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共8篇)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主线,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使全区畜牧业得到了协调、稳定、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规模不断壮大,养殖户收益不断提高,畜牧经济总量再上新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截止到目前,全区生猪饲养量62万头;牛1.8 万头;羊饲养量 4.4万只;禽饲养量163 万只。畜牧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有新提高。今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40%,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在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将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另外,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均已落户我市,投资成立综合性龙头企业和大型家禽养殖小区,这更将推动我区畜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饲养规模上水平,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008年新建养殖小区1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个,肉牛养殖小区5个,蛋鸡养殖小区3个,肉鸡养殖小区5个,这些小区的建成不仅使我区畜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同时又带动周边养殖的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疫病防控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了区动物疫病建设中心化验室,并通过了省市项目组的验收,近期将投入使用。化验室的建成将迅速提高了我区动物疫病的诊断能力,为全县养殖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实施4个乡镇防检站建设项目,提高乡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区聘任村级防疫员 名,通过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与服务体系。彻底解决了养殖农户的技术服务之忧。四是认真落实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免疫监测工作,保证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近年来全区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四)、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内外畜产品市场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同时,严格了饲料、兽药执法监管。每年开展了两次畜产品质量安全拉网式大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重点打击了无证经营及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行为,杜绝了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品的现象,从源头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保障了群众的肉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稳步推进发展

2008年我区共争取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3个,资金 万元。母猪补贴 万元。基层乡镇项目 个,资金 万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有力的推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六)、建立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户的素质,创立品牌形象,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及畜牧等部门积极引导,成立了由养殖大户为主的产业合作社6个,他们在防疫、引种、饲料、销售、价格等形成合力,并定期开展培训和座谈。目前,参加产业合作社的会员已达500多户,这些会员既是科学养殖的示范户,又是自治组织的带动人,通过他们宣传,示范带动了我区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畜牧部门的努力下,我区畜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产业化结构有待完善

目前,我区的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农民与企业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养殖户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行情好时,都抢着饲养;行情不好时,又都放弃生产,造成了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市场难以搞活,产销衔接不畅,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发展资金较为短缺

畜牧业同种植业一样,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较弱,所以很难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农民对奶牛、生猪、蛋鸡等畜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资金不足,只能到农村信用联社贷款。而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时需要担保,散户一般经济实力较差,很难找到人来担保,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另外,信用社对养殖户的贷款利息高、周期短(利息超过一分,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对见效周期较长,一般要一年以上才能见成效的产业不适用(例如:养牛户往往没等到有收益时就需偿还信用社的贷款),这也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亟待解决 目前,畜牧业正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村里每家都养,或者一户养上千头猪、万只鸡,仍然作为庭院经济,所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业上由使用有机肥逐渐转向使用化肥,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城区发展迅速,原来的饲养区很多变成了市区,不再适合养殖。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 提高认识,大力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环境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是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区的畜牧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业,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产业,它已撑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当前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重要地位、重要作用的宣传,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氛围,真正把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列入现代农业建设,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多渠道破解资金、土地难题。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大地方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规模发展畜牧业,离开金融支持寸步难行。商业银行、农发行和基层信用社要将本地规模养殖户纳入信贷重点,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要适度提高授信等级,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贷款条件,允许养殖户利用养殖场房、设备等进行抵押贷款,以解养殖户燃眉之急,推动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新建养殖场征地依照政策属农业用地,征地时需各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三)抓好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畜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各乡镇每年要结合防疫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的技术能力,通过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尤其是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生产的组织者,又能成为生产的服务者,通过他们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机连接。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搞好服务,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我区畜产品的外销量,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凡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的龙头企业要采取设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无偿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稳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实行订单农业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实现双方在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惠双赢。同时发挥合作组织的应有作用,形成我们自己的航母舰队,去迎接市场的挑战。

(五)强化区域布局,突出抓好适度规模养殖

适度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现代养殖示范区、以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肉鸡5万只以上,蛋鸡存栏3万只以上,奶牛存栏150头以上为标准,高标准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重点培育一大批规模养殖专业户。

(六)坚持科学治污,切实解决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形成,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环保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要结合我区实际,可采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沼液存储池——人工供给蔬菜果园利用——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沼气池供自家利用”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沼气建设走出村子,紧跟养殖(场)户,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努力为当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生活环境。

(七)加大动检、疫情防控力度,确保动物卫生和畜产品安全 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按照“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春秋普防、月月补打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免疫动态密度达到 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 70%以上。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出现疫情,要迅速启动预案,按照“早、快、严”的原则,落实“五强制,两强化”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确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要加强疫病预防与监测,重点指导和帮助养殖小区、规模场(户)完善防疫设施和制度,强化日常消毒。加大市场运输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密度和频率。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严格行业准入,从源头保障饲料安全,强化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整治饲料兽药市场,加大“三素二精”的查处力度,确保老百姓放心消费畜产品。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及经验做法

1.1 畜牧业生产指标稳步增长

2015年,各种畜禽存栏:牛2.89万头,猪49.7万头,羊52.2万只,禽608.8万只;出栏达到:牛2.85万头,猪90.6万头,羊57万只,禽2590万只;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0万t,畜牧业产值接近2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除生猪、禽类存出栏量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影响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各种畜禽品种存出栏量都稳中有升。

