制定相关长效机制, 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或者使用, 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

结束语

电力是我国的能源基础产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各行业领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如何使供电系统的节能最优化, 是我国顺利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着缺乏配套的长效机制、发电企业机组运行管理不完善、煤炭影响新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以及改进过程中的技术等问题, 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电力新节能技术运用的重要意义, 做好改进电力新节能技术工作。通过分布式供电技术的运用、电力蓄能节能技术的运用以及改变机组结构三种电力新节能的运用, 达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摘要: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实施, 节能已成为社会广泛讨论话题.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 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是社会主要研究课题和方向。电力节能应用主要是提高供电质量、降低损耗等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厂用电节能设计、节能设备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是降低厂用电量, 希望对工厂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无功补偿,节能,阶梯电价

参考文献

[1]电力节能技术丛书, 编委会, 用电系统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国智文.农网实用技术丛书配电变压器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力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 电力 节能降耗 变配电站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1电力变压器节能

1.1变压器降耗改造

变压器数量多、容量大,总损耗不容忽视。因此降低变压器损耗是势在必行的节能措施。若采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具有低噪音、低损耗等特点,其空载损耗仅为常规产品的五分之一,且全密封免维护,运行费用极低。S11系統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低损耗变压器,空载损耗较S9系列低75%左右,其负载损耗与S9系列变压器相等。因此,应在输配电项目建设环节中推广使用低损耗变压器。

1.2变压器经济运行

变压器经济运行指在传输电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择优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和调整负载,使变压器电能损失最低。变压器经济运行无需投资,只要加强供、用电科学管理,即可达到节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每台变压器都存在有功功率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无功功率的空载消耗和额定负载消耗。变压器的容量、电压等级、铁芯材质不同,故上述参数各不相同。因此变压器经济运行就是选择参数好的变压器和最佳组合参数的变压器运行。

选择变压器的参数和优化变压器运行方式可以从分析变压器有功功率损失和损失率的负载特性入手。

2电网无功配置优化

大量无功电流在电网中会导致线路损耗增大,变压器利用率降低,用户电压跌落。无功补偿是利用技术措施降低线损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的同时,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

无功优化的目的是通过调整无功潮流的分布降低网络的有功功率损耗,并保持最好的电压水平。无功优化补偿一般有变电所无功负荷的最优补偿、配电线路最优补偿以及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最优补偿。由电能损耗公式可知,当线路或变压器输送的有功功率和电压不变时,线损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反比。功率因数越低电网所需无功就越多,线损就越大。因此,在受电端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可减少负荷的无功功率损耗,提高功率因数,提高电气设备的有功出力。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积极开展有源滤波装置和静止同步并联补偿器的试点应用。

3用电侧管理技术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实施需求侧管理的基础,研究掌握好能效技术、负荷管理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对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标起到保障作用。

3.1改变用户用电方式

主要指负荷整形管理技术,包括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3种。根据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以某种方式将用户的电力需求从电网的高峰负荷期削减、转移或增加电网负荷低谷期的用电,以达到改变电力需求在时序上的分布,减少日或季节性的电网峰荷,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还能减少新增装机容量、节省电力建设投资,降低预期的供电成本。主要在终端用户中采用蓄冷蓄热技术、能源替代运行技术和改变作业程序、调整轮休制度。

3.2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主要有选用高效用电设备、实行节电运行、采用能源替代、实现余能余热回收和应用高效节电材料、作业合理调度、改变消费行为等。

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及办公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引导企业采用无功补偿、智能控制技术、变频调速和高效变压器、电动机等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有利于电网削峰填谷、优化电网运行方式、改善用能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终端电能利用率。

4楼宇及变配电站建筑节能

虽然办公楼和变配电站的建筑能耗一般占电力公司总能耗的比重不大,但是全社会的商业用电中,楼寓的空调和照明用电占了很大份额。因此电网企业作为能源供给企业,应做出节能表率,树立电力的良好形象,通过示范效应促进社会节能。

4.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指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使建筑物室内温度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以减少通过辅助设备(如采暖、制冷设备)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负荷,最终达到节能目的。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分为墙体节能技术、窗户节能技术、屋面节能技术、遮阳系统、生态绿化等。

4.2电气设备节能

(1)电气布置及接线优化。从电气设备布置而言,尽量将需要散热的设备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通风,降低建筑物内的能耗;将变压器室等产生大量热量的设备房间与需要配置空调的设备房间的隔墙采取隔热措施。

(2)选用环保节能型设备。首先,变压器是主要的耗能设备,降低变压器的损耗是变电站节能的关键。其次,尽量利用自然采光,特别是人员巡视、设备运输的楼梯间和走廊应尽可能采用自然采光;所有的照明光源全部采用发光二极管。再次,选用配置有变频器的风机及空调设备,即采用智能化产品,可根据环境状况自动启动和自动关闭,即仅在设备运行或事故处理的时候才启动,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最后,使用温湿度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和湿度未满足运行要求时,再自动投入开关柜的加热器。

5结语

主要针对降低发电能耗、降低综合线损、用电侧管理、变配电站建筑节能等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电力企业的特点,可对节能潜力较大的领域进行分析,重点在降低线损、经济调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绿色照明、分布式供能、能源转换、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工作。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L755 篇4

2001-04-28发布2001-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对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进行了修订。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电力系统规划、计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科学试验中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同时,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鼓励采用新技术,例如,紧凑型线路、常规及可控串联补偿、静止补偿以及电力电子等方面的装备和技术以提高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和稳定水平。自本标准生效之日起,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即行废止。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修订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员:赵遵廉、舒印彪、雷晓蒙、刘肇旭、朱天游、印永华、郭佳田、曲祖义。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l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以及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方法,电网经营企业,电网调度机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规划和勘测、设计、科研等单位,均应遵守和执行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kV及以上的电力系统。220kV以下的电力系统可参照执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2.1总体要求

