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法的认识与思考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经济法的认识与思考(推荐8篇)

对经济法的认识与思考 篇1

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思考

循环经济既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认识的`飞跃,对现代经济学思维和理念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文章根据我国的国情,认为必须运用宣传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和科技手段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构筑起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

作 者:邓安球 DENG An-qiu 作者单位:中南林学院,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年,卷(期):24(7)分类号:F069.9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认识 实践

对经济法的认识与思考 篇2

一、EVA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针对中国国情, 国资委纳入了真正确实能够改善公司业绩的调整措施。其对央企EVA考核的计算公式为:

E V 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 (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 × (1-25%) ;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资本成本即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相当于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到与目标企业风险相同的其他企业或资产所能得到的回报, 也就是投资者要求的回报水平。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 × (1-所得税率) + (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

国资委对央企的资本成本率的规定: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规定资本成本率为7.5%。

二、油气田企业EVA指标改善方法

(一) 提高主营业务盈利能力

E V A指标计算过程中, 衡量企业盈利水平采用的是税后净营业利润, 对非经常性收益按减半计算。其目的是要限制非主业投资, 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上创造价值。这与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 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吻合,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符合股东确定的业务方向上发展并创造价值。油气田企业应该围绕做强主业和实现主业收益最大化为基础, 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力度, 突出公司战略重点, 明确主攻方向, 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 集中优势努力增加优质可采储量。可采储量的增加, 一方面将奠定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资产折耗, 降低经营成本, 提升公司整体经营效益。

(二) 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税后净营业利润与E V A值同方向变动, 油气田企业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既要开源, 又要节流。开源就是要提高油气产销量, 一方面要把握原油市场价格波动趋势, 合理安排原油产销计划, 积极落实“高销低储”的油气产品销售政策, 提高原油销售收入;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天然气的放空量, 节约自用量, 提高商品量, 积极推动天然气销售价格, 持续优化销售渠道, 提高工业用气比重, 提高天然气销售收入。节流就要以成本控制为切入点, 推进成本结构优化改进, 进而提高成本支出效能。

(三) 谨慎对待投资, 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油气田企业要高度重视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 不盲目追求产能和产量。只有在收益高于资本成本的条件下, 才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 做任何一个投资都要进行资本成本评估, 论证其可行性, 权衡一下EVA的正负。因此, 必须严控盲目扩张, 提高投资质量, 把是否创造价值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标准, 确保所有项目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 投资收益大于投资风险。油气田企业应该尽量选择进行精细地质区块研究后的优质区块, 进行钻井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投资, 突出长期价值创造。

(四) 妥善管理资产, 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已有资产的收益, 即:在不增加资产的条件下, 通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来增加收益;对不创造价值的资本必须进行调整, 对不良资产和不属于企业核心主业、长期回报过低的业务, 坚决压缩, 及时退出, 减少资本占用, 降低资本成本。油气田企业应该一方面完善物资积压的责任追究制度, 提高废旧物资利用率, 在新建、改扩建地面工程、油水井维护作业、设备更新维护等方面, 最大限度地做到修旧利废;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盘活现有闲置资产, 全方位开展无效、低效资产的调剂、置换和清理工作, 努力降低资产占用总量。

(五) 合理占用外部资金, 加强营运资本管理

在E V A计算公式中, “调整后资本”中扣除了“无息流动负债”, 也就是企业享受的供应商或客户投入的商业信用, 如应付、预收等项目, 并不占用企业资本, 企业也不用为其支付使用成本。换言之, E V A指标限制企业使用股权资本和带息负债, 而鼓励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获得的营运资本。因此加强油气田企业的资金管理, 依托资金管理平台, 严肃执行资金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创造企业价值。

(六)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EVA计算中将研发费用、在建工程等进行了利于改善当期EVA的调整, 目的在于鼓励企业着眼长期利益。其中:将油气田企业投入较大的勘探费用的一半和当期研发费作为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调增项来计算, 鼓励为获取石油地质资源、提高采收率进行的风险投入。将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扣除, 是鼓励油气田企业为了持续发展进行必要的产能投资。但是, 在建工程从当期资本成本中扣除, 在以后年度中转为固定或油气资产后就要记入资本总额, 带来资本成本, 从而增加EVA持续改善的难度。研发费用资本化本身就增加了资本总额, 因此, 要持续改善EVA, 就必须使结转后的固定资产和投入的研发费用能真正创造价值, 并且其收益水平要高于当前的水平。

三、克服EVA评价局限性, 完善EVA管理

(一) 关注油气田企业的非财务指标

在采用EVA进行业绩评价时, EVA指标对非财务信息重视不够, 不能提供像企业年度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原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综合递减率、措施有效率、员工队伍、供应商和客户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

