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改论文(精选8篇)

教改论文 篇1

——镇头中学教导处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宝鸡市教育局目前正在强力推进的教改实验项目,该项目自2009年10月启动,前期在三县五校进行试点,后期逐步扩大至全市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目前,教改项目正在向纵深化发展。现对作为后起实验校的我校在教改项目实施情况做一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校自2010年9月起,通过有效教学理论学习,在教改中注入新鲜血液,把握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教改思路。从新入学的初一级学生中进行先期实验,涉及10个班级570余名学生,参与实验教师为语、数、外学科教师共16名,经过一年的实验和学习,探索出了比较适合我校教情、学情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也积累了一定经验。自2011年9月起,进一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市、县级实验推导员经验,在初

一、初二级20个教学班中全面推行,目前,两个年级15个学科53名文化课实验教师均采用“一案三单”(导学案、问题导读生成单、问题解决训练单、问题拓展评价单)组织教学,114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2012年2月以来,更是狠抓理论学习,从领导到教师改变观念,提升理论,明确教改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大讨论、大学习、大实践”,教师认为实验的可行性由30%-60%-100%逐步提高,使学校教改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二、教改实验开展情况

(一)具体做法

1.培训学习:

在教改项目刚刚启动的2009年,为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市县研究在 1

确定重点实验校时,有意避开了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部分学校,因而我校未能成为市县重点实验校。即便如此,学校对教改项目的实施依然高度关注,未雨绸缪,提前介入。一是在教工会上集中学习宣传相关文件,编印了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辅导资料并下发各教研组进行学习;二是组织教师30多人次分批赴宝一中、岐山、凤翔、丈八中学、招贤中学、职业中学和西街小学进行听课、研讨;三是邀请市县重点实验校教师来我校作课两次;四是对教师进行课改理论知识测试等,从而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实施教改势在必行,增强了教师参与实验的自觉性。

2.分层推进,全面实施:

在2009年3月,我校在30个教学班中组建小组合作双元管理学习体系,对学生进行分组,按学科设置学校学科助理和学科长,搭建起了小组学习的平台。在后期实施阶段,学校能分层推进,促使教改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

2010年9月,我校在初一级10个班级中推行项目实验,教导处下发了《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有效教学实施方案》、《有效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制度》、《有效教学集体备课制度》等用于规范实验过程。首先在教室布置学生编排形式和课堂结构上符合了实验要求,并力求通过集体备课,促使实验教师教学相长,尽快熟悉课堂教学流程能按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展示。经过实验教师一年的学习及摸索,初步掌握了实验课堂教学的相关流程,积累了一定经验。

自2011年9月起,我校将实验范围扩大到两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的好课堂”的设问思路,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促进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抓手,力求将传统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使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和

指引作用。评价指标从学生的结构化预习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自主状态、合作状态等方面予以量化,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贯穿整个课堂,而教师的导学过程也按导学案的构思预设、组织课堂及个人素养予以量化,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做到“因学定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3.充分利用资源,建一支骨干实验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深化教改实验,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示范、引领,教师自我探索、交流,尝试探究,创符合我校教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抓年级备课组,合理设计“三单”:狠抓问题导读评价单设计,促学生预习,实现预习“六字诀”,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注重课堂训练评价单(课堂测评单)设计,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通过评价,确保教学高效;完善教学流程,实现课堂高效。为使我校有一支骨干实验教师队伍,在完善评价体系下,在教师中积极组织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和“中青年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并继续做好教师专业素质成长“八个一”活动和备课组导学案研讨与反思活动,使教师在专家示范引领,同伴互助的带动下,进行自主研修,尽快提升业务素质,进而打造一支教改实验的骨干教师队伍,使之成为整体深入推进项目实验的生力军。

(二)财力保障:

在2010年我校实施实验伊始,学校购置桌牌60个,悬挂相关实验制度牌、标语牌70个,购置小黑板60块;2011年9月,我校又新装置了20个班的相应设施,并新购速印一体机一台,为实验教师办公室添置电脑10台,方便教师研发“三单”,同时给各处室配备电脑和打印机,为“三单”的印制让路,学校每月的“三单”印制,印刷纸张量都在15令以上。截止目前,学校

共为项目的实施投入资金约15万余元。经费和设备的投入,为项目实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取得的成绩:

教改项目在我校实施已有一年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实验中,实验教师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也在困惑和挫折的磨练之中积累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不断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教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实验实施以来,学生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自主探究、尝试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探究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学习信心和整体素质得以明显提高,集体荣誉感剧增,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同时,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也逐渐深入到全校师生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实验中,我校也涌现出了一批教改实验的排头兵,在县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校教师王瑞仙、王鹤楼、张江凤、马晓燕、郑海鹏等同志先后多次赴兄弟学校示教,教师张江凤被授予麟游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优秀教师,张江凤,马晓燕经过逐层竞争,成为省级教学能手,我校语文教研组被授予麟游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优秀教研组。在2011年麟游县基础教育优秀教研成果展中,我校29名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及课件、课堂实录等获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研论文还在省市刊物得以发表、交流。我校2010-2012三年的中考总评成绩逐步上升,2012年名列全县第一,语、数、外、理化单科名列第一;高中上线率也逐年上升,2012比2010年上升了22.42个百分点;特别语数外三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呈螺旋式上升。2013年全县第一,语、数、外、理化单科名列第一,宝中正录一人,定向一人。

四、存在的问题:

在市、县教研行政部门的支持,引导下,我校的教改实验缺德了可喜的成绩,但教改实验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亟待在今后实验中加以重点研讨和解决:

1、学科特点的不同,对“三单”研发、发放;

2、教师对课堂流程的掌控;

3、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课堂展示“六字诀”的实现,注重了展、演、论,忽略了思、记;

5、教改实验经费投入捉襟见肘等等。

教改论文 篇2

一、语文教改的发展史及 其现状

1. 语文教改的发展史

在还未引入西方教育时,私塾馆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内容多为识字、读书、讲学,优势在于针对性较强,能够因人而异,不足之处在于成本过高,且教学范围狭小。洋务运动之后,西学东渐促进了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改进。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白话文逐渐普及,语文再次改革, 与时代相融,思想方法皆有所改变,实用性更强。解放初期,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趋于大众化,但缺乏灵活性。十年“文革”,语文多被政治化,陷入低谷。直到实行改革开放, 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碰撞,语文教学不得不再次改革。而受高考的影响,语文变得固定化、机械化,带有功利倾向, 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变得乏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改的呼声更为强烈。

2. 语文教改现状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的综合性较强,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零碎,需要灵活掌握,除了人文关怀,语文还体现出浓浓的科学、哲学以及民族精神。近些年来,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 批判之声愈发强烈,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各种有益的思考和方法的提出,使得语文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关的讨论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 使得现代化语文教育日臻成熟。

在肯定这些成果的同时,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如在语文教育的探索中,过于注重内部而对外部有所忽视,以细节为主,而整体性不强,且视野较窄,力度不够。从实际教育中可看出,近些年语文教育的改革将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上,模式却难以改变,虽然正朝着现代化改进, 总体的思维方式仍难以完全放开。此外, 语文教改的不足还体现在创新和整体性的缺乏,许多学校照搬成功实例,而没有结合自身状况考虑,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加上教师的教改意识薄弱,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以教研促进教改,将 教研教改相结合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借助合理可行的方法,围绕各教育学科的理论内容,展开相应的实践探索活动,这是当前教研工作的基本工作和重要宗旨。鉴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在开展各项语文教研活动时,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全面了解并准确把握教师的困惑,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语文教研活动。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的地位应得到充分尊重,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能够积极对待语文教改,同时强化教师的教改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语文教改活动,以免他们对教研工作毫不了解。由于教研工作和教改工作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教改工作往往是在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教研所探讨和扩展的知识内容需借助教改方能实现。所以,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

三、以教改促进教学

1. 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必须将其改变,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标。同时教师不再占据主体地位,而起引导辅助的作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实践, 对学生多加鼓励、予以肯定,增强其自信, 给学生留以足够的讨论时间。

而做到这一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在当前新形势下,必须吐故纳新,紧跟时代变化,把握时代所需,更新、调整知识结构。而且当下学科交叉的状况十分明显,语文又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其次,教师应加强理论研究,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加大对教育理论的重视。此外,语文也算是一门语言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语言艺术修养,幽默诙谐、生动凝练的课堂语言能够营造一个轻松优雅的教学环境,进而吸引学生。

2. 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新课改以来,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学习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如生活化教学,在讲《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可提前令学生收集生活中所遇各种桥梁的信息,或以白娘子的故事吸引学生,引出“桥”这一话题,再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中去,以提升学习效果。或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民俗文化,如在讲授《陈涉世家》一课时,学生可能会提不起兴趣,为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教师可通过秦汉时期“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故事的讲解,活跃课堂气氛。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可借助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如拆解“春”字,可说为“春雨绵绵妻独宿”,有雨就是没有太阳,妻子独宿就是没有丈夫,如此可将“春”字去掉一个日、一个夫,就剩下“一”, 通过这种教法可使学生对汉字的组成了解更深,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有趣,而且实用性极强,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

