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 议论文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价值 议论文(共9篇)

人生价值 议论文 篇1

浅议张闻天的人生价值观

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领导人,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高深的`造诣.尤其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张闻天有着独特的见解,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在当今仍不乏现实指导意义.

作 者:叶芬梅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政法系,湖南,长沙,410003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 17(3) 分类号:B26 关键词:张闻天   人生价值   理想  

人生价值 议论文 篇2

价值这个概念,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 有不同的内涵。比如:经济学上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商品的价值;美学上更是把符合一定社会阶级审美要求和审美需要的、已经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规定为价值。此外, 还有知识价值、精神价值、政治价值等等。

从广义上说, 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即客体的某种属性对主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和有用性。比如:人作为主体, 要吃东西以获取营养, 而馒头作为客体, 具有营养成分, 馒头满足了人的需要, 我们就说馒头对人具有意义, 有价值。可见,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 只有两个事物发生了这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 它们之间才有了价值关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互为主客体, 整个宇宙万物之间都可以互为价值关系。这是价值概念的一般意义, 即价值一般。本文将价值主体界定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动者, 是主动从事某种实践认知活动的人, 客体则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和承受者。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社会学中的人生价值。

我们知道, 人是一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在劳动中结成复杂社会关系的高级动物, 从本质上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毕竟是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 人的价值也就不同于一般物的价值。那么什么是人的价值, 什么是人生价值呢?二者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人生价值不同于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人生价值。人的价值指的是人作为自然界里的一种物质存在, 对周围物质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既包括对周围社会和人的意义, 也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意义, 比如:人可以改良物种, 对物种进化就有意义有价值。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满足, 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意义。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比如:一个教师给学生讲课, 他丰富的知识, 灵活的教法,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也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具有社会价值。同时, 教师因为讲课也可以得到学生与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与生存需要, 具有自我价值。一个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同时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如果一个人的实践活动, 从动机到过程再到结果, 更多表现为自我价值, 就会显得过于自我。若损人而利己, 则为自私。反之, 如果一个人“做事惟思利及人”, 其行为更多表现为社会价值, 则显得为公, 利他。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但又有主次之分。一方面, 从根本上讲, 社会价值的实现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说得好:“你不奉献, 我不奉献, 谁来奉献;你索取, 我索取, 向谁索取?”形象地说明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主次关系, 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真正意义在于贡献, 而不在于索取。另一方面, 自我价值也不容忽视。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 而个人作为价值主体, 总是要生存、要发展, 有各种各样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这些需要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 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满足。在一个完善的社会里, 一个人通过劳动, 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 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他从社会和他人那里满足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实现了自我价值。既有付出又有回报, 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很多人经常说的一个词叫“没意思”。这个“没意思”是啥意思呢?比如说某一个电视节目没意思, 显然是说这个节目没能满足我们的审美的、求知的或者娱乐的需要, 它白白浪费了我们的时间, 实际上是说这个节目没有价值。再比如, 很多学生说生活没意思是啥意思呢?那一定是说, 学校提供的条件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 他们人生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没能完全实现或者完全没能实现。即是说, 他们既没付出什么, 也没得到什么, 既碌碌无所为, 又悻悻无所得, 个人的存在显得不重要, 人生价值没有了, 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 生活当然没意思。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个人和社会发展都还很不够, 并不是每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都能顺利得到实现, 都能付出与收获划等号。有的人付出了很多, 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得到的却很少, 甚至还会被冤枉, 被嘲笑, 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和尊重。有的人, 付出不多, 贡献不大, 甚至损害社会, 却能享受更多的财富和荣誉。这都体现了社会的不完善。

人生价值的思索 篇3

一个极其古老,却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将人们引进了这样的梦境,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何在?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上帝?还是为了美好的理想?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的背景下展开其全部情节的。它通过男女主人公淮平与南珊的相识与爱慕、楚轩吾一家两代人的命运与情操,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它除了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还贯穿着艰难的哲理思索;它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在真实的思索中散漫着淡淡的宗教迷雾;它并不悲观于人生,却又在充满了爱和同情的心灵间涂抹上一层薄薄的宿命色彩。所有这些,既表现出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又使人感到它是比较难读的作品。

从逻辑上说,这部小说对人生价值的思索,首先是在“命运”与“人格”的冲突之间展开的。它通过原国民党中将楚轩吾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了这一冲突:

“楚轩吾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矛盾表现为一种淳厚的个人品质与那段罪孽深重的政治历史的尖锐对立。”

在一次红卫兵的抄家行动中,李淮平意外地发现,他的革命对象楚轩吾,也正是他父亲当年在淮海战场上的手下败将。然而,他同时也发现了一个“人”,一个有着渊博的学识,有着同情、友谊、谦逊和尊严的人。这个人,曾与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一样,怀抱着复兴民族的强烈愿望,真诚地探索过、奋斗过、追求过。但是,在他度过了整整三十五年戎马生涯之后,面临着全军覆没的绝境,他发现自己错了,历史违背了他的本意。面对这样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矛盾,作者提出:难道一个人“犯了可怕的错误,他就必定有一颗邪恶的心么?”如果不是,那又怎样解释楚轩吾这一矛盾的存在呢?楚轩吾作为个人,他抱有的十分善良的道德动机,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但是悲剧在于,这种个人的道德动机并不等于历史的必然性。正如在卑劣的个人品质背后可能隐藏着伟大的历史前进的契机一样,在高尚的个人品质下面,也同样可能掩盖着历史的反动。因此,楚轩吾一生的失误,并非是他个人品质的过错。他的命运是与他所从属的阶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个阶级,决定了他的事业的反动性与非正义性。无论他个人具有怎样的“人格”,只要他的这一阶级局限性没被突破,那么,他的悲剧的一生就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作品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其实只是历史的必然性与楚轩吾所属阶级局限性之间的冲突罢了。然而,作者并没有这样地得出结论,而是将这一过程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偶然的、不可知的“命运”,是“命运捉弄了”楚轩吾。按照这一观点,国共一战不仅是偶然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根本无所谓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仅如此,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斗争、生产实践,也都是毫无意义的:

“几千年来,人类为了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文明而艰难奋斗,然而野蛮的事业却与文明齐头并进。人们在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宗教,为了阶级,为了部族,为了党派,甚至仅仅为了村社和个人的爱欲而互相残杀。他们毫不痛惜地摧毁古老的大厦,似乎只是为了给新建的屋宇开辟一块地基。这一切,是好,还是坏?是是,还是非?这样反反复复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个过程的意义又究竟何在?”

作者这一段近乎哲理的叙述,要说明什么呢?一切都是偶然的,不可知的,它就是“命運”。在“命运”面前,人类再也不具有任何历史的主动性,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他所从事的是些什么事业。如果人类无法对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就是说,人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并不是作为自觉的主体,而只是被动服从某种命运的工具。命运作为对人生的某种异己力量,主宰和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这种由命运占居统治地位的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生价值当然也就不能够得到体现。人的价值是一种人生的自觉,是对必然命运的逐步掌握与驾驭。

作者认为,人生价值本质上是通过人的道德价值——人格而体现出来的。由于他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分析,因此把这个人格表现为一种独立的,超然于偶然、不可知的命运之上的抽象演绎。如果说,作者以楚轩吾一生奋斗的失败要说明的是对现实的人生价值的否定,那么在南珊这一形象中,他则展现出对一个完美而又完全虚幻的人格——“善”的执着追求。

南珊的生命是从楚轩吾——她的外祖父的失败开始的。他使她从小就陷入了一种包含着尖锐矛盾的生活之中。这种生活一方面使她很早便摆脱了精神上的愚昧,另一方面,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又使她几乎没有希望摆脱在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卑微,其结果是使她的精神长期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从而促使她在灵魂的磨难中过早地开始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思索。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思索,使她在屈辱之中树立了自尊,在强权面前保全了人格。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尊和人格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必须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并且只有在为了一定的信念而从事、而奋斗的事业中才可能得以实现。对于一个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格与自尊。

因此,南珊的生活便面临着两个出路:或者用仇恨去反抗给她带来屈辱的生活,——这是与前面小说中关于命运及不可知的思想相冲突的;或者在某种超现实的精神中寻找解脱。作者为她选择了这后一条道路:以“善”作为自己全部精神的寄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这个“善”不是凝炼着现实生活准则的单纯道德范畴,它是一种脱离现实关系的、被神化了的道德感情,是一种宗教的信念。在南珊那里,这个“善”被想象为一个“公正的老人”,有着伟大而神秘的力量,“高踞在宇宙之上,知道人间的一切,也知道我的一切。我并不怀疑我的生命和命运都受过他仁慈的扶助。因此,尽管我不可能见到他,但是我依恋他,假如他真的存在,那么当我终于有一天来到他面前的时候,我一定为我自己,也为他所恩赐给我的家庭,向他老人家深深鞠躬,表示一个儿女的敬意。”

到此为止,小说基本上完成了它对人生价值的追究。这一过程从不可知的命运开始,到主宰命运的上帝结束;从追求某种尽善的人格开始,到依附于上帝的神格告终,其中表现出极大的内在矛盾性。上帝作为对人生价值思索的归宿,一方面是“善”的化身,具有着伟大而又仁慈的博爱精神;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命运的主宰,同时表现出极大的野蛮性与残酷性。毫无疑问,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上帝,不但不能使南珊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相反,它如同麻醉剂和鸦片烟,只能使南珊深深地麻木于现实矛盾之中而无力解脱。我们在小说最后所见到的上帝身边的南珊,其实早已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她的生命的火焰已经永远地泯灭了。

现在,我们又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上来了:人生的价值何在?很显然,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尽管如此,这部小说却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时代特征。梦,无论怎样飘渺虚无,终究离不开现实的人生。近年来,文学作品对人性的细腻描写,对人情的热烈抒发,对人道主义的竭力张扬,已经成为很多作家在创作上的共同追求。《晚霞消失的时候》作为这批创作之一,虽然它的结论是虚幻的,空想的,但它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以及它那虚幻的、空想的“梦”境,也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文化大革命”十年,犹如一场巨大的灾难,在人们的心灵里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楚轩吾和他一家的遭遇是有真实性的。不错,楚轩吾作为国民党战犯,是一个历史的罪人。但是,既然他也是一个人,即使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罪人,那么,从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我们除了能够谴责甚至处罚他的错误以外,却决不应当去亵渎与污辱他的人格,特别是在楚轩吾已经悔悟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回到人民的怀抱以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把他的这段历史子子孙孙地传下去,使所有的南珊们都永世不得翻身呢?!在这个意義上,作者在这里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做法作了高声的抗议。

