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课程简介(精选8篇)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数字技术可以说为媒体带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新媒体首先是数字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了新媒体的诞生。
从技术特性看,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是比特,从传播特性看,新媒体使用的是数字语言,从发展角度看,新媒体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
·表达形式上,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固定表达模式,实现以多种方式的信息呈现;新媒体几乎涵盖了传统媒体的所有表达方式,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甚至虚拟环境。·同时新媒体还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同一内容多介质实现成为可能。2.交互性——本质特征
·交互性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就传播模式而言,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则采取交互式传播,既能实现“点对面”的传播,也能实现“点对点”或“面对面”的传播。如此好的交互性得益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性。
·就信息形成的过程而言,交互性使得信息不再是依赖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中形成。
·通过新媒体,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也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这一符合传媒发展规律的新型传播模式。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是非线性的,它强调的是受众的自主选择与反馈;就本质而言,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4.及时性和共享性打破了时空界限
对于媒体而言,这种及时性体现在可以随时更新新闻信息、24小时不断发稿、对突发事件进行直播,从而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一手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受信息,还能将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发布出去,将信息与其他用户共享。5.“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个性化”显现在其细节设计中,包括博客空间的个性化服务 ·实现了传播和接受的异步性。
·人们对信息的不仅有选择权还拥有控制权 6.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新媒体对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不断丰富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反过来推动媒介融合。
二、新媒体与技术变革(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基础上诞生并发展的)
1、Web1.0与新媒体
·什么是Web1.0(P13-14)·Web1.0的特性
·Web1.0仍然以“网络——受众”的线性模式为主,受众通过互联网主要是浏览而非分享,因此严格来说,当时的网站不满足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非线性传播等特性,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
但是,Web1.0上产生的网络媒体尤其是门户网站还是为受众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媒新体验。如,受众可以接受到海量的信息、搜索到感兴趣的信心、自主决定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时间、地点。
同时,Web1.0为网络媒体积累了庞大的受众群,这部分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最初或潜在受众。也为新媒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Web2.0与新媒体
随着Web2.0的到来,各种新媒体迅速崛起。·什么是Web2.0 ·Web2.0的理论基础(六度空间理论、长尾理论、去中心化理论)·Web2.0的技术特点(用XML处理数据、用AJAX来综合Web信息发布技术、开放的Web应用APL、P2P传输技术)
·Web2.0与Web1.0的不同及其在新媒体上的应用
①与Web1.0相比,Web2.0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
②实现了网站间的交流,为用户自由选择信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
③Web2.0打造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平台,任何用户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中,网络用户完成了从信息接受者到信息制造者、传播者的转变,逐渐成为传播的主体。④Web2.0下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核心应用有:
Blog——博客、网志、RSS——站点摘要、WiKi——百科全书、SNS——社交网络 Tag——网页书签、POSTCAST——博客
三、门户网站——注意力经济的代表 1. 门户网站的定义
广义:一种应用框架,把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汇集一身,以信息管理平台的方式以及统一的界面形式服务用户。
狭义:提供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 类别 ·综合类门户网站:出现于互联网初期,以信息资讯服务为主,大多定位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但是因为互联网天然的集聚效应,一般一个区域只会剩下几家综合类门户网站,如中国的新浪、搜狐、网易,美国的雅虎。
·地方生活门户网站:以本地资讯为主,它的存在价值在于更贴近某一具体区域,能够为当地民众提供最鲜活实用的资讯信息。·垂直类门户网站:
专注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的门户网站。中国的垂直类门户网站的出现也跟某些行业或领域的繁荣有关。
3. 主要门户网站简介
中国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
·新浪:创办于1998年,创始人王志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
在提供网络咨询和内容服务的同时,还提供,新浪无线、新浪互动社区、网上购物等,可以说新浪具备了综合类门户网站的一切典型特征,是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中最知名的互联网品牌。
·雅虎:美国著名门户网站,由杨致远和费罗一创办。雅虎的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新闻、各种商业及企业服务,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和网络使用率。雅虎在中国的站点为雅虎中国。
·上海热线:成立于1996年,得到了关注上海、热爱上海的网民的认可,奠定了在上海地方生活门户网的地位,发展成为了一个提供信息应用服务、网络互动服务为主的多元化信息综合应用门户网站。连续多次进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十佳之列,成为上海最大的门户网站。
·搜房:成立于1999年,创办人莫天全,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家居网路平台。作为垂直类门户网站的代表,搜房网的崛起直接得意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搜房网也是全国最大的楼盘项目数据库。4. 门户网站的影响力
①强势的资讯媒体—门户网站的媒体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聚合性、用户黏性、公信力三个方面。·聚合性:指门户网站对于眼球的集聚效应。门户网站通过内容资源大的建设,聚集了极高的人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用户黏性:指网民对网站的忠诚度。互联网的转战成本低,一家门户只有内容足够丰富、氛围足够统一才能够留住网民。
