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精选8篇)
2015年6月22日
(林景先生毕业于福建经济管理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专业。曾任福建经纬集团销售总部任销售总监,长乐市金林来纺织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业务部经理、副总经理,长乐市金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2010年9月在福清市元洪工业区与他人一起创建“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现兼任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一、企业技术中心的基本情况:
经纬新纤于2012年3月成立了“化学纤维研发中心”,中心主任为林景先生,副主任为生产技术副总及外部专家。该中心下设研发设计部、中试检测部、信息交流部及研发综合部,同时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闽江学院等外部专家组成,主要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开发进行技术咨询,同时也承担了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及应对突发生产状况的指导职能。企业参加科技活动人数68人,直接从事研发和实验科技人员25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约5000万元。
自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公司积极推进有色纤维、阻燃纤维、产业纤维、高性能纤维、超细旦纤维等新型纤维的研发,以及熔体直纺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目前已拥有“阻燃性聚酯纤维的制造工艺”发明专利及“阻燃性聚酯纤维的制造设备系统”、“中空多槽三维卷曲涤纶细旦纤维”等7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因为新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公司产品的产质产量,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及近中期目标
近期目标
公司始终把研发中心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心,并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定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心建设、提升研发能力、创造科技成果。特别对有色纤维、阻燃纤维、超细旦纤维等新型纤维等技术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材料核心技术,并不断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中期目标
为保证化学纤维研发中心的长期发展,中心将对各级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对研发经费的保障、创新成果的激励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延续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
公司每年将提取不少于销售收入3%的金额作为研发经费,保证科技人员的活动经费及购置仪器设备所需资金,培养高技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研发中心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人才的工作业绩、研发价值及新产品中试效果每年进行相应的配套奖励,对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考虑加薪、进修学习,营造创新氛围;公司将秉承“诚信、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继续与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黎明职业大学等学院和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新产品的研发、新工艺的改善以及新技术的交流合作,以此提升整体研发水平和产品品质,带动地区及周边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达成合作共赢的目的。
2、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架构,含各部门具体职责工作。
研发中心由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负责,同时负责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公司技术研发创新的全面工作,主要负责公司技术研发的战略审定,负责研发中心各项制度的审定。
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闽江学院等外部专家组成,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开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充分利用各专家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行业优势,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从而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信息交流部负责新产品的市场信息搜集、交流、调研,为技术和工艺研发提供方向支持;负责专利、品牌的申报、维护,技术项目的申报及技术资料的归案管理。
研发设计部根据产品研发成果和公司的设备及工艺等实际情况,负责新产品的设计、新型设备的选型等工作。期间需承担拟定新产品工艺流程的职责,并对现有工艺流程提出技术升级改造方案,参与处理工艺流程上存在的问题。
中试检测部主要负责新产品和新工艺流程的质量检测,通过对原料、制程、成品的检测及时反馈异常参数指标,制定检验检测技术的标准,全程参与新产品中试活动,以及认证体系相关工作。
研发综合部主要组织研发部及其他工程师进行对外技术交流、工艺培训、人才输送等活动,实现技术管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研发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
3、企业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包括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新增研发试验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公司确定以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化学纤维研发中心和营运中心积极推进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化学纤维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分析,和专业机构进行合作,进行了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积极推进现有工艺流程的改善,提升效率,改善品质,降低成本。
公司为确保研发中心的投入和经费,按销售收入3%提取技术研发经费,另外争取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部门的科技拨款。公司不断加大技术研发的建设力度,中心根据公司的研发方向及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增设研发、实验及检验仪器,目前研发设备仪器的原值约5000万元。在引进国际一流新产品生产线的同时,通过自主技术论证与改造对新产品进行中试和生产,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
4、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工作开展情况。
公司已与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黎明职业大学、闽江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注重技术引进、工艺研发等工作,对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前沿工艺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和最佳改造,在推进新产品研发和新工艺升级过程中,研发中心提升了整体科研水平和产品品质。同时,公司还与本地区下游棉纺企业达成“诚信、合作、共赢”精神,通过企业沟通、内部交流、市场方向定位,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及长期合作机
制。
阻燃性纤维系列产品在研发中心的努力下,对阻燃性纤维相关理论及应用率先开展研究,有效解决了阻燃纤维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力学性能、徐变、热膨胀系数等理化性能不同,有机物之间适配问题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阻燃纤维高性能、低成本的技术攻关,从而突破阻燃纤维的生产局限,实现了技术集成创新与高性能倍增。本系列产品属国内行业高端产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国内此类产品的品质。