然而,比仅仅提出人的问题更加耐人深思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能够把以上关于人的思想贯彻到底。神的尊严终于战胜了人的尊严,脱俗出世的玄思代替了现实人生的认真思索,梦境的虚幻变成了真实情感的主调。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索,是以一系列道德范畴为核心的。他从这里出发,根本否定了整个人类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也创造出人类本身的全部实践活动,从而使道德脱离了现实生活,变成为人生最高的抽象目的,即变成一种宗教信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作者肯定了宗教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在人生中所具有的价值:

“艺术的意义不在于真而在于美。同样,宗教的意义也不在于真而在于善。世上的宗教,西方有耶稣、阿拉,东方有佛祖六师,支派纷繁,何止百种,难道都是真的不成?但那教义尽管纷纭,主旨却终不过是劝导人间,使强者怜憨,富者慈悲,让人生的痛苦得到抚慰,于灵魂的空虚有所寄托。所以,只要善行布于天下,我佛究属有无倒在其次。……可见,宗教以道德为本,与科学并不相干。”

这段看起来十分深奥玄虚的话,正如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时所说的:“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在小说中,南珊及老和尚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在抽象概念中的抽象个人。他们作为艺术形象只能是一种纯粹的想象,与现实缺少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的进步决不是靠人性善来推动的,任何道德观念都决不是抽象的,更不是永恒的,它总是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且归根结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小说作者忽视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因此他在作品中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并终于导致了对自己的否定。

除了理论上的原因以外,这部小说在思想与情感上的混乱与迷茫,也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一部分青年在动荡不安的乱世无常的十年中所感到的人生的虚假与空幻。从领袖到内奸,从座上宾到阶下囚,一落千丈与一步登天,一切都是那样的偶然、迅速、出乎意料与不可理解。固有的尊卑、秩序,神圣的理想、追求,仅仅在几昼夜间便被动摇了、打碎了;而新的标准还未来得及重新建立,便又开始了新的崩溃。一切都有待于重新估价,同时,一切又都无从进行估价。善恶是非、真假黑白,统统混淆了、颠倒了,只是在无数次的反反复复中,充当着阴谋政治的标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呢?于是,宗教便成了一部分青年的精神寄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一部分青年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种社会效果也多少说明,我国整整一代青年,在挣脱了现代迷信的束缚之后,有人在思索着,也有人在彷徨着,他们中也许会有迷失,也许会有陷落,但是,我们深信,他们通过这痛苦的思索与奋斗,一定会摒弃种种出世观念和宿命思想,走向自己的未来。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特点的。作品的构思巧妙;它以“春”作开头,“秋”作结尾,两头虚,中间实,梦中来,雾中去,思绪飘忽却前后呼应,内容庞杂又情理贯通,思想矛盾但又浑然一体,从而使故事情节、情感抒发、理性思维错综交织,展示出一幅丰富而又朴实、广漠而又亲切、蒙胧而又清晰的画面。

在人物的刻划上,作者以“线描”的方式勾勒表现出人物的神情风貌与性格特征。少年时淮平的娇憨与任性,南珊的早熟与深沉,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照。整个说来,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与线条感,特别是“春”、“秋”两节,产生了动如诗、静如画的艺术效果。可惜的是,作者这一切艺术手法在意境上只是为我们开拓出一个虚幻的“梦”境。

一九八一年五月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篇4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面对人生,逃避不一定躲的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会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别以为世界只有对与错,很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止一个,所以我们有路可以走,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也可以找个理由快乐!懂得放松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心中有爱才不会孤独!

人生短暂,所有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生是一次偶然,死是一次必然!何苦为一些不必要的人、事、情、心苦苦追问?得到了如何?得不到又如何?

活着的过程,这就是人生!不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对的,只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悔的 人生足已!

在活着的时候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过的充实一点!.既然来到这个世界走一回,就好好的活上他一回!

活着一定要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几道色彩!

要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想想 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 给父母 朋友 心里最爱的那个他/她一个交代!

然后在好好享受夕阳美,傻笑一下 给自己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

1)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人,要为自己而活.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成功须付出汗水.成功,失败,大笑,痛哭,每一个环节都尽情的去体会,享受.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做什么都是做给别人看,自己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人活着连这些都不能自己去体会,享受,2)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人生价值 议论文 篇5

在思想政治上,我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力争做到从思想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弥补自己以往对党认识的不足,改变自己以往对党表面的看法。同时在这个阶段里,我将理论联系自己思想、工作实际,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以高度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及时地、保质量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这样,我深信: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能从容应对新形式,紧跟时代,承担起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未来教育将是终生教育。

在生活中,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预备党员,需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同时,尽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争取尽快改正不足与缺点,尽可能将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生价值 议论文 篇6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境界 D.人生价值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经典名言是()所说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3.()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A.人生价值 B.人生态度 C.人生信仰 D.人生目的 4.下列与人交往的做法中,可取的是()。

A.明知不对,不说为佳

B.赞扬别人,言过其实 C.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D.少言冷语,自恃清高 5.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

A.对立的关系 B.统一的关系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以上答案都不对 6.“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7.所谓人生观是指()。

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科学的人生态度

8.()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A.世界观 B.人生态度 C.人生观 D.价值观 9.()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价值。

