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推荐8篇)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地下水管理保护的一些措施和做法。提出了今后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对策;张掖市甘州区

张掖市甘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总面积4 240 km2,人口49.8万人,灌溉面积108.85万亩,是张掖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8.97亿m3其中地表水6.74亿m3,地下水2.2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800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24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46%,属中度缺水地区。

1全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0年以来,国家对黑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随着黑河调水方案的实施,分配给张掖市及甘州区的黑河地表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当黑河莺落峡水文站来水l5.8亿m3,高台正义峡下泄水量达9.5亿m3。甘州区地表水引水量从调水前的8亿~9亿m3,减少到目前的6亿m3,左右,而地下水开采量从90年代的0.8亿m3,增加到现在的2.1亿m3。目前,甘州区40%的农业用水、95%以上工业用水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地下水资源已成为甘州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07年全区机井数量已达2800余眼,地下水开采量达2.1亿m3,已接近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据张掖水文水资源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甘州区地下水位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0.15~0.30m/a,特别是石岗墩滩、盈科灌区上秦镇、西干灌区沙井镇的局部地区地下水下降幅度达0.5~0.6m/a。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北部滩等局部地区生态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从大满、盈科、西干、乌江4个井河混灌区来看,由于井灌面积不断扩大,河灌面积不断减少,导致灌区水费收入减少,已对灌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城区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未进行达标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城区及东北郊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黑河下段、山丹河靖安桥以下河流水体受到一定的污染,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从全区当前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来看,如果不注重对地下水加强管理保护,不对地下水开采加以限制和规范,不对滥打井、乱取水行为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甘州区的命运比武威市民勤县的状况好不了多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对实现甘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措施和做法

近年来,甘州区加大地下水管理保护力度,从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分析论证,严格审批;严肃执法,强化保护等方面人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2.1加大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每年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三禁”政策、市政府《关于禁止开荒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通告》。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三禁”政策、取水许可和机井审批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取水许可及机井审批的原则、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使《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甘州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政策文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2建立健全甘州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甘州区从完善执法体系,依法治水,依法取水,依法用水的角度出发,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管理保护体系,区政府出台了《甘州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及机井管理办法》,区水务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地下水管理、取水许可、打井审批、水资源费征收和严禁开荒的暂行规定》、《甘州区机井审批程序及管理办法》、《甘州区地下水管理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从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费征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3加强凿井施工企业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违章违法打井行为

针对甘州区境内凿井施工企业管理不规范,打井市场混乱、监督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按照《行政许可法》、《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区境内国营、集体、个体凿井施工企业统一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凡区境内从事凿井施工的国营、集体、个体打井队,必须向区水务局提出登记备案的申请报告,向区水资办报送相关材料,材料包括:①打井申请报告;②本单位企业法人(个体)工商营业执照;③企业(个体)税务登记证;④拥有的凿井设备和其他主要辅助设备清单;⑤工程技术人员及从业人员花名册;⑥其他可以证明具备从事凿井施工能力的材料等。区水务局对申请单位报来的材料进行审查,具备打井能力和条件的进行登记注册,发给《甘州区凿井施工企业登记证》,为凿井设备统一编号、上牌,准许在甘州区境内开展打井活动。对报送材料不全,打井设备、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不具备打井条件的打井队,不定资质等级,不予备案登记,不准在甘州区境内从事打井活动。2.4严格执行机井审批的各项规定,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在机井审批中,严格执行《甘州区机井审批程序及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申报、取水审查、复核、审批、发证五个审批环节,加强审批管理,并根据甘州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取水许可和打井审批的一些原则和规定,这些原则和规定主要有:①在纯井灌区,按照“报废一眼,新批一眼”、“先报废,后审批”、“先论证,后审批”的原则,进行论证、审批。②在井河混灌区,实行以河水灌溉为主,机井补充为辅的原则,在现有地表水能保证灌溉的村社和单位,一律不予考虑新打机井;若因水源、地形、地势、引水工程的限制,现有地表水无法满足需水要求,可适当打井补充,但要认真论证,从严控制。③对河灌区,除区政府和水务局同意发展高新节水农业、设施农业项目、集中畜牧养殖区项目外,其他一律不予审批新打机井。④严禁开荒,对新开荒地和没有水权的三荒地,一律不予新打机井配水。⑤在城市规划区集中供水管网覆盖地区,不予审批新打机井。⑥建筑施工、基础降水、城市园林绿化等需要临时用水的,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临时用水指标。⑦建设水源热泵系统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和水环境评价,并向水务局做出相关承诺,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回灌水量,防止水环境污染。⑧对年取水量大于50万m3,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取水的,必须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根据审查结果和专家论证意见及甘州区水资源状况,决定是否同意取水许可。⑨新打机井必须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对报废旧井注销取水许可证,并进行填埋处理。⑩对各类机井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实现“五个一”的管理目标,即“一井、一证、一表、一号、一卡”。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3对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3.1切实搞好地下水资源规划和评价