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立业之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研发中心在短时间内创造了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发明专利,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产品和产业的自主发挥了关键作用。
5、企业及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工作,包括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在技术创新中的运用等。
研发中心信息化建设是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其建设水平是企业整体办公自动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研发中心及生产系统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聚酯中央控制系统、前纺中央控制系统、后纺中央控制室、化验自动分析系统等都已经投入运行,生产数据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到达中纺院和德国欧瑞康技术支持中心,并能直接在网上进行数据修正。公司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和仪电设备自动监控系统,使操作人员对生间装置进行过程监视、控制、操作和管理,进
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节省人力的同时,安全生产也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公司开始导入ERP信息管理系统,并在今年正式启用;同时,公司正在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的项目工作,对生产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作进一步升级,支持研发中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6、技术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情况,含人才引进、激励等方面的情况。
公司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主任为带头人、领域专家为核心成员的化学纤维研发中心,中心拥有多位高级专家及博士。技术中心林景主任从事纺织化纤生产行业多年,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得到同行业人士的广泛赞;外部专家由福建省纤维检验局、福建省轻纺设计研究院、闽江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教授组成,均为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以上成员为公司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公司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工作。2014年,公司已与黎明职业大学制定了基础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输送平台,同时公司为长丝项目引进了行业内的高端人才,旨在为新型纤维壮大研发队伍,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薪酬、绩效和晋升管理机制,对创新人才的工作业绩、研发价值及新产品中试效果每年进行相应的配套奖励,营造创新氛围。获政府奖励的科技项目按补助的80%奖励给科技人员;每年给予有贡献的科技人员 “优秀员工”奖励,同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加薪、进修学习和提升级等时优先考虑。
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技术中心每年定期安排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公司和德国欧瑞康公司、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等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外派技术人员进行进修和学习;同时技术中心下设的技术培训中心将每月组织生产人员的培训
工作。公司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技术人才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稳定创新团队。
7、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及经济效益。
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多次为公司提出节能降耗技术改良方案、生产工艺改进等方案,在生产投运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取得了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发明专利。技术中心有效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在改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节约能源,提高了产品品质。
短纤后纺车间是公司生产涤纶短纤维的最后工序,以前所生产的产品油剂损耗率较大,油剂无法回收利用,后经进行工艺技术改进,采用技术改造,调整工艺,对油剂进行循环利用,年可节约成本60万余元。另外,包装车间是成品包装的主要工段,传统包装成品方式需耗费大量人工,后经技术中心现场踏勘及反复实验和现场研究,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彻底解决了人工问题,每月仅此一项就节约生产成本约10万元。此项技术受到业内人数的广泛赞誉。
8、企业及企业技术中心的长期目标。
近日,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认定第十五批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及撤销不合格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通知》, 经过专家初审、答辩、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程序, 并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家税务局、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和武汉海关联合对创新投入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创新、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产出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认定, 烽火网络技术中心被评为“湖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近几年来, 烽火网络经过持续创新与发展, 已经成长为国内数据通信领域颇具竞争力的设备制造商, 并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局面。为了满足数据市场日益变化的形势需要, 公司在立足于数据通信、IP和宽带接入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中, 注重“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下一代网络和业务, 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升级, 现已形成以太网、IP网络视频、转换器三大产品线一百多种产品, 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宽带IP接入到城域网数据通信领域多方位解决方案, 其中以太网交换机产品还获得“中国名牌”荣誉称号。
勃发
未来润滑油到底离我们有多远?随着2013年壳牌极净超凡喜力全系列产品在北京的全球首发,其背后的PurePlus技术也随之隆重亮相。这是壳牌经过40多年研发的创新技术, 它能够将天然气转换为水晶般透明的基础油,使润滑油在粘度、摩擦、挥发性方面具有更出色的表现。运用壳牌PurePlus技术的壳牌极净超凡喜力全系列产品具有卓越的清洁能力和超强的保护性能,可以使发动机在经历任何路况、任何环境之后,依旧保持强劲动力,为消费者带来跨时代的全新驾驶体验。
凭借强大的科技优势,壳牌成功赢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信任与青睐:半个多世纪以来,壳牌为法拉利F1车队提供最领先的油品和技术支持,帮助法拉利不断突破速度的极限。2015年1月1日起,宝马也即将采用由壳牌提供的蕴含PurePlus技术的润滑油作为售后唯一指定用油,以满足宝马更高的发动机技术要求。此次合作充分证明了壳牌润滑油的专业和先进技术得到了全球领先的高端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商的认可。同时,也是对壳牌最新研发技术——高端发动机润滑油的壳牌PurePlus技术的肯定。
