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沿革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机构沿革(精选6篇)

政府机构沿革 篇1

时间:2011-06-30 来源:综合司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路程。在这90年中,我们党不仅在政治上由一个幼稚的组织发展为成熟的执政党,而且在组织上从最初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今天拥有8026.9万党员的处于执政地位、领导全国的大党,在机构设置上也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结构合理、设置完备的各级党的机构。

认真回顾党的机构,特别是党的中央机构沿革的历史,对于我们总结党的机构设置、发展的规律,深化改革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创建时期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1年7月----1927年7月)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鉴于当时党员很少,各地组织尚不健全,大会决定暂不成立党的中央委员会,先组成中央局负责领导全党的工作。大会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3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焘为组织主任。

根据党的一大决议,中央局首先注意了劳动运动。8月,中央决定,在上海成立了我党公开从事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之后,中央机关成立了人民出版社。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陈独秀等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向警予、李达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被推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张国焘为中央组织委员,蔡和森为中央宣传委员,向警予为中央妇女委员;决定出版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周刊。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加上蔡和森、谭平山,共5人组成中央局。三大后,中央局之下开始设置组织、宣传、妇女、秘书等部门,并在广州出版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10月,中央决定与青年团中央共同组成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

1924年5月,中央正式决定分设组织、宣传、工农等部,毛泽东为中央组织部部长,罗章龙为中央宣传部部长,王荷波为中央工农部部长,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之后,又成立中央出版部、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归中央工农部)、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属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须互推总书记一人总理全国党务”;“新的中央须特别注意设立一有力的中央组织部”和“一强固的宣传部”。大会选举了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的分工是:陈独秀任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瞿秋白、蔡和森任中央宣传部委员;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

9月,党的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决定设置“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导员”;并决定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不久即改为军事部)、农民运动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

1926年7月12日至18日,在上海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要求健全党的机关,并决定“增设中央秘书处,以总揽中央各技术工作”。9月,中央秘书处正式成立,王若飞任中央秘书长。11月上旬,在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央正式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的主要讨论确定了党在危急时期的任务,并决定扩大党的中央委员会并建立党的中央和省的监察委员会。五大后,中央的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健全:中央秘书厅由王若飞继续担任主任,中央组织部由张国焘任部长,中央宣传部由蔡和森任部长,中央军事部由周恩来任部长,中央农民部由谭平山任部长,中央工人部由李立三任部长,中央妇女部由杨之华任部长,党报委员会由瞿秋白任书记,中央党校成立了筹备处。

7月12日,中央政治局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召开会议,决定让陈独秀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问题,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

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实际上免除了陈独秀的职务,从而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并结束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并决定在党的六大召开前,“中央临时政治局执行中央委员会之职权”。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北方局、南方局、长江局。

11月9日至11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强调党组织布尔什维克化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本着“常委集权”的原则,会后改组了中央机构,取消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妇女部和农民运动委员会;在常委之下设中央组织局、职工委员会、党报委员会。中央组织局成立后,取消了南方局、北方局、长江局。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第四次修正案规定:中央委员会按照各种工作需要设立各部或各委员会,例如组织部、宣传鼓动部、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等,中央委员会指定各部或各委员会主任,这些主任应尽可能地由中央委员会委员担任。

11月14日,中央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了解并掌握敌人的动向,向苏区通报敌情,营救被捕同志和惩办叛徒等。12月1日,又成立中央审查委员会,并通过了《中央审查委员会条例》。

1929年8月29日,中央给长江局发出指示,决定“在湘鄂皖三省苏维埃区域成立苏维埃区的中央局”。

1930年6月1日,在李立三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形势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标志着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7月18日至24日,在上海召开了党的全国组织会议,指出目前“党的总任务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治,现在党是准备夺取政权的党”;并决定从中央到地方成立各级行动委员会,在红色区域成立工农革命委员会。8月6日正式成立了由党中央、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合并组成的“中央行动委员会”,打乱了中央原来的组织系统。

8月下旬,瞿秋白、周恩来从苏联回国,开始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9月24日至28日召开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扩大),停止了李立三等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左倾”冒险行动,决定立即恢复党、团、工会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常性工作。

1931年1月15日,根据中央的决定,苏区中央局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同时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归苏区中央局领导。

1月2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党报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央机关报是全国的最高的党的刊物,每个机关报的性质如下:《红旗日报》是中央机关报,《实话》是中央经济政治机关报,《布尔什维克报》是中央理论机关报,《党的建设》是中央关于组织问题的机关报;中央党报委员会,负责中央党报一切领导。

9月下旬,由秦邦宪、张闻天、卢福坦(后被捕叛变)等人在上海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1933年1月初,中央临时政治局因在上海无法立足,被迫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同时决定成立上海中央局。

3月13日,中央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

9月7日,中央决定,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未成立以前,特设立中央党务委员会。中央党务委员会在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是决定有关组织和党员个人处分的最高机关。

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选举了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有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总书记为秦邦宪;还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党务委员会。

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成立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后改为东南分局),继续领导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为总负责人。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新的正确领导。

12月17日至25日,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对中央领导机构作了调整:中央政治局委员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刘少奇、陈云;中央书记处书记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张闻天为总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后为秦邦宪),中央宣传部部长吴亮平(后由张闻天兼),中央白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

(三)抗 日战 争 时 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1937年8月2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日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会议决定扩大中央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11人组成新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

10月,中央决定,组织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

10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政治部。

12月9日至14日,为了听取共产国际的指示和总结党的工作,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对中央及中央局机构设置作了具体决定:改组中央书记处,书记为张闻天、毛泽东、王明、陈云、康生;组成中央长江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组成中央东南分局,着重领导新四军工作。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党委。由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富春任副部长;张闻天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一个召集党的七大的准备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

1938年5月,中央马列学院成立,由张闻天兼任院长。

5月5日,中央作出《关于组织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决定》,规定县委以上地方党部直至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

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六届六中扩大会议在延安举行。全会通过《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等,并对中央派出机构作了相应变动,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

1939年1月13日,中央批准在重庆正式成立中央南方局。

2月至3月,中央相继发出《关于成立干部教育部的通知》、《关于成立社会部的决定》;还发出《关于统战部工作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各省委、各特委迅速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4月19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组织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

1940年9月18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敌后工作委员会。

1941年5月13日,中央决定,原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央西北局。5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以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5月20日,中央决定中央东南局与中央中原局合并,正式成立中央华中局。

6月4日,中央决定,在中央、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设立青年运动委员会。9月1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中央青委由凯丰为书记,冯文彬为副书记。

8月1日,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并设置了中央调查研究局,毛泽东任主任,任弼时任副主任。

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党发动思想革命,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9月26日,中央决定成立学习研究组,毛泽东任组长,王稼祥任副组长。

9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任弼时兼任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王首道为中央秘书处处长。组织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执行书记处的日常工作。

12月17日,为解决延安各干部学校没有明确规定自己具体目的问题,中央政治局决定:中央研究院直属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直属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军事学院直属军委参谋部,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直属中央文委。