鉴于甘州区地下水调查及评价已经过了整整10a,这10a当中,水资源利用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根据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现状,并考虑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加的客观事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调查评价,切实搞好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建立完整、科学的全区地下水资源规划体系,促使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2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要按照《甘州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布设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观测井开展监测;对城市重要的工业、生活、城镇集中水源地取水口、重点排污口安装远程监控设施,进行数据传输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自动监测系统,运用微机技术定期分析监测资料,发布监测区的水情预报和预测,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3.3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井布局。

要根据地下水保护重点及开采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在禁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对现有的开采井要逐年进行关闭;在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对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新打机井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批;对地下水超采区,要按照行业用水定额,对取水单位逐步削减取水量,逐步恢复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

3.4完善地下水计量设施,为科学计量、准确收费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篇2

1 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管理模式有缺陷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统一管理和监督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这是我国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相关条例所规定[1]。但是, 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 水资源被分类, 并且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由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开发和利用, 而国家气象局又拥有大汽水的管理权, 城市、工业用水和农业用于分别有建设部、农业部以及林业局管理, 环境保护部门又负责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不同的管理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缺少合作和协商, 不同管理部门制定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政策也容易产生冲突, 导致水资源保护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总的来说, “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影响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2]。

1.2 水资源保护执法队伍素质不高

水资源保护队伍主要指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 在众多制约水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的因素中,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甚至直接决定了水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然而在我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践中,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却表现出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普遍偏低和偏弱的特点, 缺少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水资源行政执法工作, 素质不高造成日常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暴露出众多的问题, 不仅导致水资源保护的效率不高, 也使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 破坏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2 完善水资源保护工作对策

2.1 完善水资源管理模式

中央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各个水资源管理机构中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义务以及权限等。“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监督的管理水资源管理模式是从水资源的流动性出发制定的, 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未考虑到国家的整体生态效益。所以, 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巩固在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应始终处于主导和统筹所有地方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其它水利部门根据法律的要求配合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地方水资源管理部门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机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管理流于水资源, 防止出现越权管理的行为。地方政府要提高认识, 从整个流域水资源管理出发, 将行政区域内流域水资源管理作为整个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配合整个流域管理部门开展管理工作。

2.2 提高水资源保护行法队伍素质

首先, 加强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保护队伍的职业道德, 帮助保护队伍树立大局观、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建立一支“思想过硬, 业务精通, 作风优良, 执法公正”的保护队伍[3]。其次, 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可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专业的人才吸收到水资源保护队伍内;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将工作能力优秀、政绩突出的人才选拔为管理或领导岗位, 逐渐形成人才流通、配置、职能转换、监测为一体的人才管理体系, 实现人才能够最大的发挥作用, 防止不学之士进入执法队伍。最后, 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执法的主体、权限、制度、责任以及行为五个方面的制度, 将执法责任落实到执法队伍的每个成员, 规范执法队伍的执法行为;人大和政协加强对水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行为的监督, 并积极协调各个部门的水资源保护行为。

3 结语

在我国水资源浪费和污染形势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水资源保护工作愈发显得重要。我们应从整体出发, 完善相应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水资源管理模式, 确立国务院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和统筹地位, 协调各个地方的流域水资源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应提高水资源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思想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加强管理执法行为的监督, 使水资源保护队伍的素质满足当前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求。总而言之, 我们不仅要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还要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促进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平衡, 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志红.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02) .