同创
市场的高度认可,并没有让壳牌在润滑油研发领域放缓脚步。据专家介绍,壳牌上海技术中心于2014年正式运营,与壳牌位于德国汉堡、美国休斯敦的两大中心同等级别。三大研发中心紧密合作,构建起壳牌润滑剂实验室的全球网络。
除了与区域内的多家原始设备制造厂商(OEM)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壳牌还长年与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携手研发,其中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等。相信借助国内外的顶尖科研资源,壳牌会在润滑油科技领域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世界领先的能源公司,壳牌在华业务已取得诸多成绩。中国市场作为壳牌全球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无疑在未来会变得更为关键。“扎根中国,服务中国”,壳牌上海技术中心是壳牌在中国的重点投资也是壳牌在全球的第三大研发中心。使得壳牌的领先技术与区域内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走得更近,谋篇布局无不透露着壳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世界在变,科技的革命方兴未艾,壳牌也奋力追逐创新背后每一处破晓而发的变化。壳牌技术将带领车用润滑油踏上怎样的未来之旅? 让我们拭目以待。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度工作总结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技术中心主任的正确领导和决策下, 一年来,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发扬“团结拼搏、改革创新”的企业精神,生产经营再创辉煌,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13170万元,实现销售利润86105万元,上交税金68320万元,研发投入251433万元。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在中心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广泛产学研联合,广纳人才,大力完善开发、研制、试验条件,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和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企业技术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公司的技术开发体系,公司制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发展方针,不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投放市场。
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科研人员及生产技术人员对地西他滨、瑞舒伐他汀钙分散片等产品的工艺技术进行了创新-1-
及技术改造,积极开展了技术革新,攻克工艺技术难点,完善和改进了盐酸表柔比星、异氟烷、盐酸替罗非班等产品工艺,顺利地应用于大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加大了西药、中药、抗生素、生物工程药物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近几年来,公司有目的和系统性地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了
信息平台建设,培养和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企业技术中心仪器配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药高科技攻关项目已全面启动并取得预期效果。产业化项目有替吉奥、法罗培南钠、米格列醇、4-AA等。现有120余个项目正在进行小试和中试。
我国的医药行业整体上是一个弱势行业,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
新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鲁南制药”的“活力”来自高科技,“鲁南制药”驰骋天下靠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走的是坚持自主创新、创高新名牌的企业之路。一个企业要想站得住、站得稳,就必须开发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新产品,形成自己的产权体系。鲁南制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及多方位的产学研联合,公司以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不断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公司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开发。公司与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内知名院士、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以及国内知名院所相关专业的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或学术交流。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大增强
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从而使鲁南制药迅速走上依靠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道路,使鲁南制药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保持化学制药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药,做强生物制剂”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鲁南制药集团正在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药综合科研生产基地。
2、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
(1)坚持技术创新,重视新产品开发
2013年,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瑞舒伐他汀钙列入国家通用名化学药专项、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海鞘多肽一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手性药物大品种质量升级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列入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成功申报20个国家、省、市重点发展计划,20个项目通过验收,4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
全年共获得6个新药生产文号、1个临床批件;申报生产的品种29个,申请临床的品种7个;完成补充申请事项20次;新开展临床品种8个,继续进行临床的品种9个,完成临床试验的品种2个。完成现场核查并申报生产品种2个。
近年来,技术中心综合势力得到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心成功承担各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973计划2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10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8项,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3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3项,国家技术改造项目2项,104个产品通过专家鉴定,37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3个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15个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奖26项。
“十二五”期间,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先进水平,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科研项目要面向产业化、面向市场,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视科技进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重视科研人员培养和使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客观环境,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重视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加强科技信息的利用。