12月2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关于中央情报部的性质、任务、组织、计划》,决定由康生任部长,叶剑英、李克农任副部长。

1942年2月28日,中央政治局决定:今后中央党校直属中央书记处,其政治指导员由毛泽东同志负责,组织指导由任弼时同志负责。

4月4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央机要局,康生兼局长,李质忠为副局长。

4月15日,中央书记处决定,由中央出版局会同中央宣传部及有关部门,统一指导、计划、组织全延安各系统的出版发行工作。

5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领导整风运动。总学委由毛泽东任主任。

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1)推选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央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在政治局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问题时,“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2)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央组织委员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助手机构。中央宣传委员会统管中央宣传部、解放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党校、文委、出版局等机构,由毛泽东兼任书记,王稼祥任副书记,胡乔木任秘书。中央组织委员会统管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务委员会、统战部、民运委员会、中央研究局、海外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由刘少奇任书记,杨尚昆兼秘书。(3)撤销调查研究局,组成一短小精悍的中央研究局;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合并为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取消中央财政经济部,在书记处之下设经建材料组;撤销中央机要局,成立中央机要科。

4月,中央决定开展审查干部的运动,并专门成立了党与非党干部审查委员会。

1944年5月21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会议的讨论并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讨论了党的七大的准备工作和城市工作问题。全会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为主席团主席;并决定在全会期间由主席团处理党的日常工作,中央书记处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职权。6月5日,全会决定由刘少奇、彭真、陈云等14人组成城市工作委员会,彭真任主任委员。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对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作了一些新的规定:“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央委员会依工作需要,设组织、宣传等部与军事、党报等委员会及其他工作机关,分别办理中央各项工作,受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及中央主席之指导监督”。6月19日,七届一中全会选出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13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先后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和以聂荣臻为书记的晋察冀中央局。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决定了同国民党谈判的方针,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党中央主席职务;增补陈云、彭真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后,决定成立中央东北局,彭真为书记。

9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分局改为中央华东局,饶漱石、陈毅到山东工作;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受华东局领导。10月25日中央华东局正式成立;12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定饶漱石为书记,陈毅、黎玉为副书记。10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8月建立的鄂豫皖中央局改建为中原局。

12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中央重庆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董必武为书记,王若飞为副书记。

194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由谢觉哉为主任委员。

12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周恩来任部长,李维汉任副部长。

194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华中分局并入中央华东局。

3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前敌委员会,率领中共中央和军委总部精干机关继续坚持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移至晋绥解放区进行工作。

5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上海中央分局改为上海中央局,管辖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与平、津、青岛、台湾等地工作,必要时指导香港分局,刘晓为书记;成立中央香港分局,直接受中央领导,同时与上海局发生必要的联系,负责领导广东、广西、闽粤赣、滇南、赣南地区工作,方方为书记。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组成华北局,刘少奇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同时,决定加强中原局,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

5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致电各中央局、分局、前委,通报中央和中央工委合并后,中央和军委各部门人事调整有关问题:杨尚昆为中央副秘书长仍兼军委秘书长;彭真兼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为副部长;陆定一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徐特立、陈伯达、廖承志、胡乔木为副部长;董必武兼中央财经部部长;李维汉为中央城工部部长;李克农代理中央社会部部长;邓颖超代理中央妇委书记;冯文彬为中央青委书记。

7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定名为马克思列宁学院,刘少奇为院长。

9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为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由李维汉任部长,高文华任副部长。

12月1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关于中央法律委员会任务与组织的决定》,指出中央法律委员会为在中央书记处领导下,协助中央研究与处理有关全国立法与司法问题之工作机关,由陈绍禹为主任。

1949年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称华南分局,从香港移入梅县。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在北平成立,师哲为局长。

3月14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任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

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央中原局,建立中央华中局;林彪为第一书记。

6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7月由中央财政经济部与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组成,同年10月21日改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陈云为主任,李富春、薄一波、曾山为副主任。

7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中央西北局,邓小平为第一书记。

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由中央华北局于1948年6月15日创办的《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9月11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江西赣州成立,原由香港分局改称的华南分局并入,归中央华中局领导,后移驻广州;第一书记叶剑英。

(五)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9年11月通过《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规定在中央人民政府党委下,按照党员人数及工作部门的性质,暂分设六个分党委,即政治法律委员会分党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分党委,文化教育委员会分党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属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署分党委,政务院直属机关及最高人民监察委员会分党委,中国人民大学分党委。

同时,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决定在政务院成立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联合党组,下按政法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及人民监察委员会划分四个分党组。

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纪委由朱德任书记,王从吾、安子文为副书记。

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成立于湖南常德,邓小平任第一书记。

12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内蒙古分局,归中央华北局领导;乌兰夫为书记。1952年8月25日内蒙古分局与绥远省委合并改称中央蒙绥分局。

12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中央华中局改称中共中央中南局。

195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王稼祥为部长。

1952年7月,刘少奇提出加强党中央办事机构的意见,得到毛泽东的同意。该意见强调除健全现有的4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1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厅(中央办公厅)外,另增设工业、财政贸易、交通运输、政法工作、农村工作等部门。

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省以上党委建立农村工作委员会的指示》。11月12日,中央决定在省委以上的党委领导下,一律建立农村工作部。

1953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其任务是有计划地、系统地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师哲为局长。

2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设立马列主义教师学院的决定》,决定将马列学院分为两部,一部专负培养马列主义师资之责,原马列学院为第二部;中央决定凯丰任马列学院院长。

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村工作部,邓子恢为部长。

3月,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成立,王稼祥为书记(主任委员)。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在办理大区机构撤销过程中,暂时成立中央大区工作部。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2人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彭德怀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秋,各中央局撤销后,成立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一办公室,主管政法,主任彭真;第二办公室,主管农业,主任谭震林;第三办公室,主管工业,主任李雪峰;第四办公室,主任刘澜涛。1956年党的八大后,上述四个办公室撤销。

1955年3月21日至3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及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4月4日,党的七届五中全会批准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选出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人选;补选林彪、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6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总参谋部联络部改归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定名为中共中央调查部,李克农兼任部长。

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凯丰为院长。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和中央财贸工作部。中央组织部的工业干部管理、交通运输干部管理、财贸干部管理3个处分别列入以上各个部。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分为中央工业工作部与中央交通工作部。1960年,中央财贸工作部、中央工业工作部、中央交通工作部与中央组织部合并。

7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彭真为主任。

(六)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并且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总书记一人”;“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9月28日,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董必武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1957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黄克诚组成五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

1958年3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中央设立外事小组,负责全盘外事工作,陈毅任组长;国务院设立外事办公室,由陈毅任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是国务院管理外事工作的总口子,同时又是党中央外事小组的办事机构。

5月25日,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增选林彪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并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红旗》,由陈伯达任总编辑。6月1日,《红旗》杂志创刊号正式出版。

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小组的通知》。通知指出,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属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各组组长如下:财经小组为陈云;政法小组为彭真;外事小组为陈毅;科学小组为聂荣臻;文教小组为陆定一。