·公信力:意味着门户网站在用户心里的认知定位。②资讯媒体之外
其他的互联网形态乃至移动互联网业在冲击着门户网站,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搜索引擎出现后,门户网站的集聚效应不再如当初那么强大。
因此,门户网站必须不断为网民提供喜闻乐见的应用,才能为网站带来持续增加的流量。同时,一些门户网站也开辟其他收入渠道,避免过度依赖广告业务,如搜狐和网易开发自己的网游产品。
四、移动互联网:三网如何融合 1. 什么是三网融合
指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三网融合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手机媒体发展的技术基础,手机媒体的出现最能体现三网的优势互补,这是推动实现三网融合的最佳契机。
2.我国目前已具备了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市场基础,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从业务、网络、终端等层面在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服务,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3.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手机迅速发展出了手机广告、手机音乐、手机广播、手机QQ、手机GPS、手机图书馆等多种传播新形态。(P59-60)4.手机媒体发展的缺点
·存在虚假和不良信息,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信息垃圾 ·手机固有的技术缺陷,屏幕小、电池不足
·手机媒体功能不全、主流媒体发展手机媒体能力有限、手机媒体盗版现象严重等 5.手机媒体如何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继续发展 ·信息服务收费模式
·手机广告模式: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中浪费的广告价值,在手机媒体精准营销和互动营销的能力的帮助下,将随着手机广告监测技术等不断成熟而重获新生。
·提供增值服务:手机媒体可以与手机定位,手机支付乃至情景智能等相结合,通过其更强的互动性,促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和商业紧密联系,增加商业价值。
五.新媒体与新闻
1.开放性:非封闭、共享
形成原因:传播主体的交互性及其“把关人”的缺失 开放性的两层含义: ①传受关系的开放:传受关系的开放和新媒体的交互性密切相关。网民可以直接发布信息并对他人发布信息进行反馈,他们同时是传者、受者,两种角色瞬间交换,并无限接近合一。·典型代表:新闻博客 ·优势:
时效性强的新闻利用博客的交互性更快捷的传播。新闻线索的来源从单源索取转向多源涌动,发布博客新闻使传统媒体中的受者成为信息的主宰者,而博客新闻的受者也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成为意见信息的传者。
博客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来源单一化限制,实现来源最大可能的多元化。②信息处理权的开放:信息处理权的开放和把关人的缺失造成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权利主流话语体系受到民间立场话语的颠覆。
但是,把关人的缺失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如:
·不负责任的隐私披露引发权利侵害(网络第一暴力案“王菲诉讼案”、人肉搜索)·一些虚假性信息导致谣言和恐慌,干扰和夸大了新闻本身(橘蛆事件)
·商业化操作和对金钱的纯粹追求撼动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受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隐形广告或不实信息所消费。因此,政府和公民应有所应对:
·政府加强处理新媒体事件的能力,对不实信息以各种手段进行严格监管和惩处。比如展开专项整治、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公民在发布信息时应加强责任意识
2.全球性:世界是平的
新媒体让全人类充分地分享新闻信息资源,改善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分配不公。
3.集成性:无线存储、低成本扩散
·数字技术使新媒体新闻的物理限制消失。新媒体拥有接近无限储存的功能,每一条信息被发布时所耗费成本也接近于零。这样保证了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也易于检索。
·数字媒体使新闻表达由图文的二维平面转向视音频多媒体同行的三维空间。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发布新闻和交互的便捷性开放了传者角色的技术门槛,消解了掌控信息处理权的把关人责 任实现了信息从人与人而非人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共享。
·新闻以数字形式地储存和传播扩大了信息流传边界、改变其保存方式和形式内容,三网融合更将新闻以集成性的面貌最大化其全球性影响。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向全世界任意角落任意单独个体获取任意形式和数量的新闻信息。新媒体使新闻变得触手可及。
六、新媒体与社会经济
1.新媒体推动传统经济发展 ① 为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新媒体的出现,为生产经营者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使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督更加透明高效,同时,新媒体也为国家及时了解掌控市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科技手段,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②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助推力
新媒体的出现,可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2.新媒体催生新经济 ① 新媒体用户数激增 ·手机媒体用户 ·网络媒体用户 ·数字电视用户 ② 新媒体,新经济
·新媒体带来新内容:新媒体在不断创造或满足市场需求,不断与生产企业和传统媒体嫁接与融合,不断产生新的内容
·新媒体催生新产业:新媒体为媒体经济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可能,新媒体经济已经形成了多个新兴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新媒体造就新商机
·随着三网融合,创新型新媒体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投资机会,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新媒体将受资本的追捧。
·同时新媒体技术和理念的完善与成熟,催生了网上购物这一新型的交易形态,还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③ 新媒体与“双刃剑” ·网络口碑营销 含义与作用:是口碑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结合,是营销者对网络中的口碑信息传播进行管理的过程。
而在新媒体上,消费者在此交流他们最直接的想法,这些信息对企业品牌具有巨大影响。网络打手:一些公司或个人被一些企业利用去打压对手,没有商业规范和商业道德。
出路:网络口碑营销必须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真正创造真实诚信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关“知识”的两难选择——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共享的冲突
知识共享,无形中是一种只是民主,它有利于降低公众获取知识门槛,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满足。
七、新媒体下新流行文化出现
1、草根文化
含义;草根文化指代表民众意识的人群借用新媒体对个人意识表达的文化潮流现象。,具有平民化特质。
(1)新媒体为草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平台