A.人生的自我价值 B.人生的社会价值 C.价值观 D.价值标准 10.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A.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B.一个人的能力大小 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D.一个人动机的善恶

11.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C.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D.人生目的决定人生贫富 12.()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 D.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13.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修养等个性差异的存在,产生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求同存异,互相包涵。这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A.诚信原则 B.平等原则 C.互助原则 D.宽容原则

14.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下列选项中,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是()。

A.身体发育匀称 B.生理功能状态良好 C.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 D.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 15.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他的意思是说()。A.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越大,他的自我价值就越小 B.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C.一个人从社会获得的尊重和满足越多,他的社会价值就越高

D.能力大的人更容易实现社会价值,能力小的人不可能实现社会价值 16.科学的人生观是()。

A.自保自利的人生观 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 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D.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

17.在人生旅途中,有的人旗开得胜,有的人屡屡败北;有的人顺顺当当,有的人一波三折;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往往有顺境和逆境的交替。对于逆境,正确的人生态度是()。A.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B.大胆正视,积极应对 C.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玩世不恭,虚度光阴

18.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下列行为倾向中,符合人际交往正确原则的是()。

A.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 B.互相利用,讲究“金钱交易”

C.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 D.互助互惠,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19.对人生态度正确的理解应该是()。A.人生态度就是人生价值观 B.人生态度就是低层次的人生观 C.人生态度就是指人为什么活着

D.人生态度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20.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

A.满足个人利益需求 B.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综合国力的增强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境界 D.人生价值 2.爱因斯坦说:“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人生价值的大小要看社会对他的满足程度

B.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对社会贡献越大,摆脱“自我”的程度也就越大,个人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E.人生价值取决于个人获取的社会地位 3.个人主义人生观是()。A.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B.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4.错误人生观的共同特征是()。

A.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B.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 C.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 D.认为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5.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

A.价值标准 B.自我价值 C.价值评价 D.社会价值 6.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A.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B.走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C.走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D.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7.错误的人生态度表现为()。

A.“无所谓”的无为态度 B.“及时行乐”的混世态度 C.“看破红尘”的悲观态度 D.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8.端正人生态度要做到()。

A.人生须认真 B.人生当务实 C.人生应乐观 D.人生要进取 9.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是()。

A.决定人生道路 B.决定人生态度 C.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10.掌握恰当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要做到()。

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1.下列()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A.拜金主义人生观 B.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C.享乐主义人生观 D.个人主义人生观 12.正确认识人生矛盾()。A.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B.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C.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D.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13.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A.思想道德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生理素质 D.心理素质

14.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15.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C.合理调控情绪 D.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6.竞争具有的积极意义是:()。

A.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 B.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展现才华 C.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D.有助于出人头地满足野心 17.以下价值观错误的是()。

A.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B.个人主义 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D.利己主义 18.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A.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B.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C.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D.人的主观努力不起作用 19.我们要牢固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掠夺自然 20.对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理解对的是()。

A.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幸福总是相对的 B.人的幸福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生活是次要的

C.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相互联系 D.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2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A.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B.不要惧怕意识的得 C.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 D.看重个人利益 22.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B.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C.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D.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3.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有()。A.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B.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为亲朋好友或者为小团体牟取私利

C.通过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手段取得个人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需要

D.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 或服务

24.“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已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这段话的意思是()。A.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B.实现自我价值是主要的,创造社会价值是次要的

C.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不相关的

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25.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有合作。下列有关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 B.竞争是击败对手,无须也无法合作 C.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相辅相成

D.有竞争就无法合作,合作就不存在竞争 E.竞争与合作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26.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包括协调()。

A.自我身心的关系 B.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27.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A.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B.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C.自觉真爱自然 D.保护生态 28.以下能体现合作意识的有()。

A.鹤立鸡群 B.众人拾柴火焰高 C.团结就是力量 D.双赢与共赢 29.对待竞争的错误态度是()。A.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B.在竞争中要有规则意识,守法守德

C.竞争就不能合作 D.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恶性竞争,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30.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

A.拿一等奖学金 B.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 C.个性完善 D.情绪稳定

三、论述题

关键词:实现人生的价值 篇7

【融会贯通】

【热点链接】

材料一下图为对摔倒老人搀扶态度统计图。

材料二2012年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0周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标准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声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在各行各业有杰出表现、在国家重大项目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爱岗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人物;以个人的力量, 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贡献的人物;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 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 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人物。

(1) 请结合材料一,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国家如何有效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个标准的认识。

(3) 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走过的十年间, 感动了国人, 也感动了世界。试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节目体现的央视的价值取向及此举的目的。

参考答案:

(1) 我国政府要依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要加强立法工作, 从立法层面保护助人为乐者。

(2) 这个标准说明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劳动和奉献;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 (1)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央视连续十年不间断地举办《感动中国》节目, 这反映了央视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对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央视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唤醒国人, 激励国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试题】

2012年6月, 广州先后出现了“托举哥”周冲、“夺刀侠”黄兆景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及有关负责人对“平民英雄”都给予了慰问并颁发了见义勇为证书及奖金。回答1~2题。

1.对上述材料中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认识正确的是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B.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C.以暴制暴让社会更美好

