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堂素质教育(精选7篇)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的主要阵地,但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不尽相同。我在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探索:1、利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2、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3、重视实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4、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5、利用财务观念,培养学生理财能力;6、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7、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8、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会学”。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素质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我在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探索。 一、利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李素丽那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正确使用。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引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违纪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及正确做法。也可引进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学生。如在讲现金管理时,我列举了某单位各科室自收自支,不通过财务室入帐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单位不得设立“小金库”;在讲销售时,又列举了某单位将“现销收入”列入“应收账款”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不能通过账户的错记而挪用公款。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 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关系到我国的兴旺发达,决定着我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形式多变的、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设问、独立思考、讨论等形式,进行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一些发明家和先进工作者,以及一些青少年发明成功的事例,让学生受到启迪,从而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兴趣。如在讲无形资产时,我引进了一个小学生发明铅笔头上带胶擦子和一个中学生发明喂鱼器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模拟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将自己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质工作打下基础。模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做到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通过
1 走进德国物流企业“课堂”, 体验师傅带徒弟过程
在德国受教育者进入职业学校后就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则是学徒, 培训时间3年半, 分为1、2、3三个年级, 一年级的学生2天在学校上课, 3天到企业学徒, 2、3年级的学生1天在学校, 4天在企业学徒。我们深入到德国HHLA物流公司和德讯物流企业, 感受了师傅带徒弟的过程。汉堡港内的HHLA公司是德国大型物流公司之一, 我们到该公司集装箱检修车间考察时, 遇到检修师傅正带领着一名高年级的女学徒对到港集装箱进行破损检修:集装箱跨车将一只问题集装箱运到检修场, 师傅带领徒弟首先确定集装箱的型号, 并对集装箱外观进行检查, 发现集装箱角件破损较严重, 侧壁破裂, 并有物体穿出, 要求学徒将集装箱型号和破损情况记录到检修卡上, 然后教徒弟填写初步的处理意见, 整个过程学徒不仅了解了集装箱标识的含义, 也学到了集装箱破损后的处理方法;德国的德讯公司是德国知名的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 该公司在全德每年接受900名学徒, 在汉堡有94名, 在该公司的仓库中, 师傅现场演示了教学徒如何进行出库和入库操作。
德国的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实际工作经验,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能使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补偿, 让学生体验到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
2 走进德国物流专业课堂, 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我们分别深入到汉堡商业学校 (简称H14) 、汉堡职业学校 (简称G07) 和汉堡技术职业学校 (简称H13) 的课堂进行了教学观摩, 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探讨和研究, 与学生进行了座谈, 了解了德国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全过程。