3. 注重语文的实践性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关于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毕竟课堂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课堂只是一个平台, 学生将来还要面对更为广阔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性和实践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的范围扩及美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必须具备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培养高尚的人格,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的意义不言而喻, 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根据时代所需,不断对语文教育进行优化调整。而教改的前提,必须做好相关的教研工作,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只有对语文进行全面的剖析,才能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然后具体落实到教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体现,意义重大。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教育机制的深化改革,语文教改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进一步提升语文教改质量,应采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方法。首先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拓展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对固有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改革,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我国语文教育水平不断上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语文教改要慎行 篇3

《学语文》2005年第4期有篇周莹琨同志的《激趣 互动 延伸新课改的几点实践与体会》中说:“……在教‘百花园捕鸟一段,为了让学生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我让他们课后制作微型的捕鸟工具,并在课堂上一边演示一边口述文中的动词,在游戏中加深了同学对课文的印象。教程序说明文《活板》布置学生一个动手作业:每人做一个字印,并准备相关工具,第二天的课堂上推选几位代表现场演示……足足让他们兴奋了好几天”。

还有位老师看到同学学语文的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合唱歌曲五分钟。

这是语文教改中两位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所进行的改革,时下语文教学改革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学论的专家和中学语文教师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改方法,让人想起了当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多么可喜,多么令人欣慰。可是,却还是有很多战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们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正在消退,语文在中学教学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这边专家、老师热火朝天地搞改革,那边,学生不买账,日益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比是鲜明的,也是残酷的。那么,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呢?

笔者认为,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是客观原因,其二,就是我们的某些语文老师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光包括课本上的那些知识,更多的是来自课本以外的知识,可以这样说,生活处处皆有语文,所以,面对语文,有些学生感到无从学起,不知道该怎样学,学什么。这种客观存在的原因,一方面要靠学生自己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来解决,另一方面还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

但前文所举的两位老师的引导,笔者实在不敢恭维,周老师没有认识到“足足让他们兴奋了好几天”的是手工制作,而不是语文课,再说,你今天做个“捕鸟工具”演示,明天做“一个字印”展出,请问,学生有多少课外时间?你一周又有几节语文课?同样请问那位老师,唱过歌后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吗?也许刚唱过,学生的热情(是热情,不是兴趣)会被“引发”出来,可学生的热情是冲着唱歌这件事来的,而不是你的语文课!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引导者,不但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还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因为学生是单纯的,同时也是无情的,他们想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或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老师不能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买你的帐,就会厌弃你的课,也就会出现很多厌学语文的学生。

提倡改革语文教学,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可是有些老师的“改革”却改得不那么尽如人意,甚至是随大流,挂个改革的牌子,追求“新潮”、“时尚”。看似改革,却不实用。这两位老师都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但这种改革只是文字层面上的,而没有提到“识得好处”的层面上,热闹过后,给学生留下的还是空白。

改革当然是好事,可一定要改得实用才好。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一个改革,在课堂上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们都要问问自己,学生在你这个改革、这件事中能得到什么,会有什么收获,语文老师责任重大,语文教学改革要慎行啊!

视听语言 教改 篇4

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关键词 视听语言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03-02 《视听语言》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院校开设,在高职院校也开设。一直以来高职影视类专业沿用本科院校《视听语言》 教材,借鉴本科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教师倍 感疲累,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倍感枯燥,学习热情持续走低。本文 旨在分析目前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及认识误区 《视听语言》是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影视艺术专业的主干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元素及其组织语法、镜头语言和听觉元素的应用与结合等,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也是摄影摄像、剪辑、编剧等实践创作类 课程的先导,起着沟通连接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因而将之作 为基于实践的理论课较为合宜。而从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和认识误 区。1.作为纯理论课,忽视实践教学。在一些院校,《视听语言》被定位 为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照本宣科介绍视听语言的一些基本 概念,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到头来都还给了教材,对后续的实践创作 课程毫无帮助,影视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镜头感”“视听思维”成了口 头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满足于视 听语言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应将培养“视听思维”,学习如何通过视听方 式来进行叙事、表情达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2.教学方法上高职与本科无区别。在一部分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看 来,《视听语言》课是影视类专业本科和高职的共有课程,内容浅显易懂,高职可以直接照搬本科的课程目标,沿用本科教材,借鉴本科的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证明了这种直接移植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创作被忽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死板,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在几年的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一 些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新举措。1.强化实践教学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 比重。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1)简单拍摄练习每节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简单的设备(如相机、手机)进行拍摄练习,这样可加深理论的理解,帮助知识点的消化。例如 在讲完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相机去拍摄各 种构图形式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最后再总结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很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构图方法和原理。(2)情境模拟演练 情境模拟演练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视听语 言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适用。如在场面调度这节内容中即可采用这种教学方 法,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设计一个拍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导演现 场进行场面调度,场景布置可以尽量模拟真实情境,安排演员,准备拍摄 器材。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设计、调度、总结陈述,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 学,并能直接用于今后的拍摄实践。(3)小短片创作 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镜头拍摄练习、分镜头创作练习和简单的剪辑 训练完成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听意识,可以进行一些短小作品创 作的实践。学生3-5 人一组,老师可以命题创作,也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 自由创作,短片时间一般控制在5 分钟以内。这一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 全过程中。2.“拉片子”教学法 针对目前《视听语言》课影片分析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状况,我们 应提倡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拉片子”教学法。所谓“拉片子”,就是逐格逐段地分析影片,通过细致深入地观摩、解剖一部片子,从而完 整全面地把握它。“拉片子”的过程既是从整体上分析影视作品的文本内 涵、叙事结构和风格特色,也是割裂影片去分析它的所有视听构成元素的 特点和技巧。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掌握视听语言 规律,总结视听语言运用经验。3.改革考核办法 《视听语言》课的传统考核办法都是试卷笔试,考试内容都来自书本 教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应付,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程度,也无法考察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基 础上,我把《视听语言》的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书面部分主要 是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分类、特性功能、原理方法等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试卷笔试的形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和视听思维 训练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法,比如分镜头脚本创作、小短片拍 摄、规定素材剪辑、现场拉片子等等。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奠定影视 创作、制作基础的重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转变教师学生双“疲累” 的现状,让这一课程真正发挥其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教改工作总结 篇5

