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推荐8篇)
深入心灵
《穷人》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执教:湖南省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教师 肖月红
一、复习导入 师:《穷人》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师:为了生存,辛苦奔波,真不幸。
生: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全家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师:不管多么勤劳,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真不幸。而他们的邻居西蒙,又是怎样的境况呢? 生:西蒙是个寡妇,拖着两个孩子,她的境况肯定更差。师: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想像一下。生:孩子常常哦得嗷嗷直叫。
生:房子没人修补,四面透风,母子三人常常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生:他们常常黑面包都吃不上。
师:是啊,这个贫病交加的女人,这个雪上加霜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幸。难怪,托尔斯泰说——
生齐读: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师: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不幸,他们就叫—— 生读课题:穷人。
评(教师借托尔斯泰的名言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并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合理想像西蒙的境况,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从“不幸”着手,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穷人的穷,为深入穷人的精神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巧妙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二、核心项目解读
通过品读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理会穷人虽穷却很温暖的家庭;虽穷但很善良很高尚的品质;虽穷但很幸福的灵魂。
(黑板上板书: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是啊,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穷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走进桑娜的家。(课件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读读这段,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写两遍。生:汹涌澎湃 寒风呼啸 心惊肉跳
师:从你积累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渔夫在风浪中出没,令人心惊肉跳。生:渔夫家太穷了,这么恶劣的天气还要出海打鱼。
生:我从“心惊肉跳”感受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心。生:渔夫从清早忙到晚上,生死未卜,桑娜十分担心。
师:对啊,我们细细地品味语句,我们会发现文字能传递很多信息。你会怎样读这段? 生:我会用深沉的语气读出桑娜的担心。(生读)。生:我会用缓慢的语速读出天气的恶劣(生读)
师:读读这段,再看看课文题目,这段环境描写印证了题目里的哪个字? 生齐:穷
师:与屋外的又黑又冷相比,屋内的情景有些不同。(课件出示: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谁来读这几句话?怎么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速来读,因为这一段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生读)。生:我会用欢快的感觉来读,因为这一段让人觉得温馨。(生读)。
师:与前一文段相比,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环境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从这段文字里,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觉得桑娜很勤劳。
生:我觉得桑娜很爱这个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师:是啊,这个家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___.生:这个家庭虽穷,但很温暖。生:这个家虽穷,但很温馨。生:这个家虽穷,但很舒适。
师: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桑娜把寒酸的房子收拾得温暖舒适,这说明,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下面,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一起走进穷人的精神世界。(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个段落,并划记最能体现桑娜内心感受的词语,抄写两遍。生:忐忑不安。
师:你知道忐忑不安的意思吗?
生:心里十分不安,心里七上八下的。师:《集韵》里是这样解释忐忑的:忐忑,心虚也,怯也,惧也。这一段描写,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一段心理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矛盾 生:害怕 生:担心 生:思维混乱
生:害怕得有些神经兮兮的。师: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生:桑娜想到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丈夫,他那么辛苦,如今又加两个孩子,他能受得了吗? 生:桑娜害怕丈夫会打她,因为她的做法太疯狂了。
生:桑娜既爱丈夫,又不想看着西蒙的孩子不管,她很矛盾。师:对啊,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海一样“汹涌澎湃”,她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心惊肉跳”。她是那样“忐忑不安”。你能试着读出桑娜这种复杂的感情吗? 生读。
师:读了这一段,有哪一个字会让你眼眶一热,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生:揍
师:请读这一句话。
生: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的揍读得很好,重音。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后面是感叹号,所以应该读重一点。生:揍是最严重的后果,所以应该重读。
师:对,读书的时候应该联系语言环境并注意观察标点符号。师:你们能用宁愿——也不——说一句话吗?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扔下西蒙的孩子。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让西蒙的孩子和死人住在一起。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把西蒙的孩子送回去。
师:是的,读读这段,再看看课题,桑娜是一个穷人。她担心渔夫不同意,渔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后,他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是一段语言描写。(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从这段语言描写里,你觉得渔夫都想到些什么? 生:渔夫想到了这件事情很麻烦。
生:渔夫在短暂的矛盾后就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生:渔夫也想到了自己这个家庭的困窘。
生:渔夫还想到了收养这两个孩子会更加加重自己的生活负担,但他觉得他能熬过去。师:对呀,尽管渔夫想到了自己的困难,但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这两个孩子。他和桑娜一样,宁愿____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西蒙的孩子没人管。
生:渔夫宁愿自己受苦难的煎熬,也不让西蒙的孩子没人管。师:与桑娜的愿挨“揍”同样感人的字是这一段里的哪个字? 生:熬。师:熬什么?