(2)草根阶层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兴起,他们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表达思想、维护利益、彰显正义。
(3)草根文化具有娱乐性和对抗性的多元性(对抗性指草根们将对精英和主流文化的失望转而成为一种对立的姿态,不加分析的斥责一切精英文化平庸、苍白和虚伪)(4)草根文化具有民粹性和社会性的多元性(草根文化面临着如何在理性道德观约束的自由下行使话语权,适度负担起对社会的各种责任,防止出现民粹主义倾向。草根文化是娱乐创新的必然,是公众需要的必然。但是草根文化在具体内涵方面,不但缺乏深层次审美活动的感情因素,也缺乏真正沉实的精神文化内涵,实际上基本属于较为粗疏的快感型审美层次。)
2、网络消费文化(1)新媒体是网络消费文化的催化剂,而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有:个性化、便捷性、互动性。
(2)网络消费文化的不良影响:网络同居、网络裸聊
八、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参与(网络参政)
1、网络参政的含义:民众以新媒体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以发表言论的方式参与政府决策、发表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的一种新形式。
2、网络参政的优势:
·直接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发表意见,与当政者直接沟通,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理念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判断和选择。
·平等性:网络的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使得参与者享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
·高效性: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到达率为民主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以最低消耗创造最大效益的基本途径。
·监督性:网络主体的隐形化和规模化特征,网络参政的社会舆论压力往往能对政治系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3.网络参政的弊端
·不可控制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动态性可能导致网络参政的不可控性。同时,网络参政中存在的“沉默式螺旋”效应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不均衡性:贫富不均、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网络参政机会不均等,一方面体现在国际政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一方面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不对称性:信息得不到完全的公开和网民权利诉求间、信息爆炸和政府信息处理有限能力的不对称性。
九、新媒体助推民主政治
1、民众获得参政渠道 ·新媒体使得集体决策参与范围扩展到所有能使用网络终端的民众,加强了民众参政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参政渠道。
·网民参政从虚拟社会走进现实成为趋势。
·网络主流意见在热议民生焦点,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方面。·微博的兴起更加丰富了网络参政的模式,各种热议话题的背后体现着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民主政治的新景观。
2、政府开展网络问政 ·政府高层推动网络问政 ·地方政府积极跟进
·民众对网络问政寄予厚望
·网络问政应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另一方面要将网络民意切实纳入到决策中去,并且制度化、常态化。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要在如何将民意控制在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避免新媒体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起政治冲突。
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 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不但丰富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 尤其作为年轻的大学生, 更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基于此种情况, 必须构建适合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考试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轨为真正结合, 为此要求从内容到方法, 从具体课堂到考核都要求适合新媒体下学生的特点, 由此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即“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二、“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 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一)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所谓“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即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 紧密联系当下环境和大学生实际特点, 将课程内容依据培养目标做成可实践的模块, 这种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 , 以一案例或一热点问题 , 甚至是一次参观活动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模块式教学实用性强, 互动性强, 针对性强,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以下就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 来谈谈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探索。
(二)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学 中的尝试与探索
1.确立可实践的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的划分必须从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 按照一个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现以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为例, 设计成三个模块, 分别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上编为艺术总论, 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起源、功能等, 归为基础模块, 用来夯实学生的艺术基础。中编为艺术种类, 归为拓展模块, 帮助大学生拓宽艺术视野, 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 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 归为专业模块,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采取可实践的模块教学方法体系
(1) 辩论、讨论实践法——基础模块部分
基础模块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上编艺术总论, 此部分主要是辩论、讨论实践法。如艺术的起源是巫术说还是劳动说、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娱乐还是审美教化, 可以做成辩论赛, 学生们准备和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的适时点评更能加强其艺术思辨能力。所谓讨论实践法, 就是将难以做成辩论赛的基础理论部分做成讨论性的话题, 学生的观念和看法可能有偏差, 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 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