2.1.1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维持电网频率、电压的正常水平,系统应有足够的静态稳定储备和有功、无功备用容量。备用容量应分配合理,并有必要的调节手段。在正常负荷波动和调整有功、无功潮流时,均不应发生自发振荡。

2.1.2合理的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电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当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电网运行方式安排也要注重电网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电网结构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a)能够满足各种运行方式下潮流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适应系统发展的要求;

b)任一元件无故障断开,应能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且不致使其他元件超过规定的事故过负荷和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

c)应有较大的抗扰动能力,并满足本导则中规定的有关各项安全稳定标准;

d)满足分层和分区原则;

e)合理控制系统短路电流。

2.1.3在正常运行方式(含计划检修方式,下同)下,系统中任一元件(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发生单一故障时,不应导致主系统非同步运行,不应发生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

2.1.4在事故后经调整的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仍应有规定的静态稳定储备,并满足再次发生单一元件故障后的暂态稳定和其它元件不超过规定事故过负荷能力的要求。

2.1.5电力系统发生稳定破坏时,必须有预定的措施,以防止事故范围扩大,减少事故损失。

2.1.6低一级电压电网中的任何元件(包括线路、母线、变压器等)发生各种类型的单一故障,均不得影响高一级电压电网的稳定运行。2.2电网结构

2.2.l受端系统的建设:

2.2.1.l受端系统是指以负荷集中地区为中心,包括区内和邻近电厂在内,用较密集的电力网络将负荷和这些电源连接在一起的电力系统。受端系统通过接受外部及远方电源输入的有功电力和电能,以实现供需平衡。

2.2.1.2受端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实现合理电网结构的一个关键环节予以加强,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加强受端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的要点有:

a)加强受端系统内部最高一级电压的网络联系;

b)为加强受端系统的电压支持和运行的灵活性,在受端系统应接有足够容量的电厂;

c)受端系统要有足够的无功补偿容量;

d)枢纽变电所的规模要同受端系统的规模相适应;

e)受端系统发电厂运行方式改变,不应影响正常受电能力。2.2.2电源接入:

2.2.2.1根据发电厂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规模的发电厂应分别接入相应的电压网络;在经济合理与建设条件可行的前提下,应注意在受端系统内建设一些较大容量的主力电厂,主力电厂直直接接入最高一级电压电网。2.2.2.2外部电源宜经相对独立的送电回路接入受端系统,尽量避免电源或送端系统之间的直接联络和送电回路落点过于集中。每一组送电回路的最大输送功率所占受端系统总负荷的比例不宜过大,具体比例可结合受端系统的具体条件来决定。2.2.3电网分层分区:

2.2.3.1应按照电网电压等级和供电区域合理分层、分区。合理分层,将不同规模的发电厂和负荷接到相适应的电压网络上;合理分区,以受端系统为核心,将外部电源连接到受端系统,形成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区域,并经联络线与相邻区域相连。2.2.3.2随着高一级电压电网的建设,下级电压电网应逐步实现分区运行,相邻分区之间保持互为备用。应避免和消除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磁环网,发电厂不宜装设构成电磁环网的联络变压器。

2.2.3.3分区电网应尽可能简化,以有效限制短路电流和简化继电保护的配置。2.2.4电力系统间的互联

2.2.4.1电力系统采用交流或直流方式互联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2.2.4.2交流联络线的电压等级宜与主网最高一级电压等级相一致。

2.2.4.3互联电网在任一例失去大电源或发生严重单一故障时,联络线应保持稳定运行,并不应超过事故过负荷能力的规定。

2.2.4.4在联络线因故障断开后,要保持各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2.4.5系统间的交流联络线不宜构成弱联系的大环网,并要考虑其中一回断开时,其余联络线应保持稳定运行,并可转送现定的最大电力。

2.2.4.6对交流弱联网方案,应详细研究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后方可采用。2.3无功平衡及补偿

2.3.1无功功率电源的安排应有规划,并留有适当裕度,以保证系统各中枢点的电压在正常和事故后均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2.3.2电网的无功补偿应以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为原则,并应随负荷(或电压)变化进行调整,避免经长距离线路或多级变压器传送无功功率,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的充电功率应基本上予以补偿。

2.3.3发电机或调相机应带自动调节励磁(包括强行励磁)运行,并保持其运行的稳定性。

2.3.4为保证受端系统发生突然失去一回重载线路或一台大容量机组(包括发电机失磁)等事故时,保持电压稳定和正常供电,不致出现电压崩溃,受端系统中应有足够的动态无功备用容量。

2.4对机网协调及厂网协调的要求

发电机组的参数选择、继电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失步保护、频率保护、线路保护等)和自动装置(自动励磁调节器、电力系统稳定器、稳定控制装置、自动发电控制装置等)的配置和整定等必须与电力系统相协调,保证其性能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

2.5防止电力系统崩溃

2.5.1在规划电网结构时,应实现合理的分层分区原则。运行中的电力系统必须在适当地点设置解列点,并装设自动解列装置。当系统发生稳定破坏时,能够有计划地将系统迅速而合理地解列为供需尽可能平衡(与自动低频率减负荷、过频率切水轮机、低频自起动水轮发电机等措施相配合),而各自保持同步运行的两个或几个部分,防止系统长时间不能拉人同步或造成系统频率和电压崩溃,扩大事故。

2.5.2电力系统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最严重事故情况,并配合解列点的安排,合理安排自动低频减负荷的顺序和所切负荷数值。当整个系统或解列后的局部出现功率缺额时,能够有计划地按频率下降情况自动减去足够数量的负荷,以保证重要用户的不间断供电。发电厂应有可靠的保证厂用电供电的措施,防止因失去厂用电导致全厂停电。