2.1 教师按小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德国教师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每组5~6人, 特别是G07学校的布罗恩 (Breuer) 教授的课比较有特点, 他按学生所在的实习公司把全班分成5组, 教学任务是描写自己所在公司的仓储流程。学生对自己所在物流公司仓储流程比较熟悉, 经过小组讨论, 任务顺利完成了, 并将公司的仓储流程画在展板上, 教师采用参观博物馆教学方法, 让学生进行参观和提问, 留守的2名同学进行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在公司仓储业务流程的认识, 还了解了其他公司的仓储流程, 从中总结出仓储流程的共性, 实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小组学习的形式能集思广益, 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并认真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让学生获取了教师自身以外的知识和信息。
2.2 充分体现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德国采用的是学习领域教学, 主要为学生的今后职业服务, 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以汉堡商业学校妮可 (Nicole) 教授的“交通运输”学习领域的一堂课教学过程为例, 说明德国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①教学主题:货车的选择。
②教学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 每组4~5人。
③课时安排:2学时。
④教具:厢式货车模型6辆, 工作页, 展板6块。
⑤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物流公司Wail进行托盘货物运输, 要将货物沿公路从汉堡运到法兰克福。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完成任务”的条件, 学生一边说, 妮可教授一边往展板上写, 形成了完成任务的以下条件:
①需要卡车。
②设计路线。
③装卸地点。
④提供运输单位。
⑤运输保险。
(2) 在厢式货车内摆放托盘。
教师给学生提供两组卡车模型, 让学生说出卡车的特点。教师布置任务:箱内托盘码放;发放厢式货车模型和工作页, 工作页上载有货品资料信息, 六个组厢式货车的型号和货品数量各不同;用展板代表货车车厢, 黄纸和红纸代表托盘, 让学生按“车厢”摆放“托盘”;之后, 教师进行讲解和修改。
(3) 综合提高。
教师布置任务:
①通过计算选择货车。
②选择货物在托盘的摆放方式。
③选择托盘在货车车厢内的摆放形式。
④将结果粘贴在代表“货车车厢内”的展板上。
教师发放工作页, 各组工作页上的货品数量和托盘数不同;学生分组完成:首先选择货物在托盘上载有货物数量和摆放方式→算出需要的托盘总数→根据托盘总数选择货车→选择托盘在货车车厢内的摆放形式→大家动手将结果粘贴在自己的展板上。
本次课教学内容抽象, 大多数学生没有看到过托盘是怎样摆进厢式货车的, 经过妮可 (Nicole) 教授巧妙设计, 可以让学生亲手把托盘货物模拟摆放到车厢内, 从而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教学效果很好, 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4) 成果展示
各组将设计结果向全班进行展示, 派两名同学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说明, 并回答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的伴随着。
2.3 教学结果具有开放性
在德国, 教学结果是否具有开放性是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 即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得出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老师不给标准答案, 可以有多种答案。如上例中, 妮可教授的“货车的选择”课, 学生在厢式货车中摆放托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可以有多种摆放方法, 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学生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展现个性, 对同一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3 我国职业学校急需涌现大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 一类是职业学校教师, 另一类是企业实习培训教师。职业学校专职教师享有公务员待遇, 任职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然后通过联邦州政府统一组织的第一次资格考试, 进行两年的教学见习, 再通过联邦州政府统一组织的第二次资格考试, 才能成为正式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习培训教师由企业自主招聘, 一般包括培训顾问、培训教员、师傅和监管人员。企业培训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具备“双元制”职业教育经历, 毕业后具有4~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通过德国企业培训师的系统专业训练和认证注册考试或者师傅资格考试才能成为企业培训教师。由此看出, 德国的教师准入制度是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前提。
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应该达到“双师型”素质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达到了“双师型”素质要求, 才能保证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才能保证教学与企业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在德国, 我们深刻感受到德国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除了我们熟悉的小组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外, 还接触到了参观博物馆法、思维导图法、沙盘模拟游戏法、滚珠轴承法和锚式教学法。通过教学观摩,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过程都有很大启发, 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隋瑞歆, 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4) .