1.2标准化生产和环保养殖快速发展(1)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进一步推动标准化生产进程做到“六化”,即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防疫程序化、结构合理化、养殖生态化。优先搞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将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标准化养殖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改造提升等措施,加快推进全县标准化养殖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通过全县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制度、统一档案等措施,使全县标准化生产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685处,其中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08处,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3处,省级标准化养殖场7处。(2)环保养殖快速发展。经过县畜牧兽医局近几年的探索,环保养殖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证明是今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两型”社会的需要。2014年,结合全县迎淮环境治理工作,县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采用生态环保养殖和撤网平养技术,全年共拆除养殖禁养区内的养殖场77万m2,新建、改建环保养殖场发酵床面积33万平方米。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创建和环保养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减少了疫病的发生,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畜牧业持续和协调发展。

1.3 产业化关联度明显提高

畜牧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以生猪产业为例,2009-2016年,经过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培育,目前全县建有2处高标准化的生猪良种繁育中心,市级标准化猪场已经达到60多个,规模生猪养殖场达到400余处。家禽产业形成了以六和为龙头的种禽、饲料加工、熟食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1.4突出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畜牧业(1)加大蒙山黑山羊品种保护力度。平邑县是典型的山区畜牧大县,蒙山黑山羊在平邑县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数量逐年增多。2012年5月,蒙山黑山羊被农业部确定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为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保护好、利用好蒙山黑山羊这一地方优良品种,2011年年初,县政府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赴莱芜进行了实地学习。回来后县政府立即拨付了30万元,作为蒙山黑山羊资源保护和提存复壮的启动资金。同时,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蒙山黑山羊开发保护的新模式,通过多次洽谈,县畜牧兽医局与平邑县曙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平邑县鲁妹生态农场达成了共建蒙山黑山羊良种繁育场的协议。在积极保护、利用、开发蒙山黑山羊这一特色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肉羊品种,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着力打造保太、仲村、武台、卞桥等北部养殖区和丰阳、临涧、白彦等南部养殖区。(2)努力打造蒙山土草鸡地方特色品牌。平邑回锅鸡是平邑饮食方面的特色知名品牌,平邑县仅加工蒙山土草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有三家,他们生产的罐装回锅鸡供不应求,成为走亲访友的特色礼品,备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受蒙山土草鸡数量的限制,产量一直上不去,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县畜牧兽医局正在开展蒙山土草鸡原种鸡的选育,大力发展蒙山土草鸡养殖,着力打造蒙山土草鸡品牌,做大做强蒙山土草鸡特色优势产业。(3)平邑县积极做好“三品一标”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平邑县共12个养殖场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养殖场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个养殖场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蒙山黑山羊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 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养殖用地难、资金不足、粪污处理不当等问题,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2.1 养殖用地难解决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业的耕地,但是,没有专门的养殖业土地。农民搞养殖业,一般是占用村庄附近某些空闲土地作为场所,在养殖业规模不大时,这些空闲土地,基本可以满足农民对养殖用地的需求。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缺乏养殖业用地,再加上因污染问题政府不支持畜牧业的发展,这些成为制约农村养殖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资金不足目前,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投资主要是养殖户的自筹资金,金融部门融资欠缺,社会资本注入不足,国家扶持资金全用于已建成养殖场的扩建,由于对建场初期没有任何资金扶持,造成许多有积极性的养殖户有钱建场、无钱买畜或有钱买畜、无钱建场,限制了标准养殖的发展。金融部门融资的门坎过高,已成为制约畜禽标准化生产甚至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3粪污处理仍然是一大难题部分养殖场仍采用直冲式清粪方式,未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和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产生大量的污水,对周边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创建标准化养殖场必须进行养殖登记备案,但需要环评手续,办理环评费用高,单纯依靠养殖场承担,压力太大,难以承受。

3 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建议

3.1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目前,平邑县农户小规模饲养方式占有相当比重,一方面,散养可控性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监管难度大,畜产品质量不稳定;另一方面,千家万户式的饲养模式卫生条件差,防疫难度大,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这也是造成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家政策对畜牧生产的强力扶持正助推着畜禽养殖从散养为主向适度规模化养殖过度,生猪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畜牧项目数量多,资金量大,扶持力度大,这无疑是对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政策性引导。适度规模化养殖具有资金更充足,技术力量更强,市场观念更浓等优势,相对集中的分布也更有利于标准化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更有利于畜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平邑县畜牧发展的趋势,应积极引导,大力推广。

3.2 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平邑县养殖量大,但“原字号”产品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下端,要实现畜牧产业化,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立发展畜牧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其次,要大力培育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和市场竟争力,拉长畜牧产业链条,提高畜禽产品生产加工业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减少活体畜禽跨地域运输,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另一方面,可以让畜牧业生产者分享到产业化发展的成果。其三,要树立品牌意识,多创名牌。龙头创造名牌,名牌开拓市场,市场拉动销售,销售拉动加工,加工拉动养殖,养殖围绕龙头。品牌,是一个产业的集中载体,一个“金锣”,使临沂成为全国知名的“火腿肠批发城”。平邑县畜牧业要做好、做强,就一定要着力培育更多的名牌产品,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使平邑县的畜牧业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3.3 倡导健康生态养殖理念