在这一学期以来,教师认真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转变思想,探索求是,改革教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不断巩固和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习不断进步,从而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有了提高,1、在教学过程中,摒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运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案例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利用科研促进教学。课程组教师不断将一些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拓学生视野以及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3、不仅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大胆进行新的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尝试,如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程组集中力量,借鉴兄弟院校同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经验,研制出内容丰富、设计合理、质量上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加以使用。教学手段的引进和运用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我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并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针对如何上好课,应做两方面的工作:(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细节问题都掌握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并编纂了和教学有关的校本教材,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了额外的补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还有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在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课堂活动。仍然采用了分组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学习情绪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特别是今年在评课上采取了组内公开评课的方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只要不断总结就好。

五、在教改方面,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进取,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0年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总结

英语组

罗菲

时间飞逝,短短的一个学期已经匆匆过去,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地开展英语教研教改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将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综合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我们英语教研组成员年轻又充满活力,组里教师聪明好学,工作干劲十足。本学期,我们又认真学习了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且明确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服务。理解了新形式下的教学评价。

二、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一学期以来,我们以教学为中心,认真落实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坚持常规教研活动的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开展有效的备课、评课活动,以骨干引领,同伴互助的“同组互相观摩”形式,通过集体备课质量的提高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老师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在备课中,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到清晰、规范,备过程、备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课堂教学中,用英语组织教学,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模拟或真实交际中理解、模仿和运用语言;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外语教学。加大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力度。课后认真反思,及时结 得失,以利于以后的教学。

三、积极参与组织观摩课、锻炼教师教学能力。

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把观摩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点,因为我们认为通过参与观摩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汲取有益经验。而对于讲课所暴露出的缺点,也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自己备课、上课、说课和听别人讲课等一系列 活动,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四、切实有效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初,我们英语组就进行了观摩课教研活动,骨干教师引领课堂教学,然后其他老师也上了一节公开课,对同一节课进行上课--说课--研课(反思)--上课,大家进步很快。收益很大。

五、组织多元活动,促进学生、教师的成长。

以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鼓励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练听力,练口语,进一步强化了英语 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虽然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以下几个方面去努 力:

一、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创新的态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突破口,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细节问题都掌握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并编纂了和教学有关的校本教材,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了额外的补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学习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以主动获取新知识信息,掌握认知的策略,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三、拓展英语文化范畴,培养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教学,树立以发展能力和人格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关,在学生发展创新的要求本能上,把英语的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上。

四、课堂上要有效的运用创新教育,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在教学中能够愉快的进行教学。

五、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实行教育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教师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学习有关教研教改的理论文章,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创新教育的理论,使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 步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学校、教委组织的各种教改活动,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写出课题研究。如参加河南省英语情景剧比赛获一等奖。

总而言之,在教改方面,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特别是今年在评课上采取了组内公开评课的方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初一英语教改心得 篇6

“>

说教材:

现行的初一教科书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人教版的这套教材早在两年前就被采用和实施,不过随着其它科目的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们英语组也不甘落后,作为第一批的实验老师们,我们谨小慎微而又饶有兴致地领悟着新课改精神,演绎着新课改风貌。积极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在保证一周只有四节课时、每位任课老师要授三个班级的情况下,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今,我们的感触颇深,收获益丰。在此,我们谈谈实践中的所思所为所感:

谈教法:

应该说,初一英语教材是旧的,但我们的教法是新的。我们是“穿旧鞋、走

新路”。《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即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行学习,学会用英语做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标准》以学生“能做事”的描述方式,给初中英语教学设定了三、四、五级的目标要求。根据《标准》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语言教学模式,而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我们经常采用的任务设计有两种:调查性任务设计(makingsurveystasks)和创造性任务设计(creativetasks),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bookilesson111是有关交通出行方式的,我们组里几位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后,达成共识:在课前复习后布置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上台,进行调查howmanystudentsinourclasscometoschoolby/on…?并填表,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进

行汇报.(表格如下):

在课上到最后时,为了能让学生活用语言,又设计了任务型练习: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reporter),你要去采访本班某一位学生,可询问的内容包含有(姓名、年龄、职业、学校、爱好、交通出行方式及所需时间,也可询问他/她的家人和朋友),自找搭档,编造两人对话。在这节课里,学生的个别练习机会挺多的,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论学生:

课堂上我们立足于课文内容,在学生的建议下,设计出了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与老师间的配合更密切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更趋明显:

一、听听、说说、做做。例如,在教完1-10的数字后,学生们可将事先准备好的篮球拿出来,如果老师发出的指令是:"ten."则学生边拍球边用英语数数,这样既玩了球,又复习了数字,一举两得。又如,在教学body时,我们让他们一起来做touch游戏,即老师发指令,学生边做动作,边重复身体部位名称。如,老师说:"touchyourmouth."学生边指自己的嘴巴,边说:"mouth,mouth,thisismymouth."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二、演演、说说、唱唱。表演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大多爱表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他们很喜欢唱歌,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地教一些英语歌曲,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记忆,活跃气氛。如,在教学一星期七天的英语表达方式后,教唱"thedaysoftheweek.",学生能很快地记住sunday、monday等单词,取得事半功倍 的效果。同时喜闻乐见的chant也大受欢迎。

三、听听、说说、画画。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在头脑中将英文单词与相应的图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分辨、记忆单词的能力。如在教学myclothes时,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画出衬衫、毛衣、裤子、连衣裙等衣物,与此同时,我还让他们根据指令给这些衣服涂上不同的颜色,并把这些衣物画贴在桌子上、椅子上或挂在绳子上。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新学的单词(衣服名称),同时又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颜色、方位)。

言特色:

一年来,我们坚持开出学校课程,上学期由专门的老师负责音标教学和进行听力训练;下学期,专聘外籍教师进行口语和阅读训练,大部分学生接触到了地道的英语,不能说他们在老外的那节课上学到了多少东西;但至少学生的兴趣浓了,表演欲更强了。同时我们组改变平时的单元检测的听力由原任课老

师念为专人录音,然后在广播里播放,以尽快适应期中、期末的两次大考。值得一提的是,组里三位教师坚持集体备课、说课,并做到资源共享。

话评价:

本着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评价中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等”,将这些有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摆在首位。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包含有(期中、期末、2次单元测试成绩、口试成绩及听力成绩)。成绩汇报单上分三块(口语、听力及阅读与写作)。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很满意,可与老师协商,暂不记录,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测试。

述活动:

在9月1日开学前,为了更好地获悉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了解他们对英语在

教和学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使教学更有的放矢,我们组里特设置了初一新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如下:

姓名班级毕业小学

1.你学过英语吗?

2.学了多久?

3.在哪儿学的?

4.你会背、默26个字母吗?

5.你会认读音标吗?会写吗?

6.你会简单的英语会话?

7.你喜欢英语吗?为什么?

8.你对初中英语学习有何建议和要求?

经过调查,我们知道今年的新生,英语学习起点参差不齐---有都未学过的,也有的学生已学完新概念bookii的。这样势必使初一英语两极分化提早到来。

上学期第2周的时候,市教研室对初一英语新教材作调研,组里4位老师均开出较高质量的公开课;第4周,组里的陈舜华、黄亚红老师向市直属中学

教师代表开了英语研讨课;第6周,市教研室为了了解初一学生两极分化情况,特意到我校听了不同层次班级的课:初一(5)捐资班与初一(9)平行班;第7周,汪雪洁、黄亚红老师对实验中学本校开出公开课,反映都不错。对学生,我们是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开展了初一英语书写比赛,评选出30多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