[2]苏腊红.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探究[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12, (01) .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篇3

【关键字】水资源;保护;科学发展观;治理

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可恢复和可更新的淡水量”。我国的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虽然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但由于人口极多,南北水量相差悬殊等原因,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所以,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节水措施不得力,使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再加上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地下水的超采以及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原因,使我国本已缺乏的水资源更加紧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水资源保护是对水资源量与质的保护。包括防止水流堵塞、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以及为此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环境保护运行机制

包括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区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排放标准,审批排污口设置,建立水质量监测网络,编制和审批水资源保护规划等等。其中,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其他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

1.1加强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质量体系管理

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标准和投资规模。整治规划、初步设计一般由水利设计院完成,本着正确处理除害与兴利、上下游左右岸、整体与局部、近情与远景等方面关系的原则;护岸工程以防洪保护为目的,充分利用已有的护岸工程作为节点,从控制主流摆动,稳定中小河床出发,确定制导线,作为控制河道平面位置的长期目标;人工修建的护岸节点外形,以曲度适当的弯道形式把河道改造成比较平顺的弯曲性河道,把河势稳定在规划整治线控制范围内。

1.2建立健全建设管理体制

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使各级政府、水利部门责任、权利明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工程施工,办理工程征地及林木砍伐等手续;负责组织实施各项清障措施,完成清障任务;负责按工程投资计划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组织施工用水、用电、通讯、道路和场地平整等准备工作及必要的生产、生活临时设施的建设;及时组织研究和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问题,按时办理工程结算;组织编制度汛方案,落实有关安全。

1.3建设管理法制化是保证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

本着工程投资费用合理,经济效益较大的原则,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管理按照各自的建设管理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基建程序、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等有关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要及时纠正查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应合理划分标段,标段的划分以有利于现场管理,有利于公平竞争为原则。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严格核验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等级,不得让无资质或资质等级不够的单位参与投标。自行组织招标和不宜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

二、利用合理方法保护城市水资源

目前,在的城市复合式河堤断面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即在常年水位以下用现代材料砌筑直立式河堤,以节约用地并保证堤防强度,而在常年水位之上则保留斜坡式土堤并进行绿化,保持河堤及城市的生态性。如,传统上将洪水尽快排出市区的观念也在受到冲击。瑞士提出了“只要有可能,就要把水留住;除非有必要,绝不让水跑掉”的观念。我国一些专家最近还提出了“利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建议利用好洪水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冲刷河槽。资料介绍,广州市结合城市河道改造,开挖了东山、流花、荔湾3个人工湖,此举不仅可以调蓄100万m3的洪水,还可增加100hm2的城市水面,并可为城市河道提供部分环境用水。此外,积极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努力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等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许多城市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或者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设计水平不高,或者设计观念错误,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河道进行景观建设十分有意义。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原则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要使景观设计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作为我们设计时的指南。系统与区域原则河流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对河道(河流)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是第一个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河道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特别是要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保障;多目标兼顾原则城市河道治理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娱乐机会,提高滨河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

三、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环境

当前水污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是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

2.是生态用水缺乏。国际公认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合理限度为40%,但我国河流湖泊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绝大部分都超过50%,其中海河流域高达59%,严重挤占生态用水。

3.是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够健全,处罚力度小,执法不够有力,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不高。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城市废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污水要依法实现达标排放。

根据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容量,实施排污总量控制,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一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按照防治水污染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不准建设,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那些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价值的企业按照关停禁改转方针坚决关闭。

二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由工业污染源治理转到污水集中处理及污水再利用上来,加快城市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厂,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城镇生活污水及中、小企业产生的污水。

三是变生产末端治污为生产过程治污,传统的水污染防治一般采取末端技术,为彻底改变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应强调将污染在产生之前予以消减,即清洁生产来减少污染物产生。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绿色企业”、“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绿色标志”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有利武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