加强科研立项、研究与申报、生产计划、国际业务等环节的协调配合。提高新产品研发系统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对工艺、质量、安全、环保等同步研究。产品研究、小试、中试都要进行完整的投入、产出统计,进行安全和环境保护评估,提高研发质量和速度。
未来五年,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以上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优势,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靠自主创新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生物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等高端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2)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科研项目产业化
地西他滨等项目顺利实现工业化生产并上市,奥利司他等产业化项目不断优化工艺,对阿昔莫司、利伐沙班等品种进行了技术升级,2个项目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一批科研项目的中试、小试进展顺利。研发
进度加快,研发质量提高,产品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工艺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充分做好对在研发产品试产的前期准备,确保收到生产批件后立即投入生产,保证了新产品及时投放市场。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做好专利申报及商标注册工作
全年申报发明专利73项;成功获得33项发明专利证书、4项香港专利证书。1项专利获山东省专利奖,4项专利获临沂市专利奖。申请13个商标,新注册14项商标。
到目前为止,目前集团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51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7项,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除注重专利保护外,我公司高度重视商标权的保护,走名牌产品战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几年来我公司共申请注册商标1365项,获商标注册证书1323个。
(4)大力开展国际认证,开发高端市场
——2006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总结
200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海南省教育厅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2006年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紧紧围绕实验室教学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和队伍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加强校园网应用和资源库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创造性地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教师成长、学生学习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向学院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夯实基础,不断充实、更新电教设备设施
我院始终将教学工作列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提高教学质量视为学院求发展的生命线。根据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色并结合社会需求,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下大力、花大本钱建设各类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目前拥有电脑机房22
间,多媒体电教室20间,数字化语音室20间,演播厅1间,用地面积达3600平米,已初具规模。同时,在设备的更新、维护和保养分方面,我们本着“充分利用,节约成本”的原则,及时更新陈旧设备,但杜绝设备闲置,完善教学所需要的相关硬件、软件等电教设施。近几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尽早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为海南省内的示范性实训实验基地。
二、完善各种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实验教学良好秩序的根本保证,也是评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中心狠抓制度建设,本学年新制定规章制度8个,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修订制度10个,并编印成挂牌张贴在各实验室内。自通过2003年12月份海南省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评估之后,本部门的管理严格按照实验室评估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管理:凡在实验室承担实训教学的教师必须有教学大纲、教案和进度表,杜绝“三无”教师讲课;实训教师完成当堂课程教学任务后,必须认真填写实验项目登记卡;各实验室内必须张挂相关的实训守则和管理制度;要求进入机房、语音室的学生须统一穿戴鞋套,对设备进行无尘化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真正的使管理上台阶,也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三、充实人员、优化结构
在强化实验室体制管理的同时,我们对实验室队伍进行合理的调配,精简机构,破除过去繁琐的工作程序,为实训教学提供更大的便利。今年10月份,将原计算机系实验室、原艺术学院实验室、原经
贸学院实验室统一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原有在编人员从25人精简到现有的17人,不断节约教学成本,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们注重实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定期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讲座或短训班,让实验技术人员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鼓励青年教师不断进行业务进修提高或学历提高工作,并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做为学院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去抓。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教改与承担科研项目,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抓好部门及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部门凝聚力,共创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美好未来。
四、抓好实验室环境治理工作和安全防范工作
实验室环境是评定实验室管理好坏的一个窗口,直接反映了学校的一个形象,搞好实验室环境治理也相当关键。在环境治理方面与后勤服务部门人员通力合作,对实验室内水、电、照明和桌椅进行维护和更新。实训管理人员不怕苦、不怕脏,主动带头清理卫生死区。同时,与保卫处部门通力合作,坚持做好防盗、防火、防潮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学生人身安全等工作,多次及时组织本中心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学校有关安全工作的会议及文件精神,模拟火灭现场,组织急救演练,提高安全意识,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锁好门、关好窗、关好总电源、拧紧水龙头和设置自动报警,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定期对现代教育技术中
心实验室进行防盗、防火、用电等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及时进行了整改,保证各种安全设施处于良好的状态,防止事故的发生。
2006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体工作具体如下:
① 承担全年全院机房、多媒体和语音室的实验室教学任务量,并对机房、多媒体和语音室设备管理和维护。