1960年5月 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成立,罗瑞卿为主任。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6个中央局,并随后相继决定:陶铸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为东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为西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为华北局第一书记,柯庆施为华东局第一书记。

196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精简小组,负责处理有关全国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工作的日常事务;成立国家机关编制小组,负责调查研究有关全国行政编制方面的问题。

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撤销中央农村工作部、任命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的决定》。

1964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中央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党委设置工业交通工作部。

7月初,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1966年1月,中共中央党史编篡委员会成立,董必武为主任。

3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教育领导小组,刘少奇为负责人。

(七)“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并对中央机构负责人作了重要调整:

(一)停止彭真、陆定

一、罗瑞卿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停止杨尚昆的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职务;撤销彭真的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的职务,撤销陆定一的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并对他们进行审查。

(二)决定调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调叶剑英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军委秘书长,以后提请中央全会追认。

(三)决定改组北京市委,调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兼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调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四)决定撤销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

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

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1967年1月,中央宣传口成立,代行中央宣传部职能。

8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办事组。

1968年,军委办事组实际取代了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4月28日,九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6月13日 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调查部,将其工作合并入总参谋部情报部。

1970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该组“管辖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中央编译局的工作,以及中央划归该组管辖单位的工作”,也负责已被撤销的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善后事宜。

1971年10月3日,中央决定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军委日常工作。

1973年3月,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提议,恢复了邓小平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8月24日至28日,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8月30日,十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5年1月5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月8日至10日,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李德生关于免除他所担任的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的请求。

2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军委常委会是处理军委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由叶剑英主持。

1976年1月21日、28日,根据毛泽东先后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确定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果断措施,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至此结束。

(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年10月至今)

1976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议,由华国锋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将来提请中央全会追认。

197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口《关于宣传口的工作任务和组织机构的请示报告》,中央宣传口领导小组由耿飚牵头。

3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编委会的办事机构,同时又是党中央的一个工作部门;中共中央还决定恢复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校,简称中央党校。

7月16日至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接受了党内外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恢复了邓小平原任的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8月19日,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副主席;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宣传部,由张平化任部长。

197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法小组,协助中央管理高法院、高检院、公安部、民政部四个部门的一些事情。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选举产生了由100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党中央设立秘书长、副秘书长处理党中央日常工作。

198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原中央政法小组及其办公室即予撤销。

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及党史编审委员会,下设党史研究室。

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选举胡耀邦、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万里、王任重、方毅、谷牧、宋任穷、余秋里、杨得志、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彭冲11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

4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对外宣传小组。

4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关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工作任务、机构设置、干部等问题的请求报告》。

5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通过并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成立中央文献编辑出版委员会,将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作为中央毛著编辑出版委员会和中央文献编辑出版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的工作机关,又是科学研究机构。

5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

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了9次会议,主要讨论中央政治局准备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变动方案,并通过了三项决议:一是向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的职务;二是向六中全会建议,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三是在六中全会前,暂由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常委会的工作,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198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编制委员会成立。

6月27至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致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通过无记名投票,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改选和增选,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组成。

1982年1月11日、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随之,中央和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工作开始进行。

2月21日,中央决定,中央书记处下设立党史工作小组。

4月9日,中央决定,在国家农委撤销以后,中央书记处下设农村政策研究室。

6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的通知指出,经过这次机构改革,中央直属机构改革、配备领导班子工作已初见成效,中央的30个直属机构,经过机构改革,局级机构减少11%,处级机构减少10%,总编制减少17.3%,各部委的正、副职减少15.7%;在新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16%,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在中央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走了一步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可参照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精神和做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酝酿制定机构改革方案。此外,中央书记处决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劳动人事部、教育部共同组成中央机关干部教育工作小组。

中共中央机构沿革概要

时间:2011-06-30 来源:综合司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在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的同时,选举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中央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副主席。9月12日至13日,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为副主席。

11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省、市、自治区机构改革指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领导下,负责指导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机构改革的领导班子的配备。

1983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经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关于中央保密委员会的体制改革和机构设置的报告》。

10月11日至12日,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选举产生以胡耀邦为主任、薄一波为副主任的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

1985年9月24日,党的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意习仲勋、谷牧、姚依林不再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请求,增选乔石、田纪云、李鹏、郝建秀、王兆国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6年1月6日、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中央机关干部大会,号召中央党、政、军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在端正党风中做全国的表率。会上宣布,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央机关端正党风领导小组,乔石任组长。

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

(一)一致同意接受胡耀邦辞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的请求;

(二)一致推举赵紫阳代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三)以上两项决定,将提请党的下一次中央全会追认;

(四)继续保留胡耀邦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9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

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11月2日,十三届一全会选举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赵紫阳为第一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全会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宋任穷为副主任;批准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陈作霖、李正亭、萧洪达为副书记。

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负责政治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综合研究和协调工作,同时承担中央交办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和文件起草工作。

1988年1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改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职能是调查研究,为中央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战略和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供咨询服务。

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由胡启立、芮杏文等7人组成,胡启立任组长,芮杏文任副组长。该小组的工作任务是,经常分析意识形势领域的动态,研究和掌握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其它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协调宣传、理论、文化、新闻、出版等有关意识形势的工作;对宣传、理论队伍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2月14日 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直属机关委员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分别改为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分别领导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工作。

5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法领导小组,同时撤销中央政法委员会。

7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的建设工作小组。组长乔石,成员有宋平、高扬等7人。

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组成新的中央党史研究室。

8月21日,新华社报道,自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全体会议原则批准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方案以后,中央书记处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党中央直属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了实施。经过改革后的党中央直属机构和事业单位现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央顾问委员会机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

198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调整和定机构、定职能、定人员编制的工作基本结束。机构改革后,有工作实体的直属机构由改革前的24个精简为17个,直属工作部门人员减少了19.5%,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减少9.9%,与改革前相比,人员共减少15.2%。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李鹏代表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中所犯错误的报告》,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补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免去胡启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免去芮杏文、阎明复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

7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撤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撤销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的通知》、《关于撤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通知》和《关于成立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通知》;将中央委托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改为党中央主办,委托中央宣传部代管。

11月9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决定,决定江泽民任中央军委主席,杨尚昆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刘华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白冰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增补杨白冰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政法委员会;原中央政法领导小组成员的职务,自然免除。

3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对外宣传小组。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统一管理对外宣传工作。涉及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的宣传,请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

中共中央机构沿革概要

时间:2011-06-30 来源:综合司

1991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社会治安形势,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乔石任主任,任建新、王芳为副主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原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合并,成立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同时也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日常工作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承办。

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全国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由李鹏任主任,宋平任副主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赵东宛兼主任,曾庆红、张志坚兼副主任。

7月15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撤销中央直属机关编制委员会的通知》。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江泽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在论述“九十年代改革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时,江泽民指出,要“下决心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大会同意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建议。10月19日,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华清、张震为副主席。