这学期,汪雪洁老师在开学第3周,开出随堂调研课(lesson74);随着外籍教师---scott和kate的加盟,这学期的学校课程专由他们进行口语训练,但为便于外教能整体把握学生水平并能与新教材衔接,徐跃微老师特开出随堂展示课,我们整个英语大组的老师们轮流跟班学习口语并协助外籍教师搞好课堂教学。期中考之前,徐跃微老师向全市兄弟学校开出初一新课程研讨课(lesson87);黄亚红老师于第14周开出校内公开课(lesson102);第16周,汪雪洁老师开出校内公开课(lesson111),反映

都很好。组里的老师在课余时间不忘积累材料和撰写论文,其中,陈舜华老师写的论文《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3年第4期《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组里其他老师撰写的多篇案例及论文也将在初一新课程汇编中刊出。这学期开展了初一段英语口语测试之后,每班挑选2-3名学生参加初一段朗读比赛,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口语水平让人赞不绝口。

议不足:

1.由于校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刚开始实施时,音素教学相对过于集中,速度过快,学生掌握还不太扎实,也无具体的评价方案。期中之后,虽有作调整,但苦于第二学期改为外籍教师授课,所以并无继续进行音素教学的巩固和落实。

2.新教材要求课时是每周4节,故教学时间比较仓促,针对有些语法概念或现象,可能有时讲解不太透彻,笔头练习机会不多,以至学生掌握不够好,作业中出错率相对较高。

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狠抓英语的习惯养成,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课前很少预习,课堂上小组口头编造对话,有时显得敷衍了事,课后也无良好地听读录音及复习的习惯。

教改论文 篇7

有非常多的学生在抱怨, “广告专业的老师讲的理论太老套了”, “能不能讲点新鲜的”, “能不能把世界上最新的提案给我们分享一下”……我不知道广告专业的教师是否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想来应该有不少教师曾经为此伤过脑筋。笔者从事教学工作时间尚短, 经验肯定谈不上, 因此, 我也实在想不出何以对待如此提问。笔者在上《品牌管理》课的时候, 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剥夺了吗?如果没有, 难道被他们自己消耗了吗?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已经以90后为主了, 个性、叛逆等不雅的标签难道注定了就是创造力丢失的法门?以下是作者对本门课程的教改思考, 寥寥纸上, 以飨读者。

《品牌管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的确有着太多可供改进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样一门一条腿在艺术之门, 一条腿在广告旗下, 甚至还有一条腿伸向了管理学范畴的跨学科门类的课程给了这门课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本应该既能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平面设计理念, 又能在哈佛营销案例中畅游, 还可以对大卫·奥格威的广告思维进行评判。然而, 事实却并非如此。本该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课程基本还是以填鸭式教育方式灌输给学生, 如此既扼杀了学生对于广告和品牌知识的兴趣爱好, 又将他们孤立于广告意识的四维环境之外。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了一定的经验, 希望能和同仁们分享共勉。

一、“魅力”教学: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品牌情感

西方营销人在管理品牌的无形因素方面训练有素, 然而, 本土企业仅仅还是刚开始理解和测量位于忠诚后面的情感网络及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 研究品牌情感就像问一个人为什么爱他 (她) 的配偶一样, 或试着解读常看或听音乐会的人为什么露宿几天只为能买到明星演唱会门票一样, 很难。但这种情感网络体现在学生对于课程的热爱程度上是很容易被洞察的。实际上, 作为一个教授广告的教师来说, 应该时刻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导向等放在心上, 因为, 学生永远都是老师的消费者, 学生永远是我们的客户, 而客户永远是对的。我们不能把他们不喜欢的知识强加给他们, 不能让他们在一种不和谐的环境里接受广告知识。所以, 培养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品牌忠诚是很重要的。这难道不就是把品牌管理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吗?试想, 如果一个教授品牌管理课程的老师每天面对的学生都在打瞌睡、磕瓜子、聊天甚至起哄, 那他教授的品牌管理知识值得学生信服吗?林晏妤认为一个具示范性和感染力的老师、一群用回馈为创意课程守门的学生、一个鼓励创造的整合学习环境是构成创意互动的三大因素。虽然这是基于广告创意课程教学的认识, 但是, 对于品牌管理课程仍然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品牌情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 依靠主讲老师的个人魅力。大学老师的作用已经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树立学生崇拜的对象、模仿的榜样。因此, 主讲教师上课的艺术感要强, 内容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应善于通过表情, 甚至夸张的动作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会喜欢他们的老师站在桌子上讲课或者突然有一天学生们发现老师的发型发生了360度大转弯。这些教师的创新行为会正面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有新的创意产生。另外, 丰富幽默的品牌管理案例同样是体现一个品牌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部分。品牌管理课程研究的不仅是品牌, 还应该有管理。笔者将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带入课堂, 用品牌学的品牌态度、品牌意识、品牌忠诚等理论解释管理学的这些有趣案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 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用激励教学法增加学生对老师和课程的好感。研究显示, 激励法比批评法更能让学生接受劝导, 也具有更持久的说服力。笔者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走动, 随时发言, 可以展开言论对攻, 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上课的完全轻松状态。在这其中, 给予鼓励和掌声。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获得肯定, 既深刻地体会到广告的激情又获得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教改结果发现, 学生的出勤率几乎100%, 而且, 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肯定或口头鼓励通常要具有一定的煽动性, 否则激励的效果有限, 而且用于激励的语言最好不要重复, 最好能不断创新, 学生才会有新鲜感和想再次获得鼓励的欲望。