1. 非财务指标注重对企业的预期评价

E V A运用财务指标计算, 反映的是企业的历史业绩, 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的动因。就油气田企业而言,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的上升、综合递减率的下降、科技的进步等等非财务指标能反映的情况都会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推动性因素, 这些指标的引入, 对于以E V A为导向准确评价公司价值能够起到很大的修正作用。

2. 非财务指标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及时地跟踪

非财务指标的运用可以减少时间的限制, 企业能够及时、连续地对经营行为进行描述, 对所要评价的指标进行监督和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便可以及时的解决。而基于财务指标的传统评价系统, 通常是以计算特定时间的财务数据得出的, 不得不采取定期评价, 其时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 关注非财务指标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创造企业价值

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并不能直接控制企业的财务成果, 财务指标的好坏、E V A的高低对他们起不到实质意义上的作用。所以, 非财务指标在这部分人的激励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二) 引入经济增加值动量概念

E V A指标值是一个绝对值数据, 产值和规模较大的公司或部门趋于创造更高的E V A。由于资产基数不同形成的规模差异影响E V A结果的可比性。因此, E V A不能有效地控制部门之间的规模差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经济增加值动量 (EVA Momentum) 指标, 将E V A这一金额类指标转换为比率指标, 经济增加值动量的计算公式是, EVA Momentum= (企业本期EVA-企业上期EVA) /上期销售收入。该指标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其基于E V A的变化而非E V A的高低, 因此, 那些虽处于亏损但亏损幅度却大幅降低的公司会有较好的经济增加值动量指标表现。相比之下, 盈利极高的公司的经济增加值动量指标表现很差, 而这恰是由于其经济增加值原地踏步甚至有所降低所造成的。因此, EVA Momentum指标能够准确地揭示企业业绩的转折点, 真实反映企业当前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经营成果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有利于不同规模的油气田企业之间EVA指标的对标分析。

(三) 关注企业现金流情况

由于E V A计算中采用的盈利指标是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其实质还是一个利润表指标, 遵循权责发生制, 忽视了收入和利润的现金支撑能力。在当今国际油价受复杂多变的地区和政治因素影响下, 应淡化利润性指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提倡“自由现金流量”指标, 强化“现金为王”的理念。公司持续地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和资本风险回报的前提, 也应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主导理念。

四、结束语

以EVA管理为导向的企业业绩指标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真实地评价企业的效益。油气田企业应该积极转变思路, 树立价值管理的经营理念, 调整和完善油田绩效考核办法, 实现精细化管理, 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不断寻找改善EVA指标的方法, 切实提高公司的价值管理。

摘要:以会计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业绩指标考核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 不能完全反映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基于经济增加值的管理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财观念。本文阐述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结合油气田企业的实际情况, 为切实提升企业的价值管理, 提出了6种改善EVA指标的途径和3种完善EVA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经济增加值,考核,认识,思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经济附加值[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3240.htm?from Id=230563, 2012.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Z].2009-12-28.

[3]罗乾宜.企业EVA体系中战略风险管控的导入[J].财务与会计, 2011.

[4]王志娟.基于EVA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2.

对山寨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山寨文化 去精英化 后现代

“山寨”,仿佛一夜间异军突起的新秀,成为2008年度最“雷人”的字眼,瞬间红遍了大江南北,2008年也因此被网友成为了“山寨年”。从刚开始的山寨手机,到后来的山寨明星,再到山寨名牌、山寨春晚,山寨不再徘徊于边缘境地,而是登堂入室,成为了“名正言顺”的“鼠年标签”,给国人来了个一个措手不及。山寨也由原来简单的一个名词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再由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放眼国内市场,“山寨”几乎无处不在,从“康帅博”到“山寨同仁堂”、“山寨版慢严舒柠”,从iphone到hiphone,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给大家带来惊奇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有人说山寨是“短命的草根王朝”,必将“昙花一

现”,也有人说山寨是“平民力量的崛起”,必将“成就气候”,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其做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山寨文化的由来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是草民居住的房子,与富贵人家的宅院、官府的大堂相对应,本身就有一种对峙冲突的分化感。

如今大家听到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依靠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创新集其他品牌功能于一身,靠廉价、多功能等优势来赢得消费市场。

山寨文化则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不断创新,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虽然游离于正规的商业规则之外,但却受到了民众不同程度的喜爱,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造出了一批批产品,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从商业领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一种非正统的竞争手段演变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们追求时尚和展示自我的理念和旗幡。