2.5.3在负荷集中地区,应考虑当运行电压降低时,自动或手动切除部分负荷,或有计划解列,以防止发生电压崩溃。2.6电力系统全停后的恢复

2.6.l电力系统全停后的恢复应首先确定停电系统的地区、范围和状况,然后依次确定本区内电源或外部系统帮助恢复供电的可能性。当不可能时,应很快投入系统黑起动方案。

2.6.2制定黑起动方案应根据电网结构的特点合理划分区域,各区域必须安排四~2台具备黑起动能力机组,并合理分布。

2.6.3系统全停后的恢复方案(包括黑起动方案),应适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以便能快速有序地实现系统的重建和对用户恢复供电。恢复方案中应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恢复步骤和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保护、通信、远动、开关及安全自动装置均应满足自起动和逐步恢复其他线路和负荷供电的特殊要求。

2.6.4在恢复起动过程中应注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平衡,防止发生自励磁和电压失控及频率的大幅度波动,必须考虑系统恢复过程中的稳定问题,合理投入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防止保护误动而中断或延误系统恢复。3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标准 3.1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储备标准

3.1.1在正常运行方式下,对不同的电力系统,按功角判据计算的静态稳定储备系数(K。)应为15%~20%,按无功电压判据计算的静态稳定储备系数(Kv)为10%~15%。

3.1.2在事故后运行方式和特殊运行方式下,K。不得低于10%,Kv不得低于8%。3.1.3水电厂送出线路或次要输电线路下列情况下允许只按静态稳定储备送电,但应有防止事故扩大 的相应措施:

a)如发生稳定破坏但不影响主系统的稳定运行时,允许只按正常静态稳定储备送电;

b)在事故后运行方式下,允许只按事故后静态稳定储备送电。3.2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

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分为三级。

第一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

第二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

第三级标准:当系统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时,必须防止系统崩溃并尽量减少负荷损失。

3.2.l第一级安全稳定标准: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系统受到下述单一元件故障扰动后,保护、开关及重合闸正确动作,不采取稳定控制措施,必须保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其他元件不超过规定的事故过负荷能力,不发生连锁跳闸。

a)任何线路单相瞬时接地故障重合成功;

b)同级电压的双回线或多回线和环网,任一回线单相永久故障重合不成功及无故障三相断开不重合;

c)同级电压的双回线或多回线和环网,任一回线三相故障断开不重合;

d)任一发电机跳闸或失磁;

e)受端系统任一台变压器故障退出运行;

f)任一大负荷突然变化;

g)任一回交流联络线故障或无故障断开不重合;

h)直流输电线路单极故障。

但对于发电厂的交流送出线路三相故障,发电厂的直流送出线路单极故障,两级电压的电磁环网中单回高一级电压线路故障或无故障断开,必要时可采用切机或快速降低发电机组出力的措施。3.2.2第二级安全稳定标准:

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系统受到下述较严重的故障扰动后,保护、开关及重合闸正确动作,应能保持稳定运行,必要时允许采取切机和切负荷等稳定控制措施。

a)单回线单相永久性故障重合不成功及无故障三相断开不重合;

b)任一段母线故障;

c)同杆并架双回线的异名两相同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重合不成功,双回线三相同时跳开;由直流输电线路双极故障。3.2.3第三级安全稳定标准:

电力系统因下列情况导致稳定破坏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系统崩溃,避免造成长时间大面积停电和对最重要用户(包括厂用电)的灾害性停电,使负荷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电力系统应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a)故障时开关拒动;

b)故障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或拒动;

c)自动调节装置失灵;

d)多重故障;

e)失去大容量发电厂;

f)其他偶然因素。3.3对几种特殊情况的要求

3.3.1为了使失去同步的电力系统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并减少运行操作,经计算分析,在全部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前提下,可以不解列,允许局部系统作短时间的非同步运行,而后再同步。

a)非同步运行时通过发电机、调相机等的振荡电流在允许范围内,不致损坏系统重要设备;

b)在非同步运行过程中,电网枢纽变电所或接有重要用户的变电所的母线电压波动最低值不低于额定值的75%;

c)系统只在两个部分之间失去同步,通过预定控制措施,能使之迅速恢复同步运行。若调整无效,应在事先规定的适当地点解列。

3.3.2向特别重要受端系统送电的双回及以上线路中的任意两回线同时无故障或故障断开,导致两条线路退出运行,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对重要负荷的正常供电,其他线路不发生连锁跳闸。

3.3.3在电力系统中出现高一级电压的初期,发生线路(变压器)单相永久故障,允许采取切机措施;当发生线路(变压器)三相短路故障时,允许采取切机和切负荷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3.3.4任一线路、母线主保护停运时,发生单相永久接地故障,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 4.1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任务与要求

4.1.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动态稳定水平,分析和研究提高安全稳定的措施,以及研究非同步运行后的再同步及事故后的恢复策略。

4.1.2进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时,应针对具体校验对象(线路、母线等),选择下列三种运行方式中对安全稳定最不利的情况进行安全稳定校验。

a)正常运行方式:包括计划检修方式和按照负荷曲线以及季节变化出现的水电大发、火电大发、最大或最小负荷、最小开机和抽水蓄能运行工况等可能出现的运行方式;

b)事故后运行方式:电力系统事故消除后,在恢复到正常运行方式前所出现的短期稳态运行方式;

c)特殊运行方式:主干线路、重要联络变压器等设备检修及其他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影响较为严重的方式。

4.1.3应研究、实测和建立电网计算中的各种元件、装置及负荷的参数和详细模型。计算分析中应使用合理的模型和参数,以保证满足所要求的精度。规划计算中可采用典型参数和模型,在系统设计和生产运行计算中,应保证模型和参数的一致性,并考虑更详细的模型和参数。

4.1.4在互联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中,对所研究的系统原则上应予保留并详细模拟,对外部系统可进行必要的等值简化,应保证等值简化前后的系统潮流一致,动态特性基本一致。