(2) 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拓展模块部分
中编归为拓展模块, 即艺术的五大种类, 关于实用、造型、表情、综合、语言艺术的学习, 可采取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所谓的竞赛实践法, 就是将门类艺术常识化为知识竞赛的题目, 知识PK中不但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也会提前自主学习和复习, 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所谓参观实践法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摩艺术创作活动, 这样在实践中会让理论知识更加有形的印刻在学生心中。所谓的作品实践法, 就是依据所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专业作品来, 比如讲某艺术家的作品, 编导的学生根据艺术家的人生和作品编写剧本, 制作的同学拍成小视频, 音乐的同学写成歌词, 表演的学生在视频中做演员, 这样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又进行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让理论更接地气, 更易具有可操作性。
(3) 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专业模块部分
下编为艺术系统, 归为专业模块部分, 即具体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此部分的学习, 可采取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所谓的访谈交流实践法, 比如在讲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优秀艺术素质时, 可以让学生去访谈专业突出的学哥学姐, 做访谈的过程, 其实已经开始去学习身边人的优秀品质了, 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比直白的讲述更好。所谓的热评作品实践法, 分为三个阶段为:他评、自评、教师评, 这样的点评, 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会知道自己作品努力的方向。
3.制订可实践的模块考核评估体系
(1) 基础模块实践考核法
基础模块部分, 教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欣赏札记以及学生知识竞赛、辩论赛中的表现, 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发言、演讲、讨论等方式也要计算在内, 因为学生们已将课堂变为学堂体现了创造力在其中, 将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创意分,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五。
(2) 拓展模块实践考核法
拓展模块部分, 学生要以作品的方式 (剧本、视频、音频等形式) 呈现, 如可根据课本内容, 做成几个专题作品, 教师进行评价, 此作为最终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五。教师也可推荐学生去参赛, 因获奖学生毕竟是少数, 所以参赛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3) 专业模块实践考核法
专业模块部分, 可以去收集或调查学生的访谈情况, 以及其专业作品的展示情况, 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另外在此基础上, 写一篇学习本门课的总结收获及建议报告, 这是更高站位的关注本门课, 此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综合考虑这些内容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
通过实践, 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要求的教法上知能一体, 学法上知行一致, 不但会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也会消除学生们对理论课的偏见, 理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勇.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征研究[J].现代视听, 2013 (01) .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4-02
1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
现阶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高校普遍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而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土木概论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为大一第1个学期[1]。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土木工程概论》在土木工程专业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肩负着把这些基本没接触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这个行业大门,并要促使他们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2]《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内容射击非常广泛,知识点比较多,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自成系统。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上课老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先后出版了多本关于土木工程概论方面的教材,也相继开发了一些配套的多媒体课件[3]。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己经讲授了多年的课程而言,在拓宽专业范围的特定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无论从教学实践还是从教学研究方面来看,都不能认为是成熟的。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一些特点,笔者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对多媒体技术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集合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功能,多角度、多视角、全方位的呈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尤其是在有些较为抽象的专业课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过计算机技术惟妙惟肖地演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和立体图像等刺激性环境,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其已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把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占必修课课时量比例大小作为衡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我校,老师在第一次采用多媒体上课之前,都必须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并且通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多媒体技术考试,拿到合格证后才能正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在高校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现阶段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 多媒体的教学的优点及不足