② 摄制9门精品课程(二十五位教师教学录像),在时间要求紧迫下,力求以高质量的作品按时完成摄制任务,其中艺术学院一门获了省级精品课程优秀奖。在今年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中,摄制15分钟教学视频六个,以配合评比,以及学院实训室设备情况短片1个。
③ 参加学院课件评选工作,选出学院优秀课件12门参加省多媒体课件比赛。在外语系参加省高校电子教案课件评比中,为外语系两门电子课件进行修改美化,其中一门获得一等奖,另外一门获得二等奖。
④ 署假期间组织全面的设备清查与检修,共维修耳机64付,送修语音终端16个,送修投影机灯泡8个,为新学期顺利开课做好了保障。
⑤参与继续教育处组织的计算机相关职业技能考试6次,主要是负责考试系统的安装与调式工作,接纳考生达3100人次。
⑥织整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示范中心”申报材料和搭建设备处网站。
⑦本中心人员充分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完成额外的教学任
务量达课时。
一年来,本中心的工作在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实训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们实训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技术还有待提高;二是实训管理人员的服务教学的意识有待加强,尤其是遇事要以理服人;三是遇到在实验室内学生有不文明或损坏财务行为应敢管,敢抓。2007年,我们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做得更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现教中心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心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37万元,实验分室32个。现有计算机1770台,占全院教学用计算机总量的37.5%,多媒体设备170套,比上一年度增长30.8%;新增一间48座专业语音室,现有数字语音设备达806座;中心本年度专业实验室设备完好率为100%,公共实验室设备完好率持续在95%;全院现共有校园网信息接口近13000个;网络学习资源达13.5T,比上一年度增长17.4%。这些教学设备和资源为我院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带给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现教中心和我本人也在围绕学院中心工作的开展中,圆满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工作计划,并进一步理清和牢固树立了为教学服务的工作思路,探索和实践了有关为教学服务的具体做法。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园网管理工作
继续把校园网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同时努力做好网络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工作。本年度中,在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完成了:
1、全院各楼宇弱电整改及校园网千兆至桌面工作:
弱电整改工程是针对新、老校区网络弱电存在的线路老化、室内模块损坏严重、信息点无标识、弱电间环境差、弱电间位置不合理等状况统一进行的。经过前期超多的数据统计,严谨的方案设计,该工作在今年暑假中完成。工程施工涉及到室内信息点近1100个,更换机柜13个,弱电间迁移4个,机柜模块1700个,并对所有信息点进行了编号工作。
在弱电整改工程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交换设备,实现了除老图书馆、体育馆等校园网用户量较少或条件有限制外,院内其它楼宇均为千兆至桌面的网络结构。
2、新增公网出口及校园网管理策略调整工作
11月底,我院新增一条铁通100M的光纤出口,至此我院网络出口已增至3条(教育网出口155M、电信出口200M、铁通出口100M)。
为解除我院校园网原先存在的双网(办公网、实验室网)结构的弊端,利用新采购的交换机、流量控制等设备,对校园网进行了管理策略的调整。目前已实现了双网合一,实验室网的校内资源访问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及延伸性。
3、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工作
(1)国家精品课程导航网:收集、整理新增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数据,并扩充至我院“国家精品课程导航网”。目前该网站共收录了各类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超过了5500门,学生可透过网上学习的方式进行自学,教师也可参考进行相应课程备课等工作,目前该网站访问量已超过56000人次。
(2)网上外语学习系统:配合我院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工作,我们继续做好自主学习系统运行的保障及服务工作,20新增账号3505个,登陆次数达75000人次。本年度总在线学习时长超过5万学时。同时为系统做了详细的备份计划,对重要数据做了全面的增量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3)网络教学平台:完成了我院“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工作,配合教务处做好“中国数字大学城”的培训和使用推广工作。目前,我院教师已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完成了176门课程的注册和资源建设工作,使用状况在该系统上位于我省高校的第五名。
二、中心实验室工作
用心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克服大部分公共实验室教学设备老化的现状,努力为教学带给了优质服务,100%完成了教务处安排的实验课程使用配合工作。本年度承担计算机及外文听力实验课程近6万课时;共承担“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口语考试”、“普通话测试”、“期末考试”等十余次;为“评教”、“选课”、“心理测试”、“信息录入”等活动带给计算机40000余人次;为其它各类培训、考前辅导等带给实验室开放200余次。
为了确保实验室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每周全应对所有计算机教室、语音室设备检查一次。透过我们的工作,保证了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环境,提高了设备稳定性。本年度共在计算机教室整体安装教学软件35次,维护安装教学软件3万余台次;在语音室收集、制作语音教学素材20G,安装教师机28台次。透过这些工作,我们确保了公共实验室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现代传播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设备完好率为100%,中心的专业实验室本年共承担了1290课时的教学使用任务。
我们在做好公共实验室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等常规工作。对实验室的设备安全等常规工作实行“每一天三小检、每周一大检”,即每一天中午、下午、晚上三次常规安全检查,每周五下午对全部实验室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我们认真做好中心实验室的充分开放工作,在学生课余时间,带给听力训练和自由上机服务,用心引导和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心实验室继续实行每周“7*14小时”的开放和为教学带给服务工作。
三、多媒体技术维护工作
20新建多媒体教室40间,目前全院多媒体教室已达170间,本年度多媒体教室共承担了近20万学时的教学使用任务。
强化主动热情服务意识,继续采取主动式工作方法,力争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每间多媒体教室内公布了中心多媒体维护人员的手机号码,实行“手机报修”,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加强多媒体设备的主动巡检,保证设备的完好率。每周例行主动对全院所有多媒体设备认真地全面检修一遍,全年累计主动对所有多媒体设备进行全面检修40余遍,排除1864次多媒体设备使用中人为或设备故障,其中主要的设备维修项目有:维修投影机及灯泡75次、计算机及显示器323次、中控设备68次、无线话筒142次。全年未发生一例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投诉和设备安全事故。
中心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多媒体使用培训和学生多媒体管理员队伍工作。本年度共对362位教师采取“一对一”的现场培训和32位教师采取“集中”式培训,重点介绍多媒体教室上课地点软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操作流程、多媒体教室使用中常见故障及处理等实用多媒体技术;同时我们还完成了71名级新生的学生多媒体管理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这支队伍在教师们的多媒体设备使用配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其它教育技术工作