随着畜牧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化养殖场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不但严重的污染了周围的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态畜牧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原则,是一种科学的养殖方式。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有种养结合、养养结合两种,前者是畜牧业与种植业(粮食、水果、牧草)相结合,后者是畜牧业与渔业相结合。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资源的再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因发展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4 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新阶段畜牧业和村经济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平邑县畜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发展,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已成为全市畜牧生产大县。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放心肉”、“放心奶”,市场需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动物产品。近几年,畜产品病害、药残及人为添加违禁物品等问题,成为畜产品消费的敏感问题,也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畜产品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这些深刻的教训表明,一个行业发展起来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一旦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危害大,有的甚至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是衡量畜牧部门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3.5 扎实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1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km2,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hm2,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妇,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 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t、牛奶1 140万t。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km2,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 564.03万hm2(折合15.6万km2),其中畜牧业用地1 152.91万hm2、耕地75.94万hm2。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 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 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2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有以下5点。

2.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

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2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

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2.3 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

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4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kg,奶5.2万k,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2.5 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t、原羊毛49万t(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t,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t、牛肉46万t、奶粉62.34万t,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3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3.1 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

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hm2,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养1只羊。而人工草地可养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hm2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 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kg、奶438kg、羊毛45kg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

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1次,每21d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d,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千米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3.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

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人日本市场,将鹿肉、鹂鹋肉打人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3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一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3.3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 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 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t,到2004年增加到5t。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hm2,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4%的牲畜。

3.4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

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已超过1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其制品,已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3.5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子、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据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介绍,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3.6 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

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

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4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kg、奶类2.3kg,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4.1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

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4.2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4.3认真做好草食畜禽的品种改良工作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情况的审议意见的报告

(201年6月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各位领导报告对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畜牧业发展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

为贯彻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县畜牧业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文件精神,切实解决畜牧业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实现我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审议意见,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兴牧水平

针对畜牧业养殖方式传统和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我县以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学养殖与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对养殖场(户)和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一是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举办了各类标准化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农民800余人,发放养殖资料1200余份量;二是邀请专家举办以最新动物疫病防治知识为主题的培训班二期,培训养殖场(大户)和乡镇畜牧兽医员186人次;三是通过以会代培或专题办班的形式,举办动物防疫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村级动物防疫员和乡镇畜牧兽医员270人次;四是通过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加强畜牧业发展科普知识宣传,共发放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动物防疫和科学 养殖知识等各类资料1500余份,播放影像资料10次。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一支有业务技能、有实践经验的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和一大批能运用先进养殖技术的新型养殖业主,提升我县科技兴牧的整体水平,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二、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实现我县畜禽的“良种良育”,全面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我县在通过落实动物防疫和能繁母猪保险等政策,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保证仔猪供应的同时,加大了对良种繁育场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畜禽良种的自给和市场供应。截止目前,我县已建立了五个二级种猪场和一个种蜂场,具备了年供应二元良种母猪1000头和优质蜂王2000只的能力,实现了优质种猪和种蜂的部分自给,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大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我县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场和养殖示范点的形式,重点推广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技术、小规模养殖场(户)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和中蜂框养技术,通过示范场(点)的示范推广效益,带动周边的养殖场(户)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养殖。截止目前,我县现已有选择性地在罗桥、石狮等生猪养殖大镇(乡)建立了林庄实业、万华种养场等生猪标准化养殖场7个;在华坛山、五府山等乡镇建立中蜂标准化养殖示范点12个,全县框养中蜂蜂群已达到4.5万群,占饲养量的69%以上,群均年增产10公斤以上,效益显著;全县60%以上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户)实现了自繁自养,平均每头生猪可节约成本120元左右,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大力推广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清洁化生产。全县现已建设大中型沼气池9个,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已达5600个,实现了畜禽养殖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并通过推广“猪—沼—果”和“猪—沼—菜”等模式,建立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畜牧业的推进进程,有效解决我县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不到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实现了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三、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动物防疫体系是开展动物防疫、动物疫病监测、畜产品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技术支撑的基础,我县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动物防疫人员的管理和考核。根据上级要求,我县已于2008年完成了对乡村二级动物防疫体系的改革,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配备了乡镇畜牧兽医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但管理和考核工作相对滞后。2010年,我县相继制定和出台了《

**县镇(乡、街道)畜牧兽医员管理办法》和《

**县村级动物防疫员考核细则》,对动物防疫人员管理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终有考核。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用,并通过签订《责任状》和《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充分发挥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动物防疫制度建设。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我县大力推行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政府部门、动物防疫人员和养殖场(户)的各方责任,确保了各项动物防疫措施落实到位,使我县保持了七年连续清静无大疫的良好局面,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积极解决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中的遗留问题。2008年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后,大部分原乡镇畜牧兽医站自聘人员未作安置,有部分老同志思想情绪不稳定,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认证,制定了切实具体的安置方案,筹集资金91.44万元,对101名原乡镇畜牧兽医站自聘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四是增加动物防疫经费,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是公益服务性工作,需要政府投入。县政府在财政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10万元动物防疫专项工作经费,专门用于动物防疫、动物疫病监测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因县财力有限,乡村二级动物防疫经费紧张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县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建立和完善乡村二级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机制,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时期,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程度不高,阻碍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培植专业协作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一是培植合作社、协会等专业协作组织。根据我县畜牧业主要以中小规模养殖为主,规模小、地点分散的实际情况,我县充分发挥协作组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市场对接快的优势,形成以企业或大型养殖场为核心,中小型养殖场(户)积极参与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推广统一供应种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系列管理服务模式,克服我县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低、养殖技术水平不高的落后局面,提高了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水平。截止目前,全县已成立了合作社和协会等协作组织10个,带动养殖户800余户,形成了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相互配合协作,共同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加工和流通方面的优势,通过“订单”等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市益精蜂业有限公司就是我县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在县政府的扶持下,益精蜂业由一个小作坊成为了一家集蜂产品加工和蜂箱蜂具生产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年收购加工蜂蜜600吨,带动蜂农500余户,使我县中蜂养殖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尽快将畜牧业做大做强。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县选择了肉产品加工、蜂产品加工等一批畜牧业优势项目,编制了项目建议书,通过网络、报杂志、畜牧业展览会、项目推介等渠道进行招商引资,已吸引多家企业到我县来考察,并表达了投资意向。