作为现阶段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4]:
(1)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节省书写板书、在黑板上画草图的时间,使教师能在单位课时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2)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上课时将教学内容直接表现出来,充分表述清楚老师的教学意图,不但增强了教学方式的活泼多样性,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声、像及视频剪辑整合为一体,能够有序、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光、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质量,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上述优点,但统计分析后可知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情况,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许多老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有误区,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有的教师为追求多媒体效应,过分使用动画、声音、图像等“渲染修饰性”内容,分散了学生课堂注意力,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
(2)有些教师尽管制作多媒体课件热情较高,但由于多媒体制作技术掌握不够或者是教学经验不足,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过分强调课件外表新颖性和观赏性,忽视了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研究,使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华而不实。
(3)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比较快,使得许多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来不及记笔记,更没有时间多所讲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影响了教学效果。
(4)多媒体课件一般在上课之前已经提前做好,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课堂气氛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4 多媒体技术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为了促使学生更好掌握好这本专业课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情,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5]:(1)根据自己选用的教材,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目前,国内一些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撰写了土木工程概論教材,并编写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由于各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不尽相同,且不同的教材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情况,长沙理工大学撰写了最新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现代土木工程》,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紧紧的把握了以下四个原则:紧扣大纲、寻求创新、力求精致及实现互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在每一年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之前,根据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土木工程研究进展,对课件里面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一些最新的工程实例和工程照片,让学生了解到土木工程行业的最前沿的知识。(2)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好多媒体课件在土木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尺度如今虽是大力提倡应用多媒体教学,但笔者认为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应避免走向极端,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应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用进行完美结合,即在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依靠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在上课的时候对一些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板书,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探讨,力求让学生弄明白上课的内容。(3)多媒体课件内容要适量,讲授速度不易过快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教师应注意控制讲课速度,要留些空余时间让学生来做笔记和思考问题,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必要时可以结合板书,并进行反复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4)结合采用其他多媒体技术在上土木工程概论这名课程时,除了应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还应适当的收集一些工程施工资料录像及相应的工程建设介绍方面的电影在上完课堂规定内容后或课间休息的时候播放给同学们观看。笔者在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时会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电影给同学观看。如在土木工程材料这章时,就在课间休息的时候给大家播放了北京水立方工程建设中材料的选用及修筑过程,让大家对膜结构这种新型的材料给予足够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反映非常良好。
5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前景比较广阔的。要想更合理得使用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克服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弊端,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不但广大教师要学习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而且要从根子上转变思想,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课堂教学。具体到土木工程概论这名课程时,更应根据其课程本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日历和教案,制作出质优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熟练并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宏渊,刘建华.汪优.现代土木工程[M].北京:交通出版社,2010.
[2]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3]刘建华,付宏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科技,2009(4):113,111.
[4]罗梅娟,喻炜.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思考[J].高教装备,200,5(1):32~34.
