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共6篇)

评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篇1

我们山区的教师应当比任何人更懂得注意自身的形象,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所谓教师的威信,所谓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尊重,所谓学生及家长对你的信任感均出自“为人师表”四字。

在古代的一个笑话里,有位教书先生时时劝告自己的学生切不可白天睡懒觉。有一天,学生见他刚刚睡醒,就问:“先生您告戒别人不要白天睡觉,为什么您自己又违犯呢?”先生回答说:“我梦见了周公。”第二天,这个学生故意课堂上睡觉,先生把他踢了起来,他说:“我也梦见了周公。”先生问他:“你且说说周公讲了些什么话。”他回答道:“也没有其他什么话,只是说昨天实在不曾见过先生您。”

虽然是则笑话,它却时时给我敲响着警钟:打铁先要本砧硬。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错,那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地做到。我要求学生六点起床,那么我自己必须梢提前一点起床,才能保证不会延误。前几年我住在校外,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严寒,我都按时赶到学校。每天的早锻炼、早自习、晚读报,我都提前来到,就是下午第一节没有我的课,我也要按时到校。我想如果学生发现老师睡懒觉,那怕只一次,老师的形象就会像那个笑话中的先生,恐怕也会大受损害的。

评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篇2

一、读———读之入味,读之有情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儿童诗来说,更是如此。儿童诗大多具有结构匀称、富有节奏、语言明快等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引领学生反复朗读,那么,这些儿童诗的韵味就很难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读之入味,读之有情。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中,作者主要通过对我国大好河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情感,笔者主要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亲自去朗读,去感悟,去体会。首先,笔者主要采取了录音的形式进行示范朗读,当那优美的旋律以及富有磁性、富有感情的声音传来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读,尽可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最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听,在同学们评议后再读。如此一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受更加深刻,有效提升了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范读到自由读、展示读、评议读,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朗读水平,而且由衷地感受到了学习儿童诗的快乐,学习效果显著。

二、赏———边读边品,感悟韵味

教材中的多数儿童诗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是值得学生欣赏与品味的佳作。在教学儿童诗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值得品味的句子欣赏,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儿童诗的内涵与韵味。如此一来,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与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课时,笔者主要采取了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边读儿童诗边作批注,把自己认为这首诗中的好词好句标记一下,并在旁边标明理由。在笔者的鼓励与倡导下,有学生在“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的“踏”“撒”旁边这样写道:“以动词作为开头,既押韵,又极具节奏感。”有学生在“叮叮当当,哗哗流淌”旁边写道:“这些象声词语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来了,充满着无限的生机。”还有的学生在“寂寞多年的荒山”“撑起绿色的大伞”等地方写道:“这些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荒山、大地等都写活了……”就这样,在学生的赏析品悟中,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学生对儿童诗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赏读的形式,让学生就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式阅读。这样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在赏析中,在批注式阅读中,儿童诗的优美语言直浸学生心间,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三、仿———读中有仿,仿中有创

仿,即模仿,仿写。儿童诗无论是段落结构还是语言表达都比较有特色,而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儿童诗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在学生熟练、有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品味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从而使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儿童诗的快乐。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作者主要以小节的形式,描写了夏天到来时孩子们的奇妙遐想,整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除此之外,这首儿童诗歌在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上也非常有特色,作者主要以想象的形式以及并列段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是值得学生学习仿写的佳作。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鼓励学生仿照文中的构段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想象,以“夏天来了,我想变……”的形式进行仿写。在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主要结合儿童诗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如此一来,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构段方式等等就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把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落到了实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控烟应从两方面入手 篇3

目前,我国烟民总数高达3.16亿,相比于5年前新增了1500万烟民,而我国慢病死亡数占中国人群总体死亡数的86.9%,造成慢病最可能的因素就是吸烟,所以,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医学事实,控烟工作刻不容缓。

而烟草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控烟难度也非常大,在不久前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和总理发出号召,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预防为主,预防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控烟,所以医院和医生责任重大,必须要有所作为。

谈到控烟,王院士觉得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防止未吸烟的人吸上烟,二是帮助吸烟人群戒烟,而戒烟不是简单讲一讲利害、用一点督促手段就能解决,烟草依赖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需要靠专业的医务人员推动戒烟工作,医务人员应当共同积极地投身控烟工作并帮助吸烟者戒烟。