4.2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指应用N-1原则,逐个无故障断开线路、变压器等元件,检查其他元件是否因此过负荷和电网低电压,用以检验电网结构强度和运行方式是否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4.3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4.3.1静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不发生非周期性失步,自动恢复到起始运行状态的能力。

4.3.2电力系统静态稳定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应用相应的判据,确定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输电线的输送功率极限,检验在给定方式下的稳定储备。

4.3.3对于大电源送出线,跨大区或省网间联络线,网络中的薄弱断面等需要进行静态稳定分析。

4.3.4静稳定判据为:dP/dδ8>0或dQ/dU<0

相应的静稳定储备系数为:

Kp=(Pf-Pk/PK)×100%

Ku=(U2-U2/U2)×100%

式中:Pj、Pz--分别为线路的极限和正常传输功率;

Uz、Uc--分别为母线的正常和临界电压。4.4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4.4.1暂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大扰动后,各同步电机保持同步运行并过渡到新的或恢复到原来稳态运行方式的能力。

4.4.2暂态稳定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在规定运行方式和故障形态下,对系统稳定性进行校验,并对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以及各种措施提出相应的要求。4.4.3暂态稳定计算的条件如下:

a)应考虑在最不利地点发生金属性短路故障;

b)发电机模型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考虑采用暂态电势变化,甚至次暂态电势变化的详细模型(在规划阶段允许采用暂态电势恒定的模型);

c)继电保护、重合闸和有关自动装置的动作状态和时间,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

d)考虑负荷特性。

4.4.4暂态稳定的判据是电网遭受每一次大扰动后,引起电力系统各机组之间功角相对增大,在经过第一或第二个振荡周期不失步,作同步的衰减振荡,系统中枢点电压逐渐恢复。

4.5电力系统动态稳定的计算分析

4.5.1动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干扰后,在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保持长过程的运行稳定性的能力。

4.5.2电力系统有下列情况时,应作长过程的动态稳定分析:

a)系统中有大容量水轮发电机和汽轮发电机经较弱联系并列运行;

b)采用快速励磁调节系统及快关气门等自动调节措施;

c)有大功率周期性冲击负荷;

d)电网经弱联系线路并列运行;

e)分析系统事故有必要时。

4.5.3动态稳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应采用考虑次暂态电势变化的详细模型,考虑同步电机的励磁调节系统和调速系统,考虑电力系统中各种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动作特性及负荷的电压和频率动态特性。

4.5.4动态稳定的判据是在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在动态摇摆过程中发电机相对功角和输电线路功率呈衰减振荡状态,电压和频率能恢复到允许的范围内。4.6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计算分析 4.6.1电压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系统电压能够保持或恢复到允许的范围内,不发生电压崩溃的能力。

4.6.2电力系统中经较弱联系向受端系统供电或受端系统无功电源不足时,应进行电压稳定性校验。

4.6.3进行静态电压稳定计算分析是用逐渐增加负荷(根据情况可按照保持恒定功率因数、恒定功率或恒定电流的方法按比例增加负荷)的方法求解电压失稳的;闲界点(由dP/dU=0或dQ/dU=0表示),从而估计当前运行点的电压稳定格度。4.6.4可以用暂态稳定和动态稳定计算程序计算暂态和动态电压稳定性。电压失稳的判据可为母线电压下降,平均值持续低于限定值,但应区别由于功角振荡或失稳造成的电压严重降低和振荡。

4.6.5详细研究电压动态失稳时,模型中应包括负荷特性、无功补偿装置动态特性、带负荷自动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动作特性、发电机定子和转子过流和低励限制、发电机强励动作特性等。

4.7电力系统再同步的计算分析

4.7.1再同步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同步电机经过短时间非同步运行过程后再恢复到同步运行方式。

4.7.2电力系统再同步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当运行中稳定破坏后或线路采用非同步重合闸时,研究系统变化发展趋向,并找出适当措施,使失去同步的两部分电网经过短时间的异步运行,能较快再拉人同步运行。

4.7.3研究再同步问题须采用详细的电力系统模型和参数。4.7.4电力系统再同步计算的校验内容:

a)再同步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系统中某些节点电压过低,是否影响负荷的稳定,是否会扩大为系统内部失去同步,是否会扩大为系统几个部分之间失去同步;

b)在非同步过程中流过同步电机电流的大小是否超过规定允许值,对机组本身的发热、机械变形及振动的影响;

c)再同步的可能性及其相应措施。

4.7.5电力系统再同步的判据,是指系统中任两个同步电机失去同步,经若干非同步振荡周期,相对滑差逐渐减少并过零,然后相对角度逐渐过渡到某一稳定点。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

5.1在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中,应考虑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问题,研究建设结构合理的电网,计算分析远景系统的稳定性能,在确定输电线的送电能力时,应计算其稳定水平。

5.2在电力系统设计及大型输变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做出计算,并明确所需采取的措施。在进行年度建设项目设计时,应按工程分期对所设计的电力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进行安全稳定性能分析,提出安全稳定措施,在工程设计的同时,应设计有关的安全稳定措施,对原有电网有关安全稳定措施及故障切除时间等进行校核,必要时应提出改进措施。

5.3在电力系统建设工作中,应落实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有关的基建计划,并按设计要求施工。当一次设备投入系统运行时,相应的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和稳定技术措施应同时投入运行。

5.4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工作中,应按年、季、月全面分析电网的特点,考虑运行方式变化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提出稳定运行限额,并检验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措施是否满足要求等。还应特别注意在总结电网运行经验和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做好事故预测,对全网各主干线和局部地区稳定情况予以计算分析,以及提出主力电厂的保厂用电方案,提出改进电网安全稳定的具体措施(包括事故处理)。当下一年度新建发、送、变电项目明确后,也应对下一年度的各种运行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情况进行计算,并提出在运行方面保证稳定的措施。应参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相关工作。