1. 培养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评价别人容易,因为旁观者清;评价自己很难,因为当局者迷。教师若想促进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首先要过的就是自我评价关。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做的是观察自己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而往往忽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欠缺对自我的反省与评价。在旁听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也只是仅仅评价自己所看到的教学情形,评价授课教师的表现,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就是缺少针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我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课堂观察强调一种有意识的观察,是带着某种研究目的走入课堂进行观察的教学研究行为,所以课堂观察恰好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增强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培养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在平日里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忙于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向学生准确的传达知识点,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们都很辛苦,兼顾各个方面,又要都做得到,实在是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教师已经忽视了自己的行为表现,反省就更无从说起了。
人们对于教学的评价依据主要来自于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即测试,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了解来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些也忽视了教师工作的立体性。尤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工作特性——承担主要的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引导。仅仅从学生的卷面成绩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实在是有失公允,而且也不利于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表现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时刻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课堂观察关注的恰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表现,可以说激起了教师对自我反思的重视,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拾自我,强化了对自我表现的关注与反省,帮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可以通过进行课堂观察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怎样可以更好地向学生讲授知识,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快成长为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年轻教师除了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以外,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即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录像的观看(微格教学的应用)仔细观察自己的教学过程,剖析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直观地感受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欠缺的方面,有针对性地改正,帮助自己快速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自己的工作征程迈出坚实的一步。
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教师仍然要有效利用课堂观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即唤起教师的自我意识,重视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课堂观察,增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阐述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预期与教学生成是否出现偏差并思考出现偏差的原因,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经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观察自己反省自我中客观的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提高。
2. 促进教师间互评、互学、互助,在评价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从前,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余开展教育科学科研课题研究,以此来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但是,这些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多是个人行为,犹如一块块的马赛克瓷砖,各自行动,界限分明。教师与教师间没有实质性的有效合作,即使是多名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科研课题,仍然是数量上的简单叠加,缺少教师间专业上的合作。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专业视野也是存在局限的,研究的深度广度有限。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最终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差强人意的,而且获得的成果很难迅速推广,有些甚至对实际的教学工作缺少实际意义。
针对这些情况,近年来很多学校也有意识地通过一些课题研究带动和促进教師间展开合作,只是所选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被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或者不便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展开研究。课堂观察这一研究方法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了展开课堂观察这一研究活动,为教师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课堂观察多为教师间团队协作共同来完成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所以教师们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明确事先进行分工,教师们可轮换走进同事的课堂,对他人进行课堂观察,自己也作为被观察对象被同事观察。观察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看看其他教师在讲授同样的知识用了如何不同的处理方法,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借鉴;自己的教学有哪些方面需要反思、学习,以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教师们从前的教学工作都是“坚守自己的阵地”,缺少同事之间经验上的交流,对同样的授课内容,每位教师个体的自我思考以及解读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们对于教学的观点不一,对于现象的理解可以迥异,但可以同样表现出对课堂微观世界的高度关注,对课堂细节价值的充分理解。这种共同的旨趣使老师们拥有可以对话的共同话语,使课堂研究在相互启迪中走向合作。”[1]教师们带着不同的自我思考,带着相同的美好愿望——提高教学质量,走在一起,因为科研课题的研究展开全面的合作。从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到课堂观察的实施再到课堂观察后的总结,教师通过合作研究对彼此的教学情况都有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并在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教师间相互评价。教师以教学事实作为评价的素材,坦诚中肯地对被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评价,使得被评价的教师犹如“照镜子”一样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教师们在一起互相评价,更像是在进行360度全方位的“照镜子”,可以帮助被观察的教师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曾经的工作中忽视了的方面以及欠缺的方面,在评价中深刻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强化自己擅长的方面,改进不足的方面,使得教学行为以及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在点滴积累中不断进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方面,那么在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时,就可以以自己擅长的方面为观察的重点,在课堂观察结束后就以这个角度对被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指导,重在指导以帮助其他教师改进。这样每个人都用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去评价他人、帮助他人,每一位教师就在这样的课堂观察与课后评价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全面发展。所有的教师都在课堂观察活动中这样实行,那么教师的个人素质就都会相应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也就相应提高。