本年度共完成了39节次精品课程和实验室课的教学录像拍摄、修改和制作工作;完成学院重要学术讲座、报告、会议的全程录像工作,录像片总时长超过分钟;完成了“宿迁学院指纹考勤数据分析系统”、“辅导员评测系统”“最满意教师评选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为我院的学生早锻炼工作、辅导员评测等多项工作带给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中心参与了一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完成了一项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心工作人员本年度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计算机类核心期刊2篇;
2012年度现教中心荣获省高校网络技术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称号,本人也被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授予“优秀管理者”称号。中心有三位老师在省第九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中获奖,其中本人有两篇论文均获一等奖。
1 项目结题材料的准备时间上抓“早”字
农业遥感工作, 对于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 东北三省的种植作物能达到良好的光谱反射效果, 是6月到10月间, 山东有的作物是两季, 只有掌握好时间才能对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在9月末到10月初, 届时分别把作物种植面积报送到农业部, 因此, 材料准备上要抓“早”字, 要在项目完成前完成项目的归纳总结工作, 形成初稿, 待数据全部获得后予以补充、修订。
2 打破原有所室经营责任制
原有所室经营责任制的弊端:一是浪费更多的财力、物力。对于仪器设备各个科室有自己的一套甚至多套, 以致仪器设备多, 财力浪费, 利用不充分。 二是人才培养、对外培训不及时。在所室经营责任制中, 为了达到工资能够按月发放, 每个科室都控制人员的引进, 甚至几年都不引进人才, 也不培养自己科室的人攻读研究生或者出去学习, 工作技术上比较封闭和落后。三是项目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证。遥感工作的一个特性就是外业工作比较多, 同时, 外业工作的经费也很高, 在所室经营责任制中, 为了节约经费给室里的职工发工资, 外业工作能少去就少去、能不去就不去, 外业调查的精度低。四是对于项目经费少留多分。以各种理由和方式提高工资、奖金、津贴水平, 甚至发放实物, 尽可能地加大成本, 减少利润和积累, 到最后几乎所剩无几, 根本不考虑和顾及未来的发展。
打破所室经营责任制后, 中心的仪器设备统一由中心管理、统一购买, 达到了设备共享, 资源不浪费, 使用更合理, 各个科室要使用仪器设备, 可以写借条向中心申请, 中心主任批复后借给科室, 如有损坏由科室或损坏个人赔偿;人员分科室, 但是由中心统一调配, 在完成中心分配的农业部项目的同时, 如果有需要很多技术人员的项目, 中心领导与室主任协商, 调配技术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整体素质提高、技术人员个人技能提高, 中心统一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室主任和技术人员不用在为了工资而犯愁,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
3 以人才建设为立足点
科技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2]。人才既是立所之本, 也是兴所之道。自2004年, 共引进人才8名, 其中研究生2名, 双学位2名, 本科生4名。为了更好地引进和培养人才, 遥感中心做到: (1) “不拘一格引人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 中心全体职工参与进去, 对中心需要的人才, 即使是本科生, 只要有真才实学, 就大胆引进, 委以重任, (2) 下大力气育才, 在院党组和师范大学、农业大学建立院校共建的大好形势下, 中心和一些院校也建立了定向培养的协作关系, 利用在职培养, 扎实育才。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合作项目的同时, 也建立了在职研究生培养合作关系, 2007年中心准备加大力度培养研究生8名。
4 抓好科技技术, 全面培养
自2004年至今, 中心先后5次派18人次分别赴北京等地学习和参加遥感专业软件讲座和培训。中心派技术人员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派出学习人员回来后在中心做报告, 向没有参加培训人员传授学习心得, 达到少数人轮流参加培训, 全中心技术人员均受益, 这样既节省了学习的经费, 又提高了技术。在专业技术提高的同时, 中心组织了技术人员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 由专业英语老师出题和评卷, 前三名以资奖励, 分别为300、200、100元, 鼓励学习成绩好的, 督促其他人更好地学习, 中心决定以后每年在空闲时间都举行英语考试。
5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在完成农业部的农业项目的同时, 先后完成了佳木斯、肇东两市土地利用基础土建数据库更新调查试点项目, 绥化、林甸两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RS、GIS监测, 饶河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富裕草场监测, 通河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行北安市房产资源的调查, 农垦四大作物监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兰头村远景规划。从农业部和横向项目中, 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设备。在牢固基础技术的同时, 正努力研究提高监督分类的精度以及高光谱影像的处理和应用, 使其在应用上有更新、更好的突破。
6 加强科学管理促进科技发展
一个中心科技实力发挥如何、效益如何, 不是单纯看是否有人才, 是否实力强, 更主要的体现在科学管理上。因此, 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 注重科学管理, 产生整合效益, 实现科技的跨越发展。“十五”期间, 我们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原则,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计划项目财务管理规定等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及奖惩办法。在科研管理工作中, 重点抓好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总结、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的五大关键环节。
7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内在活力
在申请课题立项上, 为促进中心科技人员积极争取横向课题, 拟建立了横向课题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1) 科研人员承担的外来项目课题, 经费下拨后, 课题负责人应将开题报告书或协议书、合同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科研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2) 中心按总经费的10%~50%收取项目课题管理费; (3) 课题完成预期目标并通过有关评审后中心结余经费可按1∶2.5∶3.5比率分配。如不能按合同完成, 所有损失由课题组自行承担。在发表论文方面: (1) 凡在SCI等四大检索收录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论文奖励1 000元; (2) 凡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 奖励200元,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奖励100元。
8 创建品牌效应, 体现独自特色
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是由于遥感事业的特殊性和前沿性, 很多时候都是在为社会服务的, 和育种研究一样, 不是立竿见影就能产生效益的。遥感应用的前景非常广泛, 涉及到各行各业, 但是, 其费用也是很高的, 对于中国的很多城市和企事业单位没有能力应用遥感技术为他们服务。除了遥感技术应用范围的宣传, 对一旦采用遥感技术的单位, 我们做到质量服务跟踪, 终身质保, 即使几年之后成果需要修改, 都义务帮助修改。上交成果达到使用单位满意为止。2007年与通河土地局签订《通河县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调查》项目, 测绘局提供的是2005年的卫星影像, 可是通河土地局要求体现2007年的土地使用情况, 如果我们依照影像2005年解译, 本项目就失去了实际应用价值, 按2007年做, 我们中心没有卫片, 整个工作又增加了一些时间、经费和困难。最后我们又额外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在通河县常驻近一个月, 在2005年影像的基础上对通河县的每一块土地进行了核对和修改达到了通河县土地局的满意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M].3卷.邓小平文选, 1998, 274.