1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江泽民任组长,李鹏、朱镕基任副组长。

1993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合署办公和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请示》。

3月5日至7日,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7月2日,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方案》确定,中央直属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进一步改善干部结构和提高干部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调整后的中央直属机构为:中央纪委机关与国家监察部合署办公,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工作部门和办事机构9个,即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原为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其中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派出机构2个,即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方案》指出,中央现有议事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12个,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党史领导小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保密委员会、中央密码工作领导小组、中央保健委员会。在党中央设置这样一些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是必要的。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

1994年3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部门在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党中央确定的机构改革的任务。12个部委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已基本实施。经过改革,中直各部委内设局级机构共减少21个;行政编制精简15%。

1995年9月25日至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决定增补张万年、迟浩田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王克、王瑞林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96年10月7日至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重要若干问题的决议》,决定中央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建立相应的机构;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确定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下半年在北京举行。

1997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情况,协调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

8月2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印发。《方案》规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由中央宣传部代管。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按照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做好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工作;(2)调查了解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贯彻落实的情况,研究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反映并提出建议;(3)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的交流推广;(4)负责委员会的文秘、会务工作。由财政部会同管理中央级“文化事业建设费”;(5)完成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办公室党的组织、人事、财务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由中央宣传部负责。

9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9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一致决定将这两个文件提请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

9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预备会议。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由19人组成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由217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名单,通过胡锦涛为大会秘书长,通过了大会秘书处工作任务和机构设置。会议还通过了十五大的议程:听取和审查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书面),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首先在胡锦涛的主持下,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由江泽民等33人组成的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名单,随后在江泽民主持下进行了各项议程。会议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丁关根、温家宝、曾庆红为大会副秘书长;听取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审查的报告;通过了十五大选举办法(草案)、大会列席和来宾事项和大会日程。

9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074名,党外朋友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大会。大会由李鹏主持,江泽民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江泽民的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江泽民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边定团结。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推进机构改革。机构宠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

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由193名委员、15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和由115名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后后闭幕。

9月19日,中国共产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3名出席了这次会议。全会选举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报中央委员会批准。

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91人,候补中央委员151名。全会选举丁关根、田纪云、朱镕基、江泽民、李鹏、李长春、李岚清、李铁映、李瑞环、吴邦国、吴官正、迟浩田、张万年、罗干、胡锦涛、姜春云、贾庆林、钱其琛、黄菊、尉健行、温家宝、谢非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曾庆红、吴仪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胡锦涛、尉健行、丁关根、张万年、罗干、温家宝、曾庆红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傅全有、于永波、王克、王瑞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韩杼滨、曹庆泽、何勇、周子玉、夏赞忠、刘丽英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马馼、刘丽英、祁培文、李至伦、李登柱、何勇、周子玉、赵洪祝、袁纯清、夏赞忠、曹庆泽、尉健行、彭钢、韩杼滨、傅杰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8年3月27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尉健行,副组长钱其琛、罗干,成员唐家璇、贾春旺、许永跃、赵启正、王胜俊、隗福临、杨国屏、徐光春。

同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尉健行,副组长罗干,成员肖扬、韩杼滨、曹庆泽。

4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主任朱镕基,副主任胡锦涛,委员曾庆红、王忠禹、张全景、项怀诚、宋德福。

同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温家宝兼任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阎海旺任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正部级,主持日常工作)

5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完善金融系统党的领导体制,加强和改善金融系统党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和金融机构系统党委。《通知》对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及中央金融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性质和主要职责作了规定。

6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为党中央的派出机关,与人事部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国务院监管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中党的领导职务,以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大型国有企业的贯彻落实;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研究探索改革和加强大型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吴邦国兼任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书记,宋德福任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国务院外事机构调整的通知》。通知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不再设置外事办公室,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有关职能划归外交部;保留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列入中央直属机构序列。

政府机构沿革 篇2

1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司法机构

在夏朝, 夏王掌握司法审判大权。在夏王之下, 相传还有专职司法长官“士”或“理”。

到了商朝, 商王是国家元首。他不仅掌握着军事、行政、立法等项大权, 而且也掌握着司法审判大权。商王之下设有某些高级官吏, 协助商王处理司法审判事务。其中卜官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卜官通过占卜, 协助商王实行神明裁判。

在西周早期, 周王掌握包括最高司法权在内的国家最高统治权, 还没有出现专职司法官。凡天下最重要的案件, 均由周王裁决。西周早期, 周王之下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及其属官负责具体的审判工作, 但司法行政不分。西周中晚期出现了“司寇”, 西周的最高司法官是司寇, 或称大司寇。其主掌审判和纠察, 权重而位高。大司寇之下设小司寇, 负责具体司法事务。小司寇之下设士师, 直接负责审判。

春秋时期, 司法权下移至诸侯。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司法组织, 其名称不一;司法组织也开始独立出来。从文献记载及有关的出土铜器铭文来看, 如卫国、虞国设有“司寇”一职;宋国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别。而这个时期, 司法机关的最大变化就是霸主代替了昔日周天子的地位, 周天子手中掌握的最高司法权已经下移到成为霸主的诸侯手中。到战国时期, 司法审判权相继由新型地主阶级掌握。各诸侯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司法组织。各诸侯国除了国君享有最高审判权之外, 还在中央设置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如秦国设有廷尉, 楚国设有廷理等, 地方司法审判权则由郡县行政长官兼理。

2 封建制社会时期的司法机构

到了秦代, “廷尉”是秦帝国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但在帝制时代, 皇帝无疑具有最高的司法审判权, 皇帝兼理司法的封建司法体制在秦代已确立。在地方上, 司法审判由郡守、县令或县长兼理。另外, 秦帝国设立了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西周时的“御史”之名已成为秦时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其下又设御史中丞御史中丞除掌管朝廷图书外, 还掌管监察殿中违法官员。在地方负责监察的官员称监御史, 察举各地的违法事宜。总而言之, 秦代实际开创了中国监察制度的先河, 其后历朝均沿袭了这一制度。