二、山寨文化风靡一时的原因

1、是一种平民力量的爆发,是去精英化的明显体现

无论是山寨物质产品,还是山寨文化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出平民化的理念和呼声,都深深地打上了去精英化的烙印。山寨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质优价廉、更新速度快、容易获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大众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时尚的唯一可行便捷渠道。长久以来,由于精英群体对于金钱和知识的占有优势,时代的高新产品和品味都是由他们最先去享受,而广大的大众群体则只能成为“二代消费者和享受者”,也就是说当他们因为得到一种时尚而津津乐道、高兴不已的时候,这些所谓的“时尚”对于精英人群来说已经过时,精英们此时已经开始享受更高层次的产品。所以只要存在金钱和知识的占有差异,这种“享受”的“代”级区别就永远不会消失。这对于广大的“山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传播歧视,因为他们的“山寨”比不上有钱人家的“豪宅”。所以,要享受平等的追求时尚的权利,成为时代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第一级消费者”,必须揭竿而起,去创造自己的“草根文化”与“平民时尚”。

2、是无门槛的大众参与,是自发性的群体狂欢

如果说前几年风靡全国的超女、快乐男声等真人秀节目是降低了大众参与娱乐活动的门槛,那么山寨文化则是彻底地去掉了门槛。因为真人选秀节目门槛再低它也是由一定权威机构组织和协助的,它仍需要巨额的活动经费和大型的广告宣传,选手自身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活动过程中还需要专家指导和观众的投票支持,而这些对于山寨活动来说都已经不那么必要:不需要广告宣传,一个“我想办春晚”的帖子就能激起全国数万“山民”的参与热潮;不需要企业、机构的经费支持,几百块钱就可以办得如火如荼;不需要请巨星和大腕大牌,因为我们有自己造的“山寨巨星”;不需要刻意去体现政治主题和迎合时代需要,“山民”自己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目的,民间绝活、民间艺人们终于可以不受央视大导演“只爱阳春白雪”的排挤,可以靠自己“下里巴人”的手艺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尽情地为自己的“山民”兄弟姐妹们娱乐尽兴。山寨的舞台虽然只有几平米,没有央视缤纷绚烂的灯光效果,没有让人震撼的排场和气势,但它的舞台却又无限大,因为它的演员代表了亿万的山民;它的震撼力能超越任何一场晚会,因为它是亿万山民的集体狂欢;它是称不上艺术的艺术,是最吉尼斯的盛宴。

3、是后现代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大众对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解构

后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叛逆、反讽、变形等,它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山寨文化正是迎合和反映了这些理念,以叛逆、反讽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解构。名牌手机、电脑、相机是功能强大,但价格的门槛却高不可攀,所以模仿、盗版应运而生。山寨产品不仅功能更强大,甚至是好几种名牌的功能融合,但实际价格却只有它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几十年来都是央视春晚为国人提供年夜大餐,京剧唱段年年都有,大牌阵容年年不变,“难忘今宵”年年要唱,最搞笑的是赵本山的“卖拐”竟弄成了“忽悠系列”,范伟的“结巴装傻”竟成了他的“招牌动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腻烦感,也难怪一些网友想要讽刺它,超越它。

三、山寨文化的短板、软肋

1、缺乏特质的精神内核,复制、模仿痕迹浓重

眼下的“山寨”之风虽然如火如荼,但仔细看来,各种山寨产品还是经不起品味的,还不能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来推崇。究其根源,是因为“山寨”产品缺乏其特质的精神内核,从它身上总能看到其他产品的影子。难怪有学者批评山寨文化,说它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2、“山寨”容易沾染“恶搞”的风气,偏离其本来的意义

山寨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是一种普通大众争夺话语权的体现,它传达的是身居弱势的“山民”们追求平等,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呼声。它采取的方式不是官方提供的渠道,而是借助民间最草根的声音、最朴素的呐喊。它与“恶搞”有一定的区别,恶搞是对原来事物的完全颠覆,剥离事物原有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力,同时将自己的恶俗思想强加上去,比如将抗日英雄阿庆嫂描述成了潘金莲式的人物,与胡传魁“司令“、新四军的指导员都有两性关系,抗日英雄郭建光则是无计无谋的胆小鬼,雷锋有初恋女友等,这些恶搞都被大众所唾弃。山寨文化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把握与“恶搞”的界限,传达有利于社稷民生的呼声,远离庸俗的污浊。

3、有盗版的嫌疑,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的纠纷

山寨产品虽然质优价廉,但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它们的开发完全是依靠简单地改造和利用别的产品的核心技术,是披着外衣的其他产品的抄袭版。它的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名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一定的破坏。同时,对于像康帅傅方便面、云碧饮料、斯大舒胃药、旺子牛奶、周佳牌洗衣粉、NLKE运动鞋以及南京的文安街,曲同氏、必胜糊、李明、巴克星、哈根波斯等等都毫无疑问地触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印度最大的“山寨”——宝莱坞就因生产了大量直接照搬好莱坞电影情节的电影,诸如印度版《哈利?波特》《风月俏佳人》等,引起华纳公司不满,最终吃了官司。