王院士表示,联盟成立后首先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做实做严,如建立烟草依赖诊治网络,建立中国临床戒烟体系,持续建设无烟单位,帮助吸烟的医生戒烟,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等。

评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篇4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任课老师:教师职称:姓名:性别:学号:手机号码:论文字数:论文成绩:《形势与政策》论文

走出就业困局,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突围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仅2009年全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超过600万,但全国平均就业率仅为70%,加之经济增长的放缓、求职人数的激增,使得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正确科学地认知自己,如何在就职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了大学生甚至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大学生不能以传统的“养尊处优”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自己,要结合新的形势全面提升就业认知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1.论题背景

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经显得尤为突出,虽然今年经济总体形式是企稳回暖,但就业形式依然不容乐观。那么,在埋怨经济危机的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就业中强有力的敲门砖,什么素质才是我们在职场中不败的法宝呢?走出就业困局,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突围?

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和前期工作的调查准备,可以对同学们的就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客观认识,从中得出同学们就业能力的水平高低,看出同学们是否对自己进行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是否对社会就业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并从中明确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充分认知并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确自己的位置,以便采取积极的行动迎接挑战。

2.论题实施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形势与政策论文,使论文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上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科学性,我认真复习和研究了以前学习的课程,特别是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中问卷设计和调查的相关内容,我希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充实我的论文写作素材,达到论文写作目的。

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每一个调查环节,力求调查所得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整个调查和访谈活动以我校学生又特别是我院学生为主要对象,充分考虑到我校以理工科为主的现实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个论题调查实施(含写作)共约一周时间,当然整个过程也并非我一人完成,很多部分由我组成的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最后由我整理成成形的论文,以期能使本次论文写作圆满完成。

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下面只是对论文最后的总结部分进行论述,对于具体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分析等问题不再赘述。

3.总结

3.1论文素材调查结论

通过此次论文素材调查,除了针对调查主题得出了一定结论外,我还获得了其他的收获,如我懂得了活动计划及明确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时候,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的力量的。另外,此次活动也让我对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等一些客观的技术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结论:通过对所得素材的分析,关于目前我校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我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①同学们对就业问题关注较早,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②同学们认为在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而相对来说自己比较缺乏的也是实践能力。

③大多数同学将自己的未来劳动身份定位在普通劳动者,这一点说明大家的定位还是比较理性的。没有受到 “养尊处优”传统思想的束缚。

④在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有保障的国企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外企。

3.2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所得素材,我发现同学们的就业认知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同学们在巨大的就业竞争环境下,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无法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同学们虽然关注较早,但缺少一个明确的就业思考和规划。正因为缺少一个明确的规划,就很容易出现同学们在找工作时盲目、随波逐流、自我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同学们就业主要是选择单位,寻找单位来接纳自己,很少有人选择自主创业,说明很多大学生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勇气。没有充分利用社会有利资源,没有充分利

用国家鼓励创业的利好政策,变就业为创业。这也不符合当今大学生本应具有的魄力。

3.3 原因分析

(1)同学们平时更多的是关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实际应用以及社会的现实变化较少,和容易把东西学死,缺少一定的应变能力。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考核也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大学生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2)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由于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仍较粗浅,并且实习期比较短,能做的事情比较少,加上企业担心会影响正常工作,或者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等原因,很多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方面持保守态度。

(3)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受英语等级考试、会计师、司法考试等证书热、考试热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甚至假期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类考试的准备上,忙于学业、忙于考试或忙于找工作,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实习锻炼。

(4)很多同学缺少实践的精神,虽然经常关注就业的相关问题,但是具体到自己身上来说除了恐惧和担忧外很少做出具体的行动来提升和规划。同时,很多同学求职书的视线局限,缺少一定的突破和创新精神,在对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比较单一。

(5)我校在校外缺乏实习基地,校企联系不够紧密,我校很多专业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活动,不能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我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也亟待建立和完善。

(6)我校学生实习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受师资和教学环境限制,我校部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尤其缺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学生难以在单纯的课堂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3.4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从学生角度:

①大学生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理性地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爱好选择就业单位,明确所学专业与想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实践经历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等,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②主动寻找社会兼职和实习机会,到社会中磨练自己。大学生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客观地接受结果,而且要通过改变自己并做好实际的规划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有利资源,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就业门路,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认知能力。