四、结束语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篇4

一、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球表面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是在人类大力开发下得以保存下来的经亿万年演化的珍贵景观。按其特点可以分为顺境自然生态景观、逆境自然生态景观和特异自然生态景观三大类。顺境自然生态景观指青山绿水的原始优良自然生态系统,如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和一些风景名胜区,这类景观多分布在高山深谷、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和宗教圣地。这种景观得以保存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类难以涉足;二是宗教的力量。而这类景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往往位于脆弱生态带,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这种顺境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对象,若开发不当或开发后管理不当,违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数亿年演化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将毁于一旦。逆境自然生态景观是指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逆向演化所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如由于自然形成的严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云南元谋土林和陆良彩色沙林风景名胜区,这类景观虽然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但若人类影响加大了这种水土流失的强度,势必影响这类景观的形态特征,甚至会导致这类景观从地球上消失。特异自然生态景观是指自然形成的以其奇特的特征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如喀斯特地貌中的云南路南石林、桂林山水、地下溶洞。这类景观的形成也是历经了亿万年,若不注意保护,如喀斯特造型景观的石芽被炸毁、地下溶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被敲断等,均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减小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完整度。可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二、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祖先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结晶,现在正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包括名胜古迹、园林建筑、民俗风情等。如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目前存在的规模最大的木质建筑群,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址。又如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军事建筑,被称为世界七大古建筑之一,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址。正如历史不可倒逆一样,古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一旦破坏,就不可能再重新真正原样恢复。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建筑,以效法自然为原则,采用了一系列建筑技艺,使原来的景观特色更为突出。如小河流水处搭上弯弯的小桥,形成了“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观和诗意;山顶建塔,加大了景观的起伏、丰富了景观的层次,这种源于自然、优于自然的中国园林典范,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淀积,一经破坏,难以恢复,即使复原重修,也会留下貌似神异的遗憾。至于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各个阶段的活的标本和缩影,是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留下来的文化现象,现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但若开发利用不当,一经流失,难以寻回。上述分析可见,人文旅游资源的实质是文化,破坏人文旅游资源就是破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

三、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篇5

概要:本文予以简析中国近来的水资源状况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部分成因,并且归集了一些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中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是若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便要节流资源。关键词:水资源现状 短缺成因 措施 环保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的美称。而中国得以的如此美称,都离不开一种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例如中国。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根据最近水利部全国第2次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8万亿m3(648 mm),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万亿m3。其中地表水2.67万亿m3,地下水0.81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1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 200 m3,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预测到203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 750 m3。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首先,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2]。其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看,东南、西南地区水量丰富,西北、华北地区水量贫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径流量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8%;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径流量不到全国的7%,耕地却占全国的40%[3]。再次,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库。最为严重的是淮河、辽河、汾河、海河等流域,南方的黄浦江、滇池等水体也被严重污染。全国约有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附近河流或河段已成为排污沟[4]。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成因:

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造成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 中国人口从开国以来迅速增加,加之我们还正处于第二工业的发展时期,所以我国不论是从经济,生活,还是工业方面都对水有着大量的需求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2700 m3减至1700 m3。中国有近2/3 的城市将出现供水不足,年缺水约60 亿 m3。这可能将影响工业产值年均2000多亿元。

2、空间分布不均对水资源的影响

中国地域覆盖宽广,降雨时空分布存在严重差异,再加上水资源严重短缺。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同时,中国又是人口大国,各地人口分布不等,因此造成人均淡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也造成了地区分布上的极大差异。这就构成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和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长江流域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 1200 km2、新增土壤侵蚀 1.5 亿 t。自1954 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面减少了12000 km2。这从另一个方面,又影响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问题[5]。

3、旱涝灾害加重缺水矛盾

如今,长江黄河旱涝灾害严重目前,全国有6000万人口严重缺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范围扩大,程度加剧。正常年份全国灌区年缺水300亿m3,城市缺水60亿m3。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连续70天超警戒水位,农田受灾0.254亿km2,成灾面积0.15亿km2,直接经济损失2642亿元。

4、环境污染不断加深水危机 根据测试,中国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以2003年为例,辽河、海河、淮河、巢湖、太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长高。淮河流域几乎一半的支流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生态用水严重短缺,其中位于内蒙古区的西辽河已经连续多年断流。巢湖、太湖、滇池等水质已经处于劣五类,总磷、总氮等有机物污染严重。此外,对于黄河而言,工业污染已是引发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几乎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6]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115~156 亿元。经测算,每年因水污染而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可达22~27亿元。此外,由于黄河水的污染,还延伸产生了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水处理的额外市政投资,初步测算每年总损失将近60亿元[7]

5、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当前,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更为贫乏。就全国660多座城市而言,缺水城市达到400多座。其中,出现严重缺水的城市已达108座。每年,全国因缺水致使粮食减产约800亿kg。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元。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 1/5,位于世界的 110 位,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8]

三、水资源保护措施:

1、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水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修改《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之处,注重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使它们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注重法律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强调法治、强调依法行政的今天,特别要求立法的科学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与国际规范的可比性,尤其是水资源方面的立法更应当切实可行,才能有效地治理、管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9]。