生:受贫穷的煎熬,表示将来的日子将更难。生:受生活的煎熬。生:勉强过日子叫做熬。
师:是啊,渔夫完全清楚收养这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愿意。这一对穷人,为了照顾别人的孩子,他们一个愿意挨揍,一个愿意熬受苦难。读到这里,我们的内心肯定腾起一股崇敬之情。渔夫和桑娜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 生:虽穷,但很善良。生:虽穷,但很有爱心。生:虽穷,但很高尚。生:虽穷,但心里有爱。生:虽穷,但很伟大。
师: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实的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课件出示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结合这句话,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桑娜和渔夫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拥有爱和善,他们在底层生活挣扎时,仍不忘用自己的爱和善去温暖他人,用自己的爱和善成就自己精神的高尚。
再读这句话,我们发现,他们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他们虽穷,但精神很富有。生:他们虽穷,但灵魂很高尚。生:他们虽穷,但灵魂很幸福。
评(以解读穷人精神为核心,以穷人“虽穷,但很____________”的句释为主轴,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既让学生紧扣文本,收获了文字的美,又让学生超越文本,收获了心灵的美。教者再次巧妙运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举多得,既在流程上与导入相呼应,又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息息相关,还让学生的思想从普通的善上升到精神幸福的高度。教者这样的设计,将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教者的设计简洁巧妙,而整个教学过程也精美凝练、充满诗意。)
三、拓展延伸。
师:再回顾课文,再回想桑娜和渔夫,我们内心肯定有很多想说的。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下你所有的感动和感受,为本文写个题记吧。生:含泪的微笑,含笑的泪水。生:与贫富无关,与善爱有关。
生: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心底的善与爱。生:幸福的灵魂都是相似的。
生:贡献爱与善,就是贡献灵魂的高贵。
师总结:是啊,幸福的灵魂是相似的,那就是都拥有善和爱,不幸的灵魂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未成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充满爱和善的心,让我们的灵魂洒满幸福的阳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
3.体会王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请伸出小手,与李老师共同书写课题。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字“逢”“佳”“倍”的写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生字词语都会写了吗?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一下本课的新词,其余的同学在座位上默写。我说一个,大家默写一个:重阳、兄弟、异乡、登高。
师:生字默写完了,同座位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自己或同学的默写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及时订正。
师:请大家看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的词语。他们不仅写得对,而且写得美观、写得漂亮。希望大家和他们一样,也能把字写好。
师:哪位同学能用上刚才默写的这几个词语,简单说说本课的大致意思?
生1: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思念家乡的兄弟,然后写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去掉“然后”,句子更通顺。
生2:在重阳节那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3:重阳节那天,王维想到兄弟们都在登高,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师:你不仅全部用上了默写的4个词语,而且完整地说出了本课的大意。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也是个有水平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师: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所谓“文包诗”,就是把诗歌的内容通过一篇文章描述下来的一种文体。这篇课文中诗作的题目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看屏幕(出示),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读)
师: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意思课文都有相应的解释,大家读懂了课文,自然也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也能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将课文与诗歌对照着读两到三遍,读的时候请思考:课文哪里写了诗句的意思,画出相关的词句。同时,请大家在课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受。待会儿我们交流。(生自读、批注)
三、精读课文
1. 诗文结合,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交流。谁先说说你找到的诗文对照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话对照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独”,就是独自一人;“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外地,与王维的家乡山东相隔千里;“异客”,就是在异乡生活的人,这里指王维。这句诗说的是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
师:你很会读书。其实书就是这样读懂的。想想看,王维独自一人客居长安,有多长时间了?
生:两年了。
师:王维15岁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求学,不觉已两年了,他该多么思念家乡和亲人啊!我们再对应着读读这部分内容。(生读,师范读)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与它对应的诗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个“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倍”的意思是“更加”。因为过节的时候,亲人们要团聚在一起,所以,每到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古代过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扶老携幼、热热闹闹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欢度节日,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这些节日里人们都要干什么?在这些节日里,王维也会思亲吗?
生:中秋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赛龙舟,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这些节日亲人们都要团聚,所以,每到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平时也思亲吗?
生:思亲。
师:他在生病时,心情不好时,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思亲,只是,到了佳节时,这种思亲之情更加强烈一些,他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去年思亲,今年思亲,明年还会思亲。
师:有了对前两句的理解作基础,现在有谁理解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生: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课文是这样说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在这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遍身插满茱萸登上了高处,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师: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的第3小节,读出昔日兄弟们一起登高的欢乐,读出独处异乡的王维心中的孤独,以及他对家乡亲人的那份深深的思念。
师:读着这些文字,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王维的兄弟们都在默默地西望长安。
生:我也看到王维在痴痴地向东望着,他的脸上淌着两行泪珠。
师: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想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王维的亲人,登高远望,独独少了王维,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爹娘兄弟,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们啊!