四、如何正确引导山寨文化的发展

1、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引导山寨现象走上合法的光明大道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山寨文化還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人们对于山寨文化的本质还不明确,存在很多误解,因此山寨的发展必将遇到众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于山寨本质方面的定义尽快加以明确和分析定位,使人们对于身边的山寨文化能进行恰当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棒打死或盲目地推崇。从而使得我们的山寨风合理的方面能有理有据地发展,并形成燎原之势,对于有利的方面我们能够着重培养和利用,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则依法进行制止和打击。

2、提高“山民”的相关素质,注意维护知识产权

山寨作为草民一族的聚居地,鉴于其自身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必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愤世心理,在“揭竿起义”时必定具有一定与社会不相符合的理念和观点,甚至出现“暴民”行径,做出违背社会道德或法律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草民”一族的教育引导,毕竟加上“文化”二字的点缀后档次和内涵就得相应有所提升。从山寨走来,走进大雅之堂,就必须脱掉身上的野气,留下自身特有的淳朴和直爽,用“阳春白雪”所没有的通俗和生动来展示人们所熟悉和期待的本位回归。

3、充分发挥创新作用,避免走入俗套

前几年的超女、快乐男声等真人秀节目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像“山寨风”一样在国内瞬间兴起,大有兴风作浪之势,但现在的选秀节目大都销声匿迹了,广电总台也对各地方台的选秀节目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和限制,就其致命性硬伤就在于这些选秀节目缺乏创新性,总是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形不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到最后为了竞争收视率就开始走向庸俗、恶俗、低俗的死亡之路。“山寨”文化要想避免走与选秀节目相同的道路,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品牌,着重打造自己的“草根一族”表达声音与追求的平台特色。通过有序的管理和规范合理利用和优化“山寨”资源,打造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形成自己的强势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王攀:山寨文化是草民对垒精英的文化,人民网

②“山寨”现象频现,折射草根挑战权威心态,新华网

③“山寨”春晚,“土掉渣”对“金镶玉”的博弈,人民网

④“山寨春晚”受新华社撰文肯定:普通百姓的嘉年华,侯检 潇湘晨报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篇4

周建平

“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

为什么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校本培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较为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间的矛盾使然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因此,怎样培养21世纪的教师已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业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偏颇与误区。在价值目标上,奉行惟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在评价方面,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效度和信度;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是保守性和盲目超前性并存。[1]由此产生了培训的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低下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加强了对现有培训模式进行改革的力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于是,“校本培训”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铁板一块,毫无弹性。在僵化的管理体制下,无所谓“校本”,更谈不上什么“校本培训”。学校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范”着,学校的手脚被严重地束缚住了,“照章办事”便是其行动的“信条”。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计

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也正受到震撼,开始发生着变化:教育管理由刚性化逐渐向弹性化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落实。这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得以逐步扩大。如何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成为许多学校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自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3.“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借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校本课程”已闯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亮点。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伴随“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研究”也悄然来到人们的身边。所谓“校本研究”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学校教师参与的、旨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可见,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校本研究”,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主体力量。然而,对“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校本研究”如何进行等问题,他们往往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校本培训”便应运而生了。

二、“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何谓“校本培训”?目前人们的认识还颇为模糊。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了何谓“校本”。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诠释。[3]据此,“校本培训”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该“校本培训”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的学历提高和学校的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不是“塑料花式”的摆设,而是要有务实的态度,要讲究实效。

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校

本培训”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社区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为“培训什么”等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对学校情况切实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据此来开展培训。而“局外人”显然难以获得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而深切的把握,只有学校人员才能了解并做到这一点。一句话,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意味着:1“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2“校本培训”主要是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能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作战”,与学校的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型人员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与非校本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凸显出以下特点:

1.目标的直接指向性 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的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问题,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的自我主体性 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却是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的,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固然也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是同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的。

3.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目前的许多培训都是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往往也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因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4.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这是人所共知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助等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本培训”实施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是收效甚微的。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的主观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来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的措施;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

2.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 如前所论,“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

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通过“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的水平不断提升。

3.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摈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其一,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的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要教师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其二,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的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拟定“处方”,促使管理能力或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拟定“处方”;(4)具体实施。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

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

(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

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

其四,“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老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老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注 释

[1]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3]郑金洲:《走向“校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对经济法的认识与思考 篇5

21对钢铁冶金与成型的认识

虽然我学的专业是经济学,但是我自从上了工业概论这门课以后,我对钢铁冶金与成型这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了解。接下来,我就从我的专业知识出发来谈一谈对钢铁冶金与成型的小小认识。