五、加快蜜蜂产业发展,打造畜牧业“亮点”

继续加快蜜蜂产业发展步伐,促进蜜蜂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建立中蜂标准化养殖示范点,继续加强中蜂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示范推广,不断提高中蜂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强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在五府山和华坛山设立了中蜂保护区,建立了原种保护群,划定了缓冲区,以保持中蜂遗传基因的纯净性,防止中蜂濒危或灭绝。并向农业部申报了国家级中蜂保护区和保种场项目,其中中蜂保种场项目经专家现场评议,批准建设,现已在五府山船坑村范家坳开工建设;三是打造集中蜂中蜂养殖、产业展示、旅游休闲和蜂疗保健于一体的“中华蜜蜂谷”,全力打响“中华蜜蜂之乡”品牌,目前已完成路面硬化、养蜂基地建设和蜜蜂楼的勘测设计工作。2010年,我县中蜂养殖规模已达6.52万群,蜂产业实现年产值1.3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力9950人,是山区乡镇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成为了我县畜牧业的一支亮丽奇葩,六、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机制 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用政策的力量引导和推动畜牧业发展。一是充分认识畜牧业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为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我县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和蜜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加快蜜蜂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爱我美好家园千场万户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按照现代畜牧业成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实施规划,运用行政资源进行组织协调和正确引导,形成“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抓好规划和措施的落实,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积极探索促进畜牧业发展新举措、新机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学习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拟设立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储备金,对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养殖场(户)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帮助其迅速恢复生产。二是探索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生猪定点屠宰主管部门及外地畜禽加工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协助养殖业主及时解决融资难、销售难等问题。三是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县畜牧业主要以生猪产业为主,结构单一,生猪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了我县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县政府着力通过政策引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进一步促进草食畜禽、中蜂和畜禽特色养殖的勃发展,使畜牧业形成了以生猪产业为主,以草食畜禽和特色养殖为辅的良好局面。畜牧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适应了市场需求,提高了我县畜牧业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创收,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如县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县财力对畜牧业发展扶持不够,畜牧业融资渠道不畅等一些问题,阻碍了我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可以克服,有些受政策、市场等大环境的影响一时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信有县委的重视和县人大的关心帮助,我县畜牧业发展定会再上新台阶。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41:03 | [<<] [>>]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区农产品价格普遍回升,初步扭转了多年以来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甚至徘徊的局面,特别是生猪、家禽价格的回升,牧业收入大幅度增加,拉动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区一些地方,农民养殖积极性不高,生猪、家禽存栏下降,这对今后肉、禽供应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必然产生不良影响。为进一步摸清当前我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十一月中旬,自治区农调队和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区兴业、博白、象州、全州等县的畜牧业生产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当前我区生猪、家禽生产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一)基本现状

今年以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自治区有关通知的精神,努力克服禽流感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推进优势品种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发展畜牧业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建立考评和督查制度。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坚持草畜并举、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示范引导、适当扶持”的方针,各地把发展畜牧业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今年,尽管受禽流感疫情、旱灾、饲料价格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在市场价格大幅回升的强劲拉动下,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生猪、优质肉鸡、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如兴业县突出抓好家禽养殖,今年1-9月出栏家禽达到3470万羽,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博白县则重点抓生猪饲养,今年1-10月,出栏肉猪134万头,同比增长6.5%;外销仔猪155万头,增长4.5%。全州县1-10月出栏肉猪56万头,增长2.8%;全县现有规模养殖场418个,比上年增加202个;其中母猪养殖场12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0个。来宾市1-9月新增规模养猪场(户)495个,养殖小区已由去年底的163个发展到现在的236个。贺州市现已有120多个养猪专业村,规模

养猪户1.69万户,年出栏肉猪300头以上的3800多户。玉林市三季度末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8003个,同比增加1198个。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区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36.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8.7元,增长15.2%。其中,从畜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3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2.6元,增长32.7%,占同期农民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的58.0%,是今年我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二)当前我区生猪、家禽生产的特点

1、规模户和非农户生猪发展迅速,出栏、存栏数量增加

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区生猪价格的大幅回升,调动了养殖大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迅速发展。据区农调队对区内220个调查村内所有规模养殖户的调查,今年前三季度,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比上年同期增长37.1%,存栏增长10.1%;非农户生猪出栏增长14.8%,存栏增长19.6%。

2、农村规模户饲养家禽减少,非农户饲养量增加

受去年非典疫情和今年禽流感的影响,养殖业风险增大,农村一些中小规模养殖户由于连续两年遭受打击,家禽养殖受到较大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规模养殖户出栏家禽比上年同期减少7.9%,存栏减少14.5 %;一些大养殖公司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抗灾能力强,家禽饲养量增加。今年前三季度,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的家禽出栏量比上年增长14.0%,存栏增长18.9%。