生:我会说,爸爸妈妈,我的兄弟,我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就飞到你们身边,我想你们呀!
师:此乃肺腑之言。你能说出王维的心思,很了不起。
生:王维,我的好兄弟,你一个人在外,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
师:这思念的话哪能说得尽呢?思绪万千的王维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名扬天下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读吧!
2. 读背诗句,体会“思亲”。
师:请同学们自读本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师:老师给这首诗标注了节奏,大家再读读,体会体会诗中传递出的思想感情。(生读)
师:要想把诗读到心里去,最好的办法是背诵。大家试试。(生背)
师:会背还不算真功夫,如果你不仅会背,还能讲——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说出来,这就更好了。谁愿意?
四、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思念家乡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思念家乡诗作中的名句。
(师生共赏名诗名句)
师:无论我们分得多散,离得多远,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家乡。记住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记住这首传诵千古的诗歌。请大家再一次齐读课题一一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布置作业
1. 课外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1.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
2.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3.用自身行为影响家人及同学、朋友共同节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刚刚打来的一瓶自来水,你们看这一瓶水值多少钱?(同学们议论纷纷,作价不等)我们使用1吨自来水,收费1元。换个说法,1元钱可以买来2000瓶这样的水,1毛钱可以买200瓶,1分钱可以买20瓶水。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瓶水,价值是5分钱。把这么廉价的一瓶水倒掉你会心疼吗?(同学们再次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下水的价值——《从一滴水说起》,然后再发表你的看法。
(出示课件首页)
【点评:这部分虽是导入,但已深入了课文主旨。教师欲擒故纵,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探讨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水?
生1:我们每天三餐离不开水。
生2:我们每天洗脸、刷牙、漱口离不开水。
生3:我们洗澡、洗衣服离不开水。
生4:我们洗碗、养花、养鱼,也得用水。
师:大家再想一想大的方面如农业、工业等方面呢?
生1:我知道炼钢铁得用水。
生2:我知道造纸也得用水。
生3:我知道庄稼要丰收也得用水,果园想丰收也得用水,所以,农业离不开水。
生4:大自然也离不开水。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离不开水,我们人类更离不开水。大家知道我们人体水的含量是多少?
生:60%。
师:那小孩儿呢?
生:80%。
师:人体中水的含量低于多少,人的生命就会出现危险?
生:20%。
【点评: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隐于学生后面,适时点拨,学生自然能兴趣盎然,如数家珍,列举水在生产生活中的种种作用,这恰是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发现的过程,意识到水真的是太重要了,是生命之源。】
三、假想地球上没有水会是什么样?
师:水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连大自然也和水息息相关,那大家闭上眼睛冷静地去想想,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生产会怎样?地球会怎样?
(同学闭目思考,纷纷举手)
生1:没有水,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到处臭味熏天,污物到处都是。
生2:我们没法刷牙、洗脸、洗澡、洗衣服……
【点评:这个想象过程,拓展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味的空间,是触及学生心灵的过程,更是由预设而生成新的思考过程。】
四、认识水资源及水危机
师:我们的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海洋。是不是说明地球上的水很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资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生阅读资料,并纷纷举手准备发言。)
生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我们能用的淡水很少。我知道大量的淡水又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人们根本无法直接利用。
生2:从这些资料上看出我国的水资源更少。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有四瓶水,我们中国人才有一瓶水。
生3: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我们这里已经限制用水了,一个月每人限水2吨,多用就得交高价钱。
【点评:这一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自然原因造成我们水资源先天不足,而河水污染,水浪费又使水资源的短缺加剧。
(教师演示水污染课件,学生说明其中内容)
师: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水污染、水浪费,使我们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走向了危机。
【点评:本环节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水资源危机的忧虑。】
五、回归生活,寻找水资源浪费现象
师:水浪费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随处可见,如我国工业上万元产值用水量是91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用9.1立方米,我们是他们的10倍。那么,我们在生活用水方面有没有浪费的地方?
生1:洗手、洗脸时水龙头一直开着。
生2:我喜欢用水冲手,把水放得大大的,冲在手上很舒服。
生3:妈妈洗菜时一直开着水龙头。
……
六、演示课件,节约用水
师:我们用水如此奢侈,然而,我们有多少同胞却在忍受着焦渴的煎熬。
(贫困山区、西部地区缺水资料)
师:这时你想说什么?