21世纪的今天,轻重工业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而钢铁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张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掌握钢铁冶金与成型的基本认识,是相当有必要的,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浅谈钢铁冶金与成型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冶金的发展关系密切且历史久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中都离不开金属材料。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逐渐的学会开始利用金属,不过那些金属是自然状态下存在的少数金属,如:金、银、铜及陨石铁,后来才逐渐发现了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首先得到的是铜及其合金—青铜,日后又冶炼出了铁。人类利用的金属日益增多,到如今,各种金属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对生铁和钢的运用,对国民经济起巨大的带动作用,它们用途最广,生产量最多。人们长期把钢和钢材的产量、品种、质量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金属从矿石中提取,其主要成分是金属的氧化物及硫化物。从矿

石中提取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生产过程叫提取冶金。又称化学冶金,其过程不同分成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及电冶金,电冶金包括电炉冶炼、熔岩及水溶液的电解。火冶金过程是物理化学原理在高温化学反应中的运用,湿法冶金是水溶液化学及电化学的应用,火法是主要的应用。火法冶金生产率高,流程短,设备简单及投资省,就是不利于处理成分结构复杂的贫矿。火法冶金过程包括焙烧、熔炼、精炼、蒸馏、离析等过程,其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则是热分解、还原、氧化、硫化、卤化、蒸馏等。

钢铁冶金的基本生产过程:铁矿石(高炉的还原过程)--炼铁(氧化过程)--铸锭(连铸)--轧制—钢材,炼铁—铸造生铁—铸造。其工序主要是三个:炼铁,即从矿石或精矿中提取金属—生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高炉炼铁,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铁三种方法。炼铁,即把生铁的过多元素及杂质去除,把钢液中的氧去除,把其浇铸成钢锭或钢坯,主要方法和连续铸造过程有转炉炼钢、电炉炼钢和平炉炼钢,OCC连铸技术,钢锭的液芯轧制。二次精炼,及将炼钢过程的某些精炼工序转移到炉外盛钢桶或特殊反应炉中继续完成或深度完成。各生产过程的复杂反应,含有气液固三态的多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冶金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新的工艺流程:直接氧化—电弧炉炼铁—连铁连轧。

把钢铁做成我们需要的材料型式,这就要用到钢铁成型,钢铁成型主要有三种方法:铸造成型、冲压成型、焊接成型。

铸造成型一般有砂型铸造、金属模铸造、离心铸造、真空铸造、消失模铸造等。

冲压成型也就是模具,包括冷加工和热处理的正火、退火、回火、淬火等。

焊接成型属于连接技术,主要有手工电弧焊、埋弧焊、电焊、气体保护焊、等离子焊、钎焊等。

我国钢铁行业曾出现在持续多年的高位增长后,国内钢铁常量增长显著放缓,出口短期反弹迅猛,市场价格宽幅震荡,冲高回落明显,利润增幅同比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优于市场需求放缓,国内钢铁行业深幅调整,这是全球经济发展失衡。2010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钢铁雪球增长进一步放缓,市场维持弱势平衡格局。今后,国内外的钢铁市场竞争必定会日益激烈。

对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篇6

中共彭山县委政研室付聪

市委一届八次全委会通过的《中共眉山市委关于加快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融入成都、一体发展、强工促农、繁荣城市”的发展思路,这既是市委紧跟发展步伐,顺应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工作指针,为彭山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积极融入成都、一体发展,对于彭山抓住机遇、谋求突破,实现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彭山要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我认为必须提高以下几点认识:

一、先进的发展观念是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首要条件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先进的发展理念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成都经济之所以取得飞速发展,他们的思想解放、理念超前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彭山县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较好的经济基础与产业互补能力,为融入成都、一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在发展观念上,我们的盆地意识较浓,开放意识不活,超前思维、超常发展意识与成都市等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彭山要真正融入成都、一体发展,首先就要在思想上融入,以先进的发展观念为指导。一是树立“跳出彭山看发展”的开放意识,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主动接受成都的辐射,破除各种思想阻力,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现与成都的开放接

轨。二是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成都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将发展压力转化为敢闯敢试,敢作敢为的动力,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勇于追赶,共同跨越。三是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超常发展意识。鼓足加速追赶的劲头,激发加快发展的热情,聚精会神地谋求超常发展,以先人一步的超前思维、快人一拍的发展意识,大胆创新,重点突破。四是“互动共赢”的一体发展意识。面向成都、依托成都、融入成都,“全面当配角、局部争主角”。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甘当配角,主动寻求区域经济服务与合作。积极借鉴成都发展的先进经验,主动谋求局部竞争,壮大彭山的优势产业,争当行业主角。