二、善于制造意想不到的课程品牌事件

可以想象, 一个强大的品牌有25%的顾客可认为是“忠诚”的和三分之一的是“情感忠诚”的。而商业研究中发现, 对于这部分重度消费群的研究是市场调研成功的关键所在。反映到课堂上, 要想让品牌管理课程有可靠的、情感忠诚的学生群, 就必须研究那些几乎每次都来上课的学生, 看看他们为什么喜欢上这门课, 为什么比其他人来的次数更多。在日常的询问调查中, 笔者发现, 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每次来听课都能有一些收获, 听到一些以前没听过的东西”、“我们喜欢老师每次都讲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喜欢上次老师给我们看的影视资料”、“我们喜欢上次老师突然跳到桌子上的感觉”等等。实际上, 为了让这门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深刻地理解品牌管理的各项内容, 老师应该不断地在课上、课下制造各种和课堂有关或无关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有意的, 也可以是无意的, 可以是制造出来的, 也可以是借题发挥的。但制造这些事件的目的应该是统一的, 就是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态度偏好, 对老师产生正面的评价和支持。这样, 他们每次来课堂的时候都会期待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事件, 甚至会主动制造一些事件。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起来。

在商业竞争中品牌管理的魅力就是能让一个不知名的产品或厂商变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实际上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一种蜕变的力量, 通过情感的培育让企业蜕变成价值品牌的过程。那么在本门课程中同样要贯彻这种核心价值, 将这种核心价值的终端通过课堂呈现出来, 让学生乐于接受, 而课程发生过程中的品牌事件就是一种品牌管理核心价值的体现。

三、模拟实践提案:让学生体验失落感和成就感

品牌管理是基于广告学理论基础, 同时融合市场营销、管理学等各种学科的边缘科学。既然是源于广告, 就应该让课堂回归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案。一个强有力的提案是进行品牌建设的起点。因此, 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 进行命题作业。比如, 有四个小组作为提案小组, 两个小组是专家评审组, 两个小组是企业评审组, 每个小组在课后准备所需要的材料。提案过程分成初选、复选, 最终选出最佳小组作品。通过这样的模拟操作, 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品牌管理知识完善提案PPT, 并能实际感受到提案现场的气氛, 这样他们在技术操作和知识运用层面上都能得到提高。此类模拟实战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还能寓教于乐, 锻炼他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 这种提案和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提案有一定的区别。应尽量做到新颖独特, 而且不能只涉及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传统项目, 还应该有企业运营、管理、品牌分类、营销、竞争战略、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以是单项的提案, 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品牌管理提案, 内容的设置可以是虚拟的, 也可以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当然, 教师最好能根据经济发展和品牌竞争现状虚拟品牌内容, 这样, 在竞争场景的设置上就可以灵活多变有所创新。

由此, 关于品牌管理教改的主要指标已经呈现出来了。由表1可见, 创造力贯穿整个教改指标的始终。而无论是任何一个一级、二级、三级指标都和教师个人魅力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由教师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个人创造力体现来获得。当然, 这无形中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在理论、实践、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应地完善自己。

四、品牌管理课程不适合自习式教学

品牌管理就像羽绒服一样, 在寒冷的冬天它被穿在最外面, 然而, 它所包容的一切又太多太多。如果剥离了羽绒服, 冬天就没法度过了。品牌管理融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 是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应用型课程。所有的广告、公关、市场营销、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这里得到融合, 如果剥离了品牌管理的外衣单纯讲广告等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本门课程应该力求立足中国品牌, 重点解决如何应用品牌理论建立和保持品牌生命力的问题, 继而探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的方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是我们的前辈, 他们总结了一整套打造强势品牌的成功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汇总成各种品牌建设案例资料库。这些智慧的结晶不是单纯靠自习就能获得其精髓的, 而最好能在有一定实战操作经验的教师带领下, 进行系统讲解。