四年后,绕水庐州,全厂职工在敢闯敢干、不畏艰难精神的带动下,生产出了第一台“江淮”牌货车,从此安徽汽车工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时间来到了2012年。如果把江淮汽车的历史按阶段去划分的话,那么1964年~1990年会是一个完整的阶段,1990年~2012年则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而从2012年开始的这一段历史,对于江淮人来说,则成为了第二次创业的一个起点,而江淮人准备要起跳的位置,就是汽车的发动机领域。
四个人,四个地点,一个星期,一辆车,开启了一段关于发动机自主研发的调研之旅,为江淮人实现“中国心”梦想,寻觅一个新的起点,江淮汽车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也开始了中国汽车自主研发发动机的先河。
梦的起点
动力研究院里的故事
2002年的6月的一天,一行四人轻车简从,开启了江淮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第一次考察调研。他们先后拜访了当时国内主要研发内燃机的上内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当时生产线的水平和装备都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保定长城汽车有限公司,以及在北京机床进行国际技术装备柔性线与刚性线的交流。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次调研。
也正是这趟考察调研,开启了江淮人制造“中国心”的伟大梦想。在对设计、制造以及装备进行了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启动了首个发动机研发项目。仅仅一年零三个月之后,第一台4GA1发动机在江淮点火成功。
虽然这台发动机还属于逆向开发而来,但对于江淮人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够完成第一台发动机的开发并成功点火,还是很鼓舞人心的。
2005年,江淮动力研究院正式成立,并迅速开启了发动机产品的正向研发工作。看似简单的转变,却有着巨大的挑战。用动力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林强的话说:“最早做逆向开发时,更多关注产品结构的实现,但是在正向设计的时候,需要依据设定的指标,从无到有从概念到产品结构设计,再到产品性能开发,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
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江淮人的“中国心”梦想已经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具体了。
最执着的追梦人
江淮动力研究院院长靳素华
在实现这个“中国心”梦想的道路上,江淮人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个执着的身影,她就是技术中心副主任兼动力研究院院长靳素华女士。到江淮汽车已经有10年的业内资深专家张智老先生对靳院长有这样的评价:“靳院长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很有魄力,也敢担当,堪称女中豪杰。”
整齐的西装,干练的短发,柔和的声调,很难想像面前这位清秀儒雅的女性,会是内燃机专业科班出身,并且在毕业之后,就来到江淮,当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发动机产业不太景气的时候,很多和她一样当初学习发动机专业的纷纷跳槽或改行的时候,她却沉下心来默默地在做着本行工作,一干就是28年。不过在靳院长自己看来,要感谢在江淮汽车的工作积累,从早期的客车底盘的进口发动机匹配,到瑞风产品引进的首席技术担当,到科研室主任的科技管理积累,为江淮汽车自主研发发动机的项目启动和成功推进厚积薄发。靳院长坦言:自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比较严谨、细致。所以,她一直以较高的标准带领团队、开发产品。
江淮人仅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自主发动机包括有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和多燃料发动机三大类共近30款产品研发,多款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支撑了江淮汽车乘用车及商用车的动力匹配需求。十周年之际,建立起自己的发动机品牌Green Jet(锐捷特),目前已有100万台发动机产品下线。无论从产品研发实力还是品牌营销理念都完成了一个大跨越。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靳院长对于这样的成绩很少提及其个人的贡献,谈得更多的还是她带领的团队。
梦之队
江淮动力研究院的热血团队
如今发动机日益成为整车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拥有自己的“动力”正成为众多自主品牌车企生存的不二法门。江淮动力研究院这几年也是风生水起,所研发的新产品不断推出并量产,成功率更是达到了100%。
与动力研究院骨干研发团队的成员交流的越多,就越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团队的热情与活力。发动机产品研发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产品与多业务复杂管理的完美结合,他们都是从第一款产品开发就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在靳素华院长带领下,以院长助理杨林强和钱多德为助理的专家及技术管理团队,有效地支撑了包含汽油机产品设计、柴油机产品设计、试验开发、电控标定开发、开发管理、供应商协同开发和量产支持等11个业务部门的高效率运行,不断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铸就了一支富有激情高效协同且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
与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骨干团队聊天,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一心一意的归属感,据说他们团队还荣获过江淮公司总经理专项奖。
还是借用靳院长的话说,如果说江淮的发动机产品有什么优势,那就是她们团队。要带出一只团队比出产品更难。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干的,很庆幸江淮有一支年轻、实干、有着非常好的学习力和专注力的团队。现在真正能沉下来做技术的人并不多,真正有事业心能够创作,能够坚持,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价值点的人更少。要有创业的激情,要有敬业的精神,专业的能力,职业操守和理论水准,这些因素,已经固化为了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共识。
在参观江淮汽车动力研究院的时候,还有一点给人感慨也很深,一个个办公室参观下来,惊讶的并不是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也不是计算机屏幕里呈现的那一幅幅让人眼花缭乱的CAD、CAE设计图,而是公共休息区域里那些乒乓球桌,是墙上张贴的那一张张开心的亲子照,和团队集体出游的开心照片。江淮动力研究院的团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集体,也许在外人看来,技术是冷的,但是江淮动力研究院的这一快乐的团队,展现出来的却是人的内心中温暖、热情的那一面。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个团队成立以来信奉的“高效、和谐、责任、创新”的团队理念。
nlc202309040018
梦的艺术
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的质量管理经