nlc202309040155
同一个教研室内的教师间经常合作开展课堂观察研究活动,除了可以对被观察教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以外,还有利于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师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例如像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室的教师数目一般比较少,这样的人数更加有利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合作的科研课题研究,而且在研究中教师们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在观察后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反思的过程,帮助他人获取进步的过程教师自己也获益良多,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们每一次完成的课堂观察研究都是经过研究团队明确分工以后,大家带着自己的目标进入课堂观察,在观察结束以后大家又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对观察所得的资料,合作团队内采取资源共享,即教师们观察所得的所有数据、记录资料参与合作的教师们随时都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选取,既有利于教学科研的深入开展,又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改进,教师们真正实现亲密合作,为了同样的目标一起努力,变从前研究的分力为现在的合力,提高研究效率。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经过了研究团队成员们多次的验证,所以信度高影响力也大。可以说,在教师们互相观察、评价、帮助的过程中,教师们在不断地进步,一个充满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在不断形成。
3. 促進校本文化的研究,形成新型校园文化氛围。每一所学校有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不同的发展道路积淀出的学校特色也是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提倡发展以校本教材为代表的校本文化,不同的学校特色会发展出不同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展课堂观察研究契合本学校的教学特色,也为学校的科研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促进校本文化的建设。因为课堂观察是以研究课堂教学中各个维度、各方面的指标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不同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可以说是风格各异,在深入研究风格迥异的教学课堂时,以校为单位组成的课堂观察研究团队,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在研究中建构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文化体系,形成以学术研究为先导的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开展这样的科研活动,参与的教师不是在履行行政性的命令,而是完全自愿参加,为了共同的目的互相合作,这增进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教师间的凝聚力,使得教师在心中形成对学校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归属感。教师们由于科研需要会经常性地进行课堂观察,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科研活动定期开展又会活跃和丰富校园的教学生活,使学校充满了活力,教师们的思想、经验、看法,对教学改进的建议得到充分表达,这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种无形却强劲的推动力。对于开展课堂观察,进行的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可以“迎进来,走出去”,为学校的发展在源头注入新鲜血液。所谓“迎进来”,即从事研究的教师们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问题咨询以及经验交流,及时解除教师们理论上的困惑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教师与专业研究者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合作,就某些教师们所欠缺的专业技能或研究方法向专业研究者学习或互为补充,以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所谓“走出去”,即校内的教师研究团队可以将科研研究的经验、所取得的成果在校内或校外与其他各校同行进行交流,例如举办成果展示课等。展示自己的成绩同时也为了能够听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日后能够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推进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感染更多的人投身到科研实践中,以点带面,在自己的学校内不仅增强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学生也会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勇于探究,去发现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过程中,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教师会与学生一道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研究文化。
教师们承担着培养祖国的希望、民族未来的重任,任重而道远。除了在走入工作岗位以前接受的专业教育,在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发展同样重要。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有意识地研究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观察中发现课堂中的教育之美。
参考文献:
[1]张菊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因其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多年来稳居各专业招生规模之首,在经管类院校中会计学院(会计学系)也往往是在校学生最多的院系。但是不同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差别。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产生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方法。本文主要根据作者20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基本法则
“应用型”会计人才即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89-1996)提出的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职业界的需要而培养的人才,他们以面向会计职业界为主,主要从事各类经济组织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日常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工作,为企业内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按照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面型会计职业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大学教育中应培养锻炼三种能力:
(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
(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