首先之所以会选择新媒体这个学科,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看中这个行业的前景,其实当时选择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当自己真正接触这个行业才发现其实新媒体并不想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要想学好新媒体,适应这个行业,我觉得要适应以下几点:
1、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虽然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新媒体运营的小窍门,但是到最终,文章写得好才是硬道理。如果你想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你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例如先每天写一篇文章,题材自定,这样维持一个月后,你的文字功底肯定会有大幅度提升的;
2、懂得借势宣传,最值得借鉴的莫过于杜蕾斯的文案,你可以先从模仿开始,最后自己进行创作。要懂得追踪热点,创造热点,并且要做到根据热点来进行编写文章,来博取大众的视线;
3、学会美观自己的文章,特别是相关的排版,在最近的学习中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让文章的排版显得更加精美,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想在众多新媒体账号中脱颖而出,单单有好文采还是不行的,关键时刻还是要学会把自己所写的文章来进行美观;
4、垂直度一定要高,坚持发你自己定位领域的文章,保持垂直度的确定性,垂直度越高就越容易受到该领域里的青睐。
一、新媒体环境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带来的优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词语、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热点应接不暇。中职学生身处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运用新媒体这一新型传播途径加强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新媒体传播资源开展中职德育课程,为中职学生的三观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他们掌握、识别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其个人发展。与此同时,诸多相关研究均在证实新媒体这一新型平台的合理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利用新媒体环境可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优势。
二、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弊端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队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团队,部分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团队存在兼职现象,而众多学校虽然有专职德育教师,但其教学素养却非均能符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课程需求,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而且缺乏创新思想及理念,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
众所周知,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有别于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即使在素质教育逐步发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组织忽视其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导致在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从而降低了学校的德育教学认知,并在这种不合理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使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程教学的研究程度不足,更不能很好地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手段为德育课提供教学服务。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思考
(一)改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教学策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育课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树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多重任务观,运用新媒体环境加强师生思想沟通,促进双向交流,以开启心扉式的柔性教育、微笑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新媒体对德育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新媒体为德育课程教学带来的有利机遇,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老师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德育课教师。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及各项数字科技,以电影作品、艺术创作及画面视频的电子化手段吸引受教群体的注意力,并采用课外教学、互动教学与激励教学手段推动受教群体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并借由摄影技术集结成片,班级、校内展播加强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与影响效果,从而推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德育课教师失去了传统环境下话语权的绝对垄断优势,教学的预设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堂的管控难度也大大加强,我们应科学运用新媒体环境,积极探索中职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推动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化。
参考文献:
南京市秦淮中学刘娟
内容摘要:本文是目前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在我省基本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并成为很多学校或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教师教学实绩的重要考评条件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一点心得体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使用多媒体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二是在使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一些问题,防止“为用而用”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传统教学模式效率效果原则误区等
“师说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而其优点却恰恰是其缺点。离开了老师,离开了教室,学生怎么办?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丰富,而单调的黑板是难以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从知识传授到智能发展,以“学懂”、“学会”到“会学”、“乐学”是现代教学重心转移的主要标志。面对既定的且暂时无法更改的教材,我们假如在教学中合理地渗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信会令学生在感受新科技信息的同时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智能,扩展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课题。把各种电教媒体与其他媒体(语言、文字、教具、模型、图表等),根据需要教学优化组合,把它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提高课堂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的情景感。
历史本来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画卷,历史课应该是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之一。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的事。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人类的既往,过去性是其显著特点。教师要凭一张嘴为学生呈现历史的原貌,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景之中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它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不仅可以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发生的历史大事,使学生能畅游历史长河,而且能将历史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静止的历史场面、单调的历史图零散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示、动画、色彩、声像等方式直观、生动、系统地再现出来,把学生视觉、听觉等几种感觉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还可以通过创设的历史环境,对特定社会环境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教学,离不开教师大量的板书和展示,浪费掉不少时间,使45分钟的有效利用率下降。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储存和支配大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扩展历史教育或历史学习的空间,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同时,也使历史教育摆脱了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历史学习空间。并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图片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历史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象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为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或僵硬的教材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提
高教材表现力,使学习历史知识更加简便,也更为有效。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上复习课,则更容易突出教材知识的中心,体现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开发智能,扩展思维,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引导。