品牌管理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 以整合营销视角统筹部署, 建立总体学习目标。在阶段操作中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实地调研、真实求证来发现问题, 进行科学诊断并准确定位, 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说, 品牌管理课程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作业”, 任何形式的单方面或单向传播都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 如果放羊式地让学生自习, 不加引导地让他们只看理论或只看案例都只能获得袈裟而不能求取真经。

五、成绩评定不能单纯依靠考试

一直以来, 考试都作为学校评定学生成绩中分量最重的砝码。然而, 笔者认为, 在这门课程中正好相反,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不能超过40%。一是因为本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 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或纸上谈兵式的案例分析来考察学生的能力, 不能反映他们综合素质水平。因此, 在日常课堂上各种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在讨论下的发言水平、思考问题的深度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轻成绩, 重能力建设;轻理论, 重实践动手。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效:首先, 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那种只讲理论的课程毫无兴趣, 甚至有反感, 当他们看到这门课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时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非“考试兴趣”。其次,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改革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准备课件, 课堂上交流, 选题不限。学生基本都能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研究论题, 而且有很多出乎我的意料, 不仅资料齐全, 而且对问题的分析都非常透彻, 有些甚至上升到比较高的理论深度。

对于一线广告教学的老师来说, 品牌管理课不是学生发挥创造力最直接的舞台, 但我们同样不能成为扼杀学生创意思维的帮凶, 我们不能让学生抱怨“不是我们缺乏创造力, 而是缺乏创造力的平台”。因此, 笔者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的一些期望和企盼是:教师有一天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或实践提案, 深入县市、走访企业, 运用品牌管理的知识提升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学生和老师在承担项目的压力和动力下共同成长, 让学生在实战中获得最直接的品牌知识, 在走出去的课堂上体会到品牌管理课程的真正魅力所在, 并对品牌管理课产生更高度的品牌忠诚。

参考文献

[1]王亚君“.多媒体技术”教改中探索协作激励教育[J].计算机教育, 2007, (9) :122-124.

[2]赵子江.多媒体教学如何扬长避短[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68-70.

[3]陈文沛.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 2008, (1) :396-397.

[4]唐保华.工程测量专业教改思路分析[J].太原科技, 2008, (2) :92-93.

教改创新 品质兼容 篇8

谢和平院士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代表党中央致的祝词中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弘扬创新文化,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人员自身的品格修养,这四点要求十分符合当今科技界的现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落后于国际水平,从“学习、跟踪”到与发达国家形成“合作、竞争”这一转变,依靠的就是自主创新。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出成果,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的创新体现在不断摸索和改革中,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为四川大学的掌舵人,通过不断的创新性探索和积累,谢和平对教育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非凡的认识。2011年5月,他在学术报告《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中对教育进行了深刻总结论述。谢和平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责任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被教化成人,通过教化激发和彰显人的本善,克服和改善人的惰性;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的双方都是充满活力、富于个性的个体,而教育的生命就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和情感的投入,在于爱心的传递。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四川大学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始终致力于打造能够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责任、生命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带有独特烙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

谢和平介绍,四川大学本着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原则,确立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系统提出了“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构建了“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家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323+X”人才培养体系是最能体现川大特色、具备川大烙印的教改精华所在。其中第一个“3”指将川大的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创新人才(80%~90%)+拔尖创新人才(10%)+双特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空间;“2”指将学生培养分为两阶段—大三上半学期之前,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三开始进行个性化教育,为不同学生设立不同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后一个“3”指的是个性化教育阶段的三大类课程体系—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X”则是若干项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的有12项,涉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改革、国际化教育拓展、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内容,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具体支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323+X”人才培养体系实行项目式管理,开放式运行,鼓励试点、鼓励创新,提倡在不断磨合中日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科学平台。

教育和科技是经济的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第一重要的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谢和平院士给出的答案是,要培养适合社会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的,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人。

同时,谢和平也非常注重学生人文底蕴、艺术感觉的培养和熏陶,倡导川大形成“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文化氛围;强调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相关改革举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开阔视野的培养,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丰富学生的海外交流经历;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胸怀,切实践行和弘扬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

谢和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四川大学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把川大打造成为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学校,一所能够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潜质与能力的学校,一所能提供给每个学生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

面向未来,川大制定了《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新一期“985”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现代水利、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数学、核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安全、化学化工、军工等学科领域,保持在基因技术、新型激光技术、再生与转化医学等前沿领域的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汇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队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建设灾后重建与管理研究学科群、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群、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交叉学科群、航空航天交叉学科群等四大交叉平台,真正体现大学的引领作用。其中灾后重建与管理研究学科群已经在建,由四川大學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我国首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今后将建成世界首个关于重大灾害、极端天气、重大危机应对处理的文理工医交叉多学科研究平台。

上一篇:给妈妈的信小学作文700字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