(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国际会计联合会关于会计教育也明确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作者相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向世界高水平看齐,需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和国际会计联合会所倡导的会计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使中国会计教育能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从业所需的各项知识和各种能力,作者认为此目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应体现围绕能力培养展开教学的特点,即贯彻“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素质技能=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则。也就是说,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以传授学生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和遵守各项从业规则,具备从事实务工作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为核心。“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具体方式
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集中掌握专业知识、体会从业规则、训练各种能力的重要场所。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以“填鸭式”教育为主,体现为教师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改革和突破的瓶颈。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要求灵活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障碍式。
启发式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它是由授课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点拨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层次。专业知识大多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如果仅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而启发式教学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抛砖引玉,则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
合作式教学主要是对从业规则的传授。它由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具体事项的实务处理,让学生在处理过程中体验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并留下深刻印象。从业规则是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基本规范和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要求、职业道德要求、内部控制要求等。这些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满堂灌”的方式显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而通过合作式教学,将各项规则寓于实务流程之中,不仅能使刻板的规范生动起来,而且学生能体验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为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会计职业界人士打下基础。同时合作式教学也能加强对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在分工合作中完成。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的综合运用。它由教师将会计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由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某个角色,现场全真模拟再现案例,一方面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和要求将在下一个问题中专门分析讨论。
障碍式教学主要适合于拔高学生知识水平,在从业规则框架内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它主要由教师设置一些难题,学生给出解决答案。比如,作者曾经将学生分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供应者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两类,外部信息使用者又分为债权人(银行)、投资人(大股东,小股东)、审计人、政府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作者自己充当企业CEO,财务报表披露前只有CEO和内部会计人员了解实情,所有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知详情。CEO将融资目标、股票市场反应、合理避税、需要的审计意见类型等明示内部会计人员,然后要求内部会计人员和各外部信息使用者从各自职业角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内部会计人员需在如何处理从业规则和CEO命令之间做出选择,并向各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表。各外部使用者在收到报表后出具自己的意见或做出自己的决策。事实证明障碍式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情操、执业谨慎态度、沟通表达能力的大检阅和大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是目前几乎所有应用类专业教育中非常受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根据涉及知识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综合参与式与单项参与式,综合参与式是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案例中,全面培养和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态度、创新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单项参与式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要点,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会计实务,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为通过思考总结等方式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3.1 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1)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
综合参与式教学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案例综合性强,需要充分准备与全面筹划,它可以分为案例准备——案例实施——案例终结三个阶段。
案例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质量标准: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案例要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加工、整理、提炼而成,力求在实施阶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忌主观臆想,随意杜撰;
2)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案例应该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事项,切忌一个案例使用多年,缺乏时代气息;
3)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案例应该能将会计实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等涵盖进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切忌简单举例或照搬实务;
4)启发性。启发性是指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运用能够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感性的案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将特殊的事项扩展到一般的规律。准备高质量的案例要求教师深入到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研究,搜集原始素材,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形成简明扼要、表达清楚、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案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案例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实施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前熟悉案例。教师一般在案例课前一周左右,通过网络课程、邮件、纸质文件等方式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内容;
2)组织讨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3)汇报交流意见。案例讨论结束后,各组推出代表就案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允许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辩论;
4)形成理性认识。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后,应进行补充和拔高,即对学生认识不全面或解决方案不合理之处做出补充和修正,和学生一起对反面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防范制度,对正面典型案例,考虑推广途径,形成一般规律。