生1:节约每一滴水。
生2:珍惜每一滴水。
生3:节约用水光荣,浪费可耻。
课件演示,生齐读:人类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1:喝水时,喝多少打多少,剩下的下次喝。
生2:用完水关好水龙头,看到有人浪费水要制止。
生3:用水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
生4:劝诫家长要珍惜水。
生5:要把可以再次用的水,重复利用。
(播放课件,演示水的重复利用,学生讨论。)
【点评:此环节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使落实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七、作业
在学校、家里调查用水情况,然后根据节约用水计算出节水量。最后将自己的调查和建议讲给亲朋好友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提高节水意识。
课后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是想方设法来拨动学生心弦的过程。无论是欲擒故纵的导入,还是回归生活的发现,尤其是让学生从大量资料中了解我国水缺乏的现状,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而通过资料归纳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触及心灵的过程。这样,学生是在用心来感受水之珍贵,进而对浪费水的行为和现象发出愤慨,真正意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堂上的预设达到了目的,也有了新的生成。
本课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明理与导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英才学校)
一、揭题,复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课《月亮和云彩》 生: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这几天观察了月亮和云彩吗?今天他们听到小朋友们在讨论它们,特别高兴,因为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来,和月亮、云彩带来的字词宝宝们打打招呼吧!
生:耶!
(出示生词:月亮 小朋友 穿行 明 暗 真快 李小文 院子 丁大勇 果然)指名读。
师:你们不仅是爱观察的好孩子,还是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真棒!师:谁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丁大勇和李小文争论是月亮跑得快,还是云彩跑得快。生:李小文在树杈里看到是月亮跑得快。师:那么究竟谁快呢?
(相机板书:丁大勇 李小文 月亮 云彩 快?)【在课的开始,和学生共同回顾生字新词,复习课文内容,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帮助学生做好新课学习的铺垫,并充分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他们怎么找出答案的呢?相信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们一定能从课文中发现。
二、细读感悟
师:你最有把握读好哪一小节呢?谁来读读?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适时点评。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A他们在院子里玩时发现了什么? B月亮和云彩究竟是谁跑得快? C李小文是怎么找到答案的?
【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思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交流问题,他们在院子里发现了什么?
A出示句子1 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指名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月亮在动。
生: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是因为云彩遮住又移开了。(圈出“一会儿 一会儿 ”)师: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真好玩!生:妈妈一会儿做饭,一会儿洗衣服,真累。师:说得真好!“穿行”是什么意思呢?(指名两小组同学到台前表演理解词语。)
生:我还发现这一句里有一对反义词,是“明”和“暗。” 师:红笔圈出。
(和学生合作开灯关灯体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师:暗的时候是因为云彩把月亮遮住了,明的时候是云彩又跑开了,看来,夜晚的天空真有意思,他们俩好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在玩耍呢!小朋友们以后可真得留心呢,可别错过了大自然很多好玩的事物。来,一起读读这一句。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于游戏的浓厚兴趣,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边游戏边学习语文,形象地理解“穿行”的意思,师生的合作开关灯更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句式“一会儿……一会儿……”的变化之快,快乐语文浸润其中。】
师:他们在院子里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张大勇发现“月亮在云彩里跑得快”。
生:李小文发现“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师:究竟谁快呢?你从哪儿读到的?
(出示相应的句子:A果然,一朵朵„„在动。)
师:大家同意吗?原来答案就藏在课文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不错,这是我们读懂的,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词语? 生: “果然”是什么意思?
师:果然就是结果和原先说的情况一样。原来,李小文怎么说的? 生: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出示句B 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师:谁能读好这句话。(红笔圈出“是„„不是„„”)师范读,领读。谁也能用这组词说一句话? 师举例:我是女生,不是男生。生:我是男生,不是女生。
生:我们是一(10)班,不是一(9)班。生:这是西瓜不是苹果。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用“是„„不是„„ ”这样的句式说话的语气非常肯定,我们可以这样说,出示:李小文
地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非常肯定地说)
(指名读,齐读,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李小文说得如此肯定,结果也确实如此,云彩很快地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这个结果和他原来说的情况一样,这就是“果然”!
生齐读。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不只是简单地告之答案,在深入研读文本,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回环往复,在反复的朗读和训练中,不仅加深了对词语和文本的感悟,语言的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师:李小文真了不起!原先他说得那么肯定,我还真有点不信呢,现在呀,眼见为实,不得不佩服他了,可是他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他从树杈里发现的。师:请你读出书中的这句话。生读。
师:哦,小文观察得真仔细,从小小的树杈里看月亮就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看来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仔细观察,还得动脑筋呢!谁能来夸夸小文?