D.人生的价值就是贡献和劳动

2.对见义勇为英雄们获得的奖金, 你对他们的建议是

(1) 拒绝接受, 施恩不图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2) 拒绝接受, 有回报的道德行为没有意义 (3) 可以接受, 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4) 可以接受, 但必须捐给慈善机构

A. (1) (3)

B. (1) (4)

C. (3)

D. (2) (4)

“作为一名工人, 我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只是履行了在党旗下的誓言。是雷锋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名字, 赋予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幸福观”。回答3~4题。

3.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幸福观”的哲学真谛就是

A.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B.树立我为人人的理念

C.坚持人生的价值只有贡献

D.学习雷锋是快乐的源泉

4.有人认为, 人们生命历程中的“成功”是一阵子, “生活”是一辈子。我们都需要更好地去把握“一阵子”和“一辈子”的平衡。这要求我们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 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4) 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

A. (1) (3)

B. (1) (4)

C. (1) (2) (3)

D. (2) (4)

5.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 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下列观点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有

(1) 发展具有普遍性 (2) 联系具有多样性 (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 (1) (2) (3)

B. (1) (4)

C. (1) (2) (3) (4)

D. (2) (4)

一个雕刻家, 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 渐渐地脑袋、肩膀露出来了, 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后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 但我是用心在雕刻。”回答6~7题。

6.美丽的天使雕像的诞生表明了

A.人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物质世界完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D.人类具备创造新的物质的能力

7.“石头里本没有天使, 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这说明

(1) 先有意识, 后有物质 (2) 物质性活动离不开意识的参与 (3)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而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4) 意识具有独立性

A. (1) (2) (3)

B. (1) (4)

C. (2) (3)

D. (1) (2) (4)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 她因为采访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麻风病康复村大营盘村。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 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 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 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张平宜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感动了中国人, 她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回答8~9题。

8.下列选项能够准确反映上述材料的是

(1) 人的素质越高, 人生价值越大 (2)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3) 人生价值只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 (4)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9.张平宜的行为充分说明

A.只要从事教育工作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C.价值观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1) 要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2)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要立足于理想, 展望目标 (4)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引作用

A. (1) (2) (3)

B. (1) (4)

C. (2) (3)

D. (1) (2) (4)

11.《环球时报》报道: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农民工总数2011年已达到2.4亿人, 而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了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近60%, 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 以至于一些人难以排解失落情绪和怨愤心理。新生代农民工应享受更多文化生活。

(1) 试分别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享受更多文化生活的意义。

(2) 请从价值观导向作用的角度分析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文化生活的哲学依据。

(3) 有人认为, 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请运用所学的知识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C 6.A 7.C8.D 9.B 10.D

11. (1) 经济意义: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提高自身的素质, 实现就业和创业;有利于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文化意义: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 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促进其全面发展。

(2)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文化生活, 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除了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还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周易》的人生价值理想 篇8

事实上,塑造价值目标、追求精神动力,从来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而是取得成功、构建幸福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周易》的内容深秘玄奥又博大精深,但是它对中国古人,尤其是古代士大夫在人生价值选择上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具体而言,《周易》中所大力倡导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开拓精神,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主流观点,更是中化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周易》热切追求天人合一,要求人们“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它推天道以明人事,试图以整个宇宙的广阔视野来考察人生,确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使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又主张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对自然界加以合理引导、开发,使之造福人类。这就是《周易》中重要的“趋时”思想,即一种将个人的主观努力与外界客观条件的转变相互结合、统筹规划的理论。本着这种精神,《周易》要求人们效法天地自然生生不已、健动不息的本性,做到“刚健中正”,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兢兢业业、自强不息、及时立功的人生态度和开拓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种人生理想观一经推出,便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一脉的精神动力。

历代许多易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乃至政治家都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从《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呼声,到面对沉沉暮气而勇敢地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一代名相王安石所规划的变法宏图,再到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周易》积极进取的人身价值观无一不在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伟大的先人们,在《周易》人生价值理想的感召下,坚定了信念,鼓足了勇气,完成了责任,实现了价值。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周易》的人生价值观与它的宇宙观、社会政治观、历史发展观一样,无疑应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重要财富而为今人所重。

除此之外,《周易》“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内在道德品性的充盈和主体价值的实现,而是与“厚德载物”、“振民育德”、宽容敦厚、进德修业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思想家、政治家们或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或通过著书立说倡导仁德之治,或以自己的政治实践施德于众,造福于民。凡此种种,都生动地再现了《周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博大情怀。

《周易》是“历久”的,也是“弥新”的。相信对于亟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重塑社会价值观的国人而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周易》必将凸显其深刻而广泛的积极作用。

人生价值 议论文 篇9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的理解;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

4、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 教学时数:6

教学导入:斯芬克斯之谜的深刻内涵

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个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倾盆大雨在忒拜城外通向城内的山路口,用谜语向过路的人发问: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没有猜中的,斯芬克斯就会立即把他吃掉,当一个叫俄浦锹狄斯的青年人回答是“人”之后,斯芬克斯便坠崖而亡。古希腊寓言故事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高学生,教师引导归纳得出结论: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人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自身的命运。)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问题思考: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会有人生观?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唯物辩证地看待人生,人生不仅具有主观能动性,还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生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正因为人生的过程不是完全自由的,又不是完全被动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才决定了人生观的存在和发展。人生观只有人的生活才需要,也只有人的生活才会产生。