相比于大型跨国汽车公司,消费者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认知程度尚停留在“质低价廉”的阶段。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发动机的品质和可靠性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车的质量水准。那么如何帮助消费者打破对于传统的认知,从而打开市场?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的答案简单而直接。以品质塑造品牌,是发动机公司打造Green Jet品牌的信条。
作为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六大事业部之一,发动机公司早在创立之初就将质量奉为立足之本。成立近10年来,发动机公司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如今拥有五大生产工厂,四大产品平台,并且具备5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的大型配套企业,若没有过硬的品质作保障,这一切无异于空中楼阁。
要确保一流的品质,质量过硬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所有生产线均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并且采用国际一流的自动化机加工设备。在零部件供应商方面,发动机公司更是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发动机公司成立之初即与在动力和传动系统领域全球公认的技术领袖博格华纳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所具备的专业精神也得到了博格华纳的高度认可。
如果说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是确保质量稳定的基础,那么一套成熟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则是质量不断提高的核心所在。在现场质量管理上,发动机公司并没有照搬国际发动机行业的发展体制,而是结合实际,积极去探索一条符合江淮特色的道路。2009年,发动机公司在现场管理中引入6δ这个全新的概念。总经理李明向我们介绍到,作为一个统计学概念,6δ表示产品综合缺陷率为百万分之3.4,这意味着发动机公司成立十年来生产的所有发动机中只允许有3.4台不合格产品。而6δ管理正是以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终极追求,通过采用统计学工具来定量分析改进目标,由专业人员制定并开展优化工作,从而达到持续进步的一种管理哲学。作为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6δ已经在摩托罗拉、GE等国际知名公司有过成功的实践,而在发动机行业,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可谓开创了先河。
创新并非万能良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创新可能带来的是失败的苦果。然而面对风险,江淮人没有踌躇不决。由李明总经理带领的领导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发动机公司提出了“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八字要求,并于当年年底成立了6δ管理部,在部署和推进6δ方面开始迈入了战略化阶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创新实践改革。
目标重在执行和坚持,一切成功不外如是。自2009年6δ管理实施以来,发动机公司已经陆续在103个项目中采用了6δ管理方法进行改进,使得发动机公司在产品质量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升。通过项目改进,汽油发动机整机下线合格率由93.11%提升至99.38%,累计实现了近4000万元的财务收益。通过6δ的培训工作,发动机公司培养了一批6δ专业管理人才,包括8名具备黑带资质(经过国家认证的项目领导者资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的6δ管理建设成果也同样令人瞩目。在2012年全国6δ先进企业现场评审中,中国质量协会评审专家组打出了765的高分,发动机公司也藉此成为2012年度9家获得“全国6δ先进企业”之一。不仅如此,发动机公司还将6δ管理推广至上游供应链企业,同样效果显著。
李明总经理雄心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远景规划:作为6δ试点单位,发动机公司将会为整个江淮汽车股份公司的6δ推进提供经验和管理输出。6δ不仅是一套管理工具,更是一套有着江淮特色的方法论。
梦的实现
十年研发 百万见证
翻开“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的获奖名单,江淮汽车有着一个很高的荣誉“4年5台的获奖记录”,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里,江淮汽车的成就是很让人瞩目的。
仔细捋一捋江淮汽车的自主研发生产发动机的历史,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创业期:从2002年发动机项目立项,组建发动机项目组,并以消化、吸收匹配瑞风的2.4L汽油发动机为基础,开始了艰苦的发动机自主研发,很快研制出2.0、2.4L汽油发动机并实现量产,实现了“江淮心”从无到有的突破;成长期:从2004年开始,秉承江淮汽车“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自成一体、实现超越”的研发创新理念,通过与奥地利AVL公司、英国里卡多公司、天津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同时引进国内外发动机行业专家参与项目研发,先后开发出2.2TCI、2.8CTI、1.9CTI、1.3LVVT、1.5LVVT等发动机产品,江淮发动机产品线不断丰富,发动机研发团队进一步壮大;发展期:从2010年开始江淮汽车以五层次研发体系和NAM流程为基础,以我为主,加强广泛的战略合作和自主设计能力建设,组建了“江淮汽车-天内所发动机技术研究院”,与AVL、RICARDO、BOSCH、DELPHI、博格华纳等专业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牢牢把握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路线,建立了发动机研发流程体系,形成了从概念、布置及详细设计,到机械开发、燃烧开发和性能开发全过程的正向开发能力,启动开发了1.5TGDI高效能汽油机和2.0、2.7国五柴油机等发动机产品。从2003年第一台样机问世,2004年即突破万台大关,2010年突破15万台,2011年产量即突破20万台,同时江淮乘用车发动机自配率也从2010年的83%,到2011年的95%。而今年,发动机公司即将迎来它的另一个里程碑:累计产量突破100万台,这对于中国自主品牌发动机来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江淮汽车“中国心”的梦想,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部励志史。对于一个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来说,要打造过硬品质的发动机产品,依靠的不仅仅是先进的装备,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的团队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江淮汽车的Green Jet发动机品牌在日后必定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技术中心】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中心10-31
监控中心技术原则12-09
技术中心总结报告10-05
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条件06-25
技术中心专项整治方案09-26
海信集团技术中心09-30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22
信息技术中心工作计划06-21
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条例06-30
技术中心岗位职责模板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