生:李小文,你真棒!
生:李小文,你观察得真仔细。生:李小文,我也要向你学习。师:学习什么?
生:学习他观察仔细。
生:学习他遇到问题爱动脑筋。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李小文细心观察生活,还爱动脑筋,真棒。
三、说话练习。
师:我知道我们班里也有不少细心的小朋友,哪些小朋友在家里也观察过月亮和云彩,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我看到月亮有些淡淡的黄色,云彩很淡。生:我开始也觉得是云彩跑得快。„„ 师:(出示,指名读题)晚上,月亮和云彩在天空玩,它们可能会聊些什么悄悄话呢?想一想,写下来!
师:看来谷主任是个很直率的人,但是这样给员工提意见,恐怕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或者您可以再委婉些。
谷:(朝向张)你一定要好好练习基本功,不然,很可能就下岗了。
张:(深深地鞠躬)谢谢主任,我会珍惜您给我的机会的。
师:今天来长城作讲解服务的不是就张导一个人吧?(用目光巡视,鼓励,又有几个同学举手,老师请了一位女同学)
赵:大家好,我是赵婧妍,很高兴与您同行,为您服务。您在北京游览玩赏的这些天,行程由我导游。如果您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一定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在我的讲解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疏忽的地方,请您多多包涵,多多谅解。相信通过这些天的沟通和交往,我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的。(掌声)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万里长城了,万里长城是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一共是一万三千多里。而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长城非常的高大坚固,是由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的外沿上有成排的垛子,是两米多高,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击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堡垒之间是可以互相呼应的。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全周影院和由江泽民同志亲手提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和北京旅游的“世界之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景区以其雄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而且,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三摄氏度以上,成为“夏都”延庆的旅游龙头。
迄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客1.3亿多人次,370多位外国元首及世界风云人物在此留下足迹。
我给大家介绍完了,下面给大家大约四十分钟的时间自由游览玩赏,大家可以到处走走,买些纪念品,休息休息,可以从瞭望台向下瞭望,但要注意安全。四十分钟后在原地集合,午饭安排在八达岭饭店。好,解散。(热烈的掌声,听课老师发出不住的赞叹)
师:让我们再来采访一下贺局长:“贺局长,您对这位赵导的表现还满意吗?”
贺:满意,我非常满意。
师:她在哪些地方的表现让您感觉非常满意?
贺:她对游客很有礼貌,讲解的很完善,想的也很周到,是一个素质高的导游。
师:如果您的旅游局要评选优秀员工,她会榜上有名吗?
贺:我想一定会。
师:如果请您为她发奖金,您准备发多少钱?
贺:(挠脑袋,不好意思地笑)我们回去商量一下吧!(笑声)
师:看来这还是个很民主的局长。(笑声)
宋:俺是一个从外地来的游客,今天俺来到了长城,领略了这里的风光,还从导游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俺非常高兴。俺给导游打100分。
师:看来连游客都受感染了,都想参与旅游局的内部工作了。
李:我是检查组的一个工作人员,我想给赵导提一个问题:“请问,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是在哪三国的基础上?”
赵:非常抱歉,我还没有详细地进行了解,回去之后我会查找相关资料补上这一课。
师:李检察员的工作非常严谨、认真,您能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吗?
李:应该是在燕、赵、魏三国的基础上修筑的。
赵:谢谢您,我知道了。
师:您准备给赵导打多少分呢?
李:98分吧!
师:看来,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和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也说不全,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我建议可以看一看翁一写的这本书《走进神秘的长城》。(师出示一本书)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赵玲玲
一、教师激情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让我们把思绪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叙述顺序
1、回忆上节课内容,谁来说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壮士,就是要有壮烈的举动、豪迈的语言、不屈的斗志、雄浑的气魄。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与五壮士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壮举。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画出印象深刻的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三、交流汇报
师:通过仔细阅读,相信同学们对令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们按照大家选择的部分分成组进行交
流。(分组略)一会儿我们请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有感情朗读令你们感动的段落,然后小组发言代表汇报感动的原因。
(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先请“诱敌上山”这组同学汇报。
(一生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生:这一部分使我们感动的原因是:五位战士作战特别勇敢顽强,仅仅五个人,就将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完成掩护任务,歼灭许多敌人,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师:以少控多,是很了不起!他读得很有感情,你讲得头头是道!这一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五位战士的?
生: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每位战士的动作。
师:仅仅是动作吗?