5.5在电力系统生产技术工作中,应组织落实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具体措施和相关设备参数试验,定期核定设备过负荷的能力,认真分析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关的事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并组织落实反事故措施。

5.6在电力系统科研试验工作中,应根据电力系统的发展和需要,研究加强电网结构、改善与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技术措施,并协助实现;改进与完善安全稳定计算分析方法;协助分析重大的电网事故。

5.7电力系统应配备连续的动态安全稳定监视与事故录波装置,并能按要求将时间上同步的数据送到电网调度中心故障信息数据库,实现故障信息的自动传输和集中处理,以确定事故起因和扰动特性,并为电力系统事故仿真分析提供依据。

5.8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应向电网调度机构、规划设计和科研单位提供有关安全稳定分析所必需的技术资料和参数,如发电机、变压器、励磁调节器和电力系统稳定器(PSS)、调速器和原动机。负荷等的技术资料和参数,并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配备保护与自动控制装置,落实安全稳定措施。对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参数定值设置必须经电网调度机构的审核。

附录A(标准的附录)有关术语及定义

A1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及安全分析

安全性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承受故障扰动(例如突然失去电力系统的元件,或短路故障等)的能力。通过两个特性表征:

(1)电力系统能承受住故障扰动引起的暂态过程并过渡到一个可接受的运行工况;

(2)在新的运行工况下,各种约束条件得到满足。

安全分析分为静态安全分析和动态安全分析。静态安全分析假设电力系统从事故前的静态直接转移到事故后的另一个静态,不考虑中间的暂态过程,用于检验事故后各种约束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动态安全分析研究电力系统在从事故前的静态过渡到事故后的另一个静态的暂态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能力。A2电力系统稳定性

电力系统受到事故扰动后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通常根据动态过程的特征和参与动作的元件及控制系统,将稳定性的研究划分为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动态稳定、电压稳定。A2.1静态稳定

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不发生非周期性失步,自动恢复到初始运行状态的能力。

A2.2暂态稳定

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大扰动后,各同步电机保持同步运行并过渡到新的或恢复到原来稳态运行方式的能力。通常指保持第一或第二个振荡周期不失步的功角稳定。A2.3动态稳定

动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干扰后,在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保持长过程的运行稳定性的能力。动态稳定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十秒至几分钟。后者包括锅炉、带负荷调节变压器分接头、负荷自动恢复等更长响应时间的动力系统的调整,又称为长过程动态稳定性。电压失稳问题有时与长过程动态有关。与快速励磁系统有关的负阻尼或弱阻尼低频增幅振荡可能出现在正常工况下,系统受到小扰动后的动态过程中(称之为小扰动动态稳定),或系统受到大扰动后的动态过程中,一般可持续发展10s一20s后,进一步导致保护动作,使其他元件跳闸,问题进一步恶化。A2.4电压稳定

电压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扰动后,系统电压能够保持或恢复到允许的范围内,不发生电压崩溃的能力。无功功率的分层分区供需平衡是电压稳定的基础。电压失稳可表现在静态小扰动失稳、暂态大扰动失稳及大扰动动态失稳或长过程先稳。电压失稳可以发生在正常工况,电压基本正常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在正常工况,母线电压已明显降低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在受扰动以后。A3N-1原则

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系统中任一元件(如线路、发电机、变压器等)无故障或因故障断开,电力系统应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其他元件不过负荷,电压和频率均在允许范围内。这通常称为N-l原则。

N-1原则用于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单一元件无故障断开),或动态安全分析(单一元件故障后断开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当发电厂仅有一回送出线路时,送出线路故障可能导致失去一台以上发电机组,此种情况也按N-l原则考虑。A4枢纽变电所

通常指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不包括单回线路供电的330kV终端变电所。按照国家电力公司颁布的《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有关条款及释义,对电网安全运行影响重大的220kV变电所是否为枢纽变电所,由其所属电力公司根据电网结构确定。A5重要负荷(用户)

通常指故障或非正常切除该负荷(用户),将造成重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或威胁人身安全和造成人员伤亡等。可根据有关规定和各电力系统具体情况确定。A6系统间联络线

节能降耗电力计量技术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节能降耗;电力系统;电力计量技术;应用

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着供电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电力资源也在不断被开发和利用。面对这样的压力,我国的供电企业必须通过节能降耗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电力计量技术是反映电力企业的管理、经济等综合性实力的直接标准。因此,充分认识和了解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意义和现状,对于改变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状态,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促进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节能降耗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尤其是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消耗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同时,我国的能源又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很多地区都面临着资源,尤其是电力资源的缺乏。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而电力资源的消耗却超过了很多国家,而且已经严重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这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电力资源的节能降耗将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节能降耗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倡导低碳经济、降低消耗、节能环保,以实现减排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我国当然也是如此。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恶化和能源匮乏等现象,我国积极倡导低碳环保,并致力于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节能降耗目前和将来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2、我国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现状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其准确且标准化的计量是电力企业保证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作为最为直接的面相用户的窗口,最为直观地反映着电力企业的自制、管理水平、信誉等情况。因此,电力计量工作是电力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目前主要有手工抄表、本地自动抄表、移动式自动抄表、远程自动抄表和预付费电能加量等5种电力计量方式,这些方式也反映出电力加量技术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经营难度也越来越大,而电力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则是保证和提高企业效益最为根本的途径。但同时,我国的电力计量又存在较为复杂的问题和明显的不足:

(1)电力计量水平低,电力企业对电力计量的准确性重视不足,缺少专业的电力计量设备和先进的电力计量技术,导致电力计量误差较大。

(2)缺乏完整的电力计量标准化体系,包括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考核标准等。

(3)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足,操作随意性大,管理水平低,管理效果差。

(4)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力系统的标准不相符,计量数据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作为我国电力系统可以参考的数据资料。