案例终结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案例课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做准备。
(2)综合参与式的具体运用
《中级财务会计》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等具体会计问题,而且涉及到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监管与市场反应、企业与政府关系等诸多领域,很显然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把此问题讲到位,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提前熟悉案例,我们发现课堂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表意见的欲望非常强烈。事后了解到许多同学为了能通过解决此案例提出的问题以检验自己专业能力,专门温习相关准则的规范要求,查找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当然,综合参与式教学方法因为工作量大,耗用时间较多,不宜平凡使用,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每个学期安排3-4次,效果较好。
3.2 单项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单项参与式因其涉及的知识面窄、案例难度不大、针对性强,可以在课堂灵活穿插,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本次课的重点,仿佛置身于会计实务之中,基本达到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基本模式与具体方法,但是这些基本模式和具体方法也需要随着外界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追求是没有终点的。
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我校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高效课堂为目标,引领全体教师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通过丰富的教科研活动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总结反思了这几年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为高效课堂奠基。
(一)在读书中成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广阔的教学视野和灵动的教学智慧依赖于广泛大量的阅读。因此,学校每学期为教师们购买一本教育教学类书籍,举行全校范围内的教师读书活动,通过“读教育专著,记读书札记,写读书心得”,帮助教师积淀专业底蕴,提高修养,从而实现以阅读引领教师成长,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在交流中学习。这学期我校完善了读书活动,开学后召开了“品名家著作,悟教育人生,做幸福教师”的读书交流会,教师代表畅谈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反思,大家在学习与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仅获得知识、在经验和智慧上也得到提升。
(三)在培训中提升。咱们学校非常重视对老师的各种培训,近两年来先后派40多人次到县、市、省、乃至国家级学习培训,返校后,均要完成“两个一”,即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上一节汇报课,与其他教师分享优质教育教研资源,达到“一人培训,众人受益”。
二、建构教师成长机制,促进高效课堂整体推进 1.规范教研,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力度。
实行“包学科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同组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包学科领导,深入参加承包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基本功大赛等各项教研活动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教科室定期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会议,交流各组的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全员育人136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
2.搭建平台,提供教师专业成长舞台。积极开展丰富的教科研活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理念转变;开展“走出去”活动,促进教师接受多元思想;开展课标研读活动,促进教师把握课程价值能力的提高;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讲课比赛,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规范与创新;开展基本功比赛活动,促进教师基本功水平的提高;开展教科研论坛活动,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3、听“推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校委会成员、包学科领导、教研组长参加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议,反馈及时。每节课听完都要和授课教师单独交谈,激励各科教师立足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做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常态课质量
(建议:对于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采用追踪听课的方法解剖他们的课堂,提出课堂重构的建议,通过连续数次的听课(一个内容在不同的班讲;不同的内容在一个班讲)找准课堂中的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将问题课变成合格课,合格课变成优质课,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
3.设立星级教师,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将全体教师划分为四个星级,并将每个星级教师的发展方向和阶段目标统一印刷成册,下发至每位教师手中,明确每位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和阶段目标,平时教科室将每位教师参加各种活动情况及获奖情况及时记录入每位教师的星级教师成长档案,学年末学校评选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优秀星级教师。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4.完善“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实行带教促研。开学初学校为每位年轻教师找一位师傅,举行师徒结对仪式,明确规定师傅、徒弟的职责,师傅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协议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全方位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和业务材料展示交流会,及时了解青年教师工作动态及心声,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反思:通过四周对师徒的活动情况来看,老师们基本都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手写详案情况明显有进步,但听课情况还需老师们多注意,一定要落实好规定。)
5.课题带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参与各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实现科科有课题。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确定研究课题,大力提倡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强化“我的问题我面对”意识,倡导教师“为教学而研究”、“为自己而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达到人人有课题,年年有课题,(我校有一项国家级课题,10项省级课题,2项县级课题)加快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步伐。
6.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体验教师职业幸福。
为我们在确保各项教科研工作扎实开展的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活动开展及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且纳入考核,并与评优、选模、晋职称挂钩。
三、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反思
1、引导教师自觉学习,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部分老师没有学习的愿望,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确,一线教师很难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大块的时间去静下心来研读一本教育专著,特别是女教师,在学校忙的站不住脚,回到家老的、孩子都需咱照顾,这咱都能理解,但是咱又不能不学习,特别是现在新课改时刻,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奠基,不仅仅是自己不进步的事儿,反而会托学校的后腿,成为学校前进的绊脚石。所以咱仍然该坚持在主观上努力去涉猎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掌握教育前沿信息及高效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建议:让网络教研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缩短教师的成长期。(1)有针对性的学习。为提高效率,教师可对自己课堂教学上的困惑点、盲点直接通过网在网上进行学习。