在理解记忆方面,学生有快有慢,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只有通过考试成绩才能发现,而且面对班内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也不允许,甚至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利用计算机,则随时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服务总站中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供训练。这样既避免了因照顾差生,好生吃不饱,又避免了因照顾好生,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因势利导,分别对待,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最终引导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自主性学习历史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进行检测,巩固教学效果。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还起着巩固课堂成果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储存量大这一优势,编制各类试题,供学生操作演练。教师将自己对检测的要求(范围、难易情况、类型、预计检测事件等),送入题库系统,计算机按接收的要求输出所生成的试卷,学生在终端上接受检测。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事务性劳动,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之不足,也可使学生在有效的事件内尽可能扩大知识量。比如,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硝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靠笔书写或叫学生回答,都要花很多时间,且很难全面,但靠在计算机上操作,师生共智共谋,则可以在段时间内完成这道题目。计算机这种快速处理能力可以随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能力、试卷编制水平和教学情况等信息的系统分析,为提高测试水平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总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图文并茂,音像结合,信息量大,既能提高趣味性,又能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现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智能,扩展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课题。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激发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置身于这样一种潮流,除了要紧跟形势,迅速掌握有关的技术以外,还应在积极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同时,有一份冷静地思考,应注意把握一些原则,走出一些误区。
一、技术的适应性原则,防止为用而用,缺乏目的性
任何现代化教学手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作用,仅仅限于服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千万不能把它的应用当成是目的,为用而用,最终忽略了教学目的,单纯发展教学手段,使教学重心发生偏移,背离初衷。由于当前中学课堂教学评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估标准,从而引发了中学课堂教学手段改革的热潮。各校都积极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作为学校现代化必备的硬件之一,并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然而,伴随而来也产生了一个消极后果,那就是部分教师可能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整堂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不断向学生展示动态画面或是大量的图片,声情并茂,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兴趣是被激发了,但一节课下来却有可能很茫然,不知看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脱节,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时,应当同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一样,时时围绕教学目的这个核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强化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
二、资料展示的时机性原则,防止停留表象,缺乏启发性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很好的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引人入胜。然而,也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历史画面感受很深,却一直不能进入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状态,因此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资料的应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达成。因此,首先要准确把握恰当的时机展示资料,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种把资料简单的堆砌、重复罗列的作法,是对教师、学生时间的浪费,也是对资料的浪费。其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也绝非仅仅为了生动直观,而应当在此基础上完成更高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构思设计教学课件,在把握好资料展示的时机性,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形象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历史学科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课件设计并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接受媒体。比如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关于“造纸术”一目,可先向学生设问:在纸出现前,中国人用什么来记录文字?最早的纸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缺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师事先编好的课件,直观形象,教学效果好,发挥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是从媒体中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课为例,在讲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时,先向学生展示日本在1938年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所面临的战争形势的变化,然后从中引出问题:日本为何要改变侵华方针?将如何改变?这样承上启下,较好的实现了知识的转移。
三、资料的精选性问题,防止应用不当,缺乏合理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能十分有效的组合声音、图象、动画、电影等集成信息,为教学服务,从而大大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启发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些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学的灵魂,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取代它,而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适时、适度、适量的选择组合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及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媒体和语言教学有机衔接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防止在讲课中出现断层,前后内容由此断裂开来。
在选择资料时,由于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能够容纳的资料增加,教师就应该在准备资料时注意他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引用影视作品时,要考虑到它的模拟性。它不同于史料,而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引用时教师应向学生指出这一点。可能的话,最好选择记录性的影视作品。当然,资料的选择,也应避免为展示而展示的做法。不能以为只要是真实的,就多多益善。教师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时间限制,选择尽可能符合教学目的的资料来使用。
西北地区是是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及宁夏、新疆两自治区,历史上的几条重要通道都曾贯穿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舞蹈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实为一座异彩纷呈的舞蹈文化资源宝库。
二、“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彰显民族舞蹈教育之特色。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并在当地育才学校为广大青少年教授少数民族舞蹈,随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与加盟、80至90年代恢复与新建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系科、2000年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条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更加专业化与系统化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之路,这一切努力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日渐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舞蹈教育事业全面高速的繁荣发展,身处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舞蹈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民族地区舞蹈教育的创新教学?“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的开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晶。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实际出发,结合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中彰显西北地区民族舞蹈教育的独有特色,这也为我国民族舞蹈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贡献了微薄之力。