3、电力计量技术在节能降耗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力计量技术在节能降耗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减少电力消耗、提供准确数据、增加电力应用的科学依据、提升运行效果等。

(1)提高电力效率,降低电力消耗是其必要性的首要体现,而电力计量技术对电力消耗的降低的效果是显著的。在此过程中,电力计量数据不仅承担着判断电力设备是否经济运行的责任,更支撑着电力市场营销和交易技术要求。此外,工作人员在电力消耗降低的过程中可通过准确的剂量核算来确定电网设备的损耗传程度,从而进行合理的更换或处理,最终实现企业电力消耗的减少。

(2)节能降耗中的电力计量能够通过更为先进的计量工具的应用来提供更为准确且合理的数据,以帮助节能改造工作的进行。此外,电能计量器具能够直接提供电压、频率等参数和数据。因此计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器具的准确程度就极为重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先进计量器具的应用,电力企业可以更为及时地获取更加系统和准确的数据。

(3)电力计量能够为节能降耗的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同时工作人员通过电力计量获取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可获得更高的计量管理效益。例如,工作人员以电力计量技术作为科学依据,对运行中的电网设备进行节能监测,从而可对电力系统中的计量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以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

(4)工作人员在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过程中,可根据电力计量数据来判断变压器等设备的运行是否处于高效、合理和经济的状态,从而可帮助在促使变压器自身运行处于最佳区间这一过程中采取不同类型的节能降耗措施。此外,工作人员在提升运行效果的同时还能更大程度地降低线损,帮助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4、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策略

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落实、电力计量设备的投入和管理、电力计量系统的完善和健全、建立基于自动抄表技术的节能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化电力计量服务等方面。

4.1 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电力系统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做到节能降耗,以及重视电力计量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因此,首先应该综合考虑我国电力企业实际运营的需求和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完善且合理的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充分了解电力计量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电力计量工作,不断致力于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始终将节能降耗贯穿在工作中,不断推动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充分体现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的价值。

4.2 加大电力计量设备的投入,做好设备的管理

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计量设备涉及众多,包括电能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电能表可通过电力系统中电压信号、电流细胞、相位三者关系的结合来进行有功和无供电量的转换;电压互感器则主要用于系统中线路电压的采集;电流互感器则主要用于系统中一次回路、二次回路电流的采集,其与电能表在通常情况配合应用,可促进电力计量准确性的提高。电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电力计量设备的投入,在提高电力计量准确性,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减少计量误差,提高计量准确性,为电力企业电力计量综合效益的提高提供参考。此外,电力计量设备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线路布置、电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损耗,包括电力系统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引起设备误差,导致电量损失产生。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线路和变压器损耗的原因多是因为设备自身的精准度较低造成的,比较固定,同时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或随意操作导致的错计和漏计同样会引起电力计量误差。因此,电力设备的日常管理是减少电力计量损耗的基本,提高设备计量的准确性,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加强电力计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并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指导。

4.3 构建健全的电力计量系统

我国主要根据电力企业对相关交易合同的执行情况来对企业进行电量考核:首先由发电厂制订不同地区的发电计划,根据过发电量和欠发电量来评估不同时点段地区的发电情况,从而对电力企业的发电量执行和奖惩电量即兴考核和计算。此外,电力企业的远程计量系统在电量数据的准确采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远程计量系统具体可分为分布式系统结构和分层式系统结构,组成部分包括主站、通信网络、配变站和变电站等,主站通常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通过各个通信模块的配置来进行电量数据的采集。远程计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通过模拟、通信和网络等方式来对电力计量系统中的装置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对不同发电厂、不同时间段和计量点的电能量进行考核,终端设备的通信功能得以实现,并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4 建立基于自动抄表技术的节能数据管理系统

自动抄表技术是在电能的供应及管理中采用的一种新的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其成为实现现代化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节能管理系统包括自动抄表系统、通信子系统、中心处理子系统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自动抄表技术的优越性对节能管理的实施具有明显的作用。自动抄表技术的实现基于智能电表,智能电表相比于传统电表具有更为完善和多样的数据采集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次备份,明显提高了电力计量系统对耗电量的管理水平。以智能电表为基础的自动抄表技术的优势体现在:一是缩短故障停电时间,保证断电故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理;二是及时且准确地分析电路中的异常情况,提高防窃电能力;三是自动分配电器用电量,自动控制用电时间,节能且高效。该技术是实现节能管理中电力计量智能化管理的关键,而建立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节能数据管理系统则可实现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可靠性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对用电行为实施更为精准的控制。

4.5 实现电力计量的标准化管理

实现电力计量管理的标准化需要做到计量设备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管理的标准化两个方面。计量设备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及时淘汰和更换落后以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产品,使用满足计量规程要求、稳定性好、精度高的设备,加大计量技术的改进,逐步实现计量的自动化管理;加大计量监督的检验力度,调整对电能表检验、互感器变比调整、综合误差测试等的考核力度,通过技术优势发挥来促进计量精度的全面提高;根据规程进行运行轮换和校验,加强运行管理;不断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应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增加计量管理和监测的科技含量;积极争取技术支持和指导,不断加强电力计量标准化的学习。管理标准化则要求首先做到依据《电力法》、《计量法》等法律管电,同时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将计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好不同部门和岗位的配合,保证措施到位,责任到人。此外,还应重视剂量档案管理的完全,对计量工作和管理中的各种记录和资料等实施动态管理,随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结束语

针对当前我国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做到充分了解和认识到电力计量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重要性,加大先进电力计量设备的应用,规范操作,不断引进现代技术,以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先进化的电力计量管理工作,最终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企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2012《技术导则与标准》目录 篇6