一个人成就什么样的人生,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所涉及的三个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应怎样活着?(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就是回答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人活着“为谁服务”的问题。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目的性。人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目的。不同的目的制约着人们不同的行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有的人写文章专门发牢骚,专门写我们的不良现象,丑恶现象,写社会的阴暗面,其目的显然为敌人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要确立“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歌颂好的方面,调动人们的抗日热情,激发人们的斗志。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即表示要“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便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就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充分表现了革命领袖很早就形成了明确和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只有紧紧抓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也就有了正确的前提。

(2)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要回答和解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如,有的人追求权力,相信官做得越大,自己的人生就越有意义;有的人追求金钱,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赚的钱越多,自己的人生就越幸福;也有的人追求贡献,相信承担社会责任是最大的快乐,自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自己就越幸福。江泽民一再强调:“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才是闪光的人生。”

(3)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活着”。人生态度有多种多样,有的人消极悲观,“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甘居平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有的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人生态度体现着人独有主观能动性。

结论:人生观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统一。

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所构成,三者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根本指向,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问题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道德关系等。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观念、价值判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体现。

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活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说,人生观和世界观紧密相联。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就一定会得出错误的人生观。比如,当我们夸大了物质决定作用的时候,在生活中就会不自觉地滑向宿命论,认同“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选择一种消极的生活,最终虚度人生。

(2)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也必然丧失。

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联系说明,仅仅是学习了人生观的相关内容还不够,同学们还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掌握深邃的哲理。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案例思考:一位记者到我国的贫困山区采访,碰到一个放牛娃,就问他:“你每天放牛是为了什么?”答:“为了讨个媳妇”问:“讨媳妇为了什么?”答:“生娃”问:“生娃干什么?”答:“放牛”。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1.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人生精神支柱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没有人生的总目标、总追求,一生不知为什么而活着,最终虽然也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但却是糊里糊涂的一生,是低层次的一生。只有树立了明确的人生目的,才能自觉地去创造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所追求的一生,才是自觉的一生。人生目的有正确与错误,正确的人生目的和错误的人生目的对人生的作用截然不同。人生目的对人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就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一个人如果树立了为人民大众而活着的人生目的,就决定他的一生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发展。周恩来总理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志在四方”的人生目的。正是这一正确的人生目的,决定并支配他的一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真诚爱戴。相反,一个人如果树立了只为自己或者少数人而活着的人生目的,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朝着有损于人民、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方向变化,最终被人民所唾弃,被人类社会所淘汰。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于永泽,在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支配下,向着错误的方向走去,成为历史浪潮中的一粒沙子,沉沦于革命的汪洋之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刻,确定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将关系着人生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因此,一定要经过认真的选择,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的。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古今中外的事例无不说明,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

(3)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当一个人把自我的存在作为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时,这个人评价其人生价值的标准必定是自己向社会索取的利益,而绝对不会是自己向社会奉献了多少。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人生态度的含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是指导人生活动的一种心理定向和行为表现,它回答的是“人怎样活着”的问题。

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苦乐、生死、祸福、善恶、得失、成败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人生态度一般来说主要由人生认知、人生情感、人生意向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人生认知是指主体人对各种人生课题的认识与看法,是人生态度的基础和前提。人生情感是在人生认知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喜厌爱憎等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人生意向是主体在人生认知和情感既定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准备和反应倾向。人生认知、人生情感、人生意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反映形成了人生态度。

2.人生态度的形成

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当这些相关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人生态度往往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人生态度的类型

(1)从人生认知角度,人生态度可以分成理智型和盲目型。(2)从人生情感角度,人生态度可分成乐观型和悲观型。(3)从人生意向角度,人生态度可分成积极型和消极型。

消极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表现: 得过且过,自甘平庸;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狂妄自大、惟我独尊;批判主义的人生态度等等。形成这些消极人生态度的原因比较复杂,西方思潮在大学的流行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忽略是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某些大学生认识上的偏激和不成熟是其形成的主观原因。

4.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不想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事事都显得“无所谓”,这实际上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认定“浮生如梦”,主张“及时行乐”,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状态的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也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二)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2、人生当务实。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并从人生实际出发,透过生活中的多种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用积极的行动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3、人生应乐观。一个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奠定了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乐观人生态度的深刻写照。

4、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在战胜困难和挫折、开拓人生新境界的过程中领悟美好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能否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还涉及是否具备了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同学们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牢固树立起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就能够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做好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正像毛泽东所说的,只有具有这种崇高精神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对几种错误人生观的批评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一些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这些人生观的特征及其危害。

(1)拜金主义人生观: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上目的的人生观。可见,我们批判拜金主义,并不是反对钱,在商品经济存在的历史阶段,钱仍然是一种交换的媒介,在今天和未来的相当长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在人类史上,对金钱的崇拜是伴随金钱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却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发展而形成的。它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其导致的危害是:金钱成为人的存在和全部实践活动的目的,所有的崇高、奉献、亲情友情爱情,都没有立足之地,所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金钱交易。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问题讨论:如何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

(2)享乐主义人生观:它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享乐主义的座右铭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本来我们知道,人们在辛勤劳作之后享受生活,是正当需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然而,如果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唯一目的,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狭隘理解。享乐主义导致的是结果是,人丧失崇高,进而丧失人所独有的超越性,而最终导致人的退化,与动物无异。享乐主义在我们大学生中的表现是,不专注于学习锻炼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而是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最终影响学业、健康成长。