3、散养农户饲养生猪数量减少

据对扶绥、合浦、象州、平乐、全州、博白等县116户农户养殖情况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今年11月中旬,未饲养生猪的农户有42户,占调查户数的36.2%;养猪户74户,占63.8%。其中,今年新增养猪农户6户,而上年同期养猪今年不养的有10户,增减相抵后,今年养猪户数比上年同期减少4户,减幅为

5.1%。116户农户生猪饲养量比上年同期减少3.2%,但比今年六月末饲养量增加了39.1%;家禽饲养量比上年同期增加8.3%,比今年六月末增加了45.0%。

4、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以南宁市、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和桂林市为主的生猪优势产区,以玉林、梧州、桂林、南宁、钦州为主的优质鸡优势产区,生猪优势产区生猪出栏1926.06万头,占全区生猪出栏总数的57.92%,优质鸡优势产区出栏肉鸡25128.16万只,占出栏总数的67.24%。兴业的优质鸡,博白、荔浦的仔猪,巴马、环江的香猪,合浦鹅和灵山奶水牛等,已形成了各地的特色。各地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二、当前影响我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通过调查和座谈访问,了解到当前影响我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风险增加,部分养殖户风光不再

去年的非典疫情和今年禽流感的发生,我区大量肉鸡、鸡苗无法外调,价格暴跌,对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大的养殖公司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有能力渡过了这场灾难,但许多养殖户因经济承受能力低,遭受打击后没有能力再恢复生产。如兴业县铁联乡一姓梁的养鸡户,今年初养鸡5~6万羽,由于禽流感的影响,亏损50~60万元,现在因经济困难不得不卖掉小车,要恢复生产举步维艰。

2、饲料等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

去年三季度以来,虽然生猪、家禽价格有所回升,但同时由于饲料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养殖成本增加,部分农户对发展养殖业积极性不高。据扶绥县反映,今年8月份,肉猪收购价每公斤10.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元,增幅为44.4%;与此同时,猪仔价格也由上年同期的每公斤8元猛增至今年的14元,上涨了75%;购买一头25公斤左右的仔猪,去年只花200元,今年要增加到350元。40公斤一包的精饲料上年售价110元,今年涨价到120元,养一头肉猪要多花50元以上;加上玉米等其他饲料价格的上涨,养殖成本大大增加。在全州县大西江镇,一农户算了一笔帐,要饲养一头200斤的肉猪,按目前每斤猪水4元计算,收入800元,而其成本达到858元。其中,购买仔猪开支350元;普通饲料支出458元(按农村传统饲养方法喂养,需饲养五个月,每天2斤大米,按每斤1.2元计

2.4元;0.5斤玉米,按每斤0.7元0.35元;2斤米糠,按每斤0.15元计0.30元;每天饲料成本3.05元,五个月计458元),加上购买50元的猪精料混合物喂养,总计成本858元,还不计人工费和青饲料,养猪不但没赚到钱,每头猪还净亏58元。在今年养猪普遍赚钱的情况下,而农村散养户不赚反亏,这是采用传统饲养方式的结果。

我们在调查农户为何减少生猪饲养量或不养猪的原因时,多数农民回答因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留下老人和小孩无力搞养殖;其次就是饲料、猪仔价格上涨,养猪难赚钱。

3、一些地方对养殖户有乱收费的现象

虽然中央和自治区三令五申严禁有关部门乱收费,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养殖户向我们反映有关部门还存在乱收费现象。如一些地方养殖户建猪场、鸡舍,土地管理部门按占用土地面积每平方米收取耕地占用费2元,建设部门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4元的费用;另有一些地方的水利管理部门也以建猪场、鸡舍会引起水土流失为由收取相关费用;一些地方工商管理部门对不进入市场交易的畜禽,仍强行按成交额的1.6%的比率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一些地方工商部门对外调的生猪收取每头5元的交易管理费;有的养殖户同时兼营饲料加工,但供电部门按高于正常照明用电每度0.15元的高价收取电费(据说是参照商业用电的收费标准)。

种种不合理收费,对我区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兴业县某乡镇由于有关部门对不进入市场的交易的畜禽,仍强行按成交额的1.6%的比率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使本地的肉鸡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市斤低0.2~0.3元。据博白县反映,该县有一职工辞职后承包某农场的荒地,计划投资150万元建猪场准备养猪,目前已投入50多万元,但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已通知其要交纳30万元的有关费用,令业主难以理解。

4、农村用地紧张,也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我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比较早的地方,原有的荒山、荒坡已基本得到利用,一些地方要修建猪栏、鸡舍,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据全州县反映,有的老板想租用群众的坡地修建猪栏、鸡舍,除了面对有关部门的各种收费外,有关部门又不准许砍伐坡地上的零星松树,否则要处以高额罚款。有的外地老板苦于找不到地方,还请当地水产畜牧局的同志帮忙联系场地,准备发展养殖业。兴业县和丰禽业公司2002年申请征用30亩坡地,准备扩大养殖场面,增加养殖规模,但至今未能解决。

5、一些农户饲养方法落后,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区农村散养农户饲养牲畜、家禽仍以传统方法为主,饲养时间长,养殖成本高,群众对畜禽防疫观念不强,特别是对家禽忽视疾病防疫,死亡率极高。象州县象州镇龙富村有一农户,今年饲养30只鸡,13只鸭,由于没有进行疾病防疫,病死6只鸡、6只鸭,鸡、鸭的死亡率分别为20%和46%。据全州县畜牧水产局同志介绍,根据他们的调查,散养农户由于轻视家禽疾病防疫,个别农户家禽死亡率高达50~60%。