根据2012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教材指导,特编制整理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汇编(共26个),供大家学习考试之用。

大家论坛网友

2012年5月

目录

0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0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463—2009)

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11)

0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 2.2—2008)

0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HJ/T2.3—93)

0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0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2.4—2009)

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J19—2011)

09《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 —2003)

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

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煤炭釆选工程》(HJ619—2011)

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制药建设项目》(HJ611 — 2011)

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农药建设项目》(HJ582—2010)

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城市轨道交通》(HJ453—2008)

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349—2007)

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

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89—2003)

19《环境影响技术评价导则一民用机场建设工程》(HJ/T87—2002)

20《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HJ/T13—1996)

21《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

2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一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 10.1—1995)2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一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24《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一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

浅谈冶金联合企业的电力节能技术 篇7

现今, 针对于用电节能技术的研究有很多, 相关的研究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经验也相应的提出了一定的电力节能措施手段, 这样的手段逐渐的成为了现今电力节能技术的基础理论, 笔者对于这些研究进行综合, 并相应地加入个人理解与认识, 进而对冶金联合企业的电力节能技术进行研究。

1 冶金联合企业电力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契机, 在这样的发展契机出现后, 各种各样的企业逐渐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其中就包括冶金联合企业, 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 其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 需要在现阶段对其进行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保证该行业的稳定发展, 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 原有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够对这样的市场进行满足, 因此需要在管理体系上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升级, 冶金联合企业是一个用电消耗较大的企业, 并且用电管理也是冶金联合企业管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对于冶金联合企业进行电力节能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先进的用电节能技术应用到冶金联合企业当中, 其能够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企业的用电系统, 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用电管理环境, 进而促进冶金联合企业的多方面发展, 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 这样的电力节能管理形式, 更加能突现出其企业内部对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 这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 冶金联合企业电力节能技术内容

2.1 对变压器进行改造

由于一般企业的正常操作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变压器数量较多, 这就导致了整体电力容量的增加, 由此一来, 电力资源的耗损也成倍增加, 因此需要对变压器进行相应的改造, 才能够达到降低电力能源消耗的目的, 冶金联合企业也不例外。在冶金联合企业电力节能技术内容中, 对冶金联合企业中用电变压器进行相应的改造, 能够起到一定的电力节能作用, 对于冶金联合企业当中的变压器进行改造的基本理念是减少变压器的数量增加变压器的容量, 进而提升变压器的运行效率, 对于冶金联合企业的用电系统来说, 其整个用电系统的核心就是对于变压器的应用, 并且变压器也是在整个用电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的系统, 这样的系统维持着各大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通过对其进行香的感受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变压器系统的运行效率, 进而提高冶金联合企业设备的使用效率, 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能源进行节约, 目前, 对于变压器进行改造的策略已经有相关企业进行了实验操作, 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由此看来, 这样的节能技术手段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1]。

2.2 对用电计划进行整改

在冶金联合企业当中对于硬件计划进行相应的改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资源进行节约, 这种节约方法, 在用电节约技术当中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用电计划进行改变时首先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用电计划要制定的适当合理, 第二用电计划设定要符合当下的实际需求。第三在于对用电计划进行重新设定时, 需要将原有的用电计划进行对比, 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原有计划的整改, 进而提升整体的用电效率, 同时对硬件计划进行相知定时, 需要具有专业的用电计划设定人员, 只根据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对用电计划进行重新设定, 这样才能保证用电计划的实际应用性和专业性[2]。

2.3 优化用电环境

对于冶金联合行业来说, 其本身行业所应用的技术设备相对较多, 用电范围相对较广, 同时, 由于冶金联合企业中的电力网逐渐扩散, 这就导致冶金联合企业中的电力电子设备也开始逐渐的被运用到电网的建设当中,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非线性负荷也随之增加, 正是由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运用, 致使大量的谐波也开始产生, 这些谐波对于电网中的正弦波的电压以及电流波形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后, 其所导致的畸变就会逐渐的干预地到冶金联合企业电网供电质量[3]。因此, 对其应用电力节约技术时, 降低运行过程中的非线性负荷, 减少大量谐波的产生, 完成对用电环境的优化, 这样的优化不仅仅只是在设备上进行相应的技术提升, 还需要针对于整体的电网进行进一步的升级, 进而保障系统对于电力的应用消耗率达到最低, 同时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将技术设备的用电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后, 同时也优化整体的运行操作环境, 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 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4]。

3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用电节能技术在冶金联合企业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 用电节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冶金联合企业的效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其能够大大降低冶金联合企业的成本支出, 进而提高冶金联合企业的经济效益, 并且通过相关的技术改造也能够提高冶金联合企业的电力能源利用率, 在保证冶金联合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 大大提高了其运行效率, 为冶金联合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创造良好的电力能源节约榜样, 进而促进其它行业对于电力能源的节约与应用, 遵循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策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用电节能技术能够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 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进而保障在未来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当中, 我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玮韡, 刘东, 楼伯良.电力节能减排现状分析及对电网节能技术监督工作的启示[J].供用电, 2014.

[2]白庆恩, 吴俊楠.浮动频压节能技术在船舶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4.

[3]张文丽.日本"举国"利用再生电力节能降耗推广铁路节能技术[J].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5.