2、确立水权交易制度

水权交易,亦称水权移转、流转,是指基于一定事由,水资源使用权由原权利人转移到受让人所有的现象[10]。为了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完善中国的水权交易制度。

3、建立具体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已经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每一领域水资源保护都应当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填补中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空白之处,组织力量对流域水资源和农村饮用水资源等相关领域进行调研,加紧制定针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农村饮用水水资源安全的法律规范,有针对性地解决法律规范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4、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执法和其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在执法人员当中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优先等理念,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优质的执法保障。

5、完善公众对执法的监督制度

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是执法工作依法进行和防止执法人员违法执法、滥用职权的重要保证[11]。在水环境执法的外部监督方面,广大社会公众最应成为监督的主体。国家应当建立水环境执法的公众监督机制,拓宽公众监督的渠道,使水环境的执法工作,乃至整个环境执法工作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结论:水可以再生,却不能增生;水可用于洁净,但不能自洁。如要发展经济,便要保护资源与环境。环境、资源以及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环境,这方为中国稳定发展的良好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特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 篇6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特色旅游以一种独立的形式进入旅游市场。中国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文,发展特色旅游业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然而,面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我们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掠夺性开发,还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特色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了中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我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特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议

1.中国特色旅游资源概况

1.1特色旅游资源的涵义

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一般大众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且有其独特性,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有:旅游资源的稀有程度;旅游资源的悠久程度;旅游资源在历史上的地位;旅游者生活、生长的文化环境与其到达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越稀有,越古老,越具有历史意义,与旅游者生活、生长的文化环境差异越大,就越具有特色。因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都可视为特色旅游资源。[1]

1.2中国特色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有广阔发展的基础条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宗教氛围,丰富独有的历史遗迹,奇异的自然风景等形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

1.2.1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是以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的当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发时期所建树丰功伟绩后形成的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游客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教育,放松身心,增加阅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性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虽产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也与时俱进,具有永恒的价值。[2]

1.2.2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有它的独有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它的精神性、审美性、与神秘性。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满足和审美活动,而宗教文化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欲望和猎奇心理上有着特殊的功用。如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与书法、宗教音乐、宗教仪式以及宗教武术、宗教养生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并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能够激发和满足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佛教自公元前2 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而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3]。可以说,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1.2.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的,如登山旅游、熔岩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真气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4]。有的虽不是民族地区所特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它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都形成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2.4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物,强调了人们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既有旅游也要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内容。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始于20世纪末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旅游行业中的朝阳产业。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纷纷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青藏高原登山,青海环湖自行车,贵州红枫湖亚高原水上训练,湖北的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5]。体育旅游资源是诱导人们参加体育旅游的吸引源,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怎样开发利用好体育旅游资源。对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研究

2.1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

山西省是革命老区,目前,在山西省遍布各个时期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其中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4处,包括临汾市烈士陵园、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省级重点11处,市地重点6处,县级重点86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新时期,山西省确定了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主要分布在9个市和地区。[6]

2.2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

山西省的各地市,都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各种革命遗迹,尤其是集中在太行山、吕梁山和黄河一带。这里是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和红色根据地,因此红色旅游资源更为集中,鲜明的地区特色表现明显。

山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革命旧址,还有不用历史时期的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分布有重大事件发生地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诞生地。在是山西这块热土上,更不乏为了新中国前仆后继倒下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烈,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作为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更不会忘记。

2.3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山西省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山西省加快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步伐。2004年开始,山西各个革命老区的游客接待量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仅2004年一年的统计,红色旅游接待达到了2318.7万人次,在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红色旅游地共有125个,在当年的旅游接待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6%。2005年,为了配合各地不断升温的红色旅游国家发改委下发了第一批专项资金,安排预算内补资2,32亿元主要用于和抗战有关的,为八年抗做出过特殊贡献的12个景区,使红色旅游开发利国利民[7]。在这次资助中,山西省独占3个,由此可见,山西省的旅游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2.3.2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拥有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区,绝大多数处于偏僻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这些不利因素极大制约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山西省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处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贫困地区(如武乡、吕梁等地),据主要客源地较远,游客进出难,旅游环境需要改善。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眼前利益,对本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不进行科学研究论证,盲目出台红色旅游规划,给革命老区的发展带来很多后遗症,挫伤了老区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