此外,农村一些生猪规模养殖户大批量饲养母猪,大多没有采取科学的人工授精技术,自家饲养种公猪配种自然繁殖,大大增加了饲养成本。如博白县三滩镇建中村一养殖户,饲养70多头母猪,以前也曾进行人工授精,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好没有取得成功,不得不采用传统方法,饲养5头种公猪自行配种,加大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三、加快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科技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疾病防疫理念,降低畜禽死亡率,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加快农村散养户畜禽的品种改良,改进饲养方法,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严格禁止各部门的乱收费,减轻农民的负担。建议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检查我区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支持畜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使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查处和整改,坚决杜绝各部门的乱收费行为,为加快我区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信息传递,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今年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畜禽价格上涨的带动。前阶段我区各地大量增加母猪饲养,不少养殖户也大量补栏,畜牧业生产一片兴旺。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再加上今年全国粮食增产,饲料价格将可能趋于稳定,明年猪禽价格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各地应加强信息的传递,要理性看待价格的涨落,合理指导生产,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

评论(0)| 推荐 | 打印 | 关闭

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6

(2012年5月29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畜牧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乡按照“果药兴乡、畜牧强乡”的既定发展思路,以肉羊养殖为基础,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坚持专业化饲养、体系化防疫、良种化繁育、规范化养殖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截止目前,全乡猪存栏达 1169头,牛存栏 6881头,羊存栏5300头,家禽6058只,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

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形成人人抓畜牧,户户养牲畜的良好发展氛围,年初,乡上成立了草畜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为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与各村及村级防疫员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目标,层层抓落实,推行工作实绩与年终考核和奖励相挂钩,形成全乡上下齐心协力抓畜牧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建设养殖小区,扶持养殖大户,走标准化生

--

产道路。

今年以来,乡党委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30+1”养羊模式推广以来,三次组织意向农户对大禹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针对每一位农户存在的困难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对策。崔庄村王元子发展愿望强烈但缺乏资金,乡政府指定专人积极为其协调贷款22万元,建成200只规模养场一处,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崔塬村、老庄村良好的群众基础上,今年新发展养殖大户43户,全力打造崔塬养牛小区和老庄养羊重点村建设。目前政府无偿投放铡草机、揉丝机共12台,全乡年内累计新增养羊34户,其中突破发展“30+1”养羊户11户12组。

(三)完善和强化防疫体系,贯彻落实畜禽补助及保险政策。

畜牧要发展,防疫是关键,为此,全乡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于三月初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金村乡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制定了《金村乡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并和兽医站签订了《2012重 大疫病防控责任书》。同时,乡政府为每个防疫员每月发放补助100元,对全年考核工作表现突出的防疫员另行奖励1000元至2000元。大大增强了防疫员的工作责任--

心,激发了防疫员的工作主动性,优化了畜牧业发展环境。四月份,为1282头能繁母猪全面落实能繁母猪补助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饲养能繁母猪的积极性。

(四)加强畜牧科技培训,积极推广良种繁育。按照“抓点带面,以点促面、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方法,以养殖大户,养殖小区、重点村为核心,引导农户科学化、规范化养殖。乡养羊协会为每一位购羊户建立档、卡,从羊只购买、圈舍建设、饲养管理、良种推广、疫病防治、产羔管护、饲草料贮备等方面进行“跟踪式”访视服务,要求包村干部每月访视不少于2次,村级防疫员每月访视不少于4次,多方位、多层次解决养羊户困难。同时,加大对畜牧养殖从业人员的的培训力度,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培养养殖能手23 名,使他们成为全乡养殖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同时通过专业大户带动,引导科学饲养,促进了传统粗放性畜牧业向现代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年内引进种公羊13 头,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总之,半年以来,全乡上下按照群众增收是目的,发展畜牧是关键的要求,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畜牧业总量小,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尽管全乡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由于畜牧业

--

生产总量小,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等因素,制约了全乡畜牧业的长足发展,二是产业化程度低。传统养殖模式仍占较大比重,户均养殖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少,养殖农户自我服务能力弱,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生产资金不足,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进一步推动全乡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打算: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疫情监测。积极动员农户,按照羊龄大小和体质状况配制饲料精心养殖,加强羊只饲养管理,坚决禁止不加添加剂、长粗麦草、玉米秸杆的粗放喂养。定期搞好驱虫,时常清扫圈舍,用生石灰消毒,扣好遮阳膜,为羊只生长发育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户饲养技能。继续组织乡村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除群众在饲养上的后顾之忧,并根据各自情况制定有益于把羊养好的保障措施。继续采取进户指导、集中培训等办法指导培训,力争使养羊户每户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能手。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 日照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典型企业调查

近年来, 全市充分发挥畜牧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为突破口,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全市畜牧业实现了量的膨胀、质的飞跃, 在全市大农业中率先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此背景下, 本市提出了创建现代畜牧业示范市的发展目标, 使日照市成为山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市。2014年以来, 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 吸引并促成8家工商企业投资畜牧业, 工商资本总投资达4.1亿元, 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截至2014年6月底, 全市肉、蛋、奶类产量分别为18.14万吨、5.90万吨、2.18万吨。生猪存栏209.06万头、出栏148.01万头;牛存栏12.17万头、出栏3.98万头;羊存栏70.13万只、出栏51.72万只;家禽存栏2477.43万只、出栏3733万只。到“十二五”末, 本市肉、蛋、奶产量将分别达到45万吨、16万吨、10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33%,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率达95%以上, 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本市畜牧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日益升级, 逐渐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典型企业如下:

1.1 标准化蛋鸡养殖典型

茂圣蛋鸡场是标准化蛋鸡养殖典型, 位于南湖镇新合疃村西, 采用青岛田瑞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LD4240型成套层叠式自动化蛋鸡饲养设备, 一栋鸡舍可饲养蛋鸡22000只, 年可生产鲜蛋300多吨。该场实行全封闭、全自动的饲养管理, 实现了自动喂料、饮水、控制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捡蛋、清粪, 鸡粪通过传送带直接输送至运粪车, 异地消纳。通过饲养环境的控制, 彻底解决了蛋鸡粪污夏季的污染难题。达到了节省人工, 节约土地, 优化饲养环境, 减少疫病发生, 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1.2 标准化肉鸡养殖典型

泰森渚汀肉鸡养殖场是标准化肉鸡养殖典型。泰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个集种禽繁育、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宰杀冷藏、食品加工、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美国独资大型肉食鸡专业生产企业, 注册资金1.8亿元, 员工近3000人。公司建设有10处国内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化、标准化肉鸡养殖场, 位于莒县闫庄镇渚汀肉鸡养殖场是其中之一, 该场占地面积103亩, 投资2000万元, 建设8个标准化肉鸡养殖棚及配套设施, 可存养肉鸡30万只, 年出栏170余万只, 养殖场由美国GSI公司设计、安装、调试, 安装大型锅炉为鸡舍供暖, 每栋鸡舍安装多个湿帘降温, 安装54寸大型风机控制舍内通风, 全自动电脑环境控制器自动调节鸡舍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使用Ev-4000自动喂料装置和先进的控制仪器, 做到自动喂料、饮水、控温、调湿。先进的设施设备, 为肉鸡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减少了兽药等的投入, 降低了人力成本,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人工。

1.3 规模化肉羊养殖典型

日照万和羊业有限公司是规模化肉羊养殖典型, 位于五莲县洪凝街道杨庄村东, 占地面积40亩, 总投资800余万元。由7栋彩钢结构标准化羊舍及配套用房组成, 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从上海永辉羊业有限公司引进国内著名肉羊品种———湖羊, 现存栏基础母羊3000只, 实行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 采用全舍饲高床漏缝地板先进工艺、人工授精及母羊早期妊娠B超检测技术, 年出栏种羊、商品肉羊6000多只。繁育出的种羊能达到最低两年3窝的产羔水平, 平均每窝产仔2~3只, 是本市首家肉用种羊养殖场。

1.4 规模奶牛养殖典型

山东宜生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基地是规模奶牛养殖的典型。该项目位于巨峰镇罗川沟村, 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2600万元, 设备投资1000万元, 荷斯坦奶牛投资4400万元。该场总建筑面积28900平方米, 新建6300平方米的钢结构牛奶罐装车间及库房2栋;20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挤奶大厅;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干奶牛及青年牛舍1栋;2000平方米的育成牛舍1栋;2700平方米的特需牛舍1栋;钢结构饲料干草库2800平方米。20000立方米的青贮窖和30000平方米的运动场, 配套房屋4000平方米。投资380万元购置德国基伊埃粪便处理固液分离设备, 预计2015年5月份完成设备安装。设备运行后, 可日处理3000头奶牛粪便150吨, 项目建成后, 可实现存栏奶牛2000头, 年产原奶14000吨, 仔牛1300头, 年产值10000万元, 可解决7000亩地的玉米秸秆循环利用, 可安排劳动力180人。

日照东篱牧业有限公司千头奶牛基地也是规模奶牛养殖的典型, 公司位于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 建于2013年, 占地面积218余亩, 总投资5000万元, 规划建设2000头奶牛养殖基地。生产区包括牛舍8栋、孕产牛棚1座、配备先进挤奶设备和动力机械的挤奶厅2座。项目饲草区包括干饲料库2座、青贮池6个。粪污处理区主要包括污粪处理设施一套以及化验室1处。生活办公区包括办公室、食堂、职工宿舍共1200平方米。整个场区建设还包括相配套的道路工程及绿化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2300万元, 目前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购进孕产奶牛500头。该项目实现了集中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并会促进周边鲜奶加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5 生态肉鸭养殖典型

山东大海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生态肉鸭养殖典型。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 现有3个养殖基地, 2个屠宰厂和2个熟食厂, 18家连锁店及加盟店。公司主营业务以肉鸭养殖、生鲜屠宰、熟食卤制、连锁运营为主。陵阳生态养殖基地是该公司10大示范养殖基地之一, 位于陵阳镇南5公里处, 占地面积约30亩。规划建设标准养殖棚10幢, 每幢面积约1000㎡, 每年可出栏120万只肉鸭。采用国内先进的肉鸭网床发酵床养殖技术, 鸭苗全部在高网上饲养, 排出的粪便落入高网下的发酵床, 发酵床由锯末和菌种组成, 厚度达25~30cm, 日常通过自动翻耙机对发酵床进行翻耙促进鸭粪发酵分解, 彻底解决了冲洗鸭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粪便经发酵床处理3年后, 成为优质有机肥, 由该公司的有机肥厂进行加工出售, 也可直接还田。