(2)教师可以进入名校,像山大附中、山师附中等等一些名校的网站或浏览名师的教研博客,进行学习。
(3)目前,咱校只做到了“走出去”还没“请进来”。希望学校每学期都能请一位教育专家进校,在新的教学理念方面给全体教师一个系统的培训(特别是本学期),毕竟每年派出去的是少数教师,已经有很多教师很多年没有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了,毕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位教师。
2、充分发挥今目标平台的作用。虽然咱学校有今目标这个平台,但是利用率不高,现在无非是利用今目标下个通知或传送文件,利用今目标教研和教学交流的几乎没有,前段时间也与郭校长、张泉主任探讨过,争取把今目标平台充分利用起来,让今目标也成为教研活动的阵地。
3、让评课活动务实高效。学校要以新课改要求和新教研理念为比照,在听评课活动中,务求实效。特别是让评课活动务实高效。评课的重要性每位教师都非常清楚。但由于有的教师对“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做学习”理念认识不足,自身教学积累不够,对课改中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不能有效把握,造成不愿意评课、不敢评课、评课评不到点子上等现象。为此,各教研组应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结合咱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好好研究本学科应如何评课,提高教师评课的水平和能力,让评课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此外,咱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评课氛围,打消老师们的顾虑,确保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地位,使参与评课的教师能畅所欲言,互动交流。
4、让反思活动成为专业发展中的一种习惯。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可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们每周上交的反思疲于应付,甚至出现互相粘贴的情况.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对教师来说这都是财富。一堂课下来,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显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所以我想对老师们说:好的教师总是不断地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得失,进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课后反思还贵在坚持,贵在及时,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不仅有利于高效课堂教学,更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教法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基层公立或私立幼儿园教师,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在英语方面的能力, 学生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 更要有在英语基础知识之上的综合能力。概括地说学生要具备说的能力;时而是一个故事的表演者, 时而是一个角色的扮演者;学生要具备唱的能力;一支英语儿歌, 要借助舞蹈动作和柔美的英语发音把它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学生要具备一位英语教师的能力;做到要有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语法知识和综合驾驭英语知识的能力。不要让幼儿输在英语的起跑线上。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幼儿园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就英语课堂一些具体实用教学方法阐述如下 :
一、利用信息手段, 借助视频, 进行情景剧教学
英语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 学生面对的是幼儿。幼儿的天性是爱玩, 要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懂得教是润物细无声。因此快乐、互动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借助视频, 进行情景剧教学。讲授故事和歌曲。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幼儿英语教学, 把单词、句型放在生动的故事中, 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 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 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吸引了幼儿,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儿童通过听幼儿歌曲, 模仿歌词、唱歌曲、表演歌曲, 可以巩固和再现知识点。1、讲故事;幼儿的个性是好奇, 对一些符合年龄的故事有很大的兴趣, 在课堂上, 恰当借助视频播放一些生动的童话故事, 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被充足地调动起来, 他们就会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人物交上好朋友, 他们的英语也会获得长足提高。例如童话剧《Three pigs》, 我们首先完整地给小朋友们播放一遍影片, 以生动的故事吸引同学的参与性, 然后模仿句子, 读熟句子, 分角色朗读, 最后分别找一些小朋友扮演剧中的人物:三只小猪、大灰狼、猪爸爸、猪妈妈等, 在小朋友们奇妙的表演中, 同时收获很多单词和简单对话。最后还可以评价一下哪位小朋友扮演的角色最棒, 给予鼓励和表扬。2、学唱歌曲;在学习英语时运用音乐, 可以使人感到松弛愉快和满足, 产生兴奋的情绪, 使人没有疲惫的感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深受学生的欢迎, 肯定也会受小朋友欢迎。将英语教学与幼儿喜欢的音乐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有效学习途径。将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节奏、动听的歌曲、欢快的舞蹈与英语知识点巧妙融合, 使枯燥的单词、句型丰满起来, 让幼儿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听”, 在歌曲中辨别知识点, 即教师将本课英语内容与恰当的歌曲结合, 让幼儿在听歌曲中加之教师的引导以辨别知识点。“唱”, 在学唱歌曲中掌握知识点,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歌曲, 在教幼儿学唱歌曲中, 轻松掌握知识点。如:《Happy New Year》、《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等, 学生在不经意地模仿中纠正了自己的发音, 学到了知识点, 英语句型, 这就验证了教是润物细无声。
二、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
根据幼儿年龄的特征, 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是凭兴趣的。英语教学如果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就对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游戏, 以游戏的方式教授小朋友学习英语是比较适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满足小朋友对游戏的渴望, 又可以激发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1. 音乐游戏
小朋友都很喜欢音乐, 这是他们的天性, 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性, 接受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上可以将游戏与音乐相结合, 使得小朋友在唱唱跳跳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更多的英语单词, 进而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
2. 动作模仿游戏
小朋友在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与兴趣是非常大的, 他们对于教师说的话或者做的动作很喜欢模仿。在课堂上, 教师怎么说, 小朋友就会怎么说, 教师怎么做, 小朋友也会怎么做。例如, 有些儿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和动作结合在一起。比如拍手歌。游戏的趣味性增强了, 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有了。
3. 猜物品的游戏