很多红色旅游区在产品开发上,形式单一,在经营上还只是仅仅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参与性活动较少或基本没有,景点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很少,很难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要求。

2.4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2.4.1旅游线路的精心打造

将山西省红色旅游景点区融入已经初具规模的经典旅游线路,经过整合,将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1)太原——忻州——五台山——浑源——应县——大同

(2)太原——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灵石

(3)太原——霍州——洪洞——临汾——吉县——永济——解州——运城

(4)太原——晋中——武乡——左权——黎城——长治

(5)太原——交城——文水——汾阳——临县——离石[8]

2.4.2配套商品的深入挖掘

可以开发不同种类的食品,主要以健康的粗粮为主,小米、南瓜、玉米、红薯,类型多样,食品新鲜。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旅游者在观光旅游之后捎带一些称心的商品回家,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配套商品的深入挖掘中,要形式多样,突出商品的红色特性。如:毛主席在艰苦年代衣食住行都节俭,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以红烧肉最为喜好,因此,在开发旅游商品时,完全可以把红烧肉列入,迎合了艰苦朴素的理念,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暗示。

2.4.3旅游项目的构建

组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成立太行精神研究协会,毛泽东诗词会等,开展形式各异的历史研究活动,通过对外宣传,向大众介绍山西省的革命历史,通过举办健康的交友会、诗词研究活动逐渐形成对外宣传窗口。

2.5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为红色旅游的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律保护意识,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保护概念[6]。在保护需花费的资金来源方面,应努力争取国家、省里政府的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外商投资,设立专款专用,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于红色旅游地文物保护和资源开发。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广发开展全民动员,依靠全民族的共同力量,积极引导全体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在进行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时,要请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使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应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确定重点开发和重点保护对象,把濒危文物的抢救工作放在首位,如纪念地、标语等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汪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吴明.重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国知网.2012年5月

[3]中国宗教旅游网

[4]思源社区.中国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2007年1月27日

[5]郑建芝.黔东南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中国知网.2013年5月

[6]侯玉婵.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知网.2010年4月5日

[7]人民网.山西视窗 杨志燕.山西红色旅游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篇7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问题,保护措施

中国的总水量虽然不低, 但是人均水量较低。目前我国有16个省 (区、市) 人均水资源量 (不包括过境水) 低于严重缺水线, 这表明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严重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㈠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就任意排放, 每年大约有360亿t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 这使得我国50%的水源不能饮用。在七大水系中, 松花江、辽河、黄河三大流域的污染较为严重;而在四大海中, 东海和渤海的污染较为严重。水污染不仅使生产用水受到制约, 而且威胁到粮食生产和农作物的安全, 从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㈡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南方水资源丰富但土地少, 北方土地多但水资源匮乏。这使得我国大约50%的耕地面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状态, 同时, 又有1/3的耕地面积受到洪水的威胁。目前, 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 我国的旱涝灾害变得更加严重。

㈢利用水资源的方式粗放, 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低 目前, 我国利用水资源的方式仍然是粗放型, 节水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 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 使得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偏低。而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 这种对水资源巨大的需求与水资源的占有量不断降低间的矛盾, 在今后一个阶段必将更为突出。

二、我国水资源恶化的原因

㈠粗放式利用开发 改革开放前期, 我国过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忽略了对水环境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 使一些高污染企业长期存在, 排放大量污水。同时, 农业发展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这种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利用开发方式, 导致了我国水资源环境的极速恶化。

㈡人们缺乏对水资源的正确认识 在传统观念中, 围湖造田被认为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有些地区不断地填湖搞建设, 使我国的湖泊面积不断减少。例如, 黑河节流使阿拉善地区成为了沙尘暴的主要源头;大西海子水库切断了塔里木河, 使罗布泊变成了干涸的“死亡之海”。此外, 节水意识也没有深入人心。对很多人而言, 浪费水就是多交点水费, 没有很大损失, 这使得水资源浪费严重。

㈢法制不健全 近几年, 我国开始逐渐重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出台了很多政策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法不依的情况严重, 政府对高污染但高效益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国家出台的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此外, 环保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形式不能与历史形成的管理体制相适应, 权责不明导致各部门互相推诿, 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保护水资源的相关措施