(3)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在资产阶级革命早期,个人主义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19世纪开始,一些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意识到它同时还具有销蚀社会的一面。尤其它往往发展成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又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批判并不是要彻底反对其个人主义,只是期望把个人主义的弊端变得更小些,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但无疑也表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确实存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损害。这才有了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学说。

上述种种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它们却有共同的特征。第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剥削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第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导入:关于人生价值的案例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中国古人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的就是人生价值的问题。什么是价值?人有没有价值?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

1.价值及价值观 ①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美不美”,这里的“值”、“益”、“美”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当人们从事交往、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活动时,头脑中就包含着关于这些活动的功用乃至善恶、美丑的某种价值判断。

什么是价值呢?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我们知道价值产生于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是客体以自身的功能、效用等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主体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这种属性的认可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功用对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及人对这种意义的追求。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的范畴。

②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价值观的形成,是人们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观的影响效应。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深层次的心理基础,因为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价值观人人会有,处处会有;不但个人有,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更要有;不但在眼前一件件具体事情上反映出来,更在人生事业、社会发展大方向大决策上显示出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它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个人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鲜明导向,它既体现了我们社会社会关于荣誉与耻辱标准或尺度,又是每个公民判别思想和行为得失的应有取向。这表明,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但这需要不是一般的需要,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的属性,即人生价值只能从人的社会意义、作用方面来界定。“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它着重强调人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献身精神。

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①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

②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和表现。

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案例讨论:大学生张华舍己救人的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2.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①提高人的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提供精神动力。

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生理心理条件——前提条件。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奋斗,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但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在实践中学。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今天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青年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同学们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科学的人生观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观是否正确与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直接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有句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真的是这样么?不一定,要想取得成功,按中国的古话,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社会发展规律,地利指所处的社会条件,人和便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人生环境。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正确对待人生的环境,主要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四对关系主要是从里到外,由近到远的逻辑展开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身心关系不仅历来是哲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人们经常用“身心健康”或“身心疲惫”来形容身心的状态。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又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呢?

(一)健康及健康的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叫“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不仅是指身体健康,不生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是: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内因。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骨骼发育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大学生在生理状态上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许多同学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可以用自已的语言和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如从香蕉——水果——食品的思维抽象,是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与小孩相比)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如看到有贪官,就“所有当官的都贪”。法律原则“法律至上,当事人第一”体现的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实质,一位同学把他改成了“法律至,上当事,人第一。”后来一了解,是他们家在一场官司中输了,在分析案情后,就我的法律知识,我也认为他要败诉。可见,同学们是容易犯主观片面性的。

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丰富是好事,但波动性大,如大声尖叫,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我”的概念增强,关心“别人怎么看我”,通过多种方式表现自已(学习、社会活动、打扮等)以获得尊重,但标准不准确。

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心理走向成熟,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2、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的是好的,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上上升了一个大的台阶,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如同学们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幅度增加。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而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新的大学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等,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三)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人生提供导向,为大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坚定信心,悦纳自我,越挫越勇,在困难中磨练,在困难中崛起,在困难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实现心理健康。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要敢于正视它们,切不可逃避。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挫折中,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其次,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阅读心理卫生书刊以及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等途径,认识自己的心理,针对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矫正、调整,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愿意请求帮助,在自己的积极努力下,就一定能够克服,让自己心里永远阳光相伴。

(3)合理地调控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是有周期的,总是从平和、高峰、平和、低谷、平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高峰体验和低谷体验都是短暂的,通常都只有两三天,有的低谷体验甚至一天就过去了。在低谷时期,心情烦躁、敏感脆弱,一当受到外在的因素困扰,甚至极可能采取极端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当处于情绪的低谷期,我们尤其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首先,合理宣泄(如遭遇了同学的恶毒伤害,唱歌、跳舞,找朋友或老师倾诉)。其次,积极转移(如有的同学感情受挫折而转移到学习中去;在生活中得不到理想的尊重,就转移到增强自我内涵的活动中去,如学习、锻炼、社会实践等)。最后,升华提高(对大学学习效果不满意,就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改进。当自己屡屡退缩,不敢展现自己,就寻找一个个细小的机会锻炼自己,直到具备实力不怕出丑为止。)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对组织者来说,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即使是普通同学,也可锻炼其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各自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就是在遇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心理困惑时也可以及时得到朋友的帮助。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如促进人的成功,产生幸福和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保障身体健康等。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是一定主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人生的美好在于人情的美好,人情的美好在于人际关系的美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最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和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

(一)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这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与人交往应作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你作到了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对待。

思考:某大学的小涵是寝室里最有钱的学生,父母每月给的生活费常在2000元以上,生活条件明显比其他5名同学优越很多。刚进大学时,小涵常请寝室的同学吃饭,自己的东西也常与朋友们共享,关系一度很好。但后来,由于同学不小心弄坏了小涵的热水器和充电灯等,使得小涵很恼火,加上平时一些观点上的小摩擦,使得她逐渐瞧不起这些没见识的“乡下同学”,这种情绪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后,导致寝室里的贫困同学拉成战线来孤立她。受不了孤独的小涵最终不得已搬出了寝室。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平等与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信被视为最圣洁和最崇高的品德。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说法,指的就是做人要重诺言,守信用。人类进入21世纪,诚实守信显得更为重要。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我们以诚待人,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伸和深化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一个真诚的人,应该是襟怀坦白、表里如一的人,任何的矫柔做作、虚伪奉承都会让人感到不自然,伤害他人的感情。诚实信用原则还要求我们做人要守信于人,人际交往只有讲信用,才能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人们之间的信任感是人际交往的催化剂,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守护神。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注意:一是为人处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做到一诺千金,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努力去实现。