二、规划的科学对接是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前提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毗连的城市或地区之间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正在修订的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成都经济区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成都、德阳、资阳、眉山四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彭山作为紧邻成都的眉山市北大门,更应加快融入成都的步伐,在规划定位上先行一步。要认真编制我县的十一五总体规划,把彭山的发展纳入到以成都为龙头的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中,实现规划布局与生产力配置的区域统一,推进接轨融入工作的纵深发展。要做好区域规划的功能分区、产业分区、项目到位,促进各级空间载体各尽其责。在发展定位上,要定位在成为成都的“卫

星城,”通过打通瓶颈、资源共享、市场融合,实现与成都的一体发展,逐步把彭山建成成都经济区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基地、物流集散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输出基地,把县城建设成紧邻成都的滨江园林城市。

三、产业的互动共融是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主要支撑

产业互动共融就是要实现彭山与成都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彭山的比较优势,依靠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与成都的产业对接,发展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实现彭山与成都的产业互动,除了要首先做好产业规划的对接外,我们还必须解决好彭山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这两个问题。落实到具体发展上,彭山应立足自身优势,做好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和成都产业补充这两篇文章。重点是在工业上,以省级经济开发区青龙区、灵石区和观音、凤鸣开发区等4个工业园区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吸引、主动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着力抓好与成都市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坚定不移地发展洗涤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融入成都工业发展的大格局。在农业上,充分发挥毗邻成都的优势,以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把彭山建成成都市民生活资料的生产、供应基地。在第三产业上,以长寿文化为载体,深入研究和挖掘 “长寿文化”的历史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推进滨江园林城市建设,打造成都的“后花园”。

四、市场的协调统一是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本质

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统一的市场,就谈不上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体化的共同市场,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县的各类要素市场不断完善,但这种发展事实上都主要局限于行政区划的内部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地方保护、政策体制障碍等对区外要素的市场歧视和无形壁垒,阻碍了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大市场的建立发展。因此,主动破除行政壁垒和地方封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构建与成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交融共生的市场体系和区域统一市场,是彭山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的着力点是:依托彭山作为成都向西南连接眉山、乐山、雅安等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仓储、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性的生产要素市场;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区域性的金融和产权交易市场;加大与成都极其周边区县的信息技术交流,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建立一体化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我县人力资源优势,以锦江学院建设为契机,建设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培训和交流,构筑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五、企业的联合协作是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根本途径

企业是区域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微观单元,区域本质上是一系列生产性和服务性企业的有机集合体,两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决定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受到所处地区的地方发展政策的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经济的发展

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区域经济的特征归根到底来自各个企业的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终要依靠区域内各个企业的联合协作、共同发展来实现。彭山要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完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区域之间的联结机制是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产业协作为基础,互惠共赢为目的,大力开展我县与成都市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链,推动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政府要在生活服务、交通通讯、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企业提供大力支持,承接企业的社会职能,方便开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实现企业与彭山经济的利益互动。当前我们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增加项目储备,将彭山作为成都经济区的一分子对外宣传,积极吸引、引进成都以及省外企业到彭山发展落户。二是改善政府职能,打造诚信社会,完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三是积极打造企业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切实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交流、联合与协作,促进区域间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共享,以企业的互惠互动加速推进彭山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进程。

六、市县经济一体化是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篇7

关键词:医患关系,现状,原因,缓解方法,思考认识

一、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 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在传统医疗过程中, 医者运用自己毕生所学为患者诊断分析病情, 对症下药, 以解救病患为己任。患者则积极听从医者意见, 对救助自己的医生心怀崇敬和感恩。可以说, 在过去, 医患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的医疗成果不断问世, 新药品、新医疗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使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 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做了多方面努力, 但仍有很多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这种矛盾直接转化为医患冲突, 医院成为冲突发生的主要场所。

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 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起, 发生打砸事件2件, 打伤医师2人, 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81万元, 患者和家属打砸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等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暨南大学的一项研究则表明, 在接受调查的8000余名医务人员中, 有65%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躯体的伤害。①

以上数据足以表明, 医师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医疗救助过程中的障碍。医患矛盾甚至催生了“职业医闹”, 为社会安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医患矛盾主要原因

(一) 医疗费用上涨

医疗卫生改革推行的医药体制“产业化”与“市场化”。把医疗和药品都变成了一种“买卖”。在我国医院的门诊和住院费用中, 药品费用占了很大比重。药品批零差价使得医疗机构可以从销售西药、中成药和中草药的收入中分别获得15%、16%和20%的利润, 医院鼓励医生多开药。②这种体制显然让医生在行医时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 多开药、开昂贵的药, 不考虑求医者的经济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过程成为消费过程。医生成为了生产方, 从病人身上获取利润;病人成为了消费者, 自然而然要求从医者方面得到希望的服务。一旦病人认为医生的行为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医患矛盾就此产生。