这种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能力, 让他们猜东西, 增强趣味性。在课堂上, 将学生分成小组, 进行比赛。比如可以将学过的单词分类, 动物类, 交通类, 家居类、等。这样可以调动小朋友的感官, 激发小朋友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增加总之, 在学前英语教学中, 引入一些创新的教法是提高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如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 激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 为其踏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成为每一个中职英语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本人从事幼儿英语教学多年, 深刻地感觉到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差。他们大部分认为英语是基础课, 及格就行了。殊不知走上工作岗位后, 英语是衡量一名幼儿教师的优先条件。因此,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深感责任重大, 今后, 一定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探讨教法, 以适应教学改革需要。
参考文献
[1]龚亚夫.《如何教儿童学习英语》.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英语专业 课堂教学
一、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教学目的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而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原本是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直接关系的学科。但在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E.Ashby)首先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高等教育的研究,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说法。之后,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Laurence Cremin)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总结其规律以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态课堂。多年来,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有长足的发展,但在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而微观的视角恰恰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将运用教育生态学一些基本理论来研究课堂现象,分析课堂问题,对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三、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探讨
1.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英语课堂所普遍推崇的一种理念。在教育生态学中,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应证。生态系统中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教师是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其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输入。而学生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主要扮演的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因为他们要对教师“生产”的“知识”进行消费(即学习)以及分解(即内化),以成为自己的知识。但是,建构主义提出的理论,即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其实是其自我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意味着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真正的“生产者”。因此,学生是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统一体。因此,“学生”而非“教师”,必须为课堂的中心。因而,学生的反馈在课堂中非常重要,对于教育生态平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任何反馈,都是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回应,对于教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相关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负反馈则表明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相关内容。而调整往往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教师。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教育生态平衡”这一理念,要求课堂生态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获得主体间的平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的作用,因此,这对教师这一因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负反馈重视不足并且应对方法粗糙,特别是一些意料之外的负反馈,主要以批评等调整方法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生态平衡。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内容应不再仅唯课本是从,需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估。根据教育生态学,每一个学生因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评估时,应当将终结性教学评估和形成性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教学中认可的百分制等终结性教学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一定程度的替换成讨论、小组汇报、论文等形式的形成性教学评估,加强对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的管理与评价,同时也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的团队合作等能力。另外,即使在百分制教学评估中,也要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不应过多使用多项选择题,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考核和评估,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互动。教育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的互动。首先,如上所述,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特别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反馈予以重视并且施以合适的方法调整其教学内容。其次,生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经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课堂活动,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反馈”,往往来自于同伴的反馈由于竞争等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较之教师的反馈更加直接有效。
4.环境。生态学原理认为生态系统中个各单元和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影响,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考查课堂教学,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因子外,课堂环境也应予以重视。具体来说,班级规模、座位安排等教室物理环境都应符合一定要求。英语课堂人数不应过多,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保持在20个学生左右即可,这样教师便基本上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在座位安排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学生安排在一个比较适合交流的座位,比如,围成一圈的座位安排,为学生的自由交流提供保障。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应对学生的各种反馈、打破“花盆效应”、有效评估教学、合理安排教室的物理环境等方面来改进教学,希望对于创建和谐的英语专业生态课堂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专业课堂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同伴教育课堂07-22
家庭教育课堂11-08
音乐课堂教育随笔11-17
数学课堂创新教育初探11-29
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11-15
聚焦课堂,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06-14
生本教育课堂观摩体会07-16
提升教育技术课堂效率07-23
课堂教学中安全教育09-24
研究课堂现代教育技术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