(2)从学校角度:

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通过职业指导、主题班会、毕业生毕业前集体动员大会网络宣传等方式和渠道帮助毕业生端正求职意愿,引导毕业生正确理解前几年高就业率的现象,防止误解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思想上转变广大同学的就业观念。

高校在培养大学毕业生时,应从内部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理论结合实际,反映社会需求,减少高校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在工作后更快的适应工作,成为企业青睐的专业人才。

②就业指导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实施职业生涯设计和学业规划,提供就业实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就业信息。这些内容涉及多门学科,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又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分析及咨询服务等内容,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③学校校应在“学校就业中心+院系就业辅导”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既是一项学生工作,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学校的就业指导与院系的就业辅导应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④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心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职业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者”。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运用工作分析,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职能、责任以及任职资格做出明确的描述。就业指导教师除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并且可以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更好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

(3)社会角度:

①企业及时公布岗位信息,便于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使广大同学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就业的现状,把握好就业动向。

②相关部门多组织不同规模的招聘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评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篇5

第一、了解用户感知

用户会用最懒的方式来感知网站的状态,是生机勃勃、热火朝天还是门可罗雀、生意萧条,用户看不到后台数据,也懒于去分析,用户用最懒的方式去感受,这种带给用户的综合感受,而又不能具体化形容的东西,可以称之为用户体验、或者称之为氛围。

第二、世界工厂网诠释氛围营造要素

对于希望达成销售转化的网站来说,应当首先努力促进“信”和“诚”这两个氛围,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体验来说,应当更多的从“可用性”的关注到“可信性”的关注。

1 、自信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征服世界。网站足够自信才能给予用户信心,一个网站不能体现出自信,也很难带给用户信心。观看世界工厂网的 网站布局就能看出,它时刻在透露着自信的信息。它立足建立世界工厂的贸易平台,立足使制造型企业盈利最大化,设有中国产品信息库、全球企业库、中国采购信 息库等内容,给人权威、全面的第一感觉,把自信传达给用户。

不同网站的定位不同,诠释也不尽相同。例如阿里巴巴,立足于为中小企业服务,重在商人的网站,所以是商机、商业、商人的内容。如果一个网站做不 到整个行业的全面,可以就某一行业做出专业的成绩,如果是一个技术团队,完全可以做专业技术的方向;如果有许多客户资源,那可以打造一个贸易圈子的网站等 等。重点是做自己的特长,会更加自信,而这种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用户,进而给用户相信你的理由!

2、他信

用户感受到了你的自信,但在实际体验你的产品与服务之前,可能会过多的参考“他信”,就是其他用户的信心,能够再次增强用户信心。因此,把用户购买记录、用户的评论体现出来,增强用户的信心。这种方式在个人店铺中很容易实现,表现在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就复杂的多。

电子商务是一个第三方交易平台,有买方也有卖方,双方利益都需要平衡。看世界工厂网对产品信息及采购信息的页面就能清楚的知道,在产品信息页面 的立即询价和查看联系方式,求购信息页面的立即报价是在页面上方,用户能够一眼看到。不仅如此,在页面右侧还有发布信息的企业的相关信息,而且链接到企业 评价的页面,因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而建立订单交易的对象很多是企业而非个人,所以他人对企业的评价在新用户的参考作用是很重要的,

3 、众信

众信,就是众人共同烘托“信”的氛围、“信”的气场,信心创造奇迹,让用户的良好体验行为,可以成为一种创造行为,共同创造一个气场。信,不仅 仅只是气场的营造,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网站的专业,从设计上来说、配色、布局、字体,让用户感觉舒服、让用户感觉这是一个有档次的网站。

4、真诚

网站的“真诚”如何传递给用户呢?据分析世界工厂网的运营,网站的真诚是通过一个一个功能的体验、用户问题的解决、客服人员的态度等传递的。

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给用户的最基本的服务就是稳定的功能,网站的功能可以不够全面、完善,可是已有的功能必须是稳定的,如果连基本的稳定功能都不能保证,今天这个功能有问题,明天那个功能不能用,怎么说明你的真诚?