(二) 医者因素

案例一:“活婴被丢弃”事件

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 一位产妇先是被护士告知早产的婴儿是女婴, 且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当婴儿被装进塑料袋丢进厕所时, 赶来查看的家属却发现, “死婴”是一名男婴, 且仍在动。男婴被救治后生命体征平稳。事件发生后, 医院院长向婴儿母亲鞠躬致歉。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医院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手中掌握着病人的生死, 不容许马虎大意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情况中因医生不遵守职业规范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并不罕见。医疗事故的发生让病人及其家属承受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折磨, 医患矛盾的爆发也在意料之中。另外, 部分医生不遵守职业道德, 看病收“红包”已经成为社会现象, 这让人们对医生产生了看法, 成为医患关系恶化的一大原因。

(三) 患者因素

案例二:

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 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 随后经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 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 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 在就诊过程中, 医院虽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设备, 但治疗的主体往往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口述的症状, 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可以说, 医治过程含有医生的主观意见。这种经验式的判断往往决定了患者的感觉, 甚至生死。因而患者对于医生抱有怀疑可以理解。但这种怀疑一旦过分地表现出来, 如案例中对诊断过程进行录音的行为, 很容易将影响到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心情态度, 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医生需要尊重与信任, 患者不理解不信任的态度无疑是恶化医患关系的一种因素。

(四) 媒体因素

案例三:“8毛钱事件”

一名患儿在深圳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 手术治疗费用约为10万元。其父在另一家医院复诊后, 给患儿服用了8毛钱的药后症状减轻。随后当地媒体发出报道《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 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报道被媒体广泛转载, 在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在舆论对院方的行为感到愤慨时, 患儿症状却旋即加重, 最终证实深圳儿童医院诊断结果为事实。患儿父亲发表书面致歉信。

在出现医患矛盾时, 舆论往往直接将矛头指向医生。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媒体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群众, 而群众自然希望他们的利益有支持的力量。因而在出现医疗纠纷时, 媒体往往不认真耐心地梳理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对医生方面进行口诛笔伐, 借着狂放恣肆的文章或报道替患者“泄愤”, 将事件扩大化, 把不满情绪传染给整个社会。媒体这种添油加醋的行为往往造成医患矛盾激化。

(五) 体制因素

《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 48.51%的被调查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82.64%的被调查医师认为,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 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③

医生也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 这决定了医生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医生在确诊、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 而目前并无对医疗行为进行风险分担的机制, 医生一旦酿成“医疗事故”就要无条件承担全部责任, 因而医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出现问题后, 由于没有权威的部门确定哪一方应当承担责任和承担多少责任, 医院方面和患者方面的意见往往出现分歧, 使医患关系恶化。

(六) 政府因素

罗湖人民医院院长:“现在医院得到的财政拨款很少, 我们医院55%的开支要靠自己解决。”

医院首先要赚钱养活自己, 这是最主要的焦点, 也是滋生矛盾的根本所在。但同时不应该由患者来“养”医院, 医院的运作费用由百姓承受肯定是太重了。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建设医院, 就应该要养医院。政府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不应该仅把医院建好、把硬件配齐就行了, 还应保障以后的运行。㈣政府只管建设不管日后生活的行为无疑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

三、缓解医患关系的可行方法

(一) 加强医患之间沟通

医生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 平等相待。在医治过程中, 医患关系的实质应当是“利益共同体”。医生和患者都希望能够早日战胜疾病, 这种共同目标决定了医生与患者应当是“战友”而非“敌我”。患者不要把医生当作牟取私利的“商家”, 应当给予医生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医生应当克服多年固有的医学习惯和医学家长的传统思维定势, 摆脱对“外行”的淡漠态度, 积极解释病情, 让患者参与到救治过程中, 坚守行医底线。医患平等对待才能打破二者之间因学术产生的隔阂, 缓解医患矛盾。

(二) 政府行动

既然政府只建立不参与保障医院运营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 那么要解决问题的根本, 政府就应当承担起保障医院运营的责任, 改革卫生体制。首先, 要加快卫生改革步伐,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调整和控制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 在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 完善补偿机制, 畅通补偿渠道, 增加卫生投入。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 增强价格管理的透明度;加快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建立起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⑤政府的积极行动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营, 医生不再优先考虑医院的收益, 再加上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患者求医费用降低, 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三) 司法保障

医患矛盾的后果往往是医生既流汗又流血, 这对医生的心理必然有较大影响。因而国家立法机关应当加快卫生立法工作, 保障医生的人身安全, 加大对医生人身安全造成伤害事件的处理力度。同时完善医疗事故鉴定程序, 做到不冤枉好人也不姑息坏人, 确保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 保障患者方面的权益。

四、对医患关系的思考认识

科学技术和网络通讯的发展使社会对医疗卫生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并没有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 反而使医生和患者之间产生了隔阂。在现有医疗卫生体制不完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不成熟的条件下, 医学院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者, 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专业技术, 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 要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医生的职业精神, 牢记“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训诫, 以保障和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为己任, 塑造医德, 明确行医底线。医生只有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排解病痛, 用高尚的职业精神与患者心灵相通, 才能与患者建筑和谐的病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目前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探讨》[A].湖南师范大学.