㈠加强人们的环境责任意识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因此, 要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展相关活动,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当代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为子孙后代着想, 在生活中利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 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㈡消费无害化 人们从消费品的生产到使用, 应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不使用或少使用有害物质。例如, 选择不含磷的洗涤剂、不使用含氟利昂的电冰箱等等。此外,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进行废水处理, 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

㈢加强管理

⒈加强水资源管理。国家应加快统筹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统一的规划、配置、调度, 并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⒉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国家应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 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各种责任,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避免罗布泊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3.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应加强对我国江河湖水资源的监测,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的标准和总量。加大对城镇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确保不会有更多的污水流入江河湖海。在工业革命以后, 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工业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在人们所享受到的一切都与其有很大的关系。但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水污染和淡水面积减少是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 水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必须要重视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尽量解决它们。

四、结语

搞好森林资源经营和保护的措施 篇8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可持续发展 经营管理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的60%;人均森林蓄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与此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十分严重。这种状况不仅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倡议,同时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林业的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任务,必须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在新时期的林业建设中,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地位更加重要、使命更加光荣,一定要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管理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突出作用。

1.搞好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

森林资源经营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培育和维护,以及与经营者直接相关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的配置和落实等。森林资源管理是指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组织、计划和相关法规政策监督实施等内容。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为使整体协调,首先,要抓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加强营林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整体作业质量。

一是严把种苗关,包括选种、处理、整地、苗木栽植等各个环节。

二是严把造林关。按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方案设计造林地块,按林业规程造林。

三是严把抚育关,按照造林年限适时幼林抚育。

四是严把采伐设计关,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

五是严把复核关。是否按方案进行更新、采伐,限额是否满足等情况进行审核。

六是严把审批关。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按程序对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申报文件、资料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核、批复。

七是严把生产现场管理关。生产单位领取采伐证后,同设计单位一同复核作业地点,拨交伐区;包片技术员和施工员具体实施技术管理和施工管理,必须跟班作业;防止出现错砍或超边界采伐现象。

八是严把更新关。采伐迹地更新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营造混交林。

九是严把检查验收关。落实逐级检查验收制度,按批复方案要求完成生产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生产中的检查指导,作业结束后,要逐级验收。

十严把木材销售关,销售要有销售票据,运输要有运输证明,检疫证明,销售要实行日报制度。

2.搞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

2.1 森林防火是森林保护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森林防火也是在森林保护最大难题,因此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2.1.1认清严峻形势,努力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分析各种因素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气候条件,不能根据天气情况掌握火险等级。

二是没有及时排除森林火灾隐患,清除不安全因素。

三是缺乏火灾扑救能力,扑火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四是森林自身的抗灾能力不强。

防火隔离带、了望监测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建设投入少。对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

2.1.2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保障森林防火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指挥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力量,明确责职,形成健全稳定、精干高效、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2.1.3建立稳定的森林防火投入机制,把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不断加强扑火装备、交通通讯、监测了望、林火隔离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步伐。做到防火设计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2.1.4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森林火灾应急扑救能力。走专业化为主的火灾扑救道路。

2.1.5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火进程。要廣泛宣传普及森林防火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法制意识,使群众真正知法、懂法、守法。

2.1.6细化责任。各项职责分解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块、沟塘,构筑起严密的防火巡护网络、防火责任网络、火灾扑救和查处网络,做到严防死守。

2.1.7严格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值班制度,不得脱岗漏岗;要严格执行火警火灾报告制度,发现火情,立即报告。

2.2 牢固树立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方针,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积极保护,实现越保护越多、越利用越好。

一是严格执法不动摇。认真执行《森林法》、新《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等制度,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继续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根据新《森林法》有关规定,开辟一个稳定的社会投入机制和投资渠道。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投资主体的地位,大幅度增加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步伐。

三是认真落实保护和发展的责任制;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四是坚持有续利用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全方位、高效率的可持续利用;既能促进广大职工脱贫致富,又发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是制定林业产业市场准人标准。要抬高加工企业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规模小、资源消耗大、浪费木质原料严重的企业;

六是进一步提高森林科学经营的水平。

七是发展林下经济努力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水平,大力发展个体、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林业;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林业建设快速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新时期林业叉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后—个时期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为主线,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24.

[2]唐宏宇,李娜.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民营科技.2008(1):68.

[3]徐宣凤.论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民营科技,2008(1):75.

上一篇:数独教学计划下一篇:你好温馨元旦跨年的朋友圈说说祝福语