汉代, 中央审判机构由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组成。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 对疑难、重大案件有最后裁决权。廷尉在两汉时期一直是中央的司法审判长官, 廷尉设卿一人为长官, 属官有正、左右监。汉武帝时曾赋予尚书以司法审判权, 东汉时尚书台成为中枢机关, 下设六曹, 其中“两千石”掌审判, 从而分掉了廷尉的部分职权。地方司法机关基本上是郡、县两级, 郡守、县令兼理司法。郡设决曹掾, 是专职的司法官吏, 县令是地方的基层司法机关的长官, 对一些轻微案件可予判决, 而遇疑难案件则应移送郡守。监察制度在汉朝也得到了发展。西汉初年, 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 御史大夫有权监督丞相, 从而构成了对相权的制衡。西汉末年, 设御史台, 此乃中央监察机关, 其长官为御史中丞。东汉延续此制, 御史中丞主管监督百官, 纠察不法以及考课百官, 荐举人才等等。在对地方的监察方面, 汉初废除了秦代在各郡设置的监御史, 设丞相史 (由丞相派出) 监察数郡。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 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刺史成为固定的监察官。汉代还设有言官, 有权向皇帝进谏言, 以监督和匡正皇帝的过失。言官与监察官并用, 是汉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反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司法机关的名称和建制基本承袭汉制, 同时, 为了适应这一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又在汉代的基础上有了重大发展。在中央, 审判机关仍为廷尉, 最高司法审判权掌握在各封建王朝的皇帝手中。魏明帝时, 在廷尉之下增设律博士一职, 专门负责教授法律知识。西晋承袭了这一做法, 并增设其他职官。至北齐, 廷尉正式改名为大理寺, 并增设了属吏, 律博士由一人增至四人, 司法机关的规模显著扩大。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时的尚书台至此时已发展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在尚书台之下已分设各专门部门, 其中就有专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同时兼理刑狱的机构, 长官多称为尚书。至南朝梁和北齐, 尚书台正式改为尚书省, 以尚书分统下属的“六曹”, 已初具后代刑部的性质和规模。中央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事务制度的日趋完善, 为隋唐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备奠定了基础。地方司法机关仍依汉制, 司法与行政合一, 各级地方行政长官掌握较大的司法权, 一般案件州、郡一级即可决断只有重大疑难案件才上报廷尉

隋朝时期司法机关的名称和建制基本沿承北齐。

到了唐代, 中央一级设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个主要司法机关, 称为“三法司”, 分别负责行使审判、复核和监察等项司法职能。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的犯罪案件, 但所作判决中的徒、流案件须送刑部复核, 死刑案件则须奏报皇帝核准。此外, 大理寺对于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案件拥有重审权。刑部是中央最高司法行政机关, 属尚书省, 为中央六部之一, 除负责有关的司法行政事务外, 还负责复核大理寺判决的流刑以下案件及地方判决的徒刑以上犯罪案件。如有疑问或发现错案, 徒流以下案件有权驳回由原审机关重审, 死刑案件则移送大理寺重审。同时, 刑部还负责全国的狱囚管理, 受理各地在押囚犯的申诉。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负责监督百官的言行及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 有权参与重大或疑难案件的审理, 并受理行政上诉案件。御史台中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侯史。除了御史台之外, 唐代还设置了谏官组织, 属下的谏官分别吏属于中书、门下两省, 是一种由谏官行使的、针对皇帝和决策机关自下而上的监督。在地方, 司法审级与地方行政区划一致, 分为州、县两级, 司法事务的管理仍沿袭旧制, 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理, 州有刺史, 县有县令, 京都长安设置京兆府, 分别负责审理本辖区的刑、民案件。

宋代, 中央司法机构有大理寺、刑部、审刑院。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 内设左断刑、右治狱。刑部负责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的复核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审刑院是神宗以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神宗改制后, 审刑院并入刑部, 元丰四年后刑部分设左右曹, 左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 右曹负责官吏犯罪案件的审核。地方司法机构中, 各路设提点刑狱司, 是为中央在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州设专职司法官参军与司理参军, 分掌检法议罪和调查侦讯, 州长官是主审官。县有知县负责审判。宋沿唐制于中央设御史台, 为中央监察机关。下分台院, 殿院、察院, 其长官为御史大夫。除御史台外, 两宋尚于门下省设谏院, 以分属于门下, 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 司谏、正言为谏官。后随御史职权扩大, 御史台与谏院渐合二为一。

至元代时期, 司法机构出现较大变化。第一, 中央设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和宣政院。各长官皆由蒙古人担任。大宗正府审理蒙古、色目人和宗室案件。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 不受御史台监察, 成为蒙古王公垄断的中央审判机构。御史台实为中央分立的司法监督与审判机关, 负有纠举百官违法犯罪、监督京师与地方刑狱、平反冤狱等职能。宣政院是宗教管理和宗教审判的最高专门机关, 官员由僧侣担任。地方各路设行宣政院, 形成了一个宗教与世俗权力并行的特殊司法体系。第二, 地方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 由蒙古人担任, 直接断案。杖罪以下案件可自行裁决, 徒刑以上须经路申奏刑部。

明代司法机构的名称和构制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改隋唐一贯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首先, 刑部增设十三清吏司, 分掌各省刑民案件, 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其次, 大理寺掌复核驳正, 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 驳回刑部改判, 并再次复核。再次, 都察院掌纠察, 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地方三级司法机构分省府直隶州县三级沿宋制省级有专门司法机关“提刑按察使司”, 府县仍是知府、知州、知县兼理司法。明代司法一大特点, 出现了“厂”“卫”特务司法机关。“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 下设镇抚司, 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 多为宦官充当。

清朝的主要司法体制, 也是承袭明朝的制度而来。在中央,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主要司法机构构成中央“三法司”。刑部在清朝是职权最重, 也最受朝廷重视的一个司法机构, 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且均为满、汉复职, 刑部之下, 分设十七清吏司, 分管各省司法事务。除十七清吏司外, 刑部还设有司务厅、秋审处、提牢厅、律例馆等附属机构。清朝时期, 都察院仍是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 负责对全国各级、各部门官员的监督和检察, 是皇帝的重要“耳目”, 对司法官员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 是都察院的职权之一。而清朝的大理寺同明朝一样, 已经由唐、宋时期的主审机构, 蜕变为负责复核重案、申理昭雪的“恤刑”机构。清代的地方司法, 由低到高分为县、府、臬司和督抚四级。县及与之平行的州、厅, 是清代的基层政权。一切民刑案件, 均应以县级为初审机构。在知州, 知县之下, 设吏目、典吏等专职属吏, 辅助处理司法事务。清朝的臬司, 即按察司, 是各省主要专职的司法机构。

清末司法机构的改革, 主要也是在1906年官制改革过程开始着手进行的。 (1) 改刑部为法部, 专掌全国司法行政事务, 不再承担任何审判职能, 以示将行政与司法分立。同时, 改按察司为提法使司, 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地方司法监督。 (2)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 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专掌审判”。同时, 在地方分别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等审判机构, 初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司法系统。 (3) 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实行审检合署制度。 (4) 设立警察机构。 (5) 建立新式监狱, 并改良狱政管理制度。

3 总结

每个朝代司法机构的发展都是与其相应的司法制度完善是相一致的。随着朝代政治、经济等各个生产力要素的进步, 司法制度逐渐完善, 司法机构的设置逐渐完善与饱满。应当说历代的司法机构变迁都是服务于奴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 但我们不能抹杀掉这些司法机构沿革的历史积累, 对我国现在的司法机构建设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首先, 历代在建制司法机构时会根据自身时期的不同, 做出何种继承何种发展, 也是符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我国的司法制度正处于青年发展期, 司法机构的建设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在学习和吸收西方发展国家司法机构建设时, 应与我国的现状和法律文化相结合, 不可盲目随行。