然后,是用户问题的处理速度。网站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难免会由于升级或新功能的添加等造成一些意外问题的产生,问题产生之后,需要的是快速、顺利的处理解决,这也是用户感受网站真诚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客服人员的态度最能体现网站的真诚。现在很多网站都运用了机器代替客服人员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节省网站的人力投入,机器的 响应速度也比人快,由此,笔者曾经询问过世界工厂网的客服人员,据她们透露,客户还是更希望能够与人进行对话,因为如果你把事先写好的欢迎语、问题话术、再见语等发给对方的时候,客户会明显感觉没有好感。这一点可能很多网站不会注意,即时没有在线客服,对于网上留言,也应该即时进行回复,这方面麦包包网站 就比当当网好很多,当当网的留言基本是没有回复的,看看其他用户的留言日期就不会再留言了,这样会丧失很多想要购买的用户。

第三、工友论坛互动社区

世界工厂网还开设有工友论坛互动社区,来供会员进行互动交流。而且开设的几个特别版块很有借鉴价值,例如营销地带、网络推广、SEO专区等,不 仅是会员交流,而且有分享经验的专门版块。笔者曾留意到,SEO专区的版主就是世界工厂网的其中一个会员,他注册的企业网站在三天就排到了百度的首页,而 且从此之后,就订单不断。因为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易,不仅需要营销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做网络推广,而SEO是在互联网中必须要使用的,它的重要性我就不再赘 述。在工友论坛中开设这样的版块,而且专业的会员也很想推广自己的网站,交流经验心得,有交流、学习,互动氛围自然而然就高涨了。

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应从哪里入手 篇6

这就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如何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构建新的教育培养体系,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其中,重要的因素并不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的人才,主要

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所能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

多年来许多高校为此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尽管我们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从整体上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的潜力培育不够。实践表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付诸实施的系统工程,关乎到教育观念的创新、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观念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浩大的社会创新工程。关键要由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共同构建国家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体系,高等学校在其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首先,高等学校要找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抓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潜能的体系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创新性”是指包括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内的一种素质特性。对国家来讲是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灵魂的反映,对个人来讲是科技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

人,生来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最本质的基础。教育的责任应当是通过传授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进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教育的实践激发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最终达到学会超越自我、超越前人,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

我们能否把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潜能的素质教育称为“创新型教育”,以区别于以继承性为特征的“传统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的创新性潜质突出表现在: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辩;锲而不舍、勤于实践;求真、求实、服从真理。

实施“创新型教育”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性人才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创新的勇气和表达的习惯,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文化基础;要有富于创造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方法论基础。

推动“创新型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创新”。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育的创新”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如:

推进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创“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鼓励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力图在知识传授中,加大学生参与“研究”的成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

构建新的“基础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工程设计教学体系”,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及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开展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团队合作科研活动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

同时,在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优秀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导师制、完善学分制等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特别是,在尊重学生合理选择,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有了许多的招数。其中,扩大学生对知识结构乃至专业的选择权是最受学生欢迎,也是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宗旨。

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型教育”还刚刚起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更谈不上建立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在许多高校真正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还只是少数骨干教师,有限的改革并没有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给予根本性的触动。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有关领导想出许多举措试图促动改革的深化,似乎效果并不明显。

纵观近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未停顿过。撇开一些政治因素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教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关于教育谈话中就指出: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要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还在“五四”时期就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文革十年,教育改革上升为“教育革命”,在提出一些“极左”口号的同时,提出了破除“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和“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以社会为工厂,以典型产品、典型课题带动教学等等,中国传统教育被彻底否

定和批判。即便是经过这种近乎毁灭性的破坏,文革后随着拨乱反正,传统继承性教育迅速恢复。几十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至今仍未真正解决。当然,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和过去任何时期相比早已不能同日而语,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惟独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传统的继承性教育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说明我们高校内部也还没有完全找到突破症结的抓手。究

竟抓手在哪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

其一,大学领导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的文化精神;

其二,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素质。

在推进教育的创新时,我们在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考虑得比较多,往往忽视了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

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不惧挫折的坚强毅力,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和大学的学风、大学的文化熏陶密切相关。

近年来,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及大学内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都严重地毁坏了学术圣殿的风气,有些已经侵蚀到大学的制度和培养体系之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让人们感到忧虑。整治学风,以学校优秀的文化精神熏陶、教育学生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我们讲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