1.6 生猪生态养殖典型

日照健源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猪场是生猪生态养殖典型, 位于户部乡驻地东两公里处原五莲县蚕种场内, 四周群山环抱, 远离村庄和居民区, 养殖条件优越。场区占地面积60亩, 建有7栋标准化钢构猪舍, 场内母猪舍、保育舍及育肥舍全部分开, 配备建设了消毒室、化验室、饲料库、药品库、兽医室等配套设施。现存五莲黑猪母猪105头, 保育猪260头, 育肥猪593头。在管理上实行封闭式管理、自繁自养, 生产后期采用放养模式, 以生产高档猪肉, 为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生猪产品。粪污处理采取基地减排和林牧结合的方式, 建设了150立方米的沼气池, 所有粪污均进入沼气池发酵, 产生的沼液沼渣全部用于公司栽植的300亩酿酒葡萄园的追肥, 部分沼液沼渣进入水库养鱼, 实现了养殖产生粪污→沼气→肥水→养鱼→肥田的循环利用模式。

2 日照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畜禽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很多规模较大、标准化程度较好、粪污处理措施合理的畜禽养殖企业, 但是很多中小型养殖场户, 特别是生猪、肉禽养殖场户的粪污无害化处理意识不强, 设施不全, 群众对畜禽污染问题意见比较大, 引发的社会负面评价较多。

2.2 人畜争粮问题需引起重视

今年以来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居高不下, 而作为食品主要原料的小麦价格偏低, 这让很多生猪、家禽、家兔等饲料和养殖企业为降低成产成本, 不断调整养殖配方比例, 其中小麦替代玉米的情况普遍存在, 造成了人畜争粮的现象, 宏观上, 将会影响物价的稳定和我国粮食的安全。

2.3 土地短缺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013年, 日照市政府发布了《日照市畜禽养殖布局规划》, 对禁养区、控养区、可养区做了详细的划定。远离城市、村庄、水源、道路等是建设畜禽养殖场的必要条件, 使得规模养殖场在某些区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可供发展养殖业的场地大多地理位置差、远离水源、交通不便, 条件不甚理想。

2.4 畜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投入相对不足

现代畜牧业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大, 仅靠企业或养殖户自身资本投入难以解决, 而养殖的高风险性使得畜牧企业贷款很少。再有目前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亦跟不上畜牧产业发展的步伐, 应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出台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 帮助解决畜牧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2.5 产业体系自主性不强, 受市场冲击和影响大

日照市目前还不具有较强自主性的畜牧产业体系, 较易受市场供需失衡和价格大起大落的威胁。由于本市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强, 产业链利益连接不紧密, 禽畜养殖与屠宰、加工和现代营销与服务尤其是品牌经营之间由于产业链条断裂, 无法形成较强竞争力, 难以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2.6 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没有充分挖掘

目前, 品牌创建仅靠少数龙头企业, 对发展品牌的支撑和贡献不足, 联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企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产品仅为白条鸡、分割肉和原料肉等, 深加工、精加工少, 产品附加值不高, 且加工总量少, 缺少乳制品、猪肉制品、牛羊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

3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发展体制机制

从组织保障、政策扶持、专家指导、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 实现畜牧部门由侧重管理向监管服务并重的政府职能转变,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典型带动、企业发展”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机制。

3.2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推动养殖业发展转型升级

以良种产业化为突破口, 变鼓励发展商品畜禽为大力发展种用畜禽, 增加养殖附加值。在生猪生产方面, 做好一黑一白两个猪种推广, 即做好本市唯一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志的五莲黑猪和我市在本省最早进入国家核心育种场的英系大白猪的选育和推广。在家禽生产方面, 做好一内一外两个鸡种推广, 即做好本市地方家禽品种———日照麻鸡和外来品种海兰蛋鸡、AA肉鸡的选育和推广。充分发挥地方鸡种林下养殖的生态优势和国外品种的集约化养殖优势。在食草动物方面, 做好适宜圈养的种用湖羊、笼养的种獭兔品种的推广。逐步打造起本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市的畜禽良种发展体系。

3.3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

本市牛羊等草食动物发展较慢、比重较低。应充分利用本市秸秆资源, 抓好秸秆青贮工作, 突出抓好秋季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同时积极落实高产奶牛、乳肉兼用牛良种和秸秆青贮补贴政策, 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节粮型食草动物养殖。

3.4 积极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生态园区

支持生态养殖模式发展, 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把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指导控养区和适养区内的养殖场和新建扩建的养殖场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推广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干清粪技术、秸秆青贮技术和“养殖+沼气+种植”等新型养殖模式, 深入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实现种养业循环共生共赢, 使畜牧业实现生态化生产。

3.5 按照现代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要积极探索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 以畜牧业上下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链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 构建畜牧产业组织、畜产品生产、生产投入品配送服务、畜牧业科技装备、生态循环等“六个体系”, 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适应现代畜牧业的新发展。

3.6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畜牧业投融资机制

加大中央、省级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 加大市级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畜牧业发展,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 做好畜牧企业的招引工作,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进一步做好大型畜牧企业的招引工作, 提升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泰森食品、华慧食品、美佳集团、天然食品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引领畜禽生产呈集群化发展, 强化企业“抱团”效应, 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有效促进了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 企业协作配套不断完善, 提升抵御市场、行业风险的能力。

摘要:2013年底, 日照市提出了创建现代畜牧业示范市的发展目标, 本文通过对日照市建设现代畜牧业一年多来的发展情况和典型企业进行调查, 总结出了一些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典型, 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上一篇:成本与管理会计答案下一篇:大班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