生:还有神情。
师:哪些语句描写了神情?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师:作者抓住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非常形象、逼真。请全体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
(生练读。)
师:请这组同学接着汇报。
生: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五位战士将敌人引上绝路,也就是死亡之路。我们组推荐于磊同学朗读。
(生读第3段)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生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他的感动?想一想班长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么说的这句话?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
生:当时面对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部队,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能有生还希望,但也会引来敌人,暴露连队目标;一条是绝路,没有生还希望,但可以确保群众和连队安全。班长选择了绝路是特别坚决的。
师:从哪看出班长的态度特别坚决?
生:斩钉截铁。
师:请你来“斩钉截铁”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在这生死关头,班长一个“走”字,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连队主力。一个“走”字,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一条牺牲之路。五壮士舍生赴死的行动是何等壮烈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斩钉截铁”地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读得干净利索。)
师: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让我们深受感动,这节课我们接着进行交流,该哪一组了?
生:顶峰歼敌。
师:你们组谁来读,谁来讲?
生:我来读。
(读第4段,略。)
生:我来讲。五位战士到了顶峰,也就到了尽头,五位壮士再没有别的路可走。他们在牺牲之前,仍在浴血奋战。
师:请你看着屏幕读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班长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说的这句话?
生:子弹用尽,只剩一颗手榴弹时,大声喊的。因为班长想让最后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威力。他心中充满对敌人的仇恨,我觉得应该这样读。(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恨不得抱起石头砸向敌人。大家一起来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生:重点写了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
师:作者不仅通过语言描写,还有动作描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五壮士之壮。我们以后习作时要学习运用。
师:最后这组同学,你们打算怎样汇报最令人难忘的“英勇跳崖”这部分?
生:我们组全体同学合作来读这部分,然后分别汇报自己的感受。
师:好,先来读读。
(生合作读最后一部分。)
师:读得很有气势!说一说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及原因吧。
生:面对死亡,班长想到的仍是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没有自己,心中充满胜利喜悦。
生:班长很让我感动。他处处做战士的榜样。
生: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不愿落在敌人手里,英勇赴死的壮举,是真正的英雄。
生:五位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口号最令我感动,说明他们心中至死也未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始终满含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英雄们壮烈豪迈的口号。
(生读口号。)
师:接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师:谁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感情读。)
师:英勇跳崖这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写的?
生:写了他们的动作和语言。
生:还写了他们的神情。
生:还写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师:是呀,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塑造出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出示插图。)
师:这就是胜利完成任务的五位壮士。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学生接着背诵起来。)
师:多么壮烈的话语,多么豪迈的壮举!让我们通过屏幕目睹五位英雄惊天动地的场面。
(放电影片段。)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了吗?这个问题上节课是谁提出来的?
(一生站起。)
师:现在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部队主力和群众的安全。它们不仅是战士,还是英雄,是壮士。
师:是呀,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的壮烈豪迈,他们的抉择是那样的悲壮感人!他们那伟大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反思
赵玲玲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
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画而改编的———民间故事。 (板书:民间故事)
师:为什么叫“九色鹿”呢?
生: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怎么说?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所以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九色鹿。
师:这不仅是一只“外形美”的九色鹿,还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生:它还是一只聪明善良的九色鹿;乐于助人的九色鹿;智慧勇敢的九色鹿;见义勇为的九色鹿。
师:它不仅外形美,内心也美,想着它的样子,读读它的名字。
生:九色鹿。 (齐读)
师:看到九色鹿,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人谁?
生:调达。 (齐)(板书:调达)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是一个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
(板书:“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 指导写好“义”字,口诀是“先点后撇有呼应,交点落在竖中线”,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习。 )
师:让我们一起来斥责调达。 (指着板书)
生:(齐)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两个人,一个善良、智慧、善良,另外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对此,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们有不一样的性格。他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师:这是你们的发现,同学们,民间故事中往往有鲜明的人物。 (板书:鲜明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师巧妙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课文中或记忆仓库中的词语,语言表达不断走向顺畅、规范,课伊始,就彰显了“重表达”的理念。
二、读读文本,融入情景还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1至5自然段,故事讲得精彩,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故事,要想故事讲得好,就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谁来读读第六节开头。
(出示 :有一天 ,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
(一生读第一句。 )
师: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用“有一天”,或者用“有一次”,或者用“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又好像是故事开头,为什么呢? 课文学完后你们就知道了。
师:谁能把九色鹿的外形之“美”和王妃心里之“美”读出来?
师:“缠”读得好,“只好”读得妙。 (齐读)这段话你们会讲了吗? (自由练习讲这段话。 )谁来讲呢?