第二, 应当说, 在历代司法机构的沿革中, 监察机构的发展是最为完善的。司法权力与行政权力及交互配置及相互制约, 在司法程序上保证了当时代大案疑案审理过程及结果的慎重和准确, 并保证皇帝对司法权的有效管控, 也维护和巩固皇权统治。以上这点对我们现在司法机构之间权力的制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发展中, 司法机构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 司法机构的体制也逐渐完善, 在隋唐时, 所建立的司法机构为国外多个国家效仿, 达到鼎盛。一代代司法机构继承与发展所累积的经验对我们当代的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司法机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荥阳历史沿革 篇3

1、荥阳,在荥水之北,旧城址在今古荥镇。

2、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移治至大索城(即现在的荥阳县城)。

3、现荥阳县,由原荥阳、荥泽、成皋(汜水)、河阴、京县等演变来。

4、夏代属豫州,大禹导河治水于此,荥阳也由此得名。

5、商代 帝仲丁(商汤以后第十王)迁都于嚣(音敖),城址在广武西北古敖山上,今巳沦入黄河。

6、周代 西周初,武王封其弟虢叔于制,称东虢国。东虢故城在今上街附近。

7、春秋属郑国。战国韩哀侯灭郑后,属韩国。当时称今郑州古荥镇为荥阳,称今荥阳为成皋。

8、秦代 公元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后,属三川郡,置有敖仑。

9、汉代 汉初,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置荥阳县。又在京襄城置京县,虎牢置成皋县,均属河南郡。东汉废成皋县为关。

10、魏晋南北朝时代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荥阳郡,复置成皋县,属河南郡。北魏太和中,荥阳郡、县移治至大索城。在虎牢置司州,后废州置东中府。东魏改置北豫州,辖有荥阳、成皋、广武三郡。北齐改荥阳郡为成皋郡,废京县并入荥阳县。北周复置荥阳郡。

11、隋代隋初,废成皋郡,并改成皋为汜水县,治虎牢,属荥阳郡。开皇四年(584年)置广武县,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名为荥泽县。

12、唐 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虎牢置郑州荥阳郡,以汜水县附郭,并分置成皋县。贞观初,又废成皋县并入汜水县,贞观七年(633年)徒郑州治管城。武则天时,改荥阳为武泰县,改汜水为广武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名。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车)从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划分出河阴县,管河阴仓,属河南郡。

13、五代 荥阳,汜水,河阴,荥泽因袭仍旧,分属郑州和孟州管辖。

14、宋金时代 北宋时,属京西北路。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改汜水县为引庆关,为巩县东境。南宋时,属金南京路。

15、元代 属河南省汴粱路。

16、明代属河南布政司开封府郑州管辖。太祖洪武初(1368年)复置汜水县。三年(1370年)因受水患,河阴县治由大峪口徒于广武城。

17、清代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郑州为直隶州,辖荥阳、汜水、荥泽、河阴四县。十三年(1735年)改归开封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仍升郑州为直隶州。辖县同前。

18、民国时期 民国二十年(1931年)并荥泽、河阴二县为广武县,治于广武城。

19、解放后的荥阳县荥阳县于1949年8月解放。年底汜水县、广武县合并为成皋县,县政府设在广武,1950年迁至汜水。1954年,荥阳、成皋合并为荥阳县,县政府设在荥阳城。

荥泽湖的面积有多大?它包括今荥阳县刘沟大队以北及武陟县东南角,荥阳县东北角(原河阴县、荥泽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县,以及包括今黄河河道在内的广大低洼地区。荥泽湖水的来源主要是黄河及黄河北的济水河,济水冲入黄河,南溢后流入荥泽。荥泽以西有枯河(古代称旃然河)、索须河、贾鲁河、京河等,均流入荥泽。

古代的黄河并不流经郑州以北,在广武以西向东北流去,经新乡倾注大海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覃怀

《书禹贡》覃怀底绩,《孔传》覃怀,近河地名,《疏》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蔡沈书传》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也,曾氏曰,覃怀平地也,当在孟津之东,太行之西,沫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东,《金履祥尚书注》覃,大也,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其山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头始平方田皆腴美,俗谓小江南,古所谓覃怀也,即今怀州,《王鸣盛尚书后案》今怀县故城,在河南武陟县西,即覃怀也。

武陟县

汉怀县,隋置武陟县,寻废,移修武县来治,唐又改曰武陟,宋金时亦作武涉,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今属河南河北道。

武德县

秦置,晋省,故治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

隋置,唐初省,故治在今广东琼山县东南。

汉州县,隋改邢丘,又改安昌,唐又改为武德,宋省,故治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四十里。

唐置,寻省,故治在今广西象县西。

北修武县

后魏置,北齐废,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北。

修武县

古宁邑,《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秦昭王去邯郸,西攻修武,”汉置县,后魏分置北修武于山阳,因名此为南修武,隋改获嘉,今河南获嘉县治。

春秋晋南阳邑,汉山阳县,东魏置西修武县,寻废,北齐自今获嘉县移修武县治于西修武,隋曰修武县,寻移今武涉且界,唐移于浊鹿城,在今县东北,后又移还西修武,即今治,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今属河南河北道,道清铁路经之。

宁:春秋晋邑,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

广宁郡:东魏置,北周废,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南。

吴泽陂

在河南获嘉县西北,《左传定公元年》魏献子田于大陆,《杜注》大陆,疑即汲郡吴泽陂,《获嘉县志》陂在县西南十三里,名三桥陂,亦名太白陂。

南阳

在河南获嘉县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史记秦纪》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阳以和,《集解》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通鉴地理通释》南阳有二,修武即魏之南阳也,南阳郡,今邓州也。

小修武聚

在河南获嘉县境。《汉书高帝纪》:出城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

1、钱穆著述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东部,一到郑县境,即折向北,经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流。”

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采撷《尚书》、《汉书》、《史记》、《尔雅》等历史典籍记载,归纳叙述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按伾《史记》作邳,释文云:或作岯。又名黎阳山,青坛山。《尔雅》一成曰伾。孙安国曰:„山再成曰伾。‟今观其形,当以安国说为是。”

西汉时期,又在浚县境内筑金堤,又名金城。此堤,如今尚存残迹,我们在堤壕村的西边找到了它(见图:堤壕村金堤)。南起新镇镇申店村南,经道口、嘴头、了堤、临河至白毛入内黄,长约50公里的金堤,相继被后人铲平,如今只剩1600多米长。

贾让《治国策》载:“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黄河)西西北行,至西山(浮丘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大伾山)相属。民居金堤东,为庐舍。往十余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金堤会”又载:“视遮害亭(今新镇镇申店村附近)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由此可知西汉时期浚县境内筑堤之规模。

鲧和禹治水沟通江河之先河的传说十分著名,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以前,即公元前2070年以前尧舜时期的情况,大禹建立夏王朝,是实有其人的伟大历史人物。水利学者一般都肯定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考古界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说,夏禹治水成功,从有洪水、治水不成功,到禹治水成功是个大转折。有的学者则认为龙山时期遗址至今尚没有发现洪水痕迹。