大学的领导应该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一、进一步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及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

最近,钱学森同志对温家宝总理讲到: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潜能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特有资质,包括具备广博专精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并具备对科学精神领悟的潜质。

人文艺术修养不仅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视野开阔、触类旁通,激发灵感,在顿悟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而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及科学的方法论,培育学生求真、求实、崇尚真理,坚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实践,有利于抵制一切伪科学及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二、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重视激发学生对创新和求变的渴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潜质的培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学生学好是根本。当前教学观的转变就是要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播者转为学习指导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学到思考的技能。“以学生学为中心”更深层的含义,是体现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激发人的潜力。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到,他认为课堂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我是谁,我长年从事研究,我对课题最熟悉,我知道所有情况。但是,这些天真的学生会突然让我意识到我的知识并不如我认为的那么全面,他们让我吃惊并改变我的看法。要让本科生、年青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对老师说:“你错了”。他还认为,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鼓励和自由上。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三、要转变以“管”为主的“育人观”,要突出以教育、启迪为宗旨,通过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

首先,大学以“育人”为本职,但育人不仅仅是以“管”为特征,应当是教育、引导、启迪、感悟,给学生更多的平等的尊重,更多的宽容和鼓励。

当前,要重点解决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本身蕴藏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各种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讲自主性、独立性是指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理性的思考、学会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而且要强化学生群体的“自主性”,相信同学,由学生共同讨论、决定来管好学生生活中自己的事。

自主性、独立性既是个性张扬的重要表征,更是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多样化、分类指导原则的“人才观”,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基于调动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因此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同类型特长学生选择的需求,为培养“学术研究型”、“应用实践型”、“交叉复合型”等各类人才,提供不同的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要推行更加完善的学分制和选课制;设立更多的学科、专业之间的“立交桥”给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关注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在学校有关条例和制度中要给具有个性特长的“偏才”留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要着力改革以强化“同一性”、“规范性”而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管理制度。如,教材的固化削弱了学生课堂笔记的能力,考试方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等。

五、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大学文化精神,创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欣赏、宽容、鼓励人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学校领导特别要重视审视学校有关制度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如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教师远离名利场,让学校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一些浮躁的风气,更不能容忍学术上的作假和投机取巧,让大学回复它应有的矜持和品位,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学术圣殿而不是名利角逐的战场。

同样,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素质直接关系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制度;转变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具有正确教育观念和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

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须动员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有激情的教师才能带出有激情的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建立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热心于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当前,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的创新角度来看,高校教师队伍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许多教师的心思和主要精力并没有用在教学上,更谈不上深入思考教学改革和学生创造性培养,甚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都还没有认真地清理和转变。当然,问题的责任不在教师。但是,应该尽快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自己在学生创新性培养上的责任,并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源动力。

第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既不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努力就能达到,也不是仅仅高等教育的改革就能实现,它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和社会系统、文化体系的支持。

关键是要从“大教育”和“系统工程”的角度,由国家、社会、学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并且纳入“国家创新工程”之中。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就要保护孩子的童真,不要用过多的、过深的知识教育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中小学就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用国内外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精品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鉴别、欣赏能力,包括在小学阶段就要认真学习硬、软笔书法,及熟读优秀唐诗、宋词等名词名句;要尽快解决高中文理分科问题,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家庭和社会文化理念中,对年青人求新、求异、求变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不要总以成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难。孩子尚未出世,父母已替他们包办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不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而是去实现父母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学校老师最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领导最喜欢听话的部下,这决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传统的文化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思维及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中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大学更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允许失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我国高等教育要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更多支持,真正变为国家的行为、国家的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行动纲领,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取得预期的成效。在已经出台的“国家创新工程”及“985工程建设项目”中都没有把培养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专列其中;高校理工科教育中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科学实验和工程训练不足问题需要社会机制的扶持;社会上各种非学术性的评奖和激励政策导致过早地拔苗助长、过强的物资刺激、过高的荣誉、地位扰乱了原本平静的学术圣地和教学殿堂,使得许多科学家、教授、甚至年青的学者,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基础教育,阻碍了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等。

上一篇:牛奶能写字吗下一篇:(参考)建筑工地食堂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