(一生讲这这段话,同学们鼓掌。 )
师:你是讲故事高手,讲得绘声绘色。下面这节是情节最紧张、出现人物最多的一个自然段,谁来读读前三句。
(出示:山林之中……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
(一生读,“突然”读得很突然。 )
师:你抓住了“突然”一词,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之中,谁再来试一试。
生:(一生读出了叫喊的语气。 )
师:你关注了“高声叫喊”这个提示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像他这样一起读。 (齐读)面对这样的险境,九色鹿说了这样一段话,谁来读?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
(自由练读,指名一生读这一段话。 )
师:要想读得好,必须想象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 (生读)
师:你有点气愤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气愤呢? 请把用笔划下来。
生:“指着”这个地方;正是这个人;灵魂肮脏;竟然。
师:你关注了“竟然”这个词。 (板书:竟然)
师:我们再读的时候,关注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了,谁来读?
(指名一生读。 )
师:你读得很气愤了,气愤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什么动作?
生:加上“指着”这个动作,我认为在“正是这个人”处。我认为在“竟然”处。我认为在“灵魂肮脏”处加上指着。
师:站起来,我们一齐读,要加上动作哦! (齐读)
师:好玩吗? (好玩。 )谁愿意当调达? 谁愿意做九色鹿? 来读演一下。
(一生做调达 , 一生做九色鹿 ,“九色鹿”演得非常气愤 ,“调达”低着头,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
师:读得好,演得很专业,我们都来当“九色鹿”,黑板做调达吧! (全班同学加动作读演。 )
师:这个人指谁? (调达。 )如果将这句话中“这个人”换成“他”或者“调达”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语气更重,调达语气有点轻。
师: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两句话,语气一轻一重。 )
师:这是你的发现,发现语气不一样,还有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更表现了九色鹿极其气愤的心情。(学生读两句话。 )
生: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人”到此处的“这个人”,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自然写调达的一段话,读出来。
师:前文是“一个人”,到这里是“这个人”,你们会发现,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看似普通的字眼,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读书就是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再来读。
师:当时如果九色鹿不是这样说的,而是换一种说法,行吗?
(出示 :九色鹿非常气愤地说:“昏君 ,你是非不明 ,好坏不分,残害无辜,你和调达一样,都是灵魂肮脏的小人。”)
生:不行,国王只是一时糊涂,与调达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则是对国王大不敬,国王一气之下可能会杀了它。
师:九色鹿首先要保全性命,它对调达和国王态度是不一样的,九色鹿说话很有分寸、有智慧,让我们一齐读。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没有在文本“写什么”层面徘徊,而是发掘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趣盎然地读,生动活泼地演,独具慧眼地置换对比,从而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笑声不断,于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写写内心,感悟文体特点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恍然大悟说,会说什么呢? 说起来难,就请你们写一段话,能用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自由写话。 )
师:(教师巡视,提醒坐姿,指导。 )你们在写的时候,都注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这叫学以致用,谁来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国王恍然大悟说:“我真糊涂呀! 听了调达的谗言,调达这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惩罚你,让臣民不去伤害你。”
师:很好,你用上了黑板上的两个词语。
生:我真糊涂呀,一时头脑发热,竟然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谗言,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是“忘恩负义”,放心吧,我会下令臣民保护你的。
师:你用上了三个词语,恰当贴切,真是知错就改的国王。
生:对不起,九色鹿,我一时糊涂,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话,我没想到调达竟然是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要下令全国臣民不准伤害九色鹿。
师:你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国王。
生:哎,我一心只顾赢得妻子的欢心,竟然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来,哎,还有这个调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的恩将仇报,没想到他竟然背信弃义。
师:两个语气词、两个“竟然”、两个“没想到”写出国王的内心世界。
生: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学会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做忘恩负义之人。”
师:读民间故事,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可见,民间故事中还蕴含丰富的哲理。 (板书:丰富的哲理)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到底怎么做的呢? 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将这个故事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你打算怎么分?
生:我认为1至5自然段为一部分,6至9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至5自然段写了九色鹿救了调达,6至9自然段主要写国王军队来捕捉九色鹿。
师:如果故事到第五自然段就结束了,好玩吗? (不好玩。 )有意思吗? (没意思。 )于是就有了后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是平铺直叙,情节常常扣人心弦。 (板书:曲折的情节)
师: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常常有———鲜明的人物,丰富的哲理,曲折的情节。 (齐读)
师:所以课文第六自然段是怎么开头的?