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是龙山文化时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距今5000年左右,也就是鲧禹治水以前防洪工程设施的问题。我国远古人类的中心聚落,都城是为了御敌而建的,但是城墙在客观上还有另外的功能。古文献记载,“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古人已把“作城”和防洪联系在一起。水利史学者都强调城墙的防洪功能,“护城河和城墙体系还是与自然斗争的手段,能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一旦暴雨成灾,河流泛滥,洪水就会淹没田野,涌向城市。如有坚固的城墙,就可以事先关闭城市,并用土密塞,把洪水挡在城外。城外的人口也可以在洪水到来之前入城躲避。洪水围城期间,护城河自然就成为导水排水的通道。”(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10月)当时已追溯到在今江苏常州市南约7公里的西周淹城。(见同上书目)。考古界“陆续发现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史前城址,1991年以前有20多座,1995年即增加到30多座,至1997年更达到40多座,现在(按:指1999年)已知有50多座了。”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这些城址年代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现在所知年代最早的城址是: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最早一期属于大溪文化的城址。(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城址都有城垣和城池(护城河)形成防卫体系。建在平原和靠近江湖的古城除了防御敌人进攻的军事功能之外,还有防御洪水的功能。长江中游湖北天门市的石家河、荆门市的马家垸、石首市的走马岭、江陵县的阴湘城,湖南省澧县的城头册城和鸡叫城等城址,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即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城址。(张绪球《长江中游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其城垣可能都有防洪功能。石家河城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北约1公里,北靠丘陵,南临北港湖,城址处于两条小河汇合处的三角形地带。城址界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900余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有三四米,城垣底宽四五十米,环城壕沟宽广也有数米。(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城山头城址现存城垣略呈圆形,外径325米。墙体宽10余米,残高4~5米,夯筑而成,东南西北各有城门。护城河大部为人工挖成,只利用一段自然河道。护城河宽30多米,与自然河道相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12期)。黄河流域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河南辉县孟庄、淮阳县平粮台等城也应具有防洪作用。孟庄城址在辉县孟庄镇,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4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主墙体底宽8.5米,夯土筑成,另在主墙体内外各加宽约10米的夯土。城外有护城河,深5.7米。(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6日)四川成都平原,新津县宝墩、温江县鱼凫村、都江堰市芒城村、郫县古城、崇州市双河村及紫竹村等6座古城遗址,其年代都在4000年以前。从“六座城多数选择在两河之间的较高台地以及城墙的走向顺应水势的特点看,已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不过,如果遭遇较大洪水,土筑城墙的作用,仍然有限。(《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一书中,王毅、蒋成论文《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众多由城垣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市防御工程,在此之后的“鲧作城”传说,不能解释为修护村围子,因为鲧禹治水的年代,是在龙山文化时期之后。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大批的城址,说明当时的聚落结构,已发展到乡村一般的聚落,都邑聚落和由城垣、护城河防御的都市组成,都市是人口和财富集中之地,不仅是敌人进攻的主要对象,而且也是受洪水威胁之地。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可以设想所能采取的防洪措施是:先作城,尔后才有河道防洪工程。文献记载可信到了西周时期有了堤防。找到远古堤防的踪迹很不容易。考古尚未发现夏商周三代的堤防遗址。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过古堤汉堤遗存。

龙山时期长江流域两湖地区的城市城壕,开沟通江河发展水运之先河。马家垸城、阴湘城、城头山城和走马岭城等都有沟通自然河道的人工水系。这些水系都具有排水、灌溉和行船的功能,城头山大溪文化的城濠沟内发现两只船桨,就是很好的证明。(见《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一书中,张绪球论文《长江中游史前城址和石家河聚落群》)我国人工开挖河道沟通江河的历史,似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一点思考

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公布之后,学术界广泛兴起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不可忽视对水利的研究。农学界多年来与考古界合作,配合农业考古取得丰硕成果。史前水利不少问题尚不清楚,尧舜时期洪水、鲧禹治水以及大禹治水与禹建夏朝的关系,还需要多学科协力研究,至于史前稻作农业灌溉工程出现和发展的具体形态,长江流域稻作灌溉对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影响,还有龙山时期古城防洪功能的分析研究等等,都有值得探讨之处。中国水利不是从大禹治水才起源的,建立史前水利史,似有必要。

白马:秦汉白马县在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当时在黄河南岸,白马渡口在今滑县东北,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武陟西南)。

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废府,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阴:唐在今荥阳北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元明县治屡迁,均在今荥阳东北。清乾隆时并入荥泽。民国复置,后又与荥泽合并为广武县。

酸枣县

郑延邑,亦曰酸枣,《传襄公三十年》“郑游吉奔晋,驷带追之,及于酸枣。”汉置酸枣县,北齐省,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隋复置,宋改曰延津,即今延津县治。

酸枣山

在河南延津县东北十五里,一名土山,旧酸枣县以此名。

九月三日宿胥口始闻雁

故人久不见,乍见杂悲喜。新雁如故人,一声惊我起。把酒不能觞,送目问行李。曾云行路难,空濛千万里。塞北多关山,江南渺云水。风高吹汝瘦,旅伴今馀几。斜行不少驻,灭没苍烟里。羁游吾亦倦,客程殊未已。扁舟费年华,短缆系沙尾。物性各有役,冥心听行止。江郊匝地熟,场圃平如砥。归期且忽念,共饱丰年米。

滑台——东晋南北朝兵争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城。

滑州——隋置,治白马,即古滑台城。明初撤销白马县,又改州为县。今县治在旧治西,原为道口镇。

据康熙《浚县志》载,浚县旧有古亭12座。后又增建数座。如遮害亭(在县西南30公里双鹅头)、洪濛亭(在大伾山顶南)、岁寒双秀亭(在小姑山西峭壁间)、憩亭(在旧长清门外)、观澜亭(在浮丘山顶)、阳明亭(在大伾山东山书院内)、怀古亭(在大伾山北巅)、蔼蔼亭(在大伾山云半山房南)、紫来亭(在大伾山东崖)等。以上诸亭今无存。

历史沿革: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明至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清雍正三年,滑县改属河南卫辉府。中华民国3年(1914年),裁并府、州,滑县隶属豫北道。17年,改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划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仍属濮阳专区。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

扬州中学校史沿革(改动) 篇4

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仪董学堂。1902年仪董学堂创立。这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运署内有仪董轩,为纪念西汉哲学家江都相董仲舒而建,学堂亦因此得名。

五师自任诚(字孟闲)接任校长后,名师有著名画家吕凤子,《广陵潮》的作者,通俗小说家李涵秋等。

八中校址在羊巷,李荃(字更生)接任校长后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易单轨为双轨,增加招生名额;实行能力编级法,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先后在八中任教的有李校长跪请其母而卒就教席的董伯度,有担任教学主任且兼教国文的朱自清,有后来成为著名英汉词典编辑的厉志云和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的徐谟等。