思考: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先生在海外创业之初,曾遇到自己的企业尚无规模,而其父又欠债万元的困境。按新加坡的法律,不必父债子还,但陈嘉庚认为中华民族向来以诚信为本,虽然在法律上没有还父债的义务,但道义上不免遗憾。于是他和债权人协商,分期还清了父债。此举在东南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其此后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3、宽容原则。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在与他人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和修养等差异的存在,因误会、不解和意见分歧而产生人际矛盾不可避免,这时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宽容不是怯懦,宽容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容忍退让,更不等于拿原则做交易,它与对坏人坏事的姑息迁就根本不同。正如一首小诗《学会宽容》说得好:“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让我们都记住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滥施于人。

思考:我国历史上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条巷内住着张方两户人家。因为地界不清,双方发生冲突,张家有一个人在当时是礼部尚书。张家就写了一封信带给了这位朝官。希望朝官能够给以干预。但朝官非常明智,不仅没有干预,还写了一信给家人。信中是四句话,一首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信后认为很有道理。决定后退三尺不再继续相争。方家人看到这一情景,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这样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尽宽的巷子。这巷子后来又被称为仁义巷。一场在所难免的争斗由于彼此的让步化干弋为玉帛了。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原则呢?

4、互助原则。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互助原则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仁爱之心,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爱是一种力量,每个人都要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学会主动地与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在别人有忧愁时捧出火热的心,在别人有成就时送上真诚的祝贺,在别人遇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别人犯错误时帮助改正。友爱是需要耕耘的,肯于付出,才能收获一个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互助原则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助人应该是真诚、无私的,不乞求他人回报。互相帮助不是对等帮助,也不是指望回报的帮助,更不是互相利用。真诚的互相帮助是把帮助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主动地为别人献上爱心。助人必须是真诚的,不应带任何恩赐的色彩,否则不仅会于事无补,反会令人反感。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是互动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的活动过程。对人类而言,人类的发展,始终充满着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呈现全球化竞争格局。面对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参与竞争的能力。对社会而言,竞争有利于国家快速发展。有时会显得似乎不近人情,有的人甚至会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造福于人民和国家,是符合道德与法律的竞争。对个体而言,竞争影响人生。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竞争能拓宽人生业绩,对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竞争能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但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需要正确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思想心态。

2、正确认识合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引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它又促进了人际交往,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培养积极进取、奋力争先的品格,注意培养友好合作、互帮互学的品格,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心态、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单靠个人奋斗而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之中是难有作为的。

3、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上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要做到敢于竞争和善于合作,必须在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案例:乔丹的眼泪

多年前的一场NBA决赛中,NBA的另一位新秀皮彭独得33分超过乔丹3分,而成为公牛队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彭紧紧拥抱着,两人泪光闪闪。

这里有一个乔丹和皮彭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乔丹在公牛队时,皮彭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他时常流露出一种对乔丹不屑一顾的神情,还经常说乔丹某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把乔丹推倒一类的话等等。但乔丹没有把皮彭当作潜在的威胁而排挤,反而对皮彭处处加以鼓励。

有一次乔丹对皮彭说:“我们两个的三分球谁投的好?”皮彭有点心不在焉地回答:“你明知故问什么,当然是你。”因为那时乔丹的三分球命中率是28、6%,而皮彭是26、4%。但乔丹微笑着纠正:“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以后一定会投的更好,而我投三分球还有很多弱点。”乔丹还对他说:“我扣篮多用右手,习惯地用左手帮一下,而你左右都行。”这一细节连皮彭自己都不知道。他深深地为乔丹的无私所感动。从那以后,皮彭和乔丹成了最好的朋友,皮彭也成了公牛队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而乔丹这种无私的品质则为公牛队注入了难以击破的凝聚力,从而使公牛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乔丹不仅以球艺,更以他那坦然无私的广阔胸襟赢得了所有人的拥护和尊重,包括他的对手。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个人都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人的个性与独立性存在于人的社会性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发展自我意识,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进行理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充分的社会化过程,把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成为社会的人。所以,协调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突出地表现在集体的学习、工作中或与人交往中,能共大同,存小异,在达到共同目标过程中以自己的个性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而不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或信奉的“理论”强加在集体与他人身上,否则是孤独的、我行我素的人格表现。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就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体现,它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对于个人的正当利益的范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我国宪法的规定里面,如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而关于社会利益,则体现在公民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全球(如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的义务。所以,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4.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权利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贡献,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类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关系。如果自然资源被耗尽、自然环境被严重恶化,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而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比如,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比如,我们的资源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3的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与此同时,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无序、无度的消耗,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巨大破坏,资源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下面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适度原则,即人要从自然界取得资源,但索取要适度,要使资源能够长久甚至永续使用;二是保护原则,即要使用与保护并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是节约原则,即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不掠夺和浪费资源。

学习思考: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颠倒歌》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镇换届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