生:有一天……
师:虽然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好像是故事开头,因为是故事中一件新事的开始。
设计意图:将“写”挤进课堂,也成为共识。老师发现文本的空白处,抓住练笔契机,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写,通过写加深了对人物的感知,活化了文中的词语,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同时,教师关注文体,巧妙地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轻轻一点,水到渠成,把握了“度”,体现教者的智慧。
四、讲讲故事,内化文本语言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分自然段讲故事,讲6至9自然段,先自己练练,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师:请四个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可以加上动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评价打分。
生:一生讲第六自然段。 (生评价:你是讲故事高手,九十八分。 )
生:一生讲第七自然段。 (生评价:九十五分,开始动作非常好,后边有点紧张。 )
生:一生讲第八自然段。 (掌声。生评价:满分。 )
生:一生讲第九自然段。 (生评价:九十九。有点结巴,多讲就可以了。 )
师:同学们,学语文就是要留下形象,留下语言,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像“九色鹿”一样的智慧,课后推荐大家课后阅读《民间传说》,这本书讲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我们将于近期开展读民间故事交流会,下课。
1.着重了解《氓》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2.探究文中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大家已经逐段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下面谁来介绍一下文章故事梗概?
生:本诗讲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师:故事情节抓得很准。本诗的故事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环节。分别照应文章的那些段落呀?
生:一、二段讲的是恋爱,婚变部分在文中的三、四、五段,最后两段谈的是决绝。
师:在诗中的三个故事环节中,始终都有淇水的出现。
生:在恋爱部分谈到了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婚变环节也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决绝部分。那,老师,《氓》诗中三处写淇水有何意味?
师:请大家商量交流一下。
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展现了恋爱中的男女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柔情爱意。“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说她的心像被打湿的帷裳,凉飕飕的。至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还没想好。
师:他说出了对文本的一些理解,很不错!最后一处写淇水的作用,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是女子对丈夫的多次背叛的绝望,什么事都应该有个限度,不能再一再二后还再三再四。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把三处淇水放在一起来看,是不是淇水可以作为一个证人?
生:是的,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由欢乐开始,悲伤告终的一段人生历程。
师:对于这一场失败的婚姻,文中女主人公进行了总结反思,那么,她认为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文章是怎么体现的?
生:我记得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有三种,具体的内容记不清了。
师:那好,我们来共同温习一下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PPT图片展示略)
师:回顾了一下赋比兴的相关知识,大家在文中找一找,女主人公认为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她以桑树自喻,认为自己年轻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纪大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色衰爱弛呀。但是,老师,我怎么觉得“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又像是“兴”的手法呀。究竟是“比”还是“兴”呀?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不少人都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困惑,大家谈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比”,沃若的桑树不正比作女子的青春貌美之时吗?
生:我认为是“兴”,先说熟识的桑树,再说自己。
师:你们的分析都对,但是,有很多时候,答案不是唯一的。
生:既是“比”又是“兴”吗?
师:是的。
师:女主人公认为婚姻悲剧根源是色衰爱弛,她还好心的给后来人提出了告诫,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师: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师:女主人公认为婚姻悲剧的根源是色衰爱弛,你是否认同她的看法?(让学生写百字作文)
生:我想对她说,《不是你的错》,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你何错之有?遇人不淑,并不是你被人“咥其笑矣”的理由,也不应该让你“躬自悼矣”,你认清了氓的真面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你是好样的,一个自尊自爱的坚强女子。
师:你说的很好,女主人公的确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
生:我想说,《桑女,抬起头来,又是一个艳阳天》,你坚强,你勇敢,抛开这场婚姻的阴影,大步向前,你一定可以找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师:你能拓展开来,想到女主人公日后的生活,是真的关心她命运的。
生:我要说,《桑女,你一开始就错了》
师:哦,这个观点很新颖,你接着说。
生:桑女,你所遇非人误终身。氓,从一开始,就居心叵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婚姻大事,为什么要如此偷偷摸摸,避人耳目?“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谋的是什么?“子无良媒”,细想一下“子无良媒”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哄骗,是私奔?还是……对此,桑女你还是有一些头脑的,“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但是,一场离别的思念之苦,“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你的理智,全部丧失殆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也走向了深渊。
师:你能够细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一己之得,很不错。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眼中的《氓》,老师很高兴。其实,《氓》从久远的过去唱到今天,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对它的解读也是不同的,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阅读一首古诗,绝不在于求得理解的一致,而在于充分挖掘作品的最大价值,养成对生命感发的一种共鸣。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布置一个作业,对比阅读《谷风》和《氓》,比较二者中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
【项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20
《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06-04
《称赞》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2-19
猫第二课时名师实录05-28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9-12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09-28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0-31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三12-15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10-03
13《白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1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