[2]罗才贵, 孟昭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思考》[B].《中国医院管理》, 第26卷第9期2006年9月.

[3]卢建华, 吴建国, 潘睿, 黄辉, 赵俊, 赵燕斌.《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的社会学思考》[A].中国医院管理, 第24卷, 第2期, 2004年2月.

[4]吴建成, 彭炜英.《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的主题》[A].医学与社会, 第16卷第3期, 2003年6月.

[5]宋华, 宋兰堂, 黄涛, 陈文敏.《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R19].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9) .

[6]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A].重庆医学, 2003年4月第32卷第4期.

[7]左建辉.《论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现代医院》, 2010年7月第10卷第7期.

对班级自主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8

[关键词]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思考

中国分类号:G635.1

一所学校,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现。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个性成长的、自我管理的集体,让学生在班级的自我管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班级自主管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以个体或者团体的方式处理、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一种管理模式。当代教育,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由传递者向顾问、助手、参与者转变。在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班主任不能再当“保姆式”“警察式”的班主任,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实行自主管理。笔者拟从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和班级管理的操作模式三个方面对班级自主管理加以简述。

一、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

传统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模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内在的弊端也应随着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而给予清醒的认识。

(一)官本位的观念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官”,班主任和被管理者之间缺乏一定的制约机制,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几乎对班集体的一切事务都无权干涉,是一个纯粹的“弱势群体”,而作为管理主体的班主任,虽然没有那种明文规定的职权,但对班级学生具有“生杀大权”,这种官本位的管理观念,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

(二)依赖观念制约学生创造性自由发挥

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这是我国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观念。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为了所有的学生、所有的事情,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忙个不停,班干部只不过是“传声筒”、“放大器”,班级的其他学生更用不着动脑子,“反正都是安排好了的,跟着做就行了”。于是实际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往往是“班主任用脑子,班干部动步子,学生则转圈子”的局面,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自由发挥。

(三)强制性规范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的任务安排,造就了统一的、没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虽然这是对现行学校教育较为极端的评价,但它的确在提醒着我们,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刻不容缓,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班级自主管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观,它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的一种“挑战”。在这场“挑战”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自身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改变,自主学习的效益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增强,良好的班风正在形成。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班级自主管理还解放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使班主任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能。

三、班级自主管理的主要操作办法

班级自主管理操作办法主要就是从具体做法方面去理解,是指班级管理者在具体管理活动中的基本框架和运行程序。班级自主管理的主要操作办法有:

(一)主政辅政班委制

在班级干部竞聘的基础上,选出两套班委,分别组成主政和辅政班子(得票最多的为主政班委,第二的是辅政班委。每学年改选一次)。主政班委主政,辅政班委辅政,半学期轮换一次。轮换前要利用班会进行主政总结。主政班委管理班级事务,辅政班委主要起监督作用。每隔一周的班会上,辅政班委要就班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通报,主政班委要拿出整改意见。对个别不称职的班委成员,辅政班委可予以全班通报或通过班委会建议其辞职。

(二)班级事务全员承包制

我们学习魏书生管理班级的办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将班级的日常事务细化为每一个岗位,承包到每一位学生,一包一期。班委的日常管理工作就是检查每一个岗位的落实情况,并及时矫正补缺。黑板、讲臺、门窗、灯、卫生工具、桌椅等的清洁维护,班规班纪等的检查落实,教室的清洁、室外环境区的清洁、三操、寝室卫生等所有涉及班级的具体事务都尽量细化承包到学生,让学生去监督、去管理、去执行。如:发式监督、校服穿戴情况、课堂纪律、迟到早退、作业收交等都由学生检查监督。

(三) 民主监督制

在班级整体环境中,班干部及每一位承包了一定岗位的学生的履职情况都应受到监督,我们让学生认识到人人是监督者,人人又是被监督者。如果只是一味的监督别人,权力就可能滥用。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班级民主生活会(不定期利用班会或晨会时间进行)的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善意指出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摆出事实,直指症结,让每位同学都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达到民主监督的效果。

(四)班务日记制度

上一篇:广告学自我介绍下一篇:新干四中学习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