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探析 篇8

关键词:电力计量技术;节能降耗;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046-02

作为我国能源工业主要构成部分,电力资源长期处于需求量不断增大的趋势,若忽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不仅会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加剧电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尽管当前电网建设中逐渐将较多节能措施,但所取得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引入的技术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对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力计量技术相关概述

1.1 电力计量内涵与特征

关于电力计量,其实质为通过相应的装置记录所有电量,这些电量可用于收费的具体标准。一般计量工作开展中,可引入的装置多以电度表为主,可有效计量用户实际用电情况。

假若从电力计量的特征看,其主要表现在:

①技术性特征。

电力计量工作开展中强调利用量化统计工具对电力交易情况进行记录,而实际记录中不仅要求其中的装置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等标准,且需保证电力计量管理中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如对计量数据的分析或故障情况判断等,技术要求较高。

②差异性特征。

由于计量统计中涉及到设备仪器、计量技术以及人员经验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下会使计量工作开展中有较大的差异存在。

③服务性特征。

电力企业供电中除为满足自身经济效益获取要求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电力计量作为能源管理中的一部分,也被赋予社会服务性特征。

1.2 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现状

从现行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现状看,集中表现在电力计量芯片、微处理器以及模拟转换技术等方面。

①其中在电力计量芯片方面,一般以通用型计量芯片为主,其对于有功电能计量,表现出明显易开发、技术成熟以及运行稳定等优势,对于较多低端电力计量仪器都可适用。

需注意的是该技术应用下需考虑到器件限制问题,其在计量谐波电能、无功电能等方面很难保证获取明显效果。

②而在微处理器与模拟转换应用方面,通常需将多功能电表装置引入,既可保证实时处理电力计量信息,而且在内存容量上优势也较为明显,在部分关口计量中应用极为常见。然而也因技术因素限制,装置应用中仍面临谐波影响、谐波分量处理以及无功电能计量等问题[1]。

2 节能降耗中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体现

2.1 电力计量中智能电表的应用

关于智能电表,其本身作为电网智能终端,在融入传统电能表电量计量功能的基础上,也有其他可满足现代新能源使用与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的功能,如双向数据通信、用户端控制、多种费率计量以及防窃电功能等,成为节能型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表现。

具体用于电力计量中,其功能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时间段、费率调整方面较为灵活。以往电表应用下对于时间段的设定、费率的调整工作将耗费极多的精力,投入的成本较高,而在智能电表应用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时间段与费率的设定,具有自动更换的功能,为计量与计费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第二,计量功能更为多样。相比传统电能表,智能电表不仅可满足电力计量准确性要求,且将可定义的组合方式引入,可将其叫做有功组合电量。

第三,可对电力参数实时监测与测量。电力计量中的智能电表能够实时判断当前功率、电流与电压基本情况,测量精确度较高。同时,由于越限监控功能被设置其中,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电能表将自动完成记录工作,为故障检测与处理提供参考。

第四, 端口输出强化。智能电表应用下,有较多可用于端口输出功能强化的功能,如误差检测、时段投切、电脉冲测试输出以及光脉冲测试输出等,使智能电表的应用更为便利。智能电表的功能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智能电表应用优势分析

作为现代电力计量技术的体现,智能电表技术应用下本身可满足节能高效要求。从其节能高效实现的原理看,集中表现为电器用电量可在智能电能表应用下被自动分配,且用电时间也可被控制。

假若用电操作耗电量较大,智能电表会将其安排在低峰期。加上无线技术被引入装置中,其可在家庭用电中构建安全防御系统,对于部分漏气、漏电情况,系统都可报警。若对其节能降耗优势分析,主要表现为:

①线路损耗情况可通过智能电表被反映出来,供电企业可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②智能电表可对用电设备用电情况进行判断,若设备损耗过大,可直接提供反馈信息,为设备维修与更换提供参考;

③智能电表在融入电力计量技术的同时,也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如计算机技术,其中的模拟软件能够自动评估电力系统,一旦有严重损耗问题出现,可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另外,智能电表应用下的节能降耗也表现在故障停电时间缩短、防窃电能力等方面。以防窃电能力为例,现行供电企业面临的窃电问题极为严重,如用户采取的破坏计量装置、擅自接线用电或采取二次回路短接等方式,大量电能被肆意挥霍,不仅导致能源被过多浪费,且为供电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而智能电表应用下,可通过对异常用电问题的检测,使窃电源头被挖掘出来,有效控制窃电问题的发生。而对于故障停电时间,以往电表应用下,在面临断电故障情况下无法将具体的信息反馈给供电企业。但在智能电表引入后,故障信息如故障点位置等可第一时间向供电企业反馈,使故障被快速修复。

除此之外,现行电网建设中强调强化配电网管理,通过智能电表的引入,也可在计量过程中做好供电系统数据收集、实时监测等工作[2]。

3 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的其他建议

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带有技术与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其中的技术主要指将电力计量技术引入计量系统中,该技术应用下首先应注重在电力计量技术设备上不断改进,如对于智能电表的应用,其需满足自动化、智能化等要求,并在改进中适时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如智能电表与计算机系统的相结合,这样可使计量装置运行效率得到提升。

同时,在电力计量技术应用中也要求供电企业整个电力计量系统进一步完善,如远程电力计量技术系统的应用,在结构上为分层式、分布式,并将采集终端、通信网络、电量配变以及变电站等作为主体。这种结构系统可以电力配电要求为依据,适时采集通信信号,并做好信息处理工作,对降低消耗、节约环保可起到突出的作用。

另外,在管理方面,主要强调在电力企业中构建相应的考核制度,其考核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用电单位机电运行情况等,通过电力平衡测试,得到实际的用电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分时电力计量表安装、避峰就谷等方式,有利于电能资源的合理配置。或在考核中对水管电网做好审查分析,若其中存在电能资源浪费过多情况,可考虑重新进行电网设计图纸的绘制,以此使电量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3]。

4 结 语

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是现代供电企业节能降耗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实际引入电力计量技术中,应正确认识电力计量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可考虑将智能电表引入,充分发挥其电能计量与其他作用。

同时,为使电力计量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也需在电力计量技术设备、电力计量技术系统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并辅以相应的电力考核制度,以此使节能降耗目标得以实现,为供电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辉.基于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13,Z2:82.

[2] 马文昭.浅谈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5,26:200.

上一篇:学雷锋标兵优秀事迹下一篇:我家餐桌上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