(二)优化舞蹈课程结构之体系。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 -2010年)》明确指出: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正是在这样的全国性艺术教育改革思潮的大力推动下,众多民族地区院校都在积极地整理当地本民族的各种艺术文化资源,并试图将其以最佳的方式引入到当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以笔者所在的主要以西北地区民族舞蹈教育与研究为主的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便可窥探一二。西北民族大学自2008年成立了舞蹈学院以来,各届领导班子以及教师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对如何彰显民族院校的舞蹈专业教学特色、建立地方性高等舞蹈教育创新发展模式而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除了全国艺术教育改革思潮的影响与推动之外,就舞蹈教育自身而言,舞蹈课程结构的优化也到了亟待改进的时刻。“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作为一门舞蹈专业文化理论的新课程,以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理论研究为切入点,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整理结合起来,试论拓宽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课程结构的种种可能。这对于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工程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之新式。学校教学的课程开发是众多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新方式之一。地方学校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文化研究比较方便、快捷和系统,这是其他地域高校不能比拟的。缘此,“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论”新课程的开发,从宏观上是为人类共有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付出了实际行动;从微观上丰富、补充了“学院派”民间舞现有的教材体系,有助于呼吁更多的人来研究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祖国的各个阶层工作,不仅对西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辐射性传播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学习其风格韵律、表演形态可以实现活态样式的保存。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程 语文教学 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仅在高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利用。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多媒体教学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可课堂的需要对多媒体的运用进行取舍,有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取得相反的效果。新课程之下的多媒体语文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语文教学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描述的绚丽多彩的事物和世界。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将书本中的美景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可闻、可赏与可观的境地,让学生感受到书本难以展现的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与反馈知识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劲头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像、图、文的结合,将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现,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
(三)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靠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解,文章通常显得枯燥而无味,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劲头都难以提上去。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讲解的时候加入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可以使枯燥的文章变得生动起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缓解教师教学压力。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不足
(一)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往往更加重形式而轻内容
多媒体课件是声光与影像的结合,绚丽的画面以及动感的音质都是教学课件的追求。多媒体教学虽然起到了帮助理解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关注课件的动感与多彩,忽视了对文章内涵的把握。而语文教师大多比较感性,在设计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课件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或者是把握课件传递出的文章内涵与信息。这样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拉远了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语文课堂是一个最能靠教师用情打动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通过互动达到心灵的共鸣,收获丰富的知识。但是,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忽视了学生性情的陶冶和语感的培养,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课堂气氛也不够融洽。
(三)部分教师存在着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耐性
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很多教师都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教学的唯一手段,省略了很多要讲解与分析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单纯的记住了多媒体的画面,对于文章的内容却没有太多的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减少也使教师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更有甚者,很多教师不利用多媒体课件就没有办法上课。
三、新课程下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建设
新课程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活跃性与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不应该喧宾夺主,妨害教师独立存在的价值,损害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建设中要使用以下的方法,在保证教师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点到为止的原则
语文教学是学生获取欣赏、感悟与评价的过程,过多的媒体课件会僵化和限制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坚持点到为止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运用少许的多媒体文件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的和学生完成互动,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体悟能力。
(二)先文后图的原则
多媒体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声像与图画的结合,也不是没有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坚持先文后图的原则,在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的预习与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防止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此外,课件的选择还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避免学生难以从多媒体课件中领悟到文章精神和内涵。
(三)虚实相生的制作方法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文件的时候,要在课件中留取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它需要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联想。多媒体文件中虚实相生的空白可以创设唯美的语境和情境,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文章中的境界,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文章传达的精神内涵。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仅是对每一页课件的简单播放,还要在播放的同时加入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和理解文章内容。语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改善多媒体的制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总之,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要掌握好自身、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让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新媒体概论课程简介】推荐阅读: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广告11-07
钢铁冶金概论课程简介05-28
新媒体vs传统媒体10-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09-28
幼儿园课程概论07-21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07-21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09-15
新语文教学概论09-13
化工安全概论 课程论文05-31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