1927年,八中和五师合并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周厚枢(字星北)担任校长。

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教学质量上乘,教师学养深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扬城沦陷,师生星散四方。周校长偕部分师生分别在泰州上海复校。泰州部分又一剖为二,其一迁往上海租界,习称“泰校”;其一辗转苏北乡间,习称“苏北分校”原先在上海的,习称“沪校”。留扬的部分师先入羊巷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后一度改名为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复员,先在羊巷复课,后迁回大汪边原址,但旧府署原址此后一直未能收回。

新中国建立以后,扬州中学经过了整顿改选,上级党组织派党员干部来校,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文革”前的十七年,继承的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成为一所实验性和示范性的普通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继承和发扬本校优良传统,追求崇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在开拓中前进。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了基础实施建设,校园面貌变化较大,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明显提高。

扬州中学建校近百年来,毕业生数以万计,广大校友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度过了他们非常值得留恋的青春岁月,追求精神和知识的高品位境界,出现了江泽民,原中顾委常委胡乔木,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毕季龙、谢启美,更多的校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技骨干和素质劳动者。

在百年办学过程中,扬州中学始终本着服务社会的崇高精神,坚持“突出树人宗旨,努力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人格健全、学术健全、自治自动、体育兼重”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优良校风,“进德修业,教书育人”的教风和“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学风。

齐鲁证券及其历史沿革 篇5

公司前身是“山东省齐鲁证券经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12亿元,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全球总部位于济南。2004年10月,公司注册资本增至8.12亿元,并更名为齐鲁证券有限公司,同时被核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2005年,公司通过了规范类证券公司评审,成为全国第15家规范类证券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决定,自2006年3月17日起,公司对天同证券的经纪业务实施托管;2006年12月,公司的注册资本增至22.12亿元。2007年1月9日,公司受让了天同证券证券类资产,圆满完成了托管工作,并成为首家全面完成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多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证券公司。2007年8月,公司通过了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评审,获准开展创新类业务,成为全国29家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之一。11月份,获准开展代办股份转让主办券商业务资格;公司控股的鲁证期货公司取得金融期货全面结算业务资格以及中金所会员资格。2008年3月,公司完成第三次增资扩股工作,注册资本金增至52.12亿元,资本金规模跃居国内券商前列。10月24日,被中国证监会授予“账户规范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12月27日,获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在2008年证券公司评价分类工作中,公司被评为A类A级证券公司,成为全国31家A类券商之一。公司把参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公司积极响应号召,组织捐助活动,累计捐款1400万元,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的“2008中国民生行动先锋”称号。2008年6月26日,出资2000万元,支持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筹办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赏和好评。在“科学发展观·企业文化高峰论坛”上,公司被评为企业文化建设50强单位,李玮董事长荣获“特殊贡献人物”称号。

铜管乐队的发展沿革 篇6

由于乐器制作技术、院校管乐教育以及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1860年英国已经拥有了750多支铜管乐队。初期这些乐队的乐器配备不够完善,一直到了19世纪后期,配置齐全的铜管乐队才初步成型。随后乐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铜管乐队的普及和发展。

903年至目前在英国主要有两项铜管乐队赛事,即全英铜管乐锦标赛和英国铜管乐公开赛。全英锦标赛是唯一向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开放的比赛,1856年以来,这个赛事一直是不定期举行的,直到1900年由A rthur Sullivan爵士正式接管本赛事后,才真正规范和延续下来。

在1853年的英国铜管乐公开赛上,主要是邀请世界各国的乐队参加,第一届的优胜乐队是M ossley Tem perance Saxhorn Band。这两大比赛都是每年秋天举行,竞争非常激烈,无论赢得哪项比赛乐手们都会感到无尚的光荣。据英国媒体报道,参加比赛的乐队赛前每周至少排练三个晚上,到了比赛前一星期更是每天晚上都排练。还有其它青年铜管乐比赛也是如此,他们使得学习演奏铜管乐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英国有几千支铜管乐队,其中大部分成立于1900年之前,起初都是由当地的煤矿成立,至今还有一些企业赞助。这些乐队中很多乐队成员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乐队排练演出,他们的职业是各公司和行业的职员,随着乐队水平的提高以及频繁的演出锻炼,其中部分人转为职业乐手了,如纽约交响乐团的小号首席Phil Sm ith以及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长号演奏家M ichael M ulcahy等等。

如今,英式铜管乐队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很受欢迎。最近几年,铜管乐队在很多欧洲国家也相继成立。欧洲铜管乐队比赛也同样如火如荼。

铜管乐队的记谱很特别,乐队中除了低音长号以外其他的声部都是以高音谱号记谱,这一特点从十九世纪沿袭至今,其目的是为那些未经过专业学习的业余乐手能更快的融入乐队。铜管乐队的编制一直比较固定,通常限制在28到30人。演奏曲目多种多样,音乐会演出一般包括原创作品、根据管弦乐改编的作品、独奏节目以及进行曲、集成曲、赞美诗等。除了长号外,其它所有乐器都是立式活塞设计,其目的是在保证音色圆润丰满的同时,兼顾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要求。其实铜管乐队的定义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许多铜管乐队也包括1到3个打击乐手,他们根据不同的曲目需要演奏二十几种不同乐器。打击乐给乐队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变化。

尽管铜管乐队是十九世纪很重要的乐队形式,但它还是逐渐被音乐会管乐队和行进乐队所代替。然而许多历史悠久的铜管乐队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北美铜管乐协会(N A BBA)为发展铜管乐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在美国有几百个铜管乐队,很多是N A BBA的成员。他们收藏了大量各种不同风格的或者说所有你能想到的铜管乐曲目,乐谱的价格也相对管乐团要更便宜一些。从G ustav H olst和EdwardElgar的原创作品到现代作曲家Philip Sparke,Edward G regson和Joseph H orovitz,他们都丰富并推动了铜管乐的演出节目。美国作曲家Jam es Curnow,W illiamH im es,Stephen Bulla和Bruce Broughton也为铜管乐队创作了大量曲目。

铜管乐队形式在欧洲和美国包括日本非常普及,深受大众的喜爱。在这些国家除了专业乐队外,很多社区和学校都有自己的铜管乐队,每年这些国家都要举行铜管乐队比赛。铜管乐队(Brass Band)这一概念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铜管合奏乐队(Brass Ensem ble)不同,它专指英式的铜管乐队,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和声部配置,乐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在室外演奏,也可以在室内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演奏曲目和风格既可演奏古典作品,也可演奏流行和爵士音乐。

目前,铜管乐队的乐器配置包括:1支b E短号(b ESoprano Cornet)、4支solo短号(b BSolo Cornets)、1支R epiano短号(R epiano Cornets)、2支II声部短号(2nd Cornets)、2支III声部短号(3rd Cornets)、1支富鲁格号(Flugelhorn)、4支b E调中音号(b EA lto H orn)、2支上低音号(b BBaritone)、2支尤风宁号(b BEuphonium)、3支次中音长号(Trom bone)、1支低音长号(bass Trom bone)、2支b E调大号(b EBass)、2支b B调大号(b BBass)、3组打击乐器(Percussion)。

上一篇:雨中的云田写景作文下一篇:十分有趣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